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闪动智慧的灵光

时间:2019-05-12 22:4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语文课堂闪动智慧的灵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语文课堂闪动智慧的灵光》。

第一篇:让语文课堂闪动智慧的灵光

让语文课堂闪动智慧的灵光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语文的学习更应是智慧的行为,是智慧的结果。所以,语文课堂必须紧扣学科特征和学习内容的特点,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让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由感悟,发现创造。这过程是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是生命形态的多彩绽放,是生成人的智慧的学习过程。只有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性,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让生命尽情地释怀,让智慧尽情地迸发。因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营造氛围,释放智慧

名师于永正曾经指点:“有情有趣真教学”。没有情感,就没有教学可言。教师要具有人文情怀,关注孩子的关注,惊奇孩子的惊奇,思考孩子的思考,营造民主融洽的教育情境和自由活泼的精神氛围,促进学生情感的积极参与,从而投入到充满灵性的心灵感悟、沟通与对话等极具人文性的创造学习之中,才能启迪智慧,点化生命。

要想让课堂释放出智慧的灵光,首先就必须打破“理性的奴性”的被动教学方式。我们应提倡孩子“思维无禁区”,让孩子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这样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没有了学生对“师道与讲台”的敬畏,课堂如一个磁场,吸引着每一个学生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融合、心灵的交互;在这样的磁场中,学生的思绪得以飞扬,灵感得以激发,学习更具挑战,更有智慧。所以,在平时的课堂中,我经常对学生说,“老师最喜欢答错的同学。”这实际上就是想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答错了不要紧,但要勇于说出自己的理由。正如一位哲人说过,“虽然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是我坚决捍卫你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力。”

二、个性解读,闪耀智慧

汉语特别具有灵性,一个词、一句话都蕴含丰富的内涵,能够精确地表达出细致的差别和复杂的思想,用得巧妙,能够言近旨远,甚至言此意彼,一种模糊的准确,极富诗意。因此,学习汉语文宜乎于模糊中求准确,不宜依赖分析,更

不能强求一个理解,得到一个标准的答案,而应该是一种个性的感悟和解读。魏书生先生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请喝茶。”这句话在不同的情境中用10种不同的语气来说就有10种不同的含义。一句话况且如何,更不要说文质兼美的教材、内涵丰富的教材语言了。“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此可见,一个智慧型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应该由过去的封闭式转换为开放式、灵活式。尤其是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时候,要尽可能多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来思考、回答问题。教师不要成为拦在学生和文本之间的第三者,鼓励学生在对话文本的基础上可以质疑文本、超越文本、多元解读文本。如果老师给学生的智慧学习提供了一个个平台,得到的将是一个接一个的惊喜。

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后,我让同学们谈谈学习的感受。有的同学认为陶罐很谦虚,所以喜欢陶罐。有的则不仅喜欢陶罐的谦虚,而且喜欢铁罐的勇于牺牲。有的却认为陶罐太谦虚,铁罐太骄傲。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于是,课堂成了学生辩论的“战场”。就这样,学生的能力在辩论中得到提高,个性在辩论中得到张扬,智慧在辩论中得到生成,生命在辩论中得到成长。虽然观点带有个人经验色彩和想象性的,但这些理解却往往是充满灵性的、闪耀着创造光芒和智慧火花的。毕竟,答案不是唯一的,语文教学才是精彩的。

三、生命对话,生成智慧

在我看来,语文活动是人的生命运动,语文学习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精神对话。在教学中,我么要做学生与作者、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重对话,既丰富了对话的内容,又提高了言语的智慧,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语文教材中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我们要充分发掘文本的丰富内涵,鼓励学生不仅要走进文本获得精神的丰富与提升,还要超越文本获得言语的滋养与积淀。言语只有真正融化在个性生命之中,才具有生命力和表现力,才会适时迸发出来,成为智慧的言语。

有这么一个《荷花》的案例,让我享受到了智慧的语言:

师:请你们选择一个词填到“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括号中,体会那是一种“怎样的冒”。

生交流得出:迫不及待、喜气洋洋、兴高采烈、争先恐后、自豪等等,并自

由诵读体会。

师:这就是在挨挨挤挤的荷叶中冒出来的荷花,它们冒出来干什么呢?请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荷花们要展示自己的美丽,它们像是在比美。

生2:这些荷花争着冒出来,想快点看到美丽的公园、可爱的小朋友。

生3:我仿佛听到荷花在和蜻蜓说着悄悄话。

生4(突然地):老师,我仿佛听到了荷花冒出来的声音,听到了一朵朵荷花“叭、叭、叭”开放的声音„„

师生愕然:能听到荷花开放的声音吗?

生继续:荷花一朵一朵的冒出来,一朵比一朵长得高,一朵比一朵开得快,开得美,像在比赛似的,很热闹。特别是那些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花骨朵,就像我们生日蛋糕上的“荷花”,一点燃就炸开。这些花骨朵仿佛只要风儿轻轻一吹或者蜻蜒轻轻一点,就都“叭、叭、叭”地开放了。

是啊,境由心生!大自然只要我们用心去倾听,万物都有声音:雪花融化的声音,庄稼拔节的声音,太阳落山的声音,小草破土、时光流动、月亮穿过树梢的声音„„语文学习应是多么智慧而富有灵性。

四、质疑交流,发展智慧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认为,“会提问的孩子一定会思考、会表达。”不要认为课上时间是宝贵的,没有时间给学生提问。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多年实践下来,我发现在学习一篇新课之前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自由提问,其实是一种非常经济有效的教学方法。

当然,学生一开始不会提问,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训练。我们可以引导他们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方面提问,对文章相关背景知识的提问,对一些标点符号用法的提问,对一些关键词语理解的提问„„只要是学生在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时遇到的困难、疑问均可以提出来。鼓励学生多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智慧,让学生智慧的火花相互碰撞,从而使个体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课堂上我发现学生越来越会提问,不仅如此,他们还善于解决问题,有些问题的解决竟然超出了我的想法。我想,这就达到了使语文课堂迸发智慧火花的一种境界,教师的教学智慧与学生的学习智慧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这课时,我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就引导学生提问,并且鼓励他们试着解决问题。在全班提问之前,我先让学生将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在四人小组内交流,然后再将那些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班上提出来。就这样在全班交流的时候学生所提的问题大大小小还有十几个,其中有许多很有价值的提问,足以看出学生的智慧。如:母亲是怎样鼓励儿子好好儿活的?课文内容是怀念母亲的,为什么不以《怀念母亲》为题呢?文中为什么多次提到菊花呢?......“从学生的提问中我了解了他们理解上的困难,这样便于我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抓住这些难点进行教学,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问题往往很精彩,更难以预设,教师对于一些无法预设的提问不必急于回答,可以引导其他同学的思考。课堂上经常会出现甲同学的问题被乙同学解决了,而且解决的方法比我想得好要好。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应该是引导者和陪伴者的角色。教师应适时提供良性的语言刺激,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展,激发学生产生智慧的火花,从而使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

当然,教育智慧是在教育过程中自然生成的,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生活中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教育智慧不是教师或者学生刻意播种的,刻意的追求也难以寻到教育智慧的踪影。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教育智慧必定出自善良的心,出自教师对教育、对学生真诚的爱意!

第二篇:生本课堂 智慧闪动

生本课堂 智慧闪动

春暖花开的季节,我怀揣着几许兴奋、几多向往,来到这美丽的西子湖畔。在浙大华家池校园逸夫体育馆内,语文界的名师泰斗齐聚一堂,竞显风流。来自四面八方的教师们聚集在这里,在语文学术的殿堂里,领略名师的风采,享受着丰盛的精神盛宴。

名师们个个身怀绝技,或活泼, 或幽默,或机智,或严谨,或大气。课堂上行云流水的流程,水乳交融的对话,润物无声的评价,还有水到渠成的课堂效果,都让人赞叹不已,掌声不断!名家大师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折射出来的教学智慧,体现出来的教育理念,给了我深深的思考:

生本课堂是什么?“生本课堂”的本质意义,就是学生能做的,教师绝不越俎代庖,而在教学的范畴里,学生自己可以学会,教师应当大胆放手。教师要象火柴一样去点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心灵对话,让课堂成为师生享受生命价值的课堂。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没有学生,就没有课堂。生本课堂要的是什么?

1、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

生命不仅仅是一个活的有机体,生命的价值更在于它是一种活力的存在,以生命促生命,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处于主动激活状态。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课堂,让我们深深感悟到了经典文化的精神力量。他执教的《枫桥夜泊》,在创设情景中营造文化氛围,在整合资源中拓展文化视野,一路慢悠悠道来,把听者带到了沧桑的枫桥,带进了钟声,带进失眠者张继不朽的经典之作,更带进了中华民族悠久的诗词文化。他引领学生与历史对话,与名人对话,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没有繁琐的分析,没有空白的说教,孩子们的精神却为之升华,为之震颤,生命文化的精神悄然浸润了孩子们的心灵,也浓烈的弥漫了整个课堂。而孙双金老师的《儿童论语》,凭着自身的广博的学识,把学生引领进了神奇的中国古典文化的殿堂,让孩子们在新奇、困惑中开朗,在想像,体验中开智,在厚重、轻灵中沉淀,在自悟、激辩中明理。以其独特的视角,精妙的安排,儒雅而激情的教学,和孩子一起演绎了一曲古典与现代的文化乐章。他以学生的多彩生命为本,充分体现了生命价值和意义,整个课堂充满灵性与生机。

2、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

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只有在宽松的氛围和没有等级之分的空间,学生才能畅所欲言,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创新也才能应运而生。

于永正老师的《杨氏之子》,引领学生走近文言文的天地,精彩的示范和演绎令人耳目一新,在课堂上唱京剧,和十几岁大的小毛孩儿比赛,如邻家爷爷般的慈祥。感动于他那颗不泯的童心,更感动于他对语文教学的那份不懈的执着,在他精心营造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已真正找回做主人的感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探究之中。正是得益于这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孩子们在编写故事中有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创意。薛法根老师在执教《番茄太阳》,当讨论到“这课题使你产生了什么问题”,一名学生说“无话可说”,突遇这种情况,薛老师不温不火,利用对话层层铺设,千方百计地启发,不打击学生,呵护住一丝学习的心火,分步引入,把学生的“无话可说”变成“有话可说”,把教学中的突发情况转化为“教学机智”。让我们深刻地体验到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只有在宽松的氛围里,蹲下来看学生,才能让他们积极地参与进来,进行学习与探究。

3、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生活中有语文,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学习也就变成一种有趣的活动了。

许嫣娜老师《荷叶圆圆》,课前谈话时,由四个小圆一个大圆演变的简笔画“小魔术”,将文中的蜻蜓、水珠、青蛙、小朋友自然引出,多么有情趣;教学中,她让孩子们学着青蛙高声地唱一唱,当蜻蜓快活地飞一飞,做水珠舒服地躺一躺,既学习了课文语言,拓展了学习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想像,契合了儿童的天性,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加之古诗的适当引入……整个教学就这样在愉悦的课堂交流中,在学生愉快的活动中展开。而盛新风老师的《草虫的村落》,更是一位智慧的女性带领着几十个清纯的童音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纯净自然人性的语言课堂。她用其独特的视角把语言每一个细微悄悄拾起,富有诗意的落脚点,以标点符号为抓手,融语言感悟,情感体验为一体,犹如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让孩子们在读懂了作者,读出了大自然的秘密,读出了快乐天地中蕴藏着一个又一个未解之迷。一节《草虫的部落》,短短40分钟唤起了多少孩子对自然界探究的欲望!

4、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

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安排激起了学生的智慧的活动,引发了学生专注于知识的探求与问题的求索的欲望和行为。

贾志敏老师的《卖鱼的人》,体现着一种少见的语文教学思想。课文很短,言辞朴实。在解读课文主旨时,对于围绕课题的设疑“奇怪”、“疑惑”、“想不通”、“不太明白”等等的同义列举;教师紧扣难点,引导学生思考,从挖掘人物内心体验入手,走进“卖鱼人”的精神世界。对于何谓“诚信”的个性化解读,“诚实”、“讲信用”、“说到做到”、“绝不食言”等等的多言描述,都在学生的运用中显示语文的分外光彩,当贾老师问:卖鱼的人姓什么?当一女孩子说“姓诚”的时候,我们有理由相信:诚信已深入生心。贾老师已经成功为学生的生命打上诚信的底子。将军晶老师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精彩源于细节,细节之处更见老师的独具匠心。老师在初读阶段老师让学生畅谈感受,“凤辣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让孩子们把他们的学习成果板书在黑板上,之后,老师高明地从学生阅读成果出发,选取“热情”,提问:从文本何处体会凤姐的热情?由此回归课文语言的学习。学生急切从文本的各个角落向伙伴分享阅读后的收获,老师着重点拨了凤辣子语言的艺术。因为提问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它引起学生的强烈的新奇和惊讶,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于是他们产生一种新的学习需要,使他们全身心的潜能得到调动、开发和利用,在紧张而兴奋的过程中全身心投入,整个课堂充满活力。

四天的精神胜宴,真的折服于名师们深厚的文学修养,充满智慧与灵动的课堂。佩服之余,我更多的审视了自己的语文课堂,深知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寻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努力做到“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研究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中,才能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

第三篇:笔尖下闪动的智慧

笔尖下闪动的智慧

【摘 要】 课堂练习就是检验数学知识是否会灵活运用的一把尺子,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创新课堂练习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创新设计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要通过有目的的数学学习,获得一定的数学知识,得到不同的发展。对于一堂高效的练习课来说,练习题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要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打破常规,用新颖的习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牢固掌握数学的同时,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设计新颖是一种智慧

1.题型新颖

传统的课堂练习都是写、讲、练,难免使学生产生厌烦感。小学生好动、好奇、爱参与,如果把课堂练习的题型设计成动态模式,就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激起学生兴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比如在讲完“元、角、分”后,我为同学们准备了好多物品,贴上价签,把教室变成了超市,一部分学生成了售货员,一部分是顾客,学生们利用手中的学习币,可以进行自由购物。大家一听都兴奋了,纷纷行动。李红买了一块巧克力5元,付了一个一元和两个两元。王军买了一个3元5角的玩具小熊,给了个10元,售货员徐明不知道找多少钱,我提示他们把元化成角,徐明一下子明白了。还有的发现钱少,不够买;有的没零钱……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这一一得到了化解。学生全部参与,每个孩子都得到提高,教室里洋溢着快乐的气氛,不知不觉中大家都巩固了知识,达到了教学要求。2.题材新颖

数学是是一门理性强的科学,虽然它不能像语文那样浪漫满屋,但是只要老师善于设计,课堂练习也可以推陈出新,千变万化的。比如在学习数的读法时,我就让学生填成语:()牛()毛、()龙戏珠、()湖()海等。还可以填古诗:()去()()里,烟村()()家。亭台()()座,()()()枝花。又如在学百分数时,“百发百中、百里挑一、五十步笑百步”,用百分数表示。课堂练习打破常规,别出心裁,让学生领略了别样风采,学生们耳目一新,学习的欲望更加强烈了。

二、灵活多变是一种智慧

1.空间灵活

比如,在学图形的认识时,学生们先从身边找图形,书包里、教室里,大家共同寻找,互相讨论,纷纷议论,书本、橡皮、尺子、窗户、门、黑板都成了学生的认识的目标。然后,我又布置“到家里和妈妈一起找图形”的练习作业,家里的电视、冰箱、床、桌子、电脑等有成了学生学习的对象。通过校内外的练习,学生们对图形有了新的认识。当学生把测量所得的数字汇总在一起,老师用红笔在上面打上大大的对号时,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在学生心中激荡,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思维灵活

学生的程度、性格不同,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在内容上和形式上要注重培养学生发散式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独立解题能力。练习题要具有开放性,鼓励学生存同求异,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解题思路来解答。比如在讲角的初步认识时,我布置了这样一题:让学生用三根小棒,摆出不同的角(三根就会有无数种摆法),查出有多少个角?分别有多少个锐角、钝角、直角?有多少种摆法?这道题灵活多样,每个学生答案都不一样,又能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每发现一种新方法学生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不断惊呼。实践出真知,学生们不断进行思考、完善、创新,新的思路让学生充分的体验和感悟是其乐无穷的。

3.层次灵活

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但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学生掌握知识的快慢和深浅不同,另外学生们基础程度不齐,课堂练习就不能千篇一律,作业设计时也要体现个性差异,设计出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这样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又能循序渐进,学生易于接受,才能不断进步,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每次作业设计都分高、中、低三个层次,针对不同学生做不同的题,只要达到既定的目标就算优秀。在钟表认识中,我设计了下面一题:早上我们6时起床,下午6点放学,三种作业如下:A:用24小时计时法表示两个6时。B:两个6时有什么区别。C:从上午6时到下午6时共经过了几个小时。成绩优秀的做A.B.C三题,中等的做A.B两题,差一点的做A题。难易程度不同的题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或多或少获得知识,从而获得心理满足。

三、贴近生活是一种智慧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壁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体会一下便能知道,实践探索、亲自参与是何等的重要。新改版的课本生活味浓,教师设计课堂练习时也要贴近生活,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体验,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真正结合起来。比如在讲“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我就带领孩子们在公路边统计十分钟内有多少辆货车,多少辆大巴车、多少辆小轿车通过,十分钟通过的什么车最多,什么车最少,水到渠成时,我又提了两个加深的问题,在下个十分钟,哪种车可能通过的最多?你发现了什么问题?这样,使课堂练习不再是面对书本作业,而是在动态中进行,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

总之,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学习要知、情、意相结合,这既是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本要求。新型的课堂练习把孩子们带到了一个新天地,让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每一次练习都让学生耳目一新,每一分钟都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引领学生快乐开心地学习、成长,让学生从心底爱上数学课,使“课堂练习”释放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手,还有学生的心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狮山实验小学校)

第四篇:让语文课堂绽放智慧之花

让语文课堂绽放智慧之花

——智慧课堂教学建构心得体会

龙门中学

白远勤

语文新课程,就像一缕春风,给教育带来了春天,芳草青青,花红柳绿,语文教师也同样感到清新空气的扑面而来,新课程在为语文教师开创新天地的同时,也给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挑战,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瓶颈,活跃教学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是摆在每一个执教者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我从课堂教学的文本切入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孙子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认势。意思是说,善于打仗的人,总是能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出相应的作战策略,而不是怨天尤人。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更应如此,讲究方法,讲究策略,选择好一个好的切入点。一个好的切入点,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纲举目张,层次清晰,又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研究愿望。如何找到文章的切入点呢?

1.从文眼入手,抓住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全篇。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抓住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将“不宁静”三字作为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教学《项脊轩志》时,我将“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中的“喜”与“悲”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探讨喜在哪儿,悲又在哪儿。由此可见,对于叙事性散文﹑山水散文﹑乡土回忆散文及玄思哲理散文类文本,皆可选择这种方法来组织教学。

2.从文章线索入手,紧扣线索来设置问题。如教学《项链》时,可紧扣“项链”来发问:为什么会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不丢不赔会怎样?小说结尾会怎样发展?这样,学生就会紧紧围绕线索来思考,绕过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小说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可围绕小说的故事情节及叙事艺术方面展开,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授前必须要让学生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文体知识。

3.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章节入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般的小说教学总是遵循着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课堂教学也必然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展开,教师授课时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学生听课时也是跟着老师亦步亦趋﹑敷衍应付,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笔者在教古典小说《鲁提侠拳打郑关西》一文时,并未按照一般的情节发展顺序来讲解,而是一开始就直奔小说的高潮——拳打郑关西的部分,学生纷纷对打斗场面的动作描写表现出浓厚兴趣,瞬间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就有好问的学生发问,鲁提侠为什么要打郑关西?它们分别是什么出身?为什么事而大打出手......这样,全班学生就围绕这些问题自己主动的去寻找答案,文章的情节内容.结构脉络就顺理成章地被学生掌握了,教学任务也就顺利地完成。

4.从教学目标出发,设置若干关键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在教学新诗《错误》时,我确定了三个学习目标:涵咏诗情,感受意象,品味语言。我选取了“达达的马蹄”五个字组成的意象进行了这样设问:达达的马蹄声是什么声?江南女子听到马蹄声会怎样?当她发现是个错误时是什么心理?两次马蹄声在女子听来有没有区别?若干年后马蹄声再次响起,女子会怎样?这一组问题,始终围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始终围绕着学生认识意象的特点的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活跃了课堂气氛,点燃了学生思维火花。关键教学问题的设置,应具备以下特点:

⑴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⑵问题设置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大难度,坐到循序渐进,使学生认识到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仔细别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透彻不行。⑶应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层次需求,要是优秀的学生从问题中感受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要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5.从细节入手。“细节是一切文学艺术表现力的关键所在”,文艺理论中早已明确提出这一观点,那么,语文教学何不从细节探讨入手,打开课堂教学的困窘局面,开辟一条通向高效课堂的康庄大道呢?笔者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如下一些困难:文言字词的教学任务加重,文言句式的讲解繁琐,学习内容难度加大,教师往往一味的赶进度,学生疲于听课应付,课堂自然较为沉闷,课堂出现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即使有些师生互动,也只囿于简单的问句翻译疏通,教师的讲解也大多照本宣科.千人一面,了无新意。总之,缺失了语文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意味上的咀嚼品味,史学意味上的思辨剖析,这样的语文课只会是乏味的。在《淮阴侯列传》教学过程中,经过深入研究,笔者设计了以细节的再现.体验.品味为切入口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⑴找出文中对韩信神态描写的句子。

①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③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

④韩信„„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⑤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羞与绛﹑灌等列

⑵让学生结合课文,紧紧围绕这些句子中加点的关键词分析主要人物韩信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分析结果如下:

①从韩信的喜怒等诸多情绪变化上可以推知,他是一个内心情感丰富且容易流露自己内心想法的人,也可看出他单纯的一面——政治斗争经验不足。

②从这些词语先后出现的顺序中可以看出韩信的人生历程:少年落魄——青年得志——中年失意,仿佛是古代许多仁人志士的人生缩影。

③④中的“大喜”说明韩信虽长于用兵,但对于对手认识不足,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学生的讨论成果之丰富不仅超出他们自己的想象,也超出笔者的预料。这就是细节切入的魅力所在,这就是课堂教学的高效所在——师生都兴趣盎然地动了起来。

6.从质疑权威入手。笔者在教学小说《药》过程中发现了这样的问题:鲁迅先生的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当之无愧的经典,但学生对此并不买账,普遍表现出畏难厌恶的情绪。究其原因,主要是鲁迅的小说思想深邃﹑写作技巧高超,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普遍表现出畏难厌恶的情绪。鉴于这种状况,树立学生学习信心,增强他们对文学大家的喜爱成为教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与其记大量的笔记,增加作者于读者之间的距离,不如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带着解决问题的热情深入阅读文本,以点带面,逐渐走入作家为我们精心营造的小说世界。

无论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在理论研究层面,对《药》中“康大叔和黑衣人是否是一个人”一直存在争议。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不强调这二人的身份,因为这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但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却大有文章可做,我们其实可以就此深入文本,勾连知识轮廓,学习鉴赏方法。因此,教学中,我直接从人物形象分析开始,使学生思维很快活跃起来,迅速进入欣赏状态。我在课件上直接打出问题:康大叔——刽子手形象分析。不出所料,有学生马上就质疑:为什么康大叔就是刽子手?面对质疑,我先蓄势,告诉他们,教参上就是这么写的,多年来,教师也都是这么教的。这样一来,学生挑战权威的激情就被调动起来。学生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细节。无论结果怎样,学生细读文本了解鲁迅的创作特色把握人物的形象的教学目的已经达到。虽然阅读讨论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能收获鲜活的阅读体验,这可以说是阅读小说的最大收获。

总之,寻找最佳的切入点,让教学贴近学生,鼓励学生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文本,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教材,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赋予文本以生命和活力,更好的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体悟到语文的魅力所在,从而深深爱上语文课。

第五篇:让语文课堂绽放智慧之花

让语文课堂绽放智慧之花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切入点的设计

安徽铜陵县一中 茆诗磊

语文新课程,就像一缕春风,给教育带来了春天,芳草青青,花红柳绿,语文教师也同样感到清新空气的扑面而来,新课程在为语文教师开创新天地的同时,也给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挑战,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瓶颈,活跃教学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是摆在每一个执教者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从课堂教学的文本切入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孙子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认势。意思是说,善于打仗的人,总是能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出相应的作战策略,而不是怨天尤人。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更应如此,讲究方法,讲究策略,选择好一个好的切入点。一个好的切入点,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纲举目张,层次清晰,又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研究愿望。如何找到文章的切入点呢?

1.从文眼入手,抓住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全篇。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抓住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将“不宁静”三字作为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教学《项脊轩志》时,我将“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中的“喜”与“悲”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探讨喜在哪儿,悲又在哪儿。由此可见,对于叙事性散文﹑山水散文﹑乡土回忆散文及玄思哲理散文类文本,皆可选择这种方法来组织教学。

2.从文章线索入手,紧扣线索来设置问题。如教学《项链》时,可紧扣“项链”来发问:为什么会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不丢不赔会怎样?小说结尾会怎样发展?这样,学生就会紧紧围绕线索来思考,绕过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小说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可围绕小说的故事情节及叙事艺术方面展开,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授前必须要让学生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文体知识。

3.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章节入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般的小说教学总是遵循着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课堂教学也必然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展开,教师授课时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学生听课时也是跟着老师亦步亦趋﹑敷衍应付,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笔者在教古典小说《鲁提侠拳打郑关西》一文时,并未按照一般的情节发展顺序来讲解,而是一开始就直奔小说的高潮——拳打郑关西的部分,学生纷纷对打斗场面的动作描写表现出浓厚兴趣,瞬间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就有好问的学生发问,鲁提侠为什么要打郑关西?它们分别是什么出身?为什么事而大打出手......这样,全班学生就围绕这些问题自己主动的去寻找答案,文章的情节内容.结构脉络就顺理成章地被学生掌握了,教学任务也就顺利地完成。

4.从教学目标出发,设置若干关键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在教学新诗《错误》时,我确定了三个学习目标:涵咏诗情,感受意象,品味语言。我选取了“达达的马蹄”五个字组成的意象进行了这样设问:达达的马蹄声是什么声?江南女子听到马蹄声会怎样?当她发现是个错误时是什么心理?两次马蹄声在女子听来有没有区别?若干年后马蹄声再次响起,女子会怎样?这一组问题,始终围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始终围绕着学生认识意象的特点的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活跃了课堂气氛,点燃了学生思维火花。关键教学问题的设置,应具备以下特点:

⑴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⑵问题设置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大难度,坐到循序渐进,使学生认识到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仔细别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透彻不行。⑶应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层次需求,要是优秀的学生从问题中感受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要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5.从细节入手。“细节是一切文学艺术表现力的关键所在”,文艺理论中早已明确提出这一观点,那么,语文教学何不从细节探讨入手,打开课堂教学的困窘局面,开辟一条通向高效课堂的康庄大道呢?笔者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如下一些困难:文言字词的教学任务加重,文言句式的讲解繁琐,学习内容难度加大,教师往往一味的赶进度,学生疲于听课应付,课堂自然较为沉闷,课堂出现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即使有些师生互动,也只囿于简单的问句翻译疏通,教师的讲解也大多照本宣科.千人一面,了无新意。总之,缺失了语文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意味上的咀嚼品味,史学意味上的思辨剖析,这样的语文课只会是乏味的。在《淮阴侯列传》教学过程中,经过深入研究,笔者设计了以细节的再现.体验.品味为切入口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⑴找出文中对韩信神态描写的句子。

①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③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

④韩信„„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⑤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羞与绛﹑灌等列

⑵让学生结合课文,紧紧围绕这些句子中加点的关键词分析主要人物韩信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分析结果如下:

①从韩信的喜怒等诸多情绪变化上可以推知,他是一个内心情感丰富且容易流露自己内心想法的人,也可看出他单纯的一面——政治斗争经验不足。

②从这些词语先后出现的顺序中可以看出韩信的人生历程:少年落魄——青年得志——中年失意,仿佛是古代许多仁人志士的人生缩影。

③④中的“大喜”说明韩信虽长于用兵,但对于对手认识不足,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学生的讨论成果之丰富不仅超出他们自己的想象,也超出笔者的预料。这就是细节切入的魅力所在,这就是课堂教学的高效所在——师生都兴趣盎然地动了起来。

6.从质疑权威入手。笔者在教学小说《药》过程中发现了这样的问题:鲁迅先生的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当之无愧的经典,但学生对此并不买账,普遍表现出畏难厌恶的情绪。究其原因,主要是鲁迅的小说思想深邃﹑写作技巧高超,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普遍表现出畏难厌恶的情绪。鉴于这种状况,树立学生学习信心,增强他们对文学大家的喜爱成为教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与其记大量的笔记,增加作者于读者之间的距离,不如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带着解决问题的热情深入阅读文本,以点带面,逐渐走入作家为我们精心营造的小说世界。

无论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在理论研究层面,对《药》中“康大叔和黑衣人是否是一个人”一直存在争议。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不强调这二人的身份,因为这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但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却大有文章可做,我们其实可以就此深入文本,勾连知识轮廓,学习鉴赏方法。因此,教学中,我直接从人物形象分析开始,使学生思维很快活跃起来,迅速进入欣赏状态。我在课件上直接打出问题:康大叔——刽子手形象分析。不出所料,有学生马上就质疑:为什么康大叔就是刽子手?面对质疑,我先蓄势,告诉他们,教参上就是这么写的,多年来,教师也都是这么教的。这样一来,学生挑战权威的激情就被调动起来。学生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细节。无论结果怎样,学生细读文本了解鲁迅的创作特色把握人物的形象的教学目的已经达到。虽然阅读讨论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能收获鲜活的阅读体验,这可以说是阅读小说的最大收获。

总之,寻找最佳的切入点,让教学贴近学生,鼓励学生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文本,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教材,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赋予文本以生命和活力,更好的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体悟到语文的魅力所在,从而深深爱上语文课。

下载让语文课堂闪动智慧的灵光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语文课堂闪动智慧的灵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灵光乍现 刘一秒智慧[推荐]

    灵光乍现 刘一秒智慧,是什么意思?这个词,人类有史以来没有人去讲清楚。如何获得智慧?就是进入无关和局外,无关生智,局外生慧。怎么才能进入无关和进入局外?核心点就是要找到乐,以此......

    反思生成:让教学充满智慧的灵光(2013、2) 2(模版)

    反思生成:让课堂充满智慧的灵光 (312300) 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郑百苗 (0575)82833383 自 新《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以来,素来被视为戴着镣铐跳舞的语文教学似乎可以无拘无束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关键——让语文课堂充盈智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关键——让语文课堂充盈智慧 内容提要: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人为的和为人的实践活动,“为人”表明教学活动应具有确定性;“人为”表明教学活动具有不确定性......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云安县前锋镇中学 瞿飞雄近几年来,我县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尽人意,尤其是我们乡村中学。在某种情况下,我们的学生甚至可以说对语文学习是处于一种讨厌的状......

    让语文课堂从

    让语文课堂从“开始”美到“结束” 响石中心学校教师 余万知 语文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黑格尔说过:“审美带有......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龙华东方小学 周素云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其受到思想情感上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

    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

    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 当电脑悄然走进千家万户时,多媒体也走进了校园,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很多老师都学会了制作课件,让学生在一幅幅五彩斑斓的图片中体会风景的优美;让学生在一张......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望城路小学:黄春燕 课堂气氛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所呈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并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