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审判方式改革中书记员角色的重塑
试论审判方式改革中书记员角色的重塑 所谓审判方式,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方式。审判方式改革是以保证司法公正为目的,以公开审判为中心,以强化庭审功能、强化当事人举证责任、强化合议庭职权为内容。其主角是法官,因此阐述法官在审判方式改革中应该怎样做的论文屡见不鲜,但讨论书记员在审判方式改革中可以做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来促进其发展的文章却鲜有所闻。然而,法官与书记员分别是人民法院工作这出“戏”中相辅相成的主角和配角,如果少了配角,这出“戏”就唱不下去。
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试就审判方式改革中书记员角色的重塑作一探讨。
人民法院的书记员,指在我国各级人民法院中担任审判庭的记录工作并办理有关审判业务的其他事项,也可以对案件的审理提出建议的司法工作人员。人民法院的书记员工作,是审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专门性很强的司法业务工作。人民法院书记员的工作水平和完成情况,密切关系到审判案件的质量与办案效率。因此,在当前深化审判方式改革的过程中,书记员加紧完成对自身的重新认识,使自我言行和素质服从于新的角色,尽快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要求,促进审判方式改革的顺利进行,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实践问题。
一对现行书记员角色的评述
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四十条规定:“各级人民法院设书记员,担任审判庭的记录工作并办理有关审判的其他事项。”这一规定用立法的形式规定了书记员的法律地位和重要作用。但是现行书记员所扮演的角色的缺陷也是明显的:
(一)职责不清,角色模糊
《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四十条的规定,是书记员职责的重要法律依据。书记员工作职责,一是担任审判庭的记录工作,二是办理有关审判的其他事项。然而,“办理有关审判的其他事项”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全国各地法院做法不一,有的法官认为书记员就是听法官的,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叫怎么干就怎么干;有的法官甚至让书记员代书判决、审理报告;而有的法院书记员较少,有的法官甚至就自审自记„„
当然,程序法也是书记员职责的具体的法律依据。但书记员的职责规定散见于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及行政诉讼法中,关于书记员职责的规定之间没有系统性,书记员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之后才能系统地掌握其要领,而此刻一般也就是书记员升为代理审判员之时-不再干书记员的工作。
(二)工作被动,角色消极
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书记员不过是抄抄写写、办办杂事,甚至认为书记员可有可无。由于别人的不重视,书记员自己工作起来也就没有热情,没有改革意识。大部分书记员认为自己是处于从属的地位,相对于法官的工作而言是一个配角,只要做好记录、送达及订卷等工作就可以了,自己不重视自己。因此,书记员就不能积极地为深化审判方式改革尽力,起到自己在审判方式改革中应有的作用。[!--empirenews.page--] 二审判方式改革中书记员角色的重塑
现行书记员角色的消极意义是旧的审判方式弊端的必然体现。审判方式改革,要求书记员成为一个职责明确、工作积极的角色;要求书记员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效率,当好法官的配角。
(一)明确职责,角色清晰
书记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有利于划清法官与书记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减少工作摩擦,提高工作效率。笔者认为,根据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书记员的职责为:
1.诉讼中的八项基本任务:
诉讼,是一个案件从“收案”经“审理”到“执行”的完整活动过程,是依程序法进行的。书记员诉讼中的八项基本任务为:
第一,协助审判员做好收案审查,认真办理收案的各种手续,把好诉讼的第一道关。
第二,做好开庭前的准备工作。一个案件经过收案的审查之后,一旦确定审理,书记员就要依法完成开庭前的大量事务性构成工作。这些事务性工作与开庭审理紧密联系,关系到审判案件是否合法、及时。
第三,是审判阶段的中心环节即开庭中的工作。书记员要按照审判人员的部署与安排,细心做好每一项工作。重点是将法定审判的全部活动完整、如实地记录下来。
第四,开庭后的工作。这是闭庭后诉讼活动的延续。书记要协助审判人员将开庭中出现的情况以后需要办理的事实一一处理好。
第五,做好宣判与送达工作。一个案件经过依法审理后产生的判决具有法律的严肃性,书记员应当重视宣判、送达工作。
第六,对于上诉的、抗诉的或者依法需要报核的案件,书记员要办好送交上级人民法院审理的移送手续;同时,上级人民法院的书记员要依法办好审查手续,接收手续。
第七,是诉讼中的最后程序-执行。这是较为关键的工作,书记员除了认真办理有关执行的手续外,还应当协助执行员完成任务。
第八,是诉讼文书的立卷、装订与归档工作。立卷是从诉讼活动一开始就应当进行的,随着诉讼活动的进行,各种诉讼书面材料都应随时整理。诉讼活动一结束,就应当装订与归档。至此,标志着一个案件全部诉讼活动的结束。
2.办理其他的有关诉讼的事项
这一部分与前一部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的事项则明显是诉讼外的工作。“其他的有关诉讼的事项”究竟包括哪些?从实践来看,书记员除完成在诉讼中的八项基本任务外,经常要办理的事项有:群众来访、来信的接待、处理;司法案件的统计;法律文书的校对;代书工作;内勤工作;协助法官起草司法文书;在法官指导下调处轻微的刑事纠纷和简易的民事纠纷,调查较为简单的案件事实。
当然,在最高人民法院没有作出关于如何理解《人民法院组织法》中书记员“办理其他的有关审判的事项”的司法解释之前,只要是法官或庭长、院长安排的有关审判事项,书记员都应当认真办理,在办理中发现问题应及时汇报请示。
(二)勇于革新,角色积极
由于书记员工作在法院中的从属性,其工作不可避免带来一定的被动性、消极性的后果。书记员确实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是法院工作中的配角,但是更要认识到作为配角的积极意义。下面,笔者从这个角度出发,结合自己的实践,对书记员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意见。[!--empirenews.page--] 1.庭前准备工作的改革
庭前准备工作是人民法院在受理民事经济纠纷案件后,开庭审理前的一个诉讼 过程或诉讼阶段,是为了保证开庭审理顺利进行而依法进行的一系列诉讼活动的总和。
(1)开庭前送达工作的改进
一个案件立案后,书记员就要面临种类繁多的通知及传票等送达工作,仅就笔者工作而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五条的规定,要送达合议庭成员通知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要送达诉讼权利义务通知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第一百一十条第一款第一项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七十六条的规定,还要送达举证通知书;另外,还要送达出庭通知书(通知代理人)以及传票等。如果当事人多,当事人的名称、案由等事项都要重复填写,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笔者经过领导同意后,把合议庭成员通知书、诉讼权利义务通知书和举证通知书合三为一,制作了一份统一的通知书,并对当事人提供证据的内容及格式作了统一规定,明确规范了对当事人提供证据的要求,达到了精简工作、提高效率的目的。
(2)预备庭制度的改革
所谓预备庭,又称庭前会议,是指在开庭前由法院召集各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进行某些庭前准备工作,以保证正式开庭能顺利进行的一种程序。实行预备庭既可使法官及当事人都对庭审的形式及内容有一心理上的准备,以提高庭审的质量及效率,亦可节省庭审时间。灵活运用之,可以有效克服目前庭审的某些弊病。
预备庭的主体应该包括诉讼各方当事人及其委托代理人。关于预备庭的主体,还应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法院应否参加预备庭;二是法官应否参加预备庭。
对于第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回答应是认定的。鉴于我国目前当事人的经济、教育状况及律师队伍的素质状况,我们不便于照搬国外的相应的程序。因为,由法院指导当事人进行庭前准备,既可以完成必要的准备,也可借机进行一些普法工作,为以后的法庭审理提供方便,而且,我国目前的社会法律制度也使得当事人自行取得一些证据有困难,需要法院进行协助,法院对此不理,显然不合时宜。
对于第二个问题,笔者认为答案应是否定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第五条第七款规定“案情比较复杂、证据材料较多的案件,可以组织当事人交换证据”。该规定没有说明由谁主持证据的交换,是书记员还是主审法官抑或是合议庭的其他成员?现在我国一般都是由主审法官组织当事人交换证据。然而,在国外,不论是大陆系国家确定的“准备程序法官”还是英美法系国家确定的“主事法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作庭前准备工作的法官与审理该案的法官不是同一个人。
笔者认为,法官不应参加预备庭。这是因为:
首先,这样可以避免法官在庭前与当事人有接触,避免了法庭在庭审前对案件有过多的主观看法,容易导致法官先入为主,妨碍审判公正,而且使庭审流于形式;[!--empirenews.page--] 其次,现代民事诉讼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当事人诉讼地位的提高及对法官的恣意与自由裁量权的限制。限制法官恣意,在纵向关系中表现为审级的监督,在横向关系上就表现为对当事人合意的支持。易言之,及平等主体的合意在民事诉讼中对国家干涉的矫枉过正。在法庭审理前,法官介入当事人之间的证据交换等工作,显然带有一定的对当事人合意的影响,与现在民诉法的改革方向相左;
最后,预备庭的内容主要是交换证据和确定争议的焦点,是一种程序上的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应严格与法庭审理中的调查庭相区别,在预备庭中不应进行质证,核证等工作,也不应对当事人进行询问、调查。而由法官主持预备 庭,极其容易造成二者之间的混淆,在交换证据的同时对证据进行一定的调查,不符合强化庭审功能的审判方式改革的目的。
因此,笔者认为,预备庭应由书记员主持,理由如下:
第一,法院经过多年的发展,书记员基本具备了相应的素质,他们一般是高等受过法学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对法律尤其是程序法有一定的理解,而且他们精通业务,熟悉法庭工作的程序,足以胜任这项工作;
第二,由书记员主持预备庭,可以避免前述由法官主持预备庭的弊端;
第三,预备庭并不属于程序审查,不需对证据进行核查,进行的是一些事务性的工作,由书记员主持,既可以减轻法官的工作压力,又可使法官保持尊严感,为以后的庭审铺平道路。
最后,在确定当事人争议的焦点和交换证据之后,由书记员对预备庭的内容进行总结,形成最后清单。清单内容包括诉讼各方无争议的证据(此后不再调查)、出庭证人的名单、诉讼各方在预备庭中承认的事实、要求法庭调查的证据等。此清单由各方当事人最后确认后,提交法官。
(3)庭前接纳证据制度的完善
目前,当事人在立案阶段提交的证据,立案庭会出具一个提交证据的清单给当事人,但在案件进入业务庭后至开庭前,当事人再提交证据,据笔者调查,不少法院就不再出具收据给当事人。这样不仅容易出现如果证据遗失责任不清等问题,而且也不符合1998年6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995次会议通过的法释(1998)14号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第四条“审判人员收到当事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递交的证据材料应当出具收据”的规定。笔者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尽快印制统一的接纳证据的收据,并规定由法官或者书记员对当事人在开庭前提供的证据出具收据给当事人收执并附卷,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庭前接纳证据的制度。
2.笔录工作的改善
一个书记员最重要的工作是制作笔录,尤其是庭审笔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兹不赘述。笔者认为,书记员要适应时代的变革,结合审判方式改革做好笔录就应该做到:[!--empirenews.page--](1)必须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笔录工作十分辛苦,所以做一个书记员要准备吃苦。因此热爱这项工作是作好笔录的前提,另外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对于书记员来说,应时时想到,我们的记录是人民法院行使国家审判权的具体体现,它将接受历史的检验,来不得半点马虎。记录人的责任,就是将案件审理的情况如实地、全面地反映出来。
(2)必须掌握法律,熟悉案情
要当好书记员并不仅仅是能够将案件审理情况记录下来就够了,还必须掌握丰富的法律专业知识。书记员应当熟悉审判业务,懂得办案程 序。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研案件时,经常要引用有关法律条文等。如果书记员对这些不熟悉,就很难避免记录中出现差错。
书记员必须了解案情,对担任记录的案件,应首先阅卷。对案情复杂、牵涉人数较多的应作一些摘要,掌握案件的来龙去脉以及案件中涉及到的时间、地点、人名、物名、专用名词术语及生字、生词等。这样记录起来就很方便,而且速度也快。
书记员还应了解法官的特点。每个法官问话、语言表述等各有不同,要主动向法官了解其办案的具体计划,认真阅读法官的调查、询问、提审提纲,了解法官对案件重要事实部分发问的意图,区分重点和一般,写出完整、准确的笔录。
(3)必须练好记录的基本功
首先,要加强文字修养,提高概括能力。
记录工作是一门科学。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先要记录时不失原意,不能以个人意愿任意取舍。在这个基础上,又要力求语言简练,文理通顺。书记员要有分辨说话重点和根据概括能力。在记录时,对重要情节应尽量按原话记,尽量全部记下来,对一些一般情节和重复罗嗦的部分可以在不失原意的前提下概括一下,文字精炼些。但应特别注意不失原意,如果违背了这一点,那么再精炼、再概括的文字也失去了意义。
其次,要学会电脑中文速录。
现代化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这个信息化的社会又是以电脑为载体的。社会的发展和审判方式改革必然要求书记员记录由笔变“机”-速录机,推广使用中文速录机已势在必行,这是法院审判记录方式抑或是工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最高人民法院曾于一九九七年八月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国法院系统大力推广使用“亚伟”中文速录机,作为实现法院审判记录计算机化的理想产品。根据笔者的实践,速录机确实有以下的优点:由于采用多键并击的方式,每秒钟平均可击键2.5次,每分钟可打到200个汉字的高速度;在电脑上修改方便快捷,克服了用笔记录后在纸张上修改困难的缺点;笔录的字迹清楚美观,便于当事人和法官查阅;用速录机记录下来的的笔录等案件材料,还可以在笔录形成的同一时间上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发展法院计算机综合信息管理网络的功能,提高办公、办案的现代化水平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因此,书记员应该尽快掌握这一强大的现代化工具。
(4)必须拓宽知识面
社会是复杂的,由各式各样的人和事物构成,作为审判机关,法院每天都与社会上各种人打交道,审理的案件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反映了许多社会现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以及各种社会矛盾,人际关系交织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工作人员审理案件,仅凭法律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没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知识,就不可能审理好案件。由于案件的审理主要是通过笔录来反映,作为书记员也同样必须具有较丰富的社会生活知识,这样才能在记录时抓住关键问题,做到准确无误,在案件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法院的书记员,笔者认为应紧紧跟随社会的发展潮流,认真学习一些新知识,如随着因特网的发展,电子商务也应运而生,书记员如果不及时掌握有关的知识,不要说研究其法律适用问题,连作好这些案件的庭审笔录都很困难。[!--empirenews.page--] 总而言之,书记员工作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书记员职责履行得好坏,对能否如实反映整个审判活动的全部情况,对案件能否正确、合法、及时地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每个书记员都不应妄自菲薄,必须明确法律赋予自己崇高而神圣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应该无愧于自己头戴的国徽、肩扛的天平。
第二篇:关于行政审判方式改革的调研
关于行政审判方式改革的调研
行政案件“圆桌审判”模式继承和发扬了马锡五审判方式,借鉴了协商式司法的理念,创造了对话和交流的良好氛围,从而促进沟通理性,最终达到纠纷解决的目的。根据行政纠纷解决的类型,对圆桌审判制定了较为详尽的适用范围,分为根据合意的纠纷解决和根据决定的纠纷解决两类。由于行政诉讼法在行政案件审理中没有调解程序的具体规定,为了通过多元化措施解决行政争议,该院在法庭的“最后陈述”结束后,增加了“协调程序”,即征求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后进入协调程序,如果达成协议的按照撤诉处理;达不成协议的,法庭再进入判前评断阶段,直至最后依法判决。同时,将圆桌庭审向庭前和庭后两个维度作了延伸,即庭前圆桌交流和庭下圆桌协调评断,使大批行政争议得到及时妥善化解。因此,圆桌审判的优势在于其让诉讼双方当事人在一张桌子上平起平坐,从形式上弱化相对人和行政机关的对立,减轻行政诉讼原告的心理负担,有利于行政案件的迅速处结。
二是通过圆桌审判强化行政审判联动协调机制,提高行政审判的社会效果。法院的司法判决具有定纷止争的功能,且能够彰显公平,实现正义。但囿于我国行政审判权作用范围相对狭窄和审查强度略显薄弱之实际,法院依法作出的行
政判决并不当然能钝化官民矛盾,相反,由于行政判决未能真正实现当事人,特别是原告的诉讼目的,法院往往会成为原告迁怒的对象。因此基于现实之考量,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案结事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和谐稳定,协调化解行政争议成为法院行政审判工作的重心。在普通诉讼模式下,由于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因此,只能依法进行审理,步骤中规中矩,无法进行实质性协调。但在“圆桌审理”模式条件下,不再拘泥于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认定,还可以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关的法律关系和事实进行协调,范围宽阔,往往能够突破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界限,从而发现纠纷争执的根源,促使矛盾的得以化解。“圆桌审理”模式为行政纠纷的协调化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营造了一个相对宽松平和的环境,是创新行政争议协调化解机制的一个重要探索。该项举措还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社会效果。
在2004年6月,省委率先在全国作出了加强两院工作的决定,就加强全省法院检察院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全省各级党委、人大和政府认真贯彻会议精神,态度坚决,举措硬朗,为努力实现良好的司法环境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各级党委按照中央的要求,站在大局高度,对人民法院的工作给予了倾力支持。并以此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的重要举措。4年多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法院工作,鼎力支持法院依法履行职责,积极为法院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政策支持,大力帮助法院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有效地推动了法院各项工作的新发展。据统计,2003年以来,全省各地党委、人大、政府下发的支持法院工作的文件约有150余件。
第三篇:民事诉讼基本模式与审判方式改革
民事诉讼基本模式与审判方式改革
一、民事诉讼基本模式概念
模式,又可称为“模型”,是指某一系统结构状态或过程、状态经过简化抽象所形成的样式。⑴也有学者提出模式是对某类事物或行为特征的概括或抽象,即模式通过提示该事物与他事物的本质属性来说明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差异。⑵
民事诉讼基本模式又称民事诉讼结构。当前法学界比较认
同的民事诉讼基本模式称之为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两种类型。但学界对于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基本模式的含义却存在不同的或模糊的认识。特别是对当今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民事诉讼体制的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和以原苏联为代表的民事诉讼体制的基本模式划分的归类并非一致,于是有学者提出在明确民事诉讼基本模式基本含义的前提下,进一步理清民事诉讼基本模式的划分根据是必要的,如果不明确模式的划分根据就不能够正确地加以归类,并导致连锁错误。⑶
人们根据民事诉讼基本模式这一工具对三大法系(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和以原苏联为代表的民事诉讼体制)进行分类。根据一部分学者的观点,“英美法系国家多采用当事人主义,大陆法系多采用职权主义。”并认为这种观点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通常的观点。⑷还有一种观点即张卫平学者于1993年在一篇题为《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两种民事诉讼基本模式的分析》指出:不管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其民事诉讼体制的基本模式都是当事人主义,而原苏联东欧各国都可纳入职权主义模式。⑸有学者指出,两种观点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作为两种民事诉讼基本模式的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的基本含义如何理解,即各自对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有自己的定义。作为当事人主义的对立物的职权主义诉讼基本模式,在大陆法系的民事诉讼理论中,关于职权主义一般认识是“承认法院在民事诉讼中拥有主导权的原则总称为:‘职权主义’”。具体为:(1)、法院对程序的进行、开始及诉讼对象的决定有主导权;(2)、诉讼证据资料的收集及诉讼争点的确定一般由法院主动进行,并且认为对程序进行主导称为“职权进行主义”;对程序开始、终了及诉讼对象的决定,诉讼资料的收集及诉讼争点等方面的主导权称为“职权探知主义(DiositioMaxine)。笔者认为,不管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中,对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的理解主要围绕以下两方面确定:(1)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进行、推动由谁进行,即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依赖于当事人,另一种是由法院主导进行;(2)法院裁判所依赖的证据资料收集及诉讼争点确定的来源。一种是由当事人收集证据资料,在自己诉讼主张范围内确定诉讼争点;另一种是由法院主动调查收集证据,同时确定诉讼双方当事人的诉讼争点。这些活动的进行如果是依赖于当事人完成的,称为当事人主义,由法院依职权进行的,称为职权主义。在当今两大法系及原苏联为代表的民事诉讼体制中,由于相互取长补短,不断对自己的诉讼结构进行调整,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外开放及经济贸易往来等,加上国家对经济生活领域的干预,两大法系的诉讼结构或模式已相互吸收或部分融合,不再具有绝对的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但是要把握好民事诉讼的整体结构,建立具体的体现民事诉讼的公正、效率、自由等价值为内容及达到公平、合理地解决民事纠纷的目的的诉讼制度,尤其是充分发挥当事人的积极作用,并使其诉讼权利得以充分保障,法院的中立裁判者的身份得以体现,探讨民事诉讼基本模式非常必要,也是促进审判方式改革的必要前提。
二、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及结构分析
件的诉讼人应就其所主张的事实举出证明方法(书面证据、证物、证人、勘验、鉴定等),法院亦应自行调查事实,搜集调查证据、法院认定事实、应凭证据,不应单凭诉讼人的陈述。”⑺这是我国当前的经济、政治及法律文件等条件决定我国法律制度的特点,具有典型的职权主义色彩。在对待裁判争议的事实根据上,法院对民事争议的裁判可以依照当事人的陈述和提出证据为根据,法院可以甚至完全可以自己独立收集的证据为依据对案件进行裁判。法院可以在当事人主张的证据范围以外,依职权独立收集证据,而不受当事人主张证据范围的限制,法院不只是简单地核查当事人提出的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还要直接收集证据。《试行》第65条第2款规定,法院有权“全面地客观地收集和调查证据。”在各种具体程序的启动和终结方面,法院具有主动性和决定性。如执行、保全程序的启动等,《试行》都规定法院可以依职权主动开始,并且明确规定执行的开始的方式之一是职权移送为主,当事人申请为辅、法院在民事诉讼中的主导性还体现在对当事人处分权的干涉方面。例如,法院可以不受上诉请求范围的限制,对一审诉讼标的进行全面复审。由此可见,不管是在程序的开始、进行及对程序的推动和证据资料的收集、争点的确定方面,《试行》中规定法院总是具有主导作用,甚至决定作用,当事人处于被动地位或者辅助作用。所以有学者认为在法院与当事人的基本关系上坚持了法院的主导地位,反映出很强的职权干预色彩,也反映出《试行》对当事人主体自治的忽视。⑻
1991年我国对《试行》进行了大的修改,并成为我国第一部正式施行的民事诉讼法典。新民事诉讼法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民事诉讼规范,对于在新的形势下比较科学、公正、迅速和经济地解决民事纷争起到了重要作用。新民事诉讼法与《试行》相比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即民事诉讼程序中法院职权干预的弱化以及相关的当事人处分权的强化,例如,执行程序和财产保全程序的启动方式由法院以职权移送为主开始改为以当事人申请为主;上诉制度方面,针对《试行》中规定的二审法院:“不受上诉范围的限制”的职权干预规定,将其改为:“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对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但是应当看到新民事诉讼法对法院职权干预的弱化只是一种量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我国民事诉讼体制发生了结构性的转换。在最能体现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主导性方面没有根本的转变,即作为法院裁判根据的事实不受当事人主张的限制,法院可以在当事人主张以外依职权主动收集和提出证据,并依此为依据对案件争议作出判决。⑼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中规定“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的同时,又规定“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所以,有学者认为,从民事诉讼基本模式的角度看,现行民事诉讼体制依然属于职权主义类型。⑽
笔者认为,从国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的历史过程看,解放初期几个有关民事诉讼的规定,到民事诉讼法《试行》颁布施行,直至新民事诉讼法的颁布执行,始终没有摆脱法院或法官在民事诉讼中的主导作用,甚至决定作用,从而使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处分权或辩论权无法得到发挥,甚至受到严格的法官行政化职权的限制。因此,我国民法及有关法律中规定的当事人自治原则无法在诉讼程序中保障实现。从而对我国市场经济中当事人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影响了法律的公正、公平、自由等价值的实现。有学者对职权主义模式的基本结构缺陷进行了分析。认为:“结构性缺陷是指这种模式所内含的缺陷,是由于职权主义模式自身的基本构造所决定的,不改变这种基本结构其内含的缺陷就无法消除。”并且认为职权主义模式的基本结构是法院(法官)在民事诉讼程序中起着主导地位,具体体现为法官所裁判的诉讼资料不受当事人双方主张的限制。因此,当事人在诉讼程序中就处于被动和相对消极的地位,这种基本结构的缺陷最明显的直接使作为民事诉讼程序核心的辩论程序空洞化,并最终导致整个民事诉讼程序空洞化⑾。笔者认为,当前我国民事诉讼结构中当事人的主张得不到法院的认可,诉讼地位中的主导作用无法体现,法院的取权色彩过于浓厚。所以,我国民事诉讼审判方式的改革根本出路中于重建我国诉讼结构,做到切实强化当事人在诉讼中的主导作用,弱化法院(法官)职权,建立一种接近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
三、重建民事诉讼结构,改进我国民事审判方式
民事诉讼模式的转换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转换过程中还涉及一系列有关诉讼体制的调整问题,民事诉讼基本模式从既存的职权主义向大陆型当事人主义诉讼论模式的转换所体现的实质精神是强调当事人在诉讼中的主导作用,强调当事人的主体性。因此,除了直接关系民事诉讼模式的基本点的有关规定应该加以修改以外,还有与此整合协同的制度也要加以调整,诸如管辖制度,当事人制度等。民事诉讼基本模式的转换实际上就已经提出了再次修改民事诉讼的问题⑿。笔者认为,民事诉讼的基本模式转换问题,也就是民事诉讼结构的重建,同时也是审判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当事人与法院在诉讼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权限划分问题。我国要建立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符合法治精神的民事诉讼审判方式,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民事诉讼结构进行调整。
首先是程序的启动、进行和推动应以当事人为主,法院或法官应遵守“不告不理”的诉讼原则。我国宪法第12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民事诉讼法第6条也明确规定:“民事案件的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有学者认为法律赋予法院的这种特殊身份决定了法院在民事诉讼中必然居主导地位,对民事诉讼起主导作用。并认为这种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法院决定民事诉讼的开始与终结,表现法院指挥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再次,法院决定民事诉讼的结果;最后,法院保证判决和裁定的执行⒀。笔者认为,在不能因诉讼从法院立案受理开始即认为民事诉讼中程序的启动和进行的决定作用在法院。因为,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只要符合起诉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受理案件开始诉讼的根据由法律规定,人民法院没有自由裁量权。相反,诉讼的开始决定于当事人是否向人民法院起诉。至于法院指挥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决定民事诉讼的结果及保证判决和裁定的执行,也是法院根据法律规定履行其中立裁判者的职责,行使司法权的必然结果。况且,根据当事处分权原则(包括程序上和实体上的处分权),在诉讼过程中,原告可以随时撤诉或放弃诉讼。虽然当事人处分行为必须接受法院的审查监督,如果当事人的处分行为违反法律或损害国家、集体或他人的合法权益,法院有权否决或加以纠正。这并不限制当事人原来的诉讼行为,而是对一种新的侵权行为的监督,即对权利滥用的防止。我国民事诉讼法对证据开示没有作任何规定。1998年6月最高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对民事证据制度进行较大的改革。1999年10月最高法院《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第16条指出,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要进一步完善举证责任制度,除继续坚持主张权利的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的原则外,要建立举证时限制度,重大复杂疑难案件庭前交换证据制度完善人民法院收集证据制度,进一步规范当事人举证、质证活动。由此可见从我国民事诉讼发展趋势看,建立证据开示制度成为必然。但由于证据开示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如程序繁琐,未聘请律师的当事人易受制约和变动。因而要求律师制度存在,当事人素质和律师数量质量提高以及当事人尽量委托律师代理,因此又将增加诉讼成本。于是有学者提出创造证据开示制度的运行环境,如诉讼体制环境、法制环境、政治经济环境、诉讼观念环境等。如诉讼体制上推进民事诉讼制度转向弱化法院职权的方向,强化辩论原则,实行当事人举证的证明责任制度。当事人未主张的事实,法院不能依职权主动收集调查⒂。也就是说建立证据开示制度还必须进行法治环境的创造及相关诉讼制度的改革。
再次,是辩论原则的贯彻和争点的确定。前面已提过,处分权主义和辩论主义是当事人主义的核心和基调。所谓辩论主义,一般是指只有当事人诉讼中所提出的事实,并经辩论才能作为法院判决依据的一项诉讼制度或基本原则。反之,当事人没有在诉讼中,提出的事实就不能作为法院裁判的依据⒃。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时,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这是我国民事诉讼法辩论原则的表现,但是现行民事诉讼法关于辩论原则的规定过于简单,而且没有充实的内容,更缺乏司法实践的贯彻实施,也就是立法理论及实践都存在很大的缺陷。要真正贯彻辩论原则,实行较为彻底的当事人主义,必须贯彻辩论主义包含以下三原则:⒄第一,当事人没有主张的事实不能作为判决基础。即当事人如果不主张有利于自己的事实,就不能作为判决的基础。第二,法院对当事人之间没有争议的事实,必须原原本本作为判决的基础。即对自认事实、包括对自己不利事实,都应作为判决的基础。第三,当事人之间没有争议事实原则上限于当事人所提出的证据。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明原则,阐明案件事实所需要的证据由当事人负担,法院不能依职权调查取证。这是法院作为中立裁判者所必须的。
总之,我国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不能只在一些表面上的,形式上的工作上做文章。必须切实加强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的转变,建立相应的具体的诉讼制度和诉讼规则,以保证法院裁判工作公正、公开进行,促进司法公正和诉讼效率的提高。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第四篇:书记员在法院审判中的工作职责
书记员在法院审判中的工作职责、作用和地位 我国法院现在的书记员,虽然《人民法院组织法》对其职责范围和工作任务规定的不是十分明确,但根据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和审判实践中的要求。书记员主要从事记录工作、作好诉讼中的工作以及协助好法官处理有关审判的其他工作。
1、书记员在人民法院工作的职责。
书记员最基本的职责就是对审判庭审理案件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笔录。办理刑事、民事经济和行政诉讼案件的过程中,以文字的形式记载,如实地反映诉讼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调查笔录、勘验笔录、庭审笔录、合议庭笔录等,书记员都应系统地了解笔录的性质、作用、特点,熟悉制作各种笔录的方法。除此之外,从一个案件的收案、审理、审判到执行整个过程,都是依据程序法的具体规定进行的。包括在收案的审查与登记工作中,对案件材料的审查和办理好收案的各种手续。在审理案件中,作好庭审准备,包括填写各类诉讼文书,送达、张贴公告、布置法庭、宣布法庭注意事项,将法庭审理的合部过程如实详尽地记录下来。闭庭后,书记员应当协助法官将开庭中出现的情况和需要办理的事项一一处理好,并将依法审理作出的裁判文书及时地送达当事人。对于上诉、抗诉或依法需要报请复核的案件,书记员要办好送交上级人民法院审的手续。对于执行工作,协助法官 办理好有关执行的各种法律手续。随着诉讼活动的结束,要及时将整个诉讼活动有关的文书立卷、装订、归档。
2、书记员在人民法院工作的作用
书记员在人民法院工作中的作用是由书记员的工作任务所决定的,书记员的工作是人民法院业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一起案件,从立案到结案的整个诉讼活动中,有的工作需要书记员去做,如询问证人,评议案件等,这都需要书记员通过记录工作使其变为有形材料,并以此体现整个诉讼活的全过程,其次,书记员工作还是制作司法文书的基础和依据。司法文书是审判活动的集中反映,是审判活动的结论和文字凭证。其制作的基础和依据,就是法官与书记员在办案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笔录。根据办案实际情况形成的各种笔录,根据办案实际情况形成的各种笔录,就是书记中工作的任务,再次,书记员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案件质量。一起案件,从受理到审结,书记员都要独立或配合法官完成许多工作,书记员制作完成的卷宗材料,往往衡量一起案件质量如何的主要依据,通过审查各种记录和法律文书,就可以对这起案件质量的诉讼程序和实体处理作出相应的评价。最后,书记员工作是决定案件能否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重要条件。经过书记员制作、整理、装订起来的各类审判卷宗多是永久性的或需要长期保存的历史档案,这些档案不仅对国家制定法律,确定各项方针政策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而且对法院自身总结工作,尤其是再审、复审案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书记员在人民法院中的地位
书记员在人民法院中的地位,是由法律加以规定的,我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四十条及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都明确了书记员的地位和任务,法院的书记员具有书记员的法定职务,依法参与办案工作的全部过程,履行法定职责、完成法定任务,从而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在具体案件的审理中,书记员必须服从法官的指挥,在法官的指导下做好审判案件的记录、文字、卷宗整理、证据保管及司法统计等工作,但在其职责范围内,书记员可独立地进行司法辅助工作,并可以对法官在办案过程中执行法律等具体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由此可见书记员也有相对的独立性。
实行公开的文化知识和法律专业知识的考试,针对书记员工作的特点,注意考察考试对象的综合分析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记录速度、质量、计算机操作水平,全面考核政治立场、思想品德、法制意识、纪律观念、应变能力、举止仪表等方面。把最适合书记员录用条件、素质和能力的人员放到书记员工作岗位上,把好录用、选用书记员这一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素质、高效率的书记员制度,不仅要在提高书记员法律素质上面下功夫,还要创建独立于法官的书记员序列管理模式,形成书记员——助理书记官——书记官 ——主任书记官的序列模式,充分调分调动书记员工作的积极性,使其能安身立命地做好本职工作,协助好法官做好审判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建立中国特色的书记员制度,可以考虑包括以下内容:
1、实行书记员集中管理制度。在法院内部设书记员处,作为书记员的业务主管部门,地位与法院其他内设机构平行。书记员与审判庭分离,使书记员完全附属于审判员的工作关系转变到辅助审判员办理个案的合作关系。书记员处的职责不仅包括接收案件材料、法庭记录等工作,还亨有分送案件、安排开庭日期、确定出庭的书记员等权利。
2、实行书记员单独序列管理制度。根据书记员职务的特点,设立相应的职级,如书记员、助理书记官、书记官、主任书记官等。书记员的最低职级可以考虑低于法官最低职级一级。实行书记员职务终生制,保障可以按序列正常晋升。
3、健全书记员管理制度。包括书记员的任职录用、培训、考核、奖惩、工作程序等均要有相应的制度落实。任用书记员的条件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外,要着重看是否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记录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任职资格应有别与法官。通过建立《案件材料移送制度》、《书记员分案制度》、《安排开庭制度》、《法庭记录制度》等日常工作制度以保证书记员处工作的正常运转【6】。
一、明确任务,定位角色
书记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有利于划清法官与书记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减少工作摩擦,提高工作效率。笔者认为,书记员的职责为:
(一)诉讼中的八项基本任务
诉讼,是一个案件从“收案”经“审理”到“执行”的完整活动过程,是依程序法进行的。书记员诉讼中的八项基本任务为:
第一,协助审判员做好收案审查,认真办理收案的各种手续,把好诉讼的第一道关。
第二,做好开庭前的准备工作。一个案件经过收案审查确定审理后,书记员就要依法完成开庭前的大量事务性构成工作。这些事务性工作与开庭审理紧密联系,关系到审判案件是否合法、及时。
第三,是审判阶段的中心环节即开庭中的工作。书记员要按照审判人员的部署与安排,细心做好每一项工作。重点是将法定审判的全部活动完整、如实地记录下来。
第四,开庭后的工作。这是闭庭后诉讼活动的延续,书记员要协助审判人员将开庭中出现的情况及以后需要办理的事实一一处理好。
第五,做好宣判与送达工作。一个案件经过依法审理后产生的判决具有法律的严肃性,书记员应当重视宣判、送达工作。
第六,对于上诉的、抗诉的或者依法需要报核的案件,书记员要办好送交上级人民法院审理的移送手续;同时,上级人民法院的书记员要依法办好审查手续,接收手续。
第七,是诉讼中的最后程序-执行。这是较为关键的工作,书记员除了认真办理有关执行的手续外,还应当协助执行员完成任务。
第八,是诉讼文书的立卷、装订与归档工作。立卷是从诉讼活动一开始就应当进行的,随着诉讼活动的进行,各种诉讼书面材料都应随时整理。诉讼活动一结束,就应当装订与归档。
(二)办理其他的有关诉讼的事项
从实践来看,书记员除完成在诉讼中的八项基本任务外,经常要办理的事项有:群众来访、来信的接待、处理;司法案件的统计;法律文书的校对;内勤工作;协助法官起草司法文书;在法官指导下调处轻微的刑事纠纷和简易的民事纠纷,调查较为简单的案件事实;法官或庭长、院长安排的有关审判事项。
二、创新工作,提升技能
由于书记员工作在法院中的从属性,其工作不可避免带来一定的被动性、消极性的后果。书记员确实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是法院工作中的配角,但是更要认识到作为配角的积极意义。下面,笔者从这个角度出发,结合自己的实践,对书记员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意见。
(一)庭前准备工作的改革
庭前准备工作是人民法院在受理民事经济纠纷案件后,开庭审理前的一个诉讼过程或诉讼阶段,是为了保证开庭审理顺利进行而依法进行的一系列诉讼活动的总和。
1、开庭前送达工作的改进
一个案件立案后,书记员就要面临种类繁多的通知及传票等送达工作,仅就笔者工作而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五条的规定,要送达合议庭成员通知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要送达诉讼权利义务通知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第一百一十条第一款第一项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七十六条的规定,还要送达举证通知书;另外,还要送达出庭通知书(通知代理人)以及传票等。如果当事人多,当事人的名称、案由等事项都要重复填写,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如将合议庭成员通知书、诉讼权利义务通知书和举证通知书合三为一,制作一份统一的通知书,并对当事人提供证据的内容及格式作统一规定,既明确规范对当事人提供证据的要求,又达到精简工作、提高效率的目的。
2、预备庭制度的改革
所谓预备庭,又称庭前会议,是指在开庭前由法院召集各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进行某些庭前准备工作,以保证正式开 庭能顺利进行的一种程序。实行预备庭既可使法官及当事人都对庭审的形式及内容有一心理上的准备,以提高庭审的质量及效率,亦可节省庭审时间。预备庭的主体应该包括诉讼各方当事人及其委托代理人。关于法官应否参加预备庭,笔者认为答案应是否定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第五条第七款规定“案情比较复杂、证据材料较多的案件,可以组织当事人交换证据”。该规定没有说明由谁主持证据的交换,现在我国一般都是由主审法官组织当事人交换证据。然而,在国外,不论是大陆系国家确定的“准备程序法官”还是英美法系国家确定的“主事法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作庭前准备工作的法官与审理该案的法官不是同一个人。
笔者认为,预备庭应由书记员主持,理由如下:
第一,法院经过多年的发展,书记员基本具备了相应的素质,他们对法律尤其是程序法有一定的理解,熟悉法庭工作的程序,足以胜任这项工作;同时由书记员主持预备庭,可以避免由法官主持预备庭的弊端;
第二,预备庭并不属于程序审查,不需对证据进行核查,进行的是一些事务性的工作,由书记员主持,既可以减轻法 官的工作压力,又可使法官保持尊严感,为以后的庭审铺平道路。
第三,在确定当事人争议的焦点和交换证据之后,由书记员对预备庭的内容进行总结,形成最后清单。清单内容包括诉讼各方无争议的证据(此后不再调查)、诉讼各方在预备庭中承认的事实等。此清单由各方当事人最后确认后,提交法官。
3、庭前接纳证据制度的完善
目前,当事人在立案阶段提交的证据,立案庭会出具一个提交证据的清单给当事人,但在案件进入业务庭后至开庭前,当事人再提交证据,据笔者调查,不少法院就不再出具收据给当事人。这样不仅容易出现如果证据遗失责任不清等问题,而且也不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第四条“审判人员收到当事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递交的证据材料应当出具收据”的规定。因此,尽快印制统一的接纳证据的收据,并规定由法官或者书记员对当事人在开庭前提供的证据出具收据给当事人收执并附卷,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庭前接纳证据的制度,显得极为迫切。
(二)笔录工作的改善
一个书记员最重要的工作是制作笔录,尤其是庭审笔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兹不赘述。笔者认为,书记员要适应时代的变革,结合审判方式改革做好笔录应该做到:
(1)必须掌握法律,熟悉案情
要当好书记员并不仅仅是能够将案件审理情况记录下来就够了,还必须掌握丰富的法律专业知识。如果书记员对法律条文不熟悉,就很难避免记录中出现差错。书记员必须了解案情,对担任记录的案件,应首先阅卷。对案情复杂、牵涉人数较多的应作一些摘要,掌握案件的来龙去脉以及案件中涉及到的时间、地点、人名、物名、专用名词术语及生字、生词等,这样记录起来就很方便,而且速度也快。
(2)必须练好记录的基本功
首先,要加强文字修养,提高概括能力。
记录工作是一门科学。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先要记录时不失原意,不能以个人意愿任意取舍。在这个基础上,又要力 求语言简练,文理通顺。书记员要有分辨说话重点和概括能力。在记录时,对重要情节应尽量按原话记,尽量全部记下来,对一些一般情节和重复罗嗦的部分可以在不失原意的前提下概括,文字应精炼。
其次,要学会电脑中文速录。
社会的发展和审判方式改革必然要求书记员记录由笔变“机”-速录机,推广使用中文速录机已势在必行,已经具备电脑记录条件的法院书记员必须提高录入速度和准确率,这是法院审判记录方式抑或是工作方式的一次革命。因此,书记员应该尽快掌握这一强大的现代化工具。
(3)必须拓宽知识面
作为审判机关,法院每天都与社会上各种人打交道,审理的案件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法院工作人员审理案件,仅凭法律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没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知识,就不可能审理好案件。由于案件的审理主要是通过笔录来反映,作为书记员也同样必须具有较丰富的社会生活知识,这样才能在记录时抓住关键问题,做到准确无误,在案件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培养三心,树四意识
作为法院书记员,在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外,还应具有热心、细心和事业心,树立团队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独立意识。
(一)培养三种心态
一要有热心。作为法院的一名工作人员,书记员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如何,将影响到法院的整体形象。因此,我在这方面特别注意,不论当时自己多忙多累,都要热情接待当事人和律师,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有一次,一名当事人因做生意的资金被查封,多次到法院大吵大闹,认为法院处理不当,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解释,这名当事人最终表示服从法院的处理,积极配合法院的工作。
二要有细心。细心是一种素质,是一种能力,作为一名书记员,工作中一定要做到仔细、仔细再仔细。一方面,在送达工作上要仔细,尤其涉及时限、期间和签收方面的问题,一定不能马虎。另一方面,在笔录方面不仅要做到记录详细,更重要的是听记要细心,避免在笔录中出现低级错误。在文书校对上,要逐字逐句地校对。
三要有责任心。责任心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一个人哪怕再有才能,如果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没有责任心,就不可能把工作做好,取得好的工作成绩。书记员工作是琐碎的,特别是笔录工作是人民法院行使国家审判权的具体体现,它将接受历史的检验,来不得半点马虎,这些都要求书记员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二)树立四种意识
一是团队意识。世上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书记员工作同样如此,它要求书记员在工作中摒弃自以为是、居功自傲的作风,在工作中讲大局、协作配合,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二是服务意识。书记员工作中最核心的就是有服务意识,做好审判辅助工作。书记员与法官之间的配合是否融洽默契直接影响到案件审理的质量与效率,这就要求书记员眼疾手快,反映敏捷,提高审判效率。三是创新意识。新类型案件不断出现,办案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给书记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书记员在具体工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开动脑筋,想方设法用最快捷最合理的方式去完成工作,提高法官办案的质量和效率。
四是自律意识。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在案件的处理过程中书记员经常会接触到审判秘密,这就要求书记员首先要增强保密意识,重视保密工作;在庭审中,书记员要保持中立态度,不能歪曲事实,主观臆断,确保庭审记录的客观真实。
开始一个新的工作都会有紧张情绪,都想把自己的最好一面展示出来,但是不能操之过急,任何事情都要慢慢来的。当然说到底工作做的最好的人不一定是最棒的人,会工作也要会做人。遇到不懂的事情多问多向老前辈学习,干事情要学会勤快,嘴巴不要多。能做到这些你基本就可以把事情干好了,1、书记员主要是做庭审的笔录、装订案卷、复印文件、盖章子、发传票、送达判决等等。也会有一些法官叫你帮他做一些你分外的事,比如说打判决,因为对于很多法官来说打字比较费劲,但是管理严格、正规的法院是不允许的~ 如果你在基层法院工作量比在中院、高院要大,但是个人认为中院也不轻松~有庭审的时候要开庭,没有的时候也有很都琐碎的工作。
一般周一至周三更忙些,因为法官一般会把庭审尽量往前排~周五一般会比较轻松,有时候周五下午就可以闪人了~~
2、要求是尽量详尽的记录下来当事人的陈述,但是一些废话,比如“就是就是。”这种的记下就很没意思~ 其实在工作中也没有那么严格,主要记下主旨,时间,争议关键点!有时候当事人说话很繁琐,法官会帮他总结,你就记法官说的就行。一般律师的陈述都是比较简明扼要的,尽量记全~ 当然是对打字速度有一定的要求,但是毕竟是书记员而不是速记员,也不是夸张的要求。一般行政庭的案件比较好记,民庭也还可以,刑庭的,尤其是证人多的案件就很难记。要练打字速度,要有逻辑!
3、合同制的书记员基本每个法院都有吧,是很大一批人,不会受到有编制的歧视,很多合同的书记员都很利索,都挺受喜欢的~ 主要还要看你的工作和为人哦!做事仔细点、平时嘴甜点。但是在工资、福利上是很有差别的~ 但是合同的书记员也挺大爷的~ 因为不在编制,其实受的约束也少。不高兴了就可以走人的,不像正式的,这辈子就要在这混了~得罪谁都不行~
4、了解相关的司法程序,可以去买一些书看,如 如何做好一个书记员。这类的书挺多。刚一去,什么都不懂,不懂可以问,但要认真听,最好一遍学会,让他们觉得你很行~ 了解你分内的事,这个去了应该有人安排。
要有礼貌,有行政职务的,比如庭长,就要叫xx庭长,就不要叫法官了。而那些法官喜欢你叫他们老师!如果有人带着你向你介绍你们庭的法官,认真听,记住他们姓什么,争取别问第二遍~~ 下回见到他们,直接叫“x老师” 领导喜欢勤快的、话少的~ 早上去了把大家的水都打好,扫扫地、拖拖地~先不要埋怨,有一定的好处,因为你是最年轻的,其实多做点也没什么~ 还有,要学会拒绝,打水、扫地可以~ 但是别人的工作不要去做,比如法官叫你打判决,你可以找别的事推脱,不要生硬的拒绝。但是不要去做。因为你只要做一次,这件事永远 17 就是你的了~ 会很累,以后也不好拒绝了。也许还会但不必要的责任~
5、工作中要细心、仔细!该你记得的要记得~ 尽量不要出错,不懂的问,别想当然~ 虽然都是很机械的活,但是都有前人总结出来的最便捷的方法,要学。
6、是太慢了,练吧。听广播~ 里面的人说什么你就打什么~ 挺有效。脑子里想着,有些废话,可以提炼~
7、这我还真没觉得 呵呵
但是在法院工作,你会觉得社会地位很高,因为去法院的人都是有求于你的人,一般会对你很尊敬。但是也有去闹事的。对,有些人会问你关于案情的事,你就不要多嘴,就说这不是你管的,要去问法官~
1书记员都是处理文书工作的 法院受理的案件不会少肯定会忙的
2是要把全部内容记录下来 说话比手写快肯定要打字速度快啊 你可以先录音嘛 最后再整理 3这跟你的那些同事的素质相关 但是说完全没有是不可能的 要不然怎么会有合同和编制之分 编制内的员工福利 晋升肯定会优于合同员工
4一开始当就好好努力 认真工作 多做少说 5注意和他人保持和谐关系
6速度偏慢 经常练习会提高你的速度
7书记员没有什么权力 文字工作差不多都这样 但是你跟领导搞好关系也会有好处的
1.不开庭的时候事情不多,就是整整案卷
2.记录~~~当然还是能记全就记全,记不全的话也不会要求太高,但是必须要规范.
3.歧视嘛,不会吧?我不认为书记员的地位底. 4.从开始到现在努力做好自己本份的事情呵. 5.注意文书要规范
6.打字速度练一阵子就好了,要记住记性要好哦,呵呵 7.权力~~~~~没感觉有什么权力呵,但是工作久了以后可以代写起诉状,每个月下来也是笔不小的收入. 补充问题:可以去后勤,比如办公室,档案室,财务,法警队,执行局也可以,但是个人认为不安全哈哈.
1、看那个法院案子多不多,多的话绝对忙,反正是比法官和行政工作人员忙的了~法官不想做的,能不做的,基本都书记员做~~一个合议庭一般3个法官只配一个书记员,你说忙不忙吧?~
2、书记员分一般审判庭的书记员和速录员~~审判庭的书记员,就是帮法官做事的对打词没特别要求。怎么记会有老的书记员教的了~
3、交往来说一般不会歧视,但是待遇政策就绝对歧视的了
4、谦虚多学,多向老的请教
5、认真细心,绝对不能出错~~宁可慢也不能出错!!
6、速录员有专门的打字机和输入法,一台速录机貌似要1000+,在电脑是练不到的了
7、基本没啥权~~执行公务的时候可以吓唬下当事人~
新人员进了法院除了当书记员还可以当什么?你是合同工,不是正式的公务员在法院基本没得选了~有些法院可能可以去文印室啊资料室之类的~ 新人员进法院可不可以不当书记员?就是考上了公务员法院也要,想当法官也是一般从书记员做起.其实你的职位在广州中院叫文员,做的书记员的工作.真正的书记员一般是新人,以后是当法官的,是公务员有编制.你这种如果自己不另外考公务员和司法考试之类的,是永远没得升职的~也不能转正~法院可以随时炒你鱿鱼~~很惨的~~ 执行庭好不好?不好~~要到处跑,很累人~~除非你很享受四处跑当旅游
看来楼主什么也不懂~不知道你为什么选法律为职业~也不知道你是什么学历读什么出身的~无语~
再补充问题:
我跟你说下法律职业概况吧~一般来说,真正的法律职业主要有四大类:法官、检察官、律师、公司法务人员。除了公司法务人员,其他三个的从业条件都是要过司考。法官:基层法院本科学历,中级以上法院最少要硕士研究生——过司法考试——过公务员考试——录用——法官 检察官:学历不清楚,至少本科以上——司考——公务员考试——录用——检察官
律师:本科学历——司考——找律所接收——实习一年——律师执业考试——司法局批准——律师 公司法务人员:只要公司要就好~
四类里面以法官和检察官的地位最高~律师最低~公司法务最容易捞油水~
律师的执业状况之恶劣不是你能想象的~有空上网搜下律师们的抱怨和经历你就知道了。你连当书记员都愿意和法官搞好关系,你如果去当律师你就死定了。不要给电视剧电影的律师形象迷惑你了~律师在法官面前是近乎卑躬屈膝,不是搞好关系这么简单的了(少数能做到人大代表的律师除外),律师对当事人不能得罪,对行政机关的公务员和法官不敢得罪,总之最受气的就是律师。
你说你清高,那你就可能没案源,没案源你就不要吃饭了。连一件千多块的法律援助案件都要有关系才能拿到,而且多少人抢着拿~
公务员除了上级是大爷,其他人都可以不鸟~这个比较强悍~就是法官很多时候都要给机关公务员面子。
检察官在法官和公务员面前是大爷,因为可以监督这两者。不过在别的地方就不算什么了~
你说有关系,现在能进法院和机关的谁不是有关系~~你太天真了~~
法律职业的路绝对比一般职业难走,全因为ZG的统治下的司法体系太烂了~你好好想清楚吧
我就是一名书记员,说白了就是一个临时工,工资少的可怜不说,每天的工作也很繁杂,平时要做的工作包括送达,开庭记录,整卷,还有法官交代你的事情,如果运气好的话,跟着脾气好的法官,或比较事少的法官很轻松,不然就会累惨了。我比较幸运跟着一个男法官(确实比女法官事少)比较轻松。庭审中需要记录法官和原告,被告的话,开始时是照单全记录,后来熟了后就知道那些该记,哪些不该记了。其实我打字也很慢,和你差不多,但是开庭也能跟下来,因为法官坐在你的后面,他会看见你打的进度,如果跟不上他会让当事人说慢点的,所以不用担心。合同制的书记员工资会很低,连基本工资都不到,所以你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一开始去多跟老书记员搞好关系,这样他们会多教你内容的,还有就是和法官搞好关系,因为你以后就得和他混了。还有不懂得尽管可以问我,我会详细告诉你的~祝你成功
回答者: 左 可以在广西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考试,也可以到各个地市参加考试(咨询电话)
一、各市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站(共14个)
1.百色市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站(0776)2852706
2.河池市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站(0778)2285309
3.柳州市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站(0772)2851554
4.贺州市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站(0774)5139536
5.南宁市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站(0771)2636129
6.桂林市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站(0773)2817180
7.梧州市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站(0774)3842723
8.北海市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站(0779)3210025
9.钦州市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站(0777)2825171
10.玉林市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站(0775)2681555
11.来宾市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站(0772)4228096
12.贵港市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站(0775)4573832
13.防城港市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站(0770)2200965
14.崇左市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站(0771)7837803
二、各高校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站(共21个)
1.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0772)2726419
2.广西师范大学(0773)5847627
3.广西师范学院(0771)3908659
4.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0773)2821861
5.广西大学(0771)3434952
6.广西教育学院(0771)2268526
7.玉林师范学院(0775)2859225
8.河池学院(0778)3142352
9.右江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0776)2848133
10.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0777)2808203
11.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0774)5289475
12.广西民族学院(0771)3260263
13.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0771)8811649
14.广西艺术学院(0771)5333121
15.广西医科大学(0771)5358486
16.南宁地区教育学院(0771)2330160
17.广西幼儿师范学校(0771)2568123
18.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0771))3276987
19.广西工学院(0772)2686892
20.南宁职业技术学院(0771)3826809
21.广西中医学院(0771)3134653
院校一般只接受本校考生.
收费标准:
随着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收费标的颁发,经过广西物价局的核准,广西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的收费标准有了新的调整,测试费用将有所提高,新的收费标准将在近期实行
即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社会其他行业人员的测试由原来的40元提高到50元,另加工本费5元(代收),共55元;
学生测试由原来的20元提高到25元,另加工本费5元(代收),共30元。
考试时间各个地方不一样,上面已经有电话了,你想在什么地方参加考试,直接电话询问就可以了!
第五篇:书记员在法院审判中的工作职责
书记员在法院审判中的工作职责、作用和地位 我国法院现在的书记员,虽然《人民法院组织法》对其职责范围和工作任务规定的不是十分明确,但根据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和审判实践中的要求。书记员主要从事记录工作、作好诉讼中的工作以及协助好法官处理有关审判的其他工作。
1、书记员在人民法院工作的职责。
书记员最基本的职责就是对审判庭审理案件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笔录。办理刑事、民事经济和行政诉讼案件的过程中,以文字的形式记载,如实地反映诉讼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调查笔录、勘验笔录、庭审笔录、合议庭笔录等,书记员都应系统地了解笔录的性质、作用、特点,熟悉制作各种笔录的方法。除此之外,从一个案件的收案、审理、审判到执行整个过程,都是依据程序法的具体规定进行的。包括在收案的审查与登记工作中,对案件材料的审查和办理好收案的各种手续。在审理案件中,作好庭审准备,包括填写各类诉讼文书,送达、张贴公告、布置法庭、宣布法庭注意事项,将法庭审理的合部过程如实详尽地记录下来。闭庭后,书记员应当协助法官将开庭中出现的情况和需要办理的事项一一处理好,并将依法审理作出的裁判文书及时地送达当事人。对于上诉、抗诉或依法需要报请复核的案件,书记员要办好送交上级人民法院审的手续。对于执行工作,协助法官
办理好有关执行的各种法律手续。随着诉讼活动的结束,要及时将整个诉讼活动有关的文书立卷、装订、归档。
2、书记员在人民法院工作的作用
书记员在人民法院工作中的作用是由书记员的工作任务所决定的,书记员的工作是人民法院业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一起案件,从立案到结案的整个诉讼活动中,有的工作需要书记员去做,如询问证人,评议案件等,这都需要书记员通过记录工作使其变为有形材料,并以此体现整个诉讼活的全过程,其次,书记员工作还是制作司法文书的基础和依据。司法文书是审判活动的集中反映,是审判活动的结论和文字凭证。其制作的基础和依据,就是法官与书记员在办案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笔录。根据办案实际情况形成的各种笔录,根据办案实际情况形成的各种笔录,就是书记中工作的任务,再次,书记员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案件质量。一起案件,从受理到审结,书记员都要独立或配合法官完成许多工作,书记员制作完成的卷宗材料,往往衡量一起案件质量如何的主要依据,通过审查各种记录和法律文书,就可以对这起案件质量的诉讼程序和实体处理作出相应的评价。最后,书记员工作是决定案件能否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重要条件。经过书记员制作、整理、装订起来的各类审判卷宗多是永久性的或需要长期保存的历史档案,这些档案不仅对国家制定法律,确定各项方针政策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而且对法院自身总结工作,尤其是再审、复审案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书记员在人民法院中的地位
书记员在人民法院中的地位,是由法律加以规定的,我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四十条及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都明确了书记员的地位和任务,法院的书记员具有书记员的法定职务,依法参与办案工作的全部过程,履行法定职责、完成法定任务,从而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在具体案件的审理中,书记员必须服从法官的指挥,在法官的指导下做好审判案件的记录、文字、卷宗整理、证据保管及司法统计等工作,但在其职责范围内,书记员可独立地进行司法辅助工作,并可以对法官在办案过程中执行法律等具体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由此可见书记员也有相对的独立性。
实行公开的文化知识和法律专业知识的考试,针对书记员工作的特点,注意考察考试对象的综合分析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记录速度、质量、计算机操作水平,全面考核政治立场、思想品德、法制意识、纪律观念、应变能力、举止仪表等方面。把最适合书记员录用条件、素质和能力的人员放到书记员工作岗位上,把好录用、选用书记员这一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素质、高效率的书记员制度,不仅要在提高书记员法律素质上面下功夫,还要创建独立于法官的书记员序列管理模式,形成书记员——助理书记官——书记官
——主任书记官的序列模式,充分调分调动书记员工作的积极性,使其能安身立命地做好本职工作,协助好法官做好审判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建立中国特色的书记员制度,可以考虑包括以下内容:
1、实行书记员集中管理制度。在法院内部设书记员处,作为书记员的业务主管部门,地位与法院其他内设机构平行。书记员与审判庭分离,使书记员完全附属于审判员的工作关系转变到辅助审判员办理个案的合作关系。书记员处的职责不仅包括接收案件材料、法庭记录等工作,还亨有分送案件、安排开庭日期、确定出庭的书记员等权利。
2、实行书记员单独序列管理制度。根据书记员职务的特点,设立相应的职级,如书记员、助理书记官、书记官、主任书记官等。书记员的最低职级可以考虑低于法官最低职级一级。实行书记员职务终生制,保障可以按序列正常晋升。
3、健全书记员管理制度。包括书记员的任职录用、培训、考核、奖惩、工作程序等均要有相应的制度落实。任用书记员的条件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外,要着重看是否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记录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任职资格应有别与法官。通过建立《案件材料移送制度》、《书记员分案制度》、《安排开庭制度》、《法庭记录制度》等日常工作制度以保证书记员处工作的正常运转【6】。
一、明确任务,定位角色
书记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有利于划清法官与书记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减少工作摩擦,提高工作效率。笔者认为,书记员的职责为:
(一)诉讼中的八项基本任务
诉讼,是一个案件从“收案”经“审理”到“执行”的完整活动过程,是依程序法进行的。书记员诉讼中的八项基本任务为:
第一,协助审判员做好收案审查,认真办理收案的各种手续,把好诉讼的第一道关。
第二,做好开庭前的准备工作。一个案件经过收案审查确定审理后,书记员就要依法完成开庭前的大量事务性构成工作。这些事务性工作与开庭审理紧密联系,关系到审判案件是否合法、及时。
第三,是审判阶段的中心环节即开庭中的工作。书记员要按照审判人员的部署与安排,细心做好每一项工作。重点是将法定审判的全部活动完整、如实地记录下来。
第四,开庭后的工作。这是闭庭后诉讼活动的延续,书记员要协助审判人员将开庭中出现的情况及以后需要办理的事实一一处理好。
第五,做好宣判与送达工作。一个案件经过依法审理后产生的判决具有法律的严肃性,书记员应当重视宣判、送达工作。
第六,对于上诉的、抗诉的或者依法需要报核的案件,书记员要办好送交上级人民法院审理的移送手续;同时,上级人民法院的书记员要依法办好审查手续,接收手续。
第七,是诉讼中的最后程序-执行。这是较为关键的工作,书记员除了认真办理有关执行的手续外,还应当协助执行员完成任务。
第八,是诉讼文书的立卷、装订与归档工作。立卷是从诉讼活动一开始就应当进行的,随着诉讼活动的进行,各种诉讼书面材料都应随时整理。诉讼活动一结束,就应当装订与归档。
(二)办理其他的有关诉讼的事项
从实践来看,书记员除完成在诉讼中的八项基本任务外,经常要办理的事项有:群众来访、来信的接待、处理;司法案件的统计;法律文书的校对;内勤工作;协助法官起草司法文书;在法官指导下调处轻微的刑事纠纷和简易的民事纠纷,调查较为简单的案件事实;法官或庭长、院长安排的有关审判事项。
二、创新工作,提升技能
由于书记员工作在法院中的从属性,其工作不可避免带来一定的被动性、消极性的后果。书记员确实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是法院工作中的配角,但是更要认识到作为配角的积极意义。下面,笔者从这个角度出发,结合自己的实践,对书记员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意见。
(一)庭前准备工作的改革
庭前准备工作是人民法院在受理民事经济纠纷案件后,开庭审理前的一个诉讼过程或诉讼阶段,是为了保证开庭审理顺利进行而依法进行的一系列诉讼活动的总和。
1、开庭前送达工作的改进
一个案件立案后,书记员就要面临种类繁多的通知及传票等送达工作,仅就笔者工作而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五条的规定,要送达合议庭成员通知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要送达诉讼权利义务通知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第一百一十条第一款第一项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七十六条的规定,还要送达举证通知书;另外,还要送达出庭通知书(通知代理人)以及传票等。如果当事人多,当事人的名称、案由等事项都要重复填写,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如将合议庭成员通知书、诉讼权利义务通知书和举证通知书合三为一,制作一份统一的通知书,并对当事人提供证据的内容及格式作统一规定,既明确规范对当事人提供证据的要求,又达到精简工作、提高效率的目的。
2、预备庭制度的改革
所谓预备庭,又称庭前会议,是指在开庭前由法院召集各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进行某些庭前准备工作,以保证正式开
庭能顺利进行的一种程序。实行预备庭既可使法官及当事人都对庭审的形式及内容有一心理上的准备,以提高庭审的质量及效率,亦可节省庭审时间。预备庭的主体应该包括诉讼各方当事人及其委托代理人。关于法官应否参加预备庭,笔者认为答案应是否定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第五条第七款规定“案情比较复杂、证据材料较多的案件,可以组织当事人交换证据”。该规定没有说明由谁主持证据的交换,现在我国一般都是由主审法官组织当事人交换证据。然而,在国外,不论是大陆系国家确定的“准备程序法官”还是英美法系国家确定的“主事法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作庭前准备工作的法官与审理该案的法官不是同一个人。
笔者认为,预备庭应由书记员主持,理由如下:
第一,法院经过多年的发展,书记员基本具备了相应的素质,他们对法律尤其是程序法有一定的理解,熟悉法庭工作的程序,足以胜任这项工作;同时由书记员主持预备庭,可以避免由法官主持预备庭的弊端;
第二,预备庭并不属于程序审查,不需对证据进行核查,进行的是一些事务性的工作,由书记员主持,既可以减轻法
官的工作压力,又可使法官保持尊严感,为以后的庭审铺平道路。
第三,在确定当事人争议的焦点和交换证据之后,由书记员对预备庭的内容进行总结,形成最后清单。清单内容包括诉讼各方无争议的证据(此后不再调查)、诉讼各方在预备庭中承认的事实等。此清单由各方当事人最后确认后,提交法官。
3、庭前接纳证据制度的完善
目前,当事人在立案阶段提交的证据,立案庭会出具一个提交证据的清单给当事人,但在案件进入业务庭后至开庭前,当事人再提交证据,据笔者调查,不少法院就不再出具收据给当事人。这样不仅容易出现如果证据遗失责任不清等问题,而且也不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第四条“审判人员收到当事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递交的证据材料应当出具收据”的规定。因此,尽快印制统一的接纳证据的收据,并规定由法官或者书记员对当事人在开庭前提供的证据出具收据给当事人收执并附卷,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庭前接纳证据的制度,显得极为迫切。
(二)笔录工作的改善
一个书记员最重要的工作是制作笔录,尤其是庭审笔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兹不赘述。笔者认为,书记员要适应时代的变革,结合审判方式改革做好笔录应该做到:
(1)必须掌握法律,熟悉案情
要当好书记员并不仅仅是能够将案件审理情况记录下来就够了,还必须掌握丰富的法律专业知识。如果书记员对法律条文不熟悉,就很难避免记录中出现差错。书记员必须了解案情,对担任记录的案件,应首先阅卷。对案情复杂、牵涉人数较多的应作一些摘要,掌握案件的来龙去脉以及案件中涉及到的时间、地点、人名、物名、专用名词术语及生字、生词等,这样记录起来就很方便,而且速度也快。
(2)必须练好记录的基本功
首先,要加强文字修养,提高概括能力。
记录工作是一门科学。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先要记录时不失原意,不能以个人意愿任意取舍。在这个基础上,又要力
求语言简练,文理通顺。书记员要有分辨说话重点和概括能力。在记录时,对重要情节应尽量按原话记,尽量全部记下来,对一些一般情节和重复罗嗦的部分可以在不失原意的前提下概括,文字应精炼。
其次,要学会电脑中文速录。
社会的发展和审判方式改革必然要求书记员记录由笔变“机”-速录机,推广使用中文速录机已势在必行,已经具备电脑记录条件的法院书记员必须提高录入速度和准确率,这是法院审判记录方式抑或是工作方式的一次革命。因此,书记员应该尽快掌握这一强大的现代化工具。
(3)必须拓宽知识面
作为审判机关,法院每天都与社会上各种人打交道,审理的案件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法院工作人员审理案件,仅凭法律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没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知识,就不可能审理好案件。由于案件的审理主要是通过笔录来反映,作为书记员也同样必须具有较丰富的社会生活知识,这样才能在记录时抓住关键问题,做到准确无误,在案件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培养三心,树四意识
作为法院书记员,在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外,还应具有热心、细心和事业心,树立团队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独立意识。
(一)培养三种心态
一要有热心。作为法院的一名工作人员,书记员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如何,将影响到法院的整体形象。因此,我在这方面特别注意,不论当时自己多忙多累,都要热情接待当事人和律师,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有一次,一名当事人因做生意的资金被查封,多次到法院大吵大闹,认为法院处理不当,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解释,这名当事人最终表示服从法院的处理,积极配合法院的工作。
二要有细心。细心是一种素质,是一种能力,作为一名书记员,工作中一定要做到仔细、仔细再仔细。一方面,在送达工作上要仔细,尤其涉及时限、期间和签收方面的问题,一定不能马虎。另一方面,在笔录方面不仅要做到记录详细,更重要的是听记要细心,避免在笔录中出现低级错误。在文书校对上,要逐字逐句地校对。
三要有责任心。责任心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一个人哪怕再有才能,如果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没有责任心,就不可能把工作做好,取得好的工作成绩。书记员工作是琐碎的,特别是笔录工作是人民法院行使国家审判权的具体体现,它将接受历史的检验,来不得半点马虎,这些都要求书记员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二)树立四种意识
一是团队意识。世上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书记员工作同样如此,它要求书记员在工作中摒弃自以为是、居功自傲的作风,在工作中讲大局、协作配合,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二是服务意识。书记员工作中最核心的就是有服务意识,做好审判辅助工作。书记员与法官之间的配合是否融洽默契直接影响到案件审理的质量与效率,这就要求书记员眼疾手快,反映敏捷,提高审判效率。
三是创新意识。新类型案件不断出现,办案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给书记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书记员在具体工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开动脑筋,想方设法用最快捷最合理的方式去完成工作,提高法官办案的质量和效率。
四是自律意识。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在案件的处理过程中书记员经常会接触到审判秘密,这就要求书记员首先要增强保密意识,重视保密工作;在庭审中,书记员要保持中立态度,不能歪曲事实,主观臆断,确保庭审记录的客观真实。
开始一个新的工作都会有紧张情绪,都想把自己的最好一面展示出来,但是不能操之过急,任何事情都要慢慢来的。当然说到底工作做的最好的人不一定是最棒的人,会工作也要会做人。遇到不懂的事情多问多向老前辈学习,干事情要学会勤快,嘴巴不要多。能做到这些你基本就可以把事情干好了,一、书记员的基本条件
人民法院书记员是指依法在我国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中担任审判庭的记录工作并办理机关审判的其他事项的审判业务辅助人员。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四十条规定:“各级人民法院设书记员,担任审判庭记录工作并办理有关审判的其他事项。”这些规定,对人民法院书记员的概念、工作职责及其法律地位作了高度概括。根据这一规定,人民法院的书记员是国家司法工作人员之一,是国家审判机关——人民法院中专门以担任审判庭记录工作为主要职责并协助法官办理有关审判的其他事项的工作人员。他像法院院长、庭长、审判员、法警等人员一样是法院人员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人民法院的书记员的任职条件是较为严格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人民法院书记员管理办法》第三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书记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身体健康,年满18周岁;
(4)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具备从事书记员工作的专业技能;
(5)具有大学专科的文化程度。
第四条又做了禁止性规定:
(1)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2)曾被开除公职的;
(3)涉嫌违法违纪正在接受审查,尚未做出结论的。
二、书记员的工作职责
根据《人民法院书记员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书记员工作职责有以下五个方面:
(1)办理庭前准备过程中的事务性工作;
(2)检查开庭时诉讼参与人的出庭情况,宣布法庭纪律;
(3)担任案件审理过程中的记录工作;
(4)整理、装订、归档案卷材料;
(5)完成法官交办的其他事务性工作。
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和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及审判实践中的要求,书记员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记录工作
记录工作就是对审判庭审理案件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笔录。笔录是人民法院在按照法定程序办理刑事、民事经济和行政诉讼案件的过程中,以文字的形式记载的如实反映诉讼活动的法律文书。制作好笔录是书记员基本的工作职责。根据笔录的适用范围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各类案件通用的笔录,如调查笔录、勘验笔录、法庭审理笔录、合议庭评议笔录、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笔录、宣判笔录;二是部分案件中使用的笔录,如适用于刑事自诉、民事、经济纠纷和行政赔偿案件的调解笔录,适用于刑事案件和各种执行案件的搜查笔录,适用于强制执行财产案件的执行笔录和查封、扣押财产笔录;三是仅适用于特定案件的笔录,如刑事案件的送达起诉书副本笔录、死刑案件的验明正身笔录和执行死刑笔录。书记员应当系统地了解笔录的性质、作用、特点和要求,熟悉制作各种笔录的具体方法。
(二)诉讼中的工作
诉讼,是一个案件从收案、审理、审判到执行的全过程,它完全依据程序法的具体规定进行。书记员在整个诉讼中的工作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收案的审查与登记工作。接到案件起诉后,书记员应对案件的材料是否齐备、是否完整进行全面审查,经检查无误后进行收案登记,办理收案的各种手续。二是庭审的准备及庭审工作。一个案件经过收案审查之后,一旦确定审理,书记员就要依法做好开庭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它包括各类诉讼文书的填写和送达、张贴公告、布置法庭、宣布法庭注意事项、检查应到庭的人员是否到庭并向审判长报告;同时,在开庭审理中书记员要根据法官的部署及安排,细心做好各项工作,重点是将法庭审理的全部活动完整、如实地记录下来。在闭庭后,书记员还要协助法官将开庭中出现的情况和需要办理的事项一一处理好。三是裁判文书的送达及案件的移送工作。对已经依法审理作出裁判的案件,书记员应当及时地将裁判文书送达当事人;对于上诉、抗诉或者依法需要报请复核的案件,书记员要办好送交上级人民法院审理的移送手续;同时,上级人民法院的书记员要依法办好审查、接受手续。四是执行工作。对于需要执行的案件,书记员要具体办理有关执行的各种法律手续并协助执行官做好执行工作。五是诉讼文书的立卷、装订与归档工作。立卷是从诉讼活动一开始就应当进行的,随着诉讼活动的进行,各种诉讼材料都应随时整理。诉讼活动一结束,就应当将所有诉讼材料分别装订成册并及时归档。
(三)有关审判的其他工作
在实践当中,书记员应当办理的有关审判的其他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书、材料的收发工作;2.司法统计工作;3.法律文书的打印、校对工作;4.信访接待工作;5.协助法官起草司法文书;6.在法官指导下调处轻微的刑事纠纷和简易的民事纠纷、调查案件事实工作;7.有关领导或法官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书记员在人民法院工作中的地位
书记员在人民法院工作中的地位,是由法律加以规定的。我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四十条及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也都具体明确了书记员的地位和任务。根据这些法律规定,人民法院的书记员具有“书记员”的法定职务,依法参与办案工作的全部过程,履行法定职责、完成法定任务,从而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所以,作为法院内部的一种专业人员,书记员在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
从工作过程来看,书记员既具有依附性又有独立性。在具体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书记员必须服从法官的指挥,在法官的指导下做好审判案件的记录、文字、卷宗整理、证据保管及司法统计等诸项工作,故书记员是法院的非核心人员。但是,在职责范围内,书记员并非具有绝对的依附性,而是独立地进行司法辅助工作,并可以对法官在办案过程中执行法律等具体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可见,书记员工作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四、书记员在人民法院工作中的作用
书记员在人民法院工作中的作用是由书记员的工作任务所决定的。书记员的工作是人民法院业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审判工作的水平。
(一)书记员工作是审判各类案件的一个重要方面
每一起案件,在从立案到结案的整个诉讼活动中,有大量的工作需要书记员去做,法官在办理案件过程中所做的大量的工作,如询问证人、评议案件等等,也都需要依靠书记员的协助,通过记录工作使其变为有形材料,并以此体现整个诉讼活动的全过程。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书记员工作,也就没有审判活动。
(二)书记员工作是制作司法文书的基础和依据
司法文书是审判活动的集中反映,是审判活动的结论和文字凭证。其制作的基础和依据,就是审判法官与书记员在办案过程中形成的讯问笔录、现场勘验笔录等各种笔录。根据办案实际情况,认真做好笔录,就是必须由书记员完成的主要任务。如果笔录记录的内容不实或不准确,就会影响诉讼文书的质量。
(三)书记员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案件质量
一起案件,从受理到审结,书记员要独立或配合完成许多工作,其工作的好坏,对能否保证案件质量有直接影响。书记员制作完成的卷宗材料,往往是衡量一起案件质量如何的主要依据。通过审查各种记录和法律文书,就可以对这起案件的诉讼程序和实体处理作出相应的评价。如果一起案件在处理结果上没有错误,但卷内材料不全、记录不清或者出现错漏,使事实被误解,就会影响整个案件的质量。所以说,书记员工作直接关系、反映着办案质量。
(四)书记员工作是决定案件能否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重要条件
经过书记员制作、整理、装订起来的各类审判卷宗,多是永久性的或需要长期保存的历史档案。这些档案资料是国家的财富,不仅对国家制定法律、确定各项方针政策有重要的查考作用,而且对法院自身总结工作,尤其是再审、复查案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卷内没有书记员记录或者记录不完整、字迹潦草,其他人看不清、看不懂,别人就无法了解案件,也就难以对案件的原处理结果作出正确与否的评判。可见做好书记员工作不仅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
五、书记员素质的基本要求
书记员队伍是人民法院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书记员工作质量直接反映和影响着整个审判工作质量。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人民法院的审判任务更加繁重,作用更加突出、责任也更加重大,迫切需要加强法院队伍建设。作为法院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书记员队伍,如何适应新的法官管理体制,如何在辅助法官办理案件中发挥更大作用,如何能够稳定和建设好这支队伍,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高书记员的整体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首先,书记员应当具备坚强的政治素质。书记员的政治素质,具体包括为政治立场和思想观点等方面。要求书记员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法制,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其次,书记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审判工作的严肃性、特殊性及重要性不仅要求法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还要求书记员也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三,书记员应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书记员虽无权直接办理案件,但其诉讼记录是以法律知识为基础的。只有熟练掌握法律知识,在记录中才能得心应手,才能保证记录的清、准、快,才能为法官的正确评判提供可靠的第一手材料。同时,对一些案件的形式审查也离不开法律专业知识。第四,书记员要有过硬的记录技能。书记员的工作主要是记录,准确无误地把诉讼活动的每一个细节、过程如实记录下来。工作强度大、知识面广、责任心强,这就要求书记员在扎实的协作基础上掌握过硬的记录技能,才能保证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