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临沧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难点问题研究
云南临沧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难点问题研究
中共临沧市委党校课题组
【内容提要】云南临沧新农村建设过程是一个创新发展的过程,在云南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从2003年临沧开展的“三村建设”到现在的“促进临沧城乡一体化发展”与“临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可见,临沧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但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因此,总结临沧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分析研究当前新形势下临沧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对进一步促进临沧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临沧 ;新农村 ;难点问题 ;发展建议
临沧是一个集“边、少、山、穷”为一体的欠发达民族地区,在全国上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又好又快发展的大背景下,临沧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超常规方式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临沧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临沧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及成效
云南省临沧市,辖七县一区,国土面积2.4万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7.5%;3个县与缅北“金三角”接壤,国境线长290.8公里,临沧有24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37.2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17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70.13%,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为一体的欠发达地区和典型的农业大市。2003年,为寻求一条推动农村改革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临沧各级领导干部下基层、走农村、访农户,层层召开农民代表座谈会,面对面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市委、市政府从这些期盼中敏锐的捕捉到了农民当中蕴藏着巨大的发展力量,提出实施“以生态村为发展基础,文明村为发展动力,小康村为发展目标”的“三村”工程建设,并在建设目标上量化了14个具体指标,先期在全市100个村进行推广,从2004年起,确定每两年在全市选100个村进行三村工程建设。由于“三村”工程的决策来自于农村基层,充分体现了农民期盼,不到两年的时间,“三村”建设已成为全市多数农村自发的行动,成为临沧有效破解“三农”问题的创新之举。“三村”建设案例及成功经验已于2006年5月份写入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班培训教材。实施“三村”工程两年后的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以“一号文件”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三村”工程的超前探索,为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赢得了先机。
“十一五”以来,以建制村为单位启动了100个重点村、以自然村为单位启动了600个重点村建设,争取扶持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124个自然村,新农村重点村建设80个自然村,涉及60多个乡镇,80多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40%。已完成安居房建设4.7万户,完成农村卫生室建设661所、硬板路建设7528条6706公里、文化室和党员电教室建设541个;累计建成农村沼气池13.53万口,建成沼气化村115个,建成农村沼气服务网点239个,农村沼气普及率达28.4%。
2010年,以“和谐平安、宜居家园”为主题,强势推进新家园行动计划的实施。市直部门负责整合的2.5亿元旧村旧房改造补助资金全部到位,已实际兑现农民补助资金1.9亿元,带动农民自筹投资23.4亿元,贷款投资2亿元。列入计划的400个旧村改造任务基本完成,有277个自然村(组)体现住房特色化,352个自然村(组)实现乡村道路通畅化,364个自然村(组)实现人畜饮水安全化,400个自然村(组)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309个自然村(组)实现环境生态化,273个自然村(组)实现信息服务网络化,390个自然村(组)实现管理决策民主化。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了350个行政村和2890个自然村的规划编制。
(一)创新“五个机制”,形成了人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一是创新上下联动机制。建立健全了市、县(区)、乡镇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班子领导联系机制,市、县(区)直单位、企业帮扶机制,干部联系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形成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的联动机制。
二是创新试点选点机制。新农村建设试点选点工作引入竞争机制,禁止政府定点行为,严格选点工作程序:由村委会主动申报,乡镇党委政府严格把关,市、县(区)新农办审核,报经市、县(区)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讨论择优定点来完成。
三是创新投入长效机制。把新农村建设专项经费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由县(区)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管理,确保经费专款专用。同时通过联系单位、企业投入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调动农民群众积极筹资、投工投劳,较好地发挥了单位、企业和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2003年至2010年,全市各级和农户共投入资金40亿元。
四是创新民主管理机制。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双带双创”活动,倡导“三向培养”,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各地新农村建设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按照“自己办自己的事,自己的事自己办”的原则,普遍成立了由老党员、老村干部、经济能手等组成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尊重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农民群众自觉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以“四挂两会一联组”“一议三审一公决”为抓手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五是创新村民自治机制。通过总结推广临翔区坝胡村以“联合互助组”组织农民和“村民公决重大事项”为主要内容的“坝胡经验”,以“村民公决”为突破口,创新村民自治机制;以“一体两会”为基础,优化组织资源配置;到2010年,全市成立理事会7782个,成员37224人;涉及全市63个乡(镇)449个行政村,共成立联合互助组15196个,428个村制订通过了《村民公决办法》。“坝胡经验”的推广,有力的推进了村民自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村民的权利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呈现出“组织强起来、干部动起来、群众干起来、共同富起来”的良好态势。
(二)农民素质稳步提高,惠民政策得到落实
一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农民培训的力度。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和要求。2003年以来,临沧市全面推进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养新型农民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补助政策全面落实,“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提升,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规范发展;认真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培训、“科技入户工程”、“跨世纪农民教育工程”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科技普及率逐年提高。
二是积极组织实施好中央和省市出台的“两减免、三补贴”政策、退耕还林粮食拆现补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贫困地区中小学生“两免一补”等惠农政策,使广大农户从生态环境建设、粮食生产、公共卫生、民政救助等惠农政策中得到了实惠,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特色产业规模效益日益显现
一是临沧市紧紧围绕“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探索形成了“林果+饲草+畜牧+沼气”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林粮间种”、“蔗粮套种”、“烟粮套种”等立体高产栽培模式。着力提高复种指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粮食生产稳步发展。2010年,复种指数提高到173%,比2005年增加12.5个百分点,全市农业增加值从“十五”末的3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3亿元,年均增长9%。
二是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临沧各县(区)广泛发动群众狠抓产业建设,围绕市场需求,依托龙头企业,定位特色产业。使蔗糖、茶叶、橡胶等传统支柱产业得到有效提升;核桃、烤烟、蚕桑、木薯、香蕉、咖啡、澳洲坚果、水果、蔬菜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加快畜牧渔业发展,积极推广“公司+协会+农户+畜牧部门服务”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新步伐,坚持“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采取引资开发特色产业的方式,推进公司承包规模经营。逐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产业建设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思路得到较好的贯彻,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日益显现,为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规划先行、责任到位,新农村建设工作常抓常新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典型示范、分批实施、分类指导为基本工作方法,完成了全市新农村建设“一方案三规划”编制工作。临沧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了350个行政村和2890个自然村的规划编制。在新农村建设中,从规划出发,突出抓好山、水、田、林、路、电、村综合治理,和谐发展,努力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农民家园变得更加秀美。“天干土飞扬,下雨变泥塘”,“垃圾乱堆放,污水到处流”的状况明显改观,初步实现了“道路硬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的“五化”建设目标,一些农家民居逐步形成农家山庄型、田园风光型、住宅小区农家别墅型。
二是进一步完善了市、县(区)领导和部门挂钩指导责任制。市委明确由33名市级领导和67名县(区)领导负责挂钩帮扶100个村,连续挂钩帮扶三年。市、县(区)新农办工作人员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中抽调政治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干部脱产办公。坚持下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制度。每批都抽调素质较好、办事能力强的机关干部进村入户帮扶指导工作,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既培养锻炼干部,又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受到了广大群众好评。市委关于“工作在一线开展,经验在一线总结,问题在一线解决”的工作理念得到深入落实。
二是抓实指导员队伍的管理。“十一五”期间,结合全省下派新农村指导员工作的开展,全市共下派了新农村指导员3712名,各建设村新农村指导员把实施的项目作为才华展示的平台,帮助农民用城市居民建房的理念规划新农村建设民居,督促建设进度,积极协调水、电、路等建设项目,为广大农民群众把好事做好、实事做实。通过完善考核管理办法、实行督查走访制度、强化对农村的服务意识、抓实调查研究工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等方面的学习培训,切实增强了指导员队伍熟悉农村,贴近农村,支持农村的能力。
二、临沧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分析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受困因素较多
一是特殊地理环境的制约。临沧市是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边、山、少、穷是长期困扰临沧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如今也成为制约临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因素。临沧市面积的97.5%属于山区,这对推进城镇化建设是一大阻挠,许多小城镇没有发展的空间,如临沧许多乡镇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横向拓展几乎就不可能了,搞城乡一体化更是难上加难。
二是对城乡一体化规划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足,“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农村规划体系不够健全,总体规划滞后,与之衔接配套的区域规划、专业规划、详细规划、单体规划不全,缺乏体系支撑;规划编制的深度、广度不够,科学性、前瞻性不足,各乡、镇、县规划亟待修编;规划执行的刚性不强,随意调整、肢解规划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2010年,临沧市国民经济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18.7亿元,同比增长12%。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五”末的37.4:30.4:32.2调整为33.7:34.8:31.5,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标志性进展。但是,经济发达地区GDP最优比例一般为“三、二、一”模型,而从临沧的GDP比例来看,第一产业农业所占比例仍大,还基本属于典型的初级发展模式。
四是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乡二元结构突出,是由历史的、社会的、制度的等因素造成的,我国目前普遍存在,但在中西部犹为突出。地处西部边疆山区的临沧就更为突出,集中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在财政、税收、基础教育、公共卫生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城乡居民差距也大。如今农村虽然已不纳农业税了,但是在社会保障等方面“二元结构”仍然突出。
五是资金短缺“瓶劲”明显。国家、省有关上级部门所拨资金有限;临沧财政收入不多,2010年全市财政收入仅为25.5亿元;农民收入少,不稳定,波动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200元,远低于全省3952元的平均水平,而泡核桃等经济作物周期较长(五到十年),短期内农民自有资金投入有限;外来投资用于农业的较少,因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小城镇建设的筹资渠道窄、建设投入少,延缓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农村发展方式落后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仍较薄弱。临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全市低产田地、旱地占的比重大,水利化程度低,高稳产农田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52.2%;农田地有效灌溉率仅26.5%,比全国全省平均的48%和38%分别低21.5和11.5个百分点,高稳产农田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52.2%。
二是农业发展方式仍较粗放。临沧市农业产业种养加环节科技含量低,普遍处于粗放经营的状态,粮经作物单产普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产品附加值也较低,大多数农产品仍以初级农产品出售,加工转化率低,效益普遍不高。
三是农民创业发展的能力仍较弱。临沧全市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不稳定,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占的比重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全国的5919元、全省的3952元低2640元和673元。收入水平较低,投入创业发展能力弱,农村大量有知识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现代农业建设人才缺乏。
四是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队伍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不相适应。2010年,全市8县区农技推广机构无业务用房的达22个;77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无业务用房达65个,属危房的35个,且技术装备落后;重大动植物防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滞后;农业科技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合理。
五是农业大市与农业弱市并存。临沧市“三农”的现状告诉我们,临沧是农业大市,但仍是农业弱市甚至是农业穷市。全市农业生产大多仍处依靠人力、畜力和手工工具的劳动方式,农业机械化和科技应用水平不高,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表现较突出。
六是农业投入增长机制不健全。市、县区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不足,投资结构单一,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不足,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滞后,生产组织化程度低
一是品种结构单一,发展不平衡。临沧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市,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虽然近几年农业产业结构出现了加快升级的趋势,但临沧种植业主要以传统的粮食、茶叶、甘蔗为主,橡胶、水果、干果、中药材有一定的发展,但形不成规模,近年来大量发展泡核桃种植,但其效益尚未完全显现出来。养殖业主要依靠生猪和家禽,肉牛、奶牛、水产养殖都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二是农业生产过度分散化,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作用不仅在于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而且还在于通过一体化经营把农业结构提升到新的水平。临沧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仍然以家庭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农业生产过度分散化,组织化程度太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分散的个体农民与日益社会化的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这些矛盾表现在:一是个体农民的小生产与变化莫测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二是个体农民经营规模狭小与农业现代化目标之间的矛盾;三是个体农民传统生产方式与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矛盾;四是个体农民生产经营投入与农业开发性投入的矛盾。在千家万户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基础上很难构建高效的农业结构。
三是设施农业起步晚,现代化程度低。设施农业是个新的生产技术体系,它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生产,同时也使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影响,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临沧设施农业起步晚,数量少,品种单一,发展程度低。
四是农业龙头企业仍处于“小、散、弱”状况,农业产业优势、特色、品牌、规模尚未形成。临沧农业产业普遍是区域特色不明显,产业集中度不高,规模小,效益低,在全省具有比较优势的只有糖、茶、胶、核桃等几种,全市年销售收入上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只有7户,处于大产业、小企业、小规模的状况,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机制不活,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仍较低,农业产业优势、特色、品牌、规模尚未形成。
(四)少数民族地区农民思维、观念落后
一是思维、观念落后。作为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民,有“等靠要”、“小富即安”、“畏难发愁”的思想观念,他们等待观望,苦度穷熬,寄希望于政策搬迁,寄希望于政府扶持。有的还怕转移住宅不适应环境,就划地为牢,死守老地方,欺生排外,不愿对外交流。
二是受民族传统宗教文化影响。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信仰和宗教,这种信仰和宗教构成其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影响着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于临沧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较为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为民族传统宗教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彝族、拉祜族、布朗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也多信仰原始宗教(自然宗教),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白石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等。民族传统宗教文化的影响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如,永德县乌木龙乡彝族俐侎人丧葬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人死倒地,几乎要牵动村寨邻里的的所有家庭,所有内外亲戚都要为丧葬祭奠等活动而奔忙。在这种情况下,推进新农村建设,民族传统宗教文化的影响是必须面对的问题。三是农民群众的消费观念不容乐观,亟待改变。近年来,虽然农民群众增收很艰难,有的农民出现“零”积累,甚至负积累,究其原因就是农民群众缺乏理性消费观念。大部分群众不是将资金投资于发展再生产,不会合理安排家庭收支,一有点钱就大吃大喝,造成无积累,最后导致缺乏再生产投入和基本建设投入,直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顺利有效地推进。
(五)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
一是没有农村基层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具体规划。村一级是农民居所集中之地,是农村公共服务最需要覆盖的区域,尽管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发展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方面进行了较大投入,但是主要的投入方向集中在县乡级层面,受益区域还主要限于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及周边地区,农村最基层即村级层面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如何发展建设,仍然是一大盲区,缺乏具体规划。
二是长久以来受体制的影响,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直存在条块分割的情况,资源和职能在行业和部门之间的分散配置割裂了农村社会公共服务的统一性,人为地加剧了农村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的稀缺和紧张,造成投资效益不高、资源浪费的局面。
三是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力量薄弱,临沧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经费不足、工作手段落后。农村基层政权队伍建设、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薄弱,农村基层政权公共服务职能较弱。
四是农村信息化平台搭建较慢。目前临沧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的搭建、信息化建设发展较慢,政府投资有限,需要在高层次上统筹信息化体系建设,比如数据的统一、标准的统一、政策的统一等等。
(六)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渠道较窄
一是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严重不足。临沧市是一个集边、山、少、穷为一体的欠发达地区,2010年地方财政总收入仅25.5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仅14.5亿元。近年来,临沧把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作为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促进临沧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但仍面临着劳动力素质低、政府和农民自我投入能力弱、向市外转移交通运输成本高、培训设施和师资困乏等条件的制约。二是农民自身投入能力弱。2010年,临沧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3200元,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5919元。除去必要的开支外,不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必须的路费等都无法支付,不少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参加技能培训的愿望而无参加培训的能力,有外出务工的愿望而无筹集外出路费的能力。
三是输出人员技能型人才占的比例低。临沧市农村劳动力中绝大多数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属半文盲,他们外出时缺乏分辨是非应有的文化素质,更缺乏就业竞争应有的劳动技能,输出人员主要以体力型劳动为主,造成劳务收入普遍较低。
四是农民进城的“门槛”太高,城乡二元户籍管理的制度,就业、教育、医疗等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城乡有别”,抑制了农民进城的积极性。
(七)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与新型合作医疗难度较大
一是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滞后于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社会力量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所占比重不高,没有形成多元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体系,不能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过多地集中在市区,偏远乡镇、农村等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比较缺乏,进一步加剧了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紧张压力。
三是公立医院的布局结构不合理。应有的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大部分医院靠自苦自吃,运转成本较高。
四是城乡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村医保才刚刚建立,保障水平比较低,城乡居民个人负担的医药费用比较高。特别是像临沧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要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五是新农合管理与经办机构现状不相适应。经办机构人员编制不足,缺乏交通工具,存在监管不到位情况,部分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过度增长,新农合基金存在安全隐患。六是“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依然存在。贫困地区参合农民看不起病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乡、村两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弱,影响群众就诊率和新农合受益率。
七是操作新农合网络系统还不熟悉。新农合网络系统今年下半年才开始上线使用,基层人员对新农合网络系统不够熟悉,不能熟练掌握系统操作,影响全市新农合即时结报工作的顺利开展。
(八)农村居民收支拉动增长仍然乏力
一是高低收入差距大。2010年临沧全市城镇居民调查户中,农村居民20%的低收入户中纯收入为 1641元,20%高收入户人均纯收入6037元,高低相差4396元。二是各县(区)发展不平衡。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2010年收入最高的云县为3729 元,收入最低沧源县的为2768元,最高与最低县绝对差额为961元。三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不稳定。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业结构调整的整体质量还不够高,农产品结构单一,从几年来的收入结构看:农村居民收入来源中,来自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一直很高,其中家庭经营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收入占90%以上,第一产业收入又以甘蔗和茶叶收入作为支撑点,初级产品的出售受市场影响较大,价格上涨,收入增加,价格下跌,收入减少,缺乏合理稳定的收入增长机制。
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不快,所占比重较小。2010末,全市家庭经营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比重达93%,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仅占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稳定,当前,化肥、农药、种子、农用薄膜等农资价格居高不下,使产品增产不增效,农民收益空间缩小。
(九)农村教育发展的困难较多
一是学校布局混乱。临沧大部分国土面积为山区,山多坝少,交通极为不便,致使全市农村学校布局分散,调整难度较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十分严重。二是排危任务艰巨。全市229.98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中,安全的校舍面积为66.82万平方米,校舍安全率仅为29%,其余的163.16万平方米校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它们绝大部分在农村。其中,存在一般安全隐患的校舍面积25.20万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11%,存在中度安全隐患的校舍面积18.44万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8%,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校舍面积119.53万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52%。
三是资金筹集困难。2010年,临沧决定在省政府下达20万平方米中小学D级危房拆除重建任务的基础上,再开工建设60万平方米。按照1300元/平方米计算,全市校安工程总投资达10.4亿元。目前,上级资金到位19404万元,市级配套资金到位1000万元,县级按250元/平方米配套,需投入20000万元。有80000万元建设资金没有着落,仅靠市、县(区)两级财政根本无力解决如此巨额资金缺口。
三、临沧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机遇
(一)中央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带来了良好的政策机遇
2010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时强调,西部地区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应该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从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价格、生态建设、人才、帮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体现项目倾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提出:要“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缩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可见,西部大开发战略既是国家战略考虑,也是带动西部地区各族人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小康的具体政策措施,中央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各项投入,在开发西部地区过程中,必将使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工业发展、资源利用等有重大提升,并带来西部地区各民族人民在经济社会诸方面的跨越式发展,最终,将极大地推动临沧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云南实施“两强一堡”战略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云南省“两强一堡”战略(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对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实施,使临沧在绿色经济建设和民族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未来新农村建设的经济社会文化全面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2011年5月国务院批准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云南提出的大通道建设战略上升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战略后,使临沧变成了桥头堡建设的前沿阵地,给临沧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临沧市提出,要抓住云南实施“桥头堡”建设这个机遇,把边境一线的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发挥边境口岸优势,加强与缅甸的开放与合作,把临沧建设成为中国面向缅甸开放合作的先行试验区,边境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富裕幸福的示范区。“两强一堡”战略的实施,已经和即将快速改变临沧市公路运输、工业经济、农业基础落后的状况,也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
(三)临沧市“十二五”规划、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和新家园行动计划为临沧新农村跨越式发展带来了的新机遇
临沧在“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摆到全市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稳粮、扩经、提质、增效”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进一步夯实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基础。为了对今后十年和近五年农业农村的发展进行具体的指导,2010年,临沧市委二届十次全会通过了《中共临沧市委关于全面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的决定》和《临沧市委关于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决定》。《全面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的决定》提出:以农村旧房拆除重建为重点,采取整县、整乡、整村连片推进模式,一个村一个村改造,一个片区一个片区推进,加快旧村旧房改造建设步伐。《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决定》提出:到2015年末,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以上。两个《决定》从农村的基础建设和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方面具体地提出了可行性的发展目标,为未来十年临沧市的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详细的规划,使全市的新农村建设有了长远的政策保障。
四、促进临沧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一)创新机制,以城乡一体化建设来带动新农村建设
一是健全完善组织领导和办事机构,理顺关系、汇集力量。建立市级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组建精干高效的办事机构,为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力技术支撑。不断完善村民理事会牵头协调、村民互助合作、宅基地置换盘活、自然村整体推进的建设机制。
二是必须坚持以规划为统领,增强规划的实效性。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必须以全新的理念强化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强化规划与实施、建设与管理的问效问责机制,使农村各种组织在城乡一体化建设新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进一步研究和创新投融资机制,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建立资金整合、部门帮扶、城镇带动、企业反哺与农民主体作用的联动机制,以国家政策有目的的扶持,调动广大农民自建、自管、自用、自我发展积极性,形成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
四是要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既善始善终地抓好重点村的推进,同时又做好面上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实施步骤,做到条件较好的地方依靠群众力量全面推进,困难较大的地方一村一策,明确主攻方向,加大帮扶力度,扎实推进,使千家万户群众都能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中得实惠、有发展。五是加大整合资源力度,一盘棋地抓好城乡一体化建设。临沧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实现建设有规划、实施有目标、保障有举措、服务有载体、责任有落实、结果有反馈,使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全面推进,早出成效。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农村综合发展能力
一是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努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坚持把建设高标准农田地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任务,围绕“灌排设施配套、农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提高”的目标,抓住全省实施“良田建设工程”的机遇,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林改造、中低产田地改造、兴地睦边、土地整理等项目建设。加快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科技农业和高效农业发展。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以兴林富农为目标,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以中低产林改造为突破,推进林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
二是加强农机装备建设,提高劳动生产率。抓住国家农机购置补助和全省实施“农机装备建设工程”的机遇,强化烤烟地机械起垄理墒、茶叶机械化修剪和采摘、甘蔗机械化培土和收割、农作物秸秆还田、节水灌溉、农作物植保、设施农业、保鲜烘干和主要粮食作物收割等新机具新技术推广。
三是推进土地依法合理流转,促进特色产业规模化开发。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和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制度,积极探索农民土地经营权采取入股、租赁等形式合理流转的有效模式,按照公司选择的产业开发重点,进行统一规划,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开发,提高特色产业标准化规模化水平。
四是以新家园行动计划为重点,推进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以新家园行动计划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坚持集中力量,整合资金,以点带面,围绕“实现经济支撑产业化、农户住房特色化、乡村道路通畅化、人畜引水安全化、村寨环境生态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管理决策民主化”的目标,推进旧村旧房改造工程实施。实施旧村旧房改造工程必须围绕人口聚集、产业聚集、公共资源聚集“三个聚集”及土地集约与公共资源集中两个杠杆,配套实施水、电、路等美化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拆除重建为重点,采取整县、整乡、整村连片推进模式,推进旧村旧房改造建设步伐。并配套推进水、电、路、活动场所、路灯、太阳能、农村环保、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庭院绿化美化、畜禽养殖小区和农贸市场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全省实施“农村能源建设工程”的机遇,推进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开发和建设
(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生产组织化水平
一是着力提升蔗糖、茶叶、橡胶产业化水平。以科技投入为重点,提高单产为目标,基础设施配套为保障,着力提高蔗糖、茶叶、橡胶产业发展水平。依托南华糖业公司、凤庆糖业集团、永德糖业集团,实现蔗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积极发展精糖、酒精、有机肥、木糖、药用酵母、活性炭、蔗渣浆纸等多元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按照“大力发展红茶,适度发展普洱茶,有限发展绿茶”的思路,围绕打造红茶之都的目标,做大红茶,做强普洱茶,做优绿茶,通过改造提升现有企业,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开拓红茶国际市场,打造“滇红”国际品牌,提升临沧茶叶发展水平;加大改造低产低质胶林力度,大力发展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提高集约化水平,打造知名品牌。依托云南华健橡胶有限公司和孟定橡胶公司,以耿马县、沧源县、镇康县为重点,加快橡胶产业发展步伐。二是做大以生猪、山地乌骨鸡为重点的养殖业产业化水平。以实施畜牧业翻番计划为目标,推进品种改良为重点,发展规模养殖场(小区)为带动,动物疫病防控为保障,产业化经营为突破,依托云南澳华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积极引资和吸纳各方面资金,培育发展肉牛养殖与加工、熟肉制品加工。积极推广“林+沼+饲+畜+肥”和“蔗+畜+沼”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推进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兼并重组,开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肉制品加工。以云县、临翔区、双江县为重点,抓好山地乌骨鸡、茶花鸡等家禽业发展;围绕把临沧建成云南重要的水产品生产基地的目标,依托大朝山、漫湾、小湾、糯扎渡电站库区水面,抓住全省实施“库区养殖工程”的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水产养殖业和加工业。
三是加快发展烤烟、蚕桑、咖啡、蔬菜等产业化水平。积极探索适合临沧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模式,坚持烤烟轮作制度,提升烟叶品质。积极探索蚕桑与核桃、林果间套种模式,依托玖久丝绸有限公司、凤庆县桐凤丝绸有限公司等企业,推进蚕丝产品深加工,积极推广咖啡与澳洲坚果间套种模式,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实施,以耿马县、双江县、永德县为重点,加快推进外销蔬菜产业基地建设,以孟定坝、双江坝、永康坝以蔬菜为重点的园艺作物标准园和耿马县勐撒坝至云县幸福镇公路沿线以大姜为重点的蔬菜产业带。
四是积极发展生物能源、水果、生物药材等产业化水平。以耿马县、沧源县等为重点,建成木薯、红薯产业基地;在南汀河流域,建成香蕉产业基地,推进香蕉粉等产品深加工开发;积极推进以永德县为重点的芒果园改造,在优势区域积极发展高价值特色水果,提升水果产业发展水平;继续抓好石斛、滇龙胆草等生物药材种植,加强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提高滇龙胆草等生物药材种植管理水平,增加山区农民收入。
五是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自愿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密切与农户的经济利益联系,提高订单履约率;积极引导农产品经纪人、农村能人、种养殖大户、运输专业户和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探索和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建立各种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开展农业农村各项社会化服务;积极引导和推进农户联合与合作,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鼓励各类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村经济实体与农民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经营服务体系,推进由松散型合作组织向紧密型经济利益共同体转变。
(四)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一是注重抓好对乡村干部和农民的培训。通过组织乡村干部赴经济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和参加各类培训班等方式,使其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长见识,有效提高他们的组织化能力和带领农民群众致富的本领。着力开展对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着眼于发达地区“民工荒”和农村劳动力富余的有效对接,围绕农业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积极开展引导型培训,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专业技能培训和适应能力、创业能力培训为重点,组织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非农产业就业或进城务工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了转移就业培训。
二是积极整合培训资源,坚持多渠道培训农民。按照合理布局、方便农民、有利发展的原则,充分挖掘教育培训资源的潜力和空间,有效整合各级各类农民培训及教育资源,鼓励和引导本地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加强横向联合、强化基地建设、增加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首先是政府引导、规范和推动农民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就业技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在。其次是依托企业培训。主要是发挥企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对农民进行维修、焊接、建筑、机床等方面的技能培训。
三是推进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强化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加强农民群众种养殖技术、加工技术和农产品营销技术培训,稳定农业管理和科技队伍,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优化农业科技队伍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强化培训,着力提高农业科技队伍素质。建立竞聘上岗、农技推广责任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知识更新制度等基层农技人员管理机制,积极探索“以服务为先导、以推广良种良法为手段、以农科人员服务成效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为措施”的服务机制,积极支持创办和建立民有民营的村级畜牧兽医院(室)、农业科技咨询服务部等各类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市、县、乡镇和村四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设立临沧市科技进步奖,重奖农业科技人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调动农业科技人员做好农业科研、推广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科技队伍服务“三农”的水平。
(五)强化政策扶持,优化农村法制环境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党委、政府重视,是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保证。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要切实研究解决产业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统计指标体系,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加强对重点龙头企业的动态监测管理,坚持部门齐抓共管、合力攻坚,形成责任明确、密切配合、多方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认真落实国家、省和市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政策,用于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并对龙头企业品牌营销、名牌创建、农产品出口创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给予补助和奖励”的政策措施,切实把资金用好用活,用出效益,积极扶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基层服务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水平。二是强化农业行政执法环境,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机生产安全、渔业船舶安全、畜牧业生产安全等重点,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法律法规和条例,完善监督制度,强化农业行政执法监督力度,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强化种子质量、农资产品质量和违禁产品监管力度,严防假冒伪劣农作物种子、农资产品和违禁产品进入市场,从源头上控制农业污染;扎实抓好以拖拉机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和渔业船舶安全监管为重点的安全生产,积极探索有效的监管模式,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高度重视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积极探索动物疫病发生规律,强化动物强制免疫措施落实;强化外来有害生物、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严防外来有害生物的侵害;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全面提高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水平;强化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大力开展农业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提高农民群众守法经营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积极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强化农业执法队伍建设,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提高农业综合执法的能力和水平,确保执法的公正、公平,保护农业、农民及相关群体的切身利益,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
(六)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适时调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不断提高参合农民的受益水平。进一步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发动工作力度,逐步提高参合农民的筹资标准,确保参合率以县为单位达到95%以上。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项管理制度,加强经办机构的建设,全面提高管理能力。狠抓定点医疗机构人员培训和管理工作,加强农村现有卫生人员的培训和提高,坚持便民、利民原则,科学制定和完善实施方案,最大限度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补偿效益,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顺利、扎实、有效、健康地开展,有效解决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和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二是健全农村卫生经费保障机制。要明确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属于农村公共事业单位,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研究规范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价格管理办法,遏制农村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并加强监管,确保医疗安全。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医疗服务项目规范和医药价格标准,积极推进农村药品物流配送和监督网络建设。制定农村基本药物和检查目录、控制定点医疗机构收入、控制住院和门诊费用,减轻农民医药费用负担。
三是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新农合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新农合网络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培训工作,使基层人员熟练掌握新农合网络信息系统操作,确保全市范围内住院医药费网络即时结报工作顺利开展,方便群众,减轻参合农民经济负担,全面提升新农合管理水平。
(七)扩大农村信贷和融资平台,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发挥政府对金融服务农村的主导作用。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出台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优化信用环境,为强化农村金融服务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抓住机遇,切实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缺失问题。采取措施,支持涉农金融机构在全市缺失农村金融服务的乡(镇)建设标准金融机构、固定简易金融机构或流动服务网点。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增强农村金融需求能力。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等措施,提高农村、农业、农民的内源性增收能力,提升农村经济的资本化程度,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为银企对接做好服务。主动邀请金融机构提前介入重大项目的评估论证,帮助研究融资方案,及时掌握企业合理资金需求,有效开展银企对接。允许有组织的民间借贷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金融服务,形成多元竞争主体,激发金融支农活力。
二是建立健全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强化农业银行为农服务的职能,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农业银行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为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放中长期贷款;巩固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的地位。优化基层信用社网点布局,实现全市所有乡(镇)信用社服务网点全覆盖,不断扩大服务辐射功能;扩大邮政储蓄的涉农业务范围。邮政储蓄要发挥点多面广的优势,建立符合“三农”需求特点的零售业务经营体系,实现邮政储蓄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良性循环;建立农村金融服务的补充体系,做好缺失金融服务乡(镇)网点的建设。以经营商业化和风险可控化为条件,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创造条件将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转化为村镇银行,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兴办农村资金合作社,提高农民资金互助能力;创新扩大农村金融服务内容。加快发展各类电子货币和网上银行,普及现代金融产品的网络化交易,不断发展收费类和服务类中间业务,变贷款人上门寻求为金融机构主动上门服务,增进银行与“三农”客户的互信互动,满足农民金融需求,抓好“惠农一折通”、“家电下乡”、“手机下乡”、“农民工”特色银行卡等业务,为农户提供广覆盖、普惠制、多功能的基础金融服务。
(八)强化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强化基层政权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全面提高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大力加强乡村两级领导班子建设,强化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理顺各方面的关系,使基层政权真正成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是强化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增强基层政权选举的竞争性,让农民通过行使选举权实现利益表达。加强信访工作,保证农民群众的合理正当利益诉求能得到及时合理的解决。进一步完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配套制度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三是强化基层政权公共服务职能。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把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创新与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密切相关的政策和制度,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公共服务领域,构建政府投入、民营参与、社会兴办的多元化农村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机制,建立与现阶段公共财政保障水平相适应、与农民需求基本对接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公信力。四是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涉农信息网站的作用,全面实施以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信息化建设示范工程,全面提高“数字乡村”应用水平,扩大“农信通”手机短信服务和“三农”信息服务无缝覆盖系统应用范围,建立临沧特色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平台,提高信息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九)着力改善学校基础条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一是要以国家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临沧市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为契机,认真做好临沧全市农村中小学的建设规划,全面推行工程代建制,全力推进各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临沧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提供基本的硬件条件。二是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及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机遇,争取专项资金以上级补助为主。要想方设法为寄宿制学校提供经费支持,配齐必要的教学设备设施,全面改善办学条件。三是要结合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专项工程建设,坚持“统筹考虑、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重点突出、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四是要立足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以“推进临沧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使全市农村中小学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并符合综合防灾避险的要求”为目标,使规划建设从根本上改善临沧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把学校建成最安全、最让人民群众放心的地方。
课题负责人:李 林
课题组成员:赵忠武 欧奇令 李若芳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作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
关键词:新农村,城市化,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总题目。这个题目正在破题,社会主义新农村什么样?中央提出了五句话20字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万丈高楼平地起。能否开好头,起好步,打牢基础,至关重要。
一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农业是农村的产业基础,生产发展首先指的是农业的现代化,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十一五”时期,不仅工业要转变增长方式,农业也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协调粮食与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协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家一户的农民由于生产生活分散,信息不灵,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农民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增收困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挑战。首先是种养业增收难。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虽然国家对农民实行了种粮补贴,但生产资料和机械作业费等持续涨价,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农民从事种养业增收困难。二是产业化带动难。近几年农业产业化有了一定发展,但农业竞争力总体还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公司加农户和协会加农户等模式并未给农民增收带来多少实惠。公司、协会和农民之间还未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几乎没有在企业或协会的二次分配中获益增收。有的地方将合作经济组织或协会作为普通企业对待,有的作为社会团体对待,还有的地方根本没有适当的名分。这种混乱局面使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贷款、纳税、保险等诸多方面困难重重,严重妨碍其发展。三是转移性增收难。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打工和就地转移的劳动力队伍庞大,但由于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抑制。
专家指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首要的是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其次,培养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
二 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从宏观层面来讲,农民增收可以激发广大农村的巨大消费潜力,使农民的需求成为一种有效需求,从而增强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建设与改善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农民生活宽裕的条件之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水、电、道路、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需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目前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之比高达22∶1,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九成左右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农村公共事业滞后的现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要通过公共财政补贴,帮助农民建立起包括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障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家庭教育负担沉重。每个家庭的教育开支平均值为5975元,占到总收入的30%,成为农村家庭的最大支出。在目前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下,县级财政勉强能负担起教师工资,中央和省财政能补贴部分教师工资和学校建设资金,但留下的缺口全部都交给学校自己解决。一些农村中小学校长反映:义务教育现在已经成了“学校的义务”。财政支农资金难以统筹使用。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急需的水利和道路等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十五”时期以来,政府新增财力的使用在逐步向“三农”倾斜,财政对农业投入的绝对量在大幅度增加,但支农资金的使用管理存在诸多问题:投入渠道多,资金分散,难以形成合力;支农资金挤占挪用现象普遍;政府投入重农业“大动脉”,轻“毛细血管”。在取消农业税以后,多数地区还难以将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畴。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是目前我国农业投入方面的一个薄弱环节。城市对农民工“经济接纳,社会排斥”。目前,在我国加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的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已分别占68%、80%和50%。总的来看,当前关于农民工的政策和管理制度还没有真正摆脱城乡分割体制的影响。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拖欠和克扣民工工资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工进得了城,但留不下来的问题仍很突出。低价征地是当前损害农民利益的最突出问题
三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近年来,虽然一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文化生活却单调乏味,同时一些不良文化有所抬头。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
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因此,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四 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长期以来,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不能令人满意。“露天厕、泥水街、压水井、鸡鸭院”,是对农民生活居住环境的形象描述。农村的房舍、街道建设缺乏规划,浪费大量土地;通行条件差,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由于缺少硬件设施,加上农民的不良生活习惯,垃圾污染严重。另外,随着一些农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工业污染问题凸显,亟待改变。,最近几年的建设使通村通组公路硬质化比重明显提高,水、电、有线电视改造等也基本结束,农民现有的居住条件和质量明显改善。如果今后要在条件具备的地方实施社区集中居住,搬迁难度会很大,建设成本无法估量。在采访中,农民告诉记者,既然水、电、路和有线电视都通到了家门口,何必再搬迁到新的地方去呢?专家指出,在新村镇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要尊重农民意愿,在国家、社会力量的支持下,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量力而行,避免搞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二是要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等,做一个长期规划,在规划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推进村镇规划建设,可以开辟大量新耕地,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可以大大降低公共设施建设成本,实现农村生活社区化,打造承担“工业反哺、城市带动”的平台。村镇规划与建设面临的主要政策约束是土地调整问题。由于实行了最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农村建设用地空间极小。对此,国家和省应结合实际,适当调整政策。在保护和节约用地的前提下,把村镇规划与建设用地调整问题纳入国家、省、市、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允许以县或乡镇为单位实现占补平衡。
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应走出三大误区,一要走出“县级政府经济圈”的误区。县域经济的规律性是“区域化”,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许多地方发展县域经济囿于一个县域行政边界之内的设计、运作,形成“县级政府经济圈”现象。突出表现在:县域工业结构雷同,发展路子互相照搬,在政策优惠上互相拼杀,在资源整合上互相掣肘,在产业区域分工上不协调等。县域经济是一个区域性、开放性兼备的经济体系。发展县域经济要跳出“县域行政边界”,将县域经济与区域经济融汇,从区域发展空间入手来谋划自身的发展战略。一是立足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后发优势、产业基础等,找准县域在区域内的定位、在全国的定位;二是主动融入区域经济,主动参与区域内的产业分工、产业协作,在区域范围内获取、组织和配置资源。
二要走出“干部经济”的误区。县域经济的规律性是“民主性”,县域经济是“民主经济”。县域经济在许多地方呈现出政府超强干预模式、干部经济模式、政绩经济模式、指标经济模式,发展思路受领导干部个人影响大,往往是新官新思路,新年新口号。县域经济要大发展,需要领导干部进行“自我革命”,自觉放弃权力,管市场不管企业、管服务不管事务、管规划不管计划。把握县域经济的“民主性”,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让所有人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培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形成“老百姓经济”:千家万户的自我积累、千家万户的自觉投入、千家万户的走向市场、千家万户的研究管理、千家万户的创造财富、千家万户的承担风险。老百姓经济是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政府发挥的应是“经济促进性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制定“秩序规则”,维持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其次,制定“过程规则”,在市场失灵或竞争失灵时采取与市场一致的过程政策,目的在于最低限度地介入经济过程,在于为市场竞争打通道路,并以此为限。
三要走出“全能经济”的误区。县域经济的规律性是“特色性”,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县域经济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体系,但不能搞成“大而全”式的“经济大拼盘”。县域经济也不可能“全面开花”。各县域的历史人文、产业基础、自然禀赋不同,决定了县域产业发展的差异性。要研究比较优势,跳出“全面发展”的圈子,在产业发展战略选择上,坚持特色型原则,“扬长避短”,“扬长”就是要有所为,重点利用特有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利用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避短”就是要有所不为,有所放弃,不搞“鸡零狗碎式”经济。
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2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刘艳梅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
大家好,我是中央党校经济部的老师刘艳梅,今天我们这一讲的主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既然它是一个问题,我们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2006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的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这20个字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是一个全方位的建设,而经济建设始终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核心的体现。
新农村建设,它有多么重要呢?我们从三个层次去理解它,首先是微观的层面,它涉及到我们的食品安全,可以说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农村人,农民要建设自己美丽的家乡,还关系到我们城里人的食品安全。我们都关心我们每天吃的东西是不是都健康,从普通的食品到无公害的,绿色的有机的食品,我们吃哪一个层次的食品呢?这就涉及到了我们的新农村建设。从中观层面看,涉及到的是国家的产业安全(粮食安全),农民愿不愿意种粮,城市人民有没有足够的粮食吃呢?这都涉及到新农村建设。而从宏观的层面来看,新农村建设怎么样,农民能不能增收,而农民如果能够增收的话,这是我们国家未来扩大内需的一种潜在的强大的力量,而扩大内需也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根重要支柱。
在2013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它会聚焦在以下这三个问题,虽然文件没有正式地公布,但据中央有关部委的领导同志也是透露出这样的一个信号,我们2013年的中央的“一号文件”主要会聚集在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而具体涉及到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要深入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经营体系有效的步伐;第二个方面,仍然是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第三个方面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
在这一讲当中,我主要介绍三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的内容是新农村建设的内部的环境分析。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新农村建设的外部环境分析;第三个方面是新农村建设的宏观战略选择。
我为什么要讲这三个部分呢?美国战略学家叫迈克尔•波特,他提出了一种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叫做“SWOT”的分析方法,这分析方法,最初,迈克尔•波特提出来主要是用来分析制定企业的战略,怎么样去制定企业的战略呢?要有内部分析,外部的环境分析,而“SWOT”这四个字母分别是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这4个英文字母的首字母的缩写,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内部环境要分析一下,它有优势,有什么样的劣势,外部的环境分析一下有什么机会和处于什么样的危险的环境状态下,从而制定出企业的战略。那么我们可以想想,对于企业,它要制定企业的战略,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问题来说,其实我们也要有一个长远的宏观的战略把握,所以今天我们要讲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同样可以应用这样的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看一看今天的新农村建设,我们从内部的环境来看有处于什么样的优势,又是有什么样的劣势。而从外部环境看,我们有哪些机会,同时又面临着什么样的威胁呢?
一、新农村建设的内部环境分析
(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优势
首先,从第一部分,新农村建设的内部的环境分析。先来看优势,新农村建设,今天我们站在这样的一个时代的新起点上,处于哪些优势?第一点,农民持续增收。而农民持续增收,它带来的是农民的消费水平在稳步增长。我们看一下这张图表,在2006年的时候,农民人均的纯收入迈向了三千元的大关,而2007年的时候就超过了四千元,而到了2011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就达到了6977元,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每一年都在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地增长,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从2010年开始农民人均纯收入,它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城镇居民的增长速度,也是一个可喜的发展趋势。
第二个方面,我们今天新农村建设的优势,农业综合的生产能力在稳步地提高,农村的经济结构在优化,在调整。以粮食产量为例,我们看这张图表,我们国家的粮食是已经达到了九年增产的一个好的局面。2006年我们还是在4亿吨的粮食总产量,到了2007年是5亿吨,等到了2011年我们就达到了5亿吨,还是在5亿吨以上,粮食每一年的供给都在不断地上涨,虽然我们的耕地面积在每年略有下降,但由于我们农药、化肥和机械设备的一些运用,劳动生产率在提高,所以我们的粮食的总产量还是每年在不断地上涨的。
而新农村建设的第三个优势,农村的社会事业在改善,而农村的公共服务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其实平时我们在听各种新闻,我们都知道,农村不管是农村孩子的义务教育,还是农民的养老保险或者是新农合和他的社会保障都较以前几年有了大幅度,非常明显的一些变化。
到了2011年,我国就有1.3亿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除了学杂费和教科书费,还有3000万的农村的寄宿生免除了寄宿费,这就是新农村建设的优势。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二)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劣势
那么,新农村建设又有什么样的劣势呢?集中的一个表现,它的生产要素在持续地流失,生产要素持续地流失,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农业为工业贡献了丰富的人力资本或者是人力资源,农村能干的、身体健康的这些劳动力都为城市、为工业做出了贡献,都涌入了城市;第二个方面,我们在农村贡献了稀缺的土地资本,我们国家的土地资源转转化为土地资本的过程当中,更多的资本又流入了工业,流入了城市;第三个方面,农村为城市贡献了宝贵的金融资本,如果说过去的这几十年,我们主要是农村支持工业在发展,到了我们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目标之后,农业继续为工业做着贡献,可以这样讲。我们现在的这种情况,这种生产要素持续地又涌向了工业和城市,如果最重要的这些生产要素都流失了的话,我们的新农村建设谁来建设呢?
而这种要素的流失,它的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我们现在都了解的,“空心村”和“老人农业”。可以看这副图,你看这个老人的年龄一看至少在60岁以上,而我们据统计部门的资料显示:我们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已经是50岁了,在发达地区平均的年龄超过了60岁。过去的传统的精工细作的农业现在已经被懒人农业所替代的,而这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我们农业的科技的推广是很难的。这就是介绍的第一个部分,内部环境。
二、新农村建设的外部环境分析
(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机会
下面介绍一下第二部分,就看一看新农村建设,我们今天的外部环境是怎么样,有什么样的机会,而我们又面临着什么样的劣势呢?
机会:第一个方面,经过30多年来的积累,我们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政治、经济大环境非常地稳定,在金融危机的时期,我们也平稳度过了这样一个艰难时期,随着人均GDP在增长,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在逐步地增强,可以看这一幅图表,这是2006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对“三农”支出的一个总量,在2006年的时候,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支出也只有三千亿元以上,而到了2007年是四千亿以上,到了2010年就高达八千亿之上,而2011年、2012年财政对“三农”的补助都超过了万亿元以上,这就是我们的反哺能力在逐步增强。
第二个机会,我们的城市化进程在加速,我们现在国家处于统筹城乡发展的这样的历史阶段,城市化的进程在加速发展。近十年来,我国的城市化率基本上是在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在提高。而到了201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首次突破了50%,从统计数据上来看,我们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
通过这一张图表我们也可以看到,我国的城市化率是一个稳步向上倾斜的一个线条的显示。在这种城市化率不断增长的前提下,劳动力转移,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这就是我们国家发展给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外部的机会。
(二)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威胁
新农村建设面临着什么样的威胁呢?而这种威胁主要体现在农业方面。我国的农业,现在在全球化的这样一个大舞台上,我们的农业的国际竞争压力是在全面地加大。可以拿一个事件来说,我们的大豆产业,我们的大豆产业的国门是在2003年的时候在资本市场这个大门被打开了,我们就来回顾一下2003年春天的时候,中美之间的大豆金融战。
2003年的春天,美国芝加哥商品市场、商品期货市场大豆的价格在一路高涨,芝加哥农产品期货市场,它用一个英文的字母缩小(CBOT),在CBOT这个市场对国际上大宗农产品的价格具有绝对的一个控制的权力,因为国际大豆农产品的价格基本上就是以这个期货市场的价格为导向的,这个市场绝对拥有话语权,就在这一年,在芝加哥商品期货市场,国际大豆期货的价格一路高涨,达到了历史上的新的标准,受这个影响,我国的大豆价格也在一路高涨,中国的企业在这种狂热的暴利的驱动下,也急切地进入了南美去抢购大豆,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一船的大豆,一周从南美运到中国,它获得的暴利就是五千万,而中国的企业正是掉进了这种狂热的资本的陷阱,大豆抢运回来了,等到2004年春天的时候,在这个期货市场上,大豆的价格一路暴跌,中国企业陷入了困境,想要违约,但这个时候国际上
四大粮商,我们通常把它叫做“A、B、C、D”,A、B、C、D这两大粮商,他已经达成了一个同盟协议,不再跟中国违约企业来出口大豆,中国企业大豆的加工企业没有办法,为了避免倒闭,所以只有接受它的合资的命运,而且粮商又向中国企业要求索赔60亿高额的人民币,中国人民币为了避免失去原材料倒闭的这样的一个最坏的命运,只有接受了外资合资的要求。
通过这样的一个事件,我们大豆这个产业的国门被打开了,外资从2003年左右这个时候已经开始缓慢地,逐渐地进入了中国的农业产业领域。外资突袭式地敲开了大豆之门,可以回顾之下我们的大豆产业,在1995年的时候,我国还是大豆的一个出口国,而在1995年的时候我们是大豆的最大的出口国,2006年,大豆是作为第一个品种与国际市场进行衔接,进行接轨的第一个品种。而到了2000年的时候,我国就成了大豆最大的一个进口国,到了2008年,我们大豆进口的依存度已经高达了71%,而近年来国外的大豆加工企业也加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紧了在中国的收购。
所以我们现在的食用油,很多的价格在不断地上涨,价格定价的话语权其实还掌握在美国的手中,南美是种植大豆,而在中国是销售大豆,而这个话语的控制权、定价权其实就掌握在美国的大粮商的手里,这就是今天新农村建设面临国际上的一个威胁。
新农村建设今天更加具有紧迫性、重要性,因为如果我们过去的30多年,我们在工业领域,由于我们缺乏科技等方面的最先进的技术的支持,我们吃了亏,如果我们现在农业不投入更多的科技,不提高更多的劳动率,在未来我们农业的产业在国际这个大舞台上还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三、新农村建设的宏观战略选择
在这样的内部分析、外部分析之后,进入第三个方面,这就是新农村建设的宏观战略选择。怎么样来建设新农村呢?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们先从空间的视角看,空间的视角是农村,农村,我们说今天一定要要素集聚化,要素的集聚化,如农村的土地和人口,它需要在空间的节约利用,而空间让它形成一种集聚的话,形成一种规模的话,这个时候,它的资源的利用的效率能够提高。第二个方面,主体的视角,谁来建设新农村呢?主体应当是农民,农民怎么办呢?农民今天需要组织化,这就是把农民组织起来;第三个方面是从产业的视角来看,产业涉及到是农业,而农业要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的产业化,分别来看这三个方面。
(一)新农村建设:要素集聚化
要素的集聚化,我们可以想一想,城市为什么经济繁荣起来呢?是不是各种生产要素全部集聚在城市。土地、人口、资本这样的关键要素集聚在了城市,要素集聚带来的是区域的经济的增长。而农村呢?农村是资本匮乏的区域,各种生产要素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的作用下,生产要素缺乏了。
而我们要实现的目标,中央已经提出来,我们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要生产要素要能够自由地流动,怎么样才能够实现自由地流动呢?如果这些生产要素在城市获得的资本回报率更高的话,怎么样它能够流向城市呢?
今天,农村的生产要素就需要重组。而农民生产要素重组的体现就主要在两方面:第一个方面,人口的集聚化,要建设星罗棋布的小城镇,让这些小城镇在大城市、大中城市和农村之间架立起一座桥梁,这些小城镇接受了大中城市的辐射,接受了大中城市的技术和资本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的外流,同时它又对于广大农村的腹地又起到了一个引领的作用、扩散的作用,这就是中小城镇,它应该发挥它的这样一个作用,让人口集聚在小城镇,把小城镇发展起来,小城镇发展起来,它会吸收各方面的要素,进入了小城镇,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土地要规模化地发展,而土地要规模化,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土地要流转,如果现在仍然是一家一亩三分地,就没有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的经营。所以,土地规模化经营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的一个发展方向,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要相适应。
改革最初我们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当时的历史的年代,它可以解决温饱问题,但过了30多年之后的今天,生产力的发展,在发展了之后,你这个时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解决不了农民的富裕问题,所以必须要规模化地经营,这是土地要流转。
土地要流转,它有不同的方式,可以在农民之间、私人之间的流转,可以通过中介组织之间的流转,最优的发展方向,有效率的一个发展方式是应该通过市场的中介,政府搭建起这样的一个流转的平台,通过市场这样的一个中介组织,把农民的土地流转起来。
而农民土地流转的好处,它就可以促进农民的增收,每一个农民,他的种植的面积在增大,农民增收,农民种粮不就有积极性了么,农民种粮有了积极性,才能够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另外,现在今天的农业我们需要说的是现代化的农业,而现代化农业,它要求规模化,要求产业化、市场化、科技化,不管是科技产业市场还是机械化,哪一方面能够离开土地的规模化呢?都是需要在土地规模化这样的基础上来发展现代化的农业。而我们今天对于农产品的要求也达到了从前所未有的这样一个程度,我们都希望能够吃到无公害的绿色食品,而农产品的这种标准化也需要土地规模化作为基础和支撑。
(二)新农村建设:农民组织化
第二个方面,新农村建设要农民的组织化。我们再来简单地想一想,城市的居民是不是一般,我们要有工作,有工作是要有一种组织,你个人对于组织有一种依赖性,这个社会的竞争就变成了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竞争,而我们个人,你依赖于你从属的这样一个组织,不管是你企业的事业,或者是行政部门,你会依赖于你的单位,你有一种安全感。
但是你想一想,农民呢?农民他有这样的一个组织吗?农民没有,特别是我们的税费改革取消之后,基层的政权处于比较涣散的状态,农民,他没有一个组织,而农民没有组织的结果是农民要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小农面对着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这个结果是农民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在这个大市场当中没有任何的话语权,没有任何的影响力。
所以才会产生农民辛辛苦苦种的一斤蔬菜,甚至卖到6、7分钱的状态。现在这种状况之下,我们就需要把农民组织起来,而农民要组织起来。从理论上来说,企业为什么存在,组织为什么存在呢?组织存在是把若干要素的所有者组织起来来参与市场的交换,目的就在于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市场的竞争力。今天我们需要把农民组织起来的目的是让农民在这个市场上有更多的话语权。
所以今天我们有研究者就提出来要“村庄的企业化”,什么是村庄的企业化呢?比如说在一个有2000人的村庄,这个村庄农民组织起来,成立了自己的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是他成立了自己的一个现代的企业,这个时候,农民就成为了这个企业当中的一个成员,他成为了一个产业工人,这样的好处,农民获得了不同方面的收入,他有土地的收入,他有入股的收入或者他还有打工的收入,而农民对这个组织,他就有了一种依赖性,他有了一种保障,而这个企业,他可以运用的是村庄的廉价的土地或者是农村还有劳动力,这个企业也发展起来了。
所以我们看这两幅图,我们看到的这两幅图是江苏的一个农村的画面。我们看到,他们居住的环境已经是我们城里人所项目的生态化的乡村,环境非常地优美,而这幅图是农村的社区活动中心,像城市的六星级酒店一样,这就是我们村庄的企业化之后,我们就是要用财产的一种契约关系来代替过去的行政的权力关系,农民,土地入股,进入了这个企业,成为了股民,这就是财产的一种契约关系,替代过去简单的这种行政关系。而农民要把它组织起来,要建立最重要的一种方式是成立农民自己的组织,这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也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农民组织起来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
我国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是在2007年才颁布,从2007年我们才从国家法律的层面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一个认可。而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最初,就是要为农民服务,要为农民服务的利益而服务的,但经过了几十年,甚至百年的发展,对于国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说,他们也面临了一个困境,这是生存市场化的一个问题。农民的专业合作社想要做得更好,想要和市场接轨,在国际上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他们必须要市场化,双方面的这种目标,一方面要为农民的利益服务,另一方面也是要市场化这样的接轨。
正是在世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样一个发展的大趋势的背景下,我们国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从诞生之日起,它体现的一个理念是为农民合作的这样一个理念和市场化理念的统一。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而据农业部的同志们也介绍说,没有想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一经推出,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地快速发展起来,出乎我们的意料,发展得非常快,这也是把农民要增收致富,把自身的积极性,把它完全地给调动起来了,所以说近几年来看,我们每一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增速都是很快的。基于这样合作的理念,也是基于市场的这种理念,因为我国的合作社,因为是刚刚发展的时间不长,所以我们现在处于的这种阶段还是规模很小,数量很多的阶段,甚至有的地方是不完善的,而未来的发展趋势一定会像国外的这样的趋势一样,是逐渐地兼并、重组,形成一个大规模的专业合作社,甚至专业合作社能够代表农民,代表国家的利益,走入国际市场展开竞争。
(三)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
第三个方面,新农村建设,农业要产业化。农业要产业化,我们简单地理解,农业怎么样实现它的产业化呢?国外有学者是这样提出的,农业的产业化,农业要把它打造成为第六产业,什么是第六产业呢?我们想想,1+2+3=6,而1×2×3=6,这就是要把农业的产业链条再延伸,把农业的产业链条延伸到加工领域,延伸到商业领域,这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它要实现的是产供销、农工商的一体化。
农业要实现它的产业化,基础是什么呢?基础是区域化的布局,专业化的生产,而农业产业化的支撑是科技化来引导,信息化来支持,它的核心是一体化经营,社会化的服务,这三个方面。
我们就分别再来看一下,区域化的布局和产业化的生产,我们可以看这张图表,这张图表是我国“十二五”当中规划的“七区二十三带”,我们有不同的区域,它形成了这七大区域,它有甘肃新疆的区域,南部长江流域的区域,东北部有东北平原的区域,为什么它把我们在国土面积上,把不同的农作物产区划为不同的区域呢?目的就是要发挥这个区域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比较优势怎么样去发挥呢?不同的区域,它有什么样的资源禀赋,它适合种植什么,它有什么样的气侯条件,把这个地方的优势发挥出来,它适合种植什么呢?这样就把比较优势发挥出来。同时又发挥它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怎么发挥呢?形成了一个区域有规模化,规模化之后,我们就讲规模报酬递增,而规模化之后,它的成本是递减的,通过这种规模化,通过这种产业的集聚,它就会产生一个竞争优势,所以进行我们农业要想实现产业化,从国家的布局来看,要有区域化的布局,而区域化进行布局之后就会带来大规模的产业化的生产,这是要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这是农业进行产业化的一个前提和基础。
第二个方面,要有科技化来引导、信息化来支持。从国际的范围来看,在农业领域具有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代表性的,首先是美国,美国今天的农业都是信息化的农业,是精准定位的农业,各种信息产业、各种信息高新技术都已经进入了农业领域,所以在美国,如果你作为农民,可以做一个“傻瓜农民”,因为只要你点击计算机,你就什么都一目了然了,你点击计算机,网络会告诉你气侯怎么样,未来的天气是怎么样,期货市场会告诉你你应该去种植什么,什么产品在什么时候价格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而计算这个网络,它同样也会告诉你,它们的这种信息化程度可以达到这样,你田地里需要施多少肥,用多少化肥,用多少农药,什么地方有虫害了,计算机,信息化的精准定位就会告诉你,把准确的化肥料或者是准确的农药施在田里面都可以了,不用人工,全部是程序化,做起来就非常地简单,而这种精准定位的农业,它带来的好处是保护了自然环境,农药不过多地使用,化肥也不过多地使用,适量应用,节约了资源,同时又保护了生态环境。而美国的这种精准农业定位的这样一个前提,它高科技,GPS或者是网络、计算机各方面的高新技术都应用上去,所以它才会形成今天美国的农业,可见,农业和工业之间它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你工业在发展,你的信息技术在发展,它会带动了农业的大幅度的进步,这就是美国今天大规模的产业化的农业,是从田地到餐桌一体化的一个农业发展模式。
另外,可以再提一提的是,在世界上的农业领域还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是荷兰。荷兰,我们称它为“创意的农业”,为什么说创意的农业呢?因为农业在发展过程当中,它融入了自己的文化,融入了它自己的创新,通过了文化、创新形成了它的创意农业,荷兰这个国家,国度很小,它的国土面积只有重庆一半的国土面积大,但这个国家却是世界上农业的出口大国,它们的主导产业,也是在农业是占有非常重要的一个地位,在国际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的。
而它们主要是鲜花出口,荷兰的鲜花出口在世界上的出口量也是最大的,荷兰的郁金香,这是荷兰有着悠久历史的这样一个种植郁金香的文化传统,它们每年3月到8月有一个郁金香季,通过郁金香这种文化作为载体,把它们的农业引入了世界,荷兰的农民非常讲究的是精益求精,不仅仅它是以种植为导向的,更重要的是,它是以市场、人们的需求为导向,市场上对鲜花,你的客户,你需要什么时候花多,你需要什么颜色的,你需要什么样的品种的,农民完全都可以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为你提供出它们的产品。
另外,以色列,以色列这个国度,它的著称是“节水农业”,这种“节约农业”,他们主要有一个滴灌技术,这种滴灌技术的应用为沙漠农业提供了基础性的一个技术支持,滴灌技术是以色列,犹太的夫子,他们两个人发明创造的,但后来这种滴水灌溉设备的发展使得以色列的沙漠农业也走向了世界,在世界站有一席之地,所以在国际的这些现代化农业的引领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之下,我们国家的农业的发展方向也应该向这样的方向去发展。所以在去年,在2012年,我国中央对农业的“一号文件”,要以科技来指导我们的农业发展。
我们再可以看这一幅图表,这个图表是水稻循环经济加工产业模式,这个水稻循环经济,它是黑龙江佳木斯和美国的一个企业合作的一个循环经济的项目,它也是世界首创,之所以说它世界首创,主要就在于它一粒稻米可以加工出来30多粒产品,是不是很难去想象,如果没有科技的支撑,我们真的很难想象一粒稻米,它能加工出30多种产品来,首先从育种的环节,优质的种子,然后通过订单农业,水稻的加工形成了两种品种,一种是糙米,一种是稻壳,那么这种糙米经过加工之后形成优质的品牌米,品牌米有机的产品可以卖一个好价钱,另外碎米经过一系列加工又形成了米淀粉、蛋白质等一系列的产品,而这个稻壳通过稻壳灰蒸汽,它可以发电或者是谷维素这种产品,其实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循环经济,在这样的一个产业链当中,每一个环节的附加值在增加,各种各样的产品就被加工出来了,不管是从国内还是从国外的现状来看,农业要融入科技,融入信息化,这也是发展的一个趋势。
同时,它也验证了一句经典的观点,这就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舒尔茨,他曾经讲过这样的一句话,他说:传统农业不能为国家的经济增长做出重大贡献,但是现代农业同工业一样,同样可以为国家的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其实我们就可以想一想,一个县,一个村庄,如果它的农业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化,而且农业又有了科技信息化来支撑的话,它同样可以为这个县域,为这个省,可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我们现在都知道山东的寿光,山东的寿光不就是蔬菜么,它的蔬菜到了今天已经打造成了一个蔬菜的产业集群,国外很多种子的加工企业都进入了寿光,形成了非常大的规模。而寿光每年举行的博览会在国际上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这就是产业化。它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要打造一个区域的产业集群,农业的产业集群,我们经常说的是工业产业集群,但农业发展出来了之后,它同样也可以形成产业集群,荷兰的鲜花的产业集群,像美国加利福尼亚的葡萄酒的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不也同样可以为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做出重要的贡献吗?
第三个方面,农业产业化,它的核心主要是一体化的经营和社会化的服务。我们举一个案例来说,我们曾调研过四川的一个农业公司,叫四川中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注意,它的企业的名称就叫科技有限公司,这个公司主要的一个产品是猕猴桃,我们一般吃的猕猴桃的颜色是绿色的。而这个公司,它在新西兰引进了一个新品种,黄肉品种,猕猴桃的肉的颜色是黄色的,黄肉型的猕猴桃,这也是它的一个品种的专利,而这个公司的目标是要实现品种的专利化,品种作为国内唯一的这样一个企业,它要品种专利化,种植要标准化,物流要专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业化,原因它要销售是全球化,因为它要销售全球化,而水果这样的一个品种,它需要保鲜,怎么能够把新鲜的水果运到国外,所以,它也需要物流的一个专业化,就是这样的一个高标准的定位,中新公司在经营模式上也有自己的一个独特的创新和一种经营模式。
我们看这张图式,在这个地区,我们首先把农户组织起来,农户组织起来成立农民自己的组织,成立了农民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一土地入股,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然后这个土地股份合作社再和中新公司进行联合,农民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是30%的股,中新公司入股是70%,这两个公司再成立股份合作公司,因为它有不同的土地,不同的村庄有不同的土地股份合作社,而不同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和中新公司联合又成立不同的股份合作公司,现在它大概有7、8个这样的股份合作公司,这些股份合作公司的任务是要建标准化的种植园,这些标准化的种植园谁来种植呢?它又反包给农民,让农民来种植,反包给了农民,然后这些股份合作社再进行股份的联合成立销售公司,销售公司,它获得了终端的利润,这个终端的利润然后再按股进行分配,给这些股份合作公司按入股的比例进行分配,这就是它的一个经营模式,它怎么样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呢?因为它以土地入股,农民通过这个股份他获得多少收益,和他的利益是直接相关的,所以把这些种植园反包给了农户之后,这些农户就非常有积极性,很好地去维护这些种植园,能够有一个标准化的产品。而另外,农民,他合作之后,土地的股份合作社又成立了一个监事会,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农民为主导的这种监事会又对股份合作社又有一个监督的作用,这样它就把农民的利益和中新公司的利益捆绑到了一起,如果我们以前有的那样一种模式是农户和企业之间联合的模式,农户和企业的联合模式,它的不利之处是很难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另外,再有是合作社和企业之间的联合的一种模式,这样的模式,它也有它的弊端,怎么样能够达到双赢呢?中新公司的这种成功的模式的方式就在于它是农户,加上农民自己的组织合作社再加上公司,这样形成的一种产业化的一体化的一个模式的方式,它最大的一个好处是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而且这个企业也获得了自己的更多的一个利润,这就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所以,现代农业的一个发展方式是要农业的一体化的经营,农业的产业化,产供销,农业、种植业再加上加工业,再加上商业环节,这样的一个一体化的经营。这个就是我们对新农村建设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新农村建设面临着什么样的一个内部环境,有什么样的优势和劣势,又面临着一个什么样的外部的国内、国际的竞争环境,而新农村最重要的是我们有一个宏观的战略取向,在农民,以土地和人口为载体,怎么样把它集聚化。集聚化、规模化带来的一个成本的优势,这样,外部的资本、城市的资本更愿意进入农业的领域,而农民需要把它组织起来,把农民自身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农民的一个主导的作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把它发挥出来,而对于农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业来讲,在国内、国际的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大舞台上,农业怎么样更好地实现它的产业化,怎么样融入科技、融入信息,让我们的农业在未来世界的舞台上也能够站有一席之地。
以上,就是今天这一讲所要讲的内容,对新农村建设问题做一个总的概括性的介绍,好,谢谢大家。
第四篇:延安市子长县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延安市子长县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作者:张忠德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2期
摘 要:子长县新农村建设具有观念新、思路新,发展重点突出,政策落实到位等特点。但子长县新农村建设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要从加强基础建设,破解农民增收难题,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促进子长新农村建设上新台阶。
关键词:子长县 新农村建设 特点 问题 策略
一、子长县新农村建设总体情况
子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中央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总体要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县呈现出试点先行、统筹发展、稳步推进的良好态势。
1.村容村貌整治,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县财政每年列支1000多万元重点从环境卫生、院落整治、窑面粉涂、巷道硬化、改厕建沼、生态建设、活动广场等八个方面整治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截止2009年底,建设了以205省道、县道、乡道路沿线为重点的100个新农村示范村,整治院落1.3万户,改造窑洞
3.6万孔,窑面镶贴瓷砖8000多孔;硬化村内巷道300多条4万多米,铺设排洪排污管(渠)
5.6万米;新建村级活动阵地和文化休闲广场40处、休闲凉亭5个、公厕106个、垃圾坑158个、改厕6000个,清理垃圾2000多吨;栽种绿化树种60多万株。
2.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
子长县累计投资2亿多元,新修通村公路600公里,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2000公里,县乡和乡与乡之间公路全部实现黑色化,行政村公路通达率达到100%;新修基本农田2万多亩,补修加固淤地坝89座,提高了农民人均基本口粮田占有面积;解决了492个自然村
9.34万人的饮水困难,让全县19.7万农民群众吃上了安全卫生的干净水;全县农村100%实现了三通(用电、电话、有线电视),所有乡镇开通了移动电话,互联网已覆盖全县。
3.产业开发,夯实了农民增收基础
200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8亿元,增长6.3%,农民人均纯收入4098元,增长21.7%。全县累计建成各类养殖大户4000多户,其中百头以上养牛场和千头以上养猪场均达到17个,发展万只以上养鸡场5个。建成了多个“一村一品”产业示范村,夯实了农民增收基础。
4.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
新修初级中小学各一所,缓解了进城农民工子女上学难。落实了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整合了农村教师资源,提高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补助标准,普及了“蛋奶工程”;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合作医疗报销由最多3万元提高到5万元,并设立了大病救助资金;推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完善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了劳务输出力度,年实现劳务收入上亿元;健全完善了党委抓基层党建的责任体系和制度,深化了“三级联创”活动;整合了农业、教育、劳动等部门力量,持续深入地对农民进行了政策法律、种养技术、劳动技能、维权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年均培训农民达到3.5万人次[1]。
5.按照新的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整合了村镇
按照新的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全县的行政村总数由现有的358个减少至297个(其中,小城镇10个,中心村43个,保留村244个,撤并整合58个村)。截至2009年底,已完成12个乡镇总体规划,140个村庄建设规划,170个产业发展规划。2010年按照延安市新下达的子长县新农村建设村庄建设规划70个、产业发展规划70个,相关部门已联合发文,分解了任务,落实了责任,明确了时限要求。
二、子长县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子长县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建设特点也很鲜明,呈现出坚持因地制宜,突显白于山区新农村建设风格;整治村容村貌,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狠抓产业开发,夯实农民增收的经济基础;完善工作机制,保障建设有章有序;注重社会和谐,树立农村文明新风尚等特点。但由于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的新任务、新课题,加上该县经济底子薄,农业造血功能差,还存在许多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1.增加农民收入仍是当前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虽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子长县农民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与城镇居民的收入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全县来看,2009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09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接近4:1,绝对额相差1.20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不但和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和全省也有一定差距。农民增收不快、生活水平偏低已成为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
2.农村基础设建设还需大力投资
农业基础不牢、农业装备和农业技术生产手段落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农村在“水、电、路、气、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产品服务方面和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另外前期建设在改善村容村貌方面投入较大,挽脑畔花墙、粉涂窑面、油漆门窗、修建院墙、硬化院落为主的院落整治活动主要是面子工
程,不少村庄村民房屋内部还是破破烂烂,且占用了较大资金,也导致保障农民长期增收的农业基础设建设投入不够,农村基础设建设还需大力投资。
3.农业产业发展滞后
①产业发展缺乏规模,发展不平衡。很多村都没有形成有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小生产、小资本、小流通的特性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难以面对大市场的冲击;②产业链条不完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尚未真正形成,缺乏稳定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产品还基本上以鲜销和农民初加工销售为主。③产业品牌不够响。传统产品多,优质产品少,品牌不多,不响,走出去的品牌更少。④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健全,经纪人缺乏,有的虽然组建了一些协会,但是组织化程度普遍不高、内部管理不规范,协会与会员之间联结松散,协会和农民之间还未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很少在协会的二次分配中获益增收。同时,各种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功能尚不健全,对产业的拉动力弱,带动致富能力不强。⑤主导产业主导地位不明显,缺乏长期统一的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子长县在近20年内,先后确立过烤烟、薯业、蚕桑、梨果、舍饲养羊、养猪、大棚蔬菜、养牛等为主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地位的不确定性,制约了规模效应的形成。⑥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产业发展规模小,引进发展龙头企业难和龙头企业带动辐射成为一个双向矛盾[2]。
4.留村农民综合素质低,建设主体的作用发挥不够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减少了农民,富裕了农民,也导致了滞留农村农民的“老、弱、病、残、幼”人员比例较大,综合素质低,使一些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无法得到推广,只能靠苦力赚钱,一些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无法得到应用,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智力阻碍,严重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另外由于农民认识偏差以及一些干部没能摆正政府引导与农民群众主体的关系,导致农民群众尽管享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但仍有不少农民群众把新农村建设看作是政府的事情,等、靠、要思想严重,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
5.实际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目标脱节有夸大成绩现象
由于资金、人力、计划不合理、上级部门监督检查注重报告报表数据,注重样板工程、重点工程、形象工程,实地考察不够等多方原因,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一些真正实惠农民群众的项目未能上马,出现了人为捻造数据,夸大成绩,地方政府与乡镇官员过于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报告数据与农村调研得来的数据不吻合,有偏差的现象。
三、加快子长县新农村建设步伐与质量的策略选择
1.着力推进乡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
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以县镇村三级卫生防治网络,提高乡村医疗卫生的软硬件建设。加强镇级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硬件建设,为群众业余时间学习、休闲、娱乐创造良好条件。加大对中小学硬件建设的投入,提高办学质量,解决农村适龄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从根本上为农民群众的子女谋出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好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巩固好“人畜饮水工程”的同时,着力解决好农民基本口粮田建设和农业“灌溉难”问题;继续采取有效办法筹集配套资金,加快实施村村通道路改造维护工程。加强农村信息网点站建设,便捷农民群众相关信息的获取与发送。建立健全农民的养老、生育、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
2.坚持多措并举,努力破解农民增收难题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增收,坚持“县级抓龙头、乡村抓基地、农民抓调产”的产业化经营思路;在产业开发上,既要培育规模种养大户,更要注重“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推进,同时,认真做好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制定实施标准化生产规程,引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着力做好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辐射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和增强农产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规范现有专业合作社的运作程序,扩大其覆盖面,并在主导产业达到一定规模的村,由农村干部和“能人”牵头,组建新的专业合作社,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对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大力发展县域二三产业促增收,发挥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加快建设一批以能源化工为龙头的三产服务项目,促进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着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和质量促增收,整合涉农培训资源,坚持不懈地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既要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更要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帮助农民克服不愿离土离乡的心理和外出务工的畏难情绪,加强与用工地政府和企业的协调沟通,千方百计稳定和拓宽劳务输出渠道。
3.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发展后劲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拉大城市框架和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增强城市转移农民的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富裕农民,以城镇化改造农村,缩小城乡差别。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大资金对农业重点发展项目的支持力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进一步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逐步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拓展社会参与途径,引导人才、资金和智力等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建立社会各界支持的参与机制[2]。
4.调动农民积极性,充分发挥建设主体作用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将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根本途径。通过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和先进事迹,让农民自己亲身感受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变化,激
发他们建设的自觉性;尊重农民,解决农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村级事务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建立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管的机制,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总之,一定要以务实的的态度,认清问题,理清思路,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力争使子长县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政协子长县委员会,政协子长县委员会关于我县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视察汇报[R],2009.12.[2]中共子长县委,子长县人民政府,子长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R]2010.5.28.作者简介:张忠德,男,1966年4月出生,陕西延川人,西安邮电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导,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博弈论。
第五篇: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我们也必须重视和努力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当中所面临和出现的一些问题,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顺利进行。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建设新农村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创新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我们应正确地对待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不断完善各项政策,以利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向前推进。下面,我就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
有些乡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有的乡镇只重视某个村某个点的规划,而对全村甚至全镇新农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同时,有的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据调查,有的村规划生搬硬套其他村,不能体现自身特色;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还有不少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没有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二)养儿防老观念
在农村,由于农村的特性,人老后不能象城市职工一样,有退休金、保险等保障,只能靠儿女的孝心来维持老后的生活,使老人不能保证生活的稳定及质量,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不得不生,生了也不一定会养。
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大前提下,无疑是一个隐形的强大的社会地雷。这些都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减慢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些具体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好这些矛盾,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加快国家发展,促进人民生活幸福。
(三)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致富困难
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活动的关键,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是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单一,这样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低,常常是增产不增收。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仍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将会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四)公共设施严重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的历史惯性,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加之免除农业税后,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最明显就是农村里垃圾问题,由于环保意识脆弱,村民对生活垃圾历来都是随处乱倒,而且为了能给河水冲走,大多倒往村庄里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河流中,一到枯水期,就能见到河边到处垃圾成堆,不说这些生活垃圾极大污染了水源,就是村容也与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整洁格格不入的。如果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状况得不到解决,发展生产,致富农民只能是一句空话。其次就是农村的道路问题,现在好多农村因为道路不通畅,导致农产品的滞销,这严重导致了农村人民的经济。
(五)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村级组织是新农村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组织者和推进者,是保证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但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不高,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成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个别村甚至正常的办公地点都没有,成为无办公用房、无办公设施、无活动场所的“三无”支部。
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为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认真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构画新农村建设蓝图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认真做好各项规划,尤其是乡(镇)村建设规划,要充分尊重民意,突出特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注重利用土地,保护耕地,不搞千篇一律。建设规划要经村民充分讨论,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专业机构指导、相关部门审定,坚持科学合理,统筹兼顾。
(二)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
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谷,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以优质稻米、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以绿色无公害大米、蔬菜等为带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扶优扶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民的收入;三是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以合作经济组织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整合品牌资源,打造一批拥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尽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对于农村垃圾问题,要加强管理,建立固定的垃圾处理场所,使农民能够定时定点投放垃圾,还要安排专人定时清运,提高农村垃圾的收集率、清运率、处理率。对于道路问题,要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俗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要想改变农村的基础生活条件,必须要有通畅的道路,那样就可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的农作物、经济作物才能顺利走向市场。
(五)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农村民主政治进程
健全村委会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村委会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要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领导能力。要扩大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要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村干部应发挥经济合作组织经纪人和龙头企业的作用,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开展工作,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和组织群众,用村民自治的方式推动工作。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重大变化,既是在党的强有力领导下发生的,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对“先富能人”村干部的监督和制约,必须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是国家新时期对农村工作的方向,也是广大农民心中的理想,话再多也是枉然,口号再响也不如做得实在。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渠道,保证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农民经济收入有来源,有保证了,那个农民不高兴呢!俗话说: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农民手中有了钱,公共设施建设,读书看病,村容改变都不是问题,民主管理也会步入良性轨道。只要实实在在的变化发生在自己身边,农民从中得到实惠,新农村建设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