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江三峡库区滚装码头安全管理办法
长江三峡库区滚装码头安全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长江三峡库区滚装码头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长江三峡库区从事港口滚装经营活动的单位的安全生产,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港口滚装经营”,是指在港口区域为滚装船舶靠泊,滚装车辆进出、停靠、上下船,乘客等候、上下滚装船舶提供设施设备和服务的活动。
(二)“滚装船舶”,是指载货汽车滚装船舶、轿车及客车滚装船舶和商品车滚装船舶。
(三)“港口滚装经营人”,是指依法取得港口经营资格,从事港口滚装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四)“港口滚装设施设备”,是指滚装码头、停车场、候船场所等设施和地磅、安全检测仪等设备。
(五)“危险货物”是指列入国家标准GB12268《危险货物品名表》,具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等特性,在水路运输中容易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毁损的货物。
第四条 港口滚装经营人全面负责本单位的滚装安全生产工作。
第五条 交通运输部授权,长江航务管理局负责长江三峡库区滚装码头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工作。长江三峡库区有关省(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港口)主管部门根据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职权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港口滚装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港口滚装经营的具体管理工作。
公安机关和海事管理机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职责,负责监督检查。
第六条 长江三峡库区滚装码头安全生产工作,应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保障滚装码头生产经营安全、有序、畅通。
第二章 设施与设备
第七条 港口滚装设施建设应当符合港口总体规划,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专项安全评价,并依法办理有关审批手续。
第八条 港口滚装设施建设项目竣工后,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
第九条 港口滚装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除应当满足相关技术规范、标准外,还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滚装码头选址应当远离石油化工及其它危险货物码头,有利于车辆和旅客的疏散,在波浪、水流对船舶影响小的水域。
(二)滚装码头应建有固定式斜坡道,配备车辆和乘客上下船设施设备,与进出港船舶和有关部门保持有效联系的通讯设备。
(三)滚装码头应配备车辆和旅客行李安全检测设备、车辆测重设备。其中,从事轿车、客车运输的滚装码头应配备采用数字化辐射成像技术的小型车辆安检系统和旅客行李安全检测设备。从事载货汽车运输的滚装码头应配备采用数字化辐射成像技术的大型车辆安检系统和车辆测重设备。
专用于载货柴油汽车运输的滚装码头可以不配备旅客行李安全检测设备。专用于旅客及轿车、客车等轻型车辆运输的滚装码头可以不配备车辆测重设备。专用于商品汽车运输的滚装码头可以不配备车辆测重设备、车辆和旅客行李安全检测设备。
(四)滚装码头经营人应建有专用停车场,停车场的规模应满足滚装车辆查验和候船的需求,停车场四周应设有围栏,分设进、出口和应急疏散口,且应符合防火、防爆的安全规定。
(五)滚装码头、停车场地面应硬质、防滑,设有明显的交通通行标志和安全警示标识,应采用高杆照明和高效型照明器,并应采用弥散光照明。
(六)应建有乘客候船场所,用于旅客运输的滚装码头应建有客运站。
(七)停车场、候船场所应配备齐全的消防设施,摆放有序,并应安装监控装置。
第十条 港口滚装经营人变更或者改造港口滚装固定设施,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履行相应手续。依照有关规定无需经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审批的,港口滚装经营人应当向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港口滚装经营人应当对港口滚装设施设备定期检查、维护和保养,使其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第三章 经营与管理 第十二条 从事港口滚装经营,应具备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相应条件,向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书面申请取得港口经营许可,并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港口经营人应当按照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许可的经营范围从事港口经营活动。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实施港口滚装经营许可时应当明确滚装经营种类,并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第十三条 港口滚装经营人应当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
第十四条 港口滚装经营人应当建立职工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制度,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职工熟悉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
第十五条 港口滚装经营人应当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加强演练;预案应当报送当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 港口滚装经营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向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港口滚装安全生产事故情况和有关重大安全信息,并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第十七条 港口滚装经营人应当主动向滚装车辆驾驶员和货主宣传港口滚装安全管理有关规定。
第十八条 港口滚装经营人应当对滚装车辆实行登记管理,并妥善保存登记记录。车辆驾驶员应当据实填报车辆及其装载货物的名称、性质、重量和体积等情况。第十九条 港口滚装经营人应当对载货滚装车辆进行称重和尺寸丈量,按《车辆装载货物、重量、尺寸情况登记表》的要求如实做好记录,并分别由过磅员和丈量员签字确认、存档保存。
对称重重量超过船舶承载能力或无称重记录的车辆,未经减载合格或称重前不得安排上船。
第二十条 港口滚装经营人应当设专职安全检查人员对滚装车辆和旅客行李进行安全检查,如实做好安全检查记录,并由安全检查人员签字确认后妥善保存。
对经检查发现装载危险货物的车辆或携带危险物品的旅客,未经整改前不得安排上船。同时应及时将相关情况通报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并将装载危险货物车辆信息通报其他相关港口经营人。
对经检查发现制动、转向系统不良,或有其他影响安全行驶故障的车辆,故障未排除前不得安排上船。
对经检查发现滚装车辆所载货物绑扎不牢固,未按要求绑扎牢固前不得安排上船。
第二十一条 港口滚装经营人应当在滚装船舶系泊牢固、船舶跳板与码头接应稳固、平顺的情况下安排作业。
第二十二条 港口滚装经营人应当对车辆、旅客上下船实行分流管理。
上船时,应先车后客。上客之前应完成车辆装载作业,关闭汽车发动机。
下船时,应先客后车。旅客全部离船后,方可发动车辆。
第二十三条 港口滚装经营人应当向滚装船舶经营人提交拟配载车辆清单及称重记录,并配合滚装船舶经营人指挥车辆上下船。第二十四条 港口滚装经营人应当在滚装船舶开航前与滚装船舶经营人确认本航次乘客人数和车辆数,并做好记录。
第二十五条 滚装车辆司乘人员和旅客应当遵守港口滚装安全管理规定,服从工作人员指挥。
第四章 监督与检查
第二十六条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依法对港口滚装安全生产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安全检查应当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至少每半年检查一次。
第二十七条 港口行政管理人员依法实施港口滚装安全监督检查时,有权向被检查单位和相关人员了解情况,并可查阅、复印有关资料。
港口行政管理人员实施监督检查,应当两人以上,并出示执法证件;监督检查不得影响被检查单位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十八条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检查中发现安全隐患的,应当责令被检查人立即排除或限期排除;对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责令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后,经审查同意,方可恢复生产经营和使用。
第二十九条 港口行政管理人员应当将监督检查的时间、地点、内容和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做出书面记录,并由监督检查人员和被检查单位的负责人签字;被检查单位的负责人拒绝签字的,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将情况记录在案,并向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报告。第三十条 被检查的单位和有关人员应当接受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实施的安全监督检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不得拒绝检查或隐匿、谎报有关情况和资料。
第三十一条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制定港口滚装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建立应急救援体系。
第三十二条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举报制度,公开举报电话、信箱或者电子邮件地址,受理对港口滚装违规车辆、港口滚装经营人和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等的举报。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事故隐患或滚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均有权向港口等行政管理部门报告或者举报。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报告或举报的有功人员给予奖励。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有关条款规定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有关条款进行处罚。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长江三峡库区滚装码头安全管理办法(试行)
【法规标题】长江三峡库区滚装码头安全管理办法(试行)【颁布单位】交通运输部 【发文字号】交水发[2009]801号 【颁布时间】2010-1-19 【失效时间】
【法规来源】http:// 【全文】
长江三峡库区滚装码头安全管理办法(试行)
交通运输部
长江三峡库区滚装码头安全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长江三峡库区滚装码头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长江三峡库区从事港口滚装经营活动的单位的安全生产,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港口滚装经营”,是指在港口区域为滚装船舶靠泊,滚装车辆进出、停靠、上下船,乘客等候、上下滚装船舶提供设施设备和服务的活动。
(二)“滚装船舶”,是指载货汽车滚装船舶、轿车及客车滚装船舶和商品车滚装船舶。
(三)“港口滚装经营人”,是指依法取得港口经营资格,从事港口滚装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四)“港口滚装设施设备”,是指滚装码头、停车场、候船场所等设施和地磅、安全检测仪等设备。
(五)“危险货物”是指列入国家标准GB12268《危险货物品名表》,具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等特性,在水路运输中容易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毁损的货物。
第四条 港口滚装经营人全面负责本单位的滚装安全生产工作。
第五条 交通运输部授权,长江航务管理局负责长江三峡库区滚装码头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工作。
长江三峡库区有关省(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港口)主管部门根据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职权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港口滚装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港口滚装经营的具体管理工作。
公安机关和海事管理机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职责,负责监督检查。
第六条 长江三峡库区滚装码头安全生产工作,应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保障滚装码头生产经营安全、有序、畅通。
第二章 设施与设备
第七条 港口滚装设施建设应当符合港口总体规划,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专项安全评价,并依法办理有关审批手续。
第八条 港口滚装设施建设项目竣工后,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
第九条 港口滚装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除应当满足相关技术规范、标准外,还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滚装码头选址应当远离石油化工及其它危险货物码头,有利于车辆和旅客的疏散,在波浪、水流对船舶影响小的水域。
(二)滚装码头应建有固定式斜坡道,配备车辆和乘客上下船设施设备,与进出港船舶和有关部门保持有效联系的通讯设备。
(三)滚装码头应配备车辆和旅客行李安全检测设备、车辆测重设备。其中,从事轿车、客车运输的滚装码头应配备采用数字化辐射成像技术的小型车辆安检系统和旅客行李安全检测设备。从事载货汽车运输的滚装码头应配备采用数字化辐射成像技术的大型车辆安检系统和车辆测重设备。
专用于载货柴油汽车运输的滚装码头可以不配备旅客行李安全检测设备。专用于旅客及轿车、客车等轻型车辆运输的滚装码头可以不配备车辆测重设备。专用于商品汽车运输的滚装码头可以不配备车辆测重设备、车辆和旅客行李安全检测设备。
(四)滚装码头经营人应建有专用停车场,停车场的规模应满足滚装车辆查验和候船的需求,停车场四周应设有围栏,分设进、出口和应急疏散口,且应符合防火、防爆的安全规定。
(五)滚装码头、停车场地面应硬质、防滑,设有明显的交通通行标志和安全警示标识,应采用高杆照明和高效型照明器,并应采用弥散光照明。
(六)应建有乘客候船场所,用于旅客运输的滚装码头应建有客运站。
(七)停车场、候船场所应配备齐全的消防设施,摆放有序,并应安装监控装置。
第十条 港口滚装经营人变更或者改造港口滚装固定设施,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履行相应手续。依照有关规定无需经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审批的,港口滚装经营人应当向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港口滚装经营人应当对港口滚装设施设备定期检查、维护和保养,使其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第三章 经营与管理
第十二条 从事港口滚装经营,应具备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相应条件,向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书面申请取得港口经营许可,并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港口经营人应当按照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许可的经营范围从事港口经营活动。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实施港口滚装经营许可时应当明确滚装经营种类,并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第十三条 港口滚装经营人应当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
第十四条 港口滚装经营人应当建立职工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制度,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职工熟悉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
第十五条 港口滚装经营人应当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加强演练;预案应当报送当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 港口滚装经营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向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港口滚装安全生产事故情况和有关重大安全信息,并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第十七条 港口滚装经营人应当主动向滚装车辆驾驶员和货主宣传港口滚装安全管理有关规定。
第十八条 港口滚装经营人应当对滚装车辆实行登记管理,并妥善保存登记记录。车辆驾驶员应当据实填报车辆及其装载货物的名称、性质、重量和体积等情况。
第十九条 港口滚装经营人应当对载货滚装车辆进行称重和尺寸丈量,按《车辆装载货物、重量、尺寸情况登记表》的要求如实做好记录,并分别由过磅员和丈量员签字确认、存档保存。
对称重重量超过船舶承载能力或无称重记录的车辆,未经减载合格或称重前不得安排上船。
第二十条 港口滚装经营人应当设专职安全检查人员对滚装车辆和旅客行李进行安全检查,如实做好安全检查记录,并由安全检查人员签字确认后妥善保存。
对经检查发现装载危险货物的车辆或携带危险物品的旅客,未经整改前不得安排上船。同时应及时将相关情况通报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并将装载危险货物车辆信息通报其他相关港口经营人。
对经检查发现制动、转向系统不良,或有其他影响安全行驶故障的车辆,故障未排除前不得安排上船。
对经检查发现滚装车辆所载货物绑扎不牢固,未按要求绑扎牢固前不得安排上船。
第二十一条 港口滚装经营人应当在滚装船舶系泊牢固、船舶跳板与码头接应稳固、平顺的情况下安排作业。
第二十二条 港口滚装经营人应当对车辆、旅客上下船实行分流管理。
上船时,应先车后客。上客之前应完成车辆装载作业,关闭汽车发动机。
下船时,应先客后车。旅客全部离船后,方可发动车辆。
第二十三条 港口滚装经营人应当向滚装船舶经营人提交拟配载车辆清单及称重记录,并配合滚装船舶经营人指挥车辆上下船。
第二十四条 港口滚装经营人应当在滚装船舶开航前与滚装船舶经营人确认本航次乘客人数和车辆数,并做好记录。
第二十五条 滚装车辆司乘人员和旅客应当遵守港口滚装安全管理规定,服从工作人员指挥。
第四章 监督与检查
第二十六条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依法对港口滚装安全生产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安全检查应当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至少每半年检查一次。
第二十七条 港口行政管理人员依法实施港口滚装安全监督检查时,有权向被检查单位和相关人员了解情况,并可查阅、复印有关资料。
港口行政管理人员实施监督检查,应当两人以上,并出示执法证件;监督检查不得影响被检查单位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十八条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检查中发现安全隐患的,应当责令被检查人立即排除或限期排除;对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责令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后,经审查同意,方可恢复生产经营和使用。
第二十九条 港口行政管理人员应当将监督检查的时间、地点、内容和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做出书面记录,并由监督检查人员和被检查单位的负责人签字;被检查单位的负责人拒绝签字的,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将情况记录在案,并向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第三十条 被检查的单位和有关人员应当接受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实施的安全监督检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不得拒绝检查或隐匿、谎报有关情况和资料。
第三十一条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制定港口滚装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建立应急救援体系。
第三十二条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举报制度,公开举报电话、信箱或者电子邮件地址,受理对港口滚装违规车辆、港口滚装经营人和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等的举报。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事故隐患或滚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均有权向港口等行政管理部门报告或者举报。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报告或举报的有功人员给予奖励。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有关条款规定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有关条款进行处罚。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2011年长江三峡库区现行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峡库区为三峡工程的实施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也因此而成为倍受国家关注的特殊区域,拥有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政策优势。客观地评价,自三峡工程实施以来,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已发挥了积极的效应,促进了移民和城镇工矿迁建任务的按期完成,也较好地支撑了库区稳定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移民安置和城镇搬迁工作顺利开展,一、二期移民任务圆满完成,三、四期移民顺利启动,三期移民决战在即。二是改善了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促进了库区经济社会结构调整,激发了库区发展活力。三是加速了库区经济总量积累,增进了库区经济综合实力,提升了库区党委和政府统揽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四是有利于引导库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协调发展,促进了库区改革开放,改善了库区人民生活。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政策力度与库区发展要求之间还有差距,政策设计和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扶持效果还未充分体现。
(一)严格的投资控制规定抑制了库区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三峡工程论证和实施前期对库区基本建设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库区发展进程。三峡工程论证数十年,其间主要是计划经济时期,在“不三不四”、“不上不下”的争论中,国家对库区投入甚少,基本未在库区摆布重大项目,库区处于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相对落后状态。三峡工程上马的决策作出之后,为了减少库区移民和城镇搬迁的压力,减少中央和地方经费支出,中央发出了严格控制库区和坝区人口增长及基本建设的通知,除要求严格按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迁移政策控制人口增长外,对三峡工程库区和坝区的基本建设(包括新建和扩改建)更是作了从严控制。这项政策规定较好地控制了三峡工程建设期间水下投资过度膨胀,也避免了因库区人口非正常机械增长导致移民补偿资金总量的增加。但该项政策却使库区特别是淹没区丧失了跟进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后全国经济快速发展周期的机遇,致使库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主要表现在:乡镇企业未能蓬勃兴起,国有企业未能抓住机遇实施技术改造,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特色产业体系不明显;城镇建设未能及时大规模展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大大放缓。
二是“三原”搬迁原则与库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出于控制移民投资的需要,即便在中央对库区移民搬迁提出了“两个调整完善”之后,修订的《长江三峡移民条例》对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和文物古迹等复建仍提出按“原规模、原标准或者为恢复原功能所需投资”核定补偿资金的原则。这样虽然补偿投资计划控制住了,但公路、桥梁、港口、码头、水利设施、电力设施、广电等公共基础设施按“三原”原则投资复建,显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不符合基础设施超前发展的一般准则;如按现行或适当超前的标准予以复建,则有较大的资金缺口,对经济实力极弱的库区区县而言,显然无力承受。同时,“三原”政策由于没有考虑迁建过程中对企业生产损失以及更新发展的需要,致使“原迁原建”企业从迁建完成起即处于技术设备落后的劣势。而且国家补偿与实物价值赔偿间以及实际建设成本间存在较大差距,移民补偿资金只占实际建设投资的三分之一左右,迁建企业不得不借贷建设,致使企业债务大大加重,生产成本大幅增长,无力维持原有生产经营而陷入关闭破产的困境。如库区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巫山,共淹没工矿企业49家,核定破产2家,关闭40家,组合搬迁仅7家,迁建后原本脆弱的产业体系再遭重创,产业空虚问题较之搬迁前更为突出。企业关闭减少了就业岗位,招商引资进展不快又使新的就业空间开发迟缓,致使就业压力比库区外更大,社会稳定隐患重重。目前万州区调查失业率高达16%以上。
(二)部分移民政策存在重大遗留问题
受移民淹没规划调查遗漏以及国家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部分移民政策存在重大遗留问题。
1.农村移民和城镇新址占地移民人数超规划的问题。据初步调查统计,重庆库区农村移民、占地移民生产安置超规划10.01万人,其中:农村移民生产安置超规划7.79万人,占地移民生产安置超规划2.22万人;农村移民生活安置超规划2.91万人。
2.淹没其他土地的补偿问题。三峡工程淹没重庆库区陆域70.65万亩,扣除已按土地法标准给予补偿的41.47万亩外,尚有其它土地(包括林地、草坡、荒山、荒地、荒滩等未利用地等)29.18万亩,其中林地6.21万亩虽给了补偿,但低于土地法规定的标准,其余22.97万亩未予补偿。
3.城镇移民房屋补偿标准偏低的问题。一方面,按现行建设工程管理程序和强制性规范标准(如防震、消防、防雷等)复建移民房屋,初步估算每平方米造价在原补偿基础上增加125元。另一方面,居民房屋补偿标准低于同城镇、同结构的单位房屋。
4.淹没调查
后库区新增房屋的补偿问题。按政策规定,1992年后,移民规划增长人口在淹没线下新建房屋不予补偿,而实际在长达10余年的时间里不可能完全不新建房屋,这部分房屋得不到补偿,给库区移民搬迁和三期清库带来了巨大困难。
5.库周交通恢复问题。三峡水库蓄水后,重庆境内长江干流及支流、溪沟、库汊水面变宽,河道延长,淹没大量的交通设施,将给库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必须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完善库周交通。
6.集镇迁建规模偏小和基础设施配套问题。由于集镇迁建规划人口规模是以非农业人口为基数按一定比例推算的混居农业人口,据长江委抽查,原定的比例偏低,经测算,重庆库区集镇人口规模比原规划多60424人,需增加静态投资1.97亿元。另外,集镇“三路”(新老集镇连接路、下河路、对外连接路)未列入补偿范围,经长江委勘测设计院复核测算,需增加投资1.19亿元。
7.淹没搬迁学校、医院欠账问题。由于现行规范要求建筑面积标准与迁建前差距较大,原补偿标准与实际建筑造价之间差距较大,导致我市库区淹没搬迁学校迁校资金缺口10.5亿元,搬迁医院迁建资金缺口6.64亿元(其中完工项目107个,资金缺口达3.49亿元;在建项目19个,资金缺口达0.65亿元;即将实施的迁建项目58个,资金缺口达2.5亿元)。
8.迁建国有商贸流通企业与工矿企业关破政策不一致的问题。库区淹没国有商贸流通企业615户,需安置职工5万人。国有商贸流通企业房屋按一般单位房屋补偿,在迁建中又无其他优惠政策,搬迁、改制十分困难,遗留问题多。
9.三峡工程船闸改建碍(断)航影响我市经济运行的问题。对三峡大坝双线双向船闸改建,施工期达一年左右,将给我市工业、外贸、水运、旅游行业带来严重影响。如何补偿,目前政策不明朗。
10.公路复建补偿单价偏低的问题。重庆库区公路复建与湖北库区比较,受淹公路等级、标准基本相同,投资测算所采用的规范相同,但相同等级公路复建补偿单价却不一致,三级公路每公里相差30.23万元,四级公路每公里相差21.41万元。
11.三四期淹没国有工矿企业职工安置缺口补助资金不足的问题。我市库区三四期水位有150户国有关破工矿企业存在职工安置资金缺口4.8亿元(折静态投资3.7亿元),涉及职工46742人。
12.新县城防洪工程投资缺口问题。重庆库区有8个县城(城市)涉及新城防洪工程建设,经长江委设计研究院复核,8个区县存在防洪工程静态投资缺口1.05亿元。
13.三峡水库库区维护费问题。三峡水库蓄水后水库征地线上的部分地段出现坍岸、浸没损失,水面漂浮物清理,库汊上增设的渡口运行等将增加地方和群众的负担,而目前水库维护和管理无专项经费,影响工作正常开展。
14.移民二次安置问题。在农村后靠移民安置中,一部分移民进行了后靠种植业安置。截止底,重庆三峡库区已完成农村移民后靠种植业安置13.24万人(含兼业安置3.49万人)。据统计,后靠种植业安置的农村移民人均耕地在0.3亩以下的有1.87万人,这部分移民由于土地少、质量差,生活特别困难,需要二次安置。
15.库区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补助问题。三峡库区二期水位线淹没我市企业667户,其中308户关闭破产,欠缴基本养老基金4.5亿元。加上实行库区企业关破退休政策造成每年减收8000万元、增支4460万元,每年又形成基金收支硬缺口1.25亿元。
16.重庆库区移民低保专项补助问题。预计今后3年库区还将有约10万人左右贫困移民进入低保,按照现行低保标准和实际补差静态测算,近三年每年将新增低保支出3300万元,如考虑其间再适当提标,以及家庭创收难导致人均补差可能增加等因素,每年增支额还将进一步加大。
(三)部分过时政策不再有优惠价值
随着国家总体政策的调整,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政策陆续出台,中央在九十年代中期给予三峡库区的部分特殊优惠政策已经过时,基本没有继续实施的价值。
一是部分政策已为新的更为优惠的政策取代。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长江三峡库区移民开发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字〔1995〕34号)中所规定的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其优惠幅度低于出台的西部开发税收政策,在同等条件下我市库区将适用西部开发政策规定。而西部开发政策适用范围远大于库区政策,因此原来的“特惠”已变为“普惠”,对库区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已失去了打造政策特惠区的意义。
二是部分政策已不再有继续存在的价值。主要是关于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的减免政策。在目前已是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的新的政策背景下,对三峡库区实施减免农业税、农业特产税政策已没有意义。
三是部分政策已“名存实亡”。三峡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启动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并未新增专项资金,而是在安排我市的三峡库区水利专项投资(每年7500万元)中将大部分资金调整用于库周绿化带建设。-2.25亿元三峡库区水利专项投资中,有1.525亿元用于了库周绿化带基本农田建设,水利项目实际仅安排了0.725亿元,水利专项资金已“名存实亡”。而按照水利部组织编制的《三峡库区产业发展水利保障规划报告》,库区水利建设任务还很重,“十一五”期间仅三峡库区骨干水源工程、农村人畜饮水、农业灌溉工程及场镇供水工程就需投资54亿元,继续安排三峡水利专项资金很有必要。
(四)促进库区长远发展的政策力度不够
一是总体上维持政策多,发展政策较少。纵观库区政策,大多是以保证移民和城镇工矿企业按期搬迁、保持库区稳定、解决库区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急迫问题等为基本取向,出台的政策更多是为了维持现状,或针对现实急难问题而不得不出台的“见子打子”型、“救火”类的政策,没有很好地体现政策设计上的“见之于未萌,防之于未发”。比如,武隆“5.1”滑坡事故加速了库区地灾防治专项的出台实施,万州“10.18”群体性事件暴露出就业不充分的隐患在一定程度增进了中央对库区民生及产业发展问题的关注。总之,现行政策未将移民迁建的强制性与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自发性有机结合,还未在解决库区现实困难与促进库区长治久安和建立持续发展机制之间找到有效的政策契合点,着眼库区长远发展、促使库区跟上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而系统设计的政策偏少。这在库区移民迁建的“三原”原则上表现尤为充分,“三原”原则导向的就是“移得出”,而基本不考虑移出之后如何发展,因此就没有形成搬迁过程与发展进程的联动效应,最终直接导致低水平复建的投资浪费后果。
二是目前已经出台的库区发展政策力度不够,或政策不具体,操作性较差。尽管在《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中提出了三峡工程建设移民“采取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生产扶持相结合的方针”,但出台的扶持政策直接投入较少,扶持时间短,扶持方式不尽完善。主要包括建立后期扶持基金、三峡电站税收分成和设立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等,每年合计约10亿元,扶持时间一般在左右,相对库区薄弱的经济社会基础和巨大的就业压力等现实问题而言,政策力度显然不够,难以兼顾库区吃饭与长远发展。《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湖北省、重庆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安排建设项目、分配资金时,对库区县区予以照顾,但没有具体的考核、衡量或约束机制,这一政策难以落到实处。而且,政策主要将农村移民作为关注重点,产业发展基金的使用方向偏重于农副产品加工和种植基地、旅游业和服务业,而库区产业空虚、移民安稳致富的主要矛盾却在城市,全库区城市移民占移民总量的58%,万州区城市移民占比更是高达87%,城市移民相对拥有土地这一生产资料的农村移民可能面临更多生计困难,更需得到政策的眷顾。同样,三峡库区对口支援政策也是政治性强于经济性,而在市场经济体制越益发挥作用的背景下,三峡库区受其经济基础、发展环境的影响还远未成为东中部资本青睐的热土。因此,除少数区域、少数项目外,对口支援政策的总体效果也差强人意。再有,库周绿化带建设等对库区发展具有长远意义的政策,也存在基本农田投资标准偏低、经济林与生态林比例规定不够灵活等问题,政策力度还需加强。
三是在促进大城市带大农村发展的重大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力度不够。库区的发展最终要靠内生动力推动,而内生动力来源于创新机制的培育。为此我市反复呼吁,希望中央能在管理体制、发展机制创新上给予库区更大的空间,使库区能够产生强大的经济要素集聚力,形成自主发展的良性循环。但是,国家在赋予东部地区如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更大改革试点权限,并进一步扩大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的同时,对造就库区依托重庆主城加快开发开放的体制机制政策力度偏弱,不利于重庆库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重庆出台的较多推进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政策中也缺乏对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特别是主城带动库区发展的考虑。因为库区问题的根本在于人口过于密集,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库区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城镇化、工业化的带动,而单靠库区自我发展空间较小,必须融入周边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经济密集体的发展进程才可能实现库区经济跨越,这也是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一大战略考虑。而从现实政策看,对库区与重庆特大城市的发展基本还是“两张皮”,没有很好地进行区域政策整合。
(五)部分政策因实施机制不灵活执行效果不佳
好的政策没有好的实施机制,很容易偏离政策目标,导致政策实施效果不佳。现行政策中如库区产业发展基金、库区自用物资进口退税等政策都因管理体制或实施机制的问题,致使政策享受成本高,政策不能充分用够用活,政策作用降低。
一是有的政策适用范围较窄,适用时间与发展需求不同步,审批复杂,政策运用很不充分。以“三峡库区自用物资进口税收返还”政策为例,1996-,按国家给予的进口退税政策,十年额度达8.433亿美元,而我市累计仅用了1.64亿美元,政策享受率为19.4%。与国内现行进口税收优惠政策比较而言,三峡库区自用物资进口税收返还政策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首先,政策适用范围较窄。该项政策只限于三峡库区(仅包括15个库区县和主城区)内资企业开发性移民建设项目,外商投资企业开发性移民建设项目,重庆库区外的区县(自治县、市)不能享受该政策。同时,自用物资只限于符合规定的内资项目建设所需物资、设备,而市场物资、生产性原材料,兴建房地产项目所需物资、设备及国务院规定需照章纳税的其他物资进口等均不能享受该项优惠政策。其次,由于库区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前几年充分享受该政策的条件不足;国家规定该政策执行到底为止,但三峡工程建设到方能完成,且未来几年在国家产业发展基金等政策的支持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大量迁建项目建设以及库区产业发展项目的实施,进口自用设备和材料的数量将会大大增加,但相应的政策支持没有了。第三,审批程序复杂、难度大,优惠性较差。“三峡库区自用物资进口税收返还”实行“先征后返”,审批环节多,退税周期长(一般8-10个月),企业在进口时需全额缴纳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并从纳税后便开始计息,占用了企业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利用该项政策的积极性。而国家鼓励类产业国内投资项目进口自用设备、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及中西部优势产业的项目进口自用设备实施“不征不退”的直接免税办法与之相比,不仅操作简单,政策认定和享受成本低,而且免税商品范围较大,更为优惠。对比其他进口免税政策,对三峡库区自用物资进口实行税收返还,政策含金量不高。还有,对库区因淹没工矿企业关破影响的地方财政减收采取转移支付补助,补助标准为企业关破前三年平均上缴税金,而这些企业在关破前大多处于半停产、半关闭的非正常经营状态,税收贡献极为有限,因此转移支付补助落实到库区各区县(自治县、市),也只能是杯水车薪,无法弥补财政因企业淹没所受的损失。
二是有的政策管理模式不合理,政策认定和落实的成本高,使政策优惠幅度大打折扣。以库区产业发展基金为例,目前国家对库区产业发展基金项目的审批程序比较繁琐,不论投资规模大小都需要通过国务院三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分别审查,还不包括省市和区县初审。加之国家部委审查要求各有不同,更是增加了基层申报工作量和行政成本,影响了项目业主积极性。在、的项目申报工作中,各区县普遍反映工作难度大。同时,产业发展基金在使用比例上要求以贷款贴息为主,需占基金安排总量的60%以上,贴息申请还需附上利息支付凭证等,手续繁多。业主往往对繁琐的申报程序望而生畏,有的在权衡得到的支持与付出的成本之后感到优惠甚微,申报项目的积极性大为降低。而且,将产业发展基金等同于移民后期扶持基金,过于强调项目安排与移民就业和移民安置乡镇挂钩,且扶持重点为中小项目(总投资2亿元以下的项目),并将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作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排除在外。一方面,政策忽视了特色产业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的带动性及其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性,不利于扶优扶强,遴选优势产业项目争取国家支持,相反可能造成资金分散安排到一些小项目上,无法集聚资金优势支持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不支持大项目和园区基础设施项目,也不利于库区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发展和优势产业形成相对集中的合理布局,不利于库区产业规模积聚和集约发展,不利于集中处理库区污染物,将影响产业发展基金扶持效果。
三是部分政策脱离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库区15个区县(自治县、市)中,有国家和市扶贫工作重点县11个,这些贫困县多属“吃饭财政”,往往无力承担政策所要求的配套资金。如淹没企业的资金缺口要求地方政府承担20%,农林水利建设、交通建设、社会保障等都对区县提出了资金配套的要求,为了争取到上级支持各贫困县只能承诺配套,实际难以落实。以忠县为例,中央和市里下达的各专项明确由县级配套的资金为3808万元,占其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20%以上,根本无力配套。
四是部分政策因区位环境等限制而无法落实。比如《关于三峡工程库区进一步对外开放问题的批复》(国函〔1994〕92号)将三峡库区主要城市列为沿江开放城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库区区县列为三峡经济对外开放区,享受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政策。但由于库区区县和城市并不具有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无法真正享受沿海地区的优惠政策。因此,这一政策的实质意义并不大。
(六)部分领域政策缺位
分析库区现有政策,部分领域的政策还属空白,需要进一步积极争取。
一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补偿库区及上游发展的利益分享机制亟待建立。库区为三峡工程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三峡工程的主要受益者,且中下游地区多属发展条件好、经济实力强的区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已经先行一步,有条件、有能力、有义务补偿和反哺库区发展。借鉴国外水库移民中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经验,有必要积极争取建立长江中下游地区补偿库区的机制。可采取向长江中下游省市征收生态环境建设基金的方式,每年收取一定资金,专项用于三峡库区及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建设,并对库区污染处理设施的运行予以一定补助。二是进一步改善库区发展环境。一方面,库区发展的瓶颈制约还未解除,需要加速建设发展平台。针对库区出口不畅、路网密度低、物流成本高的问题,建议国家和市加快规划建设库区交通通道,打通快速出口通道,完善路网结构,为长江“黄金水道”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条件。针对库区城镇化程度偏低、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支持库区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另一方面,有必要大力支持库区要素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的建设。随着移民迁建进入尾声,投资不足、资金短缺将制约库区资本积聚和产业发展,而目前帮助库区建立稳定的融资渠道的政策还基本没有,需要下一步抓紧研究。
三是对库区的社会发展应予以特殊政策。相对全市,库区经济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情况更为突出,而国家和市里都没有专门就库区社会发展出台特殊扶持政策,这不利于扭转库区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从增进库区劳动力就业能力出发,需要更加关注库区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劳动力转移和输出。从增强库区自主创新能力出发,需要加强科技和文化扶持,培育库区的创新主体。
四是市域内对口支援机制还未形成。在全国对口支援库区发展的同时,市内相对发达区域和市级部门对口支援库区发展的机制还未建立,还没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库区发展的氛围。而从宏观形势看,建立市内对口支援机制,既有政治上的需要,也是加大区域经济交流合作的有效途径。
三、完善和调整现行政策的建议
鉴于库区现行政策存在力度不够、机制不活、与发展阶段不尽一致等问题,建议国家根据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顺应时势,适时调整和完善。
(一)调整完善三峡工程建设基金征收使用政策
建议国家在三峡工程建设基金征收期到期之后延长执行到2020年,并将受益于三峡电的广东、上海、浙江、安徽、福建等省市的基金收入转换为三峡库区发展基金,用于支持库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
(二)调整现行的移民迁建“三原”政策
建议国家提高对基础设施建设、移民迁建企事业单位和移民迁建房的补偿标准,并对迁建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给予资金补助。
(三)解决移民搬迁安置重大遗留问题
1.解决因农村移民和城镇新址占地移民人数超规划而需新增移民补偿静态投资11.33亿元;
2.根据有关法规(征用其它土地的补偿费及安置补助费应按征用耕地的一半计算),解决因淹没其它土地需增加静态补偿10.58亿元;
3.建议国家按现行建设工程管理程序和强制性规范标准(如防震、消防、防雷等)复建移民房屋的造价对城镇移民房屋进行补偿,且实行居民房屋与单位住宅同价,并解决新增静态投资16.82亿元;
4.解决因淹没调查后库区新增房屋补偿而需新增静态投资6.2亿元;
5.解决库周交通复建静态投资8亿元;
6.解决因集镇迁建规模扩大和基础设施配套问题而需静态投资3.16亿元;
7.解决淹没搬迁学校、医院资金缺口的80%,即13.7亿元;
8.建议迁建国有商贸流通企业享受工矿企业关破政策,并解决职工安置补助资金约10亿元(折静态投资7.69亿元),补偿国有流通企业淹没房屋、附属设施设备及停业损失55.95亿元,如实核销淹没商贸流通企业金融债务;
9.解决三峡船闸改建碍(断)航的损失补偿;
10.建议国家按湖北标准调增我市公路复建静态投资1.66亿元;
11.解决三四期淹没国有工矿企业职工安置缺口4.8亿元(折静态投资3.7亿元);
12.解决新县城防洪工程静态投资缺口1.05亿元;
13.建议按有关政策规定在三峡电站收入中按每度电计提3厘、每年提取2.4亿元(静态投资1.85亿元)作为库区维护费,并按移民淹没补偿比例切块到湖北、重庆两省市,专项用于水库维护管理;
14.建议国家对人均耕地在0.3亩以下,生产条件难以改善,生活特别困难的农村移民,实行二次安置,以出县市内外迁安置为主,解决移民搬迁补偿;
15.建议在中央统一的养老保险补助之外,对库区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问题单独予以解决:一次性解决二期135米水位线下308户关破企业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4.5亿元;对库区每年养老金收支缺口1.25亿元给予单列补助,“十一五”前三年每年予以全额补助,“十一五”后二年,按80%予以补助,“十二五”期间按60%予以补助,以后随着库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不单独考虑,并入一般因素统筹考虑;
16.建议国家对库区移民低保实行专项补助,从起每年对库区移民低保补助增加3000万元。同时,进一步完善库区城镇居民低保收入核定制度,直补到人的后期扶持资金不纳入低保收入核定范围,放宽移民生产安置费抵扣个人收入的政策制度。
(四)调整完善移民后期扶持政策
一是扩大移民后期扶持对象。建议以1992年长江委对库区淹没实物指标调查时所登记确定的移民对象进行规划的动迁人口为基数,再加上孤岛处理增加的搬迁人口、规划调整增加的占地移民人口、移民外迁政策调整增加的移民人口、实施计划超规划人口、地质灾害防治搬迁避让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占地搬迁人口、水环境治理工程中的占地搬迁人口等,实行全覆盖(扣除包括公务员在内的财政供养人员)。
二是提高移民后期扶持标准。现行每个移民每年380元的后期扶持标准,力度偏弱,尚不能解决基本生活。建议比照四川瀑布沟电站的后扶标准,按每人每年600元计提三峡移民后期扶持基金。
三是延长移民后期扶持年限。将后期扶持期限由延长到15年,起止年限为到2020年。
四是完善移民后期扶持方式。原则上对库区农村移民、城镇占地移民、进镇安置的农村移民、地灾治理和水环境治理搬迁的农村移民直补到人;对城镇移民的后期扶持,以特困救助、养老补助、技能培训、上学资助、小额贷款贴息等方式,由区县统筹;对外迁移民享受后期扶持调整政策,出市外迁移民由接收省市制定具体方案,出县市内外迁移民与后靠农村移民实行同样的直补到人政策。并将、差额1.85亿元全额补齐。
(五)调整完善库区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政策
一是延长库区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年限。建议国家将库区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年限延长到2020年。
二是适当扩大基金支持范畴,调整支持比例和方式。包括:第一,建议对融资困难、急需扶持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同时给予产业发展基金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两种支持模式,并扩大投资补助资金比重,同时,将产业发展基金按60:40安排投资补助与贷款贴息。第二、建议参照国债资金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的补助政策,将产业基金对旅游发展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补助比例由最高20%提高到50%以上。第三,建议对库区重点产业园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纳入库区产业发展基金支持范畴。第四,建议将库区重点支柱产业项目纳入产业基金支持范畴,对于产业项目的建设规模、投资规模以及产业基金支持额等不作硬性限制,而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进行考虑,给予适当安排。
(六)调整完善相关财政税收政策
一是加大对三峡库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议中央以财政转移支付额为基数,每年保持20%的增幅。
二是调整完善三峡电站税收分配政策。建议中央将三峡电站实现的增值税及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返还库区的政策延续到2020年。同时,从起对三峡电站实现的企业所得税也比照现行增值税的管理模式、分配比例和办法,由重庆市、湖北省与中央共享。
三是放大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建议在三峡库区延长执行5—,并对三峡库区符合重点支持产业方向的内外资企业以及符合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的五类基础产业条件的内外资企业,给予“五免五减半”(即前五年免征企业所得税、后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对于库区贫困区县和移民量大的区县,建议国家在今后5年内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继续对其因税收减免而引起的财政减收给予补助。同时,比照民族自治地方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授权重庆市人民政府核准对库区企业定期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
四是加大进出口税收优惠政策力度。建议中央将重庆库区未用完的进口物资减免关税余额留给重庆库区继续使,将政策适用范围扩大到外商投资开发性移民建设项目,将自用物资范围扩大到市场物资、生产性原材料,并将期限延长到。同时,建议比照国家鼓励类产业国内投资项目进口自用设备和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及中西部优势产业项目进口自用设备免税政策,对库区企业进口自用物资实行直接的免税政策,减少政策认定成本。同时,出口退税地方财政承担部分全额由中央财政解决。
五是放宽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支持范畴。鉴于库区环境保护的特殊要求,建议在库区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目录》中的废物从事所有的产品生产,其废弃物利用比例达到30%的,按现有政策增值税全免;废弃物利用比例达到25%的,可减半征收;利用比例达到20%的,可征收75%。同时,对企业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目录》中的资源所生产的产品,减免所得税5年。
(七)调整完善对口支援政策
建议国务院根据三峡库区当前面临的新问题,确定对口支援的新重点,建立和完善对口支援工作的考核机制,进一步明确中央各部门、各对口支援省市每年帮扶的具体量化目标和任务,并实行目标考核。同时,建立全国500强企业和中央直属国有企业对口支援库区制度,构筑政策导向机制。
四、建议国家和市里出台的新政策
破解库区产业空虚,实现移民安稳致富,维护库区稳定,确保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加快库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国家和市里出台一些新的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
(一)恳请国家出台新的支持政策
针对库区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长远发展需求,建议国家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1.帮助库区培育发展环境,促进移民就业安置
移民生计和就业问题是当前库区发展面临的突出困难,产业空虚是库区诸多矛盾的症结所在。而当前,库区产业发展面临着投资环境差、生态环保要求高、优势资源开发难、企业融资难、招商引资难、自我发展能力有限等诸多困难和制约。为缓解库区产业发展制约因素,改善库区投资发展环境,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库区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1)从资源供给、投资摆布、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支持优势产业发展。
一是支持天然气化工产业发展。建议国家在保护库区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一步支持天然气这一库区特有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帮助三峡库区培植天然气化工支柱产业。第一,在制定天然气利用政策时,充分考虑三峡库区产业空虚的特殊情况,对三峡库区发展天然气化工实行特殊的区别产业政策。第二,建议国家在天然气产业项目核准上给予支持。尽快核准重庆长寿85万吨、万州60万吨甲醇项目和涪陵60万吨精对苯二甲酸项目。第三,建议国家支持重庆库区建设石化产业项目,以形成石化与天然气化工产业的聚合优势。引导国外企业到库区投资建设聚碳酸酯和tdi项目;将中缅原油管道规划终点由昆明延至重庆;在重庆布局炼油乙烯项目。
二是支持库区对铝土矿、水能发电、煤电、水泥用灰岩等相对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议国家在符合环保要求的前提下,适当放宽产业准入政策,优先布局和审批此类项目。
三是支持库区旅游产业发展。对重庆库区30条、1437公里旅游公路以及18个旅游码头建设(总投资约84亿元)给予投资补助。
四是加大库区矿产资源勘探力度。库区有较为丰富的天然气、盐、煤、铁、粉石英等矿产资源,但由于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勘查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大量资源线索尚待勘查,有效资源储量增加不足。为充分发挥三峡库区资源优势,增加可利用资源储量,建议国家安排矿产资源勘查经费,支持我市盐、煤、铁等重要矿产资源勘查。
五是支持库区创汇型产业发展。对库区生猪、柑橘、榨菜、纺织品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建立生产出口加工基地优先安排研发、技改贴息资金,并优先安排出口配额。
(2)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一是实行工业企业部分增值税返还政策。
建议对库区移民搬迁企业比照原“三线调迁企业”增值税返还政策(财税[]204号),以(或搬迁年)库区工业企业实现的增值税为基数,将其2015年前增值税增量中中央所得部分,通过先征后返的方式,全额返还给企业。同时,参照民政福利企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办法,鼓励全市工业企业安置移民,对安置移民占职工总数50%以上的企业,全部返还增值税;对安置移民占职工总数30%以上未到50%的企业,减半征收增值税;对安置移民占职工总数30%以下的企业,按实际招收移民人数予以定额扣减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800元。
二是支持重庆实行增值税转型优先试点政策。重庆作为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改革、改造的任务十分繁重,建议中央尽快将重庆纳入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城市,鼓励企业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能力,增强主城区企业支持库区发展生态型产业的能力。
三是对重庆市辖区内生产销售天然气实现的税收在重庆市征管和缴纳。直辖以后,重庆天然气产量已占川渝气田天然气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为此,建议中央设立重庆石油管理机构和中石油重庆油气田分公司,在重庆独立纳税,其税收由重庆市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管理。若机构问题一时不能解决,则建议中石油在渝的现有分支机构实行独立核算,其税收由重庆市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管理。同时,建议中石油在渝企业实现的所得税按6:4的比例由中央和地方共享,地方分享部分专项用于支持库区产业发展。
四是建议对三峡库区企业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土地使用税实行税收优惠。对2020年底以前到库区内投资新建或新购置生产经营房屋,免征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和土地使用税5年;对库区迁建企业在2020年底以前免征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和土地使用税5年;库区内现有企业进行厂房扩建,对扩建部分在2020年以前底免征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和土地使用税5年。2020年底前,对三峡库区转让生产经营用房屋及其附着物产生的土地增值税予以免征。
五是豁免三峡库区移民迁建企业历史欠税。在库区企业迁建过程中因生产经营困难历年来累积形成了各类欠税,建议中央对以前的欠税予以一次性豁免,以减轻企业负担。
(3)实行特殊的金融扶持政策。
一是在万州商业银行的基础上组建三峡发展银行,为库区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二是解决地方金融机构库区淹没搬迁贷款损失。对库区农村信用社、万州商业银行淹没搬迁政策性贷款损失18.5亿元采取增发央行专项等额票据、剥离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或中央财政一次性拨付资金等方式,3—5年内足额兑付。同时,豁免5年所得税和营业税。
三是争取把三峡库区列为金融改革与创新的综合试点区。设立农民互助合作金融组织、社区民营银行和商业性小额信贷组织,探索发展本地民间金融资源的新途径。
四是建议国家根据库区的特殊区情,适度扩大库区区县金融机构的审批权限和授信额度,简化贷款审批程序。
(4)进一步优化库区发展环境。
一是予以用地审批倾斜政策。对库区用地计划实行单列并倾斜安排,对库区项目用地予以优先审批。同时,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中央所得部分全额返还库区区县。
二是对库区移民安置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予以立项并安排专项资金。为进一步改善库区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市已编制完成了《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规划》和《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规划用4年时间,在我市库区区县实施土地开发整理9.25万公顷,新增加耕地7200公顷,建设高产稳产耕园地5.5万公顷,安置移民13.6万人,总投资概算29.3亿元。恳请国家将其作为一个整体项目尽快予以批准实施,并在国家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中安排补助资金16.9亿元。
三是建议国家对库区电源建设、电力供给以及用电价格上给予支持。支持库区加快电源和电网建设,将重庆核电站纳入国家核电发展规划,将奉节、石柱火电厂列入优先建设项目,支持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加大对库区输变电设施及城乡电网改造的资金支持。落实“三峡电站投产后,应当优先安排三峡库区用电”的政策,实现以电扶贫。并实行每度电较上网电价低0.1元的价格优惠。
2.加快库区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历史欠帐太多,库区基础设施依然严重滞后,“瓶颈”制约远未缓解。为构筑经济社会发展平台,推进库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恳请国家加大对库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一是把库区公路、铁路、港口码头、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列入国家相关专题规划,在项目安排上给予重点支持。恳请国家将我市三峡库区“十一五”乡镇公路通畅改造工程建设规模由现有的4200公里增加到8000公里,将行政村通畅工程建设1.75万公里公路纳入“十一五”规划并适时启动,确保“十一五”期末库区村级公路硬(油)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40%;将巫溪至奉节高速公路纳入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并给予资金补助6亿元;适时将“三环十射”高速公路规划中尚未启动的第三环,第九、十射及三联线项目纳入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尽早实施重庆至湖北利川铁路、南川至涪陵铁路;尽快启动安康-张家界-常德铁路研究工作,并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加大对库区淹没码头复建工程、船舶标准化改造等港口码头基础设施补助力度,打造长江黄金水道;将长江朱杨溪水利枢纽工程纳入“十一五”规划启动实施。大力支持库区旅游支线机场建设。
二是增加中央投入,提高基础设施资本金补助标准。建议将高速公路资本金补助标准提高到30%,乡镇公路通畅改造工程补助标准提高到80万元/公里,行政村通达工程补助标准提高到30万元/公里,行政村通畅工程按每公里30—50万元给予补助,库区港口码头建设按工程直接费的50%予以补助,对船舶标准化改造给予9亿元国家补助,对三峡库区旅游公路建设项目给予50%资本金补助。同时,恢复保留每年安排三峡库区水利专项资金,将其额度由1亿元增加到2亿元,按移民综合淹没损失比例分配安排到重庆市与湖北省,并对大中型水利工程给予60%的资本金补助。
3.进一步加强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
受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方式、社会承受能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为确保库区生态安全和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促进库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国家继续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
一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受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限制,库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维护运行经费筹集难度大,资金缺口大。据初步统计,库区建成投运的18座污水处理厂亏损1.67亿元,预计亏损2.3亿元。到,我市城市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将全部投入使用,日处理生活污水、垃圾规模将分别达到225万吨和10596吨,污水处理年运行费用将达9.53亿元,垃圾处理年运行费用将达2.48亿元。即使按我市提高标准后的污水和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征收到位,我市最多能征收污水处理费3.65亿元、垃圾处理费1.5亿元,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的运行费缺口共计将达到6亿元以上。同时,为保证污水处理厂发挥设计功能,尚需改造和增设部分二级和三级集污管网投资13.3亿元,建设污泥处理中心,前尚需投资5.74亿元。但库区区县受财力所限无力筹资。建议国家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建立三峡工程受益地区对三峡库区的生态补偿机制,设立库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专项基金,该基金可由四部分构成:三峡电站发电收益提取一部分资金;中央财政专项补助;三峡建设基金中提取一部分;国家对三峡工程受益地区征收的三峡库区生态补偿费。基金由国家统一安排,专项用于库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和解决污水、垃圾处理维护运行经费、污泥处理建设资金和管网建设资金缺口。
二是将三峡电站水资源费专项用于库区及长江上游水利建设。建议国家对三峡电站征收的水资源费统一解缴财政部,由财政部按一定比例分配给重庆市、湖北省以及长江上游有关省市,专项用于库区及长江上游有关省市水源地保护、城乡饮水安全工程、重点水利工程和病险水库加固整治工程。
三是尽快启动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三峡水库工程建成后,水库沿岸145—175米水位间将形成以半年为周期、落差30米、面积超过440平方公里的消落带,并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建议国家协调有关部门抓紧编制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规划,设立专项治理资金。当前要尽快落实三峡水库面积最大的开县消落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位调节坝工程的资金来源,避免水下施工。
四是解决二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遗留问题。第一,提高搬迁避让项目补助标准,按照移民迁建补偿标准对地质灾害防治搬迁避让群众给予补偿。我市库区因地质灾害治理需要搬迁避让迁移的群众达7万多人,由于对这些群众的补助标准与三峡移民补偿标准不一致(二、三期地灾避让搬迁补偿标准与三峡移民补偿标准分别相差2万多元、1万多元),加上搬迁选址较差,道路、饮水等功能不配套,群众不满、抵触情绪较大,搬迁工作难以推进。因此,建议国家将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搬迁避让群众(包括因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而进行拆迁的群众)与库区移民同等对待,统一管理,按照移民补偿标准给予补偿,全额安排搬迁避让补助资金,同等享受移民后期扶持和其他相关政策,并将搬迁区域内的学校、工厂和企事业单位等一并纳入补偿范围。同时考虑险情发展和人口自然增长因素,建议国家在考虑地质灾害搬迁避让经费时,增加10%的预备费或调剂费,以保证搬迁避让顺利实施。
第二,解决“渝增项目”资金问题。在二期地质灾害防治中我市为抢险实施了万州区天生城危岩、忠县吊钟坝滑坡、石柱县垮岩脚滑坡等10个“渝增项目”。这10个项目属于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范畴,且经国家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第五次联络员会议原则同意纳入二期规划。目前并未纳入三期地灾项目,一直也未安排资金,致使10个“渝增”项目的资金渠道至今未能落实。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将我市“渝增项目”纳入库区三期地灾应急治理项目,安排解决治理资金11226万元。
五是扩大水污染项目投资补助范围,提高补助比例。鉴于我市财力薄弱,居民收入水平低,提高污水垃圾收费水平,推进污水垃圾产业化有一个过程,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库区水污染防治项目支持力度。第一,扩大次级河流污染综合治理项目范围和投资补助比例。将集镇工业企业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等一并纳入次级河流污染综合治理项目范围,并对集镇生活污染治理及河道清淤工程给予70%以上的投资补助,对生物工程和河道整治工程给予30%的投资补助,对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和工业污染治理适当给予补助。第二,提高影响区水污染项目投资补助比例。按照库区首批水污染防治项目的补助政策,对我市纳入《规划》的影响区污水垃圾处理项目给予批准总投资70%以上的投资补助。第三,支持我市污染企业搬迁和工业污染治理。修编《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时将我市新增22个企业搬迁项目和88个工业废水治理项目纳入,并给予40%的投资补助。第四,加大船舶污染治理支持力度。建议采取分类处理的方式,对大型船舶强制性安装单船生活污染处理装置,国家对有关技术改造给予贷款贴息和税前还贷的政策支持。对承担单船装置困难的中小型船舶以及运载化学危险品船舶的洗舱,建设集中转岸处理设施与洗舱基地,建议国家给予70%的投资补助。
4.对库区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予以特殊政策
一是加大对库区移民子女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为使移民长久稳定、断穷根,要大力支持库区移民子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对库区移民子女高中阶段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按5年内普及率80%计算,需增2.8万学生,新增教育投入4.48亿元,建议国家补助80%资金。同时,加大对库区义务教育经费支持力度,建议中央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机制改革时,对库区区县给予单独对待,免除的学杂费、公用经费及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由中央财政给予全额补助,并从起提前扩大库区区县免费教科书覆盖面。
二是对库区职业教育项目给予支持。为增强库区移民的就业与自主创业能力,促进库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我市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建设三峡库区职业教育与移民技能培训基地。主要项目包括:
1、重点建设高职学院2所,校均规模1.5万人,总投资3.5亿元;
2、重点建设中等职业学校15所,其中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2所,校均规模7000人,总投资约3亿元;
3、在万州区建设两个市级区域性、开放式、资源共享实习实训基地,总投资约0.5亿元;
4、依托现有职业院校,建设10个移民就业再就业培训基地,总投资约1亿元。以上建设项目总投资8亿元,请求国家从中央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补助资金中给予2.1亿元资金支持。
三是加大对库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由于基础差、起点低、投入相对较小,库区尚有160个乡镇卫生院需要建设。按照每个乡镇卫生院1200平方米,单位造价800元/平方米计算,需要土建投资15360万元,每个乡镇卫生院配置设备20万元,需要设备投资3200万元,共计需要投资18560万元。恳请国家按照国家和地方7:3的比例,安排国家补助资金13000万元,地方配套5560万元。
四是支持库区村级社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三峡库区15个区县共有行政村4992个,其中,无房村2639个,面积小(90平方米以下)、房屋破旧村735个,合计3374个,占总数的67.6%。我市选择了52个村开展了村级中心的试点工作,建设内容为一楼一场(篮球场),功能包括办公会议、教育培训、文体娱乐、医疗计卫、农经商贸服务等五个方面。按此模式,我们拟在“十一五”前三年重点解决三峡库区3374个村级中心的建设问题。按照每个村楼200平方米,单位造价400元/平方米,投资8万元;篮球场420平方米,投资2万元;配置按6.5万元/村计算(包括基本办公用品及家具3万元、党员远程教育设施1.2万元、计生卫生体育器械1.5万元、图书0.3万元、货架0.3万元),共需投资5.56亿元,其中土建3.37亿元,配置2.19亿元。建议对库区村级社会公共服务中心实行一次全覆盖,优先在库区进行试点。恳请中央协调有关部门按土建10万元、配置6.5万元/村标准,给予60%的资金补助。”
五是支持库区文化设施建设。据调查,我市库区15个区县477个乡镇需要新建和改扩建文化站427个,按照平均每个文化站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土建投资20万元,设备配置5万元(含文化信息基层服务点标准配置3万元,图书、音像等设备购置2万元)计算,共需投资1.07亿元;库区文化馆、图书馆迁建虽有移民补偿资金支持,但由于建设成本高而补偿标准偏低,库区17个文化馆、图书馆建设形成的资金缺口达0.14亿元。乡镇文化站建设所需资金与文化馆、图书馆建设资金缺口两项合计为1.21亿元。为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恳请国家按照国家和地方6:4的比例,安排库区两馆和乡镇文化站建设国家补助资金0.73亿元,地方配套0.48亿元。
六是实施更为激励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为缓解库区人口压力,更加严格地控制库区人口增长,建议采取更为积极的奖励政策,提高奖励奖金额。
(二)建议市里出台的政策
库区大多数区县都属典型的吃饭财政,保工资、保稳定有较大压力,且政府债务负担沉重(据初步了解,政府性债务万州区达27.54亿元、巴南达15.5亿元、云阳达6.07亿元),发展举步维艰。为增强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建议市里加大对库区的政策支持力度。
1.财政政策
(注:本课题中所涉及的国家和市里的财政税收政策建议,市财政局未返馈意见。经与财政局联系,财政局表示二届九次全会的所有课题中涉及的财政税收政策,由财政局统一研究提出。)
一是建议市财政加大对库区区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市财政转移支付额为基数,每年保持10-15%的增幅。
二是解决地方财政承担的淹没国有工矿企业职工安置资金。按照有关规定,三峡库区淹没关闭破产的国有工矿企业职工安置补助资金由中央财政、移民预备费和地方财政分别承担40%、40%和20%,而市里规定地方财政承担的20%由区县财政承担,建议市里参照湖北省的做法,地方财政承担的20%资金统一由市级财政列支。
三是建立市级库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与国家产业发展基金配套使用。
四是新增土地使用费返还。建议市里在库区收取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全部通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予以返还。
2.税收政策
一是建议市里对库区新建企业,自获利起,两年内市级税收由财政全额返还,第三至第五年减半返还,增强企业起步发展能力。
二是建议对招用库区城镇移民的市内各类企业,参照市里确定的吸纳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税收减免政策执行。
三是建议对库区城镇移民从事个体经营的,按每人每年1.6万元的限额依次返还所得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并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期限六年。
3.金融政策
一是建立风险担保体系,构建库区信贷业务的风险分散机制。通过财政或市级国有融资平台与开发性金融机构共同出资20亿元,尽快组建三峡库区产业发展信用担保公司。
二是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强化库区金融调控机制。尽快落实对库区农信社的央行票据兑付,对划归地方政府管理的项目资金,给予信用社开立结算帐户的平等权利。在库区有条件的区县优先组建库区农村合作银行。
4.土地政策
库区正处于大量基础设施的恢复性建设和产业快速发展时期,对用地需求较大,现有用地指标难以满足其发展需要。建议市政府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分解建设用地指标和用地安排时,充分考虑库区的实际需要,优先安排库区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以解决建设用地紧张问题。
5.社会事业发展支持政策
一是建议市里在前全面完成库区中小学危房改造。
二是根据中央支持我市的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示范和重点职业学校建设等专项资金数额,建议市里对库区贫困区县按1:1的比例配套。
三是建议建立城镇教师轮流到库区贫困区县农村中小学任教制度,新聘教师应到农村村级小学任教2年以上,市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四是建议推行中职、高职连读,加快培育高级技师。
五是建议市级财政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的增量重点用于库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补贴标准,并将农民工转移培训指标向库区倾斜。同时,对参训且经鉴定合格的农民初级技工或特殊工种免费发放技能证书,对中高等技工减半征收技能鉴定评审费。
6.强化市级对口帮扶机制
一是建立市级对口帮扶制度。建议市里在支持主城七区、高新区和经开区加快发展的同时,建立主城七区、高新区、经开区及市级部门分别对口支持涪陵以下(不包括涪陵)十个库区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帮扶制度,明确具体目标任务,实行目标考核。第一、明确每个帮扶区每年和“十一五”期间帮助库区区县引进项目的个数、规模和支持的资金额度。第二、明确每个帮扶区每年和“十一五”期间引进和安排库区劳动力到本地稳定就业的人数。第三、明确每个帮扶区每年和“十一五”期间帮助库区区县培养人才的种类和数量。
二是建立库区政策落实考核制度。为督促市级相关部门对库区各种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使各项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建议市政府建立库区政策落实考核制度,成立考核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将各项政策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贯彻落实,市级相关部门定期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总结汇报,领导小组定期对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检查和考核。对贯彻不力、落实不到位的部门和单位责任人追究相关责任。
第四篇:重庆市长江三峡水库库区及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
重庆市长江三峡水库库区及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2011〕26号
《重庆市长江三峡水库库区及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已于2011年7月29日经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1年7月29日
重庆市长江三峡水库库区及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
(2011年7月29日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防治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重庆库区及流域(以下简称库区流域)水污染,保护和改善水环境,保障饮用水质量,实现水资源持续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长江三峡水库库区及流域的水污染防治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采取防治水污染的对策和措施,对本行政区域的水环境质量负责。
水环境保护实行目标责任制,市人民政府应当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第四条 市、区县(自治县)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主要职责是:
(一)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水污染防治规划;
(二)按照水污染防治规划,制定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
(三)督促、检查水污染防治工作;
(四)建立水环境监测网络并定期发布水环境状况信息;
(五)组织开展水污染防治的宣传教育;
(六)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行使的行政处罚权,可以由市环境监察机构实施。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水利、国土资源、市政、卫生、农业、渔业、建设、工商、海事等部门或者机构按照各自职责,实施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做好辖区内饮用水安全、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场镇污水处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污染防治宣传教育等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确定专职或者兼职的环境保护工作人员。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和改善水环境的义务。鼓励对污染损害水环境的行为进行举报。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对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举报严重污染损害水环境行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七条 鼓励多渠道筹集水污染防治资金,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推进水污染防治的产业化。
第二章 规划和监督管理
第八条 长江干流适用的水环境功能类别执行国家规定。
流域面积在一百平方公里以上的次级河流或者跨区县(自治县)的次级河流适用的水环境功能类别,由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水功能区划分的基础上提出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其他次级河流适用的水环境功能类别,由区县(自治县)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水功能区划分的基础上提出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的水环境功能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第九条 跨区县(自治县)次级河流水污染防治规划,由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水行政等部门和有关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其他次级河流水污染防治规划,由有关区县(自治县)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水行政等有关部门编制,经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报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水污染防治规划应当确定防治水污染的重点控制区域、重点排污单位、重点水污染物排放量。
依法制定的水污染防治规划是防治水污染的基本依据,规划的修订必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水污染防治规划分别由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第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或者本市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向水体直接或者间接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执行排污申报、排污许可制度。
第十一条 新建、改建、扩建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和其他水上设施,应当依法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并执行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制度。
第十二条 对未按期完成水污染防治主要目标任务,或者突出水环境问题未按期解决的区域(含工业园区)、企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新增水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实施暂停审批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书面告知相关主管部门并予以公示,相关主管部门应当同步暂停审批、核准或者备案,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开工建设。第十三条 新建、改建、扩建工业建设项目,其新增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权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规定通过排污权交易取得。
第十四条 鼓励采用有利于水污染防治的生产方式和清洁生产工艺,减少向水体排放污染物。
对水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排放标准或者重点水污染物超过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污单位,应当实行清洁生产审核。
第十五条 因严重干旱等不可抗力导致水体水质达不到功能区要求时,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排污单位水污染物排放情况,对排污单位采取限制生产、停产等措施。
第十六条 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规定设置和管理排污口,并对排污口排放的污染物负责。
第十七条 排污单位应当保持水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使用,如实记录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维护和污染物排放等情况备查,并按规定安装、运行在线监测、监控设备。
第十八条 排污单位应当依据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按照国家和本市规定的标准缴纳排污费。
第十九条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可能发生水污染事故的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做好突发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
水污染事故处置及事后恢复所需费用,由发生水污染事故的排污单位承担。
第二十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监督管理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排污单位的污染物排放情况、污染防治情况、环境风险防范情况以及各项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单位应当配 合检查并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不得拒绝、阻扰和拖延检查。检查者应当出示有关证件并为被检查单位保守商业秘密。
现场检查可以采取采样、检测、摄影、摄像、文字记录和查阅、复制有关资料等方式,其结果应当作为实施监督管理的依据。
第二十一条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环境保护等部门加强水环境监测和信息化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水环境监控体系。
第二十二条 区县(自治县)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监测发现本行政区域出入境水体断面重点污染物超标时,应当及时向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该断面的上(下)游区县(自治县)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通报。位于该断面上游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在接到报告或者相关情况通报后,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削减重点污染物排放量。
区县(自治县)出入境水体监测断面由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设定。区县(自治县)出入境水体监测结果由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向市人民政府报告、向有关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通报和向社会公布,并作为考核区县(自治县)水污染防治工作和实施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三条 鼓励排污单位根据环境安全的需要,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第三章 饮用水水源保护
第二十四条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规定,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并划定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
对划定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规定统一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损毁、涂改或者擅自移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地理界标和警示标志。
第二十五条 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设置排污口;
(二)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改建增加排污量的建设项目;
(三)堆放、存贮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的物品;
(四)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六条 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除遵守准保护区管理规定外,还应当禁止下列行为:
(一)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
(二)设立装卸垃圾、油类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码头;
(三)设置水上经营性餐饮、娱乐设施;
(四)从事泊船、采砂、放养家禽、网箱养殖等活动;
(五)使用土壤净化污水。
第二十七条 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除遵守准保护区、二级保护区管理规定外,还应当禁止下列行为:
(一)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二)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源的活动。第二十八条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规划、建设备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制定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应急保障体系,确保应急状态下的饮用水供应。第二十九条 饮用水水源受到污染可能威胁供水安全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责令相关排污单位停止或者限制排放水污染物,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可能影响下游地区饮用水供水安全的,还应当及时向下游地区通报情况。
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造成污染的排污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消除污染。
第四章 水体污染防治
第三十条 禁止在库区流域建设严重污染水体或者对水体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项目。已经建设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责令关闭或者限期搬迁。
本市水污染防治规划确定的重点控制区域,应当实施严于本市其他流域的环境准入标准,禁止建设排放剧毒物质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项目。
第三十一条 除在安全上有特殊要求的项目外,新建有污染物排放的工业项目,应当进入工业园区,化工项目应当进入化工园区。禁止在化工园区外扩建化工项目。
鼓励现有工业项目迁入工业园区。
第三十二条 规划设立工业园区,应当同步规划并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及污染物收集系统,确保满足园区污染防治的需要。
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应当对其排放的污水进行预处理,达到规定标准后排入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应当将污水集中处理达到规定标准后排放。
未同步规划并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及污染物收集系统的工业园区,不得新建有污染物排放的工业项目。工业园区内的项目对水环境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建立车间、工厂和园区三级环境风险防范体系。
第三十三条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并建设城乡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
新建的城乡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应当配套建设、完善排水管网;已经建成的城乡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应当限期配套建设与其设计处理能力相当的管网。
已建成城乡生活污水及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的地区,应当将污水、垃圾进行集中处理。
第三十四条 排入城乡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污水,应当符合国家或者地方标准。
第三十五条 城乡生活污水及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应当保持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符合国家和本市规定的排放标准,防止造成二次污染。
第三十六条 禁止向水体或者在江河、湖泊、渠道、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以及经雨水冲刷可能进入水体的滩地和岸坡倾倒、堆放、存贮工业废物、城镇垃圾和其他固体废物。现有固体废物,由所在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组织清除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库区流域水体中的漂浮物,由所在地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组织打捞。
禁止在水体清洗装贮过或者附有油类和有毒有害物质的车辆、容器及其他物品。
第三十七条 在库区流域航行、停泊、作业的船舶,其结构、设备、器材应当符合国家有关防治船舶污染内河环境的相关规定及技术规范的要求,取得并携带相应的防治船舶污染内河环境的证书与文书。船舶进行涉及污染物排放的作业,应当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在相应的记录簿上如实记载。
船舶配置的污染物处理、储存设备,确因损害无法使用的,应当立即向就近的海事部门报告,并限期修复或者重新安装投入使用,修复期内禁止向水体排放船舶污染物。
第三十八条 港口、码头、装卸站应当具备与其装卸货物和吞吐能力相适应的污染物接收或者处理能力。船舶修造(拆)厂、从事船舶污染物接收作业的单位,应当具备与其运营规模相适应的接收处理能力。
禁止船舶向水体排放废油、残油、垃圾和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水。排放含油废水和生活污水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市规定的排放标准。
船舶应当将不符合前款规定的排放要求的污染物排入港口接收设施或者由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接收。
第三十九条 船舶运载危险品或者污染危害性货物,应当制定相关防治船舶溢漏应急预案,采取防溢流、防渗漏、防坠落等措施。发生海损事故或者货物落水事故,船主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和消除污染,并就近向海事管理机构以及有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报告。
第四十条 从事船舶清舱、洗舱、污染危害性货物过驳活动,进行船舶水上拆解、打捞或者其他水上、水下船舶施工作业的,应当依法报经海事管理机构批准,并采取有效的安全和防治污染措施。
第四十一条 农业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应当积极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和农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的绿色生态农药和肥料,限制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防止农药、化肥及其包装物的污染。在毗邻江河、湖泊、水库的农田,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引导发展无公害农业,防止造成水污染或者其他生态破坏。
禁止在库区消落带从事畜禽养殖、餐饮等对水体有污染的生产经营活动。禁止使用农药及其他有毒物毒杀、捕捞水生生物。
第四十二条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畜禽养殖,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并实施分类管理。
第四十三条 以下区域应当划定为畜禽禁养区:
(一)主城区各街道辖区和其他区县(自治县)的城市建成区以及绕城高速公路环线以内的其他区域;
(二)饮用水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
(三)执行Ⅰ类、Ⅱ类水质标准的水域及其200米内的陆域;
(四)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景点和核心景区;
(五)法律、法规规定需特殊保护的其他区域。
禁养区内禁止新建畜禽养殖场,已有畜禽养殖场应当关闭或者搬迁。第四十四条 除畜禽禁养区外,以下区域应当划定为畜禽限养区:
(一)城市规划区及规划区以外的居民集中区、医疗区、文教科研区、工业区;
(二)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
(三)执行Ⅲ类水质标准的水域及其200米内的陆域;
(四)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风景名胜区外围保护地带、森林公园重要景点和核心景区以外的其他区域。
限养区实行畜禽养殖存栏总量控制。存栏总量由畜牧主管部门会同环境保护等主管部门根据区域、流域的环境承载能力确定。第四十五条 畜禽养殖场、屠宰场、养殖小区所产生的畜禽粪便和其他废弃物应当无害化利用。确需排放的,经处理后应当达到国家和本市规定的排放标准。
第四十六条 禁止采用向库区流域水体投放化肥、粪便、动物尸体(肢体、内脏)、动物源性饲料等污染水体的方式从事水生养殖。
禁止在三峡水库175米淹没区内从事网箱养殖。
第四十七条 在本市销售及使用的洗涤制品,其总磷酸盐含量应当符合国家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排放水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水污染防治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投入运行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运行,直至验收合格,并按以下规定处以罚款:
(一)对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处三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二)对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处十五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
(三)对应当编制环境影响登记表的项目,处五万元以上十五万元以下罚款。
前款行为未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还应当责令补报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并取得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批准书。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获得批准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关闭。
第四十九条 排污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排放的水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本市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治理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治理任务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按规定程序解除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责令关闭。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规定对水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申报或者变更申报的;
(二)未按要求管理排污口的;
(三)未如实记录水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维护和污染物排放等情况并备查的。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停运、拆除、闲置或者不正常使用水污染防治设施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没有排放水污染物的,处警告或者两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水污染物排放未超过规定标准的,处应缴纳排污费二倍且不低于三万元的罚款;
(三)水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标准的,处应缴纳排污费三倍且不低于五万元的罚款。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损毁、涂改或者擅自移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地理界标或者警示标志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恢复原状,对个人处以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三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并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一)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的;
(二)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的;
(三)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或者改建建设项目增加排污量的;
(四)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的。
违反前款第四项规定,逾期不拆除的,强制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处五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责令停产整顿。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内从事其他污染饮用水水源活动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市、区县(自治县)有监督管理职能的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单位处以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以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处以罚款:
(一)在水体清洗装贮过或者附有油类和有毒有害物质的车辆、容器及其他物品的;
(二)向水体或者在江河、湖泊、渠道、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以及经雨水冲刷可能进入水体的滩地和岸坡倾倒、堆放、存贮工业废物、城镇垃圾和其他固体废物的。
有前款第一项行为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有前款第二项行为的,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渔业主管部门等具有相关监督管理职能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责令改 正,处以罚款;造成水污染的,责令限期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情节严重的,吊销相关证书、证件:
(一)船舶向水体排放废油、残油、垃圾和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污水或者超过标准排放含油废水和生活污水的;
(二)不按规定配置船舶污染防治设备、器材或者擅自闲置、拆除船舶污染防治设备、器材的;
(三)船舶运载危险品或者污染危害性货物,未制定防溢漏应急预案的,或者未采取防溢流、防渗漏、防坠落等措施的;在发生海损事故或者货物落水事故未立即采取措施控制和消除污染以及迟报、谎报、漏报、瞒报的;
(四)未经批准从事船舶清舱、洗舱、污染危害性货物过驳,进行船舶水上拆解、打捞或者其他水上、水下船舶施工作业的。
有前款第一项行为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有前款第二项行为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有前款第三项行为的,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有前款第四项行为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以下规定处罚:
(一)在库区消落带从事畜禽养殖、餐饮等对水体有污染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市、区县(自治县)有监督管理职能的部门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使用农药及其他有毒物毒杀、捕捞水生物的,由农业主管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三)向库区流域水体以投放化肥、粪便、动物尸体(肢体、内脏)、动物源性饲料等污染水体的方式从事水生养殖或者在三峡水库175米淹 没区内从事网箱养殖的,由农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并责令拆除网箱养殖设施;
(四)在本市销售或者使用总磷酸盐含量不符合国家环境标志产品要求的洗涤制品的,分别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逾期不履行有关主管部门行政处罚决定规定的整改义务的,可以由作出责令整改决定的主管部门指定有关单位代为治理。
所需费用由整改义务人在限期内支付。逾期不支付的,由作出代为治理决定的主管部门责令缴纳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八条 违法排污行为造成水环境污染或者危害后果的,在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以罚款时,可加收二倍以上五倍以下应缴纳排污费。
违法排污行为拒不改正的,可按法律、法规规定的罚款额度按日累加处罚。
有前两款规定情形之一的,对违法排污单位主要负责人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拒绝、阻扰、拖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的监督检查,或者在接受监督检查时弄虚作假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本法规定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条 排污单位拒不履行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或者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作出的责令停产、停业、关闭或者停产整顿决定,继续违法生产的,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可以作出停止或者限制向违法排污单位供应生产所需水、电的决定。第六十一条 因排放污染物给水环境造成危害的,污染者应当排除危害。
因污染水环境给他人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予以赔偿,当事人可以申请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调解,也可以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
因污染水环境发生纠纷,污染者应当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第六十二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中由国家机关任命的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机关、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处分:
(一)人民政府不履行领导职责或履行职责不力,致使水环境质量下降和重大水污染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监督管理部门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或履行职责不力,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三)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等机构对工作敷衍塞责、弄虚作假,致使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秩序混乱的,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四)国有企事业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受到责令停止生产、建设、吊销有关证照和较大数额罚款处罚的,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工作人员以权谋私、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对其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第六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六十四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有毒有害物质,是指列入《危险货物品名表》、《危险化学品名录》、《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和《剧毒化学品目录》的物质及其他强腐蚀性、强刺激性、放射性和剧毒、致癌、致畸的物质。
(二)污染危害性货物,是指直接或者间接进入水域,会产生损害生物资源、危害人体健康、妨害渔业和其他合法活动、损害水体使用素质和减损环境质量等有害影响的货物。
(三)动物源性饲料,是指以动物或者动物副产品为原料,经工业化加工、制作的单一饲料。
第六十五条 本市其他区域的水污染防治参照本条例执行。第六十六条 本条例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2001年11月30日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2005年5月27日重庆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修正的《重庆市长江三峡库区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同时废止。
第五篇:创建.“安全库区”doc
创建“安全库区” 促进社会和谐
我镇是水利水电工程移民较多的乡镇之一,现有移民2500人。今年来,我镇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关于建设“安全xx”的部署,结合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工作的实际,在全镇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广泛开展创建“安全库区”活动,实现了安全建设与全镇库区移民工作双赢发展。全镇库区与移民安置区总体保持稳定和谐,没有出现移民较大规模聚集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各项移民工作稳步发展。主要做法是:
一、明确目标,整体推进
我镇从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建设“安全库区”的工作意见》,提出了“三个下降、四个提高、五个无”的五年目标,并从三个环节入手,稳步推进创建“安全库区”活动。一是突出重点。把创建“安全库区”活动主动纳入党委、政府安全建设的总体部署,与基层安全创建活动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同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类型水库移民的特点,确定了全镇库区8个方面的重点问题,对在建水电站库区,重点抓好因移民政策兑现而引发的信访突出问题和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对池潭电站水库移民,重点解决遗留问题处理。2007年,全镇库区和移民安置的集体上访、越级和重复上访、来信来访人次明显下降,移民信访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水平、紧急情况的处置能力、库区社会动态捕捉能力、库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程度和移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实现了“无群体性事件、无到县重复上访、无出现人为重大事故案件”创建目标。二是典型示范。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今年我镇确定了2个村作为创建“安全库区”试点,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积累创建工作经验。我镇根据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先后召开了两次创建“安全库区”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了“安全协会”、“三级联创”、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对移民矛盾纠纷实行挂包责任制、-1-
发挥村村民委员会、治保、调解、综治协管员作用,实行挂钩帮扶等经验做法,有效地发挥试点单位和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今年,全镇各移民村全部达到“安全库区”、“安全村”标准。三是调研整改。今年,我镇组织开展了2个专题的调研,其中在《关于我镇库区和移民安置地社会稳定情况的报告》中查摆了库区移民矛盾纠纷的五种表现,分析了当前矛盾纠纷倾向、新旧矛盾并存、解决难度大等三个特点,以及具有历史、政策、社会、规划、生活、低保、人为等七种原因,提出了深化“安全库区”建设、抓好发展、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农为主、依法按政策办事、加强移民干部队伍建设等四条对策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健全体制、规范管理等四点建议。同时,针对各地“安全库区”工作考评中存在认识不够深刻、机构不够健全、工作不够到位、发展不够平衡等问题,提出深化认识、突出主题、源头抓起、攻坚克难、以人为本、规范管理等十条要求,有力推动了“安全库区”创建工作。
二、源头抓起,标本兼治
我镇总结反思近年来影响库区移民村和移民安置区稳定的原因,把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纠纷作为创建“安全库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发展生产、维护稳定双向互动的工作思路,从源头入手,积极为移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发展环境,促进库区和谐稳定。一是发展为先。针对库区移民收入较低、生产门路较少、就业面不广等问题,从2005年起,连续三年实施移民“解困增收工程”,通过项目带动、后期扶持和遗留问题处理,实现库区移民2007年人均纯收入增长10.7%,解决了群众饮水难和行路难问题;同时,大力实施移民“培训和就业工程”,举办各类培训班9期,培训群众1000人次,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86人;在全镇广泛开展了“温暖在库区、倾情为移民”的活动,着力解决移民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二是政务公开。把“阳光库区”与“安全库区”创建结合起来,推行库区移民政策、办事依据和程序、扶持资金和项目等各个方面公开制度,开展创建“阳
光库区”工作,扩大移民群众的知情权,自觉接受移民群众的监督。坚决查处损害移民群众利益的行为。坚持积极推进移民工作改革和创新,严把听取移民群众意见关、移民资金和项目阳光操作与接受移民群众监督关、落实移民政策与维护移民群众合法权益关,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产生。三是为民解忧。坚持把为移民群众排忧解难作为创建“安全库区”的治本之策。在历次自然灾害中,始终把移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摆在首位,对出现可能危及移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采取果断措施妥善处理,实现了无一人因灾死亡,保证了库区社会安全稳定。同时,坚持把移民信访突出问题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作为创建“安全库区”工作的突破口,把经常排查与定期排查、面上排查与重点排查结合起来,先后三次集中开展全镇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移民信访突出问题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专项治理,建立健全移民群众来信来访接待、登记、交办、转办、督办、反馈等工作制度和程序,严格执行“定责任单位、定责任领导、定责任人、定办理要求、定办理时限”的“五定责任制”,依法按政策抓好排查调处工作落实。基本上实现了“无矛盾纠纷积压、无矛盾纠纷激化、无群体性上访”的目标。
三、健全机制,长效管理
坚持把长效机制建设作为创建“安全库区”的根本性任务,不断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机制,以机制促深入,以机制保活力。一是组织保障机制。成立了由镇长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各职能业务部门参与的创建“安全库区”领导小组及其日常办公机构,定期研究加强“安全库区”创建的意见措施,解决创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层层签订创建“安全库区”、维护稳定责任状,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联动”的责任落实网络。二是宣传舆论机制。围绕提高移民群众安全建设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采取各种有效手段,运用广播、固定标语等形式,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创建“安全库区”宣传活动,把宣传发动贯穿于创建工作的全过程,使移民干部真正行动起来,使库区移民群众真正知晓,为
“安全库区”创建奠定扎实的群众基础。三是预警处置机制。建立每季度一次移民稳定情况分析例会制度,及时分析研究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和原因,提出具体的对策和措施;健全稳定情况信息收集、分析、评估、报告等制度,组建村级信息员队伍,了解掌握移民动态信息并及时报告;制定镇、村两级紧急情况处置预案,成立了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应急处置措施,根据预案要求及时有效地做好紧急情况处置工作。同时,对可能影响库区安定稳定的问题,采取督导检查、现场办公、上下联动等办法,逐个逐项解决,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四是考核奖惩机制。我镇按照“安全库区”先进单位、达标单位两个层面对相关村进行考评,做到季度一分析,半年一检查,年终一考评,并根据创建工作成效优劣兑现奖惩,把创建成效与干部的评先评优相挂钩。同时规定,对创建“安全库区”进行滚动管理,一旦发生严重影响库区稳定的重大事件,取消先进单位或达标单位称号。
我镇创建“安全库区”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是阶段性,所取得的成效也是初步的,整个创建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维护全镇库区社会稳定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我们要认真贯彻各级政法综治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抓好安全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注意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努力创新工作思路,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突出问题,特别要继续在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源头治理力度上下功夫,深化基层安全创建工作,健全和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切实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为构建“安全xx、和谐xx”、“安全库区”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