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黑河流域上游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考察报告
黑河流域上游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考察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二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党校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教学针对性,在市委党校统一安排下,我们一行16人于2010年9月10日至13日对黑河流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实地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的主题、背景和意义
(一)主题
这次考察,我们是以“人·水·生态环境”为主题而展开。
水生态环境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地处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的张掖市,是一个镶嵌在荒漠之中的绿洲,这是张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坐标。在这里,水资源是比土地、矿产更为珍贵的经济资源和战略资源。由于祁连山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导致生态用水被大量挤占,水污染日益严重,水生态环境安全面临严峻形势。共同维系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环境是支撑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意义重大。
(二)背景
1、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实施西部开发的根本所在
黑河是流经我国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的国内第二大内陆河,是河西和张掖人民的母亲河,也是维系西北乃至华北地区生态安全的生命线,黑河流域综合治理不仅事关全流域的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国防稳固。但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人们的乱采、滥伐、过度放牧等掠夺性开发,已经使得祁连山难以负重。由此导致雪线上升、草原退化、荒漠化加重、出山径流减少等问题,许多动植物资源面临生死存亡的境地。所以,实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是国家从长远和战略的高度解决黑河问题的总体部署,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改善流域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决策。
2、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是提高党校教学质量的根本要求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校教学的基本特点,也是党校教学的基本要求。以往学员对党校教师教学意见最多的,就是认为党校教师的授课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不够,从理论到理论,概念到概念,内容空洞乏味,评议苍白无力,对现实问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知之不透,听了之后感到不解渴、不过瘾。这就要求党校教师要不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做到理论讲透、实际讲够。要做到较好地理论联系实际,除了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外,还要对社会现实和实际情况知深、吃透,这就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三)意义
1.有利于更好的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
调研咨政,是中共中央2008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赋予各级党校的一项新的重大任务。中共张掖市委二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从国家全局利益的高度着眼,按照国家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的目标要求,以实现全流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提出了《中国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近期市委市政府又在积极谋划和青海祁连县、内蒙阿拉善右旗合作以大生态的理念来治理黑河流域。党校要发挥党委政府的“思想库”作用,就必须紧密结合张掖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不断加强对张掖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以便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撑。
2.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党校是培训轮训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培养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德才兼备的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阵地,在大规模培训领导干部、大幅度提高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党校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干部培训的质量。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基础,要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就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研究、探讨张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带全局性、紧迫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总结分析张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和典型,多出联系张掖实际、高质量、有应用价值的调研成果,做到“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3、有利于教师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全面发展、注重能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等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提出的培训要求。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不断加强党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党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这是因为,党校教师是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是党校教学改革任务的主要实践者。如果党校教师不走出去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只是闭门造车,就无法做到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全面发展、注重能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而通过考察学习,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不断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考察行程、人员及方法
(一)路线和人员构成
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在校领导的带领下,9月10日至 13日我们一行16人(校领导3人,司机2人,办公室1人,教师10人)沿扁都口、俄博、阿柔草原、祁连县、黄藏寺、黑河峡谷、聚龙沟峡谷、野牛沟、热水大阪、八一冰川、陶莱牧场、二只哈拉、祁青乡、镜铁山矿区,学习考察了黑河上游生态环境状况,总行程1012公里。
(二)考察方法
这次考察,我们主要采取实地查看、个别访谈、座谈、拍摄影像资料等方式方法。
1、实地查看
沿途我们实地查看了黑河上游地区的农牧业生产、森林、草场、植被、河流、农牧民家庭以及黑河上游生态环境保护机构。
大家通过实地观察,深切的感受到黑河上游生态破坏的严重性。如:有雪的山峰并不多,即使有也只是阴山山顶上有积雪,跟想象中连绵不绝的皑皑白雪有很大的差距;青海云杉呈斑块状分布;在牛心山,由于过度开荒,造成森林与耕地直接相连,没有过渡带;在陶莱牧场,由于过度放牧,造成草原退化、荒漠化日益加重;在镜铁山矿区,由于过度开采,造成草原、植被大面积破坏。
2、个别访谈
一路上我们进行了10多次个别访谈。访谈的对象有农民、牧民、护林员,还有国家工作人员;他们的年龄从18到50多岁。
在青海祁连县,我们与一位常年在牧区工作的基层派出所所长做了较深入的 交谈。他告诉我们:黑河上游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生产方式粗放、超载过牧等人为因素,也有国家投入不够、治理措施不到位等政策因素,还有黑河流域生态保护机制体制不完善等制度因素。应打破行政界线,加强上游地区张掖和祁连县的经济文化交流,建立协作机制,共同保护治理黑河流域生态环境。
在牛心山营盘台村,我们走进农户,访问了家庭女主妇。她30多岁,小学毕业,三口之家半农半牧,年收入3万元,生活水平在本村处于中等。据她介绍,牛心山每年10月份到来年的4月份整个被雪覆盖,5月份开始融化并迅速地融化到现在的状况。
在牛头沟乡,一位18岁的男性牧民告诉我们,他们家五口人,有8000亩草场,养1000多只羊,200多头牦牛,每年出栏羊300多只,牛100头左右,每5天换一个地方进行放牧,其父母均为文盲,长兄也没上过学,自己小学毕业,只有一个妹妹16岁,在县城上学,兄弟二人将来就是继承父母的草场和牛、羊群。
在陶莱牧场,一位从事个体经营的女性牧民(48岁)告诉我们,他们一家三口,丈夫放牧、儿子做虫草生意并打些短工,她在乡上经营一家小旅店,当地人口少,自然条件差,10月份天气变冷以后连电都没有,她说他们像生活在旧社会。
在祁青乡,朵某某,男,40多岁,我们到达时,他们一家正在做围栏,当我们问到是否禁牧由谁来监督、他们是否同意整体搬迁时,他回答说是否禁牧由村民互相监督,如果被举报就要罚款,至于整体搬迁,只要政府的补偿能够解决基本生活问题,他们是愿意的,因为由于草场退化他们当前的收入并不理想,牧民长期的艰苦生活,也让他们有了改变的想法。如果政府的补偿能够解决基本生活问题,他们可以出去打工,生活可能比现在还要好过一些。
3、座谈
我们分别和宝瓶河牧场、宝瓶河资源管护站的管理人员进行了座谈。宝瓶河牧场——隶属于张掖农垦公司,其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农十师一个团,后转由地方管理。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海拔在2300-4800米之间,其东南部与青海省隔黑河相望。祁连山中段的特殊气候孕育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它以牧草丰盛、牛羊肥壮闻名陇原,现有牧场和农业用地38.4万亩,4 人口200多人,有汉、裕固、东乡、回等多个民族。该牧场的一位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现在牧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产方式落后、超载过牧、草场退化。
宝瓶河资源管护站位于寺大隆自然保护站东部,与青海祁连县黄藏寺隔河相望,南临俄博,和青海祁连县扎麻什一梁之隔,西至拉几大坂,北靠小红石坂梁,与向阳台资源管护站交接,总管护面积23069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3100.9公顷,灌木林地3129.4公顷,疏林地56.3公顷,管护林班16个,小班193个,现有管护人员6人(包括管护站站长),设有森林防火联防小组8个,群众义务扑火队员37人。
宝瓶河资源管护站辖区平均海拔3600米,为大陆性寒温半湿润气候带,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辖区内自然条件复杂多样,生物多样性较丰富,水源涵养功能日趋增强,是黑河重要的集水区域。
三、考察的内容
(一)黑河上游的生态环境问题
黑河发源于祁连山与托勒山之间的祁连县野牛沟乡洪水坝的八一冰川,有大小支流114条,经野牛沟、高大坂、扎麻什地区,在宝瓶河与东流八宝河汇合。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全长866公里,其中峡谷长450公里(有70多公里的无人区),峡谷均深海拔4100米。以其海拔的高差跌宕、雄伟神奇,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众多名胜古迹组成高原迷人的峡谷风光,有极大的开发利用潜力。河道两岸山高谷深,河床陡峻,气候阴湿寒冷,植被较好,多年平均气温不足2℃,年降水量350mm,是黑河流域的产流区。黑河上游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不仅事关流域内居民的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也关系到西北、华北地区的环境质量,是关系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国防稳固的大事。但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影响和黑河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黑河上游生态环境恶化严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草原生态退化,水资源生态不断恶化
草原退化使祁连山腹地大部分地区水源涵养功能大大下降,湿地萎缩,造成河道径流逐年减少,湖泊水位下降,众多湖泊干枯。源头产水量减少不仅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农牧民的生产生活,还由于源头水量的持续减少致使下游断流频率不断增加,断流历时和河段不断延长。
2、物种生存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高山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退化和山区径流的减少,加剧了山区小气候的变化,长时间的干旱少雨,使祁连山森林景观渐呈破碎化,野生动物栖息地遭破坏,导致一些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已经遭到并将持续面临巨大的破坏与威胁,物种多样性面临严峻形势。
3、鼠害、毒草猖獗的形势依然严峻
鼠害已成为草原最为严重的生物灾害之一,常年危害着草原的自然生态。它们啃食牧草、掘土造丘,加剧草原退化、沙化和水土流失,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了巨大的损害。究其根源在于部分草场过度放牧造成牧草退化。草原鼠类适合在低矮的牧草环境下生长繁殖,过去牧草长得很好时,它们没办法存活下来。近年来祁连草场过载,导致牧草退化,于是老鼠就多起来了。老鼠不仅直接啃食牧草,而且习惯终年打洞造穴、挖掘草根,这给草原植被带来了致命的危害。至此,优良牧草减少,毒杂草也增多了。
4、湿地缩小、雪线上升
在祁连山腹地的野牛沟有大片的天然湿地,这些湿地是青藏高原湿地面积较大、特征明显、最原始、最具代表性的高寒沼泽湿地,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湿沼旱化,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减少,蒸发量增大、径流减小,众多的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个别地方湿地趋于干涸,沼泽低湿草甸植被逐渐向中旱生高原植被演变,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同时随着雪线上升,冰川在缩减,致使冰雪融水减少,祁连山区的出山径流因此下降,使祁连山区本已岌岌可危的生态雪上加霜。
5、超载放牧依然严重
在一般情况下,植被如果不受到外力的破坏,一般多生长茂密,植被覆盖率可以很高,很少形成水土流失。而在植被覆盖率低,则径流系数就大,水土流失就强。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尤其是农业的耕种,使大片森林遭到破坏,植被受损。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祁连山腹地草场载畜量日益加大。而过度放牧,导致草场资源的严重退化,对于干旱少雨年份的春秋两季的草场,牧草不足,植被遭到牲畜的破坏后难以恢复,由此也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针对日益严峻的黑河上游生态恶化的现状,应加快以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冰川、6 森林、草地为核心的保护与修复,通过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来遏制生态的退化,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同时通过实施生态保护和监督管理,减少人的活动,实现区域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双赢。
(二)黑河流域水资源的治理和保护问题
《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明确提出应以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为核心,上、中、下游统筹考虑,对黑河进行综合治理,实现流域内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到祁连山腹地,从祁连山东段的俄博到西段的七一冰川,所到之处,可以看见原本白雪皑皑的雪山山顶隐约可见积雪、原本河水汩汩的河流河床干裂、原本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大片荒漠化„„
“山顶的积雪几乎不见了,河床也大面积裸露。”保护区内一位工作人员这样告诉我们。山顶积雪消失、雪线上升、河床裸露在整个祁连山脉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当地的老百姓已经习以为常。
黑河水资源及其由此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01年8月,国务院开始进行黑河流域综合治理。黑河水量统一调度和流域综合治理实施以来,完成了国务院批准的黑河分水任务,实现了东居延海连续不干涸,有效遏制了黑河下游地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趋势,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受水资源管理基础条件薄弱等因素影响,流域生态环境仍然相当脆弱,因此,在黑河流域水资源治理规划中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围绕生态修复继续安排一定规模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根据国务院《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黑河上游生态建设的近期目标应该通过草地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和林业工程建设,解决草畜矛盾,遏制上游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促进整个黑河流域生态平衡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在近期治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上游地区生态自然修复能力,促进草场利用科学化、有序化,基本解决牧业超载问题,实现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实施退耕、发展优质高效人工饲草料基地、实施舍饲和半舍饲,为部分地区的禁牧休牧和生态移民创造条件。同时,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引导当地牧民改变传统放牧方式,形成全新的产业体系,促 7 进上游经济结构的调整,最终达到保护和涵养黑河水源的目的。
(三)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
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共生的生态系统,是互相联系、相互依赖的。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基础。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地理的原因,祁连山腹地经济、社会发展普遍滞后,尤其是广大农牧区,很多地方至今仍维持着自然、半自然的经济状态,维持着单一的农牧业经济结构。而且贫困和环境退化相互强化,使人与自然关系处在恶性循环之中。
1.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不协调
人与自然关系紧张造成大量的农牧区贫困人口,贫困类型大多为生态型贫困。而在一路的考察中我们发现,植被受破坏越严重的地方农牧区人口也越多,由于农牧区生产力水平提高较慢,人口增长必然会对环境增加压力,使人与自然关系进一步恶化。此外,由于人口过快增长和产业结构单
一、不合理,导致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沉淀在农村,使农业的边际效益几乎降到零。因此,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增长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2.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
现代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经济发展对物质资源的依赖度在减弱,而对人力资源的依赖作用越来越显著。因此,人处于可持续发展各要素的中心环节,只有提高了人口素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是农牧区人口发展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如果不加大力度提高广大农牧区、尤其是牧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不仅会拉大与内地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而且还会拉大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人群之间的发展差距,会进一步加剧牧业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的边缘化程度。而广大农牧区经济结构单一的现状并没得到改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比例很低。尤其是广大牧业区仍然维持着自然的粗放畜牧业,产业始终在很低的层次上徘徊,基本上维持着靠天吃饭的自然状态。
3、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理念不具备
从生态学角度看,文明是人类社会理性的体现和社会进步的状态,是人类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集合,渗透于美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人类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时,由于生态环境破坏、生存环境恶化的生存危机和人类生态保护意识的逐渐提高,人类将步入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标志 8 的生态文明。在一路的考察中我们看到,生活在祁连山腹地的人们,基本过着半农、半牧或以农耕为核心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当地老百姓普遍对生态环境恶化有较深的感受,也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愿望,但当环境保护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这种环境的危机意识就会被更强的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意识所淹没。因此,生态的保护要从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出发,而人的观念的改变应从改变其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入手,只有这样,才能使农牧民真正从依赖生存的土地解脱出来,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
四、体会
通过此次考察,有如下收获和体会:
(一)社会考察是增强党校教学针对性的有效途径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紧密联系当前的形势和政府工作实际,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方党校就是要通过研究党的基本理论、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服务,最终为地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服务。通过这次考察大家一致认为非常有必要,党校教学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这已经成为地方党校提高教学水平的制约因素。各地党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改进,这次通过实地考察使党校教学内容与市委、市政府的工作紧密结合,为更好、准确把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有了更加直观的概念。
(二)生态保护政策的制定与具体实施还存在一定差距
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后,国家对政策所涉及到的农户进行各种形式的补贴,但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调查中发现,诸多补偿政策的落实程度是有很大差异的,这对农户的家庭收入产生了不同影响。如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对牧民实行休牧禁牧补贴及牧民转为草原管理员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从理论上讲,可以解决农牧民的生活问题。但每亩5.6元的补贴和每月800元的管理员工资,与牧民以往的收入相差太大。如牧民每户平均有牧场5000亩,每户养羊500只,按市场价每只羊买价约400元,每年收入20万元,而按国家补贴和工资年收入仅3.76万元。
国家和政府在给予保护区边缘地带群众政策补偿时,一般是对自然保护区的居民直接给予金钱或实物补偿,以填补其因维护和增值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效益而 造成的经济损失的补偿形式。这种补偿之所以被广泛采用,是因为其灵活、见效快。但直接补偿容易转化为消费支出,并不能彻底解决自然保护区居民的后续发展问题,使当地居民面临坐吃山空的局面。
因此,应在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中,政府应通过优惠贷款、就业指导和帮助、技术援助、生态项目支持等方式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同时,还应建立援助合作机制,让保护区及其周边居民开展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食品精深加工、旅游纪念品等,使其分享生态保护所产生的惠益。总之,要解决好保护区居民的长期发展问题,它不仅要对其受损经济利益的进行补偿,还要使居民因补偿而致富,而这是一个长期、不断需要完善的过程。
(三)黑河上游水资源保护的核心是黑河流域的综合治理
要根据国务院《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上游保水、中游节水、下游配水”为总体思路,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根本,以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为核心,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科学、工程等手段,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黑河上游生态建设应该通过草地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和林业工程建设,解决草畜矛盾,遏制上游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促进整个黑河流域生态平衡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上游地区生态自然修复能力,促进草场利用科学化、有序化,基本解决牧业超载问题,实现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实施退耕、发展优质高效人工饲草料基地、实施舍饲和半舍饲,为部分地区的禁牧休牧和生态移民创造条件。同时,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引导当地牧民改变传统放牧方式,形成全新的生产、养殖体系,促进上游经济结构的调整,最终达到保护和涵养黑河水源的目的。
(四)应尽快建立黑河流域生态补偿实验区
在国家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等重大生态工程实施之时,应进一步提高对生态补偿的关注和认识,推动生态补偿在法律、财政投入机制、税费体制和市场机制等方面的突破和改革。要加强部门合作,建立部门联系、上下联动的协作机制,共同推动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要开展黑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为草原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洪水调蓄、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流域生态经济价值补偿机制等。同时,解决好牧民的长远生计问题,还要加大对 10 生态移民的技能培训,积极扶持当地后续产业的发展。使没有一技之长的牧民,能在城镇找到工作,彻底改变牧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五)生态环境的治理应从整体出发,全局考虑
祁连山生态环境的治理,要实现流域内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必须上、中、下游兼顾,完善灌区内、引水口及河道上的配套工程,建立水量调度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明晰水权,科学合理的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
(六)黑河上游生态建设和黑河综合治理刻不容缓
通过一路的考察,大家普遍认为应该加快生态建设和黑河综合治理的步伐,祁连山的生态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如果我们不尽快进行生态修复,那么河西走廊的生存和发展将岌岌可危。
(七)应把社会考察作为党校教学科研的基础环节
社会考察是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党校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通过社会考察,可以使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更加全面地了解社会现实情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际相互印证、相互促进。因此,应把社会考察作为党校教学科研的重要内容,使之常态化。
总之,这次考察虽然时间短暂,路途遥远,非常辛苦,准备工作尚不充分,但却意义重大,收获颇丰,既充实了知识,增强了感性认识,又提升了教师的教研能力,对提供党校教学质量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第二篇: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问题及治理对策
(前二部分另处)
三、治理对策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突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主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批准的《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以及中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十二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与产业政策,按照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坚持特色方向、走好三条路子、推动三大战略,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思路、“生态安全屏障、立体交通枢纽、经济通道”的区域发展定位、“生态建设、现代农业、通道经济”的三项重点工作、“生态文明大市、现代农业大市、通道经济特色市和民族团结进步市”的发展目标,坚持“南涵水源,北御风沙,中建绿洲”的生态建设方针,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和“严格保护,积极发展,持续利用”的原则,以祁连山和黑河流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重点,保护与建设并重,节约与利用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特色方向,就是响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坚持走符合张掖实际,能够发挥比较优势的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之路。
“三条路子”,就是走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引领的城市发展路子,走以矿产、农畜产品等优势资源开发为重点的工业发展路子,走以发展节水、高效现代农业为支撑的新农村建设路子。
“三大战略” 就是工业强市、产业富民、加快城镇化进程。
1、建设和保护好祁连山与黑河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构筑牢固生态安全屏障。争取将祁连山和黑河流域纳入国家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重点区域,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封山封滩育林育草、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水、退耕还湿、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生态移民、防沙治沙、防护林建设、清污分流、水环境整治、污染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确保祁连山的水源涵养功能和生态屏障作用,确保黑河水质稳定达标,维护黑河流域生态平衡和持续发展。
2、加快城镇绿地生态系统建设步伐,创造良好人居环境。重点搞好城镇绿地、湿地、水域、外围防护林带建设以及污水处理、垃圾填埋、集中供暖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3、以节水农业为重点,发展生态循环经济。一是合理分配农业、工业和生态用水,优化用水结构,积极推进结构性节水。二是发展现代农业,严格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推广使用节水灌溉技术和喷灌、滴灌设备,精耕细作,退耕还水,发展高效设施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提高单位面积效益,节出腾出的水用于发展工业和生态。三是推进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工业用水循环利用,不断降低单位生产总值水耗;清污分流,城镇雨水收集,用于绿化,减少排污量;城镇污水集中处理,中水循环利用;大力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城市和乡村生活节水,逐步实现城镇饮水与生活用水相分离。
4、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发展生态环保产业。一是推进生产生活各环节的节能降耗,推广应用节能降耗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淘汰改造高能耗设备,工业余热再利用,降低单位产量能耗;加快太阳能光热光电技术和可再生材料、新型墙体材料、散装水泥的推广应用;加快旧城旧房改造,城镇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引导农民合理建房,集中居住。二是做好污染减排,严格控制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排放,整治城镇扬尘和建筑施工扬尘、机动车尾气,推进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垃圾集中填埋,做好废弃厂矿区生态修复。三是突出循环、绿色、低碳三大主题,大力发展水电、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推广种养结合、农牧结合、林牧结合的生态立体农业循环模式,构建“种植-养殖-沼气-肥料”资源综合利用体系;推动种养加、煤电冶耦合,推行“农产品加工-沼气-发电-有机肥料”、“清洁能源-电力-蓄能-载能”循环加工模式,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路子,形成资源深加工和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实现资源化、减量化、再利用。
5、大力开展生态旅游,建设宜居宜游城市。加强道路、景点、设施建设,县有特色,乡有特点、村有看点、市成规模、区域联网,打造精品景区景点和线路,建设“生态旅游强市、文化旅游名市、旅游产业大市”, 以短养长,以旅游业带动服务业,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1).环祁连山腹地旅游
(2).黑河沿岸自然风光(甘、临、高三县区)和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
(3).自然观光(山丹军马场、扁豆口、海潮坝、丹霞、森林、草原、雪山、湿地、湖泊、戈壁、沙漠等)
(4).文化旅游(宗教、长城、古城遗址、)、(5)、军旅旅游(霍去病抗击匈奴、年羹尧平叛、王震大军进疆、西路军血战河西)。
(6)、现代农业园区旅游。
甘州:卧佛福地、黑河庄园、湿地景观、金色农业
临泽:中国枣乡、七彩丹霞、戈壁水乡、红色胜地
高台:红色基地、古堡遗址、湖泊苇荡、黑河仙境
山丹:世博之源、长城之魂、中国马都、姻脂风情
民乐:祁连佳境、金色田园、休闲山庄、避暑胜地
肃南:裕固花乡、丹霞奇观、祁连胜景、夏日凉都
6、加强环境监管。按照“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和张掖市生态功能区划,指导产业科学布局,资源合理配置,从源头上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以遏制人为破坏生态环境为重点,强化对各类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和监管,包括矿山开发、煤田开发、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旅游、农垦和伐林等活动,严厉打击非法采矿活动,切实重视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保护和环境安全。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搞好废弃矿山的生态植被修复。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审批关,控制资源能源消耗高的项目,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治理污染,抑制生态破坏。
第三篇:关于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调查报告
关于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调查报告
今年8月,我和省直有关部门的同志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治理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看了西营灌区、红崖山水库、民勤防沙治沙和金昌林业建设等工程和项目。通过实地考察,我感到,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对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十分重视,流域内的各级党政领导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兴修水利、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保持了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但是,由于大气环境的变化、水资源减少、人口增加和大量垦荒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石羊河流域特别是民勤县生态环境恶化的形势十分严峻。今年7月30日,温家宝副总理对石羊河流域的治理问题做了重要批示,指示我们要把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提上议程,采取有效措施,“决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对石羊河和民勤的问题,中央领导高度重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综合治理刻不容缓。我们必须从“三个代表”的高度,认识综合治理石羊河流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按中央领导同志的要求做好工作,下决心采取有效措施抢救民勤,解决好石羊河流域可持续发展问题,把这件造福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干好。
一、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紧缺,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石羊河发源于祁连山区,是河西走廊三大水系之一。流域总面积4.16万平方公里,涉及以武威为主的4个地市的8个县区,总人口233万,耕地626万亩。流域内降水稀少,特别是下游地区只有60毫米左右,而蒸发量高达1500—2000毫米,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匀,属于资源性缺水地区。石羊河流域武威段多年平均径流量11.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700立方米,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不足220立方米,分别是全省水平的1/2和1/3,全国水平的1/3和1/9,是全省乃至全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近年来,由于受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水资源严重不足,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给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威胁。一是河流来水减少。石羊河流域五十年代年均径流量l7.8亿立方米,九十年代下降为12亿立方米,减少了5亿多立方米。尤其是流入下游民勤盆地的水量,五十年代为5.94亿立方米,九十年代只有1.15亿立方米,相当于五十年代l/6多。过去长流水的南、北沙河基本干涸,县域内的苇湖、蔡湖、柳林湖因得不到来水补充已被沙丘填埋。
二是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由于来水减少和耕地面积扩大,对地下水严重超采,造成采补失衡。石羊河中下游地下水年超采量达75亿立方米以上,仅民勤县年超采量近4亿立方米,地下水位普遍下降10—20米,局部地方达40多米。民勤县拥有机井1.1万眼,占全省1/3,在运行的9400眼机井中,有300眼井深达300米以上。下游地下水矿化度以每年0.1克/升的速度提高,苦咸水面积由湖区向外扩展,水质不断恶化,人畜饮水发生困难,盐碱地面积急剧增加,植被大量枯死。近年来,民勤县有13.5万亩沙枣林枯梢衰败,35万亩白茨、红柳等天然植被处于死亡半死亡状态。
三是水源涵养功能减弱。祁连山的森林植被和高山草地是石羊河流域水源涵养区。由于人口增加,过度开发,造成林农、林牧、林矿矛盾突出,致使林地减少,草场退化,植被覆盖率降低,水源涵养能力持续下降。祁连山灌木林下线比五十年代上移40米,30%的灌木林出现草原化和荒漠化。
四是荒漠化程度加剧。石羊河流域荒漠化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其中民勤县l.5万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94.5%,近年来有10多万亩耕地和58万亩林地沙化,395万亩草场退化。流沙以每年3—4米的速度向绿洲推进,个别地段达到8—10米。由于下游各种植被大面积萎缩、枯死,固沙能力减弱,荒漠化蔓延的势头仍在加剧。
五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由于植被减少,生态恶化,水土保持能力减弱,风沙及沙尘暴危害日益加剧。特别是民勤县,年均风沙日数达139天,最多时达150天;8级以上大风日数70多天,年均强沙尘暴日数多达29天。由于受大风、沙尘暴的影响,农作物大面积受害,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困难。
调研中的所见所闻使我感触很深。一方面,我感到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石羊河流域广大人民群众自强不息,多年来坚持不懈地与大自然作斗争,这种精神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另一方面,我也感到心情很沉重,这里的生态环境还在继续恶化,不仅对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存造成直接威胁,而且对全省以至西北、华北的生态环境建设都造成了很大影响。石羊河流城特别是民勤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反映出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需求远远大于供给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多年来我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所做的努力。应当看到,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和人们传统的用水观念、耕作方式的影响,在石羊河流域存在着水资源浪费和配置不当的突出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还比较粗放,传统的灌溉方式还没有大的改变,农业增产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的现象还存在,以致农业用水量过大。流域内农业用水占到总用水量的90%以上,粮食作物亩均毛用水500立方米左右,平均每方水产粮仅0.25—0.44公斤。二是过去在农业内部的产业配置上重视粮食生产,种植业占主导地位,导致山区毁林开荒和草原牧区的滥垦;节水型农业格局尚未形成,为保农业用水而挤占生态用水,造成下游荒漠植被的衰亡和沙漠化的发展。三是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还停留在粗放型阶段,灌区的配套建设落后,“跑冒滴漏”严重;山区的调蓄性水库不足,平原水库水面大、库浅,水资源大量蒸发渗漏。上下游用水缺乏统一规划和调度管理。四是城镇企业和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浪费现象严重。流域内各城镇均无污水处理厂,工业循环用水、生活用水回收等工作尚未展开,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很低。水资源利用上的各种不科学的做法,导致了水资源供需的严重失衡,特别是由于过去片面强调粮食总产的增长,存在严重的盲目垦荒、扩大耕地面积的问题,而忽略了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在生态环境方面确实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现在我们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牢固树立资源、环境、人口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尽快改变掠夺式消耗水资源和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模式,确立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二、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实现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石羊河流域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西部大开发,建设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中处于重要的位置。流域内的绿洲是阻挡和防止腾格里与巴丹吉林两大沙漠汇合的重要屏障。搞好流域的综合治理,不仅关系到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促进西部地区的社会政治稳定,支持国防建设,改善全省以至全国的生态环境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施流域综合治理,抢救民勤,关键是要做好“水”的文章,这是治本的问题。总体上说,上游地区要保护和建设好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中下游地区要大力节水,实行退耕,禁止垦荒以减少用水。另外,鉴于这一流域属于资源性缺水地区,还应从外流域实施调水,以逐步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集中反映在下游的民勤盆地。民勤县现有人口30万人,而耕地面积达105万亩,年来水量只有1亿多立方米,按每亩地灌溉毛用水500立方米计算,只够浇灌不到30万亩的土地,民勤每年超采近4亿立方米地下水。我认为,解决民勤的问题,要区分抢救阶段和治本阶段两个阶段来解决。抢救阶段解决民勤盆地沙化迅速及可能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问题。“十五”或更长一些时间,在保证石羊河来水1.1亿立方米和景电二期向民勤调水0.6亿立方米的基础上,民勤上游各县区推广常规和高新节水技术,增加下游来水量1亿立方米,兴修杂木河水库给民勤增加泄水0.3亿立方米。民勤县退耕25万亩,并在县域内广泛推广节水技术,可减少开采地下水1.5亿立方米。这样民勤县80万亩耕地有3亿立方米的来水,加上合理开采地下水(在1亿立方米以内),就可以初步实现水量的平衡,减少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和矿化度提高的问题,抢救盆地的沙生植物,逐步恢复植被。治本阶段,到2010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引大济西”工程给民勤调入1亿立方米水量,全流域普遍推广高新节水技术,民勤来水量可达到5亿立方米。这样就可以不采地下水,甚
至可以补充地下水,植被大面积恢复,绿洲面积扩大,生态环境大大改善,基本实现资源、人口、环境协调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下决心实行水资源的统—管理。把珍贵的水资源保护好、管理好,是当务之急,也是治本之策。流域综合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核心就是要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为了加强水资源规划、调配、管理、利用,实现上下游的统一调度,合理用水、依法治水,必须打破行政区划,建立一个统一高效的、并有一定权威性的流域管理机构,切实加强水资源的管理,杜绝各自为政、地方保护、资源浪费等问题。省委、省政府己决定成立石羊河流域管理局,要尽快组建运行。
二是实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石羊河流域农业生产再不能用无限制扩张规模、粗放经营的办法来发展了。要改变农业生产粗放用水的局面,必须立足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把农业节水作为流域治理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来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以水定发展规模,以水定结构布局,合理确定农业内部结构和种植比例,发展节水农业。大力推广种植低耗水作物,加快发展林果业、草产业和畜牧业。要坚决压缩耕地面积,禁止垦荒。中下游地区都要禁止垦荒,千方百计压缩耕地。尤其是民勤县要逐步退耕,将全县耕地面积控制在80万亩以内。要坚决禁止开荒、禁止种植高耗水作物。
三是积极推进用水制度的改革,建立节水型社会。要用经济手段调节用水矛盾,促进合理用水、科学用水,按照建立宏观水权指标体系和微观定额指标体系的要求,制定区县的水量分配方案,合理确定流域内工农业的用水比例,逐步实行用水定额管理。在用水制度改革上,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用经济规律来管水用水,要合理核定流域内不同行业的水价,包括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城镇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的价格,实行定额水价、超定额累进加价的制度。要通过用水制度的改革和节约用水的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改变用水观念,增强水的忧患意识和节约用水的责任感,向建立节水型社会迈进。
四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石羊河流域的产业结构是以农业为主的结构,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武威市为35.2%,民勤县为62.9%,远远高于全省19.63%的比例;工业化系数武威市和民勤县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因此,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在流域内要结合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小城镇,调整人口布局,通过兼村并点,移民建镇,使南部水源涵养林区和北部荒漠化严重、不适于群众生存地区的人口适当向绿洲集中。同时,要坚决落实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统一。
五是加强流域生态建设和保护。实施石羊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必须坚持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根本,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发展战略。首先,要保护和建设好祁连山水源涵养林。除实施“天保工程”的天然林外,要加大围栏封育的力度,禁农禁牧,对林区内的耕地要逐步退耕还林还草,对滥采乱挖的小矿要坚决关闭不断扩大水源涵养林地面积。其次,要坚持不懈地治理沙漠。结合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和防沙治沙工程,在绿洲的边缘地区实施退耕造林,建立起绿色屏障,遏制沙化,实现沙退人进。第三,流域中游地区要坚持植树造林,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实现农田、村镇、渠系、道路林网化。
三、几点建议
实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除了我们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做好工作之外,还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
1.建议国家立项实施“河西走廊内陆河三大流域源头治理工程”。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要从源头抓起,加大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和建设力度,提高涵养水源的能力。仅把省属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1.78万公顷天然林纳入到“天保工程”,对保证河西走廊三大水系水源涵养是不够的,由地县管理的267万公顷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灌丛、草地都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都应纳入天保工程的范围。
2.建议国家将石羊河流域退耕还林还草纳入计划。河西走廊只有黑河流域国家规划确定了32万亩的退耕还林还草指标。石羊河流域实施综合治理,也必须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请国家考虑10年内全流域退耕100万亩。其中,下游民勤退耕25万亩,上游祁连山区退耕25万亩,中游各县区退耕50万亩,退耕后,享受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3.建议国家对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给予专项资金支持。石羊河流域进一步节水需采用高新节水技术。高新技术节水虽效果显著,但投入较大,当地群众难以承受。请国家象治理塔里木河、黑河流域那样,给石羊河流域推广高新节水技术予以专项资金支持。
4.建议国家将河西走廊荒漠化治理列入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项目。河西走廊荒漠化严重,北部三大沙漠南侵势头加剧,已经成为整个西北乃至华北沙尘暴的源头。按目前“三北防护林”工程进度实施,难以遏制沙漠推进,请国家专项实施“河西走廊防沙治沙工程”,加大这一地区草场退化治理和荒漠化治理的力度。
5.建议国家立项建设“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末端续建工程。已建成的民调工程第五分水闸距民勤红崖山水库尚有61公里,调来的黄河水需流经洪水河及石羊河天然河道才能进水库,而该段天然河床平均宽度达250米,河床质地均为细沙,蒸发渗漏十分严重,沿途损水量
达25.6%。为了提高外调水利用率,急需续建61公里专用输水渠道。另外,杂木河毛藏水库是石羊河的调蓄性水库,建成后,可增加向民勤泄水3000多万立方米。这两项工程,请国家批准立项建设。
6.建议国家立项建设“引大济西工程”。石羊河流域属资源性缺水地区,流域自产水量难以平衡,从长远计议,确需从外流域调水补给。引大济西工程是从青海省境内的大通河主流纳子峡调水到甘肃金昌市永昌县的西大河水库。年引水2.5亿立方米,其中调入民勤县水量1亿立方米,可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民勤水资源紧缺的矛盾,请国家考虑立项建设。
第四篇:地区水资源与水环境评价
安庆市水环境与水资源评价
宿州学院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 ******
摘 要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也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和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经济资源。自工业革命以来,大工业的兴起、农业的机械化及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市化的迅速发展等,造成大量废水排入江河湖海,大量废气排入大气,废渣堆积如山。环境污染极大影响了人民生活及社会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三大问题(资源、能源和环境)之一。随着水资源短缺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水资源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成为政府、学术界的重要议题。本次论文的目的在于提高同学的认识当前水资源与水环境的能力,将平时课本知识运用于实际生产中,根据安庆市长江段水资源供需现状及对现有水利设施作出评价, 对其水资源供需平衡水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作出综合分析,对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水资源; 水环境; 长江; 政府; 资源; 经济发展; 污染;
一、安庆市水资源总述
安徽省地处中纬度,是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受季风气候影响,天气多变,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大,常有旱涝等自然灾害发生。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安庆市现为皖西南的重心城市,总面积1.53玩平方公里,辖1市7县3区,人口600多万,境内山地、丘陵和洲圩胡波各占三分之一。安庆属亚热带沿江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5—16.摄氏度。
1.安庆市水环境
全市年降水量1300—1500毫米,总体平稳,且降水丰富,多集中于夏季,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安庆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且多山地丘陵,湖泊众多。水量多,且安庆
09地理教育 汪世君
市境内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9做,小型水库67座之多,蓄水量大。在丰水期,可以接纳更多的雨水,减少洪水灾害。枯水期时,能提供水源,保苗育肥,保持农业经济的平衡发展。
2、水资源量
安庆市水资源丰富,湖泊众多。对安庆市经济的平稳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做为皖西南地区的大市,水资源的丰富与否起到了很重要分地位和作用,现代化的城市经济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要求更高。
安庆地区的大型化工厂,每年对水的消耗量大,加上城市用水的增加,水资源的供应的压力也骤然增加。安庆市大农业的发展,对水的需求也在增加,农业科技的发展对水的要求也在上升。
万元 GDP 用水量 288.8 立方米(含火电工业直流式冷却用水量),比 2007年下 降 5.6%。全市人均综合用水量 434.2 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349.2 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244.9 立方米,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 128.2 升/日,农村居民 人均生活用水量 75.9 升/日。
社会经济的大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在快速上升。
二、安庆水资源与水环境状况
1、安庆水资源
长江在安徽段为下游段,且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增加,水量丰沛的长江流域人均水资源量呈减少之势。曾公布的《长江水资源公报》显示,去年长江流域人均水资源量已降至2100多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约9600亿立方米。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沈泰介绍说,长江流域水资源较北方地区丰沛,总水量基本保持稳定,尽管去年长江流域发生较大范围的干旱,水资源总量仍达到8892立方米。
沈泰分析说,长江流域人均水资源量减少较快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增加。据介绍,1980年长江流域人口为3.4亿多人,2001年已增至4.2亿多人。因此,在总量保持稳定时,人均水资源量随人口增加而自然下降,由1980年的2700多立方米减少去年的2100多立方米,20年来减少了500多立方米。
09地理教育 汪世君
由于全球气候的的不稳定,加之安庆位于季风气候区,使之安庆市地区的年降水量的多变。且安庆市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对水的需求量大,使之水资源相对比以前要缺水。
(1)水资源量较丰富,但人均、亩均占有水资源量不多,时空分布不均且年际年内变化较大。长江流 域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9 960亿In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5%以上,单位面积水资源约56万m3/km2,约为全国平均值的两倍,是我国水资源丰沛地区之一,但在时空分布上不均匀,常常在流域内造成频繁的 水旱灾害。鄱阳湖水系单位面积水资源量达到94.6万m3/km2,而金沙江石鼓以上单位面积水资源量只 有19.3万m3/kin2,相差3.9倍。同时,从水资源总量看虽不算少,人均占有水量略高于全国,但只及 世界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1/4。
(2)城市需水增长快,供求矛盾加剧。目前流域内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缺水城市近1/3。由于人口 增长和经济持续发展,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比例大幅度提高,使一些地区和城市水资源供求矛盾加剧。缺 水城市分布范围广,以下游及三角洲地区城市缺水最为严重。从缺水性质看,长江上游地区及一些支流中 上游区,工程型、水源型缺水城市较多;中游地区以工程型缺水为主;下游经济发达地区,以水质型缺水 最为严重。随着长江流域人口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出现更多的缺水地区与缺水城市。
2、安庆水环境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生活、工业废渣等一系列的垃圾附着在城市的周围,大部分的垃圾都进入了水环境内。
(1)江河湖库水污染日益严重,水环境不断恶化。长江流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日益严重地受到工业废水及城市生活污水的污染。长江干流及较大支流河段水质目前一般属Ⅲ类,但有的断面上已属Ⅳ类。长江沿线部分城市近岸水体污染已相当严重,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供给受到水质恶化和水生生态破坏的威 胁。一些湖泊和支流污染也很严重,特别是高原湖泊污染问题非常严重,近20多年来,有大量的生活污 水和工业污水注入滇池、太湖和巢湖等湖泊,使湖水富营养化,生态受到严重破坏。
(2)不合理的经济社会活动及水土资源过度开发,局部地区生态严重破坏。长期以来,由于人口增长 过快,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在经济建设中不够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对水土林草等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 和消耗,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部分地区由于长期干旱缺水,为了维持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得不依 靠大量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以及使用不符合水
09地理教育 汪世君
质标准的水量,导致河流断流干涸,湖泊萎缩,河道淤积,地下水过量超采,地面沉陷与塌陷,海水入侵。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
(3)节水治污工作滞后,水资源供求矛盾凸现。节水治污工作滞后,不能适应水资源管理需要。特别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污废水排放量日益增加,作为供水水源地的城市附近的湖泊正受到富营养化的威胁,恢复供水功能不得不花极大的代价治理。同时,污染有由城市向乡镇蔓延,由东部向西部延伸的趋势。由于城市附近的供水水源地受到污染,不得不采取其他措施,如修建储蓄水库,远距离调水等,导致供水建设费用越来越高,工程规模越来越大。
三、安庆市水资源与水环境评价
1.安庆市水资源特征
⑴ 持续性
水资源系统是动植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系统之一,人类为了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各种方式维护水资源系统的相对稳定性,适应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代际因素必须纳入这个系统之中,这不仅仅是伦理问题,也是人类延续的需要。
⑵ 自然属性
水资源系统的自然属性是由水的自然属性决定的。降水,径流,地下水,土壤水,蒸发等,都是一个自然过程,无论人类是否干预,干预强度如何,他们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⑶ 社会属性
水资源系统不仅涉及生产力方面,而且也与生产关系密切联系在一起。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过程中,涉及到各个方面,如“三生”用水(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的关系,流域间水资源调配关系等,由此引发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的不断调整,水资源系统具有社会属性。
⑷ 经济属性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之一,水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长期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对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导致水资源供给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09地理教育 汪世君
2.水环境变化
由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大发展,安庆做为安徽皖西南重镇,率先跟起上全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但是,发展经济的初期,忽略了水环境的发展,对与沿江城市的安庆,在城市的发展中,便利的城市基础设施、大规模的交通系统、发达的贸易和增加的工业生产,刺激着人口的集中,改变了城区的水资源利用情况,清除树木、平整土地、建造房屋、街道,以及兴建和完善排水管网等,造成天然田野、森林、河流的消失,并出现大量污染。
人们必须维护和恢复城市生态系统,建立新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体系,以保证其平衡。城市化的发展和程度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到城市地区的水环境,由此带来城市雨洪控制和水质污染控制的问题。建设和完善水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并进行科学的管理,将是创造现代化城市良好的生存环境,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此,需要对城市水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3.安庆的水环境的变坏的原因分析
⑴ 自然原因:水资源人均量低。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若按人均水资源量计算,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
⑵ 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我国水资源分布同人口、耕地分布极不协调,特别是海滦河流域尤为明显,人均占有水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亩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这种不均衡分布,严重地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⑶ 人为原因:水资源污染严重、用水效率低下。一些地区不顾自身的水资源条件,盲目发展高耗水、高污染项目;有些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没有充分重视节水问题,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节水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公众节水意识不强,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没有形成全社会节水的良好风气。
地区水环境的综合整治,需要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从整地区水环境的范围出发,将区域规划、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污水治理等诸因素相结合,从综合方式考虑,以达到水环境的最优管理和运行,使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同时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09地理教育 汪世君
地理教育 汪世君6
09
第五篇:两江流域上游水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工作总结
德化县2007年晋江流域上游 水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工作总结 为加强晋江、洛阳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改善两江流域水环境质量,2007年4月,市政府下达了2007年晋江、洛阳江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计划。计划下达后,德化县政府非常重视,精心筹划,制定措施,严格监督计划执行,现将2007年我县两江流域上游水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计划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效
2007年以来,德化县环保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泉州市环保局的指导下,贯彻落实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认真履行环境统一监管职责,突出环境源头监管,加强环境执法监督和污染治理,不断强化工作措施,取得明显成效:一是辖区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二级以上,地表水水质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经市环境监测站监测,冷水坑断面(德化县与永春县交接)保持Ⅱ类水质。二是清洁能源推广有了显著成效,全县80%以上的陶瓷企业使用天然气、电等清洁能源,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三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进展,晋江流域源头两侧一重山无林地造林和抚育管理计划已完成,项目总投资97万元,面积共1211亩,其中盖德乡上地村195亩,国宝乡佛岭村434亩,三班镇泗滨村龙门滩库边区周边无林地造林582亩。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涵养水源提供可能,促进了晋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的提高。
二、计划重点项目完成情况
至2007年12月31日,德化县列入两江污控计划的重点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并基本完成或竣工验收。1.开展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德化县水口镇投资230多万元开展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建设,编制镇环境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由县政府批准实施,开工建设镇垃圾填埋场,实施镇区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取得良好成交。水口镇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已通过省环保局预验收,具备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的条件。
2.在线监测安装。督促重点污染企业安装在线监测,投入55万元,安装完成隆泰化工有限公司与德化热电公司安装在线监测监控设备并验收,进一步提高污染控制能力。
3.乡镇垃圾填埋场建设。稳步推进沿岸乡镇垃圾填埋场和垃圾中转站建设,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国宝乡投入75万元,征地8.5亩,建成乡镇生活垃圾填埋场,日填埋垃圾10吨,使用年限达10年。工程于2007月7月20日开始动工,10月18日竣工验收,并正式投入使用。
4.环境污染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投入32万元,购置应急监测车一部,采购配套应急监测设备,配置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离子色谱仪,形成铅、锌、砷、汞、总磷等相关项目监测能力。加强上游地区水源水质监测,为确保水环境安全提供技术支持,为环境污染事故处置提供决策依据。
三、存在问题
由于德化县以前SO2排放总量很小,并且已于2004年完成液化天然气建设,建成亚洲最大的液化天然气供气站,2005年底实现日供气16万立方米,热电厂及民用煤大部份为天湖山的低硫煤,含硫量为0.15%,因此再实现减排十分困难。
四、今后工作计划
今后,我县将进一步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机制,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全面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晋江、洛阳江上游水资源保护五年规划》的工作要求,坚持将晋江上游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一起规划、一起部署,实施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继续抓好晋江流域上游水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工作。
1、健全环保管理责任制,建立水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实行环境保护行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制度,完善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和环保部门统一监管的运行机制。将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逐步拓展到乡镇、各职能部门,建立健全环保责任追究办法,开展重点乡镇、部门主要领导干部环保工作绩效考核,确保水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2、强化环境监管,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两项制度,从源头上防治污染。经常性开展辖区重点污染源达标情况检查,及时处理环保110投诉,加强监测监管,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工业污染源综合治理力度,确保重点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
3、坚决执行污染物减排计划,推进污染点源、面源治理。加大晋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贯彻执行COD、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2007减排计划,加强对重点削减项目跟踪监督,按时完成削减任务。
4、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县。贯彻实施《德化县推进县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用好用足国家、省、市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的扶持政策,引导各行各业强化技术创新,开展循环经济实践。按照发展新型工业化要求,围绕我县支柱和重点产业的发展,积极探索和引进高新技术,探索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和共生产业群,实现资源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和污染物产生的最减量化。争取早日通过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县验收。
5、实施生态保护工程,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加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牛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和管护,保护晋江流域两侧一重山森林植被,进一步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促进晋江水环境质量的提高。
德化县环境保护局 二〇〇八年一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