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京冀地区水资源补偿的制度、实践与理论研究
摘要:基于福利经济学视角,以京冀地区为例提出了通过在水源区与受水区之间实施水资源补偿政策,解决水稀缺与经济贫困并存悖论的基本观点。在制度层面,通过对现行法律、法规的梳理,发现现有法律制度阻碍了水资源补偿政策的实施与地区福利帕累托改进的实现。在实践层面,通过对退稻还旱工程的个案分析,肯定了通过水资源补偿达成京冀地区福利帕累托改进的可行性。在理论层面,通过模型推演,严格证明了水资源补偿能够实现京冀地区福利状态由卡尔多-希克斯效率到帕累托改进的自然转换。
关键词:水资源补偿;卡尔多-希克斯效率;帕累托改进;京冀地区;退稻还旱;实施;法律制度;有益尝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2-0110-05
一、问题提出:关于水稀缺与经济贫困并存悖论的思考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水平的1/4。水资源作为一种稀缺性资源,在我国地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从社会效益和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需要把水资源从相对充裕的地区调往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地区,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和农业用水的需求。根据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资源稀缺性影响着资源价格水平,进而影响着资源所有者的收益,三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在我国部分水源地区却存在水稀缺与经济贫困并存悖论,即在水资源稀缺的条件下水源地经济反而远落后于用水地经济的现象。
以京冀地区为例,北京市和河北省都是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地区,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全国排名第30位,河北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全国排名第27位,但河北省相对于北京市,承担着保障首都用水安全的政治任务。河北省在自身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每年都要向北京市供水,平水年河北省调入官厅水库的水量为3亿立方米,潮白河调入北京的水量为6亿立方米,除了常规供水以外,河北省岗南、黄壁庄、王快、安格庄四座大型水库还可以向北京市应急调水,截至2013年7月累计应急调水超过14亿立方米。河北省利用自身稀缺的水资源保障了北京市的用水安全,但它的经济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发展,出现了水稀缺与经济贫困并存的悖论。例如,张家口赤城县是北京市重要的水源地,从2004年开始,赤城县云州水库为北京市集中供水,到2013年共计13次,累计供水超过2亿立方米。素有京城一杯水,半杯源赤城的说法。为了确保北京首都的饮水安全,最大限度地向北京增加供水量,从2006年开始在赤城县实施退稻还旱工程,全县3.2万亩水稻全部改种旱田,年节水2 000多万立方米,这些省出来的水,都流向了北京。赤城县为保障北京市的用水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该县却是国家级贫困县,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生活水平,与北京市所辖各区县差距甚远。
水稀缺与经济贫困并存悖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水资源补偿政策的缺失。水资源补偿是某地区由于使用另一地区的水资源而向该地区支付的代价。在诸多研究视角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水资源补偿政策将如何影响地区间的福利状态。本文采用的衡量标准为卡尔多希克斯效率与帕累托最优标准。卡尔多希克斯效率认为,如果某项政策使得社会福利增加,此政策就是有效的,可以实施。也就是为了使社会总收益增加,可以减少部分人的福利。而帕累托最优标准体现的是完全的公平和效率,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它认为某项政策的实施在不损害任何一方利益的前提下,就会使得其他主体福利增加。现实经济中,我国经济在实现高速增长的同时,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其部分原因在于历史上所推行的经济政策实质上更多倾向于对卡尔多希克斯效率的追求。在特定时期内,卡尔多希克斯效率也许是必须的,但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及社会矛盾的积累,客观需要社会福利水平由卡尔多希克斯效率向帕累托改进直至最优过渡,即使后者在现实生活中更难于实现。本文在对现有水资源相关法律制度进行梳理和分析基础上,通过京冀地区退稻还旱的个案分析和一般性的模型推演,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论证了水资源补偿政策有助于京冀地区福利状态从卡尔多希克斯效率到帕累托改进的转换,进而有效破解水稀缺与经济贫困并存悖论,并为政策实施的合理性提供经济学解释。
二、水资源补偿制度缺失:从卡尔多希克斯效率到帕累托改进的障碍
制度是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为规范主体间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行为准则。制度安排的差异性将导致社会福利状态的差异性。制度由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构成。其中,正式规则主要包括政府、国家或统治者按照特定目的和程序有意识地创造一系列契约、法律和法规。我国现行的与水资源相关的管理制度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取水许可与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和《水量分配暂行办法》等。
经研究发现,这些现行法律法规对于水资源用益权归属、分配及管理权限做出了详尽、细致的制度安排。例如,《水量分配暂行办法》明确了水资源分配的基本原则与实现途径;《取水许可与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对未制定水量分配方案的取水行为做出了规定;《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对跨省调水的水资源费征收权限做出明确规定;作为水利部的派出机构,各大流域的管理委员会出台了一些本流域内部的法律规章,规范地区间水资源用益权的分配。虽然这些水资源管理制度对水资源分配的基本原则、水资源征收的权限和水资源用益权作出了说明,但对于地区间水资源补偿问题几乎没有涉及。《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中规定征收的水资源费应当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分别缴中央和地方国库,并从制度层面否定地区间水资源调度进行补偿的可能性。
因此,现行水资源管理制度未能在制度层面对地区间水资源补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与制度保障。在现行制度安排及其对应的水资源行政赋权体系之下,上级政府完全可以借优化区域或国家整体福利之名,将某地区水资源划拨给另一地区使用。此时,区域或国家整体福利虽可得以增进,但水资源调出地完全可能因无法在法律层面有效行使获取经济补偿的权利主张而产生福利损失。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现行水资源法律制度间接导致了用水地与水源地发展权上的不平等,社会福利即使达成卡尔多希克斯效率也无法向帕累托最优状态转换。
三、退稻还旱:从卡尔多希克斯效率到帕累托改进的尝试
法律制度的缺失并未从根本上影响到水资源补偿政策在实践层面的开展。其中,北京市与河北省水源地之间实施的退稻还旱工程就是对水资源补偿政策的有益尝试。北京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用水需求日益增加的同时,降水量却呈现减少态势。资料显示,20002009年北京市年平均降水量为432.8毫米,较20世纪50年代减少47%,较60年代减少25%,较70年代和80年代分别减少21%,较90年代减少28%。降水量的减少进一步加重了北京市用水紧张局面。为保障北京市供水安全,作为重要水源地的河北省张家口和承德部分地区自2001年开始实施退稻还旱工程以来,累计将13万亩需水较多的水稻田改种用水较少的旱田,年节水5 200万立方米左右。通过退稻还旱工程,北京市的用水权和发展权得以充分保护。按照北京市现行水价来测算(居民生活用水水价为4.00元/立方米,工业用水水价为6.10元/立方米),即使不考虑其他因素,通过退稻还旱节约的5 200万立方米水资源也可为北京市创造2.083.17亿元左右的水费收入。当然这种现行水价并不能反映水资源真正的价值,为了更好地说明水资源的稀缺性及其对北京市发展的重要性,部分学者对能反映水资源边际贡献的影子价格进行了估算。秦长海(2012)估算得到的2010年北京市第一产业水资源影子价格为4.7元/立方米,第二产业为34.0元/立方米,第三产业为37.1元/立方米。徐志伟(2013)对于省际用水效率的估计结果也显示,北京市的用水效率显著高于河北省。虽然估算结果存在差异,但仍能够达成以下共识:水资源对于北京市经济的边际贡献要高于其现行水价。因此,即便是粗略估算,退稻还旱工程对于北京市的经济贡献至少也应在2亿元以上。退稻还旱在保证北京市供水安全的同时,也给河北省水源地带来了经济损失。董文福(2007)曾对退稻还旱工程的主要实施地张家口市赤城县及其周边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并对水源地农民经济损失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退稻还旱工程将使得河北省赤城县后城村农民家庭收入平均减少3.42%,丰宁县胡麻营村农民家庭收入平均减少3.40%。由于种粮农民比例相对较高,赤城县巴图营村农民家庭收入平均减少13.7%。仅就赤城县而言,以2010年该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 188元,农村居民总户数89 974户,家庭户规模3.59人/户估算,如果以后城村调查结果为基准,赤城县农民的损失金额约在3 500万元/年左右;如果以巴图营村的调查结果为标准,损失总额约在1.41亿元/年左右。
除此之外,对退稻还旱造成的经济损失还可通过水稻种植面积减少所产生的机会成本进行估算,但不论选择何种估算方式,退稻还旱工程给河北省水源地造成的经济损失显然都要小于对于北京市的经济贡献。这说明,将水资源更多地赋予给北京市使用,将使得京冀地区整体福利更接近卡尔多希克斯效率。也就是说,如改革进程中诸多政策一样,退稻还旱以牺牲水源地经济发展及农民群体福利为代价,实现了京冀地区整体经济效益及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优化。
但是,退稻还旱工程的可借鉴之处在于,京冀地区通过水资源补偿政策的实施对农民福利由卡尔多希克斯效率向帕累托改进转化的可能性进行了尝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为弥补上游水源地的经济损失,北京市对于退稻还旱农田每亩给予450元/年的经济补偿。如果以实施退稻还旱的农田面积13万亩为基数,年度补偿资金规模大约在5 850万元左右。按照估算结果,补偿资金的规模可能略低于水源地实际的经济损失。但值得肯定的是,补偿政策还是在缓解北京市缺水困局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上游河北省水源地的经济利益和发展权利。如果能够更好地处理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具体细节,通过水资源补偿实现京冀地区福利水平的帕累托改进是完全可能的。
四、水资源补偿的理论解释:从卡尔多希克斯效率到帕累托改进的证明
从上述的退稻还旱工程实践证明,有效的水资源补偿政策可以实现地区之间福利状态的帕累托改进。现从理论层面证明有效的水资源补偿政策可以使社会福利从卡尔多希克斯效率到帕累托改进。
(一)模型假设
1.水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水资源作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源存在着不可替代性,它是进行生产活动时必须要投入的生产要素,最终产出受水资源投入的影响。
2.交易成本为零。现实经济中,水资源补偿将产生一定的交易成本,如补偿契约达成过程中的谈判成本,保证补偿政策有效实施和权利免受侵害的监督成本等。根据科斯的观点,如果交易成本不为零,产权初始分配状态将决定相关主体的最终福利。基于上述考虑,为准确揭示水资源补偿政策本身对于地区福利的真实影响,暂不考虑水资源补偿过程中的交易成本。3.拥有水资源用益权一方具有选择优势。由于水资源具有稀缺性特征,所以拥有水资源用益权一方具有优势地位,它可以在水资源留作自用与获取经济补偿之间进行选择,并按照自身收益最大化原则确定水资源让渡数量。4.水资源投入后产出商品同质。为了更好地说明水资源投入带给河北省和北京市的影响,假设水资源在河北省和北京市都将用来生产同一种或同一类商品,商品具有同质性,不能形成垄断。
5.水资源投入与商品产出关系确定。河北省的产出函数为q1=φ1x1,其中q1为商品s的产量;φ1为河北省的水资源技术效率;x1为河北省的水资源投入量。北京市的产出函数为q2=φ2x2,其中q2为商品s的产量;φ2为北京市的水资源技术效率;x2为北京市的水资源投入量。x1+x2=x,x为常数,代表河北省和北京市投入生产商品s的水资源总量。φ1<φ2,即河北省投入单位水资源的产出水平低于北京市。除水资源外,生产过程不存在其他要素投入。
(二)水资源补偿政策缺失状态下京冀地区的福利水平
(四)不同状态下的福利比较
1.水资源补偿政策缺失:卡尔多希克斯效率的出现。在水资源补偿政策缺失的情况下,由于存在φ1<φ2,将水资源用益权赋予拥有更高利用效率的北京市显然更有利于京冀地区整体福利的提升。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能通过补偿政策实现用益权让渡,河北省此时与商品生产相关的水资源可利用数量及其对应的福利水平均为0。也就是说,京冀地区整体福利的优化是以牺牲河北省福利水平为代价实现的。因此,水资源补偿的缺失最多也就只能引致卡尔多希克斯效率的出现。
(五)模型结论
模型结果表明,只要能够较好的控制交易成本,水资源补偿政策的实施能够实现京冀地区福利水平由卡尔多希克斯效率向帕累托改进的自然过渡,进而破解水稀缺与经济贫困并存悖论。并且,退稻还旱工程及其形成的补偿关系在实践层面也很好的证明了水资源补偿政策实施的可行性。
五、京冀地区水资源补偿的对策建议 1.合理确定水资源补偿的范围。水资源补偿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流域下游地区是应该对源自上游地区的所有水资源进行补偿,还是仅针对部分的水资源进行补偿。水资源补偿范围问题归根结底是用益权在不同地区间的划分问题。考虑到我国现行的是以行政赋权为主的水资源赋权体系,因此,在水资源补偿范围的选择上,京冀地区应以现有分配状态为基础,依据跨地区水资源调度数量为基准,确定水资源补偿范围。2.制定合理的水资源补偿价格。根据经济学基本理论,市场出清条件下的均衡价格应该等于目标商品使用量增加所产生的边际收益,或使用量减少所对应的边际损失。对于水资源而言,由于竞争性市场缺乏,现实市场价格并不能反映水资源的真实价值。虽然有学者提出运用影子价格测度水资源经济价值,但其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层面,距离实际应用还相去甚远。因此,京冀地区暂可考虑通过最为接近自由竞争模式的上下游地区议价方式确定水资源补偿价格,促成地区间福利状态的帕累托改进。3.控制水资源补偿的交易成本。通过模型分析可以看出,水资源补偿能够使相关地区的福利水平由卡尔多希克斯效率过渡到帕累托改进状态是以交易成本控制为前提的。过高的交易成本可能引起区域整体福利的过多损耗,并引致补偿政策的不可持续。京冀地区的水资源补偿应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的背景下,严格控制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提升水资源补偿的效率,4.完善水资源补偿的政策法规。分析结果表明,法律制度建设步伐的明显滞后成为水资源补偿政策有效实施的主要障碍,因此,完善水资源补偿的政策法规制度非常重要,在构建水资源补偿的法律体系中需要秉持实用主义态度,不断进行水资源补偿实践的尝试,从实践当中吸取经验教训,采用循序渐进方式,广泛听取上游地区和下游地区企业和居民相关利益主体的意见,兼顾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逐步出台更加具体和可操作性较强的条款或规则,最终构建起相对完整的水资源补偿法律框架。
第二篇:地区水资源与水环境评价
安庆市水环境与水资源评价
宿州学院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 ******
摘 要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也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和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经济资源。自工业革命以来,大工业的兴起、农业的机械化及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市化的迅速发展等,造成大量废水排入江河湖海,大量废气排入大气,废渣堆积如山。环境污染极大影响了人民生活及社会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三大问题(资源、能源和环境)之一。随着水资源短缺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水资源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成为政府、学术界的重要议题。本次论文的目的在于提高同学的认识当前水资源与水环境的能力,将平时课本知识运用于实际生产中,根据安庆市长江段水资源供需现状及对现有水利设施作出评价, 对其水资源供需平衡水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作出综合分析,对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水资源; 水环境; 长江; 政府; 资源; 经济发展; 污染;
一、安庆市水资源总述
安徽省地处中纬度,是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受季风气候影响,天气多变,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大,常有旱涝等自然灾害发生。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安庆市现为皖西南的重心城市,总面积1.53玩平方公里,辖1市7县3区,人口600多万,境内山地、丘陵和洲圩胡波各占三分之一。安庆属亚热带沿江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5—16.摄氏度。
1.安庆市水环境
全市年降水量1300—1500毫米,总体平稳,且降水丰富,多集中于夏季,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安庆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且多山地丘陵,湖泊众多。水量多,且安庆
09地理教育 汪世君
市境内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9做,小型水库67座之多,蓄水量大。在丰水期,可以接纳更多的雨水,减少洪水灾害。枯水期时,能提供水源,保苗育肥,保持农业经济的平衡发展。
2、水资源量
安庆市水资源丰富,湖泊众多。对安庆市经济的平稳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做为皖西南地区的大市,水资源的丰富与否起到了很重要分地位和作用,现代化的城市经济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要求更高。
安庆地区的大型化工厂,每年对水的消耗量大,加上城市用水的增加,水资源的供应的压力也骤然增加。安庆市大农业的发展,对水的需求也在增加,农业科技的发展对水的要求也在上升。
万元 GDP 用水量 288.8 立方米(含火电工业直流式冷却用水量),比 2007年下 降 5.6%。全市人均综合用水量 434.2 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349.2 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244.9 立方米,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 128.2 升/日,农村居民 人均生活用水量 75.9 升/日。
社会经济的大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在快速上升。
二、安庆水资源与水环境状况
1、安庆水资源
长江在安徽段为下游段,且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增加,水量丰沛的长江流域人均水资源量呈减少之势。曾公布的《长江水资源公报》显示,去年长江流域人均水资源量已降至2100多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约9600亿立方米。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沈泰介绍说,长江流域水资源较北方地区丰沛,总水量基本保持稳定,尽管去年长江流域发生较大范围的干旱,水资源总量仍达到8892立方米。
沈泰分析说,长江流域人均水资源量减少较快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增加。据介绍,1980年长江流域人口为3.4亿多人,2001年已增至4.2亿多人。因此,在总量保持稳定时,人均水资源量随人口增加而自然下降,由1980年的2700多立方米减少去年的2100多立方米,20年来减少了500多立方米。
09地理教育 汪世君
由于全球气候的的不稳定,加之安庆位于季风气候区,使之安庆市地区的年降水量的多变。且安庆市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对水的需求量大,使之水资源相对比以前要缺水。
(1)水资源量较丰富,但人均、亩均占有水资源量不多,时空分布不均且年际年内变化较大。长江流 域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9 960亿In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5%以上,单位面积水资源约56万m3/km2,约为全国平均值的两倍,是我国水资源丰沛地区之一,但在时空分布上不均匀,常常在流域内造成频繁的 水旱灾害。鄱阳湖水系单位面积水资源量达到94.6万m3/km2,而金沙江石鼓以上单位面积水资源量只 有19.3万m3/kin2,相差3.9倍。同时,从水资源总量看虽不算少,人均占有水量略高于全国,但只及 世界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1/4。
(2)城市需水增长快,供求矛盾加剧。目前流域内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缺水城市近1/3。由于人口 增长和经济持续发展,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比例大幅度提高,使一些地区和城市水资源供求矛盾加剧。缺 水城市分布范围广,以下游及三角洲地区城市缺水最为严重。从缺水性质看,长江上游地区及一些支流中 上游区,工程型、水源型缺水城市较多;中游地区以工程型缺水为主;下游经济发达地区,以水质型缺水 最为严重。随着长江流域人口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出现更多的缺水地区与缺水城市。
2、安庆水环境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生活、工业废渣等一系列的垃圾附着在城市的周围,大部分的垃圾都进入了水环境内。
(1)江河湖库水污染日益严重,水环境不断恶化。长江流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日益严重地受到工业废水及城市生活污水的污染。长江干流及较大支流河段水质目前一般属Ⅲ类,但有的断面上已属Ⅳ类。长江沿线部分城市近岸水体污染已相当严重,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供给受到水质恶化和水生生态破坏的威 胁。一些湖泊和支流污染也很严重,特别是高原湖泊污染问题非常严重,近20多年来,有大量的生活污 水和工业污水注入滇池、太湖和巢湖等湖泊,使湖水富营养化,生态受到严重破坏。
(2)不合理的经济社会活动及水土资源过度开发,局部地区生态严重破坏。长期以来,由于人口增长 过快,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在经济建设中不够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对水土林草等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 和消耗,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部分地区由于长期干旱缺水,为了维持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得不依 靠大量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以及使用不符合水
09地理教育 汪世君
质标准的水量,导致河流断流干涸,湖泊萎缩,河道淤积,地下水过量超采,地面沉陷与塌陷,海水入侵。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
(3)节水治污工作滞后,水资源供求矛盾凸现。节水治污工作滞后,不能适应水资源管理需要。特别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污废水排放量日益增加,作为供水水源地的城市附近的湖泊正受到富营养化的威胁,恢复供水功能不得不花极大的代价治理。同时,污染有由城市向乡镇蔓延,由东部向西部延伸的趋势。由于城市附近的供水水源地受到污染,不得不采取其他措施,如修建储蓄水库,远距离调水等,导致供水建设费用越来越高,工程规模越来越大。
三、安庆市水资源与水环境评价
1.安庆市水资源特征
⑴ 持续性
水资源系统是动植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系统之一,人类为了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各种方式维护水资源系统的相对稳定性,适应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代际因素必须纳入这个系统之中,这不仅仅是伦理问题,也是人类延续的需要。
⑵ 自然属性
水资源系统的自然属性是由水的自然属性决定的。降水,径流,地下水,土壤水,蒸发等,都是一个自然过程,无论人类是否干预,干预强度如何,他们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⑶ 社会属性
水资源系统不仅涉及生产力方面,而且也与生产关系密切联系在一起。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过程中,涉及到各个方面,如“三生”用水(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的关系,流域间水资源调配关系等,由此引发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的不断调整,水资源系统具有社会属性。
⑷ 经济属性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之一,水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长期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对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导致水资源供给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09地理教育 汪世君
2.水环境变化
由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大发展,安庆做为安徽皖西南重镇,率先跟起上全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但是,发展经济的初期,忽略了水环境的发展,对与沿江城市的安庆,在城市的发展中,便利的城市基础设施、大规模的交通系统、发达的贸易和增加的工业生产,刺激着人口的集中,改变了城区的水资源利用情况,清除树木、平整土地、建造房屋、街道,以及兴建和完善排水管网等,造成天然田野、森林、河流的消失,并出现大量污染。
人们必须维护和恢复城市生态系统,建立新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体系,以保证其平衡。城市化的发展和程度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到城市地区的水环境,由此带来城市雨洪控制和水质污染控制的问题。建设和完善水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并进行科学的管理,将是创造现代化城市良好的生存环境,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此,需要对城市水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3.安庆的水环境的变坏的原因分析
⑴ 自然原因:水资源人均量低。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若按人均水资源量计算,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
⑵ 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我国水资源分布同人口、耕地分布极不协调,特别是海滦河流域尤为明显,人均占有水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亩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这种不均衡分布,严重地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⑶ 人为原因:水资源污染严重、用水效率低下。一些地区不顾自身的水资源条件,盲目发展高耗水、高污染项目;有些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没有充分重视节水问题,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节水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公众节水意识不强,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没有形成全社会节水的良好风气。
地区水环境的综合整治,需要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从整地区水环境的范围出发,将区域规划、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污水治理等诸因素相结合,从综合方式考虑,以达到水环境的最优管理和运行,使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同时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09地理教育 汪世君
地理教育 汪世君6
09
第三篇:国内知识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情况综述
国内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摘要:知识经济已经到来,智力资本将成为企业未来成长的动力。自知识管理1998年引入中国以来,学术界与企业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均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本文主要从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三方面综述了知识管理在中国的发展。
关键字:知识经济 知识管理 综述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企业的战略模式,企业已经由以制造为基础的生产体系转型为一个以智力资本为基础的价值体系,通过知识的积聚、创新和管理来实现企业的创新发展和产业链整合。对一个企业来说,未来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如何识别和获取相关知识,如何转化为技能和能力,如何为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而保存和分配这些能力。因此知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其作用日益重要,成为决定组织成功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一、知识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998年是中国学术领域的“知识经济年”,自1999年,许多国外的知识管理研究的著作开始被翻译出版,国内开始大范围的知识管理理论研究,国内一些企业也开始知识管理的实践。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将“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研究”作为重点课题,国内学术届关于知识管理掀起一个高潮,企业界的实践也推向高潮。中国的企业也在积极进行知识管理的实践,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和发展战略已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管理界的共识,成为企业管理的热点。
知识管理引入中国已经超过十年,2009年中国国家标准委颁布了自己的知识管理标准(《知识管理 框架》GB/T 23703.1-2009),2010年底,知识管理国家标准的剩余5个部分全部正式颁布,将于2011年8月1日正式实施,中国的知识管理行业已逐步进入成熟期。部分中国企业组织在知识管理实践方面已取得了卓越成绩,他们在知识管理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可以为业界提供研究、学习、借鉴的标杆案例,从而推动知识管理在更多企业/组织应用、并为企业/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创造价值。
二、知识管理在中国的研究现状与实践情况
(一)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
1、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可分为几大类: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人力知识(know---who)。其中前两类知识即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是可表述出来的知识,也即我们一般所说的显性知识,而后两类知识即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则难以用文字明确表述隐形知识。
知识管理是指如何去获取企业外部及内部的知识,进行分类、储存、检索、信息传递及分享,从而实现企业的目标。知识管理不是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是让员工应付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认识到事物的多元性及矛盾性,通过不断学习,找出最适合的决策方案。
国内外学者们对知识管理的研究我们可以简单化处理为三个学派:技术学派、行为学派和综合学派。
技术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 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和专家们一般
都有着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教育背景。他们常常被卷入到对信息管理系统、人工智能、重组和群件等的设计、构建过程当中。对他们来讲,知识等于对象,并可以在信息系统当中被标识和处理。行为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和专家们一般都有着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或商业管理的教育背景。他们经常卷人到对人类个体的技能或行为的评估、改变或是改进过程当中。对他们来说,知识等于过程,是一个对不断改变着的技能等的一系列复杂的、动态的安排。这些人在传统上,要么是像一个心理学家那样热衷于对个体能力的学习和管理方面进行研究,要么就像一个哲学家、社会学家或组织理论家那样在组织的水平上开展研究。
综合学派认为“知识管理不但要对信息和人进行管理,还要将信息和人连接起
来进行管理;知识管理要将信息处理能力和人的刨新能力相互结合,增强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组成该学派的专家既对信息技术有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又有着丰富的经挤学和管理学知识。他们推动着技术学派和行为学派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从而融合为自己所属的综合学派。由于综合学派能用系统、全面的观点实施知识管理,所以能很快被企业界接受。
2、知识管理的内容
知识管理的内容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去认识。广义的知识管理内容,包括
对知识、知识设施、知识人员、知识活动等诸要素的管理;狭义的知识管理内容则指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其中, 狭义的知识管理即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应该成为知识管理研究的核心内容。所谓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含三方面的涵义:(1)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体现为对客观知识的组织管理活动;(2)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主要体现为对人的管理;(3)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管理, 即对知识变换的管理, 体现为知识的应用或创新的过程。对显性知识的管理, 目前在图书情报学领域已有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 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和对知识变换的管理, 目前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模式。尤其是对知识变换的管理, 目前更是处在理论探索阶段。
3、知识管理的实施措施
冯俊文指出,一个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应做好以下工作:调整公司结构,将公司
建成知识型公司;建立能够为公司员工进行交流的设施和环境,尤其要建立一个能为公开交流提供完好基础设施的网络;公司设立知识主管;建立透明、公开、民主化的决策机制;创造有利于每位员工创造力发挥的文化氛围。郭强把知识管理的实施措施归纳为:建立知识共享机制、设立CKO、测度知识、了解知识工作特性、开展知识管理活动。陈锐认为,知识管理的实现,须将CIO 体制改造为CKO 体制,在业务流程重组的过程中实现业务管理同知识管理的无缝结合, 以知识管理的理论再造企业文化,选择与应用恰当的、先进的信息技术。罗丹认为, 发达国家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措施包括: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机构;确立企业对知识的需求;对研 究与开发活动作大量投资;把教育作为提高企业素质的基础手段;建立企业内部知识共享机制, 将人力资本结构化;了解客户, 与客户共同发展将知识资本化进行直接运营;改变组织结构, 实行水平管理。
4、知识管理的研究总结
近十年主要的研究主题集中在“企业”、“图书馆”、“系统”、“实施”和“策略”
等方面,虽然诸如“应用”、“模型”、“评价”、“隐性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等主题已经显示出了明显的快速增长势头,但总量仍旧不多,而且与五个主要的研究主题相比差距还比较大。其他如网络、体系、战略、平台、机制、工具、知识共
享、组织等主题的研究也明显总量不多。这表明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主题不够平衡与全面。
知识管理是一个广阔且极具价值的研究领域,与知识管理相关的有价值主题还
很多。虽然近年也出现了对诸如知识管理平台、机制、工具、知识转换等有价值主题的研究,但从文献上来看,数量明显偏少。还有一些极具研究价值的主题却明显研究薄弱。如对企业、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研究很多,但对高校和政府的研究相对较少,对科研院所知识管理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学者对组织文化、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团队建设等微观领域的研究力度也明显不够。另外,就某一研究主题上来说,也存在研究不平衡与全面的问题。如对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虽数量上已经比较多,但真正深入到知识管理系统核心问题的研究却很少。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对知识管理在企业、高校、医院等领域中的构建研究,近两年才陆续出现诸如系统的模型、模式、技术、实施等问题的研究,但数量极少,还有很多领域尚处于空白状态。
(二)知识管理的实践情况
当前,跨国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已经由以制造为基础的生产体系转型为一个以知识、智能及技术为基础的价值体系,通过知识的积聚、创新和管理来实现企业的创新发展和产业链整合。对一个企业来说,未来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如何识别和获取相关知识,如何转化为技能和能力,如何为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而保存和分配这些能力。
近几年中国知识管理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知识管理已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随着国内知识管理市场规模的大幅扩张,知识管理市场也在走向一个新的起点;国内知识管理市场也正在从混乱走向清晰,从模糊走向细化。纵览当下在中国知识管理市场占据主要地位的有IBM、EMC、Autonomy、蓝凌、AMT、TRS等。
但是,根据国际知识管理协会联合若恩在对中国知识管理现状的分析表明,目前中国还极度缺乏针对知识从业者的多层次专业培养和能力鉴定体系,这也是目前制约中国知识管理发展的最大瓶颈。
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问题有:第一,中国企业对于企业智力资本的价值关注不够。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其管理者更多关心的是公司上市、股票涨跌、销售业绩、生产状况等短期效益。第二,中国企业的知识管理工作与自身业务、经营目标相脱节。我国目前不少企业把知识管理工作和实际业务相脱离,变成了“为了知识管理而管理”。第三,中国企业尚未形成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中国企业目前的制度建设尚不完善,因此给企业的知识共享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企业知识的共享和创新需要稳定、完善的制度作为支持,因为知识对于每一个员工来说都是存在着某种价值的,企业内这种价值的交换如果缺乏制度的保证,就难以让公司员工放心、踏实地去分享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第四,中国企业缺乏专业的知识管理者。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对于员工在智力上的要求远远胜过体力,而目前中国的知识管理人才极度缺乏,企业在开展知识管理工作的时候,或者根本没有专门人员和机构对其负责,或者只是在形式上有这样一个机构或者部门,并不能真正发挥作用。从根本上来说,这种现象还是由于很少有中国企业真正将自身未来的发展定位于知识驱动型企业,因此也就没有把知识管理工作放在企业战略的高度进行考虑。
三、知识管理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中国知识管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积累了经验也收获了教训。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组织管理水平的提升,随着研究者对知识管理研究的深入、实践的丰富和技术的进步,笔者认为中国知识管理已经进入升级换代的阶段。
(一)学术界理论研究与企业界实践更加紧密
知识管理是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在高校和各类研究机构里不同专业的专家们从各个
角度研究知识管理的问题。最近几年,关于知识管理的实践也如火如荼。但在研究和实务的中间有一条鸿沟:实务的不知道研究者在做什么,他们也没有去向研究者那里获取知识的习惯和渠道;研究者不知道实务界在头疼什么问题,所以不免会闭门造车。
但这种状况在改变,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和团队正与实务界更紧密的合作,从客户的问题入手,用更加科学、先进的方法对现状进行研究,提出更符合中国企业现状的解决方案和发展方向。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发起的中国知识管理实验室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湖北大学企业档案与知识管理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也强调了与企业、实务界的互动与合作。
(二)基于不同职能的知识管理的探索
随着中国知识管理的深入推进,基于不同职能的知识管理探索会越来越多。企业中研发部门与市场部门、档案馆与人力资源、知识产权与知识管理部门、客户服务与财务管理等的知识管理实施内容完全不同,而且差别较大。例如行业的图书馆、档案馆、文档处面临的知识管理问题主要是积累了大量的信息和知识资源,如何发挥作用、提高这些信息和知识可用性;企业客户服务部门的知识管理主要是产出知识、建立知识产出的流程和传递机制满足于求助的客户(电话、邮件、即时通讯方式上的)、自己的工程师、售后服务人员等。
不同部门和职能遇到的知识管理问题将会探索出不同的解决思路和方法,这将成为几年内知识管理实施的一个趋势。
(三)知识管理实施开始重视知识管理规划
作为组织的一项基础管理职能,知识管理涉及到组织的战略、文化、员工、流程、制度、IT技术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所以,知识管理实施过程涉及因素较多,成功的知识管理实施必须有一个科学、客观的知识管理规划。
在初期的知识管理实施中,许多项目的过程没有规划。或虽然名义上有规划,但实施规划却是有IT软件厂商提供,其规划的内容只能是围绕软件功能转,不能成为一个客观、科学的知识管理规划,无法真正指导企业的知识管理实施过程。
越来越多的知识管理实施企业已经认识到知识管理规划对于组织知识管理的价值。知识管理的规划是知识管理实施的指南和纲领性文件,它需要吸收国内外知识管理的最佳实践,规避之前同行业企业和机构出现过的问题和风险,深入分析本机构的现状、目标和知识管理路径,预见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提供预案。知识管理规划需要从多个方面分析,最主要的是战略、知识员工、流程和制度、IT技术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对前三者的分析是基础,在对前三者分析的基础上自然会得出知识管理对于软件和系统的需求,保证项目的成功。
(四)个人知识管理成为知识型员工和知识型组织的重要推动力
在任何类型的企业中,最有价值的都是知识员工,而且知识员工在企业所占的比例也在持续提高。知识管理的最终实现也有赖于知识员工对于知识管理的认可并参与其中,知识管理必须理顺社会、组织和知识员工的关系。
越来越多的知识员工选择通过个人知识管理来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通过对知识的学习、保存、传递、利用和创新全过程的管理来提升自己的知识力。组织知识管理实施应该借重这种力量,通过激发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兴趣来促进组织知识管理的发展,达到组织与知识员工的共赢。
参考文献:
【1】邱均平,马海群.再论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图书情报工作,2000(10).
【2】尹继东. 知识管理的主要层面和特点.企业经济,2000(7).
【3】陈小玲.论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图书情报工作,2001(5).
【4】冯俊文. 企业知识管理. 软科学,2000(1).
【5】陈洁,丁源.近十年知识管理的研究文献及分.生产力研,2008(9).
【6】左美云.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知识经济,2006(5).
【7】中国知识管理网,http:///2010kmbp.
【8】张新武.企业知识管理柔性战略研究[ D ].上海: 同济大学,2002.【9】郝伯特·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 M ]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1989.
【10】李华为,董晓英,左美云.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艺出版社,2O02.
【11】江文年,孙丽娟,张敏,华宏罡.企业知识管理实战宝典[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12】刘冀生,吴希金.论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知识链管理[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7).
第四篇:论周易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论周易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研究任何一门学问如果与实际相脱离,就丧失了存在的价值。《周易》被冠为群圣之首,它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就在于它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宇宙原理,奇特的思维模式及在实际中及其广泛的应用价值。
《易》起于占筮,而理、数象占是《周易》的四大要素。占筮又是象、数、理的综合应用。因而《周易》占筮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象数体系。蕴藏着令人难解的巨大信息库,提取出可以预测未来,展示现在,追索过去。因此可以说“占筮”是处于超时空高层次理论。当然这里所说的“占筮”是一种基于《易》中深奥的宇宙原理及河洛之学基础上的知识体系,而并非指某一占筮高手或江湖术士的“占卜”而言。
有些人困于易占中一些奥妙不能用现代科学去解释,认为现代科学不能解释的就是“迷信”,这种看法显然是片面的。因为现代科学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分析、证实、推理”而建立起来的,这种客观认识世界的方法与《周易》的整体观方法是有区别的。如果按照分析实证的方法而不是用周易的整体方法去研究易经及其象数理论,就可以得出无法解释的结论,但这不能说明易占本身的错误。
《周易》占筮几千年而不衰,这种深远的文化现象,证明了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已为古代军事、政治及科学文化等各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时至二十一世纪今日,其天人合一、阴阳动变的思维模式,又成为国际上一些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西方的科学家不仅把它用于自然、科学、经营、管理等领域中去,而且将它作为探讨解决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预料《周易》中世界宇宙模式将成为打开人体科学及生命科学奥妙的有力工具。
建国后由于“左”的思想长期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及意识形态。各类周易书籍被禁锢不见天日,这样一来《周易》就与封建迷信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不敢跨越的一道鸿沟。改革开放后《周易》虽然在中华大地悄然兴起,但也是阻力重重,不断有人在各种报刊上批判、嘲讽、攻击。这就人为的给挖掘、研究、整理周易的专家、学者、仁人志士制造出了极大的思想障碍。谁也不敢轻易涉足,又怕戴上“封建迷信”的帽子。虽然有部分专家学者顶着压力出版了《周易》专著,令人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是高谈阔论。理论上的研究和说明,真正涉及实践应用却少之又少。在二十一世纪今天科学高度发达、人类高度文明的社会里欧美及东南亚各国再次掀起学习《周易》的热潮,而《周易》又是我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瑰宝”我们却不能大张旗鼓、名正
言顺的去服务于经济、社会,这种现象不能不说是民族的悲哀。
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讲述:“当前要特别注意反对那些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的思想。”
江主席的讲话,就充分的肯定了传统文化存在的价值,我们深感欣慰。在二十一世纪人类高度文明的今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外交流越来越广泛,为了向世界传播我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及东方文明,文化交流尤为重要。《周易》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作用,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可、重视。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研究《周易》的热潮。然而在我国仍有部分专家学者争论不休,相互论战:“《周易》是科学,还是伪科学?”特别是:理、象数两派相互指责,这就给后来研易者造成一种困惑:《周易》到底是科学,还是迷信?
要给一部几年争议颇多的古典著作一个准确的价值定位,存在相当大的困难,但也不是完全不可克服的。应本着“古为今用”除其糟粕、吸其精化,以辩证的思维来研究周易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
古往今来在研究《周易》的专家学者就分为:义理派、象数派。义理派着重于理论的研究,象数派着重于实践应用。两者水火不相容,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本人认为:理论是一种学说与方法的基础依据,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也就没有正确的实践成果。实践是理论的结晶,没有实践检验,理论纵然百分之百的正确,也只能纸上谈兵、束之高阁。理论为根据,实践为果实,二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本人生活在基层,直接面对的实践应用,因此我认为实践应重于理论。近些年来国家一在强调科研院所研究的理论成果应尽快的成为实践应用转化为生产力,取得经济效益,不是充分说明实践的重要性吗?
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目前在我国《周易》的实践应用仍被一些人不予认可,其中包括部分地方官员。尽管实践应用在当前社会仍遭成重重阻力,但以它神奇的超前预测功能及顽强的生命力,在政治、军事、天气、经济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令世人折服而久盛不衰。这就给人们重新思考给这部古典名著的价值定位提出了问题,推翻戴在它头上种种不合理的帽子,还它朴素的唯物的本来面貌,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势在必行。
二十一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发展是总的趋势,我国更是抓住了这难得的大好时机,国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企业是主力,虽然我国企业在各行各业都得到壮大及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优胜劣
汰的自然法则也尤显突出;企业的发展总体是成绩显著,但也不能不承认也出现一些问题,如:不做市场调查,盲目的一哄而上,导致某一种产品过剩及滞销,给国家和个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有的是企业的经营者及管理者素质低下,产品质量不过关而导致亏损倒闭等。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用何种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杜绝或减少企业在经营中的经济损失。答案是肯定的,只有在古老的《周易》中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本人在二十余年潜心研究特别在实践应用方面取得一些突破:每个人先天命局不一样,富贵贫贱存在差距很大,每个人根据自己命理格局高低来决定所从事的事业,在有利的时间,有利的地点,有利的环境发展,成功率较大,反之失败者具多。在对六十余家企业预测中防止被诈骗的十二家,挽回经济损失高达六百余万元,产品与命局不符的三十余家,减少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万元。为企业指点有利的方位销售产品十余家,经济效益六百余万元。当然预测也不是万能,命局再富,天时地利再好,坐在家里等,天上也不会掉馅饼,只有先天命运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在漫漫的人生征途上建功立业,锦上添花。
自十二世界八十年代改革开放逐渐深入,经济快速发展以来,刑事犯罪如:凶杀、贩毒、抢窃、贪污等严重危害社会安定,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及五花八门犯罪活动,呈逐年递增趋势。尽管党和政府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和打击力度,但是总有一些不法之徒,无视党纪国法,继续干一些违法犯罪活动,这就给建立和谐社会带来不利因素。本人在研究《周易》对人的先天命局是否存有犯罪的信息标志有一定的突破,有的人一出生下地就有犯罪标志,有的人是后天偶发性的犯罪,犯罪的大小也可以在先天命局中查找出来。近十余年也为二十余位已经跨入犯罪边缘的人预测指点,挽回了社会影响及家庭悲剧,利国利民。预防犯罪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也是研究周易一些专家学者仁人志士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为建立和谐社会,振兴中华贡献出一份力量。
第五篇: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践意义
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践意义
编辑:admin 时间:2013-12-8 21:09:0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这为进一步建立完善我国生态补偿制度指明了方向。从实践的角度看,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意义重大。
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效率与公平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关系问题,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还没有真正解决的一对矛盾。国际经验表明,效率低下、经济停滞,发展进程就会被迫中断;公平缺失、社会分化,发展进程也会遭遇不同程度的干扰。“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正是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作为经济管制手段,生态补偿能够比较有效地解决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其基本原理是,当发展带来外部环境不经济时,从发展中获益的一方应该对他人造成的外部环境损害予以赔偿;而当一方为了保护环境放弃发展机会时,他有权获得相应的补偿。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一书中指出:“财富和权力的不平等,只要其结果能给每一个人,尤其是那些最少受惠的社会成员带来补偿利益,它们就是正义的。” 环境,就像一块公地,很容易酿成“公地的悲剧”。作为人类共同享有的自然环境,如何改变其“公地的悲剧”命运,是人类面临的迫切问题。我们必须坚持生态正义原则,实行生态补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其权属。当前,由于我国自然资源没有明晰的权属关系,往往陷入“公地的悲剧”,造成自然资源被过度使用或浪费的现象大量存在。因此,要通过明晰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及收益权来明确其所有人、使用者和保护者,增加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另外,我国的城市和农村也存在生态不公的问题,不仅环境保护设施和环境管理服务主要集中在城市,而且存在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的趋势。作为环境弱势一方,农村应该得到相应的补偿。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发达地区援助和补偿落后地区,维护生态安全。总之,生态需求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从制度上对生态进行补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就世界历史来说,在各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发展初期技术水平低,主要依靠资源投入来提高产量。当工业化进入一定阶段、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经济发展明显受到资源供给约束时,就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是一种客观规律。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决策,也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作出的。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从资源环境角度讲,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有效突破资源环境制约、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迫切要求。主要依靠物质投入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使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只有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才能有效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和有利位置;才能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关系,促进生态领域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良性互动,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有利于加快推进区域生态建设
区域生态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其基本内涵是指在一个区域范围内,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统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利用生态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一重要环节,充分发挥区域生态和资源优势,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和实施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区域生态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建设优美、和谐的区域生态就要全面提高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有利于进一步加快我国区域生态建设。目前,我国生态补偿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保护者和受益者的权责落实不到位;多元化补偿方式尚未形成;政策法规建设滞后,现有涉及生态补偿的法律规定分散在多部法律之中,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生态补偿范围偏窄,补偿标准偏低,补偿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补偿资金支付和管理办法不完善,等等。从推进区域生态建设的角度看,建立比较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有利于履行国际环境责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我国已把环境保护纳入“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框架体系,并对认真履行环境保护国际公约作出了庄严承诺。我国一贯支持国际生态环境合作,积极参与相关全球气候谈判、国际环境发展等全球性会议,在推进南北合作的同时,与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气候变化、能源资源等领域形成了制度化合作机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陆续推出了多项旨在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的国际公约和协议,包括《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濒危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安全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作为缔约国,我国有责任把所承诺的国际义务纳入国内各项生态保护工作中,认真履行。特别是国际环境公约所规定的一系列原则、规范和程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国际政治经济的众多领域,尤其是在国际贸易方面,生态化设计、循环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等成为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为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我们要继续认真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时,有必要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使我国尽快适应当前环境保护进入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并成为全球政治、经济热点话题的新形势,适应贸易与环境的新变化。
作者:龚高健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