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论》练习题库及答案

时间:2019-05-12 22:41: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英语教学论》练习题库及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英语教学论》练习题库及答案》。

第一篇:《英语教学论》练习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英语教学论》练习题库及答案

本科

Ⅰ.True or false.Directions: Judge whether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re true or false.Write a T in the brackets after a true statements and an F before a false statements.1.Language is a logical system.2.Language is capable of producing new forms and meanings.3.Minimal pairs are pairs of words that differ only in one sound.4.The ways in which words follow one another and are related to one another is called the syntagmatic dimension of language, the dimension of “chaining” or “sequencing”.5.In general, a rising intonation is seen as being more impolite that a falling one.6.Conscious knowledge of rules does not help acquisition according to Krashen.7.The goal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s to produce over-users of monitor.8.Krashen believes that adults are better language learners, while children are better language acquirers.9.For Krashen, the affective filter is the principal sourc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0.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is presumed by Krashen to be the result of the learned system, operating free of conscious grammar.11.One function of a language can only be expressed by one structure.12.A normal lesson should have the all the stages discussed in this unit and the stages should be in fixed order.13.Usually a lesson should focus on practicing one single skill so that the students can develop that skill successfully.14.The stages of a lesson overlap.15.At each stage of the lesson, activities focus on all four skills.16.Lesson plans are useful only before the lesson.17.If the teacher uses the same techniques, some students may not have the chance to learn in the way that suits them best.18.There is no one absolutely correct way to draw up a lesson plan and each teacher will decide what suits him or her best, but all good lesson plans give a clear picture of what the teacher intends to do in the lesson.19.In order to keep students interested in learning English it is important to include a variety of activities and techniques in the lesson.20.It is enough to introduce a range of different activities into a lesson to keep the students interested in learning English.21.A real good lesson plan should be long and complicated with detailed lesson notes.22.Time can be saved by deciding on a format which suits you and then keeping a pile of blanks.23.All good lesson plans give a clear picture of what the teacher intends to do in the lesson.24.Writing a comment after each lesson is a useful habit for a teacher to get into.25.It is accepted by most expert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at 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originated from the 16th century.26.Until the 16th century Latin was taught through active use of speech and written text without grammar analysis.27.The theory of language underlying 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was derived from Comparative Historical Linguistics.28.The theory of learning underlying 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was Faculty Psychology.The Faculty Psychologists believed that the mind of human beings had various faculties which could be trained separately.29.In a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classroom, reading and writing are the major focus;little or no systematic attention is paid to speaking or listening, because literary language is considered superior to spoken language and is therefore the language students should study.30.The most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s that almost everything that is done is done with a communicative intent.31.Feedback refers to any information which provides a report on the result of communication which takes place not only between the listener and the speaker.32.Learning is more effective when the learners are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learning process.33.With regard to syllabus design,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emphasizes topics.34.Today both language teaching experts and classroom teachers agree that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s the best.35.The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method emphasizes comprehension and the use of physical actions to teach a foreign language at an introductory level.36.The Silent Way is based on the premise that the students should be silent as much as possible in the classroom.37.In practice, 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is most often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writing skill and the course progression is topic based.38.A suggestopadia course is conducted in a classroom in which students are as comfortable as possible.39.The Silent Way, 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and Suggestopaedia all lay emphasis on the individual and on personal learning strategies.40.The vowel is produced without(or with little)restriction during its production and is always voiced.41.Vowels are formed mainly by the position of the tongue and, secondarily, by the shape of the lips and movement of the jaw.42.Consonants vary depending on where and how the air stream gets through, the place and movement of the tongue, and also whether the voice is used or not.43.A phoneme is the smallest distinctive sound unit, incapable of change in different phonetic environments.44.The back-chaining technique means the students repeat a sentence after the teacher, starting from the end part of the sentence and moving towards the beginning.45.Of the two types of sentence stress, sense stress shows contrast, while logical stress shows meaning.46.Pitch is produced by frequency of vibration of the vocal cords.The higher the frequency, the higher the pitch.47.Usually low key is used for emphasis and contrast;mid key indicates an expected, neutral attitude;and low key provides low information.48.Of the four possible tune movements, high fall is used for statements and wh-questions;high rise is used for questions asking for repetition of something;low rise is for yes/no questions, etc.and fall rise is for corrections and polite contradictions.49.The most powerful signal of stress is a change of pitch on the vowel.50.Syllables are short when they are stressed.51.Techniques for grouping items of vocabulary fall into three general categories: semantic fields, phonological sets and grammatical sets.Grouping items related by topics, for example, types of fruit, belongs to the semantic fields.52.Metaphor is a way of talking about one thing in terms of another.It is a device for creating and extending meaning.53.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oken and written word is identical in English.54.Semantization means that every new word should be presented in such a way that its meaning becomes clear to the learner.55.Verbal presentation of new words means that the meaning of a second language word is demonstrated through concrete objects, visual aids, or through mime and acting.56.An exercise with heterogeneity gives no opportunity for the really advanced students to exercise their capacity.57.An exercise with heterogeneity can also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learner attitude and motivation.It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teacher to give slower or less confident students the approval and encouragement they need.58.In the “language awareness” exercise, the statement “The baby’s crying” informs about a third person’s whereabouts.59.In Hammer’s five-step model, the purpose of “elicitation” is to provide the teacher with feed back as to what to do next.60.The aim of the practice stage is to cause the learners to absorb the structure thoroughly.61.If we ask the class to listen and we ask the questions afterwards, we are helping them improve their listening skill indeed.62.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kill of listening is being able to predict what the speaker is going to say next 63.In an English class we are usually concerned with casual listening.64.It is important for the teacher to show students how easy it is to understand something from authentic materials rather than how difficult it is to understand everything.65.Students almost always enjoy listening to stories.66.If the teacher were talking too much in class the students would not be learning.67.Listening activities can only be conducted with the whole class.68.When the students listen to recorded materials there is very little opportunity for immediate interaction.69.Silent reading involves looking at the text and saying the words silently to yourself.70.There are no major differences between how one reads in one’s mother tongue and how one reads in a foreign language.71.To understand a word, you have to read all the letters in it;to understand a sentence you have to read all the words in it.72.The teacher can help the students to read a text by reading it aloud while they follow in their books.73.Normally when we read our eyes flick backwards and forwards over the text 74.In order to understand a text well, it is absolutely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every word in the first place.75.Authentic materials can only be used in the classroom for beginners.76.Texts are usually used in English classes for two main purposes: as a way of develop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as a way of learning new language.77.Through reading the students not only learn new language, but also develop their reading skills.78.When the readers read to get the general picture, only the main points are what they are interested in, not the detail.79.Planned conversations usually degenerate into silence or involve only a small number of students.80.If the chosen topic for a conversation lesson is too general it will not excite the students, if it is too specific some students will be interested, and others not.答案:1.F 2.T

3.T

4.T

5.F 6.T 7.F

8.T

9.T 10.F 11.F 12.F 13.F 14.T 15.F 16.F 17.T 18.T 19.T 20.F 21.F 22.T 23.T 24.T 25.F 26.T 27.T 28.T 29.T 30.T 31.T 32.T 33.F 34.F 35.T 36.F 37.F 38.T 39.T 40.T 41.T 42.T 43.F 44.T 45.F 46.T 47.F 48.T 49.T 50.F 51.T 52.T 53.F 54.T 55.F 56.F 57.T 58.F 59.T 60.T 61.F 62.T 63.F 64.T 65.T 66.F 67.F 68.T 69.F 70.F 71.F 72.F 73.T 74.F 75.F 76.T 77.T78.T

79.T

80.T

Directions: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appropriate word(s).1.Language teaching involves three main disciplines.They are linguistics, psychology and ____.2.Linguistics is the study of language as a system of human ____.3.Psycholinguistics is the study of the mental processes that a person uses in producing and understanding language, and how humans learn ____.4._____ is the study of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5.Sociology is the study of language in relation to ____, such as social class, educational level and so on.6.At a macro level, society and community influence classroom teaching ____.7.The making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must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____ and educational situation of the country.8.The goals for secondary education are ____ from those for higher education.9.Syllabus determines teaching aims, objectives, contents and ____.10.Teaching materials should agree with or reflect the teaching ____, aims, objectives and teaching methods.11.The ____ approach to language study is concerned with language as an instrument of social interaction rather than as a system that is viewed in isolation.12.The ____ approach to language is to see it in terms of the bits and pieces by means of which it is put together.13.The most common word order in English is ____, with other sentence constituents draped around these key parts in various ways.14.According to the functionalists, language has three functions: ____, expressive, and social.15.____ is the study of how words combine to form sentences and the rules which govern the formation of sentences.16.According to Skinner, language behavior can only be studied through observation of the ____ factors.17.According to the behaviorists, all learning takes place through ____.18.Mentalism holds that a human being possesses a mind which has consciousness, ideas, etc., and the mind can influence the ____ of the body.19.The interactionalist’s position is that language develops as a result of the complex ____ between the uniquely huma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ld and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child develops.20.Chomsky refers to the child’s innate endowment as ____, a set of principles which are common to all languages.21.If the aim of a lesson is “To learn the names of colours” the lesson may focus on a particular ______.22.The cardinal rule means _________________.23.“Knowing English” must mean knowing how to __________ in English.24.The three main things that a learner has to acquire when learning a new structure are the form, meaning and _____ of the structure.25.The attitudinal and emotional factors can be expressed in an item of vocabulary.These are often referred to as ____.26.____ refers to varieties of language defined by their topic and context of use.27.Animal is a super-ordinate term, while cow, horse, pig, dog, cat, etc.are ____.28.There is a lack of consistency between ____ and pronunciation in English.29.Grammar is a description of the ____ of a language and the way in which linguistic units such as words and phrases are combined to produce sentences in the language.30.The emphasis of the product perspective on grammar is on the component parts of the language system, divided up into separate forms.Each form is the ____ of the grammarian’s analysis.31.Process teaching engages learners in ____, formulating their own meanings in contexts over which they have considerable control.32.When we teach grammar as ____, the learner is required to attend to grammar, while working on tasks which retain an emphasis on language use.33.The complex form-function relationship is not a simplified, a one-to-one ____.34.________ are represented by phonetic symbols because there is no one-to-on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written letters and spoken sounds.35.________ is often described as the music of speech—the way the voice goes up and down as we speak.36.Most contributors to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share the view that language is used for communication and are more concerned with meaning than with ____________.37.At one time ______________ was called Classical Method since it was first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the classical languages of Latin and Greek.38.When we use the word __________________ we mean that an idea or theory is being applied: that whatever the teacher does, certain theoretical principles are always borne in mind.39.A __________________ is a set of procedures or a collection of techniques used in a systematic way which it is hoped will result in efficient learning.40.The three major causes for errors are: mother tongue interferen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 and inappropriate teaching materials or methods.答案:1.pedagogy

2.communication

3.language

4.Applied linguistics 5.social factors 6.indirectly

7.economic

8.different

9.methods

10.principles 11.functional 12 structural

13.SVO

14.descriptive 15.Syntax

16.external

17.habit formation

18.behavior

19.interplay

20.universal grammar

21.topic

22.one thing at a time 23.communicate

24.use

25.connotation or affective meaning 26.Register

27.hyponyms

28.spelling

29.structure

30.product

31.language use

32.skill

33.correspondence, or: relationship

34.Sound

35.Intonation 36.structure

37.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38.approach 39.method

40.overgeneralization

Ⅲ.Term and its definition.Directions: give briefly explanation of each term.1.approach:When we use the word approach we mean that an idea or theory is being applied: that whatever the teacher does, certain theoretical principles are always borne in mind.2.technique:When we talk about a technique, we mean a procedure used in the classroom.Techniques are the tricks in classroom teaching.3.method: A method is a set of procedures or a collection of techniques used in a systematic way which it is hoped will result in efficient learning.4.methodology:Methodology is the principle and techniques of teaching with no necessary reference to linguistics.5.sociolinguistics: Sociolinguistics is the study of language in relation to social factors, that is, social class, educational level and type of education, age, sex, ethic origin, etc.6.SR-model: SR-model refers to a connection which is established between a stimulus or stimulus situation(s)and the organism’s response(R)to this stimulus.7.phoneme: A phoneme is the smallest distinctive sound unit or minimum unit of distinctive sound feature 8.casual listening: When we listen with no particular purpose in mind, and without much concentration, the kind of listening is called casual listening.Ⅳ.Short answers.Directions: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briefly.1.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pproach, method, and technique? When we use the word approach we mean that an idea or theory is being applied: that whatever the teacher does, certain theoretical principles are always borne in mind.A method is a set of procedures or a collection of techniques used in a systematic way which it is hoped will result in efficient learning.When we talk about a technique, we mean a procedure used in the classroom.A technique then is the narrowest term, meaning one single procedure.A method will consist of a number of techniques, probably arranged in a specific order.The word approach is much more general and has the implication that whatever method or techniques the teacher uses, he does not feel bound by these, but only by the theory in which he believes.If he can find new and better methods or techniques which will fit in with his approach, then he will adopt these.2.What are the three views of language that support popula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ey are the structural view;the functional view and the interactional view.3.What are the elements with which a method is concerned? There are six elements: 1.the nature of language;2.the nature of language learning;3.goals and objectives in teaching;4.the type of syllabus to use;5.the role of teachers, and instructional materials;and 6.the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to use.4.What are the points of concern of methodology? The points of concern of methodology include: a.the study of the nature of language skills(eg.reading, writing, speaking, listening)and procedures for teaching them b.the study of the preparation of lessons plans, materials, and textbooks for teaching language skills c.the evaluation and comparison of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eg.the Audiolingual Method)d.such practices, procedures, principles, and beliefs themselves.(Richards, et al, 1985: 177)

5.Apart from a mastery of a foreign language, what other knowledge should a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 have in order to do his/her job well? He/she should have some knowledge about the related subjects such as linguistics, psychology and pedagogy.He should also know that a lot of variables influence classroom teaching.Factor lik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the goal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learners, teachers, syllabus,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aids, and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all influence classroom teaching.If a teacher does not know them he would not be able to teach according to the circumstances and would achieve the best results possible.6、In what sense can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 contribute to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inevitably involves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 aspects of life, and teaching English successfully is not just a question of method.Other things influence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ELT)greatly.Refer to the nine variables discussed in the text.7.Why do we say assessment has great backwash effects 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backwash effects.Assessment can provide teachers with feedback for lesson planning and remedial work.Students can also get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learning and progress, therefore have a sense of achievement.Through assessment they get to know their problems and areas for further study and improvement.However, inappropriate assessment can cause worries, discourage weak students, emphasis on grades instead of on abilities and competence, etc.8.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kinner’s behaviorism and Chomsky’s mentalism?

Where behaviorism ignored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child itself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mentalism has practically denied that linguistic input and environment play a role in this process, and has generally paid very scant attention to the actual course language development takes.9.Does Krashen’s theor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egin with theories, or with data?

Krashen’s theor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egins with theories or assumptions, not with data.He used a deductive method, that is, he set up a number of hypotheses first, then collected information or data to support/refute his hypotheses.10.What is the role of formal learning according to the monitor hypothesis? The monitor hypothesis states that formal learning has only one function, and that is as a “monitor” or “editor” and that learning comes into play only to make changes in the form of our utterance, after it has been produced by the acquired system.Acquisition initiates the speaker’s utterances and is responsible for fluency.Thus the monitor is thought to alter the output of the acquired system before or after the utterance is actually written or spoken, but the utterance is initiated entirely by the acquired system.11.According to Krashen, there is only one way for human to acquire language.What is it? By understanding meaningful messages or comprehensible input;the formula is i + 1.12.What is the function of the affective filter? According to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comprehensible input may not be utilized by second language acquirers if there is a “mental block” that prevents them from fully profiting from it.The affective filter acts as a barrier to acquisition: if the filter is “down”, the input reaches the LAD and becomes acquired competence;if the filter is “up”, the input is blocked and does not reach the LAD.Thus “input is the primary causative variable in SLA, affective variables acting to impel or facilitate the delivery of input to the LAD.”

13.What are some of the main stages of a lesson? Here are some of the main stages of a lesson: a.Presentation: The teacher presents new words or structures, gives examples, writes them on the board, etc.b.Practice: Students practice using words or structures in a controlled way.Practice can be oral or written.c.Production: Students use language they have learnt to express themselves more freely.Like practice, production can be oral or written.d.Reading: Students read a text and answer questions or do a simple task.e.Listening: The teacher reads a text or dialogue while the students listen and answer questions, or the students listen to the tape.f.Revision: The teacher reviews language learnt in an earlier lesson, to refresh the students’ memories, or as a preparation for a new presentation.<0225>

14.What is the focus of a Grammar-Translation classroom? The focus of a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is grammar.The process of learning grammar is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means of training mental abilities.The teaching materials are arranged according to the grammatical system.15.What language skills are emphasized by 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Reading and writing are emphasized because literary language is regarded as superior to spoken language and is therefore the language students should study.This emphasis on reading and writing skills also results from the purpose of learning Latin: to read and translate the classical literature of Latin.16.What are the main techniques used in a Grammar-Translation classroom? A Grammar-Translation teacher usually uses the following techniques to help realize the course objectives: 1)Reading, 2)Translation, 3)Deductive teaching of grammar, 4)Analysis and comparison, 5)Memorization, 6)Reading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and 7)Written work such as fill-in-the-blanks, using new words to make up sentences, and so on.17.What specific aspects doe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clude?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cludes: a)knowledge of the grammar and vocabulary of the language, b)knowledge of rules of speaking(eg.knowing how to begin and end conversations, knowing what topics may be talked about in different types of speech events, knowing which address forms should be used with different persons one speak to and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c)knowing how to use and respond to different types of speech acts, such as requests, apologies, thanks, and invitations, d)knowing how to use language appropriately.18.What language skills are emphasized by the Direct Method? Conversational skills are emphasized, though the teaching of all four skills is considered important.Reading and writing exercises should be based upon what the students have practiced orally first.Pronunciation is paid attention to from the beginning.19.How should language rules be learned according to the Direct Method? Language rules are learned inductively throug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ctivities.The teacher sets up a few carefully chosen illustrations of a rule and leads the students to discover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new elements to others previously learned.Students work out the rule governing those examples.In other words, students have to induce grammatical rules from examples in the text.A language could best be learned by being used actively in the classroom.20.Why is first language forbidden in a Direct Method classroom? The direct methodologists view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s similar to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The learner should try to establish a direct association between language form s and meanings in the target language.Mother tongue is considered as an interfering factor, rather than a reference.In order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communicat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student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think in the target language.The best method is not to make the learn the rules, but to provide direct practice in speaking and listening through imitation and repetition.The best method to teaching meaning is to make the students listen, look, and say, i.e.using sensory experience.21.How can we describe the main proficiency goal of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pronunciation? The main proficiency goal can be described in general terms as phonological competence, that is a)The ability to recognize and discriminate significant sound features.b)The ability to produce intelligible and acceptable sounds, both segmentally and prosodically.c)The ability to interpret written language phonologically, as in reading aloud, and to recreated spoken language graphically, as in writing from dictation and note-taking.22.What kind of words tend to be stressed, and what kind of words tend to be unstressed?

Stressed words tend to be nouns, adjectives and adverbs, ie.content words.Structure(or form)words, articles, prepositions, etc.tend to receive weak stress or unstressed.Why should we teach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in context? It is the context that determines or gives meaning to the sounds, stress, words, and sentences.Human sounds have social and communicative functions.The same words said with different rhythm and intonation will produce different meanings depending on the speaker’s attitude and intention.Practicing the pronunciation of individual sounds in isolation is sometimes necessary, but not sufficient in developing students’ phonological competence.24.What are the two functions of intonation? It indicates grammatical meaning in much the same way as punctuation does in the written language.It can also indicate the speaker’s attitude.In some cases, both grammatical meaning and attitude are conveyed by the intonation pattern alone.25.What are the techniques which you can use to teach intonation in a meaningful way? To teach intonation in a meaningful way, we could choose from the following ways: 1)Using realia to set up a situation that would illustrate the difference in attitude.2)Using mood cards.3)Creating roles.26.What kind of knowledge do you need to have if you say you know a word? Knowing a word involves knowing its meaning, its form and its use.If we say that we know a word, we must be able to a)recognize it in written and spoken form;b)recall it at once;c)relate it to appropriate object or concept;d)use it in appropriate grammatical form;e)use it in correct collocation;f)use it at appropriate level of formality;g)pronounce it in a recognizable way;h)spell it correctly;i)be aware of its connotation.What are the three main forms of word building in English? Affixation, compounding and conversion.28.How do you decide whether a word should enter the students’ active or passive vocabulary? We have to consider whether the word: a)is essential for comprehension of context;b)is commonly used;c)is used in a wide variety of situations;d)has more than one meaning(if so, which;if any, to teach)

If our answer to all these four questions is yes, then we have to make it enter the students’ active vocabulary.29.What are the six principles to remember when presenting new vocabulary in class? Before presenting vocabulary in class, it is helpful to remember the following: a)Teach and practice the words in spoken form first.b)Teach words in context.c)Teach lexical items rather than individual words.d)Present words in a memorable way.e)Check understanding.f)Revise often.30.What tricks can a teacher teach his students to use to memorize vocabulary? a)grouping words in one way or another;b)using dictionaries;c)establishing personal category sheets;d)using visuals;e)using alphabetical index;f)labeling.31.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ammatical forms of a language and their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While one form can be used to perform a number of functions, one function can be realized by using a number of different forms.32.What are the three different views on grammar teaching? The first view is that teaching grammar entails the formal explanation of grammar rules.While learners who receive a great deal of grammatical explanation will end up knowing quite a lot about the language, they will not necessarily be able to put the language to communicative effect.The second view is that teaching grammar is basically a matter of providing learners with practice in mastering common grammatical patterns through a process of analogy rather than explanation.The learners may become fluent in the structures they have been taught, but may not be able to use them appropriately in genuine communication outside the classroom.The third view is that teaching grammar is a matter of giving students the opportunity to use English in a variety of realistic situations.The disadvantage is that learners will not be able to provide explanations of the grammatical rules of the target language.Ⅴ.Short essay.Directions: Choose ONE topic from the following list and write a short essay of about 150 words.1.What is the role of environment in language learning according to the behaviorists? And the mentalists? In the behaviorist view, children imitate the language of their environment to a considerable degree, and imitation is a strong contribution factor in the language learning process.A consequence of this is that the frequency with which words and structures occur in the language of the environment, will influence the language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In addition, reinforcement is needed to arrive at a higher level of language proficiency.Parental approval is an important type of reinforcement in the language learning process: when a child produces a grammatically correct utterance which is understood by its environment, approval from the parents may serve as reinforcement for such an utterance.In this way, the environment encourages the child to produce grammatical utterances, while not encouraging ungrammatical utterances.The linguist Norm Chomsky claims that children are biologically programmed for language and that language develops in the child in just the same way that other biological functions develop.For example, every child will learn to walk as long as adequate nourishment and reasonable freedom of movement are provided.The child does not have to be taught;most children learn to walk at about the same time;and walking is essentially the same in all normal human beings.For Chomsky,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very similar to the development of walking.The environment makes a basic contribution---in this case, the availability of people who speak to the child.The child, or rather, the child’s biological endowment, will do the rest.This is known as the innatist position.Chomsky developed his theory in reaction to the behaviorist theory of learning based on imitation and habit formation.2.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Krashen maintained that adult L2 learners have at their disposal two distinct and independent ways of developing competence in 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earning.Acquisition is a subconscious process identical in all important ways to the process children utilize in acquiring their first language, and learning is a conscious process that results in knowledge about language.Acquisition comes about through meaningful interaction in a natural communication setting.Speakers are not concerned with form, but with meaning;nor is there explicit concern with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This contrasts with the language learning situation in which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are central, as is typical the case in classroom settings, where formal rules and feedback provide the basis for language instruction.Nontheless, for Krashen, it is not the setting per se, but conscious attention to rules that distinguishes language acquisition from language learning.In the natural setting, an adult can obtain formal instruction by asking informants about grammar and by receiving feedback from friends.Similarly, language can be acquired in the classroom when the focus in on communication---eg.through dialogues, role-playing, and other forms of meaningful interaction.3.In what sense doe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help you in you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 has to not only make his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namely the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grammar, etc., he must also develop their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 that they can use the language they have learned correctly, appropriately and expressively in real situations.In order to do well this complicated job, the teacher needs to know, apart from a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 and the ability to use it, as many teaching methods and techniques as possible, and understand the underlying theories and principles, therefore he not only knows what to teach and how to do it, but also why he should do it in a certain way and how to solve problems when they arise.In this way he will have full confidence in doing his job well.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understand that knowing a language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that you can teach the language well.Teaching is an art as well as a science.If you do not know the theories, principles, methods or techniques of teaching, you might be able to teach a foreign language based on your experience, but you cannot hope to achieve good results, nor can you give your or your colleagues’ teaching a rational evaluation or a critical appraisal.There are surely limitations in teaching by drawing only on experience, though experience is important.The theory you learnt from the methodology course can guide, support and conceptualize practice.New insights you get by sharing ideas of other people will bring you great benefit.As the old saying goes: “Travel broadens the mind”.In the same way lear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will surely broaden the mind of teachers.4.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The main advantages of this method are: first, comparison between two languages helps students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 of abstract words and complicated sentences.Second, systematic study of grammatical rul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fostering students' ability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ing grammatically correct sentences.Understanding and manipulating the morphology and syntax will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of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Third, the focus on understanding literary texts provides the situation in which 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ies are well trained.Fourth, it makes few demands on teachers although it often creates frustration for students.It is relatively easy to apply.Disadvantages in this method are: First, overemphasis on translation can never emancipate the learners from dependence on the first language.Second, knowing a large number of grammatical rules cannot ensure that students can use them appropriately in real communicative situation.Third, it puts too much emphasis on reading and writing and neglects listening and speaking.Fourth, the texts are mostly taken from literary works.The language learned often doesn't meet the practical needs of the learners.Fifth, memorizing grammar rules and bilingual word lists does not motivate students to actively communicat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第二篇:英语教学论选择题及答案

第四章

1.根据卡南尔和斯温纳(Canale and Swain)的论述,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篇章能力和____。A.语汇能力

B.词汇能力

C.语言能力

D.策略能力 Key: D(pp.75)2.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认为,人在说话的时候同时施行着以言述事、以言成事和_________三种行为。A.以言做事

B.价值判断

C.表情达意 D.发出指令 Key: A(pp.77)

3.韩礼德认为,语言的微观功能包括工具功能、个人功能、启发功能、想象功能、信息功能和_______及______。A.策略功能、思维功能 B.相互关系功能、规章功能

C.篇章功能、人际功能 D.思维功能、篇章功能 Key: B(pp.74)

4.一些学者从社会交际功能的角度出发,探讨________和________的理论。

A.语言学习和交际能力 B.语言使用和交际能力

C.语言使用者和语言使用 D.语言使用者和语言能力 Key: C(pp.75)

5.海姆斯的交际能力包括:懂的形式上的可能、能判断语言形式的可行性、_________和__________。A.能在交际中得体地使用; B.拥有社会语言能力;

知道某些话语能否实际说出来

拥有语篇能力 C.拥有策略能力; D.拥有策略能力;

拥有篇章能力;

拥有社会语言能力; Key: A(pp.75)

6.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的理论中,可以验证,可以是真实或错误的陈述的句子类型是________。A.行为句 B.叙述句

C.受约句 D.指令句 Key: B(pp.77)

7.意念大纲的诞生和___________理论有密切关系.A.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 B.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C.韩礼德的功能学派 D.卡南尔和斯温纳的理论 Key: B(pp.78)

8.外语学习理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探究外语学习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研究,另一种是__________。

A.从语言本身结构的研究; B.从社会属性方面的研究; C.跟其他学科关系的研究;

D.不同类型学习者学习特殊性和规律性的研究; Key: D(pp.78)

9.华生提出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公式是________。

A.刺激——反应 B.输入——反应 C.刺激——理解——反应 D.输入——理解——反应 Key: A(pp.79)

10.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所有学习,不论是言语还是非言语学习,都要经过一个________过程。A.接触刺激 B.做出反应 C.习惯形成 D.反复模仿 Key: C(pp.80)

11.克拉申解释二语习得学习理论的理论被称为________。

A.监察模式 B.生成模式 C.普遍语法 D.语言输出假设 Key: A(pp.81)

12.乔姆斯基认为,________使得人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习得能力。

A.语言结构 B.大量输入 C.普遍语法 D.监察模式 Key: C(pp.80)

13.乔姆斯基认为,母语习得过程是________。

A.普遍语法——语言输入——特定语言语法; B.语言输入——普遍语法——特定语言语法; C.特定语言语法——语言输入——普遍语法; D.特定语言语法——普遍语法——语言输入; Key: B(pp.81)

14.克拉申的监察模式由习得和学得假设、自然顺序假设、监察假设、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

A.输入假设、输出假设 B.输入假设、普遍语法假设 C.输入假设、中介语假设 D.输入假设、情感过滤假设 Key: D(pp.81)15.克拉申认为,外语学习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形式。

A.习得、理解 B.习得、输出 C.输入、学得 D.习得、学得 Key: D(pp.81)

16.根据习得和学得假设,________是一种自然的方式,它不被觉察,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自然获得语言使用能力。A.学得 B.语言输入 C.习得 D.语言输出 Key: C(pp.81)

17.根据习得和学得理论,________是有意识的过程。

A.语言习得 B.语言学得 C.语言输入 D.语言输出 Key: B(pp.81)

18.克拉申认为,语言学得是学习________的过程。

A.语言规则 B.语法 C.语言意义 D.语言形式 Key: A(pp.81)

19.根据习得和学得假设,最后能达到弄懂语言知识,并把语言规则进行表述的二语习得途径是________。A.习得 B.输入 C.学得 D.刺激 Key: C(pp.81)

20.克拉申提出________来说明习得语言规则是有一定次序的。

A.自然顺序假设 B.习得和学得假设 C.语言输入假设 D.监察假设 Key: A(pp.82)

21.克拉申经常引用的词素习得顺序中,________先于________。

A.规则动词过去时变化、不规则动词过去时变化; B.不规则动词过去时变化、规则动词过去时变化; Key: B(pp.82)

22.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设提到,要使人们可以习得语言,输入发人语言必须符合以下要求:足够的量、________和________。A.可理解的、i+1水平的 B.超出理解范围、i-1水平的 C.超出理解范围、i+1水平的 D.可理解的、i-1水平的 Key: A(pp.82)

23.克拉申认为,________练习对习得来说是没有帮助的。A.听 B.说 C.读 D.记 Key: B(pp.82)

24.克拉申的监察假设认为,________起监察作用。

A.有意识的学得 B.无意识的习得 C.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D.大量的语言输入 Key: A(pp.83)

25.克拉申的监察假设认为,监察作用只有具备一下三个条件才能发挥:充裕的时间、________、________。A.大量的输入、懂得规则 B.i+1水平的语言输入、可理解的语

言输入

C.无意识的习得、学得 D.集中注意力、懂得规则 Key: D(pp.83)

26.克拉申提出的,用来说明心理或感情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的假设是________。

A.习得和学得假设 B.情感过滤假设 C.语言输入假设 D.监察假设 Key: B(pp.83)

27.克拉申在其情感过滤假设中认为,影响外语学习的心理或情感因素包括一个人的动机________和_________。A.兴趣、忧虑程度 B.兴趣、能力 C.能力、忧虑程度 D.信心、忧虑程度 Key: D(pp.83)

28.对克拉申的监察模式,斯温纳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就是________。

A.语言输出假设 B.语言输入假设 C.言语行为理论 D.普遍语法 Key: A(pp.85)

30.斯温纳的“浸泡式”教学实验说明________。

A.语言输入对外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B.语言输入过程中,输入的语言材料应该是可理解的; C.外语学习中,仅有语言输入是不够的,语言输出对二语习得意义重大; D.人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习得机制; Key: C(pp.85)

31.斯温纳认为,语言输出有三个功能:一是促进语言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的注意;二是________,三是提供学习者有意识反思的功能。A.使语言学习者懂得语言形式上的可能; B.使语言学习者能在交际中得体的使用语言; C.使得语言学习者获得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篇章能力和策略能力; D.学习者检验自己提出的假设的功能; Key: D(pp.85)

32.从某种意义上讲,语言输出活动为语言学习者实践自己的假设、________提供机会。

A.习得第二外语 B.检验自己的假设 C.掌握语言规则 D.有意识地反思 Key: B(pp.86)

33.根据斯温纳的理论,从认知的角度看,________对二语或外语的习得都是极其重要的。A.语言输出 B.语言输入 C.低程度的忧虑 D.强的学习动机 Key: A(pp.86)

34.根据斯温纳语言输出理论的启示,在教学活动中,以下哪种活动的设计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帮助。A.听英文歌 B.读课文 C.看英文视频 D.小组英文讨论 Key: D(pp.86)

35.科德和理查兹认为,外语学习是________的过程。

A.对自己的假设进行实践和检验 B.接受刺激做出反应最后形成习惯 C.将目标语的规则内化 D.激活自身语言习得机制 Key: C(pp.87)

36.科德认为,学习者有表达意图,但是未掌握表达这种意图的方式,由此所犯的错误称为________。A.系统前的语言错误 B.系统的语言错误

C.系统后的语言错误 D.中介语使用错误 Key: A(pp.87)

37.利特尔伍德的技能学习模式认为,语言做事技能和其他技能一样,既有________的一面,也有________的一面。A.能力、实践 B.假设、实践 C.输入、产出 D.认知、行为 Key: D(pp.88)

38.利特尔伍德的技能学习模式认为,语言做事技能的认知方面是指________。

A.使语言学习者懂得语言形式上的可能; B.使语言学习者能在交际中得体的使用语言; C.使得语言学习者获得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篇章能力和策略能力; D.得体行为计划的内在化; Key: D(pp.88)

39.就语言使用而言,利特尔伍德的“得体行为计划内在化”中,“计划”是指________。A.语言系统 B.学习计划 C.语言输出 D.学习假设 Key: A(pp.88)

40.利特尔伍德认为,语言的使用具有层次性,最高层次是________。

A.交际目的 B.篇章能力 C.语法能力 D.策略能力 Key: A(pp.88)

第五章

1.人们发现难以建立一种普适的教学法之后,开始关注________。

A.语言本身 B.学法 C.教与学的关系 D.语言用法 Key: B(pp.103)

2.英语课程标准中所提的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________、________。

A.情感策略、交际策略 B.交际策略、联想策略 C.交际策略、资源策略 D.迁移策略、资源策略 Key: C(pp.112)

3.奥斯科特将学习策略分为________和_______。

A.元认知策略、社会策略 B.记忆策略、认知策略 C.情感策略、补偿策略 D.直接策略、间接策略 Key: D(pp.107)

4.课标中所提及的调控策略实际上便是奥玛利和钱莫特以及奥斯科特所指的________。A.元认知策略 B.补偿策略 C.间接策略 D.归类策略 Key: A(pp.112)

5.从某种意义上讲,语言输出活动为语言学习者实践自己的假设、________提供机会。A.习得第二外语 B.检验自己的假设 C.掌握语言规则 D.有意识地反思 Key: B(pp.86)

6.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小学外语运动实验说明,小学外语学习________,年纪大一点的学生_________。A.略有优势、效率较低 B.略有优势、效率较高 C.没有优势、效率更高 D.有绝对优势、效率不高 Key: B(pp.114)

7.动机越强,学习效果________。

A.越好 B.越差 C.无明显相关关系 D.未论证 Key: A(pp.116)

8.语言学能指的是________。

A.人们天生的语言学习能力 B.语言学习的效率 C.人们学习语言的兴趣 D.语言学习的欲望 Key: A(pp.121)

9.卡罗尔和萨庞语言学能测试包括语音编码能力、语法敏感性、________和______。

A.归纳学习能力、记忆能力 B.策略使用能力、交际能力 C.语法能力、篇章能力 D.语言使用能力、语言学习能力 Key: A(pp.117)

10.从某种意义上讲,语言输出活动为语言学习者实践自己的假设、________提供机会。

A.习得第二外语 B.检验自己的假设 C.掌握语言规则 D.有意识地反思 Key: B(pp.86)

11.技能学习模式认为,语言做事技能的认知方面是指________。

A.使语言学习者懂得语言形式上的可能; B.使语言学习者能在交际中得体的使用语言; C.使得语言学习者获得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篇章能力和策略能力; D.得体行为计划的内在化; Key: D(pp.108)

12.多恩耶把学习动机策略界定为________。

A.促进个人为学习目的而努力的行为 B.内在和外在动机 C.提高学习者兴趣的策略 D.降低学习者忧虑的策略 Key: A(pp.117)13.兰伯特和加德纳将学习动机分为 ________。

A.工具型动机和结合型动机 B.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C.工具型动机和同化型动机 D.结合型动机和同化型动机 Key: A(pp.116)

14.临界期假设是指________。

A.语言习得在某一时间过后变得更难 B.语言学习在某一时间后更易 C.语言学习在一定时期内会自然和不D.语言学有其时间性

费力发生

Key: C(pp.114)

15.调控策略是指________。

A.对学习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策略; B.为完成具体任务而采取的方法和步骤; C.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 D.合理有效利用多种资源; Key: A(pp.112-113)

16.认知策略是指________。

A.对学习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策略; B.为完成具体任务而采取的方法和步骤; C.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 D.合理有效利用多种资源; Key: B(pp.112-113)

17.资源策略是指________。

A.对学习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策略; B.为完成具体任务而采取的方法和步骤; C.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 D.合理有效利用多种资源; Key: D(pp.112-113)

18.交际策略是指________。

A.对学习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策略; B.为完成具体任务而采取的方法和步骤; C.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 D.合理有效利用多种资源; Key: C(pp.112-113)

19.德西认为,内在动机的目的是________。

A.从语言学习本身获得某种内在满足;

B.对学习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策略; C.从外部获得回报;

D.合理有效利用多种资源; Key: A(pp.117)

20.德西认为,外在动机的目的是________。

A.从语言学习本身获得某种内在满足;

B.对学习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策略; C.从外部获得回报;

D.合理有效利用多种资源; Key: A(pp.117)

第三篇:《课程与教学论》练习题库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练习题库 选择题:

(D)1.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_________(一章)(难度1)

A.经济危机

B.八年研究

C.科学测验运动

D.社会效率运动

(D)2.美国教育学者_________的著作出版是独立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一章)(难度1)

A.泰勒

B.查特斯

C.布鲁纳

D.博比特

(A)3.作为课程成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标志的著作是_________(一章)(难度1)

A.《课程》 B.《什么是课程》 C.《怎样编制课程》 D.《课程理论》

(B)4.博比特在1924年出版_________

A.《课程》

B.《怎样编制课程》

C.《成绩测验的编制》

D.《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5.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称为_________ A.过程分析 B.活动分析

C.目标分析 D.工作分析

(A)6.美国著名课程专家__________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A.泰勒 B.查特斯 C.布鲁纳 D.博比特

(D)7.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价值取向是________ A.学生兴趣 B.学科兴趣 C.实践兴趣 D.技术兴趣

(D)8.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代表是__________A.泰勒

B.费尼克斯

C.布鲁纳

D.施瓦布

(C)9.“教师作为研究者”是________提出的著名观点。A.泰勒

B.施瓦布

C.斯腾豪斯

D.吉鲁

(B)10.在西方,________最早提出了“课程” 这个概念。A.卢梭

B.斯宾塞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A)11.杜威创造性地确立了四个教育哲学命题,下面哪一项的叙述不准确?(一章)(难度1)

A.生活即教育

B.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

C.教育是社会的过程

D.教育即生长

(C)12.实践性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是_______ A.实践

B.调查

C.审议

D.实验

(A)13.从本质上看,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是对_______的追求。A.实践理性 B.学术理性

C.技术理性

D经验理性.(B)14._______是“概念重建主义”的代表。A.博比特

B.吉鲁

C.施瓦布 D.查特斯

(C)15.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是对________的追求。A.技术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都不对

(C)16.在教育史上,首位倡导教学论的教育家是________ A.泰勒

B.斯腾豪斯

C.拉特克

D.夸美纽斯

(A)17.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组织确立起来的是________ A.夸美纽斯 B.拉特克 C.赫尔巴特 D.杜威

(A)18.1632年,________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一章)(难度1)

A.《大教学论》

B.《爱弥儿》

C.《普通教育学》

D.《理想国》

(A)19.现代教育思想的杰出代表是_______A 卢梭

B.斯宾塞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B)20.______在《爱弥儿》中明确提出了“儿童权利宣言”,确立了儿童在人类社会中的独特地位与价值。(一章)

A.赫尔巴特

B.卢梭

C.夸美纽斯

D.孟德斯鸠

(D)21.______是卢梭的观点。教育即经验改组 B.教育即生活 C.教育即生长 D.教育即儿童天性的自然展开

(C)22.在教育史上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是______(一章)(难度1)

A.卢梭

B.斯宾塞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D)23.传统教育思想的杰出代表是______A 卢梭

B.斯宾塞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C)24.______确立了西方近代教育史上最完整的教育学体系。A.夸美纽斯 B.拉特克 C.赫尔巴特 D.杜威

(A)25.德国教育家提出的“形式阶段”教学理论的第一个步骤是_______ A.明了

B.联合C.系统

D.方法

(C)26.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的最后一步是_______

A.系统

B.联合 C.方法

D.明了

(A)27.杜威认为,经验就是人作用于环境和环境作用于人的“特殊的联合”,这种联合是通过________实现的。

A.反省思维

B.行为

C.逻辑推理

D.教与学的过程

(B)28.杜威提出的五步教学法是以______为中心。

A.活动

B.问题

C.操作

D.经验

(A)29.杜威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反映的是_____ A 动适应论

B.被动适应论

C.超越论

D.社会批判论

(A)30.杜威以_______作为其教学理论的核心基础。A.经验主义

B.个人主义 C.民主主义

D.操作主义

(D)31.杜威毕生倡导并实施的经验课程形态是______

A.木工

B.金工

C.制造

D.主动作业

(D)32.以下哪一个命题不属于杜威的教学理论?

A.教育即经验改组

B.教育即生活 C.教育即生长

D.教育即儿童天性的自然展开

(B)33.造成20世纪课程与教学分离的认识论根源是_______A.一元论

B.二元论

C.多元论

D.经验论

(A)34.泰勒认为,为了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首先要对所得的教育目标进行_________

A.甄选

B.分解

C.具体化 D.综合

(B)35.为精确而清晰地陈述目标,泰勒建议使用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构成的“二维图标”。(二章)(难度2)

A.心理 行为

B.行为 内容

C.意识 行为

D.经验 内容

(A)36.按照泰勒模式,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_________(二章)(难度2)

A.确定学校应该试图达到的教育目标

B.确定哪些教育经验可以被学生接受

C.确定有效组织教育经验的途径

D.我们实现目标的评价手段

(A)37.在课程研究史上,是______开课程研究重视教师主体性的风气之先河。(二章)(难度1)A.斯腾豪斯

B.布鲁纳

C.瓦根舍

D.奥苏伯尔

(B)38.过程模式是由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________提出的。A 泰勒

B.斯腾豪斯

C.普罗沃斯

D.斯太克

(D)39.根据斯腾豪斯的理论,教育的本质应是________ A.“教学” B.“尝试” C.“训练” D.“引导”

(C)40.学科结构运动的最主要代表是________

A.泰勒

B.费尼克斯

C.布鲁纳

D.施瓦布

(C)41.“先行组织者”这一概念是由________提出的。A.斯腾豪斯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杜威

(B)42.在儿童学习“公共汽车”、“出租车”、“火车”等概念的基础上,掌握“交通工具”的概念,这样的学习属于________(二章)(难度1)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归属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C)43.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________ A.联想

B.完形

C.同化

D.顺应

(C)44.______认为,接受学习并非都是机械的、发现学习并非都是有意义的。(二章)(难度1)

A.加涅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罗杰斯

(A)45.学习层级理论的提出者是________

A.加涅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赞可夫

(B)46.按照加涅的观点,学生的学习真正开始于________A.动机

B.习得

C.保持

D.领会

(A)47.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提出的理论基础是______A.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B.加涅的“学习层次理论”

C.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D.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D)48.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的倡导者是______

A.杜威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罗杰斯

(C)49.在“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认知目标中,______最注重记忆的心理过程。(三章)(难度1)

A.“评价”

B.“领会”

C.“知识”

D.“分析”

(C)50.教学目标中的“表现性目标”取向,旨在强调______(三章)(难度1)

A.教学的实践性特点

B.学生的外现性行为表现 C.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创造性 D.教学内容的客观性

(C)51.不主张“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的是______ A.要素主义

B.永恒主义

C.实用主义

D.结构主义

(B)52.结构主义课程论的理论基础是______

A.经验主义

B.发生认识论

C.科学主义

D.构造主义

(D)53.选择出与特定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相适应的课程要素,是课程选择的哪个基本环节?(四章)(难度2)

A.确定课程价值观

B.确定课程目标

C.确定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

D.确定课程内容

(A)54.古代教学中的“六艺”是________的最早形态。(五章)(难度1)

A.科目本位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综合学科课程

D.经验中心课程

(A)55.根据课程类型的理论,目前我国中小学开设学科课程基本上属于______(五章)(难度1)

A.科目本位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综合学科课程

D.都不对

(A)56.________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A 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广域课程

(B)57.目前,学科课程的发展呈现______的趋势。

A.分化

B.综合 C.分化与综合 D.不确定

(B)58.下列课程中属于学科课程的是______

A.自然

B.语文

C.体育

D.环保教育

(B)59.最先出现的活动课程形态是______(五章)(难度1)

A.经验自然主义活动课程

B.浪漫自然主义活动课程

C.人本主义活动课程

D.存在主义活动课程

(C)60.“活动课程”有时也称为______ A.必修课程

B.选修课程 C.经验课程

D.综合课程

(A)61.最典型的综合课程是______

A.自然

B.语文

C.体育

D.数学

(B)62._________最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A 必修课程

B.选修课程 C.经验课程

D.综合课程

(C)63.选修制度最初确立是在______

A.小学

B.中学

C.大学

D.研究生教育

(C)64.最早实行选修制的国家是______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C)65.最早实行选修制的学校是______ A.牛津大学

B.哈佛大学

C.柏林大学

D.巴黎高师

(B)66.________提出了“精神助产术”。A. 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昆体良

(A)67.产生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得并支配了欧洲学校教育课程实践长达1500年以上的是_________(五章)

A.功利主义课程论

B.泛智课程论说

C.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

D.要素课程论说

(B)68.________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著名观点。A.卢梭 B.斯宾塞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D)69.以下________不是“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的倡导人物。(五章)(难度1)

A.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

B.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C.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

D.英国教育家斯宾赛

(A)70.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的基本方法论是______ A.量化研究 B.质的研究 C.量和质的研究 D.经验研究

(B)71.课程创生观认为,教师的角色是课程的________ A.执行者

B.开发者

C.监督者

D.评价者

(A)72.量的评价的认识论基础是________ A.科学实证主义 B.自然主义 C.工具理性主义 D.科技理性主义

(B)73.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是__________在1967年提出的。A.泰勒 B.斯克里文 C.莱斯 D.古巴

(A)74.主体取向评价的核心是_________ A.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

B.追求对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与改进

C.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

D.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D)75.目标达成模式是课程专家在著名的中学课程改革实验——__________的基础上提出的。(七章)(难度1)

A.“智力测验研究”

B.“校车运动”

C.“学前补偿计划”

D.“八年研究”

(B)76.差别模式是由________于1969年提出的。A.斯太克 B.普罗沃斯 C.古巴 D.林肯

(B)77.外貌模式是由________于1967年提出的一种评价模式。A.普罗沃斯 B.斯太克 C.古巴 D.林肯

(A)54.古代教学中的“六艺”是________的最早形态。(五章)(难度1)

A.科目本位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综合学科课程

D.经验中心课程

(B)79.下面哪种教学不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A.情境教学 B.讲授教学 C.随机访问教学 D.支架式教学

(C)80.康茨提出了“学校敢于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吗?”的命题,阐述了____改造社会的责任。(难度2)

A.教师

B.教育

C.学校

D.班级 填空题:

1.孔子定“六艺”以教学生,“六艺”可以被看作是我国(分科课程)的雏形。2.(博比特)和查特斯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3.(博比特)和查特斯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提出了课程开发过程的一系列基本问题。4.(泰勒)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

5.1934年,泰勒出版了《成绩测验的编制》一书,确立了其(“评价原理”)。6.1949年,(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7.1949年,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确立了其(“课程基本原理”)。8.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基本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9.学术中心课程的特征是(学术性)、专门性和结构性。

10.从本质上看,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价值取向是(实践兴趣)。11.赫尔巴特的教学论是建立在其(观念心理学)体系之上的。12.赫尔巴特的观念心理学主要是围绕(“观念”)、“统觉”、(“观念团”)、“思想之环”这几个概念展开的。13.(“观念”)是赫尔巴特心理学最基本的概念,是指事物呈现于感官,在意识中留下的感觉印象,因而又称为“表象”。14.赫尔巴特认为新观念为已经存在于意识中的旧观念所同化或吸收的过程是(“统觉”)。15.赫尔巴特认为教学的直接目的是(“多方面兴趣”)。16.(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论述了“教育性教学”的理念。17.赫尔巴特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18.杜威创造性地确立了“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教育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四个基本命题。

20.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著名口号。

21.当课程统一了儿童的心理的经验与学科中所包含的逻辑的经验的时候,这种课程就是(经验课程)22.(“主动作业”)是着眼于儿童经验的发展而对社会生活中的典型职业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而获得的各种活动方式。23.杜威在其实用主义认识论的(“连续性”)原则的基础上消除了传统教育中课程与教学的僵硬对立。24..课程的三种涵义包括:(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和计划及课程作为经验或者体验。25.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26.(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四个基本问题构成著名的“泰勒原理”。27.(“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他能够做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28..美国著名课程专家(泰勒)认为,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有三条。

29.关于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泰勒认为有三个:连续性、序列性和(整合性)。30.斯腾豪斯系统确立起来的过程模式的建构是从对(“泰勒原理”)的批判开始的。31.英国著名课程专家斯腾豪斯提出的(过程原则),其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32.(斯腾豪斯)明确提出,教师的身份是“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学习者”。

33.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进行教学设计,其要旨在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34.布鲁纳用“表征”或(“表征系统”)来表述儿童认知发展的特征。35.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建立在其(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36.(同化)指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与要学习的新观念的相互作用。37.美国心理学家加涅区分了五类学习结果:(理智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38.普遍性目标的特点是(普遍性)、模糊性和规范性。39.普遍性目标体现(“普遍主义”)的价值观。

40.行为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41.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42.生成性目标的特点是过程性和(生成性)。43.杜威认为学校课程应该是“经验课程”,通过(“主动作业”)把课程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44.杜威认为学校课程以(社会生活经验)为核心并指向于社会生活经验的改造,实现社会的未来发展。45.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有(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和自主型教学方法。46.提示型教学方法的形式主要有(示范)、呈现、展示和(口述)。

47.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条件是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48.自主型教学方法的特征是学生的(自我活动)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49.课程的整合性主要包括:学生经验的整合、(学科知识)的整合和社会生活的整合。50.课程组织的基本取向有:(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学生兴趣和发展取向的课程组织、(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组织和混合取向的课程组织。

51.三种典型的学科课程包括:科目本位课程、(学术中心课程)和综合学科课程。52.学科课程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

53.学科课程以(学科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54.三种典型的经验课程理论形态包括: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和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55.经验课程强调学习者的(直接经验)。56.(核心)课程是处于课程体系的核心位置并具有生成力。

57.在微观的教学组织中,具体教学过程的组织可以区分为同步学习、分组学习和(个别学习)。58.班级授课组织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容易走向“一刀切”、“划一主义”。58.班级授课组织容易导致以(书本知识)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养成。60.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包括:(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6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62.第四代评价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63.课程研究方法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走向“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的整合。64.建构主义教学观是以(皮亚杰)、布鲁纳和维果茨基的思想为基础。

三、名词解释:

.1.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动单元的过程与方法。这种方法既是博比特教育本质观与课程本质观的体现,也反映了“泰罗主义”对课程开发领域的影响。

2.课程审议:是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彼此之间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对这些问题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做出恰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3.学术中心课程: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4.教育性教学: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和作为善的意志之形成的道德教育是统一的。

5.课程:1.课程作为学科。定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2.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定义:课程是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3.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是体验。定义: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可以回答任意一种自己赞同的解释)

6.教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动。7.课程开发:指决定课程的过程以及作决定时所依据的各种思想取向。

8.模式:是理论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实践操作方式的系统,是结构与功能、形式与内容的具体统一。9.课程开发模式:是关于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操作方式的统一。10.教学模式:是关于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操作方式的统一。

11.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

12.先行组织者:奥苏伯尔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的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所谓的组织者或先行组织者 的概念。

13.普遍性目标: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

14.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15.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

16.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个体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17.学科知识:是指学科的逻辑体系,包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科的探究方式、学科的发展趋势、该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

18.课程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

19.教学对话: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励与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

20.课堂讨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讨论、探究与解决问题,学生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

21.课程组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

22.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23.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24.综合课程: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的课程。25.核心课程:是所有学生必修的共同学问或普通教育。

26.边缘课程:是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环境条件的差异以及教育目标的差异而设置的有针对性的课程。27.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

28.选修课程:是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出路,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这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29.螺旋式课程:是将特定学科内容在不同学习阶段重复呈现,同时利用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的成熟性,使学科内容不断拓展与加深—螺旋式上升的一种课程。30.“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这类课程是根据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所颁布的教育计划、教学大纲而制定的。这类课程是“正式课程” 和“官方课程”。31.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的课程。

32.班级授课组织:是将学生分配到固定的班级,教师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分科教学,教学内容根据国家规定的课时标准确定。

33.道尔顿计划:是在“自由原则”与“合作原则”基础上确立起来的个别化教学组织,它通过“作业安排”、“实验室”、“成绩记录”等措施而成功地将班级授课组织变革为个别化教学组织、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变革为以学生自学研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34.文纳特卡计划:是一种彻底的个别化教学组织形式,该计划着眼于为儿童创造优美快乐的生活环境,既培养儿童生活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又充分发展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既主张通过个别化教学形式让学生学习诸种学科课程,又倡导为儿童组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

35.同步学习: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整个班级的学生一起进行的学习。分为“提示型同步学习”和“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型同步学习”。

36.分组学习:把整个班级分成许多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自主性的共同学习。37.课程实施:是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

38.课程与教学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对课程或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39.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采用的评价,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课程开发或实施过程各个局部优缺点的资料,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

40.总结性评价: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完成之后所施行的评价,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资料,对课程计划的成效做出整体的判断,作为推广采用或不同课程计划之间比较的依据。

41.诊断性评价:是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一种评价,其目的在于使计划或活动的安排具有针对性。

42.目标本位评价:以课程或教学计划的预定目标为依据而进行的评价。

43.目标游离评价:要求脱离预定目标,以课程计划或活动的全部实际结果为评价对象,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展示这些结果。

44.效果评价:对课程或教学计划实际效用的评价,它注重课程实施前后学生或教师所产生的变化,至于课程运作的具体状况、变化产生的原因等则被置之度外。

45.回应模式:是以所有与方案有厉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

46.情境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

47.随机访问教学:是指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基于不同目的、着眼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现,以使学习者对同一内容或问题进行多方面理解、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的一种教学模式。

48.支架式教学:是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而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判断题:

1.查特斯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称为“活动分析”法。(×)改:查特斯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称为“工作分析”法。(√)(一章一节)(难度1)

2.贾德和桑代克的研究观点和方法为“泰勒原理”奠定了心理学基础和方法论基础。(√)(一章一节)(难度2)

3.“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八年研究”。(√)(一章一节)(难度1)

4.杜威倡导的“主动作业”最终目的是使儿童学得快乐。(×)

改:杜威倡导的“主动作业”最终目的是使儿童的经验不断改造与持续生长。(√)(一章二节)(难度1)

5.“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是追求“实践兴趣”。(×)改:“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是追求“解放兴趣”。(√)(一章一节)(难度1)

6.杜威认为,传统的教学论在教育本质问题的认识上往往把经验的主体与经验的客体分裂开来、对立起来并片面强调一方,由此陷入“二元论”。(√)(一章二节)(难度1)

7.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是同一过程。(×)

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就意味着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内含着教师的教,这是同一过程。(√)

8.课程与教学是各自独立的部分。(×)改:课程与教学具有内在的连续性。(√)

9.当课程与教学的价值取向定位于“解放兴趣”的时候,教师和学生就不再只是既定课程计划的实施者,而是课程开发者与教学设计者。(√)

10.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是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外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

改: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是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11.发现教学就是启发式的有意义教学。(×)改:发现教学可能是有意义教学,也可能是机械教学。(√)

12.加涅强调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外部过程的影响,强调教师对学习指导和促进作用,因此,加涅的理论常被称为“指导教学模式”。(×)

改:加涅强调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内部过程的影响,强调教师对学习指导和促进作用,因此,加涅的理论常被称为“指导教学模式”。(√)(二章二节)(难度2)

13.赞科夫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特殊发展”。(×)改:赞科夫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一般发展”。(√)

14.一般发展是指儿童身心的一般发展,是儿童个性整体的发展,或者说是儿童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

15.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是依次包含关系。(×)

改: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分别是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的关系。(√)(三章一节)(难度2)

16.普遍性目标是一般性的宗旨或原则,不是具体的目标菜单。(√)(三章二节)(难度1)

17.“行为目标”体现了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改:“行为目标”体现了“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

18.布卢姆的目标分类贯彻了逻辑一致性原则。(×)改: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并未充分贯彻逻辑一致性原则。(√)

19.生成性目标在本质上是对“实践理性”的追求,它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不断产生出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三章二节)(难度2)

20.表现性目标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和创造性表现,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指向学生的自由与解放。(×)

改:表现性目标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指向学生的自由与解放。(√)(三章二节)(难度2)

21.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中,主动适应论认为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准备,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

改: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中,被动适应论认为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准备,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四章一节)(难度1)

22.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中,被动适应论认为个人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教育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而且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

改: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中,主动适应论认为个人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教育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而且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四章一节)(难度1)

23.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中,超越论认为当教育及课程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起来之后,学校课程与其他社会生活经验的关系就是一种对话、交往、超越的关系。(√)(四章一节)(难度2)

24.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基本特点是只有教师参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能够发挥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的积极性。(×)

改: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基本特点是教师和学生民主参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能够发挥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的积极性。(√)(四章二节)(难度1)

25.教学对话与学术对话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改:教学对话与学术对话在本质上不是一致的。(√)

26.学科课程是必修课程。(×)改:学科课程可能是必修课程,也可能是选修课程。(√)

27.课程的组织结构,简称“课程结构”,指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五章三节)(难度2)

28.经验课程排斥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改:经验课程并不排斥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

29.学科课程排斥儿童的心理经验。(×)改:学科课程也并不排斥儿童的心理经验。(√)

30.分科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和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改: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和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31.综合课程是一种单学科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改: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五章三节)(难度1)

32.分科课程不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综合的基础之上的。(×)改:分科课程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综合的基础之上的。(√)(五章三节)(难度1)

33.综合课程全然不顾学科逻辑,是以牺牲科学体系为代价的。(×)改:综合课程并不全然不顾学科逻辑,不是以牺牲科学体系为代价的。(√)(五章三节)(难度1)

34.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之间是内在的、有机的、生成性的关系,也是单向的主导与依附的关系。(×)改: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之间是内在的、有机的、生成性的关系,不是单向的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35.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是两种相同的课程组织。(×)改: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是两种不同的课程组织。(√)

36.螺旋式课程是由直线式课程发展而来,在课程组织过程中,这两种组织方式很难截然分开,常常交替存在。(√)

37.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两种相同的课程类型。(×)改: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两种不同的课程类型。(√)

38.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

39.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改: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六章一节)(难度1)

40.课程相互适应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改: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六章一节)(难度1)简答题:

1.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一章一节)(难度2)

教育的本质:第一,教育是为成人生活做准备。第二,教育是促进儿童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第三,教育即生产。课程的本质: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法。对博比特而言,课程开发是一种“课程工程”,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的。

2.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3.杜威的反省思维的步骤是什么?①问题感觉;②问题的界定;③问题解决的假设;④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逻辑推理;⑤通过行动进行检验假设。

4.简述《大教学论》的基本教学原理。《大教学论》的基本教学原理为:

⑴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首先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这是一个不变的自然法则;其次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⑵兴趣与自发原理。教学的进行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兴趣,鼓励儿童自发学习。⑶活动原理。教学要使学生躬行实践,实际从事认识、探索和改造事物的活动。⑷直观原理。教学不应从事物的语言说明开始,应从事物的观察开始。

5.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4)从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虚无课程”并重。(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6.泰勒提出的选择学习经验的原则是什么?(二章一节)(难度2)

(1)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蕴含的内容。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的。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7.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是什么?(1)是学习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2)是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知识基础;(3)是要学习的新知识本身具有逻辑意义,而不是随意编造的无意义材料。

8.赞可夫提出的教学论原则包括哪些?(二章二节)(难度1)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5)使全体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9. “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二章二节)(难度2)

(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决排除各种有碍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障碍;

(2)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要求教学尽可能直接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而不是借助理性的方法取干预或重组学生的情感

(3)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4)强调本身就能促进学生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中的经验生长。

10.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是什么?(三章一节)(难度2)教育目的:指教育的总体方向,它所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它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如不同学科的目标、具体教学过程的目标。

教育目的决定着教育目标的状态、内容和方向,而教育目的又体现了一定的教育哲学的状态。因此,以何种教育哲学为依据、制定何种教育目的,就决定了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内容、性质与方向。但教育目的只是提出了一般方向,必须加以具体化,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所以,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实施,课程与教学目标又是教育目标在实际课程教学实施中的进一步具体化。课程与教学目标又总是体现了某个时期或地区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目的。

11.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是什么?(三章一节)(难度2)

(1)为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2)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3)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

(4)为课程与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12.行为目标的主要缺陷有哪些?(三章二节)(难度2)(1)“行为目标”取向所体现的“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是由缺陷的。(2)“行为目标”的“还原论”倾向把“完整的人”肢解。

(3)人的许多高级心理素质是很难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来预先具体化的。

13.简述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目标的内容。(三章二节)(难度2)

⑴知识。包括对特定事物和普遍事理的回忆,对方法和过程的回忆,或对某一式样、结构或环境的回忆。⑵领会。包括表明理解交流内容中所含的文字信息的各种目标、行为或者反应 ⑶应用。指在特殊情境中使用抽象概念。

⑷分析。把材料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弄清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构成方式。⑸综合,指将各种要素和组成部分组合起来,以形成一个整体。

⑹评价,为了某种目的,对观念、作品、答案、方法和资料等的价值做出判断。

这六类目标是有层次、有顺序的。知识是最低层次,是最基本的要求。其余依次是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评价为认知领域的最高层次,是前面五种目标的综合并增加了价值标准。

14.将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需要注意哪些原则?(三章三节)(难度2)(1)民主性原则;

(2)民族性与国际性统一原则;

(3)教育先行原则。

15.课程与教学目标有哪些基本来源?请谈谈你对这些基本来源之间关系的理解。(三章三节)(难度2)

⑴学习者的需要; ⑵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⑶学科的发展。

对这三个基本维度的关系的不同认识集中反映了不同教育价值观的理论目的和意图。这三个基本来源是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都具有其价值性,统一在课程与教学目标中,只不过是主要强调哪一方。确定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来源就是要根据时代和人的发展情况在这三者之间做出权衡与取舍,从而体现既定的教育价值观。

16.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有哪些?(三章三节)(难度2)(1)确定教育目标;

(2)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

(3)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

(4)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

17.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存在哪三种典型的观点?(四章一节)(难度2)

⑴被动适应论。认为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准备,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忽略了教育的主动性,把社会生活与成人生活等同起来;忽略了儿童与成人的差异,剥夺了儿童的生活权利。

⑵主动适应论。认为个人与社会使互动的、有机统一的,教育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而且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⑶超越论。当教育及课程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起来之后,学校课程与其他社会生活经验的关系就是一种对话、交往、超越的关系。

从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超越论的历程,是学校课程的主体性不断受到尊重、学校课程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升的过程。

18.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四章一节)(难度2)

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有三种: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不论课程内容是学科知识还是当代社会生活经验,都必须转化为学习者的经验才可能实现其相应的课程目标。在课程理论发展史上,不论主张“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的学者,还是主张“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的学者,很少有人完全否认学习者的经验的重要性。课程理论发展史上倡导“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的学者也很少有人完全否认学科知识和当代社会生活经验的价值,只不过他们认为所有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只有经过了学习者自己的主动选择、转化为学习者自己的人格发展需求的时候才有意义。

19.课程选择的基本环节有哪些?(四章一节)(难度2)

(一)确定课程价值观;

(二)确定课程目标;

(三)确定课程选择的三种基本取向之关系;

(四)确定课程内容。

20.教学方法的涵义及其本质是什么?(四章二节)(难度2)

教学方法的涵义:教学方法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教学方法的本质是:

第一,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向于实现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二,教学方法受特定的课程内容的制约;

第三,教学方法还受教学组织的影响。

21.课程组织有哪些基本标准?(五章一节)(难度2)

⑴垂直组织的标准,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课程的垂直组织有两个基本标注是连续性和顺序性,即课程组织不仅要关注内容的顺序(逻辑顺序),还应关注处理内容的心理过程的顺序(心理顺序);

⑵水平组织的标准,即将各种课程要素按横向关系组织起来。水平组织的标准是整合性,是把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到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将之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主要包括:学生经验的整合,学科知识的整合,社会生活的整合。

22. 设置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五章三节)(难度2)

(1)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2)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3)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

23.学科课程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五章三节)(难度2)

(1)以学科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2)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3)课程组织循着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

(4)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5)有助于组织教学和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24.主要的课程类型有哪些?(五章三节)(难度2)

(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2)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3)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4)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5)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6)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25.活动课程有什么优点?(五章三节)(难度2)

(1)重视学习者的经验,把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点,以学习者的人格发展为课程目标,寻找到了课程的意义之源,扭转了千百年来把课程是为学习者的控制工具的局面;(2)以儿童的经验为课程的核心,这样找到了文化遗产、科学知识的教育价值;(3)摆正了儿童的人格发展与当前社会生活的关系。

26.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关系是什么?(五章三节)

从课程价值观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到“公平发展”与“个性发展”间的关系层面;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具有等价性,即是说二者拥有同等的价值,相辅相成、构成有机的整体;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二者有机统一,成为个性化课程的有机构成。

27.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是什么?(五章三节)(难度2)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两种不同的课程类型,二者在性质、特点、功能等方面各不相同。最明显的区别是前者有计划性、预期性的教育影响,而后者有非计划性、非预期性的教育影响。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间也有内在联系:一方面,显性课程的实施总是伴随着隐性课程,另一方面,隐性课程也在不断转化为显性课程。二者的动态转化过程是永恒的、无止境的。

28.班级授课组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五章四节)(难度2)(1)学生被分配在各自固定的班级;

(2)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3)教学一般分学科进行;

(4)教学内容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确定。

29.分组学习有哪些特点?(五章四节)(难度2)

⑴通过分组学习学生可以发展集体意识,发展作为集体一员共同地、自主地从事活动的能力;

⑵在分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能动的,尤其是成绩居于中下水平的学生,可以进行主动的、能动的学习,这可以大幅度减少同步学习中常见的学习分化现象;

⑶分组学习是学生共同地、自主地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通过它学生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0.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六章三节)(难度2)(1)特定课程变革的特征;(2)学区的特征;(3)学校的特征;(4)学校所处的外部环境。

四类因素缺一不可,四类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状态和水平是理想的,即是说四者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其动态交互作用能够产生合力

31.不同课程实施取向与相应的教学设计的特征是什么?(六章五节)(难度2)

(1)忠实取向,教学设计的特征:教学设计是一种工程、一种技术;教学设计本质上是“排斥教师”的;学生被孤立于教学设计之外。

(2)相互适应取向。教学设计的特征:教学设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教师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学生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

(3)课程创生取向。教学设计的特征:教学设计是一个持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体;学生是教学设计的主体。

3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是什么?(七章一节)(难度2)(1)需要评估;(2)诊断与修订课程;(3)比较与选择课程;(4)了解目标达成程度;(5)判断成效。

33.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七章二节)(难度2)

⑴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 ⑵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

⑶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 ⑷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的研究”的方法。

34.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有哪些?(七章二节)(难度2)

⑴目标取向的评价。把评价视为将课程计划或教学结果和预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相对照的过程。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的,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

⑵过程取向的评价。强调把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发、实施以及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全部情况纳入评价的范围,强调评价者与具体评价情境的交互作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⑶主体取向的评价。认为课程与教学评价使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它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它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

35.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是什么?(八章一节)(难度2)

(1)从研究内容看,正在超越“课程开发” 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2)从研究方法看,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走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

36.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八章一节)(难度2)

⑴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

⑵在课程内容上,既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信息技术知识,又把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 ⑶提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

⑷重视课程实施研究,重视教师进修; ⑸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

37.中国课程改革的未来走向是什么?(八章一节)(难度2)

(1)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位;

(2)在课程政策上,要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3)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

(4)在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处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

38.简述我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地位。(八章一节)(难度3)国家课程:是政府为保证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养而开发的课程。“国家课程”的水平是政府参与课程改革的主体性发挥程度的基本标志。

地方课程:指某一地方自主开发、实施和实施的课程。

校本课程:基于每一所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三级课程要统一、协调发展,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按合理的比例共同发展。

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各自的含义和目的以及我国的国情来看,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应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辅。具体的比例可以随着学段的不同而不同。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应以国家课程为主,地 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辅;随着年级的升高,在高中阶段应加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比例;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应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主,国家不宜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及其内容做太多的要求。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并不意味着排斥或否定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较大,部分课程能力较强的地区和学校应加大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力度,进一步探索并总结地方、学校管理课程、开发课程的经验。

39.教学研究的一般发展趋势是什么?(八章二节)(难度2)

(1)在理念层面,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2)在技术层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起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

(3)在基础层面,教学论已不再只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其研究开始置于多学科的基础之上。

40.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八章二节)(难度2)(1).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2).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因而是多元的,教学过程即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

(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六、案例分析:

1.请你结合下列案例,阐述发现性学习的特征。(难度2)老鼠有决策能力吗?

教科学课的王老师在开学伊始,就给学生布置科学研究的任务,要求他们自选一个课题,用两个半月的时间独立完成全部的研究过程,课题内容不限,但必须有独立见解。小黄同学选择的课题是测试小老鼠的决策能力。

他从宠物店买回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想出了一个用食物引诱老鼠钻洞的方法。他用一块硬纸板把大塑料狗笼一分为二,在硬纸板上一左一右开了两个洞,再把两个一尺长的纸筒接在洞口上。测试时,让小老鼠呆在一边,在另一边放上老鼠最爱吃的奶酪,然后测试老鼠钻过洞取得食物的时间。

他把整个测试过程分成3个阶段,每个阶段5天。第一阶段,主要是训练小老鼠钻洞。那只白色的小老鼠很机灵,每次只需十几秒钟就可以钻过纸洞,吃到食物。而那只小黄老鼠却是只实实在在的小笨蛋。它从来就没能明白,钻过洞就会别有洞天。第二阶段,主要是让老鼠知道左边的洞——此路不通,右边的洞则可以吃到食物。第三阶段是提供结论的阶段。

小黄同学做实验时,手里拿着秒表,一丝不苟地记下小老鼠每次通过右边洞获取食物的时间。别看那只小黄老鼠有时会拉一两个“引体向上”,却还是那么傻乎乎地不会钻洞。而那只小白老鼠则10次之中有8到9次知道从右边的洞钻入。

测试结束,几天后小黄同学完成了他的论文,那完全是一篇正正规规的研究报告,题目是:“老鼠有决策能力吗?”他的结论令人刮目相看。他写道:“研究的结论既没有支持老鼠没有决策能力的论点,也没有支持老鼠有决策能力的论点。因为,如果老鼠有决策能力,那只白老鼠就不应该走过左边的洞。但是如果老鼠没有一点记忆力的话,那只黄老鼠也不可能多次成功地选择右边的洞。所以最后的结论是,老鼠没有做出复杂决策的能力。但它们的简单记忆和本能会影响它们做出的决策。”

……

小黄同学的研究成果在学校组织的评选活动中获得了动物研究组的一等奖。答案:

发现学习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第一,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 第二,注重直觉思维; 第三,注重内部动机;

第四,注重信息的灵活提取。

【观点共7分,具体分析共4分。只要学生回答有道理,可酌情给分】

2.下列案例中,父亲的作法对吗?请你谈谈理由。(难度2)

湖北省公安县13岁的聂愿愿在1998年的高考中,以628分的高分考取华中理工大学。整个公安县考分超过600分的只有11人,聂愿愿只比第一名645分少17分。在该县考取华中理工大学的十几位考生中,聂愿愿成绩名列第二,一入校便获得该校二等奖学金。

聂愿愿受的是他父亲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聂其文制定了一个详细的教学计划,将12年的课程浓缩在4年内完成。他的方法突出一个“背”字,不仅要求儿子将语文、英语等课本背得滚瓜烂熟,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也要求一本一本地背诵。除了公式公理以外,还要背诵大量的例题。

聂愿愿高考成功后,聂其文名声大振,他对记者侃侃而谈,表示:“我想在教学方面实践一下自己的教学思想,从学前班到高中13年,我准备用10年完成。只要我能做到这一点,我就比其它学校成功,因为我节省了3年时间。”聂其文的女儿刚刚12岁,也于4年以前退学回家,聂其文打算在她身上再做一次“神童”试验。他说:“她今年已经学到高中课程,后年让她考大学。愿愿今年考大学时,周围的人百分之百地认为他考不上,考上以后,大家又说这是一个特例。当我的第二个孩子成功以后,我的教育方法才真正有说服力,那时我要把我的教育方法总结推广。” 记者来到华中理工大学,采访了聂愿愿。当问及父亲的教育方法时,孩子毫不迟疑地回答:“爸爸的方法不好。其实他 并不想这样做,主要是家里太穷了,他又自认为有学问,就自己教我。他只是拿几本教材让我背,其他什么资料都没有。爸爸每天都让我做功课,我又不想做,他动不动就打我。我对他恨得要死,每天都当家里的那堵墙是爸爸,对着打,打得手上都起了老茧。”聂愿愿接着描述了自己平时的生活情况:“我刚进高中时成绩很差,副科知识知道得很少。长江有多长,从哪里发源,在哪里入海,我都不知道。我每天早上5点40分起床,晚上12点才睡觉,现在想起来都害怕。”

父亲洋洋得意,儿子惊恐不安;父亲打算推广自己的教学方法,儿子却对父亲所谓的“方法”恨之入骨。到底谁对谁错呢?社会上众说纷纭。答案:

父亲的作法是错误的。违背义务教育法。

在教育目标上,把升学看着是学习的惟一目标。在师生关系上,父亲把儿子当成了自己的依附品。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死记硬背和体罚。

【观点共7分,具体分析共4分。只要学生回答有道理,可酌情给分】

3.请你阅读下列案例,谈谈你的认识。(难度3)过程就是目标 德国老师眼里的美术教育

市青少年宫美术班的孩子们还从来没有这样上过课:课桌被搬到室外的树荫下、没有黑板、没有规定具体的临摹对象和主题、没有限定材料和工具„„

来自德国杜伊斯堡的莱茵艺术学校美术老师布曼•布赫洛和坎帕•亚内克是应邀来汉进行美术教育交流的。在20天的教育活动中,她们没有教孩子们任何绘画技巧,而是先和孩子一起在少年宫逛了一圈,然后告诉他们:“所有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画、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都可以用。”孩子们的作品大大出乎家长们的意料:有画太阳的、有画树木的、有画小朋友的、还有画德国老师的„„更有意思的是,随手捡来的树叶、擦手的纸巾都被孩子们利用起来。二十几个小朋友的作品没有一张重复的,再熟悉不过的少年官,在孩子的眼里竟变得如此多姿多彩。

把白纸蒙在一枚硬币上,用铅笔来回涂抹,纸上就会留下硬币的形状,这也许只能算“雕虫小技”,但德国老师却鼓励孩子们用“雕虫小技”进行创作。一开始,孩子们纷纷找家长要硬币,布赫洛女士启发孩子们:“可以利用身边的任何一件东西。”很快,钥匙、颜料盒、树叶、环形针、钮扣等等都成了孩子们得心应手的工具。看着孩子们创造出来的“蔬菜大棚”、“龙卷风”、“雪花”、“五线谱”、“麻饼”,两位德国老师连声称赞。

两位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德两国孩子的想象力、对自然、对生活的感知力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中国孩子可能缺乏自由发挥的机会。但中国孩子在技巧方面已达到了—定水平。

亚内克女士告诉记者,德国孩子到12岁才开始系统学习绘画技巧,此前着重是培养他们的兴趣,因此德国孩子从入门到表现出技巧的过程可能很长。但他们有一句口号:“过程就是目标”,在兴趣培养阶段这种自由的教学方式,更容易发现个体之间的差别,看出谁更有天赋。

布赫洛女士还认为,中国的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期盼也许太高了,这样反而会抑制孩子天赋的发挥。答案:

“过程就是目标”的观点是英国课程专家斯腾豪斯在著名的过程模式中解放出来的。类似于生成性目标。目标一般是指结果,强调过程就是目标,这是一种新型的课程观。

这个目标是开放的,强调学生创造性,预先不进行精心的设计,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比较自由。这个观点也可能产生一些片面效果。

【观点共7分,具体分析共4分。只要学生回答有道理,可酌情给分】

4.下列材料中,老师的做法违反哪些教学要求?请具体分析。(难度2)

在小学低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教师正在带领学生学习“小画家”一课。该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说,冬天下雪了,大雪将整个原野都覆盖起来。清晨,小鹿、小鸡等小动物们都出来了,纷纷用自己的足或爪子在雪地上画出了美丽的图画。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以后,向学生们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青蛙”和“蛇”没有出来?不一会儿,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说:“老师,因为青蛙和蛇没有毛衣服,怕冷,所以呆在家里没出来。”老师听了以后很不高兴,用非常严厉的口吻说:“不知道就不要乱说!”在让这个学生坐下后,老师又问全班同学:“谁知道?谁能够告诉大家正确的答案?”这时候,教室里静极了,再也没有人起来回答。看到这种情形,老师说:“我告诉你们,青蛙和蛇是冷血动物,冬天需要冬眠,所以不可能出来。这个道理等你们上初中以后就明白了。” 答案:

1.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组织教学是正确的,符合这种讨论式教学的要求;

2.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标准答案不同,老师不能一概否定,其回答有合理的成分; 3.老师在无人敢回答时,自己讲出结论的作法与讨论式教学的要求有矛盾。【观点共7分,具体分析共4分。只要学生回答有道理,可酌情给分】

5.请你从下列材料中寻找三处情节或语句,结合教育学知识加以分析或批判。(难度3)

爱迪生8岁上学,他不仅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才能,反而常常使老师深感不快。一次,爱迪生对学校的新教具很好奇,他把教具全拆了,又装不回去,气得老师请来了他妈妈。老师对他妈妈说:“你的儿子太爱拆东西了,你要让他改改这个毛病!”“老师,我看你不对哟!我观察儿子很久了,他跟别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喜欢拆东西,你叫他改掉这一点,那我儿子不就跟别人一样了吗?”爱迪生的妈妈坚信这是儿子最大的优点。上数学课时,恩格尔老师在讲解算术题,爱迪生突然向老师发问:“老师,2+2为什么等于4?”老师觉得他又笨又调 皮,他反问道:“不等于4难道等于5?”爱迪生很想弄明白数字的奥秘,他想了又想,忍不住又问老师:“2+2为什么不可以等于5呢?”老师大为恼怒,他厉声训斥道:“爱迪生,你故意捣乱,给我滚出去!”爱迪生遭到责骂,委屈地奔出教室。

爱迪生回家以后告诉母亲:“妈妈,我想要知道加法的道理,可老师却骂我。”母亲听了儿子的叙述很生气,她找到学校批评老师:“恩格尔先生,你作为一个教师太不了解学生的心理。”恩格尔说:“我只管教书,不管什么学生的心理。”母亲说:“你这样教孩子,孩子怎么学得会?”这位老师带着爱迪生到一位有名的医生那里,请他检查一下爱迪生的头脑。因为爱迪生的脑袋是扁的,这位医生检查后说:“他的脑子坏了。”恩格尔告诉爱迪生的母亲:“你的孩子又笨又调皮,不管我怎么教,他都学不会。我不愿意教这样的学生。”结果,爱迪生只上三个月的学就离开了这所学校。爱迪生的母亲曾经当过小学老师,是个知书达理的人,她深知自己儿子的个性,不逼着孩子勉强上学,便挑起了“家庭教师”的重担。母亲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给他讲历史、文学、科学,与他讨论物理、化学问题。在母亲的辛勤培育下,爱迪生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答案:

爱迪生8岁上学,他不仅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才能,反而常常使老师深感不快。一次,爱迪生对学校的新教具很好奇,他把教具全拆了,又装不回去,气得老师请来了他妈妈【这是儿童本性和兴趣的正常表现,应该具体分析和疏导】。老师对他妈妈说:“你的儿子太爱拆东西了,你要让他改改这个毛病!”“老师,我看你不对哟!我观察儿子很久了,他跟别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喜欢拆东西,你叫他改掉这一点,那我儿子不就跟别人一样了吗?”爱迪生的妈妈坚信这是儿子最大的优点。

上数学课时,恩格尔老师在讲解算术题,爱迪生突然向老师发问:“老师,2+2为什么等于4?”老师觉得他又笨又调皮,他反问道:“不等于4难道等于5?”爱迪生很想弄明白数字的奥秘,他想了又想,忍不住又问老师:“2+2为什么不可以等于5呢?”【这是爱迪生好动脑筋,敢于提问的突出表现】老师大为恼怒,他厉声训斥道:“爱迪生,你故意捣乱,给我滚出去!”爱迪生遭到责骂,委屈地奔出教室。【老师不了解儿童的心理和现代教育理念,不尊重儿童,判断武断,莽撞从事】

爱迪生回家以后告诉母亲:“妈妈,我想要知道加法的道理,可老师却骂我。”母亲听了儿子的叙述很生气,她找到学校批评老师:“恩格尔先生,你作为一个教师太不了解学生的心理。”恩格尔说:“我只管教书,不管什么学生的心理。”【教学怎么能不管学生的心理呢?这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思想】母亲说:“你这样教孩子,孩子怎么学得会?”这位老师带着爱迪生到一位有名的医生那里,请他检查一下爱迪生的头脑。因为爱迪生的脑袋是扁的,这位医生检查后说:“他的脑子坏了。”恩格尔告诉爱迪生的母亲:“你的孩子又笨又调皮,不管我怎么教,他都学不会。我不愿意教这样的学生。”结果,爱迪生只上三个月的学就离开了这所学校。【老师不尊重家长,没有与家长谐调好关系】

爱迪生的母亲曾经当过小学老师,是个知书达理的人,她深知自己儿子的个性,不逼着孩子勉强上学,便挑起了“家庭教师”的重担。母亲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给他讲历史、文学、科学,与他讨论物理、化学问题。在母亲的辛勤培育下,爱迪生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爱迪生的母亲非常信赖和赏识自己的孩子,懂得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求知欲、尊重孩子、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因材施教】

【除了这几处以外,学生找到的其他地方,只要合理就行。答对三个观点即给满分7分,具体分析共4分】

6.请你阅读以下资料,根据教学和评价理论谈谈自己的观点。(难度3)

我们该怎样对待“笨”孩子

——沈阳一13岁女生自杀引起市民强烈反响

„„当记者赶到魏巍家时,她静静地躺在床上,就好像睡着了似的。书桌上散乱地堆满了未写完的作业和书本。她的母亲哭着告诉记者,“五一”放假前,孩子因为在一次测验中写错了6个字,班主任佟老师罚她将写错的每个字重写3000遍,孩子为此写到下半夜两三点钟,还没写完。第二天上学,又因为写错字,佟老师又罚她每个字写1000遍。“孩子根本写不完,邻居帮着写也写不完,我看着不忍心,也帮着孩子写,又怕被老师发现字体不对,就得模仿孩子的字体写。”孩子的母亲一提起魏巍就痛哭不已,“是这些作业害死了我的孩子啊!” 魏巍在临终前留下两个字条,其中一个用了10个惊叹号:“妈你回来叫我!!不管我怎么不想起来,你也得把我叫起来!!因为我要写作业——魏巍。”另—份是:“我真是活着太累了,还不如死了算了,也许这样对大家都有好处。妈,今天我向学校请了假,你不要生气,这是我最后一次请假了。” 孩子的父亲颤抖着打开遗书,一字一泪地念叨着,—遍又一遍。“那天晚上,孩子一直写到11点多(班主任假前罚魏巍写的作业),后来小巍说胃痛,我们没想太多,以为她想偷懒,就没理她,怕她写不完作业又要挨老师罚,就告诉她一定要把作业写完”。魏巍的父亲沉痛地告诉记者:“第二天,学校的马校长说:‘孩子的死,大家都很痛心,但这和老师一点关系没有,我们学校严格执行教委的减负规定,家长反映的错一个字罚写3000遍的情况是失实的,我们的老师绝对没有这么做过。我也对六年一班的所有学生做过调查,根本没有这事。她死在家里,学校没有任何责任,只能表示痛心和慰问。’”该校长表示,他调查了解到的情况是,这些字是孩子平时练字积累下来的,并不是罚写的作业。记者从魏巍生前没有写完的一摞厚厚的稿纸中随机抽掉了—份写有“怨”字的稿纸,正反两面正好3000字,而这个“怨”字恰恰是魏巍语文试卷中的一个错字。马校长对此解释说:“孩子练字,随便从哪儿找都可以找个字练,从卷纸上找字练也不足为奇。”魏巍的班主任也否认罚写作业的事,而且还表示魏巍学习成绩一直很差,不太爱学习。魏巍的亲属气愤地说:“孩子既然成绩差,不爱学习,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压迫下又怎么可能去练字,而且一练就是3000遍呢?” 在记者采访中,很多家长痛心地说:“孩子答错题被罚简直就是家常便饭,现在想起来太后怕了”,如果我们“体罚式”的育人方法再继续下去,悲剧还会在我们身边重演。铁西区某厂王女士说,上三年级的孩子每当考试或作业写错了都要被罚,虽然没有被罚3000遍,但几十遍、上百遍的情况常有。每当看到只有9岁的孩子深更半夜还在做题,当家长的就心痛,有时看到孩子太累了,就模仿孩子的笔迹帮孩子写两篇。王女士接着哽咽地说,看到小魏巍的不幸,她真担心不知哪—天,她幼小的女儿是不是也会想不开„„。也有众多的家长向学校、老师发出给“笨”孩子留有一片成长的天空的呼声。一位姓张的父亲几乎一字一泪地说,他上六年级的孩子同魏巍一样也不是很聪明,确切地说应该算是个“笨”孩子,在班级总是后几名,被老师罚、被老师损太平常了。可孩子自尊心非常强,一度精神恍惚、萎靡不 振,多么精彩的电视节目也引不出孩子原本灿烂的笑容。几个月前,孩子竟对他说,活着太没有意思了,老师不喜欢她,学生也不再接近她。家里人生怕孩子想不开,在生活各方面尽量满足孩子,并想方设法与老师沟通,让同学们多和自己的孩子玩。这位家长苦恼地说,每个孩子的素质不一样,有差别是难免的,不可能每个孩子都成为专家、学者,他多么希望老师能因材施教,欣赏每个孩子的优点,进行赏识教育,为后进学生树立成长的信心。

答案:

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为:

(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2)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

(1)把评价视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协商” 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

(2)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对评价者)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

【观点共7分,具体分析共4分。只要学生回答有道理,可酌情给分】

7.请你阅读下列案例,从课程理论角度谈谈你的认识。(难度3)

在高一第一学期的语文课本中,真正从语文的角度来编选的篇目大约只占一半,其余一半则大体上是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考虑,而且还是五、六十年代那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便是写景抒情文章也是如此„„象报告文学这种注重新闻性、现实性的文体,课文中选的仍然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这篇五十年代的作品„„(议论文)除了领袖讲话和鲁迅作品之外,其余几乎都是一些人云亦云、毫无新意的平庸之作。而更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总共二十八篇课文中,竟没有一篇是反映当代社会生活、议论精辟、文字精彩的作品。仿佛使用这本教材的老师和学生不是生活在二十世纪末,而是生活在五、六十年代的人。答案: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经验,不能过多选择过去时代的内容,尤其是已经淘汰了的内容。关于这种思想有三种不同的观点: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超越论。(P200)【观点共7分,具体分析共4分。只要学生回答有道理,可酌情给分】

8.请你阅读下列案例,从课程理论角度谈谈你的认识。(难度3)寓言与愚言

从上海市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我读到两则很有意思的寓言。一则寓言说,一只鹿很喜欢自己的角,而不喜欢那瘦长的四条腿。当它遇见老虎时,正是漂亮的角妨碍了它在森林里的逃窜,幸好那四条腿又机灵又有力,才得以逃脱虎口。另一则寓言说,一只公鸡很为自己美丽的羽毛而骄傲,它想与动物界的同伴们谈谈羽毛的美丽,可老牛谆谆告诫说:美丽有什么用呢?要为大家做好事才是有用的。于是,公鸡赶紧夹起尾巴,恪守打鸣之职。我原先很羡慕上海的中小学生,可读到这两则寓言后,我对他们有点怜悯——他们在中国最好的学习条件下,所学的竟是这种愚蠢的东西。这两则寓言的功利主义倾向,正好表现了小农和小市民的狭窄浅薄的人生观和文化观。如果是村巷父母这样教育子女,此种教育恰与他们卑屈的地位、贫弱的能力、苍白的想象相谐和。他们唯有这样地实在、这样的功利,才能在重重压力下获得起码的生存条件。„„教育正是要改变这种状况,教育的全称是“文化教育”。„„ 答案: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经验,不能过多选择过去时代的内容,尤其是已经淘汰了的内容。课程内容即儿童的经验,要选择儿童感兴趣的、熟悉的内容。

【观点共7分,具体分析共4分。只要学生回答有道理,可酌情给分】

七、论述题:

1.请你阅读以下材料,并归纳出卢梭教学思想的特点。(一章二节)(难度2)

卢梭认为:“你提出一些他能理解的问题,让他自己去理解。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东西,不是由于你的告诉而是由于他自己的理解。不要教他这样那样的学问,而要由他自己去发现那些学问。你一旦在他心中用权威代替了理智,他就不再运用他的理智了,他将为别人的见解所左右。”(1)主张自然教育;(2)主张发现教学;

(3)主张培养学生的理性和独立人格。

2.论述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关系。(一章四节)(难度3)

对于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由于两者词义上的模糊,中外专家的不同认识,也由于文化传统特别是教育传统的影响,至今仍未有比较一致的见解。汇总起来,有这样一些看法: ⑴“小课程与小教学观”:课程与教学分离

这种观念认为课程和教学各自相对独立,互不交叉。并阐述了课程与教学“两者相互独立和相互分离”的观点。这具体表现为课程是在教学过程之前、教学情境之外预设的目标、内容与计划,因而课程是规定的、制度化的文本;教学则是教师的事,教学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传授教学内容的方法、手段与过程。

⑵“大教学观”:教学包含课程

认为教学是上位概念,课程是包含于其中的,只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在这种对课程与教学的理解中,课程往往是教学内容的代名词,属于教学的一部分;课程也往往被具体化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这样三部分。⑶“大课程观”:课程包含教学

与前者相反,这种看法认为课程所涵盖的范围要宽于教学,教学只不过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课程几乎囊括了 教育的所有问题,课程即教育,教育即课程。“大课程观”在我国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在改革实践中,教改是作为课改的落实环节来进行的。

⑷“整合观”: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整合的观念发端于二十世纪初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他指出,课程与教学分离问题的根源在于认识论上的对象与活动、目的与手段、内容与过程的二元对立。针对此,他提出了认识的“连续性”原则来消解上述的二元对立,并系统地阐述了以“经验”为基础将儿童与学科统一起来、将课程与教学整合为一体的思想。20世纪课程与教学的重新整合:提出“课程教学”的理念,把重心置于理解活生生的教学情境,课程与教学再一次融合起来。

3.论述泰勒的目标模式。(二章一节)(难度3)

在课程目标方面,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强调目标在课程设计中的核心地位,并主张将目标行为化。在目标的表述上要求使用由“行为”和“内容”构成的二维图表。在课程内容的组织方面,它提出了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原则。

提出了经典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确定教育目的,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教育计划。教育目标既作用于学习经验,又作用于评价。目标既是选择、创造和组织学习经验的指南和关键因素,又是开发评价程序和评价工具的规范。正因如此,确定教育目标既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也是课程开发的归宿。目标因素构成课程开发的核心。

优点:它的原理建立在行为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吸收了现代科学的研究的方法论,这种模式的可操作性很强,这种模式容易为教师所接受和应用。

缺点:这个模式将目标分解为内容和行为两个方面与知识的本质是矛盾的;这个模式与控制思想结合在一起,过高地估计了我们理解学习过程和预测学习结果的能力;这种模式是建立在理性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基础上的,忽视了过程的价值,忽视了主体的创造性发展和个性发展。(答题者可以联系实际问题来谈)

4.比较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与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及其对实际教学的启示。(二章二节)(难度3)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如转换、组合、领悟等)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这种学习的基本特征是: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注重直觉思维;注重学习内部动机;注重信息的灵活提取。

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就是学生运用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知识吸收并固定新学习的知识的过程,即知识的同化过程。他认为,发现学习、接受学习与意义学习、机械学习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有可能是意义学习或机械学习。

发现学习有助于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和自信心;有助于记忆的保持。但是发现法更适合低年级,适合教基础概念或原理,有助于远迁移能力的培养,其缺点是太浪费时间,课堂上难以把握;奥苏伯尔的讲解式教学有助于大量知识信息的系统传授,更适合高年级,适合新概念间的联系,省时,有助于近迁移能力的培养,但在远迁移能力的培养方面不及发现法。

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两种方式设计教学,一般是以有意义接受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以发现学习为辅助学习方式,合理安排,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答题者可以结合具体实际来谈自己的看法)

5.什么是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课程与教学目标,在课程与教学实践中,这两种目标发挥了什么功效?(三章二节)(难度2)生成性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的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生成性。

表现性目标,指在教育情境的种种遭遇中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关注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适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安排。功效:

第一,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把教师和学生看作教育过程、教育情境的共同创造者,学生是自己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发展的评判者、指导者,与行为目标相对,这里隐含的是一种超越性、发展性的价值取向,符合现代教育的本质。第二,把课程与教学实践引向民主、合作与对话交流,营造了更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愤。第三,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和创造性得到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标示着课程目标取向发展的新趋势。但是并不是说目标设置不应该追求具体性 可操作性,而是不应该以牺牲价值特性为代价,同时这也对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答题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谈自己的看法)

6.比较几种典型教学方法的异同。(四章二节)(难度3)

提示型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提示活动教授课程内容、学生接受并内化这些内容的方式。

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

自主型教学方法是学生独立地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所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

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学习方式:接受性学习、社会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提示型教学方法适合于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新知识、新信息;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适合于“集体思维过程”的运用,适合于社会态度的养成;自主型教学方法适合于独立探究与发现,适合于自主性人格的发展。联系:三种教学方法彼此之间相互渗透,彼此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连续体,当不同教学方法视具体教育情境的需要而优化组合、恰当运用的时候,它们彼此之间会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三种教学方法及相应的三种学习方式在相互作用中形成一个连续体。对任何一个学习者而已,三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 容和目的有所侧重,但是不能绝对排斥其他教学方式。(答题者可以根据教学实践来谈个人的理解)

7.请你联系一个实例,论述选择教学方法的要求。(四章二节)(难度2)(1)要符合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2)要适合特定课程内容。(3)要形成一个具体内在统一性的体系或结构

8.请你联系一个实例,论述组织和引导课堂讨论的策略。(五章二节)(难度2)

(1)创设课堂讨论情境,提出富有挑战性的、真正吸引学生的、有价值的问题与课题。

(2)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展开挑战,要绝对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创造良好的讨论氛围。(3)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课堂讨论习惯与规范。

9.请你联系教育实际,论述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五章三节)(难度2)

(1)活动课程的学习是当下的活生生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核心,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经验及其生长需要。

(2)在活动课程中,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存在。

(3)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

(4)经验课程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

10.论述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及其特点和相互关系。(五章三节)(难度2)

学科课程是使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强调以学科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课程组织循着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有助于组织教学和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经验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强调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强调教材的心理组织,把人类的文化遗产以儿童的经验为核心整合起来;摆正了儿童的人格发展与当前社会生活的关系,把儿童视为生活于现实生活中的儿童。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的关系:本质上是儿童当下的心理经验与凝结在学科中的逻辑经验之间的关系,不能对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持一种非此即彼的二元论的态度。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是两种不同的课程,前者以儿童当前的活生生的心理经验为基点,后者以学科中的逻辑经验为基点。但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经验课程并不排斥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排斥的是逻辑经验脱离儿童的心理经验从而阻碍儿童的发展;学科经验也并不排斥儿童的心理经验,排斥的是盲目沉醉于儿童当前的经验发展水平从而抑制儿童经验的进一步发展。

11.论述班级授课组织的优势与不足。(五章四节)(难度2)

班级授课组织是将学生分配到固定的班级,教师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分科教学,教学内容根据国家规定的课时标准确定。

优势:⑴相同或相近年龄和水平的学生组织到一起,教师可以同时教授许多学生。而且在集体中,学生彼此之间可以相互作用、相互交流,有助于学生社会性的健全发展。⑵教学按规定的课时来安排,可以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有利于预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地顺利完成。⑶分科教学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可以按规定学科进行系统讲授,学生也可借此获得系统地知识技能。⑷按照国家规定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可以保证所有公民基础学力的形成。缺陷:⑴班级授课组织在某种意义上是应现代工业——科技文明提高效率的需求而在实践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所以容易走向“效率驱动、控制本位”的极端。⑵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容易走向“一刀切”、“划一主义”⑶班级授课组织尽管便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但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不易于充分发挥。⑷容易导致以书本知识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养成。

12.试比较课程实施的三个基本取向,并结合实际谈谈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研究对指导课程改革的启示。(六章二节)(难度3)

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即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本质上是受“技术理性”的支配。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该取向在本质上受“实践理性”支配。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支配。

第一,三种取向各有其存在价值,因为它们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课程实施的本质,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第二,三种取向各有其局限性。忠实取向把课程变革成为线性地实施预定的课程计划的过程,使课程实施变革成为一个机械的、技术化的程序,抹杀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价值。相互适应取向本身比较模糊,带有折中主义色彩。课程创生取向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对实践界的要求很高,它推行的范围也比较有限。第三,从忠实取向到相互适应取向再到课程创生取向,意味着在课程变革中从追求“技术理性”到追求“实践理性”、再到追求“解放理性”,这体现了课程变革的发展方向。

启示:1.把课程实施研究纳入课程变革之中,使之成为课程变革这个系统的有机构成。2.课程变革应将具体教育情境和社区情境的因素纳入自身之中,课程变革应具有变通性。3.课程变革必须最大限度地弘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这是课程变革成败的关键。

(答题者可以结合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谈自己的看法)

13.请你阅读以下资料,并归纳出美国课程标准的特点。(难度2)美国大陆中部六洲语言艺术标准(节选)二级水平:小学高级(3-5年级)

参与小组讨论;

在课堂上提问(如,当他思路混乱时,寻求他人的观点和评论);

对提问和评论做出应答(如,提出论据支持某观点);

倾听同学和成年人的谈话(如,不打断、面对发言者,提问、阐述发言者的观点,以证实自己的理解,对言语做出反馈);

当向别人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尽力做到有一个清晰的主要观点;

作口头陈述的同时做出眼神的变流;

口头陈述组织观点(如,使内容组织得贴切于听众、使用标签或其它记忆辅助品,总结主要观点);

听且识别劝说性的信息(如,电视广告、同辈群体发出的命令、要求以及压力);

识别出谈话中所使用的非言语线索;

识别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不同情况所使用语言的不同方式(如,从一店主处购物,向父母索要物品,同姊妹争辩,同朋友谈话)。

中部六州小学高级(3—5年级)阅读标准(节选)

收集和使用与研究目的有关的资料

二级水平:小学高级(3—5年级)

使用各种策略确定调查的题目(如,灵感、列举问题、联想);

使用百科全书收集资料;

使用字典收集资料;

使用关键字、索引、相互参照及书名寻找资料;

使用多种多样的信息表现形式(如,地图、图表、照片)寻找资料;

使用图标的形式收集和记录信息(如,笔记、注释,图表、表格);

将资料整理成书面报告或总结;

展示阅读过程中一般技能和策略方面的能力。

美国课程标准的特点大致为:具体可操作、重视收集信息的技能、强调表达训练、重视讨论和研究能力。

14.请你阅读以下资料,根据课程理论谈谈自己的观点。(难度2)

在高一第一学期的语文课本中,真正从语文的角度来编选的篇目大约只占一半,其余一半则大体上是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考虑,而且还是五、六十年代那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便是写景抒情文章也是如此„„象报告文学这种注重新闻性、现实性的文体,课文中选的仍然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这篇五十年代的作品„„议论文除了领袖讲话和鲁迅作品之外,其余几乎都是一些人云亦云、毫无新意的平庸之作。而更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总共二十八篇课文中,竟没有一篇是反映当代社会生活、议论精辟、文字精采的作品。仿佛使用这本教材的老师和学生不是生活在二十世纪末,而是生活在五、六十年代的人。

(王丽:《中学语文教学手记》,《北京文学》1997年第11 期)

(1)从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中全面地精选语文内容。

(2)语文课程内容要能够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现状、需求和发展潮流。

(3)选择语文课程内容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经验、需要、兴趣。

15. 试论卢梭和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思想。(难度2)卢梭发现教学论的内涵:(1)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

(2)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

(3)活动教学与实物教学是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

(4)发现教学指向于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思想: 发现行为具有如下价值:

(1)一切真知都是自己发现的,发现行为因而成为教育追求的目标。(2)发现行为有助于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3)发现行为有助于引起学习的内部动机和自信心。

(4)发现行为有助于记忆的保持。发现学习具有如下一些特征:(1)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2)注重直觉思维。(3)注重内部动机。(4)注重信息的灵活提取。

16.试论赞可夫新体系的教学论原则。(1)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5)使全体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请你阅读以下资料,根据教学和评价理论谈谈自己的观点。

我们该怎样对待“笨”孩子

——沈阳一13岁女生自杀引起市民强烈反响 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为:

(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2)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

(1)把评价视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协商” 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

(2)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对评价者)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

第四篇:《电子商务概论》练习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电子商务概论》练习测试题库

本科

一、选择题

1、Internet是目前全世界规模最大、信息资源最多的计算机网络,它是一个:____C___。A.外部网 B.专用网 C.公共信息网 D.城域网

2、网上零售是典型的电子商务在___B____的应用。

A.企业一企业 B.企业一消费者 C.企业一政府 D.消费者一政府

3、www.xiexiebang.com C.net D.gov

29、电子商务认证中心的核心职能是____C____。A.颁发数字证书 B.管理数字证书 C.颁发和管理数字证书 D.审查数字证书 30、电子现金的特点是:___C____。

A.适合大额消费 B.每笔交易必须通过银行,因此比较安全

C.交易时可以直接将资金从一个持卡人账户转移到另一个账户 D.必须通过智能卡完成交易

31、网页是www.xiexiebang.communication)5与企业间电子商务模式相比,电子交易市场有何特征?有哪些利润来源? 特征:(1)集中化的市场;(2)中立、公平、公正;(3)标准化;(4)透明性。

利润来源:交易费、拍卖佣金、软件许可费、广告费、信息使用费、会员费、信息发布费等。6垂直网站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垂直网站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专业技能和拥有的资源。

首先,网站经营者必须具备丰富的行业知识和经验,并在这个行业领域里具有权威性,能让买卖双方对其提供的中介信息服务有信赖感。

其次,网站经营者必须拥有该行业领域丰富的信息资源基础。第三,网站必须拥有忠诚的客户群

7、网上商场的基本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网上商场由3个基本部分组成:商场网站,为顾客提供在线购物的场所;配送系统,负责商品的配送;银行及认证系统,负责顾客身份的确认及货款结算。

8我国企业现阶段开展企业间电子商务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分析访问统计报告实际上是由服务器上的统计程序自动记录的关于网站访问者行为的文件,它可以告诉网站管理人员网站的访问者来自何方,他们经由什么途径访问的网站,他们是在什么时候访问网站的,他们访问了哪些网页以及他们在每一网页上停留了多长时间等。这样,企业就可以随时跟踪客户需求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产品策略及营销策略,更快、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9我国企业现阶段开展企业间电子商务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我国企业间电子商务主要有以下4种方式:

(1)加入一些网上的BtoB站点或相关的电子商务交易市场,如“阿里巴巴”、“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等站点;(2)企业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等网上工具进行网上信息搜寻与信息发布,寻找客户、展示产品等;(3)把一些交易从传统方式转移到网上来;(4)在网上为企业客户提供售后服务。

10电子商务系统的结构分为哪几个层次?每一层的功能是什么?涉及到哪些基本技术? 由四个层次:

(1)网络层:信息传送的载体和用户接入的手段,是电子商务的网络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远程通信网(Telecom)、有线电视网(Cable TV)、无线通信网(Wireless)和因特网(Internet)。(2)信息层:多媒体信息发布与传输层。电子邮件(E—mail)、文件传输服务(FTP)、电子数据交换(EDI)、HTML。(3)商务基础服务层:也称一般业务服务层或贸易服务的基础设施,是电子商务基础平台。这一层实现的是为了方便交易所提供的通用的业务服务,是所有企业、个人在网上进行贸易时都会用到的服务。它主要包括:安全(保证商业信息安全传输的方式)、认证(买卖双方合法性的认证)、电子支付工具技术等,(4)电子商务应用层:是电子商务的具体应用,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它对企业电子商务活动提供具体的支持。企业内部网Intranet和Web站点的集成。1.11网络新闻与传统媒体比较有哪些优势?存在哪些问题?

第一.网络新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第二,网络新闻的传播范围广、时效性强;第三,网络新闻具有可储存性和可检索性;第四,网络新闻具有很强的交互性

网络传播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负面作用,如计算机犯罪、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假新闻假信息传播、色情泛滥、个人隐私遭到侵犯、知识产权遭到侵犯等等。

在信息传播方面,中国网站目前突出的问题有:①新闻信息真实性问题;②有害信息传播增多问题;③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12简述电子商务的优势和劣势

电子商务依托网络的优势和特点,也具有相应的优势:商务速度更快捷、商务联系更广泛、商务信息更丰富、商务沟通更互动、商务成本更低廉。

与传统商务活动相比,电子商务活动具有高效率、低成本、超时空性、虚拟化、透明化等特点。

但目前电子商务存在安全问题、社会信用问题、政策法律环境不完善、社会信息化水平低、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四、论述题

1直接交易模式与第三方交易模式特点与优点之比较。

答:直接交易是指消费者和生产者或者需求方和供应方,直接利用网络形式所开展的买卖活动。这种买卖交易的最大特点是供需直接见面,环节少,速度快,费用低。

电子商务直接交易的优点:第一、它能够有效地减少交易环节,大幅度地降低交易成本,从而降低消费者所得到的商品的最终价格。第二,电子商务直销能够有效地减少售后服务的技术支持费用。

电子商务直销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购买者对实物没有直接的感知,在很多情况下可能产生错误的判断,而某些生产者也可能利用网络广告对自己的产品进行不实的宣传,甚至可能打出虚假广告欺骗顾客。第二,购买者利用信用卡进行网络交易,不可避免地要将自己的密码等输入计算机,由于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犯罪分子可能利用各种高新科技的作案手段窃取密码,进而盗窃用户的钱款。

第三方交易模式也叫中介交易,是通过网络商品交易中心即虚拟网络市场进行的商品交易。在这种交易过程中,网络商品交易中心以Internet为基础,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软件技术,将商品供应商、采购商和银行紧密地联系起来,为客户提供市场信息、商品交易、仓储配送、贷款结算等全方位的服务。

其优点是:第一,第三方为买卖双方展现了一个巨大的世界市场。每一个参加者都能够充分地宣传自己的产品,及时地沟通交易信息,最大程度地完成产品交易。这样的网络商品中介机构通过网络彼此连接起来,进而形成全球性的大市场。第二,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交易中“拿钱不给货”和“拿货不给钱”两大难题。第三、在结算方式上,网络商品交易中心一般采用统一集中的结算模式,即在指定的商业银行开设统一的结算账户,对结算资金实行统一管理,有效地避免了多形式、多层次的资金截留、占用和挪用,提高了资金的风险防范能力。

2、试述电子商务系统的特点。

答: 商务性:即提供买卖交易的服务、手段和机会。它实现了社会商务活动方式、消费方式、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及其组织结构与职能的改变,电子商务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为商务活动服务的。因此,电子商务系统是专门针对商务业务发生过程和数据处理过程的,是专门围绕商务活动而展开的一个信息系统的分支。

集成性和可扩展性:电子商务系统是一个现代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标准

化技术、数据交换技术等技术的集成系统。突出特点就是将财务、销售、库存管理、生产部门和管理部门集成一体化运行,Internet技术与企业内部信息系统集成为一个整体,有效地集成新、老技术,使事务处理体现出整体性和统一性。良好的集成性能使企业的全部应用有效地建筑在电子商务系统的平台之上。而系统的可扩展性,是电子商务系统正常运行和继续提高的保证。

安全性:系统(尤其是企业内部网Intranet)的安全性是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

无论从技术角度上看,还是从商业机密的角度上看,安全保密性一向是被重视的重点之一。企业依靠网络所进行的商务活动和与商务决策相关的数据信息是电子商务系统的重点保护对象,因此要为电子商务系统建立并采取技术上的和管理上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不因偶然的或其他原因遭破坏、更改、泄露,使系统能够连续正确的运行。

3、为什么说电子商务是一种以顾客关系管理为核心的生产经营形态?

答:(1)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顾客具有更大的主动权。互联网使得顾客能方便快捷地获得各类信息,顾客置身于全球市场的环境,传统商务实体市场所造成的商务信息获取障碍已不复存在(信息不对称),实体市场壁垒所带来的购、销障碍已不复存在,顾客有着很大的商品选择空间。

(2)企业竞争的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把以产品为中心或经营为中心的战略转移到以顾客为中心战略。电子商务环境下,由于厂家都在提高产品质量,因此单靠产品的质量已难以留住顾客,电子商务环境下,顾客对服务的要求超过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这些都迫使企业把经营中心转移到以顾客为中心,顾客关系管理成为了企业的市场经营中心,顾客导向的理念成为生产经营的管理文化的核心,深度发展顾客中心战略成为了基本的战略决策。

(3)电子商务为企业提供了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的技术支持和环境。电子商务中的客户关系管理为企业加强客户的联系,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提供了技术保障。电子商务中的个性化服务、顾客定制、敏捷生产等应用可以满足顾客的各种各样的,真正实现以顾客为中心。

4、为什么说随着电子商务应用的深入,将越来越表现出企业联盟的形态? 答:要点:(1)企业为适应变化的环境,更专注于核心竞争力;

(2)信息更加透明;

(3)消费者主权加强;

(4)电子商务技术提供了技术基础。

参考答案:电子商务将促使企业之间结成更为广泛的联系,并改变着它们的关系的本质。这是因为,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任何一家企业要想赢得并巩固其市场地位,都极其需要与其它公司结盟,做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整体形成顾客服务优势。

相关企业间策略联盟,分工整合形成梦幻组合,乃至组成虚拟企业等,它们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企业之间的合作的性质,而是组成了电子商务共同体。各企业集中力量于自己的核心业务,把自己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业务外包出去,通过合作来竞争。比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技术更新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和技术力量,为了减少成本投入,更好地吸引顾客,获取市场地位,企业尤其是传统生产企业将采取平台接入、技术外购、技术托管的方式,而把精力投向公司的市场开发、产品、流程和收益等方面的战略思考。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公司之间结成机动灵活的外购联盟,会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企业之间的广泛联系,对于完善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五篇:《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练习题库及答案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本科

一.单选题

1.科学研究的根本特征是___。A客观;B准确;C创造;D学术价值

2.大样本是指按随机原则选取的被试数量在___以上的样本。A15;B30;C40;D50 3.学前儿童是指___儿童。A0-6;7周岁;B0-6岁;C0-3岁;D0-5岁

4.基础研究又被称为___,它是以建立和发展某门学科的理论体系为目的的研究。

A定性研究;B定量研究;C基本理论研究;D应用研究

5.着重运用描述性分析来试图理解某种现象或问题的性质或意义的研究是___。

A应用研究;B定量研究;C基础研究;D定性研究 6.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时期是___。

A 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B 20世纪30年代;C 20世纪初;D 20世纪50年代 7.抽样偏差小,则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___。A不好;B好

8.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是___ 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A学前教育;B教育科学;C科学;D学前教育科学 9.保证观察活动具有统一性和客观性的基本条件是___。

A制定计划;B确定观察对象;C观察报告撰写;D执行计划

10.在现场观察过程中出现的预料之外的对观察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的事件叫___。

A突发事件;B不利事件;C典型事;D意外事件

11.科学表现为___。A系统化的知识体系;B系统化的结论;C一般性知识;D一般性结论 12.在课题适用的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体叫___。A个体;B总体;C样本;D大样本 13.研究者选取研究对象的方法和程序叫___。A随机抽样;B抽查;C抽样;D选择 14.19世纪末以前是学前教育研究的___时期。

A萌芽时期;B迅速发展时期;C多样化时期;D以自然观察和经验总结为主 15.对比组时间系列设计是___的延伸。

A单组时间系列设计;B不等控制组前后测设计;C固定组比较设计;D单组前后测设计 16.________是主要运用数据和量度来描述研究内容的特征或变化的研究。

A定量研究;B定性研究;C基础研究;D理论研究

17.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是___的一个分支学科。A学前教育科学;B学前教育;C科学;D教育科学

18.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___。A可行性原则;B价值性原则;C系统性原则;D客观性原则 19.封闭性问卷也叫___。A结构型问卷;B无结构性问卷;C送发问卷;D邮寄问卷 20.论文的主体部分是___。A摘要;B正文;C标题;D引文注释 21.使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进行的测验是___。

A操作测验;B目标参照测验;C标准化测验;D常模参照测验 22.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部分个体叫___ A样本;B随机样本;C大样本;D小样本

23.行动研究法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___于1946年提出的。A裴斯泰洛齐;B库尔特勒温;C卢梭;D福碌贝尔 24._____是指以设计和开发方便适用的教育产品为目的的研究。A基础研究;B应用研究;C现场研究;D开发研究 25.科研活动的主题是___。A科研课题;B问题;C研究目的;D研究内容

26.学前教育个案研究中最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手段是___。A测验;B调查;C观察;D访谈 27.文字资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___。A客观;B准确;C庞杂;D“去伪存真” 28.主要运用数据和量度来描述研究内容的特征或变化的研究是___。

A定性;B开发研究;C定量研究;D综合研究 29.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综合化和系统化时期在___。

A20世纪初;B20世纪60年代;C20世纪50年代以后;D20世纪30年代 30.标志两列变量相互关系的量数称为___。

A相关系数;B方差;C标准差;D中数答案: 单选

1.C 2.B 3.A 4.C 5.D 6.A 7.B 8.D

9.D

10.A 11.A 12.B 13.C 14.D

15.A 16.A 17.B

18.D 19.A

20.B 21.C 22.B 23.B 24.D 25.A 26.C 27.D28.C29.C30.A 多选题

1.BC 2.ABCD 3.ABD

4.ABC 5.ABCD

6.ABCD 7.ABC 8.ACD 9.BCD 10.ABCD

11.AD12.ACD13.AB14.ABCD

15.BCD

16.ABD

17.ABC 18.AD 19.AC

20.ABD

21.BC 22.ABC 23.BCD 24.ABCD 25.BCD 26.ABD

27.BCD

28.BCD 29.ACD

30.AB

31.AD 32.BCD 33.ABD 34.ABC 35.ABC 36.ABCD

37.ABC38.ABD

39.ABCD

40.AD 二.多选题

1.根据对观察的环境条件是否进行控制和改变,观察法分为___。

A直接观察法;B实验观察法;C自然观察法;D间接观察法

2.观察记录表的主要形式有___。A事件记录表;B时间取样记录表;C行为核对表;D等级评定记录表 3.自编测验的优点在于___。A针对性强;B灵活性强;C节约时间;D操作相对简便 4.前实验设计常见的模式有___。

A单组后测设计;B单组前后测设计;C固定组比较设计;D单组时间系列设计 5.运用个案法研究学前教育问题时,一般由___四个基本步骤组成。

A选定个案研究对象;B制订研究计划;C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D形成研究结论和撰写研究报告 6.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用来收集资料的主要方法有___。A观察;B问卷;C访谈;D测验

7.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研究阶段有___。A研究实施阶段;B研究准备阶段;C研究总结阶段;D研究评价阶段 8.文字资料整理的基本要求是___。A真实;B及时;C具体;D简明扼要

9.观察记录的主要方法有___。A日记记录法;B描述记录法;C仪器记录法;D表格记录法 10.抽样包括___步骤。A规定研究总体;B判断并纠正抽样偏差;C抽取样本;D确定样本容量

11.根据观察时是否借助仪器设备,观察法分为___。A直接观察法;B实验观察法;C自然观察法;D间接观察法 12.在实验实施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具体有___。

A操纵自变量;B控制自变量;C观察和测量因变量;D控制无关变量

13.根据一次访谈对象的多少,可将访谈分为___。A个别访谈;B集体访谈;C直接访谈;D间接访谈 14.测试的准备工作有___。

A掌握测验的基本知识技能;B熟悉测量量表;C准备测验要使用的材料和场所;D做好测验约定 15.教育实验内在效度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即___。

A实验设计的可行性;B实验设计的科学性水平;

C实验者对自变量操纵的正确性;D实验者对无关变量控制的有效性

16.关于教育事实的研究报告有___。A教育调查报告;B教育实验报告;C专著;D教育观察报告 17.研究准备阶段包括___步骤。A选择课题;B研究设计;C制订工作计划;D评定计划 18.根据研究的目的不同,可以将学前教育研究的课题分为___。

A理论性课题;B横向来源的课题;C因果性课题;D应用性课题

19.观察者具备的观察条件有___。A观察者的主客观条件;B观察目的;C观察设备;D观察活动的特点 20.教育科研成果表述包括___步骤。

A确定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拟定题目;B研究报告或论文的写作;C整理资料;D拟订写作提纲 21.根据是否对观察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观察法分为___。

A时间取样观察法;B有结构观察法;C无结构观察法;D事件取样观察法 22.教育实验的基本要素是___。A因变量;B自变量;C无关变量;D控制变量

23.在实施访谈调查时,其过程一般由___组成。A访谈内容介绍;B访谈准备;C预备性谈话;D正式提问 24.影响教育实验外在效度的因素有___。

A测验的交互作用;B抽样偏差和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C实验安排的副效应;D多重处理干扰 25.和其他研究方法相比较而言,个案研究法具有___的特点。

A研究过程的开放性;B研究手段的多样性;C研究内容的广泛性;D研究对象的独特性 26.同其他形式的教育科研成果相比较而言,科研报告具有___特点。A规范性;B客观性和准确性;C学术性;D新颖性

27.观察的准备包括___。A确定观察时间;B做好观察的计划;C培训观察人员;D边观察边思考 28.根据研究活动对问题探讨的深度,可将课题分为___。

A应用性课题;B描述性课题;C因果性课题;D预测性课题

29.描述记录法可分为___。A佚事记录法;B表格记录法;C日记描述法;D连续记录法 30.整理和分析资料时要注意___问题。

A对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要及时;B对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要客观;C整理资料要规范;D对资料的整理要仔细 31.根据对研究对象行为取样的方式不同,观察法分为___。

A时间取样观察法;B有结构观察法;C无结构观察法;D事件取样观察法

32.测验法的优点是___。A效率高;B比较准确可靠;C施测过程容易控制;D结果处理方便 33.评价者在建立教育成果评价的标准体系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是___。

A一致性;B精练可行性;C学术性;D可测性

34.数据资料整理的一般步骤有___。A数据资料的检查;B数据资料的分类;C数据资料的呈现;D数据资料的评价 35.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问卷调查与其他形式的调查相比,其优势表现在:___。

A收集资料的效率高;B能获取多种形式的资料;C匿名性强;D节约研究资源

36.确定先进的、有推广价值的经验的标准有___。A现实性;B典型性;C适用性;D创造性 37.科研报告的引言应包括的内容有___。

A对研究问题的清晰的界定和描述;B问题研究的背景和缘由;C提出并阐述研究假设;D研究过程 38.按照课题的来源不同可以将课题分为___。

A纵向来源的课题;B因果性课题;C横向来源的课题;D研究者自选课题 39.选择观察方法时应系统地考虑___因素。

A观察的目的;B研究对象活动的特点;C被观察者的条件;D观察者具备的观察条件

40.根据研究者是否对访谈过程进行控制和访谈过程是否使用经过严格设计的问卷或提纲,访谈分为___。

A非结构性访谈;B间接访谈;C直接访谈;D结构性访谈 三.名词解释

1.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就是研究者以科学的理论思想为指导,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学前教育的现象和问题所进行的研究,是人类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2.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就是要求研究者在学前教育科研活动中运用系统的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以提高研究结论的科学性水平;要求研究者在教育活动内外、在各种因素的普遍联系中来探索规律,并充分认识研究活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在工作中的相互关系,优化研究活动的各种因素,追求研究活动的整体功能。3.应用研究: 应用研究则是将基础研究的理论成果应用于特定的实践活动,寻求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解决教育活动现存的实际问题的研究。

4.实验设计: 所谓实验设计,是根据实验课题的研究目的,为科学地验证理论假设而对实验的条件、实验的形式和实验的操作程序等所作的具体计划和安排,并形成和制定完整的实验计划。

5.观察法: 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运用感官或者借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来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前教育活动和学前教育儿童身心变化及其行为表现进行考察,以系统地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6.研究资料的分析: 研究资料的分析是研究者在对原始的研究资料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对资料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各种各类的研究资料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具体剖析,以求发现各种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探求教育活动规律的科研活动。7.科研设计: 所谓科研设计,就是研究者在遵循科学认识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对具体的课题的研究活动中各方面的工作和活动过程进行构思和计划、协调科研活动的各种要素,以便正确有效地达到认识客观事物的目的,获得科学结论的活动。

8.问卷: 在科学研究活动中,问卷就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编制而成的用以反映研究内容、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文件、是研究者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工具。其内容和形式往往根据研究的自的和内容不同而各不相同。

9.个案追踪研究:所谓个案追踪研究,就是研究者从选定的时间开始,在往后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对研究对象有计划地进行跟踪考察,运用各种手段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和揭示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与趋势的个案研究。

10.数据资料:.数据资料是指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通过调查、观察、测验等方法得到的用数量形式来表现的有关资料,如幼儿测验的成绩分数等。

11.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就是人们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规范,探究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 律,以便发现新事物、获得新知识的社会活动。

12.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就是要求研究工作者要以有效地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和科学性水平为研究活动的宗旨,在研究过程中使研究活动符合学前教育的基本要求,并尽可能做到研究活动和教育活动的和谐统一,防止和避免研究工作对儿童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13.观察设计: 所谓观察设计就是研究者为了提高观察过程的客观性和观察结果的真实性,对观察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观察活动的环境条件、观察对象等因素进行全面的规划。

14.科研报告: 科研报告是用来系统地阐述某项教育实证研究的活动及其成果研究文章,它是教育科研成果的一种重要形式。

15.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观测因变量来揭示教育活动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6.正相关: 正相关是指两列变量的变动方向相同,即一种变量变动时,另一种变量也发生或大或小的同方向的变动。17.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是在科研活动中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研究所要具体探讨的问题的本质或规律所做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的解释,是研究者针对某一研究课题在研究活动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研究结论。

18.主观偏见: 所谓主观偏见,就是在观察过程中,因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观察者对观察结果所作的不符合客观性原则的或不公正的评价、判断和解释。

19.统计回归:统计回归,即被试组中前测分数极高或极低的被试在实验期间发生较大的变化,而使后测中的成绩发生较大变化而影响数据总体特征的现象。

20.定量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方法是评价者通过借用或编制评价工具、运用数量化的手段来对教育科研成果进行评价的方法。

21.横向研究:横向研究是研究者就某一教育现象或问题在同一时间内又上某一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行为表现进行考察和比较的研究,也叫横断研究。22.伦理性原则:伦理性原则是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给他们造成身心伤害。

23.教育实验的内在效度:教育实验的内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可解释程度和可归因程度,或者说是实验的结果(因变量的变化)能否归因于实验者对自变量操纵的程度。

24.文字资料:文字资料是指以文字记录下来的反映研究对象行为的性质、特点及其变化以及研究对象的意见、态度等方面信息的描述性资料。

25.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性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它通过研究者对教育实际活动中表现出的具体问题进行预诊、阐述、收集信息、制定一定行动计划和实施行动等具体步骤来解决具体的实践问题,能将研究和行动(教育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适合从事教育实践工作的教师使用。

26.选题的可行性原则:选题的可行性原则就是研究者应根据主客观条件来选择研究课题,以保证课题的研究工作能顺利地、高质量地完成,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27.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就是研究活动的分析单位,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研究对象通常是作为个体的婴幼儿、教师或家长,但在一些课题研究活动中,其研究对象也可以是教育机构(如幼儿园、学前班等)或行政区域(如区、县、市等)。

28.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就是一般能力测验,即对被试的智力水平进行的测量,其测验的内容主要是被试的观察、想象、记忆、判断、推理、创造等方面的能力。

29.教育经验: 教育经验就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获取的从事教育活动的有效的知识和技能,是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工作中努力探索和不断思考的结晶,是通过日积月累而逐渐形成和丰富起来的。

30.个案研究报告:个案研究报告是研究者用以总结和呈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以及研究结论的综合性研究文献。

31.问题:所谓问题是人们在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中遇到的疑难和矛盾,它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事物在认识上的不足。32.应用性课题:应用性课题是指以改造学前教育实践活动为目的,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具体的各种学前教育活动的途径和方法的课题。

33.有结构观察法:有结构观察法是指在观察前有明确的观察目标、详细的观察内容和指标体系,能对整个观察过程进行系统、有效的控制,并要求有完整的观察记录的观察。

34.产品分析:产品分析又称活动产品分析,它是研究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和分析研究对象的有代表性的活动产 品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特点的一种研究手段。

35.双盲法: 所谓双盲法,即研究者在实验中既不让实验的主试也不让被试了解实验的真实目的和意图,这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主试的态度、被试间自变量的扩散等方面的无关变量。

36.课题选择的创新性原则: 课题选择的创新性原则就是要求研究者选择的课题是该领域中前人或他人所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使研究过程或研究的结论能有新的发现,产生新的认识,为人们提供新的知识。37.非随机抽样: 非随机抽样是指不用严格遵循随机性原则而进行的抽样。

38.准实验: 准实验是指在实验中未按随机原则来选择和分配被试,只把已有的研究对象作为被试,且只对无关变量作尽可能的控制的实验。

39.结构访谈: 结构访谈又称标准化记谈,是指访谈者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和事先规定的访谈内容依次向访谈对象提问,并要求受访者按规定的标准回答提问的正式访谈。

40.教育经验总结法: 所谓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指在不进行特殊处理和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人们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对从实践中获得的教育经验进行分析和概括,从而实现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

四.填空

1.实验课题的评价,即评价实验课题研究的___和对教育实践活动的___的大小。2.在实验研究中自变量来源于___和___。

3.教育经验总结法根据其对经验加工的深度不同,可分为___和___。

4.发现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为教育经验总结确立___,是运用这种科研方法的第一步。5.课题论证的过程的实质上是___。

6.根据抽取的研究对象数量的多少,成组研究又分为___和___。7.根据抽样是否按随机性原则进行可将其分为___和___两大类。

8.要选好调查对象,就必须系统地考虑调查的___、___、___等问题。

9.根据研究者是否控制问题回答的形式,可以将问卷分为___ 和___两种。10.开展问卷调查的前提是___和___。

11.个案研究只选择单一的___ 或____、____作为研究对象。12.良好的观察应由三个部分组成,即____、____和____。

13.实验计划是对实验设计工作的____,也是规范实验活动的____。14.直接影响着研究结论的科学性水平是___和___ 的方法是否恰当。15.演绎法一般分为____和____两种。16.研究资料一般有____和____两种。

17.根据对观察的环境条件是否进行控制和改变,观察法分为____和____。18.常用的统计参数主要有____、____和____。

19.如果要收集态度资料或行为资料,调查可以选择____和____。20.事实性问题一般涉及三种事实:____、____和 ____。

21.教育科研论文的学术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____,二是____。22.在观察研究中,观察指标一般有三种类型,即____、____和____。23.个案研究是一个____、____、____活动过程。

24.原始资料根据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____和____两大类。25.结果表达的形式一般有____、____和____。26.画人测验可用于测量____至____岁儿童的智力。

27.根据测试的方式和使用的材料不同,可将测验分为____和____。28.测试题目的编排一般是应遵循____、____的逻辑顺序。

29.数据资料的检查是指对所收集到的原始数据的____、____ 和____进行必要的质量审核。30.个案法主要的实施方式有三种,即____、____和 ____。

答案:1.理论意义;指导价值

2.研究目的;实验假设

3.描述性总结;解释性总结

4.科研课题

5.确定课题选择的正确性的过程

6.大样本研究;小样本研究

7.随机抽样;非随机抽样

8.总体;样本数量;抽样方法

9.封闭性问卷;开放性问卷

10.编制;设计问卷

11.个体;团体;事件

12.注意;感知;理解

13.总结;行动纲领

14.资料整理;分析

15.公理演绎法;假设演绎法

16.数据资料;文字资料

17.自然观察法;实验观察法

18.集中量数;差异量数;相关系数

19.访谈;测验

20.人口学资料;事物的状态;人的实际行为

21.科学性;创新性

22.定类指标;定序指标;定比指标

23.有目的的;连续的;系统的24.文字资料;数据资料

25.表格;图;文字

26.4;10 27.纸笔测验;操作测验

28.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

29.有效性;正确性;完整性

30.个案追踪研究;个案追因研究;个案临床研究 五.简答题

1.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内容主要有:学前教育科学活动的性质、特点、类型和原则,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收集研究资料、整理和分析研究资料的具体方法,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述和对学前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2.要能选择一个好的课题,必须完成哪几方面的工作? 答:首先,从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际工作中去发现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并通过反复思考使问题明朗化、操作化。其次,针对发现的问题去系统地查阅已有的文献资料,并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和整理。最后,就是对初步确立的课题进行分析。

3.课题论证在科研活动中的意义?

答:1)能进一步确认课题的研究价值,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2)课题论证是争取课题立项和经费资助的需要。(3)能充分展示研究者的科研态度和科研能力。4.观察法对教育研究有什么作用?

答:1)能进一步确认课题的研究价值,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2)课题论证是争取课题立项和经费资助的需要。(3)能充分展示研究者的科研态度和科研能力。5.操纵自变量有什么要求?

答:1)能进一步确认课题的研究价值,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2)课题论证是争取课题立项和经费资助的需要。(3)能充分展示研究者的科研态度和科研能力。6.教育实验计划评价的内容有哪些? 答:它包括:(1)对实验课题的评价;(2)对实验假设的评价;(3)对实验内容的评价;(4)对实验程序安排上的评价;(5)对实验设计的统计方法的评价即评价统计方法选择的合理性,检验和说明假设的正确性与有效性等。7.行动研究法有何优点? 答:行动研究法的优点有:(1)行动研究法可以有效地研究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2)行动研究法有益于推动群众性的教育科学研究;(3)行动研究法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8.个案研究过程中要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

答:具体的个案研究要收集的资料往往会随研究的目的和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应着重收集以下四个方面的资料:(1)反映研究对象基本情况的资料;(2)反映研究对象活动和成长过程及发展状况的资料;(3)反映研究对象所在单位(或团体)情况的资料;(4)反映研究对象的家庭与社会背景的主要资料。9.在学前教育研究中,怎样理论联系实际?

答:一方面需要学习者系统地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需要善于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和思考,并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概念、规则的理解,单凭记忆是无法掌握科研方法、形成科研能力的。10.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有哪些?

答: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教育实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和行动研究法。11.应用性课题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应用性课题的主要特征是着重探讨运用科学的理论和一般的原则来解决教育工作中具体的实际问题,课题研究形成的结论多为操作型和程序性知识,对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12.直接观察有什么优点?

答:直接观察多是观察者以面对面的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其优点有二:一是能避免因中介环节引起的遗漏与差错,获得直接、具体而生动的真实资料;二是观察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及时地调整观察的重点、及时地抓住各种重要的细节、使观察更全面,重点更突出。13.问卷调查有何局限性?

答:其局限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由于问卷中的问题都是用文字或符号的形式表述,也要求调查对象用文字或符号来填答,这就对调查对象的阅读能力和表达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文盲或文化程度不高的人难以适应问卷的要 求,尤其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儿童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就被排斥在问卷调查对象的范围之外。第二,由于问卷多是在研究者不在调查现场的情况下由调查对象自由填答,且填答者不在问卷上署名,这样所获资料的真实性无法核对和评估。

14.设计一份问卷应该考虑哪些问题?

答:设计一份符合研究要求的问卷,要系统地考虑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问卷的结构、问题的陈述、问题的回答形式、问题的编排顺序等等。15.直接访谈的特点是什么?

答:直接访谈的突出特点是,访谈者与被访谈者能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主要优势在于能使访谈者深入地探讨有关的问题,了解访谈者的思想、态度、情感及其他有关情况;能使访谈者亲自观察到被访谈者在访谈过程中的非语言信息,从而加深对谈话内容的理解,并可作为评价资料真实性的依据。但也可能给被访谈者造成某些心理压力。16.测验法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为建立和检验研究假设提供材料和依据;为研究者选择和鉴定被试提供可行的方法;能对研究尤其是实验研究中被试的身心变化进行测定和评价。17.教育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答:包括:(1)明确研究的问题,提出研究假设;(2)分析和确定实验变量;(3)设计各种变量的处理方法;(4)选择实验模式;(5)形成实验计划。18.在实验中如何确定因变量?

答:在确定实验要观测的因变量时,首先应考虑因变量与实验的一致性,即因变量应具体地反映出实验目的达到的程度。其次,要考虑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即因变量必须能反映出自变量操纵所形成的影响或所产生的结果。19.如何理解教育经验的回溯性?

答:教育经验总结法要在教育经验产生之后才会有研究的对象,而且在研究过程中一般是通过对影响产生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分析,以及对经验产生和发展过程的回顾和反思来探讨学前教育活动的某些规律,因而从研究的方式上看,教育经验总是回溯性的,是反思性的。

20.运用分析方法来分析研究的文字资料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 在运用分析方法来分析研究的文字资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分析必须有总体目标和整体观念,不能为分析而分析;(2)分析必须按一定的标准和规则来进行,而且在确立分析标准时应考虑如何有助于认识事物的内在特点或本质属性;(3)分析应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21.为什么要开展学前教育研究

答: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基于人们对学前儿童和学前教育活动有着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以及在认识基础上对教育实践活动的科学性的自觉追求的。因此,学前教育工作者对学前教育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是势在必行的工作。22.怎样保证所选择的课题具有创新性?

答:研究者一方面要注意紧密关注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上研究活动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研究者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来审视那些已经被研究过的问题,从中发现新的创造空间。23.怎样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新的课题?

答:首先,可从对相关文献的研读中去寻找课题,在阅读文献时注重发现以前别人所完成的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前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而表现出的不足。其次,在研究过程中应注重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变化,发现新的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第三,在研究过程中注意不放过任何有意义的“特殊”现象。24.如何选取调查对象?

答:就调查对象而言,首先应严格界定总体的范围和属性,对调查总体的界定应具体包括对象总体中个体的单位(如是幼儿园、班级还是幼儿、教师等)、对象的年龄范围、职业种类、地域分布等特点。其次要根据研究的需要和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来确定样本容量(即调查对象的数量)和具体的抽象方法。25.设计出的问卷答案应符合什么要求?

答:从答案的内容上分析,设计出的答案应符合下列要求:(1)答案的意义要明确、简洁;(2)各个选项应相对独立,选项之间不应有相互包含或彼此交叉的情况;(3)有层次的选项应层次分明,有一定的区分度,且选项排列讲究逻辑性顺序。

26.单组前后测设计的方法是什么?

答:在这种设计中,实验者也只确立一个被试组,且不按随机原则选出实验对象。在对被试进行一次因变量观测(前测)之后再在被试组中进行自变量操纵,在完成系统的自变量操纵之后,再对被试进行一次因变量观测(后测),通过 比较被试在两次因变量观测中成绩的差异来解释和描述自变量操纵的效果。27.影响教育试验内在效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有8种因素:偶然事件、成熟程度、测验迁移、统计回归、选样偏差、测验误差、被试缺失、选样与成熟的交互作用。

28.教育经验总结应收集哪些资料?

答:一般来说,下面四个方面的资料是应力求收集齐备的:⑴创造经验及与经验形成相关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资料;⑵教育经验产生过程的资料;⑶教育经验产生的环境资料;⑷经验效果资料 29.说明个案追踪研究有哪些功能。

答:个案追踪研究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功能:一是考察和分析研究对象身心发展(或某种特殊的能力、品质)变化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描述其在特定时间发展变化的过程与规律;二是考察和分析某种教育因素或环境因素在教育对象身心发展中所形成的影响,尤其是长久的、潜在的影响。30.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其主要的内容有:学前教育活动的本质,学前教育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学前教育和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之间的关系,学前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中外学前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学前教育管理,幼儿教师的素质及其培养,幼、小衔接等。

31.在学前教育科研活动中要贯彻伦理性原则,对研究者有何要求?

答:尊重受试者的权利;研究活动不给被试者造成不恰当的压力;要慎重解释研究材料或研究结果。32.选择科研课题的方法有哪些?

答:被确定的观察内容必须满足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应准确地反映由研究目的所决定的课题研究内容,另一方面应具有操作性,即能用观察法清楚明确地将其从研究对象复杂多样的行为表现中或相关事件中剥离出来。33.对要确定的观察内容有什么要求?

答:被确定的观察内容必须满足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应准确地反映由研究目的所决定的课题研究内容,另一方面应具有操作性,即能用观察法清楚明确地将其从研究对象复杂多样的行为表现中或相关事件中剥离出来。34.学前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答:过程包括:(1)确定调查的目的与内容;(2)选择调查手段,编制或选用调查工具;(3)选取调查对象;(4)制订调查计划;(5)收集和整理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35.访谈调查有何优点?

答:访谈调查主要的优点有:(1)访谈调查的过程能灵活、深入;(2)访谈调查能够获得直接、可靠的研究资料;(3)访谈调查有利于调查者主动性的发挥。36.选择量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选择量表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1)量表功能与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的适切性;(2)量表的标准化程度;(3)测验的形式要适用于特定的研究对象。

37.教育实验的总结和评价工作有哪些? 答:.有三方面的工作:(1)对实验中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实验假设进行检验并得出实验研究的结论。(2)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的评价,分析实验的内、外在效度。(3)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的过程和结论进行全面的表述。

38.教育经验总结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教育经验总结应正确区分现象与本质、准确揭示教育经验中所包含的教育规律;教育经验总结必须以实践为基础,以事实为依据,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经验总结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并注重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有机结合。

39.根据研究参与者的不同,行动研究法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答:根据研究参与者的不同,行动研究法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1)教师个人单独进行的行动研究;(2)由学校或托幼机构组织的研究小组进行的研究;(3)由专家、教师、行政人员等组成的研究集体开展的行动研究。40.怎么理解个案研究对象的独特性?

答:案法只选取单个的个体、团体或教育案例作为研究对象,这个研究对象相对于总体来说可能是典型的,也可能不是典型的,但无论典型与否,都应使研究具备某种特殊的意义,而这种研究的特殊意义则取决于研究对象本身的某种特殊性。

下载《英语教学论》练习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英语教学论》练习题库及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美》阅读练习及答案(范文大全)

    《论美》阅读练习及答案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

    生物学教学论题库(及部分答案)

    第一章 中学生物学课程 (一)名词解释 1、课程标准 由教育部颁发的带有指令性的、重要的国家课程檔,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二)填空题 1、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经济法学》练习题库及答案详解(范文大全)

    《经济法学》练习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纳税义务人是指负担纳税义务的......

    导游大赛练习题库二答案

    试卷三 一、判断题(判断对的请选A,判断错的请选B) 1. 独立自主原则不仅适用于国家间的关系,而且也适用于政党间的关系,它是中国共产党发展与其他各国政党相互关系的准则。 答案:A......

    导游大赛练习题库三答案

    一、判断题(判断对的请选A,判断错的请选B) 1.仰韶文化因在陶器上绘制彩色图案而被称为“彩陶文化”,西安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的典型遗址。 答案:A 2.东周的前半期称为春秋,因周王朝......

    练习题库(税收基础知识_分章及答案)

    税收基础知识练习题库 第一章 税收内函 一、填空: 1、税收产生取决于两个相互影响的前提条件:一是 经济条件,即私有制的存在,二是 社会条件,即国家的产生和存在。。 2、我国税收......

    小学英语教学论123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小学英语“情趣教学”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语言学习本身是较为单调枯燥的,而一......

    劳动法学随堂练习题库及答案(2013上半年)

    《劳动法学》随堂练习题库 张凤凉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劳动法律关系的核心和实质是( )。 A.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B.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 C.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D.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