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京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南京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的通知
南京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南京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的通知
(宁科[2008]205号)
各区县科技局,各科技企业孵化器:
为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创业,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对我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规范化管理,根据国家科技部《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认定和管理办法》(国科发高字[2006]498号)及《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管理办法》(苏科高[2006]362号)的有关规定,我们制定了《南京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见附件)。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南京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
二ΟΟ八年七月二十八日
附件:
南京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创业,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规范我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工作,根据国家科技部《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认定和管理办法》(国科发高字[2006]498号)及《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管理办法》(苏科高[2006]362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科技企业孵化器(以下简称“孵化器”)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具有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和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为宗旨的科技创业服务机构,包括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综合型、专业型孵化器。其主要功能是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为入驻孵化企业提供研发、中试生产、经营场地和办公方面的共享设施,提供政策、管理、法律、财务、融资、市场推广和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以降低企业的创业成本和创业风险,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为社会培养成功的科技企业和新型科技企业家。
第三条 孵化器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完善服务功能。在提供高品质服务的同时,逐步实现自收自支、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并要充分利用和整合我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和企业服务机构的研究、实验、测试、生产等条件,提升服务水平。
第四条 市科技局是市级孵化器的主管部门,负责本办法的具体实施。
第二章 申请与管理
第五条 综合型市级孵化器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有明确的发展方向,符合本办法第二条所规定的条件且符合南京市的产业发展方向。
2、拥有孵化场地面积不少于6000平方米,应有一定数量的孵化企业,且入驻企业的实际使用面积不低于总孵化场地面积的60%。
3、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管理机构设置合理,配有专门的管理团队,内部管理制度健全,管理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应占总人数70%。
4、拥有种子资金或孵化资金,并与创投机构、担保公司等建立正常联系,扶持在孵企业的发展。
第六条 专业型市级孵化器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有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符合本办法第二条所规定的条件且符合南京市的产业发展方向。
2、拥有孵化场地面积不少于3000平方米,并建有专业技术平台,具备专业化的技术咨询和服务能力,入驻企业的主营业务与孵化器的专业定位一致。
3、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有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管理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总人数70%以上,应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
4、拥有种子资金或孵化资金,并与创投机构、担保公司等建立正常联系,扶持在孵企业的发展。
第七条 市级国际企业孵化器应具备以下条件:
1、须是认定的市级以上孵化器。
2、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国际化的管理队伍,管理团队中至少有1 人熟悉国际惯例,精通一门外语,具有开展国际合作的工作经验。
3、在孵企业中外商独资或参股企业、研究机构和留学归国人员创办的科技企业应不低于30%且不少于10家。
4、有相对稳定的国际合作伙伴,积极参与国际科学园区或孵化器组织的活动。
5、有广泛的工作网络及服务(专家)网络,具有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技术转移机构、科学园区或孵化器等组织机构的合作能力;
6、制定了国际企业孵化引导、扶持的政策,有不低于200万元的种子资金或孵化资金,重点扶持在孵国际企业的发展。
第八条 入驻孵化器孵化的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
1、企业注册地及办公经营场所须在孵化器的孵化场地内,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企业以实现自有知识产权的成果转化为主,并符合我市鼓励发展的产业门类。
3、企业开发能力较强,产品科技水平较高,商品化、产业化前景较好,有一定的市场潜力。
第九条 孵化企业具备以下两项条件的可以毕业:
1、经省级科技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2、经营状况良好,主导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
3、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和健全的内部制度。第十条 市级孵化器的认定,实行常年受理申报、分批认定的方法。申请认定市级孵化器,由孵化器向市科技局提出申请,市科技局组织专家对申报单位进行现场评估,依据专家评估意见,经局长办公会讨论后确定。
第十一条 对符合本办法认定条件的孵化器,市科技局认定为“南京市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对符合国际企业孵化器认定条件的,认定为“南京市级国际企业孵化器”。
第十二条 市级孵化器应按要求向市科技局业务处室报送年度工作总结和统计报表。市科技局对全市孵化器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对孵化器的工作进行考评。
第三章 扶持与促进措施
第十三条 市科技局设立市级科技发展计划,支持市级以上孵化器提升服务能力。第十四条 各区县及相关部门应制订专门的扶持政策,在规划、用地、资金及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大对辖区内孵化器建设的支持力度。
第十五条 鼓励建立专业型孵化器,重点发展南京优势产业的和产业集聚区的专业型孵化器。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综合型孵化器向专业型孵化器方向发展,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
第十六条 鼓励社会各界创办多种形式的孵化器,并按市场化方向建立健全孵化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十七条 鼓励和支持全市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申报省级、国家级孵化器。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各类创业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等各类孵化器按照本办法管理。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市科技局负责解释。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南京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
附件:
南京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市委《关于聚焦“四个第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的决定》的精神,重点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跃升”和“孵鹰”两大计划,构建新型孵化服务体系,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水平与创业孵化能力,规范我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以下简称“孵化器”)的管理工作,根据国家、省有关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管理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市孵化器的建设与发展进行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负责市级孵化器的认定和管理工作,推进以孵化器为核心的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创新创业人才特别集聚区)(以下简称“创业特区”)的建设与发展,组织实施“跃升”、“孵鹰”两大计划,并依照有关规定审核、推荐国家级和省级孵化器的申报。
第三条
各区县、高新区(开发区、科技园区)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孵化器的具体业务指导与服务工作,在落实创业特区建设计划中,加强孵化器的规划和培育,做好相关加速器的衔接,科学建设配套设施。
第四条
孵化器“跃升”计划,主要围绕孵化器服务功能与服务水平的拓展与提升,通过引导与支持孵化器与高校院所结盟、与金融风(创)投机构结盟、与中介服务组织结盟,着力转变孵化器链接与整合社会资源能力不足、整体服务水准及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缺乏的现状。
第五条
孵化器“孵鹰”计划,主要围绕新型孵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通过提高科技企业初创成功率和成长速度,孵化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科技创业企业,着力转变孵化器孵化成功
率、成长速度、自主知识产权产出和品牌效应不高的现状。
第六条
各类孵化器,尤其是创业特区都应建有完备的专业技术支撑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和综合公共服务平台;组建“精干、高效、国际化、专业化”的创业服务中心,具体承办创业孵化服务。
第二章
孵化器的认定
第七条
孵化器是以科技型创业企业(以下简称在孵企业)为服务对象,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科技创业服务载体,包括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软件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大学生创业园,以及国际企业孵化器等,分为综合型和专业型两类。
第八条
申请认定市级孵化器应具备下列条件:
1、有明确的发展规划,符合本办法第七条所规定的类别,且符合南京市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要求;
2、具有独立法人资格,配有专业的管理服务团队,内部机构设臵合理,管理制度健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管理人员应占总人数70%,接受孵化器专业培训的人员比例达25%以上,并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服务能力;
3、拥有可自主支配的孵化场地,提供研发、试制、经营的场地和共享设施。其中,提供在孵企业使用的场地(含公共服务场地)占65%以上。公共服务场地是指孵化器提供给在孵企业共享的活动场所,包括技术检测、会议、展示等非盈利性配套服务设施;
4、综合型市级孵化器凡科技型企业均可入住,可自主支配的孵化场地使用面积不少于10000平方米;
5、专业型市级孵化器应明确主导产业类型,可自主支配的孵化场地使用面积不少于6000平方米,具有专业技术领域的公共平台或中试平台,具备专业化的技术咨询和服务能力,入驻企业的主营业务
与孵化器的专业定位一致,主导产业的企业数及占用面积不低于70%;
6、孵化器正式运营不少于半年,运营状况良好,入孵企业不少于10家,获得民营科技企业资质的占50%以上;
7、孵化器中在孵企业应有50%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8、孵化器自有孵化资金不低于200万元;与金融、风(创)投机构、贷款担保公司等机构建立稳定的业务联系,有条件的建立创业种子基金,共同扶持在孵企业的发展;
9、孵化器应建立创业导师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能够提供创业咨询、辅导,以及技术、政策法律、财务、投融资、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市场推广和加速成长等方面的服务;
10、专业型孵化器应具备或与高校院所联合具备专业领域的公共技术平台或中试平台,并具有专业化的公共技术服务。
第九条
孵化器在孵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
1、企业注册地和主要研发、办公场所须在孵化器场地内,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自主经营、产权明晰,有与其从事研究、开发、生产经营和服务规模相适应的注册资本;
2、企业以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转化为主,并符合我市鼓励发展的产业门类,企业从事研发、生产的主营项目(产品),应符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导向,并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标准;
3、在孵企业开发的项目(产品),技术水平较高,知识产权界定清晰,无纠纷,商品化、产业化前景较好,有一定的市场潜力;
4、申请进入孵化器的企业成立时间一般不超过24个月,在孵时限一般不超过42个月(纳入中央“千人计划”、“南京321计划”的人才或从事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特殊领域的创业企业,一般不超过60个月);
5、单一在孵企业入驻时使用的孵化场地面积,一般不大于1000
平方米;
6、在孵企业的负责人应熟悉本企业产品研发,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比例达到30%以上;企业团队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对技术、市场、经营和管理有一定驾驭能力。留学生和大学生企业的团队主要管理者或技术带头人,由其本人担任。
第十条
孵化器毕业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中至少二条:
1、经营状况良好,连续2年营业收入累计超过1000万元,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
2、研究开发的产品进入产业化阶段,主导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
3、被兼并、收购或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
第十一条
市级孵化器的认定,实行常年受理申报、分批认定的方法。
第十二条
申请认定市级孵化器的,由申报主体经所在区县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向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推荐意见。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申报单位进行现场评估、答辩,并形成专家评估意见。
第十三条
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专家评估意见,进行研究审批。对符合本办法认定条件的孵化器认定为“南京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器相应须在建筑物显著位臵设臵孵化器图文标识。
第三章
孵化器的管理
第十四条
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市孵化器实行统计、审核和动态管理,定期对孵化器的工作进行考评。各孵化器应按要求定期向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工作计划、总结和统计报表。
第十五条
各区县、高新区(开发区、科技园区)要把孵化器发展作为引进高层次科技创业人才、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
升级的中心环节。坚持正确导向、强化目标管理、推动体制创新、促进健康发展。
第十六条
各类孵化器要建立创业培训、咨询和辅导的预孵化制度,坚持“创业导师+专业孵化+创业投资”的孵化模式,探索和推动持股孵化及市场化运行机制。
第十七条
孵化器应完善对在孵企业的问诊、巡访和毕业企业跟踪制度;配合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建立全市孵化器创业导师专家库,参加创业指导培训服务和组织在孵、毕业企业的评价服务。
第十八条
孵化器应提高在孵企业毕业率,对毕业企业或到期尚未毕业企业,在规定期限内办理迁出孵化器的有关法律和约定手续,并积极协调企业安臵,做好延伸服务。
第十九条
孵化器应对毕业企业统一制作和颁发《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毕业企业证书》,并建立毕业企业的登记和跟踪制度,报省、市科技主管部门备案确认;同时结合工作总结,定期开展孵化企业的毕业典礼和证书颁发活动。
第二十条
孵化器应按照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规划布局,对接科技企业加速器和产业园,构建“创业特区”配套服务链,形成稳定的协作关系,共同为孵化毕业企业提供可持续高速成长的条件与环境。
第二十一条
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制订和完善孵化器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星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标识形象,根据孵化器的级别、组织体系、创业服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投融资服务、企业成长及日常工作等方面综合情况,对辖区内国家、省和市级孵化器进行指标评价和星级评定,每2年评定1次,并对获得3—5星级评价的孵化器,给予相应的奖励。
第二十二条
对连续2年指标审核不合格或3次未按期上报统计数据的,取消其市级孵化器资格。凡不合格或运营未满一年的孵化器,将不予推荐申报上一级孵化器资质,并不得参加星级评定。
第二十三条
孵化器建设与发展工作列入各区县、高新区(开发区、科技园区)主要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和科技工作考核内容,按时序进度分级考核。
第四章
扶持措施
第二十四条
对纳入孵化器“跃升”计划的各类孵化器,通过与高校院所、金融风(创)投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结盟,实现专业技术支撑、金融服务、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按建设水平与服务质量,每个平台一次性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奖励。
第二十五条
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市级孵化器创建国家级、省级孵化器,对新评为国家、省级孵化器的给予不超过50万元的奖励。
第二十六条
对经星级评定获得3—5星级的孵化器,给予孵化器运营管理单位50—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第二十七条
对创业特区内经认定的市级以上孵化器,自认定之日起,三年内其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地方留成部分,由市区两级专项资金予以补贴。
第二十八条
对纳入孵化器“孵鹰”计划的各类孵化器,在孵企业于在孵期间或毕业后1年内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或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每认定1家,一次性奖励孵化器运营管理单位10—20万元(培育单个企业不重复奖励)。
第二十九条
市科技创业种子(天使)投资专项资金重点资助孵化器内创业企业;优先支持孵化器内在孵化企业申报国家、省和市技术创新基金项目。
第三十条
对现有孵化器和新建孵化器内孵化毕业,并跨区域迁移的企业,财税分成兼顾双方利益,以鼓励孵化器的建设与布局。
第三十一条
在政府主导规划下,支持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和区县政府、高新区(开发区、科技园区)联合共建孵化器;鼓励各类非
政府组织、企业和自然人利用社会资金和闲臵房屋等参与孵化器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市区工业企业“优二进三”搬迁后,将一部分存量资产用于孵化器建设。
第三十二条
上述各项扶持措施,向创业特区重点倾斜、优先安排,并在各奖励扶持的基础上,再增加20%额度。同一主体,不重复享受,以最高标准为限。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各区县、高新区(开发区、科技园区)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可参照本办法制定本区域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1年10月14日起施行,原《南京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宁科〔2008〕205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南京市城市排水管理办法
南京市城市排水管理办法
南京市人民政府令 第183号
《南京市城市排水管理办法》已经2000年4月22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
布,自发布之日起旅行。
市长 王宏民
二000年五月九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排水管理,确保城市排水设施的完好和正常运行,防治洪涝灾害,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市区范围内的城市排水管理。属水利部门管理的排水除外。
第三条 南京市市政公用局是本市城市排水的行政主管部门,其所属的南京市排水管理处是本市城市排水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城市排水的日常管理工作。区城市排水管理部门按规定负责分工范围内的城市排水管理。
建设、计划、规划、水利、环保、市容、公安、国土、园林、交通、财政、物价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城市排水管理工作。
第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城市排水设施的义务,有权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进行制止、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 规划和建设
第五条 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防洪规划组织编制城市排水专业规划,经市规划部门进行综合平衡后报人民政府批准。
第六条 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实行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协调发展和建设、管理并重的原则。城市污水处理实行相对集中处理的原则。
第七条 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结合城市防洪排涝的要求,组织编制城市排水建设计划,经计划、建设等部门审核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按建设程序组织实施。
第八条 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应当符合城市排水专业规划的要求。城市新区开发、旧城改造以及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应当根据城市排水专业规划配套建设城市排水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城市新区开发,旧城改造以及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承担的城市排水设施配套建设工程,由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规划等有关部门确定。
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应当按照规定程序经有关部门审批。市规划、国土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排水专业规划,统筹划定污泥处理用地和城市排水设施用地及保护范围,并按规定办理有关用地审批手续。未经市人民政府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改变城市排水设施用地性质。
第九条 城市新区建设、旧城改造以及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排水系统有条件的应当实行雨、污水分流。的不能实行雨、污水分流地区,应当实行污水截流,并逐步向雨、污水分散过渡。
第十条 的已经实行雨、污水分流的地区,雨、污水管道不得混接。在建有污水截流管(沟)的地区,污水管道不得直接接入河道。
第十一条 城市排水设施和新建、扩建、改建工程中的排水规划方案,属不变更城市排水专业规划的,或规划条件明确的,由市规划部门依据城市排水专业规划审批,并将审批情况及有关图纸资料抄送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属变更城市排水专业规划的,或规划条件不明确的,在市规划部门审定前,应当先征求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书面意见。
第十二条 城市排水设施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设计、施工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城市排水设施施工实行工程质量监理制度。承接城市排水设施设计、施工、监理的单位,应当具有相应的资质等级,并按照资质等级通过招投标承接相应的城市排水设施的设计、施工任务。
第十三条 建设单位应当按规定在城市排水设施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竣工之日起90日内,向市建设行政部门申报工程验收。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与规划部门共同做好城市排水设施验线工作,并按规定做好城市排水设施资料的归档保管工作。
城市排水设施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经市建设行政部门会同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才能向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工程移交。工程移交后,由城市排水维护管理单位负责维护、管理、并于次月安排维护、管理经费。工程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予办理移交手续,由原建设单位继续负责维护。城市排水设施新建、扩建、改建工程按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实行工程质量保修制度,保修期自工程移交之日起计算。保修期内出现工程质量问题,由原建设单位负责保修。
第十四条 对壅水、阻水的桥梁、涵闸及其他水中障碍物,由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排水专业规划和城市防洪规划提出意见,报市建设行政部门批准后,在规定期限内改建或拆除。在城市河道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的,必须无条件服从防汛、排涝要求,保证行洪畅通。
第十五条 在城市河道未护砌地段沿河修建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对该段河道进行整治护砌,流经单位内部的河段,由所在单位按规定进行护砌,清淤。
第三章 排水管理
第十六条 排入城市排水管网的水质必须符合国家建设部《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以下简称排水标准)。不符合排水标准的应当进行预处理,未经处理或经处理仍未达到排水标准,不得排水。
第十七条 凡向城市排水管网排水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统排水户)应当持有资质的城市排水检测机构出具的水质、水量检测报告,向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排水申请,领取排水许可证后,方可排水。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排水申请之日起30日内给予书面答复,符合条件的,发给排水许可证。
第十八条 因工程建设等原因需要向城市排水管网临时排水的,排水水质应当符合排水标准,并按规定领取临时排水许可证后,方可排水。
第十九条 未领取排水许可证或临时排水许可证的,不得向城市排水管网排水。排水户必须按照排水许可证或临时排水许可证的规定排水,并按规定办理年审或变更手续。
第二十条 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规划部门共同划定城市排水设施保护范围,并设立警示标志。城市排水设施保护范围:主流河道至上口线两外侧原则上各不小于5米(已按规划建成的河段除外);支流河道至上口线两外侧原则上不小于3米。
第二十一条 在城市河道内保护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挖掘、确需占用、挖掘的,应当到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占用、挖掘审批手续,领取占用、挖掘执照,并按规定缴纳占用和挖掘修复费用。占用、挖掘期满后,建设单位应当及时向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验收。
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覆盖城市河道、湖塘或改变河道走向、断向。确需覆盖城市河道、湖塘的,必须按下列程序办理审批手续,并按照规定与城市排水管理机构签定负责覆盖范围内的河道、湖塘等设施维护清淤的协议后,方可覆盖:
(一)属城市河道保护范围内的河道、湖塘,不得覆盖或改变走向、断面。确需覆盖的,由市规划部门会同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二)属城市排水专业规划确定不保留,又对原有排水系统不造成影响的河道、湖塘,由市规划部门根据城市排水专业规划批准;
(三)属排水专业规划确定不保留的,且为有条件覆盖的河道、湖塘,在报市规划部门审定前,必须征得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书面意见。已经覆盖的城市河道、湖塘,覆盖单位应当在限期内到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补办有关手续,并按规定与市城市排水管理机构签定维护清淤协议。
第二十三条 在城市河道保护范围内,除城市排水设施和河道景观设施外不准新建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原有建筑物、构筑物不得扩建、改建,并逐步退出河道保护范围。
第二十四条 城市河道内禁止设障阻水。清除阻水障碍物应当遵循“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
第二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损坏、盗窃或堵塞城市排水设施;
(二)擅自占用、挤压、拆卸、填埋、移动城市排水设施;
(三)擅自在城市排水设施保护范围内从事爆破、打桩、打井、钻探、取土、开采等活动;
(四)在雨、污水分流地区,擅自将污水管与雨水管混接;
(五)在已建有污水截流管(沟)或雨、污水分流地区,污水管道直接接入河道;
(六)向城市排水设施倾倒垃圾、粪便、泥浆、油污等各种废弃物和有毒、易燃、易爆物。
第二十六条 在城市河道保护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擅自覆盖城市河道、填河造地;
(二)擅自利用城市河道从事游船、餐饮等经营活动;
(三)擅自在城市河道中设泵取水;
(四)在城市河道中设置网帘渔具、养殖、饲养牲畜,以及在桥涵孔道内设置栅栏或将物体伸入河床影响行洪;
(五)新建、扩建、改建各种建筑物、构筑物。
第四章 设施维护
第二十七条 城市排水设施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养护单位负责养护、维修。单位自建排水设施由产权单位或其委托的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负责养护、维修。单位自建排水设施与城市排水设施连接的,应当经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八条 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排水设施量和养护维修定额,编制维护管理资金计划,经市建设、财政部门核准后,安排维护管理资金。
第二十九条 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负责河道岸坡绿化的维护和管理,并组织养护单位及时打捞和清扫城市河道中的漂浮物和河道保护范围内的垃圾,送至垃圾场或垃圾中转站。
第三十条 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河道积淤情况,编制定期清淤计划,报经市建设、财政部门审核后,组织实施,清淤经费由市城建资金统筹安排。
第三十一条 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城市排水设施运行管理标准和制度,定期对养护单位的养护业绩和社会服务承诺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第三十二条 城市排水设施发生故障的,养护单位应当及时组织抢修,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并向城市排水管理机构报告。
第三十三条 城市排水设施维护工程施工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期限竣工,并在施工现场设置明显标志和安全防护设施,保障行人、车辆和船只安全。在通航水域进行水上水下作业的,应当向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部门申请发布航行警告或航行通告。
第三十四条 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每年汛期之前,对城市排水设施进行全面检查、维护、保养,确保汛期安全运行,电力、通信、交通等部门应当给予配合。
第五章 罚则
第三十五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管理机构予以处罚。造成城市排水设施损坏的,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修复或赔偿损失。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其限期改正,可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属经营性行为的,可以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在城市河道中设置网帘渔具、养殖、饲养牲畜,以及在桥涵孔道内设置栅栏或将物体伸入河床影响行洪的;
(二)擅自占用、堵塞、挤压、拆卸、填埋、移动城市排水设施的;
(三)擅自在城市河道中设泵取水的;
(四)擅自利用城市河道从事游船、餐饮等经营活动的。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其限期改正,可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属经营性行为的,可处以10000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可处以30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及新建、改建、扩建工程未按规定建设城市排水设施的;
(二)城市排水设施新建、改建、扩建工程未按城市排水专业规划实施的;
(三)城市排水设施新建、改建、扩建工程未按规定办理工程移交手续的;
(四)在已经实行雨、污水分流的地区,污水管道直接排入河道或与雨水管混接的;
(五)在已经建有污水截流管(沟)的地区,污水管道直接接入河道的;
(六)未领取排水许可证、临时排水许可证或未按排水许可证、临时排水许可证的规定向城市排水管网排水,以及未按规定办理排水许可证、临时排水许可证年审、变更手续的;
(七)擅自在城市排水设施保护范围内从事爆破、打桩、钻探、取土、开采等活动的;
(八)擅自在城市河道保护范围内占用、挖掘,以及擅自覆盖城市河道、填河造地的;
(九)已覆盖城市河道的单位未按规定清淤的。
第三十八条 在城市河道保护范围内违章搭建或设障阻水的,由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规划部门制定拆除计划,责令搭建者在规定期限内无条件拆除。逾期不拆除的,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九条 盗窃、破坏城市排水设施,妨碍城市排水管理人员依法执行公务,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一条 城市排水管理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县城市排水管理部门管理的城市排水设施,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所指下列名词的含义是:
(一)城市排水:是指对产业废水、生活污水(统称污水)他大气降水的接纳、输送、处理、排放的行为;
(二)城市排水设施:是指接纳、输送城市污水、废水和雨水的城市排水管网,沟(河)渠、泵站,起调蓄功能的湖塘以及污水处理厂,污水和污泥处置及其相关设施。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由南京市市政公用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南京市物业管理办法(推荐)
南京市物业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南京市政府 文号: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205号 发文日期:2002-2-20
http://njfcj.gov.cn/
公布日期2002-02-20
施行日期2002-04-0
1《南京市物业管理办法》已经2002年2月1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
市长 罗志军
二零零二年二月二十日
南京市物业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物业管理行为,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推动物业管理行为健康发展,根据《江苏省物业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区范围内的物业管理。
新建住宅区和配套设施齐全的原有住宅区,应当实行物业管理。
配套设施不全的原有住宅区,由各区人民政府组织整治,逐步创造条件,实行物业管理。配套设施齐全的大厦、工业区等其他物业,推行物业管理。
第三条南京房产管理局是本市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办法。各区房产管理部门按照规定职责负责本辖区物业管理的行政管理工作。
建设、规划、市政公用、市容、环保、园林、工商行政、价格、公安、民政等有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居民委员会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做好物业管理工作。
第四条物业管理行业应当逐步建立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机制,提高物业管理水平。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物业管理市场的监督检查,依法建立物业管理的各项制度。物业管理企业应当遵循有偿服务、自负盈亏的原则自主经营,按照有关规定享受第三产业的优惠政策。
第二章 业主自治管理
第五条业主通过业主大会或者业主代表大会和业主委员会对物业实施自治管理。业主大会由物业管理区域内全体业主组成。业主人数少于五人的,物业管理的组织形式上可以由业主决定;业主人数多于一百人的,可以按幢或者单元推选代表组成业主代表大会(以下统称业主大会)。
物业管理区域的范围,由各区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物业以及共用设备设施的相关情况划定,原则上以封闭的住宅小区、大厦、工业区予以确定。
第六条业主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加业主大会,对有关业主利益的重大事项进行表决;
(二)业主委员会委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三)监督业主委员会的工作;
(四)选择物业管理企业;
(五)与所交纳物业管理费用相符的服务;
(六)监督物业管理企业的管理服务活动;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业主承担下列义务:
(一)遵守物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遵守业主公约;
(三)遵守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有关决定;
(四)按照合同约定交纳物业管理服务费;
(五)按照有关规定交纳维修基金;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七条业主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审议、修改、通过业主公约和业主委员会章程;
(二)选举、撤换业主委员会的组成人员;
(三)审议业主委员会的工作报告;
(四)监督业主委员会的工作,改变或者撤消业主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五)审议批准业主委员会选聘或者解聘物业管理企业的报告;
(六)决定有关业主共同利益的重大事项。
第八条业主大会由业主委员会负责召集,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经拥有物业管理区域内百分之三十以上投票权数的业主提议,可以临时召开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在接到提议后十五日内应当就所提议题召开业主大会。
业主的投票权数,住宅实行一户一票;非住宅按其总建筑面积除以相应的业主总数得出的平均数为一票,每增加一平均数增加一票;业主拥有的物业建筑面积不足平均数的计一票。
召开业主大会应当有过半数以上投票权的业主出席。业主大会决定事项,应当由参加会议的业主进行投票,超过投票权总数一半以上的,视为通过。
第九条物业管理区域区,已交付使用的物业建筑面积达到百分之十,或者已交付使用的物业建筑面积达到百分之三十不足百分之五十,但使用已超过一年的,应当由所在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指导召开首次业主大会,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物业所辖区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委员会应当指导和监督业主委员会开展工作。
第十条业主委员会是在物业管理活动中代表和维护全体业主合法权益的组织,对业主大会负责。业主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
(一)召集和主持业主大会;
(二)拟定业主公约草案、业主委员会章程草案及其修订草案并报业主大会通过;
(三)经业主大会批准,选聘或者解聘物业管理企业,并经业主大会对合同条款审查同意后,负责与物业管理企业订立、变更或者解除物业管理合同;
(四)经业主大会批准,负责维修基金的管理,使用和续筹;
(五)审定物业管理企业提出的工作计划和物业管理重大措施;
(六)听取业主、使用人的意见和建议,监督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活动,帮助物业管理企业落实各项管理服务措施;
(七)执行业主大会的有关决定;
(八)接受业主、业主大会、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
(九)督促业主和使用人遵守业主公约和有关规定;
(十)业主大会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十一条业主委员会由业主大会选举产生。成立业主委员会可以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物业管理区域内的业主代表委托开发建设单位或者其选聘的物业管理企业,也可以由业主代表直接向所在区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二)所在区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审查该物业管理区域符合成立业主委员会的条件后,应当指导业主成立业主大会筹备组,组织召开业主大会,投票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
第十二条业主委员会委员的人数应当是五至十五名的单数,其组成人员不得在本物业管理区域内实施管理的物业管理企业中兼职。业主委员会成员每届任期三年,可以连选连任。
业主委员会可以选举产生主任一名和副主任若干名,业主委员会会议由主任或者主任委托的副主任召集,召开会议必须有过半数委员出席,所作决定须经业主委员会全体委员半数以上同意。
第十三条首次业主大会选举产生的业主委员会,应当自选举产生之日起三十日内,向所在区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登记确认。登记确认日期为业主委员会成立日期。业主委员会申请登记确认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业主委员会登记确认表;
(二)业主委员会选举办法;
(三)业主大会会议纪要及选票。
业主委员会登记的有关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
业主委员会终止的,应当办理注销登记。
第十四条业主委员会不得从事经营活动,业主委员会的会务活动经费、活动场所由业主大会决定。第十五条业主公约是业主共同订立的有关物业的使用、维护、管理及公共利益等方面的行为守则,业主公约对全体业主和使用人具有约束力。
业主公约和业主委员会章程自业主大会审议通过之日起生效,并应当在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内报所在区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应当在本物业管理区域内公告栏或者其他显著位置予以公布,并对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全体业主和使用人具有约束办。
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与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的,该决定无效。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改正,并通告全体业主和使用人。
第十七条市、区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投诉受理制度接受投诉。
区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受理投诉后,应当在五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答复。对决定受理的,应当进行调查、核实、并自受理投诉之日起三十日内将处时意见回复投诉人。
投诉人对区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的处理意见有异议的,可以向市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门提出书面复核要求。市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书面复核要求之日起三十日内,将复核意见回复投诉人。
第三章 物业管理企业
第十八条物业管理企业应当自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之日起三十日内,持有关材料到市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市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对备案的企业核定资质等级后,物业管理企业方可从事物业管理服务活动。
申请物业管理资质应当交验下列材料:
(一)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申请书;
(二)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申报表;
(三)营业执照;
(四)建设部颁发的物业管理企业经理岗位证书、从业人员岗位证书和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证书。
已领取国家统一制发的物业管理等级资质证书的外地物业管理企业,在本市从事物业管理活动的,应当到市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物业管理企业的权利:
(一)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合同的约定,制定物业管理工作制度;
(二)收取物业管理服务费用;
(三)制止违章搭建或者其它侵害业主公共利益的行为;
(四)选聘专业公司承担专项经营业务;
(五)拒绝任何形式的摊派;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物业管理企业的义务:
(一)执行物业管理行业规范、服务标准;
(二)履行物业管理合同,提供质价相符的物业管理服务,维护业主利益;
(三)接受业主、业主委员会的监督;
(四)定期公布物业管理公共服务费和维修基金的收支帐目,接受质询和审计;
(五)接受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二十条新建物业出售前,建设单位应当选聘物业管理企业,承担物业出售后至业主委员会正式签订物业管理合同前的物业管理服务。
新建物业出售时,建设单位选聘的物业管理企业应当与物业购买人签认前期物业管理协议。业主委员会成立后应当及时续聘或者重新选聘物业管理企业并签订物业管理合同。
第二十一条物业管理当事人应当就以下物业管理服务事项进行约定:
(一)物业共用部分和共用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
(二)物业管理区域内日常环境卫生、绿化管理;
(三)物业管理区域内公共秩序、安全防范、消防、交通等协助管理事项;
(四)物业装饰装修的安全性能、垃圾清运等管理服务;
(五)应业主要求进行的室内特约维修服务;
(六)物业档案资料的管理。
第二十二条供水、供电、供气、邮政、电信等单位开展维修施工时,物业管理企业应当予以协助。任何单位不得强行要求物业管理企业代收代缴有关费用。确需委托的,应当与物业管理企业签订委托合同,实行有偿服务。
第二十三条物业管理行业应当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机制。鼓励建设单位或者业主委员会通过招标方式选聘物业管理企业。
第二十四条物业管理服务费用是指物业管理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费用及提供代办服务、特约服务的费用。收取物业管理服务费,应当遵循合理、公开以及与服务质量相适应的原则。
普通住宅的物业管理公共服务费实行政府指导价,其他物业的公共服务费由当事人在前期物业管理协议或者物业管理合同中协商确定。物业管理企业应业主的要求,提供代办服务和特约服务的费用,应当与业主协商确定。
物业管理服务实行等级评定,物业管理服务等级依据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养护、安全护卫、绿化、环境卫生、多种经营与社区文体活动、服务质量效果等内容综合评定。
第四章 物业的使用与维护
第二十五条新建物业在规划建设时,应当建设物业管理服务用房等必要的物业管理配套设施,制定物业管理实施方案,并报市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建成后,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进行物业管理配套设施验收,未经物业管理配套设施验收 的,不得实施物业管理。
新建物业的物业管理配套设施验收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开发建设单位向市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书面申请管理配套设施验收,并提交各专业主管部门专项验收的认定文件;
(二)市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请后三十日内进行验收,并经予书面答复。对验收合格的,发给物业管理配套设施验收证明。
开发建设单位在移交住宅区时,应当按照住宅区总建筑面积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四的比例,无偿提供物业管理服务用房,其产权属全体业主共有,并由受托管理的物业管理企业使用。
配套使用的附属设施、附属设备、共用部位属全体业主所有。
第二十六条物业管理企业接管物业时,应当与委托方按照市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物业接管验收办法进行接管验收。物业接管验收办法主要包括接管验收的程序、资料、内容及交接双方的责任等内容。
第二十七条物业管理区域中禁止下列行为:
(一)损坏房屋承重结构,擅自改变房屋用途;
(二)占用或者损坏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擅自移动共用设施设备;
(三)私搭乱建;
(四)侵占绿地、毁坏绿化;
(五)随意倾倒或者丢弃杂物、垃圾;
(六)堆放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物品,超标准排放污染物或者发出超标准的噪声和振动;
(七)未经批准摆摊设点;
(八)无序停放车辆;
(九)在建筑物和构筑物上乱悬挂、乱涂写、乱刻画、乱张贴;
(十)利用物业从事危害公共利益或者侵害他人正当权益的活动;
(十一)在消防通道上设置路障,损坏或者挪用消防设施;
(十二)违反规定饲养家禽、家畜或者种植蔬菜;
(十三)法律、法规和业主公约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八条业主或者使用人装修房屋,应当事先告知物业管理企业。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将不得擅自变动房屋建筑主体及承重结构和擅自移动煤气管道等装饰装修的有关规定和注意事项书面告知业主或者使用人。物业管理企业发现业主或者使用人有违规行为的,应当及时劝阻,并向有关部门报告。第二十九条业主应当按照设计用途使用物业。因特殊情况需要改变物业使用性质的,应当符合城市规划和物业安全的要求,并报规划、房管等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条利用物业设置广告等经营性设施 的,应当在征得相关业主、业主委员会的书面同意后,由物业管理企业向有关部门办理报批手续。经批准设置的经营性设施的收益,在扣除物业管理企业代办费用后,应当将收益的百分之三十用于补贴物业管理公共服务费,收益的百分之七十纳入维修基金。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三十一条维修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时,相关的业主、物业使用人应当配合。因阻挠修缮造成物业损坏或者财产损失的,责任人应当负责修复或者赔偿。
因修缮、装修及使用不当造成相关业主自用部位、设施设备损坏和财产损失的,责任人应修复或赔偿。第三十二条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市政、供水、供电、供气、市容、环卫、电信、绿化、消防、交通、有线电视、邮政等共用设施设备,按照规定应当由相关部门维修养护的,原有职责和养护渠道不变。相关部门委托物业管理企业代为维修养护的,应当支付维修养护费用。
第三十三条房屋的维修责任按照下列规定划分:
(一)房屋室内部分(不含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由业主自行维修;
(二)房屋的外墙面、楼梯间、通道、屋面、上下水道道、公用水箱、水泵、机电设备(不含电梯)、共用天线、消防设施等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由物业管理企业根据合同的约定定期维修养护。电梯维修更新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三十四条一个物业管理区域内有两个以上业主的,应当建立物业管理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简称维修基金),专项用于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保修期满的中修、大修、更新。维修基金归业主所有,管理实行专户储存、政府监管、规范使用的原则。
第五章 罚则
第三十五条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和物业管理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的,当事人一方可以向业主委员会或者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投诉,也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三十六条业主、使用人未按照物业管理合同的约定交纳物业管理服务费的,物业管理企业可以催交,逾期仍不交纳的,物业管理企业可以按每日万分之五加收滞纳金。收缴率达不到百分之五十的,连续三个月以上,物业管理企业可以向业主委员会提出解除合同。如果两个月内仍收缴不到百分之五十,物业管理企业可以自行退出。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新建物业建成后,未经物业管理配套设施验收擅自实施物业管理的,由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由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江苏省物业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
违反本办法规定,依法应当由工商行政、价格、市容、规划、财政、公安等部门处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九条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当事人对行政管理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本市各县物业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二条南京市房产管理局可以根据本办法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四十三条本办法自二○○二年四月一日起施行。南京市人民政府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发布的《南京市物业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第五篇:南京市学前教育管理办法
南京市学前教育管理办法
《南京市学前教育管理办法》已经2005年9月2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5年11月1日起施行。市长 蒋宏坤
二○○五年九月七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本市学前教育管理,保障和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江苏省幼儿教育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幼儿园、托儿所以及其他对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实施保育教育的教育机构(以下简称学前教育机构),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学前教育活动应当遵循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学龄前儿童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学前教育的领导,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学前教育事业规划,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视并扶持农村和残疾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五条 市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市学前教育工作。
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做好辖区内的学前教育管理工作,并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学前教育日常管理工作。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因地制宜发展学前教育事业,采取多种形式保障辖区内学龄前儿童接受学前教育。
建设、规划、财政、物价、卫生、民政、市政公用、市容、劳动保障、公安消防等部门以及妇联组织,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学前教育管理工作。
第六条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各种形式依法举办或者捐助学前教育事业。
鼓励境内外组织和个人以捐资、赠物等形式支持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章 设立与设施
第七条 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必须符合本市教育发展规划的需要。
设立、变更、终止幼儿园,举办者需向所在地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许可申请。
设立、变更、终止托儿所以及其他学前教育机构,举办者应当向所在地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备案。
第八条 申请设立幼儿园,需提交下列材料:
(一)拟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地点、环境、房舍、设施及布局方案;
(二)举办者的法人资格证明或者个人身份证明;
(三)拟办学前教育机构的章程或者制度;
(四)教职员工的资格证明、健康证明;
(五)拟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场地证明和必备资金证明;
(六)公安消防部门出具的消防安全证明、建设行政部门出具的房屋安全合格证明。
举办民办幼儿园的,还应当提交民政部门的名称核准证明。
联合举办幼儿园的,还应当提交联办协议书。
托儿所以及其他学前教育机构设立、变更备案时,应当提交(一)、(二)、(四)、(六)项规定的材料。
第九条 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自接到设立、变更、终止幼儿园的申请之日起,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期限内作出许可决定。对许可设立的核发办学许可证,并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不予许可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托儿所以及其他学前教育机构在设立、变更之日起30日内,或者终止前30日内进行备案。
第十条 设立、变更、终止民办幼儿园,举办者应当到所在地的区、县民政部门依法办理登记、变更、注销手续,登记机关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即时予以办理。
第十一条 中外合作举办学前教育机构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办理。
第十二条 根据国家和本市配套建设幼儿园等教育设施的有关规定,规划部门应当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合理规划布局学前教育设施。
配套新建的学前教育设施应当设置在远离各种污染源和危险场所的地方,并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规范设计建造。
利用已有房舍、场地设置的学前教育设施,必须有符合国家技术规范的独立出入通道和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第十三条 在城市市区土地出让条件中规定配套建设幼儿园等教育设施的,受让人应当按照土地出让的条件和规划的要求建设教育设施,并与其他建设项目同时交付使用。
第十四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挪用、损坏学前教育设施;不得在幼儿园等教育用地范围内兴建与教育无关的永久性房屋建筑;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在教育用地周围兴建妨碍学前教育机构正常教学秩序、危害师生身心健康的各种设施。第三章 保育与教育
第十五条 学前教育机构应当为学龄前儿童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学龄前儿童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第十六条 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尊重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育与教育并重,促进其全面和富有个性的发展。严禁虐待、歧视、侮辱、恐吓、体罚和变相体罚学龄前儿童。
第十七条 学前教育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各项安全、卫生、保健管理制度,建立食物中毒及传染病传播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保障学龄前儿童的人身安全。
发生食物中毒、传染病传播等突发事件时,学前教育机构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并按照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规定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第十八条 学龄前儿童入学前应当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健康检查。学前教育机构的举办者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组织教职员工进行健康检查。
慢性传染病、精神病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不宜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疾病患者,不得在学前教育机构工作。
第十九条 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加强对家长进行幼儿家庭教育方法、卫生保健、营养、生长发育等方面的指导。第四章 学前教育保障
第二十条 市、区、县财政部门应当根据政策规定、财力状况安排预算,足额、按时核拨学前教育经费,监督学前教育经费的使用。
第二十一条 学前教育机构的收费标准根据办学成本确定,报价格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或者备案,并向社会公示后执行。
第二十二条 学前教育机构收取的幼儿膳食经费必须专款专用,全部用于幼儿伙食,每月定期公示。
第二十三条 学前教育机构支付的公用事业费(供水、供电、燃气、排污、垃圾处理费等)享受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
第二十四条 各类性质的学前教育机构在教研活动、人员培训、表彰奖励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
第二十五条 学前教育机构应当保障教职员工工资、福利待遇,依法为其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缴纳社会保险费。
第二十六条 教育行政部门、学前教育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培训计划,对幼儿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
第二十七条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定期监督、指导和检查学前教育机构的安全、卫生、财务等各项工作。
有关部门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时,不得妨碍学前教育机构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得擅自向学前教育机构收取费用;不得向学前教育机构提出购买指定商品、接受有偿服务等不正当要求。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未经许可设立、变更、终止幼儿园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对单位可处以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可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托儿所以及其他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不进行备案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对单位可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可处以5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二、三款,以及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整改;拒不整改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造成损害、损失的,依法追究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虐待、歧视、侮辱、恐吓、体罚和变相体罚学龄前儿童的;
(二)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制做教具、玩具的;
(三)克扣、挪用学龄前儿童伙食费的;
(四)违反有关规定收费的。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三条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设定的处罚幅度范围内,根据违法行为的事实、情节、危害程度,制定实施处罚的具体标准。
第三十四条 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在学前教育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或者不依法履行职责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2005年1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