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端午节的传承与发展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中国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可分为三大部分:采药祛病、驱毒避邪;保生护命、爱国为民;龙舟竞渡,追思先哲。端午节在传入日本后,其文化内涵与日本的社会、文化相结合,在秉承了驱毒避邪、保生护命的文化内涵的同时,抛却了龙舟竞渡、追思先哲的文化意义,进而演变成为了祈祷男孩健康成长的“儿童节”。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端午节亦称“端阳”、“天中节”、“女儿节”、“诗人节”、“龙船节”、“解粽节”、“地腊节”、“蒲节”、“重五节”等,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端午节在当代社会己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节日,日本的端午节即传自中国。本文试围绕端午节的文化内涵、端午文化与日本固有信仰的结合及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从一个侧面揭示日本吸收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过程。
一、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仅以所引诸多命名,就可见端午节起源之复杂。归纳起来,大致可分六种:一是纪念屈原。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曰:“屈原五月五日投泪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这是百姓中最流行的说法。二是纪念介子推。《琴操》曰:‘“介子绥割胖股以吱重耳。重耳复国,子绥独无所得。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终不肯出,文公令播山求之,子绥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三是纪念陈临。《初学记》卷四引三国谢承《后汉书》日:“陈临为苍梧太守,推诚而理,导人以孝梯。临微去后,本郡以五月五日祠临东城门上,令小童洁服舞之。”四是纪念曹娥或伍子青。三国邯郸淳写的《曹娥碑》:“孝女曹娥者,上虞曹吁之女也。„„盯能抚节按歌,婆婆乐神,以汉安二年五月时迎五(伍)君(宋章樵注:伍子青为涛神)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五是祭图腾龙。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端节的历史教育》联系了《说苑·奉使》《战国策·赵策》所记的吴越之民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推论出吴越民族在五月份日照最长的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图腾祭,距今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六是夏至的演变。宗嚓的《荆楚岁时记》记载有夏至食粽的习俗,隋人杜台卿的《玉烛宝典》亦云龙舟赛为夏至节的主要活动内容。
端午节时值春夏之交,其习俗活动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里,我们把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分为三大部分:采药祛病、驱毒避邪;保生护命、爱国为民;龙舟竞渡,追思先哲。
(一)采药祛病、驱毒避邪
端午节时值阴历五月,气候潮湿多变,此时人体免疫力最低,也是瘟疫流行的季节。鉴于五月多禁忌,民间便相应产生了许多防瘟避疫的习俗。《养生要集》曰:“味苦,小温,生汉中南郑山谷,五月五日采之。”孙思邀《千金方》记载:“(五月)五日取葵自微炒为末,患淋者食前温酒服一钱,立愈。”另外,《艺文类聚》卷四引《夏小正》口:“此月畜药,以镯除毒气也。”人们为了顺利度过这个恶月,采药来驱除毒气。兰草在古代民俗观念中有避邪的功效,以兰草煎汤沐浴是古代一种常见的祛病方法。江苏《如皋县志》:“端午采泽兰煎汤沐浴,昔人所谓浴兰汤者是也。”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说:“香兰乃香草,能辟不祥。”在门上悬挂艾营,是另一种驱邪的方法。《荆楚岁时记》中写道:“五月五日,四民并蹋一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镶毒气。”(二)保生护命、爱国为民
避兵灾是端午节的另一节俗。历代的战争给百姓带来无尽的灾难,因此,人们在端午节的各种活动中对避兵灾寄予了理想。《荆楚岁时记》谓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即指五彩丝有避兵灾的用途,故五彩丝亦名“辟兵增”。晋葛洪《抱朴子·杂应》说“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着心前”,可以避五兵。在《仙药》篇中又谓在五月五日日中时取万岁蟾蛛,“阴乾百日,以其左足画地,即为流水,带其左手于身,辟五兵,若敌人射己者,弓弩矢皆反还自向也”。这些带有超现实性质的理想,其实寄予了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和厌倦、对和平生活的无限向往。
(三)龙舟竞渡,追思先哲
龙舟竞渡活动是将端午节推向高潮的节目,宋代词人杨无咎《喜山溪·端午有怀新淦》词云:“崇仙岸左,争看竞龙舟,人汹汹,鼓冬冬,不觉金乌坠。”
到了汉末魏晋之时,关于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吴越传说是为了纪念军事家伍子青;会稽人以此日纪念孝女曹娥;山西传说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晋国的忠义之士介子推。《荆楚岁时记》言:“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泪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揖以拯之,炯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尧。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而观之。”该观点认为竞渡是为了纪念屈原。由于屈原的情操为人敬仰,此说很快取代了其他诸说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将节日习俗与历史人物的纪念联系起来,端午节的意义便在防瘟避疫的基础上,增添了祭祀屈原、追思先哲的新义,使得这一平常的夏季节日,在唐宋之后逐渐升华为一个全国性的民俗大节。
二、端午节文化在日本的传承
阳历五月五日是日本的“端午句”(端午节),在日本古时又称“曹蒲节”。端午节是奈良至平安时期由中国传人日本的。古代日本端午节的习俗大体上仿效中国风俗,日本对中国端午节文化的传承清况大体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采药祛病、驱毒避邪
在端午节使用营蒲这一行为出现在中国的《荆楚岁时记》等诸多图书之中。在日本奈良时代的天平胜宝五年(753年),该书开始被日本的贵族阶级所阅读。《荆楚岁时记》对日本的节日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端午节原先是宫中的节日活动,之后作为贵族阶级和神社、寺院的庆祝活动而传到了地方,并最终成为一般民众在家里举行的庆祝活动。在一千两百年后的今天,“端午的筋句”(端午节)使用富蒲的民俗依然保存着。
据史料记载,推古、皇极等各朝皆在五月初五举行特别仪式,即采草药和骑马射箭两项。在平安时代,宫廷举办的节俗活动日趋隆重。每年节前,天皇都要降旨采集葛蒲、艾篙等应季植物,各地官府则组织人员采摘并进献宫中。届时,宫中屋稽上遍插营蒲,柱子上张挂香囊,室内装饰营蒲、艾篙编织的花轿,御用裁缝编织首蒲冠进献天皇。此外,天皇还要在宫中设首蒲宴,赴宴官员头戴御赐的葛蒲冠,席间饮用雄黄酒,吃五色粽子,宫女们则要换上中国式服装侍候左右。这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营蒲的芳香可以祛除恶魔和瘟疫的缘故。
在现代的日本社会,每逢端午节临近时,人们会在屋檐下挂上营蒲;孩子洗澡时,家长会在小孩子的头上缠绕营蒲叶,希望孩子健康成长;有些妇人还会将其挂在头发上,或作为钗头。营蒲本身有浓烈的挥发气味,悬于门上或插在头发上,可消除异味,清洁空气,有益人们的健康。(二)保生护命、爱国为民
古代日本举行的端午活动,其意义是以悬营蒲等为表现形式的“保生护命”。从飞鸟、奈良一直到平安时代,古代日本所举行的端午活动,大都出于“保生护命”的目的,基本上保持着中国端午的特色。尽管飞鸟时代的节俗内容尚不完整,但人们已经意识到端午节的意义并试图模仿。到了平安时代,端午节开始从一个非定期性节日发展为一年一度的定期性节日,并逐渐从朝廷普及到民间,节俗内容也随之愈益丰富多采。具有“保生护命”意义的端午节俗之所以为日本所接受,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生的欲望、消除其对于死的恐惧。
三、端午节文化在日本的发展
日本于昭和23(1948年)年7月制定了《关于国民节日的法律》,将端午节的名字改为“子供”(儿童节),成为现代日本的11个法定节日之一,全国放假一天。在这一天,全国各地举行各式各样的以孩子为中心的活动。另一方面,作为“端午箭句”(端午节),祈祷男孩子健康成长的民俗活动也进行着。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南方的龙舟竞渡,一直没有出现在古代日本的端午活动中,直到德川时代竞渡才开始出现在长崎等地区,属于地方性节俗。据此可以推断,传人日本的端午习俗可能源自中国端午的北方系统。龙舟竞渡自端午节俗中的脱落,意味着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中以屈原为对象的“追思先哲”意义在日本的消逝。然而其骑马射箭、崇尚武力和挂鲤鱼旗、祈求健康等含义则发展了出来。(一)骑马射箭,崇尚武力
飞鸟时代的端午骑射由宫廷独自举办,到平安时代已经发展成为宫廷和贵族们都要举办的大规模的节俗活动。骑射之仪,是天皇在“武德殿”观看左右近卫府军骑马射箭的仪式,赛事在五月三日至六日间进行。参赛马匹由亲王、公卿们进献,数目依爵位之高低而有所不同。仪式结束后,乐队奏雅乐,获胜一方向天皇献舞谢恩,失利一方则将马匹如数献给天皇。除了宫廷举办的骑射之仪外,贵族们还要在私宅举行骑射比赛,其场面之热闹并不亚于宫中。
平安时代的骑射目的是为了比武练兵,这与应季植物“首蒲”有关。葛蒲叶子扁平,上尖下宽,形状似剑。镰仓时代的人们注意到这一特征并发现汉字“营蒲”的日语读音与汉字“尚武”和“腾负”的读音相同,于是,葛蒲成为了日本端午节不可或缺的植物,端午节也倍受武士阶级的青睐,被称为“尚武之节”。这一名称的改变,除了语音相谐这个原因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即新兴的武士阶级继承了宫廷骑射的传统,并为之注人了反映自身生活的内容。(二)挂鲤鱼旗、祈求健康
端午节俗中原有的关注儿童的因素逐渐与日本固有习俗融为一体,日本端午从一个全民性的节日变异而成了一个男儿之节。鲤鱼旗,是一种布制或纸制的圆筒空心、_上绘鲤鱼图案、可随风飘舞的旗状物。它分为蓝、黑、红三种,蓝色为主,黑、红色为辅,分别代表男儿及其父母。
鲤鱼旗出自德川时代的市民叮人阶层并深受武士阶级的欢迎,其寓意有三:其一是向社会宣示竖旗人家未来战士的人数。其二与中国的传说“鲤鱼跳龙门”有关。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由此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或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埠雅·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清李元《蠕范·物体》:“鲤„„黄者每岁季春逆流登龙门山,天火自后烧其尾,则化为龙。”尽管德川民众也从这个传说中汲取了类似的内涵,但在没有科举考试和文官制度的德川日本,逆流前进、奋发向上的结果,并不意味着读书人的金榜题名或官场角逐者的升官发财,而是意味着追思祖先的武功,祈求神灵保佑男儿健康成长,成为像武士那样勇猛善战的英雄。鲤鱼旗的第三个寓意是赞美勇敢无比、临死不惧的人生态度。这个寓意取自“离水鲤鱼”的特性。鲤鱼离水后,几乎不做任何挣扎,即使放在砧板上也一动不动,甚至身受刀伤也依然不动。这种从容就死的凛然态度,深受武士阶级的赞赏,因为他们崇尚危难之际能够镇定自若地献出生命的勇敢精神。当然,在中国文化中,鲤鱼是吉祥和勇敢的象征,但这种勇敢并非取自离水鲤鱼的特性,而是取自它不畏艰险、逆流而上的坚定信念与来到龙门前奋起一跃时的决然态度。同为鲤鱼,一个象征着幸运与生机,一个象征着痛苦与死心,鲤鱼的文化内涵中日两国也大有不同。
至今端午节已不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节日,早已流传至周边各国,虽然有着一个相同的名字,有着共同的起源,但在漫长的演变历程中,外国端午节内涵早已跟国内大不相同,不仅其在国家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各异,而且庆祝方式也有着天壤之别。如日本端午节又称儿童节,是男孩子的节日。这一天有男孩子的家庭,竖起鲤鱼旗,吃粽子和柏叶饼来祝贺。竖鲤鱼旗是希望孩子像鲤鱼那样健康成长,有中国“望子成龙”的意思。而备受争议的中韩端午之争更多的体现的重视本国传统节日并尊重他国文化,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别太大,并不存在谁抢谁。韩国的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除指定的祭礼,还有众多的民俗活动。中国端午节主要是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还有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虽然韩国端午节来源于中国,但不可否认的是,端午节传入韩国后经过韩国世代人民的再创造,如荡秋千、吃艾糕、角力摔跤等富有韩国特色的活动等,都已经韩国化了端午节,成为他们自己国家文化的一部分。韩国几大传统节日,如寒食节、中秋节、端午节、春节、元宵节等都由中国传统佳节的影子,这从历史角度证实了中韩古代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我们应持一颗包容的大国心态,保护自己的传统节日,同时尊重他国的文化传统。
第二篇:浅谈端午节的传承与发展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 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2008年,国家对法定节假日做出调整,将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三大传统节日增定为具有三天假期的小长假日。旅游业是为“窗口行业”和公认的“朝阳产业”,从文化象征角度探讨中国传统节日旅游的发展,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践行意义,还可以使旅游业由于传统文化的注入取得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最终实现经济和文化的相互交融。
何星亮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象征系统进行论述时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形式多样,隐藏在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他从文化习俗和信仰的角度分析了二元、三元、五元、八元思维结构。根据端午节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表达方式,本文采取三元思维结构,并基于“三才“即“天”、“地”、“人”的视角对端午节的传统文化象征进行解读。
中国的传统节日无论是在节日设立的时间、节日的诸多风俗还是在节日的演变上,都体现了要顺应自然节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针对端午节来讲,关于端午节起源的说法很多,其中有一个便是“源于夏至说”。在中国古代,夏至和冬至由于处于季节变化性较大的时间节点而备受重视,是中国古代两个最重要的节气,也被当做重要的节日来过。古语有云:“冬至如大年。”冬至节日一直保留至今。夏至也曾经作为节来过,后来是端午节的盛行,夏至作为节日的活动内容才被挪到端午节了。从这个角度讲,端午节的出现是和季节交替密切相关的。它可以看作是自然对人的生活的制约,人对自然的一种认识、顺应与把握。它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智慧对变化自然的一种适应。
端午的产生主要是源于农耕生产中产生的应时而作,张弛有度的自然生活习惯。端午节万物孳生,它的选定正是夏伏这一特色的最好体现。入夏,农事渐忙。收获的季节尚未到来,青黄不接,而且此时天气春意已消,逐渐燥热,天灾地孽开始出现。端午节期间的多种民俗事项都表达了人们对农业丰收的渴盼。拿吃粽子的习俗来讲,粽子古称角黍。黍是中国古代五谷(稻、黍、稷、麦、菽)之一。古人认为黍具阳火之性,又称“火谷”。角黍之所以要用菰叶包裹,是因为菰叶生于水中而属阴。菰叶包于黍外,象征“阴外阳内”、“阴阳相合”之状。表达古代中国人祈求端午之后阴阳调和,风调雨顺的愿望。
中国的传统节日处处显示出人的主体地位,对个人、家庭、国家三者的关注几乎是中国每一个传统节日的核心内容。端午节中,采用多种厌胜之物如艾蒿、符图、雄黄酒等进行驱邪避瘟,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姻亲交往、朋友相聚、师生互礼则表达了对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视;尤以家庭关系为重,寄托了人们以过节的形式维持家庭和睦、其乐融融的美好愿望;通过吃粽子、划龙舟等来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体现了端午节对爱国主义这一国家、民族永恒主题的弘扬。
端午节以其独特的节日象征符号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品质。在运用端午节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进行旅游载体化运作时,要在宏观上把握好端午节日旅游这个基本特征。具体来说可以从“处理好三对关系”和“发展好一个产业”两个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西方外来文化与东方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象征具有群体性的特征。绝大部分象征符号反映群体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状态。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群体文化心理写照。中国的传统节日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取向,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折射。在全球化发展日益加快的今天,西方传统节日在中国大行其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洋节日文化个性化强,没有固定模式,对好奇心强、爱赶时髦、爱模仿的年轻人有吸引力,结果使得传统节日备受冷落。对此,一方面顺应世界文化交流的大趋势,认清并承认西方传统节日在中国盛行的事实;另一方面,不能对此状况“听之任之”,而应审时度势,加大本土节日文化宣传和建设:保护中国古老文化的根。同时,积极吸收西方传统节日中有益的、能唤起人类共同美好情感的成份,为己所用。
社会政治文化与大众娱乐文化之间的关系。象征具有多重性的特征。其表现之一为同一种象征符号因其本身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而被人们赋予多种不同的象征意义。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之一,其多彩的民俗事项使其蕴含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目前,对于端午节文化的宣传大都停留在其作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的狭隘范围内,过分强调其纪念性的内容,夸大其政治性的色彩。这导致了端午节日的严肃性有余,活泼性不足,使得普通民众融入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匮乏,形式单一。因此,在发展端午节旅游时要充分展示其传统文化的魅力。除了注意发挥其社会政治功能外,还要积极地融人大众娱乐文化,创新各种节日文化活动形式,让人们在较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感知并寻找传统文化的灵魂。
现代流行文化与传统古典文化之间的关系。象征具有传承性的特征。传承性强调象征符号在社会演变中基本的表现形式和所具有的深层文化内涵的稳定性。节日符号的传承性决定了其在文脉相传中的重要作用,但并不意味着节日具体表达方式和内容的固步自封。传统节日产生和发展都是在不断变换的社会时空中进行的,其演变与与时俱进是一种历史衍义的潮流。符合民众心理的节日文化形式的“以旧换新”是十分必要的。在发展端午节日文化旅游的过程中,要破除目前端午节就是吃粽子、划龙舟的单调节日模式,积极利用现代流行文化载体和手段,通过探索流行文化的创意、生产、传播与青少年的审美、志趣、利益情感诉求以及休闲娱乐之间的内在联系,努力吸收其中极具活力的、能唤起强大的市场感召力和情感共鸣度的流行文化元素,来充实传统节日的现代感,实现现代流行文化和传统古典文化的有机融合。
文化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潜能的产业。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文化产业的范畴之内,旅游产业的综合性特点和文化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开展端午旅游时,要坚持文化大产业的发展观念,积极利用旅游产业关联性强、带动性大的优势,将端午节诸多传统文化象征符号诉诸于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感性载体之上,打造端午旅游文化大餐。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多行业联合运转。将和端午旅游相关的餐饮、住宿、交通、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和销售、新闻媒体、出版等各行业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端午旅游文化大产业链,积极开展产业链条上各个节点的呼应合作,促进端午节象征资本的扩张。
第二,加大创意血液的注入。应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端午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再创造、再提高。比如可以运用数字化技术,推出端午“超越时空”虚拟旅游项目,让旅游者能够亲临其境般地了解端午文化演变的历史,体会其生动别样的传统文化特色。
第三,将端午的节日文化元素融入到地方文化元素中去,延伸端午旅游的表现空间,充实旅游活动内容。比如在缺水的北方,龙舟竞渡旅游项目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无法实施,但是可以结合北方各地域文化风情,除了开展诸如旱地高跷舞龙等文化娱乐活动外,还可以在饮食方面凭借北方菜肴相比南方菜肴更为豪放的特征,展示“龙舟舞动食文化”的风彩。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流传至今并不是没有经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冲击,相反,中华文明能成为世界上最具生命力的文明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强大的中华文化往往并没有被淹没而是不断将外来的文化进行了同化吸收,以此来带动文化的更新。在西方文化的强大冲击下,已经有很多土著文化相继成为历史,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否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将不只是简单的保护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使中华文化可以容纳世界各主流文化,增强它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
端午节是我国文化的精髓之一,端午节的传承和发展不是简单的立法保护和宣传教育就够的,应该在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进行形式的创新,以吃喝为主的活动形式向以娱乐结合吃喝为主的形式,让人民切实参与其中,体会到庆祝传统节日时的趣味。发展不是意味着一成不变,而要适应时代潮流,融合一些人们乐于接受的元素,如此才能引起国人对传统节日的更加重视。
第三篇:传承与发展
浙江师范大学 MBA研究生学术报告总结
第 次
XXX
一、学术报告时间
二、学术报告人姓名、职称、部门
三、学术报告题目
四、学术报告主要内容
五、本人体会
六、学院相关专业教研室评语及成绩
一、学术报告时间
二、学术报告人姓名、职称、部门
张应杭教授浙江大学四大名嘴EMBA主讲
董晓宇教授清华大学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
杨继瑞教授重庆工商大学校长
三、学术报告题目
《传承与发展》
四、学术报告主要内容
张应杭教授《儒、道、禅与管理》
全面阐述了儒、道、禅三种极具代表性的东方哲学理念和思想在现代管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报告从总体上讲述了中国式管理的基本特点,然后分门别类地讨论了儒家、道家和禅的理念,中间穿插了教授自己的感悟和海外对儒道禅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后,一起搭建一个中国管理理念的平台。
董晓宇教授解读《十八大后企业与政府新关系》
概述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对中国、东南亚和欧美的政企关系做了对比,并找到了引起这些差异的环境因素。着重介绍了中国特殊环境下存在的特殊的政企关系,揭露了民营企业在特殊的政治背景和扭曲的经济环境下所遇到的困境。在十八大召开后的大背景下,政企之间的关系有望获得新的突破,教授以国企改革为例,深入剖析国企改革的思路、内容以及期间产生的利益纠葛,引出当下民营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复杂性和转型期两者之间关系的处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市场化改革带来了新突破,也为民营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力促企业、政府双转型。
杨继瑞教授《中国经济若干问题及走势》
从五个问题着手深刻剖析中国经济走势。第一个问题:解析2014年中国GDP增幅。
1、从长期趋势来看,我国经济仍处于调整期,或称“第二轮调整型增长期”;
2、2014年我国经济依然存在着“换挡期”的下行压力;
3、2014年支持我国经济向上的因素主要是出口状况稍好以及今年的政策效应与改革红利逐步释放。第二个问题:中国
2014财政政策抉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14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扩大营改增试点行业。财政货币政策延续“一松一紧”搭配。调整支出结构,扩大减税力度。当前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是减少政府干预,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而减少政府干预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大减税规模,明年财政政策应向减税倾斜,加快营改增改革进程。第三个问题:2014年中国货币政策抉择。2014年,稳健的货币政策方面,要保持流动性适度充裕,盘活存量,优化增量,一手抓风险防范,一手抓促进发展,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把钱用在刀刃上。“稳”字当头 注重风险防控。由于影子银行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防范金融风险压力加大,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存在趋紧压力。同时,潜在的通胀压力也会限制货币政策放松的空间。人民币在2013年高歌猛进,人民币兑美元近期加速升值。预计2014年对人民币继续升值,即期汇率达到5.95。第四个问题:2014年中国改革的重点、热点。
1、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着力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投资合理增长和结构优化,改善投资管理和服务;
2、要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积极拓展出口市场,强化多边双边及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对外开放向纵深拓展。(海陆丝绸之路经济带);
3、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4、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下大气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5、要坚持绿色低碳清洁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狠抓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毫不放松抓好节能减排,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6、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出台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落实和完善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增强欠发达地区发展能力,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7、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事业改革发展;
8、住房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化,行政手段调控将逐步淡出。第五个问题:中国2014最值得关注的产业投资领域。环保产业投资;文化产业投资;消费服务业投资;医疗产业投资;养老产
业投资;现代农业投资。
五、本人体会
在听完张应杭教授的报告后,我觉得从儒道禅的层面来看待管理问题,让自己的眼界开阔了不少,不再局限于日常生活中的那点琐碎小事。儒家道德心的三大修持原则(德性立身、以和为贵、中庸为美)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的三大法宝,以道德心、和谐心、平衡心为立世之本、处世之道,凡事顺其自然,退一步海阔天空,生活自然能美好很多。道家的自然而然、阴阳和谐、虚静守弱和佛家的守持戒律、离相禅定、智慧度愚痴,同儒家的原则归根结底都述说着同一个意思。由此可见,世间道理本出同源,不过是表述方式和传诵方法不一样罢了,只要守住本心,宽容待人,凡事顺势而为,自然能水到渠成。
董晓宇教授精辟地总结了当前中国政企之间的现状与困境:离不开、靠不住,扭曲的主体和扭曲的关系。当前,在中国的经济环境下,政府的调控能力是非常强大的,不但表现在产业的调控方面,同时政府每年将大量的扶持资金花费在扶持项目上,几乎每个部门都掌握了专项资金。由此,政府部门成为了企业争相结交的单位。对政府部门而言,掌握了专项资金,就相当于掌握了权力。企业希望从政府部门获得利益,如土地、扶持资金等,这是双方关系的基础。政府扶持一个企业的方法会很多,决心会很大,同时要破坏一个企业的决心也会很大。利益与破坏并存,使政府与企业进入了一个相互博弈的阶段。政府扶持一个企业,希望企业能多缴税,多用人。而企业则是通过与政府部门的良好合作,少缴税,多拿扶持资金。当各地政府大兴建设时,优秀企业奇货可居,是招商引资的主要对象,企业可以坐地喊价,但当企业出不了效益,政府开始采取手段进行清退,这就是所谓的资源优化。
杨继瑞教授分别就2014年中国GDP的可能增幅、政府实施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最值得关注的投资产业等五个方面与我们进行了分享。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2013年以来世界经济总体呈低速复苏态势,发达经济体出现了一些积极迹象,但增长后劲不足,新兴经济体整体增速虽仍较快,但下行压力加大,加上大国的宏观政策有可能调整,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性进一步加
大。中国尽管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为世界87位。总体上看,世界经济复苏弱势难以改变,美国量宽政策退出预期增强加大了世界经济走势的变数,未来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根据这一背景和中国国内经济态势,2014年中国经济总体上呈现一个“换挡调整期”。2014年重在坚持“稳中求进”,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三者的关系。首先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稳增长是调结构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与调结构可实现内在辩证统一。从当前的经济工作排序来看,应是调结构第一,稳增长第二。一切为了结构优化升级,稳增长是支撑条件。
六、学院相关专业教研室评语及成绩:
评语:
成绩(百分制表示):
负责人(签字):年月日
第四篇:学校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
湘西民族文化是以湘西土家族、苗族为主所创造的民族文化,是湘西发展的特色文化。如今,土家族的摆手舞和茅古斯舞、苗族的特色苗语和跳香等湘西民族特色文化正在寻求传承发展之路,它们在湘西青少年一代的身上也鲜有踪迹。青少年作为民族的未来,不了解民族文化,又谈何继承与发展文化呢?正因为如此,我们对湘西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才显得格外迫切。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知道学校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犹记得第一次接触“摆手舞”是在高一,当时全校举办“摆手舞”比赛,同学们都感到很新奇,热情高涨。我才第一次觉得自己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我是湘西土家族苗族中的一员。后来,上了大学,学习了《民间文学》,才发现湘西还有很多民族特色文化:西普兰卡的传说、土家族的茅古斯、苗族土家族的特色服饰、油粑粑米豆腐等特色小吃„„
如果学校没有进行“摆手舞”比赛,没有进行《民间文学》的课堂学习,我会了解到这些民族特色文化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在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方面,学校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传承教育方法如下:
第一,举办湘西民族特色文化专业讲座。让学生对民族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比如齐跳摆手舞,学习民族手工技艺。一方面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又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他们的传承民族文化意识。
第三,开展实践活动,比如实地考察土司文化,或者对民族文化传承人零距离接触,可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深入了解到民族文化的“根”。
以上就是我对学校进行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第五篇:传承与发展德育工作模式
传承与发展德育工作模式,改革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近年来,洋湖乡中心小学一直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学校德育工作,坚定不移地以“德育兴校”战略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德育工作方式,以人文精神培养为重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人文文化的教育环境中陶冶高尚的情操,逐步提高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了学生和谐发展。
现将我校德育工作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
一、积极开展德育活动,培养感悟道德情感。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作,“德”字冠“德、智、体”之首,德育工作在学校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会学生做人”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办学以来,我们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以德育实践为主体,将德育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体验感悟,从而提高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在德育的实践与探索中,我校逐步形成了六大系列教育活动:
一是礼仪常规教育活动。我校开发了校本教材《养成教育》,从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文明意识。在全校开展了“争创文明校园、文明班级、争做文明学生和合格小公民”的教育活动,从学习和生活的细节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是主题教育。依据当前发展趋势,根据县乡级领导指示,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通过各种教育活动起到教育引领、模范先行,争先进取,不断创新的带头作用,使学生在受到最直观的教育的同时激发起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班级凝聚力,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三是节日、纪念日主题教育。如:在母亲节、教师节组织学生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清明节祭扫烈士墓,五四青年节、国庆节组织文艺演出等等。
四是科技教育活动。我们组织开展了校园科技创新比赛等活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是体育艺术教育活动。我们坚持每年举办一届校园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成立了校广播站、校合唱团、校乐队等等,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陶冶学生情操。
六是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进行慰问演出,让学生走出校园,既有效填补了课堂教育的空白,又使青少年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
我校设立了“留守儿童活动站”,“爱心妈妈”时刻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为留守儿童送温暖,让他们在学校也体验到家庭的温暖和快乐。
二、凸显课堂主阵地,构建“知行统一”的德育。
1.巧用学科课程资源,努力挖掘德育资源。
学科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我们将德育资源的挖掘和体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在科学、品社、品生学科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根据学生特点,发挥学科优势,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真知,在实践中品味成功,在思索中激活思维,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指导学习方法,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在提高科学素养的同时获得人文素养、道德素养的提升。
2.积极开展研究,构建富有特色的德育。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我校加强了德育课程建设,积极开展研究,构建富有特色的德育,使原先单一的德育课堂向多元化发展。
一是改进方法,实现从知识德育向生命德育的回归。我校通过改进品德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优化教学内容,进行道德情感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训练。
二是以学生为本,充分体现德育的自主性。近年来,我校调整了德育工作思路,积极实施目标定位、小处入手的教育策略。把传统班会课改为活动课,并积极开发活动课程,引进辩论会、演讲竞赛、等形式,一课一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通过充满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的活动,叩击学生心灵,激励其奋发向上。
三是注重整合,不断提升德育的整体水平。我校加强了对品德教学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组织教师学习德育工作的最新理论,树立生活德育、生态德育、关怀德育、智慧德育,共同发展德育等新理念。把通过教学,使学生在道德建设方面有所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
3.改革教学评价,努力渗透人文精神。
课堂评价具有导向激励制约功能,根据学校实际,我们制定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课标准。将人文教育内容加入评课标准,从教学目标、内容、过程等方面,按照“有机渗透”的原则科学地进行评价。
我校还把教学民主、教学细节等内容作为重要的评课内容,主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细节的处理,是否尊重爱护学生,是否符合课改要求。通过课堂评价的导向最大限度地凸显课堂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在科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以学生为主题,注重自主教育。
1.在班级管理中,注重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唤起学生自尊。我校一贯倡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班级管理特色的形成,充分发扬教育民主,创设宽松、和谐、开放的教育环境,使德育过程成为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积极参与的过程,成为师生间双向交流的过程。
我校鼓励班主任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进行高效能的班级管理。学生干部一律竞争上岗,班级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常规管理放手由学生组织实施,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培养做人的尊严感、道德感、责任感。不少班级探索出了特色鲜明的管理方法,如班委轮换制、一日小班主任制等。
2.课外布置适当的德育作业,促使学生自省自律。我校设置成长档案袋,要求学生每天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记录自己的人生感悟,放进成长档案袋,让学生在自律中自我完善、健康成长。
班主任定期对成长档案进行查阅,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与学生进行心贴心的沟通。此外,在期末评选“三好学生”与“文明学生”时,我校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价三结合的方式,在公正、公开的评价过程中,让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自省与总结,从而受到最真切、最持久的教育。
四、优化的德育环境,濡染熏陶。1.美化校园环境,润物无声。
注重凸显校园环境的美育功能,努力形成艺术化校园的特色,充分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充分利用校报、宣传栏、广播台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在教学楼的走廊和主干道设置精美的橱窗,展出丰富多彩、富有教育意义的材料;组织图片展览、环境布置、歌曲播唱等活动,倡导积极向上、文明高雅、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
2.注重师表引领,耳濡目染。
重视教师人文精神的塑造,引导教师牢固树立“三个意识”,即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法规意识;发扬“四种精神”,即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奉献精神,鼓励教师争做教书育人的楷模,为学校的发展多作贡献。制定并严格执行《师德考核细则》,规范教师从教行为。
全校教师牢固树立“以服务树信誉”的办学理念,在教学中面向全体,真心关爱每个学生;在生活中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学生耳濡目染,人文素养便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今后,洋湖乡中心小学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思路,积极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丰富学校内涵,加快形成办学特色,努力把洋湖乡中心小学办成学生、家长、社会心目中的高质量、高品味、信得过的品牌学校。
洋湖乡中心小学
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