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省国家公务员调任、转任工作暂行办法
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 广东省人事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国家公务员调任、转任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市、县(区)党委组织部、政府人事局、省直各单位:
现将《广东省国家公务员调任、转任工作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和意见,请向省委组织部和省人事厅反映。
广东省国家公务员调任、转任工作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我省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国家公务员调任、转任工作,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及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公务员的调任。转任,应贯彻干部队伍“四化”的方针,坚持党管干部、德才兼备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从工作需要和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出发,与公务员的培养、使用、优化结构等相结合,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县级以上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的工作部门及其管理机构和纪委、法院、检察院的内设机构(以下统称为党政机关)调任、转任的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以下统称为国家公务员)。
其他参照及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单位、中央驻粤国家行政机关调任、转任国家公务员,参照本办法执行。
乡镇(街道)党政机关调任、转任国家公务员,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的调任,是指省的党政机关从机关以外的工作人员调人担任处长、副处长或者凋研员、助理调研员非领导职务,市、县(市、区)党政机关从机关以外的工作人员调人担任科级领导职务或者处级领导及非领导职务,以及国家公务员调出党政机关任职。本办法所称的转任,是指国家公务员在实行(含参照及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机关(单位)之间的调动(包括跨地区、跨部门调动)。
第五条 党政机关调任、转任国家公务员,必须在国家核定的编制和职数限额内进行。
第六条 调任、转任的人员,应具备拟调(转)任职位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技术技能水平和工作能力,身体健康,符合国家公务员任职回避的有关规定。同时,还应具备如下资格条件:
(一)调任处级国家公务员的,年龄应在45周岁以下;调任科级国家公务员的,年龄应在40周岁以下。跨地区转任国家公务员的,年龄应在50周岁以下。工作特殊需要的,年龄可适当放宽。
(二)调任处、科级国家公务员的,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调任县级党政机关科级领导职务的,学历可放宽为大专以上);国家公务员转任到地级市以上党政机关工作的,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转任到省级党政机关及广州市区单位工作的,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三)专业技术人员调任处级国家公务员的,必须担任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三年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调任科级领导职务国家公务员的,必须担任过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两年以上。行政管理人员调任处、科级国家公务员的,必须在相应职级担任领导职务三年以上。
国家公务员转任,应按相应职级进行。转任到专业技术性较强职位工作的,须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专业技术水平。
(四)调任处、科级做国家公务员的,必须具有五年以上的工作经历。
第七条 调任国家公务员前,调人机关(单位)要根据职位情况,确定拟调任人选,安排他们参加由省、市组织(人事)部门组织的处、科级国家公务员任职资格考试或能力测评,并进行全面考核,择优确定拟调任对象,按照有关程序办理报批及调任手续。第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不得调任:
(一)曾受刑事处罚或劳动教养的;
(二)被辞退或受开除处分的;
(三)被立案审查尚未结案的;
(四)因健康原因影响正常工作的;
(五)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
第九条 调任国家公务员的审批程序为:
(一)省的党政机关调任处级国家公务员,由主管部门归口报省委组织部或省人事厅审批。
(二)市、县(市、区)党政机关调任处、科级国家公务员,按管理权限,由主管部门归口报所在市的组织、人事部门审批。
第十条 转任国家公务员的审批程序为:
(一)省的党政机关转任不涉及迁移户口的国家公务员,由转出和转人双方按管理权限协商办理,并事先归口报省委组织部或省人事厅备案确认;涉及迁移户口且跨地区转任国家公务员,归口报省委组织部或省人事厅审批。
(二)地级以上市的党政机关转任国家公务员,按管理权限归口报所在市的组织、人事部门审批。
第十一条 呈报调任、转任国家公务员,须附下列材料:
(一)要求调(转)任函件。调(转)人机关(单位)要说明调(转)任理由、编制及职位空缺情况、拟任职位所需资格条件、拟调任人员考试或测试成绩、对拟调(转)任人员的考核意见;
〔二〕《广东省国家公务员调任、转任呈批表》一式二份(式样附后);
(三)调(转)任人员近期考察材料;
(四)照顾夫妻分居的,需附上结婚证和在拟调人城市工作一方的户口复印件。其中,属照顾军人夫妻两地分居的,还应附上部队师以上政治机关的随军批件和近期内是否安排转业的证明;
(五)已婚的,应有当地计划生育管理部门的计划生育证明;离婚的,要附上离婚证明书;
(六)子女需随迁的,要提供其户口本复印件;
(七)体检证明;
(八)增人计划卡;
(九)个人档案。
第十二条 对符合条件、程序完备、材料齐全的,审批部门应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复。调任、转任呈报情况、受理过程可查询,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一定形式公开办理结果。
第十三条 经批准调任的国家公务员,试用一年。试用期间应按照有关规定,参加任职培训。经培训和考察合格后方可正式任职。试用期满考核不合格的,不得在党政机关任职,退回原单位或另行安排工作。
第十四条 国家公务员调出党政机关工作,按管理权限审批。调出人员不再保留国家公务员身份。
第十五条 国家公务员调(转)任,离任前要办理公务交接手续,按规定需进行离任审计的应当进行离任审计。
第十六条 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在凋任、转任国家公务员过程中,必须依法办事,公道正派,严格遵守组织人事工作纪律,违反规定的给予严肃处理。第十七条 调任国家公务员需按法律法规规定办理任职手续的,应严格执行有关规定。
第十八第 本办法由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第二篇:广东省国家公务员调任、转任工作暂行办法
广东省国家公务员调任、转任工作暂行办法
(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广东省人事厅2003年10月17日发 粤人发[2003]266号)
第一条 为加强我省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国家公务员调任、转任工作,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及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公务员的调任、转任,应贯彻干部队伍“四化”的方针,坚持党管干部、德才兼备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从工作需要和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出发,与公务员的培养、使用、优化结构等相结合,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县级以上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的工作部门及其管理机构和纪委、法院、检察院的内设机构(以下统称为党政机关)调任、转任的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以下统称为国家公务员)。
其他参照及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单位、中央驻粤国家行政机关调任、转任国家公务员,参照本办法执行。
乡镇(街道)党政机关调任、转任国家公务员,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的调任,是指省的党政机关从机关以外的工作人员调入担任处长、副处长或者调研员、助理调研员非领导职务, 市、县(市、区)党政机关从机关以外的工作人员调入担任科级领导职务或者处级领导及非领导职务,以及国家公务员调出党政机关任职。
本办法所称的转任,是指国家公务员在实行(含参照及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机关(单位)之间的调动(包括跨地区、跨部门调动)。
第五条 党政机关调任、转任国家公务员,必须在国家核定的编制和职数限额内进行。
第六条 调任、转任的人员,应具备拟调(转)任职位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技术技能水平和工作能力,身体健康,符合国家公务员任职回避的有关规定。同时,还应具备如下资格条件:
(一)调任处级国家公务员的,年龄应在45周岁以下;调任科级国家公务员的,年龄应在40周岁以下。跨地区转任国家公务员的,年龄应在50周岁以下。工作特殊需要的,年龄可适当放宽。
(二)调任处、科级国家公务员的,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调任县级党政机关科级领导职务的,学历可放宽为大专以上);国家公务员转任到地级市以上党政机关工作的,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转任到省级党政机关及广州市区单位工作的,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三)专业技术人员调任处级国家公务员的,必须担任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三年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调任科级领导职务国家公务员的,必须担任过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两年以上。行政管理人员调任处、科级国家公务员的,必须在相应职级担任领导职务三年以上。
国家公务员转任,应按相应职级进行。转任到专业技术性较强职位工作的,须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专业技术水平。
(四)调任处、科级国家公务员的,必须具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历。
第七条 调任国家公务员前,调入机关(单位)要根据职位情况,确定拟调任人选,安排他们参加由省、市组织(人事)部门组织的处、科级国家公务员任职资格考试或能力测评,并进行全面考核,择优确定拟调任对象,按照有关程序办理报批及调任手续。
第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不得调任:(一)曾受刑事处罚或劳动教养的;(二)被辞退或受开除处分的;(三)被立案审查尚未结案的;(四)因健康原因影响正常工作的;(五)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
第九条 调任国家公务员的审批程序为:(一)省的党政机关调任处级国家公务员,由主管部门归口报省委组织部或省人事厅审批。
(二)市、县(市、区)党政机关调任处、科级国家公务员,按管理权限,由主管部门归口报所在市的组织、人事部门审批。
第十条 转任国家公务员的审批程序为:
(一)省的党政机关转任不涉及迁移户口的国家公务员,由转出和转入双方按管理权利协商办理,并事先归口报省委组织部或省人事厅备案确认;涉及迁移户口且跨地区转任国家公务员,归口报省委组织部或省人事厅审批。
(二)地级以上市的党政机关转任国家公务员,按管理权限归口报所在市的组织、人事部门审批。
第十一条 呈报调任、转任国家公务员,须附下列材料:
(一)要求调(转)任函件。调(转)入机关(单位)要说明调(转)任理由、编制及职位空缺情况、拟任职位所需资格条件、拟调任人员考试或测试成绩、对拟调(转)任人员的考核意见;(二)《广东省国家公务员调任、转任呈批表》一式二份(式样附后);(三)调(转)任人员近期考察材料;
(四)照顾夫妻分居的,需附上结婚证和在拟调入城市工作一方的户口复印件。其中,属照顾军人夫妻两地分居的,还应附上部队师以上政治机关的随军批件和近期内是否安排转业的证明;(五)己婚的,应有当地计划生育管理部门的计划生育证明;离婚的,要附上离婚证明书;(六)子女需随迁的,要提供其户口本复印件;(七)体检证明;(八)增人计划卡;(九)个人档案。
第十二条 对符合条件、程序完备、材料齐全的,审批部门应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复。调任、转任呈报情况、受理过程可查询,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一定形式公开办理结果。
第十三条 经批准调任的国家公务员,试用一年。试用期间应按照有关规定,参加任职培训。经培训和考察合格后方可正式任职。试用期满考核不合格的,不得在党政机关任职,退回原单位或另行安排工作。
第十四条 国家公务员调出党政机关工作,按管理权限审批。调出人员不再保留国家公务员身份。
第十五条 国家公务员调(转)任,离任前要办理公务交接手续,按规定需进行离任审计的应当进行离任审计。
第十六条 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在调任、转任国家公务员过程中,必须依法办事,公道正派,严格遵守组织人事工作纪律,违反规定的给予严肃处理。
第十七条 调任国家公务员需按法律法规规定办理任职手续的,应严格执行有关规定。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第三篇:10大连市公务员调任转任暂行办法
关于印发《大连市公务员调任、转任暂行办法》的通知
(中共大连市委组织部、大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大组〔2010〕51号
2010年9月16日印发)
大连市公务员调任、转任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公务员队伍建设,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完善公务员选用机制,规范公务员调任、转任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公务员调任规定(试行)》和有关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市各级机关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中处级及以下职务层次的公务员和工作人员的调任和转任。
市委管理干部的调任、转任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调任、转任必须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和职数内进行,并有一定的职位空缺。
第四条公务员调任、转任遵循以下原则:
(一)德才素质与职位要求相适应原则;
(二)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
(三)从严掌握,规范有序的原则。
第二章调任
第五条调任是指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群团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调入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副调研员以上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
第六条调任人选除应当具备中央和省有关公务员调任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具备下列资格条件:
(一)调任到市直机关担任处级职务的人员,在调出单位应担任处级职务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调任到区级机关担任科级领导职务或处级职务的人员,在调出单位应担任科级领导职务、处级职务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调任到县市级机关担任科级领导职务的人员,在调出单位应担任科级领导职务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二)国有企业调任人选,应具有国有大型企业中层以上职务层次。
(三)调任人选除担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外,应在调出单位任本职级满2年以上。
(四)调任人选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调任处级职务的,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调任科级领导职务的,原则上不超过40周岁。
(五)大连市行政区域外调任人选,应具有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年龄比照我市区域内同职务层次调任人选下调5岁,调任人选的身份和职务层次须经当地市级以上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并予以证明。
第七条调任人选可以通过公开选拔、民主推荐、组织考察等方式产生。从国有企业等确定调任人选需通过考试的方式产生。
第八条根据调任程序,各地区各部门在对拟调任人选事先归口与市公务员主管部门沟通后,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确定拟调任人员,归口报市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批。呈报的材料主要包括:
(一)请示(函)。需说明本单位编制、职数空缺情况及调任理由;
(二)《公务员调任审批(备案)表》或《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调任审批(备案)表》一式三份;
(三)调任人员考察材料,调出单位意见和纪检监察机关提供的廉政情况材料,调出和调入单位公示结果,按规定需要离任审计或经济责任审计的人员还需要提供审计机关的审计结论;
(四)调任人员档案。
第三章转任
第九条转任是指公务员因工作需要或者其他正当理由,在不同机关、不同职位之间的平级调动。
第十条转任应符合拟任职位的条件要求并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工作能力。市直机关应重点从基层公务员队伍中选拔。原则上,转任人选尽量在本地区产生,如确因工作需要从行政区域外转任,应遵循单位层次对等原则。
第十一条从下级机关转任上级机关或者从行政区域外转任的,转任人选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三年以上机关工作经历。转任处级职务的,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转任科级及以下职务的,原则上不超过40周岁。
第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转任:
(一)正在接受组织审查,尚无结论的;
(二)因健康原因不宜转任的;
(三)见习期、试用期未满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三条公务员转任,可由组织安排或个人申请、组织批准的方式进行。市直机关从基层公开遴选公务员,可采取面试、考察等方式产生转任人选。
第十四条转任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根据工作需要确定转任职位和转任条件;
(二)提出转任人选;
(三)征求调出部门(单位)意见;
(四)组织考察;
(五)集体讨论决定;
(六)呈报审批;
(七)办理调动、任职手续。
第十五条转任到市直机关以及市直机关之间转任的,从北三市、长海县及行政区域外转任到区级机关的,须报市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批;除以上情况外,由调入调出机关所在地区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批,归口报市公务员主管部门登记备案。
第十六条转入单位集体讨论决定拟转任人选后,按干部管理权限确定拟转任人员,并按转任管理权限归口报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批,呈报的材料主要包括:
(一)请示(函)。需说明本单位编制、职数空缺情况及转任理由;
(二)《公务员转任审批(备案)表》或《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转任审批(备案)表》一式三份;
(三)转任人员考察材料,调出单位意见和纪检监察机关提供的廉政情况材料,按规定需要离任审计或经济责任审计的人员还需要提供审计机关的审计结论;
(四)转任人员档案。
第十七条从行政区域外转任到我市的,转任人员的身份和职务层次须经当地市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核并予以证明。
第四章附则
第十八条全市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必须严格掌握调任、转任工作的标准、条件、程序,违反规定呈报的调任、转任事项不予批准,已作出决定的宣布无效。
第十九条调任、转任工作中存在应当回避情形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市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对公务员调任、转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受理有关举报、申诉,制止、纠正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按照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由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中共大连市委组织部、大连市人事局《关于大连市国家公务员、机关工作者调任、转任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大人发〔2001〕49号)、《关于北三市等地的国家公务员、机关工作者调入市内机关工作的管理意见》(大人发〔2005〕24号)同时废止。如本办法与上级有关政策不一致,按照上级政策规定执行。
附件:
1.公务员调任审批(备案)表
2.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调任审批(备案)表
3.公务员转任审批(备案)表
4.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转任审批(备案)表
第四篇:三亚市公务员调任转任工作办法
中共三亚市委办公室
三亚市人民政府
办公室
关于印发《三亚市公务员调任转任工作
办法(试行)》的通知
三办发〔2011〕39号
各镇党委和人民政府,各区工委和管委会,市委各部门,市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
《三亚市公务员调任转任工作办法(试行)》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有何问题和建议,请及时报告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中共三亚市委办公室
三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9月19日 三亚市公务员调任转任工作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拓宽选人渠道,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规范公务员调任、转任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公务员调任规定(试行)》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试行)。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调任,是指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调入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副调研员以上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
本办法所称转任,是指公务员在实施公务员法管理(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的机关单位之间的跨地区或跨部门平级调动。
第三条 调任、转任必须坚持德才素质与职位要求相适应的原则,根据工作需要和资格条件,坚持组织安排与个人意愿相结合,从严掌握,择优任用。
第四条 调任、转任必须在规定的编制和职数限额内进行,并有相应的职位空缺。
第二章 调任、转任资格条件
第五条 调任、转任人选除了应当具备公务员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条件以外,还应当具备下列资格条件:
(一)应具备拟调任、转任职位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技术技能水平和工作能力,身体健康,符合公务员任职回避的有关规定。
(二)调任到机关担任科级领导职务或副调研员以上非领导职务的,应是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中从事公务并担任相应领导职务的人员。
(三)调任处级职务的,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调任科级领导职务的,原则上不超过40周岁。跨地区转任的,男性一般不超过55周岁、女性不超过50周岁。
(四)公务员调任,一般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从市外转任到我市党政机关,一般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且调任、转任人员近两年考核称职以上。
(五)专业技术人员调入机关任职的,应当担任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二年以上,或者已担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管理人员调任公务员的,应当在相应职级担任领导职务一年以上。
(六)具有与拟调任、转任职位要求相当的工作经历和任职资历。调任科级领导职务必须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经历;调任处级职务必须具有五年以上工作经历。公务员转任,应按相应职级进行;转任到专业技术性较强职位工作的,应当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专业技术水平。
(七)因解决夫妻异地分居及其他特殊情况的,可适当放宽年龄、学历等条件。
(八)法律法规另有其他资格条件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条 一般不予提拔调任、转任,因工作特殊需要,确需提拔调任、转任的,应当按照《公务员职务任免与职务升降规定(试行)》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履行提拔任职程序。
第七条 调任、转任实行限额管理。严格控制调任、转任数量,原则上调任人数不得超过空缺职位的1/3;一般转任人数一次不超过3人,转任超过3人的,要采取公开选调方式进行。行政编制职位空缺时,可先从单位内部调剂或从市内其他党政机关单位转任,确无合适人选的,再进行调任或从市外转任,以确保公务员队伍合理有序流动。
第八条 根据调任职位要求,调任人选通过组织推荐方式产生。
调任重要职位且符合调任条件的人选较多时,可以对调任人选进行考试。调任考试一般由调入机关组织实施,组织人事部门指导监督,必要时也可以由组织人事部门统一组织进行。调任考试要根据领导干部素质能力和调任职位要求,采取笔试、面试等方式,重点测查调任人选的理论政策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考试结果须报组织部门备案,考试成绩不合格的人选不得调任。
第九条 调入机关一般应当在讨论决定前将调任意图和调任人选有关情况征求调任审批机关意见。同时,对调任人员进行全面考核,择优确定拟调任对象,按照有关程序报调任审批机关。
第十条 调入机关对调任、转任人选应当进行严格考察。市外调入的人员和拟调入(面向社会竞争性选拔、选调)人员较多时,须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报组织人事部门安排考察,用人单位配合考察。
考察组由两名以上中共党员干部组成,考察人员应当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相应资历。考察内容包括调任、转任人选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表现。考察时,应听取调任、转任人选所在单位有关领导、群众和干部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构的意见。拟调任、转任人员所在单位应予以积极配合,并提供客观、真实反映调任、转任人选现实表现和廉政情况的材料。考察结束后,应形成书面考察材料,全面、准确、清楚地反映调任、转任人选的情况,考察组成员应在考察材料上署名。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不得调任、转任。
(一)曾受刑事处罚或劳动教养的;
(二)被辞退或受开除处分的;
(三)被立案审查尚未结案或正在接受审计的;
(四)因健康原因影响正常工作的;
(五)受处分期间或者未满影响期限的;
(六)公务员试用期未满的不得转任;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 调任和转任程序
第十二条 调任、转任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根据工作需要确定调任、转任职位及条件;
(二)由组织推荐,提出调任、转任人选;
(三)征求调出单位意见;
(四)组织考察;
(五)集体讨论决定;
(六)调任公示;
(七)出具《空岗卡》;
(八)报组织人事部门审批;
(九)办理调动、任职和公务员登记手续。第十三条 调任审批程序为:
(一)调任处级职务, 由市委组织部提出意见,报市委常委会讨论,依据任免文件办理手续。
(二)调任科级领导职务,党群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法检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区镇机关报市委组织部审批,行政机关(不含区镇机关)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审批。
第十四条 转任的审批程序为:
(一)处级公务员转任,由市委组织部提出意见,报市委常委会讨论,依据任免文件办理手续。
(二)科级及以下公务员转任,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报组织人事部门审批。1.科级及以下公务员在市内党政机关之间转任,由各单位党组(党委)自行办理调动手续。在手续办结后七个工作日内,党群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法检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和党群口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报市委组织部备案,行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市政府直属、归口管理的事业单位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备案。
2.从市外调入或从我市调往市外的科级及以下公务员,党群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法检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和党群口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报市委组织部办理,行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政府直属、归口管理事业单位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办理。
3.市委委托市委组织部管理的科级公务员、选调生以及其他由市委组织部管理的公务员转任,报市委组织部审批。
第十五条 调任、转任须呈报下列材料:
(一)呈报调任、转任备案请示。调入单位说明调任、转任理由,编制及职位空缺情况,拟任职位所需资格条件,对拟调任、转任人员的考核意见;调任组织考试的,还要报调任人员考试成绩。
(二)《干部调动审批表》、《行政事业单位申请编制控岗卡备案表》各一式三份,调任的还需填写《公务员调任审批(备案表)》一式三份。
(三)调任、转任人员的考察材料,调任的需要提供任职文件、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书、学历学位证书。
(四)调出单位对调动人员出具的鉴定材料,纪检监察机构提供的廉政情况,涉及离任审计或者经济责任审计的人员还需提供审计结论材料。
(五)照顾夫妻分居的,需附上结婚证和本市户口复印件。其中,属照顾军人夫妻两地分居的,还应附上部队师以上政治机关的随军批件和近期内是否安排转业的证明。
(六)已婚的,应有当地计划生育管理部门的计划生育证明;离婚的,要附上离婚证明书;子女需随迁的,要提供其户口本复印件;
(七)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近期体检证明;
(八)市编办出具的空岗卡(调配人员凭证一联);
(九)调动人员人事档案。
对调任、转任手续办结后,《干部调动审批表》、《公务员调任审批(备案)表》、《行政事业单位用编申请表》各一份连同调入的干部人事档案移交档案室。
第十六条 对符合调任、转任资格条件、程序规范、呈报材料齐全的,审批机关应在20个工作日内(不包括公务员调任公示、编制部门出具编制空岗卡的时间)予以审批。调任、转任呈报情况、受理过程可查询。
第十七条 根据考察情况集体讨论决定拟调任人员,由调任审批机关按照任前公示制有关规定在调出、调入机关予以公示。公示内容一般包括拟调任人员的姓名、性别、学历学位、政治面貌、现任职务和拟调任职务,举报受理单位和电话号码。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从发布公告之日起计算。
第十八条 公示期满,对没有反映问题或者反映问题不影响调任的,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对反映有严重问题未经查实的,待查实并做出结论后再决定是否调任。
第十九条 调任人员的级别和有关待遇,根据其调任职务,结合本人原任职务、工作经历、文化程度等条件,比照调入机关同等条件人员确定。如在调出单位只享受相应级别待遇,而未实际担任相应职务的,调任后按实际任职的职位安排职级待遇。
第二十条 调任人员除由国家权力机关依法任命职务,一般实行任职试用期制,试用期为一年。试用期间应按照有关规定,参加任职培训,经任职培训和考察合格后方可正式任职。试用期满考核不合格的,不得在党政机关任职,另行安排工作。试用期满,调任处级职务和党群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法检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区镇机关科级领导职务公务员由市委组织部负责考核,调任行政机关的科级领导职务公务员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考核。经考核合格,正式办理公务员登记手续。
第二十一条 公务员调出党政机关工作,按干部管理权限审批,调出人员不再保留公务员身份。
第二十二条 公务员调任、转任,离任前要办理公务交接手续,按规定需要进行离任审计或者经济责任审计的人员,应当对其进行离任审计。
第四章 纪律与监督
第二十三条 调任、转任必须严格遵守下列纪律:
(一)调任、转任审批机关应当严格履行职责,认真审核把关,不得随意降低标准,放宽条件。
(二)调入机关应当严格履行有关程序,按编制限额、职数和任职条件等规定进行调任、转任,坚持集体讨论决定,不得个人或者少数人说了算,弄虚作假,搞不正之风;不得借调整调动机会提拔干部。
(三)调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有关法规、政策,提供真实情况,不得突击提拔。
(四)参加考察的人员应当如实反映考察情况和意见,不得隐瞒、歪曲事实真相。
(五)调任、转任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在接到调动通知后,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办理调动手续,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理的,取消调任、转任资格。
第二十四条 调任工作中存在应当回避情形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第二十五条 对违反规定的调任、转任事项,呈报或者备案的不予批准;已经做出决定的宣布无效,并按照规定对主要责任人以及直接责任人做出组织处理或者处分。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国有企业和未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调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担任本办法第三条所列职务,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七条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是指上述单位中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中共三亚市委组织部、三亚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广东省行政效能监察工作暂行办法
广东省行政效能监察工作暂行办法
信息来源:广东纪检监察网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3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广东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效能,是指行政管理活动的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综合体现。所称行政效能监察,是指监察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以改进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能为目的,对本级人民政府所属国家行政机关(包括受国家行政机关委托和法律、法规授权履行管理职责的组织,下同)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其行为和行政事项的效力、效率、效果以及工作规范、工作质量、社会效应等实施检查、调查、纠正、惩处并督促整改的活动。
第三条 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监察机关的统一领导和指导下进行。
第四条 监察机关依法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工作,不受其他行政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五条 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必须坚持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坚持预防与治理相结合、促进依法行政与提高行政效能相结合、行政效能监察与效能建设相结合、行政管理效益与社会效应相统一的原则。
第二章 行政效能监察工作职责和权限
第六条 监察机关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指导本行政区域内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制订、实施行政效能监察工作计划,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监察机关报告行政效能监察及效能建设情况;
(二)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影响行政效能的行为和事项的投诉;
(三)检查、调查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影响行政效能的行为(包括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下同)和事项;
(四)组织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绩效评议考核;
(五)根据检查、调查或者评议考核结果,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中存在的影响行政效能的行为和事项依法依规作出处理或者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六)总结、宣传和推广行政机关加强行政效能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七)履行其他法定职责。
第七条 监察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管理中的下列影响行政效能的行为和事项进行检查、调查:
(一)不贯彻落实或者违背上级方针、政策、决定、决议或对上级的方针、政策、决定、决议贯彻不力或应付了事的;
(二)不实行政务公开或者不按规定进行公开,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知情权的;
(三)不落实岗位目标责任制,对职责范围内的事项敷衍塞责,工作质量低下的;
(四)不落实行政管理各项制度,办事效率低下,增加行政管理相对人办事成本或者难度的;
(五)应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大厅)公开办理的事项而不纳入的;
(六)应通过电子监察系统报送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数据而不报送或者不及时报送,规避监督的;
(七)不文明执行公务,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八)其他违反行政管理规定,贻误工作的行为和事项。
第八条 监察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许可中的下列影响行政效能的行为和事项进行检查、调查:
(一)无行政许可主体资格或者法定依据实施行政许可的;
(二)依法应当受理行政许可申请而不予受理的;
(三)不依法公示行政许可条件、程序和结果的;
(四)不履行法定告知义务的;
(五)不依法举行听证的;
(六)不按法定条件或者法定期限实施行政许可的;
(七)不依法履行监管职责或者监管不力的;
(八)不按法定项目或者标准收费的;
(九)其他违反行政许可规定的行为和事项。
第九条 监察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征收管理中的下列影响行政效能的行为和事项进行检查、调查:
(一)无行政征收主体资格或者法定依据实施征收的;
(二)擅自改变征收标准的;
(三)不开具合法票据的;
(四)违反规定只行使征收权力不履行服务义务的;
(五)其他违反行政征收规定的行为和事项。
第十条 监察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检查中的下列影响行政效能的行为和事项进行检查、调查:
(一)无行政检查主体资格或者法定依据实施检查的;
(二)不按法定权限、条件、程序和范围实施检查的;
(三)不依法履行检查职责的;
(四)损害被检查对象合法权益的;
(五)其他违反行政检查工作规定的行为和事项。
第十一条 监察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处罚中的下列影响行政效能的行为和事项进行检查、调查:
(一)无行政处罚主体资格或者法定依据实施处罚的;
(二)擅自改变行政处罚种类、幅度或标准的;
(三)违反法定权限、条件和程序实施处罚的;
(四)不开具合法票据的;
(五)以行政处罚代替刑罚的;
(六)应当依法组织听证而不组织听证的;
(七)其他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行为和事项。
第十二条 监察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强制措施中的下列影响行政效能的行为和事项进行检查、调查:
(一)无行政强制主体资格或者法定依据实施强制措施的;
(二)违反法定权限、条件和程序实施拘留、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的;
(三)依法应当实施行政强制措施而不实施的;
(四)擅自使用或者损毁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的;
(五)有体罚、虐待、非法拘禁、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法人合法权利行为的;
(六)其他违法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行为和事项。
第十三条 监察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赔偿中的下列影响行
政效能的行为和事项进行检查、调查:
(一)依法应予受理的行政赔偿申请而不受理的;
(二)应予赔偿,逾期不予赔偿的;
(三)不按规定核定赔偿标准的;
(四)赔偿义务机关赔偿损失后,未依法责令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或者受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承担赔偿费用的;
(五)依法不应赔偿而给予赔偿的;
(六)其他违反行政赔偿工作规定的行为和事项。
第十四条 监察机关在履行行政效能监察工作职责时,有权行使下列权力:
(一)要求被监察机关和人员提供与效能监察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财务账目及其他有关材料,进行查阅或者予以复制;
(二)要求被监察机关和人员就效能监察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
(三)责令被监察机关和人员纠正或者停止违反法律、法规和行政纪律的行为;
(四)责令被监察机关和人员对其违法违规行为造成的损害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五)责令被监察机关和人员退还非法收取的费用;
(六)根据检查、调查结果,作出监察决定或者提出监察建议;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力。
第三章 行政效能监察的程序与方法
第十五条 监察机关根据下列情况确定行政效能监察事项:
(一)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监察机关的部署和要求;
(二)本级人民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工作重点;
(三)本级人民政府重大投资项目专项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情况;
(四)行政相对人反映比较强烈的行政效能问题。
第十六条 监察机关采取下列方式开展行政效能监察:
(一)对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二)对国家行政机关履行某项职责、开展某项工作、作出某项具体行政行为的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三)对行政效能投诉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
(四)对影响行政效能的行为和事项进行调查;
(五)组织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效能的评议考核。
第十七条 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应当采取立项监察的方式进行,由监察机关业务部门填写《监察机关行政效能监察事项立项申请表》,提请监察机关负责人决定是否立项。重大行政效能监察事项立项后,应当填写《监察机关重大行政效能监察事项立项备案表》,分别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备案。
前款所称重大行政效能监察事项,是指根据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监察机关的部署和要求确定的检查事项,以及其他在本行政区域内有重大影 响的行政效能监察事项。第十八条 实施行政效能监察,应当制订行政效能监察工作方案。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目的;
(二)对象和内容;
(三)步骤、方法和措施;
(四)参与单位和人员组成;
(五)时间安排;
(六)工作要求;
(七)其他需要明确的事项。
方案经监察机关负责人批准后实施;方案变更,应当报监察机关负责人批准。
第十九条 监察机关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可以组织有关国家行政机关、社团组织工作人员或者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邀监察员及有关社会人士参加。
第二十条 监察机关进行检查前,应向被检查单位和检查事项涉及的单位发出监察机关效能监察通知书,但不宜提前通知的除外。
监察机关效能监察通知书应当载明检查的内容、时间和具体要求。对涉及范围较广的行政效能监察事项,监察机关可以视情况将检查方案一并通知被检查单位。监察机关效能监察通知书应当由监察机关负责人签发。
被检查单位必须认真配合监察机关开展效能监察,不得干扰、阻挠或者设置障碍。第二十一条 监察机关应当建立健全行政效能投诉制度,向社会公布受理举报、投诉的方式、方法。
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关行政效能的举报、投诉,监察机关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是否受理的意见并告知举报、投诉人。对不属于行政效能举报、投诉受理范围,不予受理的,须向举报、投诉人说明原因。
监察机关在受理行政效能举报、投诉后,应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及时确定办理方式。对属于本级监察机关办理的重要、复杂的举报、投诉,直接办理;对一般性的举报、投诉,转交有关行政机关办理。对属于下一级监察机关受理的,转交下一级监察机关办理。转交有关行政机关或者下一级监察机关办理的举报、投诉,应当附《行政效能举报投诉转办函》;不宜转原件的,应摘明举报或投诉的主要内容。需要报送办理结果的,应当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将调查处理结果函复本监察机关。
行政效能举报、投诉的调查事项和办理方式应当报监察机关负责人批准。
第二十二条 监察机关办理行政效能举报、投诉,应在一个月内办结;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办理期限的,按规定程序报经本级监察机关负责人批准可适当延长,但是最长不得超过行政监察法规定的期限。
第二十三条 监察机关直接办理的行政效能举报、投诉,经初步调查认为有违反行政纪律行为、需要追究行政纪律责任的,应当依法予以立案调查。
第二十四条 监察机关在开展行政效能监察检查或调查工作时,应组织两人以上的检查组或调查组。检查组或调查组在检查或调查时应出示工作函和工作证。
监察机关可以聘请有关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或者有关专业人员参加检查或调查工作。第二十五条 监察人员在检查或调查中,应当全面、客观地了解情况,收集证据,查清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处理意见。
第二十六条 检查或调查结束后,检查组或调查组应当提交检查或调查报告。检查或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检查或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三)有关机关及人员的责任;
(四)处理依据、意见和改进工作建议。
第二十七条 监察机关应当建立行政绩效评议考核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工作业绩和行政效能状况进行评议考核,并查找影响行政效能的原因,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八条 监察机关可以根据检查、调查和评议考核结果依法作出监察决定或者提出监察建议。
作出重要监察决定或提出重要监察建议,应当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同意。
第四章 行政效能责任追究
第二十九条 对行政效能监察对象因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影响行政效能,造成不良后果的行为,应当予以责任追究。行政效能责任追究的方式包括:
(一)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二)通报批评;
(三)调离工作岗位;
(四)辞退;
(五)免职或者责令辞职;
(六)给予行政纪律处分。
以上责任追究方式可以单独或者合并使用。
受到行政效能责任追究的,取消评优评先资格。
第三十条 对影响行政效能、造成不良后果和影响的行为,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造成较小损失或者影响的,给予直接责任者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处理。
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造成较大损失或者较重影响的,给予直接责任者调离工作岗位、辞退、免职或者责令辞职处理,并依据有关规定给予行政纪律处分;给予领导责任者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免职或者责令辞职处理。
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造成严重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依据《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给予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行政纪律处分。
第三十一条 行政机关出现影响行政效能行为和事项,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造成严重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给予该行政机关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处理。第三十二条 受到行政效能责任追究一年内,又因影响行政效能行为应当受到追究的;干扰、阻碍调查处理的;对举报人、投诉人打击报复的,应当从重或者加重处理。第三十三条 主动发现并纠正错误、未造成损失或者不良影响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予行政效能责任追究。
第三十四条 对影响行政效能行为责任者的处理结果,有明确举报人、投诉人的应当告知其处理结果。
第三十五条 行政效能责任追究,依照有关规定办理。处理结果告知同级组织和人事部门。
第三十六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对主管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效能责任追究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行政效能责任追究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监察机关提出申诉,监察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诉之日起30日内作出复查决定;对复查决定仍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查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上一级监察机关申请复核,上一级监察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复核决定。
复查、复核期间,不停止原决定的执行。
第三十七条 监察机关对受理的不服主管行政机关行政效能责任追究决定的申诉,经复查认为原决定不适当的,可以建议原决定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也可以在职权范围内直接作出变更或者撤销的决定。
第三十八条 监察人员在开展行政效能监察检查和调查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泄露秘密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