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村级集体资金管理的对策措施
加强村级集体资金管理的对策措施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农村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国家对“三农”投入的加大、脱贫攻坚的推进及基本建设征地拆迁补偿资金的兑付,村集体资金量大幅增加,问题也层出不穷,农村改革中涉及的利益关系更加复杂、任务也更加艰巨,健全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和收益分配制度、加强对农村集体资金管理尤为重要。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村级集体资金的管理,依据科学的管理方法,合理利用资金,充分发挥资金效能,使其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因为这是直接关系到党的农村政策是否真正得到贯彻落实的体现。
一、农村集体资金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集体资金管理认识不够高。尽管村干部是由党员和群众选举产生的,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综合素质不高,财经纪律淡薄,接受的廉政教育和法制教育相对较少,思想道德有偏差,往往为利所动,贪占心理和侥幸心理严重,对党的政策方针路线吃不透,理解不深,在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方面、缺乏管理,对资金管理制度、财经纪律不重视、不执行,全凭自己的粗浅理解加主观臆断开展工作。
2.农村集体资金管理监督不严格。农村集体资金管理和制度还处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状态。资金领发手续不全,冒充农户签字或无农户签字领取补助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专项专款资金挪做他用依然比较突出。报账不及时,报账手续不严格,入账凭证不合规等常规业务失误仍然存在;村级资金外借,收入不及时入账,坐收坐支,承兑不经审批直接支付等为图一时方便,无视财经纪律,规避财务监管。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监督运行机制的不健全。
3.农村集体资金收支公开不明细。
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群众意识淡薄,对于村级事务按要求该公开的村务、财务隐瞒不公开,特别是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不按规定的程序的执行,搞“暗箱操作”,仅仅凭工程结算后一张工程审定单来补全工程程序。有的虽然进行了财务公开,但是流于形式,公开的内容、方式、时间都不符合要求;对于重大支出项目没有专项公布,实质性内容公开不明细,甚至只是走走过场。
二、加强村级集体资金管理的对策措施
农村集体资金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的发展与稳定。新形势下要实现农村资金的安全运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党委、政府必须对村、组两级财务工作的高度重视,严格按照上级部门文件要求精神执行,部门之间联动,结合纪委、监察、审计、交易的要求规范不断改进完善,使农村集体财务走上了规范化、正常化的轨道。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进一步加强干部培训工作。
深入开展党的廉政法制教育,不断加强思想教育,加强党风廉洁自律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财经法纪法规教育,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进一步引导村民依法参与民主管理,完善各项村级组织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2、更好的履行好农村会计服务站的职责。根据区委区农办的文件精神,我们成立了“农村会计服务站”,与各村订了财务代理委托协议,明确了各村的代理记账员;我们会计服务站的职责是研究制定适合本镇实际的农村会计财务管理实施意见和办法,保证有章可循,强化村、组财务管理,促进农村发展和稳定;审核村资金收支,代理记账;管理农村资产资源;编制各村会计月报表和财务决算;定期开展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检查,定期对报账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指导各村开展民主理财和村务公开工作,督促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根据会计制度的要求,负责会计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及时汇报有关情况,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积累机制,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
3、进一步健全完善集体资金管理监督机制。
加强农村集体资金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对农村的各项合法收入一律使用“江苏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结算凭证”、相关税务发票和财政部门监制的收款收据,同时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则,足额、及时地上交核算,收入原则上不得收取现金,应直接转账进入村级资金统一账户。
严格控制农村资金现金结算,规定现金结算仅限于贫困户慰问、困难补助及其他零星杂工开支。其他日常公务开支一律使用村务卡和银行基本户转账结算。严禁私设账户、公款私存、坐收坐支、截留、挪用。
村内各项经费支出,必须事前申请,注明用途,经批准后方可办理,手续要合法、齐全;重大支出须经支委会提议,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后,方可列支;所有支出必须要经村监委、民主理财小组审核认可。
政府主管部门要构建村银对接资金管理结算一体化平台,通过银企直联系统,与银行系统对接,平台上即可实现对银行账户资金的操作。通过平台权限配置,各村可自主发起转账交易,镇会计服务站、镇农经站、区农办、纪委等部门对资金转出进行全程审核和监督管理。
明确工程项目建设的范围,严格按照工程建设规定的程序:经村两委、村务监督委员会及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形成会议记录,向镇(街道)提出《重大事项报告书》,驻村镇干部同意,报镇(街道)分管或主要领导批准立项,签订规范施工合同后,方可实施建设。5万元以下村自主竞争性谈判(议标),5-50万元以上镇招标,50万元以上需到区招标。村与施工方签订的施工合同,必须包括项目质量要求、完成时间、验收标准、结算金额、纠纷解决机制等。工程结报时必须“五书”齐全,即:重大事项报告书、议标或招投标书、施工合同、镇相关部门参与的验收表或具备资质的监理单位的监理报告、合法票据,方可结报,缺项不得报支。上级相关部门下拨的各项补助款,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擅自改变用途并执行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
4、合理安排、严控支出
为加快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推动村务公开,扩大村民监督和参与度,提高村民自治水平,增强村级财务收支的计划性,加强财务日常收支的管理,严控不合理支出,实现增收节支,我们严把财务收支界定关,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收入预算,做到不遗漏、不隐瞒,科学的制定合理的预算;按照财务收支预算方案,各项开支严格执行制度和标准,严把支出关,按照“先理财、后审批、再记账”的流程要求,村级每笔财务开支按照预算方案对应项目,先申请,由村“两委”成员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讨论通过后,经审核后方可付款。预算内的各项开支一般不得超支,严禁赤字预算和新增债务,遇特殊情况的确需要超支的,要按照财务预算的编制程序追加预算。
5、进一步明确资金收支公开的内容
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村级“三资”和财务公开,增强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透明度,确保村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我们严格按照武委农【2018】29号文件精神,按照“全面、真实、及时、规范”的总要求,进一步健全公开制度、规范民主决策机制、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强化村务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对村级“三资”和财务公开的对象、内容、时间、形式、程序、监督等做了详细的解释和要求,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6、进一步强化监督管理机制。村集体资金监管部门要建立工作协作机制,结合部门职能,部门联动,压实监督管理责任;要科学规划制定村集体资金审计计划,分期分批开展村集体资金审计,同时指导好会计服务站、农经站、村监督委员会做好农村集体资金的管理和监督,齐抓共管提高农村集体资金监管活力。
第二篇:浅谈建筑安全管理对策及措施
浅谈建筑业安全管理对策及措施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5年,我国建筑业完成总产值3万4745.8亿元,同比增长19.7%,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001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建筑安全生产是全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安全生产,是建筑业长期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在建筑业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建筑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2005年,全国建筑业共发生伤亡事故2288起,死亡2607人,居工矿商贸领域第2位。1~4月份,建筑业重大伤亡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上升了40%和17%。其中,4月份,重大建筑施工坍塌事故多发,分别占重大建筑施工事故的63.6%和54.5%。本文针对建筑安全生产状况,从分析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提出在经济日益市场化的条件下,强化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促进建筑业安全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主要问题分析
近年来,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实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政策,采取了加强建筑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措施和办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保持了建筑安全生产形势的基本稳定。2005年,建筑业伤亡事故的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了11.4%和
6.5%。1~4月份,建筑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9%和1.2%。但是,当前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与“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问题有以下4个方面。
1.政府安全管理不到位,监管责任不落实
目前,负责全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仅对建筑业中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实施监督管理,而对全国各类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依法监管工作未完全到位,也未全面有效地履行对建筑业和各类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职责;有关交通、铁道、水利、电力等行业主管部门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对专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监管职责不清,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主体责任尚未完全落实;安全监管部门安全综合监管职责不明确,也缺乏有效手段,其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的难度大;由于政府机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有些建设工程(如化工、冶金及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建设项目),政府行业安全管理职责不明,行政监管主体缺失,建筑施工安全处于失控状态,存在管理盲区。如2006年5月19日,大连开发区沈阳音乐学院分院建筑工地发生模板坍塌事故,造成24名作业人员被埋,其中6人死亡,18人受伤。这起事故暴露出施工企业违法违规分包、转包,建设项目未经施工许可开工建设,施工人员未经安全培训上岗作业等严重问题,而有关部门也未及时纠正。
2.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安全基础管理薄弱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涉及建设、施工、监理、设计、勘察等各责任主体。从历次安全检查,特别是重特大建筑事故暴露出的问题看,有的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流于形式,责任制未落到实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人员不到位,安全设施和劳动安全防护不到位。不少总承包企业对分包企业资质,特别是安全生产条件审核把关不严,违规分包现象严重;不少监理公司的项目监理人员不认真履行安全监管职责;有的设计单位对安全标准和规范重视不够,造成工程存在安全设计的缺陷等。如四川都汶高速公路董家山隧道工程“1222”死亡44人的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其中标企业将隧道施工分包给无资质的施工队伍,监理人员又未履行
安全监理职责;贵州务彭公路珍珠大桥拱架施工“115”死亡16人的特大跨塌事故,其施工企业未制定大桥拱架施工安装实施性施工组织方案并采取专项安全技术措施;北京市西单“95”死亡8人的施工坍塌事故,存在严重设计计算缺陷等。
3.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执法监督乏力
一是目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安全生产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相适应的建筑安全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有待进一步完善。如1997年颁布的《建筑法》,对于建筑领域调整的范围和对象,特别是有关建设管理和责任主体各方安全生产条件、安全生产许可、职责定位、行政处罚等方面的规定不明确或缺失,有的内容与有关法律法规不一致;二是有的建筑安全技术标准及规范已明显落后,特别是由于缺乏有强制性、可操作性的保障建筑施工安全投入明确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的规定等,造成企业在市场不规范竞争的低价中标中缺乏安全投入保证,产生大量事故隐患;三是执法监督不力,对逾期未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或整改不合格的建筑施工企业还未制定明确、有效的处罚规定和办法,行政执法和动态监管工作不够严格。此外,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和发生事故的企业和责任人的处罚力度不够等。
4.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滞后,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不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工大量涌向市场,“门槛”低的建筑业。目前,建筑业从业人员达4000万人,80%为农民工,占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三分之一。不少农民工未经培训教育就上岗作业,有的虽然进行了培训,但培训往往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难以满足施工安全的需要,这也是造成建筑事故多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策及措施
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国的建筑安全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的管理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建筑市场活动的主要参与主体包括政府、建筑施工企业、监理单位、建设单位等都应承担起各自的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共同促进建筑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政府及各级建设管理部门应加强管理
1、建筑安全管理机构体系的总框架
建筑安全管理机构体系建设构想的总体框架,它是在较为完善的建筑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规范作用下,以及在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作用下,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主要通过安全中介组织等组织,对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安全中介组织可以接受政府委托,对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进行监督检查,中介组织就自己的行为向政府负责。建筑承包商积极向业主履行自己的合同义务,并接受业主的监督,同时也接受政府或政府所授权的中介组织的监督检查。项目业主、设计、监理等单位应该自觉接受政府的监督,认真向承包商履行合同义务,并对承包商的安全管理情况进行监督。
2、加强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建筑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必须以《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依法行政,依法监督。目前,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监督管理方式,要改变过去那种替代企业安全员进行安全检查的监督管理方式,要从繁重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二是监督管理内容,要改变过去只对工程实物进行安全监督检查,变为监督检查责任单位的安全管理行为,具体检查其是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安全管理机构、落实人员,安全经费投入情况,采用
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情况,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和落实,防护用具及机械设备的管理和意外伤害保险情况等。
3、建立和完善职业意外伤害保险制度
由于职业意外伤害保险包含积极的经济激励机制,因此,职业意外伤害保险是当今世界各国改善建筑业安全状况的一种最为有效、普遍使用的经济手段。我国建筑业也采用工伤保险和建筑意外伤害保险(雇主责任保险)两种制度并存。但我国的这些制度都不够完善,还需积极探索。目前,我国主要应积极推行以工伤保险为基础,工伤保险和建筑意外伤害保险相结合的制度,同时积极探索意外伤害保险行业自保或企业联合自保模式,通过工伤保险、建筑意外伤害保险、行业自保或企业联合自保三种保险模式促进建筑企业以及建筑业职业安全健康水平的提高。
二、建筑企业应加强安全培训教育工作
安全教育工作要从两方面开展,一是对企业领导决策层的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其安全认识。二是对员工作业层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做好建筑施工企业领导层的安全教育工作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关键一环。据统计,企业领导层安全意识淡薄、法制观念淡薄是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企业领导层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了,才能为执行层起到表率作用,才能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教育培训计划、经费得到支持和落实,执行层也才有动力抓安全生产工作。
建筑行业管理部门应为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建立一个客观、有效的评价系统,每对各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安全生产状况不好的施工企业强制要求其领导接受相应学时的安全教育培训,对安全生产状况良好的企业领导可以少接受或不接受教育培训。教育培训的目的就是提高其安全意识,培训内容应以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以人为本”的安全思想、如何搞好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等为主。
三、工程监理单位要落实安全监理制度
安全监理的目的是对工程建设中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防护及施工全过程进行安全评价、动态监控管理和督察,并采取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保证建设行为符合国家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止建设行为中的冒险性、盲目性和随意性,督促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安全技术措施,有效地把建设工程安全控制在允许的风险度范围以内,以确保安全性。
在工程建设安全监理的主要工作内容方面,有以下一些建议:
1、执行现行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以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规章和标准;
2、督促施工单位对工人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并对分部分项工程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3、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及其安全技术措施;
4、监督检查施工现场的消防工作、文明施工、卫生防疫、冬季防寒和夏季防暑等工作;
5、及时处理各种安全隐患。
四、建设单位要加强安全意识,规范自身的行为
建设单位作为工程项目的投资主体,在施工过程中有检查验收工程质量、控制工程进度、监督工程款项使用的权力,负责对各个环节进行综合管理,在整个工程
建设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对建设单位的行为进行规范是确保安全生产的首要任务。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己经就建设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作了明确规定,这就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加以实施。首先,建设单位对雇用承包商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要求投标单位在编制投标书时,认真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设计,包括其安全目标及保证安全的措施和方法,在评标时,评委还要重点查看投标单位的安全设计,重视安全设计在施工过程中的作用,使建设单位在选择安全的承包商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次,在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可以监督承包商的安全措施落实情况。如积极参加施工现场的安全会议、到施工现场检查、要求施工单位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并提供安全检查报告等。再者,建设单位应当积极地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措施,应当保证为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提供保证作业环境及安全措施所需的费用,提出合理的工期和造价,不得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提出不符合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的要求。
总结:面对发展日益加速的建筑业,要在其发展的基础上同时注重安全,要及时发现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再相应的提出措施与建议加以修正,吧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第三篇:加强农村集体资金
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资)管理,历来就是党中央、国务院重视“三农”工作的政策措施之
一。早在1995年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发[1995]35号),2006年,不仅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做好清理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6]86号),而且中央、国务院两办还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把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制度之一。因此,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工作,有利于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我市农村“三资”管理的情况
近年来,根据农业部、省厅局的安排部署,在市委、市政府重视支持下,借助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促动力,以加强农村财务管理为依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三资”管理工作。主要是:一是清查债权债务。不仅在2005年对农村债权债务进行了典型调查,而且于2006年进行了全面清查,摸清了底子,并促使市政府在2007年下发了《关于做好清理化解乡村债务的实施意见》,今年还有两个县进行了农村义务教育形成债务的清理试点;二是全面推行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度的财务管理“双代管”。截止目前,全市153个乡镇办,已成立“农村会计服务中心”的有139个,购回并安装使用农业部软件的有133个,还有三个进行了县乡联网,有效地实行了“村财乡管”。三是加大了查处力度。不仅连续七年全市统一组织对以税改财政转移支付为主的支农资金进行了农民负担专项审计,而且在2007年由市农廉办牵头,财政、农经、民政配合,对全市3191个村应拨付9856.7万元的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村级管理费补助资金,在《运城日报》和《运城农业信息网》上进行了广泛公示,积极推动了开辟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村级管理费补助资金的“绿色通道”,将村级管理费补助资金直接分配到村,资金直达村级账户,有效地防止了截留挪用和“跑冒滴漏”,切实地维护了广大农村集体的合法权益,进一步监督检查了各级各有关部门的拨付行为。还在今年8月份由市纪委牵头,市监察局、财政局、农业局、审计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对违反农村财务管理行为实行责任追究的办法(试行)》,进一步促进了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和农村财务管理的规范完善,促使农村各项支农惠农资金真正落到实处。
二、当前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1、农村“三资”复杂性强,管理难度大。农村“三资”涉及面广、项目多,既有现金的,又有实物财产的,还有资源性质的;既有可移动的,又有不动的;既有国家支农资金、各项补偿补助款,又有集体收入,还有筹资、捐资等,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多样性,带来管理难度较大。
2、“三资”登记的台账管理不完善。首先是“三资”的底子不清;其次是台账登记管理不全面,对资金、资产还好一些,而对土地(机动地)、“四荒”等的登记就不全、不细或没有台账登记。
3、层层截留、挪用。主要是对税改财政转移支付等支农资金在一些地方存在着比较普遍的层层截留、挪用问题。
4、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不规范。一些地方存在着发包不按照民主程序,不民主公开、不招标投标;村务公开只强调财务公开,不注重“三资”管理的公开。
5、合同签订不规范,集体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证。合同条款不完善,甚至没有书面合同等;寅吃卯粮,发包期限过长,指标降低,集体“三资”承包收益减少。
6、强占强霸集体资产。甚至个别地方存在着农村恶势力强占强霸,随意侵占集体资产,任期内的村干部图安宁,不愿惹;群众敢怒不敢言,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致使集体资产安全无法保证,造成集体资产的流失。
三、关于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是摸清底子,健全台账。首先要对农村“三资”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登记,界定产权;然后建立健全“三资”台账,加强档案管理。
二是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农村“三资”管理的各项制度,做到有章可寻,制度约束。具体有:全面清查界定产权的台账登记制度、民主公开管理制度、审核审批制度、招标投标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承包合同管理制度、集体资产发包或产权变更的资质评估制度、农村“三资”检查制度、保
值增值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产权改革、有序流转制度和“村财乡管”的财务管理制度等。
三是“村财乡管”,强化监督。全面推行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度,以村财乡管的“农村会计服务中心”为平台,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实行台账登记、审核审批、检查、审计监督、资质评估、招标投标、财务管理等有效管理。
四是重拳出击,严肃查处。要提高各级各有关部门对加强农村“三资”管理主要性的认识和工作的重视,加强有关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重点是纳入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建立健全农村“三资”管理各项制度的基础上,与纪检、监察、财政、村务公开等职能部门联合下发一个“关于违反农村“三资”管理实行责任追究的办法”,加大监督检查和查处的力度,严格制度管理,开展村务公开,给予工作保障,严肃处理处罚。
以上认识如有不妥,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第四篇:农村集体资金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三资”)监督管理,是当前基层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特别是基层干部在村级财务管理、集体资产处置、集体资源开发和工程项目建设等过程中侵犯群众利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造成农民上访不断,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管理好农村集体 “三资”,有效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是摆在基层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就当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存在问题
(一)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机构设置不科学,没有形成应有的监管合力。农经站主要承担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指导、监督职能,会计代理中心主要承担代理会计职能,公共资源交易站则主要承担对公共资源交易日常管理的职能,由于乡(镇)农经站、农村会计代理中心及公共资源交易站的机构设置相对独立,互不隶属,最终导致各自为战,工作缺少统一领导、事务缺泛统一协调,只有明确职责分工,没有严密的工作合作,难以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监管优势,没有形成应有监管合力,为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留下漏洞和埋下隐患。如由于资产的出售和工程的招标在“公共资源交易站”进行,“农村会计代理中心”常常因没能掌握第一手资料,以致出现资金失控;有些村干部在集体财产招标出售后有意不将合同等资料报告农村会计代理中心,导致资金滞溜入账、账实不符;有的工程承包后“农村会计代理中心”因没合同,造成盲目支付工程款。
(二)公共资源交易漏洞较多。一是进站交易标准不统一。由于上级对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价值下限多少才需进公共资源交易站交易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各乡镇自定进站交易门槛,标准五花八门,造成进站交易的资产、资源存在随意性,为违规交易提供了可能。二是村级集体资产资源进站交易的招投标数量不多,造成集体利益缺乏保障。由于进站交易标准不统一,使一部分集体资产资源游离于公共资源交易站交易,缺泛监督,造成有的村干部违规发包集体资产、资源,个人从中捞取好处费;个别村干部在集体资产的发包出租时,搞暗箱操作,集体利益根本无法得到保障。三是交易程序不规范,人为减化。没有严格按照“审批-告知-登记-公告-报名-评(开)标-中标-合同”等交易流程进行,存在“偷工减料”,对自己有利的程序则走,对自己不利的程序人为保留。如招投标公告,有的村仅在村部不显眼的地方张贴,没有利用广播、电视、网络进行广而告之,造成投标人单一;有的村不开村“两委”会,少数人说了算,即使开了会,又擅自变更集体决定。四是交易合同签订不规范。有的村在出售、转让、承包、租赁村集体资产时,规范签订书面合同少,常常口说为凭;或者合同要素不全,条款不明,权利义务关系不平等等。
(三)家底不清、闲置浪费。主要表现在一是资产(源)清产核资不及时,或长时间不对帐,造成资(源)产帐实、帐帐不符,家底不清;二是“三资”登记台账不完整、不全面,有的村对机动土地、“四荒地”等村级资源的登记不全、不细,甚至没有建立台账,导致农村集体“三资”存在产权不明晰,长期闲置浪费、流失严重、被挪用占用等诸多问题。
(四)村级财务管理混乱。一是资金资产不入账,体外循环,甚至私设“小金库”。目前,村财乡代的村级财务大部分只有财政转移支付补助收入及相关上级主管部门拨入的专项资金,而对于村级的山林水库的承包租金收入,固定资产变卖收入等,有相当一部分未入账,当作“私房钱”,当作迎送往来“备用金”,导致村级收入不实。主要表现在:有的村擅自使用不合规票据收取资产资源处置费、承包金,长时间不入帐,资金体外循环,由个人掌管资金的去向及用途,并从中渔利;有的村干部自己开票收款、长期不报账,导致无法正常结账;有的村以其他费用支出直接冲抵承包款和租金,收支均不入账;有的村一些机动地、四荒地等资源没有登账,致使村集体资产账外运行及流失。二是支出审核把关不严。有的村开支不经集体研究,大额支出不经讨论;有的村村民主理财公章在村干部手中,民主理财小组形同虚设;有的村干部自用自批;村白条列支现象普遍、严重。三是财务管理混乱。主要表现在:报帐手续不规范。作为报销支出票据按规定必须由审批人、经办人及证明人签字,才能报销。但在实际操作中,有的票据只有审批人,而无经办人、证明人或者有的大额票据只有审批人、经办人而无证明人,甚至极少数发票在既无审批人又无经办人、证明人的情况下入账;有的无正式发票,更无附件,造成假账、糊涂账,导致个别人从中浑水摸鱼;
(五)村财务公开不规范。一是公开不及时、全面、详细。没有按季公开,有的村半年甚至一年公开一次;二是公开内容不够全面,有所保留。财务公开的内容存在欠细欠具体的问题,对于重大支出项目没有专项公布;该公开的没公开,或者只公开合理合法的,违纪违法等上不了台面的则不公开;财务公开后没有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听取群众的意见,群众有质疑的没有给予解答释疑。
(六)民主理财监督形同虚设。一是履行职责不到位。村民主理财小组在村级支出的审签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村民主理财监督小组形同虚设,村干部兼任小组长,自批自监督;有的是老好人,一切围绕村委会的指示办事,民主监督组织变成了村委会的办事机构。理财不按照规定程序召开例会集中审议,而是将村干部签过字的单据加盖审核章了事,民主理财流于形式。二是理财制度不健全,缺乏可操作性。一些村虽然建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但没有制定一套规范的较为细化的理财程序和财务管理审批制度,开展理财工作无章可循,无制度可依,监督把关不到位。三是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缺乏专业知识,不
懂财务。无法检查审核财务账目及相关的经济活动事项,不胜任理财工作,不能有效的发挥监督作用。
(七)村账乡代理工作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一是代理机构未单独设置。各乡镇虽然都成立了“农村会计代理中心”,但这个机构只是一个空架子,既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也没有专职工作人员,更没有安排工作经费,代理会计大多是乡镇农经工作人员兼任,造成农经站工作人员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二是村财乡代理工作未真正落到实处。虽然实行了“村财乡代管”,但有的乡镇对村只是实行了帐目的代管,并没有对其资金使用进行监管,造成了资金管理上的漏洞;有的乡镇农经站虽与村签订了委托代理协议,但未真正意义上实行,“村财乡代管”有名无实;有的村干部为了用钱的方便,将经手收取到的资金不及时缴交收入专户,而是坐收坐支,报帐时只有一堆发票。不管开支是否合规,成了既成事实,乡会计代理中心也只能被动记帐。
二、原因分析
(一)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是一些乡(镇)、村领导对加强农村“三资”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农村税费改革后,村主要收入来源就是上级转移支付,村级已经没有什么资产可管。二是村干部对“村账乡代理”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认为村民自治了,村级财务管理是村里的事,不必实行村账乡代理。否则,就是削弱了村级财权。但既然村财已乡代理,村里就没有必要管了,从而放任对农村集体“三资”的管理与监督。三是认为村民自治,不宜多管。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乡镇干部对村级财务管理不重视,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管理混乱的蔓延,给某些不廉洁干部开了方便之门。
(二)农村集体“三资” 管理工作力量薄弱。2003年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各乡镇农经站并入农业服务中心,由于机构的调整,现在乡镇专门从事农村“三资”管理的人员就一两个,监管力量严重不足。此外,有些乡镇领导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使一些农经人员常年围绕乡镇中心工作奔忙,顾不上本身的工作业务,往往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农经机构虚设、农经职能淡化、农经人员边缘化,是导致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跟不上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对农村集体“三资” 监督乏力。一是民主理财监督不到位。分散的家庭经营,使村民集体观念、民主管理意识淡薄。此外,现在农村大部分有知识有能力的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家的村民基本上是老少病残,他们对集体的事不关心、不过问、不了解,民主管理
和监督流于形式,给了某些不廉洁的干部可乘之机;有的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不是民选的,不为群众说话;有的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文化水平较低,没有理财能力;有的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原则性不强,禁不住村干部做小动作。有的村理财小组组长由村主要干部担任,经费自批自用,民主理财形同虚设。二是乡镇农经站监管乏力。由于实行村帐乡(农经站)代理,乡农经站既负责村财乡代理业务,同时又担负着对村财的监督职责,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自己做账又自己审自己的处境,使村账站审不能很好地落到实处,甚至有的农经站根本没有认真审核原始票据,盖章了事。三是县级监督职能弱化。县级农经机构多是事业机构,执法力度不够。纪检、公、检、法、审等监督部门各自为战,信息交流不畅,工作协调不够,没有形成应有的监督合力。四是村班子内部监督不力。有的村主要干部搞一言堂,大事不开会,小事不研究,班子成员无法监督。
(四)村级财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农村基层财务管理人员整体文化程度不高、年令偏大,大多半路出家,对财会知识掌握有限、会计处帐技能不高,不能适应现代财会工作特别是会计电算化的要求。
三、对策
(一)加强教育,广泛宣传。一方面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宗旨教育和法律教育,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基层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法纪素质。另一方面广泛宣传农村集体“三资”相关政策及加强管理工作的目的意义,增强做好 “三资”监管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形成良好的 “三资”管理工作环境。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将乡镇会计代理中心、乡镇公共资源交易站、乡镇农经站进行整合,三合为一,在各乡镇成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领导小组,由乡(镇)长、纪委书记担任正副组长,负责对“三资”管理的指导、监督,在“三资”管理领导小组下重新组建“村财乡代理中心”、承担村级财务会计核算职能;组建“公共资源交易站”,承担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交易的管理职能;组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办公室,承担农村集体“三资”的监督职能。实现对“三资”管理的统一领导、统一运作、统一规范。建立起乡镇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农业部门业务指导、各村自主管理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三)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本着用制度“管财、管事、管人”的原则,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行,按制度办事。一要加强公共资源交易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产权评估、处置、资产集中采购、交易信息发布、交易合同签订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二要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财务管理制度。包括收入管理、开支审批、财务预决算、管理岗位责任、财务公开等制度。三要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定期清产核资制度。包括资产清查、资产(源)台账、资产评估、电子监管等制度。
(四)摸清底子,健全台账。结合新一届村级换届,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台账进行再次核对,查缺补漏,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台账,并将数据全部录入电脑,实行滚动管理。
(五)完善机制、强化监督。一要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凡属村集体资产(源)处置等村务管理的重大事项以及农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一列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
表会议讨论决定。二要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理财机制。“三资”管理机构要规范公开的时间、内容和程序,在村民方便阅览的地方制定固定的村务公开栏、将财务活动情况向村民公布。对涉及农民利益的重大“三资”问题以及群众关心的“三资”事项要随时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公开形式多样化、公开格式统一化、公开内容明细化、公开资料档案化。要强化民主理财小组监管职责,充分发挥民主理财的监督作用。三要完善审计监督机制。各相关部门要结合村换届选举,做好村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集体资金、资产、资源问题进行重点审计,对查出的问题,综合采取行政、司法等手段,依纪依法予以纠正或处理。四要加强监督检查,强化责任追究。县纪检、监察、司法、农经等部门要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加强工作的协调配合,形成“三资”管理监督合力,促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运行,切实纠正治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强化责任追究,加大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力度,坚决防止和纠正贪污、挪用、侵占集体资金,擅自处置集体资产资源等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
(六)加强培训,提高业务。定期开展对乡镇农村“三个中心(站)”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将财会、招投标、公有资产监管等制度、操作规程等作为主要学习内容,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
第五篇:集体访重复访越级访成因及措施对策汇总
集体上访是指三人或三人以上为了同一问题而串连在一起到共青团机关和主管部门上访,反映意见和要求的行为。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供大家参考选择。
集体访重复访越级访成因及措施对策1
一、处理集体访的暂行办法
㈠要建立健全领导接待来访制度,建立目标责任制。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机制。
㈡对于集体上访,主要领导要亲自接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
㈢要做好集体访群众的思想教育与疏导工作,引导信访者依法信访,并动员其及时返回。
㈣要认真做好回访工作,使集体访处理得更加完善。
㈤严肃查处集体访活动中的违法违纪人员。对于鼓动不明真相的群众扰乱工作秩序,破坏社会治安的幕后操纵者,一经查出,要严肃处理。
㈥在处理集体访过程中,对交办的信访事项推诿、扯皮、顶着不办的责任人要严格追究其纪律责任。
二、处理越级访的暂行办法
㈠凡是越级到上级有关部门上访的,信访部门在做好群众疏导工作的.同时,立即通知上访者所在单位领导,派员及时将其领回。
㈡对于越级访反映的问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及时予以处理,并做好回访工作。
㈢对于越级访反映的重要问题,必要时组成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以此提高办案质量。同时,在调查时可吸收群众代表参与调查并进行公示。
㈣要建立信访听证制度,组织涉案相关单位和人员,在多方听取其意见的基础上,现场做出裁定,使群众反映的问题一次性加以解决。
㈤要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对越级访造成重大损失和社会影响的,要追究所在单位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员的纪律责任。
三、处理重复访的暂行办法
㈠对于重复访,原则上不予受理,但要向其说明处理情况并做好思想工作。
㈡对于涉及重访者切身利益的问题,应责成相关单位予以妥善解决,消除其后顾之忧。
㈢要适时对重访者进行法制教育活动,增强其法律意识,做到依法信访。
㈣要做好重访者的回访工作。定期对其进行回访,广泛征求其意见,回答其提出的问题,消除信访隐患。
集体访重复访越级访成因及措施对策2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日益突出,集体访、越级访不断增多,这已是当前纪检监察信访工作面临的新变化。笔者对*3年以来全县18件集体访、越级访进行调查和综合分析,现就集体访、越级访的成因、特点以及预防和解决的办法谈点肤浅认识。
一、引发集体访、越级访的原因
1、经济欠发展,民怨激发。有的地方或单位部门由于干部思想不解放,经营管理机制滞后,发展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善,广大人民群众存有不满情绪,只要稍有机会极易引发集体访。这类集体访对干部积怨较深,解决问题的要求又高,处理结果很难满足上访者,从而又导致越级访。
2、干部不作为,民愤激怒。一是有的干部作风不民主,工作粗暴,随意侵犯群众权利,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二是有的干部对群众意见、建议和要求不重视、不采纳,财务不公开,专项资金不专用;三是有的干部贪污腐化,以权谋私,违背科学发展观搞各种各样的政绩工程等,严重损害干部形象和群众利益。上述现象引发的信访问题解决难度较大,一时较难完全平息,一有个别用心之人煽动则易出现越级访。
3、政策不兑现,民声沸腾。目前基层存在对政策宣传不及时、不到位,有的干部过份追求政绩,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而本地经济薄弱,为此出现开发征地和拆迁涉及到补偿等无法兑现;企业改置无力支付职工养老保险金、置换金等问题,这些问题久拖不决,最终引起集体访、越级访。
4、认识有偏差,引发上访。有些群众存在崇上心态和唯众心理等片面、错误认识,误认为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问题得不到解决,于是以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给各级组织施加压力。
5、唯利是图,煽动闹访。有的信访人由于个人恩怨,煽动群众集体上访甚至无理取闹,企图利用群众上访来达到个人目的。为了自身的利益,通常采取各种过激行为,围攻工作人员、围堵行政机关等,视各级组织和干部为敌人。
二、集体访、越级访的特点
1、诱因上具有利益性、复杂性。目前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变型的新时期,有些工作环节尚不完善、管理不规范,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企业改革中出现职工工资、退休金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医药费、福利费不能报销,职工无法兑现置换金,欠缴职工养老保险金等问题;城镇拆迁补偿金无法到位;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基本利益得不到保证;等等,这些都直接涉及信访者的经济利益。这些问题有的一时难以解决或不能解决,有的合理要求与其他问题交织在一起难以界定,反映的问题呈多元化,解决难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2、动机上具有公开性、反复性。从上访内容看,有的上访者是为了竟争某一职位(务),有的上访者是为了获取自己的即得利益。上访者求权求利目的动机非常明了。对这类信访问题虽然组织上认真作了处理,但信访者认为没有达到个人目的,为此仍不满意、不理解,并不断反复访。
3、行为上具有突发性、过激性。从集体访越级访的发生看,组织者手法多样,择机应变,表面不动声色,暗地煽动,使我们从事信访工作的人员无所察觉。信访者为了自身的利益,通常来个突其不意并采取各种过激行为,围攻工作人员、围堵行政机关等。
4、组织上具有操纵性、追随性。从目前集体访越级访发生的情况看,大都有牵头者,有人筹款、有人联络、有人谋划,有的信访人利用群众存在崇上心态唯众心理,对简单的信访问题复杂化、由原本的自发访演变为有组织的集体访。
三、预防和解决集体访、越级访的对策
如何处理好集体访、预防越级访,是我们从事信访工作人员必须认真研究和理性思考的问题,要善于从新情况、新问题中寻找规律和特点,增强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从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问题处理和解决好。
1、加强宣传教育,引导依法信访,解决实际问题。当前集体访、越级访反映的问题多数涉及信访者切身利益,对此往往要把引导信访者依法信访、宣传教育和思想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三者结合。一是对合情合理、符合政策,又能够解决的问题,要及时按有关政策、协调尽快给予解决好;二是对那些要求合理,但由于客观原因一时不能解决的,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三是对那些要求过高的,要采取说服教育,引导其在政策、法规范围解决,绝不能迁就;四是对于有过激行为的上访群众,要耐心疏导,劝导其通过正常渠道和方式反映问题。
2、健全工作机制,畅通信访渠道,把握重要环节。对集体访、越级访问题,不能就事论事,更不能局限于出了问题才抓,必须建立健全预防和解决集体访越级访问题的长效机制,畅通信访渠道,使群众冤有处申、苦有处诉、事有人管、问题有人解决,从而及时掌握信访苗头,把集体访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此外,针对集体访越级访的择机性,在做到经常抓、抓防范的同时,还应做到抓重点、重点抓。对重大会议、重大节日、重大活动、敏感期等容易发生集体访的时期,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确保重点时期、重点地区、重点部位不发生集体访,维护好社会稳定;对操纵性集体访,要抓住、盯紧台前幕后策划者及核心人物,有重点的做好思想说服和转化工作。
3、加强廉政教育,推行公开办事,查处信访问题。集体访越级访的产生,大多由于个别党员干部自身不廉洁、方法简单粗暴、办事不公开等造成的。对此一方面要抓好干部廉政勤政教育,提高自身辨别是否能力和在诱惑面前的自控能力;一方面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必须及时派员调查核实,属反映失实的要给予澄清事实,确有违纪问题的一律严格依纪依法处理到位。此外要加大治本力度,大力推行公开办事制度,加强工作透明度,促进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秉公办事,从根本上减少集体访越级访问题的发生。
4、明确工作职责,狠抓责任追究,排查信访问题。解决和处理集体访越级访问题,仅仅依靠纪检监察机关信访部门远远不够,必须全党齐抓共管,各负其责。一是抓领导,落实领导责任,促使领导亲自抓;二是抓基础,发挥网络作用,建立应急机制;三是抓办理,落实包案责任制,做到经常排查信访问题;四是抓兑现,实行目标管理制,把集体访越级访问题与单位工作、领导个人提拔晋升(级)挂钩,同时形成责任网络,严格责任追究。
集体访重复访越级访成因及措施对策3
近年来,集体访、越级访的现象越来越突出,有的严重干扰了党政机关的正常办公秩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如何解决集体访、越级访是当前纪检监察信访工作面临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
一、集体访、越级访的特点
集体访是指5人以上联名反映同一问题的走访行为。具有上访规模较大、人员情绪激烈、相关举动粗野、规则秩序混乱、被人插手利用等特点,是一种非正常的信访形式。
越级访是指上访人越过所在单位或所反映问题的管辖单位而到上级机关的来访。具有漠视基层党委、干扰领导决策、肆意增添压力、相关背景复杂等特点,属于非正常的信访形式。
二、集体访、越级访的原因
一是基层干部工作能力较弱。
部分基层干部由于对国家现行政策规定和相关法律法规掌握了解不多不深,加之在基层工作阅历不丰富,在做群众的思想时调处能力不强,导致群众对基层组织信任度下降,为群体访、越级访的发生埋下隐患。二是干部有违法违纪等腐败行为。
由于个别村组、乡镇干部缺少以人为本理念、漠视群众切身利益;群众观念淡薄、工作作风粗暴;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甚至腐化变质等等,导致民权得不到维护、民声得不到回应、民利得不到保障,从而引发群众的强烈不满,导致群体访、越级访的发生。三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煽动操作。
随着农村干部福利越来越好,部分村民对“权”的欲望增重,致使个别人煽动群众集体访、越级访“闹倒”现有村干部,达到自己“把政”的目的,殊不知这种形式不但践踏了民主,而且难以持久得民心。四是部分群众法制观念淡薄。
一些群众仍存在“人多力量大”“闹得越大越凶就越重视”“罚不责众”“上级讲话算数”“跑上更管用”等观念,漠视法律法规,采取非正常上访形式去解决问题。三、集体访、越级访的防控对策
一要加强教育引导,规范信访秩序。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引导广大群众依法依规依程序上访。各级领导要提高对越级访、集体访的认识,重视基层信访工作,常抓不懈。选好配强基层纪检信访工作队伍,把那些原则性强、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充实到信访工作队伍中。
二是疏通信访渠道,加大督办力度。
解决初信初访问题是杜绝集体访、越级访的首要环节。要畅通信访渠道,热情接待信访,告知受理事项,明确答复期限;建立健全“首访责任制”,对业务范围内初次信访该查清的问题要限期办理、彻底查清、及时回复;对因初信初访得不到及时回复和认真解决被上级查实的,要严肃追究承办人的责任。三是完善法规体系,创新工作方法。
进一步完善维护群众根本利益的法规体系,加大对各级干部依法行政的监督检查,防止因工作失误、失职、失德而引发集体访、越级访。各级纪检干部要注重学习,总结实践,创新方法,以最短时间、最好办法、最高质量办理好所负责的信访问题,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重复访,造成财力、物力、人力损失。四是加强监督检查,提高办案质量。
在对基层单位信访工作督导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有关信访案件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办理、严肃查处腐败问题,把信访案件办成信访人信服、群众佩服的“铁案”。同时做好回访工作,避免出现打击信访人的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