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财经委、常委会预算工委课题组
为协助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情况的报告,10下旬至11月上旬,市人大财经委、常委会预算工委牵头组织开展调研。本次调研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洪华带队,部分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和市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部门负责人参加了调研。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先后视察了两江新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和香港汇丰银行重庆分行、重庆前沿生物科技公司等企业,听取市外经贸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国土房管局、市外侨办、市国资委、市政府金融办、市中小企业局等部门汇报,与渝中区、九龙坡区人大和政府及其部门座谈,听取对外经贸集团、长安福特、力帆集团、粮食集团、博赛矿业等企业关于“引进来、走出去”的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基本情况
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议作出《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以来,我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按照“314”总体部署,围绕加快把重庆市建设成为我国内陆开放高地目标,认真贯彻市委决定和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重庆市促进开放条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充分发挥政策效应,紧密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善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着力以开放促跨越,把我市的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2011年我市利用外资有望达到100亿美元,进出口有望实现300亿美元,对外投资将连续两年达50亿美元,服务外包将突破5亿美元,世界500强落户数将超过200家。总的来说,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创新,积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一是创新内陆型加工贸易模式。沿海加工贸易具有“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特点,受物流成本制约严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市抢抓全球产业转移加快机遇,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发挥本地配套能力强的优势,垂直整合产业链全流程。通过零部件本地造,使整机与零部件生产在重庆实现一体化、生产环节“零距离”,大力发展“就地配套、内外兼销、快捷运输”为主的内陆型加工贸易,逐步实现四个80%,即“零部件80%本地化、产成品80%外销出口、物流组织80%航空运输、电子产品占比80%”。实践证明,这种“一头在外、多头在内”的垂直整合纵向一体模式,极大地降低了零部件全球采购物流成本,促进了内陆加工贸易快速发展,也彻底颠覆了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的世界水平分工传统模式。
二是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在加强传统招商引资的同时,特别注重龙头和产业链引资模式。2009年以来,重庆瞄准全球笔记本电脑制造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引进思科、惠普、宏碁,华硕四大笔记本电脑全球品牌商,富士康、广达、英业达、和硕、仁宝、伟创等六大代工商,以及一大批零部件配套企业,“4+6+300”的笔记本电脑集群正在重庆崛起。2011年笔记本电脑产出将超过3000万台,实现进出口100亿美元以上。最终形成了“整机+配套”、“制造+研发”、“生产+结算”一条龙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产生了巨大辐射带动效应。预计到2015年,实现年产笔记本电脑上亿台,销售值过万亿,实现进出口1000亿美元以上。届时,重庆造笔记本电脑将占全球的1/3,重庆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将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将有力地扭转我市工业领域单一产业比重过大的局面,助推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
三是突出以结算为特色的金融创新。努力挖掘电子商务业务及“云”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商机,积极争取全球信息、“云计算”份额,全力打造国际电子商务产业中心和国内最大的数据处理基地。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开展离岸金融试点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实施“事前便利,事后监管”的外汇管理制度创新,促成惠普结算中心(年结算额约2000亿美元)顺利落户重庆,开创了加工贸易离岸金融结算新模式。目前新加坡上市公司海皇集团属下的美皇集团(APL)全球服务中心(含结算)已经由新加坡迁至重庆,宏碁、广达、英业达等企业也将把结算业务迁移到重庆。首创国际电子商务交易真实性认证体系,吸引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支付提供商美国贝宝(PayPal)公司落户重庆,项目有望能在2015年实现300亿美元产值;贝宝落户后,有业务关联的国内外30多家电子商务结算服务提供商也纷纷落户重庆。今年2月份,全球第二大电子商务支付提供商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国际贸易服务中心落户重庆,力争在5年内带动重庆相关业务规模超300亿美元。结算中心的建设,使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为重庆市实现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贸易大通道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先行区提供强有力支持。
(二)扩大视野,统筹好“引进来”和“走出去”
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在大力“引进来”的同时,着眼国内市场需求,我市积极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2010年全市协议对外投资50亿美元,投资总额9.7亿美元,增长426.7%;2011年还计划对外投资50亿美元。具有代表性的有:重庆粮食集团投资巴西建设300万亩优质大豆基地,预计可逐渐形成自产自销200万吨、收购贸易200万吨、储运100万吨的规模;重钢集团和外经贸集团联合收购澳大利亚铁矿项目,今年上半年开工建设,预计到2013年起每年可开采1500—2000万吨铁矿石回来,铁矿石价格比市场价格要低60%;重庆机电集团收购英国精密技术集团获得机床及螺杆加工的3个百年品牌和5项先进技术项目,促进重庆机床技术迈上新台阶;重庆博赛矿业集团收购加纳2.5亿吨优质冶金级铝土矿项目,扩大了我国企业在国际高铝熟料市场份额,取得行业在全球市场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四联集团收购美国霍尼韦尔加拿大蓝宝石工厂和法国汤姆逊半导体实验室研发团队,分别为我市抢占世界LED产业链高端迎得先机、为我国在解码核、解码算法等多项技术上一步实现国际领先;轻纺集团成功收购作为全球第四大汽车密封条企业的德国萨固密集团,一举获得6项世界先进技术,81项国际专利;力帆集团以委托设计形式与英国里卡多合作开发1.2L直喷增压汽油机技术,有力地提升了我市汽车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通过对外承包工程带动外贸出口,2010年我市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出口3.52亿美元,主要为成套设备、工程机械、五金机具、建筑材料等。通过海外投资引入资源,提升技术,转移产能,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既符合外汇储备平衡的要求,也满足生产链运行的需求,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价为“全国各省市走出去项目最多的区域”,国家商务部评价为“超越常规发展,在全国树立了典范”。
(三)提档升级,平台、口岸建设力度大
积极构建“1+2+4+43”开放平台体系,全力促进开发区建设。2010年5月两江新区批复成立以来,按照国务院赋予的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的战略定位,全面推进开发建设和开放创新,实现了大开发大开放建设的良好开局。2010年,新区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0.64亿美元,占全市的32.7%;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项目75个,实际利用外交金额达15.9亿美元。今年1-9月,新区实现进出口总额45.06亿美元,同比增长60.4%,占全市24.5%,实际利用外资16.72亿美元,同比增长60.4%,占全市的39.5%。在两江新区龙头带动的同时,西永综保区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封关运行,高新区和经开区加快发展,万州工业园、长寿化工园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平台建设实现提档升级。此外,各区县(自治县)以各类园区为重要开放平台,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全市41个特色工业园区,截止2010年底,建成标准厂房73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过5000户,2010年销售产值突破6000亿元。结合建设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目标和我市“一江两翼三洋”战略,加快口岸高地建设,积极构建国际贸易大通道。2011年重庆航空口岸机场旅客总量预计2000万人次、货运总量20万吨,其中国际旅客50万人次、航空国际货运量4.5万吨;江北国际机场进入全国十大千万级、世界百强机场行列,现有基地航空公司4家,24条国际(地区)定期航线(含客货),每周93个国际(地区)航班,国际通航城市20个,在西部率先拥有口岸签证、台胞签注及台胞证换补发功能,开通渝台直航、全货机航班。民航总局准备再投资250亿,建50万平方米航站楼,在现有两条跑道基础上再增加两条跑道,江北机场将成为大型复合型枢纽机场,达到每年6000多万人次、250万吨航空货运量以上运力。铁路口岸开展国际联运集装箱、整车到发业务,年通过能力48万标箱,现设有海关、检疫等口岸查验监管机构和查验监管配套设施;“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6月开通,重庆至欧洲货物运输只需13天,重庆成为国家间海关“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城市。依托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及保税港区功能平台,进一步提高长江黄金水道航运效率,畅通东向经上海至太平洋出海大通道,2011年水运口岸国际物流量630万吨、国际集装箱吞吐量达36万标箱。
(四)内外并重,不断加强国内区域合作 针对我市作为内陆地区的特点,在不断增强对外开放的同时,也积极对国内其他省区市开放,加强国内经济合作,利用内资实现爆发式增长。一是打造“重庆+沿海”战略合作平台促进产业承接。先后成功举办重庆·广东周、重庆·佛山周、重庆·宁波周、重庆·山东周、重庆·温州周等“重庆+沿海发达地区”大型经贸合作活动,促进签约项目611个、总投资2033亿元,引进了深圳天安数码城、格力电器等大项目。渝粤两省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强经贸、教育、旅游等方面合作。渝鲁两省市政府及工业、科技、国资等部门签署“1+7”战略合作协议,合川、巴南、綦江、忠县等8区县分别与山东12市(县)建立起长期友好战略合作关系,山东省14个地级市“一对一”帮扶我市14个贫困县。二是构建“重庆+周边”战略合作平台促进优势互补。纵深推进川渝合作,共同实施成渝经济区规划,联手川陕启动“西三角”经济区战略。渝黔签署“1+5”全面合作战略协议,渝企将在“十二五”期间在贵州投资计划近1000亿元。加强与广西、湖北合作。2008-2011年全市实际利用内资累计可达8950亿元,年均增长74.6%,引资规模每年跃上一个千亿新台阶,预计2011年将超过4000亿元。
(五)以人为本,全面营造优良的开放环境 在开放工作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环境先行的观念,切实按照市委决定要求,大力开展“五个重庆”建设,城市品质不断提高,城市功能加快完善,我市开放环境得到全面改善。“五个重庆”建设,2008年至今已累计投入超过8500亿元。宜居重庆建设,2008年7月以来,主城改造危旧房120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公租房1300万平方米,2010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降低至23.45%,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至71.94%,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4%,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1天。畅通重庆建设,2010年共建成主城快速干道116公里,轨道交通1号、3号线相继开通,6号线加紧建设,主城进入“二环时代”;共完成高速公路1865公里,建成“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基本实现“四小时重庆”。森林重庆建设,累计完成森林工程建设近1300万亩,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7%。平安重庆建设,“扫黑除恶”产生全国性积极影响,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稳步推进,交巡警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率先在全国建立校园安全新型警务体制和勤务机制,2010年我市安全生产工作综合考核全国第二名,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考评第一名,群众安全感指数达到95.89%。健康重庆建设,积极开展了全民体育活动,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卫生监督、疾病控制、传染病防治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医保制度不断完善,2010年市民体质抽检合格率87.6%。调研组认为,我市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成效突出,重庆的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在扩大开放中齐头并进加快发展,同时在开放工作中探索取得的一些成功经验丰富了西部地区开放开发的路径,对有效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在快速推进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一些问题,需要加以重视。
一是总体规模仍然偏小。2010年重庆进出口124.3亿美元,与自己比进步巨大,但仅占全国2.97万亿的0.4%,仅是北京3045亿的4%、天津820亿的15.1%、上海3689亿的3.4%、广东7847亿的1.6%、江苏4658亿的2.7%。可以看出,我市与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较,主要的差距仍然在开放方面,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二是发展不平衡,协调性有待加强。“一小时经济圈”外贸进出口占全市的95%以上,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到近90%,内资也占到近80%,而“两翼”欠发达地区,受各种条件制约,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十分薄弱,至今尚有8个县没有外资。少部分园区在招商引资中不顾市场容量、重复建设、浪费能源和资源上新项目的现象时有发生。个别区县为引进大项目,违规提供优惠政策,客观上影响了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
三是要素保障亟待加强。由于国家紧缩银行信贷,园区和企业融资的难度和成本不断增加。高端人才仍然较为缺乏,IT产业快速扩张对劳动力组织也带来一定压力。电煤供应吃紧,电力供应形势较为严峻;随着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减产(今年减少9亿立方)和民用气量大幅增长,天然气缺口较大,产业发展用气形势严峻。此外,区县工业招商用地指标紧缺的问题日益突出。
四是“走出去”支撑保障体系需要完善。政府的支持政策和服务措施亟需系统化、规范化,有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审批效率有待提高。对企业海外投资的金融支持不足,金融服务的国际化程度还不高,银行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还不适应企业“走出去”业务的新需求。熟悉国际市场规则和惯例,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外贸、金融、法律、营销、管理、财务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企业获得海外投资信息渠道不多。
三、进一步加快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深化认识,坚定信心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深刻认识到,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长期性任务,必须坚持不懈,构建起长效促进机制。在当前主权债务危机重重、全球通胀形势严峻、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分歧严重、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的国际环境下,要加快实现“314”总体部署,推进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建设,实现市委关于缩差共富的目标,就必须进一步深入贯彻市委“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继续解放思想,坚持走民生导向科学发展之路,努力保持当前对外开放的良好势头,有效克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资源环境压力增大、贸易摩擦增多等不利影响,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符合我市特点的开放途径和开放方式,坚定不移地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国际化,产业开放和政治、文化、教育等社会领域开放并举,加快两江新区等重要开放平台和“一江两翼三洋”国际大通道建设,不断优化开放布局和开放环境,又好又快地推进开放型经济建设。
(二)强化区县开放“主战场”作用
各区县(自治县)要在总结三年扩大开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开放思路,提高外引内联合作水平,努力夯实全市开放基础。加快主城九区开放升级转型,支持政策创新和先行先试,大力发展都市经济、楼宇产业和总部经济,加快引进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推进城市综合体建设。提升六大区域中心城市开放带动作用,开展涉外经济体制改革试点,打造各具特色的国际化产业集群。大力推进“一圈两翼”地区扩大开放,坚持以开放带动共同致富,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培育壮大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按照产业联动、利益共享的原则,推动与东部地区及“一圈”建立市级园区共建机制,鼓励外资投入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地区生态建设、农林水利、环保产业、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事业等领域,加快建设符合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等国家相关政策的移民生态工业园。市级部门要加强对区县开放开发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努力营造公平竞争、协调有序的开放氛围,进一步明确各区县产业功能定位,有效促进各园区产业的差异化发展。
(三)全面加强要素保障工作
切实提高基础设施运行效率,降低营商成本,建立合理的要素价格形成和约束机制。加大对金融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设立加快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强部市共建与合作,打造金融创新环境,建立健全要素市场体系,加快建设金融离岸结算中心,继续壮大银行证券保险业,大力发展创新型金融机构。积极应对我市能源由基本自给转变为能源输入地区的形势变化,市内资源高效开发和区域能源战略合作并举,建立和完善多元化能源输入网络,尽快实施成品油、煤炭、天然气储备,建立鼓励类项目土地、水电气、物流等保障机制。完善工作机制,改善人才环境,加快引进产业高端人才和技能人才,大力培养和引进金融、投资、贸易、外包、研发等开放领域人才;对接产业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建设市级和区域性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为重庆对外开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加紧完善“走出去”政策体系
坚持绿地投资与并购投资并举、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承包工程相结合的方针,通过设立对外投资专项资金、贴息、补助和税收减免等措施,进一步推动重庆企业建立广泛的全球投资合作关系。鼓励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大融资力度,大力支持企业开拓境外市场、开发境外资源和企业并购。加快建设境外投资滚动项目库,建立境外投资信息发布机制,指导企业评估论证投资项目可行性;指导企业用好用活出口信用保险、海外投资保险等保险工具,建立境外投资合作项目风险评估机制,帮助企业建立风险防范、应急反应机制。加强“走出去”企业人才培训,围绕境外投资项目培养一批精通国际经贸规则、国际投融资渠道、国际经贸法律、境外投资企业管理的专业管理团队。积极向有关部委反映企业走出去中存在的法律不健全和审批程序复杂等突出问题,加快完善外汇管理、人员签证等政策,促进海外投资促进法尽快制定,合理下放有关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流程,尽可能减少对外投资限制。
(执笔人:黄源彪)
第二篇: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社会调研报告
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社会调研报告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基本上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建立沿海经济特区—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四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中国各级政府围绕如何促进对外开放出台了许多相应政策。由于内陆开放较晚,所以相应政策的出台具有时间的靠后性。然而,单就城市打造内陆开放高地这一设想的出现,其政策渊源课追溯到2005年6月通过的《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该思路提出了2006-2010年重庆市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成以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必须致力于法杖开放型经济,加强区域全面合作,起手段主要包括进一步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做大做强开放型的空港经济等,这可以说是重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原始构想。基于这一构想,2006年7月重庆市法杖改革委员会制定了《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高低是十一个五年规划对外开放及对外开放型经济重点专项规划》,这一规划部署了“十一五”时期重庆市对外开放及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战略蓝图和政策取向,提出了包括调动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各种有利因素等在内的发展目标,为重庆市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作出了具体的构想。
“内陆开放高地”概念主要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等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为了该清楚内陆是指地处内陆腹地,与沿海,沿边城市相对而言的地区;开放型经济是一种与外部发生紧密经济联系的经济模式,一般用来说明某一国家与外部经济联系的状况,不仅仅包括对外开放,也包括对国内其他行政区的开放。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除了在境内进行,还要同其他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进行产品各种生产要素的交换,交流,往来,合作及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态势;高地是经过比较突现出来的部分。所以“内陆开放高地”是指在所有远离海岸线,边境线的部分城市中,开放型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处于领先水平的城市。内陆开放高地必然意味着本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本区域与其他区域的资源优化交流以及本地域与其他区域持续发展等。而本区域的资源配置优化必然要求实现政府行为的科学性,公民社会组织的良好运行,企业竞争有序性,市民文化的和谐性等;本区域与其他区域的资源优化交流和持续发展也必然要求区域间产品市场的统一,区域间政府行为的一致性,各区域内公民的”“共有意识”的一致性等。然而,无论是要实现本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还是要实现本区域与其他区域的资源优化交流,都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到“行政去经济”这一特殊经济现象,而突破这一现象的制约也显得尤为重要。
行政区经济现象将可能成为重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中的软肋,所谓行政区经济现象是指因行政区划分割而形成的行政壁垒对区域经济形成的一种刚性约束,从而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悖的现象,它主要具有地方政府企业化,企业竞争寻租化,要素市场分割化。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资源配置等级化,领域效应内部化等特征,是一种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现象。行政区经济现象所具有的地方政府企业化,企业竞争寻租化等特征将导致本区域资源优化配置无法实现,而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资源配置等级化,要素市场分割化,领域效应内部化将导致本区域与其他区域资源交流的无法实现。而一旦本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其他区域资源优化交流的无法实现,则更谈不上本区域与其他区域持续发展的要求了。
第三篇:关于建设市域服务业发展高地的调研报告
关于建设市域服务业发展高地的调研报告
按照县委政府安排部署,进一步摸清全县服务业发展基本情况,通过实地走访、现场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就围绕建设市域服务业发展高地,打造“消费在XX”名片开展专题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XX服务业重点围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行业,大力实施产业布局、项目推动、企业培育、品牌建设“四大行动”,全县服务业发展质量和能级不断提升。
(一)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2021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实现XX亿元,占GDP比重XX%,对GDP的贡献率为XX%;2021年服务业税收占比达XX%;全县服务业注册企业达XX家、个体工商户达XX家,占全县经营主体数的XX%,服务业从业人数占所有从业人数的XX%。(二)行业发展不断增强。
通过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主导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和要素保障力度,服务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2021年批零住餐等传统服务业行业实现增加值XX亿元,占GDP比重为XX%,较2020年上升XX个百分点,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新型服务业实现增加值XX亿元,占GDP比重为XX%,较2020年上升XX个百分点。(三)功能布局逐步优化。
先后成功招引XX购物中心、XX等关联服务业重点项目XX余个,服务业配套总体上形成主城区重点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园区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城市近郊及特色镇重点发展文旅商融合服务业的集群集聚发展格局。目前,全县已规划培育城市综合体XX个、服务业聚集商圈XX个,建成专业市场XX个、专业园区XX个。(四)消费模式不断创新。
加快电子商务、特色餐饮、社区服务、家政等新兴服务业产业发展,全县服务消费类型不断创新。先后建成电商产业园XX个,打造电商平台XX余个,涌现一批电商促销、网红直播、社区团购等消费新模式。成功打造“XX武昌鱼”“凉山阿姨”“凉山幺妹”等服务业特色品牌,成功举办“凉山火锅节”“彝人文化艺术节”等特色盛会,成功打造XXXX、XX花海等一批农旅融合园区,有效满足市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二、存在问题
(一)存在主要问题。
当前,全县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三个不匹配”上。一是增长速度与城市增容不匹配。2017年至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XX个百分点,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XX个百分点,低兄弟县XX、XX个百分点,发展速度与全市整体发展水平不匹配。二是发展质量与城市定位不匹配。作为主城县,2021年服务业增加值实现XX亿元,总量低于XX区等同类县区132亿元,增速低XX个百分点,服务业增速对GDP的贡献率低XX百分点。三是发展结构与城市需求不匹配。全县服务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2021年批零住餐和非营利服务业占比达XX%,而作为现代物流、现代信息技术等城市发展急需的交通运输业、营利性服务业占比仅XX%。(二)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服务业发展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企业规模体量小。产业发展全靠企业发展支撑,虽然当前全县限规企业达XX家,占全市XX%,但仅高于XX县XX家,其中全县亿元以上民营企业仅XX家,低于XX县XX家,千万左右企业XX家,占比达XX%左右,企业整体规模偏小、质量不高。二是市场辐射范围小。目前全县现有盘兴物流园、果蔬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XX个,但园区功能存在定位不明、基础配套欠缺、经营管理不善等问题,造成市场功能发挥不明显,盘兴物流园、汽车贸易园等市场缺乏活力。三是项目有效支撑小。近三年来,全县实施重点项目XX个,总投资XX亿元,其中,服务业项目XX个,投资XX亿元,仅占XX%,且超过亿元以上项目仅XX个,难以有效支撑拉动服务业增长。三、面临机遇
目前,全县服务业发展的问题不容忽视,但XX依然具有建设市域服务业高地、打造“消费在XX”名片的基础和机遇。
(一)从政策取向来看。
当前XX正面临“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重大机遇,战略效应逐步释放,加之去年省、市先后出台《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加大对服务业发展支持力度,政策优势都将有力促进全县服务业发展。(二)从外部环境来看。
市委做出建设“XXXXXX”的决策部署,明确提出建设成渝地区XX供给地和产业XX基地,XX作为市域中心城区在承接成渝地区服务业产业转移时占有领先优势。同时,其他县区多以旅游、工业、农业为主导产业,真正在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持上离XX还有一定距离,更加利于我们做强优势产业,打造市域服务业高地。(三)从内部发展来看。
XX作为全市中心城区,拥有近40万城市常住人口,有较大的消费市场,通过多年的发展,服务种类和服务消费形式上取得高速发展,随着XX新区、XX商圈等一批服务业项目实施、企业成长,全县服务业业态与规模、服务消费品质和总量都将迎来新一轮增长。四、发展建议
提升XX服务业在全市发展地位,打响“消费在XX”这张名片,需在目标导向、产业发展、企业培优、消费促进、机制保障上等四个方面着力。
(一)高标制定规划,明确发展目标。
制定五年服务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全县服务业发展实现“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发展提效,消费扩容”,建成服务业强区,打造市域服务业发展高地。一是比重提高,到2025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XX%以上,对GDP贡献率达到XX%以上。二是水平提升,到2025年全县服务业入库税收占全部税收的XX%以上,新增从业人员中服务业占XX%以上。三是发展提效,到2025年服务业年均增长XX%以上,服务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健全、供给效率效益进一步提高,建成服务业强区。四是消费扩容,到202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XX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超XX万元、XX万元,其中服务消费占比超XX%。(二)加快产业发展,构建发展体系。
以商贸流通、现代物流、康养旅游三大支柱产业为主,兼顾家政、金融等新兴服务业,构建“3+N”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体系,致力打造市域服务业发展高地。一是持续做优商贸流通服务业。大力培育总部经济、首店经济、连锁经济等主体,加快街区经济、假日经济、节会经济发展,加快商贸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持续推动城市商圈和特色街区提档升级。优化社区商业服务,做强“宅经济”与“家庭经济”。二是大力提升现代物流服务业。依托各类园区和商圈优化物流空间布局,加快区域物流中心建设,发展仓储、冷链物流、第三方物流等现代物流。培育跨区域物流集团企业,引进跨区域总部落户XX。推动城区物流企业入驻园区,形成集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商贸运输行业,推行信息化运营、制度化管理、标准化运作、专业化发展、品牌化建设。三是积极拓展旅游康养服务业。打造一批旅游康养基地,建立医养、康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打响“XXXX”品牌。建设一批文旅特色小镇、培育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发展一批“XX民宿”,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加强旅游集散功能配套,规范散客旅游市场,完善游客接待中心、体验中心、停车场等。四是鼓励发展新兴服务业。深化5G、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推动信息技术服务发展。引进一批银行、保险、融资租赁等机构,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家政行业规范化、标准化、特色化、高水平发展,打造“XX幺妹”“XX阿姨”等地域性品牌。支持民办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服务机构,不断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加大地方菜品创新力度,打造一批特色美食街、美食小镇,促进餐饮服务特色化、现代化发展。(三)加大主体培育,形成龙头带动。
实施“三个一批”工程,把升级龙头企业、提升骨干企业、孵化中小企业作为企业主体培育的主攻方向,争取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层级分明、支撑有力的企业集群。一是升级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挑选母婴、通讯、文旅等行业当前发展较为成熟的、体量前三的企业作为行业龙头目标企业,例如通讯行业的XX通讯、孕婴行业的XX、餐饮行业的XX等,重点在提规模、强服务上下功夫,力争新增营业额超亿元企业达到XX家以上,为全县企业发展树立标杆。二是巩固提升一批骨干企业。引导XX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将销售业务分离,引导XX、XX等较大规模的个体工商户,连锁经营户个转企、小升规、规升巨,引导在库企业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充实全县骨干企业数量和质量。三是孵化培育一批中小企业。鼓励电商产业园加大企业支持力度,争取入驻一批直播演艺、软件开发,电商培训的创业企业,引导XX物流园、XX产业园等园区培育XX家现代物流企业,扶持一批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基地、观光园区的经营管理企业,形成一批有特点、有活力的中小企业。(四)大力促进消费,激发市场活力。
深入开展消费提升“四大”行动,进一步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业态、消费模式,扩大服务消费占比,打响“消费在XX”这张名片。一是加快消费节点布局。加强各层级消费中心布局,城区以XX、XX商圈、XX商圈等重点消费区域为主,乡镇以XX、XX等商旅重镇为主,搭建多点聚集多点联动的城乡消费发展格局。高质量推进XX街等步行街改造提升,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基础设施数字化应用,积极发展“智慧街区”“智慧商圈”,升级改造一批城乡农贸市场、社区标准菜店等零售网点,推动社区便民服务圈全覆盖,进一步优化城乡商业网点布局。二是加快文旅消费提振。加快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国家级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3大创建工作,巩固提升12个A级景区服务水平,整体提升国家旅游景区品质。持续办好XX文化艺术节、XX火锅节、桃花节等文旅节庆,开发一批近郊旅游精品路线,引导文旅场所有序开放,全力促进文旅消费提振。三是加快传统消费升级。加速淘汰排放标准较低汽车,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引导开展汽车下乡等活动,鼓励家电产品以旧换代,鼓励购买绿色智能家电,引导银行扩大大宗消费的信贷服务,促进大宗消费增长。持续举办好“百企千店同促销”“孕婴童博览会”等促销会展活动,进一步吸聚人气,做大品牌,促进活动消费提升。完善城乡物流网点建设,推进“物流降本增效”,积极推广农产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等服务新模式,积极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推进扶贫产品六进工程,促进农村消费提升。4.加快夜间消费创新。以XX南路、XX街、XX街等现有业态为基础,提升打造一批风情酒吧街、特色美食街。加强XX、XX广场的夜间氛围打造,提升现有人气效应,打造一批夜间消费广场。支持XX、XX提升夜间业态、举办夜间文娱活动,塑造夜间消费场景,树立夜间消费地标。加强交通、卫生、安保等夜间消费基础保障,提升夜间消费环境,真正打响“夜XX”消费名片。
(五)强化政府保障,提升发展信心。
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加强各项要素保障,真正发挥好政府服务产业、服务发展的作用。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清理取消影响服务业发展的限制性政策,最大限度为服务业发展“松绑”。进一步简化服务业企业办事流程,深化“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实行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全力提升全县营商环境。二是强化各项要素保障。对服务业重大项目、龙头企业和服务业集聚区,在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用地手续、用地优惠政策等方面予以支持。加大各类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注重对领导干部、服务业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和企业领军人才的培训。降低用能成本,统筹配套水、电、路、讯、气等基础建设,严格落实工商用水、用电、用气同价政策,打好降能增效组合拳。三是严格兑现惠企政策。全面落实《XX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六条措施》,严格落实各项税收惠企政策,兑现财政奖补、减税降费等政策,最大限度减轻企业负担,提升发展信心。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降低小微企业贷款融资利率,帮助企业减轻转、续贷压力。四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现代服务业推进领导小组职能,发挥好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职责,明确各责任单位具体任务,优化服务业发展目标考核与日常督导,健全和完善服务统计机制,加强工作分析和联系,形成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强大合力。第四篇:关于满洲里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满洲里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满洲里市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西北部,东依大兴安岭、南濒呼伦湖、西临蒙古国、北接俄罗斯。总面积732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满洲里口岸承担着中俄贸易约70%的陆路运输任务,是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1992年满洲里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2012年,被国家批复为首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此后,自治区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满洲里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内政发〔2012〕124号),在口岸和通道建设、财税、投融资、产业、土地、公共服务、人才等方面,提出了38条具体支持政策,为满洲里试验区提供了政策红利和发展契机。经过近五年的开发开放、先行先试,满洲里试验区各项建设有序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满洲里试验区取得的成效
(一)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1.创新联检联运监管模式。开展“三互”大通关改革,在公路、铁路口岸旅检查验现场实施关检“一机一屏一台”的联合查验模式,“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软件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并正式启动满洲里公路口岸旅检通道“单一窗口”。2015年6月,海关总署正式批准满洲里市建设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这是全区及东北地区第一家多式联运监管中心。
2.创新出入境管理模式。2012年,公安部赋予满洲里试验区异地办照制证权;2013年7月,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满洲里制证中心正式启用,满洲里率先在全国恢复边境旅游异地办照业务。公安部将边境旅游异地办照审批权、因私出国(境)证件审批权和外国人签证、居留许可审批权下放满洲里市,实现了人员往来便利化。满洲里试验区率先在全国“公铁空”三口岸同时开展落地签证业务。
3.创新土地管理体系。自治区在安排土地计划指标时均向试验区倾斜并实行计划单列,并根据试验区发展实际给予追加。
4.创新工商服务体系。实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允许一址多照,继续实行免收注册登记费的优惠政策,深入推进“先照后证”改革。
5.创新金融服务。2015年7月,满洲里卢布现钞使用试点启动实施后,卢布现钞业务正式纳入了中国银行管理体系,极大地便利了俄罗斯居民在中国境内消费、经商,也有力地推动了中俄边境地区贸易和人文往来。满洲里市与光大银行呼和浩特分行开展融资对接,签订投资协议达17亿元,组建满洲里城市发展投资(集团)公司、市中小企业投融资担保服务中心。
(二)互联互通更加便利
1.铁路方面。滨洲铁路电气化改造完成主体项目建设。满洲里―齐齐哈尔客运专线建设项目已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发展规划、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规划、东北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推进跨境铁路运输提速增效,满洲里―俄罗斯赤塔电气化铁路改造已经通到博尔贾。
2.公路方面。满洲里―阿拉坦额莫勒一级公路2016年底交付使用。绥芬河至满洲里国家高速公路海拉尔至满洲里段工程2016年9月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满洲里―赤塔高等级公路年底前完成后贝加尔至红石公路改造维修。
3.航空方面。2016年成功优化了“北京―满洲里、呼和浩特―满洲里”航线,分别缩短航程210公里、720公里,飞行时间和成本大幅下降,开创了中国民航国内航线跨国飞行的先河。
(三)开放平台更加完善
满洲里综合保税区已于2016年9月通过国家10部委正式验收,成为内蒙古首家综合保税区,并于年底实现正式封关运营。积极拓展满洲里中俄互市贸易区开放功能,探索??施了“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监管模式,中俄边民互市贸易免税交易大厅于2016年6月投入运行,充分发挥8000元免税政策优势,促进了民间贸易繁荣发展。同时,积极谋划中俄蒙(满洲里)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
(四)经贸旅游进展显著
1.融入“一带一路”,成为中欧班列重要节点。新增“满俄欧”、“通满欧”等跨境班列,填补了内蒙古自治区没有始发班列的空白。2016年满洲里被确定为中欧班列东通道出境口岸节点,目前途经满洲里口岸的中欧班列线路多达到29条,成为自治区沿边开通跨境班列线路最多的口岸,开辟了中蒙俄经济走廊新通道。2016年共开行中欧班列1036列,超额完成了预期班列任务,同比增长88.24%。
2.外贸产业结构日益优化。2016年2月,满洲里被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复为进口俄罗斯荞麦、燕麦、葵花籽、亚麻籽落地加工指定口岸。整车进口增长迅速,2016年进口整车520辆,货值4280万美元,分别为2015年同期进口数额2.47倍和3倍。满洲里口岸整车进口量位居沿边口岸首位。2016年3月,海关总署正式批复同意满洲里恢复国际邮件互换局兼交换站,打通了中断18年的中俄国际邮路。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对俄“海淘”成为新亮点,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建成运营,目前,跨境电商交易平台达16个、规模电商企业达40余家。
3.跨境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满洲里中俄边境旅游区成功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家、呼伦贝尔第一家5A级景区。坚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组织承办了中俄蒙“茶叶之路”和平之旅、青少年夏令营和环线自驾游等活动,成为自治区对俄蒙旅游交流的重要品牌。积极谋划中俄跨境旅游合作区、边境旅游试验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2016年旅游总人数682.2万人次、总收入116亿元,分别增长3.14%和18.2%。
(五)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试验区批复以来,2012-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8.6%,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17%以上,总体看,试验区主要经济指标高于我区平均水平。同时,满洲里试验区全面推进国家级卫生城市、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市、全国食品药品安全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等“五城联创”工作,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实现了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二、存在的困难
(一)国家层面
一是试验区缺少先行先试的制度设计。国家在批复试验区设立的同时未赋予相应的自主权,加之受目前体制、机制制约,试验区先行先试的容错机制没有建立,导致试验区自主创新受到束缚和限制,创新动力明显不足。
二是国家对试验区建设支持力度尚需加强。国家在批复试验区时,提出的支持政策较为原则,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和我国开放力度的加大,很多地区的政策力度已经超过试验区,试验区的“试验”意义在弱化。72号文件出台给予了试验区新一轮政策举措支持,但很多政策举措仍需对接争取,待相关部委制定详细方案和文件后才能落实,见效缓慢。
(二)自治区层面
一是试验区管理机构规格低。目前,国家批复的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除我区满洲里、二连浩特市和刚刚批复的黑龙江绥芬河(东宁)试验区外,其余均成立了试验区管委会,行政级别均为正厅级或副厅级。满洲里仅是在申请设立时成立了临时机构试验区办公室。由于试验区管理任务重、需要协调事情多,属地内海关、检验检疫、边防等部门均是正厅级单位,特别是对外协调中由于设立的规格低、级别不对等原因造成推动困难。
二是试验区主要领导任期过短,更换频繁。自2012―2016年,仅五年时间满洲里已调整了五任市委书记、四任市长。领导频繁地更换,工作重点由于领导的调整一变再变,不利于试验区按照总体规划,科学的发展。
(三)试验区自身
一是试验区园区多且分散,未形成集聚效应。试验区由于基础条件较好,各部门设立的各类园区均在满洲里有所体现,国家级经济区有边境经济合作区、互市贸易区,新的开放平台是综合保税区,还有申建的中俄蒙跨境经济合作区、跨境旅游区等,此外还有国际物流产业园区、扎赉诺尔工业园区、进出口资源加工园区等,平台较多,分布在满洲里试验区各区中,集聚效应没有显现,开放平台和园区间的联动发展、产业合作仍需进一步探索。
二是试验区人才缺乏。试验区专业专项人才力量不足,致使很多工作推进缓慢,制约了试验区政策落地的效率和效果。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量极不协调,技能型人才较为缺乏。人才结构不合理。各类人才在部门间、产业间分布不合理,特别是人才层次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人才政策机制不完善,试验区先行先试吸引人才的创新举措不够。
三是与周边联动能力不强。引领示范、总结经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是国家确立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初衷之一,联动发展也是破解试验区建设土地、环境、资源、市场等问题的有效措施。满洲里试验区是呼伦贝尔中俄蒙合作先导区的龙头,但是试验区政策效应扩大,与周边旗市区联动发展缺少有力的措施。同时,在更大范围内的对内和对外产业合作、联动发展仍需在实践中探索创新。
四是试验区地域面积狭小。满洲里试验区土地面积仅732平方公里,是所有试验区地域面积最小的一个。虽然试验区政策较为优惠,但未来发展扩展空间有限。
三、推?M试验区建设的建议和思考
(一)提升我区满洲里等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级别规格
建议参照云南瑞丽、勐腊(磨憨),广西东兴等地试验区管委会建制,研究设立满洲里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管委会,适当增加领导职数和行政编制,以招聘、考录等方式引进试验区开发开放专项人才,配齐配强试验区领导和试验区建设的专业人才,并要逐步推动试验区调整区域面积,区域内各类园区进一步优化升级。
(二)建议国家、自治区继续加大对试验区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争取国家试验区专项资金能够延期增额,在每年1亿元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逐年提升;自治区加大对试验区本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每年2亿元的基础上,适时按一定比例增加。
(三)加大沿边开发开放政策支持
建议国家各部委加快制定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具体实施方案,并尽快研究出台支持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的配套支持政策。建议国家继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并加快已经简政放权的举措的落实到位。建议自治区政府尽快出台我区贯彻沿边开发开放的具体实施意见。
(四)设立试验区产业发展基金
整合现有资金渠道,支持满洲里等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成立试验区产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试验区园区基础设施投资项目(道路、供水、供电及其他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试验区市政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试验区展示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投资项目、试验区内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领域重点投资项目,通过产融结合的创新模式,聚集社会资本,通过基金的专业化和市场化运作,推动试验区产业现代化发展。
(五)规范试验区主要领导干部离职程序
领导干部频繁更换弊多利少。可以参照目前贫困地区干部调整模式,在没有特殊情况下,领导干部必须任满届期;特殊情况需要调任的,应尽可能在完成地区既定发展目标后,调动或升迁。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西开处)
责任编辑:康伟
第五篇:内陆水域生产实习报告
目的: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巩固课堂内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有关江河、湖泊和水库等内陆水域增殖与养殖方面的实践操作技能,掌握每个关键的技术环节,为今后从事养殖生产管理和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网箱养鱼、围栏养鱼过程中,鱼苗放养、饲料投喂、养殖管理各个环节。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网箱、围栏养鱼的所有过程及具体的操作规程
实习时间
实习单位
实习内容:网拦养殖。放养的鱼种采取混养的方式培育20~30天其规格达到30~ 40克重或10~13厘米长,以便能适应大水面生活,再投放到网拦库湾内进行养殖。
5、日常管理鱼苗投放后,要经常观察全群的活动规律,根据天气、水体饵料生物的变化(即水体透明度变化)情况,适量投放一些米糠、花生饼。青草等精青饲料,以弥补水体饵料的不足,特别是在5~9月水温较高时,鱼摄食旺盛,生长速度较快,更应适当增加投喂量。还应定时施放少量的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可预防疾病的发生,还可以改善水质环境,起到肥水的作用。要经常潜入水中检查网具,发现网破立即修补,网具脱落立即绑紧,经常刷小船坞网衣,保持水流畅通,台风、雨水多发季节更要注意巡视检查,以防网破逃鱼。
网围养殖。鱼种放养依据本地外荡水质较清瘦、水体交换量大和水生植物及底栖生物丰富的特征,一般应以放养草鱼、鳊鱼为主,搭配鲢、鳙、鲤、鲫和青鱼。为了确保放养的鱼种能达到上市规格,请求鱼种规格为:草鱼每尾250—500克,鳊鱼每尾50—100克,鲢、鳙鱼每尾100—300克,鲤鱼每尾100—150克,鲫鱼每尾100克。各鱼种的放养比例为:草鱼40%—50%,鳊鱼20%—30%,鲤、鲫鱼10%—15%,鲢、鳙鱼10%—15%,以及少量青鱼,同时,还可套养2龄鱼种。鱼种一般在春节前放养。饲料投喂采用两头精、中间青的情势投喂饲料。精饲料以投喂颗粒饲料及大麦为主,青饲料可选择水面浮萍等。精饲料每天上午及下午各投喂1次。平常要常常检查网具是否破损,以防鱼逃逸。
网箱养殖。管理工作中的主要一环是定期清洗网箱壁,防止网眼堵塞。网箱养鱼的整个生产程序,包括设置网箱水域地点的选择,网箱网目的形状和大小,设置方式以及日常的养殖措施都应该考虑到,以有利于网箱内外水体的交换为原则。鱼类随着密度的增加水质恶化,特别是溶氧减少,食料条件变差,生长受限制,养殖密度以100-400尾/平方米较为合适。规格一般应选择大规格鱼种为主,养殖成鱼应以5-20V/斤的大规格鱼种放养。
在同一池塘里混养和合理密养习性不同、食性各异或同一种类而规格不同的鱼种,是中国池塘养鱼技术的核心。鲢、鳙生活在水体上层,草鱼、团头鲂生活在水体中、下层,青鱼、鲮鱼、鲤、鲫、非鲫等生活在水体底层。将这些不同种类的鱼混养在同一池塘中时,不但可增加池塘单位面积的放养量,而且由于各种鱼类所需的饵料不同,能充分利用池塘中的各种饵料资源,产生互利关系,又防止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改善池塘生产条件。将同一种类不同规格的鱼进行混养,可在生产食用鱼的同时生产大规格鱼种,从而减少培育鱼种的池塘,扩大了食用鱼的饲养面积。在合理的密度范围内,只要水温适宜、水质良好、混养鱼类的比例和放养鱼种的规格适当、饵料质优充足、饲养管理细致,就会提高产量。控制池水颜色是日常管理的主要技术措施。豆绿、茶褐等良好水色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它标明池水中的浮游植物是以隐藻、硅藻及其他藻类为优质种群,如这些藻类形成水华,表明各种营养盐类充足,代谢中间产物分解快,溶氧状况良好。为使水色良好需适时适量施肥和注入新水,排出池水。饵料主要是水草、旱草和藻类,另补充配合饵料、油饼类、谷类和糠麸或田螺、贝类等。投饵要适时、适量、定点,以便检查鱼类摄食情况。施肥的目的在于培养池中的浮游生物,以禽、畜肥和绿肥为主。高产精养池内由于鱼类放养密度大,投饵施肥量多,易导致溶氧量下降,威胁鱼类生存,必须及时注入新水或氧气,以避免鱼类泛池、浮头现象发生。
鱼种规格大小是根据食用鱼池放养的要求所确定的。通常仔口鱼种的规格应大,而老口鱼种的规格应偏小,这是高产的措施之一。但由于各种鱼的生长性能、各地的气候条件和饲养方法不同,鱼类生长速度也不一样,加以市场要求的食用鱼上市规格不同,因此,各地对鱼种的放养规格也不同。如青鱼市场要求达2.5 kg以上才能上市,其鱼种的放养规格需500g~1000g的2龄或3龄鱼种;又如鲢鱼、鳙鱼市场要求的上市规格为750g~1000g,则需放养100g~150g的1龄大规格鱼种,为使鲢鱼、鳙鱼做到均衡上市,上半年就有750g以上的成鱼上市,可将1龄、2龄鲢、鳙鱼密养,使其第二年达到特大规格(250g~450g)鱼种,供鲢鱼、鳙鱼第三年放养用。广东地区鱼类生长期长,可采用稀养方法,使鲢鱼、鳙鱼当年长到150g~500g,供翌年放养用。鱼种的具体规格参见表2-0-1及混养密养一节各类放养收获模式。池塘养鱼所需的鱼种应由本单位生产,就地供应。这样,鱼种的规格、数量和质量均能得到保证,而且也降低了成本。
提早放养鱼种是争取高产的措施之一。长江流域一般在春节前放养完毕,东北和华北地区可在解冻后,水温稳定在5℃~6℃时放养。在水温较低的季节放养,有以下好处:鱼的活动能力弱,容易捕捞;在捕捞和放养操作过程中,不易受伤,可减少饲养期间的发病和死亡率;提早放养也就可以早开食,延长了鱼类的生长期。近年来,北方条件好的池塘已将春天放养改为秋天放养鱼种,鱼种成活率明显提高。鱼种放养必须在晴天进行。严寒、风雪天气不能放养,以免鱼种在捕捞和运输途中冻伤。适时轮捕,加强管理立秋后特别是处暑以后,有些鱼已达到上市商品规格,若继续喂养,不仅吃食多、长得慢,而且占据了一定的水体空间,增大了浮头、泛池的危险隐患,为此应及时起捕上市,同时,这样做还能加速未达规格的留塘鱼的生长。
实习
经过了一个多月的生产实习,学的技术蛮多的,颇有感受,想和大家分享。我们在学校学的大部分都是理论知识,就好像我们李院长说的那样,我们学的是一个基础。有这个基础,在实际碰到的问题,通过自身的观察、思考、请教人家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很多实际现实中碰到的问题,本质是我们在大学就学过的,只是我们没有把那一层屏障掀开而已。所以我们在大学读的书,不是白费的,而是有用的。我们还有一年在大学,要好好把握这一年,好好读书。感谢我院指导老师的悉心照顾,在他们的及安排下,我体验到了一次收获颇丰的实习,相信自己对于未来所要选择的就业方向,以及就业经历,是一场不可多得的磨练。
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时,可能会感觉到枯燥无味,但当我工作以后,我就发现专业知识是多么的重要.比如我在大一大二期间学习的养殖水环境化学、水生生物学、虾蟹类增养殖学等以及自学的水产动物病害学都是必须知道的,因为这些知识在日常的工作中要会经常被用到。但当我要想要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时候,这些知识仅仅只是知道则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精通,所以使我感受到今后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必须要用心学习老师讲解的每一门学科,争取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从而不断地积累经验,以从容不迫的心态来面对各种难题。
2、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实习质量。
在实习过程中,我发现,大学里所学专业知识和生产应用是分离的,它们各有各的侧重点:一个偏向于理论,而一个偏向于实际,但它们之间却又存在着联系。因此,实习中,我们在重温课本上的知识的同时,又可以将课堂中的抽象理论与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