第一篇:中共容城县委办公室、容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创建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达标工作的实施意见
【法规名称】中共容城县委办公室、容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创建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达标工作的实施意见
【颁布单位】中共容城县委办公室、容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颁布文号】容办字〔2010〕第25号 【颁布时间】2010-6-2 【正文】
中共容城县委办公室、容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创建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达标工作的实施意见
容办字〔2010〕第25号
为全面提高全县党政机关、学校、新闻媒体、主要公共服务行业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做好我县语言文字评估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做好二、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意见的通知》及《中共保定市委办公厅、保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创建二、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达标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一)基本目标
2010年12月前全县初步普及普通话,基本规范汉字的社会应用,接受省市语委组织的创建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达标工作的评估验收。
(二)具体目标
1、建立符合全县党政机关、学校、新闻媒体、主要公共服务行业(以下简称“四个领域”,其中,公共服务行业主要包括商业、邮政、文化、交通、通信、旅游、银行、保险、医院等行业)实际和
语言文字工作特点的工作机制。做到组织机构健全,专兼职人员落实,工作职责明确,管理制度完善。
2、国家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等级达到冀语[2001]6号文件中规定的等级要求;学校师生的普通话水平达到原省教委《河北省关于教师实行普通话等级证书制度的决定》(冀教办【1997】24号)和原省教委、省语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实施意见》(冀语【2001】6号)文件规定的等级要求;电台、电视台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普通话等级达到一级乙等以上水平,实行持证上岗;公共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普通话水平达到三级甲等以上水平,少量以口语表达为职业、直接面向社会公众的服务行业人员,应该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
3、“四个领域”有关人员在公共场所自觉使用普通话。
4、“四个领域”的社会用字达到国家现阶段规范标准,公共场所的标牌、宣传标语、广告做到文字规范、字型完整。手书的招牌字型不规范的,必须在明显的位置配放规范字对照牌。
5、编辑、记者、文字校对人员、与文字应用关系密切的牌匾、广告制作等从业人员掌握汉字规范的知识,通过汉字应用水平测试,逐步实行持证上岗。
二、评估范围和达标时限
(一)评估范围
我县为三类城市,包括各乡镇、城区办事处、县直各单位、主要公共服务行业。评估范围主要涉及“四个领域”的所有单位、部门。
(二)达标时限
2010年11月中旬完成三类城市的自查自评及市语委评估检查,12月底前接受省组织的评估验收。
三、创建达标阶段划分
(一)制定方案和动员部署阶段(2010年6月1日—6月5日)2
1、召开全县创建城市语言文字达标工作动员会议,对开展创建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达标验收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2、县“四个领域”涉及的所有单位、部门分别召开创建达标工作专题会议,对创建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达标工作做出安排部署。
(二)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阶段(2010年6月6日—6月16日)
“四个领域”各单位、部门都要成立创建城市语言文字达标工作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做到四个明确(明确主管领导、明确主管处室、明确专兼职人员、明确工作职责)。领导小组名单、组织机构设置情况及联系办法报县语委办公室(容城县教师进修学校,联系人:王丽芬,联系电话:5612249,电子邮箱:rcjx5612249@163.com)。
各单位、各部门要进一步充实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并将有关情况报县语委办。
(三)创建三类城市达标的组织实施阶段(2010年6月17日—10月15日)
1、搞好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县语委将会同组织、人事、教育等部门组织专门培训班,培训对象为各单位、部门专兼职语言文字工作人员(每单位1-2人)。培训主要内容包括相关法律法规、有关政策、评估标准、语言文字应用规范的基本知识等。
2、抓好普通话培训和测试。2010年6月底前,县语委将会同市语委及相关部门完成对党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工作人员、主要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普通话培训和测试,有关单位要切实做好报名、培训和测试的组织工作。
3、做好自查和整改。各部门、各行业系统要对照省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标准及实施细则,分析用语用字现状,自我检查,自我评估,做到标准明确,底数清楚。对于在自查自评中发现的问题,要按照评估标准进行认真整改,切实达到规定要求,并注意将创建工作的有关文件、相关活动的资料整理建立健全档案,妥善保存,做好迎检前的准备工作。
县语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各单位、各行业系统进行检查指导。
(四)三类城市全县自评阶段(2010年11月上旬)
县语委会同各语委委员及成员单位,组成由专职语言文字工作人员、国家级或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语言文字工作视导员等参加的三类城市评估组,对县“四个领域”分别进行整体检查认定。各部门及各行业基本达到省评估标准要求后,向市、省语委分别提出对我县三类城市进行评估认定申请。
(五)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达标验收程序
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评估工作由市语委负责组织,省语委将委派两名观察员进行。
首先是县向市语委递交评估申请,并提供四大领域单位名单。每县的评估时间安排两天。市语委按照必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原则确定16个单位作为受检单位,必查单位其中包括:县政府办公室、县教育局、县广播电视局和县文化局。具体评估程序是:首先是听取县政府对全县语言文字工作的汇报,然后分成4个小组到各个单位进行实地考查。到每个受查单位后,评估小组一是集中听取被查单位的汇报,二是查阅档案资料,三是组织座谈会和问卷测试,四是检查环境用字和通过随机交谈检查工作用语情况,最后是评估组汇报情况,与县政府、各语委委员单位及受检各单位集中交换意见。
四、工作措施和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创建城市语言文字达标工作是贯彻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一项基本措施,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客观要求。开展创建城市语言文字达标工作,有利于提高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为创建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达标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县成立创建城市语言文字达标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容城县创建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达标工作有关部门系统职能责任分解》,对全县评估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各部门、各行业要认真学习把握省、市有关评估工作要求,按照县语委统一要求部署,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并结合本部门、本单位实际,研究制定出相应的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创建城市语言文字达标工作以“四个领域”为重点,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作用、国家公务员的带头作用、新闻媒体的示范作用和主要公共服务行业的窗口作用,带动和影响全社会提高用语用字的规范化水平。要以“初步普及”和“基本规范”为目标,加强宣传教育和
政策引导,广泛开展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示范街道、示范单位和评选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等活动,掀起创建达标工作高潮。
(三)及早动手,精细准备。按照《河北省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标准及实施细则》的要求,全面做好汇报、座谈和迎接实地检查的准备。资料准备主要包括创建城市语言文字达标工作动员会议及工作会议材料;组织机构、规划措施方面的文件材料;国家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名单,行业系统组成单位及人员名单;有关人员普通话等级合格证书;能够反映多年来重视语言文字工作,积极创建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达标方面的图片、实物、音像资料等,分门别类整理、归档。各系统、各单位都要准备汇报材料,一律用A4纸打印10份。安排好座谈人员和座谈地点,座谈人员应熟悉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有关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及语言文字常识。负责汇报和参加座谈人员必须使用普通话。
(四)强化管理,注重实效。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行业系统的基础和条件,实施分类指导,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确保如期达标。要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力度,不断强化全社会的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意识。要加强基层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和专兼职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长效工作机制,深入开展监督检查工作,不断提升城市文明水平。
附:容城县创建城市语言文字达标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二〇一〇年六月二日
附:
容城县创建城市语言文字达标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牛国增 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杨志强 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科员
王连成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沈立群 县委组织部副部长
张彦忠 县文体教育局局长
安建国 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成 员: 高吉辰 县文体教育局副局长
孟贺安 县公安局副局长
赵保强 县财政局副局长
杨国清 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
池占国 县工商局副局长
张建明 县建设局副局长
何东升 县交通局副局长
田志强 县农牧局副局长
王 丽 县邮政局副局长
阴俊茹 县卫生局副主任科员
刘金山 县民政局副主任科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全县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达标工作中的日常事务。办公室主任由包永安(容城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同志兼任,邓卫国、白雪平同志任副主任。
保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保定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
〔2010〕保市府办10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的《保定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考核办法(试行)》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一O年五月十一日
保定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考核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意见》(保发〔2008〕15号)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考核对象
各县(市、区)政府、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第三条 考核目的
督促各有关部门强化工作责任,认真完成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任务,建立和完善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工作管理机制,激励和表彰先进,推进我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深入扎实开展。
第四条 组织领导
考核工作在市政府的领导下,由市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负责,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素质办)具体组织实施。
第五条 考核形式
(一)自查自评。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根据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考核计分标准进行自查和自评打分,并将自查报告和自评得分报市素质办。
(二)综合测评。市素质办结合平时工作、信息交流和各单位自查情况,对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进行综合测评,并评分。
(三)汇总审评。由市素质办对自评分和综合评测分进行汇总(自评分和综合评测分分别占40%、60%),得出各单位百分制考核最终分数,并逐一提出审评意见报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审定。
第六条 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基础工作、主题活动、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基础工程建设和各项工作效果等。
市素质办做好日常的检查监督,收集和掌握各县(市、区)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工作动态、重要信息和年度工作总结、工作要点、典型材料,以及对省市有关重要文件及会议决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等。
第七条 考核计分办法
考核工作实行百分制。将有关考核内容进行量化分解记分,达到公开公平公正。特色工作和自选动作给予加分。加分项目和分值由市素质办提出建议,报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审定。
第八条 考核结果效用
考核初评结果按得分高低排名,分为优秀、较好、一般三个档次,经市素质办组织的评审委员会评审后,报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考核结果由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进行通报,对在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专兼职工作人员,予以表彰;对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落后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改正。
第九条 市素质负责制定《保定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考核表》,并根据工作发展需要,对考核表进行必要的修订和完善。
第十条 本办法由市素质办负责解释。
第二篇:中共敖汉旗委办公室《四条联动机制实施意见》
中共敖汉旗委办公室 敖汉旗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关于调解社会矛盾纠纷实行四调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敖党办字[2009]号
各乡镇苏木党委、政府,旗政府各办事处,旗直各部委办局、企事业单位,中区市直驻敖汉各单位,各人民团体:
现将《关于调解社会矛盾纠纷实行四调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敖汉旗委办公室 敖汉旗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9年5月15日
关于调解社会矛盾纠纷实行四调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政法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健全完善大调解机制,探索建立人民调解与公安、检察、法院、信访机关对接工作机制,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深入推进平安敖汉建设,为全旗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现就如何建立对接工作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旗委、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创新和实践公调对接、检调对接、诉调对接和信调对接的工作模式,形成工作上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机制,依法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和法律保障。
二、工作目标 通过公调、检调、诉调和信调对接,进一步整合调解资源,提高矛盾纠纷的调处率和调解成功率,达到解决矛盾纠纷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切实发挥多元化纠纷调解机制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三、运行机制
(一)强化四调对接基础性工作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1)由旗委政法委牵头成立四调联动机制领导组织,公安、检察、法院、司法、信访、妇联、共青团、工会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加强对四调联动机制运行工作的领导,公安、检察、法院、信访等部门要明确一名领导分管“四调”对接工作。(2)要充分发挥旗人民调解协调指挥中心的作用,配齐配强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同时成立乡镇、苏木人民调解协调指挥中心,并确保中心人员、经费、制度、奖惩四到位,使中心确实行使起调解矛盾纠纷坚实可靠的第一道防线作用。(3)在旗人民检察院、旗信访局、旗公安局及基层派出所、旗人民法院及基层法庭等部门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并由专职或兼职的人民调解员负责接待、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和调解。
2、建立健全工作制度。(1)建立联席会议、例会制度。旗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领导小组、旗人民调解协调指挥中心等部门每半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例会,通报各部门在涉及人民调解工作方面的情况,总结交流四调对接工作经验,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2)建立集中座谈和研讨制度,对疑难案件、敏感性案件特别是本辖区存在的社会问题、法律问题、热点问题,每季度召开一次研讨会,以便确定指导方向,对调解人员及时进行业务指导;(3)建立案件质量评查制度,通过对涉及人民调解协议案件的评查,分析人民调解组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向人民调解组织提出建议,进一步规范人民调解工作,增强人民调解程序的合法性、公正性,提高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水平和社会公信力。(4)建立矛盾纠纷定期排查调处制度、重大社情报告制度、社会矛盾纠纷信息反馈机制和群体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做到使矛盾纠纷早发现、早预防、早解决,减少民转刑案件和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5)建立出台政策风险评估机制。在重大政策、重大改革措施和其他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调整的办法出台前,均要认真组织开展风险评估,尽可能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尽可能避免和减少因决策失误或时机不成熟而给社会稳定带来冲击。(6)建立律师、法律工作者提前介入机制。针对目前信访量大,群体上访多,矛盾突出的实际,可建立司法信访综合服务窗口,由律师或法律工作者提前介入,直接参与信访接待、接访、信访行政协调会议等。
3、明确工作职责。公安机关负责治安纠纷和可能引发治安案件的民事纠纷的调处工作;检察院负责各类轻微刑事案件涉及民事赔偿部分和控告申诉案件的调处工作;法院负责刑事自诉案件、各类民事诉讼和其他社会矛盾的调处工作;信访部门受理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和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旗人民调解协调指挥中心负责整合职能部门资源,协调乡镇间重大疑难纠纷调处,受理全旗重大疑难纠纷,分流涉法涉诉案件,管理乡镇人民调解协调指挥中心的工作。
4、明确矛盾纠纷调处案件类型,进一步拓宽人民调解工作领域。在调解生产经营性纠纷、侵权性纠纷、婚姻家庭纠纷、债权债务纠纷等各类民事纠纷的基础上,引导人民调解组织介入涉法涉诉案件、信访案件及因治安案件引发的民事赔偿的调解,允许或委托人民调解组织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一)
(二)项规定的刑事自诉案件,以及轻微的刑事案件、过失致人死亡案件、交通肇事案件等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调解。
5、充实调解指导员。旗人民法院和司法局要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调解经验丰富的法官和司法所长担任各乡镇苏木人民调解协调指挥中心的指导员,采取观摩庭审、个案指导、以会代训、集中培训等形式对人民调解组织进行业务指导。
6、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进一步建立健全乡镇苏木(街道办事处)和村嘎查(居委会)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探索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实现人民调解标牌、标识、印章、程序、制度、文书的六统一,并落实工作场所和经费。旗人民调解协调指挥中心要将人民调解指导员和辖区内的调解人员名单、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制成联络名册,确保联络畅通。
7、开通咨询热线。旗人民调解协调指挥中心要开通咨询热线,负责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案件分流、指派调解员进行调解等工作。
(二)建立四调联动对接机制
1、建立公调对接机制
加强人民调解组织与旗公安局及基层派出所的衔接,建立警民联合调处工作模式。乡镇苏木(办事处)调委会要在派出所内设立调解室,对于因琐事纠纷、邻里纠纷引发的斗殴及伤害案件,派出所通过接处警、现场调查、取证工作后,确定矛盾性质,对于不需追究当事人治安、刑事责任的,可移送调解室调解或共同进行调处;对于必须给予有关当事人相应处罚,但受害方当事人表示愿意放弃追究对方当事人的治安乃至轻微刑事责任,且双方愿意调解的,也可以移送调解室进行调解或共同进行调解;同时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调解案件时,需要派出所帮助调查、取证的,派出所要予以配合;对于调处成功的案件,由调委会出具人民调解协议书,公安局协助监督协议的执行,以提高调解成功率和协议履行率,降低办案成本。
2、建立检调对接机制
“检调对接”是指检察机关与人民调解协调指挥中心的工作相衔接的一种新的纠纷解决机制。一是公诉部门承办的轻微刑事案件所涉民事部分与大调解机制对接。对于公安机关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的轻微刑事案件,即对社会公共利益危害程度较低、社会负面影响较小、加害人与被害人自愿接受调解,并在人民调解协调指挥中心正式达成民事赔偿调解协议,检察机关依法作出不起诉或建议法院从轻判处。二是控告申诉案件与大调解机制对接。控告申诉部门承担着受理公民举报、控告、申诉和刑事赔偿,查办控告、申诉案件等任务。为了有效地息诉罢访,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将当事人控告申诉案件及不服检察机关在办理控告申诉案件过程中所作出的决定、涉检信访等符合检调对接条件的事项通报旗人民调解协调指挥中心进行调解,共同对因轻微案件引发的矛盾通过调解进行有效化解.三是民事行政抗诉案件与大调解机制对接。检察机关在办理民事行政抗诉案件过程中,可将案件中可以和解的问题纳入大调解机制,双方当事人可就案件自愿作出相互谅解和让步,并由调解室主持达成协议。
3、建立诉调对接机制
(1)开展诉前引导调解。在人民法院立案前,除法律规定不适用调解的案件外均应先行调解。
――对婚姻、继承、赡养、抚养、扶养、相邻关系、人身损害、财产侵权、土地承包、民间借贷等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民事纠纷以及可以由调委会调解的其他社会矛盾纠纷等案件,当事人要起诉的,由立案庭或人民法庭制发建议人民调解通知书,由当地人民调解组织限期调解。
――对于诉前调解达成协议的案件,当事人要求法院出具调解书的,人民法院应当办理立案手续,并减免诉讼费。
――限期内没有达成调解协议的案件,由人民调解组织出具建议立案书,当事人持建议立案书到立案庭起诉,立案庭方可审查立案。
(2)拓展委托调解和协助调解。人民法院可以将自己受理的案件,经当事人同意就近委托乡镇司法所或村(居)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诉讼中要不断拓宽人民调解组织协助法院调解案件的途径,当事人通过人民调解组织向人民法院预约立案的,人民调解组织可先行调解,促使协助调解向诉前、诉中及诉后延伸。
(3)实行办案互动。人民法院巡回办理案件时,人民调解组织应予积极配合,共同解决纠纷。对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诉讼案件,旗、乡镇(苏木)人民调解协调指挥中心应积极配合法院审理,并向法院提供真实、合法的证据材料,对于人民调解协调指挥中心提供的证据材料,法院应当予以采信。
(4)强化人民陪审员队伍建设。旗人民法院要将各乡镇调委会(司法所)人员吸收到人民陪审员队伍中,使调委会工作人员直接参与案件的审理,以增强诉调对接工作的良性衔接。
4、建立信调对接机制
目前我旗信访量大,群体性上访多,矛盾突出,可建立“司法信访综合服务窗口”,由律师、人民调解员参与信访接待、接访、信访行政协调会议等。对有可能通过人民调解解决的信访案件,移交给调委会进行调处,做好息访工作;对于应通过行政协调解决的信访案件,吸收人民调解员参与行政协调,既可督促有关行政职能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维护信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可教育信访当事人合理反映诉求,制止无理缠访。信访、司法行政部门要针对不同时期表现突出的社会矛盾纠纷,联合做好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和预防工作;对于信访案件,信访部门可以直接协调处理,或引导上访人员按照合法途径和规定的程序反映情况、表达诉求;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也可转交所在地人民调解协调指挥中心进行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要积极主动地与信访人取得联系,在规定的时间内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并将结果报旗信访局和司法局。
5、矛盾纠纷的受理、调解原则和工作流程(附矛盾纠纷处理流程图)
(1)受理原则:矛盾纠纷一般由当事人所在地(单位)或矛盾纠纷发生地调委会受理调解;疑难复杂纠纷或跨区域跨单位的纠纷案件,由旗人民调解协调指挥中心指派乡镇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受理调解。一般矛盾纠纷15个工作日调解完毕,疑难复杂纠纷30个工作日调解完毕。
(2)调解原则:平等自愿、互谅互让、合法合理、无偿调解。
(3)工作流程:排查登记—接待受理―分流案件―调查核实―组织调解―签订协议―结案存档―跟踪回访。
(三)依法确认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
1、对当事人经旗、乡镇(苏木)人民调解协调指挥中心调解达成的人民调解协议,凡具有明确的权利义务内容,遵循当事人自愿合法原则,经人民法院审查后,认为需判决处理的,旗人民法院将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确认协议的法律效力。
2、一方当事人对调解协议反悔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变更、撤销或者宣告无效的情形,只要调解协议不具备法律规定的可撤销、可变更和无效等情形的,法院经审查不予支持。对已达成的人民调解协议,审查后认为存在需要变更或者撤销等情形的,旗人民法院应及时与原人民调解组织沟通协调,努力通过调解形式予以弥补瑕疵和化解纠纷,尽量避免判决变更。
3、在调解人员主持下达成的具有债权内容的调解协议,经公证依法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效力,债务人拒不履行的,只要债权人提出申请,法院直接进入执行程序。
4、当事人持已经生效的人民调解协议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的,只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条件,人民法院应当支持。
5、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一般应当先行调解,人民法院可以邀请原调解该纠纷的调解人员协助参加调解。
6、不论是诉前经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的,还是法院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的,在所达成的调解协议中可以约定“在调解协议形成后10日内提交人民法院以调解书形式予以确认”,经人民法院审核确认后的调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当事人可依调解书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7、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达成的调解协议,当事人反悔诉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依法维持原调解协议的,对方当事人开庭时发生的往返交通费、误工费和伙食补助费,可另案向人民法院起诉。
四、工作要求
1、要充分认识建立人民调解与公安、检察、法院、信访工作对接的重要意义,各相关责任部门要迅速加以落实,旗人民调解协调指挥中心要加强相互间的沟通联系,及时交流工作情况,提出工作建议,并认真督促检查。
2、加大建章立制力度,逐步建立各项调解对接机制的岗位责任制、纠纷排查预警制、先行调解制、现场取证制、移交督办制、办结报告制和考核奖惩制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基础台帐,切实提高人民调解协调指挥中心与公安、检察、法院、信访等部门调解对接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3、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宣传人民调解作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服务的一项法律制度,对于化解矛盾纠纷、预防犯罪,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宣传人民调解与公调、检调、诉调、信调对接的程序、方法和重大意义,促进公调、检调、诉调、信调对接工作的开展。
4、增加经费投入和人员落实,提高工作保障能力。要认真落实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制定政策,落实措施,增加经费投入,切实解决调解员误工工资等补贴,充分调动基层调解员工作的积极性。要把人员编制落实到位,确保这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5、大力推进四调联动对接工作机制的实施,提高调处水平。要进一步完善大调解机制,有效整合各方调解资源,形成信息互通、调解联动、多途径化解矛盾的格局。在建立四调对接工作机制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行政机关、群团组织、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参与人民调解的作用,形成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大调解格局。
6、加大监督、考核与奖惩的力度,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旗人民调解协调指挥中心对每件案件或纠纷,要实行全过程跟踪督查,实行签单消号管理,定期回访。同时把此项工作纳入年终考评,对调处工作有突出贡献的,予以表彰奖励,对调处工作不力、超出调处时限或把矛盾纠纷推向社会、推给上级的,对相关部门或责任人予以处罚,造成恶劣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将追究其行政责任。
7、各部门要根据实施意见,结合本部门的实际,制定四调联动对接工作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关于健全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的几点思
考
来源:作者:
福建省大田县委政法委 林书设
近年来,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利益格局的调整,农村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显现,仅去年以来,我县农村共发生各类矛盾纠纷1926起。这些矛盾纠纷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建设一个科学的农村矛盾纠纷处置机制,着力化解现实中的各种矛盾,对维护农村社会安定稳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县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的现状
(一)工作机制状况。现行的人民调解组织是在法院指导和司法行政机关的管理与指导下进行工作的自治性组织,主要是调解公民之间有关人身和财产权益方面的争执。当前我县的调解组织在各级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的管理与指导下开展工作,一是调解组织参与调处方面,全县普通民间纠纷由专门的基层调解组织分级进行调解,具体有乡、村、组和十户调解员的调解机构和人员,即对简易纠纷能直接调处的,由组和十户调解员调处,对较大的纠纷由村调委会调处,对于村一级无法调处的疑难纠纷则交由乡一级调委员调处。二是调解制度方面,全县各级调委会普遍建立了调委会及调解员调解责任、纠纷登记、廉洁自律、调委会学习与工作例会等项制度。
(二)保障机制状况。全县乡镇调委会均设有专门的调解室,工作经费基本能得到保障,村级调解会基本达到有办公室、有牌子、有印章、有工作经费,大多数村调解员能获得每月20—50元的调解误工补贴或工资。
(三)队伍状况。全县各乡镇、村、部分大中型企业已普遍建立调委会,每个调委会均配有主任和调解员,人员一般为兼职兼任,大中型村中还相应建立了村、组和十户调解员的调解网络,一般构成为,在行政村建立调委会,配备主任和副主任及调解员,在自然村和村民小组建立调解小组,配备小组长和调解员,在小组中每10户配备一名调解员或信息员。基本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调解网络。企业调委会组成人员一般由企业工会人员或治安员兼任。
(四)当前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的薄弱环节。一是有的乡镇调委会办公条件简陋,大多数乡镇调委会没有交通通讯工具,同时约有30%的村(居)调解组织不够健全,有的调委会还没有办公室或调解室、没有牌子,村、组、十户调解员网络建设也还不够健全,有的村没有建立调解小组或十户调解员。二是保障不足,根据县两办下发的《关于加强新时期规范化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了县、乡(镇)两级要把人民调解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及时落实到位。由于 我县地处山区,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许多基层调委会的调解工作经费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仅18个乡镇中就有40%的乡镇未能全部落实人民调解工作专项经费,由于经费无法落实,许多调解组织无法支付调解员误工补贴(或工资)及一些办公等费用,难以调动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运作不够规范。许多调委会调解员在调处矛盾纠纷过程中,存在调解程序和调解文书的制作上不够规范的现象。有的重实体、重实际问题,轻程序。有的甚至没有制作调解材料。四是一次调解成功率不高,反悔多,重复工作多。
二、当前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建设的建议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发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在具体方法上,笔者建议要把住以下六个方面:
(一)健全责任机制。人民内部矛盾激化而导致的群体性事件都有一个酝酿、发展的过程,都不是简单、孤立的,是与我们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大量问题紧密关联的。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要紧紧抓住对人民群众的态度这个根本,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宗旨意识,处理问题、开展工作切实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工作中,正确对待群众、坚定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同时紧紧围绕稳定大局,真正落实“守土有责、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执行、落实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两个责任制”,解决好群众关心和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密切注意掌握社情民情,认真搞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有效防止和避免出现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在调解过程中,要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强化矛盾纠纷发生地的责任,并相应明确各单位“一把手”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乡(镇)调委会对全乡(镇)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负责,村(居)、企业调委会对本村、本单位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负责,同时建立乡(镇)、村及政法各部门责任制度,完善调委会主任、副主任及调解人员的责任制度,对作风扎实、能力出众、成绩显著的给予通报表扬和奖励,对责任心差,作风浮夸、应付了事的及时撤换。
(二)健全联动机制。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调解民间矛盾纠纷的法定组织,依法设立在村(居)委会和企、事业单位,这是我国《宪法》和《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中规定的。因此,要在全县村(居)委员会和企、事业单位全面建立调解委员会,同时在村民小组成立调解小组,每10户村民推举一名村民任调解员或信息员,为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可在县一级成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小组或人民调解工作协调小组,在乡(镇)一级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县、乡(镇)直机关、企业单位也相应建立调委员会,同时在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县与乡、乡与村之间,建立上下贯通、纵横交织的调解联动网络。特别是在乡镇一级可确定土地、林业、民政、计生、妇联、团委、老龄委等部门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联动单位,这样当发生比如土地、林权等等纠纷时,由国土、林业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有利于更好地解决纠纷。与此同时,还需加强网络管理与协调,积极促进各调解组织规范运作。
(三)健全层级管理机制。即由乡镇调委会负责调处乡镇重大疑难和村调委会久拖不决的纠纷,村调委会负责调处本村较大的纠纷,调解小组负责调处本小组内的一般性纠纷,十户调解员或信息员提供信息,并调处简易纠纷,从而形成全方位的点、线、面三级防范调解机制。
(四)健全运作机制。一是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例会制度。我县建设镇建立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例会制度,实行每月组织村调委会主任召开一次工作例会,例会的内容为对各村前一个月的治安状况、纠纷调处、法制宣传、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等情况进行总结,对近期各村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安定因素进行分析排查,研究重大疑难或跨村纠纷案件的调处方案以及对村调委会、治保会主任进行培训,同时布置下个月的有关工作。这项工作制度自建立以来,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建设镇的做法,在全县各乡镇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例会制度,促进矛盾纠纷的更有效调处。二是建立预防机制。坚持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预防上,建立信息、排查、回访等预防机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前化解,变被动调处为主动预防。工作中,各级调解组织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及时掌握矛盾纠纷发生情况、特点和规律,积极预测,超前防范,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做到预防与化解纠纷相结合,同时,可以开展联片调解,即组织法院法官和人民调解员在群众家门口现场办案,依法调解,以案释法,以案普法,发挥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起到预防作用。三是实行包案调处机制,将每起纠纷具体落实到每个调委会
和调解员身上,做到“四定”、“三包”,即定牵头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办结时限,包调处、包跟踪、包反馈。四是建立报告制度,各级调解组织要将本部门本单位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纠纷特点、动向和规律每月向上一级调解组织报告一次,把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主动权。
(五)健全保障机制。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调解组织要配备办公室或调解室,做到“六有”,即有办公室或调解室、有牌子、有印章、有调解工作基础台帐,有调解例会和调解记录,有纠纷登记薄。各级各部门要确实重视这项工作,对于调解员要给予相应的工资或误工补贴,这样才能调动调解员的积极性。二是抓好基层调解员的培训。由于人民调解员来自村(居)民委员会成员 或选举产生的群众或来自企事业的干部。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法律素质不高,因此,搞好调解员的培训,做好调解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机关、法院肩负管理或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职责,必须抓好这项工作,可以采取集中培训、分级培训、重点培训、个别培训的方式进行,提高调解员的素质。三是抓好经费保障。要不断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保障机制,抓好“中办、国办联合转发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和省市委、政府把“进一步加强新时期规范化调委会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各项工作的落实,建议通过立法,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经费列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同时明确各级人民政府承担本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奖励经费。此外,还可以发动社会力量,倡导社会各界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捐资,也可以设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基金等,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六)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把基层组织特别是党支部这个战斗堡垒建设好。一是适应农业和农村的中心任务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只有围绕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来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才能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加强领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县委把基层党委管好,基层党委把支部管好,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三是进一步健全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协调好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四是稳步推进国有企业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抓好基层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凡是群众关心的问题都要尽量及时公开,特别要提高群众对企业重大决策的民主参与程度,加强供销、财务等监督;落实好土地调整、征地、拆迁、各种补偿以及财务公开的要求,真正做到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五是大力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做群众工作是基层干部的基本功和主要工作内容,认真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广大干部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敏感性。及时分析和研究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处理复杂局面下各种难点热点问题的能力。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职务的本质是责任”、“领导就是服务”的意识,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促进思想作风转变。
第三篇:中共xx委办公室跨越发展先锋行动的实施意见
关于印发《关于在全州党的基层组织和 党员中开展“跨越发展先锋行动” 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委,州委各部委办局,州级国家机关各委办局党组(党委),州级各人民团体党组,各企事业单位党委(总支、支部),党的组织关系在地方的中央、省驻x单位党组(党委、总支、支部):
经州委研究同意,现将《关于在全州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开展“跨越发展先锋行动”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县市本部门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实施“跨越发展先锋行动”,是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重大任务,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大举措,对于激发全州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生机活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促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更好地融入发展、服务发展、推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州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按照省州党委的部署要求,把开展“跨越发展先锋行动”作为基层党建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总载体和总抓手,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四个翻番”、“两个倍增”和州委提出的富民强州目标任务,把开展“跨越发展先锋行动”的各项任务逐一落到实处,以推动xx科
关于在全州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 开展“跨越发展先锋行动”的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实施“跨越发展先锋行动”的意见》(云办发„2012‟4号)精神,组织开展好“跨越发展先锋行动”,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激发全州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生机活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更好地融入发展,服务发展,推动发展。经州委领导同意,现结合州情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省第九次党代会、州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要求,牢固树立党的建设出生产力、出凝聚力、出战斗力的理念,把开展“跨越发展先锋行动”作为基层党建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总载体和总抓手,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四个翻番”、“两个倍增”和州委提出的富民强州目标任务,争先进位、服务群众、凝心聚力、强基固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推动xx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实现富民强州宏伟目标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主要任务
(一)争先进位创发展先锋,形成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富民强州进程,关键在跨越,重点在加快。
村级集体经济,增强基层党组织造血功能,争取到2012年底,基本消除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空白村”,全州集体经济年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的村达到50%以上;到2015年,争取全州所有建制村的集体经济年可支配收入均达到1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年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的村达到80%以上。
3、紧紧围绕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争先进位。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下功夫,加快发展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保障性住房等社会事业,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改善城乡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认真开展以“组织领富、党员带富、干部帮富”为主要内容的创业致富工程,帮助农村和城市社区及党员群众理清发展思路,落实发展项目,夯实发展基础,积极扶持农村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家庭服务业发展,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以上和13%以上,努力实现省委提出的“四个翻番”、“两个倍增”目标,促进共同富裕。
(二)执政为民创服务先锋,增强跨越发展的整体合力。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才能汇聚民智、集中民力。全州各级党组织要把“执政为民创服务先锋”作为实施“跨越发展先锋行动”的具体要求,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让全州各族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和发展机会,为推动xx跨越发展凝聚整体合力。
1、转变干部作风强化为民服务。深化和拓展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工作,扎实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四群”教育,组织实施党员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三深入”活动,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增强干部的执行
(四)强基固本创彝州先锋,筑牢跨越发展的组织基础。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推动跨越发展的重要保证。全州各级党组织要把“强基固本创彝州先锋”作为我州开展“跨越发展先锋行动”的基础工作,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推动跨越发展筑牢组织基础。
1、围绕跨越发展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州党委关于“基层组织建设年”的部署要求,以创先争优为动力,以实施基层党建“十大工程”为载体,以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为抓手,以“组织设臵规范化、规章制度规范化、办公场所规范化、活动场所规范化、党员发展规范化、党员教育规范化、党员活动规范化、党务公开规范化、工作流程规范化、考核管理规范化”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农村、机关、社区、国有企业、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的晋位升级促进全州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2、围绕跨越发展抓实基层党建工作重点。深入推进我州基层党建“十大工程”建设,巩固提升“彝州先锋〃创先争优”党建工作品牌。以支部建设为重点,构建一抓到底的工作落实机制,健全完善基层组织体系,选优训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加强基层组织书记队伍能力建设。突出抓好民族地区、信教地区和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整治后进村和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使基层党组织有一个好的带头人、一个好的发展思路、一个好的工作制度、一个好的活动阵地和一个好的保障机制。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要求,加大在青年工人、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工作力度,加强和改进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工
落实。推进“电脑+电视+手机”网络党建新平台建设,健全完善基层党建网站集群、网上党支部、网络课堂、网络工作室和网上为民服务站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服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各级党委(党组)要加强对开展“跨越发展先锋行动”的组织领导,及时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提出“跨越发展先锋行动”具体目标。要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动员部署,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州党委的决策部署上来。组织部门要牵头抓总,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各相关部门要主动配合,认真履行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各级党组织书记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做到亲自调查研究、亲自动员部署、亲自抓几个联系点、亲自破解一批难题,带头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各级党组织的实施方案和动员部署工作要在3月底前完成。各县市、州级各部门各单位的实施方案和工作情况及时报州委组织部。
(二)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各级党组织要坚持领导带动、组织推动、党员行动、考评促动,扎实开展“跨越发展先锋行动”。要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公开承诺,根据“争先进位、服务群众、凝心聚力、强基固本”4项主要任务,每年年初对“跨越发展先锋行动”目标任务进行细化、量化,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公开承诺要报上级党组织备案,党员领导干部的公开承诺还要按干管权限报上级党委组织部门。本的公开承诺要在3月底前完成。要加强督促检查,采取立项督查、重点抽查、专项检查等措施,及时了解和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强
011-
第四篇:菏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快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
菏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快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
见
菏政办发〔2011〕20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属各企业,各大中专院校:
为认真贯彻《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的通知》(鲁政办发„2010‟10号)精神,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城市棚户区改造,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为根本目的。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分类实施、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群众参与,落实工作责任,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
(二)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统一实施。要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政府财政能力,结合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合理确定棚户区改造的目标任务,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安排连片规模较大、住房条件困难、安全隐患严重、群众要求迫切的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2.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棚户区改造政策性、公益性强,必须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作用,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和棚户区居民的积极性,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3.市、县区联动,以县区为主。各县区政府是本辖区棚户区改造的组织实施主体,全权负责棚户区改造工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搞好服务,提高效率,确保棚户区改造的顺利推进。
4.依法改造,阳光操作。改造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公开棚户区改造的政策、标准和程序,征收、建设、回迁安置等重要环节要实行公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切实让群众得到实惠。
5.统筹兼顾,配套建设。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综合开发,组织好新建安置小区的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讯、污水与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和商业、教育、医疗卫生、无障碍设施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促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二、改造范围、标准、目标和任务
(一)改造范围。
城市规划区内和规划区外独立单位的国有土地上,简易结构房屋较多、建筑密度较大、房屋使用年限较长、房屋质量较差、使用功能不全、基础设施简陋的居住区域。
(二)改造标准。
1.安置回迁居民的户型面积标准应符合国家住房建设标准,符合当地居民住房实际情况和居民的收入水平,以中小户型为主,具体标准为套型建筑面积一般不超过90平方米。企业配套资金建设的廉租住房,套型建筑面积可比规定标准适当增加,但应控制在60平方米以内。
2.改造新建小区应保证设施配套齐全,按照规划,搞好硬化、绿化、亮化,做到道路畅通、环境整洁,满足居民入住使用的基本要求。提倡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建设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型住宅。
(三)改造目标和任务。
按照省政府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总体要求,在2010年我市已改造完成棚户区2130户,13.59万平方米的基础上,力争2011年再改造棚户区4960户,38.205万平方米,基本完成我市的棚户区改造任务。
三、改造方式
(一)综合开发。
我市现存棚户区零星分散,单独运作成本高、难度大。应采取将城市棚户区、危旧房和城中村就近整合、项目捆绑的办法,进行统一规划、连片开发、配套建设、系统改造。
(二)政府主导。
1.对具备市场运作条件的棚户区,在严格限定参与棚户区改造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实力、资质等级和企业信用等条件的基础上,由政府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开发企业,同时限定该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开发利润。监督企业按有关规定、标准实施安置用房和配套工程建设。
2、对不具备市场运作条件的棚户区,由县区政府负责组织征收改造。各级政府要建设部分廉租住房用于实物配租,并优先安置棚户区范围内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租住。
四、政策措施
(一)资金筹措政策。
采取财政补助、银行贷款、企业支持、群众自筹、市场开发等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
1.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补助资金和奖励资金。各县区政府要切实减免城镇公用事业附加、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机关费用,对符合条件的棚户区改造支出项目给予重点支持。有条件的县区可对棚户区改造项目给予贷款贴息。
2.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向符合贷款条件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提供贷款,创新金融产品,改善金融服务。根据改造项目特点合理确定信贷条件,对符合信贷条件的项目要在信贷资金规模上给予保障。有条件的县区可建立棚户区改造贷款担保机制,引导信贷资金投入。
3.加大市场融资力度。要充分发挥市级融资平台的作用,通过转借形式为棚户区改造提供资金支持;动员棚户区居民合理承担安置住房建设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棚户区改造;支持有实力、信誉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代建、置换、信贷等形式参与棚户区改造。
(二)税费优惠政策。
对棚户区改造项目,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涉及的经营性收费减半征收。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建设和通过收购筹集安置房源的,执行经济适用住房的税收优惠政策。电力、通讯、市政公用事业等企业要对棚户区改造给予支持,新建安置小区有线电视和供水、供电、供气、供热、排水、通讯、道路等市政公用设施,由各相关单位出资配套建设,并适当减免入网、管网增容等经营性收费。棚户区居民因征收而重新购买的普通住房价款未超出征收补偿款的免征契税,承建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开发企业用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的建设用地可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
(三)土地供应政策。
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用地纳入当地土地供应计划优先安排,并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安置住房中涉及的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项目可以
划拨方式供地,应在《国有建设用地划拨决定书》中明确约定住房套型建筑面积、项目开竣工时间等土地使用条件。对于配套建设的商业、服务业等经营性用地,必须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供地。严禁将已供应的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用地改变用途用于商品住房等开发建设。棚户区改造要与相邻的零星棚户片区、不配套的低层楼房以及旧厂区统筹规划,采用就近整合或项目捆绑等方式,进行集中连片改造。异地改建中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应纳入土地利用计划,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程序;涉及占用耕地的,应依法履行耕地占补平衡义务。
(四)征收补偿政策。
棚户区改造采取产权调换和货币补偿两种方式,由被征收人自愿选择。房屋产权调换和货币补偿房屋以被征收房屋的产权登记面积为准,违章建筑除外。安置房建设以就近为主;异地建设的,应选择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齐全的区域。
(五)住房保障政策。
棚户区改造项目中原则上要配建一定比例的廉租住房,由各县区根据当地实际确定;符合当地政府规定的住房保障条件的被征收人,通过相应保障方式优先安排。
五、组织实施
(一)编制规划计划。
各县区政府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住房发展规划、棚户区改造任务及资金筹集情况,编制实施规划和改造建设计划、用地计划,把棚户区改造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结合起来,纳入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
(二)严格建房审批和房屋交易。
停止办理列入棚户区改造计划区域内各类房屋的新建、扩建、改建、翻建等审批手续;停止办理列入棚户区改造范围的房屋买卖、交换、析产、分割、赠与、出租等手续。对于擅自新建、扩建、改建、翻建房屋或改变现有房屋使用性质的,一律不予安置补偿;对于单位所属,原用途为办公、仓储或经营的非住宅房屋,不得擅自作为住宅房屋进行分配;对于确属危房需要翻建的,也必须按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由相关部门按规定程序严格审查办理。
(三)确保工程质量。
要严格执行法定建设程序和技术标准规范,加强施工管理,抓好施工图审查、招标、建设监理、质量监督和竣工验收,确保工程质量。要优化新建安置住房的规划设计,在较小户型内实现基本的使用功能,满足基本居住需要。要按照节能
省地环保要求,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有关住房质量、建筑节能、使用功能和小区绿化等方面,应与同一小区内商品房保持标准一致,在建设合同中予以明确,不让困难群众受歧视。
(四)强化物业管理。
棚户区新建安置小区可采取自助式管理模式,由社区居委会负责组建物业服务机构,实行物业低收费,特困家庭适当减免。要适当增加棚户区新建安置小区公共建筑面积,按照房屋总建筑面积3‰的比例,建设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和居民公共活动用房;按照房屋总建筑面积4‰的比例,建设经营用房,公建出租、经营收入用于物业服务。
(五)严格规范运作。
在棚改工作中,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全过程阳光操作,切实把棚改工程建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廉政工程。制定棚改方案特别是征收安置方案前,要事前征询并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要在征一补一的前提下,适当奖励,实行阶梯式价格。严格执行征收政策法规,确保各项保障、补偿标准落实到位,保证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充分发挥主管部门在棚户区征收改造中的主导作用,实行阳光征收,做到征收项目、主体、程序、补偿安置标准合法和征收补偿安置资金、安置房源到位,做好征收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工作,把工作做实、做细,切实防止引发不安定因素。
六、加强领导
(一)落实工作责任。市住房保障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棚户区改造的组织、推进、综合协调、督导检查和考核验收等工作,棚改所涉及的公安、信访、发改、经信、财政、国资、地税、人行、开发办、国土、房管、建设、规划、城管、广播电视等部门及各县区要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切实做到规划到位,资金到位,政策到位,监管到位,确保棚改工作顺利实施。各县区政府是辖区内棚户区改造工作的责任主体、投资主体和实施主体,要切实加强领导,成立棚户区改造的组织机构,制定棚户区改造计划,具体负责项目的宣传、土地供应、立项、融资、规划、征收、建设、工程质量、回迁安置和社会稳定等工作。
(二)强化督查奖惩。市政府将棚户区改造作为保障性安居工程,纳入对各县区、各相关部门综合目标考核体系,与各县区、各相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绩效问责和考核奖惩机制。各县区政府要加强监督检查,实施全方位监管,及时发现并解决各种问题。6月30日和12月31日前,市对各县区棚户区改造半年工作进展情况、计划完成情况及土地供应开发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工作不落实、进度跟不上、措施不到位、质量有问题或配合不积极的县区进行约谈和问责。
(三)加强宣传引导。各县区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引导,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有关法规政策和棚户区改造的意义,准确解读政策措施,使广大城市居民理解和支持棚户区改造,为棚户区改造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一一年五月十二日
第五篇:中共延安市委办公室延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市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
中共延安市委办公室延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市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
延市办发[2010]34号(2010年12月2日)
根据《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陕为发[2010]10号)和《中共延安市委延安市人民政府关于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延市发[2010]29号),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就我市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加快统筹城乡综合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经济改革发展需要,推进乡镇职能转变,建立符合适应新农村建设基层政权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构,科学设置机构和配备人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2、按照枣树一致的原则,明晰县乡政府职责权限及事权关系,赋予乡镇履行职能必要的事权。
3、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科学设置机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行政交通。
4、统筹兼顾,平稳推进,从实际出发,配套推进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乡镇职能转变
1、明确乡镇职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通过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现阶段乡镇的主要职能是:
一是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做好乡村发展规划,培育主导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引导农民珍惜土地、增加投入,发展集约经营。落实强农惠农措施,确保农民受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引导农民多渠道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二是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推进优生优育,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推动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体系建设,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做好防灾减灾、“五保”优抚安置、低保、扶贫救济、养老保险和其他社会救助工作。发展农村老龄服务。加强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组织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做好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的服务工作,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形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详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三是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加强民主法制宣传教育。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好农村信访工作,畅通诉求渠道,及时掌握社情民意,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农村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危机处置能力。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反对和制止利用宗教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协助县级有关部门做好安全生产、市场监管、劳动监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保证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四是推动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做好乡镇人大、群团、国防教育、兵役、民兵等工作。指导村民自治、完善民主议事制度,推进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引导农民有序参与村级事务管理,推动农村社区建设,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2、理顺管理体制。推行依法行政,坚持依法办事,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履行职责,理顺管理体制,明确事权范围、职责权限、增强乡镇政府的自主性,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乡镇功能。法律法规明确由县级以上政府及其部门承担的职责任务,不能转嫁给乡镇;需要乡镇配合推动的工作,县级政府部门要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并依法赋予相应的办事权限。完善考核办法,对乡镇的考核由县级党委、政府统一组织。不属于本《意见》规定的乡镇职能的事项,不得列入考核范围。探索建立以农民等服务对象意见为主的机关报的考核机制。严格控制对乡镇工作和领导干部的“一票否决”事项,继续清理和规范各种评比达标表彰活动。
3、完善工作机制。一是改进经济工作方式。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扶持典型和示范引导上来。二是创新工作机制。推动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拓宽服务渠道,改进服务方式,通过“一站式”服务、办事代理制等多种方式,方便群众办事。三是建立完善矛盾排除机制。综合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作用,及时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二)科学设置乡镇机构
1、统筹乡镇党政机构设置。根据不同类型乡镇情况,科学合理确定乡镇机构设置形式和数额。具体设置要求为:2万人以上的重点镇可以设置党建办公室、宣传文化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管理办公室、公用事业管理办公室。1万至2万人的乡镇,设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管理办公室,也可以不设综合性办公室,只设综合性岗位。万人以下的乡镇不设综合性办公室,只设综合性岗位。乡镇纪检、监察和人民武装部等按照有关规定设置。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实行交叉任职,职数控制在7名以内。辖区办口超过5万人的,可增配1—2名副镇长。
2、改革和综合设置乡镇事业站所。按照事例资源,加强公共服务的要求,对乡镇事业机构进行调整规范,归并相近职能,因地制宜综合设置乡镇事业机构。乡镇一般设置四个事业单位,即农业综合服务站、文化综合服务站、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社会保障事务所。也可对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资源进行整合试点。
3、创新加强农村公益服务事业。鼓励发展多元化的农村社会服务组织和农村专业合作社,扶持社会力量举办为农服务的公益性服务机构和经济实体。农村公益服务项目可以由公益性事业机构承担,也可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向经营实体或社会服务组织购买服务。探索新的农村公益经费投入机制。
(三)推进撤乡并镇工作
率先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短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加快推进建设富裕、生态、和谐新延安的必由之路。市委、市政府《关于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十二五”期间使全市建制镇和街道办保留在120个左右的要求,结合全省乡镇机构改革会议精神,就撤乡并镇工作提出以下要求和原则:
1、总体要求。围绕城乡统筹发展和加快城镇化建设这一战略决策,按照调整乡镇经济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的客观要求,适度减少数量,扩大乡镇规模,完善城镇体系,加快推进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步伐。
2、基本原则。坚持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实事示是、因地制宜、积极慎重、确保稳定的原则。立足于乡镇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既符合乡镇机构设置要求,体现转变政府职能,又有利于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城镇化建设。
3、撤并方案。按照全省乡镇机构改革会议提出的平原乡镇撤并30%、山区乡镇撤并25%的要求,我市实行整建制调整和撤并。对于人口少,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差,经济总量不足,一般人口为1万人以下的乡镇予以撤并;对于区域面积较小,管辖范围不大,驻地距离较近的乡镇予以合并。根据以上要求,我市按25%以上的比例共撤并42个乡镇(具体任务详见附表)。
这次撤掉的乡镇,可以利用原有的设施和资源设立农村中心服务社区,派驻工作人员或建立便民服务点,协调指导群众生产、生活,为群众服务。严禁成立管委会等其他任何形式的机构,绝不允许出现“翻牌”现象,并对原撤乡并镇变相成立的“管委会”、“管理处”等机构一并撤销。学校、卫生院可根据中小学布局和区域卫生规划设置。同时要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县区政府所在地的镇和重点镇可以因地制宜对村组进行整合,集聚建设若干农村社区,加快农民向新型社区居民转移。
4、奖励政策。实行财政奖励政策。对撤并的乡镇在省财政奖励25万元的基础上,市财政配套奖励50万元,共计75万元用于撤乡并镇的人员安置、体制划转和公共设施建设。
(四)严格人员编制管理
一是乡镇机构改革后,县区在乡镇行政编制总量内,综合考虑每个乡镇人口、面积、区位特点、经济发展状况及城镇水平等因素,重新核定乡镇编制,实现编制资源优化配置。二是全面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做到编制、岗位、人员相对应。乡镇机关要按照重新核定的编制和岗位要求,实行公开竞争,择优上岗。三是乡镇事业单位和实行全员聘用制,要多渠道安置富余人员。乡镇机构改革完成后,实行乡镇干部岗位津贴,提高乡镇干部待遇。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进行。各县区党委、政府是这次机构改革的责任主体,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要新自抓,纪检、组织、编制、民政、人社、财政等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推动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二)积极推进,按期完成
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政策性强。各县区要在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基础上,抓紧制定上报方案。乡镇机构改革方案于12月15日前以县区委、县区政府文件上报市编办,撤乡并镇意见以县区政府文件上报市民政局。市上在12月底前将方案和意见批复后,各县区要按照批复要求,抓紧实施,确保在2011年2月底前全面完成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工作。乡镇机构改革完成后,各县区要组织有关部门对乡镇机构改革司和撤乡并镇工作进行自查,并上报自查报告。市上将组织相关部门人员进行全面检查验收。
(三)严明工作纪律。
乡镇机构改革期间,要严格遵守机构编制、组织人事和财经纪律,严禁借改革之机,超编进人或超职数配备领导;严禁借机转移国有资产,挥霍财物。要做好干部的思想工作,正确引导舆论,确保干部思想不散,工作秩序不乱。要正确处理改革与日常工作的关系,做到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工作,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附表:延安市县区撤乡并镇任务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