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分析
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分析
小李集工业园区大学生村官 薛源
一、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分析
(一)自身问题
1、存在短期化行为和“跳板”心理
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中,缺乏归属感,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基层工作中;而且任期有限,服务期满后就业还得依靠自己。所以应积极拓展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的就业渠道,搭建大学生村官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使那些工作认真、绩效优秀的大学生村官能够在就业中表现出优势,并获得更多的机会,从而增加他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
2、职责不明确,被“秘书化”和“工具化”
虽然政策规定大学生村官任职两委助理,或者村委会副主任、副书记等,但具体工作职务并没有明确,到职后基本上是什么事情都做,像党建材料、政策宣传、远程教育、设备网络维护、各种调查表填报、档案整理等日常工作。从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中看,大学生村官没有具体负责的职务,通常是有什么事就做什么事,没事就闲置了,“秘书化”和“工具化”现象较为明显。
3、被赋予的期望值过高
大学生村官是一个新鲜事物,是经由省、市党委组织部门选拔派遣到农村的,党组织的选派行为给他们增添了一道“政治”光环,加之他们品学兼优,思维活跃,具有现代理念和一定的专业技能,农村基层组织和老百姓倾向于视大学生村官为知识与能力的化身,把大学生村官的高学历当作高水平,把大学生村官的有知识等同于有经验,把大学生的有潜力当成有能力,给他们赋予过高的期望与责任。村民希望大学生村官的到来能解决他们的问题,是为了听取民情的,拥有
比较大的权利,大学生村官上任后有一些村民们迫不及待的想马上看到变化,期望他们能利用自己的优势为村里招商引资,带领村民致富。
这种高期望值超出了大学生村官的实际能力,也造就了村民迫切希望得到改变的急功近利的心态,而当村民提出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一段时间以来村里仍没有因为大学生村官的到任而得到什么改变后,村民也渐渐失去了对他们的信任和重视,甚至在一些村成了摆设品,这些观念、期望违背了人才成长的规律,给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村官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其成长。
(二)工作问题
1、思想认识
思想认识还不足。刚踏上工作岗位,缺乏社会实践,思想认识不到位,在工作中常遇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很多东西要自己去体验,不能纸上谈兵,停留在口头上。只有提高自己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各种工作思路和计划应用于实践。
2、工作方法
工作方法欠妥。因人生阅历少,社会实践不足,处理事情的方法比较简单。有计划不能下决心实践,对有些工作犹豫不决,造成很多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3、能力
能力有待提升。村里的情况比较复杂,很多问题没有接触过,加之思想认识不足,工作方法欠妥,社会实践经验缺乏,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往往考虑问题不周到。有时候对某一事情过于追求完美,犹豫不决,造成很多工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二、大学生村官在开展工作中好的对策及建议
1、“大学生村官”首先应当完成从大学生到“村官”的角色转换。
从大学生到“村官”是一个角色转换的过程。顺利实现转换的前
提是村民的认同,也就是农民把大学生看成是自家人,这就要求大学生学会站在农民的角度看问题,用农民的语言来说事情,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时,才能做到满足农民之需。沟通是有规律的,交流的成功往往是基于语言的共同点,谈论对方熟悉的问题,有了共同语言,沟通的成功率就会不断提高。既然是“村官”,应当从心理上完成角色的转换,做好角色调试,应“先做村民,后做村官”。投身于农村的广大天地,不再是“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有的应当是一份关心农民疾苦,改善农民生活的责任感。重新认识农村,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应当经历的是一个自我角色“认识——了解——调整——重新认识——再了解——再调整”的不断反复不断加深的循环螺旋上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自我角色的调试,实际上也是一个人的再社会化过程。这也许是一个痛苦的、长时间的打碎个性、磨圆棱角的过程,但确实是做好基层工作所必须与必经的。作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内容、环境、对象等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的经验也许并不适用。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官”要“下得去”,同当地村民多交流沟通,多多走访调研,了解村民的需求,缓和干群矛盾,协调利益关系。农民最关心的是农作物的收益问题,“大学生村官”应当与农民同甘共苦,同喜同忧,帮农民算经济账,找提高收益的路子,做农民的同路人。认同感产生感情,再加上懂些农业技术、市场行情等,这样的“大学生村官”就一定会受到农民的欢迎。只有使自己融入到农民中去,才能为当好“村官”打好基础。
2、“大学生村官”还应当深入农村实际,注重当地风俗传统,发挥自己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村官”是顶着“大学生”这个闪闪发光的光环下到基层的,他的一言一行在村民中无不产生较大的影响,村民对其也会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但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大学生
村官应当在广泛了解农村实际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理论优势,理论联系实际,找准切入点。大学生通过四年大学教育的培养,即便所学专业与农村工作有距离,也应具有系统思维优势,在工作中将自己所学、所擅长的东西与农村实际情况相结合,走出一条创新的路子。其实,大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大学所接受的思维训练,都有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务虚到务实的转化过程,只有通过农村的实际工作,才能实现理论知识到操作能力的提升、系统思维方式与现实的磨合。这一过程正是大学生“村官”为农民服务的过程,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国家政策对于到村任职的大学生并无专业要求,就是希望能够丰富基层干部的知识种类提高其知识水平,这是“大学生村官”的一笔宝贵财富,应当是要合理利用起来,不断发展与创新。
3、大学生村官主动思考,寻求社会资源支持;政府开辟“绿色通道”,给予大学生村官政策保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农村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经济问题,农民们对大学生村官的最大期望便是能带领他们走上致富的道路。而现实中,由于大学生村官没有实权,无法为村里争取资金,带来项目,导致农民们对其逐渐失去信任,村干部认为其可有可无。大学生村官自己也得借助自己的学历优势,通过查阅资料学习,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一些比较好的开发项目带领群众致富。
面对村民们对大学生村官的高期望与大学生在农村实际工作中的低效用之间的落差,除了依靠大学生村官自身的努力外,政府应当予以重视,给予大学生村官相应的政策优惠,为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开辟“绿色通道”。唯有这样,才能缓解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尴尬地位,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农村建设工作中去。
第二篇: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要充当五大员
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要充当五大员
在农村工作中大学生村官要充分发挥“五大员”作用,协助村“两委”有效的推进日常的各项工作,为所在村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是深入农村,当好新农村建设的调研员。我们大学生村官在所在村要针对当前重点难点工作以及今后发展方向,走村入户、摸底调查,集中开展调研活动,争当社情民意的调研员,为本村发展定位,为农民致富出招。在调研中,我们要围绕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如发展方式转变、种养结构调整、就业培训、增收致富以及低保救助等问题,走访本村党员示范户、致富带头人、困难户等各类群体,广泛开展谈心活动,进一步了解掌握农民所想所需,收集他们对本村今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深入农户,当好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我们大学生村官要利用身处基层第一线的优势,充当“小喇叭”,发挥宣传推介作用。要深入一村一户进行广泛宣传,将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力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切实担起我们大学生村官党和政府政策传播者的责任。
三是深入群众,当好富民强村的服务员。我们大学生村官要充分发挥熟悉电脑操作技术的优势,利用远程教育、农家书屋,通过召开会议、举办培训班、主动上门服务等途径,采取举例说明、案例分析等方式,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对党员干部群众进行耐心细致地培训,使他们掌握一些实用技术。
四、深入实际,当好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我们大学生村官要当好矛盾纠纷的调解员,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平时要通过走访调查、入户座谈等方式,掌握本村社情动态、人员结构、家庭状况、经济来源,及时发现和了解矛盾纠纷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对矛盾纠纷进行化解调处。
五、深入村“两委”,当好制度建设的督导员。我们大学生村官要督促村“两委”认真开展以村民“一事一议”、“四议两公开”等为重点的基本制度建设,帮助所在村健全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协助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协助抓实抓好创先争优活动,强化基层队伍建设,抓实以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为重点的基本阵地建设,进一步完善村“两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促进村级组织建设的规范化发展。
第三篇:大学生村官调查分析
关于大学生村官的调查与分析
十三亿的人口大国,有八亿是农民,现在建国六十周年,改革开放也已经三十多年了,经济的飞度发展无疑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然而,城市发展的同时,身为农业大国必然要关注农村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定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国家关注农村,社会关注农村,随着一些措施的实施,如减免农业税,发放粮食补助,农民医疗教育不断完善„„农村正稳步向前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轮廓日渐清晰。在农村稳步向前发展的同时,国家也适时地把人才导向了农村-大学生当村官。2008年初,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这一决定将连续十几年试验的大学生“村官”工作推向了新的建设阶段。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底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规模达到13万人以上,分布在除港澳台以外的所有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381个县(市、旗),20%以上的村民委员会(嘎查)。其中有247个县(区、市)已经实现村村有大学生“村官”,北京市则率先实现了3955个行政村每村两名大学生“村官”目标。我国大学生“村官”工程已进入到成千、上万人规模发展的全面、系统建设时期。
从整体发展观察,我国开展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时间还不算长,经验积累有限,加之整个工程规模巨大,建设内容复杂,发展迅速,我们正面临着紧迫的建设形势与任务。在一个城市化的年代,这条路并不好走,当代村官肯定面临着许多的不适应,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特做了一次关于大学生村官面对的不适应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首先会是环境的不适应。大学生村官多数来自城市,自己的家里环境很好,一到农村看到恶劣的环境,并会感到强烈的不适,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理落差,没了干活的积极性;平时很少干重活,一到农村免不了要走很多山路,而平时在家里走的都是柏油路,或者是以车代步,于是就会感到体力不支;再者来说,对于从农村考上大学的学子来说,他们考大学本来就是为了走出农村,结果还是回到了农村,而且有些地方还不如自己的家乡好,对他们的心理会造成一定的打击。很难适应这样的环境,很多大学生就会感到孤独,很少与群众进行交流,而群众也不会与他们亲近,于是他们就被挂起来了。
然后是态度上的不适应。一是自己的态度,虽然是费了很大的功夫才考上的村官,但是大学生有一个毛病就是眼高手低,没有一种脚踏实地的态度,如果不是这个社会太难找工作,他们也不会愿意到农村去当小小的村官,二是上级的态度,我国的大学生“村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事物,各项政策保障还相当不健全,所以在管理上,上级也不是那么的严格,甚至是松散的很,给大家的感觉就是自己没有作用,没有事干,上级的不重视,让大家心里上也接受不了。三是村委会的态度,有的村委会对大学生“村官”很是不重视,甚至感觉到他们是上级政府派来的麻烦,村委会本来运行就很困难,经费很有限,他们这一来,不止工作上不好安排,就连生活都很难着落。所以不知不觉的会让我们的大学生“村官“感觉到冷落。四是群众的态度,农村村民的素质大多都比较差,他们会以一种嘲笑的口吻跟你说话,他们的思想是很守旧的,他们一直认为,读了大学后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不像他们一辈子窝在山沟沟里。当他们看到一批批大学生进入农村当村官后就会想:读大学有什么用,还不是又回到这农村来了。所以很多农民对大学生村官的态度很不好。这些外部不良态度对大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再次是工作的不适应。大学生的素质都是比较高的,他们也想在农村发光发亮,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出自己的的一份力量,但是当他们真正到农村以后,发现他们要处理的问题不是要建立一个程序或者是写一份演讲稿,他们要处理一些在他们看来也许不值一提的小事,比如:谁家牛吃了谁家菜,谁家的狗又被谁家要给毒死了,或者是邻里吵架,要去劝架的。而一般情况下,他们说的话是没有分量的。他么想打印一份什么资料的时候却发现没有电脑,诸如此类的问题给他们开展工作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他们会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才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于是工作情绪受到很大影响。
最后是学习的不适应。大学生“村官“在学校里学习,大家都是老师授课,说白了全是书本上的事。而来到了农村,学习就变得很隐蔽,很隐含了,他们要学习怎样煮饭,怎样洗衣服晾衣服,还要学习一定的农业知识,要向老一辈学习很多方面的知识,这对他们的动手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一时难以适应这样的生活
村官是一个新生的职业,在许多政策还没有完善的情况下,肯定会面临许多的困难,这对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是一种考验,在挑战面前,大学生要做一些努力去克服这些困难,把村官当好。
大学生“村官“一定要勤动手。不管是自己的工作还是学习,我们都一定要勤快,年轻人一定要舍得出力,舍得勤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要明白来到农村是工作,是学习,是修炼,而不是来享福,来度假的。
大学生“村官“一定要勤动脑。不止是学习上要动脑,工作上还是要勤动脑,办一件事我们要想想要怎样去开展,程序是怎么样的,要怎样做才是最好,这些都离不开动脑。在做事的时候要预想到会发生的情况,要怎样去应急。在做完后我们要去总结得失,避免以后少走弯路,尽量不要去走错路,毕竟我们大小还是个官,我们做的事不仅要对自己负责,更重要的是要对群众负责。所以我们要养成勤动脑的好习惯。
大学生“村官“一定要有信心。我们来到农村工作,是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我们不是流放。我们首先要相信党和政府,我们对自己要有信心,我们的未来不是梦。不能泄气,坚定信心,树立远大的目标,努力学习,努力锻炼,克服困难,为以后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村是培养锻炼人才的大舞台,广大学生村官面的困难与问题是暂时的,相信他们定能够在不断地锻炼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第四篇:大学生“村官”党性分析材料
个人党性分析材料
自去年7月份到村工作以来,我经历了或者正经历着征地拆迁、“三项制度”建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远程教育完善等工作,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同事“战友”的无私帮助下,各项工作均有条不紊的完成或进行着。在工作中,特别是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发现自身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理论水平不高,学习函待加强。虽然平时比较注重学习,但学习内容不系统不全面,没有及时对自己“充电”,对平时工作中遇到新事物、新知识学习掌握的不理想,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工作上还有差距。作为一名刚踏入社会不久的新人,特别是大学生“村官”,理论的掌握需要更加牢固,才能灵活使用理论指导实践。在日常的学习中,我犯了新时期学子不注重理论学习的通病,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能以普通群众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应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清醒头脑,提高思想认识,才能更好的投身基层,献身基层,用一颗炽热的心服务基层。
2、工作标准不高,作风不够扎实。对待工作有时只满足于认真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根据上级有关部门布置的工作,说一步走一步,缺乏开拓意识。没有将自己的工作标准提高到一定高度,对于自身工作之外的事情缺少关心与帮助,做事情缺乏知难
而上、排难而进的工作态度和果敢精神。工作中创新意识淡乏,没有有效的发挥大学生“村官”的鲜血作用。重视工作质量不重视速度的态度造成工作效率偏低,满足于工作完成的质量而失去了一定的时间存在。考虑问题不够全面,有时候干工作没能站在全局角度考虑周到,造成与他人衔接不到位,出现错误。
3、工作不够深入,调查了解不够。从客观上看,自己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的工作的广泛性,涉及面较宽,需要学习了解的事情较多,特别是我村现在大范围的征地拆迁工作,需要调处的矛盾问题十分繁多,导致显得时间紧,任务繁,压力大,一天忙于应付各式各样的事情,疲于奔命,没有时间和精力沉下去搞调查。再者,主观上也存在没有思考去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问题,性格偏于内向,与群众交际沟通能力不高。由此带来对我村实际的更清晰的情况不是十分清楚,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4、精神不够振奋,事业心不够强。没有坚定的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基层,总认为平和的度过两年就行了,精神状态不是很好,精神不够振奋。存在不思进取的工作态度,缺乏愿意投身建设大潮的决心,工作踯躅不前,如对我村的整体工作考虑得较少,总认为有书记村长和其他同志顶着,用不着自己多关心,多管闲事。因此,总的工作状态是满足于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与同事不能及时完成之事,其他时间全消磨在报刊杂志和电脑中。事业心
低迷,没能用长远的远光整体的目光看待工作。
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以上问题的存在虽然有客观的原因造成,但是主要原因仍然存在在自身主观因素之中,从根本上来讲,主要是由于以下点原因造成:
1、宗旨观念淡化。认为自己现在是在一个过渡期内,不愿意做一个出头鸟,只愿意平和的度过,怕惹是生非,出现对于自己未来工作存在不利的事情。
2、轻视了理论学习和思想改造。对于理论的学习,一直有一个理论不及实际经验的错误认识,长期把学习重点放在实际经验之上,造成理论学习落后,没能够及时更新理论知识与思想观念,不能掌握科学理论的精神实质和科学体系。虽然也在学,但都是形而上学的学,并没有达到学习的应有目的,充其量也只能是低水平的学习。
3、工作积极性、创造性淡化。做事情、想问题总是依赖于和服从主要领导分配,对于上级交办的任务会尽心尽力完成,却忽视了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工作,在强化自我约束、自我监督方面有所忽视。
4、缺乏大胆进取精神。不知道去主动寻找问题解决问题,不敢把自己的想法公之于众,不敢去做,不敢去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观点付诸实践,遇到了问题也是跟在领导后面,存在严重
影响工作的“鸵鸟精神”。
今后努力的方向及改进措施:
1、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共产党员,特别又是大学生“村官”,更应该时刻把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放在首位,把它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奋斗动力和行为坐标,甘于奉献,乐于奉献。如果缺乏了自己的定位,迷失了坐标,丢掉了立身之本,就会走歪路,走冤路,逐渐堕落成一个无用于人民、愧于党的信任的无用党员。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把自己的个人利益永远服从于党和人民的利益,坚决改正“鸵鸟”现象,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从先进党员的良好形象出发,从自身的教育抓起,切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切实端正学风。
勤奋学习,才能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判另是非的具体标准。前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号召大家“学习、学习、再学习”,指出“学习不仅可以增加知识,提高思想理论水平,而且可以充实精神世界,修养道德情操。”为此,在未来的学习中,我不仅要增强实践经验,更要切实地把理论学习作为自己的第一需要。将所学的理论与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克服“两张皮”的现象,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与发展,做到理论与实际、主观与客观的真正统一,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为使自
己更好的服务我村的建设、服务基层的群众提供有力的思想理论保障。
3、树立开拓创新的精神,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优势。“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未来工作中,我将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为我村注入新鲜的血液,更好的发挥创造性、创新性的作用,坚持从实际出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将自己所想与大家相互沟通,克服“胆小怕事”的心理,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观点付诸实践,加强与民沟通,全面了解村民所思、所需,创新进取,解决问题。
第五篇:大学生村官的利弊分析
大学生村官的利弊分析
摘要: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这将不仅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给农村带来一系列变化,而且也将给社会其他领域带来重大、深远的影响。然而大学生当村官却起着“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必将有利于保证我们干部队伍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政治本色,有利于改善村级干部队伍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形成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有利于让大学生在农村基层丰富阅历、磨练意志、提高能力、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对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不太熟悉,对农村基层情况不太了解,现有的知识结构不能完全胜任农村工作,基层经验缺乏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如何处理好大学生村官问题将对我国农村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农村发展、积极作用、不足、出路、利弊分析、正确认识、对策建议 正文: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这项政策的出台主要有以下原因:
1.宏观原因:中国农村的乡土性使农村治理主要依靠家长制,宗族制和人情关系,这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法制要求形成鲜明对比。
2.现实原因:社会利益格局分化,村级领导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基层治理危机频发。
3.时势原因: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精英流失造成农村工作缺乏人才支撑。4.直接原因: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出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不容乐观的形势。
“大学生村官计划”自1999年在海南省局部试点实施以来,就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2008年3月,中组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将用5年时间招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这项重大决策意义深远。这将不仅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给农村带来一系列变化,而且也将给社会其他领域带来重大、深远的影响。那么十万大学生当村官能带来什么呢?
十万大学生当村官,将会使农村、农民在观念上有一个大的提高和变化。目前,我国相对落后的农村大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一个主要原因是观念落后、思想保守,与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飞速发展相比较,已经大大不适应。而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快,掌握新东西多,由他们到农村任职将会对农村落后的思想观念带来冲击,带来转变。将给农村输入现代化、科学化的新思想、新血液。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快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十万大学生当村官,将使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发生重大转变,也将给党政机关培养后备人才。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中国人口中农业人口占70%以上。中国大部分穷人都在农村,都从事农业。我们当前的各级党政干部队伍中,不缺高学历者,也不缺精明强干者,最缺的是有基层实践锻炼经历的人,特别是缺少直接担任过村官、与最为基层百姓零距离“亲密接触”的干部。十万大学生当村官,将会给今后选拔有实践经验的党政干部储备人才。
十万大学生当村官,将会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农业的发展,最终要依靠科技、要实现现代化。许多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都需要高素质、懂科学的带头人,粮食的稳定增产、农民的稳定增收,农村根本改变穷困面貌,都必须依靠有知识的领路人。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在农村、农业,农村巨大的潜在市场需要有科学发展观思想的人去开发。
十万大学生当村官,还将会给农村的财务管理带来新变化,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城市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不过,报名当村官必须避免盲目化。农村需要的是真正愿意扎根的干部,农民渴望的是真心带他们致富的领头人。因此,大学生当村官必须是发自内心的,不能因为工作难找就“饥不择食”,更不能企图把当村官作为“跳板”。另外,大学生刚刚踏进社会,缺乏工作经验,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或者适合村官这个岗位的。而农村需要的是专业性比较强的人才,如果大学生学非所用,无疑又是一种人才浪费。所以说,农村需要大学生,大学生也能为农村发展作出贡献,但这需要农村确实为大学生创造条件,大学生真正用心付出。所以说,大学生村官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处理好大学生村官问题将对我国农村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学生当村官的“双刃剑”作用
(一)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的积极作用
1.选聘大学生当“村官”,是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当今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除了国家继续加大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投入之外,更需要当地农村根据自身条件进行自我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关键的是人才。2.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要发展,从根本上说还得依靠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发挥大学生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作用,让他们指导当地农民一起加入现代农业发展队伍,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着智力支持。
3.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宏伟目标,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建立新农村文化,形成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农村文化观。从整体上来讲,大学生这个群体是一个受过国家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群体,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拥有相当丰富的知识储备,接受过先进文化、先进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熏陶,愿意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的大学生把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和农村实际结合起来,对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有利于更新农村思想意识形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农村的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科学治理的要求来进行。而当前农村发展受到思想观念相对落后等制约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有新鲜血液的注入,那就是引进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较高,思想观念先进,思路活跃。大学生村官的就任,能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很多新鲜的东西,能够引起农村思想上的碰撞和演进。
5、有利于促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大学生村官是政府通过一定程序选出来的,整体素质较高,对党依法、民主和科学执政的理解更深刻,对国家政策、方针和措施的认识更多,具有较强的民主法律意识。对于农民权益的缺乏保障或缺失,他们能够敏锐的发觉,也能够仗义执言。能够自觉的按照有关国家法律依法办事,能够充分听取广大村民意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让广大村民充分参与到农村发展和建设的法制和民主的轨道上来。
6.大学生担任村官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风气的改善
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他们会给农村带来新的气息,农村的社会风气、学习风气会无形中生这个“智囊”的来到而得到改善。7.有利于促进农村干部素质的提高
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大多数农村村干部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提高村干部的素质正是当务之急。大学生村官和农村老村官在很多方面有着明显的互补优势。选派一定量的大学生任村官,正好可以适应这一需要。它有利于农村村官在科技文化素质、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意识的更新。8.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当今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拓宽就业渠道也是时在必行。随着连年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长,相应地就业压力成倍增加。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转型期,社会对传统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反而在不断萎缩,短期内造成了学生就业难的客观现象。而有些就业压力也是学生不正常的就业心理造成的,想着往大城市、好行业等工作,对虽然前途光明但生活相对艰苦的却看不上眼,不愿意俯下身子做些努力。从这几年许多大学毕业生遭到冷遇,而职业技术学生却供不应求的强烈对比中可以看出,要想真正有作为,到农村去做一名村官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当前,新农村建设蕴涵的巨大机会。而且可以从此形成良好的导向,引导全社会开辟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渠道。9.有利于拓宽国家干部选拔渠道,有利于基层政权巩固
当今干部选拔渠道比较单一,加大从生产一线培养力度提上日程。选拔干部都愿意选那些实践经验丰富、能力强的干部,特别是在基层生产一线干过的年轻干部,由于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能处理复杂矛盾、经得起风浪考验的更是凤毛麟角。鉴于此,提早选派一批大学生到农村接受锻炼,让他们经历风雨,在磨砺中增长才干,是国家从培养事业接班人的角度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10.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大学生担任村官存在的消极因素
虽然很多人对大学生村官计划持乐观的看法,并送上了溢美之词,高度赞扬此计划的重大作用和意义。但也应看到,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推动和支持,更需要进行反思和分析。
作为一项新政策,“大学生村官”在主观和客观方面都遇到了困难。1.从大学生自身而言:(1)动机不纯,功利性强。
功利心太强可能使进入村官队伍的有些大学生仅仅把他所从事的工作当成一个跳板,为以后考公务员积累资本,没有真心实意想在农村做好一番事业,这样工作就不会有激情,往往流于表面,很难为农村的发展做出贡献。(2)职业期望过高。
职业期望过高是现在大学生的通病。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期许很深,充满乐观,对即将到来的各种困难缺乏想象力。想一开始就取得骄人的成绩,没有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毛病。(3)理想色彩过浓,缺乏经验。青年人容易理想化,做任何事情都要达到理想模式,往往好高骛远,行动不切实际。由于大学生一直在学校读书,缺乏乡村工作的经验,从放下书本到再开始乡村工作,容易出现彷徨、迷惑、无助的状态。容易空谈理论,不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往往一塌糊涂,纸上谈兵现象比较严重。此时他们如果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心态调节,极有可能会对自己的人生价值产生怀疑,或者放弃村官的工作。这样在乡村工作中他们就很难把工作做实,因此难以取得非常明显的成绩。(4)“英雄无用无之地”。
很多大学生村官专业不对口,在农村派不上用场,最终只能是学非所用。(5)大学生村官没有身份认同感。
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村民之间的熟悉程度较高,村庄实际上是一个熟人社会。大学生到乡村工作后入场很困难,由于村民不了解他们,所以他们要与村民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就会比较困难。乡村政治的这种排外性使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的难度加大,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做出更亲善的行为,才能进入村子内部。如果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对村里的工作环境、行为习惯、民风民情等一无所知,一旦碰到地界纠纷、婆媳矛盾等问题,可能难以处理。(6)适应困难,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大学生村官刚涉入基层社会,无论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相对较差。特别是在艰苦农村工作,容易产生不适应感。(7)舆论上、心理上的压力很大。
大学生因为上大学时自己和家人就有过高的预期,所以一旦到乡村,就会面临很大的舆论压力和心理负担。这和传统的思想观念有着巨大的差距,不仅很多大学生一时接受不了,广大农民也可能认为有些突兀。(8)在合同期满后的地位很尴尬,前景堪忧。对于大学生村官而言,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任职期满后的人生轨迹。县乡政府没有单独增加公务员编制的权力,加之乡镇事业单位超编本来就很严重,难有大学生村官的容身之地。
(二)客观环境和条件
1.大学生村官遭遇身份之惑:无“法”可依,非官非农身份模糊。
“大学生村官”从本质上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也不是公务员,更不是党政系统内的领导干部。虽在农村,但又不是村民,其角色是非常模糊的。2.各层级间缺乏对政策适用性的正确认识。
一些地方政府把大学生村官当作一种政绩工程,不顾自身条件是否适用,盲目实施,把大学生村官当摆设,不仅浪费了大量财力物力,而且由于承诺不能落实受到质疑。
3.决策方案不健全,操作性和切实可行性低。
大学生村官计划本来是让大学生做村官,但是在一些地方,大学生挂职还没有结束,领导却将其调到别的岗位。另外,一些政策制定者没有充分考虑大学生期满后怎么安置的问题,制定出的方案没有可操作性和切实可行性。比如,一些地方规定选择“村官”的大学生可以转入公务员体制,但是该规定与最新的公务员法所规定和要求的公务员“凡进必考”原则相冲突。在公务员考试中,无法保证做过“村官”的大学生就一定能够通过。一旦大学生村官考不过,政府的“可以转入公务员”的承诺将得不到实现,这样一来,会严重损害政府的威信和大学生村官制度的严肃性。4.缺乏配套措施,待遇较差。
相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所选择的城市来说,乡村偏僻,交通不便,办公设施缺乏,居住条件落后,经济报酬很低,无法使村官安心工作。而身份往往又和待遇紧密相连。5.一些基层组织的官本位思想以及农村内部复杂的利益纠葛,使大学生村官工作受限制。
大学生村官担任助理这样的虚职,并没有多少实权,最终的决定权还是掌握在支书或者村主任手里。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发展的各项事情决策中,既没有话语权,也没有决策权。一些地方的村干部不想让大学生村官插手本村的事,一般只安排琐碎之事。
6.农村民众对大学生村官缺乏身份认同感。
一些基层民众认为,大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即使参与了村子的发展决策,也提不了意见和建议;而且他们认为大学生村官上任时间较短,而且大多两三年就有可能离开。因此,村民往往缺乏对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认同。如果大学生村官不能参与村子的具体发展决策,他们在农村发挥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大学生村官成了摆设,大学生的才能没有得到真正发挥,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最终只能是碌碌无为。
7.村官大量流失。
事实上,大学生村官的流失是可预见的,不是每个人都有超强的觉悟和奉献精神,也并非每个大学生都适合村官的工作。加之如上说的客观不利因素,村官流失是预见中的,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那么大学生该如何权衡利弊,充分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呢?以下是我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从大学生自身而言: 1.明确“当村官”的动机。
大学生村官不是去争权夺利,不是去镀金添彩。而是为促进农村的发展,实现自身价值。2.转变观念。大学生村官刚刚走出校园,正处于成长、成才的阶段,很多观念都在发生快速的或者根本性的变化,对于农村、对于村官工作的认识也有待进一步深化。3.改善工作方法。
一边是完成高等教育的年轻村官,一边是学历不高却有着多年农村工作经历的农村本地村官,工作方法显然会有很多不同。年轻的大学生村官和农村本地村官都需要更多的谦虚、忍让,共同实现合作的最终目标。4.发展自身能力。
大学生村官与农村本地村官在发展能力上的差异是明显的,前者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更富热情和思想;后者工作经验丰富,更富实干精神。这两种发展能力如果很好地结合起来,其正面影响无疑是难以估量的。所以,大学生首先要提高自身能力。
5.“大学生村官”真正为村民办一些实事;核心:立足服务“三农”。大学生参与农村建设,绝不应只局限在扮演可有可无的“秘书”角色。而应扣紧服务“三农”这个核心,实实在在地参与到农村发展的各项事务中去,充分发挥出知识优势,真心实意的去发挥才干,让广大农村村民理解,让广大农村村官放心。这样,才能将基层工作做得更好。
(二)政府
1.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任用机制。
(1)完善的选拔体制。选拔要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要有合理化和科学化的选拔标准,不能带有歧视性要求,并要保障选拔的有效性和合法性;通过严肃、严格的选拔程序,选出真才实学的优秀大学生到基层服务,以保证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强选拔过程的透明度。向公民公开选拔流程、经过和结果,加强群众和媒体的监督。2.解决大学生村官的身份问题。
如果大学生村官在工作满一定的期限后,仍然愿意留在当地,继续奉献自己的才能,这就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没有当地的户籍,能否参与村委会的改选。我认为,应当对相关法律法规作一定的修改或补充,使得继续愿意留在当地服务的大学生有资格参加村委会的改选,给有热情的大学生一个正当的名分。3.加强对大学生村官任用的监督评价。
4.各级政府应为大学生村官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不能只让大学生们停留在配角和附属地位,要重视对他们的培养,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5.积极创造就业条件,开辟更多的途径,鼓励更多大学生投入新农村建设事业。
(三)学校
1.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特别是对于“80后”大学生村干部,如果不能从思想上认识到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价值,不能从更深层次理解和领悟党中央、国务院决策的战略意义,就很难安心工作,无法真正发挥作用。2.加强基础性教育,尤其是加强农村方面的知识教育。使大学生村干部能尽快掌握农村工作要领,全面掌握本村的社情民意。
3.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村干部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诚心诚意为民办实事的工作精神。4.注重开展在农村中的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为他们提供短期服务农村的机会;设立大学生深入农村一线搞调研的项目等。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此事具有长远战略意义。”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批有科学思想、知识和眼光的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第二,保证党和人民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需要培养大批经受过基层特别是农村艰苦环境锻炼、与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后备干部人才。第三,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需要一批有理想、有抱负、能吃苦的高校毕业生发挥表率作用。所以,大学生到农村去,是时代的呼唤,是农民的期盼,也是党对当代大学生的殷切期望。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关注“三农”建设,争取为我国新农村的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