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加重庆市第三届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心得
参加重庆市第三届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心得
2009年12月9日,我与周志文老师参加了重庆市第三届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活动。
本次赛课活动的上课内容主要是计算课(人教版教材),本次赛课突出了新课程的教学研究专题性和针对性,以赛促研究,以赛代训。同时也充分展示了新课改六年来的小学数学课堂改革成果,进一步推进了全市小学数学课堂改革。竞赛课都能充分落实新课程背景下的计算教学的新理念,展现新课堂背景下常规教学内容的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思路。来自全市各区县的22位选手展开了紧张而激烈的角逐,我县隘口小学的张永新老师参加了本次赛课。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但是,一直以来,计算教学却得不到师生的青睐:老师不 喜欢上计算教学,在公开课的教学中,很少看见计算教学的身影;学生也不喜欢上有关计算教学的课,对他们来说,计算往往就是做不完的习题。以至于到最后,计算教学就沦为“题海战”。从理性的角度分析,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它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乃至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必备的数学素养之一,所以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传统的小学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量题目的训练,只重视计算的结果,不重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概括。新课改以来,在计算教学中存在一些教师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教师没有起到很好的主导作用,课堂上遍地都是“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你喜欢怎么算就怎么算”。40分钟的课堂教学经常都是你说我说,而减少了很多必要的练习,但在进行了一个阶段时间之后,大家发现学生们的思维虽然活跃起来了,显得热热闹闹,但是学生讨论交流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课堂上缺乏必要的练习,有不少学生对算理并不理解,结果计算错误率偏高了,不少学生的计算速度也大大降低,这显然不是新课程改革的本意。那么,计算教学应该如何做才能扎实而不失灵活,我们一线教师又应该如何做才能克服计算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从而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呢?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这已是当今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有的理念。如何把这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所面临的问题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一改以往计算教学的枯燥乏味,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新课程标准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使计算教学充满了生活气息。计算教学不但要关注计算能力,还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更要关注与人合作的意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计算教学的重要性
数与计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周围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对于每个人来说,在小学阶段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事情。并且,学习数与计算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其中计算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单看各册的教材目录就可以明了;并且在教学评价中,计算的比重也是显而易见的,单是一张数学试卷,从简单的分值来看,100分的试卷中计算就占了40分,还不包括综合运用中的计算,但在教材这方面,所提供的教学素材较为单调,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利用合理的教学手段,使计算教学也富有活力。
二、计算教学的有效性的尝试
1、带着研究的态度进行学习。
玻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计算的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大胆放手,引导学生带着研究的态度自主探索,主动地获取知识。如:第二节傅老师的小数和整数的相乘的教学。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整数乘法运算的知识与技能,这方面内容的学习完全可以在学生的主动探索、研究中掌握。这部分内容的关键是处理小数点。怎样在积的适当位置点上小数点,也是笔算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应让学生在计算情境中体验竖式计算,研究积小数点位置的规律,主动构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例1从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这个实际问题出发,根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这个已有概念,列出算式0.8×3。这是学生第一次遇到小数乘法,它的得数是几?搜索相关的知识经验,一般有两条思路: 一是把3个0.8连加;二是把0.8元看成8角,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这两种方法都是小数乘整数的认知平台。教材里写出0.8×3的竖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它。初步看到小数乘整数也可以列竖式计算,竖式的形式和整数乘法很接近;由于一个因数是小数,积也是小数。
例题继续求冬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计算2.35×3,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笔算方法。教材要求先用加法算,再用乘法算有两点意图:一是用加法启发乘法。计算加法是从最低位起,一位一位地算的;是向相邻的高位进位的;和里要点上小数点的。这些步骤与方法启发乘法也这样进行,学生算过乘法后,又会进一步感受到小数乘法可以像整数乘法那样去乘,只是积里要点上小数点。二是用加法验证乘法,结果是正确的,过程与方法是合理的,增加继续研究小数乘法的信心。
通过例题的教学,学生初步知道小数乘整数可以列竖式笔算,乘的方法和整数乘法基本相同。“试一试”着重教学积里有几位小数,即怎样在积里点小数点。分别看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明白“因数里有几位小数,积里也有几位小数”。“练一练”第2题,根据一道整数乘法等式,写出四道小数与整数相乘的算式的积,专门练习根据因数的小数位数,确定积里小数点的位置。“小数和整数相乘应该怎样计算”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把例题里的感知和“试一试”的收获结合起来,通过在小组里说说的方式,整理计算思路,明确计算方法,建构计算法则。
2、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当运算意义以生活场景为背景时,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大大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去理解和建构知识。现实生活既是计算教学的源头,更是计算教学的归宿。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一般来说,教材上计算题的呈现方式都是比较单一的,大家都觉得比较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深刻地理解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甚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改编,丰富例题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期待中开始并进行计算的教学。
一道简单的计算题,教师联系了学生最感兴趣的人——教师——联系了实际生活,使原本单调的计算变得生动起来,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让人有所期待。
由此可见,我们应在计算教学中注重把计算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体现新课程的理念,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来自于身边的生活,感受到数学与经济的密切关系,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使课堂中的数学更贴近生活,走向市场。
3、在游戏活动中进行学习。(1)、组织比赛。
孩子们总是非常要强,不论做什么,都想争个第一。教师便可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善加利用,使单纯而枯燥的学习变得富有激情和活力。例如,在学习了小数四则计算以后,我便在班级里组织了一次计算比赛。在比赛时,学生们个个信心十足,以平时十倍、百倍的仔细检查着自己的试卷;成绩出来以后,成绩好的学生春风得意,而那些失误的学生是懊恼万分,只恨自己当时没有再认真一点检查。
(2)、开火车。
低年级练习口算的时候,大多会采取开火车的形式。“开火车”练习面广量多,且富有童趣,小朋友们都非常感兴趣,参与性很高。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能在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既获得了玩的乐趣,又使知识得到巩固,那真是一举两得的美事,甚至在玩的过程中,更大大提升了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更加喜爱数学。
4、在错误中不断提升
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在学习的过程中,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而关键之处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吸取教训,使自己下次不再犯错。
在计算中,学生的错误总是层出不穷。不是抄错数字了,就是背错乘法口诀了,要么是小数点点错了,都是一些极小的错误,但却经常出现,让人忽视不得。也因此,课堂作业我总是坚持进行面批,每每批到错题,我常会多问学生一句:“来,检查一下,你这题哪里错了?”可是,却往往有学生对我说:“老师,我看不出来,你让我重新算一遍吧!”看来,有些学生还是不善于进行检验。针对这一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更该注意对学生进行计算方法和检验方法的指导;碰到错题了,要追着问一句:“错在哪里了?”要求学生在原题上找出错误,找不出来,就师生一起找;同时我要求学生将自己的错题记录下来,整理成错题集,以提醒自己和警戒自己。
培养学生的较强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但一直以来,计算课的枯燥乏味却使学生望而生畏,对于计算是退避三尺,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改变以往例题单一的呈现方式,从教材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联系现实生活,联系游戏活动,进行多媒体的整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童趣、富有活力,让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环境,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计算的课堂变得让学生有所期待。
为了落实本次观摩交流会议精神,我校数学教师将于十二月份针对计算课和解决问题教学做一次专题研讨,届时我校数学教师将以现场课和心得体会的形式向全校老师汇报本次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第二篇:全国第十一届深化小学数学改革观摩交流会感受
全国第十一届深化小学数学改革观摩交流会心得体会
涟源一小
周志芳
2013年10月21—23日,全国第十一届深化小学数学改革观摩交流会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活动中,来自各省的16位授课教师都以自己的特色诠释着数学课堂教学中生命的对话。静坐台下,领略着教师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聆听着专家的精彩到位的点评……,我受益匪浅。
这16堂课有3节《垂直与平行》,其它的分别是《积的变化规律》、《圆的周长》、《7的乘法口诀》、《展开与折叠》、《抢数》、《可能性》、《三位数乘两位数》、《百分数的认识》、《重叠问题》、《最小公倍数》、《有余数的除法》、《秒的认识》、《烙饼问题》。在这3天的时间里我认真地倾听这些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并仔细地做了笔记。下面我就参加的这一次活动谈一点儿自己的粗浅体会和感受。
一、老师的引导非常到位。
在这次听课中我感受到这些上课的老师都很善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来自北京的薛铮老师的《积的变化规律》这一节课。因为薛老师的这节课安排在下午第一节,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但她能在课堂上自始至终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上课前,施老师先给学生看动画小熊乘着热气球以同样的速度上升,引导学生观察2秒,4秒,6秒,8秒,能飞多高?感悟速度不变,上升的高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教师随即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的变化规律,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发现的积的变化规律非常精彩。整节课就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探索发现新知而后轻松获得新知。整堂课在薛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建构新知,发展思维,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师的有效引导是这节课成功的保证。整堂课重难点突出,也得到评委的好评。
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教育观念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体验。所听的这些课大部分老师自始至终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和经历数学。在体验中丰富经验、获得方法、形成态度、享受快乐、得到发展。如甘肃的鲁成文老师的《烙饼问题》这一节课,鲁老师就为学生准备了圆形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怎么烙饼最省时。整堂课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学生在不断的体验过程中获得知识。还有内蒙古的张文清老师的《圆的周长》这一课,教师对周长的教学也充分体现出体验中学习数学。余老师准备了大小不一的很多圆形的纸片,让学生自己动手去量,量周长,量直径,算直径与周长比值,让学生感知,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
三、创设的合理的情境为教学服务。
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在这3天的时间里,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广西的何佳老师的《垂直与平行.》,首先何老师先出示了一个魔方,在其中的两个面给贴了一个孙悟空的图像,让学生感知同一个平面,出示动画让学生想象两根金箍棒掉到地上会是什么位置关系,并把它画出来。然后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几幅到黑板上展示,根据位置关系进行分类,让学生感知相交和不相交,在相交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垂直。最后出示了一系列非常有特色的练习题。整堂课环环相扣,非常精彩。
四、精心独到的课堂设计。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每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他们的教学看似水到渠成,却包含着精心的准备,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都有自己的特点,但都是那样令人耳目一新,过目难忘。在练习设计方面针对性也很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分层合理得当。课堂效率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广东的骆奇老师的《尾巴重新接回的奥秘》,骆老师出示了一个正六边形和一个正四边形的动物图片,让学生猜想转动尾巴所在的正四边形,转动几次,尾巴和身体才能重新接回?经过一系列的猜想与验证,使学生知道,接回的次数是他们的公倍数,第一次接回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课堂设计独具匠心,非常有特色。
五、课堂评价及时,而且形式多样。
这里不光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很好的进行了学生之间的评价以及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老师鼓励的话语“掌声送给他”、“这里应该有掌声”、“给自己画一个笑脸”、“你觉得自己可以得到几个笑脸“、“你感觉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怎么样?”等等。3天的学习,我学到很多,感受很多,收获很多,这些教师扎实深厚的教学基本功,自然的教学风格,广博的知识,驾驭、调控课堂的能力,亲切大方的教态,灵活的教学机智,独到智慧的教学设计,富有艺术性的课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还有很多地不足之处,我将以这次观摩课为契机,努力向高水准看齐,对自己严格要求,从各方面找不足、找差距,一点一点的进步,一点一点的学习,多做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业务水平,通过努力力争使自己的授课水平实现新的跨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篇:江西省第十一届深化小学数学改革观摩交流会感受
江西省第十一届深化小学数学改革观摩交流会感受
水西逸夫小学李丽
2012年10月23—26日,江西省第十一届深化小学数学改革观摩交流会在南昌大学附属小学举行,我在刘校长的带领下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2天半的时间我观摩了来自江西省各个地市12名教师的比赛课和1名教师的展示课,另外聆听了多位专家对课堂的精彩点评。这13堂课中有5堂课是《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3堂课是《多位数乘一位数》,其它的5堂课分别是《什么是周长》、《对称》、《整理与复习》、《克与千克》、《可能性》。在这2天半的时间里我认真地倾听这些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并仔细地做了笔记。在那里,我亲身领略着上课者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
他们的课让我感受颇深,收益匪浅,也让我充分领略了课堂教学的无穷艺术魅力。下面我就参加的这一次活动谈一点儿自己的粗浅体会和感受。
一、老师的引导非常到位。
在这次听课中我感受到这些上课的老师都很善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来自上饶的施乐旺老师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一节课。施老师虽然普通话不是很标准,但他能在课堂上自始至终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上课前,施老师先给学生提问你看到数,马上想到一些什么数,然后然后出示一个百分数,学生大部分都知道是百分数。教师随即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百分数的有关问题。他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你想知道百分数的什么?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意义、读法、好处、与分数比较等提纲。然后再激发学生自己去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整节课就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探索发现新知而后轻松获得新知。整堂课在施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建构新知,发展思维,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师的有效引导是这节课成功的保证。整堂课重难点突出,也得到评委的好评。
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教育观念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体验。所听的这些课大部分老师自始至终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和经历数学。在体验中丰富经验、获得方法、形成态度、享受快乐、得到发展。如九江小学的张李娜老师的《克与千克》这一节课,在“感知1克和1千克”的教学中,张老师就是充分让学生去体验去感知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她准备了相当多的1克和1千克的具体的东西,让学生去称,用手去掂量去感知物体的重量。整堂课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学生在不断的体验过程中获得知识。还有抚州的余丽娜的《认识周长》这一课,教师对周长的教学也充分体现出体验中学习数学。余老师准备了树叶、长方形、三角形、蝴蝶、汽车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摸树叶的轮廓,描蝴
蝶汽车的边线,测量自己以及同学的腰围等活动,使学生自己去经历去体验什么是周长。
三、创设的合理的情境为教学服务。
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在这两天半的时间里,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展示课的陈薇芳老师的情境教学,我感觉是运用的最好的。陈老师在课前就播放《中国好声音》中的吉克隽逸的唱歌视频,然后以此进行课前谈话,接着还是以《中国好声音》海选的男女的百分比引出百分数,然后教学百分数的优势还是以《中国好声音》的4个团队的支持情况来进行教学,百分数的具体意义的教学也是以其中男女百分比来进行教学,最后是以《中国好声音》的冠军梁博的现场支持率结束,激励学生成功等于百分之一的天赋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样的情境,从始至终都贯穿于整堂课中,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学生就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
四、精心独到的课堂设计。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每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他们的教学看似水到渠成,却包含着精心的准备,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都有自己的特点,但都是那样令人耳目一新,过目难忘。每位老师的课,都设计精巧,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在练习设计方面针对性也很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分层合理得当。课堂效率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课堂评价及时,而且形式多样。
这里不光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很好的进行了学生之间的评价以及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老师鼓励的话语“掌声送给他”、“此次应该有掌声”、“给自己画一个笑脸”、“你觉得自己可以得到几个笑脸“、“你感觉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怎么样?”等等。
最后,我想要说的是有关于课堂的预设和生成。课堂教学中要有准确的目标定位,要准确表达教师的教学思路,同时要给课堂教学留下空间,不要把教案备得太死,另外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的调整我们的预设,另外还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我觉得教学《克与千克》的张老师对课堂的生成把握不够灵活。教师在称硬币的时候,电子秤出现了故障,不能清零,这时不应该总按预设的停滞不前,在这耽误时间太多了。这里如果张老师能灵活机智的处理,或许教学效果就大不一样。
两天半的学习,我学到很多,感受很多,收获很多,这些教师扎实深厚的教学基本功,自然的教学风格,广博的知识,驾驭、调控课堂的能力,亲切大方的教态,灵活的教学机智,独到智慧的教学设计,富有艺术性的课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还有很多地不足之处,我将以这次观摩课为契机,努力向高水准看齐,对自己严格要求,从各方面找不足、找差距,一点一点的进步,一点一点的学习,多做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业务水平,通过努力力争使自己的授课水平实现新的跨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四篇:参加全国第十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后记
参加全国第十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后记
晋江二小 黄珍玲
“全国第十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于4月26日——4月29日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厦门召开。这是一次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研讨的一次盛会,本着“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宗旨,力求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享成果。
此次会议是省普教室承办的,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2位精英聚合在厦门第一中学以及工人文化宫体育馆,比赛分成两个会区同时进行。出席本次会议的专家有:中国教育家学会副理事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北京师范大学小学数学研究张春莉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彭晓枚老师等等。本次交流会共展示出从全国各地省市层层选拔出的32节数学优质课,来自全国各地省市区县5000多名一线骨干教师前来观摩学习交流。
这次学校派出杜教导,月理老师以及我三人参加学习。我们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带着满腔的期待走进观摩会会场。三天共听了16节课,虽然观摩的课例来自五湖四海,代表的不是个人水平,而是各个省的最前沿的教学思想,所以每个课例都有其特色、亮点。每节课都渗透着指导教师、执教教师及全体同仁的辛勤汗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执教教师深入文本的解读、课堂教学设计等方面都表现了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教学功底,对学习、贯彻、实施新课标在方法、策略、途径上都有独到之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感受颇多,真是受益匪浅。现将我的一些感受和体会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多元目标得到落实,内容选择丰富多样。
从教学内容看,每节课都是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依托,组织学生探究学习。这次交流会中的很多课都可以看到,老师从游戏、动画、讲故事、谈话中开始,从学生喜欢的,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活动出发,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引导学生去摸、画、描等手段去体验、去经历。数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三维目标在老师与孩子的真诚对话中水乳交融,自然呈现。充分展示了各省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二、以生为本,亲自体验、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中老师们能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作用,让学生通过协调配合,认真实践和探索,自己找出答案或规律。让学生经历各种活动,从而获得大量的直接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是本次交流会的又一特色。
如厦门许洋老师的数学活动课----《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整个一节课就像是变魔术一样,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沿着“莫比乌斯带”的二分之一、二分之一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剪,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猜测到验证的过程,在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到神奇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渗透了猜测—验证---探究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样不仅感受到“莫比乌斯带”的神奇还要知道神奇的原因,了解了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就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正在为我们服务。
三、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体现数学本质,思维训练到位
例如:福建省阮志强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倒推”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比如:黑龙江陈严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让学生体验“化繁为简”、“一一对应”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
再如:湖南省邵启平老师执教的《打电话》,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优化,通过画图等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让学生初步体验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改变单一的情境创设,注重创设学习情境的有效性,并融入数学问题中,体现出浓浓的“数学味”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此次观摩课中,教师能够重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状态引入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贵州的张老师在《找规律》一课中,采用学生喜欢的电影,让学生感受数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
又如,湖南的邵老师在“打电话”一课中,以学生喜爱的童话形象喜洋洋与灰太狼和趣味故事,创设“怎样打电话通知他人最省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急切探究相应方案的欲望,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研究,形成“打电话省时”的最优方案。
如江苏省的潘雪琪老师执教《秒的认识》,出示视频《2011年迎春晚会倒计时》以及《奥运会开幕的倒计时》《火箭发射的倒计时》等并且用倒计时的方式来开始新课,让学生一起倒计时进入新课的学习,延续了情境,导入新课,五、积极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本次观摩会老师素养较高,他们的评价比较多元化,即关注孩子的学习情景又关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体验,评价语言丰富又肯定的基础上又具有导向性。
厦门之行给我的收获绝对不只以上这几点,在此不一一列举。最后与大家分享吴正宪老师关于“教师怎么做更好”的教学建议。
其中吴老师讲到怎条做会更好的时候,她结合了自己多年来在研究小学数学教育的切身体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读懂教材,专业地读;读懂儿童,用心地读;读懂课堂,智慧地读。下功夫,特别是读懂儿童上继续努力,用心读懂每一位学生,真心与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直面学生现实,智慧地读懂动态生成的课堂,人课合一,其课必其人。
提出儿童观以及儿童数学教育观这两个观点,儿童观:儿童是活生生的人,尊重、理解、善待、读懂、学会期待,让每个儿童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有尊严地生活在集体中,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有潜力,但尚未成熟,充分相信,开发潜能,包容错误,给儿童尤其是犯了错误的,重新掀起的机会。
儿童数学教育观:(1)数学教这不是简单的“1+2”的知识传授,它是师生生命中的重要经历,在儿童人格成长中烙下数学的印,讲儿童能听得懂的数学,用儿童的话语系统。(2)教师要敢于放手,为学生的学习探究创设更大的空间,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目的。少一点一问一答,多一些原生态下的自然对话;少一点“谁再来说一说”,多一些“你是怎么想的”少一些告之标准答案,多一些追问为什么,少一些教师指令,多一些自主探索。(3)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特别要抓住生成使得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精心预设——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及时准确评价;关注生成——宽容地接纳生成,理智地认识生成,机智地使用生成,巧妙地运用生成。
在讲座的最后,吴老师更清晰、明确地为我们指明努力的方向,我们必须要先从学“术”学起,学课本知识,学教学设计,学教学方法,学教学技术,然后要用心地进行:悟“道”树立教师理想—儿童观—儿童数学教育—„„——人格魅力,最后才获得教师专业发展的幸福职业生活。
是的,不知从何时起,我一直在追求着我的教师职业幸福感,但是我深深地知道还是有一段相当长的距离,我只能一步一步的一个脚印走,但我知道只要我向前一步了,离我的追求就更接近了!
第五篇:参加全国第一十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心得体会
参加全国第一十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心得体会
------六安市城北小学南校 鲍传波
10月21日至23日我在武汉参加了一个观摩交流会的活动,这次活动是由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举办,每两年一次,是全国小学数学界层次最高、最具学术性、影响最大的一次盛会。本次观摩会分华师体育馆和洪山体育馆两个场地同时进行,期间展示了来自全国各个省、市的优秀课共32节,我参加了洪山体育馆的现场观摩,三天时间在这个会场听了16节课,每节课都是精彩连连、收获多多。每个课例都有其特色、亮点,每节课都渗透着指导教师、执教教师及全体团队的辛勤汗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执教教师深入文本的解读、精心的教学设计都表现了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教学功底。翻开听课记录,他们独具匠心的设计,他们的举手投足仿佛在脑海中回放。我就结合这次观摩课的设计,谈谈个人的一些感受。
16位教师展示了不同课题的内容,数与代数5节、空间与图形4节、统计与概率1节、综合与实践6节。在这16节课中,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充分展示各地探索实践的成果。每一节课都比较扎实、有效。总体来看,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一、能有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老师巧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例如:合肥市海棠花园小学喻巧月老师执教的《抢数游戏》,老师借助视频直观介绍游戏玩法,教师通过对游戏输赢的掌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需求。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说是有效而高效。二、重视对教材的加工,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合理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实现“省时”、“高效”。教师手中的教材只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改组教材、选用教材,力争使教材贴近生活、走进生活,进而通过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为载体,合理改组教材,真正地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可以说这也是本次观摩课中给我的感受较深的一点。其中深圳的骆奇老师带来的《探索尾巴重新接回的奥秘》,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最小公倍数” 进行了演绎。当他以六边形和四边形呈现猴子图时,学生已经被这简洁的情境图吸引住了,接着抛出“转动四边形中的猴子尾巴几次,猴子还能重新接回尾巴”的问题,学生大胆猜测,产生与正确结果不符的矛盾后,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类似的几幅图实践后,学生已经能够清楚地写出两个数的公倍数了,这时老师再揭示课题。这一设计,无不使在场的很多老师感慨:这才是真正地探索!原来《最小公倍数》竟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讲授。折服了在场的所有师生。(补充)
三、老师都有较高的教师素养。
1、他们的教学语言简洁而严密,生动有趣。
精美的语言引领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数学是一门科学,讲究科学性。要求教师用语要科学、准确。
2、有丰富的课堂语言评价。
每位学生在课堂中表现,都希望得到老师的欣赏。我们教师平时教学中要善于拿起表扬的武器,及时的给予肯定。在《抢数游戏》中,老师说:你们不但是游戏的主人,同时也是生活的智者。此时此刻,得到表扬的学生是多么高兴啊!
3、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他们提问难易适度,跳一跳就够得着;他们提问的角度新,横问成岭侧成峰。
这次老师的课堂都是高效。都是理想课堂。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由于学生的思考,学生就会变得爱学、想学。这样学生就会越来越聪明。
四、整合多种技术支撑。
数学教学发展至今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上课时只有一本书、一支粉笔,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我在上小学时接受就是这种教学形式。第二个阶段就是教具、学具的出现,教具、学具的应用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第三个阶段就是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但现在很多专家也在探讨我们这个信息技术运用的是不是有点过于依赖,是不是没有课件,没有电脑我们就不会上公开课了。这次观摩活动老师们对这些问题都处理的比较好,首先老师的语言比较准确、风趣,其次老师们都为学生精心准备了各种学具,而且课件制作不花哨,都比较简洁实用。
总之,这次的观摩听课日程虽很紧,但收获却是挺多的。这次的听课活动不仅让我领略了各位出类拔萃的数学教师的教学风采,也让我从中发现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会带着这些问题深入审视自己的教学,让自己的教学持续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