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及其经济效应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及其经济
效应
——对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
肖卫东/杜志雄
2013-01-09 14:41:40
来源:《学习与探索》(哈尔滨)2012年9期
【内容提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河南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呈现出政府主导的公共农业生产性服务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的内在扩张模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外部拉动模式、农产品市场带动与新型农业服务组织模式、传统服务组织的创新发展模式五种主要发展模式。这五种模式不断进行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和完善多元化合作机制,日益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引擎。
【关 键 词】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经济效应/现代农业/河南省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指贯穿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为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者和其他经济组织提供中间投入服务的产业。以中间投入品为主、涉及知识和资本的交换、提供定制化的服务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特征[1]。当前,发展面向农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是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2],也是以工促农的产业路径[3]和建立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4]。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挥好上述作用的关键还在于探索和发展因地制宜、适应农业生产一般或特殊需求的具体实现模式,通过适宜的服务模式推动农业专业化分工深化、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头延伸,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经济增长率。
近年来,河南省面向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需求,积极发展为农林牧渔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基本上培育形成了以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以农产品市场为重要平台,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以民营服务企业为有生力量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而且,在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为了不牺牲粮食生产、不牺牲农业和不牺牲环境的“三个不牺牲目标”的实现,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正在显著增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正在进一步凸显。
一、政府主导的公共农业生产性服务模式
公益性农业生产性服务,按其供给主体及是否使用了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可分为公共服务和一般公益型服务。涉农政府机构和部门的多功能性、农业技术推广等服务的公共产品属性和外部性,以及农产品的社会属性等决定了涉农政府部门和站所在农业生产性服务中具有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因此,公共农业生产性服务通常是由政府主导,具有服务多样、专业性强的特点。河南省所建立的政府主导型公共农业生产性服务模式有:
1.依托政府部门和涉农站所,积极开展面向农业产业链的公共服务
河南省各级地方政府中的涉农政府部门和涉农站所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目前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由政府支持建设的科技服务体系,尤其是涉农站所是利用公共财政为农业生产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组织。各级农技推广中心、种子站、林业站、林科所、农科所、森防站、植保站、土肥站、植检站、农机站、畜牧兽医站等都属于这一系统。植保站按照“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方针,为农业生产提供农业病虫害预测预报、植物检疫、病虫害鼠害防治技术指导和服务、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等配套生产性服务。依托种子站为农户提供农产品重点品种选育服务、农作物新品种示范推广服务,引导企业加强大田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依托土肥站,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测土配方施肥及相关信息服务。依托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形成对农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生产、储运、销售及产地环境等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面监控体系。
2.结合实施惠农政策和实施财政支农项目,加强和创新公共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建设
近年来,河南省各地积极探索建立了“县农技推广中心—乡(镇)农技综合服务站—村农技服务组或者科技示范户”的基层农技推广组织体系和“专家组+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技服务模式。组织实施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工作、农业科技特派员包村工作和农民科技书屋建设;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适用技术培训,引导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为农民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农技服务。已经基本形成了“市有中心、县有平台、乡有信息站、村有信息员”较为完善的公共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也日益健全,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模式也不断创新。
3.积极打造各类农业生产性服务公共服务平台
通过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示范推广基地,形成农业科技、发展方式的示范平台,积极打造各类农业生产性服务公共服务平台,探索促进技术、资源集聚和共享的有效方式。通过示范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农业生产性服务,具有多重功效:一是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聚集发展、规模发展,增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系统性功能;二是凝聚、引导和激发农户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促进农户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隐蔽需求向显性需求、潜在需求向实际需求的转化和有效需求的满足;三是更好地满足农户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差异化、多样化和高端化需求;四是提高农户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资源和信息共享水平,降低农户享受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成本。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的内在扩张模式
截至2010年底,河南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26596家,入社成员总数达到20.5万,并且涌现出一批发展规范、产品已取得相关认证、经营情况较好的示范社,目前省级示范社已达445家。其中,截至2011年6月底,河南省经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达3828家,入社农户4.1万多户,服务农户430多万户。可见,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较快,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更为重要的是,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的生产经营范围不断拓宽,为入社农户提供的服务层次逐步提高。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加快和规范发展,整合和聚集了有限的农村生产性服务资源,改善和优化了面向农业产业链的生产性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内在扩张能力,日益成为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力量和有效组织模式。
1.面向农业产业链不断创新生产性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积极构建服务农户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体系
近年来,为适应市场和农户生产经营需要以及自身发展的需求,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内容已经涵盖农业产业链的多数环节,已经由最初的以生产、技术服务为主,逐步向在农资供应、良种引进和培育、市场供求与经营信息服务、病虫害鼠害防疫防治技术指导和服务、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品牌包装、基地认证、市场拓展和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等环节延伸,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
2.扶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自身建设,完善运行机制,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和提供公益性农业生产性服务的能力
各地政府积极加强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财政和金融、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民主管理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自律机制等方面加强规范建设;按照试点示范、典型引路的原则,引导合作社加强自身建设;积极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农产品展示交易会,或与大型连锁超市合作。在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下,有些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门成立了技术服务部、化验室等,并配套相关服务设施,为社员提供无偿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有些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门聘请职业总经理和高层次技术人员,帮助和指导社员科学决策和种植经营。还有很多合作社聘请科研院所的专家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定期为入社成员讲解生产技术、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使得入社成员的综合素质逐步提高。“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和法律意识,也是实现村民对农业合作社有效监督的关键一环。”[5]
3.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不同利益相关者合力提供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格局日趋鲜明
近年来,河南各地成立的农民合作社联盟以及尝试推行的“农业科研院所或者高等院校—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服务模式,就是一种各地市合作社合力、农业科研院所或者高等院校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合力为农户提供农技推广等生产性服务的有效服务格局。这种服务模式强调在各地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科研院所或者高等院校之间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在科研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之间建立伙伴关系,探索科研、教育培训和推广相结合的服务创新机制。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外部拉动模式
近年来,随着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服务农户的联结模式不断创新,逐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带农户的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截至2009年底,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3万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6000多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601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500多家,年销售额达30亿元以上的有10家。当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外部拉动和植入效应日益显现,已成为河南省新型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中的骨干力量。
1.“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性服务提供模式
龙头企业通过农产品基地建设为农户提供生产性服务,以与农户结成利益互惠的共同体。龙头企业利用其雄厚的资本、技术和研发能力,为基地农户提供优质生产资料、信息和资金技术等服务,农户按照公司的生产计划和技术规范进行生产,农产品由公司按照合同价格收购销售。
2.“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生产性服务提供模式
在河南省的实践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达成一致,来为基地农户提供生产性服务;二是农户分工生产农产品,龙头企业分工加工和销售农产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充当中介,为农户提供产前和产中的农资采购、技术培训等服务,为龙头企业提供收购、粗加工和运输等服务。这两种方式均有利于在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三者之间形成有效的纵向产业协作关系,它们在协作中也能彼此受益:(1)是通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可降低生产性服务的成本,从而提高对农户的服务效率;(2)是通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可以形成覆盖范围更广的层次化的生产性服务网络;(3)是依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可有效实现农户农业生产性服务需求与龙头企业服务供给的对接,使农户和龙头企业拥有的要素优势互补,并有利于平衡农户与企业利益;四是通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信任机制,可降低农户和龙头企业的交易成本、经营风险。
3.“企业+农业园区(食品工业园)+农户”的生产性服务提供模式
由龙头企业兴建的农业园区(食品工业园)是一种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集研究、示范、生产、推广、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组织形式。通过农业园区,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把千家万户联结起来,纳入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营的生产模式;推进知识、技术、信息等先进生产要素在农业产业链上的有效应用,并适时向研发创新、品牌建设、商业模式等关键服务环节延展,推动农业产业链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攀升。依托农业园区,龙头企业还能有效整合各方服务资源,聚集和瞄准农户生产性服务需求,构建区域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产生服务业的聚集效应:一是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聚集发展和结构升级;二是更好地发挥农业生产性服务尤其是高端服务对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示范、带动作用;三是更好地增强龙头企业的产业关联性和本地根植性;四是搭建农业生产与全球农业产业链、农产品价值链升级深度融合的通道[6]。
四、农产品市场与新型农业服务组织模式
1.积极加强和推进农产品市场建设,为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提供重要平台
这种模式主要是以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为纽带,带动地方主导产业,并通过合同契约与农户、农民大户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构筑稳定的经济关系,为农户提供产销一条龙经营的服务模式。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因具有强大的市场凝聚力,可以发挥市场在价格形成、信息交换、产业带动、物流集中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并能获得服务的规模经济效应。
2.农超对接日益成为河南省大型连锁超市为农户提供生产性服务的典型模式
自2007年底国家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以来,各大超市不断创新与农户的联结方式,利用自身在市场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参与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的全过程,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咨询、物流配送、产品销售等一整套生产性服务。目前,随着商务部、农业部及地方各级政府的积极扶持和大力推进,河南省在实践中农超对接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家乐福超市的“超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二是麦德龙超市和沃尔玛超市的“超市+超市自有或者第三方农业公司+基地农民(或者农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
3.新型农业服务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为农业生产提供专业化的生产经营服务
这是一种在不改变家庭承包制的前提下,将目前的“家庭经营”转变为“企业化经营”,通过企业的市场化运作,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以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模式。典型案例为河南省项城市汾河湾合作社创造的“陶湾模式”,该合作社大力发展农业委托代理经营服务公司,采取“农户+农业经营服务公司+龙头企业”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为农户提供统一良种、统一施肥、统一浇水、统一除病虫害、统一深耕细作等农业生产服务。这种新型农业经营服务公司搭建了农户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的平台和桥梁,具有四方面的服务功能:(1)为农户提供农资、农田设施、农技服务;(2)根据农民自愿,集中收购农户粮食,以企业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原料;(3)批量采购种子、农药、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给农户提供质优价廉的农业生产资料;(4)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发展农村新能源。这种新的模式重塑了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利益连接机制和关系。
五、传统服务组织的创新发展模式
近年来,河南省各地都积极鼓励传统服务组织资源(国有粮食企业、邮政部门、供销社等)面向服务需求,增加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创新服务提供方式,并同新兴、市场化的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对接,延伸服务能力,形成不同类型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合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格局。
国有粮食企业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服务组织资源,日益成为河南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力量。中储粮在河南辖区已建立“中储粮河南分公司‘三农’服务总社—直属库‘三农’服务中心社—乡村‘三农’服务社”三级为农服务组织架构和服务网络体系。直属库“三农”服务中心社以网点布设、经营管理、服务指导、商品配送为重点;乡村“三农”服务社则以粮食收购、农资供应和配送为重点,并逐步向土地流转和托管、代农储量和农产品加工、农技和农业机械服务、信息服务、订单农业、通过自身的种植试验推广优良品种等延伸,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完善服务功能。
通过挖掘传统服务组织的创新服务潜力,是河南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途径。传统服务组织资源在参与区域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综合体系建设中,具有三重优势:(1)农村网点多、覆盖面广和比较完善的网络布局优势、渠道优势和规模优势,具有一网多用、双向流通、连接城乡的特点,借此可以更好地贴近农户的生产性服务需求,为农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服务;(2)品牌及其影响力优势、声誉优势,借此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传统组织的品牌功能和价值;另一方面,还容易赢得农民和农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任,增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和密切联系,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稳固关系;(3)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优势和相关产业之间的相互支撑优势,借此容易获得其他相关部门的支持,并通过“三农”服务社之类的平台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提高产业间的相互依存度,形成产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凭借这些优势,通过促进传统服务组织的转型发展和改造来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收到“一举多得”之效:一是消除传统服务组织的运行惰性,并激发其创新服务潜力;二是促进服务供求更好对接,增加农户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可得性;三是利用原有渠道和网络,可以降低重新开辟渠道和网络的成本和风险;四是传统服务组织通过实施品牌化运作、网络化管理和规模化物流配送,可以更有效推进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形成一体化的城乡服务链,让广大农民享受到更多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成果。
综上所述,当前河南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五种主要模式虽然在服务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同质性,但他们在提供服务的方式、服务功能发挥的完整性程度、农业生产服务提供者与接受者的利益联结以及服务内容本身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也很显著;同时其服务功能互补性特征也正在显现。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现实急需、发展不足”的大背景下,鼓励各种模式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探索和发展,通过政策激励积极引导各种服务向功能互补方向延伸,将有助于更加充分地发挥生产服务业对粮食生产和农产品稳定供给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程大中.生产者服务论——兼论中国服务业发展与开放[M].北京:文汇出版社,2006:32.[2]郝爱民.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财贸经济,2011,(7):41.[3]潘锦云,李晏墅.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工促农的产业路径[J].经济学家,2009,(9):76.[4]姜长云.着力发展面向农业的生产性服务业[J].宏观经济管理,2010,(9):23.[5]朱磊.中国村务监督法律运行机制的完善[J].学术交流,2010,(11):65.[6]赵春江,李江.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113.^
第二篇:生产性服务业情况
******生产性服务业情况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其范围主要包括仓储、物流、中介、广告和市场研究、信息咨询、法律、会展、税务、审计、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劳动力培训、工程和产品维修及售后服务等。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城市和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我区当前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助于产业升级,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我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作为市辖区,我区交通和区位条件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近年来我区金融担保业、物流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1、金融、担保业发展势头强劲。目前,我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金融体系,辖区内共有各类金融、保险机构**家,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良好,德州银行滨州分行正式营业,潍坊银行完成选址,2013年上半年金融机构共交纳税金***亿元,同比增长****%,占全区同期税收****%。从行业纳税 1
情况看,纳税数额仅低于石油加工业,列所有行业第2位,金融业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显现。众成担保、银泰小额贷款、君邦担保等社会融资机构规范发展,英大财险、浙商保险等新引进保险公司业务拓展良好。
2、物流业与电子商务联动发展。城市外环线物流加速布局,银河物流、宇航物流等重点物流企业运行良好,积极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陆港物流园区积极招商洽谈,加快规划散货、煤炭、石化产品的货场、仓储及配套设施。以企业门户、网上店铺、移动营销为主要形态的电子商务逐渐兴起,成为激发实体经济活力的内生动力。鲁滨黄金、滨农科技等20余家企业依托自建电商平台,积极开展国内外贸易;淘滨州、0543团购网、乐马购物等生活服务网站进入成长期。与之联动的城市快递业迅速兴起,顺丰、圆通、申通等全国十强快递企业均实现本地落户。据统计,目前滨州市在册快递企业46家,从业人员近2000人,快件业务量年均增长达30%,成为新兴服务业重要力量。
二、我区生产性服务业面临的问题
1、行业间发展不平衡。金融、担保和物流业发展迅速,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科技研发、等附加值、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规模偏小、比重偏低。
2、金融业行业内部发展不均衡。我区作为市辖区,是大多数银行、保险机构市级总部所在地,银行、保险机构数量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但仍存在一定的短板,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当前我区的农信联社尚没有改制成为农村商业银行,严重影响了农信社自身的健康发展和我区中小企业及三农的信贷需求。主要体在以下差距指标:一是资本充足率现仅3.59%,与不低于10.5%的准入条件差距达6.91%;二是不良贷款占比为7.90%,与低于5%的准入条件差距为2.90%(2013年7月底数据)。除农信社外,我区在村镇银行的设立、企业上市工作的破题等方面与发达地区仍存在很大差距。
3、物流业没有形成统一规划。物流产业结构、产业层次、产业布局缺少统一、科学规划,直至现在我区没有一个物流专业园区,各物流公司各自为政,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比比皆是,不但浪费了有限的土地、人力、资金资源,分散了我们的整体实力,影响了我们做大做强物流产业,还削弱了物流产业的竞争力,使我区的物流产业形成了现在的“铺天盖地的多,顶天立地的少”的不利局面。
4、二、三产业剥离困难。多数工业企业,在原料采购、生产制造加工、产品销售网络上自成体系,“大而全”、“小而全”,大量本应通过外包方式完成的服务活动在企业内部消化完成,限制了生产性服务业市场需求的有效拓展,致使制造业成本很高,效益降低。如很多的企业拥有自己的运输队伍,有自己的原材物料储备仓库等。同时在建的物流园区也以企业自有物流为主,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现代物流。
5、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缓慢。顺畅、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特点,大的物流企业和档次较高的物流站场(园区)都建立了自己的信息平台或信息中心,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各物流信息门户网站、平台很多,但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不能互相兼容,浪费了资源,增加了成本,严重制约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三、我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1、推动地方金融机构稳健发展。建议稳步推进滨城区农村信用联社改革,制定政策,支持消化历史包袱,尽快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继续做好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积极向省、市有关部门争取,新设1-2家小额贷款公司,努力拓宽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渠道,推动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有序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切实增强融资增信提级功能。借鉴邹平、博兴等地经验,尽快筹建村镇银行。
2、加强现代物流业统筹规划。抢抓黄蓝两区开发建设机遇,以黄大铁路、德龙烟铁路通车为契机,建议尽快成立现代物流业发展综合管理部门,统一规划、协调、管理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事宜,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科学引导物流业的发展,防止盲目攀比和重复建设。
3、引导二三产业剥离。鼓励先进制造企业通过科技进步,将研发、设计、实验室等核心业务改造升级,剥离外包非核心业务,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地从初级的服务外包开始,逐渐过渡到高级的供应链外包,改变制造业“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激活地方财力。
4、培育大型现代物流园区及龙头企业。根据全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滨城区规划、产业布局建设的情况,科学选址,规划建设滨城区东城铁路枢纽物流园区、秦皇台物流园等,依据各物流园区地域优势及周边产业发展状况,对园区进行功能定位;以滨州货运量发展预测数据为基础,确定各物流园区的建设规模。引导和鼓励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批发代理企业整合物流资源,延伸服务功能,逐步从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向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渗透,加快向第三方现代物流转型,可选择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的物流企业,依托现有场地、人才和比较先进的管理经验,组建联合经营集团或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尽快形成多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善、服务规范的龙头物流企业。
5、积极发展科技信息、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自主开发的科技信息创新体系,大力引进高新技术,引导和支持科技信息与三次产业转型升级集聚融合发展。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支持网络增值服务,促进网络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加速发展中介服务业,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加快发展会计、审计、律师、仲裁、咨询、评估、代理、担保等。
第三篇: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打造中国产业升级版的“利器” 2013-09-06 05:47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我有话说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夏杰长
“微笑曲线”形象地展示了生产性服务业对打造制造业竞争优势的贡献:左端是上游的材料、零部件、研发、创新等,基本上属于高科技产业,其附加值较高,右端是下游的品牌、渠道、促销、物流、金融等,多属于高附加值的服务业,中间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加工、组装工序,其附加值较低。
缘起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制造业升级、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都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生产者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又叫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与生活服务业(消费者服务业)相对的服务业,为其他产业如农业和制造业提供服务。从服务内容来看,它贯穿于农业及工业整个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涵盖金融保险、咨询与调查、租赁、会计、法律、研发、教育培训、物流、广告、信息通讯等众多领域,只有经过这些生产性服务业的参与,农业和制造业产品才能形成较高的价值并最终顺利到达消费者手中。本版今日刊发的两篇文章,就从不同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如何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做出了探讨。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打造中国产业升级版,是应对全球经济困局、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举措。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实力已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级较低、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较低环节等现实问题,仍然将长期困扰着我们。走出这一困局,不仅要求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还要致力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要完成这“两个转变”,生产性服务业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生产性服务业既是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推手,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讲,生产性服务业是打造中国产业升级版的重要“利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我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发展坚实的现代农业尤为重要。现代农业是一个大农业的概念,实现农业现代化,不能仅在“种植业”上下功夫,还要特别关注农业产前、产后问题,这基本上属于服务业的范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这些年农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大力发展服务于农业的服务业,建立社会化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低碳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要建立起强大、高效、高附加值的现代化农业,就必须加快构建和完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发展包括农村金融、农业科技、涉农物流、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机租赁等为农服务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促进农业现代化。
我国既有的农业服务方式存在着服务成本高、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传统农业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服务水平较低,农户交易成本高、交易风险大;龙头企业由于综合服务体系不足,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低,自身发展面临瓶颈,无法有效带动农户;而城市专业化服务提供商面对分散的农业服务需求,缺乏提供服务的积极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些地方政府运用“政府推动、市场牵动、龙头带动”的手段,探索“城市延伸、农村靠拢、专业组织衔接”的农
业与城市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取得了初步效果。
政府推动,就是以政策措施形成“双向推力”——积极推动城市服务提供商向农村提供金融、物流、营销、信息、技术推广等专业服务;推动农村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专业化合作组织)集中,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经营程度。市场牵动,是指用收入的提高引导农民放弃目前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走向组织化、规模化;用成本的降低和质量的提高来吸引专业化组织购买城市专业化服务,形成城市服务商和专业化组织的主动对接。龙头带动,是指政府积极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化合作组织),使龙头企业成为连接城市专业化服务和农户的纽带。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升级的助推器
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加速发展阶段,对这个阶段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的选择,学术界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有些学者主张,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依靠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推动,因为它不仅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最重要支撑,也是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载体,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是解决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最重要途径。而有些学者则认为,制造业升级的方向依然要以重化工业为主,在中国工业化过程中,不应过分强调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发展重化工业和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升级仍然是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
对于上述观点,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更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工业化进程的客观规律。这是因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更能化解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诸多矛盾,比如说,可以化解经济增长和劳动就业增长非一致的矛盾:服务业就业弹性明显高于制造业,服务业单位投资所创造的劳动就业岗位数约是重化工业的2.5倍。此外,服务业对能源的消耗也远低于制造业,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比如,每创造1万元的GDP,服务业的能耗只是制造业的2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产值上看,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制造业大国,直接影响着全球的经济活动和消费市场。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多是大而不强,主要是依赖于低廉劳动力成本优势,以量取胜,大多处在产业链低端,转型与升级已势在必行,而生产性服务业将以其强大的支撑和渗透功能成为制造业增长的牵引力和推进器,是制造业起飞的依托。
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的主要路径
一是深化分工和合作,走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的道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加速发展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个阶段基本是走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和融合发展的道路。这意味着我们既不能沿用传统制造业和重化工业的老路子,也不能脱离工业孤立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而是要在分工与互动中选择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战略,特别要围绕制造业这个“实体经济”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把高端服务元素坚实地嵌入制造业之中,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竞争力提升。
我国拥有庞大的制造业规模,随着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提升,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客观上存在着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分离的要求。制定相应政策,创造有利环境,使制造业企业有动力、有能力将生产性服务业分离,是构建服务经济的关键。而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细化专业化分工,鼓励制造业的服务环节从企业剥离,推进业务外包。即,制造企
业将一系列以前由内部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活动进行垂直分解,将研发、设计、内部运输、采购等生产性服务外包给专业供应商。这种专业化分工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与要素的最优配置,并培育了对方的市场需求和激发了各自的效率,无论对于制造业还是生产性服务业,其市场潜力都得以扩充,生产效率都得以提升。
二是加强产业融合,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渗透与支撑。现代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产业融合。当今世界,服务业与制造业、现代农业之间关系越来越密切,在融合与互动中发展。在现代产业体系之中,物质生产需要有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其发展壮大亦将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作为先导,通过运用及研发、物流、营销等各环节的协调互动、才能转化为物质财富。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全球制造业正在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制成品最重要的投入之一。同样地,服务方式的实现、服务行为的完成也离不开制造业、制成品这个物质载体。服务与产品互为依赖,共同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服务业与制造业是共生共荣、互为融合的关系。我国正致力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升级,最重要的出路就在于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并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与互动发展,这是我们产业政策的一个新的着力点。
三是推动产业集聚,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或功能园区,以服务业集聚策动制造业升级。集聚发展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特点和趋势,我们必须顺势而为。我国各级政府现在也十分强调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正在打造各种类型的服务业集聚区。这种把大量服务业企业及相关机构集中于某个特定区域的模式,反映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所在城市的产业辐射力和竞争力。纵观国内外制造业发展经验,凡是生产性服务业发达、集群程度高的地区,其制造业也相对发达,竞争力比较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相比,并无资源上的优势,但其制造业发达程度远超过中西部地区,就在于它有比较完善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和专业化水平较高的生产性集聚区和功能区。正是这种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通过规模化的知识密集型生产服务要素的嵌入,推动了制造业的升级。
但是,集聚发展切忌陷入“为集聚而集聚”的道路上去,集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走集聚发展的道路,要避免盲目从空间上将一系列看似关联却没有产生协同效应的的企业集中到一起。真正的集聚发展,是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相关研发机构和相关产业协会等构成的群体,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走集聚发展道路,一定要避免“形聚而神不聚”的形式主义。首先,要尊重企业的自主选择,政府意志不能代替市场行为;其次,要发挥政府引领和导向作用,加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规划引导,重视集聚区或功能园区公共信息平台、技术平台、重大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集聚区标准与考核评价体系等。将生产性服务产业功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功能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从生产性服务业的角度审视美国的再工业化 2013-09-06 05:47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我有话说作者:扬州大学商学院 谭洪波
摘编:回顾美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近30年来,美国的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1990年美国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是26.2%,到了金融危机发生的2008
年,该比重降低为19.05%,平均每年下降0.37个百分点。
2012年中国与美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比较 左图:中国 右图:美国 第一产业:黑色 第二产业:白色第三产业:灰色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目的是重拾实体经济,为服务经济的发展注入可服务的对象近30年来,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发达国家牢牢占据着生产性服务业的领先优势并将许多制造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比如中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因此,美国的第二产业劳动力占比和增加值占比在过去几十年间显著持续下降。然而,发生在2008年末的美国金融危机促使了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从2009年到2012年,奥巴马政府先后推出了“购买美国货”、《制造业促进法案》、“五年出口倍增计划”“内保就业促进倡议”等促进就业和经济复苏的再工业化举措。到目前为止,美国的这次再工业化战略已经实施了四年多时间,其结果是,有些制造业企业的部分生产线回迁到美国本土,还有一些企业在美国本土进行了新的制造业投资,这的确为美国提供了一些制造业就业岗位,那么,美国的再工业化是否会对其服务业产生挤出效应呢?是否会改变美国的产业结构演化趋势呢?
回顾美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近30年来,美国的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1990年美国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是26.2%,到了金融危机发生的2008年,该比重降低为19.05%,平均每年下降0.37个百分点。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后的四年时间里,美国的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以更快的速度下降,到2012年时该比重降为17.27%,平均每年下降0.4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美国的服务业劳动力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即使是在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之后,其服务业劳动力比重仍然呈上升趋势。比如,在再工业化前的2008年,其服务业劳动力比重是79.45%,而到了2012年,该比重上升至81.2%,短短四年时间提高了将近两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美国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却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美国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从2009年的18.4%上升至2012年的19.2%,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2009年的80.7%下降至2012年的79.7%。
劳动力比重依然延续以往几十年的走势,而增加值比重则一改往年的走势,两个反映产业结构的指标的走势正好相反,导致这种情况发生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美国的这次再工业化不是简单的传统工业复苏和回归,而是以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技术为主的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这种现代制造业的特征之一就是更少地使用劳动力,更多地投入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虽然中国的制造业劳动力成本逐渐在上升,但是如果美国的再工业化仅仅是将加工厂从中国或者其他亚洲国家平移到美国的话,其制造业产品价格依然会高出很多,因此美国的再工业化必须尽可能少地使用劳动力,发展以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技术为主的现代制造业。所以美国的再工业化确实创造了一些制造业工作岗位,但是这些新创造的制造业工作岗位数量并没有想象的多,也正因为如此,美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力的产出有所增加,这使得美国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快于其制造业岗位创造速度。
第二,美国的再工业化对其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岗位增长会产生一个乘数拉动效应。当今世界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已经形成了融合发展的态势,它们之间越来越呈现出一种不可分割和难以分割的状态,再工业化对美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会产生强劲的拉动作用,为美国的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高级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动力基础,因为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最主要的需求方,如果缺乏制造业的需求,生产性服务业就是无本之木。美国再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技术都会对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高级生产者服务性市场产生巨大的需求,并促使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深度融合,为生产者服务业注入新的增长动力,为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注入动力。美国的再工业化对生产性服务业产生的需求,会促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岗位增加得更快,而生产性服务业大都需要投入大量的高技能、高人力资本的劳动力,即比制造业更加需要密集的使用劳动力,因此以现代制造业为主的再工业化虽然会为美国创造出较多的制造业岗位,但这也将对生产性服务业岗位的创造产生一个乘数拉动作用。这就解释了美国自2009年以来的再工业化为什么没能阻止其服务业劳动力比重的进一步上升和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进一步下降,并且两种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呈现相反走势的现象。
上述论证也进一步说明,美国再工业化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发展它的工业和增加工业就业岗位,而是重拾实体经济,为服务经济注入可服务的对象,这样一来,工业和服务业共同提供就业岗位,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最终有助于美国失业率的下降。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之一,是提升制造业水平,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正面临着诸如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增长方式依然偏于粗放式、外需持续低迷、环境保护等困难,而美国的再工业化措施、目的及其对美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可以为中国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如下一些启示和思路:
第一,通过机制体制改革创造外部环境和条件促使制造业中的制造环节和生产者服务环节分离。由于生产者服务业很大一部分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和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因此这种服务业的创造一般会有较高的初始投入,但是一旦形成之后其再生产的边际成本又很低,因此生产者服务业大部分属于规模报酬递增的行业。为了发挥生产者服务业的规模经济,必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其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不仅仅服务于原来的制造业企业和行业,还可以服务于更多的企业和行业,形成有效精细分工,提高各个环节的生产效率,降低各个环节的成本。当前掣肘我国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分离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体制机制因素,李克强总理在第二届京交会暨全球服务论坛北京峰会上强调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最大制约是体制机制障碍,出路在于改革开放。这些改革应包括简化行政审批,对民营企业开放服务领域,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等;第二个因素是我国服务业较高的交易成本,由于我国服务业市场还不完善和成熟,并且服务业具有无形性、难以量化和只有在接受服务之后才能衡量其质量等特性,这些特性使得服务业在不够完善和成熟的服务业市场中形成了较高的交易成本,因此许多制造业企业为了避免由生产者服务业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较高的贸易成本而自己提供生产者服务,从而抑制了生产者服务业实现规模经济的潜力,所以,未来应该通过完善服务业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和严格执法等措施,降低生产者服务业交易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第二,努力培育我国的高端制造业。由于高端制造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比较高,并且处于产业链的高端环节,所以高端制造业是高级生产性服务业最主要的需求方,只有大力发
展和培育高端制造业,才会更好地发挥其对高级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美国这次再工业化的目的表面上看是增加就业,深层次原因是通过发展本国的高端制造业来强化本国的高级生产性服务业的领先优势,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从根本上实现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未来我国也应当利用广阔的国内市场优势,努力培育和发展本国的高端制造业,为高级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与此同时,高端制造业以及由此拉动的高级生产性服务业由于是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对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相对较少,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宏观经济的集约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加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联程度,特别是要加强本土制造业与本土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程度。中国制造业企业所购买的高级生产性服务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国外或者位于国内的外资公司,这就使得本土的高级生产性服务业与我国的制造业关联程度较低,抑制了制造业对本土生产者服务业的带动发展作用,因此,未来应加强制造业与本土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程度。理论和实践已证明,制造业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就越能为生产者服务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反过来,作为制造业中间投入品的生产性服务业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制造业所面临的由生产性服务业所带来的投入成本就会越低,并且其附加值就会越高,所以,我国应加强两种产业的前后向关联程度,进一步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深层次融合发展。
第四,推动中国企业积极承接生产者服务业离岸外包,并鼓励中国各类企业“走出去”开展生产者服务业的投资。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先进制造业相对落后,因此它们作为生产者服务业的需求就会相对不足,为扩展和发展中国的生产者服务业的服务对象,应推动中国的各类企业积极承接国际高端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发出的离岸外包,同时鼓励中国生产者服务企业积极地进行海外投资,并在承接服务外包和海外投资的过程中努力获取国外先进企业的溢出效应。
原标题:[从生产性服务业的角度审视美国的再工业化
第四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引领温岭经济发展2008-01-09 08:55:46|分类: 政治经济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区区
改革开放以来,温岭实际上一直在走以工业化为主导,优先发展现代工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的道路,利用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进而做大经济总量,经济发展水平走在台州前列。
2005年温岭实现工业总产值843亿元,占全市GDP的半壁江山,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9.2:52.9:37.9。温岭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只占37.9%,不仅比浙江省平均水平40%低2.1个百分点,也低于台州市内路桥、仙居、天台2.4、1.8、0.5个百分点,这与温岭经济大市的地位很不相协调。
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到,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温岭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资源要素瓶颈的制约日益突出,制造业的经济增长日趋乏力。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落后已成为温岭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桎梏,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后劲支撑。为此,我认为,温岭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就是要努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把它作为未来带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一、充分认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
生产性服务业,即为生产服务的行业,其内涵主要是指制造业的中间分离环节和上下游延伸链,它提高了生产过程不同阶段产出价值和运行效率,被定义在包括上游(如可行性研究、风险资本、产品概念设计、市场研究等)、中游(如质量控制、会计、从事管理、法律、保险等)和下游的活动(如广告、物流、销售、培训咨询等),换句话说,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环节中。
一个生产企业在世界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的关健是保持“上游”、“中游”、“下游”三个阶段的服务优势,因为贯穿于生产三个阶段的服务在产品价值链中远远超过物质生产阶段,实践证明,从原料到消费的全部价值链中,用于制造的仅占1/4,用于流通服务的占3/4。美国著名的NIKE公司,凭借其独特的设计能力,NIKE公司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销售上,在全球范围内制造和销售NIKE牌运动鞋,产值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利润率高达30%。这与目前温岭制造性企业5%-10%的利润率,形成很大的反差,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温岭生产性服务业的低水平发展。
温岭制造业正面临着产业转型和产业提升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温岭先进制造业基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温岭制造业与服务业两轮驱动的突破点。
1、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
20多年来,我市国民经济以15%的速度高速增长,但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高产出是以高
能耗、高污染、低利润为代价的。实践证明,这种不健康的增长方式是不可能持续的。而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通过发展“采用新技术、新生产模式”的生产性服务业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从而减少物质资源的“硬性投入”,增加智力资源的“软性投入”,优化产业升级。
我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发展温岭总部经济,实现产业转移,促进西部城市发展、东部产业集聚的重大举措。从国内市场来看,我市西部城市(包括中心城区、泽国镇、大溪镇、新河镇组成的“金十字”都市区)已经不再具备原来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土地、劳动力、能源等基本要素供给趋紧,价格上涨,大量外来劳动力也给西部“金十字”都市区的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矛盾。从国际形势来看,当前国际产业转移面临新一轮的高峰期,新兴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转移重点,这为我市西部都市区加快产品、技术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东部滨海产业带可以有选择性地承接西部都市区的产业转移,利用土地、能源方面的优势,而西部都市区同样可以利用这一机会进行产业升级,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优化资源配置,支撑第一、二产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全球石油价格一路飙升,显示了人类对这种不可再生资源日益消耗的恐惧。我国消耗的自然资源和能源之多已经引起全世界的警醒,如果按照这个模式发展下去,不仅中国的资源环境难以承受,就是全世界都无法承受。但是,社会前进的步伐不会减缓,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不能降低,那么,怎样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的关系呢?
专家认为,降低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把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到社会生产之中,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而要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就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绿色产业”,知识、技术密集程度高,对第一、二产业有着强大的控制作用,能够有效地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这是因为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面向生产者提供服务,使其能在生产前更深入地了解市场供求状况,经过充分的信息交换,生产更具针对性,使原材料的采购费用降低以及产品更合理,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社会资源配置得到优化。
为了充分发挥核心竞争力,更多的企业把自己所不擅长的人力资源、后勤、采购、工程、营销等业务外包出去,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而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也能提供更加专业、优良的服务,降低企业的成本,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根据IDC公司的预测,此类外包市场到2006收入将达到1.2万亿美元,美国在这一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占全球业务流程外包市场60%的份额。
科研、管理咨询等生产性服务机构通过产学研一体化,能高效地整合生产“内力”和技术“外力”,对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降低资源要素对企业发展的制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提升第一、二产业竞争力,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一、二产业的渗透力,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3、我市已经发展到必须由现代服务业来引领经济增长的阶段
从我市近几年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一些重要经济指标增幅回落明显。加快经济发展面临着土地、资源、人才等要素瓶颈的制约,项目推进缓慢,投资增长乏力。全市产业低、小、散的局面目前难以改变,产业升级任务繁重。只有跳出一、二产业发展一、二产业,充分利用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的联动效应,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所以,实现产业升级已超出了产业本身。只有赋予生产性服务业充分的发展空间,才能在研发、创新、降低物流成本、开拓国内外市场等方面取得突破。我市已经发展到必须由现代服务业来引领经济增长的阶段。
我市经济社会要实现转型,就须在西部城市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东部滨海产业带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形成强大创新能力的产业,把另外一些传统的、较为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区外转移。我市产业选择方面必须要有所发展、有所不发展,才能使有限的资源充分发挥,在市内为其提供强大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向。
生产性服务业由于具有广泛的联动效应,可以提高整体经济绩效,对提高生产率至关重要。
二、正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我市服务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传统服务业仍占据重要地位,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据调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重制造业、轻服务业
当前,我市在经济发展中,片面强调工业的主体作用,忽视服务业对农业、工业的联动效应,“重制造业、轻服务业”的旧思维模式和政策取向十分明显。我市虽然成立了第三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在市发展和改革局设办公室,但作为承担全市服务业发展的职能部门,职责与力量均难以到位。有的乡镇和部门把工业当作硬任务、把服务业当作软任务,错位和缺管现象比较严重,致使当前我市服务业的发展存在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政府投入明显不足,近年来,政府用于扶持工业发展资金每年达4000多万元,而同期用于服务业发展的扶持资金不足300万元。
2、量多质弱,生存艰难
我市现有的传统物流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现代物流业发展尚未启动,绝大多数为生存而挣扎,无力承担为制造业服务的重任。信息、咨询等新兴行业,近几年发展速度虽然加快,但增加值所占的比例偏低,缺乏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经营,竞争能力不强。
3、自成体系,各自为战
我市的传统物流企业,在“购进、销售、调拔、储存”方面自成体系,“小而全,大而全”,没有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体系。同样,我市的大部分工业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物流系统,也是“大而全,小而全”,致使制造业物流成本很高,效率降低。两者严重脱节,既影响了各自竞争力的提升,又相互消耗资源,相互制约发展。
4、潜在优势,未能利用
我市产业基础雄厚,农业有品牌优势,工业有集群优势,市场有特色优势,交通便携,铁路、高速公路在我市设有站点、出口处,但这些潜在优势,我们至今没有充分发挥。温岭注塑鞋在全球都占有重要地位,但有关鞋革市场的选址迟迟不能落实,增加了鞋革企业的交易成本,限制了本地物流业的发展。还有我市工业企业中的汽摩配、水泵、电机等有特色优势的凸现也不理想,在充分利用工业园区、专业市场等方面缺少有效办法,目标不明确,资源的配套服务也不够有力。
三、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与建议
(一)总体思路
1、制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划
为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两轮驱动”,协同发展的格局,以渗透、延伸和拓展各生产环节为突破口,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快速、高效、优质地发展,政府要有战略上的前瞻性,高起点编制“十一·五”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划,依托我市九大支柱产业,致力于提高研发设计、信息、金融、现代物流、管理咨询、营销等生产性服务项目,实现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与联动发展,构筑与产业链紧密衔接、功能完善、协调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把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摆到比农业、工业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优先发展。
2、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建议市政府根据“十一·五”发展规划,尽快制定我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措施:一是在税收优惠方面,我市已免征农业税,对第二产业也给予诸多税收优惠,而对第三产业几乎没有优惠政策支持,建议采用增值税的方式来改革营业税,至少要给予生产性服务业相当于第二产业的税收优惠;二是在财政支持方面,专项国债大部分用于第二产业发展,而给予第三产业的支持却不足,建议建立和规范使用我市服务业引导资金,扶持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三是在用水用电用气用地方面,给予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企业同等的待遇。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要实现对工业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信息技术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信息化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信息资源可直接为收益,如生产性服务业中就有信息技术服务业;二是信息化可大大节约交易成本,促进产品创新,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如绝大部分的金融产品创新都极度依赖信息技术;三是信息化能大大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对客户行为进行分析,使提供的服务更具有针对性;四是信息化能帮助生产性服务业进行全球化、网络化拓展。
信息化与生产性服务业这种天然的联系,决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
4、以产业集群、区域经济为载体,形成产业联动、互动效应
以我市九大支柱产业和现代农业为依托,重点加强集群和园区的生产性服务功能配套设施建设,通过政策优惠,引导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业入驻园区,实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对接,形成规模型的产业联动、互动效应。温岭先导电机研究所立足于年产值120多亿的温岭泵业,产学研结合,以服务引导温岭泵业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而温岭泵业的发展壮大也为先导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二)发展目标和重点
1、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改善区域金融环境
健全金融体系,完善服务功能。一是规范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加快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严格防范金融风险;二是积极鼓励金融创新,加快金融电子信息化建设,积极发展以银行卡为依托的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等新兴业务产品和融资、结算手段,不断开发和完善新型中间业务;三是提高中小企业直接融资能力,探索发展产业投资基金,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发展创业投资;四是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2、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区域物流中心
抓住甬台温铁路在我市设站,龙门港和石松一级公路建设有利时机,依托特色产业和专业市场建设,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把我市建设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一是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促进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网络互联互通;二是依托特色产业发展现代物流业:我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个,省名牌产品20个,中国水泵之乡、中国小型空压机之乡、中国果蔗之乡、中国高橙之乡、中国大棚西瓜之乡、中国大棚葡萄之乡等国字号行业品牌6个,水产品、汽摩配、水泵、电机、鞋革等产业均有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将物流业分离出来进行整合,重点抓好松门水产品市场、塘下钢铁批发市场、泽国机床交易市场、温西工量刃具市场、泽国鞋革市场等专业市场建设,联合组建为企业配套的物流企业,降低物流成本。
商品贸易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流运输,一旦我市区域物流中心确立后,区域贸易中心必将形成。
3、大力发展技术服务业,推动区域产业升级
依托我市水泵产业,先导、先科电机研究所提供技术测试和产品创新,自身也连年盈利持续增长,并推动水泵业实现产品升级,不断增强我市水泵业的区域竞争力。
发展面向我市支柱产业的技术服务业,加快形成“产、学、研”紧密合作,实现经济发展中“科技与经济”、“成果与转让”、“产品与市场”三个环节无缝对接,意义重大。为此,建议
由政府牵头,企业集资,市场化动作,联合设立温岭市汽摩配研究中心,增强我市第一大产业汽摩配行业的竞争力,加快创新和创新成果的转化。
针对我市产业特点,还要加快设立鞋业研究所、高分子有机物研究所、新材料研究所等技术服务业,推动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积极发展咨询服务业,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科技是支撑,人才是根本。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市工业企业的基础管理、技术水准普遍比较薄弱,制约了我市中小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大力发展咨询服务业,对企业进行管理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我市企业家、中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打造一批现代企业家队伍、现代职业经理人队伍和现代科技人才队伍,对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打造温岭先进制造业基地非常迫切。
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生产性服务业的篷勃发展,则是我市实现服务业兴旺发达的突破点。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创造条件切实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努力使之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引擎。
第五篇: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
目录[隐藏]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现代服务业的分类现代服务业的时代特征
[编辑本段]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
现代服务业是指那些不生产商品和货物的产业,主要有信息、物流、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现代服务业大体相当于现代第三产业。国家统计局在1985年《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中,将第三产业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个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个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研事业,生活福利事业等;第四个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现代服务业”的提法最早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既要改造和提高传统服务业,又要发展旅游、信息、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
[编辑本段]
“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自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等需求。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现代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
[编辑本段]
现代服务业的分类
1、基础服务(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
2、生产和市场服务(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
3、个人消费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
4、公共服务(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适应现代人和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文化含量的服务业。
[编辑本段]
现代服务业的时代特征
一新:新服务领域———适应现代城
市和现代产业的发展需求,突破了消费性服务业的领域,形成了新的生产性服务业、智力(知识)型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的新领域。
二新:新服务模式———现代服务业通过服务功能换代和服务模式创新,而产生新的服务业态。
三高:高文化品位和高技术含量;高增值服务;高素质、高智力的人力资源结构;高感情体验、高精神享受的消费服务质量。
[1]现代服务业初步发展于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确立于20世纪80年代。
关于现代服务业,使用较多的一种定义是:“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
世贸组织的服务业分类标准界定了现代服务业的九大分类,即:商业服务,电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提法最早出现于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上。2007年3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当前,国内许多城市的现代服务业正蓄势待发,沈阳市的现代服务业也正在迅速崛起,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持续提高,到2006年达到47.3%。
生产性服务业
1975年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宁和辛格曼在对服务业进行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它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要大力拓展的六种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国际贸易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现代会展业、中介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