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山县青少年弱势群体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2 02:28: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通山县青少年弱势群体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通山县青少年弱势群体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通山县青少年弱势群体的调研报告

关于通山县青少年弱势群体调研报告

共青团通山县委员会

为进一步推进我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全面摸清青少年弱势群体底数,为青少年弱势群体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科学决策服务,加强对青少年弱势群体教育、管理、服务、帮扶的力度,预防和减少重点青少年群体违法犯罪,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县综治办、团县委决定联合教育局、妇联、残联、民政局、司法局、劳动局等6个部门在全县8镇4乡开展青少年弱势群体调查摸底专项行动。

一、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基本情况

通过调差摸底,截止2010年8月份全县青少年弱势群体总人数为2069人,其中不在学未成年人655人,残疾青少年225人,单亲家庭未成年子女和孤儿153人,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27人,农村留守未成年人957人,无职业青年52人。造成当前的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家庭因素。通过调查摸底发现, 部分弱势青少年家庭的父母也处于弱势状态, 对于孩子的教育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调研过程中, 乡镇、社区团干发现,处于弱势状态的父母很难教育孩子, 一方面是没有教育孩子的能力,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不能提供孩子足够的资源而觉得愧疚, 不能理直气壮地教育孩子。同时在部分偏激的青少年眼中, 父母就是某些社会规范的受害者。就调查结果看,青少年犯罪与家庭完整和谐与否密切相关。数据显示, 弱势青少年群体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的比重较大

(二)疾病及教育水平因素。弱势青少年群体中, 有一部分人是由于先天或后天疾病导致的弱势,本次调查发现,弱势青少年群体的学历普遍偏低。数据显示,不在学未成年人占弱势群体的31.6%,所在比例相当的大。

二、青少年弱势群体犯罪的问题及原因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青少年的本质是发展与未来,青少年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所形成的生理和心理状况造成他们只能局限于满足自身生理和安全方面的需求,因而很难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事务,反而加重了社会的依赖度。

(一)主观原因。部分青少年认识问题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差,看问题简单、片面,待人处事往往感情用事,很少经过深思熟虑,常常不计后果。交友不慎,很容易被人利用,少数青少年法律观念淡薄,不学法、不懂法,往往从一些影视作品、电脑游戏、书刊杂志中,吸收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少数青少年性格内向、孤僻,加上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大,心理长期受压抑,缺乏倾诉对象,平时又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成为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因。再加上易冲动,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以致造成明知故犯的严重后果。去年博湖中学一学生以刀伤人就是这一情况。

(二)客观原因。

1、家庭教育不当。(1)、家长教育方法不好。一种是对孩子无原则的溺爱、袒护和娇纵,致使孩子对自己的不良行为产生“合理感”;第二种是孩子出现问题后采用极端粗暴方式管教,无情的谩骂毒打,甚至赶出家门。(2)、家长监护不力。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或因工作太忙,无暇顾及孩子,孩子几天不回家,也不过问;

2、学校教育有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学生的智育教育,对学生的品行教育重视不够。为了应付考试,有压缩、挤占其它非考试科目课的现象发生。二是学校监管不力。主动和学生家长联系不够,和治安等有关部门沟通少,其结果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管理脱节,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及时的帮教处理,导致问题沉积,起不到防微杜渐作用。三是学校法制、思想道德教育不够,课时少,且形式呆板、效果差;

3、社会诱因的侵蚀。(1)、近年来,社会上不良风气对青少年有腐蚀作用。文化部门有时对文化市场管理不够严格。特别是音响制品和网吧对青少年的危害很大。有些网吧的业主还利用各种手段引诱青少年上网,并给买烟、买食品、开夜场等,致使他们“乐不思蜀”,学习没心思,整天想着上网、玩游戏,成瘾者就如同吸毒一样,对孩子的身体、精神造成严重损害。

三、对症下药,实施有效措施

弱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严峻趋势,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面对这一严酷现实,我们应吸取以往对弱势群体关爱引导、权益保障、教育转化工作严重滞后的教训,深刻反省工作上不足,对症下药,实施弱势青少年群体的有效措施,有效地遏制青少年犯罪日益突出的严峻趋势。

(一)完善政策法规,加强法律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经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修订后,于2007年6月1日起在全国开始施行,该法律是保护青少年犯罪工作的权威性新法规,是全国青少年保护工作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我们必须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实施好这部法律。决策部门还应该依据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加大执法的力度,把青少年保护和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

(二)、提高社会权利,加大社会参与度

青少年违法犯罪群体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社会群体,他们的社会承受能力十分脆弱,权益易受伤害。他们又是社会不安定因素,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如闲散青少年的就业权问题,流浪青少年的生存权和受教育权问题等等。保障弱势青少年群体的社会权利,应成为青少年犯罪预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要重点关注以下权利:一是受教育权。教育权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政府应加大投入,加强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群体的教育力度,保障九年义务教育,通过工读学校、职业技能培训等形式,保障他们接受教育的权利。二是劳动就业权。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共同特点是劳动就业权得不到保障,而劳动就业是事关他们能够正常生活、融入社会的重要条件,在全社会就业紧张的形势下,单靠他们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实现就业的,目前急需政府制定特殊政策向该群体倾斜。三是社会保障权。社会保障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如流浪青少年基本生活保障,贫困失学青少年的物质帮助等,各级党委、政府要将保障弱势青少年群体社会权利的工作纳入到总体工作规划之中,使弱势青少年群体能够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和关爱。

(三)建立预防控制体系,加大罪后管理

多部门联合行动,承担起对青少年的帮教、转化和服务工作。以“政府主导推动、各方积极参与”的积极预防青少年犯罪与重新犯罪的控制体系,打破原有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对青少年进行帮教方面人力上的限制,通过举办各类活动以及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思想工作帮助社区青少年增强自信,进而融入社会,对有违法犯罪倾向的青少年及时加以疏导、帮教。

进一步发挥团组织在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中的作用。通过家庭和学校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构筑起第一道防线,学校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教书育人的水平;在教育方法和策略上,要坚持正面引导为主,给予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足够的关心和爱护,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改进教育方法,不要歧视有问题的学生,要积极引导他们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在目前情况下,可以让一些责任心强、学生信任、懂心理学的教师开展一些心理咨询活动,及时消除一些学生的不良心理,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群体基本情况掌握的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如何至关重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障和支持、切实推动青少年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的深入扎实开展。

(四)引导正确走向,净化社会环境。

要关注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促进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学校和家庭在这方面承担起主要作用,学会通过简单的道理来告诉青少年社会上锁发生的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使他们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动态,接受健康的主流文化教育,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联合相关部门,大力整顿当前文化市场,认真探索应对网络文化负面影响的有效措施。努力在全社会创造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树立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举措。

(五)加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构筑健康活动园地 常常将广大青少年弱势群体集合起来,通过座谈交流,将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向正确方向,充分发挥各地文化馆、影剧院、图书馆、公园等场所的健康引导作用,给他们提供一片安静、健康的娱乐学习园地。

保护青少年弱势群体,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是关乎国家前涂命运的基础工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人才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举措。关注青少年弱势群体工作是一项复杂且繁琐的系统性工作,涉及社会各个层面,需要各级部门通力合作,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帮助,这样才能真正为青少年弱势群体打造一片明净的天空。

第二篇:通山青少年篮球培训班

通山县业余体校青少年篮球培训班

暑假篮球培训班招生简章如今,篮球运动正成为大多数学生的首选运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开发天分和挖掘潜力的好时机,是身体长高的最好时期,是打好篮球基本的最佳时期。进行篮球运动不仅能使孩子增强体质,加快身高的快速生长,还能释放孩子紧张繁重的学业压力,活跃大脑,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孩子团结合作,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了丰富青少年假期文化生活,满足众多家长需求和孩子兴趣爱好,特开设篮球培训班。

主要学习课程:

第一步:接受正规的篮球运球、上篮、投篮等基本技术,熟悉篮球比赛的基本规则,通过反复的基本功训练,能让学生达到基本的篮球实战水平。(适合初涉或从未接触过以及从未接受过正规培训需要纠正技术的篮球运动爱好者)

第二步:在基本篮球技巧上,学习较高难度的篮球技巧,传授篮球基本战术,学习阅读比赛的能力,加深对篮球运动的理解,达到较高的篮球水平。

第三步:有一定篮球技术,主要是学习篮球比赛的战术,需要赛前战术演练,以及临场的教练指导,达到较高的篮球实战能力。

欢迎广大热爱篮球的青少年同学踊跃报名。即日起开始接受预约报名。是由通山县体育局组织。特约湖北工业大学CUBA队友现场指导传教,通山县业余体校教练。

招生对象:所有热爱篮球的小学至高中学生(男女不限)

培训时间7月3号到8月10号

地点:通山县政府球场

电话*** 徐教练 *** 王教练 *** 李教练 QQ:117726546

第三篇:关爱青少年弱势群体工作报告

XX县关爱青少年弱势群体工作报告

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要抓住重点带全面。近几年,我们坚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关爱青少年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上,关注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努力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办他们所需,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赢得了青少年的信任,也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

——全力帮扶特困生

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XX县因家庭贫困而上不起学的学生逐年减少。但随着客观情况的不断变化,又出现了一批新的特困生,亟需采取得力措施,努力避免出现新的流失生和辍学生。为此,XX县关工委、教育体育局非常注重对这一问题的调查研究,及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报给县委、县政府,并联合有关部门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破解低龄生到校难。农村合乡并村以后,村级小学也跟着合并,这样做整合了教育资源,也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新的问题随之出现,即路途遥远上学难。县关工委、教育体育局通过调查,及时写出书面报告,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对离校偏远的学生采取集中住宿的办法解决。同时建议县政府拿出专项经费对住宿学生补贴,使学生只需负担费用的三分之一。再就是安排通勤车辆,定点接送通勤学生,确保孩子上学安全。这三条措施较好地解决了低龄生到校难的问题。

化解留守生上学难。XX县有5000多对夫妻双双外出打工,有4600名留守孩子采取祖辈照看、亲友帮看等形式监管,普遍存在着学业失教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县关工委发动“五老”人员主动当好孩子的义务家长,本着就地就近的原则,实行定户定人,管理好留守孩子,签订“管生活、管学习、管维权、管安全”协议,及时帮助化解存在的问题,确保孩子能够上学。同时我们还依靠“五老”建起爱心超市,成立活动中心,创建维权协会,给孩子更多的亲情关怀。仅大罗镇就确定留守生义务家长81人,建立留守孩子关爱小组29个,活动中心12个,集中食宿点3个,确保留守孩子能够集中精力上学。

求解流动生就学难。XX县有些农民进城打工带着子女,一部分孩子不仅生活没有着落,而且求学也处于困境。针对这种情况,县关工委发动城镇各系统和社区的“五老”人员跟踪调查,然后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帮扶。电业局关工委发现所在地有6名孩子因没有及时办理转学手续而无法入学,他们积极同附近学校沟通联系,接纳其入学。同时帮助落实食宿地点,使6名流动生及时入学就读。

帮解贫困生入学难。近年来尽管对贫困群众实行了低保、救济等扶助政策,但由于受天灾人祸等因素的影响,仍出现不少贫困学生。从前年开始,县关工委、教育体育局组织人员走村串户进行普查,摸清了全县贫困学生的底数,建立起贫困生档案。据查全县有未成年的孤儿21名,依靠祖辈扶养的有37名,单亲子女68名。对这些贫困生,一方面动员社会力量为这些孩子捐款捐物,解决其生活困难。仅去年统计,“五老”人员为贫困孩子捐款3.4万元,捐赠衣服4000余件;另一方面“五老”人员主动协调村屯,帮助贫困孩子经营好责任田,维护好房舍,安排好食宿,确保他们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不让一个贫困孩子失学。

——竭力救助病残生

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全县农村有未成年的病残孩子308名,生活学习十分困难。保障未成年残疾孩子的基本权益,是关爱工作的重点。为此,县关工委专题召开基层关工组织会议,宣传推广了丰收乡、大罗镇等乡镇的经验,采取由“五老”人员划片定人的办法,把救助残疾孩子的工作落到实处。

从感情上抚慰。病残孩子往往会自卑、孤独、寂寞,更需要感情上的抚慰。大罗镇东风村小学生郝强患有先天性双足外翻,父母也是残疾人,家庭生活十分困难。面对这种情况,镇关工委分工5名老人一早一晚帮助接送他上学。几位老人还背着他到县医院找专家会诊,又和县教育体育局、妇联等组织联合向全社会发出倡议,在全县开展了向郝强“献爱心、送阳光、给温暖”活动,先后筹集到两万多元,终于使孩子病情缓解,情绪也好起来。

从学习上扶助。县关工委、教育体育局始终把帮助病残孩子上学成才放在重要位置,一经发现上学遇到阻力,立即启动帮扶机制。发展乡发达村杨建军在县城一所中学读书,因被闹校流氓刺伤,精神受到极大伤害,患了严重的抑郁症,连学都不能上。县关工委知道后,立即召开教育、民政和发展乡等参加的联合会议,联手开展救助活动。发动乡村干部和“五老”义务捐款5000多元,后又请求民政部门从特困资金中解决3000元,经过治疗使其身体康复。终于帮他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大学。

从生活上救济。对生活难以自理又孤独无助的病残孩子,县关工委发动五老人员群策群力给予资助,帮助安排好日常生活。丰收乡丰收村有两个男孩,大的11岁,小的9岁,因失去父母,从小过着无依无靠的生活,一个患了肝炎,一个患了肺结核。县关工委7次到乡村协调,破例把他们俩寄托在乡敬老院吃住,包扶的“五老”人员为他们做棉衣,做棉鞋,买书包。同时还积极协调卫生防疫部门为他们免费治疗,使两个孩子的病得到了控制,学习成绩也有了提升,成为学校里的三好学生。

从资金上救济。对那些病残严重的孩子,仅靠关工组织自身难以解决,县关工委请求县领导给予特殊照顾,动员全社会出资帮助。大罗镇东风村小学生姜海峰患了严重的肾病,家里为他治病花了20多万元,已倾家荡产。县关工委、教育体育局及时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作了汇报,决定在全县开展社会救助活动,通过电视动员社会各界献爱心。县委主要领导把姜海峰作为自己的特殊关爱对象,带头资助5000元,还送去书包和学习用具。县政府也从特殊专项资金中特批5000元,给予救治。目前看病资金已经到位,治疗出现了转机。

——倾力培育落榜生

XX县农村初中毕业学生每年4000多人,考上高中的比例较小,绝大多数学生需回乡务农。但他们都是十五六岁的孩子,种地没体力,经商没门路,致富没技术,打工没特长,整日在村屯东走西逛,成为农村不安全因素。这些落榜生正处于长知识、增才干的重要阶段,关工委应该担负起培养教育的职责,帮助他们补习文化,学习技术,成为有用之才。

进行文化知识补训。各级关工组织发动退休的中学教师,或有大专文化的“五老”人员,举办文化科技培训班,开展文化补习活动。全县聘请384名老教师、老科技人员充当文化教员,办起村屯补习班189个,院落辅导班263个,家庭指导班906个,每年参加学习的青年农民达5200多人。通过文化补习,绝大多数初中落榜生达到了高中或职高文化程度。

输送高等院校培训。从前年开始,我县选定哈市建筑工程学院等三所院校作为培训基地,培训对象主要是初中落榜生。三年来由关工组织输送的青年达1560名,其中1200人已经被企业聘用,月工资都在1300元以上。浙江宁波奇美电子集团一次从XX招收600名技工。新胜乡初中生王兰梅入校后刻苦学习电脑专业,被北京凡云科技公司聘为企业办公室主任,年薪8万元。

聘请技术人员带训。聘请农村“田秀才”、“土专家”、“大能人”,当落榜生指导老师,进行专题技术培训。全县先后举办培训班84期,专题讲座316次,参加听课的农村青年有5800多人,经过培训的落榜生都学到了一技之长。

送到技术企业帮训。县关工委同县劳务办、劳动局等部门联手,帮助小青年进入县里由能工巧匠创办的私营企业,同企业签订代培合同,学习相应的专业技术。据不完全统计,私营企业带培的农民工已达8000多人,其中绝大多数都学业有成,已有4200多人在技术企业安家落户,有83人当上部门负责人,有103人当上班组长,还有12人自己创办了企业。

——尽力资助大学生

XX县高考成绩一直在全市名列前茅,每年考入大专院校的学生达到1400名以上,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家庭贫困难圆大学梦。县关工委关注这一热点问题,并不断创新资助办法,积极做好极贫大学生的助学工作。

实行结对帮扶。每年高考录取结束后,也是关工委老同志最忙碌的时候,他们紧锣密鼓地跑企业、进工厂,苦口婆心动员私营企业家资助贫困大学生。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实行了民营企业家和极贫大学生双向对接帮扶的办法。2014年全县有极贫大学生12名,我们重点选择了12户民营企业结对帮扶,共资助8万多元,确保了大学生及时入学。

开展跟踪扶植。贫困大学生经帮扶后上了学,但上学后仍存有不少困难。为解决这一新的难题,县关工委又及时采取新的扶植措施,由民营企业家和帮扶的极贫大学生明确各自的责任义务,企业要帮扶学生直到完成学业,学生则要一直保持优异的学习成绩。并特别强调,企业发现学生在校期间表现不好,或学习成绩有不及格现象,可停止对其资助义务。受资助学生每个学期要以书面形式向资助企业汇报学习情况,要始终保持优异的学习成绩。这个办法形成了双赢的激励机制,既鼓舞了企业的资助热情,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劲头。2013年,全县一次动员民营企业和事业单位资助了20名大学生。

采取定向资助。从2013年开始,县关工委根据企事业的要求,又采取定向定人资助办法资助贫困大学生。这种办法就是企业根据所需人才,选择相对应学科的大学生进行资助,毕业后返回资助企业工作,用自己所学知识用于回报企业。双方先就学业标准、报酬条件、岗位意向等自愿达成协议,再签订合同。这种办法实行后,资助企业把学生看成自己的职工,给予了热情周到的照顾。众森木业张永成经理开学时送给所资助的学生5000元,还买了被褥、手机和学习用具,亲自驾车送到学校。此后,每年都到学校看望学生,及时送去助学金。县妇幼保健院长王德金不仅对学生本人拿出6000元资助,还为其父亲送去治疗心脏病的药费,安排其妹妹到企业打工,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使其安心读书,学业有成。

第四篇:法院关于社会弱势群体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社会群体在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能力上也产生两极分化,导致一些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缔约能力(交易能力)及诉讼能力(诉讼承受力)相对低下而无法实现其基本权利,从而形成法律意义上的社会弱势群体。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如同在自然界一样,都会有弱者存在,这是不需争论也无法消除的客观事实,关键是一个社会能否真正确认并通过制度保障的形式实现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由于现有法律不足以适应这种群体分化的现实,无法完全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故需在法律理念更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的法律保护机制,才能实现社会的实质公平和社会关系的和谐。本文以工业社会普遍存在的三大弱势群体——劳动者、消费者及事故(交通事故、工伤事故、医疗事故、触电事故)损害赔偿请求权人为典型,从民事审判实务的视角来探讨上述课题。

一、社会弱势群体的界定

社会弱势群体作为一个集体名词,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法学范畴,而更多地属于社会学领域的概念。“弱势”是相对于“强势”而言的,因此社会弱势群体就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是对社会人群根据一定标准进行比较的结果。从社会学角度来讲,社会弱势群体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的共同差别表现为经济利益、生活质量和承受力三个方面的共同特征即同一性,这种同一性表现在:贫困性;低层次性;脆弱性。主要涉及贫困者群体、残疾人群体、精神病患者群体、失业者群体等。法学上的人是由种种权利和义务构成的抽象综合体,法学上的弱势群体不同于社会学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并不是从社会现实生活中描述出来,而是人们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现实情况而主观设置的标准,主要是指在日常交易或缔约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且在纠纷处理中诉讼能力较差、以致不易实现自己基本权利的特定法律主体。笔者以为,从法律的发展来看,随着人类向工业社会的发展,企业的雇佣规模越来越大,企业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各类工业事故也在不断增加,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消费者、事故受害人成为现代社会最典型和数量最为庞大的弱势群体。

上述法律主体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在法律关系的形成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隶属关系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不仅身份关系产生隶属关系,一些合同关系同样可以产生隶属关系。劳动关系的特征即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形成隶属关系,劳动者在合同关系存续过程中对用人单位处于经济上的依附关系。

2、信息的不对称。虽然在一些法律关系中,当事人并不存在隶属关系,但由于双方对信息掌握程度相差较大,造成双方市场交易地位的实际不平等。如消费者与经营者特别是处于垄断地位的经营者虽然在合同关系中是平等主体,但由于消费者相对于经营者,在销售信息、技术知识方面的获取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导致双方的交易地位实际上并不平等。在医疗事故法律关系中,相对于掌握专业技术及医疗信息的医疗机构,事故受害人在信息上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3、经济力量的差距。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组织的实力不断增大,自然人与经济实体间的资源占有能力更显悬殊,导致两者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实现能力不平等。

4、生理原因的脆弱性。随着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工伤事故及触电事故的不断增多,事故受害者形成一个数量众多的群体。因自身生理及精神上的脆弱性,导致事故受害人对自身权益的维护面临诸多困境。

5、制度的不利影响。就弱势群体的诉讼能力和诉讼承受力而言,需要的是及时、高效、简便的纠纷处理机制,但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及民事诉讼制度的诉讼成本过大,不利于弱势群体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我省涉及弱势群体诉讼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劳动争议案件

1、劳动争议案件的主要特点。从审判的情况看,我省法院审理的劳动争议案件有以下特点:

一是案件数量持续上升。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起诉到法院的劳动争议案件呈大幅增长态势。1995年至2008年,全省受理一审劳动争议案件年平均增幅达38.67%,其中,2008年全省法院共新收一审案件××*件,比2005年增长××*%,比1995年增长××*%。

二是案件类型和分布相对集中。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多发生在工资支付、保险、赔偿等主要方面。案件分布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他欠发达地区相对较少。其中劳动者与非公有企业或经营困难的国有企业间发生的劳动争议较多。前者多表现为拖欠工资、加班费产生的纠纷,约占一半左右;后者表现为劳动合同解除后产生的经济补偿金、社会保险金的支付等问题。此外,劳动争议案件多发生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其中发生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劳动争议案件居首位。

三是案件处理难度大。受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关系影响,我省法院受理的劳

动争议案件在审理和执行过程中具有“多、新、难”的显著特点。一是案件类型日益增多。除传统类型的案件外,近年来出现了劳动合同续订争议、住房公积金争议、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补助费争议、工龄争议、劳动者档案争议等新类型案件,向传统的劳动争议审判工作提出了挑战。二是案件调查取证难。由于多数用人单位和外来工法制意识淡薄,致使无书面劳动合同的事

实劳动关系纠纷居多,诉讼双方取证困难。三是案件适用法律难。劳动争议案件涉及法律、法规、规章等多层次的法律规定,则往往相互之间存在冲突,在适用上存在不同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和协调问题,法律适用难于把握。四是审结案件执行难。许多案件因雇主逃逸或转移、隐匿财产等原因而得不到执行,劳动者合法权益难于保障。

2、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劳动仲裁程序前置但不具有终局性的制度设计成为劳动者及时寻求法律保护的最大障碍。按照我国《劳动法》第79条规定,劳动争议必须先经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对裁决不服的才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且仲裁裁决一般在当事人起诉后自然失效。但是,劳动仲裁前置原则给司法工作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由于仲裁前置,形成了事实上的“三审终审”。一起劳动争议案件经过一裁两审,在正常情况下结案也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与普通民事案件“二审终审”的体制相比,增加了劳动者的讼累。一旦当事人提起诉讼,法院的审理工作必须重新开始,原有的仲裁裁决实际上成为一纸空文。对劳动争议案件重复处理,对有限的司法资源造成巨大浪费。对于那些在劳动争议中需救济的劳动者,特别是外来打工者,更无法承受这种处理方式造成的诉讼拖延,而一些用人单位也利用这一制度,转移、隐匿财产以逃避法律责任。(2)仲裁程序和诉讼程序存在脱节现象。在仲裁前置阶段,因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没有查封、扣押和先予执行财产的权力,劳动者也无法律依据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给一些企业老板逃匿与转移财产提供了时间。一些劳动争议案件进入执行程序时,企业出资人早已不知去向,企业的财产亦已转移完毕,劳动者最终得到的无异于一纸空文。(3)造成法律适用上的混乱。劳动仲裁时,劳动仲裁委倾向适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制定的行政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而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时,依法只能适用有关法律和司法解释,且由于两个部门对法律的理解往往存在不一致之处,造成劳动争议案件处理中的法律适用混乱。

其次,过短的申请仲裁期间成为劳动者讨薪的“死穴”。根据《劳动法》第82条规定,劳动者应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申请仲裁,而原劳动部的相关意见将“争议发生之日”解释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之日。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法院的同志认为,工资依法应按月发给劳动者,劳动者在用人单位未支付或未足额支付工资的当月就知道或应当知道该事实,故而一般只支持劳动者申请仲裁之日前60天的工资请求。在拖欠加班费较普遍的地区,一些地方政府也以被拖欠工资的劳动者人数众多、拖欠工资总额较大为由,片面强调保护投资商的利益。这种做法极大地损害了劳动者权益,使用人单位工资拖欠得越多越对其有利,助长了欠薪之风,忽视了劳动者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处于弱势地位的事实。

(二)涉及消费者的纠纷

1、我省涉及消费者纠纷的现状

一是涉及消费者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总数较大。据统计,广东省各级消委会受理消费者的投诉呈逐年递增态势,2008年受理投诉××××件,比2005年增加71.2%。

二是消费纠纷的热点集中于住房、医疗、公用事业社会服务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住房制度、医疗制度及公用事业社会服务制度进行市场化改革后,普通生活日需品消费只占消费者消费价值的极少部分,住房、医疗等成为普通居民的主要消费渠道,而消费者在这些领域的弱势地位远比普通生活消费为甚。

三是消费纠纷的非讼解决率低、起诉率低。经与我省部分消委会座谈了解到,由于社会诚信约束机制的缺乏,一方面消费纠纷通过协商调解机制解决通常较为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诉讼成本过大和诉讼周期过长且消费者取证困难,消费者往往畏于诉讼而经营者则不惧消费者向法院起诉。

2、涉及消费者诉讼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消费者诉讼的成本偏高。与商事纠纷相比,消费纠纷涉及的诉讼标的额较小,因此消费者的诉讼承受力也相对较低,更需要一个简便、高效、低廉的诉讼机制来解决问题。但是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简易程序,只是普通程序在送达、庭审方面的相对简化,由于立案、审理、执行在法院机构与程序上的分离,以及一审、二审、执行的一般案件处理流程,涉及消费者诉讼的周期和成本仍然较高,而且这种成本与预期收益相比有时是得不偿失的,这导致消费者实际上较难通过诉讼途径实现其基本权利。

其次,消费者的举证较为困难。在科技进步、促销手段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消费者不可能对科技时代生产出的商品结构、性能、品质等诸多方面有明确和深刻的了解,因而信息不对称使消费者难以就经营者的过错进行有效举证。最高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举证责任倒置规定了八种情况,其中涉及消费者权益问题的只有产品质量和医疗事故,其他方面都需要消费者举证,这显然不足以保护处于弱者地位的消费者。

其三,纠纷的解决方式单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34条规定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一)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二)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三)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四)根据仲裁协议仲裁;

(四)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一规定看似提供了许多解决方式,实际上解决纠纷的终极手段仍是诉讼。目前,由于生产与经营的社会化、专业化,常常使消费者难以靠自身力量寻找和追究侵害消费者权利的责任者,在缺乏有效行业自律和处理消费投诉的行政执法效能较低的情况下,消费者要想真正维护自己的权益不得不选择成本最高的诉讼途径。

其四,法律规定的不完善影响了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至今已近十年,其对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所发挥的作用勿庸置疑,但其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如对于“消费者”的界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条规定为“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主体,但对于“知假买假者”是否构成消费者,并无可操作性规定。又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该法的适用范围是否包括房地产、交通运输、医疗服务等领域,亦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导致各地处理标准不统一。其他的法律法规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如在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中,由于商品房验收存在规划验收、工程质量验收、电梯验收、消防验收、环保验收等多项标准,在取消综合验收后,有关法律法规或规章对商品房交付给小业主的标准无明确的可操作性规定,导致购房者在收楼问题上摇摆不定,客观上难以维护自身权益。

(三)涉及道路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及工伤事故的纠纷

1、道路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及工伤事故诉讼的主要特点:

一是诉讼总量增长明显。广东省各级法院在2008年受理上述一审案件共计××××件,比2005年增长××××%。

二是各类事故诉讼的数量增长不平衡。其中,由于工伤保险制度的全面推行,工伤事故诉讼数量增长不多,而交通事故数量近年增长迅速,成为所占比例最高的事故诉讼。我省2008年受理一审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件,比2005年增加××××%。

三是案件审理难度大。由于事故赔偿款对遭受事故的受害人的日后生活影响很大,赔偿项目又名目繁多、复杂交错,所以劳动者对诉讼的期望值很高,上访、投诉、缠讼乃至采取过激行为等事件时有发生。

2、事故损害赔偿请求权人寻求法律保护遭遇的难题:

首先,工伤事故外理程序过于冗长。对于工伤事故赔偿案件的处理,《劳动法》及《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了不同于一般民事案件的处理程序。先是要进行工伤认定(30日内提出申请,60日内作出认定),对工伤认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60日内提出申请,60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对复议不服的还可以提起行政诉讼(15日内提起,3个月内审结),行政诉讼实行二审终审制(15日内上诉,2个月内审结);然后进行伤残等级鉴定和劳动能力鉴定(30日内提出申请,60日内作出鉴定结论),对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申请复查(15日内提出申请,复查期限无规定,以60日计),对复查结果不服的还可以向上一级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15日内提出申请,重新鉴定期限无规定,以60日计);接着是仲裁阶段(60日内提起,60日内作出裁决);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提起民事诉讼(15日内提起,3个月或6个月内审结),民事诉讼也实行二审终审制(15日内提起,3个月内审结)。如果以上程序都走一遍,即使都在审限内结案,最长要花费1050天,接近3年,扣除提出申请的时间也还要两年多。

其次,医疗事故鉴定难。目前,虽然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的主管机构已由卫生行政部门变为医学会,但是其鉴定体制仍未发生根本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存在行业保护的倾向。最高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虽然明确医疗事故的过错及因果关系证明实行举证倒置即由医疗机构举证,但最终仍要落实到事故责任的鉴定,只是医疗机构更多成为申请事故鉴定的主体。处于极度弱势的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请求权人要想得到一份对自己有利的医疗事故鉴定,往往困难重重。

其三,道路交通事故配套法规不完善。《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道路交通事故的处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但是该法所规定的一些配套法规仍未出台,严重影响了事故损害赔偿请求权人的利益。由于规范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条例迟迟没有出台,道路交通事故中保险人的责任性质及责任范围不明确,导致各地的司法标准各异。而且,由于《道路交通安全法》所规定的社会救助基金至今尚未成立,对不能及时或不能获得民事赔偿的受害人来讲,法律规定的其可得到救助基金机构救助的权利不能得到实现。

其四,事故损害赔偿请求权人不易得到充分的赔偿。在司法实务中,囿于现行法律的不合理规定及一些法官过于保守的司法理念,事故损害赔偿请求权人往往得不到充分的赔偿。一是我国医疗事故赔偿和工伤事故赔偿标准适用特别的规定,其赔偿标准远远低于普通人身损害赔偿的标准。实践中构成医疗事故的案件与未构成医疗事故仅构成医疗过失的案件相比,由于后者适用人身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而前者适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往往后者反而比前者赔得更多。二是在后续治疗费和精神损害赔偿的裁判上,一些法官未能充分考虑事故赔偿请求权人的弱势地位,过分限制其赔偿要求。如一些法院为案件的简便处理,不考虑支持当事人提出的合理且可预见的后续治疗费,给当事人造成讼累。

三、进一步加强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建议

同情弱者,扶助贫者,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求我们必须对弱势群体的利益进行特别的保护。同时,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显然不能仅仅停留在静态的立法层面,还必须在法律的运行、促进权利实现方面寻求切实可行的法律措施,方能实现全方位的保护。

(一)树立实质公平的理念,确立注重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原则

现代社会之所以愈来愈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及其保护,是文明社会道德水平及法律进化的产物。法律保护社会弱势群体体现了法律正义,是消除个体痛苦的人道主义与消减社会痛苦的功利主义的双重要求。现代法律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在追求平等保护的前提下,对社会弱者进行倾斜保护,劳动法脱离私法而独立发展就是一个明证。一个良好的法律必须是正义的法律,正义的法律必须是关爱和保护弱者的法律。而我国现行的各项程序法和实体法,大多只确立了平等、公正保护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原则,导致在处理当事人现实地位极不平等的各类法律纠纷中,只注重对有关各方平等对待,而不能保证弱势一方得到“特别保护”。因此,我们在司法实务中必须确立注重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原则。保护与救济社会弱势群体,一方面可以体现社会对弱者的人文关怀,改变弱者的不利境况,确保其生存,促进其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整合社会矛盾,和谐社会关系,为经济健康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创造条件。

(二)建立高效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现阶段强制仲裁程序的存在,使一些案件经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调解或裁决方式予以消化,一定程度上使法院缓解了案件数量过度增长的压力。但另一方面,相对于劳动争议案件案情简单和标的较小的特征,相对于劳动者对过高诉讼成本、过长诉讼期间难以承受的事实,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确有进行修改、完善的必要。要建立公正、高效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还必须从立法上对现有制度进行变革。对于处理模式的选择,宜建立“或裁或审,各自终局”,即当劳动争议发生后,任由当事人向有管辖权的仲裁机构或法院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且二者只能选择其一作为解决劳动争议的方式,以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并有效分流案件的压力。但在目前的这种现实状况下,这种设想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体制改革不仅要实现高效还要保证公正,而由于以下原因,现有劳动仲裁机构并不完全具备这一要求:一是现有的劳动仲裁机构实际依附于劳动行政部门,具有行政性,很难体现裁判的中立性;二是现有的劳动争议仲裁员主要是劳动行政部门内部委任的,大多是劳动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法律素养不足,加之又无公开和严谨的仲裁程序,权威性不够;三是劳动争议案件不同于普通的民事案件,体现了国家对弱势群体的特别保护和劳动关系的强有力干预,应由法院进行终局裁判,不宜直接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终局性裁决。其次,该种设想不可能有效地实现案件分流。由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中立性、权威性均不足,所预收的仲裁费用又远远高于法院的诉讼费,加之劳动者法律意识较淡薄,大多不可能与用人单位事先约定仲裁,最终绝大多数案件反而会涌向法院。因此,在实施该种改革之前,有必要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进行必要的改造,使之成为更为独立的仲裁机构,并确立较全面和严谨的仲裁程序。同时可借鉴人民法院对商事仲裁进行司法审查的有关规定,建立人民法院对劳动仲裁裁决的司法审查制度。

(三)切实降低社会弱势群体的诉讼成本——建立高效低廉的小额诉讼制度,真正实现小额民事案件的快速裁决

由于社会弱势群体的诉讼承受力较低,其能接受的司法救济必须是高效和低廉的,而现有的诉讼程序即便是简易程序的诉讼成本和诉讼周期也是他们无法承受的。同时,据统计,我省基层法院从2002年到2004年适用简易程序的比率均达到70%左右,说明基层法院受理的绝大部分案件是法律关系简单、事实清楚的案件,如进一步建立小额债务案件的速裁机制,真正实现案件处理的繁简分流,也有利于根本上解决我省珠三角地区案多人少的困境。

由于涉及社会弱势群体的案件大多标的较小、事实简单且当事人强烈要求快速处理,我国迫切需要在民事诉讼简易程序中设立一种新型的小额诉讼程序,创设比现行简易程序更快捷、成本更低、周期更短的诉讼制度。根据各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小额诉讼程序应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禁止律师代理,以减轻诉讼成本;二是应以一次期日审结、当庭宣判为原则,保证质证与认证的灵活,判决书的制作力求简洁;三是对不服判决的司法救济尽量简单,即采取一审终审,以保证小额权利的快速实现。

(四)在实体法律适用上,对法律作有利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理解

要真正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不仅要在诉讼程序上保障其权利,在实体法的适用上更应充分保证其权利的实现,以实现案件处理的实质公正。如在举证责任的分配上,对法律、司法解释虽无明确规定举证倒置的,而举证责任由弱势一方当事人承担可能造成不公平后果的,可依据民法的诚信原则将举证责任分配给强势的当事人承担。又如在劳动争议申请仲裁期间的理解上,由于获得工资、加班工资是劳动者的重要权利,该项权利的实现关系到劳动者的生存权。从工资拖欠之日起六十日不申请仲裁即不予保护,这对处于弱势的劳动者群体是苛刻的,也会助长不良企业更加变本加厉地拖欠工人工资,弊端太大,难以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关于拖欠工资的追索时效,按照《劳动法》的规定,是从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算,可以理解为从纠纷发生了才起算。但原劳动部《关于执行〈劳动法〉的意见》则解释为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之日起算,这与法律的立法精神不相符,作为行政规章,法院可以不予适用。

(五)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司法救助

为了保证法律赋予每位公民的权利在司法实践中切实得以实现,法院必须对社会弱群体提供各种有效的司法救助。一是进一步健全为处于弱势地位当事人提供诉讼指导的制度。明确审判人员有义务为欠缺诉讼能力的弱势当事人进行诉讼风险告知、举证说明及法律释明。二是要进一步做好诉讼费的减免工作。对属于弱势群体的当事人可不预收诉讼费或不收诉讼费。三是深入研究探索建立保护弱势群体的公益诉讼制度及支持诉讼制度。对涉及弱势群体的诉讼,可由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向法院提起诉讼,或由有关社会团体出庭支持诉讼。

法院关于社会弱势群体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第五篇:关于弱势群体权益法律保护的调研报告

由于弱势群体的特殊性,如何保护与救济社会弱势群体就成为国家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我国弱势群体权益法律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谈几点法律保护建议。

一、我国弱势群体权益法律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曾做出了不少规定,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城市弱势群体的利益。1951年公布了《劳动

保险条例》,并于1953年修改;1965年出台了《关于精简退休的老职工生活困难救济问题的通知》;1978年又出台了《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同年颁布了《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1990年制定了《残疾人保障法》;1997年制定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1991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客观上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制,为了适应形势的要求,国务院先后制定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1997年)、《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1998年)、《失业保险条例》(1998年)、《社会保障费征缴暂行条例》(1999年)等。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为了确保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低保”措施。

从上述立法来看,我国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仍存在严重不足:

1、适用对象非常狭窄。不论在立法上,还是在实践中,受上述法律保护的,都是城市的老年人、妇女、残疾人、失业人员、退休人员,缺乏保障的普遍性,对我国最需要保障的农村劳动者则几乎没有任何保障,对在私营单位工作的人员也缺乏必要的针对性的立法及法律监督,从而使大批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的生存权利受到威胁。

2、对权利的规定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法条的用语多属于原则性的宣示,缺乏程序性保障。实体权利没有实现的程序等于一纸空文。因此,对任何问题的解决,立法不是最终目的,立法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个前提,但更重要的是公正司法和廉洁执法。

3、在观念上,只是从整体上重视弱势群体,而缺乏对弱势个体切实利益的人文关怀,如果说物质的贫乏让人还能接受的话,那么社会的冷漠和熟视无睹,则让人失去生存的信心和存在价值,真正保护了每一个弱势个体的利益,也就实现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目的。

4、法律的执行上。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救济往往因执法者的种种行为而使救济成果落入个别人的口袋,权力的滥用阻碍了社会救济应当达到的作用。政府执法的廉洁成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法律价值得到达程度和社会的进步程度。

二、完善我国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建议

在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并举的平等的理念之下,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要靠具体的制度来实现。因此,完善并贯彻相关制度体系是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核心环节。

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无论通过何种力量,都离不开法制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立法机关在保障社会弱势群体人权方面做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目前我国各个部门法在其法律规范中都体现着保护弱势群体的内容,例如宪法、婚姻法、教育法、民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据不完全统计,20多年来,我国制定的有关确认和保障人权的法律法规已达1000多件。但从系统性、整体性和实践性来说,对弱势群体的立法保护离现实生活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老百姓在许多情况下很难体会到法律对弱势群体实际保护的精神。而且,虽然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但由于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的复杂变化,各种利害关系的制约,以及腐败的蔓延使法治的平等精神在法律适用中大打折扣,直接的表现就是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真正有效的保护。从立法角度看,其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社会保障的具体措施规定过于简单抽象,可操作性不强;二是程序性规定的缺失;三是对法律责任追究制度规定不明确。

为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需要制度的完善和贯彻落实。笔者认为,以下三个方面是完善我国弱势群体法律保护体系的重点:

第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个健全的、覆盖全社会的社保体系,是弱势群体问题得以解决的根本出路。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已基本确立,但覆盖面窄,层次单一,严重制约了其功能发挥。因此,应从以下方面加以完善:(一)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建立一个覆盖城市和农村,囊括国企、私企、三资企业,最终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二)加大社会救助的力度,为弱势群体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廉价住房、低价医疗等全方位的社会救助。(三)完善社会保险法律制度。主要是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养老保险应以制度建构为重点,逐步实现普惠式的国民养老金与差别性的职业养老金制度,考虑到城乡差别,

下载关于通山县青少年弱势群体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通山县青少年弱势群体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走进青少年调研报告

    “走进青少年”实践活动调研报告 大唐阜新能源化工工程有限公司 陆君黛 为了进一步了解基层,贴近青年,更好地推动公司的共青团工作,大唐阜新能源化工工程有限公司团委按照团市......

    青少年法制教育调研报告

    举世瞩目的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2014年8月16日至28日在南京举行。如何抢抓机遇,结合青奥会的召开,对青少年进行一次与青奥有关的法律法规教育是我们各级担任法制......

    青少年犯罪调研报告

    对我县青少年犯罪情况的调研报告07春法学专科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政府历来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近年来,由......

    青少年违法犯罪调研报告

    共青团兴隆县委青少年违法犯罪调研报告青少年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日渐突出,究其原因有社会、家庭、学校等诸多方面的......

    关于社会保障和弱势群体关爱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社会保障和弱势群体关爱工作的调研报告——街道人大工委专职副主任**2019年10月8日至12日,根据青山湖区“**”主题教育集中调研计划安排,带领民政所有关同志先后赴铁五社......

    关注弱势群体做好信访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注弱势群体 做好信访工作——如何在新形势下关注弱势群体保持社会稳定的调研报告中共方城县委群工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极大的提高,但......

    对弱势群体现状的调研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社会实践科目考查卷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班级:信息10-4任课教师:符清桓 姓名:刘永明学号:10124010420成 绩:对弱势群体现状的调研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

    社会弱势群体实际生活状况调研

    社会弱势群体实际生活状况调研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低下,话语权不足。这群人,我们通常称之为弱势群体。他们有的失去劳动能力,靠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