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生活化教育在地理优质教育中的实践
浅谈生活化教育在地理优质教育中的实践
浙江诸暨牌头中学
边碗红
电话:***
内容摘要:地理素养教育是优质教育的综合体现,生活化教育是全面提高地理素养的良好途径。因此教师要在课堂内努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意识,用地理的原理来解释这些生活现象,逐渐提升他们的地理素养。许多学生学习地理习惯差,缺乏兴趣,地理素养不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地理教育只盯在课本上,脱离了生活的大课堂,致使地理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凝固了地理课堂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地理教学因此失去了新鲜的活力。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之患”。教学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显示力量。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完善生活。因此,地理教学应扩展时空,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生活化 地理 优质教育
展现优质课堂是素质教育制度推行下,教师们应该积极追求的目标,只是大部分教师都没有找到比较合适的转换窗口和改变自己教育风格的良好途径,也没有大胆的冲破自己的教育围墙的决心,艰难地徘徊在固有的教育阵地上。这样教师就很难有一番作为,也不能引导我们的学生学以致用。生活化地理教学,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服务于生活,目标就是“培养地理上见多识广的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加强地理能力的培养。生活有多大,地球就有多大。我们不能把学生圈死在仅有的课本内容上,而应该积极带领学生步入生活,来丰富课堂,使得地理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为学生架起“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桥梁。它符合中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使课堂教学氛围和谐、自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做到在生活中他们是个地理专家,在课堂上他们是来自自然的小当家,充分展现地理课的优质教育。
一、生活化地理优质教育素材的重要来源。
地理教材资源毕竟有限,学生们在教材中看到的都是统一的、单板的内容,而学生的生活经历大有差异,长期地这种“以本为本”的教授方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框死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因此收集生活化素材,为地理优质课堂服务,是做好优质教育的第一步。所以我们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注重观察,注重整理,向生活索取更多的优秀地理教学资源,让它从生活走向课堂,活跃学生的思维,激活知识的应用。主要的生活素材渠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来源于大生活。
大生活指的是个人可能无法经历,它来自遥远的国度或者遥远的时间,但是它具有典型意义和强烈的影响力,我们可以通过新闻媒体、网络来收集,由于它的权威性,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例如,中央台的专题纪录片《大国崛起》讲述了世界上一些大国比如英国、德国、法国、美国的发展史,让人们从更大尺度、更大背景去观察一个国家的兴衰,尤其是具有一定地理素养的时代人物,对这个时代产生的重要价值,很好的阐释了作为一个普通人和一位领袖人物应该具备的基本地理素养,从地理的角度扩大了人们的视野,振奋了人们的精神。看了这部片子,学生就会总结为什么要学好地理了,用这么多历史事实告诉大家,学好地理是为了创造更加辉煌的历史。
《白色星球》是一部法国纪录片,它以北极大陆上的北极熊一家为主线,记录了北极熊妈妈生育并且抚养自己熊宝宝的故事。这部影片第一次全景地展示了北极生物的奇特和丰富,比如北极熊在冰洞里产崽,可爱的小北极熊在冰天雪地中睁开小眼睛;小海象在母海象怀中吃奶;一群驯鹿为寻找食物穿过陆地和水面、迁徙数千英里等等。北极大陆独特的自然现象如极昼、极夜、北极光等都会在银幕上一一得到展示。北极冰川破裂、万头驯鹿集体迁移等都是实景拍摄。影片展示了北极这个神秘世界中生物的奇异和美丽,而全球气候变暖使得这些可爱的生命的生存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面对现代生存压力的都市人会在这部影片收获很多久违的感动,比如熊妈妈为了自己的孩子将最后一块坚硬的浮冰推给自己的孩子等等。这部呼吁环保的绿色影片不仅能教育每一位成人要有环保意识、全球意识,也能使学生们受到爱护环境的良好教育。因此在讲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时,可以把这些具有强烈震撼力的影片给大家欣赏,虽然我们没有到过北极,但是北极这块美丽的土地应该是属于全人类的,影片中熊妈妈的故事令大家感动,人类总应该比动物做得更好,保护环境意识深入人心。
2、来源于周边环境。
周边环境是教师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的最有效资源,它可能每天都能看到、接触到,但是很少有人能把他看到的这些现象和我们的地理学习联系起来,如果教师能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学生就能在观察对比中找到一些实际体验,对问题的解决会特别轻松,做到学以致用。比如在介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时,可以事先拍一些校园景观照片,学生看了很新鲜,如果照片里有教师或者学生的影子,那就更火爆了,他们会忙于把照片和现在的实景对比,接着叫他们再对比08年雪灾时的校园景观,这时他们又会真切地感受到平静的校园也会遭受到一些自然灾害,顺便讲一些当时雪灾中的校园故事,然后直奔这节课的主题,效果非常好。
3、来源于自身经历。
许多学生外出旅游的机会比较多,坐过的交通工具也较多,那么在讲交通工具的发展时可以让学生上台讲讲不同交通工具带来的不同感觉,比如铁路动车组的舒适、高速,地铁的方便、快捷、安全等,学生讲得津津乐道,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如何去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运速、运量、安全性、连续性等,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二、生活化地理优质教育的实践操作
实践操作是生活化地理优质教育展现的核心部分,也是最难开展、环节复杂而漫长的部分。教师要根据教材需要安排任务,删选素材,最后编制一套完整的教案,然后在课堂上灵活实施。教师兼有素材收集和删选、任务安排、教案编写、组织教学等一系列任务,很难做到环环优质,因此实际操作时可以分阶段逐步展开,有些素材可以重复利用,操作一遍后也可熟能生巧,关键是教师要有坚韧的毅力和耐心,根据教学需要来积极接受并实施。以下以《水循环》这节内容为例,阐述一下具体的操作过程:
水是人人都熟悉的资源,虽然每天都有接触,但是很少有同学去思考水是从哪里来,又会到哪里去?通过《水循环》的学习让学生感觉水就运动在我们的身边,有时可能不知不觉,但却对我们的生活创造了神奇的影响,人类也可以参与到水循环中,使我们与水建立良好的自然关系。
1、关于生活化课堂的导入。
提前布置学生到学校前面浦阳江边取景:一位同学是学艺术的,叫他画一幅写生画《夏日的浦阳江》,另叫一位爱好摄影的同学叫他拍一些浦阳江景观照。上课时首先叫学生展示他们的画《夏日的浦阳江》,还有很多照片,学生饶有兴趣,仔细地欣赏他的画,然后多叫几个学生来描述看到的景观:河流、白云、草木、人物、挖沙船,大家唯恐没有表现的机会,每位同学都是热情高涨。最后发现这些景观都跟水有关,然后引出主题《水循环》。
课堂导入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教师可以从班级和学校周边环境实际情况出发,找到最容易引发学生兴奋点的地方,叫学生自主参与完成,学生本身有较强的表形欲,他们会非常乐意,再在课堂上展现他的成果,大家一起竞争、主动思考的氛围就会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保留下来。在这种氛围的长期熏陶下,学生会不停地盼望老师来到教室给他们上课,因为上课就能让他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充分展示他的能力,满足他的情感需要,增强他的自信心,激发他的创造欲,培养他的实践能力。
2、关于生活化课堂的实践操作。
活动一:主题:水的形态变化——煮五香鹌鹑蛋,观察水的变化。做个小实验,把煮五香鹌鹑蛋放在教室里,容易操作,学习环境会特别轻松,而把结果的分析放在最后,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最后还能分到一个鹌鹑蛋,营造这样的气氛,他们会集体表现出很高的兴致,继续把接下来重要的思考活动完成。
活动二:主题:地表径流是如何产生的?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浦阳江发源于浦江县,提前布置我班住在牌头和城关的同学,分别站在长潭大桥和西施大桥,观察浦阳江水的流动方向,并记录观察结果,在课堂上宣读。同时用照片记录两岸的风景,看看商业区、住宅区、农业区的分布。
活动三:主题: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水循环的重要意义,以及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据图《夏日的浦阳江》思考:(1)你能在这幅画中感受水的跳动吗?
从河流流到了树上,又跳到了天上。
(2)你能把这些景观和水循环的某个环节联系起来吗?
河流——地表径流
草木——蒸腾
白云——水汽输送
(3)对照课本水循环示意图和浦阳江景观图,请同学上来画一幅完整的海陆循环景观图。
(4)走出画面,列举身边的地理现象,说明人类对水循环带来的影响。
有利影响:在校园里进行大面积绿化(增强蒸腾作用,保持水土),山下湖珍珠湖的保护(加大蒸发量),修建安华水库(调节径流量)
不利影响:大面积修路时破坏植被、掩埋河湖(减少蓄水量、减少蒸发),链条厂大量污水排放(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增加循环周期)
活动四:从大视野、大生活出发,或者从身边出发探讨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典型地貌如: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的形成(流水侵蚀地貌)、三峡大坝建设(改变地表径流)、上海崇明岛景观(流水沉积地貌)、请一位家长在浦阳江上作挖沙作业的学生,带几包沙石,展示给同学看,粗砂、细沙都有,并请他简单介绍粗砂和细沙的价格有什么不同,淘沙的一些经验,然后请学生分析在不同河段,流水的塑造地表作用的差异,并分析长期经营沙场的利与弊。这样的课堂活动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真实地从生活中搜寻相关资料,体验生活,同时给出一些思考题,探讨生活与地理原理的关系。这样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了一些基本地理概念,比如地表径流、水汽输送、水分蒸发,并在生活中找到了它们的影子,还能提高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比如地转偏向力与水流的关系;另一方面把淘沙放到一个实际的场景中,从市场盈利和环境问题出发,叫学生分析利弊,可以整体提高学生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这样一系列生活化的活动设计,再通过他们自身透彻的分析,会有强烈而长久的教育意义,也要不断鼓励学生提供更多的身边素材,逐渐养成用地理眼光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习惯。同时也可以传递给学生这样一些信息:地理就在生活中,要学会从生活中寻找地理素材;寻找素材要有主题,能充分说明地理知识的生活化;要学会持之以恒和团结协作,每个人在一堂课中总能展示自己的个性成果,通过全班同学的集体努力,就可以收集到丰富的、高质量的素材。
从以上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出,地理教学资源的开发上是动态生成的,它随人随地而变,我们要善于挖掘,还要鼓励学生观察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素材,让生活来改变地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充分展现地理优质教育的特点。要承认学生是有地理个性能力和地理素养的,开放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展现他们的地理学习魅力。
3、关于课外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活动是充分挖掘学生综合才能的良好途径,因此老师出的探究题也应该体现水平:来源于生活,又要把地理用于生活,来探讨问题的实质。既可以是一些小课题研究,也可以是一些小实验。教师要圈定一些范围,出一些思考题,把握好方向,尽量做一些学生能找到素材的活动或实验,要具体、实在、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获取素材的渠道也特别广泛,具有普遍意义,可以是自身、家长或朋友的经历、也可以来自网络媒体或实践调查。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不会束缚在教材或教室里,他们可以从这个生活大背景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为教师优质课堂教育的展开创造条件。
例如关于《水循环》的探究题设置:
探究1:调查学校所在镇,全镇近10年来人口变化情况和工业区发展状况,写出一些生态因果链,探讨其他环境问题引发的水资源问题,并写出几条保护水资源的广告语。
探究2:教师拿一杯水到教室里,告诉他们这杯水是来自诸暨陈蔡水库的水,请学生调查并写出水的输送过程,并分析这是人类对水循环哪一环节的改变,在实施过程中有哪些利与弊?
探究3:科学安全意识的培养。设想你的家乡发生水灾,深度60厘米,用尺量出它的深度,如果你是一名学生、一位医生、一个养猪专业户、一名修路工人,分组讨论得出这次洪水对你及周边环境可能带来的一些损失和产生的问题。
如果你是一名灾害服务志愿者,说出你能提供的服务和帮助,以及我们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
此节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在洪水真的来袭的情况下,也能应付自如,不但培养他们维持自身生存与安全的能力,还能够站在自身的、他人的、全局的角度,用一种地理的眼光,来了望、关注这个世界,教会学生探究人与周围所处生活环境的关系等。
三、生活化教育在地理优质教育中的作用
地理教学的生活化,是课程改革和时代的要求,是我国《地理新课标》的要求。在全球性问题日渐突出的今天,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实践活动,体现自身价值,并让学生学会从生活实践中利用课堂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并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
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生活化教育,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会地理思维,可以使学生接受更多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空间观、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而这将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体发展;也可以培养一些基础地理技能,比如提出、收集、整理、分析、回答地理问题的技能;以及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相应能力,比如空间定位能力、区域差异的比较与概括能力、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能力等;也学会了一些常用的地理科学方法,如地理观察、野外调查、区域综合分析、地理实验等方法,还有基本的地理科学品质,如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敢于坚持真理,善于团结合作等。
如果我们的学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这无疑是生活化教育带来的优质课堂的重要体现,我们要善于提供广阔的生活空间,走进生活,让地理教学返朴归真,实现本位的回归。
参考文献
1、《地理学报》,2007第8期。
2、梁英豪,科学素养初探,《课程·教材·教法》,2001版。
3、袁孝亭.地理学科与地球道德意识培养,《地理教育》。
4、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李建平.地理:不但学会还要会用[N].中国教育报,2002-08-20.
第二篇:浅谈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体现生活化教育
浅谈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体现生活化教育
新《纲要》在“组织与实施”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的理念。陶先生在多年以前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对现在的教育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幼儿阶段对世界充满好奇,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贴切幼儿的实际需要,适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才是有价值教育内容。教育内容贴近孩子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这正是陶先生所说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新《纲要》让我充分理解,随时关注幼儿的生活,到幼儿的生活中去寻找教育内容,其实,在幼儿的生活中,蕴含着许许多多具有教育价值的生活素材,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仔细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即生活中的教育点,不断地进行钻研与探索,挖掘教育素材。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如何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育资源来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是幼儿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不在于让幼儿记住多少数学概念、掌握多少数学规律,而重在通过生活和游戏来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学前儿童处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萌发及发展的时期,对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应是一种启蒙性的教育。因此,在设定数学教育目标时应和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使数学教育目标生活化。
一、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生活化。1.整体、全面性发展为最终目标。教师在制定数学教育目标时,要以促进幼儿的整体、全面性发展为最终目标。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发展的水平以及发展的可能性,在数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数学教育目标的确立应当从幼儿角度出发,包括情感、知识、技能等多个维度,并且活动目标是可以预设的、评价的、明确的。
例如,在小班数学教育活动中,理解“1和许多”概念,教师将活动目标设定为“感知1和 许多的关系、理解数字1的实际关系、学习按照卡片取相应的物品”来发展幼儿分类和比较等数学能力。显然,教师在设计活动目标时只注重了幼儿的知识技能,结合数学教育生活化的要求,我们可以将此目标的预设为:正确感知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理解数字1的实际意义;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2.培养幼儿通过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教育目标生活化,要求教师通过能让幼儿理解、接受的数学知识学习方式、方法,从而消化在生活实际中,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小班数学活动,在让幼儿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这些基本的图形,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既熟悉又深奥,熟悉——因为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图形、图形组合,丰富多彩、变化无穷;深奥——因为这是几何学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来的太抽象。那么在引导幼儿认识图形时,教师通过幼儿喜欢的故事、儿歌、实物展示、亲子制作等形式感知图形,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如:周围哪里有这些形状?孩子会积极探索生活中,从吃的、穿的、用的、玩的以及自己看到的建筑物等,都成为幼儿观察的对象。正如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数学问题的过程。”
二、数学教育内容生活化。
数学教育的内容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学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教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现实世界,让幼儿在生活、游戏以及周围环境的真实情景中,亲历探究和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把幼儿在幼儿园学到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幼儿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而且能让他们感到数学的有用,这样就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愿望,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从而获得真实的认识和体验,逐步形成数学感和数学意识,体验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实践证明,越是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幼儿越喜欢,因为生动、自然。
1.内容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每个幼儿的受家庭教育、自身思维的影响,幼儿对数学的敏感程度还是有差异的。因此,要求教师从幼儿的实际水平出发,选择幼儿能理解的、感兴趣的并且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的数学教育内容。把教学植根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数学教学内容设计成幼儿喜欢的、容易接受的、并有一定的价值的活动,让每个幼儿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那么,如何创设生活化的数学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呢?
A、在主题活动背景下,创设生活化情景开展数学学习活动
新教材中的主题活动内容与幼儿的生活比较贴近,教师可以将各年龄段幼儿数学发展的要求与主题活动的开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与幼儿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数学情景,寓数学教育于幼儿的活动之中。
如小班在开展“水果乐”的主题活动时,通过“分水果”的活动发展幼儿的分类能力;针对小班年龄阶段发展幼儿数数能力、认识数字和理解数字的实际意义等要求,在开展“亲亲一家人”的主题活动时,通过“我的家人”、“我家的门牌号”、“我家的电话号码”等一系列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让幼儿数一数家里有多少人,家里人的鞋子号码、身高、体重是多少,为家人选择物品,认识家里的电话号码、门牌号码等。运用数物对应、点数对应、声音与数字对应等多种方式,引导幼儿感知、体验并理解数字的意义。又如,引导幼儿认识一些特殊的号码“110”、“119”、“120”,感知数字不同的意义。
总之,在通过创设主题背景下开展的一系列数学活动,能使幼儿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创设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主动地体验、尝试,并积累感性经验。
B、通过区角活动的游戏开展,提供材料展开数学活动。
新课程强调幼儿园环境重在创设。区角活动的游戏情景应配合主题创设环境,为幼儿提供可展开探索的操作材料,且材料的提供要体现层次性和阶段性,让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摆弄和操作,充分地感知和体验。如开展小班主题活动“娃娃家”时,可以在区角活动中提供材料,创设 “娃娃家”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分发碗、勺、杯子等整理物品等活动,引导幼儿感知、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
2.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在幼儿的生活中,和数学有关的问题无处不在。如幼儿的桌椅、茶杯、手帕、被子、玩具的等,它们的大小、颜色、形状等;室外环境:大型玩具、树木、活动场地、固定设施等从高矮、大小、排列的规律进行探索;有如:幼儿在用餐时,可引导幼儿观察对应现象:每人有一把汤勺、两个碗,吃点心时,可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等方面进行观察,引导幼儿发现小朋友和餐具、食物是一一对应的,并用语言进行描述。
三、数学教育形式生活化。
数学教育是一种多元化手段展示的平台,数学教育形式应不限于各种形式,应随机开展数学教育活动。很多教师在实施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只强调数学教育的直观性、干涩、无味的讲解,只能把答案强加给幼儿,从而让幼儿产生数学无趣的心理。只有让幼儿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才能引发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因此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需要教师巧妙抓住一日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情景,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感知和体验。1.渗透到幼儿一日生之中。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涉及到数学知识,并且经常性、反复性出现,对幼儿数学的学习和解决问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关注幼儿动态,做一个有心人,抓住与数学有关的问题,随机进行教育,生成园本课程。
例如:幼儿园盥洗室排队等候的小脚印标记、活动区域人员控制的标记、摆放玩具的标记、值日生分发碗筷等,都是小班幼儿学习一一对应、比较等数学内容的机会;再如,进餐时,教师可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碗、勺子 的形状,从而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2.在游戏中体会数学的乐趣。在游戏活动中,渗透数学教育,不仅会让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而且会使幼儿的思维变得更加敏捷,内化能力增强,能较好的巩固幼儿学过的数学知识。同时,教师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学习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些数学游戏,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比如:在建构室,孩子用不同形状的积木搭建“房子”,引导幼儿观察,有哪些形状的积木,并且有几个;三角形的积木可以做屋顶,长方形的可以做柱子等,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感知数学的乐趣。
总之,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来源于生活,只有把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教师善于创设、发现和利用生活化的数学情景,利用这些幼儿熟悉的生活情景开展活动,使数学在幼儿的眼中不在枯燥、无味,而是富有生动、有趣的,让幼儿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联,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这样才能使幼儿体会到数学的真正价值,从而享受数学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
第三篇:国学教育生活化的实践和探索
国学教育生活化的实践和探索
摘 要: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力量,而国学经典就是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文化积淀,一个国家要想立足,要想蓬勃发展,就必须要有立国兴邦的基础,国学文化是经过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积淀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一个民族要是失去了自己的信仰,丢掉了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就不能立足于天下,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种国学文化传统继承下来,并且传扬出去,让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骨子里就有一种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气节。
关键词:国学教育;生活实践
要将国学文化的精神传承下去,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学生抓起,学生在学习阶段吸收各种各样丰富的知识,国学文化要从他们小时候就打牢基础,让国学教育的精神真正的融入到他们的学习当中,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学习国学文化的好习惯,这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有良好的指导作用,本文就阐明了国学教育在生活中的实践和探索,希望可以帮助很多的教师加强对国学文化的教育指导,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我国传统的国学文化。
一、将国学教育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国学经典当中的很多内容都是比较难懂的,因为国学经典都是精炼的语句,往往一个字就包含很多意义,有的时候光是阅读几遍根本体会不到其中的内涵,所以,帮助学生读懂国学经典就成了教师的首要任务。本人通过长期实践得到一些国学经典学习的方法,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
1.运用实践活动学习国学经典
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学习国学经典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找对方法,国学经典的学习就不在是晦涩难懂,我们要把国学经典中的精炼语言所表达的精神跟生活结合起来,让国学经典化成故事,游戏,活动等比较受欢迎的形式,这样才会加深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和理解,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起学生的兴趣,国学教育才能顺利进行。如果留心当前的国学教育我们可以发现,随着西方主流思想的涌入,国学文化教育失去了原本的重要地位,作为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我们,这种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传统国学文化不能丢,我们要重振国学文化教育,让国学文化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将国学文化融入到生活当中,才能再次将国学文化发扬光大,让我们的民族精神不断延续下去。
例如,国学经典中说的“百善孝为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孝”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子女应当尊重、赡养、服从父母。这句话延伸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但是学生光是从这句话上是体会不到孝的重要意义,也不知道怎么去对父母尽孝,这个时候,教师就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培养他们对自己父母尽孝的概念。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给自己的父母洗一次脚,做一次饭,然后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本人通过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从学生提交的心得体会上来看,学生都说自己从未注意到父母头上出现的白发,体会到了父母照顾自己的不容易,也懂得了“百善孝为先”的真正含义,这就说明这项活动成功了,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国学经典的内涵。
2.开展国学诵读的活动
要想让国学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就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阅读国学经典的习惯,国学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是因为它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是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沉淀,是前人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所以让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会达到耳濡目染的效果。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会加深对国学经典的印象,在他有深刻记忆的基础上学习国学文化就比较容易。教师可以创设特定的环境来为学生学习国学文化推波助澜。
例如,教师和家长共同为学生创造诵读国学经典的机会,在学校里,教师可以在教室设置读书角,放一些国学经典的书籍,如“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的书籍,还要家长配合在家里放置国学经典书籍,每天晚上陪学生一起诵读,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学生会对国学文化有更深的认识。
二、国学教育和生活结合的意义
我们学习的文化知识都要回归到生活当中,做到学以致用,这样我们的学习才有意义,国学文化的学习也不例外,只有将国学教育生活化才是我们学习国学文化的目的,不然,再熟练的背诵国学文化的知识也都只是纸上谈兵,国学教育和生活结合是才能将国学文化的内涵充分体现出来。
1.学习国学经典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客观要求
国学经典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作为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要自觉的汲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在现在这个飞速进步的时代,我们不能被冲昏了头脑,要学会借鉴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在良好的基础上发现我们的现代文化,无论世界怎么变我们的特有的民族精神不能变。
2.国学教育要不断传承
中华民族的传统国学文化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我们不能让我们的文化传承出现断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必须要被一代代的人传递下去。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要越早越好,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必须做好传统国学文化的教育工作。
结语: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国学,国学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的,我们要从国学教育当中学习到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精神,让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会为自己的祖国而感到骄傲!
参考文献:
[1]宋思涛.利用现代通讯传播手段加强大学生国学传统文化教育[J].中国轻工教育,2011,(2).[2]范媛媛,桑英军.在高校教育中渗透国学教育的意义和手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5).
第四篇:幼儿园教育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幼儿园礼仪教育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长春市政府机关第一幼儿园
高艳
一、研究的背景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是家长的希望,是社会未来人口的组成部分,幼儿素质的提高与发展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利益,也影响社会未来人口的整体素质和社会的竞争力,因此,幼儿的教育问题备受社会关注与重视。我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讲文明、讲礼貌、和善待人„„有许多行为规范和典章制度,是治国安邦的基础。《史记》中荀子说道“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美德是立身处世的基本要素,不仅仅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文化素养,更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作为现代中国人,我们一定要把这种优良的传统美德的传续下来。特别是在今天,针对“三千宠爱于一身”的独生子女来说,从小就受到过多的呵护甚至溺爱,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尊重、谦让、和合作的精神,如此以来,幼儿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了。
由此可见,对幼儿的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是适应时代和幼儿的发展要求,很有研究的价值。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假设
(一)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的关键概念是:幼儿礼仪行为、养成教育
1、幼儿礼仪行为:礼仪通俗的讲就是把人内心待人接物的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表、仪式表达出。它是交往的规范,是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幼儿礼仪行为是指幼儿在与同伴、成人交往活动中表现出的和谐、文明的态度或品格。
2、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
(二)理论依据
1、从生理学上来说,3岁儿童的脑重约占成人的75%,3-6岁之间是儿童脑电波明显发展的时期,这是幼儿认识外界事物和调控自身行为的生理前提,也就是说3-6岁的幼儿已经具备了培养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的物质条件了
2、心理学上认为3-6岁的幼儿活动性增大了,独立性也增强了,在参与社会活动中都伴随着行为,行为对幼儿来说都有无数个第一次,从行为习惯的培养来说,首先是要建立怎么样的条件联系,心理学上把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称之为“首印效应”,凡事必须重视第一次,特别是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就是说:在幼儿园阶段,是需要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了。
3、陈鹤琴的儿童观里指出:“对成人的一言一行和同伴的一举一动,他们都会主动模仿。模仿是人的一种本能,是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方式,个体最初学会的种种本领,大都是通过模仿形成的。正因为儿童喜好模仿,所以他们容易接受教育,可塑性很大。”
4、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幼儿的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而《纲要》中关于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目的是:使幼儿主动的与周围的人交往、相处,培养对他人的友爱之情和信赖感;使幼儿逐步养成社会生活中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态度。
三、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掌握基本的礼仪规范,提升老师和家长的文明素养。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激发幼儿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丰富幼儿的语言积累。
3、激发教师内在学习动力,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幼儿礼仪行为养成的实施途径方法策略研究。
2、基于优秀的文学资源下的园本课程的构建策略研究。
3、在礼仪行为养成教育中的特色活动及个案研究。
四、幼儿园内课题研究的方法
1、幼儿园课程需要把各种教育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使它们相互支持,相互强化,只有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才能转化为幼儿完整的、系统的学习经验,以达到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因此,要注重把集体教育活动与生活活动、自由游戏等各种活动中的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结合起来;注重把幼儿园的教育与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挖掘结合起来;不仅考虑“显性”的教育影响,而且充分考虑幼儿可能获得的“隐性”经验。
2、充分利用古往今来的优秀文学作品优化幼儿园的课程体系,所选择的作品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能够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使幼儿园教育生活化;在课程的组织上,寓教于一日生活之中,使幼儿园的生活“教育化”。
1、礼仪教育环境创设
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礼仪行为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支持作用,所以我们从幼儿园的环境以及班级环境创设入手,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行为。
在幼儿餐厅、盥洗室、午睡室里到处都有与礼仪相关的图片和儿歌:“手拿小茶杯,大家来喝水;喝多少,倒多少,全部喝完不浪费。”且都制作得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幼儿在闲暇时常常会三两结对,互相交流,从中得到了不少启迪。
我们还预设了题为“悄悄话”的活动,并和幼儿共同设计“悄悄讲话的标志”,投放于各活动角落,提醒幼儿在集体活动中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要影响他人。
在活动室的四周我们张贴着各种儿歌,如“宝宝有个家,玩具也有家,你有家,我有家,游戏结束都回家”,等等。如此布置的本意显然并非是想让幼儿认字,而是借此告诉幼儿,要做一个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孩子。
我们还设置了“我是懂事的好孩子”专栏。家长每天来接幼儿时,听幼儿讲讲一天中关于“帮助、合作、进步”等方面的表现,同时,家长也把幼儿在家的表现记录在专门的记录册上,与教师交流。家长与教师关注相同的目标、沟通培养的方法和效果,这个做法强化了幼儿的文明行为,巩固了良好习惯的养成。
2、区域游戏中的环境创设
在美工区,我们用KT板设置了一个立体展台,幼儿完成手工作品后,可以自由展示自己的作品。环境活了,幼儿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在活动中互相帮助,共同商讨,不断丰富游戏的内容。
在语言区内,我们放置了有关文明礼仪的书籍和图片,张贴一些与礼仪教育要求相一致的卡通画、儿童画,用视觉语言提示幼儿:一言一行要符合礼仪规范。
在生活区内,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小超市,小厨房里等日常生活用品,在游戏中引导幼儿创编一些情节:如何招待小客人,如何使用礼貌用语,如何去超市购物等,让礼仪教育渗透到区域活动中来。
四、家园携手提高幼儿礼仪行为
我们将有效地利用家园联系栏及家长接送幼儿的机会多与家长交流勾通我们的礼仪教育教学法方案,方法,并请家长配合我们以身作则教育感化幼儿的礼仪行为。
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我们采用积极肯定、鼓励的态度对待幼儿的表现,发现幼儿某些行为可作为教育素材时,就及时进行教育,让幼儿明白哪些做法是对的,为什么对;哪些做法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从小事入手,从成人做起。同时,我们运用丰富多样的赏识方法给予肯定和鼓励,称赞一声“你真棒”或抚摩一下幼儿的头、或给幼儿一个微笑、无声地伸出大拇指„„幼儿就在不断的赏识中,巩固着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环境是幼儿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成长的土壤。父母高尚的情操,文明的举止,会深深感染幼儿。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一般是最坦率而无掩饰的,幼儿模仿性强,辨别力差,家长的一些不良的、错误的言行对幼儿的发展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通过家长会、家园小报、家园联系窗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宣传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从思想上重视礼仪教育,实现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协调同步。
以下是本学期的具体安排: 第一周
基本礼仪:
1、敲门礼仪 第二周:
基本礼仪:
2、开关门礼仪 第三周:
基本礼仪:接打电话(接、打)电话礼仪 第四周:
基本礼仪:接打电话(挂、转接)电话礼仪(制作小电话)第五周:
基本礼仪:需要帮助的人 第六周:
公共场所礼仪:排队等候(操作页)第七周:
公共场所礼仪:自觉排队日 第八周:
公共场所礼仪:乘扶梯 第九周:
公共场所礼仪:走楼梯 第十周:
公共场所礼仪:乘升降电梯 第十一周:
公共场所礼仪:进入旋转门 第十二周:
公共场所礼仪:交通(红绿灯)第十三周:
公共场所礼仪:交通(行走)第十四周:
公共场所礼仪:交通(马路不是游戏场)第十五周:
公共场所礼仪:交通(交通标志)第十六周:
公共场所礼仪:安全常识(警示标志)第十七周:
公共场所礼仪:安全常识(着火逃生)第十八周
节日礼仪:九九重阳节(赏菊和登高)第十九周:
节日礼仪:九九重阳节(关心老人并制作小礼物)第二十周:
节日礼仪:春节(拜年、制作贺年卡)
五、研究步骤和方法
(一)研究步骤 A、准备阶段:2014年9
1、选择申报课题,制订实验方案,寻找教材
2、组建课题组人员,落实分工。组织教师学习各种理论,做好笔记。
3、进行广泛调查与摸底。
4、成立礼仪教育中心指导组。
5、邀请顾问组的专家对课题进行指导,并广泛吸收我省其他地方幼儿园的一些经验。B、全面实施阶段: 全面进行幼儿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实践研究阶段
(1)创建环境,营造氛围。(2)集体教学,明辨事理。(3)日常渗透,习惯养成。(4)榜样示范,熏陶感染。(5)业务研讨,共同提高。
2、中期检验修正阶段
(1)邀请顾问组专家对课题研究情况加以指导。(2)组织教师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讨论,检验与修改教材草稿。
3、再实践阶段
修改后的教材在实践中验证,各教研组分别负责本年龄段的研究工作。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形成家园双向交流网络,密切地与幼儿日常礼仪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实际相结合。每月“礼仪教育中心指导组”召开各级教师参加的例会,进行业务研讨以促进教师共同提高,并且定期检查提出意见和建议,使课题研究不断趋于完善。C、总结阶段:
(1)整理、全面分析资料。
(2)撰写实验总结报告,接受检查、评估、验收。(3)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思想、特色鲜明的办学思路,为本课题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一流的教学设施、雄厚的经济实力、开明重才又极富教育思想的园长,为课题的深度研究提供了保证。
课题组长及课题组成员年龄结构合理,上进心强,同时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属于学校中的骨干教师,而且都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课题组长及成员都进行着古诗文赏读的研究。同时,各班级从上学期开始已经进行过经典文学的欣赏活动,学科老师也结合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渗透古诗文的学习,如语言课、音乐课、科学课等。因此,我们在课题方案的确定之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并且我们已经积累了与本课题相关的成果资料,这样为课题的启动、运行、深入、成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八、研究的预期成果
1、通过研究活动,规范幼儿礼仪行为,能够形成一套适合幼儿学习的《幼儿礼仪规范》。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在教学中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能够形成一套适合我园的园本礼仪教育课程。利用研究过程中收集的资料,整编出《个案集》、《论文集》。
3、完善育人机制,挖掘经典中的“育人”内涵,通过多种途径,潜移默化地让幼儿受到长期熏陶,健全幼儿人格,为幼儿的一生发展奠定。
第五篇: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人类是地球的主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塑造、改变着世界,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改变的进程和力度还在不断地加大、加深,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尤其是在地震、海啸、台风等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仍然渺小而脆弱,这些灾难甚至能在瞬间吞噬人类的生命。因此,通过地理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可让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感悟生命的珍贵,唤起对生命的重视、热爱,同时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加深对人地共融共生关系的探求、理解以及地理学科的价值认同,是每一个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认清地理灾害,感悟生命的宝贵
我们的学校建在山脚下,与居民区隔着一条河,当初校址选在这里的考虑也许是因为安静,有利于学生学习。为了方便学生过河,团领导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仍挤出资金,在河上架了一座水泥桥,代替了摇摇晃晃的铁索桥,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和路人。但现在看来,这座桥却存在着许多不安全的因素:每年初春融雪期及夏季暴雨期,小河开始发洪水,东、南两面山地的洪水都汇入河中,一时间浊浪翻滚,涛声轰鸣,吸引了大小学生们爬在桥栏上、蹲在河坝边观看,有的学生还踏着台阶走下河堤,去捞水面上的漂浮物,让人看得胆战心惊。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讲授“我国的气象灾害”这一内容时,重点讲了洪涝灾害,搜集了1998年特大洪灾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讲述了2012年发生在我们眼前的事件,从南山旅游区下来的游客,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连人带车被卷入滚滚洪流中,十余人无一生还,有的连尸首都没有找到,用这血淋淋的事实教育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洪水对人的生命及财产造成的巨大威胁,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不要因为自己的好奇和贪玩而丧失了宝贵的生命。并且,把本地洪涝灾害发生的时间、表现、分布、造成的危害、应对措施、安全常识等内容制作成课件和表格,详细介绍给学生,这样既对我区的气候灾害进行了普及教育,同时通过对这些灾害的了解,提高学生应对这类灾害的基本生存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我们这个小小的团场也受到了影响,牧民们买上了摩托车,职工们有的买上了小汽车,这本来是好事。可是,三连的牧民们喜欢抄近路,从学校门前的桥上过,摩托车打着喇叭呼啸而过却不减速,即使装了减速带也无济于事,甚至有的人是酒醉驾驶。周五放学时,来接住校生回家的各类车辆在学生中穿行,争抢生意,吓得学前班的老师像老母鸡一样护着本班的孩子。看到这种情况,我觉得有必要在地理课上提醒学生注意。因此,在讲授《逐渐完善的交通运输》这个内容时,我加进了自制的幻灯片,是我对这几年来本团因各类交通事故而致死、致残的数据调查,用事实教育学生,天灾我们有时无法躲过,但人祸却完全可以避免,只要我们遵守交通规则,在车辆多的地方随时提高防范意识,就可以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二、观察生活环境,关注生命健康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在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宜居的环境、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安全的食物……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地理技能。为此,结合课文内容,我引导学生经常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首先,从空气开始,当学到“天气预报”中“空气质量”这个知识点时,我先给学生讲了空气污染对人体的诸多危害,再分组布置任务,让学生观察学校南面的实验楼、公寓楼后的雪有什么异常?给出石市五年前和现在的空气质量数据,让学生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在去石市的时候注意炮团下面的天空与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并给出两周的时间查明原因,写出调查结果。两周后,大部分学生教了调查结果,让我很惊喜,他们调查出:学校南面的雪上有黑点,因为距学校20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个煤炭转运站,毫无防尘措施,每天装煤、卸煤,黑尘飞扬,甚至飘入住户的房屋,住户连窗户也不敢打开。石市空气质量变差,五年前都是优,现在大多是良,原因是周围建立了热电厂、水泥厂等污染大的工厂,滚滚烟尘让石城的天空不再湛蓝,也使石市的天空与炮团以南的天空景象大相径庭。经过这些地理调查活动,学生认识到了空气污染对健康、对环境的危害,就联合煤厂周围的住户向上级部门反映,最终,勒令煤厂老板搬迁,还给我们一片洁净的天空。
之后的教学中,我又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土地、水,因为土地为人类提供生活和生产的“舞台”,水则是维持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水和土的安全关系着每个公民的食物安全、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我一步步引导学生关注该类热点灾害问题:土地污染、水污染的来源有哪些?对我们的生活有多大危害?如何防范、治理?我可以做什么?……让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还组织学生利用板报、手抄报在校内开展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宣传活动,为监督、保护本地区的环境,营造有品质的生活空间,实现美丽家乡、美丽学校尽一份力。通过这些活动,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有了美好的环境,才会有美好的生活,才会有健康的生命,而我们每一个人,应该从身边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关爱生命。
地理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地理教师不仅要传授地理知识,还要通过地理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环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时时引导学生懂得:没有生命,一切就无从谈起,而没有了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生命就无法延续。这样的地理教育,才真正符合了教书育人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