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专业促进生态文明发展
建设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专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夏成财,杨万全,刘春起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职业学院
165000)
摘要:森林防火是国家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培养能胜任林火扑救指挥与通讯工作的森林防火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必将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职业学院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专业按照教育部和国家林业局“十二五”规划,依托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森林防灭火优势,不断推进校企合作,调整专业设置,重构课程体系,完善实践环节,提升服务能力,与多家行业企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形成长效的“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分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落地型高技能人才,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专业一定能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专业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大兴安岭职业学院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专业是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中独家开设的专业,是教育部、财政部支持的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专业,是省财政支持重点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正在申报央财重点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中),是黑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依托大兴安岭森林防火优势培养掌握林火基础理论、林火管理、林火生态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森林火灾监测、林火预报、林火扑救、指挥与通讯能力,能胜任林火扑救指挥与通讯工作的森林防火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必将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建设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专业是我国林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
我国林业用地面积2.6亿hm2,森林面积1.95亿hm2,森林覆盖率20.36%,森林蓄积137.21亿m3。按照全国森林防火区划工作的原则、依据和方案,将全国划分为东北、西南、华北、西北、中部和东南6个一级区域,为我国森林防火工程建设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奠定基础。我国是森林资源较少的国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坏,恢复起来极为困难。我国国有林区原有森林防火队伍绝大多数是中专以下学历,高级森林防火技术人员很少。因此,培养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高级人才,提高森林防火队伍人员专业素质,对于林区的森林防火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巨大的人才缺口也为森林防火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
大兴安岭是我国唯一的寒温带明亮针叶林区,构成寒温带生物基因库,同时,对我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而森林火灾是森林的大敌,大兴安岭林区现有森林防火岗位又缺乏接受正规教育的专业人才,森林火灾的预防工作及林火扑救指挥相对于发达国家落后。因此,急需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专业人才,大兴安岭职业学院开办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专业正是顺应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以林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专业的发展理念
2.1专业岗位设置及规划
按照林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学院通过调研了解到森林防火行业的基层岗位设置主要有灭火员(组长、技术员)、火灾瞭望观察员、森林防火员、工程测量工等。
通过对森林防火行业的调查问卷,确定了毕业生就业岗位需求状况。本行业对高职毕业生基层岗位的需求主要有灭火员(组长、技术员)、火灾瞭望观察员、森林防火员、工程测量工等,在这些需要的就业岗位中,灭火员占总需求的60.3%,火灾瞭望观察员占总需求的 8.6%,森林防火员占总需求的20.4%,工程测量工占总需求的10.7%。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基层岗位需求较多的是灭火员。
2.2定位
遵循“知识够用为度,突出技能培养”的原则,以就业为导向,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以适应森林防灭火、森林火灾瞭望等森林防火岗位的需要。
2.3专业建设目标
在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专业教学资源基础之上,充分利用大兴安岭林业行业资源,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对接、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方式、强化实习实训条件建设、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第三方评价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全国森林防火行业重点专业。
2.4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基础理论,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胜任一线森林防火指挥、森林防火通讯、森林防火管理等岗位,服务大兴安岭地区及全国森工企业发展、森林生态保护,从事相关工作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确保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达到80%以上,企业满意率达90%以上。
2.5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理念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依托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定位及培养目标,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专业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即在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2+1”的岗位引导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与大兴安岭地区森林防火行业企事业单位深度融合,特别是在学生顶岗实习的一年里,加大力度搞好学校与行业企业对学生进行共同管理。
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构建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专业课程体系
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专业主要开设林火通信技术、林火调查技术、3s技术及其应用、林火管理、森林燃烧与预报技术、灭火机械、航空护林及化学灭火、林火扑救指挥等课程。
自从2010年被黑龙江省教育厅批准为黑龙江省骨干高职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专业之后,我们不断加强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专业的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根据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专业和灭火员、森林防火员、火灾瞭望员等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各岗位的资格标准,与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合作,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重组项目课程体系。经过分析课程体系,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专业确立了三个平台两个系统的专业课程体系。即:专业基础平台:包括专业基础技能、森林燃烧机理、森林调查技术、林火生态基础;专业技术应用平台:包括军事地形学、林火扑救指挥、林火调查技术、3s技术及其应用、灭火机械、航空护林及化学灭火、林火通讯技术等;专业管理平台:包括林火管理、城镇消防。两个系统包括理论课程系统(13门课程中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实践课程系统(综合实训、顶岗实习)。
生态文明建设需求是专业建设改革的动力和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必须符合这一要求,而核心课和主干课程的建设将反映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要求。专业课程建设期间,在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下,以专业骨干教师为主,对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同时对核心课和主干课程编写配套教材和课件。提倡专业教师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授课,并且为学生提供网络资源参考,在教学中尽可能使用实物、教具、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以适应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核心课程的开发流程可以归纳为社会调研、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专家论证、构建学习情境、专家论证、制定课程大纲标准、学习情境教学设计、编制校本化教材、教学文件资料包形成。
实训基地及教学环境与资源建设
我们充分利用大兴安岭地区森林防火优势,进一步加强和扩充校内实训基地指导教师的训练和培养,增加实训基地设备、仪器等设施建设。以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灭火员、火灾瞭望观察员、森林防火员等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建立和完善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按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建设高质量的校内专业实训室5个;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反映真实工序过程的虚拟实训项目;进一步发挥和扩大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作用,扩大校外实训基地5个。通过轮岗实训保证学生分散实践,充分发挥专业实习、实训场所的作用,把专业实训基地变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服务社会的平台。综合实训、毕业实践等理论与实践课程,培养学生从业所必备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等基本职业素质。充分发挥选修课、校内外行业专家讲座、专业教育及社团组织的作用,从多方面、多渠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5.1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建设
在“校企合作办学”、“提高就业质量”的办学观念实践中,我们逐步认清职业学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互利双赢为原则,以技能成才为目标,以推荐就业为关键环节,通过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校企双方合作开展高技能教育,促进学生高技能就业,成为高技能人才。
5.2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
在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专业建设过程中,成立由森林防火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咨询会议,征询有关行业最新发展信息及趋势,以决定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内容。委员会由企业领导、行业协会、学院领导、招生就业及教学骨干等人员组成。
5.3选择优秀森林防火企事业单位作为合作伙伴,强化实习实训平台建设
林业管理系成立实习领导小组,由实习实训组长负责学生的实习管理工作,确保实习正常进行。邀请合作企事业单位领导和专家对教师所教、学生所学、企业所用三者是否对接进行评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所教、所学、所用的有效对接。另外学生实习之前,学院、企业、学生三方要签订相关协议,约定学生实习期间的生活费、安全等事项,实习期间万一发生事故,可依协议执行,免除不必要的纠纷。
5.4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实践模式
工学结合、现场教学、真学真做的培养方式。整合专业教师、校外兼职教师和实训基地技师等人员的力量,组成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校企共训”模式。将森林防火行业企业的内训机构引入到森林防火专业中,我院免费提供森林防火场地和设备,双方共同组建“捆绑”式培训团队,为森林防火行业企业员工和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校企共建信息交流渠道。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专业定期安排相关人员走访森林防火行业部门,了解行业发展态势,关心学生实习及就业情况,并及时反馈信息,适度影响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专业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方案;而森林防火行业部门则在适当时间就森林防火理论与实践举办讲座、论坛、宣讲会,内容涉及职业规划、就业理念、科研动态、企业管理等多方面,向学校及学生传达最新知识,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通过这种合作模式,使学生对森林防火行业有了全面的了解与认识,激发了学生探索专业知识的兴趣,及时更新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观念,扩大校企双方的合作范围与影响力度。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专业特色
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专业适应专业需求的教学资源,是学院的骨干专业。本专业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领先地位,是教育部高职高专唯一开设专业。
经过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与省骨干高职专业建设,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专业形成了如下特色:
6.1创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2+1”的岗位引导式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专项技能的训练,培养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6.2构建了“三个平台,两个系统”的专业课程体系
以项目任务为教学载体,融合理论与实践,兼顾首次就业与持续发展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与职业岗位需求相吻合。
6.3全面实施项目化课程改革
采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使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能够真正转化为职业工作能力。
6.4建立“校企共赢” 企业全方位参与的合作机制
解决校内“双师型”素质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
6.5推行“双证书”教育机制
为毕业后从事森林防火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专业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校企合作,调整专业设置,重构课程体系,完善实践环节,提升服务能力,与多家行业企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形成长效的“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分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落地型高技能人才,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专业一定能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彭华昌.强化森林防火构建生态文明.毕节日报.2009(04)
[2]韩永伟,范小杉,刘成程,高馨婷,宋婷,郑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构建[A].第七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 [3]杨志刚,叶金盛.森林防火指挥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J].广东林业科技.2010(06)[4]侯振红.加强森林防火维护生态安全[J].中国林业.2011(18)[5]罗志祥.森林防火及生态保护数字化物联网监测预警指挥系统浅析[J].森林防火.2013(01)
第二篇:森林防火指挥通讯专业修订报告
森林防火指挥通讯专业修订报告
一、专业目录修订调研情况
森林防火指挥通讯专业是我国林区森林防火工作的急需专业。我国国有林区原有森林防火队伍绝大多数是退伍军人组成,高级森林防火指挥通讯技术人员很少。因此,培养森林防火指挥通讯高级人才,提高森林防火队伍人员专业素质,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专业是我国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但森林火灾的预防工作及林火扑救指挥相对于发达国家落后。因此,急需培养森林防火指挥通讯专业人才。大兴安岭职业学院与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伊春职业学院三所学校采用森林防火指挥通讯专业在招生。大兴安岭职业学院先后招收六届学生,累计招收学生400人。三届毕业生均分配到林区森林防火部门,从事防灭火指挥与通讯工作,就业形势好。因此,建议保留该专业。
二、调整、修订目录的依据和说明
森林防火指挥通讯专业原来隶属于农林牧渔大类、林业技术类的目录外专业。根据全国林区对森林防火指挥通讯岗位需求,现调整为农林牧渔大类、林业管理服务类、森林防火指挥通讯专业,专业技能方向是森林防灭火指挥通讯方向,职业岗位群是森林防火员、灭火员、火灾瞭望观察员等技术领域,学生毕业后可获得森林防火员、灭火员、森林火灾瞭望员等职业资格证书。
三、新旧目录对照表
按照拟新增、合并、取消和保留专业,填写新旧专业目录调整对
照表:
附件4:
《林业目录》体例及要求
1.专业大类、专业类、专业代码由综合组统一确定。
2.专业名称:专业名称应清晰直白,应能涵盖专业内涵,名称一般不超过8个字,应不带有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等特殊符号。3.专业(技术技能)方向: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或职业领域确定。4.对应职业岗位群(技术领域):参照《职业分类大典》中的中、小类确定,应标注编码。5.职业资格证书举例:本专业学生毕业应取得的主要职业资格证书。6.基本学制:本专业基本学制,高等职业学校学制一般为3年。7.衔接中职专业举例:对应《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确定。8.接续本科专业举例:对应《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确定。
9.是否适办五年制:根据行业实际需要、专业特点、就业岗位要求确定,填“是”或“否”。适办五年制的专业一般为,培养要求学生年龄小、技能训练时间长、多种能力或多个专业方向复合。
第三篇:如何促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
更新时间:2014-10-29 22:10 来源: 作者: 阅读:1945 网友评论0条
摘要: 另外,加快环境立法进程,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绿色企业支撑。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污染防治技术的科研和应用,保护绿色生产的知识产权,修订《清洁生产促进法》等环境资源法。明确生产企业对生产的产品的回收义务,如借鉴日本3R做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于10月在北京召开,会议将研究讨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议题。怎样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法制建设,环保部门应当高度重视,未雨绸缪。四中全会的召开,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实施,必将为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环境保护部政法司会同政研中心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就“依法治国与生态环境法治建设”议题进行探讨。
环境保护部政法司司长李庆瑞表示,如何在环保领域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如何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经济增长模式绿色转型,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这些重大议题,环保部门应当高度重视,未雨绸缪,做好筹划,及早准备,为迎接四中全会召开和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奠定思想基础。
参会的各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围绕如何利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意见。
正确认识环境法治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
“法”的对立面是按潜规则办事、按长官意识办事
“依法治国的法是统称。其对立面不是政策,政策是明规则,也属于法的一部分。依法治国中的‘法’的对立面应是按潜规则办事、按长官意识办事。”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说。依法治国中强调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就是下一步推进环境法治建设的方向。
环境的公益性决定了必须要通过立法去界定环境资源的产权;环境形势的严峻性决定了需要严格的法制去改善;环保的基础性决定了只有通过严明的政策法规,才能约束其他领域。
“环境法被视为部门管理法,得不到必要的尊重和敬畏,执行中缺乏地方政府和其他部门的配合,这种状况必须纠正。只有通过环境法调整资源开发等行为,强化对地方政府和产业主管部门的制约,才能提高环境法治意识,改善环境执法处境。” 清华大学教授王明远说。他提出,法治要从工具和手段,上升为价值和目的。
夏光指出,从成效角度讲,环保部门非常重视相关法律,法治思维比较强。但我国环境法治还远未达到“价值和目的”的地位,甚至作为“工具和手段”都仍存在一些问题。
对我国环境法治的现状,夏光概括为:缺、短、小。
“缺”是指法治领域的立法相当缺乏,尤其按照党中央改革要求,很多没有变成法律法规。
“乱”是指执法乱象多,包括执法不作为、乱作为、背黑锅等,总体评价环保系统的公信力不是很强。
“小”是指司法系统在环保中的作用小,司法资源有限,导致法院不愿受理案子,参与环保积极性低。
华北环保督查中心副处长刘传义则认为,在目前的法治环境下,主要困难是环境执法难、不到位。一是环境执法说的多做的少,很多环境执法机构还是参公单位,执法制约多。二是自身问题多,人员素质不够。
在环保领域践行依法治国方略,要理顺法与政策的关系,软法硬法都要落实。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珂建议,借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环境基本国策立法具有特殊地位,主要管政府,各州法律法规都要服从它。
环境立法要既“硬”且“良”
专业化、综合化的环境法需要大量授权立法及配套立法
环境法呈现高度专业化、综合化特点,包括行政管理、民事侵权、国际合作等方面内容,需要大量授权立法及配套立法。
要在依法治国的战略中推进法治建设,夏光认为,首先要明确未来环境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用法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法要一方面坚持环境优先、保护优先,一方面坚持经济和环境协调,改善环境质量、优化经济发展。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认为,依法治国,要完全依法办事,解决以权压法、以人代法。在环境法方面,要改变环境法是软法的现象。在过去几年中,环境刑事犯罪责任追究获得了很大进步,未来要使环境法更加硬起来。
他建议,制定“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法”,将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方针政策制度都纳入其中,之后制定其他法律时,都要考虑此法。“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法”由环保部门协同其他部门参与立法。在这个法律下,应包括自然资源法、生态保护法、环境保护法三大法律。具体的立法需围绕完善这些体系,两条腿走路,一条是综合性的立法,另一条是具体法律的制定。如自然保护区法、湿地保护法,化学品管理法、电磁辐射管理法、生态损害补偿修复法、民事环境损害赔偿法(包括健康损害)、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法等。
周珂则认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首先必须落实“保护优先”原则。我国生态保护主要借鉴俄罗斯,生态法与自然资源法是一体两面,自然资源法注重开发利用,生态法强调保护优先,用生态保护对冲资源利用的负面效应。保护优先不仅仅是环保部门的事,在生态保护领域,尤其是资源开发利用都应当适用这一原则。
二是要明确地方政府环境责任,要从管理法向责任法转变。过去的《环保法》是管理法,主体是管理者与相对人,修订后的《环保法》向责任法转变,突出规定政府责任,这需要逐步落实。
刘传义结合基层执法经验强调,环境立法要注重配套细则规定。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罗丽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环保法》和单项法的衔接修改。
判断环境合法的标准,离不开时间空间背景。同一行为,在北京属于违法,在甘肃可能属于合法。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胡静和刘传义都提醒,要给予地方环境立法充足的空间。
除了制定新法,对于不合时宜的旧法也应当及时进行排查和清理。北京市环保局法规处调研员相华林提出,清理、修订和《环保法》不相符的政策法规是十分必要的。
他建议可以借鉴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做法,从国家层面发通知,要求国家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对本部门本级政府的政策、法规进行清理,定期提交清理报告。
环境执法要“按章不按长”
执法者以法律为依据,而不是按领导意志办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推动环境法治建设,不只是立法的问题。环境执法要有独立性,才能保证公平正义,才能保证法治而不是人治。
法治有两方面涵义:一是法律正当,立法是良法;二是法律至上,即法律说了算。环境独立执法,即执法者以法律为依据,而不是按领导意志办,“按章不按长”。张居正说:“车之不前也,马不力也,不策马而策车,何益?” 执法者有积极性,才可以激活法律。
胡静认为,调动环境执法人员的积极性,需要职业保障,即严格执法不需要付出个人代价。
王灿发则建议,建立独立的执法监督机制,如制定环境督查条例、设立独立执法机构,监督各个环保部门。“应强调独立环境监管和执法,环保部门可以不是独立的上下体制,但是执法和监管可以垂直管理。”王灿发说。
胡静同时提出,环境行政要合法合理。环境保护的行动方案,要有上位法依据,设立的目标要现实,标准要基于现有经济技术条件,让企业跳一跳摸得着,否则实施不力会牺牲法的尊严。
另外,环境执法应当增强依法行政意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艳芳提醒,随着公民权利意识增强,行政决定没有法律依据、不依照法律程序,可能被认为不公平甚至寻租,环保部门可能因此成为被告。
对于环境执法的方式创新与改革,专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夏光建议,增强执法力量,形成强势环保状态,增加社会公众的力量,让人民群众成为耳目。
胡静也建议,公众参与执法要放开。环境保护有三方主体,政府(环保部门)、企业和个人。政府与个人联手,向社会公开环境信息,让个人充当环保部门的耳目,允许个人提出环境公益诉讼,对执法有好处。
罗丽建议,对于信息公开、公众参与、政府责任等制度的落实,要增强法律强制性,避免流于形式。
李艳芳建议,环境执法部门要与检察院、法院相配合。如意大利最高行政法院首要职责是为政府提供行政咨询,协助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环境司法要发挥制约监督作用
环境执法要与司法相衔接,强化对政府的约束
司法支持、加强、补充行政执法,并在某些方面发挥制约监督作用。“环境执法要与司法相衔接,应强化环境审判、推进公益诉讼,包括行政诉讼,强化对政府的约束。”王明远说。
日本司法制度在环境法的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针对民事赔偿建立了迅速救济机制,当地居民通过行政诉讼对道路、火电等建设行为进行合法性监督,值得借鉴。
这种司法能动性的发挥对于监督、制约环境执法很有效果。胡静说,法院实行能动司法,不是法官主动找案子,而是加强司法审查,不仅审查行政决定的合法性,而且审查其合理性。能动司法还影响了立法和行政,如日本法院通过公害审判推动了环境损害赔偿立法,我国环境法庭通过发布禁止令介入了环境执法。环境法庭专业能力加强后,甚至可能开展对环评、排污许可决定的合理性审查。
除此之外,环境案件的受理也应该受到重视。王灿发和相华林都强调,要明确法院对案件的受理范围,大力推动司法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用法治方式推进绿色转型
经济增长模式也要符合环境基础法的要求
目前,一些地方还存在盲目投资、产能过剩、盲目开发、填海挖山等与可持续发展相违背的发展方式,某些地方政府领导的决策行为仍需对其进行约束。
相华林提出,要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严格约束地方政府的投资政策和产业政策,严格进行项目环评和规划环评,逐步推进政策环评,彻底扭转GDP至上意识,真正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另外,加快环境立法进程,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绿色企业支撑。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污染防治技术的科研和应用,保护绿色生产的知识产权,修订《清洁生产促进法》等环境资源法。明确生产企业对生产的产品的回收义务,如借鉴日本3R做法。
第四篇:关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议案
议案参考范文:
党的xx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措施。我市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虽与周边县(市、区)相比总体上要好些,但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森林资源质量下降,生态环境退化问题已凸显,对我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不利影响。主要体现有如下六个方面问题:
一是社会破坏森林植被问题突出。火烧山、盗伐林木、造林炼山、非法占用林地等问题的发生,危害了我市的森林植被安全,造成水土流失。
二是农民群众消耗森林资源问题突出。据有关部门测算,全市3.5万户农户大部分使用薪材做燃料,户平均年烧柴5-6吨,累计年消耗薪材15万吨以上。加上烤烟、茶叶加工、餐饮业用柴等,全市年用柴消耗森林资源达20万立方米。且大部分薪材都是阔叶树幼林。三是加工企业消耗森林资源问题突出。虽然我市工业耗材与往年比较,有较大减少,近年每年林业部门采伐指标在缩减,但全市现仍有20多家木材加工企业,同时还有几十家作坊式的锯板厂,这些企业都在大量消耗森林资源,每年仅消耗阔叶树原木就达1万多立方米。有的加工企业业主受利益驱动,非法收购木材。此外,我市周边地区新上了较多的木制品生产企业,也对我市森林资源保护造成严重影响。
四是生产行为破坏森林生态问题突出。竹山垦复、竹林扩鞭采伐竹林中的林木,人为破坏了森林多样性环境;生产食用菌、烧炭砍伐阔叶林问题仍有发生,直接破坏森林资源。此外,非法开发茶山、果山,砍伐茶果山中的林木等问题仍禁而不绝,造成森林生态的破坏。五是非法开矿破坏森林植被问题突出。近段时间,一些人员假借探矿名义,未经任何环评等手续,在我市乡村到处随意开挖山体,并将弃石、弃土随意丢弃,有的甚至倾倒入河道,造成对森林植被、山体和河道的破坏,并造成环境污染。
六是群众不积极保护生态林问题突出。生态林、水源涵养林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上,由于禁止经营活动,林农从中受益明显减少。国家对生态公益林实行补偿政策,但由于受财力限制,目前补偿实际是管护性的补助,省上每亩每年补偿只有5.5元,与实际产生价值相差十几倍,林农得不到有效补偿,对林地划为生态林反应强烈,甚至出现抵触情绪。
上述六个方面的问题存在,客观反映出我市森林资源保护形势仍不容乐观。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上更高水平。为此建议:
1、努力增强群众保护森林资源的责任意识。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运用各种形式、渠道,广泛宣传《森林法》等森林资源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让我市人民充分认识到保护好森林资源,就是保护好我们自己的家园,使人人自觉承担起保护森林资源的使命。
2、着力限制对森林资源的消耗。一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积极推广使用沼气、煤炭、电能、太阳能和风能等能源替代薪材,减少农户,加工企业、餐饮业消耗薪材;二是消减木材加工企业,减少木材消耗量。对一些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粗制加工原木,尤其是阔叶木材的小型加工企业,要采取关停措施。对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含量的木制品加工企业,要鼓励以外购原料为主。严厉查处、打击加工企业非法收购木材。加强原木、薪材的运输管理,严厉打击盗伐、偷运行为,并禁止原木、薪材外流。同时,不再审批新上木制品加工企业;三是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变砍森林为看森林,努力从生态旅游中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加快发展非木质森林资源产业,鼓励扶持林下种植药用植物、野生疏菜、野生花卉、养殖禽类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3、完善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措施。一是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弥补林权所有者的一些损失。探索建立我市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按政府和受益者一起合理承担的原则,来多渠道筹集补偿基金。补偿基金可来自:①各级财政补助资金;②从生态旅游的景点门票收入中提取的资金;③利用水资源产生收益中提取的资金。如开发水电站可从发电收入中提取;④社会各界捐赠的资金等。二是探索建立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按照有利于国家、集体和林农,有利于严格保护,有利于责、权、利统一等原则,探索、改革完善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机制,切实管护好生态公益林;三是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完善林权流转和经营机制,提高林农管山、护林和造林的积极性,提高林农的效益,从而促进管护好森林资源。
4、改变传统不良的造林营林方式。严格限制采伐天然林,禁伐天然阔叶林。对人工林也应采取择伐,不可皆伐,禁止砍光炼山再造林。不能以发展新种竹类,新植其他林木为名,毁坏森林植被生态;不能以竹林扩鞭,砍光其它林木;不能以发展茶、果业,不论山地坡度陡缓,进行破坏生态植被。发展竹业应向低效疏林地、毛草山地发展,更不可剃光炼山新种竹类;发展茶果业应向缓山坡、毛草地、荒地、荒滩地扩展,切不可毁林种茶果,人为破坏植被生态。此外,林业采伐也应按照砍大留孝砍成留幼、砍密留疏、砍树留草的原则,进行科学采伐,不进行炼山造林。要逐年减少采伐量,逐步扩大造林。同时,采伐区应按科学定位不得超过45亩,采伐区之间距不得少于200米。
5、严厉打击破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的要求,密切协调,认真履职,加强检查,严格管理,及时掌握破坏森林资源的犯罪活动,全方位、多层面布控防犯网络,发现一起,打击一起,确保我市森林资源安全。对假借探矿名义,乱挖、乱採矿石,破坏山体、森林植被和河道的行为,要严厉惩处。禁止再开矿山。
6、建立森林资源保护责任制。一要建立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构。形成联动机制,定期召开协调机构成员会议,分析形势,协调部门采取联动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二要落实保护责任制,各级各部门要明确责任目标,层层落实森林资源保护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形成有效的保护责任机制体系。各基层林业部门工作人员要分片包干、各负其责,建立护林队伍,加强巡查,责任到人。
第五篇:森林公安与生态文明
森林公安与生态文明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森林公安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更应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就森林公安与生态文明的各自情况,森林公安如何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对森林公安事业发展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全面阐述森林公安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一、森林公安概述
作为一名森林公安民警,我们首先应该很好地了解自己,做到“知已”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为党的各项事业做出最大的贡献。
森林公安是国家林业部门和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装性质的执法力量,肩负着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安全,维护林区社会政治和治安稳定,保障林业改革和生产建设的重任。建国60年来,全国森林公安机关在防范和打击涉林违法犯罪、保护
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守卫林区一方平安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为国家生态文明、现代林业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森林公安和主要职责就是依法查处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保卫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分析掌握辖区社会治安动态,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基本情况,作为执法力量,森林公安是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最亲密的执法部门,森林公安的工作可以说就是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作为一名森林公安民警,不仅要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及公安职业技能,同时还需要掌握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相关知识,这就决定了森林公安与生态文明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生态文明概述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究竟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又是什么,只有了解了这些,做到“知彼”我们才能更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生态文明从概念上讲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理论形态。很显然,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他们有联系,是因为生态文明即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我们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
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是与物质文明一致的。而生态文明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可以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它们有区别则是指生态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会包容,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生态文明建设不同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文明,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及科学发展道路的过程。在经济领域,经济活动要走“绿色化”、无害化道路,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在社会领域,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积极倡导以生态文明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在文化领域,要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摒弃人类自我为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同时注重生态道德教育,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使人们自觉的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建设生态文明意义非常重大,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也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我们也应
该看到,建设生态文明任重道远,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森林公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森林公安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其作用是非常巨大的。首先,森林公安作为武装性质的执法力量,是保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主力军,森林公安的首要职责就是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安全,所以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保卫生态文明建设物质成果的主要力量。其次,森林公安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建设力量之一,森林公安在工作中宣传各种法律法规知识,同时也间接地宣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也就是说,森林公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精神文明方面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而且森林公安队伍本身也是一般不乎视的生态文明建设大军。第三,森林公安也可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监督者,在森林公安保卫、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也可以首先发现各地、各部门生态文明建设的误区,可及时提出整改意见,以使生态文明建设健康有序地开展进行。总之森林公安是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最为密切的执法力量,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是极其巨大的。
四、生态文明建设对森林公安工作的影响
森林公安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自身工作面临着执法观念滞后,人员素质不高,工作方式单一等诸多方面的挑战。为了更加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森林公安必须从加强森林公
安民警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贯彻科技强警和人才强警战略,提升森林公安的综合执法水平,推动森林公安工作模式的整体转变等多个方面不断促进森林公安工作的优化。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对森林公安的队伍建设、人材培养等各方面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的目标的一项新要求,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5个方面,更加充实、科学和完整。生态文明是生态建设的新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发达的生态产业为支撑,以繁荣的生态文化为载体。森林公安是生态建设的保护者和建设者,是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必将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森林公安全体更应该凝心聚力,居安思危,恪尽职守,不辱使命,努力把森林公安各项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林业产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