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优抚对象的民政档案管理与利用研究
摘 要:优抚制度是我国建国后长期采用的制度,尤其在发生较大的自然灾害和局部地区战争后,我国优抚对象逐渐增多,加强对优抚对象的管理成为政府当前的必要工作。加强优抚对象的民政档案管理利用是管理我国政府管理优抚对象的重要措施。基于此,从优抚对象的民政档案管理和优抚对象的民政档案利用两方面探索政府管理优抚档案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优抚对象;民政档案;管理;利用
优抚制度是我国在抗美援朝时期确立并长期执行的一项政策,随着特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局部地区的战争影响,我国优抚对象人数逐渐增多。优抚对象管理工作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而优抚对象的民政档案管理与利用是政府加强优抚对象管理的重要途径。研究基于优抚对象的民政档案管理与利用不仅有利于加强政府对优抚对象的管理,而且对我国民政档案管理工作具有直接借鉴意义。
一、优抚对象的民政档案管理
1.建立优抚档案动态管理制度。为加强优抚对象的民政档案管理,政府必须建立优抚档案动态管理制度,使优抚对象的档案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提高优抚对象民政档案管理水平。在优抚对象民政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要将档案管理动态纳入管理工作考察体系,建立优化档案动态管理制度,及时更新优抚对象的动态信息,对优抚对象的生存状况及基本信息进行分类登记,并对重点优抚对象的状况进行定期汇报。
2.采用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双重管理方法。在优抚对象民政档案管理的过程中,政府应采用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双重管理方法。所谓双重管理就是要对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进行存档,保持电子民政档案与纸质民政档案相一致。这就要求优抚对象民政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将优抚对象档案信息进行电子化整理存档,还要保存好优抚纸质优抚对象民政档案,并且要保证优抚对象的电子民政档案与纸质民政档案信息一致,不能随意改动。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双重管理方法有利于确保优抚对象民政档案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整合优抚档案信息。在优抚对象档案管理中要加强整合优抚档案信息。优抚对象的状况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改变,尤其是重点优抚对象的信息。有些人在一开始达不到优抚对象的标准,但在一段时间之后可能随着社会的变迁而符合优抚对象的标准。另外,还有一些起初符合优抚标准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便不再符合优抚对象的标准。因此,政府在优抚对象民政档案管理过程中要重视整合优抚档案信息。对优抚对象进行分类整理,将优抚对象的信息进行具体详细的等级划分,提高优抚档案信息的准确性。
4.配置优抚档案防护措施。在优抚档案管理过程中,政府要积极配置优抚档案防护措施,加强对优抚对象民政档案的保养管理。民政局要在财政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置办防盗门、除湿机、空调、灭火器、计算机、扫描仪等档案防护设备。同时,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优抚民政档案防护设备应及时更新换代,淘汰功能落后或故障严重的机器设备,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设备,提高优抚民政档案保养管理水平。另外,在优抚民政档案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要积极重视安全问题,避免优抚民政档案丢失和改动现象。
二、优抚对象的民政档案利用
1.建立优抚档案利用机制。加强优抚对象民政档案利用需要相关部门建立优抚档案利用机制,加强对优抚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优抚档案绝对不允许私自查阅,更不允许擅自利用。因此,必须建立规范的优抚对象民政档案审批制度,提高优抚对象民政档案利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2.规范优抚档案利用方法。优抚对象民政档案的利用要采用合理规范的利用方法,保证优抚民政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在利用优抚民政档案的过程中,民政档案不能擅自外借,必须按照严格规范的程序进行利用,保证民政档案信息的安全性,防止不法分子盗用优抚民政档案信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尤其是重点优抚对象的民政档案不能完全对外开放,工作人员不能随意复制民政档案的信息。同时,相关部门可以采取加密的方式,防止优抚对象民政档案被盗。
3.完善优抚档案利用途径。在优抚档案的利用过程中,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优抚档案的利用效率。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相关工作人员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增强责任心和职业道德,严格按照程序要求进行拷贝复制和通信传输,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优抚档案利用方法,提高优抚民政档案利用的效率。另外,相关部门应针对部门不懂计算机的老年人开展优抚民政档案直接利用活动,设立现场查询机器,使相关工作人员引导老年人进行档案信息查询,满足优抚对象的档案利用需求。
第二篇:民政建立县级优抚对象医保制度探讨
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民发[2008]152号)明确要求今年9月底前要普遍建立起县(市、区)一级的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这将成为惠及全体重点优抚对象的一项实实在在的医疗待遇保障政策,使重点优抚对象存在的“治病难”问题从保障机制和具体政策上有解决的措施和办法。当
前,正直开展建立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的关键时期,如何依据有关规定建立起县(市、区)一级政策性、持续性、可操作性都较强的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否则,既不能体现出制度的保障力度和长效机制,导致执行难,又容易引发一些社会矛盾,成为新的不稳定因素。
一、政府领导要高度重视,把保障优抚对象医疗待遇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政策抓紧抓实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所规定享受医疗保障待遇的优抚对象,是优抚群体中的重点人群,是一个曾经对保卫祖国、维护和平作出牺牲和突出贡献的群体、一个年迈体弱多病的群体,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家境贫困、无钱治病,理应得到政府的特殊关怀和照顾,这是政府进一步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责。
在建立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的整个过程中,政府领导要履行四个方面的职责。一是领导职责。要把建立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纳入重要意识日程,认真听取有关部门的情况汇报,掌握建立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的政策依据和方式方法,及时安排部署,抓住重点,审理制度的科学性、保障性和可操作性,组织及时实施制度。二是协调职责。要牵头落实有关部门的具体工作职责和任务,整合本行政区域内医疗保障的综合资源,各项社会医疗保障办法措施倾斜到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中来,有效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三是投入职责。优抚对象医疗待遇保障将全面覆盖所有的重点优抚对象,与原保障的一至六级残疾军人比,其人员、经费都有大幅度的增长,这个制度关键在于投入,除上级民政、财政部门按照规定解决部分优抚对象医疗补助金外,其余大头都要靠县级政府负担。因此,县级政府要克服困难,紧缩其他支出,财政足额预算安排经费,保重点优抚对象医疗待遇。四是监管职责。政府要强化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运行中经费、工作等重点环节的监督管理,建立有效的监管制约机制,确保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健康实施。
二、部门必须密切配合,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医疗保障制度
建立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是政府及有关部门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是执政为民和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要体现。无论是在设计制度的过程中还是在制度实施中,不仅需要政府加强领导,还需要民政、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等部门的紧密配合,既确保制度的正确完整和科学有效、又确保实施中执行有力和服务优质便民。这些部门都是责任主体单位,要怀着对优抚对象深厚的感情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顾全大局,积极实施政策倾斜,认真做好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与实施的各项工作。
民政部门是落实优抚对象医疗待遇保障政策的主管部门,应在优抚对象医疗保障政策设定、组织优抚对象参加相应的医疗保障、医疗保障资金筹集、实施医疗保障制度中的协调与管理、给予享受医疗保障待遇后自身仍难于承受医疗费的困难优抚对象医疗救助等方面,既要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和建议,又要带头落实由民政部门承担的政策,依法维护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
财政部门重点是围绕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结合民政部门提供的资金预算方案,多渠道筹集资金,足额预算并及时拨付。同时,加强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卫生部门要将符合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优抚对象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优抚对象,全部纳入其保障范围,落实在医疗费报销(补偿)、大额医疗费救助、慢性病医疗费补助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和特殊照顾的具体政策。同时,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部门要制定落实优抚对象医疗保障政策的制度、合理确定医疗服务机构、制定优抚对象就医和医疗费结算的方便程序、落实医疗机构为优抚对象重点照顾的医疗优惠减免政策、加大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力度等,做到热情服务、优质便民,让优抚对象满意。
各有关部门的职责与任务在保障制度中要具体明了,部门之间的利益要服从和服务于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工作,部门履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给予严格的责任追究。从而形成一个为优抚对象提供医疗保障的有机整体,使这项惠民政策得到很好的落实。
三、把握制度设计的关键,充分体现保障力度,依法保障优抚对象医疗待遇
建立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总体原则是以《一至六级残疾军人医疗保障办法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为准绳,以省出台的相关办法为指导,体现优抚对象医疗保障水平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财政负担能力相适应,与同属别优抚对象医疗待遇大致相当,结合地方实际,细化制度条文,量化保障措施,科学可行,长效有力,确保优抚对象现有医疗待遇不降低。其关键应把握五个方面:
第一,重点优抚对象都要纳入到
相应的参保参合类别。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规定“优抚对象按照属地原则相应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及其他有关具体规定,一至六级残疾军人及城镇有工作单位的优抚对象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无工作单位的其他重点优抚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其他重点优抚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是建立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要按照这一要求组织优抚对象参加相应的医疗保障类别,其缴费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医疗费报销(补偿)+政府医疗补助+医疗机构优惠减免”这一模式不能动摇。
“医疗费报销(补偿)+政府医疗补助+医疗机构优惠减免”是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的主体,是形成医疗保障体系的核心,离开了某一个方面,制度本身就缺乏完整性和保障力度,三者互补,不可偏废。在制定制度中,要始终注意把握这一重点,按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的规定,对优抚对象报销(补偿)医疗费、给予政府医疗补助、落实医疗优惠减免政策。
政府医疗补助要合理确定,保证需要。一般讲,政府医疗补助资金用于优抚对象住院、慢性病门诊按规定报销后剩余部分的补助。政府医疗补助又是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保障经费投入的重点。尽管优抚对象医疗保障的总体要求是“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负担能力相适应”,但绝非财政贫困的地方就不拿这笔资金,仍然要制定合理的医疗补助标准,保证优抚对象这个特殊群体的医疗待遇。政府医疗补助可设置为一至六级残疾军人医疗费报销后的差额补助、其他重点优抚对象的固定部门补助、其他重点优抚对象住院医疗费报销(补偿后)剩余部分按照一定比例的补助三个部分组成,除对一至六级残疾军人的补助外,其他重点优抚对象的医疗补助要认真测算,财政负担能力差的地方可以实行低水平起步。
医疗机构医疗优惠减免措施必须明确界定。医疗优惠减免政策应由相关部门和定点医疗机构在原有规定的基础上,对门诊挂号费、普通门诊诊疗费、门诊出诊费、专家挂号费、急诊挂号费、急诊观察床位费和病房的空调费、大型检查项目费、药品费、常规化验费和检查费、手术费、麻醉费、护理费、住院床位费等要制定向优抚对象重点倾斜和照顾的具体措施,能免费的要全免,能加大比例减免的要加大比例,尽力为优抚对象倾斜照顾。
第三,一至六级残疾军人医疗待遇必须重点保障。
《一至六级残疾军人医疗保障办法》、《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作出“国家对一至六级残疾军人的医疗费用予以保障”的规定,过去各地也是做到了对一至六级残疾军人医疗费全额保障。现在设计整个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更不能忽视这一点,要把一至六级残疾军人医疗待遇作为整个制度的重点实行有效保障。一至六级残疾军人符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规定范围、限额内的医疗费以及可以按照大额医疗费保险报销的医疗费按比例给予报销后,其规定范围和限额内剩余的慢性病门诊、住院费用,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从政府医疗补助资金中给予全部解决,切实保障其医疗待遇不降低。
第四,明确界定医疗保障金来源,多渠道筹措医疗保障经费。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金包括参保参合资金、政府医疗补助资金、工作经费三个方面。其资金来源除上级下拨的专项医疗补助金、有工作单位的由单位缴纳参保费外,其余都要靠地方政府筹集。按照有关规定,地方政府应从财政预算、县级福利彩票公益金、社会捐赠资金和其他可依法用于优抚对象的医疗保障资金这些方面进行筹集,尽管地方财政自身负担是大头,但其他渠道也要承担一定比例,尽力减轻财政压力,保证优抚对象医疗保障金的实际需要。
第五,认真落实“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尽力便民利民。
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指出:“推行优抚对象医疗费“一站式”结算服务,对优抚对象医疗费中非个人自付部分,应在其医疗终结时同步结算”。这个规定对于优抚对象减少结算环节、简化操作程序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应在制度设计时就要明确为一项重要的措施,为优抚对象的医疗费、政府医疗补助经费、医疗救助经费等一并纳入医疗机构结算范围,及时为优抚对象办理全部的结算事宜。实施中,要整合信息资源,开发有利于“一站式”即时结算的软件,确保结算服务高效快捷,便民利民。
总之,建立县级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慎重对待,认真研究,积极施行,坚持规范性起步和运作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成为一个健康而惠民的完整政策体系和操作体系,优抚对象医疗困难问题能够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第三篇:浅谈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与利用的创新
浅谈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与利用的创新
摘 要:作为国家重要部门当中的关键性工作人员,国家干部应当有相应完善的人事档案制度。只有形成了完善的人事制度,才有助于管理人员准确地弄清楚员工的工作状况,进而建立起完善的员工考核制度。形成完善的人事档案还有助于建立起干部正确的政治思想,对干部整体的专业水平、思想水平、业务水平有一个系统性的认知,进而能帮助管理部门开展对干部的考察活动。主要研究了干部人事档案的管理方法,并对当前管理当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彻底分析,给企业机关的人事档案管理提出了相关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关键词:人事档案;干部;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3-0171-02
一、干部人事档案的特点
(一)统一相关立档单位
在干部的人事档案管理当中,一般由统一的工作人员进行立卷工作。一个干部的履历一般分成几个不同的方面,主要分成自己的履历、自我鉴定、对自己工作的考核、自我学历等,对自己有一个系统性的简介。
(二)分散的干部材料
由于干部的人事档案需要工作人员进行资料的收集,因此往往会分散人事档案材料。在一个机关当中,一般由人事部门来进行干部人事档案资料的收集。这种资料往往含有大量的内容,不仅包括各个部门对人才的评价,还包括了奖励材料在内的各种资料。并且奖励材料也有较大的区别,不仅有本单位的,还有省级、国家发放的奖励。综上所述,干部的人事档案材料内容较多,涵盖的内容十分复杂,涵盖的材料也是由不同的单位提供,复杂程度也是十分大,都需要人事部门对其进行分辨。
(三)不断流动的实体档案
大部分机关的人员都处于不断变换之中,人员的变动也给干部人事档案带来了变化。不同机关之间的人事变动都会改变干部的配置,进而带来或带走大量的干部人事档案。随着近几年来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使得一个干部在职业生涯中往往会经历多个不同的机关,在多个不同的部门中工作。而经济的全球化也加速了干部的人事档案变动进程,这样的影响已经显现在了各个方面[1]。
二、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形成完善的档案意识
1.对于个人来说,人事档案管理对其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对人才的自由流动形成了有效管制。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新形势下人才也有了更大的自由。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以及实现更大的自我价值,人才也越来越乐于接受工作的变迁。
2.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机关没有正确地重视人事档案的编制工作。大部分用人单位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往往轻视了人事档案的建立。企业的日常运营也要一定的成本,多用人就意味着增加成本,这与企业节省成本的战略不符。所以,企业不仅仅不设立人事档案管理机构,更不为旗下的员工建立人事档案。这种现象在机关事业单位当中也广泛存在。所以,当前情况下大部分机构是不重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这种现象必须得到纠正。
(二)没有形成规范化的档案管理方式
1.难以从顺畅的渠道获取档案材料。正是由于人事变动较大,因此一个人才的档案变化也是企业无法估计的。一个干部的人事档案材料往往来自于不同的单位与部门,假若不同的单位之间没有形成完善畅通的沟通渠道,就有可能遗漏人才的档案,导致单位收到人才的档案都是不完整的,给单位的后继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2.编写虚假的档案材料。一个干部在单位中所获得的成就与贡献与其自身利益直接挂钩,这就出现了大量伪造或是私下修改档案材料的员工。由于当前还没有有效的监管政策,无法对伪造资料的干部形成有效管制,因此上述情况时有发生。有的干部通过增加工龄、党龄,提高学历水平的方式来获取更大的个人利益,严重影响了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极大地降低了人事档案的真实程度,进而产生了大量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给机关单位的形象造成了极大冲击。
3.相互抄袭人事材料的内容。在编写人事档案材料的时候,工作人员只是简单地将别人的工作成果挪过来,导致基本所有的人事档案都以相似的形式书写,给评估人员造成了较大的麻烦。
(三)没有有效利用人事档案
1.由于干部在调职当中的自身疏忽,没有有效利用人事档案,因此使聘用人才的单位无法建立对人才的全方位认识,就无法为其安排合适的工作,人事档案应该起到的作用也完全没有起到。
2.单一的服务对象。一般来说,人事干部档案主要为领导、组织提供有效帮助,对于基层的员工来说,并没有享受到人事档案工作所带来的便利。因此应当建立起完善的人事档案服务机制,确保大量的人事档案资源能够被广大机关单位所运用。
3.老旧的管理机制。经过了大量实地调查之后,发现一般的人事档案工作以原始档案为主,原始的文献一般由纸质文档组成,在运输调用的过程中十分容易出现损坏,并且工作没有主动性,往往需要工作人员主动上传,工作效率十分低下[2]。
三、加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与利用的相关对策
(一)制定科学化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1.建立起完善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基础设施。由于干部人事管理需要一定的员工来完成,所以硬件设施必须要跟上,才能更加规范化地开展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就是说要建立起配套的基础设施。人事档案要有一定的防护措施,以防突发状况导致的档案损毁。完善的基础设施能有效减小档案被损坏的几率,让干部的人事档案尽量地保存长久,更好地为社会各界服务。干部的人事档案管理要有一定的规范性,各级领导要充分重视档案管理,在日常工作中加大档案工作的比重。基层员工要实时向领导报告档案工作的进度,确保领导了解到档案工作的实施进度。工作人员要建立起基础设施建设的理念,让领导下发资金来建设基础设施。资金的筹措是多渠道的。档案储存库要有温度控制设备,确保档案在最适合的温度储存。
2.建立规范化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在各地机关如火如荼地建立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时候,中共中央拟定并下发了有关人事档案建设的草案。该草案有效提升了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让干部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走上了一条有序的道路。机关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员工,日常的工作之一就是收集干部的人事档案。这是一个十分烦琐的工作,不仅需要走访员工以前所工作的机构,还要到处搜集员工的档案。尽管烦琐,却不可缺失,是档案工作的基础。假若没有人对员工的档案进行收集,就没有档案工作的后继事项。该项工作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是十分苛刻的,不仅要有过人的毅力来收集档案,还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来对档案进行分类、管理,需要工作人员较高的个人素质。只有有效地对档案进行分类之后,才能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员工不仅需要仔细研究中央下发的人事档案工作规章制度,还要定期参加有关工作的培训,确保接触到本行业最新的动向,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才能确保工作进行得高效有质量[3]。
(二)开展对干部档案的后继开发
1.加强对干部档案实际效益的理解以创造更大的效益。由于档案的记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档案的管理者不仅要详细记录下档案的日常使用方式,还要对档案所有者进行实时的跟踪调查,让档案的效益最大化。一部档案一定有其的使用价值,机构将其妥善地保存下来,就一定有其能起到的作用。而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档案对人才的描述方面,能被充分利用的档案才是有利用价值的档案。其次,只有完全理解掌握了档案当中所蕴含的内容,管理者才能利用档案来提高实际效益。结合收集档案的全过程,实际了解到档案工作需要改进的地方,确保档案得到全方位的运用,才能为干部提供更好的工作内容。最后,档案工作能有效体现出一个企业的工作效果。由于干部人事工作往往涵盖了许多内容,不仅会用来记录一个干部的工作,更重要的还被用来提高企业的业务管理工作,实际运用中还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这也给用户监督干部提供了途径,干部的绩效有了人监督,就能体现其价值。
2.充分利用档案所涵盖的信息,体现其实际效用。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确保每个档案的借用都有可查的记录。有人要借用档案,就必须要进行登记。登记的内容不仅要包括借阅的原因,还要确保借阅的全过程要有迹可循。档案查询记录不能轻易填写,而是要一步一步填写清楚,才能有效开展跟踪调查。其次要对用户进行跟踪调查,与其建立友好的联系。由于档案的节约一般不会产生效益,其次,直接更加深入地使用档案才会发挥更大的价值,才能准确地体现档案的价值。因此,要建立用户联系制度,同时,定期召开用户座谈会,以加强与用户联系,改进我们的工作和服务方法,更好地为用户服务。三是分发档案信息反馈表。即在用户查阅档案的时候就开始档案的记录工作,并及时收集用户的回馈信息,并系统记录下这些信息。最重要的就是效益这一点,不仅要详细记录,还要对记录的重点进行详细标明。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实地勘探以及网上访问的方式来增加资料的内容。
(三)建立起与时代相符合的档案意识
1.对于档案管理的领导人来说,不仅仅应当改革自己对人事档案管理的观念,重视起人事档案工作,还应当切实优化人事档案工作的员工结构,确保人事档案工作经费充足,保证相关设备的完善,才能切实推动人事档案管理。
2.通过其他途径来确保高素质的员工。定期对员工开展技能培训,为员工构建起全新的档案工作理念[4]。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的干部人事管理还有诸多不到位的地方,还需要各个部门、各个机构的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胜任这项工作。人事干部档案管理人员应当改革工作方式,在日常工作中加入大量现代性的工作形式,才能确保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得又好又快。
参考文献:
[1]刘韶青,林香青,张琮,等.浅谈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与利用的创新[J].北京档案,2010(10):27.[2]孙威.对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与利用的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2(21):269.[3]刘俐.浅谈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与利用[J].中国信息化,2012(16):294-295.[4]王开秀.加强干部人事档案的管理与利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4):120.
第四篇:企业档案管理及利用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
为规范公司档案管理,提高档案利用效率,特制定本制度。
方面情况,按时上报各种统计报表,不得虚报和伪造。
用档案协助领导和有关部门解决实际问题,热心为利用者提供服务。
第五篇:企业信用档案管理研究
企业信用档案管理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社会信用已经涉及到社会不同类型的活动中,各行各业都积极地推动信用活动。对于企业来讲,信用是一种资源,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信用档案室记录企业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信用情况,对企业的生死存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业。一方面,企业信用档案在企业发展中起到监督的作用。一方面,企业信用档案在企业发展中起到监督的作用,其客观存在性可以督促企业自律守信、规范经营。另一方面,企业信用档案在企业资产、开拓市场、创立品牌、融资上市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正是由于企业信用档案对企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所以加强企业信用档案管理师十分必要的。
一、企业信用档案管理现状
目前,中国企业信用档案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同国外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相比较有差距,全国范围的信用体系还没有建立,企业信用档案管理体系建设还有待开发与规定。从全国来看企业信用档案的现状呈现以下几点:
一是从行业分类来讲,金融类、房地产类、物业管理类相关企业相继建立了本企业信用档案,而其它行业建立企业信用档案相对较少。如房地产类还建立了中国房地产信用档案网站,并标明了资质一级的物业管理企业。而其它行业并没有相关的行业信用档案网站。
二是从我国地域上来讲,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的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并建立整个地区企业信用档案管理体系,而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区的企业并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如上海在2006年召开了“信用长三角”高层研讨会上发布了拥有60万家上海企业信用档案的“信用长三角”信息平台,这个平台提供分散在工商、税务、金融信贷等各信用单位的企业信用信息,并实现企业名称、法人、注册等八项信息的三地联网查询。而其它经济薄弱的企业并没有建立有关信用档案。
三是从企业性质来讲,国有、三资企业对企业信用档案的建立较为重视,中小企业不够重视。如上海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初步建立了信用档案。而中小企业由于缺乏积累信用的意识,使得中小企业信用档案体系建设成为难题。总之,全面范围内建立信用档案的企业屈指可数。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建立企业信用档案管理体系是刻不容缓的。
二、企业信用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企业信用档案管理刚刚起步,离系统化和规模化的目标还很远,企业信用档案体系的管理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逐一加以解决。一是社会对企业信用档案管理的忽略问题,社会缺乏积极信用的意识是企业信用档案管理的最大障碍,这不仅影响到企业管理体系以及相关信用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实施,也使得很多失信的行为依然大量的存在。这些不仅导致企业本身竞争力的下降,也导致当
地经济的损失,更不利于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二是社会相关体制机制不健全的问题。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就开始制定了信用档案管理相关法律,并且日益完善。而目前,我国与企业信用档案方面的制度与法规并没有建立,只有与信用相关的法规主要有《合同法》、《票据法》、《刑法》和各省市当地的企业信用档案管理办法。三是企业信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企业信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信用档案通常都是分散保管,缺乏系统性,在我国的管理体制下,信用档案除了企业掌握部分的信息外,有关企业完整信息和数据集中在银行、工商、财务、税务、人事、技术监督等政府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政府部门和一些专业机构掌握的资讯布公开,行业封锁现象存在,这些增加了征信过程中信息的难度,也无法真实的反映企业信用的真实情况,也制约了企业信用档案管理的进程。
三、影响企业信用档案管理的主要因素
1.历史原因影响企业信用档案管理
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建立了几百年,其发展过程也是经历了一个由混乱到有序的过程,而中国市场经济探索刚三十一年,信用问题相比以前有个较快的进步,但是整个社会信用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中国市场经历历史比较短,在传统的产品交易过程中,大多发生在熟人之间,交易时的信用靠相互熟悉来保证的,而现代社会处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个新的课题。
2.制度原因影响企业信用档案管理
我国企业信用档案来源,缺乏法定标准的认定,尚未建立统一公开的信息资源中心,检索成本较高,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另外,有些地方政府介入到企业信用服务领域,并对企业有着诸多方面的限制,这种方法欠妥。政府应该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二不应该加以干涉,并建立相应的信用评估、公示、及监管制度,帮助企业更好的建立企业信用档案管理制度,维护企业信用档案的真实性、权威性及严肃性。
3.企业自身原因影响企业信用档案管理
企业自身在收集、管理和建立信用档案过程中,都对企业信用档案管理建立有着不同程度的制约。企业信用档案的真实性离不开信用档案的收集,如果信用档案收集不全面或太过陈旧就会影响企业的形象,影响企业信用档案真正发挥其作用。企业信用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保管与利用,由于各部门的保管制度不一,在实际的工作中必然会出现缺乏原件,保管期限划分错误,移交销毁不当等问题这必然会对后期的利用工作带来不便,利用工作中由于相关部门投入较小,人事不足,必然会导致整个企业信用档案管理的混乱。
四、加强企业信用档案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政府应引导企业信用建设,并反映企业信用动态
政府应根据信用管理政策及各管理标准对企业进行引导,引导企业对自身信用风险进行监控并制定事前管理、事中监督、事后控制的程序来进行。事前管理是完善企业信用调查工作和评价制度,严格客户信用调查,编制客户信用调查报告,全面了解客户信用情况。事中监管是对公司交涉的每个客户使用客户信用风险评级,即根据客户信用信息进行打分,按照客户信用风险评级划分客户群,并授以不同的信用政策。事后控制是对交易结果进行反馈、审核信用风险等级与授信额度上限,对客户信用风险评级和授信额度上限进行更新。
2.不断加强企业自身管理,建立信用制度
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本企业信用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工作进行监督与检查,及时更新和补充企业信用档案资源和其他客户档案资料。并利用网络资源对信用信息进行有效监控,以保证企业信用档案资源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安全性,使企业信用资源真正成为企业信用的载体。
与此同时,企业还需要在企业内部加强信用管理,建立科学的信用管理体系,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进行信用管理,尽量减少信用问题导致的损失。另外,该企业还要结合实际完善企业信用档案管理制度,规范企业档案信用档案管理方法,使大量不能及时归档,更新的信用信息及时补充进去,保证信用档案查找方便,在利用中发挥应有的价值。
3.加强信用档案的立法监控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现代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一种信用经济。信用经济离不开法律,是依靠法律来支撑的。企业信用档案管理尽快规范起来,离不开国家和政府出台的法律法规。虽然目前尚未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是制定有关信用档案的标准和规范是十分必要的。信用档案的立法监督需要做到:首先,企业信用档案内容的客观性和权威性,需要用法律、法规来保证。其次,企业有权查阅自己的信用档案,并有权不实或不完整的记录进行修改、补充。用法律手段来保障企业信用不受侵害。再次,企业需要明确信用档案的归档范围及整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