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版GMP检查要点
2010版GMP认证总结
[ 检查要点1:组织机构图(组织机构图来源于文件,不能只下个红头文。一切都要有文件支持)
检查要点2:质量部是否独立设置、是否参与所有质量活动及审核GMP文件 检查要点3:关键人员的职责是否清晰完整,招聘时也要有文件支持。如:资历、经验、技能等方面都要有文件作出规定。
检查要点4:企业负责人与实际负责人的关系,是否有授权。
检查要点5:培训管理部门的职责、年度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培训方案、相关记录、培训考核、培训跟踪等。每个企业都存在人员培训不到位的情况,人员可以有培训不到位的现象出现但是有关培训的一整套文件不能有问题。
检查要点6:卫生
人员更衣程序、健康体检、参观人员管理、工衣工服工鞋是否有编号、服装的清洁应有记录(先风险评估后作出的规定)
三、厂房与设施
检查要点1:厂房、公用设施、固定。(图纸)检查要点2:生产区、仓储区、质量控制区布局图 检查要点3:厂房设施清洁维护规程
检查要点5:温度湿度控制情况(库房温度湿度需要验证)检查要点6:防虫、防鼠硬件措施及管理文件、记录
检查要点7:人员进入生产、贮存、和质量控制区的情况,(控制无关人员随便出入)
检查要点8:物流路线(从库房到车间,特别注意在运输过程中的管理措施)
四、生产区
检查要点1:生产工艺流程图、洁净区送风、回风、排风布局图
(根据药品生产过程的风险评估来确定净化级别以及温度湿度压差等要求)检查要点2:环境检测报告
检查要点3:产尘操作间、原辅料称量室的设计、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的措施 检查要点4:储存功能间是否能够满足物料在车间的暂存和流转。
五、仓储区 检查要点1:库房布局图(有特殊贮藏要求的物料如何存放)区域划分是否合理
检查要点2:物料接收、发放、发运区域的设置
检查要点3:不合格物料、召回药品是否隔离存放(物理隔离建设单独的不合格库或用不锈钢建设围栏、拉线或划分区域不接受)检查要点4:物料储存是否能满足物料贮存条件
检查要点5:来料如何请验、如何取样(取样车专家有意见,如企业有条件可以做取样间)
六、化验室
检查要点1:微生物室布局图、化验室与生产区最好区分开 检查要点2:样品接收处置、贮存区 检查要点3:仪器是否有专门的仪器室 检查要点4:化学试剂贮存区
七、设备
检查要点1:设备清单
检查要点2:设备采购、安装、确认、报废的记录和文件
检查要点3.:关键设备对药品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评估(有断裂、脱落风险的设备如:摇摆制粒机、震荡筛的筛网断裂)
检查要点4.:设备的润滑剂、冷却剂管理规定是否符合要求
检查要点5:设备模具的采购、验收、保管、维护、使用、发放及其报废的管理规程和相关记录
检查要点6:经过改造或者大修的设备是否有变更记录、大修后设备是否进行确认,是否在确认符合要求后用于生产。
检查要点7:设备、设施清洁操作规程记录、清洁效果是否经过风险评估、是否经过确认
检查要点8:设备使用维护保养是否有记录,记录能否反应出文件规定所要检查的所有内容
检查要点9:设备状态标识、设备确认的参数范围 检查要点10:衡器、量具、仪表是否校验 八|、制药用水
检查要点1:机组相关档案(包括设计安装图纸)
检查要点2:工艺用水流向图(总送总回储罐、各用水点)有无盲管 检查要点3:工艺用水电导率及控制指标
检查要点4:原水、制药用水的水质监测规定及相关记录 检查要点5:纯化水管道的清洗、消毒、维护保养规程及相关记录 检查要点6:纯化水系统的风险评估(偏差以及变更情况)检查要点7:纯化水系统的验证情况 九|、空调系统
检查要点1:机组相关档案(包括设计安装图纸)检查要点2:空调系统图(送风图、回风图、直排图)检查要点3:空调系统的日常监测情况(现场询问)检查要点4:空调系统监测规定及相关记录
检查要点5:空调系统的清洗、消毒、维护保养规程及相关记录 检查要点6:空调系统的风险评估(偏差以及变更情况)检查要点7:空调系统的验证情况
十、物料
检查要点1:原辅料的质量标准
检查要点2:印字油墨(有、无,如有是否达到食用级以上)检查要点3:物料的接收、贮存、发放、使用、发运的操作规程及记录 检查要点4:物料的取样(取样证)检验报告、放行单 检查要点5:进口药材相关批件
检查要点6:外包装标识(严格按照条款设计如:中药饮片标识、中间体标识、有复验期和有效期、贮存条件一定要设计在标识卡上)
检查要点7:物料贮存是否合理(现场检查)如何管理待验品、不合格品、合格品(不合格品和召回物料一定要物理隔离)
检查要点8:有特殊要求的物料如何储存(易串味中药饮片、阴凉储存的中药饮片、易燃易爆物料的储存酒精)
检查要点9:库房布局是否合理防蚊等措施是否到位,存储区要有布局图(卫生第一)
检查要点10:标识齐全、准确是基础,账物卡相符是核心(纵向横向检查经的起)。
十一、供应商审计与评估
检查要点1:供应商审计与评估管理规程 检查要点2:合格供应商名单
检查要点3:供应商审计与分级管理(分级是否有风险评估)
检查要点4:生产厂家与经销商的授权(必须有相关授权)生产厂家与经销商的证照都要有,主要物料供应商应现场审计
检查要点5:审计记录与审计报告(应详细阐述企业概况及质量管理能力)检查要点6:质量保证协议(责任是否明确详见条款)
十二、回收
检查要点1:回收操作规程和记录(回收的数量、处理流程)检查要点2:回收的定义是否理解正确
十三、返工产品的管理 检查要点1:返工产品管理规程 检查要点2:返工产品审批是否完整 检查要点3:返工产品生产记录 检查要点4:风险评估、稳定性考察 检查要点5:返工的定义是否理解正确
十四、确认与验证 检查要点1:验证总计划
检查要点2:确认与验证的范围和程度应当经过风险评估来确定
检查要点3:厂房、设施、设备、检验仪器变更后的确认,并保持持续的验证状态
检查要点4:设备的清洁验证方案报告 检查要点5:关键设备的消毒或灭菌验证 检查要点6:三批生产工艺验证情况
十五、生产管理 检查要点1:生产许可证、生产批件、生产工艺、质量标准 检查要点2:批生产指令、批包装指令、批生产记录、批包装记录 检查要点3:关键工艺参数、生产处方是否与批件一致、检查要点4:工艺规程与SOP的一致性、生产设备与工艺的匹配性 检查要点5:实际操作能力、参数的控制能力、物料平衡情况 检查要点6:防止混淆、污染和差错的控制措施、偏差处理 检查要点7:特殊产品粉尘的控制(除尘设施及现场效果)检查要点8:清场情况、人员控制、环境控制、摸具管理、设备日志 检查要点9:影响产品质量的物料、设备发生变化应确认或验证 检查要点10:整体布局及人员配备能否满足生产要求
十六、质量控制实验室 检查要点1:人员是否符合要求
检查要点2:取样人员授权怎么确定(是否有授权书)
检查要点3:仪器设备能否满足品种检验需求,是否校验。查看仪器使用维护保养、清洁管理规程和记录
检查要点4:仪器设备清单,查看检验量计算设备能否满足需求
检查要点5:标准品、对照品的管理规程、标准品、对照品的来源及领用记录 检查要点6:质量标准是否齐全、是否受控(如:中国药典)检查要点7:检验操作规程和SOP相关记录是否制定 检查要点8:检验方法验证管理规程、报告和记录
检查要点9:高效、气相、红外等系统适应性检查(验证或确认报告记录)图谱和数据的管理情况
检查要点10:取样管理、样品如何保管、发放、使用(要有记录),检验上用的空白记录怎么控制
检查要点11:检验数据结果超标怎么管理、是否有SOP 检查要点12:留样管理规程、稳定性考察情况(年度计划、考察方案、考察批次和检验周期、发生重大变更或偏差后稳定性考察)实际留样与规程是否相符 检查要点13:剧毒及有特殊要求的试剂如何管理(看现场、文件和记录)检查要点14:培养基适用性实验(检验记录应能反应出培养基的批号)检查要点15:中药提取过程中有机溶剂残留限度是否在质量标准中有规定
十七、变更管理
检查要点1:变更控制管理规程是否对原则、分类、程序作出规定(变更涉及范围、控制流程、管理部门和人员;相关文件和记录)检查要点2:变更后评估管理及考察评估记录
检查要点3:返工、重新加工的评估、审核和批准,对验证和稳定性的影响 检查要点4:OOS调查控制系统
十八、偏差处理
检查要点1:偏差处理管理规程、SOP 检查要点2:偏差处理相关的调查、报告、处理、纠正等记录(与生产和检测有关的偏差和失败检查:记录、评估、及时调查、包括采取的纠正措施)
十九、纠正措施
检查要点1:纠正措施的启动 检查要点2:纠正措施与偏差的关系 检查要点3: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风险评估
二十、产品质量回顾
检查要点1:产品质量回顾分析管理规程及SOP 检查要点2:产品评审:至少每年一次,包括评估报告(回顾分析、质量趋势分析图)
二十、产品质量回顾
检查要点1:产品质量回顾分析管理规程及SOP 检查要点2:产品评审:至少每年一次,包括评估报告(回顾分析、质量趋势分析图)
二十一、投诉与不良反应
检查要点1: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制度 检查要点2:投诉管理规程和SOP,投诉记录 检查要点3:评价、调查、处理记录 检查要点4:投诉定期评估分析报告 二
十三、委托生产 检查要点1:合同内容是否齐全,质量责任是否明确。是否经过省局的批准 检查要点2:物料管理、生产管理、记录情况
检查要点3:受托方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中间体的运输、存储等的管理规定 二
十四、委托检验
检查要点1:委托检验合同(责任是否在委托方)检查要点2:委托检验管理文件和sop 检查要点3:国家局或者省局委托批件内容
检查要点4:委托方对受托方评估记录和报告、委托方对受托方检验过程的监督记录
检查要点5:委托检验报告(盖有红章的原件)二
十五、产品发运和召回 检查要点1:产品发运管理规程
检查要点2:销售记录(名称、批号、数量、收货地址、联系方式)检查要点3:运输方式(冷链)防止破损污染的具体措施
检查要点4:召回管理规程(召回是否向药监部门报告、召回产品的贮存、处置和评估)
检查要点5:召回记录
检查要点6:模拟召回(应急演练)二
十四、委托检验
检查要点1:委托检验合同(责任是否在委托方)检查要点2:委托检验管理文件和sop 检查要点3:国家局或者省局委托批件内容
检查要点4:委托方对受托方评估记录和报告、委托方对受托方检验过程的监督记录
检查要点5:委托检验报告(盖有红章的原件)二
十五、产品发运和召回 检查要点1:产品发运管理规程
检查要点2:销售记录(名称、批号、数量、收货地址、联系方式)检查要点3:运输方式(冷链)防止破损污染的具体措施 检查要点4:召回管理规程(召回是否向药监部门报告、召回产品的贮存、处置和评估)
检查要点5:召回记录
检查要点6:模拟召回(应急演练)
第二篇:药品GMP检查要点
药品GMP检查要点
药品GMP检查要点包括化学药品注射剂GMP检查要点、中药注射剂GMP检查要点、血液制品GMP检查要点、重组产品GMP检查要点、疫苗菌苗GMP检查要点等,遵循以下原则。
一、检查要与品种相结合
根据申请认证的剂型,选择该剂型中产量大、工艺复杂、质量不稳定等高风险品种,从原料购进到成品出厂进行全过程检查。每个剂型至少选择3个品种,不足3个品种的全部检查。
二、检查要与品种的生产工艺相结合
核对并确认其是否能够按其注册申报的处方和工艺生产。
三、措施和工艺参数应有验证数据支持
要检查关键工艺参数的验证资料对激素类或抗肿瘤类化学药品与其它药品共用同一设备和空气净化系统的,要重点检查其防止交叉污染的措施及验证数据。
四、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的真实运作情况
检查生产和质量管理的现状和各种记录、台帐、凭证,从深层次查清其真实运作情况,即要从表象查到真相。
(一)化学药品注射剂GMP检查要点
根据药品GMP原则要求,结合注射剂生产影响药品质量的关键环节,提出化学药品注射剂GMP跟踪检查要点,旨在督查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的变更情况和实际运行状态。检查组须对如下内容按照药品GMP要求,逐一核实,并详细陈述。
1、药品GMP认证检查提出缺陷项目的整改落实情况。
2、企业的组织机构是否有变动、是否能够确保履行职责;企业负责人、质量保证负责人及其人员、质量控制负责人及其人员、药品生产、物料管理负责人员专业、学历、资历及其履行职责的实际能力。
3、生产厂房及其设施、生产设备、仓储条件、检测仪器等是否发生变更及其符合药品GMP情况。
4、新增生产品种的工艺验证及相关文件的补充和完善情况;生产规模及其生产品种扩增或调整与生产及检验能力是否匹配。
5、物料供应商审计,包括选择原则、审计内容、实地考核周期、认可标准、审计人员资格、批准及变更供应商的审批程序等是否能够确保物料质量;是否与物料供应商签定合同;物料验收、抽样、检验、发放标准、程序及其执行情况。
6、物料及产品按规定条件秩序合理存放,有明确的状态标志;货位卡内容齐全、清晰,物卡相符;每种原料、辅料使用情况,如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其验证情况。
7、空气净化系统的温度、湿度、换气次数、风速、风压、自净时间、尘埃粒子和微生物等控制标准、检测周期、检测结果出现偏差的处理措施;生产厂房及空气净化系统清洁消毒方法、消毒周期、认可标准;高效过滤器更换标准、更换周期及其验证情况。
8、制水系统及其验证:⑴纯化水、注射用水制备方法及系统运行方式;⑵注射用水制备、储存、分配、使用方式;⑶系统清洁、消毒方法、消毒周期、验证周期及其确定依据、执行情况。
9、压缩空气、惰性气体等净化及其过滤器完整性测试、更换周期确定依据及其执行情况。
10、配制药液到灭菌或除菌过滤的时间间隔、除菌过滤操作环境以及无菌药液到分装的转运方式、时间间隔;待冻干中间产品的滞留时间、待灭菌的中间产品滞留时间及其验证;无菌过滤器完整性试验;是否对待灭菌的中间产品污染菌总数(包括需氧菌和耐热孢子)规定限度并遵照执行。
11、无菌分装环境、设备(单机、联动线及其生产厂家)、过程监控等及其再验证。更换品种或批次的清洁方法、清洁剂或消毒剂选用标准、配制是否经过除菌过滤;清洁剂或消毒剂所用容器及存放时间等是否能够防止污染;同一操作区有两台或数台分装机同时生产,产品批号划分及防止混淆的措施。
12、直接接触中间产品、激素类产品、抗肿瘤类产品与普通化学药品,以及非最终灭菌注射剂与最终灭菌注射剂共用生产设备与设施,更换品种时清洁方法及其有效的验证,如清洁指标成分确定依据、取样位置、取样方法、挑战性试验、检测方法、判断标准等。
13、灭菌设备容量与生产规模匹配程度;灭菌设备热穿透试验、热分布试验、最大量、最小量及生物指示剂验证数据;灭菌温度监测方式、灭菌时间、Fo值、压力控制及记录。不同时间、不同灭菌设备产品批号划分及灭菌前后防止混淆的措施。
14、质量控制部门是否能够按规定独立履行职责;对物料、中间产品、产品实行全项检验,如部分检验,其确定原则;采用的检验标准符合法规要求;按程序如实出具检验报告;按规定留样及观察;如有委托检验,其被委托方资质、协议及其执行情况;
15、批记录(生产、包装、检验)检查要覆盖企业常年生产所有品种,每类品种至少抽查3批记录,不足3批的全部检查;重点检查企业是否按照注册处方、工艺规程及质量标准组织生产及检验,生产过程的物料平衡、偏差处理及不合格品处理情况;批记录内容是否真实、数据完整,字迹清晰、具有可追溯性。
16、质量保证部门是否能够按规定独立履行物料抽样及不合格的物料不准投入生产、合格产品方可放行、不合格物料及成品处理等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对物料供应商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审计及评估,并严格履行质量否决权。
17、销售记录能够全面、准确反映每批药品的去向,必要时能够追查并及时全部收回。
18、委托生产或接受委托生产是否符合国家规定。
19、企业是否发生过违反《药品管理法》及其它法律法规行为,省级药监部门的处理意见或结果;本次检查发现违法的具体行为。
(二)中药注射剂GMP检查要点
根据药品GMP原则要求,结合中药注射剂生产影响药品质量的关键环节,提出中药注射剂GMP跟踪检查要点,旨在督查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的变更情况和实际运行状态。检查组须对如下内容按照药品GMP要求,逐一核实,并详细陈述。
1、药品GMP认证检查提出缺陷项目的整改落实情况。
2、企业的组织机构是否有变动、是否能够确保履行职责;企业负责人、药品生产、质量保证、质量控制、物料管理负责人员是否保持相对稳定,如变更是否具备相应的资历和能力。
3、生产厂房及其设施、生产设备、仓储条件、检测仪器等是否发生变更及其符合药品GMP情况。
4、新增生产品种的工艺验证及相关文件的补充和完善情况;生产规模及其生产品种扩增或调整与生产及检验能力是否匹配。
5、物料供应商审计,包括选择原则、审计内容、实地考核周期、认可标准、审计人员资格、批准及变更供应商的审批程序等是否能够确保物料质量;如购用中药饮片,其中药材来源、产地是否有明确;是否与物料供应商签订合同;物料验收、抽样、检验、发放标准、程序及其执行情况。
6、中药材产地保持相对稳定;药材、中药饮片验收、抽样、检验、发放的原则及执行情况;中药提取采用的工艺用水标准;盛放中药提取物的容器、转运方式、贮存场所及条件等控制污染的措施。
7、物料及产品按规定条件秩序合理存放,有明确的状态标志;货位卡内容齐全、清晰,物卡相符;每种原料、辅料使用情况,如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其验证情况。
8、空气净化系统的温度、湿度、换气次数、风速、风压、自净时间、尘埃粒子和微生物等控制标准、检测周期、检测结果出现偏差的处理措施;生产厂房及空气净化系统清洁消毒方法、消毒周期、认可标准;高效过滤器更换标准、更换周期及其验证情况。
9、制水系统及其验证:⑴纯化水、注射用水制备方法及系统运行方式;⑵注射用水制备、储存、分配、使用方式;⑶系统清洁、消毒方法、消毒周期、验证周期及其确定依据、执行情况。
10、压缩空气、惰性气体等净化及其过滤器完整性测试、更换周期确定依据及其执行情况。
11、配制药液到灭菌或除菌过滤的时间间隔、除菌过滤操作环境以及无菌药液到分装的转运方式、时间间隔;待冻干中间产品的滞留时间、待灭菌的中间产品滞留时间及其验证;无菌过滤器完整性试验;是否对待灭菌的中间产品污染菌总数(包括需氧菌和耐热孢子)规定限度并遵照执行。
12、无菌分装环境、设备(单机、联动线及其生产厂家)、过程监控等及其再验证。更换品种或批次的清洁方法、清洁剂或消毒剂选用标准、配制是否经过除菌过滤;清洁剂或消毒剂所用容器及存放时间等是否能够防止污染;同一操作区有两台或数台分装机同时生产,产品批号划分及防止混淆的措施。
13、非最终灭菌注射剂与最终灭菌注射剂共用生产设备与设施,更换品种时清洁方法及其有效的验证,如清洁指标成分确定依据、取样位置、取样方法、挑战性试验、检测方法、判断标准等。
14、灭菌设备容量与生产规模匹配程度;灭菌设备热穿透试验、热分布试验、最大量、最小量及生物指示剂验证数据;灭菌温度监测方式、灭菌时间、Fo值、压力控制及记录。不同时间、不同灭菌设备产品批号划分及灭菌前后防止混淆的措施。
15、质量控制部门是否能够按规定独立履行职责;对物料、中间产品、产品实行全项检验,如部分检验,其确定原则;采用的检验标准符合法规要求;按程序如实出具检验报告;按规定留样及观察;如有委托检验,其被委托方资质、协议及其执行情况;
16、批记录(生产、包装、检验)检查要覆盖企业常年生产所有品种,每类品种至少抽查3批记录,不足3批的,全部检查;重点检查企业是否按照注册处方、工艺规程及质量标准组织生产及检验,生产过程的物料平衡、偏差处理及不合格品处理情况;批记录内容是否真实、数据完整,字迹清晰、具有可追溯性。
17、质量保证部门是否能够按规定独立履行物料抽样及不合格的物料不准投入生产、合格产品方可放行、不合格物料及成品处理等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对物料供应商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审计及评估,并严格履行质量否决权。
18、销售记录能够全面、准确反映每批药品的去向,必要时能够追查并及时全部收回。
19、委托生产或接受委托生产是否符合国家规定。
20、企业是否发生过违反《药品管理法》及其它法律法规行为,省级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处理意见或结果;本次检查发现违法的具体行为。
(三)血液制品GMP检查要点
根据药品GMP原则要求,结合血液制品生产影响质量的关键环节,提出血液制品GMP跟踪检查要点,旨在督查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的变更情况和实际运行状态。检查组须对如下内容按照药品GMP要求,逐一核实,并详细陈述。
1、药品GMP认证检查提出缺陷项目的整改落实情况。
2、企业的组织机构是否有变动、是否能够确保履行职责;企业负责人、药品生产、质量保证、质量控制、物料管理负责人员是否保持相对稳定,如变更是否具备相应的资历和能力。
3、生产厂房及其设施、生产设备、仓储条件、检测仪器等是否发生变更及其符合药品GMP情况。
4、新增生产品种的工艺验证及相关文件的补充和完善情况;生产规模及其生产品种扩增或调整与生产及检验能力是否匹配。
5、原料血浆来源;是否与血浆站签订质量保证合同;质量考核频次一次性套材使用情况;使用临床用血浆的许可证明;发放套材数量与血浆数量对比情况。
6、原料血浆的运输、温度监控及其记录方式;是否使用国家批签发的检测试剂对每人份血浆复检;原料血浆自采集至使用的时间;不合格原料血浆的处理方式;废弃的原料血浆袋的处理方式。
7、物料供应商审计,包括选择原则、审计内容、实地考核周期、认可标准、审计人员资格、批准及变更供应商的审批程序等是否能够确保物料质量;是否与物料供应商签定合同;物料验收、抽样、检验、发放标准、程序及其执行情况。
8、物料及产品按规定条件秩序合理存放,有明确的状态标志;货位卡内容齐全、清晰,物卡相符;每种原料、辅料使用情况,如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其验证情况;原液的储存条件、储存期限及其确定依据。
9、空气净化系统的温度、湿度、换气次数、风速、风压、自净时间、尘埃粒子和微生物等控制标准、检测周期、检测结果出现偏差的处理措施;生产厂房及空气净化系统清洁消毒方法、消毒周期、认可标准;高效过滤器更换标准、更换周期及其验证情况。
10、制水系统及其验证:⑴纯化水、注射用水制备方法及系统运行方式;⑵注射用水制备、储存、分配、使用方式;⑶系统清洁、消毒方法、消毒周期、验证周期及其确定依据、执行情况。
11、压缩空气、惰性气体等净化及其过滤器完整性测试、更换周期确定依据及其执行情况。
12、配制药液到除菌过滤的时间间隔、除菌过滤操作环境以及无菌药液到分装的转运方式、时间间隔;待冻干中间产品的滞留时间;无菌过滤器完整性试验。
13、无菌分装环境、设备(单机、联动线及其生产厂家)、过程监控等及其再验证。更换品种或批次的清洁方法、清洁剂或消毒剂选用标准、配制是否经过除菌过滤;清洁剂或消毒剂所用容器及存放时间等是否能够防止污染;同一操作区有两台或数台分装机同时生产,产品批号划分及防止混淆的措施。
14、病毒灭活设备及设施验证,包括热穿透试验、热分布试验、最大量、最小量及其装载量方式;温度监测方式及记录方式;灭活前后或灭菌前后防止混淆的措施;实际运行的监控及其方式。
15、质量控制部门是否能够按规定独立履行职责;对物料(包括原料血浆)、原液、半成品、成品检验采用的标准符合法规要求;按程序如实出具检验报告;按规定留样及观察;如有委托检验,其被委托方资质、协议及其执行情况;
16、批记录(生产、包装、检验)检查要覆盖企业常年生产所有品种,每个品种至少抽查3批记录,不足3批的,全部检查;重点检查企业是否按照注册处方、工艺规程及质量标准组织生产及检验,生产过程的物料平衡、偏差处理及不合格品处理情况;批记录内容是否真实、数据完整,字迹清晰、具有可追溯性。
17、质量保证部门是否能够按规定独立履行物料抽样及不合格的物料不准投入生产、合格产品方可放行、不合格物料及成品处理等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对物料供应商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审计及评估,并严格履行质量否决权。
18、销售记录能够全面、准确反映每批药品的去向,必要时能够追查并及时全部收回。
19、企业是否发生过违反《药品管理法》及其它法律法规行为,省级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处理意见或结果;本次检查发现违法的具体行为。
(四)重组产品GMP检查要点
根据药品GMP原则要求,结合重组产品生产影响质量的关键环节,提出重组产品GMP跟踪检查要点,旨在督查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的变更情况和实际运行状态。检查组须对如下内容按照药品GMP要求,逐一核实,并详细陈述。
1、药品GMP认证检查提出缺陷项目的整改落实情况。
2、企业的组织机构是否有变动、是否能够确保履行职责;企业负责人、质量保证负责人及其人员、质量控制负责人及其人员、药品生产、物料管理负责人员专业、学历、资历及其履行职责的实际能力。
3、生产厂房及其设施、生产设备、仓储条件、检测仪器等是否发生变更及其符合药品GMP情况。
4、新增生产品种的工艺验证及相关文件的补充和完善情况;生产规模及其生产品种扩增或调整与生产及检验能力是否匹配。
5、物料供应商审计,包括选择原则、审计内容、实地考核周期、认可标准、审计人员资格、批准及变更供应商的审批程序等是否能够确保物料质量;是否与物料供应商签定合同;物料验收、抽样、检验、发放标准、程序及其执行情况。
6、物料及产品按规定条件秩序合理存放,有明确的状态标志;货位卡内容齐全、清晰,物卡相符;每种原料、辅料使用情况,如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其验证情况。
7、工程菌是否按三级种子库管理,如使用质粒重新转化获得的新工程菌株,是否按规定检定、评价及报批。
8、空气净化系统的温度、湿度、换气次数、风速、风压、自净时间、尘埃粒子和微生物等控制标准、检测周期、检测结果出现偏差的处理措施;生产厂房及空气净化系统清洁消毒方法、消毒周期、认可标准;高效过滤器更换标准、更换周期及其验证情况。
9、制水系统及其验证:⑴纯化水、注射用水制备方法及系统运行方式;⑵注射用水制备、储存、分配、使用方式;⑶系统清洁、消毒方法、消毒周期、验证周期及其确定依据、执行情况。
10、原液是否按照注册标准生产、检定(其中,肽图每半年至少测定1次,N-末端氨基酸序列至少每年测定1次);原液储存条件、储存期限及其确定依据。
11、压缩空气、惰性气体等净化及其过滤器完整性测试、更换周期确定依据及其执行情况。
12、配制药液到灭菌或除菌过滤的时间间隔、除菌过滤操作环境以及无菌药液到分装的转运方式、时间间隔;待冻干中间产品的滞留时间;无菌过滤器完整性试验。
13、无菌分装环境、设备(单机、联动线及其生产厂家)、过程监控等及其再验证;更换品种或批次的清洁方法、清洁剂或消毒剂选用标准、配制是否经过除菌过滤;清洁剂或消毒剂所用容器及存放时间等是否能够防止污染;同一操作区有两台或数台分装机同时生产,产品批号划分及防止混淆的措施。
14、灭菌设备热穿透试验、热分布试验、最大量、最小量及生物指示剂验证数据;灭菌温度监测方式、灭菌时间、Fo值、压力控制及记录;灭菌前后防止混淆的措施。
15、质量控制部门是否能够按规定独立履行职责;对物料、中间产品、产品实行全项检验,如部分检验,其确定原则;采用的检验标准符合法规要求;按程序如实出具检验报告;按规定留样及观察;如有委托检验,其被委托方资质、协议及其执行情况;
16、批记录(生产、包装、检验)检查要覆盖企业常年生产所有品种,每个品种至少抽查3批记录,不足3批的,全部检查;重点检查企业是否按照注册处方、工艺规程及质量标准组织生产及检验,生产过程的物料平衡、偏差处理及不合格品处理情况;批记录内容是否真实、数据完整,字迹清晰、具有可追溯性。
17、质量保证部门是否能够按规定独立履行物料抽样及不合格的物料不准投入生产、合格产品方可放行、不合格物料及成品处理等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对物料供应商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审计及评估,并严格履行质量否决权。
18、销售记录能够全面、准确反映每批药品的去向,必要时能够追查并及时全部收回。
19、企业是否发生过违反《药品管理法》及其它法律法规行为,省级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处理意见或结果;本次检查发现违法的具体行为。
(五)疫苗菌苗GMP检查要点
根据药品GMP原则要求,结合疫苗菌苗生产影响质量的关键环节,提出疫苗菌苗GMP跟踪检查要点,旨在督查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的变更情况和实际运行状态。检查组须对如下内容按照药品GMP要求,逐一核实,并详细陈述。
1、药品GMP认证检查提出缺陷项目的整改落实情况。
2、企业的组织机构是否有变动、是否能够确保履行职责;企业负责人、质量保证负责人及其人员、质量控制负责人及其人员、药品生产、物料管理负责人员专业、学历、资历及其履行职责的实际能力。
3、新工作人员是否按照规定接种与之工作相关的疫苗,全体工作人员是否进行生物安全培训。
4、生产厂房及其设施、生产设备、仓储条件、检测仪器等是否发生变更及其符合药品GMP情况。
5、新增生产品种的工艺验证及相关文件的补充和完善情况;生产规模及其生产品种扩增或调整与生产及检验能力(包括动物房)是否匹配。
6、物料供应商审计,包括选择原则、审计内容、实地考核周期、认可标准、审计人员资格、批准及变更供应商的审批程序等是否能够确保物料质量;是否与物料供应商签定合同;物料验收、抽样、检验、发放标准、程序及其执行情况。
7、物料及产品按规定条件秩序合理存放,有明确的状态标志;货位卡内容齐全、清晰,物卡相符;每种原料、辅料使用情况,如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其验证情况。
8、菌毒种三级种子库管理、鉴别实验、领用记录与生产工艺、生产指令相对应;动物源性原材料可溯源。
9、疫苗生产用辅料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尚无国家标准的,使用药用级别的;使用无药用级别的辅料应与申报注册标准相一致,如变更应备案。
10、空气净化系统的温度、湿度、换气次数、风速、风压、自净时间、尘埃粒子和微生物等控制标准、检测周期、检测结果出现偏差的处理措施;生产厂房及空气净化系统清洁消毒方法、消毒周期、认可标准;高效过滤器更换标准、更换周期及其验证情况。
11、制水系统及其验证:⑴纯化水、注射用水制备方法及系统运行方式;⑵注射用水制备、储存、分配、使用方式;⑶系统清洁、消毒方法、消毒周期、验证周期及其确定依据、执行情况。
12、压缩空气、惰性气体等净化及其过滤器完整性测试、更换周期确定依据及其执行情况。
13、配制药液到灭菌或除菌过滤的时间间隔、除菌过滤操作环境以及无菌药液到分装的转运方式、时间间隔;待冻干中间产品的滞留时间、无菌过滤器完整性试验;是否对待灭菌的中间产品污染菌总数(包括需氧菌和耐热孢子)规定限度并遵照执行。
14、无菌分装环境、设备(单机、联动线及其生产厂家)、过程监控等及其再验证。更换品种或批次的清洁方法、清洁剂或消毒剂选用标准、配制是否经过除菌过滤;清洁剂或消毒剂所用容器及存放时间等是否能够防止污染;同一操作区有两台或数台分装机同时生产,产品批号划分及防止混淆的措施。
15、病毒灭活设备及设施验证:包括热穿透试验、热分布试验、最大量、最小量及其装载方式;温度监测方式及记录方式;灭活前后防止混淆的措施;实际运行的监控方式及记录方式。灭菌设备验证:包括灭菌时间、Fo值、压力控制及记录;不同时间、不同灭菌设备产品批号划分;灭菌前后防止混淆的措施。
16、质量控制部门是否能够按规定独立履行职责;对物料、中间产品、产品实行全项检验,如部分检验,其确定原则;采用的检验标准符合法规要求;按程序如实出具检验报告;按规定留样及观察;如有委托检验,其被委托方资质、协议及其执行情况;
17、批记录(生产、包装、检验)检查要覆盖企业常年生产所有品种,每个品种至少抽查3批记录,不足3批的,全部检查;重点检查企业是否按照注册处方、工艺规程及质量标准组织生产及检验,生产过程的物料平衡、包括菌毒种扩增量、单批收获量、合并量、纯化收率、原液、半成品、成品,原液、半成品、成品与批签发量是否相匹配,以及偏差处理及不合格品处理情况;批记录内容是否真实、数据完整,字迹清晰、具有可追溯性。
18、质量保证部门是否能够按规定独立履行物料抽样及不合格的物料不准投入生产、合格产品方可放行、不合格物料及成品处理等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对物料供应商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审计及评估,并严格履行质量否决权。
19、销售记录能够全面、准确反映每批药品的去向,必要时能够追查并及时全部收回。
20、疫苗菌苗生产、使用过程中发生问题,其处理决定以及如何实施。
21、企业是否发生过违反《药品管理法》及其它法律法规行为,省级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处理意见或结果;本次检查发现违法的具体行为。
第三篇:GMP检查要点
GMP检查要点
张功浚
根据药品GMP原则要求,结合原料药生产影响药品质量的关键环节,提出原料药GMP跟踪检查要点,旨在督查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的变更情况和实际运行状态。检查组须对如下内容按照药品GMP要求,逐一核实,并详细陈述。
1、药品GMP认证检查提出缺陷项目的整改落实情况。
2、企业的组织机构是否有变动、是否能够确保履行职责;企业负责人、药品生产、质量保证、质量控制、物料管理负责人员是否保持相对稳定,如变更是否具备相应的资历和能力。
3、生产厂房及其设施、生产设备、仓储条件、检测仪器等是否发生变更及其符合药品GMP情况。
4、新增生产品种的工艺验证及相关文件的补充和完善情况;生产规模及其生产品种扩增或调整与生产及检验能力是否匹配。
5、物料供应商审计,包括选择原则、审计内容、实地考核周期、认可标准、审计人员资格、批准及变更供应商的审批程序等是否能够确保物料质量;如购用中药饮片,其中药材来源、产地是否有明确;是否与物料供应商签订合同;物料验收、抽样、检验、发放标准、程序及其执行情况。
6、中药材产地保持相对稳定;药材、中药饮片验收、抽样、检验、发放的原则及执行情况;中药提取采用的工艺用水标准;盛放中药提取物的容器、转运方式、贮存场所及条件等控制污染的措施。
7、物料及产品按规定条件秩序合理存放,有明确的状态标志;货位卡内容齐全、清晰,物卡相符;每种原料、辅料使用情况,如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其验证情况。
8、空气净化系统的温度、湿度、换气次数、风速、风压、自净时间、尘埃粒子和微生物等控制标准、检测周期、检测结果出现偏差的处理措施;生产厂房及空气净化系统清洁消毒方法、消毒周期、认可标准;高效过滤器更换标准、更换周期及其验证情况。
9、制水系统及其验证:⑴纯化水制备方法及系统运行方式;⑵系统清洁、消毒方法、消毒周期、验证周期及其确定依据、执行情况。
10、质量控制部门是否能够按规定独立履行职责;对物料、中间产品、产品实行全项检验,如部分检验,其确定原则;采用的检验标准符合法规要求;按程序如实出具检验报告;按规定留样及观察;如有委托检验,其被委托方资质、协议及其执行情况;
11、批记录(生产、包装、检验)检查要覆盖企业常年生产所有品种,每类品种至少抽查3批记录,不足3批的,全部检查;重点检查企业是否按照注册处方、工艺规程及质量标准组织生产及检验,生产过程的物料平衡、偏差处理及不合格品处理情况;批记录内容是否真实、数据完整,字迹清晰、具有可追溯性。
12、质量保证部门是否能够按规定独立履行物料抽样及不合格的物料不准投入生产、合格产品方可放行、不合格物料及成品处理等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对物料供应商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审计及评估,并严格履行质量否决权。
13、销售记录能够全面、准确反映每批药品的去向,必要时能够追查并及时全部收回。
14、委托生产或接受委托生产是否符合国家规定。
15、企业是否发生过违反《药品管理法》及其它法律法规行为,省级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处理意见或结果;本次检查发现违法的具体行为。
第四篇:GMP检查
1、药包材检验项目偏少,缺少试验拉力机等药包材检验设备。(第12条)
2、培训计划未经审批。(第26条)
3、培训按计划进行,但部分培训未按计划进行考核评估。(第27条)
4、冻干粉针车间C级区和B级区的鞋混放。(第34条)
5、活性炭称量台密封效果不好,易产生污染。(第53条)
6、成品阴凉库控温设施与仓库面积不匹配,无通风设施;常温库成品区地面部分破损;标签库排水管破损,地面积水;危险品库无警示标示,无沙袋。(第58条)
7、微生物室未设置清洗间。(第64条)
8、微生物室空调系统无压差计,无臭氧消毒设施。(第71条)
9、冻干机无生产状态标识。(第87条)
10、小针车间D级区器具间压差计已坏,未及时维修。(第94条)
11、粉针车间的暂存间XX原料未避光保存。(第108条)
12、验证报告中未明确交待验证方案是否有修改,验证小组成员是否经过培训;验证报告中合理漏项未明确说明。(第148条)
13、XXX注射液(20110401)批记录中配料后收率计算错误。(第159条)
14、小针车间D级区塑料桶装消毒剂无标识。(第191条)
15、小针车间D级区内一个不锈钢桶存放在物流通道处,无清洁状态标志; 氮气输送管道色标不正确。(第192条)
16、仓库取样车内表面清洁不彻底。(第194条)
17、未对产品召回系统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第305条)
18、低硼硅管制注射剂瓶取样证上标示时间是2006年9月11日,2011年1月进行复检后,未贴取样证,有检验记录。主要缺陷:1条
现场检查时企业仅对201101002批次20%的人血白蛋白进行了持续稳定考察留样,其他制品没有持续稳定考察留样。企业稍后重新制定了稳定性考察方案,其他批次人血白蛋白及其他制品拟开展持续稳定性考察。公司对原料、中间品和成品稳定性考察欠规范,如冻干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原液、半成品的储存期确定,企业以三批成品合格为标准,以此来判断所确认原液、半成品在储存期内是否合格;新生产区试生
产成品的稳定性留样方案不合理,仅选择性留样部分产品。一般缺陷;21条
1、物料取样间和无菌、微生物限度检查所使用的消毒剂未除菌过滤处理,无菌检查空调系统每次使用后停机,不易保持空气清洁度。
2、轧盖、洗瓶等岗位人员对本岗位的关键控制参数不清楚。
3、进入洁净区三更使用的乳胶手套经高压灭菌后发生粘连,公司在更衣程序中要求戴两次手套,非常困难,不能达到洁净目的。
4、部分物料的管理欠规范,如原老厂区使用的标签、说明书和包材等剩余包装材料未及时处理,仍以合格物料标识;熔浆生产区检测间内冰箱内有14瓶液体(0.9%灭菌氯化钠)无标识
5、对物料储存期有效期的文件规定(SOP-03-12-2005)欠合理,在储存三年后进行复检后未规定有效期。
6、对生产洁净区和无菌、微生物检查实验室的静态检测沉降菌项目百级区平皿数只有2个(国家标准为最少14个)
7、对试生产三批人血白蛋白的检验钠离子项目不合格的偏差报告分析欠合理,中检院检验不合格,自检合格,公司分析原因认为是仪器精度问题,准备更换新型号仪器,而未对造成检验结果偏差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新购仪器尚未到位。
8、丁基胶塞(湖北华强,201011001)生产日期为2010年11月,有效期为3年,但企业货位卡及检验报告单中实际效期从入库日期2010年12月28日计算。
9、分装车间洗瓶机注射用水未取样监控。
10、注射用水检测原始记录中11个项目检验均由一人统一代签,无法追溯实际检验人。
11、注射用水系统阶段趋势分析中未统计2010年10月5日6号取样点细菌数,且该数目达到警戒限;蛋白分离制作单元计算机控制系统确认报告中重量控制验证实验未记录加重、减重过程使用的液体名称,确认结论有加透析液操作评价,而无相关操作记录。
12、灭菌工艺验证温度记录未包括升温及降温过程。
13、除菌过滤验证中过滤器使用时限验证采取制品循环过滤10小时,制品取样检测微生物限度达标作为可接受标准,过滤器溶出物检查验证过滤注射用水仅检查易氧化物;蛋白分离制作单元计算机控制系统验证中搅拌控制验证试验仅确认搅拌转速应能随开度的增大而增大,未确认开度与转速的对应关系。
14、洁净区环境监控SOP规定高效过滤器检漏每年1次,而再验证及再验证延期SOP规定至少每六个月1次。
15、人血白蛋白浓缩工序测定蛋白泄漏率,批生产记录中未规定检测蛋白波长;人血白蛋白分装过程中进
行称重取样的样品,没有处理记录;产品密封性验证使用真空后,加压色水法检查轧盖后产品密封性,而在生产中用三个手指顺时针旋转凝盖,以不松动为限,缺少其他的量化方法或标准来检查密封性;生产中使用的麦芽糖称量操作,秤的精度为0.02kg,而记录仅记录整数,未记录足够有效数字。
16、人血白蛋白透析后稀释工序SOP规定,稀释至所需蛋白含量95—105g/L或190—210g/L,而生产操作时仅有一种规格人血白蛋白
17、生产工艺验证方案及报告缺少溶浆罐与反应罐的搅拌速度,搅拌浆的最低高度、反应温度原始记录等运行参数,这些设备运行参数在设备控制单元设置,温度记录保存在计算机中,企业未在方案和报告中记录这些运行参数,也未对这些参数进行分析和评价。虽然生产工艺过程、反应原理、质量控制参数等与原地址血液制品一致,但企业对新建车间设备运行与制品生产工艺过程、质量控制之间缺少联系和评价。18、2010年9月,2批辛酸钠一同入库,库管员将2批当成1批申请检验。
19、进入灌装间人员更衣程序不具体,如:未对人员更衣过程中不得裸手接触工作服表面及如何开门进入灌装间的要求作出明确规定。
20、对原生产地址生产的人血白蛋白进行了产品质量回顾分析,但未对洗瓶、灌装、轧盖等工序的关键参数的控制情况进行回顾。
21、未按操作岗位制定人员培训计划。
看到坨坨的OOS处理,感觉不错。但对OOS、OOT、H和偏差的定义及关系还有点模糊,网上搜索了一些资料,与大家共享。并做了word,可供大家下载学习。欢迎大家继续讨论,添加补充。
OOS和偏差是有区别的。首先OOS属于偏差;
其次OOS是一种影响最终产品质量的偏差。举例说明:以纯化水为例
当对纯化水系统进行周期性检查时,若该批次纯化水没有用于生产(仅存储在罐中,不对其它产品产生影响),检查时微生物或理化指标起出内控标准,则称作偏差,不是OOS;若该批次纯化水投入使用了,同步检查过程中发现结果超标,则定义为OOS。
OOS结果调查可能有两种情况:1.由于实验室原因导致;2.产品质量出现异常。出现第2个调查结果意味着实验室调查结束,转入生产过程偏差的调查,这种偏差为被动式调查,应属于偏差中的一种。
OOS指实验室数据偏差,往往由生产操作引起的,所以最好于生产中的异常情况一起处理.OOT:out of trend,产品质量统计分析中,有3sd原则,合格范围内超过了3sd就是OOT了,单个的数据可能只需要关注,登记;连续出现等情况就必须按照偏差进行调查处理。
有些企业里面在SOP中把所谓的“偏差”定义细化了,这只能说是企业自己定义的“偏差”。从广义上,与预期不符即是偏差。
OOS是Out of Specification的缩写,是指检验结果的偏差
OOS调查一般只限于实验室吗?它属于实验室偏差吗? 生产过程中有OOS数据吗?还有异常数据又指什么?出现了异常数据属于偏差吗? 生产过程中的偏差有一种情况是:产品质量发生偏移又是指什么?
OOS属于实验室超标,OOT属于实验室超常,发生超常超标情况后,应先进行实验室调查,在排除实验室偏差后,可执行偏差处理流程。OOS只是检验结果,而偏差包括检验、工艺参数、设备、校验等等各方面内容。
oos只是化验结果与预期的不符,不一定是偏差!只有确定并非是化验室错误之后,才转到偏差调查。中间体检测出现不合格要进行OOS调查,只是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不按OOS调查。按偏差处理就可以了。补充:生产中出现的检测结果偏差可不必按OOS程序调查。(Q7A第8.36条)
oos主要指实验数据超过预期标准的情况,是一种结果偏差,但是偏差不仅仅包括OOS一种情况通常提到的OOS调查程序主要针对QC及检验活动中出现结果偏差时的调查活动。偏差是一种非预期的情况,与预期的改变(即变更控制)不要混为一谈。OOT也是一种偏差,因为它是非预期的变化。
OOS不仅检验上存在,生产也有(OOT).偏差的接受和不接受之分.有的偏差,不一定造成不合格,这样的偏差是可以接受,但需要预防.1.OOS的概念是什么?也就是什么是OOS?那些情况和现象算是OOS?
分析上偏差,偏离了检验方法,检验结果等.例如平行样品检验结果相对偏差大于了5%,误判等.2.大家在遇到OOS是应该怎么处理?
进行偏差分析,分析方法,人,机,料,法,环,针对问题点制定措施,措施的实施,实施效果的检查.3.什么才算比较完善的OOS方案? 采用PDCA工作方法(计划,实施,检查,总结)OOE、OOT、OOS、OOL等都是在实验室产生的所谓“非期盼数据”。产生这些数据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1)物料本身有问题
2)实验室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处理这些东西的方法可以参考上述的官方文件。
OOS的英文为out of specification 意思是超出规格标准的结果.OOT的英文为out of trend,意思为偏离趋势的结果,但结果应符合规定,OOT应根据以前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按3σ的原则制订出检测结果的正常范围,如超出正常范围,但在标准规定以内就为OOT OOS和OOT的处理方式基本一致,FDA对此有最新指南,其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复测结果的判断原则.B.附加的实验室检验
一个全面的OOS调查可能包括附加的实验室检验.在调查的实验室阶段,要用到很多规范.这些包括(1)对一部分原样复验和(2)重新取样 1.复验
部分调查可能包括一部分原样的复验.用于复验的样品应该是最初收集检验的、出现OOS结果的样品均质物料的一部分。如果是液体,可以是液体成品的原始单位或液体成品的混合物。如果是固体,可以是分析员制备的相同混合物的额外的称量。
原样复验旨在调查检测设备故障或确定样品处理上可能存在的完整性问题,例如可疑的稀释错误等。决定复验应依据检验的客观和合理的科学判断.原样复验必须由另一名分析员执行,而不是原先的分析员执行。第二个分析员至少和第一个分析员一样有经验和有资格.
CGMP要求建立规范,标准,取样计划,检验程序和其它实验室控制体制(§ 211.160).FDA检查显示,有些公司重复检验直到得到满意的结果,然后没有科学依据的忽视OOS结果.按照CGMPs检验至合格是不科学和不充许的.一个样品复验的最多次数应事先在SOP明确规定.不同的检验方法允许复验的次数可能不同,但应遵守科学合理原则.复验次数不能根据结果调整.公司的预先确定的复验程序应包括一个点,在这个点检验终止和进行批评估.如果在这个点结果不满意,则怀疑批,批不合格或进行进一步调查.按照§ 211.160(a)不应背离SOP,§ 211.160(a)规定,任何背离书面规定,取样计划,检验程序或其它实验室控制制度应予记录和证明是正当的.在这种情况下,在复验前,应准备规程(由QCU批准)描述附加的检验,数据的科学的和/或技术的处理.
在明确确定了实验室错误的情况下,原样复验结果合格,再检验结果将取代最初检验结果.应该保留最初结果注明测定结果无效,在OOS调查记录上记录相关人员的签名、注上日期,并应包括对错误的讨论、主管的注释,结束实验室调查。(详见本指南第三部分III实验室调查)若没有实验室错误或统计错误发生,就没有科学依据使原来的OOS结果无效,使复验结果通过. 所有的检验结果,通过的和可疑的,都应有报告,在批放行中考虑. 2.重新取样
重新取样指对已出现不合格结果的样品,按规定的取样规程,从同一批号样品中重新另取的第二组样品,供另外增加化验使用。目的是调查样品可能存在的问题。
同一批的原始的样品应有足够的量,万一出现OOS结果时以供附加的检验。但是,有的情况下,也可以从同一批中收集新的样品。附加样的检验控制应按照原先确定的程序和取样方法(§ 211.160(b)(3))。对所有的数据评估,调查的结论可能是原来的样品配制不当,不具有代表性。这可由多种情形判定,如对原样不同部分进行检测,结果大范围波动(确定分析操作没有错误后)。重新取样应按照检测原样所使用的取样方法进行。若调查确定了原来的取样方法不正确,则须开发一个新的正确方法,并由QCU批准颁布实施。(§§ 211.160和211.165(c))超规(OOS)原因调查---2 2006-08-09 14:13 5 实验室调查:
5.1 QC主管在确认OOS结果后,应及时通报质量保证部,会同QA一起按以下步骤调查、分析超标原因: 5.1.1 标准:质量标准,操作标准是否现行,一致,无误。5.1.2样品:规格与标准是否一致,样品的处理、分发是否无误。
5.1.3操作人员是否严格按分析方法操作,计算是否正确。操作者本身是否有污染样品的可能。使用仪器、分析器具、试剂是否正确。
5.1.4仪器设备:状态是否完好,是否经过校正,校正结果是否在范围内,校正用标准是否正常;参数设置是否正确,零部件、附件、色谱柱、光源、色谱图等是否有异常;状态是否稳定正常(如升温、基线、能量、泄漏压力等);电压是否正常;有否其他不正常原因。
5.1.5试药试液是否过期;混合试剂比例是否配制正确、混合均匀;是否有变色、结块、潮解、分解、含量偏低现象;该产品生产厂的试剂以前是否用过;流动相脱气是否完全,气体的纯度、压力是否符合标准;是否有被污染的可能。
5.1.6标准物质:标准品、标准液、滴定液、菌种菌液,其它实物对照品(液)是否配制时间过久,或已过使用期;放置、贮存是否有问题;复标数据是否在原数据规定范围内;是否有降解的可能、或已结块、变色、潮解、发霉、或浓度已有变化;标准品或对照品的来源是否可靠。
5.1.7操作:是否严格按规程执行;称量是否准确,天平是否异常;样品制备处理过程是否正确(稀释、萃取、回流水解、消化、燃烧、蒸馏、灼烧、研磨等过程的避光、避热、定量、振摇、防酸碱、反应完全、显色剂用量、湿度、防污染等);分析用量(样品、标准品)是否太多或太少而影响灵敏度、分辨率或线性;定量玻璃仪器是否准确;所用的玻璃仪器、分析器具是否污染、泄漏,或需活化、恒重、干燥等前处理都已做妥。
5.1.8环境:室温是否太高、太低或变化太大;是否湿度太高;以前是否发生过同样的问题;是否分析过程中还有异常情况。5.1.9其它。
5.2 当怀疑设备有短暂故障时,重新化验可作为调查的一部分。
5.2.1 重新化验指对原始样品的制备溶液进行的再测定。再进样检测可说明问题与仪器是否有关,而排除样品或样品的准备的问题。
5.2.2 重新化验可以由原先的化验员进行,如果及时检测了所保留的样品制备液,可验证可能发生事故的假设(如稀释错误、设备故障等)。色谱系统内在进样时带入了气泡时极有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形。5.3 当不合格原因怀疑是由于实验室差错造成的,原样复验是最特别推荐的方法。
5.3.1 原样复验指对第一次所取的样品的一部分按规定方法重新制备,进行的实验分析。原样复验旨在调查检测设备故障或确定样品处理上可能存在的完整性问题,例如可疑的稀释错误等。
5.3.2 用于再检验的样品应该是最初收集检验的、出现OOS结果的样品均质物料的一部分。如果是液体,可以是液体成品的原始单位或液体成品的混合物。如果是固体,可以是检验员制备的相同混合物的额外的
称量。
5.3.3 原样复验必须由另一名化验员执行,而不是原先的化验员执行。重新配制标准、溶液、流动相等,用原方法重新测定。
5.3.4 原样复验原则上只进行一次。重复的检验直到获得满意的结果是不允许的。
5.3.5在明确确定了实验室错误的情况下,原样复验结果合格,再检验结果将取代最初检验结果,应该保留最初结果注明测定结果无效,在OOS调查记录上记录相关人员的签名、注上日期,并应包括对错误的讨论、QC主管的注释,结束实验室调查。
5.3.6 若在原样复验中没有实验室错误或统计错误发生,推测样品可能存在问题时,启动样品及取样过程调查。当证据显示样品有问题或复验用的样品不足时需重新取样测定。
6.1 重新取样指对已出现不合格结果的样品,按规定的取样规程,从同一批号样品中重新另取的第二组样品,供另外增加化验使用。目的是调查样品可能存在的问题。
6.2 当经过实验室调查确认OOS结果并非实验室误差时,QA需进行取样过程及样品调查并填写出OOS调查。6.3 调查内容包括抽样是否准确,取样员本身是否有污染样品的可能,样品的混合、处理、分发是否无误,取样是否具代表性等。
6.4 当调查的结果表明样本缺乏代表性、样本不正确、样品被污染时,需进行重新取样检验。这可由多种情形判定,如对原样不同部分进行检测,结果大范围波动(确定分析操作没有错误后)。
6.5 重新取样应按照检测原样所使用的取样方法进行。由另一名化验员重新配制标准、溶液、流动相等,用原方法重新测定。重新取样复验原则上只进行一次。
6.6在明确确定了样品及取样过程错误的情况下,若重新取样复验结果合格,再检验结果将取代最初检验结果,应该保留最初结果注明测定结果无效,在OOS调查记录上记录相关人员的签名、注上日期,并应包括对错误的讨论、QA的注释,结束样品及取样过程调查。
6.7 若调查确定了原来的取样方法不正确,则须开发一个新的正确方法,并颁布实施。6.8 若在样品及取样过程调查中没有错误发生,启动制造过程调查。7 制造过程调查
当经过实验室调查确认超标结果并非实验室误差,经过样品及取样过程调查确认超标结果并非样品及取样误差时,可以推测是由于人为原因或设备原因或其他原因偶然引起的产品失败。
7.1 QA协同制造部负责调查失败原因。如果必要,QA协调工程部、储运部、质量控制部等有关部门参与调查,以便确认造成OOS结果的原因。
7.2 接到QA通知后,物料所在部门必须将不合格产品从待验区移到不合格产品区,一直保存到最终处理。7.3 如果OOS结果是非常关键的,如:产品测试结果超出允许范围之外,在找到产品失败的原因并采取了必要正确措施前,应停止以后批号的正常生产。
7.4 QA部门应停止与失败有关批号的产品发行,直至调查结束。
7.5 制造部开展具体调查时,原料记录、生产批记录等相关的记录都必须由相关部门严格审核,也可召集相关的操作工、车间主任调查所观察到生产过程中任何异常情况,也可对有关的设备、仪表、磅称、称重和测试装置及管线进行调查、检查和重新校验。每一个相关部门都应对调查回顾情况给出评语。7.6 失败产品的调查应当扩展到其它批号的产品以发现其对其它批号可能产生的影响。7.7若调查显示是制造过程产生差错,制造部应根据调查所得情况填写OOS调查记录。
7.8制造部将完成的OOS调查记录递交QA,QA经过数据分析和对调查报告所发现的问题仔细推敲后,递交质量保证部经理批准后执行,结束OOS调查。
7.10 质量保证部经理应当对所提出的改正措施和处理方案合理性作出评价并决定是否要做实验来验证该调查报告和调查报告中所提出的改正措施。
7.11 有可能引起生产过程或QC指标/程序发生变化的纠正措施应当按变更控制进行。
7.12 不合格产品处理按《不合格品管理制度》进行。
7.13 执行修正过的措施前,有必要对有关的操作员工进行培训以保证操作过程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7.14 若调查没有发现制造过程差错,制造部将调查结果填写OOS调查记录后递交QA。当实验室调查、样品及取样过程调查、制造过程调查都没发现差错,可考虑该OOS结果是否为一个逸出值。
8.1 在极少数情况下使用合理方法会得到一个与众明显不同的结果,该值被视为统计上的逸出值。一个逸出值可由既定检验方法的偏差中产生或是样品波动的一个结果。不应认为逸出理由是检验错误而不是待测样品检验时固有的波动。
8.2 QA仔细推敲OOS调查过程后,在认为实验室调查、样品及取样过程调查、制造过程调查无误的情况下,应重新取样,按原检测方法检测三次。
8.3 若三次检验结果均合格,且相对偏差在1%以内,则认为该OOS结果为逸出值,将三次检验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放行该批产品。
8.4 若有一次结果不合格或结果之间偏差较大,重新OOS调查。9 OOS调查原则
9.1 一个不合格结果的调查在于及时,彻底,和完善的记录审核。9.2 记录应该反映通常采取的下列步骤: 9.2.1 调查的原因被清楚的确定。
9.2.2 对可能引起问题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了总结。9.2.3 文件审核的结果提供了实际的或可能的原因。9.2.4 审核并判断是否以前发生过这类问题。9.2.5 应该描述采取的纠正措施
9.3 审核应该包括应包括可能受到影响的其他批次产品和所采用的整改措施的列表,该整改措施包括所有生产和质量控制相关人员的评论和签名。9.4 所有调查应在30工作日内完成。OOS编号方式:年(2位)流水号(3位)。所有文件的保存年限都必须与批记录的保存年限相同。
第五篇:药品GMP认证化验室检查要点
药品GMP认证化验室检查要点
检查化验室前应了解企业生产的品种及其质量标准,以检查其是否具备与生产规模、品种、检验要求相适应的场所、仪器及设备。
一、质检设施的要求
化验室一般由理化实验室、标准溶液室,天平室、生物性能实验室、仪器室、高温加热室、中药标本室、包材检验室、洗刷室、留样观察室、化学试剂库(少量)、实验动物房、资料室、更衣室、办公室等组成。应与生产区分开。生物检定,微生物限度检定和放射性同位素检定要分室进行,实验动物房应与其它区域严格分开,其设计建造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对有特殊要求的仪器、仪表,应安放在专门的仪器室内,并有防止静电、震动,潮湿或其他外界因素影响的设施。GMP检查对质检设施的要求涉及的条款有2801、2802、2901、3001、3002、3003。
(一)理化实验室,用来做理化检验的场所。主要是进行物理学指标和化学分析的场所。检查理化实验室主要是检查实验室是否具备与生产品种相适应的设施和仪器。
理化实验室首先应该具备基本的实验设施,主要的设施有实验操作台、通风厨、洗刷池、试液架、玻璃器皿干燥柜或支架、移液管或刻度吸管支架等设施。同时还要有必要的通风设施和避光设施。实验操作台应防滑、耐酸碱,易于清洁,而且具备一定的缓冲作用,不易引起玻璃容器的破碎。通风厨不能用家用抽油烟机代替。通风厨内不应有电源插座、开关。使用有机溶剂还应该配备防爆电机和开关。洗刷池应耐酸碱。
其次要检查玻璃计量器具的校验情况,玻璃计量器具主要有移液管、滴定管、刻度吸管、量瓶等。检查时应对照玻璃计量器具的编号查看原始校验记录。
再次要检查化学试液的配制和储存情况。化学试液的配制可以选取某一实验环节所涉及到的若干种化学试液,查看配制记录是否符合要求。检查化学试液储存时首先查看标签贴法和内容是否正确和完整,试液盛装的容器是否符合要求,比如硝酸银试液要储存在棕色细口试液瓶中,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储存在具胶塞的玻璃瓶或塑料瓶中。
理化实验室应有温湿度计。
(二)滴定液标化室是用来配置和储存滴定液的场所。
滴定液标化室内温湿度应符合规定,温度为15~25℃,湿度为45~65%,应该配备空调,同时要按照滴定液的储存要求配置滴定液储存柜。
检查滴定管是否已经校验且在有效期内,查看滴定液配制和标定是否符合规定,比如硫代硫酸钠滴定液是否在配制并储存一个月之后进行标定,校正因素F值是否符合要求,涉及到毒性化学试剂时领用记录和使用记录是否完整。滴定液的配制记录是否完整,比如原始滴定数据、恒重过程记录等。
滴定液的储存是否符合储存条件,对照标配记录查对有效期,领用记录是否完整等。
(三)天平室设置是否防震动,是否避光,温湿度应符合规定,温度为15~25℃,湿度为45~65%,是否具备温湿度控制的设施或设备。要查看天平的精度和数量是否符合品种要求,是否具备十万分之一天平,称量毒性化学试剂是否使用专用天平。
是否按照规定进行维护和保养,是否定期效验且在明显的部位粘贴效验合格标志。是否有天平的维护、保养记录和维修记录,是否有使用记录,使用记录内容是否完整。在检查天平的维护和保养时,要检查天平使用后是否关闭,天平内部是否干净整洁,干燥剂是否变色等。在检查使用记录时可以选择某一检验项目,对照其使用的供试品和化学试剂从头核对称量记录,以检查记录是否真实完整。
(四)生物性能实验室主要由准备间、操作室和辅助间构成。操作室一般应包括无菌检查室、微生物限度检查室和阳性对照室,生物检定室,细菌内毒素检查室(不需要无菌操作条件),不溶性微粒检查室。
操作室的设计是否符合要求,送回风系统是否合理,操作间内部是否简洁无杂物,易于清洁和消毒。
准备室中灭菌器压力表是否效验,灭菌前和灭菌后的物品是否分开储存,灭菌后的物品是否标示有效期。
培养基的配制、使用记录是否完整,配制数量与使用数量是否相吻合,储存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辅助间主要是存放培养箱和冰箱等,是否具备生化培养箱,培养箱指示温度是否与培养物要求相符合,培养物是否登记,是否有培养记录,如植被好的培养基应在2~25℃避光保存,保存在非密闭容器中应在3周内使用,保存在密闭容器中应在一年内使用,所用菌株不得超过5代,传代、灭活应有记录,无菌检查法应培养14天,注意供试品的取样量,无菌及微生物检查采用薄膜过滤法的要增加检验数量,其检验量不少于直接接种法的总量。
(五)仪器室可以分为普通仪器和精密仪器室,无论普通仪器室或精密仪器室温度湿度和必要的通风等均应符合仪器的自身要求。如液相色谱仪的检测器为蒸发光检测器的,则要求有良好的排风设备,气相色谱仪如果配置的是氢气瓶,则必须存放在远离实验室的安全位置。
多种仪器一起存放时,不应该互相影响,各种仪器均应有仪器的维护和保养记录,有维修记录,有使用记录,有明显的状态标志和校验标志。各种记录内容要完整,记录要及时,真实(3701)。
(六)化学试剂库应该具备良好的通风设施,应该分为普通化学试剂的存放和毒性化学试剂 的存放,同时化学试剂又有储存温度或湿度的要求。(7503)
化学试剂应该按照类别编号分别存放,有入库和出库记录。
毒性化学试剂应该专柜双人双锁储存,并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有入库出库和使用记录。对照品、基准试剂是否按规定存放,并有专人管理,使用及配制是否有记录。有温度储存要求的场所,应有温度、湿度记录。有有效期规定的应该在效期内使用。
化学试剂应该按照不同的级别使用,数量不可过多,注意通风。
(七)烘箱、高温炉应存放在高温加热室。
(八)留样观察室根据产品储存条件的需求,设置相应的留样观察室,主要有常温留样观察室、阴凉留样观察室、或冷冻或冷藏留样观察室。
留样观察室温度指示应与产品储存要求一致,温度记录要真实、及时、完整,注意下列名词术语的表示:遮光指用不透光的容器包装,例如棕色容器或黑色包装材料包裹的无色透明、半透明容器;密闭指将容器密闭,以防止尘土及异物进入;密封指将容器密封,以防止风化、吸潮,挥发或异物进入;熔封或严封指将容器熔封或用适宜的材料严封,以防止空气与水分的侵入并防止污染;阴凉处指不超过20℃;凉暗处指避光并不超过20℃;冷处指2~10℃;常温指10~30℃;除矿物药应置干燥洁净处不做具体规定外,凡贮藏项未规定贮存温度的是指常温,并不是无温度限制。
留样观察分为法定留样及重点观察留样,留样数量及时间应符合要求。留样观察项目应合理,记录应完整并定期分析,上报结果。
二、检验项目的检查及要求
(一)生产中日常监测项目
洁净室(区)空气净化检测(1501、1502)
检查相应的洁净室(区)洁净度检测报告,是否按规定定期检测,数据是否符合要求。2.工艺用水的检测(7101)
各种水质的检验均应有检验报告书及原始记录。检查检验记录是否按规定检验周期定期检验。检验记录、包括岗位自检记录是否完整。
检查制水用水车间或岗位是否配备了规定监测项目的监测仪器、器具及试液。纯化水水的电导率、PH值、氯化物、氨盐等检测项目应每两小时监测一次,应在制水岗位上完成。
3.物料取样(3902)
检查是否按规定取样,取样数量是否合理。(二)药品检验质量控制中应注意的问题
不同剂型、不同品种的检验项目也不同,可依据法定及内控质量标准的检验项目检查其报告书。检查报告书时一定要核对原始记录。
[处方 ] [性状]
[鉴别] 包括经验鉴别(药材)、显微鉴别、理化鉴别(一般鉴别、分光光度法试验、色谱鉴别等)。
[检查]
检查项下规定的各项是指药品在加工、生产、和贮藏过程中可能含有并需要控制的物质,包括安全性、有效性、均一性与纯度要求四个方面。
不同剂型需要检查的项目也不同,检查报告书时应注意是否漏项及检查的项目是否准确。[含量测定]
中药制剂的含量测定方法有重量分析法、容量分析法、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扫描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及其他理化检测方法。药品的含量(%),除另有注明外,均按重量计。如规定上限为100%以上时,是指规定的分析方法测定时可能达到的数值,为规定的限度或允许偏差,并非真实含量;如未规定上限时,是指不超过101.0%。除另有规定外,对照品应置五氧化二磷减压干燥器中干燥12小时以上使用。
检查时需注意的问题:
仪器是否定期校验及维护.sop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仪器配置是否符合检验要求.:
实验室条件是否符合不同配置的仪器的要求..根据检验项目所使用的仪器、对照品、标准溶液、菌种等,检查使用记录。不同剂型、规格的检验项目制定是否正确。检验项目采用方法是否正确。
是否附相应图谱,图谱分析是否合理。图谱数量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按规定进行平行实验。相应计算方法是否正确。
原始记录是否完整。(报告书原始记录参考)
三、常用检验仪器及设备
1、天平
称量物体质量的工具。实验室所用天平分为:架盘天平、扭力天平、电子分析天平。标准品称量需具备十万分之一分析天平。
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是通过被测物质在紫外光和可见光区的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 内的吸光度或发光强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仪器。常用于鉴别、检查及含量测定。
3、红外分光光度计 是通过被测物质在红外光区的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的吸光度或发光强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仪器。常与其他理化方法联合使用,作为有机药品重要的鉴别方法,特别是许多药品化学结构比较复杂或相互之间化学结构差异较小,当用颜色反应、沉淀、结晶形成或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不足以相互区分时,红外光谱法更是行之有效的鉴别手段。
4、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位于光谱的紫外区和可见区。用于重金属及有害元素铅、镉、砷、汞、铜的测定。根据蒸气相中被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其原子共振辐射的吸收强度来测定试样中被测元素的含量。
5、薄层色谱扫描仪,系指用一定波长的光照射在薄层板上,对薄层色谱中可吸收紫外光或可见光的斑点,或经激发后能发射出荧光的斑点进行扫描,将扫描得到的图谱及积分数据用于杂质检查或含量测定。
6、高效液相色谱仪
具有分离性能高,分析速度快,灵敏等特点,已成为含量测定首选方法。是用高压输液泵将具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经进样阀注入供试品,由流动相带入柱内,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后,依次进入检测器,色谱信号由记录仪、积分仪或数据处理系统记录。现在的液相色谱仪一般都做成一个个单元组件,然后根据分析要求将各所需单元组件组合起来。最基本的组件是高压输液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紫外、二极管阵列、荧光、电化学、示差折光、蒸发光散射、质谱等)和数据系统(记录仪、积分仪或色谱工作站)。根据需要配置流动相在线脱气装置、梯度洗脱装置、自动进样系统、柱后反应系统和全自动控制系统等。
7、气相色谱仪
是采用气体为流动相(载气)流经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进行分离测定的色谱方法。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鉴别、含量测定、农药残留量测定、乙醇量测定、甲醇量检查等。气相色谱仪由载气源(氦、氮和氢气)、进样部分(直接进样和顶空进样)、色谱柱(填充柱和毛细管柱)、柱温箱、检测器(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热导检测器、氮磷检测器、火焰光度检测器、电子捕获检测器、质谱检测器)和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8、微粒检测仪
用以检查溶液型静脉用注射剂、静脉注射用无菌粉末或注射用浓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大小及数量。测定前的操作要求在层流净化台中进行。
9、崩解仪
指固体制剂在检查用于崩解时限、溶散时限的检查。
10、融变时限测定仪
用于检查栓剂、阴道片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条件下的融化、软化或溶散情况。
11、其它
溶出度仪、显微镜、韦氏比重秤、熔点测定仪、旋光仪、折光计、电位滴定仪、酸度计、毛细管电泳仪、软化点测定仪、尘埃离子计数器、生化培养箱、高温炉、烘箱等.不同剂型品种的企业,其对化验室的设置和要求也是不同的。化验室的设施、仪器的配备应该与其品种相适应。因此,在实际检查过程中,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当然,药品生产企业的质量检验系统也有其相同之处,那就是必须符合国家药品质量标准对药品检验的要求,符合药品GMP规范对检验工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