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丽燕:政府购买幼儿教育服务的条件与风险防范机制
才子城网学术论文资料下载
王丽燕:政府购买幼儿教育服务的条件与风险防范机制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一些地方开始在社区服务、养老、城市管理、扶贫开发、教育等领域尝试由政府购买服务。2010年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自此,“政府购买幼儿教育服务”开始进入公众视野。
政府购买幼儿教育服务,是指政府由原来直接举办幼儿园,调整为向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购买幼儿教育服务,并根据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评估付费。这是一种政府提供公共幼儿教育服务的新方式,即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1〕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实现了政府在教育服务供给中“生产者”和“提供者”的分离,意味着政府与提供教育服务的社会组织在本质上形成一种以契约为基础的商品交换关系。政府购买幼儿教育服务的目的不是为了推卸责任,减少财政拨款,而是为了满足公众多元的教育需求,履行政府服务社会和公众的责任,实现政府财政效力最大化和公共服务优质化。〔2〕从我国当下政府改革的趋势看,政府购买服务既能提高服务水平,又能缩小政府规模。与政府直接投资兴建幼儿园这一传统模式相比,政府通过购买,特别是以竞争性购买的方式提供幼儿教育服务,具有转变政府职能、节约政府开支、保障社会公平等方面的作用。总之,为解决当下突出的“入园难”问题,政府购买幼儿教育服务正是创新之举。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在这方面进行探索,既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也产生了一些需要加以防范的问题。本文立足笔者前期调研的结果,梳理出政府购买幼儿教育服务的条件与风险防范机制,以为后续的政策设计与实践探索提供参考。
一、政府购买幼儿教育服务的条件
应该说,我国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历史还不长,在教育领域还没有非常成熟或成功的经验。在幼儿教育领域,为了解决“入园难”问题,政府虽然在政策层
http://www.xiexiebang.com
才子城网学术论文资料下载
面提出了购买服务这一政策方向,但对政府购买幼儿教育服务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如何对民办幼儿园进行监管等还缺少整体设计。学界对政府购买幼儿教育服务发挥作用的边界及其指向群体、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等〔3〕缺少研究,各地也只是各自在进行着探索。笔者认为,政府购买幼儿教育服务至少需要满足如下条件。
1.宏观层面的要素性条件
作为一项政策设计,政府购买服务有其基本要素,即购买方、生产方、购买内容、购买资金来源。同样,购买幼儿教育服务也必须满足这四项要素性条件。〔4〕
首先,各级政府是购买主体。在购买行为中,无论政府采取什么样的购买方式,无论是直接购买还是间接购买,无论是竞争性购买还是非竞争性购买,政府作为责任主体的身份是不变的。从北京的政府委托办幼儿园、上海的政府向民办幼儿园购买地段生学位、江苏苏州新区给予民办幼儿园补贴等案例看,政府都是购买幼儿教育服务的第一责任人,无论这个责任是由政府单独承担还是与他人(其他社会组织)共同承担。
其次,以民办幼儿园为代表的社会组织是生产方。虽然《若干意见》将政府购买的幼儿教育服务的生产方狭义地限定为民办幼儿园,但在各地政府购买幼儿教育服务的行为中,幼儿教育服务的生产方不仅包括民办幼儿园,而且包括集体办幼儿园、部门办幼儿园。
再次,购买内容属于政府的公共职能,即发展幼儿教育是政府的重要公共职能之一,政府向以民办幼儿园为代表的社会组织购买幼儿教育服务,并不否定“政府主导”的政策期待,也不会弱化政府在发展幼儿教育中的责任。
最后,购买资金来源于财政资金,即政府向以民办幼儿园为代表的社会组织购买幼儿教育服务的资金必须来自政府财政性预算资金,不能来自其他渠道。这意味着政府要将购买幼儿教育服务的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2.微观层面的过程性条件
http://www.xiexiebang.com
才子城网学术论文资料下载
从政策设计层面看,政府主要是向民办幼儿园购买幼儿教育服务,从而推动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然而,鉴于我国民办幼儿园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政府在政策设计和实施时必须强化对民办幼儿园的监督与约束,通过政策的规范与引导,推动民办幼儿园树立社会责任感。从过程的角度看,政府在向民办幼儿园购买幼儿教育服务时必须对其进行资质认定、质量监督与财务审计。
(1)认定民办幼儿园的资质
在政府购买幼儿教育服务的政策设计中,民办幼儿园是重要的服务提供方,但“民办幼儿园”又是一个有歧义的概念,其中的“民办”既可能是一个包容性极广的、从官-民相对意义上来界定的概念,如《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规定的“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也可能是一个比较狭义的概念,如特指由民间个人出资举办的幼儿园。到底哪一类民办幼儿园才能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契约一方呢?
根据服务对象,民办幼儿园可以笼统地分为三类:高端的注册民办幼儿园、普通的注册民办幼儿园、低端的未注册民办幼儿园。高端的注册民办幼儿园主要为经济实力较雄厚的人群服务,普通的注册民办幼儿园主要为城乡普通百姓服务,低端的未注册民办幼儿园主要为城乡低收入群体服务。从三类民办幼儿园的实际发展看,高端的注册民办幼儿园数量较少,普通的注册民办幼儿园数量庞大,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低端的未注册民办幼儿园的数量日益增多。据保守估计,在一些城市,未注册民办幼儿园的数量甚至已占城市幼儿园总量的50%以上。在良莠不齐的民办幼儿园队伍中,能与政府形成契约性合作关系的只能是第二类民办幼儿园,即普通的注册民办幼儿园,因为这类民办幼儿园一般收费合理,管理规范,具备提供普惠性幼儿教育服务的可能性。
(2)监督民办幼儿园的办学质量
以往,在民办幼儿园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介入很少,对其教育质量的监管也不多。在政府购买幼儿教育服务的政策框架下,政府与民办幼儿园之间要形成契约责任关系,政府与幼儿家长之间又存在公共责任关系,而民办幼儿园与幼儿家长之间则存在着基于政府购买行为的短线责任关系。〔5〕可见,在这样一种相
http://www.xiexiebang.com
才子城网学术论文资料下载
互责任关系中,政府、幼儿家长都有义务监督民办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从而为三方共赢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在南京,教育部门将“幼儿助学券”的兑现条件与幼儿园的办园条件、教育收费、教师队伍、办园质量等直接挂钩,实行动态调节,对不能达标的民办幼儿园采取限制或取消兑现等措施,从而促使民办幼儿园按照政府要求不断提高保教质量,优化办园条件,完善园务管理,最终将民办幼儿园真正纳入政府公共管理范畴。
(3)审计民办幼儿园的财务
政府向民办幼儿园购买教育服务,意味着政府对民办幼儿园的资金支持。然而,如何才能保证政府的扶持性资金用于提升教育质量、改善教师待遇、优化办学条件,而不是成为办园者的额外收入呢?毫无疑问,在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过程中,任何制度缝隙都可能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这就需要建立起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的审计监督机制,着力倡导第三方评估、审计监督,对项目运作过程、民办幼儿园收支状况等进行全程财务监控和动态审计,以保证项目经费真正用于幼儿教育质量提升。
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民办幼儿园的办园者必须将其赢利的25%用于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但由于我国政府对民办幼儿园的长期监管不力,许多办园者不仅没将其赢利部分用于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有部分办园者甚至会昧着良心克扣幼儿伙食费等,以获取更大的利润。而在政府购买幼儿教育服务体系下,民办幼儿园会获得来自政府的经费支持。如果政府监管不到位,那极有可能导致政府投入的资金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有些研究者认为,政府不仅要对民办幼儿园进行财务审计,而且必须在与民办幼儿园签订契约时充分考虑到民办幼儿园教师待遇的适度提升,或制订民办幼儿园教师最低工资标准,从而稳定教师队伍,为幼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二、政府购买幼儿教育服务的风险防范机制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本质上是公共服务提供的契约化模式,其优势在于引入多元主体,打破以往政府垄断性提供公共服务的单一格局,以提供更贴近、适宜的服务。按照西方的经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有四种方式:合同出租、公私合作、使用者付费和补贴制度。但在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由于市场发育、社会组织发展、http://www.xiexiebang.com
才子城网学术论文资料下载
管理水平等条件的约束,我国主要采用的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项目申请制、直接资助制、合同制。〔6〕在幼儿教育领域,从现有的案例看,政府购买服务大多采取政府减免租金、直接补贴和以奖代补的方式,缺少竞争性、约束性和激励性。因此,政府应提高和加强对购买公共服务风险的认识和管理,确立以政府、以民办幼儿园为代表的社会组织和幼儿家长三方为主体,以公共责任为核心的风险防范机制,并为其提供适宜的制度、组织和社会环境。
1.进行政府购买幼儿教育服务制度的系统设计
政府购买幼儿教育服务这一政策能否实现其设计目标,关键在于与此相关的一系列制度的建设。制度设计好了,相关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目前,我国对政府购买服务的最高法律规定为2002年颁布的《政府采购法》,其中的很多条文需要修订后才能适用于现今政府购买服务,特别是购买教育服务的实际需要。各地在开展政府购买服务的探索时也形成了一些政策。例如,2005年,江苏无锡市下发了《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指导意见(试行)》,提出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政府将直接举办的公共服务事项通过一定程序委托给非营利性组织完成。又如,2006年,浙江宁波市财政局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实行政府采购的工作意见》,将教科文体、社会保障等纳入政府采购范围。〔7〕再如,2008年,上海浦东新区出台了《浦东新区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实施意见》,尝试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化。此外,2011年,江苏苏州市出台了《对园区民办幼儿园实行财政补贴的操作办法》,较详细地规定了补贴对象、补贴标准、资金来源、监管程序。从各地的政策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努力将政府购买幼儿教育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对购买程序、购买内容、定价标准、经费来源、评估机制等基本问题作了规定。然而,在先期试点案例中,政府和社会组织双方地位不清、角色不明、能力欠缺、购买过程不规范、监督和评估缺乏、公共责任得不到体现的现象仍然存在。例如,一些地方政府购买服务的行为似乎不是出于对经济理性的信仰,而更像是一种象征性的政治行为,并不追求竞争和低成本,而只是借此表明政府已经从直接的公共服务提供中解脱了出来。在这里,购买公共服务不是一种政策工具,而是一项政治任务。同样,对一些社会组织而言,扶贫试点项目只是其提升组织知名度、获取象征资本的途径。
http://www.xiexiebang.com
才子城网学术论文资料下载
此外,在一些试点项目中,由于政府购买服务的相关制度不完善,政府官员通常具有很大的行政自由裁量权,政府购买服务这一行为很容易导致一些人利用政府的公共权力与社会组织的私人利益之间进行隐蔽交换。这种交换并不创造社会财富,只会损害政府的公众信任度。因此,必须通过相关法律、政策、制度的完善,规避政府购买幼儿教育服务中的各种风险,以真正实现政府购买幼儿教育服务的政策目标。
2.培育民办幼儿园的契约精神
对于民办幼儿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政府采取的是限制政策;改革开放后,政府采取的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的忽视政策,实行的是弹性化管理,如民办幼儿园收费采取的是物价局备案制。而在政府购买幼儿教育服务这一政策设计中,政府、以民办幼儿园为代表的社会组织成了契约化的合作主体,民办幼儿园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发生了较大变化,不得不从原来的追求赢利与竞争转向参与公共服务、履行公共责任、遵守契约精神。这一新角色对民办幼儿园而言是一项重大的考验。
在民办幼儿园的发展过程中,民办幼儿园很少有机会作为公共责任的主体与政府一起参与公共服务。在责任谈判中,作为谈判桌上的弱势方,民办幼儿园的谈判能力需要在实践中加以锻炼,民办幼儿园的谈判资本也需要其在公共服务的提供中不断积累;作为谈判桌上的强势方,政府有必要对民办幼儿园实行既规范引导,又培育支持的措施,在相互的合作中不断提高民办幼儿园的参政意识与责任意识。因为,没有以民办幼儿园为代表的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就不可能有政府购买幼儿教育服务的顺利实现。
政府购买幼儿教育服务作为一种政策工具,从其产生之日起就是一柄“双刃剑”。从国外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实践来看,对这一行为的批评与赞许一直并存。从我国的情况看,在政府购买幼儿教育服务政策的试行阶段,只有充分预期到政策实施的风险与困难,并积极进行相关政策制度的设计与完善,才能真正发挥政府购买幼儿教育服务这一政策工具的优势,提高政府公共教育服务供给的效率与质量,满足公众多元的、个性化的教育需求。〔8〕
参考文献:
http://www.xiexiebang.com
才子城网学术论文资料下载
〔1〕杭州市财政局课题组.关于政府购买服务问题的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0,(44):30-33.〔2〕周翠萍.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制度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0,(5).〔3〕〔6〕周翠萍.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内涵、类型与展望〔J〕.全球教育展望,2010,(8):72-76.〔4〕杨宝.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模式的比较及解释〔J〕.中国行政管理,2011,(3):41-45.〔5〕周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行政管理,2010,(6):13-18.〔7〕苏明,等.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J〕.财政研究,2010,(1):9-17.〔8〕周翠萍.我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风险分析〔J〕.教育科学,2010,(10):24-27.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的探索与困境
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的探索与困境
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从上个世纪末引入我国以来,许多地方都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政府购买服务被公认为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方式之一。高沟镇从2011年起在这方面就做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全镇环卫保洁、绿化亮化、道路管护等各项工作发包给有资质的公司,变原有的“以钱养人”为现在的“以钱养事”。但在具体操作中发现一些无法避免的问题与困难。所以说,对于如何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我们仍然属于摸着石头过河。
一、高沟镇建设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的现状
(一)创新服务模式,建立购买服务机制。
构建政府购买服务新机制,核心是创新政府服务模式,关键是通过合理科学的方式将公共服务推向市场,选择服务质量最好的单位,将相关公共服务产品交给市场。一是科学设置服务项目,准确编制项目预算。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结合高沟实际,不断对服务项目进行调整和完善。依托1家保洁公司、1家运输公司,对镇村垃圾收集清运采取市场化运作,将全镇卫生保洁、垃圾运输权发包给保洁公司、运输公司统一管理,实施环境清洁工程,做到镇村垃圾日产日清变原有的“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将全镇约15万平方米面积的绿化养护、1500盏路灯的管护发包给专业公司,有专人 1 负责统一管理,政府安排专人定期对绿化养护、路灯管护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对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对相关单位下发整改通知书要求其按时整改到位,确保后续管理工作及时到位;将道路路肩管护及水面清理工作发包给专业公司,有专人负责及时巡查、清理;对全镇道路路面维修工程量进行预测,年初对外公开招标,确定单价,定期丈量,年终决算,从而提高了道路维修管护效率,提升了道路的通行能力。二是规范政府外包购买服务的合同。参照省、市合同文本,结合本地实际及行业特点,对合同中“服务项目内容、服务经费安排拨付及考核、奖惩和违约处理、合同期限”等进行了统一规范。力求做到细化量化,职责明确,便于考核,责、权、利相统一,增强了服务合同的约束力。
(二)创新工作机制,转变人员管理方式。
结合排灌站人员分流改革,将高沟镇境内的排灌电站、涵闸、沟渠、堤防日常管护和运行实行“以钱养事”的方式,发包给专人进行管理,改变过去由政府聘请人员管理的僵化方式向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转变,将高沟镇大堤内圩的排灌电站、涵闸、河道发包给泥汊南站进行日常管护和运行,每年支付管护费8.5万元,将高沟镇长江外护堤防清障及石板站、新沟站进水渠清障发包新沟排灌站管护,每年管护费11.35万元。通过管护改革,既节约了管护费用,又提高了水利设施的管护效率。
(三)创新用工形式,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构建政府购买服务新机制,关键是要调动公共服务单位的工作积极性。一是要创新用工形式,实行劳务派遣。劳务派遣,是劳务派遣单位将劳动者派遣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一种用工方式,劳务派遣单位与机关事业单位订立劳务派遣协议,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履行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义务。高沟镇将原有政府聘用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中心的3名工作人员转变为中介劳务公司派遣用工,建立了能进能出、灵活高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型用人机制;二是要转变服务方式,实行服务外包。服务外包,是指机关事业单位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后勤服务等事务,委托给具备条件的企业或其他组织、社会力量履行,并支付相应报酬的民事法律行为。高沟镇通过服务外包形式,将食堂管理和运营由自主经营转变为市场化经营,采取政府与私人合作的形式,即政府负责提供场地,由私人运营,自负盈亏,确保政府“做得更好,花费更少”。
(四)创新处置方式,集体资产公开拍卖。为规范集体资产处置方式,增加集体收入,避免以行政方式进行不同性质的交易,需要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实行市场化运作模式。高沟镇改变过去由村委会内部协商出租村集体资产的办法,委托无为县长江农林产权交易所以公开竞标的方式,发包集体资产经营权,暨规范了程序,又提高了收入。古城村五十四夫1500亩水面由过去5年20万元的承包费竞拍到现在5年56.8万元 3 的承包费;骆家套社区水面由过去五年2万元的承包费竞拍到现在5年5万元的承包费;将闲置的健全小学校舍、古城小学校舍对外公开拍卖,分别获得16万元、36.8万元的收入。
(五)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就是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政府购买服务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务领域,改变了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使得政府与社会关系逐渐发生变化,打破了政府对公共服务的垄断,逐步开放一部分公共领域让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有效地发挥了社会力量的优势,改变了公共服务的内容、方式和绩效,通过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增大了社会资本,增进了合作共治,更好地发挥了社会资本的作用。高沟镇通过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建立健全PPP项目库,供省PPP推广中心向全国进行推介,扩大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带动社会资本对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投入,高沟二甲医院项目已成功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第二批PPP推介项目项目库,项目总投资1.5亿元,内容为建设业务用房3万平方米、设备配备等。
二、政府购买服务新机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通过近3年的试点,我们做了一些探索和突破,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经验,但在推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认识不够,政府购买服务作为一项制度创新,体制内部分同志受旧管理模式影响较深,4 对政府购买服务工作不重视、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二是随意性强,采购项目缺乏总体规划和相应的程序规则,采购预算难核定,评价和监督机制也不完善;三是外包体制难有为,公共服务市场化运作的政府改革未跟上脚步,政策法规的配套改革以及相应购买外包的机制都尚未建立,服务主体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机制没有建立提来,严重制约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进而影响了公共服务产品的质量和效率。
几点建议。一是加强制度建设,紧跟政府购买服务发展趋势,抓紧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对承接主体的准入条件、评审办法等法规内容及时修订完善;二是编制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政府职能转变、社会服务机构发育程度及公众需求等情况,实时进行动态调整,编制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并定期更新目录内容;三是建立购买服务监督、评估机制,为政府购买服务护航,从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需求立项、成本预算、招投标采购程序、资金拨付、使用情况及服务成效等各方面建立监督机制,确保无监管空挡和“死角”,建立严格专业多元的绩效评估机制,创建开放性的评估系统,健全绩效评估多元主体参与机制,确保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产品的质量和效率。
第三篇:“服务外包”与“服务贸易”关系考察_风险防范机制
“服务外包”与“服务贸易”关系考察_风险防范机制
论文导读::我国服务外包、服务贸易得到快速发展。给我国发展服务外包、服务贸易带来不便。可以产生若干联动积极效应。论文关键词:服务外包,服务贸易,交集,联动,服务倾销,风险防范机制
一、当前对“服务外包”、“服务贸易”概念及其关系存在模糊认识 近年来,我国服务外包、服务贸易得到快速发展,“服务外包”、“服务贸易”等词汇频频出现在各种场合,但某些发言、会议、文件、法规、文献、媒体等对其表述尚存在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现象,一定程度上造成混乱,给我国发展服务外包、服务贸易带来不便,更对我国服务业国际化以及长期、稳定、快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例如:服务外包是企业、单位将业务外包的一种作用行为,是一种业务作用活动的处理方式;国际服务贸易是一种根据业务涉及范围是否是国内或国际间的一种服务贸易的划分类型:国内服务贸易中,可以采用服务外包方式,国际服务贸易中,也可以采用业务(服务)外包的方式;服务外包属于国际服务贸易,它是国际贸易的一部分;服务贸易又称劳务贸易,指国与国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等等。
再如:某市领导在谈到服务外包对于该市经济发展的意义时,指出该市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要在做好原来制造业,或说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基础上风险防范机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市委、市政府提出“优
先发展服务业”,这个服务业指的就是现代服务业,其中也包括服务外包。服务外包实际上是属于国际服务贸易,该市原先做的大部分是国际货物贸易。服务外包,是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内容,它对该市经济的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起了很大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提高开放型经济的质量和水平,使其更有机会接近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前端。…… 诸如上述有关服务外包、服务贸易的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此外,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二者本身也在不断发展。这就迫切需要在理论上加以澄清、总结和创新,在实践中加以纠正、发展和完善,并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间的关系。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服务外包”与“服务贸易”关系 1、服务外包、服务贸易同服务业内在联系。服务是通过提供必要的手段和方法,满足接受服务之对象需求“过程”的一种活动,从事服务的行业称为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部门,侧重于指在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产生或有较大发展的服务行业。具有“三新”(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和“三高”(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特征。服务业还同第三产业既区别又联系:第三产业的界定采用的是剩余法,即把第一、二产业以外的所有经济活动统称为第三产业,而服务业的范围是以生产或提供服务来确定的。第三产业是供给分类,它与第一、二产业间是单向依存关系;服务业同农业、制造业的划分,是以经济体系的需求
分类为基础的,它同农业、制造业之间是相互依存关系。第三产业的经济结构含义主要是相对于国内经济的,服务业的经济结构含义则是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正确理解服务业同第三产业划分上的区别与联系,对于正确把握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间的关系及其同服务业的内在联系是很重要的论文范文。
受金融危机后期调整的影响,跨国公司开始了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以服务外包,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低碳经济及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方兴未艾。如果我国能把握住这一重要机遇,将加速产业优化和升级过程,有助于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积极有效的投资促进工作推动我国以服务外包形式利用外资成为我国投资促进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2010 年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平稳较快回升,首次突破 1000亿美元,达到 1057.4 亿美元,同比增长 17.4%,创历史最高水平。从结构上看,主要得益于服务业及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大幅增长,增幅分别为 28.6%和 27.6%。2010 年风险防范机制,仅在服务外包方面就出台近30 项支持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国服务外包企业突破 1 万家,从业人员超过 200 万,2010 年全年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执行金额达 150 亿美元,同比增幅达 50%,为优化贸易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做出了积极贡献。
实际上,服务外包是作为生产经营者的业主将服务流程以商业形式发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者的经济活动,实际上是通过购买第三方提供的服务或产品来完成原来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随着服务外包
在全球范围快速发展,其内涵和外延需要相应拓展,主要体现在:
(1)根据服务的交易对象不同分为:为生活(消费)提供服务的服务外包和为生产提供服务的服务外包。仅仅把服务外包理解成为生活(消费)提供服务的外包是片面的。事实上,为生产提供服务的服务外包将在未来服务外包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2)根据外包领域不同,可分为制造业外包和服务业外包。前者通常是指对生产制造活动的外包,即是将产品的某个或某几个非关键性的零部件、环节交由其他企业来完成的外包方式。服务业外包则是指除了制造业外包之外其他一切外包活动。(3)按外包范围的工作性质可分为“蓝领外包”和“白领外包”。前者指产品制造过程外包,后者指技术开发、支持以及其他服 务 活 动 的 外 包。(4)
按 业 务 性 质 可 分 为 信 息 技 术 外 包ITO(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和业务流程外包 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前者包括产品支持与专业服务的组合,用于向客户提供 IT 基础设施、或企业应用服务、或同时提供这两方面的服务;后者指企业在核查业务流程以及相应的职能部门后,将部分流程或职能外包给供应商,并由供应商对这些流程进行加工和重组。
(5)按发包方和承包方所在国家的不同可分为在岸服务外包和离岸服务外包。前者指发包方和承包方同处于一个国家之内,其特征是外包处于一个经济体内,职位在公司之间转移;后者指公司将其业务交给其他国家的企业经营,即发包方和承包方处在不同的国家里,其特征是职位在国家之间转移。(6)按服务外包的级别由低到高依次可分为基础技术外包、商业应用程序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业务改造外包等。
企业服务外包级别越高,则越具备战略价值。上述分类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分类是第四种和第五种分类,而作如此分类,是科学划分服务外包与服务贸易内容以及把握二者关系的必要环节。但是,外包活动本身并不存在截然不同的分类,而是交叉进行,即某项外包可能既包括制造业外包和服务业外包,也可包括在岸外包和离岸外包,还可能包括“蓝领外包”和“白领外包”,等等。
根据 1993 年底乌拉圭回合多边谈判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服务贸易是一国劳动者向另一国或多国消费者提供服务并获得外汇的交易过程,既包括有形劳动力的输入输出,又包括提供者与被提供者未实体接触情况下服务的国际间有偿输入输出。其内容十分广泛风险防范机制,服务贸易涉及 150 多项,20 多个领域。显然,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的一种。仅将其理解为劳务贸易,以及将其理解为“国内服务贸易”等都是错误的。
由以上可见,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都以服务业为基础,服务业又以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为重要发展形式。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是一个国家/地区服务业快速发展及其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但是,服务业的发展还有其他形式,不能认为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是服务业发展的仅有形式。此外,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服务业已经成为产业进步的标志,服务业的知识密集型特征已经使其成为代表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对制造业和农业的渗透作用也越来越强,直接关系着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
2、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在内容上有交集部分。服务外包中的离岸外
包可全部归为服务贸易,服务外包中的在岸外包则不属于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有更多内容论文范文。事实上,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服务贸易既包括上述所说的第三产业,还包括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其内涵和范围比我们对服务业的传统理解要大得多。那种认为“服务外包是服务贸易一部分(或一种)”的说法是不确切的。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是相互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两个概念。“服务外包包含于服务贸易”这种“被包含与包含关系”的命题更是不成立的,正确的表述应为:服务外包中的离岸外包是服务贸易的一部分。如下图所示:
同时,必须注意到,服务外包不仅仅包括为服务业提供的服务外包,而且也包括为其他行业部分制造过程、部分业务流程等提供的服务外包,那种将服务外包单纯理解为是服务业一家的事情,显然也是片面的,不符合服务外包发展史以及服务外包快速发展实际的。“服务外包≠服务业外包;服务外包=服务活动的外包”。对服务外包的这一理解,不仅拓展了服务外包的内涵与外延,而且也扩大了服务贸易的范围。
此外,主张将“服务外包”重新表述为“外包服务”,也是不必要更是不可取的;认为“服务外包”“影响服务贸易双方主动者与被动者的关系,影响我国在国际服务贸易的客观地位。”[1]的说法也是错误的。这可以从服务外包构成要素得到说明。“服务外包”实际上包含以下要素:一是形式。发包方和承包方以合同的形式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一个成功的服务外包案例必须既有发包方,又有接包方。二是摘要的是,会使本来在“服务外包”、“服务贸易”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需作深入探讨的情况下又平添新的混乱,故实不可取,更何况党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之第(47)项已明确表述为发展“服务外包”。
第四篇:“校园贷”风险防范与教育引导机制研究
“校园贷”风险防范与教育引导机制研究
【摘要】校?@货,又称校园网货,是指一些网络货款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的货款业务。校园货虽然有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放款迅速等优点,但也存在信息审核不严、高利率、高违约金等特点,学生在不断膨胀的消费欲望和侥幸心理之下可能陷入“连环贷”的陷阱。近年来,由校园网贷引发的行业乱象持续发酵,特别是“裸条”事件爆发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因此针对不良校园网贷,社会、高校和家庭应紧密联系,形成教育合力,让大学生对“校园货”能够有一个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注意相关风险防范,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真正预防和消除不良网货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校园贷 风险防范 教育引导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己经成为当今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互联网金融服务中的借贷业务,因为方便、快捷、借贷门槛低等优点,发展更加迅速,目前国内金融市场出现了各种P2P网络贷款平台。其中“校园贷”是近两年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发展起来的一种网络贷款平台,自从“校园贷”诞生以来便不断爆出各种恶性事件,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和家庭力量,集思广益,创新教育,增强学生对网贷业务的甄别、抵制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消费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校园贷”发展现状
据相关资料显示,“校园贷”其实早在2005年前后就己经诞生,但是受限于国家银监会对贷款人年龄、收入等方面的限制,并没有取得显著的发展。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各种P2P网络贷款平台打着“零利息、低门槛、快速放款”等诱导性旗号逐渐向校园渗透。目前市场上的“校园贷”可以分为4类,分别为分期购物平台,如分期购、趣分期等;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服务,如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针对在校大学生推出的信用借款服务凭条,如名校贷、投投贷等;提供信贷的中介平台。其中分期购物平台和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服务以强大的征信体系作为支撑,规模大,利率低,信赖度高,市场占有率也最高;针对在校大学生推出的信用借款服务凭条主要是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助力,可靠性和保障度高;而提供信贷的各中介平台,是产生校园贷危机的根源,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这些中介平台打着各种虚假的旗号,通过各种名义收取客户手续费,甚至采用性质非常恶劣的手段进行要挟,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二、“校园贷”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校园贷”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些不法分子基于“校园贷”模式,借助分期购物等名义规避市场的监管,采用多种形式诱骗大学生贷款,谋取暴利;二是有些学生因为无法承受“校园贷”带来的巨大债务问题以及债主的恶劣催收行为,引发多起恶性事件,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引起社会各界以及媒体的热议。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市场监管力度不够,市场秩序不够规范,近几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各P2P网络借贷平台迅速兴起,业务规模迅速扩大,网贷形式各种各样,我国相关部门虽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但是没有针对市场的特点及时作出调整,导致了市场的混乱局面,出现监管漏洞;二是大学生相对来说不够成熟,他们一直处在简单纯洁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家庭父母的呵护,并没有真正步入社会,没有正确的消费观念,没有风险防范意识,也没有自律自控能力,很多人都是出于虚荣心理,为了同学之间的相互攀比才选择了“校园贷”;三是学校没有进行足够的教育引导,学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进行管理,更应该对学生的生活进行引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消费观,尤其是对于社会上出现的新兴事物,大学生相对来说不够成熟,辨识度低,学校应给予充分的教育引导。正是因为学校教育引导的缺失,给“校园贷”的发展创造了机会。
三、“校园贷”中存在的风险
“校园贷”中存在的风险主要包括信息被泄露,个人征信容易受影响和容易被“校园贷”的协议条款所蒙蔽。很多网络借贷平台不正规,导致大学生个人信息存在泄露的风险,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相对来说不够成熟,对征信体系理解不够深入,在“校园贷”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不能按时还款的情况,导致个人征信信息很容易受到影响,信用等级下降,情节严重的还会被记入失信黑名单,给未来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在贷款过程中,很多大学生对于贷款的成本、利息、违约金、服务费、滞纳金等相关内容不够了解,对贷款合同重视度不够,很容易被合同中的一些协议所蒙蔽,掉入不法分子设置的陷阱之中。
四、防范不良校园网贷的建议
首先,政府要加强监管力度。目前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己经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校园贷”的监管。2016年8月我国银监会明确提出“停、移、整、教、引”的五字整改方针对“校园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有些平台己经迫于政府压力,选择退出。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健全完善整治体系,同时联合教育部以及各高校,建立健全“校园贷’旧常监测机制,对“校园贷”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处理。
其次,学校要加强教育引导。学校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消费观,加强对各种不良网络贷款事件的宣传力度,对所有学生的信贷情况进行整体排查。同时可以结合当前发生的一些典型的“校园贷’案例,通过采用主题讲座或者班会的形式,向学生详细阐述“校园贷”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隐患,加强警示教育。教育引导学生谨慎使用个人信息,不随意填写和泄露个人信息,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三,家长要与学生及时沟通。家长在学生的监管教育环节起的作用最直接、最关键。家长要时常跟学生保持联系,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对孩子的一些心理需求、消费需求等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对社会新兴事物的辨识能力。
此外,还应该充分结合社会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通过社会各界的力量,对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现象进行批评抨击,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徐娟.大学生”校园贷”风险防范与教育引导机制研究[J].教学考试,2017,(11).[2]王结义.高校校园不良网络贷款风险防控与引导机制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3]文伊娃.“校园贷”的风险防范及教育引导研究――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
第五篇:“校园贷”风险防范与教育引导机制研究
“校园贷”风险防范与教育引导机制研究
摘 要:我国的有关法律条文当中并未明确规定复杂多样的校园贷现象,导致由于校园贷引发的一系列纠纷问题无法真正得到解决。文章具体介绍了“校园贷”的风险防范措施,同时提出了教育引导机制方法。
关键词:校园贷;风险防范;教育引导;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2.4;G5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15-0006-01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各种网络借贷平台渗透到学生群体当中,虽然给学生的经济来源带来了方便,但是随之出现的借贷问题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个别非法借贷平台利用虚假宣传,骗取学生进行借贷行为,最后没有实力偿还,导致不良事件时有发生。所以,针对不良网络借贷,高校要做好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使他们具有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
一、“校园贷”风险防范措施
(1)规范校园贷公司资质。校园贷是一种市场行为,大学生市场存在这样的需求,就需要对应的规范管理措施。而一些发放校园贷的公司都是个人贷款公司,资质并不齐全,行业素质高低不齐,导致校园贷信息泄露、违规催贷等各种问题的出现。政府要增强对网络平台的管理,对贷款公司资质进行严格审核,对违规建立平台发放贷款的公司采取清退等措施。
(2)完善大学生的信贷体系。高校要对大学生的信贷体系不断进行完善,真正满足经济困难学生的保障性需要,并非是依靠校园贷。例如,出台国家助学贷款的条例,建立专门的全国性的国家助学贷款中心,各个省份建立国家助学贷款中心,帮助协调政府、银行以及学校三方的利益。
(3)健全校园贷平台的风险监管制度。校园贷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新领域,其本身的存在并没有错误,但是如果监管不到位,就会导致风险不可控制。所以,校园贷平台需要评估大学生的经济偿还能力,对大学生网贷审核的各项流程进行健全完善,特别是要做好细节问题的监管,避免高校大学生冒名借贷行为产生。同时,校园贷平台要定期对校园代理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有效提升校园代理的业务水平,并针对校园贷问题做好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减少坏账率。当前,个别的校园贷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没有合理的网络借贷风险控制机制等。因此,政府要颁布一系列的监管政策,对校园贷利率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
二、校园贷风险的教育引?Щ?制
(1)开展专项教育及引导。高校要开展有关主题教育,保证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培养大学生的理财意识,从根本上预防不良事件的产生。辅导员可以应用多种形式,如讲座、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让大学生真正了解到校园贷的不良影响,自觉对校园的不良网络借贷进行抵制。同时,高校与大学生家庭要进行联合教育,利用家长的敦促作用,时刻关注学生的经济情况。
(2)提高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一是加强对大学生的信用教育。现今的社会生活当中,个人信用尤为关键,个人信用记录会带给一个人非常大的影响。同时,信用记录的重要性已经开始逐步显现出来,大学生未来出国或者进行房产贷款,都会涉及信用记录。面对一些大学生失信的情况,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信用教育,让大学生真正了解负面信用记录给未来生活带来的影响,知道信用记录的重要意义。而且大学生不但要保证信用记录不受影响,还要增加自己的信用记录,并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二是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校园贷是一种提前消费预支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活和消费水平,解决短时间资金紧张的问题,不仅能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而如果学生一味地进行超前消费,最后就会导致债台高筑。所以,社会、学校、家庭要共同努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针对校园贷的诱惑权衡利弊,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
(3)对已贷款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教师要充分关注大学生,利用各种方式掌握大学生的生活和心理活动。针对在校园贷平台进行贷款的大学生,辅导员要同大学生进行谈话并且与家长进行沟通,对学生的还款能力深入了解和掌握,并告知大学生及家长校园贷的高利率,保证大学生及家长可以在短时间内还款,避免出现高额利息,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巨大压力。对已经使用过校园贷的大学生,教师要实行登记和追踪,随时随地关心大学生的消费情况,进而预防校园贷风险。
三、结束语
总之,面对校园贷,政府、高校、教师、家长要运用有效的对策,打造校园贷风险防范以及教育机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同时,高校要重视大学生校园贷的行为,随时纠正学生的消费行为,从而打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许博文.校园贷问题风险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商论,2017(25).[2]岳娜.大学生“校园贷”问题现状及对策探究[J].济宁学院学报,2017(04).[3]林燕霞,许再佳.关于“校园贷”乱象的背景分析及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7(02).[4]李海媚.“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校园贷”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基于高校管理的视角[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15).[5]文伊娃.“校园贷”的风险防范及教育引导研究――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