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型特征解析
语文课型特征解析
自读课
语文自读课从教学内容来讲,是指语文教科书中的“自读课文”;从授课形式来讲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独立操作为主的一种课型。
(一)课型特征
(1)以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为主要目的,自读课要使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启发思维,以达到德、智、美全面发展,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2)教学过程以“明确目标→自学质疑→讨论解疑→归纳总结”为基本模式,以“自学质疑”为关键环节,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教学评价方面,主要看学生学得怎样,而不是看教师讲得怎么样。
(二)优化设计要点
1、教学目标。用系统论和实践论的观点处理好教读课和自读课的关系。教读是为了自读;自读是教读的目标,是“会读”“不需要教”的实践。从教读到自读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读课的教学目标要注意和相关的单元及其教读课的要求一致。
2、教学内容。以教材自读课文为主,也可以作扩展阅读,总之要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自读习惯,培养自学能力。3、教学对象。
(1)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
(2)培养必要的阅读能力,包括“达到一定的阅读速度”和“感情性强”两个方面。
(3)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是指欣赏文学作品会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及优美精警的语言及表达技巧。
(4)培养思维能力。在自学过程中,要着眼于观察、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质疑、判断等能力。新的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语文自读课正是学生目的是充分体现自读课的特征,也是中过程的体现。4、教学方法
(1)应选择那些有利于自学的教学方法。
(2)应把活动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二作为硬指标。(3)重反馈、重答疑。
5、教学手段。选择与自读课相适应的恰当的手段,如,学生自行板书,口头交流,讨论,辩论,写心得体会等。
(六)自读课是学生主体论的高度体现,是学生高度参与教学的一种课型。这种课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为学生大量的实践活动,如圈、点、画、批注,运用工具书,做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等,这一系列的学生活动。
作文课
作文课是一种综合性的创造型的课型。可分为作文指导课和作文批改课两中类型。作文课是融作文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于一课,集合了作文的指导、训练、评改等教学要素,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作文技能,增强语言表达技巧的一种课型。
(一)课型特征 1、突出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2、创设写作情景,调动写作兴趣。3、积累知识和科学训练相结合。
(二)优化设计要点 1、教学目标
作文教学应依循一个合理的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一般到说,教学的程序应体现由浅入深,有简而繁,循序渐进原则,依照大纲要求,依据教材实际、学生实际拟定目标。在训练的要求上面,规定分阶段训练项目的质量要求就构成了所谓的训练序列。每一阶段的要求越明确越具体越好。2、教学内容
(1)说读写结合。可以依据写作要求,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把说与写结合起来,指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提高写作能力。
(2)命题适切。命题是体现、落实作文教学目标和训练序列的一个重要形式,应力求使命题达到以下三点: a.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b.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迁移和能力。c.有利于提高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
另外,在作文指导课上,注意形象诱导,启发思维,指导审题,教会学生多角度思维,培养学生积累、模仿、借鉴、创作能力等。
3、教学对象(1)师生互动,和谐融洽。(2)学生有充分的思维活动。(3)充分展现学生个性。
4、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作文指导可中,可以从一下几方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调动学生的情感
[2]创设条件,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3]促进学生的创作需要
(2)指导具体得法、形式新颖。作文指导课,教师要发挥作用,启发学生的思维行为,使学生作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思路开阔。
(3)评该重点突出,针对性强。作文评该课,注意让学生整理感受,明确修改标准,掌握批改方法,沟通批改思路,从而提高能力。
5、教学手段
(1)语言准确、清晰、流畅、生动。语言表达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形式,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清晰、准确、生动的语言能给学生在写作中遣词造句提供很好的范例。
(2)媒体的运用恰当,媒体的运用必须是在三个准备工作完成以后:(1)深入钻研教材,论证采用的必要性之后。(2)写出详细教案,明确突破的重点、难点之后。(3)反复遴选或精细制作出较合适的媒体之后。
6、教学效果
(1)按计划依时完成 教学任务,学生的写作能力、评改能力获得增强。
(2)作文的训练过程往往不能在一节课内展现,因此,更强调各个教学环节衔接紧凑,以求得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
复习课
复习课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温习已学过的教学内容,以强化知识,加深理解,举一反三,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复习课按不同的学习任务要求,有经常性复习、阶段性复习、学期期中复习、学年总复习和升学复习等不同类型。
(一)课型特征
1、整合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2、突出重点,复习有针对性。注重训练,促成知识迁移。
3、指导方法,揭示知识规律。
(二)优化设计要点
1、教学目标
(1)目标完整、明确、具体。目标完整是指知识能力、品德的统一(即教育、教养、发展的统一)。教师能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
2、教学内容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系统、分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复习内容。内容的组织、排列、呈现方式恰当。引导学生综合归纳知识,注意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总结规律,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并迁移知识。针对学生实际,编制典型习题,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复习的容量恰当,节奏紧凑:反馈及时,训练有效。
3、教学对象
在复习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和追求成功的争胜心理;大胆质疑,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参与复习活动的人次多,其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和发展。
4、教学方法
根据复习内容特点,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积极投入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复习内容的容量、深度、难度恰当把握,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精讲。选择有典型的材料去揭示复习内容的本质规律,指导学生复习方法、技巧和步骤。巧妙地突破难点,通过设计有梯度的提问,分散教学难点,对难点作巧妙的铺垫,化解难点,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加深理解。对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不同反应及时作出调控,有较高的临场应变能力。
5、教学手段
从实际出发,合理的选择和组织运用媒体,选择媒体要符合科学性、教育性、直观性、艺术性和技术可行性的要求,能达到创设教学情境、扩大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率等作用。
6、教学效果
学生通过复习、归纳整理,能形成系统知识,能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掌握技能,能灵活地迁移知识,有较强的实践运用能力。师生关系平等,课堂气氛民主,学生的参与人数不少于70%,学生对教师的信息吸收不低于70%。
活动课
语文活动课,是指根据一定的语文教学目的和需要设计的一种以实践性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它包括课内活动课和课外活动课。课内活动课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按课程表有目的、按计划进行;课外活动则弹性、伸缩性较大,不一定纳入日常课程表。戏剧、课本剧演出,诗歌朗诵、演讲、辩论、讲故事、手抄报以及古今诗文联想比赛等都是常见的活动课内容。
(一)课型特征
1、突出的实践性、研究性、探索性和创造性。
2、有一定的教学目标,计划、要求或专题。
3、语文活动课最重要的特点是一个“动”字,即学生的全程参与。
(二)优化设计要点
教学目标
(1)目标明确,设计科学,主题突出。目标明确是指教师能依据教纲要求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正确提出活动课程方案的达成目标,它可以包括认知目标、智能目标,情感目标,还指课程的一切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既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讲求科学性。
(2)培养兴趣,拓宽知识,发展能力。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完善放在首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大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等,并着力促进学生语文运用的个性化和创造意识的发展。教学内容
语文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其内容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语文学习的外延与学生社会生活的外延一样宽。语文同社会生活的这种密切关系决定了语文活动课内容具有更广阔的时空天地。
(1)内容积极进步,健康丰富。
(2)讲求知识性、实践性,具有研究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教学对象
(1)学生参与意识强,参与自由度大,兴趣浓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活动课尤其应充分体现学生的“动”,既教师恰当到位的“导动”和学生全员投入、全身心投入的强烈参与意识与意识能充分体现。
(2)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展示。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运用语文的个性合格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在自身基础上得到提高。
教学方法
(1)寓教于乐,形式生动活泼。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形式应是生动活泼,寓教于乐,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活动情景和条件,引导学生对语文强类的求知欲和研究探索的浓郁兴趣,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创造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效果
成功的教学活动,应是正确的教学目标和科学的教学方法的完美统一。语言活动课的教学效果优劣应注意:
(1)教师是否选择了最好的、最合适教学对象具体条件的课程教学活动方案,是否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受益这一基点,活动的全过程是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2)活动课过程是否充分体现教师或台前或幕后的主导作用,是否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并使之自始至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积极性,主体性特征显著。
(3)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但是否得到积累,语文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创造性睿智是否得到充分启迪和感召,体现人文精神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是否得到陶冶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到,一堂优质的语文课,往往具有以下共同特征:它一定是“语文味”很浓的。或情景感染、或情感熏陶、或诵读涵咏,或语言品味,或思辩质疑,或言传笔谈,其乐融融: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一定是和谐统一的。教师往往能够构思独到,不落窠臼。围绕目标,精选教材,巧设问题和环节,创意浓浓;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一定是衔接好的。指导学法,启导得法,反馈及时,形式与内容切合,相辅相成;学生的自主意识一定是强的,学生主动参与,投入面大,探索研究、讨论交流,述写酣畅;它的教学效果一定是好的。目标达成,面广效高,学生不仅大有所得,而且终身受益,其味无穷。如果我们能够把握语文教学共有的规律和各种语文课型特征,掌握教学设计的优化要域,语文课堂教学必能如虎添翼,更上一层楼。〖参考文献〗
1、麦曦主编《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新世纪出版社
1996年版 2、吴立刚《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课的类型和结构》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4 3、蒋宗尧等编著《评课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13――17页
第二篇:语文课型特征解析(定稿)
语文课型特征解析
自读课
语文自读课从教学内容来讲,是指语文教科书中的“自读课文”;从授课形式来讲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独立操作为主的一种课型。
(一)课型特征
(1)以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为主要目的,自读课要使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启发思维,以达到德、智、美全面发展,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2)教学过程以“明确目标→自学质疑→讨论解疑→归纳总结”为基本模式,以“自学质疑”为关键环节,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教学评价方面,主要看学生学得怎样,而不是看教师讲得怎么样。
(二)优化设计要点
1、教学目标。用系统论和实践论的观点处理好教读课和自读课的关系。教读是为了自读;自读是教读的目标,是“会读”“不需要教”的实践。从教读到自读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读课的教学目标要注意和相关的单元及其教读课的要求一致。2、3、教学内容。以教材自读课文为主,也可以作扩展阅读,总之要有利于培教学对象。养良好的自读习惯,培养自学能力。(1)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
(2)培养必要的阅读能力,包括“达到一定的阅读速度”和“感情性强”两个方面。
(3)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是指欣赏文学作品会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及优美精警的语言及表达技巧。
(4)培养思维能力。在自学过程中,要着眼于观察、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质疑、判断等能力。新的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语文自读课正是学生目的是充分体现自读课的特征,也是中过程的体现。4、教学方法
(1)应选择那些有利于自学的教学方法。(2)应把活动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二作为硬指标。(3)重反馈、重答疑。5、教学手段。选择与自读课相适应的恰当的手段,如,学生自行板书,口头交流,讨论,辩论,写心得体会等。
(六)自读课是学生主体论的高度体现,是学生高度参与教学的一种课型。这种课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为学生大量的实践活动,如圈、点、画、批注,运用工具书,做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等,这一系列的学生活动。作文课
作文课是一种综合性的创造型的课型。可分为作文指导课和作文批改课两中类型。作文课是融作文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于一课,集合了作文的指导、训练、评改等教学要素,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作文技能,增强语言表达技巧的一种课型。
(一)1、2、3、1、课型特征
突出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创设写作情景,调动写作兴趣。积累知识和科学训练相结合。教学目标
(二)优化设计要点
作文教学应依循一个合理的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一般到说,教学的程序应体现由浅入深,有简而繁,循序渐进原则,依照大纲要求,依据教材实际、学生实际拟定目标。在训练的要求上面,规定分阶段训练项目的质量要求就构成了所谓的训练序列。每一阶段的要求越明确越具体越好。2、教学内容
起来,指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提高写作能力。
(2)命题适切。命题是体现、落实作文教学目标和训练序列的一个重要形式,应力求使命题达到以下三点: a.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b.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迁移和能力。c.有利于提高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
另外,在作文指导课上,注意形象诱导,启发思维,指导审题,教会学生多角度思维,培养学生积累、模仿、借鉴、创作能力等。3、教学对象
(1)师生互动,和谐融洽。(2)学生有充分的思维活动。(3)充分展现学生个性。
4、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作文指导可中,可以从一下几方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调动学生的情感
[2]创设条件,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3]促进学生的创作需要
(2)指导具体得法、形式新颖。作文指导课,教师要发挥作用,启发学生的思维行为,使学生作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思路开阔。
(3)评该重点突出,针对性强。作文评该课,注意让学生整理感受,明确修改标准,掌握(1)说读写结合。可以依据写作要求,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把说与写结合批改方法,沟通批改思路,从而提高能力。
5、教学手段
(1)语言准确、清晰、流畅、生动。语言表达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形式,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清晰、准确、生动的语言能给学生在写作中遣词造句提供很好的范例。
(2)媒体的运用恰当,媒体的运用必须是在三个准备工作完成以后:(1)深入钻研教材,论证采用的必要性之后。(2)写出详细教案,明确突破的重点、难点之后。(3)反复遴选或精细制作出较合适的媒体之后。
6、教学效果
(1)按计划依时完成 教学任务,学生的写作能力、评改能力获得增强。
(2)作文的训练过程往往不能在一节课内展现,因此,更强调各个教学环节衔接紧凑,以求得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复习课
复习课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温习已学过的教学内容,以强化知识,加深理解,举一反三,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复习课按不同的学习任务要求,有经常性复习、阶段性复习、学期期中复习、学年总复习和升学复习等不同类型。
(一)课型特征
1、整合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2、突出重点,复习有针对性。注重训练,促成知识迁移。
3、指导方法,揭示知识规律。
(二)优化设计要点
1、教学目标
(1)目标完整、明确、具体。目标完整是指知识能力、品德的统一(即教育、教养、发展的统一)。教师能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
2、教学内容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系统、分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复习内容。内容的组织、排列、呈现方式恰当。引导学生综合归纳知识,注意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总结规律,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并迁移知识。针对学生实际,编制典型习题,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复习的容量恰当,节奏紧凑:反馈及时,训练有效。
3、教学对象
在复习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和追求成功的争胜心理;大胆质疑,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参与复习活动的人次多,其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和发展。
4、教学方法
根据复习内容特点,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积极投入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复习内容的容量、深度、难度恰当把握,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精讲。选择有典型的材料去揭示复习内容的本质规律,指导学生复习方法、技巧和步骤。巧妙地突破难点,通过设计有梯度的提问,分散教学难点,对难点作巧妙的铺垫,化解难点,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加深理解。对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不同反应及时作出调控,有较高的临场应变能力。
5、教学手段
从实际出发,合理的选择和组织运用媒体,选择媒体要符合科学性、教育性、直观性、艺术性和技术可行性的要求,能达到创设教学情境、扩大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率等作用。
6、教学效果
学生通过复习、归纳整理,能形成系统知识,能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掌握技能,能灵活地迁移知识,有较强的实践运用能力。师生关系平等,课堂气氛民主,学生的参与人数不少于70%,学生对教师的信息吸收不低于70%。
活动课
语文活动课,是指根据一定的语文教学目的和需要设计的一种以实践性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它包括课内活动课和课外活动课。课内活动课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按课程表有目的、按计划进行;课外活动则弹性、伸缩性较大,不一定纳入日常课程表。戏剧、课本剧演出,诗歌朗诵、演讲、辩论、讲故事、手抄报以及古今诗文联想比赛等都是常见的活动课内容。
(一)课型特征
1、突出的实践性、研究性、探索性和创造性。
2、有一定的教学目标,计划、要求或专题。
3、语文活动课最重要的特点是一个“动”字,即学生的全程参与。
(二)优化设计要点
教学目标
(1)目标明确,设计科学,主题突出。目标明确是指教师能依据教纲要求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正确提出活动课程方案的达成目标,它可以包括认知目标、智能目标,情感目标,还指课程的一切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既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讲求科学性。
(2)培养兴趣,拓宽知识,发展能力。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完善放在首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大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等,并着力促进学生语文运用的个性化和创造意识的发展。教学内容
语文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其内容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语文学习的外延与学生社会生活的外延一样宽。语文同社会生活的这种密切关系决定了语文活动课内容具有更广阔的时空天地。
(1)内容积极进步,健康丰富。(2)讲求知识性、实践性,具有研究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教学对象
(1)学生参与意识强,参与自由度大,兴趣浓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活动课尤其应充分体现学生的“动”,既教师恰当到位的“导动”和学生全员投入、全身心投入的强烈参与意识与意识能充分体现。
(2)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展示。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运用语文的个性合格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在自身基础上得到提高。教学方法
(1)寓教于乐,形式生动活泼。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形式应是生动活泼,寓教于乐,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活动情景和条件,引导学生对语文强类的求知欲和研究探索的浓郁兴趣,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创造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效果
成功的教学活动,应是正确的教学目标和科学的教学方法的完美统一。语言活动课的教学效果优劣应注意:
(1)教师是否选择了最好的、最合适教学对象具体条件的课程教学活动方案,是否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受益这一基点,活动的全过程是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2)活动课过程是否充分体现教师或台前或幕后的主导作用,是否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并使之自始至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积极性,主体性特征显著。
(3)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但是否得到积累,语文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创造性睿智是否得到充分启迪和感召,体现人文精神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是否得到陶冶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到,一堂优质的语文课,往往具有以下共同特征:它一定是“语文味”很浓的。或情景感染、或情感熏陶、或诵读涵咏,或语言品味,或思辩质疑,或言传笔谈,其乐融融: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一定是和谐统一的。教师往往能够构思独到,不落窠臼。围绕目标,精选教材,巧设问题和环节,创意浓浓;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一定是衔接好的。指导学法,启导得法,反馈及时,形式与内容切合,相辅相成;学生的自主意识一定是强的,学生主动参与,投入面大,探索研究、讨论交流,述写酣畅;它的教学效果一定是好的。目标达成,面广效高,学生不仅大有所得,而且终身受益,其味无穷。如果我们能够把握语文教学共有的规律和各种语文课型特征,掌握教学设计的优化要域,语文课堂教学必能如虎添翼,更上一层楼。
浅谈语文课型的转换
经过数次改革,语文教学质量确有显著的提高,但是从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要求看,从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来看,语文教学仍旧存在着“少慢差费”、“高耗低效”的现象,课堂教学仍被“讲读课堂”和“串讲课堂”主宰。“讲读型”和“串讲型”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传统的基础课型。尽管“讲读型”和“串讲型”的弊端是显而易见,但是,这两种课型仍被广泛采用,原因何在?主要原因大概有两点:其一,一部分语文教师思想还没有解放,片面地认为,只有讲深讲透,学生才能听懂,只有讲课讲透,才是对学生负责,否则放心不下。其二,有些教师惰性较为严重。教学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走捷径,图方便,因为“讲读法”和“串讲法”对教师来说,备课方便,教材内容弄通了,教学路子就出来了,一套教法,终身受用,无须再去动脑筋研究教法,设计课型了,正是因循守旧的思想才导致语文课型单调。
一、语文课型转换的必要性
1、形势发展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我们正处于现代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知识爆炸的时代,从战略的眼光,我们的教育对象将肩负起追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使命。
随着形势的发展,信息、知识总量的激增,对人才的要求也有不同。过去,可以满足于储存型的人才,而现在和将来则需要创造型人才。人们必须具有在综合、分析、学习、研究的过程中进行创造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面对学生,积极探索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课型,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2、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变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新思考学生的角色,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有探求新知、获取知识的愿望。在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是学的主体,没有人能代替学生本人的学习。教师应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课型。让学生有机会尝试并掌握接受、探究、质疑、模仿、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既然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主体,那么,新的课型就应建立在师生关系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加强交流与对话,从而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可见,转换语文课型,也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内在的必然的要求。
3、语文学科的性质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语文学科具有多重属性,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综合性、基础性、实践性、情意性、知识性、人文性等等。语文不仅仅是生活学习、交际交流、表情达意的语言工具,同时又是“做人的工具”。“语文”负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单一的语文课型,语文教师只重视对语言材料的详尽分析讲解,而忽视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与领悟,语文课堂成了“讲堂”,老师不仅大讲课文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还大讲相关的习题集、练习册。该让学生感受的,而没有给他们机会去感受;老师习惯于对文章的篇章结构作详尽剖析,从而取代了学生对语言的口味;语文知识,特别是写作知识,还是以静态重复灌输的方式,取代学生对语言的实践。这些教学方法严重违背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因此,只有转换课堂形式,才能达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语文课型转换的新模式
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原来的旧形式,势必出现新的更适合语文教学的课型,笔者推荐以下几种课型,以供尝试。
1、阅读课
阅读课就是教师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独立地去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每个人课桌上都放着字典、词典、笔和笔记本,遇到不会的字词自己查,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就圈点勾画,觉得用得好的词,写得精彩的句子就摘录下来,认为写得好的章节、段落,就反复阅读、口味、体会其中的奥妙,吸取其中的营养,这样的课堂就像开放的阅览室。
“熟读朗读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通俗的说法却形象直观地告诉人们阅读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没有大量的阅读,即使一个人天赋再好,也不可能有厚实的语文知识,便无从谈及学习方法的养成和生存技巧的掌握,无从谈及语文素质的提高。
2、欣赏课
欣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课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让学生自己去“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慢吟以玩其味”,直接把握课文的主旨,情境和艺术手法等,领悟课文的神韵;第二种是教师富有表情地朗诵,对文章加以评点和讲话,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第三种是借助幻灯、录像机、电视机、多媒体课件、音响等现代化科学手段。这类媒体可以同时给学生视听两个方面的综合信息,能够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上共鸣,同时,以多彩动感的画面,把学生带到诗情画意之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3、书评课
学生读一本好书、或看一篇文章,或为人物的精神所感化、或被文章的情节所吸引、或对文章的开头结尾赞不绝口、或为作者的遣词造句拍案叫绝——指导学生把阅读后的这些点滴体会和收获写成文章进行交流,这便是书评课。开设书评课,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认真钻研、勤于思考的习惯。这种课型既为作文命题开辟了广阔的 途径,又为学生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讨论课
讨论课不同于现在有些教师惯用的“问答课”。它是以研讨方式为主,要求教师和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有理有据、有因有果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课型还包括质疑课和辩论课。如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特点的讨论,对某些作品的局限性和瑕点的讨论。讨论时教师不轻易下结论,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每讲一课,都让学生对本课的一些疑点、难点展开质疑讨论,这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大有裨益。
5、演讲课
所谓演讲课型,就是让学生走上讲台,就某个问题对全班学生说明事理,发表见解,或教师命题、或自由命题、或有所准备、或即兴演讲、或看稿、或脱稿,这种课型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作文教学开辟新天地,而且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也大有好处。又因为演讲不同于一般的发言,改变过去教师独占讲台的局面,培养学生的表演技能。
6、表演课
有些课文故事性强,对话富有个性,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可以让学生排练表演。如《我的叔叔于勤》故事情节曲折,让学生改编成剧本然后再排练表演。编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作文的过程,扮演角色演出,实际上就是深入体验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对课文的理解并不停留在浅层面上了。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深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教师成功转换语文课型应进行的探索与实践
笔者认为,上好新课程的语文课,应在不断加强学习培训,转变教师观念的同时,努力创造适合学生的语文学习。可以重点通过树立课程理念、把握课程目标、开放语文课程、改变学习方式、关注课程评价几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1、树立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应成为我们实施新课程,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四点课程基本理念: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经过实践,笔者觉得语文课一定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素养:即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汉语言的优秀文化成果,最终在学生身上养成一种涵养水平。语文素养的基本要点应包括:热爱祖国语文,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态度,丰富语文的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培养语感,养成良好个性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宏大的工程。
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即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语言文字的独特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语文课不能过分地进行理性分析,必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学生的情感投入,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的理解,还必须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语文学习的过程不在于传授传统的语文知识,而在于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以阅读教学为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学生的读书实践。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所以,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应是“以读为主,讨论交流”,一节课大部分时间应是学生的读书交流活动。当然,这种读书活动决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教师应作为读书交流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要有层次地安排学习过程,进行必要的对话式的指导和讲解,使学生的读书交流活动有序、有质地推进。
语言文字的独特性。汉语言文字在世界语言系统中属汉藏语系的汉泰语族,它的总体特点是以形表义,音、形、义结合。因而语文教育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更要重视整体感悟。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不能从语文学科本身的知识体系出发构建语文课程体系。二是不能从语文学科本身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语文教学活动。
2、把握课程目标
把握课程目标,是上好新课程的语文课的关键。
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三个维度规定了全面的课程目标,体现了课程功能的转变,其目的是实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教材内容及学习实际(生活、经验)制定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有定向、激励、调控作用。教师要善于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激起学生对达到预定目标的强烈愿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有教师预设的文本,而且有在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中生成的文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经验和需求是重要的。新课程不再是“学生适合教师的教学”,而是“教师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因此,预设的教学目标不应是固定不变的,而应该是开放的、生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经验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3、开放语文课程
开放语文课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新课程的语文课的一个重要标志。开放性的语文课具有显著的时代性、社会性、全程性、实效性。
开放语文课程,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开放设计;要包括语文学科课程,也包括语文课程和语文综合学习课程;要不局限于课本、教室、校园,还应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相沟通;要求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教材、教法的意义重建;要根植现实,面向未来,还应密切关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进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新时期的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的、变化的、发展的、有活力的。
4、改变学习方式
改变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新课程的语文课的核心任务。
传统教学主张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是“大批量”培养规格化人才的教育,强调的是对受教育者的直接塑造和改变。对学生来讲,这种教育采用的是一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这种教育的教学忽视情感,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造就了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我们过去的教学改革,尽管也强调学生为主体,但是到了具体教学上,考虑的还是教师怎样教,结果还是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所谓“主体学习”。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应该是: 爱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
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师的帮助下,和同学们一道在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无庸臵疑,过去我们在学法指导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有两个偏向:一是具体情境下的学法指导多,一般情况下的学法指导少;二是教师给学生统一的学法多,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法方法少。这两个偏向要注重纠正。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来进行合作学习,而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要合作学习。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包括合作学习的组织及学习活动。学习任务要明确。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为完成共同的任务组织活动,积极交流、沟通,互相支持、互相配合,还应有必要的让步。还要学会学习别人、赞赏别人,在共同活动中进行评价。
探究学习,是指学习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探求是人类的本能,求知欲是人类本性中最大的驱动力之一。探究学习正是适应人类的探求本能、发展每个人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点,这是探究学习的前提。天底下没有一个不爱求知的孩子。青少年为探究提出的任何问题和答案都是有他们的逻辑和道理的,有价值的,哪怕是“鸡毛蒜皮”的问题。
要鼓励和帮助每一个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
要鼓励和帮助每一个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尝试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自己获取新知能力的途径。这种“新知”可以是对所有的人都是新的,也可以只是对自己是新的,对别人并不新。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因此学生探究的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可能是错误的。探索的经历和体验对学生的发展是有意义的,错误对学生的学习也是有意义的。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关键是“我经历了,我努力了”。
5、关注课程评价
关注课程评价是新课程的语文课的重要内容。
新课程的评价不再仅仅是为了甄别和选拔,不再仅仅是得一个分数。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改进教学。
评价内容应多样化。除关注学业成就外,还要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尤其是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评价标准既要体现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就是:“评价——多了几把尺子。”
评价方法要多样化。评价方式应灵活多样。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使学生成长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评价的主体应是多元化的、互动的。要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日常评价是与教学活动同步的最经常的评价方式。新课程要做好日常评价的改革。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是日常评价的评价标准。教师要根据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结合教学实际,制定具有可操作的教学目标,作为日常评价的目标。
语文课的日常评价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学业评价与非学业评价。新课程不是原有的学业评价再加上几项非学业评价项目。二者是一个整体,应统一在同一个过程之中。
2、激励性评价与一味表扬。激励不等于表扬。表扬只是激励的一种方式,恰当的批评也是激励。一味表扬不利于学生成长。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间的互相关怀、互相协商、沟通、理解和让步。激励性评价有利于这种充满人文关怀评价的实施。
3、无错误原则与纠正错误。无错误原则是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言的,决不是不纠正错误。问题在于我们用什么态度来纠正错误,用怎样的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方式来纠正。
4、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新课程的评价注意纵向比较,让学生自己和自己比,从而认识自我,体验成功。新课程评价将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成功者,促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选拔性考试则是另外一回事。
5、物质奖励与内部奖励。物质奖励不能滥用。在学习中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内部奖励。与此同时,适当给予必要的外部奖励,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形成爱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6、关注划等与关注反思提高。划等需要,反思更重要。反思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学会反思,终身受益。
考试改革是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也应该按课程的发展性评价理念进行改革。以上,只是笔者对上好新课程语文课的几点认识。总之,课程改革倡导探究的、合作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平等、合作和交流。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不仅担负着传授知识的任务,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相处合作。这就必须要求每一个语文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去探索和实践语文课型,从根本上推进语文课的课程改革。
第三篇:初中语文课四课型教学法初探
初中语文课四课型教学法初探
——在初中语文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几点尝试
传统的语文课教学模式曾一度令教师厌烦,学生头痛。“上课讲课文,复习背课文,考试写课文。考后忘课文。”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窒息了语文课应有的生命力,面对这一现象,我在初中语文课教学中,初步尝试了“阅读--讨论--解惑--探索”四课型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以主人姿态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
所谓四课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材各部分的固有顺序,把教材分为几个单元,每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都依次经历阅读、讨论、解惑、探索四个阶段。每一阶段分别构成一种课型,简称“四课型”,下面我将四课型的操作要点阐述如下:
一、阅读课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所以,我先设置了阅读课。一般是每一单元的第一、二课时,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和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 5分钟左右的必要的启发讲解:或背名言、或讲个小故事、或讲个成语的来历等,针对每课的具体内容,确定启发讲解的内容和形式,提出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邓稼先》一文时,首先放几张关于人造卫星升空时的片子--(自制的课件),然后教师对照片子有声有色地向学生讲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的经过,再引导学生回想2003年10月中国“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机成功发射”的场面阅读本文,从而激发学生对邓稼先的了解和崇敬,使阅读在美好的气氛中起步。
第二,指导读书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效阅读的路标和向导。
关于读书方法,我向学生提出了“三到”的要求,就阅读的全过程来说要看到、读到、写到。所谓看到就是要快,要全。了解全貌,掌握全局。所谓读到就是心到,边读边思考。写到就是要动笔进行点、划、摘、记,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记忆。上述读书法,从导言课开始逐步向学生介绍,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记好笔记,写出体会,以推动学习向纵深发展。“发现问题,等于解决了一半”。这话很有哲理。学习中的问题,就是推动学习深入前进的动力。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时刻,才真正开始了向这个问题的进击。在学习阅读过程中,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采取了以下四种方法。
1、联系实际提问题。有些学生在阅读《中国石拱桥》一文后,联系实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见过文中那样的桥吗?古代的人造出的石拱桥,和现代人造出的形式各异的立交桥,那个更美、更先进?它们就仅仅像文中所说的‘天上的彩虹吗’”?于是出示了自己制作的关于各种桥的幻灯片(即自制的课件)和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这样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便加深印象。
2、反过来想想提问题。如学生在阅读《口技》一文时,先放几段有关艺人吹拉弹唱的录像,再放几段音乐,问“这几幅图画上的人和录音中那些人的演奏好听吗?为什么?”“对,好听,因为演奏技艺高超!”再提出“如果他们的演奏很一般,你愿意听吗?”这样反过来想想提出问题既能加深理解,又能增强记忆。
3、前后对照提问题。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首先介绍有关故宫的一些历史,再出示几幅有关图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对照《苏州园林》一文,向学生提出问题“两文都力图将有关的事物的各方面知识清楚明白地告诉读者,但在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联系各科提问题。如《气候的威力》一课,先出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南极的冰川,然后让学生联系地理、数学、理化提出问题。
当然,提问题的方法很多,这是普遍常用的四种方法而已。
二、讨论课
阅读课之后,我设置了讨论课。讨论课上教师把学生阅读时提出的疑难问题加以筛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首先讨论的重点力求符合教材重点和学生思想实际。有时围绕对某个概念理解展开讨论。针对学生在讲解《藤野先生》一文时,展示了关于敬佩教师的几幅画面(自制的课件):有名人敬师的,有少先队员敬师的;有解放军战士敬师的„„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鲁迅敬师的原因。
其次,提出明确讨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认真组织,具体指导,对学生要求勇于发表自己见解,虚心听取和思考别人意见,在平等的氛围中展开争论或辩论,坚持真理。
第三,指导讨论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讨论题目的中心点;充分运用课本中的要点,针对讨论题目进行分析,恰当运用已学文化知识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讨论,分析综合,提出观点。然后紧扣要点,理清思路,做出结论。
第四、教师组织重点问题全班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代表围绕重点问题展开全班讨论。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教师应直接参讨论,但应做到“引而不发”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起穿针引线、因势利导的作用。在全班学生对讨论的问题产生兴趣时,教师应作画龙点睛的讲解,使学生对问题有明确认识。如讲《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时,先出示四幅图画--(自制的课件)即课前预习中的四幅画,让同学们找出正确答案,再学习课文,然后对课文进行讨论,要求:找出文中的一个观点谈看法,必须用典型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找出文中的观点“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举了居里夫人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有的同学举了伽利略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还有的同学举哥白尼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最后围绕“读书有害还是有益”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同学认为:“读好书能陶冶人的情操,增长知识,因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有的同学则认为:“读书能使人走向歧途,因为不好的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两中不同的意见进行了激烈的交锋。这时教师给以适当的引导和诱发:读好书,如沐春风;读坏书,如饮鸩酒。这种课堂讨论活动既有学生之间的交锋,又有师生之间的争论,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深化过程,活跃了学生思维,培养了能力。
三、解惑课
讨论课上的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尚未解决,特别是全班争论的重点问题,意见不统一,或理解不够深透。这时,学生把希望寄托于老师,教师重点讲解的时机到了。为此,我设置了解惑课,教师在课上的讲解要力求生动有趣,言简易明,掷地有声,富有启发性。
第一、教师讲解的重点应放在“三点”上,所谓“三点”指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关键点;前后各节之间的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点,这些都是教材最本质的东西。
第二、教师的讲解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兴奋点是为学生普遍关注且同教材有紧密联系的问题,教师应力求把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同学生的兴奋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愉快地进入思考过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时,首先放投影有关安塞腰鼓的图片(教师自制的),再让学生思考:平时你见过安塞腰鼓吗?你打过它吗?打鼓的都是些什么人?打鼓的那个场面你见过吗?如果没见过,想见吗 ?等等,这样便抓住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本文。
第三、教师的讲解要从形象入手,注意指导学生的思维方法。语文课上的内容和有关问题,都是属于理性的抽象的,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应使学生以形象为入门的向导,步步深入的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道理。在学习《土地的誓言》一文时,学生提出“土地怎么会发出誓言?它为什么发誓言?如果不会,那又是谁发出的誓言?他发出了什么誓言?”于是出示图片并讲清本文的要点:原来是作者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时写的一篇散文,抒发了对沦亡国土的强烈思念之情,为东北的土地所发出的誓言,在讲清本文要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使学生澄清了模糊的认识,同时也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第四、探索课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应培养具有创造能力人。为达此目的,也就不能只要求学生做完几道教师规定的练习题,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前进的能力。于是我就在解惑课后设置了探索课。做法如下:
第一、专题探索。每学习一课,都要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知识,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突出思想问题,进行探索性分析,并在各自分析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如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放几幅有关的图片(自制的课件)--如果你遇到一个孩子在一个危险的山崖上进退两难时,你如何让他下来?学习课文后再组织学生围绕“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你会怎么办?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困难?你怎样处理?从中受到哪些启发?”进行专题探索。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分析,既谈出了自己的做法,又写出了受到的启发,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使学生对困难的处理有了正确的方法,同时也懂得了生活的哲理。
第二、自拟复习题目。引导学生自己拟定本单元的复习提纲和自测题目。不搞束缚学生思想的所谓答案格式,而是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对具体题目进行具体分析,归纳总结出分析各种问题的思路。
第三、单元小结及写小论文。指导学生书面表达每单元的知识序列纵横结构,写出学习每一个单元的心得体会,或小论文,初步联系实际解决一些思想问题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学习《斑羚飞渡》一文后,有的学生把体会小结融为一体,写出《生命的永恒》读后感,有的则写出《我看镰刀头羊》,而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后,他们又写出了我对“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理解、看法等,这些,都是学生发自内心的体会,在知识上反映出的小论文。它大大的激发了学生自学的热情。
运用“四课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并有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觉悟;有利于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四篇:中学语文课型学习感言
中学语文课型学习感言
通过《中学语文课型与教学资源库建设》系列课程学习, 最大的感受就是,对于正在语文教学的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产生很大的思想震动,收获也很多。下面我就谈谈我对此次学习的心得体会: 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文章所表达的爱的精神,层次非常清晰;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我还要必须不断地学习。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而现在仅有一桶水已经不够了,教师要有不断流淌的源头活水,这源头活水来自哪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结构,加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训练,特别是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学习,我们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要走理论加实践的道路,要让新课程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要把新的理念渗透到所有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做一名新课程理念的忠实践行者。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就要不断地阅读,要博览全书,要坚持阅读名著、阅读经典,让这些名著、经典来启迪我们的思想,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我还要转变教学观念。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直是知识的权威,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学生是知识的容器,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滔滔不绝,而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现在,需要我们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我们要蹲下身子看学生,要平等地跟学生交流,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树立新的评价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运用在自己的教学中。
第五篇:完型填空解析
“Forgive and forget,” the old saying goes.Well, if you care about yourthat advice.A new study conducted at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found that spouses who arefor negative behaviors in their marriage are more likely to keep repeating.diaries they forgave him/her for this behavior.Spouses who forgave their partners those who held a grudge(不满,怨恨), the study’s author, associate psychology professor James McNulty, told the Knoxville News Sentinel.“There is one,” said McNulty.“Forgiveness allows relatively negative partners to continue theirbehaviors, eventually.”
“This doesn’t mean that people should14forgive their
partners”Kay Francis.“they forgive their spouses.If people forgive behaviors talking about them,then the forgiveness isn’t ,”says Francis.1.A.friendshipB.neighborhoodC.marriageD.enemies
2.A.rememberingB.followingC.rejectingD.forgetting
3.A.forgivenB.praisedC.blamedD.beaten
4.A.itB.oneC.thatD them
5.A.electedB.bornC.marriedD.built
6.A.dailyB.weeklyC.monthlyD.yearly
7.A.providingB.recordingC.organizingD.believing
8.A.whatB.whichC.whereD whether
9.A.misunderstoodB.mistakenC.misbehavedD.misled
10.A.thatB.asC.thanD.since
11.A.explanationB.introductionC.explorationD.expression
12.A.positiveB.enthusiasticC.negativeD.scientific
13.A.helpingB.harmingC.supportingD.operating
14.A.oftenB.everC.evenD.never
15.A.guestB.touristC.chemistD.counselor
16.A.HoweverB.ThereforeC.InsteadD.Though
17.A.come up withB.deal withC.get along withD.put up with
18.A.unlessB.untilC.sinceD.before
19.A.withoutB.withC.forD.against
20.A.terribleB.strangeC.meaningfulD.possible1
Instead)people must confront negative behaviors
(deal with)before)they forgive their spouses.解析:句意:相反,人们必须面对各种消极行为并且解决好这些消极行为背后的多种原因和动机,之后才可以原谅他们的配偶。这是一个主从复合句,before引导一个时间状语从句,译为“……,才……”。
【文章大意】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讨论在婚姻中如何面对对方的消极行为以及解决办法。
1.【答案】 A
解析:本题在设题规律上属于规律一“首段第二句设题规律”。由首句内容:“原谅并且忘掉”古语这样说。因此可知,本文的话题应该是围绕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本题使用绝招三“利用词语复现规律来解题”。由下文…who are3for negative behaviors in their marriage…中的marriage可知选择A。原词复现。句意:好吧,如果你在意你的婚姻的话,在按照这句古语去做之前,你应该三思而行。friendship友谊;neighborhood 住宅区;marriage婚姻;enemies敌人。
2.【答案】B
解析:本题运用得高分原则一“上下求索-寻信息”。上文信息提到一句古语,让人们原谅他人过错并忘记不愉快的事情。还提醒应该三思而行,那么可以推知这里是按照古语说的去做的意思,因此选择following。Remembering记住;following遵循;rejecting 拒绝; forgetting忘记。
3.【答案】A
解析:本题使用绝招三“利用词语复现规律来解题”。由首句 “Forgive and forget,” 以及for negative behaviors可知这里是说那些因做了消极的事情被原谅的人。因此选择forgiven。原词复现。其它选项 praised 被表扬,blamed 被责怪,beaten被打,不符合本句语境。
句意:田纳西州立大学进行的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在婚姻关系中因为消极行为被原谅的人更可能重复他们的消极行为。
4.【答案】D
解析:本题使用绝招三“利用词语复现规律来解题”。由上文的for negative behaviors in their marriage中negative behaviors可知,这里选择them。原词复现。句意同上。
5.【答案】C
解析:本题运用得高分原则一“上下求索-寻信息”。由in this study以及couples可知,这 135 对是新婚夫妇。因此选择married。其它三个选项和newly搭配后的意思newly elected 新当选的,newly born新生的,newly built新建的,不符合句意。
6.【答案】A
解析:本题运用得高分原则一“上下求索-寻信息”。由下文to report that their partner9the following day中的the following day可推知这些新婚夫妇被要求每天记日记,因此选择daily。weekly 每周一次的/地;monthly 每月的,每月一次的/地;yearly每年的,每年一度的/地。
7.【答案】B
解析:本题使用绝招四“利用逻辑推理来解题”。上文讲述这些新婚夫妇被要求每天记日记,这样做是为了记录婚姻生活中的一些表现。四个选项里面,记日记由关的动词是B,因此选择recording。providing提供;organizing 组织;believing相信。句意:……记录他们的伴侣是否做了消极的事情以及......。【疑难句解析】“
解析:本题使用绝招三“利用词语复现规律来解题”。由上文中的if可知,这里选择whether。同义词复现。分析…they forgave him/her…的句子结构,这个句子里主谓宾齐全,因此排除what,which,where在这里意义不通。因此选择D。
9.【答案】C
解析:本题运用得高分原则一“上下求索-寻信息”。由第一段最后一句…are more likely to keep repeating them可知,这里选择misbehaved。其它三个选项misunderstood 误解,mistaken 弄错,misled误导,不符合这里的语境。句意:那些原谅了他们的伴侣的人报告他们的伴侣第二天表现不好,这些人几乎是那些对伴侣心怀不满的人的两倍。
10.【答案】B
解析:本题运用得高分原则二“左顾右盼-找搭配”。仔细分析句子结构,这里包含一个as…as…结构。因此选择B。句意同上。
11.【答案】A
解析:本题使用绝招四“利用逻辑推理来解题”。由下面McNulty 所说的这段话,可推理出这是对于上文研究报告的一种解释,因此选择explanation。Introduction介绍; exploration 探险;expression表达,表情。句意:有一种可能的解释。
12.【答案】C
解析:本题使用绝招三“利用词语复现规律来解题”。这里negative 原词复现。句意:“原谅就允许相对消极的伴侣继续做他们消极的行为,……”
13.【答案】B
解析:本题运用使用绝招二“利用词语同现规律来解题”。这里谈论夫妻当中消极一方的连续的消极行为的后果,因此选择harming。句意: “……最终伤害了夫妻之间的关系。”helping 帮助;supporting 支持;operating运作。
14.【答案】D
解析:本题使用绝招五“运用背景知识和常识来解题”。由生活常识可知,还是应该原谅对方的过错的,但是要在一定的条件之下。因此选择never。句意:“这并不意味着人们绝不能原谅他们的伴侣。”15【答案】D
解析:本题使用绝招六“无关词排除法来解题”。本文是讨论如何面对及处理夫妻之间的关系问题,guest客人,tourist游客,chemist化学家,药剂师,这三个选项和本文话题没关系,很容易排除。选择D counselor咨询师,顾问,符合题意。
16.【答案】C
解析:本题在设题规律上属于规律四“句子之间的衔接处设题规律”。本题使用绝招四“利用逻辑推理来解题”。上文讨论原谅对方的过错会使对方有再次犯错的可能,但是这不意味着人们绝不能原谅他们的伴侣。下面内容谈论如何应对这种问题,因此这里选择Instead。句意:“相反,人们必须面对消极行为并且解决掉这些消极行为背后的种种原因和动机,之后才可以原谅他们的伴侣„„。”
17.【答案】B
解析:本题运用使用绝招二“利用词语同现规律来解题”。这里围绕如何解决婚姻中的错误展开。由上文的confront面对,可知这里应该选择deal with。句意同上。come up with 提出;get along with 与……相处;put up with忍受。
18.【答案】D
解析:本题使用绝招四“利用逻辑推理来解题”。由上下文内容可知,原谅他们的伴侣之前应该做好以上的工作才行,因此这里选择before。
解析:本题使用绝招四“利用逻辑推理来解题”。由if提出一个假设,如果人们原谅他人的过错而不提及对方的消极行为的话,这些原谅就没有意义了。因此选择without。
20.【答案】C
解析:本题使用绝招四“利用逻辑推理来解题”。由上文内容可知答案选择meaningful。terrible可怕的,很糟的;strange奇怪的;meaningful 有意义的;possible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