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过度外出的利弊及对策分析

时间:2019-05-12 21:21: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民工过度外出的利弊及对策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民工过度外出的利弊及对策分析》。

第一篇:农民工过度外出的利弊及对策分析

农民工过度外出的利弊及对策分析

吴明智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新一轮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浪潮的吸引下,大批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能、增加了收入。但同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特别是有知识、有技能、有思想的青壮年农民过度外出,留下老弱病残妇,造成农村的“空心化”现象,并带来农业生产后劲不足、公益事业难开展、基层组织受影响、农村社会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成为摆在我们农村基层干部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破解之策。

农民工过度外出的原因分析

1.非农产业用工需求旺盛。一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新一轮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浪潮,各类市场主体大幅增加,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导致其对劳动力需求迅猛增加,价格低廉、数量众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离开农村,进城务工。二是二三产业畸形发展。随着2003年以来房地产价格的大规模持续过快上涨和泡沫化,大量投资、投机资金涌入房地产业,带来房地产开发的热潮以及服务业的繁荣,使得对农民工需求剧增,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从事建筑、装潢和餐饮服务业。三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度膨胀。长期以来,我国靠发展纺织、服装、玩具、打火机等低成本优势的加工贸易来赚取出口,这种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度发展,吸附了大量农村劳动力。

2.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目前,用于农业灌溉的水利工程大多兴建 于上世纪60、70年代,因年久失修,塘堰淤积、水渠堵塞、泵站毁损 严重,加上旱涝灾害频繁,导致农业抗灾能力弱,严重影响农业灌溉和粮食丰收。二是农资价格上涨。近几年,随着物价水平整体走高,种子、农药、化肥、农膜等农资产品价格也大幅上涨,加上土壤结构 恶化、肥力下降、农业病虫害频发,导致农业投入成本不断增加。三是粮食价格处于较低水平。我国粮食价格长期低迷,近些年粮食价格虽有所提高,且国家出台了许多农业补贴政策,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鉴于以上因素,从事农业生产不仅条件差、强度大,且收益低,一家人辛辛苦苦一年的农业收入抵不上一人半年的务工收入,遇到大灾之年甚至绝收,在这种比较中,农民选择放弃农业生产,外出务工经商。

3.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方面随着农业科技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大,一大批农业高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得到应用,粮食产量逐步提高,原来需要一家人劳动才能满足基本生活,现在只需要一个人劳动就可以,剩下的人可以从事其他劳动;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小型农业机械产品的不断推出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普遍实行,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的热情,提高了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解放了生产力,从而减少了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剩余劳动力,导致农民大量流向城市务工经商。

4.农村生活单调乏味。由于一直以来国家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的政策倾向,导致财政资金大量地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公共事业,农村社保、医疗、教育、购物休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环境卫生、安全饮水、生活用电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以至于有人调侃我国“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虽然近些年情况有所改善,但总体上城乡生活环境差距依然较大,农村生活设施还很不完善。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和进城读书学生,习惯了城市生活的便利和繁华,不适应农村单调乏味的生活,更不愿留在农村生活和发展,大多中学毕业后即进城打工。

吸引农民工投身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农业兴,基础牢;农村稳,天下安”。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八年聚焦“三农”,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促进农业发展、保持农村稳定的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只有增强农村的吸引力,让亿万农民真正参与其中,群策群力、共建共享,才能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好愿景。

1.多措并举,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加大财政投入,除险加固病险水库,清淤、改扩建塘堰,更新改造 灌溉排水泵站,疏通完善灌排渠系,加强高产标准农田建设。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小 型水利设施建设。二是加大农技推广力度。加强乡镇农技推广平台建设,配齐配强农技推广专业人员,完善农技推广绩效评价体系,大力推广高、精、特等农业新品种以及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新技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三是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在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的同时,适当下放农业补贴管理权限,提高农业补贴使用效率。同时,继续实施并适当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坚持向农民敞开收购、敞开补贴,保障种粮农民利益和积极性。四是完善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搭建交易平台,引导农村土地依法、有序向大户流转;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之路;出台对农业产业化项目的补贴制度,并在贷款、土地、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增强农户自主创业积极性。

2.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强村镇建设。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科学编制城镇发展规划,通过村庄撤并、迁村腾地、城中村改造等方式,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规模较大、功能完善的小城镇,作为城市乡村过渡带,增强对农民的服务力和吸引力。二是完善镇村基础设施。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围绕“五改四建三通”(改水、改路、改厕、改圈、改厨,建沼气池、建垃圾池、建休闲小广场、建群众服务中心,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信网络),加大农村水、电、路、气、信、垃圾清收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强农村幼儿园、中小学校师资建设,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加大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县医院三级医疗机构建设力度,鼓励大医院医生巡诊、基层坐诊,帮助培养基层医疗队伍,完善新农合报销制度,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加快农家书屋、乡镇文化中心、远程电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民体育健身等文体工程建设和普及力度,丰富农村群众文娱生活;完善农村低保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扩大保障范围,深入推进新农合、新农保工作,织密农村社保网。3.创新机制,进一步发展县乡经济。努力发展壮大县域、镇域经济,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就地就近转移,是破解农民工过度外出的一条有效途径。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顺应“南资北上、东资西进、外资内涌”和沿海产业转移的有利趋势,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山场土地和自然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来县乡发展,增强县、乡对农民工的吸附力。二是鼓励全民创业。努力优化发展环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实行税收、信贷、用工等优惠政策,着力营造“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浓厚氛围,吸引更多在外“四有人士”回乡投资办厂,鼓励本地有一定实力和头脑的农民通过土地入股、技术入股、合伙经营等方式发展农业种养、休闲旅游、初级加工等各类实体经济。三是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城市要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机构,淘汰初级加工、低端制造业,着力发展高端制造、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促进传统加工类、资源类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向县域、向农村转移,以此引导农民工适当回流。

(作者系湖北省孝昌县王店镇人民政府镇长)

第二篇:经济全球化利弊分析及对策

经济全球化利弊分析及对策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它是现代科技革命的产物,是市场经济的结果,是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必然。它有利有弊,人们习惯将其比为“双刃剑”。它给世界各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只有认清形式,分清利弊,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真正受益于经济全球化。

【关键字】: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双刃剑;机遇;挑战;对策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和不可抗拒的客观现实。经济全球化是福是祸,是利是弊?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分析。

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学术界的观点不尽一致。国际基本认可的“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不断走向世界范围的优化配置,经济利益相互交错和各国的经济运行机制日益走向一致的一种趋势。其总体特征是各国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程度不断加深。

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究竟应该怎样对待经济全球化?

(一)世界经济的一把双刃剑

对整个世界经济而言,全球化的利主要表现在:第一,全球化完善和稳固了统一的世界市场,实现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第二,全球化为跨国公司的大发展和全球扩张开辟了广阔空间,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全球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提高了经济品位,孕育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期,有利于发挥各国比较优势,为每一个国家增进国家利益带来了机遇。第三,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增加了人类的全球意识,合作、对话、和平、发展,成了时代的主旋律,从而有利于国际社会稳定的长期化,有利于各国致力于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全球化也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第一,全球化加大了全球金融市场风险,为国际投机者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提供了机会,大量 “热钱”用于炒汇投机谋利,一旦信用出现危机,就会引发区域经济甚至全球经济危机。第二,全球化拉大了世界贫富差距,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严重问题,从根本上影响着世界经济包括发达国家经济的进一

步发展。

(二)发达国家的一只掺了黄沙的香馍馍

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直接推动的,游戏规则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因而发达国家无疑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第一,全球化扩大了发达国家的经济活动空间和势力范围,增加了更多的投资机会。而且每到一处,他们都能凭借自身优势和经济实力迅速占领和垄断市场,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获取最大利润。第二,全球化促进了全球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完善,扫除了许多贸易障碍,为发达国家扩大出口创造了条件,增加了更多的贸易机会。第三,全球化为发达国家带来了更多的廉价制成品供给来源,为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开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创造了条件,提升了产业结构水平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第四,全球化促进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大发展,形成了全球经济垄断优势,为发达国家带来了更多的垄断收益。目前全球6万多家跨国公司80%以上属于发达国家,它们在全球生产、贸易、科技开发、国际投资中占据着绝对支配地位。

当然,经济全球化带给发达国家的并非都是福音。境外投资增加和国外廉价制成品输入的增加,对发达国家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国内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技术输出加速了国际竞争对手的成长;境外投资增加导致税源转移境外并增大了政府福利开支压力。刘胜湘博士在论及美国所受全球化影响时认为,全球化对美国提出了三大挑战:一是对美国模式的挑战,二是对美国国际地位的挑战,三是对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的挑战(刘胜湘,2000)。的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过去由美国单极称雄的格局变成了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加之亚太经济圈的兴起,美国的国际地位已受到冲击。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制崩溃,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解体,美元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美国对外贸易收支开始由顺差变成逆差。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由国际最大的债权国变成最大债务国。但总体说来,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受益远大于负面影响,他们所受影响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且国内失业增加,工资和收入水平下降,并不主要因全球化而起。据美国经济学家的调查表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仅使美国国内制造业对非熟练工人的需求下降6%,远不像某些人所说的那么严重。

(三)发展中国家的一朵血玫瑰

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人们议论最多、意见差异最大的话题。原因是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利弊差异并不像发达国家那样十分明显,而且发展中国家也已不可概而论之。少数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化中受益较大,已是全球化的主要参与者;发展较快的国家,虽然收入水平还不高,经济实力还不强,但已有较强的工业基础,已在较大程度上卷入全球化;低收入或中下等收入水平国家,只是正在扩大对外开放,部分参与全球化。不同国家在全球化中受益受损程度不同,反映自然也不同。但不管如何,全球化已成为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全球化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现实,只有积极应对,抓住机遇,才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并减少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近年来,中国和东南亚等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实现了经济持续和高速发展。联合国《全球工业发展报告1996》指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作为一个总体从全球化进程中获益匪浅,中国的成功证明了全球化可以给低收入国家带来益处。表现在:(1)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的机会,可迅速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解决资金短缺问题。(2)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挥比较优势,扩大出口,增加国内就业机会,拉动经济增长。(3)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中国家根据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创造了契机,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4)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资本外投,发展跨国公司,更多地占有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并使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5)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和平发展环境,为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这一切构成了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谁能充分利用这种优势,谁就可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然而,由于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推动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远逊于发达国家,因此,经济全球化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竣的挑战和冲击。主要表现在:(1)由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和资本大规模扩张,使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面临巨大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增强,国家主权受到威胁和挑战。特别是一些弱小的发展中国家,很可能被发达国家和

跨国公司所控制。(2)金融全球化加大了全球金融风险,国际投机资本猖獗,发展中国家由于金融实力弱,很容易成为发达国家资本投机财团的牺牲品,时刻笼罩在金融危机阴影中,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和挑战。1994年和1997年爆发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已为发展中国家敲响了警钟。(3)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基础不稳固,市场发育不完备,竞争实力弱,很容易因国际市场不良因素引发国内经济波动。

三、中国的对策

由前已知,经济全球化是资本扩张本性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可逆转”。任何国家,想阻止全球化无异于想阻止地球自转,置身其外就会被“边缘化”。因此,面对全球化,中国的惟一选择就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当前和今后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其利大于弊,中国要积极、主动地融人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中。当今世界曾出现一种反经济全球化的倾向,其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新的盘剥。国内也有相应的反经济全球化的言论。可是纵观日本、韩国等以出口导向为基础而迅速壮大的国家的经验来看,只有敢于面对经济全球化,一个国家才能不断强大。中印两国刚开始现代化时,贫困程度都差不多,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两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极为相近。但自此后,印度被中国远远地抛在后面。阿马提亚?森(印度经济学家)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在经济上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对外开放政策,趋利避害,与全球化潮流齐头并进。历史昭示未来,中国过去的和平崛起得益于经济全球化,中国只有继续融人全球化,才能不断前进。

2、实施双向开放,将“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相结合。就“引进来”战略而言,我国要继续合理、有效地引进外资,使我国的综合国际竞争力大大提高,为国家经济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外资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获得了我国的资源和某些控制权,如果国家政策对某些外来投资不加限制,外来投资就很容易形成垄断,影响甚至威胁国家经济安全。政策及税收优惠是吸引外资的必要条件,而过度的优惠政策将导致明显的市场扭曲和寻租,不利于内外资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我国已经加入了WTO,虽然经过几年的大幅度调整,但是外资政策仍然存在某些问题和缺陷,一些外资政策

仍然与WTO规则不相符,特别是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严重影响了对外资的引进。因此,我国应该按照自由化原则继续加速国内外资立法的修改,消除仍然存在的黑箱操作,确保外资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透明度。同时,我国还应加强对外资活动的监管,完善税收政策,加强对外资企业纳税的管理,防止税收流失。

就“走出去”战略而言,政府部门要为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优质服务,尽量简化审批手续,继续与其他国家签署双边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降低国内企业对外投资的政策风险和成本。国内企业应该进一步树立全球化经营的理念。目前中国的经济,放在世界范围内定位,还是一个“制造大国,品牌小国”。所以,企业要不断提高品牌意识,提高中国产品的知名度。国内企业还应该申请国际认证及贸易对象国的认证,取得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以规避技术性贸易壁垒,在竞争中加强收集和研究各国和国际组织的技术法规、标准、检验与认证制度,把与企业出口商品相关的内容加以吸收,并制定到自己的产品标准中去,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产品具有了穿透对方技术壁垒的能力。

3、我国政府应该大幅度增加对教育科研投资,加大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引进、培养的优惠政策,搭建人才发展平台,给企业一个良好的环境。

企业自身也应该不断地改善内部工资、奖金、福利等物质待遇,以公正合理的薪金,完善优厚的福利留住关键人才,提高员工的积极性,着力塑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企业文化氛围,造就能令人心情舒畅的、有助于激发和释放创新能力的宽松环境,增强企业人员对企业的情感、归属和成就寄托以及团队的合作精神,加强对跨国人才的培养,重视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为跨国经营打基础。除了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外,企业还应致力于开发和完善独特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终身学习、永恒成长的能力提高机制。跨国企业更应该利用国外当地的人才资源,实行人员本地化这一西方国家已普遍采用的战略措施,以不断增强自身实力。

4、我国应有步骤地开放证券市场,积极地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加大对短期国际游资的监管,对快速进出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游资征收惩罚性税收,鼓励长期的投资,强化对商业银行放贷的责任制约束,扩大内需,培育国内市场;鼓励银行实行混业经营,进一步降低金融风险;加强货币的区域合作,增强共同应对大规模金融危机的能力。

5、经济全球化要求政府不断转变职能,提高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政府要朝廉洁政府,透明政府,效能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的方向改进。中央地方各级政府要积极推进政府改革与创新,改进政府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改变施政理念和施政风格,进一步削减行政审批权,建立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等。政府还必须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电子政府和实现网上办公,进一步推动政务公开。

【参考文献】:

(1)路爱国.全球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研究综述

(2)张家哲(译).全球化和发展问题——第二次国际经济学家哈瓦那会议纪要

(3)唐任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与中国的对策

姓名:颜士叶

作者简介:临沂大学商学院2009级工商管理五班

邮编:276000

电话:***

QQ:1402172546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双岭路中段临沂大学商学院

第三篇:邮寄送达的利弊分析及对策

邮寄送达的利弊分析及对策

作者:王哲 陈刚 发布时间:2011-11-17 15:01:22

邮寄送达,是指人民法院直接送达有困难时,将诉讼文书附送达回证交邮局挂号寄给受送达人的送达方式。我国《民事诉讼法》[③]第七章第二节用了八个条文规定了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转交送达及公告送达等六种送达方式。这六种法定形式可以划分为两类:强制送达和自愿送达。强制送达无须受送达人同意接受,只须将诉讼文书送到指定的个人或处所,或将内容公开告知就有送达的效力。自愿送达则必须有受送达人的同意接受行为才能构成合法的送达。强制送达只有两种方式,即留置送达和公告送达,其他均属于自愿送达。可见,邮寄送达是合法有效的送达方式。

一、邮寄送达的利与弊

邮寄送达在提高送达效率、缓解办案经费人手不足、缩短案件审理期限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是广泛采用的送达方式。法院通常按照当事人提供的地址,以案件当事人为收件人,通过国家邮政机构以挂号信或特快专递等方式邮寄诉讼文书,并将收件人签字的邮件回执作为有效送达的证据。但是,在司法实践中采用邮寄送达方式,常常出现邮件因受送达人“拒收”被退回的情况,一些法院的做法是将之视为已经向受送达人有效送达。笔者认为不妥。

理由如下:

1、从有关送达的法律规定看。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8条规定了直接送达方式,即将诉讼文书“直接送交受送达人”,同时还赋予“代收”合法送达的效力。第79条规定了留置送达方式,适用于“受送达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属拒绝接收诉讼文书的”情况。第80条则规定:“直接送达诉讼文书有困难的,可以委托其他人民法院代为送达,或者邮寄送达。邮寄送达的,以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从这三个法律条文的逻辑结构来看,第79条与第78条是递进的关系,即当直接送达的签收义务人拒绝签收时,才适用第79条规定的留置送达。直接送达是留置送达的前提,留置送达发生在直接送达过程中,适用于直接送达的签收义务人“拒收”的情况。那么拒收是否也适用于邮寄送达呢?第80条显然没有受送达人拒收邮件的相关规定,而且立法者将留置送达的规定放在邮寄送达的规定之前,显然不是对邮寄送达的补充规定,所以邮寄过程中受送达人拒收不能适用留置送达的规定。另外,从法条的文意来看,第79条规定留置送达是由送达人“把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即视为送达”。邮件因“拒收”而退回法院,是不可能出现“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住所”的情况的。所以,邮寄送达不适用留置,拒收邮件不构成合法送达,应是法律应有之意。

2、从立法本意看,有效送达是当事人得以行使诉讼权利的前提,而强制送达不需要受送达人同意接受,甚至当事人不可能看到送达的内容,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有着重大影响,是法律强制规定的推定送达,其适用的条件、主体、程序以及法律后果都有严格的法定性。第一,必须有法律明文规定。在诉讼过程中,如果受送达人或者相关义务人拒收或者干脆下落不明,会导致诉讼程序无法正常进行,当事人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因此,法律不得已规定了留置送达、公告送达两种强制送达方式。强制送达适用的条件、程序都具有法定性,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不能适用强制送达的方式。第二,强制送达的主体必须是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强制送达只能由法院的工作人员进行。我国法律并没有赋予邮政机关以强制送达人的地位,邮政人员不适用也不准用法院送达人员的规定。因此,当受送达人拒绝签收邮件时,邮政人员无权留置送达。第三,强制送达的程序要求必须有法律明示规定。在程序上,法律明确规定“留置送达人即法院工作人员应当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其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然后将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即发生送达的法律效力。法律对邮寄送达却没有如此程序性规定。第四,强制送达的法律后果必须由法律明示规定。依照法律规定,留置送达只须将法律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即视为送达;而法律规定邮寄送达方式则必须由受送达人回执上签字收取方能作为认定合法送达。当事人拒收邮件,并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合法送达条件,邮寄送达不能适用留置的法律规定,如需将邮寄送达归入强制送达范畴,必须由法律明示规定。

综上,如果邮寄诉讼文书的信件因受送达人拒收被退回,人民法院只能视为送达无效,依法应采取其他送达方式。

另外,在案件执行过程中,常常需要用邮寄送达的方式送达法律文书,个别情况下会出现因送达地址不详导致邮件被退回,法律文书未送达当事人的现象,此时,能否视为法律文书已经送达,应分不同情况加以分析。《民事诉讼法》第八十条规定:直接送达诉讼文书有困难的,可以委托其他人民法院代为送达,或者邮寄送达。邮寄送达的,以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在该规定中明确了邮寄方式是我国合法有效的送达方式。2004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以法院专递方式邮寄送达民事诉讼文书的若干规定》[④],并于2005年1月1日实施,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现行的邮寄送达制度。该规定第第十一条规定:因受送达人自己提供或者确认的送达地址不准确、拒不提供送达地址、送达地址变更未及时告知人民法院、受送达人本人或者受送达人指定的代收人拒绝签收,导致诉讼文书未能被受送达人实际接收的,文书退回之日视为送达之日。受送达人能够证明自己在诉讼文书送达的过程中没有过错的,不适用前款规定。根据以上法律规定,邮寄送达时因送达地址不详,导致邮件被退回,法律文书未送达当事人,是否视为法律文书已经送达的关键就是受送达人是否有过错。受送达人的过错通常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当事人故意或者过失导致提供的地址错误、不明确。邮寄送达以当事人提供准确的地址为前提。《关于以法院专递方式邮寄送达民事诉讼文书的若干规定》第三条要求当事人起诉或答辩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供或者确认自己准确的送达地址,否则应当承担不利后果。但是许多原告无法提供被告的准确地址,还有个别案件当事人由于疏忽提供的地址没有明确的区域、没有具体的街道名称、门牌号或者使用的是俗名、老地名,使得邮寄送达工作无法顺利进行。此外,个别原告为了达到缺席判决的目的,保证胜诉,在起诉之初故意向法院提供了虚假的被告地址,信件因此被退回。然后,法院还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查证被告的准确地址,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二、当事人恶意逃避或代收人拒绝接收。具体表现为:一是少数被告因存在逃避执行心理,想方设法逃避接收法律文书,或者故意离开一段时间或者由邻居谎称其已搬离送达地址。二是对代收人要求较严,一部分人拒绝代收。《规定》要求代收人在签收时应当出示其有效的身份证件并在回执上填写号码,但是由于法院在直接送达时亦无权强制要求受送达人或代收人提供身份证明,因此,规定邮递人员在邮寄送达时要求对方提供身份证明并填写号码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很多代收人因此拒绝接收,邮件被退回。

在具体实践中,如果被执行人的送达地址是被执行人自己提供的,被执行人故意提供虚假的送达地址或者恶意拒不接受邮件,这应当认为已经送达。如果被执行人的地址是由申请执行人提供的,由于申请执行人提供的送达地址不详而导致法律文书不能送达,被执行人对不能送达并不存在过错。被执行人未收到执行通知书,则不能认定为已经送达,被执行人不能承担送达不能的责任。

送达工作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前置工作,也是人民法院集中体现审判活动的重要载体,它就像一栋建筑的基础,基础牢固建筑物才不能倒塌,相反,如果基础不牢将会严重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在审判工作中也是如此,送达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案件的审理,案件的审理在前期送达过程中,开庭传票及其它诉讼文书做到送达准确,及时,无误能确保后期的审判活动顺利进行,为审判员办成铁案打下良好的基础,相反,如果案件在送达过程中就出现瑕疵将会对后期的审判活动带来影响,对所承办的案件质量带来影响,因此,法律文书送达上做到准确,及时,无误,不但能有效的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同时也对人民法院的案件质量提供保障。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法院专递方式邮寄送达民事诉讼文书的若干规定》的基本要求,在司法实践中操作不好不但不能做到方便当事人诉讼,减少诉讼成本,提高审判效力,而且容易形成案件瑕疵,增加诉累,使案件久拖不结,给当事人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本来,案件在实体上处理得当,判决无误,却因邮寄送达的瑕疵造成当事人缠诉上访,影响案件质量,给法院的审判工作带来负面的影响。这样的案例在审判实践中已经有所体现,应该引起重视。具体表现:

1、个别法院机械执法,对最高法院关于邮递送达若干规定理解执行不当,造成案件瑕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以法院专递方式邮寄送达民事诉讼文书的若干规定:邮寄送达是针对直接送达确有困难的可采用邮寄的方式。比如,当事人居住在边远山区或者外省市,交通不便,往返法院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济费用。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采用邮寄的方式送达法院的法律文书,以确保法院的诉讼活动按时开展,确保双方当事人及时地得到人民法院的裁判结果。审判实践中,个别法院没有很好的理解和执行该规定,滥用邮寄方式送达法律文书,本来当事人或指定代收人与法院之间居住很近或同一市、县,一个电话就可通知到当事人或指定代收人到法院执结领取法律文书,或者法院江很方便就能将法律文书送达给当事人或指定代收人,却要采用邮寄方式,这不但没有方便当事人诉讼,提高法院的审判效力,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的隔阂,给当事人造成不必要的诉讼成本,当事人意见很大。

2、由于投递人员对法院业务与要求认识不够,不负责任,使法院的法律文书在邮递中难以直接邮递到当事人手中,造成案件瑕疵。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⑤]第85条及最高法院关于邮递送达若干意见规定,邮寄送达的应当附有送达回证。在司法实践中,法院的法律文书虽然经过邮寄送达,法律文书也已签收,但投递人员往往对法院的业务要求不专业,导致将法院的法律文书送达到接收人所在地的收发室,警卫室,村委会办公室,送达证上大多都是由这些单位及村委会的值班人员签收的。由于一些部门警卫室,收发室,村委会值班人员责任心疏忽,使法院的送达文书如开庭传票,判决书等,不能及时的送达到当事人手中,特别是农村农忙季节这种现象极为突出。因此,造成开庭缺席,错过上诉期现象,一方到庭,另一方未到,查明原因,没有接到开庭传票。无奈,法院只好另行开庭,使案件久拖不结,又给当事人经济上带来负担,当事人意见很大。

3、由于邮递送达缺少当庭宣判环节,造成案件当事人无理缠诉,导致案件瑕疵。在司法实践中,个别败诉方“被执行人”明知法院的判决书的判决内容就是不予执行。例如,有的案件当法院的执行人员找到被执行人时,问他是否收到判决书,被执行人也承认收到了,问被执行人为何不执行,被执行人却以不知法院怎么判,不认识字,送达回证上不是他签收为由拒绝执行。另外,由于村委会值班人员没有及时通知到被送达人本人,导致判决书错过了上诉期才被本人收到,现要求上诉。当法院工作人员告知被执行人根据法律规定,办公室,收发室,值班室,工作人员签收的应视为送达,错过上诉期是由于村委会值班人员的责任心造成的,可由其他诉讼程序补救被执行人不理解时,被送达人又一次次来法院缠诉,使案件陷入僵局,造成案件瑕疵。

4、不当的邮递易造成案件审限较长,或者超审限案件,使案件瑕疵。在审判实践中,由于不当的邮递,合议庭收不到相关法律文书的送达回证,传唤不到当事人,进而无法进行审判活动,只好第二次邮递第三次邮递,当送达回证邮回法院时案件已接近审限或者已超过审限,这种情况在审判实践中多有存在。因此,有部分案件由于以上情况超过了审判时限,当法院下达判决时,败诉当事人对案件实体处理找不到问题,却以审限问题上访。

5、不当的邮寄送达增加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激化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在司法实践中,有的案件需要几次开庭以及邮寄的不当造成瑕疵,因此需要多次送达,加上判决书送达,个别案件的邮递费用大大的超出了诉讼费用,需要由败诉当事人来承担。本来用通信工具就可以通知到当事人来院接受直接送达,却给当事人增加了诉讼成本,而且浪费了法院的审理时间,加剧了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矛盾的产生。

二、改进措施

1、严格依法办事,正确慎重把握邮递送达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八十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以法院专递方式邮寄送达民事诉讼文书的若干规定》已经很明确,对于人民法院“直接”送达法律文书确有困难的可交由国家邮政机构以法院专递方式邮寄送达。同时,“若干规定”第一条有三种情况的不能邮寄,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应该严格掌握这一原则,依法办事,正确理解立法目的,慎重把握邮递送达的正确适用,确保邮递送达能真正的方便当事人诉讼,提高审判效力。

2、建立法院与邮政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法院对邮递人员的培训,提高责任心。法院专递的开通在审判实践中如果掌握的好,运用适用原则及方法得当,在提高人民法院的办案效率,体现体现司法为民上确实能发挥其作用,能进一步体现法院司法为民的工作宗旨。因此,法院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工作,加强对“邮递”人员的学习与指导及沟通,要有计划的组织邮递人员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以法院专递方式邮寄送达民事诉讼文书的若干规定”的学习和理解,力争使法院的诉讼文书在邮递送达时都能送达到位,确保受送达本人在回执上签字捺印。让投递人员明确邮递送达的重要性,同时增强提高邮递人员的责任心。

3、坚持审判方式改革,力求务实便民为原则,统一司法标准,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避免形式化。审判方式改革要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审判工作的根本宗旨。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时时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时时刻刻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从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出发的基础上掌握审判方式改革的新思路。统一司法标准的目的就是要较好地做到案结事了、胜败皆服、定纷止争,从而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进一步降低由于办案质量,效果问题引起的上诉率,改判率,要根据审判工作的实际提高审判工作效力,降低当事人诉讼成本,方便当事人诉讼来细化标准的统一,带动各项管理工作制度,调动审判人员的责任感。

4、认真总结经验,多措并举,确保邮递送达时,文书的签收。司法便民,是司法民主与文明的体现,是践行司法为民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司法民主与文明,才能真正实现司法为民的宗旨。为此,我们必须树立司法就是服务的理念,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努力实践服务型法院的构想。“邮递送达”运用恰当,对直接送达确有困难的当事人通过邮递的方式邮寄法律文书能够避免和制裁部分当事人恶意逃避法律责任,方便群众诉讼,缩短办案周期,保证案件质量,使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尽早得到实现。相反,如果没有正确适用专递送达机械执法,也会给法院的审判工作带来不便。因此,不要以为送达是件小事不以为然,处理得不好,虽然案件的实体正确,但因送达不当也会使案件陷入僵局,造成案件的瑕疵。所以,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小事做好才能使整个案件办成铁案。目前,邮递送达是一件新事物,在审判实践中要结合案件情况合理恰当的适用邮递,加强审判人员与有关庭科室的协调,多措并举不搞形式化,确保邮递送达中不出差错,做到投递中一定要有确实充分的把握才能采用这种方式,在审判活动中一些调解不成的案件,败诉方当事人本来对法院的处理结果持有这样那样的看法,如果再送达不当就会更加激化当事人的不满情绪,使矛盾更加激化,导致无理缠诉到处上访告状,给法院的形象造成影响。

三、邮寄送达的对策。

程序公正是绝对的公正,保证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其中最基本的就是收到法院相关的司法文书,特别是最高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出台,规定了举证期限等,送达则尤其重要,在切实保护受送达人诉讼权利的前提下,尽可能考虑便于送达的方式进而提高送达效率。针对邮寄送达中上述不足之处建议如下:

1、对送达主体、资格的规定进行立法。根据我国长期的司法实践以及当前的“审书分离”情况,可以规定书记员、法警、邮政部门为送达人。在中国台湾地区,法律已明确规定送达的主体是执行员和邮政部门。

2、邮政机构应加强对工作人员关于法院专递送达方面的指导,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及时掌握法院专递送达的法律要求,提高工作责任心,保证送达的及时性、准确性和记录的完整性。

3、邮政机构应当加强全国联网,加强邮政机构相互之间的信息畅通,建立完整的送达体系,保证法院专递回执及时送回交邮法院。

4、法院内部应加强专递送达的审查力度,不能只看到有回执单就认为受送达人已签收到司法文书就认为已送达。特别是未到庭而需要缺席审判的案件,法官应按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严格审查当事人未到庭的原因,是否有正当理由,万一是由于邮政送达不规范造成当事人因未收到或迟延收到法院司法文书,就不是无正当理由,当然不能缺席审判,防止因送达原因而造成的错案,从而保证审理案件程序的绝对公正。

邮寄送达是我国法律明文规定的一种合法宋大方式,在提高送达效率、缓解办案经费人手不足、缩短案件审理期限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是广泛采用的送达方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因为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影响了其发挥应有的效果,只要我们注意严格执法,规范应用这种方式,定能在提高法院工作效率,减少当事人诉讼成本方面发挥积极的效果。

第四篇: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分析及对策

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分析与对策

孟繁增1,闫惠兰2

(1.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西安 710302;2.西安北方惠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西安 710302)摘要:本文以科学认识多媒体教学为基础,对多媒体教学的利弊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合理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利弊分析;对策 0 引言

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学生操作技能、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对多媒体教学缺乏研究,致使多媒体教学存在较多问题。只有对多媒体教学的利弊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合理、慎重、有效地加以利用,使多媒体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方面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其优势主要表现为:

(1)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采用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直观、生动、形象的呈现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更为强烈,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多媒体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具有交互性。在设计和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围绕如何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积极性,合理设计交互界面,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有利于突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现代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使学生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其次,多媒体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具有精确性。多媒体课件所展示的教学信息是教师事先经过斟酌整理的,字迹清楚,字体规范,版面整洁,图形、图像直观、清晰、精确,改善了视觉效果,克服了因教师口音不正和板书不清造成的信息误传和漏传,大大提高了教学信息传递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3)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据研究表明:人们对语言信息的接受能力约为4.4比特/秒,对图像信息的接受能力约为46比特/秒。从传输容量看,传统教学的最佳通道容量为25比特,而视听媒体的最佳通道容量为70比特。与传统的黑板书写、模型演示、挂图示意等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节奏快、信息量大、表述清晰、内容精练且易于更新等优点,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4)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材、教具、录像等为载体,难以实施本学科内容的更新和共享。多媒体课件作为多媒体教学的核心载体,既可以便捷的通过网络获取本学科的新内容和新消息并及时地反映到多媒体课件中,又可以长久保存并通过网络或其他通讯手段传播,实现了多媒体信息的传递和资源的共享,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如果使用不当,不仅达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还会产生所料不及的负面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多媒体教学过程缺乏互动,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理论上讲,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交互性的课件设计,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教学内容,实现师生互动是其显著优势。但实际上,由于机械地使用多媒体,使得大多数多媒体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兴趣。主要表现为:①教师一言堂。教师埋头演示课件,没有形体语言,没有师生眼神的接触与碰撞,无暇顾及观察学生的反应,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幕布上,只能被动地接受,弱化了师生互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②师生被禁锢。由于ppt激光演示笔、无线麦克、音响及灯光等多媒体设备配置不到位,教师被无形的脚镣禁锢在多媒体控制台,学生被“关”在黑屋子里,既束缚了教师手脚,又浇灭了学生学习的激情;③多媒体唱主角。多媒体课件的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严重束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违背了学生的主体要求。

2.2 多媒体教学信息量过大,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之一就是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大了课堂教学密度。但若过分强调加大教学信息量,则易形成“内容多,演示快,思考少,消化难”的恶性循环。即:①内容多。教师将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材料尽数罗列,但许多信息是游离在教学目标之外的无用信息,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②演示快。为了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讲解和点击PPT文稿的速度,加快教学节奏;③思考少。在接受快节奏、大容量信息传递过程中,学生穷于应付,被动接受。因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而无暇思维;因知识和答案的直接呈现而无权思考;④消化难。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节奏快,但知识对大脑皮层刺激不深,致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消化、理解所授知识,形成消化不良,不利于加深记忆、知识内化与能力培养。

2.3 多媒体课件质量不高,不利于发挥多媒体自身优势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因受多媒体技术水平所限和对“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理解不到位,没有把多媒体手段与课程内容恰如其分的整合,不能达到多媒体教学的目的。主要表现在:①界面设计不尽合理,影响教学信息的展现。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往往过分注重视觉效果,过度渲染屏幕和音效,冗余信息过多,重点、难点不突出,忽视了界面设计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有利于辅助教学,学生的注意力落在了多媒体本身,而非教学内容;②内容编排跳跃性太大,阻断了学生的连续思维。从人类认识和记忆的规律来看,多媒体教学优于传统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它可以对知识内容进行非线性网状结构设计,将丰富多彩、复杂多样的信息通过浏览、查询、注释等操作进行展示。然而,有些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过多改变原教材内容的顺序,出现内容的频繁链接和跳转,学生的思路容易被打断,影响学习效果;③形式简单呆板,不能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者多为授课教师本人,大多对多媒体课件制作要求及制作软件不够熟悉,再加上课程资料储备较少,导致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单一。最常见的就是将教材内容或教案机械地搬到屏幕上,枯燥无味,缺乏吸引力,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价值。

2.4 注重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忽视了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和对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研究

多媒体教学虽然有其他传统教学方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如果不加选择地滥用,既不利于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又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主要表现为:①脱离传统教学手段,忽视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地位。一些教师不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多媒体教学,而是盲目地、不加分析地用多媒体教学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手段。一些青年教师忽视了传统教学在处理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师生交流等方面的优点,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不再注重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导致课堂驾驭能力差,对多媒体照本宣科,教学枯燥无味;②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深度不够,忽视了对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研究。许多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没有把这种教学手段的改革同提高教学质量的总体目标有效地结合起来,而是作为孤立事件,就事论事。所以,教学方法改变了,但教育观念、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模式等教学过程的其他组成部分却依然如故;同时,由于对教学设计和对多媒体教学艺术研究的欠缺,教师制作的课件不注重学习者的需求,没有合理的层次结构,甚至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授课过程弱化了师生互动,缺少了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致使多媒体教学成为一种形式,失去了它应有的教学利用价值。

2.5 长期接受多媒体教学,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长期利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多媒体教学过程类似工业化流水生产线,教师引导学生沿着课件编排的格式化轨迹思考,几乎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种定向式、模式化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和想象的权利,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造成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无法激发想象力,不去思考,无法思考,懒于思考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学生长期接受直观刺激,对过程、图形、形象等信息过分依赖多媒体的真实再现,逐渐形成思考惰性,势必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对策

如何在多媒体教学中扬利弃弊,使多媒体发挥最佳教学效果,其关键在于要从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优化多媒体教学环境和构建多媒体教学制度体系等方面出“组合拳”,形成立体化解决方案,才能逐步克服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多媒体教学不断走向成熟。

3.1 加强教学技能培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仅仅是影响教学效果诸因素中的一种,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则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素质、现代教育技术实践能力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1)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多媒体教学观。首先,高职院校教师要在工作中以素质教育为本,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寻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其次,要在正确理解多媒体教学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它只是具有鲜明优势的教学辅助手段,而不能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应该秉承职业教育现代化理念,树立正确的多媒体教学观,即重视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又重视教学设计、教学过程,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职业教育要求,提升教学效能,提高教育质量。

(2)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科学术水平。“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高职院校双师基本素质要求教师在扎实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教师不仅需要有深厚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又需要通过下厂锻炼、科研合作等方式加强专业技能锤炼,提高学科学术水平。

(3)开展教师职务培训,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来自理工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普遍缺乏语言艺术表达、板书合理使用、教学设计、教学手段综合应用等教师基本职务培训,因此,开展教师入职和职中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开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传播学、教育法规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等核心课程培训,增强教师入职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开展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学基本功培训,使入职教育更有助于新教师起步;三是重视和加强教师的职中培训,开展教学问题讨论和教学经验交流,实现经验分享和教师团队素质能力的持续互助提高。

(4)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多媒体教学实践能力。多媒体教学集计算机应用、多媒体创作、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美学、传播学于一身,是一种多媒体技术与教育技术、专业知识相结合的现代教育技术。这就要求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系统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掌握现代教育媒体的工作原理,领会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学会教学课件的制作方法,正确把握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原则,提高教师的多媒体教学实践能力。

(5)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关系,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势互补与有效融合。先进教学媒体的出现不代表就要摒弃传统媒体,传统教学在师生直接沟通、知识传播、行为示范、情感交流等方面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始终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手段为辅助”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整合优化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构建灵活适用的教学模式,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3.2 遵循创作原则,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

多媒体课件作为信息呈现的载体,其质量对课件的使用者和受众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在加强教学技能培训的同时,还要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原则,才能创作出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

(1)教学设计的实用性原则。①将那些易于用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表现的形象化的内容,以多媒体教学课件形式呈现,重在突出重点,化解难点;②从教学大纲要求出发,以教学目标的范围和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为设计依据来创作课件,使课件有实用价值;③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围绕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展开,设计实用的交互界面,增加学生的教学参与机会,使学生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的严谨性和准确性,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多媒体课件是教师在课前预先制作的,因此强化了教学内容的权威性,加之,多媒体教学节奏较快,学生更加不易发现错误,减少了揣摩和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为此,教师更应对课件中显示的文字、符号、公式、图表、概念和规律等内容精心设计、反复推敲,力求表述准确无误。

(3)表现形式的艺术性原则:多媒体课件因其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而给人以美的享受,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不仅要求设计实用、内容准确,而且还要求画面美观、声音清晰、影像流畅、具有较好的可视性,有助于学生更加清楚、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更加深人地融入多媒体教学情境。

(4)软件平台的适用性原则:课件的风格与教师的教学个性特点息息相关,在选择软件平台时要充分考虑到主讲教师的教学风格、多媒体技术水平及其可操作性,它是创作多媒体课件的前提备件。目前,多媒体制作工具很多,如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方正奥思、课件大王等,其中,前三种应用较为广泛。3.3 合理配置硬件设备,优化多媒体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学是以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设备为物质基础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规划多媒体教室、合理配置多媒体硬件的目的在于,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优化多媒体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活动服务,提高教学效果。

(1)科学规划多媒体教室,构建人性化使用环境。①根据教学要求,统一规划院系多媒体教室的数量与布局,避免利用率低下、管理不便、设备兼容性差等弊病;②多媒体教室建筑结构要能满足多媒体设备的安装对建筑的需求,对多媒体教学设备各种接口位置、管线预埋等统筹考虑;③注意设计教室的光线效果。光线过强影响投影效果,光线过弱影响学生记笔记和师生表情的交流。长时间在不适合的光线环境中学习,会导致学生视觉疲劳,影响教学效果。此外,还要合理设计灯光位置,避免各种眩光的影响。④按人机工学要求设计多媒体控制台。计算机显示器的安装角度和控制台的高度相协调,使教师能舒适地看清显示器屏幕内容;留有笔记本接口、U盘接口、展台接口并预留电源插孔,便于设备扩展;⑤根据使用教师要求,安装操作系统和软件的正确版本,优化计算机运行环境;实施硬盘分区保护,保证计算机系统安全。

(2)合理配置硬件设备,优化多媒体教学环境。根据多媒体设备更新换代快、使用寿命短的特点,以“实用为主,兼顾长久”为多媒体设备配置的基本原则,从设备数量少而精、功能够用为度、易于管理等方面全面考虑,优化多媒体教学环境。①设备数量少而精。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设备的数量,提高设备的质量。一是利于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普及,二是减少设备故障,三是减少设备投入;②功能够用为度。一是音频系统、视频及显示系统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功能要能保障教师便于实现其教学构想,如配置实物展台、激光笔、无线麦克等硬件,提供教学软件、课件等教学资源,接入互联网、局域网等;二是设备功能不要追求多而全,避免不必要的功能投入;③易于管理。采用单机控制的多媒体控制系统,设备操作要尽量简单并符合多数人的理解和习惯,避免因操作不便导致的时间浪费或者误操作;有条件的学校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集中控制管理模式,减少教学辅助时间,提高管理效能。

3.4 加强教学管理,构建多媒体教学制度体系

多媒体教学管理制度缺失、监控考核力度不够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对多媒体教学存在认识误区。因此,必须制定多媒体教学管理制度、加强质量监控与评价,构建多媒体教学制度体系和评价体系,为营造良好教学环境,提供制度保障。

(1)健全制度体系。①日常管理制度。制定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流程,规范管理与维修人员工作职责;②教师培训制度。以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学能力为目标,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多媒体教学设计、课件研发、多媒体设备使用等方面的培训,并形成相应的培训制度,确保培训的经常化、正常化;③审核认证制度。建立多媒体教学的申请准入制度、课件审核制度、持证上岗制度等,对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进行审核把关;④奖励激励制度。制定多媒体教学奖励政策,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教师通过开发多媒体课件、开展多媒体教学竞赛,提高多媒体教学水平。

(2)完善评价体系。①参照高职院校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结合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制定内容涵盖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课前准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在线答疑与辅导、课程考核、教学效果等主要环节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质量标准”,作为多媒体教学管理与评价的重要依据;②结合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督导评价等多种方法,力求全面、客观的考核评价多媒体教学效果;将该考核结果作为对教师奖励、评选、聘任的参考依据,引导教师自觉改进多媒体教学工作;逐步形成科学的多媒体教学评价体系,提高多媒体教学水平。

4结语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不可代替的优势,但也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只有在科学认识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客观、理性的分析其优缺点,才能找到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对策,从而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为提高教学效能和教学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

[1]英卫峰等.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2006,10.[2]孙丽君.合理应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于教学的思考[J].教育技术,2005,06.[3]顾明远.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刘衡.对多媒体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透视与思考[J].教育与管理,2011,09.作者简介: 1 姓名:孟繁增,性别:男,出生年月:1972.04,籍贯:河北任丘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职称: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职务:建筑与热能工程学院 院长 研究方向:计算机辅助设计 2 姓名:闫惠兰,性别:女,出生年月:1972.10,籍贯:河南西峡 单位:西安北方惠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职称:翻译 研究方向:专业英语

第五篇:劳务派遣的利弊分析及对策

劳务派遣的利弊分析及对策

喻红霞

[摘要] 劳务派遣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用工形式,对用工单位和个人既有有利的方面,也存在弊端。使用劳务派遣,企业可以灵活用人、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个人可以享有更多工作机会。但使用劳务派遣,对企业个人也都存在法律风险,对被派遣员工的激励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挑战,这需要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尊重劳务派遣的“补充性”的特性,关注“合规性”、“公平性”、“人性化”是企业的解决之道。爱岗乐业、心态平和、知法维权是个人的解决之道。只有劳务派遣用工单位和被派遣员工双方都自觉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才能扬长避短,实现共赢。

[关键词] 劳务派遣 利弊分析 人力资源 补充性 合规性 公平性 人性化 1.劳务派遣的定义

所谓劳务派遣,是指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将劳动者派遣至用工单位从事约定的生产劳动。劳务派遣是一种特别的劳动法律关系,劳动者与劳务派遣公司是法律上的劳动关系,与实际用工单位是事实劳动关系。

劳务派遣最初源于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一用工形式在世界各国得到了持续迅猛发展。目前劳务派遣已是欧美及日本劳动力市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力资源外包的一个重要内容。

近年来,劳务派遣也大量地涌现在我国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它的出现使劳动力的供给和使用更为灵活多元,广泛地受到了用工单位和劳动者的青睐。2.劳务派遣的方式

劳务派遣发展到现在也有了很多种方式:如由劳务派遣公司承担一整套员工派遣服务工作的完全派遣;由用工企业自行招募、选拔、培训人员,再由派遣公司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并由派遣公司负责员工的报酬、福利、绩效评估、处理劳动纠纷等事务的转移派遣,由用工单位对自行招募或者已经雇佣的员工,将其雇主身份转移至劳务派遣公司的减员派遣;由用工单位在试用期间将新员工转至劳务派遣公司,然后以派遣的形式试用的试用派遣。目前劳务派遣已在国有企业改制后所使用的合同制员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编外人员、各类企业(含国企、外企、民企等)的非核心岗位工作人员、各类企业的短期用工、项目用工、季节用工、甚至中小成长型企业的全员托管等方面广泛使用。3.劳务派遣的利弊分析

3.1 劳务派遣对于企业的有利方面: 1)用工方式机动灵活。劳务派遣帮助企业实现完全自主的用人权,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业务增加时增加人员,在业务减少时,减少人员,按需配置人员。劳务派遣为用工单位提供了一种及时性人力资源补充和弹性化用人机制,类似于零库存生产模式,可避免因人才紧缺或人才过剩而导致的一些问题。用工单位只需向劳务派遣组织支付一定的派遣费用就可以使用所需要的人才,并获得专业人力资源招募和管理服务。在企业难以确定市场前景时,弹性的运用人力资源将协助企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这对于季节工、短期临时性用工、企业成长过程中过渡性雇佣方式尤为方便。对于国企、事业单位和外企来说,劳务派遣可解决人员编制的问题,可大幅增加企业的管理自由度。2)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劳务派遣可降低企业的总体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既有直接的成本降低,也有间接的成本降低。

从直接的方面来说,首先可降低招聘费用。特别是对于完全派遣而言,企业的所有招聘事宜均由劳务派遣公司办理,包括制定招聘方案和计划,发布招聘广告,筛选面试等,企业只需要根据本单位招收员工的数量、工种、技能等基本条件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协议书。同样的,裁退被派遣员工只需将其退回至劳务派遣公司,由劳务派遣公司将其另外委派或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另外委派的可能性使得用工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成本也相应降低。其次,采用劳务派遣方式,被派遣员工的薪酬由劳务派遣公司来负责,一般依据合理的市场工资价格制定,社会保障也按劳务派遣公司的标准执行,可以较大地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支出。总体而言,从实践来说,被派遣员工的支出成本比固定在编员工的支出要大大降低。

再次,根据国家税收政策,企业实际工资总额超过计税工资总额的部分不允许税前列支,企业需缴纳高额企业所得税;但实行劳务派遣,劳务员工的薪金、保险福利费及派遣管理可全部列入劳务派遣费用在税前全额列支,可合理避税。

而从间接方面来说,派遣公司的专业化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可大幅度降低公司的管理成本和提高管理的效率。劳务派遣公司承担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很多的繁琐的行政事务性的工作,如劳动合同签订、异地劳务引进(户口、居住证、暂住证)、档案转接、社会保险申办、薪酬发放、技能培训、工伤申报等。用工单位将不必额外增加专门的管理人员或机构对被派遣员工进行人事管理,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将更多精力专注于提高企业核心竟争力的管理,如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进行员工考核、技能培训等方面,使企业真正实现“用人不管人,增效不增支”的最大人力资源管理效益。3)减少劳动纠纷,规避风险

劳动纠纷一直以来都是用工单位最为敏感、头疼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使企业产生一系列危机甚至影响企业的生存。劳务派遣公司作为专业处理劳动关系的机构,熟悉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在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社会保险等问题上一般能规范操作,保障被派遣人员的合法权益,发生劳动争议的概率远低于用工单位直接聘用;而且即使发生劳动争议,由于用工单位与受派遣工没有正式的劳动合同关系,用工企业可避免与被派遣员工的直接劳动人事纠纷,可有效规避风险。3.2 劳务派遣对于企业的弊端

对于企业来说,劳务派遣也有其弊端。首先是潜在的法律风险,表现在很多方面:1)1.派遣公司主体合法性,派遣公司主体资格是否合法2)派遣合同(协议)规范性,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派遣合同应对派遣内容、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人员管理、用工关系、社保与法定福利、费用结算时间和方式、赔偿或补偿方式、派遣工作关系的解除和终止、保密条款等方面是否明确 3)用工单位与派遣单位规章制度的冲突。4)劳务派遣岗位是否适用,是否遵循了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原则。

其次,劳务派遣难以实现企业长远目标。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有长期的人力资源规划,需要员工的长期承诺。劳务派遣的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的原则决定它不可能成为企业核心的用工模式,只能作为辅助补充模式。如若在核心岗位和高级管理岗位上使用劳务派遣,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实属堪忧,同时也可能会带来泄密的问题。

再次,被派遣员工对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不利。被派遣员工与用工单位正式员工事实上的同工不同酬,管理上与劳务派遣公司和用工单位的难以避免的脱节与错位,相对不稳定变化频繁的用工单位,极易造成被派遣员工的不公平感和无归属感。对于被派遣员工,如不建立适宜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企业管理十分不利。劳务派遣需要的是一种开放的、多元化的组织文化,已有的组织文化是否与派遣的用人模式相匹配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3.3 劳务派遣对于个人的利弊

劳务派遣对于个人也有利有弊。但劳务派遣对于个人的有利方面与劳务派遣公司的正规与否密不可分。正规的劳务派遣公司会确实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会签订劳动合同、购买社会保险、按时发放工资、进行在职培训、提供再就业机会等。同时,可提供给员工更多的就业机会,如果被派遣员工被用工单位退回,派遣公司可将其再安排到其他企业工作;而且派到不同的企业工作,其社保和住房公积金的缴纳可以保持连续性,有利于其享受相关待遇。正规的劳务派遣公司也可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可充当用工单位和被派遣员工的沟通桥梁角色,及时处理劳资矛盾和纠纷,索取被派遣员工合法权益,从而更好地为员工提供和谐、舒畅的工作环境。

而劳务派遣的弊端则源于复杂的三角劳动关系和对其的滥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工作稳定性差、缺少安全感。具体表现为,用工单位按需配人,劳务派遣公司无力重新委派,受派遣员工随时都会失去工作。

二是同工不同酬,缺乏公平感。具体表现为工资不同、奖金、福利、社保有差距。三是同劳不同权,缺乏归属和尊重感。受派遣工身处用工单位,关系则在派遣单位,管理的错位和缺失造成沟通难以通畅,值得一提的是工会。受派遣员工的日常工作在用工单位,而工资发放在派遣单位,根据工会的缴费规定,被派遣员工的工会经费在派遣单位缴费,由此,用工单位认为受派遣工虽然工作在本企业,但是,工会经费不存在,因而,被派遣员工一般是不参加用工单位的工会活动,这样工会的沟通和福利被派遣员工都无法享受。而且被派遣员工作为用工单位的“编外”的职工,用工单位对企业职工在政治生活、职务升迁、教育培训等方面都有“内外有别”,被派遣员工普遍感觉是企业的“二等公民”,感到前途无奔头,工作没劲头,工作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四是合法权益被侵犯,缺乏保障感。部分不正规的劳务派遣公司和用工单位会对被派遣员工造成伤害,如克扣工资、少缴或不缴社保、发生工伤时互相推诿责任,使之维权艰难。4.如何有效使用劳务派遣,实现共赢

劳务派遣的优势已为社会所认可,它的蓬勃发展就是实证。关键是如何去除劳务派遣的弊端。根据上文的分析,劳务派遣的弊端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劳务派遣的短期性问题。

2)劳务派遣对企业和个人的法律风险。3)劳务派遣在员工激励上的问题。

针对这三个弊端,我以为出路在于补充性、合规性、公平性和人性化。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特殊的劳动关系,是普通劳动关系的有益补充,这一点已为社会共识,也得到了法律的认可和立法支持。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全国人大法工委也对三原则作出了具体解释,“所谓辅助性,即可使用劳务派遣工的岗位须为企业非主营业务岗位;替代性,指正式员工临时离开无法工作时,才可由劳务派遣公司派遣一人临时替代;临时性,即劳务派遣期不得超过6个月,凡企业用工超过6个月的岗位须用本企业正式员工。”由此可以看出,劳务派遣作为常规劳动关系的补充,已经细化为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上升为合规性。所以应该把劳务派遣用在该用的地方——对于企业的核心岗位,不应采用劳务派遣用工,这样劳务派遣用工的短期性问题就不会困扰企业的长期目标。

而劳务派遣伴随而来的法律风险也是可以规避的,它需要用工企业自觉履行对被派遣员工的法律义务,并监督劳务派遣公司自觉履行法律义务,即承诺“合规性”。依据劳动合同法第第九十二条的规定,“劳务派遣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这里,选择正规专业的劳务派遣公司是关键,需要综合评估劳务派遣公司的资质、品牌实力、经验规模、网络区域覆盖、专业能力和服务意识。对于用工企业来说,一份完善的派遣协议也至关重要。劳务派遣协议是维护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可靠凭证,是合作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协议条款必须全面、明确、清晰,不能有模棱两可的描述和各种错误,对双方权力、义务、责任等等应进行明确的规定。

但涉及合规性,最根本的问题是公平性,首当其冲的是薪酬公平性。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三条明确指出对被派遣员工要“同工同酬”。工资、奖金是薪酬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公司福利、工会福利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用工单位应给予被派遣员工相当的薪资水平,并将他们纳入正式员工的奖金激励计划,并适当给予公司福利。在工会福利这一块,由于上述工会费提取的根源,实际上很难让劳务派遣的员工加入用工单位的工会,所以这部分的福利,建议由用工单位和用工单位的工会分摊。

如果企业解决了同工同酬的公平性问题,那么实际上企业在劳务派遣员工的激励管理上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大半,剩下的部分可以用“人性化”来解决。劳务派遣工一般处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底层,工作职位及收入的保障,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激励。如果企业能进一步做到“人性化”,那么受派遣员工就对用工单位产生归属感和被尊重感,工作关系就会更协调了。建议的人性化措施有,1)鼓励被派遣人员参加用工单位及用工单位工会组织的各项活动;2)安排正式职工体检、节日福利、例行慰问等工作时将被派遣人员一并考虑在内;3)为被派遣人员提供与正式员工同样的沟通渠道;4)为被派遣人员提供与正式职工同等的培训机会;5)将被派遣人员与正式职工一并纳入考核;6)建立从被派遣员工转为正式员工的激励机制。

而对于被派遣员工,要从劳务派遣受益,首先也是要选择正规专业的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合法的劳动合同,这特别需要劳动者个人了解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务派遣的相关法律知识,增加维权意识。从另一方面来说,对于被派遣员工也应摆正心态,平和接受劳务派遣这一新的工作模式,爱岗乐业,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价值。

总之,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型的劳动关系,在法律法规以及人力资源实践上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它的补充性的已为实践所证实。如果用工企业能本着合规性、公平性,进行人性化的管理,相信被派遣员工一定也会乐于奉献、勤于工作,劳务派遣的弊端一定能最大化的降低,实现用工企业和被派遣员工的共赢。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彭剑锋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1 2.组织行为学:第12版/罗宾斯,贾奇著;李原,孙健敏译 3.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Gary Dessler, ninth edition 4.试用行为科学理论分析和完善劳务派遣用工形式, 浙江省财贸工会, 2009年10月 5.浅析劳务派遣中和谐劳动关系构建, 申晓梅, 湖南社会学网 6.专家提出”劳务派遣六大标准”, 翟继满,中华网

下载农民工过度外出的利弊及对策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民工过度外出的利弊及对策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延迟退休的利弊及其对策分析

    论延迟退休的利弊及其对策分析 一、中国的现状 中国将在未来二十多年里,迅速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成为未富先老的典型代表,专家预测还表明,到2020年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占中国总人......

    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及发展对策

    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及发展对策 【摘要】在当今社会中,家族企业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企业类型。家族式企业是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追求家族利益为首要目标、以实际控制......

    中国加入WTO的利弊分析及对策

    中国加入WTO的利弊分析及对策 [摘要] 加入WTO既给中国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通过对入世以来的利弊分析,总体上看来是利大于弊的,并且根据中国目前应对的挑战提出了相应......

    电子处方的利弊分析与对策

    电子处方的利弊分析与对策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医院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医院门诊药房传统的工作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门诊处方由医生手写改为在医生工作站录入信息,通过网络......

    全面取消农业税利弊分析及对策研究[精选]

    全面取消农业税利弊分析及对策研究 全面取消农业税利弊分析及对策研究2007-02-02 21:55:56关键词取消农业税,必要性,意义,负面效应,对策研究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全面取消农业税利弊分析及对策研究

    全面取消农业税利弊分析及对策研究 李然,白茹(来稿)摘要:我国长期实行的传统农业税制度对农村社会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目前,中国已经整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取消农业税势......

    我国乡镇政府改革利弊分析及相应对策

    我国乡镇政府改革中的误区及对策建议 向方蒙 (200800030042)摘要:乡镇,按照我国宪法的规定,属国家基层政权组织和独立的政府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乡政村治”的局面......

    企业过度投资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干胜道【摘要】 文章认为,过度投资是指接受对公司价值而言并非最优的投资机会,尤其是净现值小于零的项目,从而降低资金配置效率的一种低效率投资决策行为。经营者财务目标的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