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写、改并重

时间:2019-05-12 22:0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作文教学写、改并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作文教学写、改并重》。

第一篇:作文教学写、改并重

写、改并重

——作文教学新思路探索

临猗二中

王红梅 作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问题似乎简单的无需思考——教会学生写文章。但是,如何能让学生把作文写好,我认为,进一步研讨这个问题,有利于科学地、高质量地进行作文教学。

一、写、改并重——作文教学的双重任务

1、写作过程的启示。写文章是人们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表达思想观念的过程。从酝酿立意、构思下笔到脱稿润色,是一种复杂的、充满矛盾的思维过程。所谓充满矛盾,即在此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在不停地进行着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的思维活动。一篇文章,尤其是一篇好文章,总是在这样写写改改,再写再改的过程中完成的。即使伟人、大师、巨匠也不例外。而越是名人的手稿,往往偏是圈点、勾画的诗人“不识庐山真面目”。修改,是写作过程中一种普遍的、带规律的现象。

写与改是统一于写作过程中的对立的两个方面。写是改的基础和条件;改是写的矫正和完善。二者既相依存,又相否定,相反相成,不可须臾分离。修改,是完成写作过程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修改是写作中的阻滞和停顿,更是一种积极的审思与反省,是为实现最佳表达效果而进行的整理、提炼和抉择。“千锤打锣,一锤定音”,修改就是定音的一锤。历史上,无数工于修改的佳话,至今传颂不衰。古人“为求一字真,拈断数根须”的精神;毛泽东、鲁迅喜得“一字之师”的胸怀;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浩繁工程,曾孕育出多少名章佳句。一蹴而就只能粗制滥造,“千呼万唤始出来”,则更具魅力。修改是写作成功的关键。

2、教学规律的要求。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作文要自己改”。这是按照现代教学论改革作文教学、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写作能力”这一概念的内涵不仅包括“写”的能力,而且包括“改”的能力。“文章不厌百回改”,一语道出“改”的重要性。只能写而不会改,实际并未形成、也不可能形成健全的写作能力;只教写而不教改,不是完善的作文教学。作文教学同其他任何学科一样,必须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作文批与改的关系,实质是教与学的关系。批,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手段,是学生懒以改的启发与指导;改,是学生对批的理解与实践,并借此使自己成为学习写作的主体。批与改是师生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由客观教学规律限定的科学分工,不应相互替代。

3、时代的呼唤。一定的教学方法产生于并服务于一定的教育思想。作文教学中的学生包

有效。

3、评改课:废止以教师总结为主要内容的程式化的讲评,而代之以“示范改”、“集体改”、“互相”、“自改”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踏踏实实进行改的训练,师生共同评议、小结。刘后根据改的体会,再次写作。

上述课型将写与改紧密结合,于写中学改、改中练写;以写带改、以改促写,使学生逐步学到会写善改的真本领。

三、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1、培养兴趣。指导学生自改作文有一个过程,开始有一定难度。我常结合作文课给学生讲一些名人轶事或历史典故,如古人“苦吟推敲”的佳话,名人“站着写而坐着改”的格言等,使学生懂得为文必改,改重于写的道理,并及时显示改的效果进行鼓励,激发其自改的内在动机。另外,结合语言练习课,选择有关文段,让学生作“挑毛病”的练习,开成敢于品头评足的学习气氛,也是有效的方法。

2、循序渐进。训练时应注意繁简、难易、深浅等层次性。由矫正性练习(即对字、词、句、标点等较浅显的谬误的修改)逐步过渡到润色性练习(即对选材,立意、结构、修辞的深加工)。

3、因材施教。训练中要承认差别,允许失败,以不同的要求和目标促使全体学生都学有所获。及时发现捷足先登与后来居上的典型,抓住两头,带动中间,造成教学的“滚雪球”效果。

第二篇:“教学并重”的教学设计

教学并重的“教学设计”

——关于教与学的再思考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明确了教与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政策价值取向。主体还是主导在教与学的历史演化中凸显为问题。在迈向知识社会的过程中,传统的教与学对于人和知识的预设前提已经发生了变化,与此有关的教与学的组织形式正在消解,而基于人的自主发展潜能和实践性知识的新组织形式和机会正在出现,教与学正在由也应该由教师的单向灌输转向师生的辩证互动,在互动中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一、对于主体与主导的多重理解

新中国成立以来,出于对前苏联教育理论的反思,我国教育研究者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明确提出是“教师主导”还是“学生主体”问题,它曾经一度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它体现出中国教育学者摆脱意识形态束缚、关注教育真实问题以及声张自身话语权力的努力。但是因为各方或偏重哲学思辨,或片面倚重西方教育理论,或片面强调特定区域、特定学校和特定对象的特殊性,在讨论中,各方并没有达成共

识,也没有生产出多少实质性的知识。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为我们描绘了有差异但又相互关联的教育图像,一个是静态陈述,一个是动态描述。尽管针对同一个事实———教与学,两者实际上所指涉的并不是同一层面上的问题,一个偏重哲学逻辑层面的阐释,一个侧重对教与学过程的描摹。就教与学实践本身而言,在教与学的不同时段、不同环节,师生既可能是主体,也可能是客体。当然,教师主导通常只体现在教师教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的主体。而学生是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是客体,“学生

主体”是一个哲学化的教育命题,尽管它对于理解教育、理解教与学非常具有启发意义,但是并不能直接解决实践问题,哲学化命题更多地是关注自身的理论完满,因而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它不能很好地转化为现实的教育行动。教与学指向学生的发展与变化,克服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需要一种教育智慧。

至于如何理解“教师主导”,可以回到过去,从历史中寻找问题答案的启示,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典型地表现在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应对策略上,即按照因材施教原则引导基础、秉性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例如,孔子根据子路勇敢但有些鲁莽和冉有稳健但有些缺乏主见的不同特点,就同一个问题给两个人提出不同的建议:他让子路先征求父母的意见,再采取行动;而对冉有,则告诉他不需要征求父母的意见可马上自主行动(《论语·先进》)。

由于理论能力不足、概念炒作等原因,教育工作者会无意识地将哲学化的“主体与主导”命题转换为规范命题,将客观的描述转化为指导行为的价值规范,从而使得哲学命题直接介入教育教学,这不是哲学狡诈刻意在不同领域之间混淆价值与行动,而是因为这一对教学论命题本身的确具有很强的实践品质,当然,这也与研究者没有对教与学历史演化及其背后的价值做批判性思考与考察有关。在教育知识特别是关于教与学的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因为分析的需要,教与学往往被分解为相互对立的存在,似乎教与学可以分割为两个相互独立而又不会产生冲突的领域。事实上,在实践中,二者是作为整体呈现在我们的经验世界中的。

回顾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关于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讨论,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分开来讨论,尽管会带来认识上的部分的、片刻的清晰,却不能减少实践的现实困扰,而且容易陷入相对论的陷阱,导致哲学理论和实践操作的混淆。客观地说,对“主体与主导”做单纯的理论探讨虽然能够增进我们对教与学的认识,却未必能够提升真实的教与学的能力。或许有人会说,能不能用“生活世界”、“对话”等提法取代原有论述呢?用来自西方的概念取代旧有表述并不会增加中国的教育知识,原有论述的歧义之处实际上包含有生产力的张力,而顺序的调整以及由此带来的深层次思考可以充分释放、扩大张力效应,有助于我们探寻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变革的新前提和新基础,为弥合横亘在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鸿沟创造新的可能。我们需要靠智慧开辟出新的道路———两者辩证统一的道路。

二、教与学形态演化中产生主体与主导问题

从教与学的实践形态来看,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其形态不尽相同,而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与作用也存在大的差异。教师讲授,学生完全被动接受、学生独自自主学习是教与学的两个极端形态,其他形态则介于两者之间。在原始社会,教与学融合在活生生的劳动生活中,人们在劳动生活过程中完成对知识技能的认知、模仿、操练和掌握,教与学的分化并不明显,主导还是主体并没有成为问题。进入古代社会,随着劳动分工以及知识的积累,教与学逐渐独立出来,师生的角色地位明确,分化出新的职业“教师”,教与学如何规范、如何更加有效等问题开始显现。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的产生与发展,教育日趋制度化,教与学的形式也日渐僵化。夸美纽斯所倡导的班级教学直接将工厂模式复制到人的培养领域,它在适应社会需求、规模化培养社会经济所需要的人才的同时,造成教育教学中对人的个性特征、独特特质的忽视,使得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弱化,接触、交流的机会减少,但是交流机会的减少并没有增加学生自我发展的可能,课余时间并没有成为学生自我拓展的空间,而是被各种作业和操练所耗占,从而压缩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空间。师生关系甚至日渐对立,学生成为“教育工业”固定的训导、加工对象,公众对教与学的常识性理解也逐渐固定化、狭隘化。

受班级授课制的影响,教育学产生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育研究都是集中于班级条件下教与学的研究,尽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其影响有限,因而在教育教学理论走向繁荣的同时,日常的教与学似乎被带上“班级”的枷锁,并没有实现人的自主发展由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尽管二战以来很多专家试图借助心理学的突破重新释放人自主发展的可能空间,而认知主义、行为主义也一度占据了教与学的理论和实践空间,但是都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教与学过程中学生发展的不自主状态。

反思教与学由不独立到独立再到制度化的发展历程,很显然,教与学的发展过程与人的发展过程总体上是一致的,但是也存在着不一致甚至相互违背的状况,而人的不自主发展状况在资源匮乏的状态下是常态的,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进入21 世纪,我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的中心城市资源已经相对充足,但仍存在着不自主发展的状况。那么到底还有哪些因素阻碍着人的自主发展呢?就教育教学领域而言,对人作为学习者的不合理的预设似乎成为我们开展有意义尝试的障碍,而知识似乎也成为我们借助教育寻求解放的障碍。于是,“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凸显在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面前。

三、教与学对于人的预设及其新发展

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人总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新鲜的有着自身独特生命经验的个体,有着属于他们那个年代所特有的时代特征。当前,社会上对于80 后、90后的讨论反映了这一事实。作为独生子女一代,青年学生大多从小就相对独立,早已习惯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到家庭议题的讨论和决策中,因此,他们从小就养成了民主参与的意识、能力和习惯,甚至养成了

以自我为中心开展活动的个性,他们对教师“一言堂”以及教师对课堂的单向掌控会产生本能的反抗。新一代青年学生重视自身的经验,喜欢发出自己的声音。如何将他们的经验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并使之得到充分的尊重,需要教师重新设计课程和教学,并进行开放性设计,把自身的意图隐藏在真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实现学生发展的目标,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组织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这对教师早已习惯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也为我们反思传统的教与学形态、反思隐藏在教与学行为背后的人性假设提供了契机。受师道尊严等传统教育价值观影响,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将学生作为小大人对待,于是,成人世界的价值、知识成为普遍真理,具有了终极价值,成为学生需要学习的唯一重要的东西,而学生个体特性、自身经验和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乃至抹杀,在教与学理论和实践中很难发现学生的地位与作用,学生消失了!但是主体拒绝死亡,他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挑战着教与学既有的对人的假设。

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都有一个基本的假设,而教育研究者的理论研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实践都建立在某种“人的形象”的基础上,其中都隐含着对人性的假设。在教育学发展历程中,不同的学派对于学生的人性假设不尽同。例如,人本主义相信人的自我发展的潜能,而行为主义则关注外塑作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人性假设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长期存在,这也是造成教育实践产生困扰的原因。

近年来,国内研究者为探索弥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路径,对于教育的人性假设提出了新的解释。余清臣博士认为,比较利益人更能够解释人在教育教学中的选择与行动,应该用它作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人性假设基础〔1〕。叶澜教授借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终身学习中的提法,提出用“具体的人”(叶澜教授认

为,“具体的人”是在环境中与环境相互构成的人,是具有自然、心理、社会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特质相互渗透、丰富而复杂的人,是既有惟一性又有普遍性的人,是具有内在发展需求和能力,在生命过程中不断实现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的人性假设基础。教育赖以展开的现实基础在于,教育承认了教育的对象是具有潜能的“具体的人”———他既有可能被外界塑造,也有可能选择自己的道路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

四、探寻完整而和谐的教与学

教育的核心是教与学,无论何种教育改革,最终都需要通过教与学并在教与学中实现。作为对教与学基本关系、基本状态的描述和阐释,讨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其核心是要弄清如何看待教与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与作用,如何看待人的成长与发展的可能与路径。“学生主体”还是“教师主导”的先后与主次问题,不是单纯变换顺序的语言游戏,也不只是逻辑问题,它还是实践问题。

在教育领域,为了改变学生被忽视的不自主状态,构建健全而完整的教与学,我们需要回到教与学的根本,追问我们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教育能够给学生什么。教育作为一项人文事业,一方面,需要扬弃现代教育对人的限制性发展作用,另一方面,需要摒弃后现代对人的悲观预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恢复人的尊严和价值,通过对个体性知识、情境性知识的探索和整合寻找人自主发展的空间与可能。

片面地理解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可能会认为,学生主体是教师主导的条件和基础,是教与学的原则,教师主导只有在学生主体的原则、条件和基础上才具有自身的合法性。这种理解是以割裂“教”与“学”为前提的,而没有将他们作

为整体的教与学过程来看待,从整体上看,“教”或“学”只是教与学的某个方 面,不过他们之间相互关联。“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是相互统一的”〔4〕,二者应该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的训练有利,对于学生健康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是大有好处的。但是对教学环境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周密策划,否则可能会顾此失彼。其设计过程主要包括:

(1)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及知识点顺序;

(2)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以便因材施教;

(3)教学策略的选择与活动设计;

(4)学习情境设计;

(5)教学媒体选择与教学资源的设计;

(6)在教学过程中作形成性评价并根据评价反馈对内客与策略进行调整

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具有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等特征都会对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产生的影响。因为我们现在是基于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而进行的教学,因而更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习的技能要求、认知心理和个性心理特征。教学设计的模式尽管各不相同,但还是存在一些共同的属性。

从构成要素来看,包括学习者、目标、策略、评价;从涉及的步骤来看,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评价设计;从其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来看,大致分为三类: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学教并重”的教学模式。当然,最后一种模式是现在我们所提倡的,也是我们应该努力达到的目标,既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凸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今天,“学生主体”还是“教师主导”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理论问题,而是真实而紧迫的实践课题,把这个问题重新提出来并不是要老调重弹,其现实原因仍植根于中国教育实践在应试压力下的保守与因循,要破除早已僵化的教师主导的教与学形态,理论工作者需要重新审视现实教育教学的人性假设和知识基础,而一线教育工作者则要善于学习新知识,勇于挑战习惯了的教育教学模式,破除传统的、狭隘的课程教学观,在师生的辩证互动中实现学生知识、经验和能力的发展。无论是作为主体还是发挥主导作用,都需要师生充分尊重彼此的价值和尊严,共同承担行动带来的责任。

教与学的改革绝不是零星的、局部的改革,而是以它为契机对教育进行整体改造,重新设计中国教育,构建立体开放的现代教育体系,将人从外在的被塑造的机制体制下解放出来,使每一位想学习而又满足一定条件的人都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获得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尽管此种教与学并不一定能给个人当下带来多少实质的利益,但是它发自内心,也是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改造后的教与学应该是开放而立体的空间,是辩证互动的过程,期间,师生共同分享经验和情感,共同探索知识和价值。

第三篇:作文六:改 写

[写作要求]

1.符合原作:要认真研读原作,掌握基本内容、中心思想和基本情节。

2.想象发挥:由于诗歌的精练性和感情跳跃很大,需要发挥想象、生动描述。

3.补充细节:注意运用人物的描写方法,将人物具体化。

4.语言生动:注意描写语言的生动形象,要比原作的描写更细腻、形象。

[写作知识]

1.改写是对原文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某种改动的一种写法。从形式上看,有文体的改变、叙述顺序的改变、叙述人称的改变、语言形式的改变。从内容上看,可以对原文的中心从一个方面加以强调,可以对人物、情节进行必要的增删。

2.要注意的几条原则:首先,要明确改写的要求;其次,在对原文理解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构思:想想先写什么,略写什么;补充什么,删削什么。把这些想清楚了,才可以作文。其三,在动笔改写的过程中,不要受原文语言的束缚,尽量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写。

[训练目标]

将诗歌改写成故事。

[写作指导]

1.改写的关键在于“丰富诗歌已知的形象,填补诗歌的艺术空白”,改写的步骤是:“确定故事、确定场面、再现情境、表达旨趣”。每个步骤的的操作方法是:

(一)确定故事的操作方法便是根据诗歌提供的信息,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确定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确定场面的方法是找出地点、主要活动。

(三)再现情境的关键是根据已确定的场面,丰富诗歌的形象,填补诗歌的艺术空白。具体方法如下:(1)、丰富并填补还原此时此地意象的方位、形状、色彩、声音、气味等。(2)、丰富并填补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

(四)表达旨趣的方法主要有(1)、直抒胸臆(2)、借景抒情。

2.诗歌是诗人形象思维的产物,无论是摹景状物,还是叙事抒情,诗人总是把自己深切的感受和激昂的情绪,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倾吐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同时由于诗歌语言简约跳跃,讲究炼字炼句炼意,注重凝炼、含蓄、形象、生动,使诗歌在意象和诗句、章节上呈现出明显的跳跃现象,其间有意省略的过渡和关联的字句,便成了留给读者思索、补充的“空白”。因此在诗歌改写时要做到:(1)运用联想和想象把诗句浓缩的意义扩展开来;(2)把减少的成分补充出来;(3)把省略的过程焊接起来;(4)把跳跃的情感连缀起来;(5)把诗中行与行、节与节之间的内在情愫弥补起来,再现诗歌的形象和画面。

3.什么是联想呢?我们先来看《世说新语》中一个故事:东晋著名的政治家谢安有一次和他的家人一起吃午饭,窗外纷纷扬扬下起了雪,这么大的雪,南国还是少见的,孩子们都瞪着眼睛向外看着。谢安乘机问道:“你们看这飘飘的雪花像什么?”他的侄子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他的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这里谢朗把飘飘而落的雪花比作盐粒,谢道韫则把它比作柳絮。无论是盐粒还是柳絮,都是他们因看到眼前的雪花而想到的。

这就是联想。所谓联想,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起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

那么,谢朗与谢道韫的联想哪一个更好一些呢?相信很多同学都感觉到了,沉甸甸的盐粒除了形状颜色与雪花相似以外,再无共同之处,谢朗的联想非常之一般。而“柳絮因风起”则传神地描绘出了雪花轻柔飞旋之状,轻灵而美丽,谢道韫的联想的确深刻独到。

什么是想象呢?想象就是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过去经验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例:圆是苹果,苹果落下,牛顿发现第一定律。

圆是落日,下面是黄沙长河,“长河落日圆”。圆是足球,球门线前特写,进球的精彩一瞬。

圆是气球,儿童正在放飞理想。

圆是殒石,飞速地冲向地球,“天地大冲撞”。

[例 文]

将《刻舟求剑》改写成故事。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急忙)挈(qiè刻)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挈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楚国有个乘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急忙在船边掉剑的地方刻上记号,并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等船一停下,他便从刻有记号的船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并没有跟着走,用这种方法去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改写:

滔滔的江面上,有一只渡船横划过来。船刚一靠岸,就见一个衣冠楚楚的楚国人急匆匆“扑通”一声跳进了水里,在齐腰身的水里乱摸起来。

岸上等着上船的人看了都感到莫名其妙,好奇地纷纷向船老大询问这是怎么回事。“是这样的,”船老大说,“船到江心时,这位老先生不知怎么的把剑掉到水里去了。他一把没捞着,就慌忙在船帮上刻了个记号,连声说:‘我的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我的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我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待会儿船靠了岸,好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我就说:‘你这样怎能找着剑呢?’他却不满意地斜了我一眼说:‘你是个摇船的,懂得啥?’接着就是之乎者也一大套。我没法给他讲道理,只好等着看他怎么捞法,你们看,他这不是正按着记号在捞他的剑吗”

大家听了,不由得哈哈大笑。这时,忽听得水声哗哗,那个楚国人从水里抬起了头。船老大问:“怎么样?老先生,剑找着了吗?”楚国人连连摇着湿淋淋的头,仰面长叹道:“唉——,老天呀!我明明做了记号,却为何寻不着呢?”他摇头晃脑地感叹一番,便无可奈何地爬上了船,活像一只落汤鸡!众人一看,哈!只见他浑身上下水淋淋,一只高底鞋子也不知飞往何处去了。

“怎么样,老先生,我说这样找不着剑吧!”船老大带着嘲讽的口气说。楚国人茫然地问:“这是为什么?”“因为你的脑瓜太呆板,我的船走了,你的剑呢,难道能跟着船一块儿走吗?你的记号是死的,船是活的。只按照固定不变的记号,不管船的位置变化,你这样找剑,不是太愚笨了吗?”船老大说完,只见那个楚国人抱着头,蹲在船上,呆呆地看着他做作聪明在船上刻下的那个记号。滚滚奔腾的江水拍打着记号,发出哗哗的响声,仿佛也在嘲笑他的愚蠢似的„„

将《木兰诗》改写成一篇故事,有关戏曲、动画片等改编的作品可以作为参考。题目自拟,500字以上。

第四篇:在医改过程中应坚持中西医并重

在医改过程中应坚持中西医并重

发布时间:2009-11-19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提出——

在医改过程中应坚持中西医并重

[健康报 2009-11-18 讯] 第三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11月17日在广西梧州市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在会上强调,在当前推进医改的过程中,要始终把中医药摆在与西医药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桑国卫针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问题提出4点意见:一是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二是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三是要坚持中医中药协调发展。四是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推动中医药继承与创新。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会上指出,各级政府应担负起领导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责任。各地区、各部门要把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列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做好扶持和促进工作。要逐步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医疗保障政策和基本药物政策要鼓励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使用,加强中医药法制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地方中医药管理机构建设。

会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等主办,近700名中医药界人士将重点围绕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六位一体的工作布局和发展思路进行交流研讨。大会还发布了《2009中医药发展研究报告》。

中医医院医疗服务量显著增长

门诊人均医疗费113.36元,比综合医院低33.12元

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4086.86元,比综合医院低1376.96元

[健康报讯] 11月17日-18日,第三届中医药发展大会在广西梧州举行。大会首度发布《2009中医药发展研究报告》。《报告》显示,近几年,中医医院的门诊服务量和住院服务量显著增长。

《报告》指出,2008年,医院诊疗人次为17.82亿人次。其中中医类医院诊疗人次达3.02亿人次,占17.0%,较2002年增加了0.99亿人次;医院住院人次为7392万,其中中医医院为968万人,占13.0%,较2002年增加了515万人。

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有助于减轻患者负担。《报告》显示,2008年全国中医医院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为113.36元,其中药费66.46元,中医医院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用比综合医院平均每诊疗人次医疗费低了33.12元,药费比综合医院平均值低7.57元;中医医院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4086.86元,其中药费1877.20元,中医医院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比综合医院平均值低1376.96元,药费比综合医院平均值低523.19元。

《报告》认为,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在我国基本形成,中医医疗服务领域不断扩大,中医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对保障人民健康发挥着较大作用。但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还存在体系不够完善、中医医院功能不完善、服务能力不强、特色不突出等问题。《报告》建议,进一步完善公立中医医院的经费补偿机制,建立符合中医药、民族医药特点的中医人员准入制度,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和临床实际情况的中医类别医师执业范围制度。

健康报视点

中医:保持特色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全国中医医院院长论坛”日前在广州举行。中医医院是我国卫生保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医疗以占全国十分之一的医疗资源提供了三分之一的医疗服务量。同时,中医药长期投入不足,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改善,城乡差距大,中西医之间差距大,地区之间不平衡,许多中医医疗机构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本次院长论坛上,来自各地的近百名中医医院的院长们,就如何保持中医药特色、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及保持中医药特色所需的管理机制和相关政策支撑等内容展开了深入讨论。

在发展中凸显优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 吕玉波)

形成和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促进中医院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广东省中医院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医院建设和发展的思路,制定了相关的保障机制,通过实践运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构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夯实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基础

我院通过实施以继续教育为核心的育人工程,建立强调“厚基础、强能力、宽知识、深钻研”的培养方案,通过实施“名师带徒”、“西学中”、“引进关键人才 ”等工程,着力提高医护人员临床能力,特别是运用中医药解决急、危、重以及疑难病的能力。

从2000年开始实施的“名师带徒”工作,至今已有来自全国的64位名老中医带徒本院128位弟子。弟子们已发表了反映名老专家学术思想的论文74篇,中标研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17项,地市级课题3项,已出版书籍7部,获得国家专利1项。

以专科专病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进,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

专科专病建设是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有效途径。我院以专科专病为中心,建设“名院、名科、名医、名药”,全面推进,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

特色疗法是中医特色和优势的主要体现形式之一。目前,我院已开展的特色诊疗项目共计250余项,“天灸”疗法作为国家局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今年7月我们还举办了“杏林寻宝——全国中医药特色技术演示会”大会,为传统特色疗法的继承与运用搭建了平台。

在挖掘和继承中医药精华的基础上,对专科的主攻病种开展研究,准确把握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切入点,并通过专科病种临床路径的实施予以体现。如我院国家级重点专科乳腺科,根据妇女乳腺生理病理特点结合月经周期不同阶段性激素水平差别,创立了中医药周期疗法,相关课题《消癖口服液1~6号阻断与逆转乳腺癌癌前变的临床研究》,已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鉴定。

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形成需要通过科研推动。我院中风项目组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对高血压性中、大量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后运用中医中药综合疗法的临床研究,获得国家科技部的优秀成果奖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科技攻关形成和扩大了专科特色和优势,助推了“中医特色名科”的形成。

规范的形成,有利于中医特色和优势在临床推广。各专科通过分析疾病特点、系统总结临床经验和文献、汇集全国名老中医和相关专家的经验、认真研究中医治疗具有优势的病种和环节,制定出了一系列中医特色明显的专科专病诊疗常规,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

我院专科建设目标为“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为此,我院不断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诊疗手段。如心脏科开展了目前最先进的心脏外科手术的同时,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围手术期的作用,收到了临床疗效优化的效果。

传统中药制剂的研发和应用是确保中医特色和优势形成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我院已生产使用20多种剂型,370多个品种的院内制剂。近几年以医院制剂成功研发中药新药8项,已获新药相关专利授权 6项,临床批件6项,成功转让两项。

创新运行机制,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动力源

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建立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的创新运行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我院注意采取多种形式,营造形成“爱中医、学中医、讲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

实行目标管理。我们在原有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中医内涵的指标,专门设立基金,每年奖励在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方面做得好的重点专科和学科。

七项措施抓特色(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院长 陈珞珈)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是全国中医骨伤医疗中心之一,有8个病区330张病床,在出院病人中,手术病人只占42%。目前有一些在西医看来必须做的手术,在我们医院用“手法”,用推拿、针灸或中药就可以解决,而且疗效很好。

中医特色是中医医院永恒的主题。现在有的中医院喊的是中医,干的是西医。中医院有责任,也有无奈,他们不搞一些西医难以生存。

同时我们要看到,中医院的中医特色问题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工作,它涉及到方方面面,有些是医院解决不了的,有些是主管部门解决不了的,它需要上下联动,下决心、下猛药,需要解决许多政策问题和具体问题。

第一,政府要解决有关政策问题。例如,医疗保险、公费医疗和新农合定点医院的问题,目前有的地方不让中医医院作为定点医院;对中医院的财政补偿机制问题,中医院里中医诊疗项目少而且收费标准低,干中医不挣钱。又如中药饮片的作价政策加成率问题,前两年国家发改委发了一个文件,取消原来中药饮片企业卖药给医院时的让利20%,再将医院购入饮片后的加成率(利润)由30%砍掉5%,只剩25%,这样,用中药饮片不挣钱反而赔钱。北京几家大的西医院纷纷将中药房撤销,一部分中医院也不愿意赔本使用中药饮片。这些问题是严重影响制约中医院中医特色的关键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北京市人民政府就解决得很好。

第二,卫生或中医药管理部门要解决中医院中医特色管理方面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例如,在市场竞争中医院生存发展面临困难的新形势下,中医院中医特色的定义是什么(中医特色应当与时俱进)?中医特色的评价系统与关键评价指标是什么?中医院里中医特色与综合功能(西医西药)的关系如何处理?抓中医特色扎实可行的措施(如领导班子和专业技术队伍以中医药人员为主体的问题、中医的医疗服务产出问题、门诊与病房中医治疗率的标准与计算方法问题、中医重点专科建设问题等)是什么?

第三,中医医院要解决建设中医特色的很多具体问题。例如,中医院的宗旨和定位问题;手术科室与非手术科室的结构与床位比例问题;在人财物和分配上如何向中医医疗倾斜;如何抓中医治疗率和中医病历书写的问题;如何培育打造优势中医专科和中医人才的问题等等。

我院抓中医特色,培育中医优势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措施:

1.确保医生和药剂人员中,中医药人员占大多数,目前均达到70%以上。

2.临床西医全员西学中。

3.对中医骨科的传统手法在奖金分配上予以倾斜。

4.对使用中药饮片给予奖励,增设免煎颗粒药房。

5.对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骨科加大学科建设投入,同时培育院级中医重点学科。

6.培育本院特色科室和优势病种,设立院级中医科研课题,开发院内中药制剂,培养中青年骨干。

7.增加中医的门诊和住院科室,扩大中医床位,将中医药治疗率纳入科室目标管理。

“三名”是立足之本(杭州市中医院院长

勇)

坚持自我发展、坚持勤练“内功”、坚持“三名”工程,在建设“三名”工程中正确处理好名院、名科、名医三者间的关系,是中医医院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立足之本、动力之源。

我们在“三名”建设中,首先把创建名科、创建名科群作为一个重要的“棋子”来突破。在创建名科的选择上,我们设置了准入门槛:中医特色鲜明,拥有优秀学科带头人及梯队合理的团队,具有同行间的差异性,病人来源广、病种数量多,主攻方向对本专科的技术提升、专科发展、科技创新有促进作用,在本地区具有较高水平,已经或将会产生较大的学术影响,具备临床、科研较强支撑的硬件条件及实验条件。

在名科的建设周期中,第一要务是突出中医临床的疗效优势,打造中医技术品牌,以吸引病人、疗效取胜为最终目标。与此同时,还必须架构一支合理的科室团队,医院多人、多部门的配合与协调,还需要保持名科建设的持续性、滚动性和前瞻性。

名科建设带来了“鲶鱼效应”。作为“孵化器”和“助推器”,它不仅仅促进了本专科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而且也对医院的其他专科产生了示范效应和带动效应,对技术互补、资源共享、协作攻关、多学科地解决临床难题起到了推动作用,从而不断提高了医院的整体医疗技术水平。

一个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可以带动一个科室的发展。作为“三名”工程之一的名医建设,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真才实学、各怀一绝的技术骨干,通过他们的学术水平和临证经验、他们的医德操守和个人影响,为医院和科室支撑“门面”。

作为中医医院,或多或少都拥有德高望重的名老中医,但是永远靠在几棵大树下是不够的,也不是长久之计。如何培养更多新一代名医?如何避免断层,让名医辈出?

我们在培育、造就名医队伍的过程中,推出三个举措:学科带头人及后备学科带头人的培育,各级各类名医的打造及推荐,“名医之星”的再造及宣传。在选才上以年龄的结构性、专业的方向性、人才的可塑性、综合素质等为标准,重点专科的人选优先选拔,结合医院在名医建设中的阶段性、层次性和递进性的战略,使想做事的人有机会,能做事的人有平台,做成事的人有地位。在实施中,一是充分调动老一辈名中医的积极作用,以师带徒作为主要方式,通过几年的跟师学习、临床随诊、整理笔记、总结经验,使年轻医生尽快成长。二是通过举办“西学中”班、中医高级医师学习班、学经典做临床专题讲座等各类教学模式,不断强化、更新中医理论知识,创新诊疗方法。三是建立学习型组织,以开展培训、学术报告、医案分析等形式,相互交流,探讨切磋,共同提高。四是输送人才赴国内外一流的院校和医院,学习和掌握现代医学的实验方法和各大中医流派的精髓,博采众长,充实、丰富专业水平。五是利用各种途径,让人才经常在媒体上露脸,增强百姓的认知度。与此相配套的是,医院要给政策、给待遇、给平台,同时也给任务、给压力、给目标,逼着他们早日独当一面,早日成为本专科领域里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或后备学科带头人。

有了更多的名医,为提升医院的知名度、提升各专科的声誉,加快学科的建设、人才的储备,都起到了推进作用,也使得医院的业务发展有了足够的底气。

在“三名”工程建设中,只有做好、做足名科、名医这两项工程,名院才有可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名科、名医建设为创建名院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观点链接]

江苏省中医院院长刘沈林:

江苏省中医院几十年总结的一条宝贵经验,就是在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引入现代医学技术与成果,作为中医药发展的支撑条件。提高医院综合诊治能力和中医药现代化水平,两者不可偏废。现代医疗技术的应用,会极大地提升中医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显著提高中医药在某些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参与作用,提高中医药的研究水平,提升中医医院的社会服务能力。

发展中医并不等于排斥西医,西医同样是人类优秀科技文明成果。中医医院不仅需要西医,而且西医要过得硬,中医不能解决的危重急症,西医要能解决。这样中医医院综合处理能力与水平上去了,我们的患者就有了更多的选择,中医医院的两个效益就会逐步提高,我们的特色与优势就能得到进一步发挥。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院长郑 锦:

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总结和借鉴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龙华医院创新性地提出了“以建立名老中医工作室为载体,全面实施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创新工作,推进医院内涵建设”的工作思路。经过8年的发展实践,已成为医院坚持以中医为主办院方针的坚强基石和砥柱。

今年,我院对8年的工作室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全院上下坚持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在工作室阶段性目标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我们又制定了工作室师生新的目标,将通过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加强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力争在中医药理论研究、重大疾病防治和健康维护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常州市中医医院院长张 琪:

中医医院要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并实现不断超越,就必须从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上着力,从而获得区别于西医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中医医院在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过程中,若能融入地方中医流派的特色,将地方流派的学术特色和临床特色融合到医院中医药特色中去发挥、弘扬,则可获得区别于一般中医医院的品牌竞争力。我院作为清末民初著名孟河医派发源地的一所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近年来从孟河医派传承自身规律出发,在医院管理过程中运用知识管理方法开展孟河医派的传承工作,进一步弘扬了医院中医特色,塑造了中医药优势品牌。

第五篇:在深化医改中坚持中西医并重

坚持中西医并重 发挥中医药优势

强化中医药在医改中的作用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是弘扬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效载体,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不竭动力,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是我国独特的医学科学,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有显著的优势。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临床疗效确切。中医药不仅对许多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良好的效果,而且在防治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肝炎等重大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在不少疑难病证的治疗上常常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对许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良好的效果,而且对传染性疾病特别是病毒性传染病具有独特的优势;不仅对传统的传染病具有良好的效果,而且在防治SARS、甲型H1N1流感等新发传染病方面也发挥了独特作用。中医药与西医药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必然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二是预防保健作用独特。中医以“治未病”思想为核心的预防保健,倡导人们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强调在预防保健中以养生为要务,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丰富而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维护“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的健康状态和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疾病预防目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养生文化。

三是费用相对低廉。中医的诊疗手段简便而又丰富,在诊断上,主要是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收集资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对服务对象的健康状况及疾病情况做出判断,不必过多地依赖日新月异的、各种高成本的现代设备。在治疗中,一方面,拥有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等许多非药物疗法,服务成本比较低,并且不必消耗过多的资源;另一方面,所使用的治疗药物——中药,在我国有着丰富的资源,在广大农村许多中药就地取材,并且中药新药的创制投入小、命中率高,开发成本比较低。

中医药医疗服务中具有显著的优势,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的现实问题很多,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中药资源的种类和数量骤减,中药资源极度濒危。中成药大量取材于动植物,过度利用、采集、捕猎野生动植物使很多物种数量骤减,极度濒危。曾遍布我国北方的甘草,如今竟很难觅其踪影。甘草在中医药中用量很大,我国一年消耗的甘草多达4万吨以上,其中85%来自野生。虽然人工种植甘草技术已经成熟,但需5年成长期和成本投入。

二、西医超常发展,传承的中医发展受到抑制,中医力量不断萎缩,纯正的中医后继乏人。我国传承的中医,治病效果好,临床水平高,治疗成本低,深受群众欢迎。但是,这些中医往往因西医知识不足过不了考试 2 关,中医的发展受到抑制;中医的教育、职称和执业资格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中医的数量越来越少。中医人员与机构发展缓慢,中医力量不断萎缩。

三、中医教育严重西化,传统中医文化与中医技能被轻视。中医院校按西医模式培养学生,中医教育却日益衰退。我国的中医院校每年培养的学生不少,但培养的学生真正了解中医的却为数不多,在中医科研上有所成就的只是风毛麟角,能成就名中医更是罕见。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和方法濒临失传。

中医药的不断西化,导致中医药基础理论长期徘徊不前。几十年来,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丧失了主体地位,从“中医研究”变成了“研究中医”,主要是用现代西方医学来研究、解释中医,把西方医学思想认为不能接受的东西或不能为西药所用的东西,统统斥为“不科学”。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忽略传承和割裂中医的历史研究。这是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面临一个很突出的矛盾。因此出现了凡中医都是不科学的,要中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用西医的语言诠释中医理论。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十分注重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指示,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医药发展成为国家战略,中医药进入全面发展新时代。特别是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这就要求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的根本任务,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按照党中央明确的政策目标与政策要求,一方面应结合中医药的特点与规律,把中央已确定的政策切实贯彻落实好;另一方面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政策、完善政策,使中央确定的政策要求更具有操作性,为中医药作用的发挥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更有力的保障。结合当前医改的重点工作与任务,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政府对中医院建设与发展的倾斜政策和中医药服务的补偿政策,鼓励中医药服务提供和使用的医疗保障政策和基本药物政策,中医药服务项目的调整政策,体现中医药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的价格政策,推进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和定向为农村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教育政策,扩大中医药服务贸易的政策,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发展中医药服务的政策。

总之,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中的作用,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没有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因此,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充分彰显中医药优势,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坚持中西医并重,有利于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有利于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有利于开辟一条供得起、重预防、可持续的中国特色医药卫生发展道路,从而促进医改目标的全面实现。以人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以人民群众的健康梦托起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为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篇章做出更大的贡献!

下载作文教学写、改并重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作文教学写、改并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应听说读写并重

    语文教学应听说读写并重 作者:李双琴 万千书库 主题阅读 百家讲坛 武侠大全 世界名著如何上好口语交际课是摆在广大一线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早在1964年,叶圣陶先生就提出听、......

    学教并重教学设计案例

    《识字4》 作者:广州市东风东路小学 黄晖 (一)概述 · 课名是《识字4》,是小学人教版语文新教材一年级第二册。 · 本篇课文所需课时为2课时,80分钟,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 《识字4......

    分层教学,优差并重

    分层教学,优差并重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承认其差异,并把学生视为发展的人,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本文中,笔者以分层教学在高中信......

    管理和课改并重 精神比方法重要(合集5篇)

    管理和课改并重 精神比方法重要 三赴永威,三次不同的体验。第一次,走马观花,感受奇迹,很受震憾;第二次,带着问题和困惑,再返永威,寻找答案;第三次,走进永威,走进蔡林森,感受着永威课改的......

    史记教学,文言并重(共五篇)

    《史记》教学中,我在“文”上的尝试通过《史记》的解读,使学生增强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与责任感,领悟古代文化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了解《史记》的创造精神和艺术成就,理解《......

    文言文教学需言文并重

    文言文教学需言文并重文言文,顾名思义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它既是“言”(文章的语言材料,即字词句本身),又是“文”(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传统文化等人文因素)。《普通高......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听说读写并重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听说读写并重 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个突出的弊端,就是重“文”轻“语”,重“读写”轻“听说”。这种片面性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发展,......

    教学与生活同行知识与育人并重

    教学与生活同行知识与育人并重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良好心理品质教育探讨张发廷高中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教材、课外阅读、试题还是作文教学,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