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关于加强省属企业对外捐赠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时间:2019-05-12 02:52: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徽省关于加强省属企业对外捐赠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徽省关于加强省属企业对外捐赠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第一篇:安徽省关于加强省属企业对外捐赠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强省属企业对外捐赠管理工作的若干

意见

各省属企业:

为规范省属企业对外捐赠行为,维护国有股东权益,引导省属企业正确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对外捐赠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等有关规定,现就加强省属企业对外捐赠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对外捐赠行为规范管理

省属企业要高度重视对外捐赠管理工作,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救助捐赠活动,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有效维护股东权益。

集团公司要制订和完善对外捐赠管理制度,对所属各级子企业对外捐赠行为实行统一管理,明确对外捐赠事项的管理部门,落实管理责任,规范内部审批程序,细化对外捐赠审核流程;明确规定对外捐赠支出范围,确定集团公司及各级子企业对外捐赠支出限额和权限;实行对外捐赠预算管理,细化捐赠项目和规模,严格控制预算外捐赠支出,确保对外捐赠行为规范操作。

企业对外捐赠应当诚实守信,严禁各类虚假宣传或许诺行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等的规定,规范履行捐赠财产交接等对外捐赠的外部程序,维护企业形象。

二、明确界定对外捐赠范围

省属企业对外捐赠,包括向受灾地区、定点扶贫地区、定点援助地区或者困难的社会弱势群体的救济性捐赠,向教科文卫体事业和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等社会公益事业的公益性捐赠,以及社会公共福利事业的其他捐赠等。对于有关社会机构、团体的摊派性捐赠,企业应当依法拒绝。

省属企业用于对外捐赠的资产应当权属清晰,权责明确,应为企业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包括现金资产和实物资产等,不具处分权的财产或者不合格产品不得用于对外捐赠。

除国家有特殊规定的捐赠项目之外,省属企业对外捐赠应当通过依法成立的接受捐赠的慈善机构、其他公益性机构或政府部门进行。

对外捐赠的主体是省属企业,省属企业经营者或者其他职工不得将企业拥有的资产以个人名义对外捐赠。

三、合理确定对外捐赠规模

省属企业对外捐赠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经营规模、盈利能力、负债水平、现金流量等财务承受能力,坚持量力而行原则,合理确定对外捐赠支出规模和标准。对外捐赠支出规模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内部制度规定的最高限额;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负债水平偏高、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或者大幅减少的企业,对外捐赠规模应当进行相应压缩;资不抵债、经营亏损或者捐赠行为影响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得安排对外捐赠支出。

四、严格履行对外捐赠审批程序

省属企业应当加强对外捐赠的审批管理,严格内部决策程序,规范审批流程。

省属企业每年安排的对外捐赠预算支出应当经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决策机构批准同意。

对外捐赠应当由省属企业集团公司统一管理,所属各级子企业未经集团公司批准或备案不得擅自对外捐赠。

内部制度规定限额内并纳入预算范围的对外捐赠事项,企业捐赠管理部门应当在支出发生时逐笔审核,并严格履行内部审批程序;因重大自然灾害等情况需要超出预算规定范围的对外捐赠事项,企业应当提交董事会或类似决策机构专题审议,并履行相应预算追加审批程序。

五、建立对外捐赠备案管理制度

省国资委对省属企业对外捐赠事项实行备案管理制度。以下情况应当专项报省国资委(资本经营预算处)备案,同时抄送派驻本企业监事会:

对外捐赠制度。省属企业应当结合本意见要求,制订和完善本企业对外捐赠管理制度,并于2010年12月31日前报省国资委备案。以后年度需要对管理流程、支出限额等关键因素进行调整的,应当对管理制度进行修改完善,并及时报省国资委备案。

年度对外捐赠预算专项报告。省属企业对外捐赠支出纳入企业年度预算管理,形成对外捐赠预算专项报告,对全年对外捐赠预算支出项目、支出方案及支出规模等预算安排及内部决策情况作出详细说明,并对上年捐赠的实施情况及捐赠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总结。省属企业对外捐赠预算专项报告随年度企业经营预算报告报送省国资委。

年度预算内对外捐赠项目。省属企业年度预算内对外捐赠项目,应当在捐赠行为发生后5日内报省国资委备案。捐赠备案材料应当包括:捐赠事由、捐赠对象、捐赠途径、捐赠方式、捐赠责任人、捐赠财产构成及其数额以及捐赠财产交接程序,企业最近一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概况,该项捐赠的企业内部决策情况等有关附件,同时填报《省属企业对外捐赠项目备案表》。

年度预算外对外捐赠项目。对于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特殊事项超出预算范围需要安排对外捐赠支出,不论金额大小,省属企业在履行内部决策程序之后,应及时逐笔报省国资委备案同意后实施。对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需要及时安排对外捐赠支出的事项,省属企业可先口头向省国资委报告,后履行相关报备手续。

六、加强对外捐赠监督检查

省属企业应当加强对外捐赠事项的财务监督工作,在实际发生对外捐赠支出后,应当规范账务处理。

省属企业应当重视对外捐赠项目实施效果的后续跟踪,有条件的企业,应当组织对重大捐赠项目进行现场检查或审计,督促受益对象发挥捐赠的最大效益。

省属企业应当通过纪检监察、内部审计、中介机构审计等多种渠道开展监督检查工作,及时查找企业在制度建设、工作组织、决策程序、预算安排、项目实施和财务处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整改。

派驻省属企业的监事会应当将企业对外捐赠管理与实施情况纳入监督检查范围。省国资委将不定期组织对企业捐赠管理情况进行抽查,对制度不健全、未按规定程序决策、未及时向省国资委报备等不规范行为,督促企业及时整改;对在对外捐赠过程中存在营私舞弊、滥用职权、转移国有资产等违法违规行为的,予以依法处理。

附件:省属企业对外捐赠事项备案表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六日

第二篇:安徽省省属企业文明单位创建和管理实施办法

安徽省省属企业文明单位创建和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在省属企业广泛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充分发挥文明单位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典型示范和引导作用,是深入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省属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央文明委、省文明委有关文明单位创建的要求,为加强省属企业文明单位创建和管理,促进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省属企业文明单位是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成绩突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在创建活动中起到表率作用,并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认可,由省国资委文明委批准命名的先进单位。

第三条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推进企业三个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素质,展示企业形象,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载体。

第四条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在省国资委党委和各省属企业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各省属企业党委要把创建文明单位作为企业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基本内容,纳入企业生产经营目标责任制,作为考核领导班子业绩的重要内容。

第二章文明单位标准

第五条省属企业文明单位应同时符合下列标准:

1、经营业绩良好,工作实绩突出。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锐意进取,深化改革,创业创新,加快发展。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成效显著,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或省属企业同行业中名列前茅。

2、组织领导有力,创建工作扎实。企业领导班子认真学习、贯彻、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团结务实、作风民主,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创建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有创建组织、有创建目标、有创建措施、有创建效果;创建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紧密结合,与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结合;层层落实创建工作责任制,积极参加所在地精神文明创

建活动,热心支持当地社会公益事业建设,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3、思想教育深入,道德风尚良好。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开展“八荣八耻”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认真落实中央文明委关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在企业做一个好职工,在家庭做一个好成员”活动。

4、管理科学规范,企业秩序安定。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认真做好职工诉求工作和来信来访工作,深入细致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两年内没有发生群众集体上访事件。企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民主法制教育经常化、制度化。企业安全生产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企业领导成员无严重违法违纪案件,员工无重大刑事案件,无计划外生育,无“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无邪教活动。

5、环境整洁优美,环保工作规范。建立切实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环保工作达到国家标准。坚持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环境清洁整齐,无脏、乱、差现象;搞好绿化、美化和亮化,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6、创新企业文化,提高全员素质。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精神,引导广大职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开展经常性、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职工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大力开展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形成全员学习、终身学习、自觉学习的良好风尚。

第三章文明单位的评选和命名

第六条省国资委文明委负责省属企业文明单位的评选、命名及省级文明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的评选推荐工作。

第七条由省国资委文明委评选命名的文明单位等同于市级文明单位。各省属企业集团公司及所属的独立核算单位,均可参加省属企业文明单位的评选;同时,按照条块结合的原则,各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也可以参加所在地的文明单位评选。

第八条文明单位的评选坚持日常考查与统一验收相结合,上级主管部门考核与社会监督相结合。

第九条文明单位的命名原则上逐级升格。连续两届获得省国资委文明单位称号的(或市文明单位称号),有资格申报省级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成绩特别突

出,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的单位,经省国资委文明委同意,并经所在地文明委认可,可以破格申报省级文明单位。

第十条文明单位的评选、命名实行届期制,两年一届,超出有效期,所有单位均需重新申报。省属企业文明单位的名额分配,由省国资委文明委根据各省属企业创建工作活动开展情况确定。凡在抽查中发现有不合格的单位,除取消该单位荣誉外,将在下届评选时扣减所在集团公司文明单位名额,并对其所属企业申报省级文明单位予以适当控制。

第十一条省属企业文明单位实行申报制,申报程序是:

1、由各省属企业集团公司文明办进行初评,并按照省国资委文明委分配名额,确定推荐对象。所推荐的单位,需经所在地文明委同意后,正式向省国资委文明委进行推荐。

2、省国资委文明委委托各省属企业集团公司文明办组织验收初审。

3、所推荐单位要填写省国资委文明单位推荐审批表,并附详细材料,在规定时间内由各省属企业集团公司文明办报省国资委文明办。

4、省国资委文明委根据评选标准,对各省属企业集团公司文明办推荐上报的单位进行严格审查,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各界和群众的监督。

5、各企业在申报期间,要将创建目标、内容张榜公布,让广大职工广泛参与、了解,并在单位内部公告。公告时间不少于五个工作日。

第十二条省属企业文明单位由各省属企业集团公司文明办审核后报省国资委文明委审议批准,以省国资委名义命名表彰,颁发奖牌。

第四章文明单位的管理

第十三条省国资委文明委负责省属企业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指导和省属企业文明单位的审批,及省级文明单位的推荐。省国资委文明办在省国资委文明委的领导下,具体承担省属企业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负责制定创建工作的实施细则,文明单位的评选、检查、考评、审查,组织各企业开展创建工作交流,负责与省文明办和相关市文明办的联系和协调。

第十四条各省属企业集团公司文明委负责本集团公司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的组织实施,及省属企业文明单位的评选、初审、考核、推荐工作,并受省国资委文明办的委托,负责本集团公司文明单位的日常管理和指导。

第十五条省国资委文明办对省属企业文明单位进行不定期抽查。

第十六条对省属企业文明单位的检查考核,在执行本办法第五条的基础上,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和人口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

第十七条各省属企业集团公司文明办要建立和完善文明单位档案管理制度。档案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企业概况,创建规划,申报、审批表,有关创建活动记录,工作总结,各类奖惩记录,各类检查考核记录,群众及社会各界对单位的情况反映等。

第十八条各省属企业集团公司文明办要加强对本集团公司及所属二级单位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指导,通过组织各类活动,宣传典型,交流经验,加强与所在市文明办的横向联系,协调文明单位与当地有关单位的共建活动,推动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第十九条省属企业文明单位如改变单位名称,变动隶属关系,要及时向命名机关报告、备案,否则不再保留文明单位称号。文明单位与其他单位合并的,由合并后单位重新申报命名。

第五章文明单位的奖惩

第二十条对获得省属企业文明单位称号的单位,实行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物质奖励办法和政策参照省文明办或所在地的有关规定。省属企业文明单位的奖励标准原则上与市级文明单位相同。

第二十一条省属企业文明单位实行动态管理,工作水平下降或出现严重问题,命名机关可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要求限期整改、直至撤消文明单位称号。被撤消文明单位称号的单位,不得参加下一届文明单位评选。

第二十二条申报单位弄虚作假的,一经发现立即撤消其荣誉称号,并建议有关部门追究其单位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三条本实施办法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由省国资委文明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本实施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对外捐赠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

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对外捐赠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文件

国资发评价[2009]317号

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对外捐赠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

各中央企业:

近年来,中央企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国家救灾、扶危济困等救助活动,有效推动了我国公益事业发展。为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对外捐赠行为,维护国有股东权益,引导中央企业正确履行社会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等有关规定,现就加强中央企业对外捐赠管理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对外捐赠行为规范管理。随着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企业对外捐赠支出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各中央企业要加强对外捐赠事项的管理,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救助捐赠活动,规范对外捐赠行为,有效维护股东权益。集团总部应当制订和完善对外捐赠管理制度,对集团所属各级子企业对外捐赠行为实行统一管理,明确对外捐赠事项的管理部门,落实管理责任,规范内部审批程序,细化对外捐赠审核流程;要根据自身经营实力和承受能力,明确规定对外捐赠支出范围,合理确定集团总部及各级子企业对外捐赠支出限额和权限;应将日常对外捐赠支出纳入预算管理体系,细化捐赠项目和规模,严格控制预算外捐赠支出,确保对外捐赠行为规范操作。

二、规范界定对外捐赠范围。企业对外捐赠范围为:向受灾地区、定点扶贫地区、定点援助地区或者困难的社会弱势群体的救济性捐赠,向教科文卫体事业和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等社会公益事业的公益性捐赠,以及社会公共福利事业的其他捐赠等。各中央企业用于对外捐赠的资产应当权属清晰、权责明确,应为企业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包括现金资产和实物资产等,不具处分权的财产或者不合格产品不得用于对外捐赠。中央企业经营者或者其他职工不得将企业拥有的资产以个人名义对外捐赠。除国家有特殊规定的捐赠项目之外,中央企业对外捐赠应当通过依法成立的接受捐赠的慈善机构、其他公益性机构或政府部门进行。对于有关社会机构、团体的摊派性捐赠,企业应当依法拒绝。企业对外捐赠应当诚实守信,严禁各类虚假宣传或许诺行为。

三、合理确定对外捐赠规模。各中央企业对外捐赠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经营规模、盈利能力、负债水平、现金流量等财务承受能力,坚持量力而行原则,合理确定对外捐赠支出规模和标准。中央企业对外捐赠支出规模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内部制度规定的最高限额;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负债水平偏高、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或者大幅减少的企业,对外捐赠规模应当进行相应压缩;资不抵债、经营亏损或者捐赠行为影响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得安排对外捐赠支出。

四、严格捐赠审批程序。各中央企业应当加强对外捐赠的审批管理,严格内部决策程序,规范审批流程。企业每年安排的对外捐赠预算支出应当经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决策机构批准同意。对外捐赠应当由集团总部统一管理,所属各级子企业未经集团总部批准或备案不得擅自对外捐赠。对于内部制度规定限额内并纳入预算范围的对外捐赠事项,企业捐赠管理部门应当在支出发生时逐笔审核,并严格履行内部审批程序;对于因重大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需要超出预算规定范围的对外捐赠事项,企业应当提交董事会或类似决策机构专题审议,并履行相应预算追加审批程序。

五、建立备案管理制度。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对外捐赠事项实行备案管理制度。以下情况应当专项报国资委(评价局)备案,同时抄送派驻本企业监事会:

(一)各中央企业应当结合本通知要求,对本企业对外捐赠管理制度进行修订或完善,并于2009年12月31日前报国资委备案。以后需要对管理流程、支出限额等关键因素进行调整的,应当对管理制度进行修改完善,并及时报国资委备案。

(二)中央企业对外捐赠支出应当纳入企业预算管理,并形成专项报告,对全年对外捐赠预算支出项目、支出方案及支出规模等预算安排作出详细说明,并对上年捐赠的实施情况及捐赠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总结。中央企业对外捐赠预算专项报告随财务预算报告报送国资委。

(三)中央企业捐赠行为实际发生时捐赠项目超过以下标准的,应当报国资委备案同意后实施:净资产(指集团上年末合并净资产,下同)小于100亿元的企业,捐赠项目超过100万元的;净资产在100亿元至500亿元的企业,捐赠项目超过500万元的;净资产大于500亿元的企业,捐赠项目超过1000万元的。

(四)对于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特殊事项超出预算范围需要紧急安排对外捐赠支出,不论金额大小,中央企业在履行内部决策程序之后,及时逐笔向国资委备案。

六、加强监督检查。各中央企业应当加强对外捐赠事项的财务监督工作,在实际发生对外捐赠支出后,应当规范账务处理,并将有关支出情况向社会公开。企业应当重视对外捐赠项目实施效果的后续跟踪,有条件的企业,应当组织对重大捐赠项目进行现场检查或审计,督促受益对象发挥捐赠的最大效益。企业应当通过纪检监察、内部审计、中介机构审计等多种渠道开展监督检查工作,及时查找企业在制度建设、工作组织、决策程序、预算安排、项目实施和财务处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整改。派驻企业的监事会应当将企业对外捐赠管理与实施情况纳入监督检查范围。国资委将不定期组织对企业捐赠管理情况进行抽查,对制度不健全、未按规定程序决策、未及时向国资委报备等不规范行为,督促企业及时整改;对在对外捐赠过程中存在营私舞弊、滥用职权、转移国有资产等违法违规行为的,予以依法处理。

各中央企业要高度重视对外捐赠管理工作,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坚持量力而行原则,完善制度,严格程序,规范管理,切实有效维护股东权益。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五日

第四篇:安徽省省属高等院校预算管理暂行办法

 

安徽省省属高等院校预算管理暂行办法

作者: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0-08-15 阅读次数:103

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省属高等院校(以下简称“省属高校”)预算管理工作,规范预算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则》、《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安徽省预算审查监督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省属高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省教育厅直属高校所有收支的预算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省属高校的预算由省属高校本部预算及所属单位预算组成。

第四条 省属高校预算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统一管理,归口编制。省属高校预算在校(院)长的统一领导下,实行校级财务部门归口管理,相关部门分工、协作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校级财务部门是编制预算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审核、汇编、上报学校本级预算和实行独立核算的所属单位预算。

(二)收支统编,综合平衡。加强和规范全口径预算管理,省属高校的所有收支包括预算内外资金和其他收支,要统一预算编制、统一财务管理、统筹进行安排,省属高校的一切财务收支包括二级财务单位的财务收支都完整地纳入学校预算统一管理,不得在预算之外另留收支项目。学校预算要统筹安排,量入为出,综合平衡。

(三)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加大对教学、科研的投入,合理确定各项支出的需求和优先安排顺序,分别轻重缓急,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安排,确保大型教学、科研项目等建设,符合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和资金支持的方向。

(四)科学真实,程序规范。编制预算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财务规章制度,测算方法科学合理、预算基础信息和收支数据真实可靠;贯彻实施《安徽省预算审查监督条例》,按照程序自下而上层层申报和审核,再自上而下征求反馈意见,进一步完善预算编制程序,细化预算编制。

(五)公开透明,注重绩效。本着“编制过程公开、报批程序公开、预算执行公开”的原则,所有预算收支项目必须细化到具体执行单位和使用方向,项目支出预算要附必要的论证材料和支出预算清单。预算经省人代会审议通过后,省属高校要严格按批复的预算执行,并实行预算责任追究制度,增强预算执行的约束力;对预算的执行过程和完成结果进行追踪问效,并将考评结果与以后审批立项和项目支出预算挂钩,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五条 省属高校预算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预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规范学校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分析行为;加强预算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确保预算基础资料、数据合法、真实、完整;依法编制、报送、审核、执行预算;严格按法定程序调整预算,加强预算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督检查;对预算资金使用追踪问效和考核分析,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

第六条 省属高校应高度重视预算编制工作,加强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建设,不断提高人员素质,保障预算编制、执行、预算资金使用效益分析与监督检查等预算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促进预算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第二章 预算管理的职责

第七条 省属高校预算管理主要职责:贯彻执行国家和我省有关预算法规和预算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学校内部预算管理制度;做好学校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单位预算基础信息数据库和项目支出的项目库,收集、整理有关预算管理工作信息;及时编报本校预算,严格执行批复的预算,具体办理各项预算资金支出,提出预算调整事宜;分析、总结预算执行情况等。

第八条 省属高校预算工作要实行校(院)长负责制, 校(院)长办公会是学校预算管理的决策机构,批准学校总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批准学校总预算的调整;批准学校决算。省属高校预算经校(院)长办公会集体决策后,由校(院)长全过程负责学校预算管理工作,包括预算编制、预算研究报批、预算执行和预算分析等方面。省属高校预算由校(院)长或委托主管财务的副校(院)长代表领导集体去执行,并履行“一支笔”审批的职责。学校内部有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第九条 省属高校内部职能部门的预算管理主要职责:

(一)财务部门牵头履行省属高校预算管理的主要职责,组织、协调学校预算的编制、收支平衡、综合审查以及承办预算的执行、调整、考评和监督等项工作。主要包括研究、制定预算管理规章制度;负责预算管理基础资料收集、整理,建立和完善学校预算基础信息动态数据库、项目库;审核所属单位及有关业务部门提出的预算申请;提出预算收支总体规模、预算支出重点及预算安排建议;具体组织预算编制、批复、执行、调整,分析、总结预算执行情况,开展项目绩效考评,监督资金使用等。

(二)其他相关部门协助办理预算管理涉及本部门职责范围内事项。主要包括:人事部门审核确定学校教职工职级、工资、津贴、补贴等标准,提供机构人员编制、实有人数与结构状况;资产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提供资产、资源占用使用情况等基础信息数据等,并对提供上述资料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各相关部门研究提出本部门项目支出安排建议,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及效益分析,并对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组织和监督本部门的预算编制及其执行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接受学校财务部门对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检查。协助办理预算编制和执行涉及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其他事项。

第三章 预算的组成

第十条 省属高校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

第十一条 收入预算包括财政补助收入、预算外资金收入、其他收入。

其他收入主要指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等。

第十二条 预算支出包括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经营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等。

第十三条 基本支出预算是省属高校为保障教育教学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编制的基本支出计划,包括在职人员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离退休支出和日常公用经费支出。

第十四条 项目支出是各省属高校为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工作或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预算之外编制的项目支出计划,包括行政事业类项目支出、基本建设类支出和其他类项目支出。

行政事业类项目,是指省属高校由事业费开支的项目。主要包括专项计划项目、专项业务项目、大型修缮项目、大型购置项目、大型会议项目和其他项目。

基本建设类项目,是指按照国家关于基本建设管理的规定,用基本建设资金安排的项目或列入基本建设计划的项目。

其他类项目是指包括科技三项费、政策性补贴等方面的支出项目。

第四章 预算编制的基本要求

第十五条 根据“一个单位、一本预算”的要求,省属高校所有收入、支出必须按规定纳入学校的一本预算中,由学校内部各部门、各单位按预算编制程序提出建议草案,报学校财务部门审核汇总,提交学校校(院)长办公会集体研究审定后报出。

第十六条 预算编制的依据:

(一)有关法律、法规以及财政、财务规章制度、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以及有关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二)省政府和财政部门对预算编制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工作布置;

(三)相关行业技术标准、参数、定额和工作规范;

(四)省编制主管部门核定的机构、职责与人员编制,单位实有人数、占用的资产、资源情况,经批准的学校发展规划和事业计划,学校中心工作任务;

(五)以前预算执行情况、本预算收支变化因素等。

第十七条 预算编制的准备工作:

(一)组织、开展预算管理法规的学习与研究,完善学校内部预算管理制度,规范预算管理机制。

(二)充分搜集、准备预算基础性资料。包括:

1、学校的机构和人员编制数、实有数和人员结构、资产的占用与使用情况等。

2、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基本情况,发展方向、目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与方案、经费预算及效益预测等。

(三)分析学校财务收支和工作任务等情况,根据有关政策、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按基本支出的内容,测算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定额。

(四)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需要,制定本校事业发展计划,提出项目规划,对项目开展前瞻性研究、科学论证,经遴选排序,建立和完善预算项目库,并实行滚动管理。

(五)结合上年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财务收支、业务活动和有关变化,找出影响本期预算的有关因素,以及工作计划对预算的要求,预测总体收支规模,提出预算支出的重点与安排建议。

(六)根据省财政厅和省教育厅预算编制工作的部署,按照有关规定与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组织校内业务培训,具体布置本校预算编制工作。

第十八条 收入预算的编制。省属高校在分析近年收入情况和下一增减变动因素基础上,按照收入来源,依法、合理、完整、稳妥地逐项测算编制预算收入,不得隐瞒收入。各项收入预算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动。

第十九条 支出预算的编制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没有可靠来源的支出不能纳入预算。不能把有专项用途的资金和借款或贷款视为学校自有资金使用。

第二十条 基本支出预算的编制:

(一)在职人员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离退休支出严格按国家、省里规定的范围、标准和预算供给政策据实编制,核实打足。

(二)日常公用经费支出按规定的支出范围、标准以及预算支出科目逐项测算、编列。有支出定额标准的,按定额标准计算编列。

第二十一条 项目支出预算的编制:编报的项目要符合国家和省有关法规、方针政策和财政资金使用的方向、范围,确保学校中心工作任务完成和事业发展的需要,其中要特别加强项目支出预算的审核论证工作,编制项目支出滚动计划,完善项目支出评审论证制度。

第二十二条 经营支出应根据收入测算情况、收入与支出的配比关系、合同或协议规定的内容和支出需要等情况,稳妥地测算、编制,准确反映经营收支结果。

第二十三条 预计的上一预算结余和因预算收入小于预算支出而用本单位事业基金弥补收支的差额,应按规定编入预算草案。

第二十四条 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有关法规规定,对列入政府采购范围和限额规定标准的采购品目或项目,依法编制政府采购预算。

第二十五条 学校的预算应安排预算预备费,用于应急开支和不可预见费用等方面。原则上,预算预备费应按预算支出额的1%-3%编制。

第二十六条 省属高校应按规定的内容和格式编报预算报告,编报的预算报告要有学校校(院)长签字及学校公章。

第五章 预算的编制程序

第二十七条 省属高校预算编制必须按规定程序进行,预算编制工作要体现预见性,与学校教学、科研中心工作相结合,与上财务决算相结合,与学校财力可能相结合。

第二十八条 省属高校预算编制管理采取“三上三下”的工作程序。

(一)“一上”,省属高校上报预算基础信息。省属高校按照省财政厅和省教育厅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向省教育厅报送预算基础信息。同时学校财务部门通知各部门、各单位开始上报当年项目预算的论证、测算和编制工作;涉及到政府采购项目的,同时编制政府采购预算。

(二)“一下”,省教育厅下达预算编报限额。省教育厅根据财政部门初步测算的省级财力,依据预算供给政策和预算基础信息审核后的数据,核定省属高校预算编报限额,下达省属高校。

(三)“二上”,省属高校上报预算建议草案。省属高校根据一般预算拨款编报限额,编制学校综合财政收支预算建议草案,其中学校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支出按基础信息测算编制,财务部门汇总各部门、各单位项目经费预算,组织校内有关人员进行论证,按轻重缓急排出建议草案,经学校校(院)长办公会集体研究审定后,按规定的预算草案文本格式,报送省教育厅。

(四)“二下”,省教育厅根据省属高校上报的预算建议草案,审核省属高校收入预算,并结合省级财力等因素,确定并下达省属高校各类收支预算控制数。

(五)“三上”,省属高校反馈预算安排意见。省属高校根据下达的预算控制数,以及测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与支出数,补充、完善政府采购预算,修改编制本校预算草案,通知学校各部门、各单位反馈情况,学校财务部门收集汇总,在规定的时间内向省教育厅反馈意见。

(六)“三下”,省教育厅正式批复预算。经省人代会审议通过、省财政厅批复后,省教育厅根据省财政厅批复的预算,在规定的时间内批复预算到省属高校。

第六章 预算的执行与调整

第二十九条 省批复下达的预算,在校(院)长的统一领导下,由省属高校财务部门组织具体执行。

第三十条 逐步建立预算编制标准周期制度,在一个财政预算批复前,省属高校可结合本年预算草案,参照上一年同期的预算支出情况申请、安排支出。

第三十一条 省属高校要按收入的来源渠道不同,正确区分收入类别,确保各项预算收入及时、足额实现,并依法按预算批复的预算科目、内容和程序等及时入账,不得隐瞒、坐支。

第三十二条 省属高校必须严格执行批复的支出预算和规定的财务开支标准,贯彻“勤俭办事业”方针,建立健全资金的申请、拨付与使用管理制度,严格控制预算支出,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三十三条 省属高校按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与要求,在用款计划和支出预算批复、下达后,根据用款计划与预算批复、下达情况,结合工作任务安排与项目建设进度需要,按规定的支出用途等及时办理用款支付手续。

第三十四条 基本支出在批复的预算范围内,按规定的开支范围和标准执行。人员经费遵守各项财务制度和费用开支标准,按实际人数、工资结构,以及相应的计提基数与比例办理支出;公用经费结合单位工作计划和事业任务完成情况,保障学校正常运转,以合法、真实有效原始凭证列支。

第三十五条 项目支出要按批复的项目支出预算,在规定的用途和范围内结合项目实施进度,拨付和使用资金,并保证项目资金专款专用。

第三十六条 因业务需要由多个单位协作完成的项目,项目承担单位可与协作单位通过合同、协议明确工作任务内容、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及金额,按合同、协议办理预算支出。

第三十七条 省属高校涉及有关预算资金的合同、协议,必须先经过财务部门审核。财务部门合同审核的主要内容是:

1、合同内容是否符合国家和部门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规章;

2、合同涉及资金是否符合预算;

3、合同内容是否有可能对本单位未来经济利益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等。

第三十八条 省属高校要严格遵守教育部门预算资金的使用管理及核算制度、办法规定,按规定的程序、手续办理各项支出,加强资金流转各环节的财务监督。

第三十九条 省属高校预算执行中,不得发生下列行为: 1.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提高开支标准; 2.办理无预算、超预算支出;

3.未经批准用项目预算资金安排基本支出; 4.省批复为政府采购的项目,未经批准自行采购;

5.用财政性资金进行对外投资(包括购买债券、股票等); 6.伪造、变造虚假合同或发票骗取预算资金; 7.采取各种手段虚列支出等;

8.未按规定程序报批,擅自变更预算项目; 9.其他违反预算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四十条 省属高校必须按照政府采购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批复的政府采购预算,加强政府采购工作。要依照《安徽省省属院校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和《安徽省省属院校政府采购工作操作规程》的要求,结合学校工作需要,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做好全年的政府采购计划,均衡采购预算执行。

第四十一条 省属高校应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的总结与分析,对预算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处理意见或改进措施。

第四十二条 建立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制度。省属高校要按规定的格式、内容和要求(另行通知),按期向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报告预算执行情况。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包括定期报告和专项报告。

第四十三条 预算一经批复,一般不予调整。但执行过程中,遇以下特殊情况可办理预算调整:

(一)财政拨款收入和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的调整。因国家政策、行政工作任务和事业计划有较大变动,或遇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等,对学校收支预算影响较大时,由学校提出申请预算调整报告,报省教育厅审核、汇总,经省财政厅批复后执行。

(二)按照预算收支平衡的原则,学校收支项目与批复发生差异,差异额超过预算总额的10%时,由学校提出正式申请预算调整报告报省教育厅审核汇总,经省财政厅批复后执行。

(三)学校收支项目与批复发生差异,差异额低于预算总额的10%时,由学校自行调整,并报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备案。

第四十四条 省属高校预算调整报告原则上于每年10月31日前报省教育厅。预算调整报告应列明预算调整的理由、项目、数额、措施,预算调整表,以及其他说明。

第四十五条 如遇自然灾害、发生事先难以预料的情况等确需申请财政补助的,有关省属高校应按《安徽省省级教育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教计〔2002〕056号)的规定与要求提出申请。对不符合规定的经费申请,省教育厅不予受理。

第四十六条 对于省教育厅追加、调减财政性资金补助而造成的预算调整,省属高校根据有关文件的要求,及时将预算收支指标分解下达具体部门或单位,相应调整本单位预算并严格执行。

第四十七条 省属高校申请增加预算支出的,需要组织听证的项目,按《安徽省预算追加听证办法(试行)》的规定办理。

第七章 预算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

第四十八条 省属高校应加强学校预算管理全过程的监督检查与分析,学校每年应组织内审部门进行上年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并就预算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区分不同情况、不同性质,分别提出不同的处理意见或改进措施,省教育厅要督促有关方面认真、及时地整改,并对违反预算管理行为按规定进行处理。

第四十九条 省属高校应建立绩效考评制度,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追踪问效,不断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五十条 学校上预算执行及效益分析情况,以及当年预算安排情况,校级财务部门应如实向全校教职工代表大会作出报告,接受监督。

第五十一条 省属高校应编制本校项目评价计划,对本校的项目开展绩效考评工作,并将评价报告报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可委托有关单位对项目评价情况进行定期抽查。

第五十二条 在预算执行与编制过程中有下列行为的,要追究单位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一)虚报支出预算,隐瞒截留收入,骗取财政拨款;提供虚假数据、虚假财务报告,伪造、变造虚假合同、发票,以及其他违反财政法规行为的,按国家有关违反财政法规处罚规定追究责任单位、单位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不按批准预算执行,办理无预算、超预算支出,擅自改变预算资金的性质和使用范围,用财政补助资金进行对外投资的,挤占、挪用专项资金,除暂时停止审批单位项目经费外,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三)预算单位不按规定编报预算、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财务报告的,由省教育厅给予单位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单位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四)有关部门不履行预算管理职责,不配合财务部门做好预算管理工作的,由省属高校追究该部门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五)不积极主动配合检查监督,落实提供财务会计及其相关情况和资料的,要追究单位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五十三条 其他违反国家和省有关法规规定的,按相关法规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四条 本办法自二○○五年一月一日起试行。

第五十五条 省教育厅直属高校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报省教育厅备案。

第五十六条 各市和省直有关部门举办的高校及省教育厅直属中专学校的预算管理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五十七条 本办法由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五篇:安徽省省属企业担保管理暂行办法(2011年5月9日)

皖国资产权〔2011〕82号

关于印发《安徽省省属企业担保管理

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省属企业:

《安徽省省属企业担保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11年5月9日第13次委主任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各省属企业要进一步提高对担保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担保管理各项制度,科学决策,规范操作,切实增强风险防控能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各省属企业要对本办法实施前本企业及所属企业提供的担保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对已到期的担保事项,未按本办法规定

-1-程序办理的,不得再行提供担保;对未到期的担保事项,要按照本办法规定跟踪监控,及时掌握动态,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加强风险防控。

三、今后,各省属企业要按照《安徽省省属企业担保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明确责任,规范程序,严格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运行。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九日

-2-安徽省省属企业担保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规范省属企业担保行为,切实防范担保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省属企业是指安徽省人民政府授权安徽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担保行为是指企业以担保人名义与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以下称“被担保人”)不履行债务时,担保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的经济行为。

第四条

省属企业提供担保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诚实信用原则;

(二)合法合规原则;

(三)防范风险原则;

(四)自愿公平原则;

(五)严格管理原则。

第二章

担保权限和范围

第五条

省属企业可以为其全资、控股、参股企业以及其

-3-他省属企业提供担保。

省属企业为参股企业提供担保的,应按参股比例与其他股东共同承担担保责任,不得超过参股比例进行担保。

省属企业应严格控制全资、控股企业之间的担保,规范程序,严格管理。

第六条

省属企业应严格控制对外担保,不得为其他省属企业所属各级企业和本办法第五条规定以外的无产权关系或经营业务往来的其他企业、机构、个人提供担保。

第七条

省属企业对外提供担保时,应要求被担保人提供反担保。被担保人不提供反担保的,省属企业不得提供担保。

第八条

省属企业不得为经营状况非正常的企业提供担保。经营状况非正常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近两个会计连续亏损的;

(二)资不抵债的;

(三)存在恶意拖欠银行贷款本息不良记录的;

(四)涉及重大经济纠纷、经济案件或破产诉讼的;

(五)生产经营不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

(六)省国资委认为经营状况非正常的其他情形。第九条

省属企业累计担保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被担保人为其他省属企业的,对同一被担保人提供的累计担保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40%;被担保人为非省属企业的,对同一被担保人提供的累计担保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20%。

-4-第三章

担保人和被担保人条件

第十条

担保人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企业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二)具有良好的资信及代为偿债能力;

(三)具有本办法规定的担保权限。第十一条 被担保人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依法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其他主管机关)核准登记并办理年检手续;

(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备健全的管理机构和财务制度;

(三)具有清偿债务的能力;

(四)无逃废银行债务等不良信用记录;

(五)无重大经济纠纷、经济案件或破产诉讼;

(六)省国资委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四章

担保形式

第十二条

本办法所称担保的形式包括:保证(一般保证、连带责任保证)、抵押、质押(动产质押、权利质押)、留臵和定金等。

第十三条

省属企业提供担保应以一般保证为主。第十四条

下列国有资产不得设臵抵押担保:

(一)未办理企业国有资产占有产权登记的;

(二)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国有资产;

(三)依法被采取查封、扣押等财产保全措施或执行措施

-5-的国有资产;

(四)依法不得抵押的其他国有资产。

第十五条

省属企业以财产、权利抵押或质押的,依照法律程序将抵押物或质物折价、拍卖或变卖处理时,抵押或质押资产应依法进行资产评估,资产评估结果应报省国资委备案。

第五章

担保程序

第十六条

省属企业提供担保的,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以及公司章程的规定履行内部决策程序,由企业董事会(未设董事会企业的总经理办公会)审议并作出决议;根据省国资委及公司章程规定担保事项超出董事会(未设董事会企业的总经理办公会)批准权限的,由企业股东(大)会批准。

省属企业全资、控股企业之间提供担保的,担保人和被担保人应在履行内部决策程序后报省属企业批准;省属企业为其全资、控股企业提供担保的,由省属企业履行内部决策程序后,在7个工作日内报省国资委备案;除上述情形外,省属企业为其他企业提供担保的,应在履行内部决策程序后报省国资委批准。

第十七条

省属企业在审查担保申请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并对担保项目进行风险测评的基础上,按下列程序办理担保事项:

(一)企业财务部门或指定的专门部门编制担保业务审批报告书,并签署意见;

(二)企业财务部门或指定的专门部门对拟决定的担保事项和拟签订的担保文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

(三)企业总会计师或企业分管领导、企业法律事务机构对担保事项签署审查意见;

(四)企业董事会(未设董事会企业的总经理办公会)或股东(大)会根据省国资委及公司章程有关规定决议批准。

第十八条

省属企业提供担保须报国资委批准的,应同时提交以下文件资料:

(一)提供担保的请示文件;

(二)企业董事会(未设董事会企业的总经理办公会)作出的关于提供担保的决议;

(三)法律事务机构对担保事项出具的法律意见书;

(四)企业最近一个会计审计报告和被担保人近两年审计报告;

(五)担保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政府有关部门或单位出具的项目审批文件;

(六)担保项目主债务合同或者贷款意向书及其他有关文件;

(七)被担保人还款计划、方式及资金来源;

(八)被担保人负债状况及或有负债情况的说明;

(九)担保形式为抵押、质押等物权担保的,应提交抵押或质押财产权属凭证(载明财产的名称、数量、质量等状况)和具有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对抵押或质押财产出具的评估报告等材料;

(十)被担保人拟提供反担保的书面说明(载明反担保的形式、期限、财产状况),反担保形式为抵押、质押等物权担保的,应提交涉及财产的权属凭证;

(十一)省国资委规定的其他文件。

第十九条

省属企业提供担保,应及时组织人员进行调查,重点审查被担保人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对担保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风险控制的防范措施。对被担保人财务状况的审查应掌握下列原则:

(一)对一年以内(含一年)的担保,被担保人须最近一个会计盈利;

(二)对一年以上的担保,被担保人须近两年连续盈利。第二十条

省国资委对担保事项批复后,省属企业应与反担保人及时签订书面反担保合同,并办理反担保必需的登记手续。反担保合同签订后,省属企业方可提供担保。

第六章

担保管理

第二十一条

省属企业应加强担保管理,建立健全规范担保行为的各项制度。

(一)建立担保业务台账,定期对担保业务进行分类整理归档和统计分析;

(二)建立跟踪和监控制度。对被担保人以及担保项目资金使用、财务状况及债务主合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8-及时处理;

(三)建立备案制度。省属企业决定的担保事项,应及时向省国资委备案;每年年初,省属企业应结合决算工作,汇总上提供担保情况(包括被担保人、担保项目、担保金额、担保期限、担保方式、担保财产、反担保措施等)和担保诉讼情况,以书面形式报省国资委。

第二十二条

省属企业在提供担保活动中有意瞒报情况,或者弄虚作假、提供虚假会计资料的,由省国资委责令改正,并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其作出处罚;对企业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和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三条

省属企业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提供担保或对所提供担保的项目不跟踪,出现担保风险又不及时报告,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安徽省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视情节轻重处以通报批评、行政处分、经济处分直至终身不得担任省属企业及各级全资、控股企业的负责人等处罚。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四条

省属企业负责人和有关工作人员在担保工作中,采取隐瞒不报、低价变卖、虚报损失等手段侵吞、转移国有资产的,由省国资委责令改正,并依法给予行政和纪律处分。

-9-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五条

社会中介机构对其出具的专业报告的准确性、真实性、合法性承担责任。社会中介机构及有关当事人在担保工作中与企业相互串通,弄虚作假、提供虚假鉴证材料的,省国资委将有关情况通报其行业主管部门,建议给予相应处罚,并不再选择其从事相关业务。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省属企业应根据本办法,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完善企业内部担保管理办法,具体办法报省国资委备案。

第二十七条

上市公司的担保业务同时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专业担保公司的担保业务不适用本办法,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省国资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本办法施行前的有关省属企业担保工作的的规章制度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依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主题词:经济管理

企业

担保

办法

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国资委办公室

2011年5月19日印发

共印90份

下载安徽省关于加强省属企业对外捐赠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徽省关于加强省属企业对外捐赠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企业对外捐赠纳税筹划策略

    企业对外捐赠纳税筹划策略 一、主要捐赠模式 1.企业现金捐赠和企业个人股东现金捐赠相结合的模式。企业现金捐赠和企业个人股东现金捐赠相结合是本次捐赠中比较典型的模式。......

    企业对外捐赠的财税处理

    企业对外捐赠的财税处理 今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正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国内各大机构、企业和个人纷纷捐款捐物,支援灾区。针对这一......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对外捐赠管理有关

    【发布单位】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 【发布文号】国资发评价[2009]317号 【发布日期】2009-11-05 【生效日期】2009-11-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

    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对外捐赠管理的通知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文件 国资发评价[2009]317号 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对外捐赠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 各中央企业:近年来,中央企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国家救灾、扶......

    《对外捐赠管理规定》制度试题

    对外捐赠管理规定 1. 《对外捐赠管理规定》是依据(A)制订的 A.《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对外捐赠管理办法》 B.《华能股份公司对外捐赠管理办法》 C. 《华能江苏分公司对外捐赠管理办......

    财政部关于加强企业对外捐赠财务管理的通知

    财政部关于加强企业对外捐赠财务管理的通知 财企[2003]95号 2003.3.14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各中央管理企业,总后勤部,新疆生......

    企业对外捐赠资产的会计处理

    (一)企业对外捐赠资产的会计处理 企业在将自产、委托加工的产成品,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第 14号——收入》指出,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

    企业精细化管理工作意见

    企业精细化管理工作意见 企业精细化管理工作意见 企业管理最能保证效率的方法就是精细管理,这也是成功企业的管理之道。但很多时候一些设计精良的精细管理规则,却难得到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