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院文化建设的传承与发展
法院文化建设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 中国法官协会法院文化分会
来源:中国法院网
http:///article/201202/10/474983.shtml
中国的法院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法院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也是落实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历史使命。
现见诸于报端的涉法文化的语汇中,有“法文化”、“法律文化”、“审判文化”、“诉讼文化”、“法院文化”、“法官文化”、“司法文化”种种,各有其内涵与外延,但言及“建设”,则各种涉法文化的“建设”的内涵与外延却趋于相通。故此可见:了解法院文化建设的特殊性,足以认识各种涉法文化建设的普遍性。前苏联哲学家罗森塔尔·尤金指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可见,文化包容精神、物质两方面财富。所谓法院文化,是指法院组织法官行为主体在依据宪法和法律独立行使审判权的进程中,形成的审判理念、司法规则、职业道德、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物质符号、司法行为和审判管理等方面内容的总和。当今,中国的法院文化丰富、多彩的表象,凸现其显著的民族性和历史传承性。
纵观中华法系中司法文化连绵不断发展的数千年的历史,人们会清晰地发现:人民法院作为当今国家的审判机关,具有漫长而艰辛的历史发育过程。翻开中华法制史册可见:国家的最高审判机关,从夏代的“大理”、商代的“御廌”和西周的“司寇”之司法官职到秦朝、汉朝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廷尉”、“尚书台”司法机构,从隋朝、唐朝和宋朝的“三法司”(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到元朝的“刑部”、“大宗正府”、“御史台”、“宣政院”,从明朝、清朝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和清朝末期的“法部”、“大理院”到中华民国时期的“大理院”、“最高法院”,从中华苏维埃政府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的“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人民法院,一条在中华大地上薪火相传、经久不息、演变递嬗、日趋臻美的国家审判机关的发育轨迹,既标榜了审判机关在国家政体中的历史功绩,也彰显了当今人民法院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
循着人民法院传承中华司法文化的历史轨迹回望:尧舜时代皋陶“神兽断狱”之标榜司法公正,商代“敬鬼神畏法令”之神权法思想,西周时期“明德慎罚”与“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之“礼治”特征,春秋时期“铸刑鼎”开创成文法先河之历史功绩,秦代法家重刑主义“法治”中的法网严密与严刑酷法之警世思考,汉代尊道家“无为而治”中的“重德轻刑”与崇儒家“独尊儒术”的“春秋决狱”之功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儒家道德法律文化中的“八议制度”、“官当制度”与“刑讯制度”、“登闻鼓直诉制度”之传世遗风,隋代弃用500条《开皇律》而“法外用刑”与搁置500条《大业律》而另行“严定酷刑”之历史教训,唐代“宽仁治天下”中的“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可鉴经验,宋代理学催生的政治、思想上的自由风气和立法强化中央集权却又称司法官吏为“难才”、并禁止武人干预司法之可歌典范,元代立佛教为国教下的立法却确立僧侣特权和强化主奴不平等关系及维护奴隶制度之法哲学思辩,明代“治乱世用重典”中的“明刑弼教”与“内行厂”、“锦衣卫”操控司法之冤滥悲剧,清初立法“详译明律,参以国制”而赢得“盛世”与清未“礼法之争”中的“变法修律”虽法丰而朝亡之“法治”价值评价,中华民国初期立宪确立“三权分立”、“司法独立”和其后军阀独裁统治下的“复辟帝制”、“沿袭清末立法”及继而出现国民党反动派以“三民主义法制”原则“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和“以党治国”、法外实行法西斯主义专制之治国方略比较……中国古、近、现代这一切国体、政体变迁中的涉法文化的演进,都蕴含着司法文化不断提升的史实。剖析当今人民法院文化各个元素,似乎都可以在古、近、现代司法文化中找到源头;当今人民法院的司法文化理念中的某些思辨也可以在历史传承的司法文化中获取感悟。同时,从法哲学的视角看,传统的法院文化中,也是精华与糟粕并存,需要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地看待法院文化资源,科学地承继其中之精华,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神圣的历史使命。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首席大法官王胜俊指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充分体现人民司法事业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法院及法官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职业道德,以及行为准则等,既具有完美的精神内涵,又具有丰富的物质内涵,既表现为外在形象,又表现为内在素质,既有政治标准的要求,又有司法能力标准的要求。”这深刻地揭示了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的社会地位和人民法院文化的外延范围。由此可见,对人民法院文化外延 的正确、充分认识,至关重要。综观当今的中国,人民法院文化建设在继承与创新中获取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丰富与辉煌,已令世人瞩目:
其一,法院建制完善。全国设置四级法院遍布城乡各地,空前地方便民众的诉讼,完善的人民法院现行建制,在中国司法史上开创了无与伦比的崭新局面。
其二,法官队伍壮大。人民法院曾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砸烂”而摘牌关门七年。1973年恢复人民法院建制后,特别是经过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近三十余年的努力,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清正廉洁、执法如山”的法官队伍已基本建成。
其三,适用的法律走向完备。由于历史的原因,人民法院曾经历了一个时期的“无法可依”的困扰。自中国改革开放后三十余年的立法攻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人民法院文化的基本要素——法律,已经空前完备。
其四,物质需求空前满足。国家对人民法院司法资源成本的投入逐年加大;作为司法审判物质文化标识符号的标准审判法庭,均以高悬的国徽、庄穆的法台、镇堂的法槌、威严的法袍和足够的旁听席位,成功地向国人、向世界宣示了中国现代“衙门”的威严;同时,又有“圆桌审判”少年刑案的物质表象,体现出中国现代司法的人文亲和;且各级法院均建有数个大、中、小法庭,充分满足法官坐堂审案之需;各级人民法院审判、执行需要的车辆、通讯、办公设施等物质装备,除经济不发达 4
地区的人民法院外,也日趋完备,已彰显了司法审判不可或缺的司法物质文化。
其五,法院、法官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初步形成。各级人民法院和全体法官以“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思想为指导,以“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践行履职,尊崇法治、崇尚法律,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以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己任;胸有良知,心怀大爱、以民为天、“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以能动司法、深入群众、力促和解、增添社会和谐为荣为乐;恪守“廉生威、公生明”的信条,诚以自尊、严以自律、勤以自强、廉以自信、学以自觉,已蔚然成风。
其六,审判机关的司法功能作用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坚持以审判为中心,通过审理刑事、民事、行政和国家赔偿案件及强制执行的司法活动,为惩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权,调整社会关系,加强社会科学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审判、执行司法专业之功能作用。在完成这艰巨的审判、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人民法院制发的法律文书蔚为壮观,饱含着丰富的法律文化元素,体现着实体法和程序法在个案中的融合,特别是采信证据准确,认定事实真实,适用法律正确、说理论情释法透彻的判决,屡屡自然地使当事人和社会从个案中的“法官乃法律之喉舌”的感悟中崇尚法律、信守法律,从而服从或容忍裁判,及致司法权威不宣而立。
其七,全面深化司法管理。人民法院坚持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已在审判和执
行质量管理与效率管理、司法文书管理、司法档案管理、司法统计管理、财务会计管理、司法行政管理、司法警察管理、司法装备管理、司法行为管理等方面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成为人民法院文化的重要方面。
其八,法院文化的警世标志显著。当今中国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大楼、审判法庭建筑群体中的法院文化标志,极具特色,凝聚了中外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
其九,司法监督机制日趋完善。人民法院的审判权、执行权为极其重要的国家公权,不可缺失的公权监督成为法院文化的重要内容。
其十,法制宣传外化影响空前。人民法院审判和执行案件,既力求公平、高效,又注重扩大法制宣传影响力:每年办理各类案件千余万件,仅案件当事人及其亲友与旁听群众受法律教育影响者达二亿余人;《人民法院报》、《人民司法》、《法律适用》等报刊和中国法院网、最高人民法院网站成为法制宣传受众率极高的载体,为中国法院文化史上的首创;各级人民法院充分利用社会各方报刊媒体,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法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既使公民增强知悉法律、崇尚法律和遵守法律的法律自觉,又使公民看到人民法院主持正义,依法公正审判,依法公正执行,增强司法权威与司法公正的法律自信。
人民法院文化要素仅列述以上十种,还有抵制司法干扰之执法如山风骨、勤勉奋斗之老黄牛精神、匡扶正义之“包青天”品格、刑事审判之“依法宽严相济”政策、6
民事审判之“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原则、审判与执行权之分权运行机制、“巡回审判”之历史传承等,都是人民法院文化的重要内容。人民法院文化之丰富,难以用文字表述穷尽。这正如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洛威尔所说:对于文化,我们想在文字范围表述它的意义,这正像是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之外,它无所不在。
人民法院文化的内在功力和外在张力,日趋显现于世。法院文化对维护社会稳定的强制力、对法院和法官司法行为的约束力、对司法服务于社会和人民的亲和力、对造就精良法官队伍的凝聚力、对促进依法治国的公信力和对参与建立和谐社会的感召力,是各级人民法院在传承和创建法院文化过程中刻意追求的价值所在。承认和正视这一现实,自会被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所感染。但是,我们又不能不在阶段性的成功中深刻反思:人民法院文化在承继传统的法院文化中混有糟粕,在自主创建中又因置身于“权力本位”、“以权压法”、“以言代法”、“权利缺失”、人权意识差、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肆虐干扰和“民意至上”观念冲击的国度中而难以独善而为,还有强劲的西方法律文化的积极渗透而良莠难分,因而我们不敢贸然地认为:人民法院文化现存的一切都是合理的。相反,人们已能够从中清醒地认识到:人民法院文化建设在一些方面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理念偏差和行为失准。但是,我们仍应满怀信心地践行。在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全力贯彻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的意见》,并“在研究前人积累的法律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大力传播,在全社会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
法治精神,社会公平正义观念,营造崇尚法治、尊崇法律的浓厚氛围”,人民法院文化之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必将推向新的阶段,创造出新的辉煌。
第二篇:传承与发展
浙江师范大学 MBA研究生学术报告总结
第 次
XXX
一、学术报告时间
二、学术报告人姓名、职称、部门
三、学术报告题目
四、学术报告主要内容
五、本人体会
六、学院相关专业教研室评语及成绩
一、学术报告时间
二、学术报告人姓名、职称、部门
张应杭教授浙江大学四大名嘴EMBA主讲
董晓宇教授清华大学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
杨继瑞教授重庆工商大学校长
三、学术报告题目
《传承与发展》
四、学术报告主要内容
张应杭教授《儒、道、禅与管理》
全面阐述了儒、道、禅三种极具代表性的东方哲学理念和思想在现代管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报告从总体上讲述了中国式管理的基本特点,然后分门别类地讨论了儒家、道家和禅的理念,中间穿插了教授自己的感悟和海外对儒道禅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后,一起搭建一个中国管理理念的平台。
董晓宇教授解读《十八大后企业与政府新关系》
概述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对中国、东南亚和欧美的政企关系做了对比,并找到了引起这些差异的环境因素。着重介绍了中国特殊环境下存在的特殊的政企关系,揭露了民营企业在特殊的政治背景和扭曲的经济环境下所遇到的困境。在十八大召开后的大背景下,政企之间的关系有望获得新的突破,教授以国企改革为例,深入剖析国企改革的思路、内容以及期间产生的利益纠葛,引出当下民营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复杂性和转型期两者之间关系的处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市场化改革带来了新突破,也为民营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力促企业、政府双转型。
杨继瑞教授《中国经济若干问题及走势》
从五个问题着手深刻剖析中国经济走势。第一个问题:解析2014年中国GDP增幅。
1、从长期趋势来看,我国经济仍处于调整期,或称“第二轮调整型增长期”;
2、2014年我国经济依然存在着“换挡期”的下行压力;
3、2014年支持我国经济向上的因素主要是出口状况稍好以及今年的政策效应与改革红利逐步释放。第二个问题:中国
2014财政政策抉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14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扩大营改增试点行业。财政货币政策延续“一松一紧”搭配。调整支出结构,扩大减税力度。当前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是减少政府干预,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而减少政府干预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大减税规模,明年财政政策应向减税倾斜,加快营改增改革进程。第三个问题:2014年中国货币政策抉择。2014年,稳健的货币政策方面,要保持流动性适度充裕,盘活存量,优化增量,一手抓风险防范,一手抓促进发展,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把钱用在刀刃上。“稳”字当头 注重风险防控。由于影子银行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防范金融风险压力加大,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存在趋紧压力。同时,潜在的通胀压力也会限制货币政策放松的空间。人民币在2013年高歌猛进,人民币兑美元近期加速升值。预计2014年对人民币继续升值,即期汇率达到5.95。第四个问题:2014年中国改革的重点、热点。
1、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着力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投资合理增长和结构优化,改善投资管理和服务;
2、要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积极拓展出口市场,强化多边双边及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对外开放向纵深拓展。(海陆丝绸之路经济带);
3、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4、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下大气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5、要坚持绿色低碳清洁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狠抓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毫不放松抓好节能减排,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6、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出台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落实和完善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增强欠发达地区发展能力,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7、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事业改革发展;
8、住房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化,行政手段调控将逐步淡出。第五个问题:中国2014最值得关注的产业投资领域。环保产业投资;文化产业投资;消费服务业投资;医疗产业投资;养老产
业投资;现代农业投资。
五、本人体会
在听完张应杭教授的报告后,我觉得从儒道禅的层面来看待管理问题,让自己的眼界开阔了不少,不再局限于日常生活中的那点琐碎小事。儒家道德心的三大修持原则(德性立身、以和为贵、中庸为美)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的三大法宝,以道德心、和谐心、平衡心为立世之本、处世之道,凡事顺其自然,退一步海阔天空,生活自然能美好很多。道家的自然而然、阴阳和谐、虚静守弱和佛家的守持戒律、离相禅定、智慧度愚痴,同儒家的原则归根结底都述说着同一个意思。由此可见,世间道理本出同源,不过是表述方式和传诵方法不一样罢了,只要守住本心,宽容待人,凡事顺势而为,自然能水到渠成。
董晓宇教授精辟地总结了当前中国政企之间的现状与困境:离不开、靠不住,扭曲的主体和扭曲的关系。当前,在中国的经济环境下,政府的调控能力是非常强大的,不但表现在产业的调控方面,同时政府每年将大量的扶持资金花费在扶持项目上,几乎每个部门都掌握了专项资金。由此,政府部门成为了企业争相结交的单位。对政府部门而言,掌握了专项资金,就相当于掌握了权力。企业希望从政府部门获得利益,如土地、扶持资金等,这是双方关系的基础。政府扶持一个企业的方法会很多,决心会很大,同时要破坏一个企业的决心也会很大。利益与破坏并存,使政府与企业进入了一个相互博弈的阶段。政府扶持一个企业,希望企业能多缴税,多用人。而企业则是通过与政府部门的良好合作,少缴税,多拿扶持资金。当各地政府大兴建设时,优秀企业奇货可居,是招商引资的主要对象,企业可以坐地喊价,但当企业出不了效益,政府开始采取手段进行清退,这就是所谓的资源优化。
杨继瑞教授分别就2014年中国GDP的可能增幅、政府实施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最值得关注的投资产业等五个方面与我们进行了分享。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2013年以来世界经济总体呈低速复苏态势,发达经济体出现了一些积极迹象,但增长后劲不足,新兴经济体整体增速虽仍较快,但下行压力加大,加上大国的宏观政策有可能调整,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性进一步加
大。中国尽管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为世界87位。总体上看,世界经济复苏弱势难以改变,美国量宽政策退出预期增强加大了世界经济走势的变数,未来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根据这一背景和中国国内经济态势,2014年中国经济总体上呈现一个“换挡调整期”。2014年重在坚持“稳中求进”,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三者的关系。首先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稳增长是调结构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与调结构可实现内在辩证统一。从当前的经济工作排序来看,应是调结构第一,稳增长第二。一切为了结构优化升级,稳增长是支撑条件。
六、学院相关专业教研室评语及成绩:
评语:
成绩(百分制表示):
负责人(签字):年月日
第三篇:加强法院文化建设
立足职能 构筑平台
我市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重实效
本报讯(陆研)今年以来,市法院下发《关于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方案》,制定《开展“四四八八”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责任分解书》,把执法办案作为参与社会管理的基本途径,把平台机制建设作为参与社会管理的创新实践,把考核结果作为业绩评定、职务晋升、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常态化的轨道。
“四项工程”深化职能发挥。全市法院以执法办案工程为立足点,以能动司法工程为切入点,以维护民生工程为落脚点,以自身管理工程为突破点,着力拓宽服务途径,切实促进社会管理。发挥立案信访职能,将立案信访窗口提档升级为诉讼服务中心,整合立案接待、诉讼指导、法律咨询、法律释明、判后答疑等工作,为当事人提供方便、快捷、规范的一站式服务。发挥刑事审判职能,宽严相济惩治犯罪,确立了市辖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指定管辖制度,参与“新起点”小额爱心资助项目活动,为权力受到侵害、家庭困难的未成年人争取社会资助。发挥民事审判职能,调解优先、调判结合,超过一半的民事案件调撤结案。发挥行政审判职能,注重行政诉讼案件协调解决,连续两年发布行政审判白皮书,并积极配合市政府落实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发挥执行工作职能,建立完善执行威慑、执行救助等工作长效机制,落实与20个单位会签的《协助执行工作机制实施办法》,推动“执行难”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通过去年开展“审判管理年”活动,把深化审判管理作为优化办案指标的重要手段,加强对案件质量效率效果的自我监督。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联系沟通,按照“全面结对、分级负责、分片联络”的原则,开展定向结对联络人大代表工作,更加自觉主动地接受外部监督。创新队伍能力、作风、纪律教育管理,争先进位意识不断强化提高,机关效能建设不断优化提升,目标绩效管理不断深化提效。
“八大平台”增强创新实效。突出围绕量刑规范、法律指导、诉调对接、审判调研、司法宣传、便民诉讼、信息网络、素质培育八个方面,积极构筑平台,促进管理创新。市法院认真落实对重点乡镇的综治帮扶工作,并与公安局、司法局加强配合,完善非监禁刑犯罪执行程序。寿县法院与县司法局合作建立“诉讼调解室”;霍邱县法院建立1名值班领导、1-2名信访专员和2名值班法警负责的诉讼服务值班制度;霍山县法院进一步在化解行政争议方面加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机制建设;舒城县法院与司法行政系统协作开展对缓刑、管制犯进行的社区矫正工作;金寨县法院在农忙季节开设“春耕法庭”、“秋收法庭”,体现司法为民便民;金安区法院成立“天平”志愿者服务队,针对不同社会群体,扎实开展各项服务活动;裕安区法院组成涉及妇女儿童权益案件的专门合议庭,吸纳妇联干部、教育工作者担任人民陪审员参与审理,并发出“人身保护令”,有效制止和预防了家庭暴力。全市法院还结合丰富案例资源,通过聘请的司法宣传顾问加强与媒体互动与合作,利用《皖西日报》的“法院在线”、门户网站等宣传阵地,采取网上庭审图文直播、法官以案释法、法官担任中小学法制副校长和法官进企业、乡村、学校、社区等形式,加强了法制宣传教育。上半年,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来视察两级法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市法院当庭裁判一起跨国拐卖妇女案
魏卫副院长担任审判长主持庭审
本报讯(陈杰)8月2日上午,市法院二审公开开庭审理束永梅、潘宗勤拐卖妇女上诉一案,当庭作出作出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终审裁定。
上诉人束永梅、原审被告人潘宗勤拐卖妇女上诉一案,原审认定束永梅从云南昆明分别将三名缅甸籍妇女带到舒城县杭埠镇以6万元出卖,潘宗勤将其缅甸籍弟媳以2万元出卖,一审判决束永梅犯拐卖妇女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判决潘宗勤犯拐卖妇女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宣判后,束永梅不服,以量刑过重为由提出上诉。
鉴于本案涉及跨国拐卖妇女,社会影响较大,市法院结合正在开展的庭审和裁判文书“两评查”活动,决定将此案列为庭审重点查案件。市法院“两评查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党组成员、副院长魏卫亲自担任审判长进行庭审示范,市法院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张有春带领相关业务庭室负责人组成评查小组进行评查,同时邀请市人大内司工委副主任黄爱生、市政协社法委副主任刘波以及部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庭审评查。
庭审结束后,点评会随即召开。市法院评查小组根据《安徽省高院刑事案件庭审评分标准》,当场对庭审情况进行评分;受邀参评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庭审过程及审理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院领导亲自担任审判长,为切实提高庭审水平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并认为市法院庭审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庭审评查的举措,充分体现了市法院自我要求严格、自觉接受监督的良好作风,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庭审水平和司法能力的提高。
职务侵占逃缅甸 遣返六安判八年
本报讯(罗继红)六安一公司销售员李某侵占公款52万余元后逃往缅甸,去年底被缅甸警方抓获并遣返回中国。近日,金安区法院以李某犯职务侵占罪,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八年,追缴非法所得52万余元。李某原为六安市某公司销售员。2006年,李某被派往重庆任公司重庆片区的销售员。2007年至2009年间,李某多次收取重庆大西洋五金机电公司等单位的货款不入帐而用于赌博和个人消费,总计52.645268万元。2009年上半年,公司查帐时发现李某有侵占公款的行为,正当公司准备追究李某责任的时候,听到风声的李某却携钱款潜逃到了缅甸。然而,法网恢恢,疏而不漏,2011年12月7日,李某被缅甸警方抓获后遣返回中国。金安法院审理后认为,李某身为企业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已有,数额巨大,其行为构成职务侵占罪,故依法作出上述判决。
第四篇:加强法院文化建设
加强法院文化建设
加强法院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也是落实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历史使命。
有“法文化”、“法律文化”、“审判文化”、“诉讼文化”、“法院文化”、“法官文化”、“司法文化”种种,各有其内涵与外延,但言及“建设”,则各种涉法文化的“建设”的内涵与外延却趋于相通。故此可见:了解法院文化建设的特殊性,足以认识各种涉法文化建设的普遍性。前苏联哲学家罗森塔尔〃尤金指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可见,文化包容精神、物质两方面财富。所谓法院文化,是指法院组织法官行为主体在依据宪法和法律独立行使审判权的进程中,形成的审判理念、司法规则、职业道德、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物质符号、司法行为和审判管理等方面内容的总和。当今,中国的法院文化丰富、多彩的表象,凸现其显著的民族性和历史传承性。
纵观中华法系中司法文化连绵不断发展的数千年的历史,人们会清晰地发现:人民法院作为当今国家的审判机关,具有漫长而艰辛的历史发育过程。翻开中华法制史册可见:国家的最高审判机关,从夏代的“大理”、商代的“御廌”和西周的“司寇”之司法官职到秦朝、汉朝和三国两晋南北
朝的“廷尉”、“尚书台”司法机构,从隋朝、唐朝和宋朝的“三法司”(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到元朝的“刑部”、“大宗正府”、“御史台”、“宣政院”,从明朝、清朝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和清朝末期的“法部”、“大理院”到中华民国时期的“大理院”、“最高法院”,从中华苏维埃政府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的“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人民法院,一条在中华大地上薪火相传、经久不息、演变递嬗、日趋臻美的国家审判机关的发育轨迹,既标榜了审判机关在国家政体中的历史功绩,也彰显了当今人民法院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循着人民法院传承中华司法文化的历史轨迹回望:尧舜时代皋陶“神兽断狱”之标榜司法公正,商代“敬鬼神畏法令”之神权法思想,西周时期“明德慎罚”与“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之“礼治”特征,春秋时期“铸刑鼎”开创成文法先河之历史功绩,秦代法家重刑主义“法治”中的法网严密与严刑酷法之警世思考,汉代尊道家“无为而治”中的“重德轻刑”与崇儒家“独尊儒术”的“春秋决狱”之功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儒家道德法律文化中的“八议制度”、“官当制度”与“刑讯制度”、“登闻鼓直诉制度”之传世遗风,隋代弃用500条《开皇律》而“法外用刑”与搁置500条《大业律》而另行“严定酷刑”之历史教训,唐代“宽仁治天下”中的“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可鉴经验,宋代理学催生的政治、思想上的自由风气和立法强化中央集权却又称司法官吏为“难才”、并禁止武人干预司法之可歌典范,元代立佛教为国教下的立法却确立僧侣特权和强化主奴不平等关系及维护奴隶制度之法哲学思辩,明代“治乱世用重典”中的“明刑弼教”与“内行厂”、“锦衣卫”操控司法之冤滥悲剧,清初立法“详译明律,参以国制”而赢得“盛世”与清未“礼法之争”中的“变法修律”虽法丰而朝亡之“法治”价值评价,中华民国初期立宪确立“三权分立”、“司法独立”和其后军阀独裁统治下的“复辟帝制”、“沿袭清末立法”及继而出现国民党反动派以“三民主义法制”原则“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和“以党治国”、法外实行法西斯主义专制之治国方略比较……中国古、近、现代这一切国体、政体变迁中的涉法文化的演进,都蕴含着司法文化不断提升的史实。剖析当今人民法院文化各个元素,似乎都可以在古、近、现代司法文化中找到源头;当今人民法院的司法文化理念中的某些思辨也可以在历史传承的司法文化中获取感悟。同时,从法哲学的视角看,传统的法院文化中,也是精华与糟粕并存,需要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地看待法院文化资源,科学地承继其中之精华,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神圣的历史使命。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首席大法官王胜俊指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充分体现人民司法事业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法院及法官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职业道德,以及行为准则等,既具有完美的精神内涵,又具有丰富的物质内涵,既表现为外在形象,又表现为内在素质,既有政治标准的要求,又有司法能力标准的要求。”这深刻地揭示了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的社会地位和人民法院文化的外延范围。由此可见,对人民法院文化外延的正确、充分认识,至关重要。
第五篇:关于法院文化建设
关于法院文化建设
近期,我院组织全体干警认真学习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会议公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省委秦光荣同志在省委九次党代会上作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而奋斗》报告等,并组织了关于围绕“六种文化”、“法院文化”和“五个专题”的研讨会。通过学习,我收获颇多,也有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就文化改革发展作出研究与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建设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实现什么样的宏伟目标,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一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面对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热切期待,文化系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部署,坚持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团结奋进,克难攻坚,精神面貌昂扬向上,开创了文化改革发展的崭新局面。
党的十七大以来,文化发展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从文化发展的环境来看,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 1
度前所未有,全社会的热切关注前所未有,老百姓的热情期盼前所未有。从文化工作本身来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们形成了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初步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发展的方针更加明确、更加宽松,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文化投入大幅度增加,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方兴未艾、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市场日益规范、空前繁荣,文艺创作演出百花齐放,基层文化活动红红火火,文物保护不断创新、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逐步形成,文化人才队伍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更加团结进取、昂扬向上、奋发有为。
法院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形式,是人民法院精神文明的基础,是法院法官在较长时期的审判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有的精神、行为准则、作风及其特有的行为方式和物质表现的高度概括。
法院文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二是公正效率的价值观念。人民法院的全部司法活动,要做到审判公开,程序合法,审限严格,裁判公正,依法执行。三是公正清廉的职业道德。法官必须做到:忠于职守,精通业务;清正廉洁,克己奉公;谨言慎行,保守秘密;刚直不阿,实事求是;严肃执法,举止文明。四是公平正义的整体形象。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公正司法、文明
办案是每一位法官的必备素质。五是科学严谨的管理规范。管理规范应是管而不死、活而不乱、严格有序,在奖惩机制的调节作用下,使法官受制于有形的制度,遵循于无形的规范。
司法公正是建设法院文化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建设高品位的法院文化,就是要通过法院文化多层次多方式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法官的思想、意识、品质、作风产生积极的影响,最终培养和造就出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清正廉洁、党和人民信赖、满意的法官队伍,确保司法公正。
法院队伍建设的重点,就是提高法官队伍的综合素质。而先进的文化氛围,能使人敬业、创新,并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以避免被时代所淘汰。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充分利用法院文化提供的新的契机和空间,强化法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突出学习效果,加大培训力度,开展文化活动,使法院法官在法院文化的熏陶、影响下,思想觉悟、文化素质、业务能力和执 法水平均得以提高。
法院文化建设必须紧密联系法院的工作实际,做到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前瞻性。同时法院文化建设要与时代合拍,服从于质量建院、改革兴院等法院战略目标的实施。
对于如何建设法院文化,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抓根本,加强法院精神文化建设,大力提高法官的内在素质。要以用新的态度,求新的思想,做好新形势下对法官的思想政治工作。根据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开拓新途径,探索新办法,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二、抓关键,以领导者的倡导作用和示范作用发展法院文化。在法院文化建设当中,各级法院领导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领导者首先是倡导者、宣传者,同时,领导者又是法院文 化建设中的实践者、示范者,按法院文化精神的要求,带头树立宗旨意识,带头接受方方面面的监督,成为法官学习的楷模。
三、抓机制,以严格的制度和扎实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法院文化。法院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依靠制度去促进。要通过科学的建章立制,去规范法院的各项工作,约束每位干警的行为,从而在严格管理中培养法院文化精神,塑造法院良好的形象。同时,做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建设法院文化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