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绍兴市委办公室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的

时间:2019-05-14 04:53: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共绍兴市委办公室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共绍兴市委办公室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的》。

第一篇:中共绍兴市委办公室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的

中共绍兴市委办公室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

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绍市委办〔2006〕32号

各县(市、区)委、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

《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已经市委、市政府领导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绍兴市委办公室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六年八月二十五日

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加快我市新农村建设步伐,有效实施“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战略,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浙委办〔2006〕7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把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结合起来;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结合起来;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局面,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结合起来,为率先走出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2、总体目标。我市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按照“先易后难、由点到面、稳步推进”的总体要求,分步组织实施,逐步加大工作力度,到2010年实现“每村、每个社区都有高校毕业生”的目标。2006年全市完成15%左右的目标任务;2007年开始,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到2008年,村(居)数量较少的县(市、区)基本实现一村(居)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到2010年,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在农村和社区的工作、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作用发挥更加明显。

二、工作要求和主要措施

3、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和职务。要根据高校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和任务,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招聘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原则上以安排助理职务为主,一般应考虑安排担任村党组织负责人助理、村委主任助理、经济合作社社长助理、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助理、社区居委会主任助理或团支部书记、文书等职务,也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安排到其他工作岗位任职。

4、认真组织开展招聘工作。本《意见》中的高校毕业生是指具有全日制普通高校大专以上学历,年龄在30周岁以下的人员。我市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主要从本地生源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中公开招聘。招聘工作坚持公开、公正、择优原则,每年组织一次,一般安排在每年的6至9月份进行。笔试由市人事局为主统一组织,面试、体检、考察由各县(市、区)委组织部和人事局组织。录用后的岗位安排,由高校毕业生按综合得分从高到低自主选择。

5、加强对聘用人员的管理。在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的日常管理由乡镇(街道)负责,实行劳动合同制管理。高校毕业生招聘到农村和社区工作后,由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与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合同期限为1至3年,实行3个月的试用期。在合同期内,其人事关系、档案等统一由当地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服务中心免费代理,其党、团组织关系应迁转至所在村和社区。要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法律法规,因履行劳动合同而引发的争议,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劳动争议仲裁。

要切实加强对被聘高校毕业生的考核工作,考核采取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结合的办法。年度考核由人事行政部门会同乡镇(街道)负责组织实施,与乡镇(街道)工作人员同步进行,考核结果分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次;平时考核由乡镇(街道)会同村(社区)组织实施。对连续两年考核不称职的,要按照合同规定予以解聘。

6、注重对在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的培养教育,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要加大对在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的培养力度。对聘用人员要及时组织上岗培训,让他们了解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形势和任务,初步掌握在农村和社区开展工作的基本方法。工作期间,要加强知识更新培训,培训工作由县级人事行政部门牵头,培训教育经费由县(市、区)财政负担。同时,要抓好经常性的教育和培训,支持他们参加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对在农村和社区工作一定年限的高校毕业生,表现较好的要积极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把他们及时吸收到党内来。对在农村和社区工作2年以上,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群众信任的高校毕业生,要根据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情况,通过法定程序使其进入村、社区领导班子,并及时推荐为乡镇(街道)后备干部,条件成熟的,可推荐为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人选。

在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研究生报考,以及被机关事业单位录用聘用后的工资待遇、养老保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执行浙委办〔2006〕72号文件的相关规定。从2009年开始,县(市、区)和乡镇(街道)机关招考公务员应主要从在农村和社区工作3年以上、且年度考核均为称职及以上的高校毕业生中招考。

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双方应当就是否续签合同进行协商,终止合同的,可按照本人意愿进入人才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合同期内,在工作情况许可的情况下,乡镇(街道)应允许高校毕业生选择到更适合其发挥才能、特长的岗位或单位就业,并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7、保障在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的生活待遇。在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的年总体收入一般应不低于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含规模以上私营单位)水平,所需经费主要由县(市、区)、乡镇(街道)承担,有条件的村和社区也可适当负担一些,分担比例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在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的工资性收入,由所在乡镇(街道)负责发放。试用期内按月发放标准为大专学历人员1300元、本科学历人员1500元试用期满后对符合条件的,由各地根据实际确定其收入标准及分配方式;乡镇(街道)可根据年度考核结果,适当拉开分配差距。

在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按当地企业同类人员标准办理社会保险(包括基本养老、基本医疗

保险和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女职工生育保险),由所在乡镇(街道)按照规定缴纳。社会保险中应由单位承担的部分,由县(市、区)、乡镇(街道)分别承担;有条件的村和社区也可适当负担一些。

8、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扎根农村和社区基层。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在合同期满后,到农村经济组织、企业工作,或承包当地农业经济、科技项目,或以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创办农业产业示范园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合作创办其他企业以及自主创业等,县(市、区)委、政府和市级各部门要给予政策或其他方面的支持,促进其在农村和社区创业发展。对愿意长期在基层工作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其户籍可以落在所在乡镇(街道)。三年合同期满后续签合同的,从第四年起由乡镇(街道)统一办理住房公积金,单位承担部分由县(市、区)和乡镇(街道)财政共同负担。

9、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和市级各部门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引导工作,把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人才工作的总体部署,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和我市总体目标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办法,明确目标,落实政策,提供保障。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由市委组织部会同市人事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团市委等部门组织实施。市委组织部负责做好牵头协调工作;市人事局负责做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选拔、管理、考核、人事代理工作;市财政局负责有关经费支持工作;市教育局、团市委配合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宣传发动工作;市民政局配合人事局等部门做好相关工作。各县(市、区)和市级开发区(新区)要切实承担起主体职责,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细化政策措施,抓好具体落实。

第二篇:中共绍兴市委办公室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鼓励农民进城镇居住的若干意见(试

中共绍兴市委办公室(通 知)

绍市委办发„2010‟62号

中共绍兴市委办公室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鼓励农民 进城镇居住的若干意见(试行)》的通知

各县(市、区)委、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

《关于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鼓励农民进城镇居住的若干意见(试行)》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共绍兴市委办公室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0 1 0 年 5 月 2 0 日

三、置换程序

1.申请。由符合条件的置换对象,以户(已有宅基地的以宅基地使用证或用地批复为准)为单位,向所在村书面承诺永久放弃农村宅基地并提出自愿置换的申请。

2.审批。经所在村村民委员会审核,报所在乡镇(街道)政府初审。乡镇(街道)政府初审同意后,汇总报所在县(市、区)宅基地置换领导(协调)小组审批。到绍兴市区置换的还需报市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协调委员会审批。

3.公示。审批后符合条件的置换对象,在所在村张榜公示10天,公示内容包括户人口、置换面积、置换地点、旧房处理等。

4.签约。经公示无异议后,由本人到所在乡镇(街道)签订置换协议。签约时由所在乡镇(街道)代为收回集体土地使用证等相关证件。到绍兴市区置换的需再到绍兴市新农村建设公司办理相关手续。

5.注销。办理置换手续的同时,由置换对象向所在村申请注销原土地使用权证,由村民委员会统一向所在乡镇(街道)申报,乡镇(街道)汇总报县(市、区)有关职能部门依法进行注销。

四、置换政策

1.在本县域范围内农民集中居住区置换,已有宅基地(房屋)的,按其合法建筑面积1:1的比例以成本价进行置换,置换面积不足120平方米的,不足部分面积按高于成本价结算;

参照拆迁安置房政策,原农村房屋合法面积部分予以抵扣。

5.在城镇规划区外的中心村农民集中居住区内,置换农户可自建或委托代建联立式、跃层式农房,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的原则和“自愿组合、自行结算”的办法实施,并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拆旧建新”和宅基地占地标准。

6.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内,允许低收入农户或纳入低保对象的农户置换廉租房,可参照城镇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实施。置换廉租房农户退出的宅基地(房屋)直接给予相应的货币补贴。

7.对退出旧房实行残值补偿,可按照当地实际评估后,对原有合法建筑面积给予相应补偿;对在城镇规划区外的中心村农民集中居住区内自建或委托代建联立式、跃层式农房的,原则上不再对原有旧房实行残值补偿;对违法建筑和应拆未拆建筑不予补偿。退出的宅基地和房屋由所在村集体收回,地上建筑物原则上拆除。在符合村庄建设规划和“一户一宅”的前提下,允许规划保留村(区)对质量完好的房屋进行有偿调剂;鼓励规划保留村(区)对不具备复垦条件的危旧房进行改建,将不具备复垦条件的闲置宅基地用于解决新增住房用地。乡镇(街道)要切实加强监管,严防收回后的宅基地被非法占用或违章搭建。

8.对宅基地复垦为耕地的,复垦指标收益主要归村集体所有;对复垦数量较多的乡镇,可以安排一部分复垦指标,在乡镇域内安排经营性用地项目,适宜开发房地产项目的,土地可征归国有,拍卖所得绝大部分返回给村、乡镇。提高复垦和

划设计,以吸纳宅基地置换户的落户安置。县(市)城区、镇建成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规模原则上要求容纳300户以上,容积率在1.2以上;中心村、集镇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规模原则上要求容纳60户以上,容积率在1.0以上。

3.允许将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总建筑面积的一定比例作为结余房源,最高不超过30%,在补办土地出让手续后,公开拍卖收益主要用于农民集中居住区配套建设、宅基地置换补偿等,以实现项目投资自求平衡。同时,要配套建造一定数量的廉租房用于低收入农户或纳入低保对象农户的租住。鼓励各级新农村建设公司成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主要力量。

4.允许整村原拆原建,在原有农村居民点范围内整合封闭运作、拆旧建新、滚动发展,可实行整村一次性报批、分期建设,溢余建设用地可用于其他建设。

5.按绍政办发„2009‟185号文件精神减免、缓缴农民集中居住区项目有关规费,电力、供排水、电信、广电等经营性项目收费也要坚持“支持为主、能低则低”的原则,按最低价收取,尽可能降低项目建设成本。

六、农民待遇

1.进入城镇居住农民在宅基地置换后,除不再享有申请、使用农村宅基地权利外,原村待遇不变、土地承包权不变(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的情形除外)、股份分红权不变,并继续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相关权利。放弃土地承包权并农转非后,享有城镇居民同等社会保障、基本医疗等权利。

户口农转非的,服役期间仍享受所在村待遇,退役后要求随父母安置的,经本人申请、民政部门审核批准,享受城镇退役军人同等待遇。

8.完善按居民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所有进入城镇居住农户,由有关部门纳入城镇常住人口一体化管理,建立完善以社会保障信息、农村土地承包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信息管理系统。

七、组织领导

1.加强领导。在市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协调委员会统一领导下,由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组组织实施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鼓励农民进城镇居住工作,主要承担宅基地置换、农民进城镇居住的组织协调、政策研究、工作指导、情况综合和督查考核等职责。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工作班子,着重抓好具体方案制定、组织实施和相关项目审批。乡镇(街道)要建立服务平台,为实施农村宅基地置换项目的农民及村提供服务。

2.明确职责。国土部门负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调整,统筹安排规划、报批建设用地,加强农民建房审批,做好宅基地复垦项目的立项审核、工程验收和监督管理,全面开展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积极开展一户多宅清理工作;规划部门负责镇村规划修编调整、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布点、置换住房规划设计,做好相关审批工作;建设部门负责农房建设的业务指导和监管,组织开展农村住房确权登记工作,落实经济

第三篇:中共余姚市委办公室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余姚市2011

中共余姚市委办公室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余姚

市2011

各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办事处,市直各部门:

《余姚市2011—2015年史志工作规划》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余姚市委办公室

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年2月16日

余姚市2011─2015年史志工作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提升史志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关键时期。为促进和指导全市史志事业未来五年的持续发展,根据全国和省、宁波市史志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中共余姚市委《关于制定余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余党〔2010〕18号)中“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彰显文献名邦新气象”的具体要求,从余姚实际出发,特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中发〔2010〕10号)和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为依据,以开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党史、地方志事业为目标,以编史修志为重点,进一步创新创优,全面推进“史、志、鉴、馆、教”多业齐举、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提升史志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的水平,加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促进地方文化的不断发展和繁荣,为建设和谐幸福新余姚作贡献。

二、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余姚市史志工作总体目标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社会主义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为重点,全面做好党史资料的征集、整理、研究、编纂、出版等工作;做好《中国共产党余姚历史》(1949-1978)第二卷的出版工作,筹备余姚党史三卷编写,加强党史胜迹资源保护利用,开展综合资政研究;全面完成《余姚市志》(1988-2010)修编工作;加强《余姚年鉴》一年一鉴编纂工作;有计划地整理出版一批地方方志典籍;有重点地组织编纂乡镇(街道)志、部门(专业)志)和其他书籍,进一步丰富地情系列资料;加强史志宣传教育,坚持把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为根本任务,拓展工作领域,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强化精品意识,加强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力求取得一批市内外、省内外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建立地情资料数据库和余姚市史志馆,开发利用地情信息,促进史志成果信息化、社会化,更好地服务于科学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史志事业体系,基本实现“史志工作强市”目标。

三、工作任务

(一)党史工作

1、加强党史正本研究工作。高质量完成《中共余姚历史》(1949-1978)第二卷的出版工作,适时启动余姚党史三卷的编写工作。深入开展资料征集,有计划地开展专题史研究,加强对重要事件、重点人物、重大问题等方面资料的征集和研究。全面启动余姚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史基本著作的编纂出版工作。

2、推进编年史、专门史和资政专题研究。拓展党史研究领域,继续深入挖掘、抢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史资料,高质量完成《余姚革命胜迹图志》、《陈云同志在余姚》、《浙东红色歌谣》、《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等专题史料的编纂出版工作。积极开展服务大局、贴近现实的资政专题研究。重点针对“十二五”时期余姚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咨询、调研等活动,开展重大党史课题和资政专题联合攻关,形成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3、全面加强党史宣传教育普及工作。加强党史教育,把党史教育作为干部培训和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党史教研基地。在姚江讲坛、中青年干部班等班次中开设余姚地方党史课程或讲座,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和正确认识党的历史。继续深入开展党史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军营等“六进”活动,对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开展党的历史、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教育。完善余姚史志网站,探索运用“红色短信”、动漫小故事等形式开展党史宣传教育。

4、加强重要党史胜迹保护工作。制定出台余姚市党史胜迹保护办法,切实保护重要党史胜迹,将党史胜迹保护经费纳入财政专项经费中。完成上级布置的有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余姚党史胜迹普查工作。充分利用市内丰富的党史胜迹资源和纪念场馆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整合线路资源,丰富红色旅游内涵,提高红色旅游质量和水平,使红色旅游成为推动老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积极支持基层建设爱国主义与人文胜迹相结合的“红色文化工程”项目,鼓励各地革命胜迹申报各级文保单位(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课外活动基地等。

(二)地方志工作

1.全面完成第二轮《余姚市志》修编任务。坚持质量第一,创新组织方式,规范修编管理,提高信息含量,提升学术品位,力创精品佳志,争取到2014年完成《余姚市志》(1988—2010)。志书出版后,要努力扩展普及面,提高志书的利用率。按照“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原则,鼓励有条件的机关单位、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乡镇、街道编纂反映自身发展状况和历史进程的志书或地情书籍。

2.深入做好《余姚年鉴》编纂出版工作。加快编撰步伐,配齐配强编撰人员,全力以赴做好《余姚年鉴》一年一鉴的编辑出版工作。保持年鉴的延续性和权威性,开拓创新,增强年鉴的资料价值和使用价值,提高年鉴编纂质量,打造精品年鉴,争取使《余姚年鉴》在宁波乃至省年鉴界保持较高水平。

3.整理出版方志典籍。加强对余姚地方志书、地方古籍的抢救整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明、清时期的《余姚县志》等方志典籍的整理出版工作。

4.开展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加强对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联合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组织编纂具有资料性、学术性、可读性的地方文化丛书。加强旧志整理和利用,开展余姚歌谣、民俗、人物等方面的整理研究。在旅游资源开发、非物质文化保护等方面,发挥自身独特优势。积极主动为领导决策、经济建设、对外宣传、友好往来、人文资源开发等服务。积极开展“读志用志”活动,促进地方志成果转化,为党政机关及社会各界提供地情咨询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三)史志资源开发利用

1.建立地情资料征集制度。建立史志资料征集管理制度,全面收集整理各地、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编写的各类史志书籍、地情书籍、家谱、族谱以及姚籍知名人士的事迹、业绩、著作等资料。根据资源共享的原则,把搜集到的地情资料加以系统化整理,纳入网络信息化建设,扩充余姚史志网内容,逐步建成地情数据库和资源网,供大众查阅。

2.高标准建设史志馆(地方党史馆)。在开展地方文献资料库建设的基础上,着手建设集地方党史、修志编鉴、史志研究、史志收藏、史志资源开发、地情数据库网络化建设、史志文化交流、城市建设展示等多功能为一体史志馆(地方党史馆)。成为收藏并供公众阅读历代志书、史志专著、刊物及各类地方文献、地情资料,开展党史、革命史、军史教育的场所,向社会提供地情和地方历史文化咨询服务和推广普及的公益文化机构。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完成论证、立项等工作。

3.依托载体深入开展主题活动。组织开展党史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活动。重点组织开展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党90周年、辛亥革命胜利100周年;浙东区党委成立70周年、201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201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60周年、毛泽东诞辰120周年;2014年新中国成立65 周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80周年;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孙中山逝世 90周年、陈云诞辰110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

4.拓宽史志宣传工作渠道。创新宣传方式,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合作,联合有关文化机构、媒体统筹组织多种形式的党史、地方志宣传工作,开设党史、地方志宣教专版,力争设立定期的党史、地方志专栏,摄制一批党史、地方志专题(纪录)片,展映一批党史、地方志题材影视作品,创作一批党史、地方志题材的文艺作品,开展一批反映党史、地方志题材的文艺活动。提升“两刊一网”整体水平。进一步完善提升《余姚史志》、《余姚修志通讯》杂志品味,提高文章质量,增加原创性,优化装帧设计,力争成为精品杂志。加快余姚史志网站信息更新速度,提高网站的信息含量。逐步添加史志书籍上网,方便读者阅读。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确保市委、市政府每年至少听取一次党史、地方志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经常过问史志工作,切实加强对史志工作的指导。健全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工作机制,落实史志部门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红色旅游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等有关工作的制度。

2.强化队伍建设。坚持开门修志的方针,吸纳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专家学者参与修编工作。稳定和夯实修志队伍,吸纳一批富有敬业精神、熟悉地方情况、文字表达能力强的人员从事党史、地方志工作,努力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精干党史、地方志编研人才队伍。根据任务特点及长远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培训计划,多形式、多渠道地组织开展业务学习、业务培训,并选派人员和业务骨干参加全国全省的学术研讨、专题会议、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

3.加强资源整合。市史志办作为履行党史研究和地方志业务主管的职能单位,要在史志研究、史志学习教育、史志宣传、史志纪念活动、史志资料征编、遗址保护和场馆建设、红色旅游、史志题材作品编审出版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要积极发挥相关研究会、离退休老同志、专业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史志工作的积极性,通过课题协作、经验交流、干部培训、工作调研、学术研讨等方式和途径,进一步整合史志资源,促进史志工作合力,形成史志工作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

4.落实工作责任。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规划部署和党史、地方志质量要求开展编史修志工作。史志部门要加强与各相关单位的工作联系和业务指导,按照全省二轮修志创优工程试点单位的要求,开展地方志目标考核工作,力促史志工作跃上新台阶。进一步健全乡镇、街道史志工作网络,继续实施史志工作纳入各级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加强督促、检查和考核,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

第四篇: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范文模版]

淮安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

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

(淮办发〔2006〕95号 2006年12月16日)

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等部委《关于切实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06〕8号)精神和苏办发〔2006〕18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1、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建“淮安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宣讲团”,聘请高校专业教师、知名企业负责人以及自主创业成功人士,通过就业指导课、专场辅导讲座等形式,开展国情市情、择业观念等方面的教育,帮助毕业生提高择业能力,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2、市及各县(区)宣传、教育、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以及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党和政府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方针政策,宣传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艰苦奋斗、自主创业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

3、市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要定期开展扎根基层、建功立业优秀高校毕业生评选表彰活动,营造促进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村镇和社区基层就业

4、把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按照省要求,从2006年起,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就业,争取用5年时间基本实现全市每个村、每个社区至少有1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到城市社区就业的,其薪酬由县(区)财政和社区共同解决。到农村就业的,可通过规定程序安排担任村党组织、村委会的相应职务,市、县(区)两级政府给予适当的生活补贴,其人事档案由县(区)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中心免费管理。要把这批毕业生作为将来补充乡(镇、街道)干部的重要来源。对工作后报考公务员的,按照省有关规定和优惠政策优先录用。

三、加强对到农村乡镇和城市街道选调生的管理和培养

5、经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选调的优秀高校毕业生(以下简称选调生)到农村乡镇和城市街道工作2至3年后,按照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结合岗位需求,从中择优选拔部分人员任用到乡(镇、街道)领导岗位。今后,县级以上党政机关补充公务员,将优先从选调生中择优选用。

6、支持、配合实施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为到我市乡镇基层开展支农、支医、支教、参与青年中心建设、从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以及从事工业、经济、法律、外贸等方面服务的高校毕业生志愿者,提供全方位的人事代理服务,采取优惠政策,支持鼓励志愿服务者服务期满后继续扎根基层,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在1年工作期间,根据《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的通知》(团苏委联〔2005〕24号)要求,给予必要的生活补贴和交通补贴,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和住院医疗等保险;户口和档案根据本人意愿可保留在毕业院校或市、县(区)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中心,免收服务费,工作期满后凭各级人事部门办理的就业手续或接收证明迁移户口和档案;工作期间可以兼任乡镇团委副书记、青年中心主任或村民委员会主任助理等职务;期满后且考核合格的可连续计算工龄,今后晋升中高级职称时,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评定;期满1年且考核合格的可以应届高校毕业生的身份报考公务员。今后,我市招录乡镇公务员,经省有关部门批准后,部分职位可以面向志愿服务者招考。

7、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卫生工作,探索建立市区中小学、医院新聘教师、医生到农村工作的制度。对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和到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高校毕业生,3年内在省财政给予专项补助的基础上,县(区)财政应视情况给予适当补助。

8、根据基层的实际需要,制订优惠政策,研究实行定向培养制度。学生毕业后到我市乡镇基层就业满5年以上的,由县(区)财政为其支付在校期间的培养费,并给予一定的经济资助。要严格执行定向培养协议,保证这部分学生完成学业后到协议单位服务。

9、毕业后到我市县(区)以下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可直接执行转正定级后的工资待遇,服务达到一定年限并符合相应条件的,可享受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具体办法另行制定。对到我市企业就业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到县(区)工业企业就业的急缺专业普通高校本科生,按照现行政策规定给予生活补助。

四、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

10、对高校毕业生在我市从事个体经营,且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日期在其毕业后2年内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其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新办从事咨询业、信息服务业、技术服务业、公用事业、旅游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企业或经营单位的,税务部门为其落实税费免减等各项政策。

11、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训,为到基层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项目、咨询等信息服务。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中要安排专项资金,为毕业生创业提供小额贷款担保,相关金融机构要简化手续、提供开户和结算便利。符合规定的微利项目要给予政策规定的财政贴息。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到当地人事部门领取《淮安市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凭证享受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相关政策优惠。

12、对以从事自由职业、短期职业、个体经营等方式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户籍管理、人事劳动关系管理、社会保险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服务。毕业生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后,如考录或应聘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其缴费年限可合并计算为工龄。

五、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13、2006年首先在市区建立4个省级高校毕业生见习培训基地,为尚未就业的淮安籍普通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3-6个月的见习培训,并将城镇特困职工家庭及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普通高校毕业生优先列入见习计划,促进他们尽快就业。财政部门和见习单位对毕业生提供一定的见习补贴,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为毕业生提供免费人事代理和就业指导等服务。各县(区)也要参照此做法,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高校毕业生见习培训基地,提供见习补贴和所需服务。

六、鼓励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

14、对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方面简化程序,强化服务。对从事科技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市相关职能部门要在申请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和经费、申报有关科研成果或荣誉称号等方面给予重视和支持。今后,对我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接收高校毕业生工作成绩显著的,市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15、市、县(区)人才市场、职介中心要加快市场贯通步伐,定期开展针对高校毕业生和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公益性专场人才招聘会,减免招收高校毕业生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的招聘费用,由同级财政给予补助。

七、加强领导,依法规范毕业生就业秩序

16、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加强沟通与协调,认真贯彻中央、省、市文件精神,统筹安排好各项工作,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社会环境。

17、组织、人事部门要把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做好毕业生到村和社区基层工作的计划组织、选拔实施和考核培养等工作。要在政治上爱护、工作上关心,积极为他们在基层建功立业创造条件。

18、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分别负责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信息和应届高校毕业生当底前登记失业信息的数据统计工作。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加快推进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全面贯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及时调查、发布高校毕业生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信息,逐步建立市、县和高校统一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每年9月1日后仍未就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可将档案转入市、县(区)人才中心办理人事代理,持人才中心出具的证明,到公安部门办理落户手续,到所在县(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享受生活补助,参加职业培训。

19、要加大执法力度,依法加强对各类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兑现劳动报酬和缴纳社会保险情况的监督检查,维护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规范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选”行为。市、县(区)政府人事部门还要加强对毕业生招聘活动的审批管理,对采取欺诈、炒作方法欺骗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中介活动,要联合相关部门予以坚决查处。

20、市、县(区)财政部门要加大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经费支持力度。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组织“淮安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宣讲团”开展就业辅导活动等。公安部门要放宽集体户口的审批条件,对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放宽落户时间、迁移地点等限制,提供户籍迁移的便利条件。工商、税务部门要设立专门窗口,为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办理相关注册登记等手续,并给予减免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政策优惠。

第五篇:中共金华市委办公室、浙江省金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委.(最终版)

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市机关各部门、各单位: 《市委市政府2008年主要工作任务》已经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要抓好督促检查工作,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中共金华市委办公室 金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8年5月15日 市委市政府2008年主要工作任务

一、2008年主要目标和总体要求

1、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7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以内。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金华开发区管委会,市统计局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经委、市财政(地税)局、市国税局、市外经贸局、市贸易粮食局、市劳动保障局、市环保局、市农业局、市人口计生委

二、推动产业升级,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2、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认真实施“十一五”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制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整合资源,集聚要素,培育发展优势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做好汽摩配产业培育,强化政策扶持,加大重点产品开发力度,促进尼奥普兰、众泰轿车、北汽福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争取年内获得“中国客车名城”称号,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全市汽摩配及相关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各地要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对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进行重点培育,不断提高主导产业和规模工业比重。实施“1135”工程,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一批成长型规模企业,全年新增亿元企业50家以上、超10亿元企业5家以上、超30亿元企业2家以上,力争全市亿元企业达到450家以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700亿元以上,增长20%以上。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全年新增规模企业50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经委、市发改委,金华开发区管委会 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市外经贸局、市财政(地税)局、市工商局、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市国税局、人行金华市中心支行

3、提升园区开发水平。加强对入园项目的服务和跟踪督查,促使入园企业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力度,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和企业

固定资产投入180亿元以上。做好园区扩容前期工作,适当扩大工业用地比例。完善园区考核,推行工业企业“新三率”评价考核机制。努

力增加用地储备,进一步拓展土地利用空间,完善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大力推进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着力提高投资密度和经济密度。抓好农村家庭工业集聚区规划建设试点,扶持培育初创企业。责任单位:市经委(园区办)、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金华开发区管委会 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4、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落实推进工业创新的各项政策,实施新一轮技术创新工程,积极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市汽摩配创新服务中心、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发挥好ROHS指令检测中心作用,做好中科院金华科技园实体化推进工作,争取新培育市级以上高新企业50家、高新技术研发中心20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以上。实施一批重点技改和技术创新项目,安排市技术创新工程重点项目80项,研发高新技术产品100只以上,落实省、市重点技改项目209个,确保完成工业投资280亿元,力争完成300亿元。设立创业投资引导 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市机关各部门、各单位: 《市委市政府2008年主要工作任务》已经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要抓好督促检查工作,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中共金华市委办公室 金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8年5月15日 市委市政府2008年主要工作任务

一、2008年主要目标和总体要求

1、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7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以内。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金华开发区管委会,市统计局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经委、市财政(地税)局、市国税局、市外经贸局、市贸易粮食局、市劳动保障局、市环保局、市农业局、市人口计生委

二、推动产业升级,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2、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认真实施“十一五”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制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整合资源,集聚要素,培育发展优势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做好汽摩配产业培育,强化政策扶持,加大重点产品开发力度,促进尼奥普兰、众泰轿

车、北汽福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争取年内获得“中国客车名城”称号,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全市汽摩配及相关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各地要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对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进行重点培育,不断提高

主导产业和规模工业比重。实施“1135”工程,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一批成长型规模企业,全年新增亿元企业50家以上、超10亿元企业5家以上、超30亿元企业2家以上,力争全市亿元企业达到450家以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700亿元以上,增长20%以上。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全年新增规模企业50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经委、市发改委,金华开发区管委会 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市外经贸局、市财政(地税)局、市工商局、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市国税局、人行金华市中心支行

3、提升园区开发水平。加强对入园项目的服务和跟踪督查,促使入园企业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力度,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和企业固定资产投入180亿元以上。做好园区扩容前期工作,适当扩大工业用地比例。完善园区考核,推行工业企业“新三率”评价考核机制。努力增加用地储备,进一步拓展土地利用空间,完善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大力推进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着力提高投资密度和经济密度。抓好农村家庭工业集聚区规划建设试点,扶持培育初创企业。责任单位:市经委(园区办)、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金华开发区管委会 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4、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落实推进工业创新的各项政策,实施新一轮技术创新工程,积极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市汽摩配创新服务中心、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发挥好ROHS指令检测中心作用,做好中科院金华科技园实体化推进工作,争取新培育市级以上高新企业50家、高新技术研发中心20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以上。实施一批重点技改和技术创新项目,安排市技术创新工程重点项目80项,研发高新技术产品100只以上,落实省、市重点技改项目209个,确保完成工业投资280亿元,力争完成300亿元。设立创业投资引导 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市机关各部门、各单位: 《市委市政府2008年主要工作任务》已经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要抓好督促检查工作,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中共金华市委办公室 金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8年

5月15日 市委市政府2008年主要工作任务

一、2008年主要目标和总体要求

1、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7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 ;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以内。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金华开发区管委会,市统计局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经委、市财政(地税)局、市国税局、市外经贸局、市贸易粮食局、市劳动保障局、市环保局、市农业局、市人口计生委

二、推动产业升级,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2、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认真实施“十一五”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制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整合资源,集聚要素,培育发展优势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做好汽摩配产业培育,强化政策扶持,加大重点产品开发力度,促进尼奥普兰、众泰轿车、北汽福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争取年内获得“中国客车名城”称号,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全市汽摩配及相关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各地要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对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进行重点培育,不断提高主导产业和规模工业比重。实施“1135”工程,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一批成长型规模企业,全年新增亿元企业50家以上、超10亿元企业5家以上、超30亿元企业2家以上,力争全市亿元企业达到450家以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700亿元以上,增长20%以上。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全年新增规模企业50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经委、市发改委,金华开发区管委会 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市外经贸局、市财政(地税)局、市工商局、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市国税局、人行金华市中心支行

3、提升园区开发水平。加强对入园项目的服务和跟踪督查,促使入园企业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力度,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和企业固定资产投入180亿元以上。做好园区扩容前期工作,适当扩大工业用地比例。完善园区考核,推行工业企业“新三率”评价考核机制。努力增加用地储备,进一步拓展土地利用空间,完善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大力推进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着力提高投资密度和经济密度。抓好农村家庭工业集聚区规划建设试点,扶持培育初创企业。责任单位:市经委(园区办)、市国土资

源局、市规划局,金华开发区管委会 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4、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落实推进工业创新的各项政策,实施新一轮技术创新工程,积极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市汽摩配创新服务中心、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发挥好ROHS指令检测中心作用,做好中科院金华科技园实体化推进工作,争取新培育市级以上高新企业

50家、高新技术研发中心20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以上。实施一批重点技改和技术创新项目,安排市技术创新工程重点项目80项,研发高新技术产品100只以上,落实省、市重点技改项目209个,确保完成工业投资280亿元,力争完成300亿元。设立创业投资引导 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市机关各部门、各单位: 《市委市政府2008年主要工作任务》已经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要抓好督促检查工作,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中共金华市委办公室 金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8年5月15日 市委市政府2008年主要工作任务

一、2008年主要目标和总体要求

1、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7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以内。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金华开发区管委会,市统计局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经委、市财政(地税)局、市国税局、市外经贸局、市贸易粮食局、市劳动保障局、市环保局、市农业局、市人口计生委

二、推动产业升级,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2、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认真实施“十一五”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制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整合资源,集聚要素,培育发展优势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做好汽摩配产业培育,强化政策扶持,加大重点产品开发力度,促进尼奥普兰、众泰轿车、北汽福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争取年内获得“中国客车名城”称号,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全市汽摩配及相关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各地要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对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进行重点培育,不断提高主导产业和规模工业比重。实施“1135”工程,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一批成长型规模企业,全年新增亿元企业50家

以上、超10亿元企业5家以上、超30亿元企业2家以上,力争全市亿元企业达到450家以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700亿元以上,增长20%以上。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全年新增规模企业50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经委、市发改委,金华开发区管委会 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市外经贸局、市财政(地税)局、市工商局、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市国税局、人行金华市中心支行

3、提升园区开发水平。加

强对入园项目的服务和跟踪督查,促使入园企业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力度,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和企业固定资产投入180亿元以上。做好园区扩容前期工作,适当扩大工业用地比例。完善园区考核,推行工业企业“新三率”评价考核机制。努力增加用地储备,进一步拓展土地利用空间,完善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大力推进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着力提高投资密度和经济密度。抓好农村家庭工业集聚区规划建设试点,扶持培育初创企业。责任单位:市经委(园区办)、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金华开发区管委会 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4、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落实推进工业创新的各项政策,实施新一轮技术创新工程,积极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市汽摩配创新服务中心、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发挥好ROHS指令检测中心作用,做好中科院金华科技园实体化推进工作,争取新培育市级以上高新企业50家、高新技术研发中心20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以上。实施一批重点技改和技术创新项目,安排市技术创新工程重点项目80项,研发高新技术产品100只以上,落实省、市重点技改项目209个,确保完成工业投资280亿元,力争完成300亿元。设立创业投资引导

下载中共绍兴市委办公室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的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共绍兴市委办公室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