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大学管理体制的深思
中国大学管理体制的深思
____关于行政化问题研究
张仁辅
摘要:中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有着数千年历史,发展到今天已弊病百出,管理行政化问题突出,中国大学要想很好发展,有一个质的提高,去行政化之路不得不行。通过大学管理深层次分析、国外案列借鉴和国内不同时期典型介绍,意在让人们更全面的了解大学存在的行政化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使中国大学管理去行政化顺利进行。
关键字:大学管理体制 行政化 发展
2010年3月,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规划纲要》提出,逐步取消高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激励教师专注于教育,鼓励教师终身从教。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认为,高校“去行政化”势在必行,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知名高校校长对此却持质疑态度。比如: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认为,在人们纷纷痛斥高校“行政化”的同时,可能又走进了另一些误区。他表示,“去行政化”不等于不要行政部门,“去行政化”不是把有职务的优秀学者排挤出学术活动,别的行业都“行政化”,高校“去行政化”就会弱化。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当社会习惯于以行政级别来衡量其社会地位时,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就是贬低教育。在“两会”和媒体上饱受诟病的高校“行政化”问题,至今我们并没有看到好转的迹象。这不禁使人担心,这项尚在开启的高校改革将充满荆棘,随之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因此,对中国各时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对中外高等教育进行了一些比较,引发个人对中国大学管理体制的深思,特别是中国大学行政管理凸显的一些问题,行政权力过大、学术权力边缘化、大学不重学术、官僚主义横行,已严重制约了我国大学的发展,这也是我国大学要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症结所在,针对我国大学的行政化问题,个人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目的在于,让大多数人更直观、更详尽的了解到中国大学的行政化问题。
一、中国大学管理行政化的历史及背景
中国自古便有“学在官府”、“以吏为师”的教育文化传统,儒家“学而优则仕”影响中国教育数千年,把做教育与做官联系在一起,教育的目的变成学习科举入仕,特别是科举制形成之后,教育成为科举考试的工具,国家又通过科举笼络的文人,达到了控制教育的目的。历代诸如“太学”、“国子监”之类的高等教育牢牢掌握在统治者的手中,统治者通过委任政府官员为“国子祭酒”等管理者来控制高等教育,培养各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顺民,此间也出现了书院类的民间高等教育,以宋朝尤甚,如睢阳书院、旴江书院、濂溪书院、嵩阳书院的“北宋四大书院“和白鹿洞书院、象山书院、丽泽书院、岳麓书院的“南宋四大书院”等书院,最初它们有学术自由,不受约束,有朱熹、周敦颐、李觏、程颢、程颐等一批理学大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培养了很多优秀学生,这些人在当时的政坛、文坛独领风骚,如范仲淹、杨时等。[1]随着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统治者开始取缔和控制书院,通过强权武力取缔书院,以委命“山长“、”洞主“来控制书院,南宋末年已经出现了“书院官学化”的问题,元代更是将民间所有冠名“书院”的学校一律改为官学,任命“山长”,吏部备案,中央集权以明清为高峰,此刻的古代民间私立大学已然变成了“官家”教育,行政化趋势不可阻挡,到后来也可谓根深蒂固了。而“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文化或者说“君师一体的政治、教化文化使得中国古代民间私立大学“官学化”是“华山一条路”——向官学也就是向政治靠拢,这是我们当今“行政化”根深蒂固的传统底蕴。
进入近代史以来,受西方思想的冲击,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发生了变化,清末倡导“中体西用”的思想,随之创立了一批中国近代大学如京师大学堂、清华学堂等,但是这些近代大学的创办人主要是满清政府官员,大学的核心特征还是“官办官管”——校长由政府任命或委派,教育管理部门对大学行使全面的主导和管理权,这种“官办官管”的大学治理观念和体制,一直影响后来的大学管理。
清末民初及抗战时期,我国大学自由度相对较大,但是也将大学视为国家“富国强兵”的工具。国民党统治时期大学在“党化教育”方针指导下,强调“信仰及服从领袖”,孙中山效仿“前苏联”的模式,建立了广东大学,即后来的中山大学并形成了“党化教育”模式,但是受到了胡适、陶行知等人的批评。[2]此时近代中国大学管理的行政化主要表现在,国民政府委任政府官员为校长、教务长等职务来管理和控制大学,大学培养以为党国服务为目标。
新中国成立之后,提倡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我们没有把大学看做学术自治体,而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下设机构,大学失去了自主权,行政化管理大势所趋,特别是在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规定:“党的教育工作方针,使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并强调:“一切教育行政机构和一切学校,都应该受党委的领导。没有党的领导,就不能保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教育工作也就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还规定,“所有的高等学校,都实行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3]大学管理行政化被彻底确定下来,一直影响至今。1992年,中央指定14所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的党委书记、校长职务列为中央管理,按副部长级配备。2000年增加7所,北京理工大学、四川大学等;2003年12月新增10所,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至今共有31所高校的书记校长享受“副部长级”待遇,教育行政化越演越烈,教育工作者不以学术成果为荣耀,而以行政职称论高低。
二、中国大学管理行政化剖析与国外大学管理借鉴
中国的大学管理在不同时期有着很大不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只有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才能更直观的了解中国大学管理的行政化问题,才能对其凸显出的一系列问题,适时的提出解决方法。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仿效苏联的体制,大学成了单纯培养干部的场所。到了60——70年代,由于政治需要,大学成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此时的大学是上层建筑,是国家机器,此时大学的组织结构是科层制(官僚制)。科层制指的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其组织结构是: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其运行的基本原则是:
1、专门化;
2、等级制;
3、规范化;
4、非人格化;
5、技术化。我国大学在科层制的组织结构下,也设有“校务委员会”、“校学术委员会”、“教职员工代表大会”等参谋与参与组织,但是由于大学普遍实行校长办公会议制,并且校长办公会议与“校务委员会”的职责界定不清,因而“校务委员会”往往是形同虚设,从决策权上看,我国大学是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大学的重大事件由党委会决策,并由校长办公会议组织落实,其他组织并无决策权力。[4]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大学普遍实行了学院制,从表面看权力重心下移到学院。但是教学权、科研权、人事权、学术交流权、财务管理权等只是部分下放,学院的决策权、发展权和教育资源配置权依然在学校。管理重心下移,是一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加快,这种集权体制会逐渐消弱。
我国大学管理经历20世纪50年代前学习欧美,50年代后仿效苏联,80年代后又重新学习欧美的曲折反复的过程,大学组织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2000年对71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调查,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学校下属学院和学系并存的大学有43所,占部属学校的60.56%;
2、学校下属是学院的有23所,占部属学校的32.39%;
3、学校下属是学部,学部下属是学院的有1所;
4、学校下属仅有学系的有4所。[5] 而对于国外高等教育,在大学组织结构类型上又各不相同,1、法国:大学——教学研究单位(学院)——学系:
2、德国:大学——学域(教学研究单位)——讲座:
3、日本:大学——学群(科研组织)——学部(教育组织);
4、美国:大学——学院——学系。[6]以上四种大学组织结构类型,由于体制不同,其内涵也不同,如欧洲的学院由全体正教授会议控制,院长是由该会议选举的主要荣誉性的职位。美国的学院虽然也由有民望的教授主持,但他作为学院层次的行政官员却有较大的权力,负责实际存在的官僚机构;学院的下级机构,在欧洲的典型形式是以教授的讲座为中心建立的研究所。另外,美国的学系结构也是该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单位,但其学科涵盖面较宽,由当选的教授担任系主任,这些系主任与其说是拥有重要的管理权,不如说具有更大的服务责任,真正的学术权力,实际上分散在本系众多的教授手中。[7] 先介绍一下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由于美国在政治体制上实行地方分权,因此与之相适应,高等教育也实行各州分权的管理体制。于是,就形成了国家干预、地方分权、学校自治三者互相依存和统一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美国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进行的是宏观调控与调节,他们通常用的手段是,立法、资助、通过各种社会团体的非政府实施对高等教育进行调控和干预。在美国从整个大学管理上来看,主要由大学董事会进行决策,大学校长是负责执行的行政长官,而学术上的运行由教授委员会来承担。总的来说,董事会抓大事,校长管具体的事务,并有最终决定权,但“大政方针”与“具体事务”之间的界限模糊,这就使董事会与校长之间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带有“灵活性”。一般来说,董事会主席与校长均能保持良好的工作伙伴关系,共同致力于学校的正常发展。[8] 以下是一些美国著名大学的管理案例,他们以不同的组织结构,弱化行政作用,避免权力的过分集中,使学校在科研和学术上自由发展,成绩斐然,最终成就了世界一流大学。
案例一:分权体制下的加州大学
美国加州大学起源于1853年的加利福尼亚学院,如今已发展成一所拥有10个分校并对加州发展影响远的巨型大学系统。加州大学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公立大学之一,其伯克利分校、旧金山分校、圣地亚哥分校和洛杉矶分校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学府。加州大学采用的组织结构是联邦分权制,它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评议会,评议会由校内人员和校外人员组成,有来自社会的各界精英,也有校内资深教授。在加州大学,总的发展战略由评议会来制定,各分校的校长任命和各分校的财务拨款审批也由评议会来批准,各校的具体管理则由各分校校长负责,可以用“集中决策,分散经营”来形容,各分校校长在评议会战略之下有自主权力,负责各分校人事、财务、行政等事务。[9]加州大学各分校根据自身情况,自由发展,不受行政过多约束,依靠教授治校,发展迅速,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列。
案例二:一校多制的康乃尔大学
美国康乃尔大学是一个校园面积由原来的200英亩扩大到1465英亩的多校区大学,它的校区包括伊萨卡校区、纽约市区校园和散布在全州各地的农业和生命科学教学与研究用地。康乃尔大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董事会,董事会由40多人组成,一年开会4次。此外,还有一个由董事会推荐的,由400多位著名教授及社会知名人士组成的议事会,帮助学校制定各种重大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或对学校管理涉及的其他事宜提供咨询或建议。校长是大学的最高行政负责人,另外,还有16位校级行政官员,分管教学、科研、规划、法律、投资、大学关系、校园事务、信息技术、学术方案、公共事务等。康乃尔大学在体制上具有“公私合营”、“一校两制”的特点,在它的13所学院中,有4所是由州政府资助建立的,其风格和运转方式就像一般的州立大学,学费也比一般私立学校低廉。康乃尔大学的另外9所学院则是私人捐助建立的。康乃尔大学很好地融合了公立与私立学院的优点,这在美国是独一无二的。[10]因此,在这种十分有利的体制之下,政府基本无权干涉校内事务,仅仅是宏观调控和财政支持,康乃尔大学发展得天时、地利、人和,摆脱行政化束缚,管理自主,学术自由,思想开放,取得成绩卓著,成为世界各国学生的理想大学。
三、中国大学管理趋势:去行政化
有研究表明,我国大学教育发展最好的时期,恰恰是政府对大学不管或管得少、大学行政化色彩较淡的时期。就如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这段时期里,是中国大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先学习日本的先进经验,再学习欧洲的办学理念,后来以美国为主要学习对象。在1917年之后,开始逐渐融入世界大学发展的主流,从1917至1925年、1928至1937年、1937至1946年,中国大学发展先后出现几个小高峰,因为无论是北洋军阀政府还是国民党政府执政,都在事实上没有完成国家的统一,其意志在全国各个方面还难以“贯彻执行”,从而为大学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空间,当然从民国的体制上来说,对当时的大学发展也是有帮助的。中华民国很长时间里仿照美国政治体制,实行的是总统共和制,教育由教育总长直接负责,适当的权力下放,大学得到了一定自主发展,而美国自身对大学也很少干预,当时也必然学习美国的教育体制,这就影响了中国大学的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形成了当时中国一批优秀的大学,杰出代表是蔡元培任校长时期的北京大学、郭秉文任校长时期的东南大学、梅贻琦任校长时期的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虽然此时的大学管理或多或少还受当时政府的干预,但是已逐渐形成了一股独立的思潮,大学自主发展,学术独立,教授管理大学,成为中国大学发展的最好时期。[11] 以西南联合大学为例,1937年,日寇铁蹄进犯华北,践踏神州。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背负求富求强、振兴国家之志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被迫南迁,先是南下长沙,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又西迁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庙宇或简易平房里上课,教授住土坯农舍,入不敷出,需要典当家产养家糊口。但是,在它不足九年的时间里,却创造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从它培养的学生中涌现出了2个诺贝尔奖获得者、7个“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和172个中外籍院士,新中国成立后的两院院士中,联大师生164人,其中联大学生90人,2000年以来获国家最高科学技奖的有3位是联大学生(来自百度数据)。然而的奇迹远不止这些数字,一部部著作在硝烟中问世:华罗庚完成了一部开创性的著作——《堆垒素数论》;吴大猷的《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光谱及结构》被视为该领域的经典;还有张青莲的《重水的研究》、赵九章的《大气之漩涡运动》、闻一多的《楚辞校补》、冯友兰的《新理学》、陈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等等大批奠定性论著。在西南联大主持校务的梅贻琦先生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诚如梅先生所言,西南联大的成功正是有了像冯友兰、闻一多、陈寅恪、华罗庚等一大批名师。我认为西南联大的成功更在于它的管理,联大依靠来自各个大学的优秀教师,成立“教授会”和几十个专门委员会,建立教师奖励机制,实行“教授治校”制度,秉持“殊途而同归、一致而百虑”的教育理念,尊重教师的主体精神,创造了民主和谐的治学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管理各种弊端日益显露,大学近乎于政府的附属机构,对大学的管理以行政权力为主,学科专业设置、课程教材标准、学生招收录取、学历学位授予、教师职称评定、办学资金使用等,都必须经过政府批准、检查或审定,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十分有限。大学内部管理基本上也是“上令下行”的行政管理方式,行政权力决定资源配置、人事安排、绩效评定等,学术权力一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教授学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从而严重制约了大学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大学去行政化已是大势所趋。
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方针;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改革要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尤其是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以法律的形式对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作了明确的规定,为大学依法自主办学以及协调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法律依据,从而改变了几十年来中国大学办学无法可依、单纯依靠政策和行政手段指导工作的状况。[12]正在公开征求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2009年,深圳全球招聘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一职,原中科大校长朱清时院士受聘为南方科技大学首任校长,南方科技大学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承载着探索中国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重任。2010年朱清时院士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说:“我之所以来到南科大,支持我最根本的动力就是要把它打造成中国第一所‘去行政化’高校,我设想的是,在这所学校内,没有任何行政级别,不会论资排辈,学术至上。每一名教师要对学生们绝对负责,保证学生们学习质量。”他还说:“我们的教师管理分为三部分。因为目前我们需要与体制内的很多行政部门打交道,所以学校人事、组织、财务等方面的负责人由上级部门来负责。在教学上,我们实施教授治校,比如学校的教务长、总务长、科研长都由教授们推选出来。而对于学校内一般的行政人员主要是我们提名,然后得到上级批准。当然我们的行政人员没有任何级别。他们都是非常有高校经验的办事人员,负责学校的整体运转,虽然没有在教学岗位上,但他们也都是非常优秀的人才。”2011年6月,南方科技大学首批入学的45名学生全部放弃高考;6月8日《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公布,“教授治学、学术自治”的原则被写入总则;2012年4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南方科技大学建校。一所新型大学正在成长,让所有人看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曙光,也许不久之后,西南联大的奇迹将再次被创造。政府颁布法律法规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南科大的创立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从中也能看出政府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心,中国大学管理去行政化势在必行。
四、中国大学管理去行政化之路
综上所述,从中国大学管理行政化的传统、结构,到中外大学管理案例的借鉴,认识到中国大学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即行政化问题严重,“官本位“思想泛滥,都知道、都赞同“去行政化”之论,然而怎么去、如何去、去多少成了问题的关键,中国大学去行政化之路,路在何方?
根据雅虎第83期“核心关注”网上查询拜访情况表明,网民们对大学去行政化的认识存在许多差异。到2010年6月29日为止,1400人参与“您如何对待高校去行政化”查询拜访成果: 解放学术,解放学校,解放教育(270票,19%);中国“去‘官本位’”的开端(128票,9%);难于真正落到实处的新的空口说(956票,68%);将打乱教育体制,造成恶劣影响(46票,3%)。1373人参与“高校为何被行政化”查询拜访成果:逐利需要,行政柄代表好处和话语权(347票,25%);行政柄力无孔不入(173票,13%);高校需要行政柄的保护和支持(43票,3%);官本位社会,高校岂能例外(810票,59%)。1059人参与“您如何看当今的‘教官’”查询拜访成果:官职代表对教授的尊重(15票,1%);官职是对教授的亵渎(137票,13%);教授有当官的权力(35票,3%);官员攫取教授名头是败北(872票,82%)。1073人参与“高校为何也败北”查询拜访成果:危言耸听,高校依然是象牙塔(14票,1%);“教官”专权的产物(121票,11%);国家太重视教育,投入太多了(15票,1%);行政即败北,行政化的高校当然败北(923票,86%)。1168人参与“您如何看高校去行政化远景”查询拜访成果:乐不雅,大师、一流大学行将现世(26票,2%);审慎乐不雅,教育回归自身的开始(77票,7%);不乐不雅,阻力太大,困难重重(255票,22%);灰心,高校逃不出“官本位”的节制(810票,69%)。(来自雅虎数据)从众多网友参与投票可以看出,大家对中国大学行政化问题的关注,也是对中国大学发展的关心,但是也能看出大家对去行政化之路的担忧。人们所喜而乐见的是“解放学术,解放学校,解放教育”,绝大数人却相信去行政化“难于真正落到实处的新的空口说”。因此,面对大学行政管理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了大学自身的发展,并且受到大多数人的质疑,去行政化刻不容缓。
大学的精神理念是开放,而大学精神理念和思想开放不是追求无政府,是要寻求更有效率、更符合大学特征的、更为严谨的管理,集中体现应该是社会和政府对大学师生在追求真理、增长知识、成就人才上的充分信任。社会和政府应该相信学生能够通过研究事物的内在准则,处理好事物内部以及学生与国家、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使学生们能够自主地追求大学的核心价值,不用大学的外在形式来束缚学生对大学核心价值的自主追求。而大学的本质首先是学术研讨和文化传承的场所,这一本质决定了学术事务是大学的核心事务,学术权力的行使不能受到过多干涉。[13]我觉得这才是大学的真正意义所在,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大学的学术权力弱化,甚至被遏制,行政权力却主导了大学的发展.所以,我认为去行政化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好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首先要促进二者之间的协调,而这里的关键又在于建立分工合作的决策机制。
从大学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来看,行政化主要体现在政府将大学作为行政机构或行政机构的延伸部门来管理,严格控制,管办不分。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管理职能上,存在定位不准、缺位、越位等现象。大学作为独立法人和办学主体应依法享有的人事、财务、学术、规划等方面的自主权未能全面落实。同时,政府在制定标准、监督评价等方面应承担的职责亦未充分履行。二是在管理方式上,政府过多依赖行政命令手段来管理大学,而财政、法律等管理手段应用较少,规范性和法制性较差,随意性较大。三是在管理作风上,存在简单化现象,特别是个别政府工作人员存在官僚作风,讲究等级,与大学文化发生冲突。四是在管理文化上,大学倾向于依附政府及相关部门,更多关注的是如何获取行政配置的资源,缺少对办学规律的深入研究,难以彰显办学特色。这也是处理好行政权力与政治权力之间关系的问题所在,函待解决,中国大学管理要想走好“去行政化之路”,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应逐一解决好。
针对以上问题,应该有与之对应的解决措施,决策者应自主定位或者依靠优秀团队对大学管理进行准确定位,依法对各项事务的自主权进行落实,在参照国家政策和执行行政命令的时候,应尽量从学校角度出发,按照自身情况“因校制宜”,适时进行调整,不能一味的、盲目的执行,“上令下行”,毫无变通,最终只能是“误校误人”。对于官僚作风横行,等级视人,应该去各学术人员行政之谓,降低大学行政人员地位,学术重于行政,行政让位于学术,并为学术服务。大学管理应逐向自主办学,不能总依附于政府和行政部门,应依托社会进行资源配置。对于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应从高校长远发展目标出发,逐渐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管评办分离,恢复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总之,中国大学管理行政化问题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存在于各大高校,且不是一朝一夕而存在,虽然上述已较为详尽论述各种行政化问题,但是也有不尽然之处,去行政化是一个过程,是我们不得不打的一场持久战,这项任务也异常艰巨,可以说“去行政之路”任重而道远,以期不远的将来,在我国的大学管理中,学术自由、教授治校、通才教育、学生自治,大学学生有责有权,依法民主管理学校,所成就的将是世界一流大学,而它在中国。
参考文献
[1]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M]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2][3][12]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八卷)[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8-19 [4][7][9]郭石明,社会变革中的大学管理[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9 [5]卢铁城,关于大学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改革与调整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2):9-14 [6]戚业国,论大学学院制度的形成、发展与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1996,(5):17-22 [8]谢伟健,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及其改革动向对我国的启示[J]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 广东佛山
[10]周玲,中外多校区办学的案列研究[J] 上海交通大学,高教研究所,2000,3 [11][13]储朝晖,中国大学弊病:管理体制官僚化 权钱横行[J] 光明网 2012,1
第二篇:中国教育体制的发展及深思
中国教育体制的发展及深思
烹饪与营养教育:
沈美玲2304100215王丽2304100216潘梦萍
2304100213
杨红2304100121陈林2304100102叶方方
2304100122 摘要:教育体制的发展是历史过程,不是思想过程。中国教育体制的发展是从古代的封建科
举制度发展到现代的应试教育,从这之中我们可以知道要想更好的完善教育体制就要做到理
论学习与实践充分结合。把问题一分为
二、全面的看待,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
把握对立。
关键词:中国教育体制理论联系实际矛盾分析法普遍性与特殊性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报道:有人在实验室里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中国学
生和外国学生分别完成同一个实验,结果表明中国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远不如外
国学生,而在理论考察方面中国学生则对答如流,让外国学生吃惊不已。由此可
见,中国教育体制自古以来对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面不够重视,促使了这一现
象的发生,所以在今后的教育发展中应引起重视。一:中国教育发展简述
(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
《记·学记》中便有对学生管理和考核的规定和要求。自隋炀帝大业二年(公
元606年)中国作为世界的文明古国,孕育了丰富的教育思想。早在战国时代的《礼》置“进士科”开始的科举取士、分科选拔、逐级考试,在考生来源、考试
科目与方法、录用程序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制度。科举制生发于中国古代,对世界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它开创了人才测评选
拔的新纪元,在教育评价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科举制度源于中国的西汉察举,形成于隋唐,经宋、元、明时代的发展演化,至清代在方法上已甚是
完备。虽然,科举制发展到末期因内容陈腐、权贵干预和沦为统治者营私结党的工具等等弊端,从内容、体制等方面看却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作为封建王朝选士制度的科举就在清朝行将灭亡的前夕,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科举制的产生是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教育发展的必然。科举制的问世,是中国和人类教育领域乃至政治、文化领域的一件大事,它开创了人才教育的评价、选拔的新纪元,并以其鲜明的特点、强大的生命力和作用力对中国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近代教育发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改良主义思潮逐渐形成并发展,终于出现了百日维新的改革。清政府为了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不得不于1901年开始推行新政。其中,教育方面也做出了某些改革,实行所谓“新教育”,设立新学堂,建立新的学制,加速了科举制的衰亡。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权,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对清末封建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革。伟大的“五四”运动,使国民思想空前解放,西方教育思想大量涌入。
(三)中国现代教育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在规模、数量、速度上迅速发展,围绕经费、创
收等财政视角的改革,以及围绕招生、就业政策方面的改革,使人们感到了明显的变化。然而,现今的我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九年义务制教育,高考这些门槛在决定着当代人的未来,老师想提高升学率,为了应付各种统测统考,领导卡教师,教师又卡学生。学生一旦考不好,教师待遇立即受影响:在“末位淘汰”的变态考评模式下,不但职称泡汤,还可能发配到偏乡僻野。于是教师“死教”学生“死学”,周末没了,法定节假日没了,寒暑假也没了,每天要“摧残”到夜里十一、二点„„,违规补课屡禁不止,恶性循环。
二: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深思
(一)中国现代教育形成分析
中国现代的教育体制原型即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时代的产物,它也是最符合中国这个人口超过四亿的国家的教育体制。
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被动地学习,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和社会的发展。它是求升学率,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现象,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素质的倾向,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素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方式。
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一千多年,对中国人学习、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科举制度在近代教育体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也就演变出了中国的应试教育。它在近代几乎是统治阶级(大部分满清权贵)愚民政策的代言人,极大地扼杀了那时年轻人的创新精神,特别注重八股文等与时事无关痛痒的考察。那时读书人都抱着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主义思想,把当官看作学习知识的终极目标。而且那时的知识,重人文、轻科学。这些种种原因都影响了半个世纪后的中国应试教育。但在改革开放以前,很少有中学生抱怨应试教育,是因为那是竞争未有现今如此激烈,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速度不断加快,传统的低知识含量的一些职业吃不消了,譬如传统农业。高考人数逐年增加,学生压力逐年加大。为了防止人口流动过大,高校在全国的录取分数线不再相同„„虽然二十一世纪学的东西与十九世纪相比进步很多,但教学上基本上冲不破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怪圈。更为严重的是,所学的知识实用化大打折扣,功利性不断增强!初中学的史地政,到高中被抛到九霄云外;文科生背的烂熟的笔记工作后束之高阁。这与十九世纪末考上进士、状元后把仁义礼智信忘得一干二净去鱼肉百姓有何区别?
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中有应试教育倾向,使之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激烈的升
学竞争,导致学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之走向极端;导致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化、传统化;阻碍学生的发展等等。使当前教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解决好应试教育带来的问题,采取一些与之相适合的措施,使教育体制更为完善,从而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应试教育在中国发展至今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自从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大学生,他们已成为各个领域的核心力量。“应试教育”在这近二三十年中起到了选拔与培养人才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应试教育就没有这
么多年来各类人才的脱颖而出。
当然在中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各种考试依然是一种手段,只是要在考试的内容、形式、方法上加以改进,在考试的指导思想上由“唯分数论”转变为“检验学生素质”。
中国教育体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是现今的历史趋势,而实行素质教
育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很重要的。
(二)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的素质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思想人格外,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采写新闻方面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传统的以知识教学为目的的教学理念、模式转变为以通过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各个方面能力教学的理念、模式。
1、组织学生到媒体实习我们一是让学生到各大媒体去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下,让他们在学校媒体、省内外47个实习基地分批分期进行初级实习、大实习。并根据学生实践综合情况记载实践课成绩。
2、互动式教学根据课程的内容,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个人的见解,对那些能够突破传统观点、具有创新意识的同学给予表扬,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写作、表达方面的能力。
3、批判式教学在教材中,多数是给予以肯定的评价,对学生思想观念束缚很大。为了培养学生的逆向和创新思维能力,我们根据课程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批判性讲授;结合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内容,对当今大众传播现象、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做批判式解读,使学生形成一种批判意识,而不至于形成一种盲从的思想。
运用先进技术,促进现代化教学:全部课程均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坚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不仅在技术和技能上掌握现代传媒技术,而且在观念上体认和适应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
延伸课堂教学,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课程组除了重视课堂理论教学、主题讨论以外,非常注重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参加社会调查及其问卷分析,实地新闻采访经验交流,模拟实验等方式等,形成教学互动。在教学中积极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试考核方法,促进学生自主性
学习、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发展。加强课外学习的指导,制订课外学习办法,结合课堂教学指定课外阅读书目,教师定期更新阅读书目,推介最新的研究成果,将阅读报告作为学生成绩考察的一项依据。鼓励学生从事新闻写作或制作活动,将他们发表作品的情况纳入成绩考察之中。
把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理解的深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用矛盾分析法看中国教育体制
(一)中国教育体制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参考文献:
[1]侯光文著.教育评价概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12-22.[2]吴 钢 中国教育评价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2000.8,27-32.[3]陈玉琨 李如海 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1,1-10.[4]刘 尧 国际高等教育比较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0.3,32-36.[5]刘 尧 关于教育评价学理论体系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3,56-59.
第三篇:环境污染深思
深思环境污染问题
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按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电磁波)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SZY-YFQ-2.5S手持压力泵。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SZY-YFY-25手持压力泵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 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SDTC-8001A型微压气体压力源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SDTC-8006B便携式液体压力源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 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 三大危机 :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但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 环境自净。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MY-7510A手动液压源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 环境污染。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MY-7510A手动液压源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环境污染的防治
每一个环境污染的实例,MY-YBS-WY智能压力校验仪可以说都是大自然对人类敲响的一声警钟。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为了维护人类自身和子孙后代的健康,必须积极防治环境污染。
我国防治环境污染的对策
为了防治环境污染,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1983年,我国政府宣布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提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MY-XZJ-2热电阻校验仿真仪1994年,我国政府制定了今后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中国21世纪议程》,ZJF-6多功能校验仿真仪指出“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了做好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我们每一个公民必须努力增强环境意识MY-YBS-WZ型压力校验仪.
第四篇:中国土地管理体制变迁郝玉林
中国土地管理体质变迁综述
郝玉林
一、前言
自《土地管理法》颁布以来,我国土地管理工作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土地管理事业尝试了从分散管理、统一管理、垂直管理等多种模式,从而推动了我国土地开发利用的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国的耕地资源。但是,我国的土地管理始终没能走出高消耗、低产出的局面,一直困扰着我国,水土流失、耕地滥用和违法占地、用地问题始终没得到有效地解决。通过阅读大量相关参考文献,本文总结出对于我国土地管理体制变迁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目的在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土地制度,使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内容
城市土地管理体制变迁:两个阶段、三大转变
建国以来,我国的城市土地管理体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城市土地国有化阶段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阶段。如以改革开放为标志进行划分,第一个阶段属于计划经济时期,而第二个阶段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致吻合。两个阶段的共同点是城市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区别在于土地是否有偿、有期限使用,土地使用权是否可以流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我国土地基本上实行的是私有制。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央人民政府着力推行城市土地国有化,经过一系列的变革最终形成了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制。这种土地所有制的主要特征是:(1)否认土地的商品属性,土地完全退出流通领域;(2)城镇土地实行无偿、无流动、无限期使用;(3)农村土地转化为城镇土地采取征地形式;(4)按照行政组织和行政手段配置土地资源;
(5)土地收益隐性化,土地收益流失严重。如果说,城市土地国有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巩固起到了重大作用,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土地所有制的运行方式,逐渐成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体制性障碍或制约性因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城市土地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城市土地无偿、无限期使用,使得国家所有权形同虚设,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征地过程中的低价补偿与暗箱操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
益;土地隐性市场的存在,造成了土地收益的大量流失;土地资源的行政配置,严重抑制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城市土地管理体制在其运行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于是人们便思考能不能在坚持城市土地国有的前提下,实行国有土地有偿、有期限使用。1987年,深圳市政府以定向议标的方式出让了中国第一块国有土地的使用权,从实践中解决了我国土地使用中的难题。1990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对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中止等问题作了明确规定。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建设单位使用国家土地,应当以出让等有偿方式取得。至此,我国城市土地的管理运行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1)承认城市土地的商品属性,建立起以招拍挂为主要形式的土地转让制度;(2)实行有偿、可转让、有限期使用制度;(3)土地资源配置逐步由行政手段向市场手段过渡。如果说城市土地由私有个体转变为国家所有是一个历史性转折的话,那么城市土地由无偿占有到有偿使用,是又一次历史性转折。归国家所有的土地以有偿的形式出租或转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城市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我国城市土地管理体制变革的最大特点是三个转变:一是变国有土地的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二是变国有土地的无限期使用为有限期使用;三是变僵化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模式为灵活多样的使用权可流转模式。
通过大量阅读文献,归纳总结出我国城市土地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主要是:
(1)中央与地方的权属关系不够明晰。近年来“土地财政”问题之所以日益突出,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央与地方的权属关系不够明晰。面对土地出让带来的巨大收益,虽然土地管理法中对出让土地的权限作了明确规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地方政府往往采取“化整为零”、不报审批或审批出让不实等措施,谋取地方利益。由于中央和地方土地所有权关系不明晰,因而在土地出让中出现了土地收益分配不合理的现象。(2)城市土地储备制度不够完善。土地储备是政府依法运用市场机制,通过收购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进行前期开发整理与储备,以满足城市建设用地需求的城市土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1996年,上海市成立了我国第一家土地储备机构———土地发展中心,接受市政府委托实施土地收购、储备、出让工作。此后,杭州、厦门、南京、青岛、广州、郑州等城市相继成立了土地储备机构。2001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指出:为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要对建设用地试行收购储备制度。随后全国大部分城市开始建立土地储备机构,推行土地储备制度。土地储备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曾经在政府宏观调控中起到过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日益暴露:一是土地储备机构与政府职能相矛盾。政府职能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宗旨,而土地储备机构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二是土地收购价格机制混乱。土地储备机构在收购土地时,没有一套明确统一的价格机制,既不是按照土地市场价格来定价,也不是完全的政府行为,而是不同地方按照各自情况采取不同的价格制定方法。三是融资风险较大。目前我国城市土地收购资金来源以银行贷款为主,其他渠道资金来源较少。(3)土地隐形市场的普遍存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国城市土地转让普遍实行招拍挂方式,但不可否认城市土地交易过程中隐形市场依然存在。这种非法交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存量土地非法交易;二是农用地非法转为建设用地。(4)部分城市试行土地年租制并不成功。针对土地出让制推行困难和国有企业效益普遍低下的现状,从1998年初,部分城市开始试行城市土地年租制。但从试行的情况来看,年租制在实际运作中至少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健全。另一方面,租赁制度不规范。租金的确定没有统一的标准,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土地出租期限不明确。(5)税费名目繁多且征管不够规范。一是租、税、费名目繁多,且有交叉重复。目前,我国城市土地的收益分配体系中税、费、租多种形式并存。不仅税、费相互重叠,而且三者之间关系也较为混乱。部分税、费设置不合理,有的环节上存在重复收取的现象。二是收费部门混乱,相互牵制。目前,我国各地在土地税、费征收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同一项费用,多个政府部门征收的现象。
三、小结
我国的土地管理体制尚存在很多不足,需要不断优化,我们需要重新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角色和权利;进一步完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建立公开的土地交易市场制度,避免土地隐形市场;改革土地年租制,实行年租制可以降低企业成本,盘活国有企业存量土地资产,防止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从根本上削弱划拨土地隐形市场的存在范围。建立与城市土地使用权制度相适应的租、税、费制
度。城市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心是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为此,我们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统一协调的租、税、费制度。
四、参考文献
[1]朱宁玲.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改革的探讨[J],2010.03.01.[2]邵欣,张丽丽.对我国土地管理体制的思考及建议[J],2010.12.15.[3]郭宏颖.市长办公会部署全市土地集中统一管理工作[J],2010.01.15.[4]杨元庆,刘荣增.土地财政与土地市场管理[J].城市问题,2011.03.27.[5]张林山.我国土地管理制度主要问题分析与政策展望[J].宏观经济管理,2011.03.08.[6]罗婷文.中国城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2010,0815.
第五篇:中国的律师职业管理体制及其改革
中国的律师职业管理体制及其改革
中国律师职业管理体制分为两部分,即律师行政管理及律师行业管理,现本人对中国的律师职业体制进行一下论述。
首先对中国律师行业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一下论述,我国《律师法》第4条规定“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依照本法对律师、律师事务 和律师协会进行监督、指导。”司法部门和司法厅(局)、处、局是我国的司法行政机关,它是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能机构之,主管律师、公证、人民调解、监狱、劳教等方面的工作,对律师工作实行行政管理是其重要职能之一,我国司法部是中央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对全国律师工作进行宏观管理,通过制定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等对律师实行间接管理。省、地、县三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实施、执行司法部和上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政策和决定,对律师工作实行直接管理。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没有专门机构对律师工作进行监督管理,比如司法部没有律师管理司、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设律师管理处;地、市司法局(处)和县、区司法局设律师管理科。
关于律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各个机关及各方面的努力,我国律师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如1984年司法部发布《关于加强有力和改革律工作的意见》,1989年司法部又发布《关于加强司法行政机关对律师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的通知》,1992年司法部又发布了《关于律师工作进一步改革的意 1
见》,1993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司法训关于深化律师工作改革的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要建立司法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与律师协会行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现在我国律师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应为司法行政机关要加强对律师工作的方案、政策、规章制度,把握律师工作和政治方向,加强律师业务指导,抓好律师培训工作,加强律师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及奖惩的管理。所谓微观放开搞活,主要是人事和业务活动上的律师事务所按法律和政策的规定自主办理,司法行政机关不干预具体事务。
其次对中国律师的行业管理体制进行一下论述,我国《律师法》第37条规定“律师协会是社会团体法人,是律师的自律性组织。全国设立中华律师协会,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地方律师协会,设区的市根据需要可以设立地方律师协会。”律师协会,是根据律师管理法规成立的,是由律师组成的群众性团体。律师协会由司法行政机关管理,接受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督、指导。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律师事业的发展,要求律师通过自己的群众组织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以弥补司法行政管理的不足。律师协会的成立及其工作的开展,标志着我国律师制度和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有全国律师协会和地方律师协会。律师协会的宗旨是“团结律师,不断完善律师队伍自身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正确执行党和国家有关律师工作的方针、政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法
律的正确实施,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律师协会的任务有以下几项:①保障律师依法执业,维护律师的合法权益;②总结、交流律师工作经验;③组织律师业务培训;④进行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教育、检查和监督;⑤组织律师对外交流;⑥调解律师执业活动中发生的纠纷;⑦法律规定的其他职责。同时,我国《律师法》还规定,律师必须加入所在地的地方律师协会,加入地方律师协会的律师,同时是中华律师协会的会员。中华律师协会于1986年7日7地北京成立,是我国律师组成的全国性、群众性社会团体,在司法部的指导下开展活动。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律师均为其会员;各地方律师协会为其团体会员。全国律协由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组成。其中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是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的最高权力机构。其职权是;①制定、修改本会章程;②讲座决定本会的工作方针和任务;③听取和审查本会常务理事会的工作报告;④选举、罢免本会理事;⑤其他应由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行使的职权。理事会是领导全国律师协会会务的组织机构。常务理事会是常设组织机构,在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和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理事会的职权,执行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主持日常会务。1998年3,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根据党的十三大关于是群众团体也要改变工作方式。把工作重点放到基层的精神,为充分调动和发挥律师的积极性。促进律师业务
活动的开展,决定成立各种专业委员会。会议通过《律师专业事务委员会若干规定》设5个委员会。民事代理业务委员会、非诉讼法事务业务委员会,涉外经济法律业务委员会、法律顾问业务委员会。各律师专业委员会为中华律师协会组织律师开展业务活动的工作机构,受中华律师协会常务理事会的管理和监督。各律师专业委员会的任务和工作职责是:总结、交流各自律师专业业务经验;研究、探讨各自的律师业务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各种方式交流信息密切各地律师开展业务活动的联系因全国律协对外交流工作的统筹安排和要求下,与国外对口的律师专业组织开展交流活动;就各自的律师业务活动情况,向全国律协提出建议;组织本专业委员会。
关于律师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多年以来,律师协会与司法行政机关的律师部门实行的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律师协会的领导由司法行政机关的负责人担任。这种组织方式使得律师协会变成了变相的行政机关,也就造成了律师协会往往采用行政机关的方式进行工作,从而削弱律协会作为律师自律性社会团体的性质和代表性。因此,律师协会的组织机构需要进行改革,使律师协会成为代表行政机关宏观管理下的,由执业律师组成的律师行业自律性组织。1955年7月,全国律协通过换届,改变行政管理模式,律协的领导成员全部由执业律师担任。这样,就使律师协会更加符合行业组织的特点,有利于发挥行业的自律作用,总之,中国的律师职业管理体制及其改革的方向是要实行司法行政管理和律师自身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这样才能去其弊,得其利。
注释:
1、章武生等著:
版社2003年第一版。,法律出《司法现代化与律师制度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