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实施流动人口“新三化”管理工作的意见
关于推行流动人口“新三化”管理模式的实施意见
各有关镇乡、街道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
为进一步深化基层基础工作,有效破解城镇流动人口管理这一难点,根据塘栖镇、瓶窑镇近一年的试点实践经验,经研究,决定在全区开放式社区推行以“运作市场化、服务社区化、管理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流动人口“新三化”管理模式。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打造“平安余杭”、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按照“三基”工程建设总体要求,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通过实行流动人口“新三化”工作模式,充分利用和整合社区力量资源,大胆探索和创新流动人口新型管理模式,有力破解流动人口工作难点,切实建立流动人口信息化、长效化的管理机制,从而进一步夯实公安、计生等部门的基层基础工作。
二、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决定成立流动人口“新三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法委副书记张书庆任组长,区公安分局常务副局长郎一舟、区外口办主任李福连、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副局长胡 玲贞任副组长。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公室合署办公,具体负责“新三化”工作的组织、协调与实施。
三、工作内容
(一)运作市场化,是指按照市场经济有偿服务、劳有所得的运行原则,对协管员采集的出租房屋、流动人口、人户分离、社情民意等信息内容,依据一定标准给予奖励,从而调动协管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二)服务社区化,是指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社区干部、居民小组长、单元楼道长、治安积极分子等社区力量,组建协管员队伍;同时,将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纳入社区的日常工作范畴,按照同宣传、同教育、同服务、同管理的要求,使流动人口在就医、就学、就业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
(三)管理信息化,是指以“基础信息化、信息基础化”为目标,将协管员的工作职责定位于各类信息的及时采集、即时报送和实时维护等,并以采集报送信息的数量和作用作为获得奖励的唯一标准。
四、工作目标
1、摸清底数。通过“新三化”管理,实现流动人口登记率在90%以上、人户一致率在70%以上、出租房屋登记率在95%以上、常住人口人户分离信息采集率在80%以上,并摸清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底数,及时发现计划外怀孕妇女情况。
2、拓宽渠道,征集线索。充分发挥协管员队伍对政府行政管理的辅助作用,及时向基层群众征集各类信息,掌握社会面动态,发现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线索,切实拓宽和畅通信息征集和报送渠 2 道。
3、落实便民措施。坚持“以人为本”,为流动人口免费提供就医、就学和就业等信息,免费发放避孕药具和提供B超检查服务,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和法律援助,使流动人口增强对余杭的归属感,进一步激发其建设第二故乡的热情。
4、拓展力量。通过整合与利用社区各种力量资源,组建基层协管员队伍,从而有效弥补公安、计生等部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力量的不足。
5、建立健全长效激励机制。通过有奖征集流动人口、出租房屋、人户分离及其他各类违法犯罪信息的方式,激励和引导广大基层群众自觉主动参与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
6、建立健全协作配合机制。通过“新三化”管理试点工作,进一步密切各职能部门间配合协作关系,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补。
五、工作步骤与措施 开放式社区流动人口“新三化”管理模式在我区的推广工作从6月中旬开始至7月中旬结束,为期一个月时间,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一)动员准备阶段(6月中旬)。根据流动人口“新三化”管理工作现场会精神,及时做好各项推广准备工作。
1、各地各部门应当及时组织学习《实施意见》,认真动员部署,做好社会宣传,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
2、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争取财政支持,有效落实“新三化”工作经费。
3、在6月30日前,各地应结合辖区实际,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排出工作流程,明确协管员职责与信息奖励标准,一并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组织实施阶段(6月下旬至7月上旬)。各地依照制定的工作方案和流程全面铺开各项工作。
1、组建管理队伍。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按需择优组建社区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并划片包干,落实责任。
2、开展业务培训。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组建到位后,应及时组织开展计划生育、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等方面的业务技能培训。
3、加大信息采集。由流动人口协管员对各自责任片内的居民楼进行走访排摸,并采集、报送计生、租房、流动人口、社情民意等相关信息。
4、同步宣传教育。指导流动人口协管员在采集各类信息的同时,代为政府部门宣传普及计生管理、户籍管理、租房管理等方面的政策要点,受理流动人口有关就业、就医、就学等方面的咨询和求助等。
5、落实奖励措施。根据协管员向派出所、社区居委会及其他职能部门提供的信息数量和作用,及时进行梳理核查,并对照奖励标准,及时兑现奖励。
(三)巩固提高阶段(7月中旬)。各地认真组织验收与考评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进一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各个工作环节与配套措施,落实工作人员、经费等长效保障措施。
六、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推行流动人口“新三化” 4 工作模式是加强和改进当前开放式社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的一次有益尝试,是解决城区出租房屋流动人口管理难点,突破管理工作瓶颈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地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新三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切实推动该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落实责任,切实推进工作。各地必须按照《实施意见》的总体工作安排,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并深刻领会“新三化”工作的含义,将工作任务分解到人,责任落实到位,同时强化监督考核工作,适时组织验收与考评,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因地制宜,明确奖励标准。各地应当结合实际,考虑当地经济实力、治安复杂程度、流动人口数量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制定具体奖励标准,勿过高或过低,忌盲目地攀比,以此促进“新三化”工作长效、健康开展。
(四)落实保障,建立长效机制。各地要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流动人口“新三化”工作,力争落实长效经费保障。同时,各机关单位和部门也要加强协作配合,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余杭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八年六月十五日
第二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意见
射府发〔2011〕15号
渠县射洪乡人民政府文件
渠县射洪乡人民政府
2011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意见
各村发委员会、乡属各单位:
2011年,全乡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要在乡党委、乡政府和乡综治委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关注民生、服务发展”和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改革模式,创新举措,在提高服务和管理效能上下功夫,在实现群众满意上求突破,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能动作用,认真落实流动人口的调查、登记、管理、服务各项措施,为创建平安射洪、建设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具体工作意见如下:
一、层层统一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
各村、各部门要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关注民生、服务发展”要求的精神实质,充分认识流动人口在我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领导。在具体的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中,一方面要坚持“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原则,以平等心对待他们,给予同样待遇,组织上门入户活动,开展调查,在对暂住人口进行登记发证的同时,通过与暂住人员面对面接触,宣传国家政策法律,倾听群众诉求,了解群众期待,关心群众疾苦;另一面要在服务上做文章,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给予关心,提供方便,切实帮助解决就业、就医、居住、子女上学等实际问题,让他们感受第二故党委政府的温暖,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建设第二故的热情,推动全乡“四个文明”建设。
二、强化组织领导,严格落实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责任 各村、各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观念,从“关注民生、服务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领导,继续认真贯彻市两办转发的《市综治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从各自职能出发,认真履行职责,落实综合治理措施。
乡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将按照市里部署,抓好全乡范围内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组织、计划、部署、指导、督查、协调及工作情况的收集、报告,确保本乡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各项任务的完成。
各村流动人口管理服务要按照上级指示要求,抓好本辖区范围内房屋出租户、暂住人口的调查登记、发证和日常管理,做到发现登记及时,信息采集全面准确,台帐资料整齐规范,并及时发现其中的重点户、重点人,提交驻乡民警作为工作重点。
警务室是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主力军,要协助流动人口管理中心抓好对全乡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计划、部署、指导和督查;适时组织调查,注意发现重点出租户和外来人口中的重点对象,及时发现和打击其中的违法犯罪分子;对侵害流动人口合法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进行依法查处和打击,对违法违规的房屋出租户主和暂住人口,依法查处;要将各社区采集的房屋出租户、暂住人口信息及时录入微机,并按照有关规定,在全乡范围内实行资源共享,为全乡“四个文明”建设服务。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将对外来人口在我乡的就业情况的调查,及时通报公安机关;依法查处违法违规的用工单位;帮助解决涉及外来人口的劳资纠纷。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教育和督促个体工商户坚持有证用工,不得使用无合法有效身份证和暂住证的人员;对申请办理工商营
业执照的非武坚籍人员,认真查验其身份证和暂住证;定期向公安机关通报外来人员情况。
企业管理部门要抓好对系统内使用外来人员的企业单位的法制宣传教育;敦促企业单位不得使用无合法有效证件的外来人员;加强对使用的非江都籍人员的管理,配合做好登记发证工作,并将外来用工情况及时通报公安机关;及时调处外来人员与系统内企业发生的各类矛盾纠纷。
司法部门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法制宣传教育、法律服务和纠纷调处;主动为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援助。
计生部门要加强全乡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并将掌握的流动人口情况,定期通报给公安机关。
教育部门要贯彻按居民化待遇的要求,切实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问题。
财政部门要按规定做好流动人口管理的经费保障工作。总之,全乡各有关部门都要立足本职,协助抓好全乡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真正做到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形成流动人口社会化管理的良好氛围。
三、突出社会化、信息化重点,认真落实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措施
一是强化登记发证工作。切实开展以流动人口专项调查为重点的实有人口调查,派出所要加强对流动人口和房屋出租户的调查登记和发证工作,尤其是组织各用工单位,按“谁用工,谁负— 4 —
责”的原则,落实调查和登记责任,确保暂住人口登记率达90%、发证率达95%、录入率和上网比对率达100%,房屋出租户登记率达100%,力争超过省公安厅和市公安局规定的指标,及时发现和抓获流动人口中的网上逃犯。
二是继续强化流动人口落脚点管控。年内要按照“以房管人、以证管人、以业管人”的新思路,着重抓房屋出租户“四个一”达标竞赛。派出所要对辖区内的房屋出租户,在全面调查登记、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按照“一块牌子、一本登记簿、一份治安责任书、一套管理台帐”的要求,全面落实规范管理措施,并全部录入微机,实行规范化、信息化管理。
三是开展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主要是以省公安厅大平台建设为契机,派出所社区民警多渠道及时全面、准确采集流动人口信息,并录入信息系统,在农村、社区、大型用工单位安装流动人口社会化采集系统,实行信息采集社会化;通过对流动人口信息的网上传递、碰撞比对、串联分析,掌握流动人口在我乡及周边地区的活动轨迹和动态,在实现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共享的同时,掌握流动人口的活动规律、特点,提高管控工作的针对性和长效性,注意发现违法犯罪的蛛丝马迹,提高打击精确性和实效性,努力服务现实斗争。
五是进一步完善和推广沿江开发区流动人口社会化管理新模式。要根据我乡经济发展迅速,流动人口流入的情况,在抓好日常调查登记等常规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探索社会化、信息化管
理的新路子,要继续巩固和完善以村(居)、社区和大型用工单位为平台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和房屋出租户比较集中的村、社区建立房屋租赁协会的新模式。尤其进一步完善厂村联动、信息互通、功能互补、联勤协作,强化对流动人口工作地、生活地、活动地的协调管理和服务的做法,形成新的工作机制。
四、强化督查指导,确保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乡综治委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组织专门工作班子,加强对全乡各部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督查和指导。一是要深入社区、村组及用工单位,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同时对基层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困难,帮助研究解决的措施。二是定期检查。每季度对各部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履职情况,通过上门检查,组织互查,召开部门负责人述职交流会进行检查和考核评估。乡综治委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也要切实负起责任,组织和协调好本辖区的相关部门、单位和社区、村认真落实流动人口社会化管理服务措施,并加强经常性的检查,做到一月一检查、一季一考核、半年一总结、年终兑现奖惩。乡综治委将把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作为年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的重要内容,以促进全乡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一一年三月十六日
第三篇:网格化管理工作意见
莲花村2013年网格化管理工作意见
为了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方式,健全服务网络,激活社会资源,强化服务功能,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根据《中共宜宾市南溪区南溪镇委员会》文件精神和镇上具体安排,结合本村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建立健全城乡社会管理服务体系,以民生为根本,以服务为前提,以网格化为依托,以体制创新为抓手,以层级负责为基础,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职能到位、责任到人、运转灵活的管理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无缝隙、制度化、精细化”的管理目标,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服务的科学化水平。
二、工作目标
1、网格划分。原则以村民小组为单元划定网格,网格管理服务对象为村内民点、居民用水用电、沟渠田林路等生活生产设施。
2、绘制网格地图。网格划定后绘制网格地图,以村(居)为单位建立网格电子档案,做到人进户、户进房、房进网格、网格进图,实行网格内全员、全地域、全事务管理服务。
三、队伍建设
1、网格管理人员配备。在每个小网格(队)配备服务员1名,分别由老党员、老干部、村民小组组长、居住在网格内的村民担任,具体负责网格内生产生活管理服务、居民信息登记、社情民意收集、治安安全巡查和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
2、培植网格管理服务队伍。村上要高度重视网格管理服务人员的配备,推荐选配工作有责任心、有威信、热心群众事业的人员,切不可形式应付,造成人员有名无实。
四、工作职责
1、了解掌握信息。建立健全居民信息调查、统计、动态管理制度和民情日记制度,网格管理服务人员要每月深入群众家中,了解掌握群众家庭情况、人员动态、民生诉求、服务需求和对便民利民服务的意见建议,建立民情日记台帐,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准。要依托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健全居民基本信息电子档案,并根据新情况、新变化不断更新、完善,对网格内全体居民和全部事务实行精细化、数字化管理。
2、做好便民服务。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建设便民服务站,依托网格管理服务队伍开展便民利民惠民服务活动,推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覆盖各网格,为群众提供精细化、多元化、个性化服务。关心重视老年人、五保户、残疾人、家庭困难居民等群体的服务需求,主动做好代理代办,及时提供帮扶救助,使群众居住和生活更加便利、舒适、和顺、幸福。
3、加强综合管理。网格管理服务人员在村委会的领导下,做好网格内的各项管理工作。加强“人”的管理,把网格内刑释解教、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吸毒人员、精神病人、缠访闹访户、闲散青少年等作为重点管理对象,分类管理、服务和帮教。加强“物”的管理,做好网格内沟、渠、田、林、路、桥、涵、闸、环境卫生及其他公益设施的管理,做好公益设施、道路、环境卫生等的日常管理,协调相关单位对破旧损坏物件进行维修和更新,为广大群众创造良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加强“组织”管理,及时了解掌握网格内群众组织、社会组织、志愿者组织的活动情况,监督举报非法传销、传教、邪教组织和制售假冒伪劣窝点,自觉遵守社区规定,履行责任和义务。
4、协调解决问题。网格管理服务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开展问事、说事、议事、评事,切实解决网格内管理服务问题,主动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对摸排的一般性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对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向村委会汇报,由镇民生服务中心或综合治理中心解决。对网格内发生的突发性应急事件,随时发现随时报告,协助做好事态控制,确保小事不出网格、一般事情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五、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城乡网格化建设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定期研究网格化管理工作,加强网格化管理指导,创新网格化管理机制,推动基层试点示范,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积极探索富有特色的网格化管理服务新模式。要履行网格化建设第一责任,精心组织,积极推进,抓出成效。整合党建资源,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网格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党员带头参与和支持网格管理服务。
2、抓好培训管理。要制定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对网格管理服务人员进行政策法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直接服务居民的能力和水平。建立网格管理服务人员服务承诺、民情收集、矛盾化解、督查考评等制度,加强日常监督管理,提高网格管理服务质量。
六、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推进城乡网格化管理服务是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是服务民生、维护稳定的有效载体,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网格化为依托,以新体制为保障,构建全覆盖管理服务网格,搭建城乡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平台,创建特色鲜明、富有成效的社会管理服务新模式。
2、完善机制。要通过创新社区管理机制和实践,建立科学的分工协作机制、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畅通的信息反馈机制、快速的应急处置机制、规范的监督考核机制,使城乡社区社会管理工作进一步标准化、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
3、加强宣传。要多渠道、多形式宣传,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提高群众的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率。在宣传栏、公共活动场所、张贴宣传材料,向每个住户发放一封信,在醒目位置设置网格化图谱,公布网格责任人照片、姓名、联系电话、工作内容和管理服务职责等信息,向每个住户发放网格责任人服务联系卡,做到家喻户晓。
莲花村村民委员会
2013.3.5
第四篇:流动人口网格化管理
流动人口网格化管理
[ 时间: 2010-01-14 ]
流动人口网格化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来我乡的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去年,我乡外来人口4300余人,截止今年5月底,我乡外来人口达到6000余人,估计年底达到1万人左右。外来人口绝大部分来自江苏、贵州、四川、江西、河南等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主要从事船舶修造和废品收购等行业。
面对外来人口对我乡社会治安、环境卫生、计划生育、消防交通安全、劳动就业等带来的诸多压力,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从加强领导、夯实基础、积极防范入手,2008年,秀山乡出台了《秀山乡新居民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初步建立了乡、村、户三级外来人口管理服务网络。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流动人口的群体特征以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等作了全面阐述。
主要做法:
一、建立健全外来流动人口组织网络。
在组织领导体系上,由乡党委一把手任组长,主要承担统筹谋划、综合协调、检查指导、考核评价等四项职能。流动人口信息实行统一采集、部门共享、双向互通的模式,为各项服务管理提供信息支撑。领导小组下设新居民管理与服务中心,夏琪兼任主任,李力任副主任,综治办、计生办、便民服务中心、交通协管站等办公室人员和派出所的社区民警及各基层外来人口登记管理服务站站长为成员。主要负责指导、督查、协调和上报数据、材料等工作。
二、建立和规范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1、完善信息反馈机制。2006年4月,成立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站,聘用了信息员,实行分片负责制,并定于每周五下午为信息反馈日。我乡还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带设立信息点,落实专人进行管理,畅通了信息反馈渠道。
2、建立举报有奖制度。广泛宣传计划生育举报有奖制度,在各社区宣传橱窗等醒目位置张贴计划生育有奖制度,对举报流动人口计划外怀孕、生育情况,提供线索,经核实后对举报者予以重奖。
3、完善房主和用工单位责任制。社区加强与派出所的配合,抓住流动人口办证、用工、租房等环节,完成了“出租私房排摸登记表”,和“暂住人员排摸登记表”。同时各外包单位指定专人即协管员负责计划生育管理,定期的把人员招聘情况、去留动静、婚姻状况等情况上报社区,社区计生服务员再把信息及时反馈给乡计生办。另外,按照“谁出租、谁负责”的原则,要求房东对承租者进行计划生育各项政策宣传,发现计外怀孕、生育等情况报告社区,及时做好补救措施。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制,使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目前,我乡已与41个用工单位签定了计划生育责任合同,签定房屋出租户计划生育责任合同350份,达到与用工单位和房屋出租户共同对流动人口实施管理与服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外来人口居住分散,管理难度大。全乡6000余名外来人口中,除少部分集中居住外,约有70%多散居在农民零星的出租房里,集中居住地不是规模小,就是公共服务设施差。散居的出租房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外来人口管理压力很大。
2、多头管理,但效果不明显。外来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涉及公安、劳动、计生、城建、卫生、民政等多个政府部门。相关管理部门,局限于自身管理职能,齐抓共管配合不够密切,没有形成管理合力。作为基础管理层面的乡镇和公安派出所、村(社区)外来人口管理站与社区协管员,也因责权不清,工作经常扯皮,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3、制约手段少,责任落实难以到位。大多数企业主和出租房房东参与外来人口管理的意识淡薄,有的企业主只顾赚钱,雇佣无暂住证的外来人员,不配合管理单位做暂住证,把“8小时外”的管理推向社会,“谁用工,谁负责”没有完全落实;部分出租房的房东因另有居所,客观上远离出租房,对承租人从哪里来、做什么工作、有无暂住证及平时活动情况知之甚少,对任意留宿、借宿、转租现象不闻不问,“谁出租,谁负责”流于形式。诸如此类的弊端非常明显,但是制约手段缺乏。
三、建议、设想
去年来,秀山乡按照“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要求,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不断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体系。在强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组织领导体制的同时,秀山乡着力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网络和制度建设。
积极探索实行网格化管理。就是把社区干部、计生协管员、外来人口协管员三方力量结合起来,明确各自工作职责和目标管理的绩效考评方式,共同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为便于服务管理,把社区作为一个大网格,每个大网格中,划分若干个小网格,每个大网格配备一名计生管理员,每个小网格配备一名计生联络员。由计生联络员核对流动人口育龄妇女的年龄、婚育、避孕节育等方面的情况,记入小网格的人口计生管理档案。计生管理员每月召集开一次计生联络员会议,将各计生联络员了解到的情况汇总。乡计生办每月召开一次计生管理员会议,将各社区的有关情况汇总,录入信息管理系统。各大网格之间坚持信息互通,力争做到“无缝隙”管理。
第五篇: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研究
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研究
时间:2012年02月06日 16时29分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作者:张 艺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我要评论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已达到2.42亿。大规模人口流动为我国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繁荣的同时,传统的严重滞后的流动人口社会服务与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对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了严峻挑战。在社会管理创新的语境下探索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对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与社会融合流动人口社区化服务管理是指在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和配合下,政府、社区居委会、其他公共组织及个人利用社区资源,依托社区组织和机构,面向流动人口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的过程。社区化管理是为流动人口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的基本途径。当前流动人口就业、社保、医疗、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还存在供给不足、重管理轻服务等问题,各地政府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大背景下着力推进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在现实而急迫的外来人口管理的社会需求面前,在大量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的功能下移到社区的体制现实面前,社区已成为社会管理的前沿,也是社会生活共同体建设的主阵地。①社区化管理是为流动人口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的基本途径,将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借助社区平台在编制城市发展规划、制定公共政策、职业培训、劳动就业、义务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努力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覆盖全部实有人口的动态管理体系,逐步使流动人口享受与本地居民基本相同的均等化政策待遇,让流动人口共享改革开发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社区化管理是有效管理流动人口的重要手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单位制影响的逐渐式微和社区建设运动的兴起,原有的以“单位”为基础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被打破,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汇聚到城市社区,伴随而来的是更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沉淀到社区,社区日益成为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社区化管理模式的运行让流动人口进入到城市社区中成为社区居民的一员,享受流入地市民待遇,在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帮助下参与社区生活,参加社区活动,融入社区组织,最终实现流动人口组织化管理。
社区化管理是实现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重要途径。社会融合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社会为目标。②在当前流动人口社会管理体制下,流动人口面临着制度上的社会排斥,主要是政府制定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如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等。实现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应从制度和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推进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赋予社区基层组织更多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职能,增进本地居民与流动人口之间的沟通与了解,才能使城市流动人口实现与原有的社会心理逐渐分割,逐渐被城市化或市民化。
推进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阻碍因素分析
当前我国社区发展并不完善,导致我国流动人口难以享受到流入地政府供给的公共服务。社区行政化趋势明显:社区基层组织定位不准。社区居委会是基层群众实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组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较浓的行政色彩。当前社区基层组织实际上是政府的准下属机构,存在严重的行政化倾向。社区事实上是被视为一种行政执行工具,它从组织、人员到工作、项目以及资金筹募和资源配置,统统由政府机构说了算。③基层政府将社区自治组织当成政府部门的下属单位,是社区基层组织定位不准的具体体现,是导致社区组织行政化的根本原因。
社区归属感差:流动人口社区参与不足。社区基层组织是居民的自治组织,由居民选举产生,并对居民负责。但是,当前的现状是流动人口在社区中的归属感差。社区工作按照管理的对象可
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为本地居民提供公共服务;一是加强对流动人口的防范和管理,以治安和计划生育工作为主。流动人口和当地居民被人为地置于对立状态。社区作为本地居民和流动人口共同居住和相互交往的场所,未能形成一种非制度化的、具有社会情感支持和特殊主义取向的互动关系,反而因制度的区别对待和本地居民的排斥而演变为“二元社区”,④从而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非制度性鸿沟。
社区经费投入不足:流动人口所需公共服务短缺。按照我国财税制度,当前社区提供的公共服务基本上是由地方政府财政承担。因此,为了尽量减少地方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地方政府往往将公共服务地方化,由此导致了公共服务的地方保护主义。从整体上而言,我国当前政府公共服务整体呈现出“总体水平偏低、发展不平衡、效率低水平趋同”的基本特征。流动人口由于其分散性和组织化程度低,缺乏代表自身利益的组织,其利益要求往往得不到流入地政府的重视。因此,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社区中迫切需要享有的诸如子女义务教育、就业、劳动保障、医疗等公共服务十分短缺,严重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和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社区教育缺失:流动人口素质提升缺乏渠道。当前大多数流动人口来自于经济社会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在进入城市务工中面临着职业、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关系等一系列的转变和适应。很多进入城市中工作生活的流动人口,由于自身文化素质较低,社会生活圈子相对较为封闭,其人际关系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血缘和地缘关系方面,日常交往的人群主要是老乡、亲戚等。社区教育的缺失,使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缺乏提升自身文化素质,改变原有生活方式及重构与城市社区居民之间社会关系网络的渠道,阻碍了流动人口对于城市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培育。社会管理创新语境下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对策研究
重构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职能,构建社区层面的属地化管理体系。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管理体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社区在流动人口管理体系中的缺位。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流动人口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突出社区的主体性地位,重构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职能,构建社区层面的属地化管理体系。一是要强化流动人口的日常管理,主要包括流动人口的基本信息登记、证件的发放、核查等,对证件办理不齐的流动人口进行劝导,并建立与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二是重构流动人口的社区服务职能。流动人口在“社会人”向“社区人”转变过程中,政府应改变观念,强化属地服务意识,为流动人口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以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工作生活中存在的种种困难出发,社区应积极整合就业、社会保障、民政、计生、工商等部门资源,为流动人口提供“一站式”服务。
创新社区管理体制,积极推动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活动。一方面政府应转变职能,按照“政社分开”的原则理顺政府与社区的关系,使政府行政和社区民主自治有效结合、协调发展。另一方面,社区自治组织应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切实承担起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核心是参与。社区组织应赋予流动人口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利,将流动人口纳入社区日常服务和管理范围,做到与本社区居民同对待、同服务、同管理。
完善社区经费保障机制,健全社区服务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区的经费投入,是完善社区服务管理机制,实现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基本保障。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经费保障工作,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合理充足、保障的原则,将社区办公经费、社区工作人员岗位补贴、社会保险、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信息化网络建设等社区专项经费按照财权和事权划分相应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发展和社区工作需要相应增加。另外,应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社区服务多元化投入机制。
完善社区教育,不断提升流动人口素质。由于流动人口突出的流动性特点,居住地点的不固定使他们在传统正规教育框架内难于接受教育。社区教育应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对流动人口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课程,开设内容灵活多样,符合社会发展需要,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以科学文化知识、法律常识、劳动技能、生活常识为主,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并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积极鼓励社区流动人口参加社区教育。(作者单位:江西警察学院治安系;本文系公安部软科学课题“中部崛起背景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创新”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
2011LLYJJXST095)
注释
①王志强,郝安振:“社区已成社会管理前沿,服务均等化维护社区稳定”,《半月谈》,2011年第6期。
②任远,邬民乐:“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人口研究》,2006年第3期。
③杨团:《社区公共服务论析》,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页。
④罗黎:“基于社区参与的外来人口管理模式研究”,《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第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