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的生成与实践

时间:2019-05-12 22:19: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思想的生成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思想的生成与实践》。

第一篇:教育思想的生成与实践

专题报告:教育思想的生成与实践

主讲人:孙杰远(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第一部分:教育思想的内涵和意义

教育思想,是衡量一个教育工作者成熟度的标志。

何为“思想”

思:心之田,给心灵一个空间 想:心之相,给心灵一种意象

关于人的定义:

人是符号的动物,人是文化的动物。——卡西尔 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的动物。——柏拉图

不是事业为了思想,而是思想为了事业。——伏尔泰

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

什么是“思想”。“思想”在不同领域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何为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指人们对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常常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并表达出来,其主旨是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里包含的诸多教育思想,如“教育与国家的关系问题”“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天不生仲尼则万世如黑夜。孔子的教育思想照亮了民族前进的方向。

世界古代文明,之所以大都没能传承下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伟大的教育思想的传承。

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除了在学科的贡献之外,大都有伟大的教育思想。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是教师的最高本领——爱因斯坦

孙杰远教授,似乎还是缺乏自己的“教育思想”。更多的只是罗列,缺少基于自身理解的阐述与提升。

第二部分:教育思想的生成考据

介绍苏格拉底的生平(再次缺乏基于自己理解的提升)

今天,中国和美国的关系,要回头看看公元前四百年雅典和斯巴达的战争。两个强大的帝国,最后同归于尽。

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揭示了教育和道德的关系,即教育的目的就是去挖掘、发展人的美德和善性。

苏格拉底“产婆术”的四步骤

讥讽(诘问)——助产——归纳——定义

霍华德·加德纳:哈佛大学教授,“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现在还在世。1983年出版《智能的结构》,引起轰动。成为学生发展、教学评价、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

多元智能理论:

1.语言智能: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

2.逻辑—数学智能:能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3.空间智能:指的是人们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能力。4.身体—运动智能:指人们能巧妙地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技能。5„„

第三部分:教育思想生成的条件

陶行知的人生历程 陶行知(1891-1946):人民教育家。他提出了“生活及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曾入读哥伦比亚大学。杜威对其影响很大。杜威是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创建人。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1.“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从杜威“从做中学”进一步发展而提出。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2.“生活及教育”

杜威在实用主义经验论的基础上提出“教育及生活”的观点,陶行知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生活无时不包含教育的意义。

3.“社会即学校”

在“学校及社会”的基础上提出,这是生活教育在空间范围上的扩大。陶行知指出:坏的社会,我们也要认识,也要有所准备,才能生出抵抗力„„改良者主张半开门,使“学校社会化”,这是不够的。

教育思想生成的条件:

1.热爱学生与教育事业

2.学习理论与改善知识结构 3.深入开展教学实践研究 4.持之以恒地反思与进取

没有实践的经验和实践的检验,就不能叫做教育思想,只能叫做教育观点、教育判断、教育假设

第四部分:砥砺升华——教育思想的沉淀与应用

星期六,久违的艳阳普照山城,教室窗外的玉兰树绿意葱茏。

上午,为我们做专题报告的是孙杰远教授。他是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孙教授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他围绕《教育思想的生成与实践》这一主题,对古今中外诸多伟大的教育家及他们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在他的报告里,苏格拉底、杜威、蒙台梭利,孔子、陶行知、陈鹤琴„„一个个闪耀着思想光芒的的师者,穿越时空向我们走来。孙教授的报告,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思想的内涵与意义,理解了教育思想的生成条件,更认识到了教育思想需要在教育实践中沉淀与应用。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作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在钻研本学科教学的同时,我们也要努力积淀自己的教育思想!

第二篇:李镇西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摘要

李镇西被誉为“中国式苏霍姆林斯基”,他的教育实践一直被其他的学校、老师模仿,本文从爱心教育、民主教育两个方面对李镇西的教育思想与实践进行阐释。

关键词:李镇西;爱心教育;民主教育

李镇西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李镇西老师被誉为中国式的苏霍姆林斯基,其民主教育思想一直为人称道。早先阅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就对他很是崇拜。2014年李镇西老师来我校讲学,还没见到他是就在猜想:这为深受学生喜爱,备受同行称赞的老师究竟是什么模样,应该是严肃的,不苟言笑的学者吧!一见到他却把我之前的想象都推翻了。我们在观众席入座后,一位穿着衬衣的男老师随即坐在了主讲台上。他坐下后第一个表情是微笑,第一句话是:大家好,我是李镇西。开场白简单随意,亲切自然,完全不是想象中的严肃学者。这也为他为什么这么受学生欢迎找到了一部分答案。然后,他便展示了一组照片,照片上的学生眼神清澈明晰,笑容真挚热情;照片上的老师亲切温和,与学生相处融洽和谐。李镇西老师边展示照片,边娓娓地道着这些照片记录的和学生之间的点点滴滴。让我惊讶的是一个从教几十年的老师,竟然记得和他的学生发生的那些微不足道的事,竟然对这些琐碎的事津津乐道。才一开场,李镇西老师便让我们对他刮目相看,还真是不简单啊!接着,李镇西老师用他的教育实践向我们阐释了他的教育思想。

一、爱心教育

爱心教育是李镇西老师教育思想的基础。他在讲座中说的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老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让学生在高中三年的时间里因为你而觉得幸福。听到这句话立刻让人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以前一直都不清楚老师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是“清规戒律”还是“可有可无”,现在才认知到原来老师之于学生是一种幸福的存在。老师只有有了这一种认知才会知道自己应该把学生摆在什么位置,应该要怎么做。老师只有首先爱学生,把学生放在心里,想给学生幸福,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才能做好教育事业。李镇西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一直都在亲身践行着这一教育原则,而且非常成功。

他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这样写道:“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和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从中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一颗爱心,这是所有成功教师的共同经验。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爱祖国、爱集体、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家乡。爱自然的爱心;爱孩子,才会想方设法地做好自己每一天的工作。李镇西老师爱孩子,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学生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由衷喜悦,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他们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己的心血。他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地写下很多的手记、札记,为进一步探索教育的规律积累了很多原始的宝贵的资料。

他爱学生是从很小的事情做起的,在讲座上他给我们讲了这样的一件事:1983 年, 是他参加工作的第二年。这年春天他因劳累过度, 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

弱症, 最后不得不住院治疗。他本不打算告诉学生, 想悄悄离开学校, 但还是让学生们知道了。于是, 在离校那天下午他为学生上最后一堂课的时候, 教室里哭成了一片!在住院的一个月里, 孩子们分批分批地去看望他, 为他哭, 为他笑。学生们那样爱他, 使他深深地爱上了他的学生。他甚至偷偷地从医院溜了出来, 带着学生去峨眉山玩了整整一天!晚上回病房被护士长狠狠批评了一顿, 但他觉得那天晚上是住院以来睡得最好的一夜。他经常想:怎样才能报答学生的厚爱?那时, 他住在单身宿舍, 条件很艰苦, 一位家长来学校看他, 很关心他, 第二次来的时候, 给他提来一筐鸡蛋,让他补补身子。人家硬让他收下, 他只好收下了。他感到非常温暖。第二天课间操时, 他用煤油炉子煮一个鸡蛋,然后, 叫来那个家长的孩子, 把热鸡蛋塞给他说:“ 这是你爸爸托我给你煮的, 快趁热吃了!”以后每天一个, 直到吃没为止。李镇西老师周末放假都会情不自禁的想念自己的学生,每次放暑假只要他出去旅游都会在那个地方给自己的学生写信。李镇西老师就是这样的爱着他的学生们,他的学生们也是如此的爱着他。他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用心的给他们爱和呵护,真诚的与他们相处。这样的教育才真的是爱的教育,这样的老师和学生怎能不和谐呢?

二、民主教育

民主教育是李镇西老师的追求, 是李镇西教育思想的核心。李镇西老师认 为“民主教育应该是当今中国教育的时代主题”,“ 没有民主,便没有创造;没有民主的教育便没有民族的未来”。在谈到民主教育时, 李镇西这样阐述: 民主教育“包含了一般人通常所说的‘教育民主’,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教育民主’。‘ 教育民主’往往侧重于指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态度(比如教育要面对全体,一视同仁, 教育者应尊重和热爱学生等等);而我所理解的‘民主教育’ , 除了指教育者应该具备的民主思想以及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体现出的民主精神外, 更多的还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关民主素质的启蒙教育, 比如, 师生关系的平等和谐。

李镇西老师当班主任时和学生们一起制定了《班规》, 内容基本上覆盖了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班规》还专门设了“ 班主任”一项, 对班主任定下许多制约规定。他作为老师严格的遵守着班规,为学生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李镇西老师刚任班主任的乐山一中高87 级一班学生正在为参加学校“ 一二·九”歌咏比赛在礼堂排练。可担任领唱的张小琳同学不知何故不愿领唱了, 李镇西老师反复耐心地给她做工作, 可她仍然不愿领唱。“你不唱就给我滚出去!”最后, 李镇西还是忍不住了, 话一出口, 他便意识到自己过分了。张小琳虽然满脸不高兴, 但总算还是唱了起来。事后, 李镇西真诚地向学生道了歉, 而张小琳也真诚地说:“ 不, 还是怪我当时使性子⋯⋯ ”这件事也就算解决了。谁料到, 李镇西第二天早上一走进教室, 就见黑板上写着一行大字:“李老师昨日发火, 罚扫教室一天!”于是, 作为班主任的李镇西只好认罚。他说:“ 看来,面对《班规》, 想赖账也是不行!今天放学后, 由我扫教室, 而且保证教室清洁分数达到10 分, 否则重扫!”他下班后果然留了下来打扫教室卫生。

李镇西老师的民主教育不仅体现在他的班主任工作中,在他的语文教学中体现的更加明显。在语文教师中流传着一句话:听课要听李镇西。我虽然没有亲耳听过李镇西老师的语文课,但是拜读了他的《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对他的语文课有了一些了解,读的越多越是佩服李老师语文课上的行云流水,润物无声。他每教一篇课文,无非是这样几大步:① 学习字词;②学生交流读后感受;③学生

质疑、讨论,解疑; ④老师谈自己的体会,与学生共享。这种再简单再朴素不过的“ 流程”,几乎在镇西先生执教每一篇课文的过程中重演着,任何一位听课的老师都不难“ 学到手”。但镇西先生的课堂教学艺术又是最难学的,难就难在它不假雕琢的朴素,使一切形式上的模仿都归于徒劳。他教学中的所谓“ 随意”,不是那种随心所欲的放任,而是对一切束缚学生个性、漠视学生权利、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规范”的藐视和反叛。他从不会把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解读强加给学生,而是和学生在提问、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与交流,让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尊重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话语自由、思想自由。在不经意中给学生以指导,在不经意中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李镇西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颇丰,让我明白老师和学生之间只有真诚的交流、交往,以我心换你心,才能真正走进对方的心里,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师。教师不是神,不是学生的教条,更不是学生的权威,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普通人,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我会一直记得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理念与实践,让它们指导自己成为更好的老师。

参考书目

[1]《走进心灵》,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9,11.P3

[2]《做最好的班主任》, 漓江出版社, 2008年1月出版

[3]《爱心与教育》,四川少年出版社.1987

第三篇: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一所学校。孔子编纂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材,奠定了儒家教育内容的基础,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后世称之为“六经”。《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选集,《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史。

六种教材各有教学任务,对人的思想都有重要价值。《诗》之教使人态度温和,性情柔顺,为人敦厚朴实,而不至于是非不辨;《书》之教使人上知自古以来历史,通晓先王施政之理,而不至乱作评论;《礼》之教使人恭敬严肃,知道道德规范,而不至于做事没有节制;《乐》之教使人心胸宽畅,品性善良,而不至奢侈无度;《易》之教使人知道人事正邪吉凶,事物之理的精微,而不至于伤人害物;《春秋》之教使人知道交往用辞得体,褒贬有原则,而不至于犯上作乱。

2、“庶、富、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作用和地位

①孔子认为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庶、富、教”论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论述的是治国的基本大纲。在他看来,人口、经济、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首先是“庶”,要有较多的劳动力;其次是“富”,要使民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再次是“教”,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②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次论述了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关键性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的差别。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力量更大,这就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决定性作用。根据“习相远”,孔子认为,人一生中的任何发展阶段,教育条件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人的早期教育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人应当终生不断受教育,这样才使知识的掌握和道德的修养不至于停顿、倒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当受教育的理论依据。

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利民的德政,反对害民的苛政。为了达到德政的目的,他强调以教育作为施政的基本手段,对人民进行政治伦理教育,用礼教来整顿风俗,有利于国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是教育最直接为政治服务的表现。

3、“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是说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它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与贵族官学的办学方针相对立。官学以贵族身份为入学受教育的重要条件,以此保证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有教无类”则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教育对象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它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4、“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孔子主张推行德政、仁政,这就需要培养大量德才兼备的政治贤才,也就是君子。为了保证具备君子品格的人能够实际参与政治活动,实现其政治理想,孔子倡导贤人政治,主张“学而优则仕”。

“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内容是: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秀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经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没有做官的资格。

“学而优则仕”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把读书与做官联系到一起,做官成为人们学习的动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和笼络人才的手段。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

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①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

②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

5、教学内容

孔子继承西周贵族“六艺”教育传统,吸收采择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创设新学科,虽袭用“六艺”名称,但对所教授的内容做了调整。孔子以“文、行、忠、信”教育学生。“文”主要是西周传统的《诗》、《书》、《礼》、《乐》等典籍,而品行、忠诚和信实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他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学习以提高文化知识。所以,在孔子的整个教育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但是,道德教育并没有专设学科,而是把道德教育要求贯串到文化知识学科中,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授,灌输道德观念。

孔子的教学内容有三个特点:①偏重社会人事。其教材都是属于社会历史政治伦理方面的文化知识,注重的是现实的人事,不把宗教内容列入教学科目,成为中国古代非宗教性教育传统的开端。②偏重文事,有关军事知识技能的教学居于次要地位。③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他所要培养的是从政人才,不是从事农工的劳动者,他从根本上反对弟子学习生产劳动技术,“君子谋道不谋食”。

6、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

①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因材施教是孔子对教育实践的总结,在办学过程中,教育对象的多样性,教育的程度和需求的不同,都要求根据受教育者不同的需要进行教育。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通过“听其言而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全面、准确、深刻地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扬长避短,帮助学生成长。

②启发诱导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助产术”早几十年。孔子认为,不论学习知识或者培养道德,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他提倡启发式教学。

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返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在教学时必须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悟,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

启发式教学包括三个基本要点:①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领域,激起强烈的求知欲,积极思考问题,并力求能准确表达;②教师的启发工作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③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发展,能从具体事例中概括出普遍原则,再以普遍原则类推于

同类事物,而扩大认识范围。

孔子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提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简称“由博返约”。博学以获得较多的具体知识,返约是在对具体事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形成基本的原理或观点。学生具备了这种思考能力,就能把复杂的知识系统化,把握住知识的核心,“一以贯之”。孔子还提出“叩其两端”的思考方法,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找出解决矛盾的答案。

③学思行并重

“学而知之”,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求知的唯一手段。孔子提出“博学于文”、“好古敏以求之”,偏重于古代文化、政治知识这些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还提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要多听多看多问,扩大知识的来源和范围,以获得一些直接经验。孔子还主张“学而时习之”。

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单纯的学或单纯的思都存在片面性。在学与思的关系中,学居先,是基础。在有了知识材料的条件下,需要进一步思考,才能使认识深入和提高。

孔子还强调“学以致用”,要将所学用于社会实践中,学是为行服务的,能够行,证明已有学。

7、道德教育

(1)道德教育的内容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而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品质修养,因此,在他的私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居首要地位。道德观念以文化知识为基础,道德教育主要通过知识传授来进行,因此,培养道德和传授知识是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孔子认为,仁、知、信、直、勇、刚,是君子应具备的六种道德品质。他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与“仁”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礼和仁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仁”也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仁”最通常的意思就是“爱人”,也就是承认别人的资格,把人当做人来爱。“爱人”不是不分善恶而普遍地爱一切人,而是以“仁”为基本准则,有所爱也有所憎。“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忠与恕是表现仁的两方面,朱熹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尽己”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①立志。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中,不应当以当前的物质生活为满足,而应有对未来的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要有自己的理想并准备尽社会义务。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教育学生要坚持志向,不要被外来因素所干扰,不要过多计较物质生活,“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②克己。主张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观察一个人遇事如何对人对己,就可以判断他的道德是否高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对人应采取平等的态度,给人以高度尊重,涉及相互关系时,应“躬自厚而薄则于人”。

③力行。“力行近乎仁”,孔子提倡“力行”,相对地更重视道德实践,要求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应当是“言必信,行必果”。

④中庸。孔子认为,待人处事都要中庸,防止发生偏向,一切行为都要中道而行。做得过分或不及的情况都不好,最好是做得恰到好处。

⑤内省。孔子认为,不论道德认识或是道德实践,都需要有主观积极的思想活动,称之为内省,主张内省是日常必要的修养方法之一,并在孔家私学中推广。“见贤思齐焉,见不

贤而内自省也。”

⑥改过。孔子认为人会犯错误是客观存在的,正确的态度是重视改过。犯错误是一时的,公开改正会受到大家的尊敬。“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为过矣”。

8、论教师

①学而不厌。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要保持一种“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积极精神状态,时刻考虑不断进步。

②诲人不倦。主张教师以教为业,也要以教为乐,树立“诲人不倦”的精神。“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悔乎?”这种对学生的爱和高度负责的精神是孔子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

③温故知新。“故”是古,指的是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新”是今,指的是现在的社会实际问题。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温故知新”的另一层含义是巩固旧知识与探索新知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既要注意传承,又要探索创新。

④以身作则。孔子认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不仅有言教,还有身教,把以身作则作为教育原则,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⑤爱护学生。孔子爱护学生表现在要学生们努力进德修业,成为具有从政才能的君子,把实现“仁政”的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他对学生充满信心,对他们的发展抱有比较乐观的态度。他能客观公正地看待所有学生,特别是那些有特殊经历的学生。

⑥教学相长。孔子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所以,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术切磋。

9、历史影响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儒家教育理论的奠基人,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是大变革时代社会矛盾的反映。从他对社会变革的态度来看,他属于奴隶主阶级的改良派,在政治上偏于保守,但在教育上却倾向革新。他毕生从事教育活动,建树了丰功伟绩,他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①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

②创办了规模巨大的私学,在实践中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

③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准备条件。

④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编纂了《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

⑤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强调学思行结合的教学理论;首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专长,造就各类人才。

⑥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

⑦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参考资料: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第四篇:魏书生教育管理思想理论与实践

1、魏书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其教育管理思想核心是民主科学。

2、为提高学生自学语文能力,魏书生和学生一起讨论,制定了从时间到空间,从小事到大事,最后确定不能放弃的实事共6类34件。一是每人每天必做的写作业、写日记、口头作文等6件事;二是每天按学号轮流做的3件事,如办日报,抄名人名言、警句等;三是每周做一次的3件事,如练字、练歌、文学欣赏等;四是每学期必须做的9件事,如出考试题,写教材分析、写作文、重温知识结构图等;五是规定了不定期的6件事,如读课外书、郊游、学法介绍等;六是渗透语文教学之中的7件事,如写学习病历、三结合学习语文、体育训练等。

3、各学科书面练习共完成多少页,复习和预习的任务量最好都落实在数字上,具体一些,执行起来操作性强。

4、盘锦教育博客网

5、魏书生的班级里班长就有三位,一位是常务班长、一位是值日班长,另一位是值周班长。

常务班长,其实就相当于一位班主任。班级的纪律、卫生、出勤、学习、体育、劳动、身体比赛、社会服务等都由他来负责。值日班长,按学号轮流,每人都要当,轮到谁,便从早到晚对班级工作负责任。每天10条职责:

1.负责记载当天的出缺席情况,及时在班级日报上登载,对迟到的同学提出批评,予以批评处罚。2.维护自习课纪律,对自习课说话的同学予以批评、处罚。自习课有准假权。

3.维护课间纪律,及时发现并制止课间大声喧哗以至在走廊打闹的行为,在“无声日”期间,对课间在教室说话的同学予以批评处罚。

4.领导两名班级同学搞好班级卫生,每天早午晚各拖地一次。及时发现地面上的碎纸,谁的座位底下谁负责,及时征求值周学生对班级卫生的意见。

5.协助体育委员,督促同学们认真做好课间操。

6.督促同学们做好眼保健操,可协助生活委员发现眼保健操不认真的同学,予以批评处罚。

7.在任班长的前一天晚上放学后,选择一条对班级现状有针对性的格言,抄写在黑板的右侧。8.协助好体育委员组织好班级体操活动。

9.在当天的12:00之前,将《班级日报》装订在班级的报夹子上,并在第二天《班级日报》上刊载自己在任职期间的工作总结。

10.当天学校若召开班主任会,则可代替班主任参加会议。值周班长,学生自愿报名,老师决定人选。值周班长向常务班长负责,可以指挥值日班长。

6、魏书生常说:说了算,定了干,一不做,二不休;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

7、魏书生教育管理的策略

主人参与策略、新我扶植策略(坚持道德长跑:“把心灵的摄像机对准生活的光明面”。坚持引导学生写日记)、助手推动策略、计划引领策略、制度规范策略、习惯推动策略(要求全市小学生每天做一分钟家务,写一分钟日记,踏步一分钟,唱一分钟军歌,搞一分钟记忆力比赛,每天读一分钟世界文学名著或伟人传记,每天一分钟演讲)

7、《盘锦市中小学课堂教学10项要求》

①教务处严格查课,不得出现漏课现象;严把备课关,备课簿由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签字,签字后方可上课。要求一课一签,要有提前一周的备课量。

②教学目标(包括作业)要分高中低三个层次,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③课堂提问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每堂课学生发言不少于10人次。

④课堂上学生动口、动笔、动手时间不少于10分钟。⑤教师讲授新课不得超过全堂课的二分之一的时间(小学不得超过15分钟)

⑥学生课上违纪,要求课后处理。课堂上批评违纪学生不得超过20秒,避免矛盾激化,不能因此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⑦下课前,对授课内容(围绕重点)要有总结(师生均可)⑧针对学生实际,留不同质量的作业,不增加学生负担,杜绝惩罚性作业(力求作业的最佳量)

⑨下课后10分钟,和学生一起活动,听取学生意见,及时反馈

⑩每节课后在教案上总结一句话(成功或失败之处)

三段六步教学模式

1、模式的构建 ①基本思想

②模式内容:定向自学,释疑探究,互测自结 此模式将课堂教学结构分为三个阶段。

⑴自学阶段。“自学”指课前的预习和课上的自学,预习分全册预习、单元(章节)预习、一课(课前预习)三层次预习。课上学生按照教学目标和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本和尝试答题,并消化理解梳理知识。此时,教师通过巡视、督查、询问、板演、争论等形式,最大限度掌握学情并加以归类,为“释疑探究”做好充分准备。

⑵导学阶段。针对学生在预习阶段遇到的障碍、暴露的问题,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启发,合作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会的教不会的。老师鼓励学生求异思维,提出不同见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评价、更正、补充、释疑,以“教”导“学”。“导”的内容:学生不懂之处。“导”的方法:引导互动,多向交流,做到“兵教兵”。教师要善导难点,善导关键,揭示规律,由个别到一般,由知识化能力;“导”的重点是学困生,指导矫正学习,并课后及时辅导其达标。⑶测评阶段。围绕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布置不同层系作业,组织学生当堂互测自结,以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确保高效学习,达到以测促学、以评促练的目的。引导学生善于对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总结,自测互测,自评互评,及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③操作程序

此课堂教学模式三段六步,具体操作办法如下:

⑴定向示标。上课伊始,教师必须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较先进的教具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时间1-2分钟。

这个环节强调目标确定要依纲扣本,不过高要求,也不降低标准,目标要体现层次性,保证学困生学会,中等生学好,优等生学活。

⑵自学指导。自学前,教师用1分钟左右提出预习要求或思考题,即预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法、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都要明确,让学生把握自学中的重难点。

⑶自学督查。明确要求后,学生带着任务开始高效率的自学,这是学生主体作用的中心环节。自学时间5-8分钟。此时教师要督查了解学情,掌握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⑷导学释疑。学生预习后,进入教师“导学”这一重要环节,时间12分钟左右。老师必须做到:明确“导”的内容---学生自学后不懂或不掌握的知识;明确“导”的要求----严格执行课标,不就题讲题,揭示由常式到变式,由个别到一般的规律;明确“导”的方式---先“兵教兵”。后教师更正、补充或释疑。

⑸合作探究。一般性问题在导学释疑环节已得到解决,对于重难点和学生有争议的意见,教师要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激活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对知识的探究要有梯度,由易到难,在保证中下等生学好的同时,又使优等生学活,得以拔高,满足求知欲望。这一环节3—5分钟。

⑹自主测评。帮助学生排除疑难问题,进入最后一个关键环节,达标验收。本环节15分钟左右。验收形式可采用口答、书面、电教手段等多种;验收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精心选择,具有典型性和层次性;验收办法主要是学生自测互测,自评互评,通过反馈查缺补漏,通过自主评价让学生把已经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2、实施要求 ①教师备课(课前)⑴学期初备课

学校在每学期初要组织教师分学科、分年段,集中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学期的总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⑵单元备课

单元教学前,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要集体研究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

⑶周备课

教师上课要有提前一周的备课量。同学科、同年段的教师周备课要集中研究。在备课目标的确定上,在自学内容和当堂训练内容的安排上,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要分高中低三个层次,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⑷教务处要严把备课关,备课簿由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签字,签字后方可上课,要求一课一签。

②学生预习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做到三级预习⑴大预习,即对全册书的预习(寒暑假)

⑵中预习,即对单元(或章、节)的预习(双休日)⑶小预习,即课前预习(新课前)

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各级预习的目标。

③课后作业要有针对性,要精当实务。教师批要及时,要讲究实效。

④对课内没有完成任务的学生,教师要进行个别辅导,特别是对个别学困生要采取教师辅导与优秀生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能及时完成学习任务,做到《课堂教学10项要求》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密切结合起来。

第五篇: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现代生成及实践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现代生成及实践方式

摘要:激烈的竞争、膨胀的信息、多元的文化、多样的个体选择等构成现代社会的主要表征,同时也预示出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现代生成的契机与困境。本文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现代生成的契机与困境的剖析,推演出诚学之,笃信之,躬行之等指向个体价值现代生成的实现方式。

一、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概述、1、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而个体价值则主要指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中分离出来除却社会价值的部分,是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中建立起来,以自身的思想政治品德及其发展规律为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个体本性、目的和需要相一致、相接近、相适应的关系。

2.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内容。

目前学术界较为公认的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内容主要是引导政治方向、激发精神动力、塑造个体人格、调控品德行为。

二、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在现代社会生成的机遇和挑战

当代中国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阶段,这一阶段激烈的竞争、膨胀的信息、多元的文化、多样的个体选择等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生成的二重境遇,具体化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契机和挑战

1.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生成的机遇

首先,教育观念、内容、体制、手段的现代化促生着个体价值。

其次,受教育者主体性德增强强化了个体价值生成。

2.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生成面临的挑战。

首先,信息。文化多元无疑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弹由此而引发的个体价值选择的多样化却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政治、信念的价值引导。

其次,受市场经济疯狂追求利润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也呈现出功利化趋势。

三、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现代生产的实现方式

1.诚学之—凸显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生成轴心

其一,坚持灌输与教育相结合其二,整合优化教育内容

2.笃信之—维系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生成信念。

首先,建立教育内容的利益体现机制。第一,增强理论穿透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受教育者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效率。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纪要反映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伟大成果又要体现未来与受教育者相关的需要、利益格局的变化,使受教育者真切的体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现实利益的关注和对未来发展的前瞻性,坚信思想政治教育对自身有用,从而积极参与教育互动。

其次,家里教育过程的利益实践机制。第一,分析受教育者的需要、利益个案。第二,针对不同层次人员的需要制定调整利益、实现需要的方案。

3.躬行之—促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首先,构建主体-主体双向互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其次,搭建受教育者教学参与及道德实践平台。第一,推动受教育者参与教学过程,促生价值要素。第二,教育者应恪守道德信条,践行道德标准,推进师生间的价值关系互动。

下载教育思想的生成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思想的生成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思想政治课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思想政治课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003-5-20 14:23:21谢业琴阅读641次思想政治课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尼采说:“个性弱的人没有超越自己的能力。不能......

    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理论与实践(合集五篇)

    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理论与实践 宋艳博 1.学生管理 对于如何管理学生这个问题,魏书生的观点是:“成功管理的前提是尊重他们的意愿,尊重他们的人格,把他们当做实实在在的‘人’,而不......

    2017教育学考研: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2017教育学考研: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勤思教育学考研网为大家整理了一下2017教育学考研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备考2017年教育学考研的考生可以认真的看看。 孔子,名丘......

    延安精神与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

    延安精神对新课改中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启示 一、延安精神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陕西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延安精神。什么是延安精神?首先要明确,延安......

    教育叙事:习作课;预设与生成

    教育叙事二则 Ⅰ、一堂习作课的启示 小学作文课难上,小学生作文大多言之无物,缺乏真情实感,这已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如何才能使小学生的习作写出真情实感呢?我思忖着„„ 今天是......

    中国梦思想生成的哲学依据与内涵

    中国梦思想生成的哲学依据与内涵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作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重要理念,中国梦是在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国......

    小学音乐动态生成的思考与实践

    小学音乐动态生成的思考与实践 (2008-06-16 19:33:57) 转载 标签: 教育 分类:论文案例 [内容摘要]“动态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的一种新概括,较好地体现了人本主义的发展......

    校本研究与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

    《校本研究与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卫滨区英才小学 一、课题的界定与表述: 校本研究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思想,以教师为主体,自主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