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我在课堂中是如何实施“小组讨论”的
浅谈我在课堂中是如何实施“小组讨论”的
县教体局组织推广的新教学模式“导学互动” 教学是以导学结合和互动探究为特征的教学体系。它的基本理念是“变教为导,以导促学,学思结合,导学互动。” 它的基本特征是以课时作为控制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以课时为单位把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课时达标作为教学的目标。“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可概括为“四环十步”教学法。近四年,通过“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我对“小组讨论”这一环节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组织手段,通过小组成员的讨论,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小组内有问题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目的。
在教学上我一直运用 “导学提纲”和 “自学设疑”来让学生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用以促进合作,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合作中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人际氛围,更有力地推进素质教育。
一、组内异质,合作学习
1、有效互动,真正合作
要想讨论的有效,学生必须要自学,还要有问题,只有学生自学后带着问题讨论才是最有效的讨论。在教学《认识圆》时,我将学生分为每六人一组(能力有差异),通过小组讨论的途径实现小组讨论。在认识圆各部分名称时时,小组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能力稍差的同学可以根据教材来认识,接受能力强的同学就能动手操作在圆形图片上标出元的各部分名称。优等生通过动手很容易发现圆的大小与半径有关,就是稍差生观察别人动手操作也比较容易发现这一现象。
2、取长补短,各得其所
再如,当组内能力较强的同学对较难理解的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时,组内成员可以学习这个同学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学生不再是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而转变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每个学生都能从那些与他不同观点与方法中得到启迪,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获取知识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被动的学习。这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
小组讨论使学生在小组成员面前,设法把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和动作表述出来,达到与别人沟通的目的,消除惧怕于别人交往的心理,从而得到语言、思维以及社交意识和社交能力的培养,促进社会性的发展。
二、组间同质,共同提高
1、因势利导,适时点拨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小组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以外,还包括组与组之间的交往。在小组学习中,小组内遇到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时,其他小组可以参与问题的讨论,教师也可给予适当的点拨。这时可能会有思维敏捷的个体悟出答案,也可能仍然需要群体的合作探讨。教师此时应关切地投入到学生中,去听取学生的意见,给予适时点拨。
在教学画圆时,学生在总结画圆的方法时,让一个小组明显不能总结出来,这时就需要全部小组都来参与,再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就很容易总结出来
1、定半径。
2、定圆心。
3、转一圈。
4、标名称。
2、手段多样,掌握精髓
对小组讨论的巧妙运用,来源于对导学互动的认识和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一些可利用的方法。随着对“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逐步深入理解,我们这些实践者的理解水平会再上一个新台阶。只有对合作教学理论理解的更透彻,掌握合作教学的本质与精髓,才能更好的利用合作教学知道自己的教学工作。我想,经过今后对合作教学模式进一步的潜心
研究和探索,合作教学的成效会更突出,会更有利于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会更好的发挥出来。来源于对导学互动的认识和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一些可利用的方法。
今后,随着对“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逐步深入理解,我们这些实践者的理解水平会再上一个新台阶。只有对合作教学理论理解的更透彻,掌握合作教学的本质与精髓,才能更好的利用合作教学知道自己的教学工作。我想,经过今后对合作教学模式进一步的潜心研究和探索,合作教学的成效会更突出,会更有利于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会更好的发挥出来。
总之,小组讨论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好的小组讨论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尝试成功的喜悦,能培养团体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对于小组讨论方式,我们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使之更加完善,更加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更加符合“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要求。
第二篇:生本课堂 怎样在教学中实施
生本课堂”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实施?
在开始生本教学研究中,我发现这样几点问题值得引起我们注意:
第一,先做后学,先学后教。有的老师觉得:课上,交给学生问题,学生准备,再交流,也是先学,答案是否定的,生本教育中所谓“先做后学,先学后教”是将新知识、新任务提前交给学生,让他们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研究和思考,也就是自己学,让学生进入课堂的时候胸有成竹,有备而来,让课堂成为展示先学的舞台。有的学校和老师认为一二年级不适合做生本,也是错误的认识,也许有老师要问:一二年级的孩子这么小,能养成这个习惯吗?我想:生本教育模式从入学开始,养成习惯,才更有发展潜力,试问若是中年级或是高年级凭空做起,不是一样从零开始,而且半路杀出的学习方法难道是对一二年级自己的教学方法的全盘否定?所以,生本绝不是中高年级的事情。无论路有多迷茫,我们还是竭尽全力寻找着回家的路,以生为本是方向,比起漫无目标的走,当然容易的多。
第二点,前置性作业布置。在各类观摩课,常态课上,常看到老师设置的前置性作业,存在着很多问题。前置性作业是任务性作业极少,腾出时间给孩子大量阅读,预习。有的老师要问,大量查找资料,我们都是做过的,不见其效,其实,以往我们让学生在课上交流搜集的资料,在生本课堂上是要求学生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汇报给同学。大家都知道,要与人交流是需要思考的,尤其是将课外资料和同学交流,首先,他要吸收这段文字,还要通过逻辑思维使句子完整通顺、讲得生动。课前,学生大阅读、课上大交流,久而久之,语文能力不是无形就在提高吗?要比我们逐字逐句的帮助他咀嚼,消化吸收,来的不是自然和有效吗?
前置性作业设计是要动脑的,一定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抓住知识中最关键、最本质的东西后,再从中选择出最适合学生的起点、用最直接的方式交给学生。“低入”。即教师的设计简单化,让学生的活动容易化,从而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更大的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能做”的机会,也让更多的学生可以有能力多做。真正的“低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坚实的支持、清晰到位的指导,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去感悟知识。
第三点,生本教学中的大阅读。难怪我们的教育被人戏称为“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我们甚至二三十年来都拿着同样的备课稿去给学生们讲课,这样的教学真的是百害而无一利啊!束缚,束缚,还是束缚。束缚中包涵了对教师能力,对学生能力。
暂不说阅读教学策略,单是阅读一个字眼,就让我们联想起,犹太人嗜书如命,将阅读置于很高的地位:每4500个犹太人就拥有一个图书馆;在以色列,平均每6个人就订一份英文报纸;我国学校和学生的图书拥有量是很可怜的,民众阅读相当匮乏。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超过30万种,但是户均消费图书只有1.75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生产国,我们却又是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之一。在以色列本土,大概有600多万犹太人,全世界的犹太人加起来不超过3000万人。这个在公元70年以后就失去了祖国、到处流浪并寄人篱下的民族,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世界级杰出人物?
马克思、爱因斯坦、卓别林、毕加索、、卢森堡、基辛格、摩根、巴菲特……在全美200名最有影响的名人中和10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中,占美国总人口2%—3%的犹太人占了一半;在全美名牌大学教授中,犹太人占1/3;全美律师中,犹太人占1/4,华盛顿和纽约两地的大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犹太人占40%;美国的百万富翁中,犹太人占1/3;全美文学、戏剧、音乐的一流作家中,犹太人占60%……不胜枚举。一个民族获得这些杰出成就,靠的是什么?是智慧。而智慧的背后,是犹太人精神成长历程中对于书籍宗教般的情怀。
很多人说,我们天天不都在读书吗?天天都在看教科书、教辅书。但是,这些并不是我的阅读观所提倡的真正意义上的书,这些书相当于母亲的乳水,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很安全又容易吸收。但如果一个孩子终生都吃母乳,我相信他肯定是一个发育不良的孩子。每个孩子在两三岁之后就要开始自主进食,甚至更早。教科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的思想。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如果离开了自主阅读,离开了对于人类经典的阅读,就不可能走得很远,精神发育肯定不健全。如果一个孩子在十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离开校园就很容易将书本永远丢弃到一边,这样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成绩虽然普普通通,但对阅读养成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生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他的未来一定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学校教育不仅要像提供母乳一样给孩子们提供最初的滋养,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提倡自主阅读让孩子们学会自由飞翔。
所以,我们应该向生本语文教学以大阅读为核心看齐,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研、以读引写的。
第四点,小组评价。大家都在努力将课堂还给学生,课上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小组汇报交流,这里一定要注意,什么问题交给小组最恰当,如:晏子使楚一课,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围绕晏子的第一次反驳过程,结合前置性作业,抓住描写晏子动作和语言的重点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夸父追日的找到夸父想法神奇感动你的句子小组交流,再进行全班汇报。一定要有一个对小组合作探究,汇报交流评价的具体评价方式。要把课堂交给学生,不但是教师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好学,善于思考,还要形成生生互评,组组互评,更要有具体的评价结果。
作为我们一线教师,在自己班级里做一点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实验,完全可行。只要坚信自己行动的价值,上对历史文化负责,下对莘莘学子负责”。
第三篇:探究性实验教学在物理课堂中的实施
探究性实验教学在物理课堂中的实施
不可否认传统的物理教学方法曾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培养了不少优秀的人才,但是这种教学方式过分侧重于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以及情感方面的培养,致使学生对物理望而生畏,丧失信心和热情,以致影响其终身对物理学习的热情和信心。目前倡导、开展的创新教育,理论上轰轰烈烈,其重要意义已取得教育界内外人士的共识。问题在于如何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呢?此次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而物理教学实验是实现此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自主性还不强,因此还需要给予正确的指导。故需精心设计学案,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探究新知识的过程。在此我以分组实验具体案例为例,谈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心得。
教学设计的全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分析阶段、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阶段和教学设计结果评价阶段。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时间安排和教师对学生引导程度的把握是较经常令教师为难的问题,所以在本文的教学设计中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了学案并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1、教学分析阶段
老师必须对新教材作深入的纵向了解,与旧教材在内容深度安排、内容顺序编排、实验和作业等方面作横向比较,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阶段
(1)教学策略的选择、设计及实施过程的一些注意事项
①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应该从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相应的探究学案。学案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另一方面,实验的内容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才能更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
②根据探究程度不同要求,可让学生在课堂按预习的内容做实验,以得出一些简单的规律或解决学案上的问题(重点不在于一定要得到正确的答案),或让学生预先在家里做简单的实验,仔细观察并按学案作记录;或在课堂上利用简单的仪器模拟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用品或现象;又或让学生到户外进行实验。
③根据学校情况利用好实验仪器,尽可能通过简单的实验去得出概念,发现规律。在这里要求教师了解大量的物理小实验,具备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同时要确保实验仪器的正常使用和备用。让学生在上课前明确仪器的管理规定。
④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不时评价他们的探究进程并确定适合学生学习的下一步计划。必要时,教师可让学生暂停实验,通过演讲、示范或讨论等形式提供其它信息。
⑤注意把握好时间的安排。由于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一定能够完全适应,故学生预习与否、纪律情况、仪器质量问题等方面都能够影响到实验的进行情况。上探究性实验课最好是两个课时。
⑥注重实验结果的评估。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和经验或根据生产和实际生活的常识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估。如在“速度的变化”的户外实验中,有个别组的学生在测量小球从斜坡滚下过程的速度时,数据显示为减速运动,老师稍作引导,学生基本上能够迅速反应出该组数据是错误的,并说出了造成出错的几种可能性。
⑦要求学生做好数据记录和课后的实验报告,规范报告形式。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有积极的作用。
⑧制定评价标准,做好各名学生实验情况的登记。评价标准是影响学生探究热情的因素。教师在合理安排探究实验的同时要设法让学生从探究实验中更多地得到教师的鼓励。从活动的过程中去评价一个学生,不以成败论优劣。
⑨将优秀的作业、作品在年级展示。这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肯定,同时也必定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案例——“科学探究:欧姆定律” ①新旧教材对比
在此选取人教版的新版《物理》(九年级)中“第十四章第二节科学探究:欧姆定律”为例,阐述如何进行一堂完全的科学探究分组实验课,及对比旧教材的教学有何不同。
i.教材的编写有了很大的转变。新教材篇幅较大,注重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减少例题和课后习题的量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该节课在整个电学中的位置更趋合理。在新教材中,电表的使用编排在欧姆定律之前,使学生在进行欧姆定律的实验探究时具备应有的实验仪器正确使用的能力。
ii.对比旧教材,新教材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a.重视猜想,旧教材中是直接跳过这个环节;
b.新教材中没有直接给出电路图,而是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并且列出实验步骤;
c.在实验探究中强调“变量控制法”; d.数据的分析处理方式,新教材除了表格外还引导学生利用图像来处理数据,使结论更直观清晰;
e.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并在结论得出之后还要求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评估。
从教材的安排可以看出该节课具备了进行完整的实验探究的各个要素,并且所需的器材和资料是一般学校就已具备的,故适合应用探究性分组实验的教学方式。
②学案分析:该份学案包含了实验探究的全过程。
i.“课前准备”是承接前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完成课外实验并记录相关内容。
ii.初中生对于灯泡亮度变化的原因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不尽正确;或者有疑问但又没能完整的有条理性的表达出来,那么教师在提问这一环节就必须起到一个引导作用,将问题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述出来,那么学生才能沿着问题的方向进行下一步的猜测。
iii让学生将自己所能想到的可能的关系都写下来,并在课堂上将自己的猜测说出来,这不仅是给学生的思考的劳动成果的肯定,使学生乐于对物理现象背后的规律进行猜测,而且也是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鼓励,学生就会希望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并能得到同学的认同。
iv.在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想到的就是实验步骤和电路图,而忽略了其它一些细节,如电路的安全性、器材的使用和实验注意的问题等等,所以这部分在学案设计中点出这些细节需要注意,但具体注意的内容则由学生自己查找。而学生在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中所想、所疑、所感的都可记录在“随堂笔录”一栏中,记录的内容不要求语言非常完整,即使是口语化也可,教师也可通过该栏的情况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一项。v.学生完成实验和记录数据后,必须学会分析处理数据,进行论证,让学生用不同的语言表达结论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很有好处。否则只会做实验而不会分析论证的话,前面所做的都无多大意义。
vi.完成实验、得出结论后,有些学生肯定会说“早知道我就不这样弄了”,“幸好刚才有再检查一次,要不然肯定都烧了”,“好像他们测多几次画出来的图像比我们漂亮”等等。这些正是学生对实验的一些反馈,记录在案,有利于学生以后进行实验,甚至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解决问题时能找出更有效的方法。尽管初中生的表述不如高中生强,但实验报告还是必不可少的,报告的内容可以较高中的简单,但报告的格式却不能随意删减。由于学案是边实验边记录的,所以不必强求学生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实验报告则应要求学生做到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在实验课上,教师应鼓励学生采用各自的方案进行实验,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准确测量,如实记录,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严格的科学方法。
vii当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误差较大时,教师以此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大有益处。另外,由于是由2-3人为一个小组,所以学生一方面可以学习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使他人采纳自己的主张;另一方面,他们也可以学习如何倾听他人的见解,借鉴他人的观点以提高自己的认识;此外,他们还可以尝试以宽容的态度,与同伴求同存异,携手合作以实现小组的行动目标。[10]
viii.实验课后,开放物理实验室,让学生利用宽余时间去重温实验,[15]这是培养学生实验兴趣,提高实验技能的有效途径,能使学生熟悉实验、查漏补缺、活用知识。在平时的分组实验课中,有的学 生由于动手能力差、操作方法不当、造成实验误差很大,没有很好完成实验;有的学生因2~3人一组,其中有的人动手的机会较少,则对实验还感到陌生;还有些学生因实验仪器突然出现故障影响了实验任务的顺利完成。这些学生都有一种重做实验的强烈欲望,故开展这一活动,适合学生的求知心理,提供重新现象的机会。
3、教学设计结果评价阶段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通过书面作业和考试,靠分数决定学生过去学习的情况,这种单一的评估方式在全新的学习模式中已不再适用,笔试只是评价学生学习的方式之一。
国外探究性教学的评价一般以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在自我评价报告中阐述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自己在各个方面的收获,如“我学会了什么”,“我掌握了什么方法”,“今后我准备如何改进自己的研究工作”等,这些可能是评价中最精彩的部分。
针对实验探究课我们可以设计学生学习评价表。评价表是尽量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况量化,即将非量化转为可量化,这可方便教师在对学生作学习评价时尽可能全面地观察到每个学生的情况。对于定性评价的分成几个等级,并相对应用数字表示,最后进行统计,将所得分数对应到相应当分数段,其结果即为该名学生该次的学习情况。教师只需根据评价表的说明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即可。
从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探究,这正是现代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全方位地推进,才能奏效。我们应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推动教学改革,坚持教改方向,努力学习和研究探究性教学。
第四篇:翻转课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
翻转课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
翻转课堂,即首先由教师创建教学视频,学生在家或者课外观看视频讲解,再回到课堂中进行师生、生生间面对面的分享、交流学习成果与心得,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一种教学形态[1]。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不同,它以建构主义和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需要教学者和教学参与者共同改变思想,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积极引导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关注式的教育[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由国外引入,在中国传统教育体制下,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教学效果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变化?通过两年的课堂尝试,笔者有一些经验和体会。
翻转的目的
翻转课堂最大的目的是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且打破原有的课堂授课格局,以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进行面对面的讲解,并在课上完成知识的巩固。这就将原有的学生从“课堂学习—回家作业—第二天教师判作业反馈—习题讲解”这样一个至少需要两天的学习环节缩短为在24小时内就可以完成的闭合环节。既缩短了学习周期,同时也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孩子提供多次学习的机会。简单的内容可以听一次掌握,较难的内容可以反复听,最终可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
翻转的手段
翻转课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视频的录制。我使用的是“360老师网”及其配套的掌上课堂录制软件。该软件可以免费下载,安装在iPad上使用。采用的是白板录制模式,视频中只有讲解过程、文字、图片等信息,而不出现教师影像,既排除了教师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干扰,也使视频制式变小。在“360老师网”上,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班级,该网站会给每个班级一个新的编码,学生只有知道班级编码才可以进班观看视频。教师录制视频之后直接上传至该网站,学生可以在任何可连网的终端(手机、电脑等)观看,视频格式较小,不费流量,即使没有wiFi,也可以轻松学习。
该网站保存了每一位学生的观看记录(观看时间、观看进程、作业回复情况等),教师只需要登录网站便可以一键导出,十分方便。同时,学习环境私密,只有班级同学能够互相交流,教师视频也不会外传,安全性高。
翻转的课堂
笔者从2012年11月开始实施翻转课堂。每个学年使用两个平行班级来进行对照。为了不使学生成为课堂改革的牺牲品,两个班级的教学活动以一个月为周期进行调整。两个班级使用相同的视频资源、相同的反馈练习,区别在于课堂的活动设置。每个月通过月考和学生问卷讨论,保留学生喜爱、收效好的活动形式,并在下个月增加新的环节进行比较。两个班级学生的成绩出现交替上升的趋势。总体来说,翻转课堂应该包括3个大的环节:课前的视频学习、课上的巩固训练、课上和课下反馈讨论。
1.课前学习
课前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视频的录制和学生学习的过程反馈。生物学知识琐碎细小,如果单纯在课堂上讲解加上课堂管理,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落实知识内容是我制作视频的目标所在。因此,我按照考试说明中的具体知识点要求录制讲解视频。
(1)视频时间
视频时长在5~15分钟是比较合适的。一般在10分钟左右学生学习效果最好。
(2)视频内容
视频内容主要有以下四种:
新授课视频。将生物教材的电子版插入到视频录制软件中,相当于对着教材来带领学生预习,看书。重点和难点会留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重点和难点的落实在课上进行。
复习课视频。将知识点按照考纲要求进行录制,对学生易错和易混淆的地方进行强化。
习题视频。对每个习题进行讲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观看习题讲解。
学生视频。对一些问题,安排学生来进行讲解,并录制视频。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并用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3)视频反馈
教师可以随时将视频的学习情况一键导出,只需几分钟就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汇总,并及时调整课堂关注点。两年来,笔者录制视频168个。学生的观看习惯是逐渐形成的,单个视频在一个班级中的最高播放量为138次,最低播放量为37次,班级人数在25~27人之间(我校班级人数较少);所有视频人均观看次数次。在考试前也没有了学生围在教师身旁的情况,而是课间学生拿着手机独自或者互相复习,将教师从学生的“包围”中解放出来。
2.课堂活动
在课堂上,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是不应该被电子媒体取代的。因此,我的课堂上,学生是不使用电子产品的,而是通过丰富的小组活动来进行课堂的学习并完成知识的巩固。
(1)分组
(2)活动介绍
在课堂中,我设计了很多活动。现将几个深受学生喜欢、效果明显的活动介绍给大家。
“名词解释大Pk”。对于生物学科而言,名词解释是比较重要的,这个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生物学名词,时间为1分钟。小组成员可以组成1对1、1对2、1对3的猜词阵容。教师出示生物学名词和术语,学生使用生物学语言进行描述,同组学生正确说出名词者每次记1分,没有使用生物学术语者扣1分。例如,对于“转录”,学生可以描述DNA-RNA的过程,基因表达的第一步,翻译的上一步,在细胞核中形成mRNA的过程,等等。学生在游戏中为了要获取胜利,不断地背诵名词,小组成员之间课余时间还在讨论名词如何来说更简洁、更快速,其实这个过程就完成了生物学概念的学习。每周会有2次、每次10分钟的猜词活动,这也是学生最期盼的环节。
“我是大名师”。小组成员之间要求每周出1套测试练习,10~20个赋分点。其他小组课上进行测试,之后该组成员进行阅卷,并针对问题录制讲解视频,传至班级平台。不会的学生可以直接找这个小组的同学学习,也可以上网学习。为了使自己的视频受到同学的好评,学生会反复琢磨,主动找老师指导,并成为这部分内容的指导者。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并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大家来找茬”。每节课有一个小组成员进行学习情况的汇总报告,总结知识内容。其他小组要提出一个问题,质疑该小组的讲解,同时该组同学要负责解答相应的问题。这个活动看似无聊,但学生的热情却是超乎想象的,学习效果也很好。
3.检测和反馈
在课堂上,除了组织学生活动,还要完成练习题的检测。课堂上做练习,学生做、教师判,针对大家共性的问题进行讲解,检测和反馈都可以课上完成。如果学生仍然有不会的内容,课余时间可以针对自己的错误观看知识点视频和习题讲解视频。
翻转课堂效果
我在教学中也明显感受到,在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中,视频只是手段,最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如何完成师生、生生面对面的交流。如果课堂活动仍然采用保守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做的形式,翻转课堂起不到任何好的效果,反而会增加师生的负担。但是只要课堂形式发生改变,使课堂成为大家交流、共享学习成果的平台,成为学生在游戏竞技中激发学习欲望的场所,那么翻转课堂就可以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在相同视频、相同练习、相同教师、不同课堂活动的对照条件下,班级之间的学习成绩差异(平均分)达到10~15分。同班级学生的成绩也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高分段(75分以上)学生数日益增多,并且低分(40分以下)学生在决心要好好学习的时候可以利用视频资源进行学习,有了再次学习的机会,并没有给教师增加补课负担。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的成绩也会明显提高。
对于教师而言,我已经完成了2009年~2014年北京市生物会考试题所有题目的录制,高考试题的讲解正在录制中。对于这些题目,我就不用一次又一次地讲解了,减轻了工作量。同时可以通过学生观看数量的统计,找到学生不会的题目,也就是观看次数明显高于正常水平的题目,再进行分析,给学生进行讲解。iPad携带方便,随时可以进行录制,也可以实现回家办公的愿望,将生活和工作时间有机结合。
建议
翻转课堂最终要实现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及时用电脑搜集学生学习数据,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同时,学生的学习不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可以利用等车、打饭等零散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在学校完成知识的巩固,减轻学习压力。
但目前国内很多学校在进行翻转课堂尝试的过程中,大家集中把目标定位在实现翻转课堂的技术手段上,给学生定制平板电脑,课堂上大家都拿着电脑,我认为这种形式是不可取的,背离了翻转课堂的初衷。翻转课堂并不是要用电脑来取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是让一些可以不用面对面交流也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随时随地得到解决,把课堂还原成交流、学习的场所。所以教师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点,否则就会变成为了翻转课堂而翻转课堂,反而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不能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
----------------【注】源于网络,作者:郑涛,转载未经授权,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特此鸣谢!中所用的图片均来自网络,特此鸣谢!
第五篇:浅谈体育素质教育在课堂中实施的几个问题
浅谈体育素质教育在课堂中实施的几个问题
摘要: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然而在体育教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某些人对素质教育的概念产生了认识上的误区,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对小学体育教育改革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认为:一,要重新认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二,要认识好竞技体育与健康体育的辩心理健康;四,要注重体育设施资源和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关键词:小学体育
课堂
实施
素质教育
随着全国的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实施和普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应该向健康教育转变的要求,使我看到了体育教学改革前进的曙光。但是,我们在教学第一线上的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具体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些人却对素质教育的概念产生了认识的误区。鉴于此,我对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几个明显而又极容易混淆的问题,谈谈几点看法。
一、要重新认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我认为,在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既不是牵,也不是拉,就是说被引导的人在自主行为,没有自主就导不了,导不动。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互相依存的,是一致的。在体育教育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问题上,我实施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三自教学”;“三自教学”能较好地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何谓“三自教学”?所谓“三自教学”就是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课程的年级教学目标与教材的单元教学目标,自定自己个人的学习目标,在新课程标准要求及教师所提供的几项教材内容中,自选学习内容。在遵守课堂常规的前提下,根据教师规定的时空要求进行自主练习,但小学生因为身心特点和薄弱的体育基础,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主要体现在启蒙激发学习兴趣和必要的管理上;而且,在自主和谐、平等、友爱练习发展过程中,仍然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同时,这样还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在以前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规定性、指令性和权威性较多,尽管教师课堂前精心设计,课堂中精心操作,课堂秩序也井井有序,但是,课却上得很死。教学气氛沉闷,学生被动应付;主动性差,潜力发挥不出来,更谈不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了。所以,我认为重新认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两者关系势在必行。然而,课堂上也不能放得太多,因为小学生社会化的水平低,掌握的知识又少,并且融会贯通的能力差;故此,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很需要,必须同时发挥教和学的两个积极性。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应该掌握这其中的“分寸”与“火候”。
二、要认识好竞技体育与健康体育的辩证关系。
竞技体育作为人类运动文化的窗口,具有重要的教育和传递作用,它是我国体育的组成部分,是人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人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创造优异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活动过程,而健康体育则必须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要求的那样,以增进儿童的卫生知识,明确健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使儿童逐步形成有益健康的行为,自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促进身心健康,改善生活质量。
既然竞技体育是体育的组成部分,我们在教学中不要把竞技体育项目占据主要位置,因为那样体材中很多竞技体育的项目,要完成竞技体育项目的学习,必然要用大量时间进行技术教学,每节课都是千篇一律地教学技术,结束整个小学阶段都是为了教学竞技体育而服务,其实每个体育教师都知道,培养出来的学生绝大部分都不可能成为省级、国家级或世界级的运动员,所以,我们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现实,而对绝大多数学生进行健康教学,使他们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但进行健康教育并不等于不要竞技体育,而是要考虑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我们说,体育教学需要适应的体育竞技项目,因为当今社会竞技运动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形态,或成为大众不可缺少的内容;没有任何理由拒绝竞技运动文化,学校体育无论是以运动为手段还是以运动为目的,都离不开运动文化。可以说,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不但在城市,而且中乡村收视率也都很高,证明娱乐性是有目睹的。此外,还是凝聚国人思想,爱国的力量,如北京申办2008年的奥运会,最后也是在小学生中培养运动打下基础,学习运动技术是终身体育的需要,学校体育有传递竞技体育文化的任务,运用一些竞技体育的运动项目,根据体育课程的目标,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及学校的条件等,进行必要的加工改进,就是竞技运动教材化,它有利于学生领会竞技运动的要素,掌握基本运动的技术、技能,促进学校课外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锻炼身体,发展个性。
在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既不能以运动技术技能教学为唯一的目标,也不能一概否定竞技运动的健身价值和社会价值,许多竞技运动都可以作为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手段,美国学者来宾认为:基本技能如果不在学生身体发育的最佳时期学习,毕业后学习起来会非常困难。这是小学阶段必须教的内容。他还认为在体育运动中有技能并感到有能力就很可能喜欢体育活动,并从中受益。目前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对待竞技运动。一味追求运动技术教学,不考虑学生的身心差异和特点,使体育课变成专项的运动训练当然是不行的,因为越教不会,越要细致,学生越学,越不会就越不想学,这种教学实践已经让相当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对体育原有的兴趣和爱好,转而变得孤避和讨厌体育课。体育教学效果的根本原因并非因为有了竞技项目,而是运用不当,但是,一概否定竞技运动也是不可取的,它会使学校体育失去依存的基础,会使广大学生离开运动场。总之,竞技体育是体育文化宝库的一技奇葩,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对待竞技体育与健康体育关系的认识中,改造加工是竞技体育“类化”和“嬗变”为体育教材的关键,这种改造加工必须遵循教育的规律进行,使之符合教育的目的,符合学校的条件,符合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使之成为能面向全体学生,在班级授课形式和有限的教学时能让学生学会和可以收到多种效益的教材内容,一个开放的学校体育必须面对和积极吸收竞技体育文化,才能使学校体育的内容充满时代感和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健康体育在课堂中应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不虚伪,而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都处于种良好的状态。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提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现代体育观是生理、心理与社会三维体育观,它所追求的不仅是学生体质的增强和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还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与社会化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见,现代健康观与现代体育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最直接、最自然,效果也最明显,因为体育运动以其特有的内容和形式,使练习者在参与过程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而这种感觉给学生带来的直接感受是“学会了”的愉快,提高了的欣慰,成功了的喜悦,获胜了的开心和自豪,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提高抗挫折能力,磨练人的意志,增强自尊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同时,由于运动出汗,也排泻了因烦躁、焦虑而“堆积”在人体的“毒霉”;又由于锻炼体质增强,身轻体快,自信心大大增强。
如何通过体育课教学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学生自尊心、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与顽强意志呢?我认为:
1、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生动活泼的体育学习氛围,使学生的不愉快情绪能得到渲泻,沉重的心理负担与精神压力得到减轻或解脱;并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
2、在课堂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进行“三自教学”,教师加强帮助与指导,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从而获得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形成合作与竞争意识,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3、在课内外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体育优势与聪明才智,广交朋友,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实现自我超越,体现自身价值,学会与他人共处,丰实自己的活动情趣,并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抗挫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及培养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要重视体育设施资源和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在20世纪初期,奥大利体育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高尔“霍费尔”就提出反对体育中的竞技主义,应根据人体发展的需要去选择吸收竞技运动,而不是原封不动照搬,所以我们应大力提倡兴趣小排球、小篮球、小足球等运动,学校应对正规竞技运动的器材和场地及运动项目的规则进行改革,使之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对项目进行选择并对其进行适当改造,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并自制一些器材以适应体育教学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要谈化竞技体育的要求,以适应小学生的需要,如改标准篮球架为适合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高度的篮球架,让学生也能过上“NBA”、“CBA”的瘾,降低排球和羽毛球网的高度,让学生扣球、拉网有滋有味,小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适应降低要求,让学生学有所乐,练有所获。
总之,只是不要把纯竞技体育的要求照搬到体育课上来,体育教学有了适宜的竞技项目,并根据小学生实际进行修改规则,内容一定更丰实,形式一定会更活泼,效果一定会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