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型政治课的内涵、特征及价值(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5 09:33: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活动型政治课的内涵、特征及价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活动型政治课的内涵、特征及价值》。

第一篇:活动型政治课的内涵、特征及价值

活动型政治课的内涵、特征及价值

邱斌1

(赣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摘要:活动型学科课程是中国教育迈入“核心素养时代”的产物,是以学科为本体,以活动为表征的创生型学科课程,具体指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基础上,先依据相关学科教育理论确定教学活动主题,再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课堂教学或者社会实践,以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进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素养课程。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特征包括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根本目标,体现国家意志;以活动教学为根本特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以现实生活为根本指向,关注社会实际需求。活动型学科课程的价值包括弥补学科课程固有弊端,回归立德树人教育本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推动学科教学模式转变,促使学习方式多元化;创新学科教学评价体系,焕发教学生态活力。

关键词:活动型学科课程 内涵 特征 价值

继2014年12月出台《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后,国家教育部于2016年9月又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这意味着中国教育从此迈入“核心素养时代”。从“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见证着中国教育从1.0到2.0再到3.0的深刻变革。新的教育时代呼唤崭新的课程。面对教育格局的深刻调整,传统的学科课程亟待进行创造性重构以适应满足培养目标3.0即“核心素养”的需要。那么传统学科课程到底该如何进行创造性重构?我们认为对传统学科课程进行创造性重构必须严格考虑两个维度即“两个是否有效”:一是能否有效批判继承新课程改革10余年的经验积淀,满足核心素养课程改革平稳过渡的需要。二是能否有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满足学生人格全面发展的需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尝试出活动型学科课程,一方面它能有效继承课改经验,延续学科课程长处;另一方面它能有效培育核心素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就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内涵、特征及价值进行详细阐述。

活动型学科课程的依据

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理论依据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问题是课程与教学论的元命题,是任何课程领域改革都无法绕开的基本问题。换言之,任何有关于课程理论与实践领域的实质性进展都必须以在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问题上取得某些突破为前提。核心素养课程改革也不例外。活动型学科课程,由“活动型”和“学科课程”两个词组成,前者表明其活动特征,后者表明其学科本质,其实质就是在学科课程的本体上融入活动课程的优点,即实现“学科形式活动化”与“活动内容学科化”。因此,我们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实际上就是尝试在处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上取得某种突破。

什么是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历史最为悠久、使用最为广泛的课程,在中国古代春秋时期和西方古希腊时期就已广为盛行,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2它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合适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3学科课程秉持“教育为生活作准备”的课程理念,将实现相应的的价值标准为课 1邱斌(1991-),男,汉族,江西于都人,赣南师范大学2015级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核心素养理论及课堂教学实践。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38.3施良方.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73.程目标,遴选该学科领域的某些学科知识为课程内容,再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对这些挑选出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组织编排。在学校教育和班级授课制环境下,学科课程无疑是学生系统获取人类知识经验的最有效途径。此外,学科课程在人类文化遗产继承、学校教育普及、教学效率提高及逻辑思维培养等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学科课程的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如过于注重学科逻辑体系与知识传授,导致学生生活经验受到漠视,甚至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人为割裂学生的生活世界与认识世界,导致学生认知碎片化;过分强调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导致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难以生成,科学主义知识取向占据主导忽视人文主义知识,导致学生对学习知识失去兴趣,学习只是为了通过考试;学生日益趋于同质化,导致学生缺乏个性化生长等。活动课程就是在学科课程弊病饱受诟病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什么是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是以儿童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它起源于启蒙运动时期卢梭等人倡导的“自然主义”理念,在20世纪初以杜威为代表倡导的“进步教育运动”中达到高潮。活动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界线,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4它依据学习者心理顺序而组织,强调“教育即生活”理念,其实质是让学习者在与现实情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直接经验。活动课程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生成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但是这种完全依赖学生主动性的做法,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事实证明,活动课程由于缺乏严格的教学计划,往往容易流于活动形式而忽视知识的系统学习及学生深度思维品质的培养,最终沦为“活动主义”,走向“儿童中心主义”。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作为学校教育中基本的课程类型,在本质上是对立的,是知识与经验、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结果与过程,知识世界与人类世界、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对立关系的反映。但是正如杜威所言,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绝对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关系,更应该看到两者的内在统一性:经验课程不排斥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学科课程也不排斥儿童的心理经验。与其说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是相互替代,不如说二者相互补充。因为任何一者在张扬其特长的同时,也就将其短处暴露无遗。事实证明,无论是以活动课程为代价牺牲学科课程,如“进步教育运动”,还是只注重传统分科课程而忽视活动课程,如“应试教育”,都是不可持续的。惟有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实现教育永续发展。

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现实依据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加速了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使知识信息呈爆炸式增长,而且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沟通联系,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整个人类社会正变得日益开放与多元。“核心素养”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指向未来社会,指向21世纪,指向人类在未来生活交往和工作学习中必备的素养。无论是200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早提出“素养是指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5,还是2006年欧盟将“核心素养”定义为“在知识经济

6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基础教育领域总共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思想政治学科在经历数次课程改革后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其中最为典型、取得最大突破的是21世纪初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程改革),思想政治新课程从2004年正式推广 45施良方.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75.OECD(2005)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ExecutiveSummary][EB/OL].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 / / www. oecd. org / dataoecd /47 /61 /35070367. pdf 6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43(04):75-85.至今已延续了14年,可谓使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将思想政治课程与活动课程有机结合,将活动课程的核心思想如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学生需要、关注学习过程、关注理论联系实践等融入到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大潮之中。

2014年12月国家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揭开中国“核心素养”教育改革的序幕。2016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正式公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框架,奠定了“核心素养”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2014年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出台,正式宣布将“核心素养”这一源自国外教育改革先进经验的“舶来品”作为接下来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修订的理念遵循。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正式出台,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7这一系列以核心素养为指向深化新课程改革的措施都为活动课程进一步深度融入到学科课程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和动力。

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内涵

思想政治课程从来就是一门学科课程。思想政治课程是课程编制人员先根据我国的主流价值标准和学生认知规律,在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法律等知识领域遴选出特定知识内容,再遵循思想政治学科逻辑顺序,对这些知识内容进行组织编排,以满足思想政治学科教学需要而产生。但在当前核心素养教育改革呼声日益高涨背景下,对思想政治课程学科特质进行创新性改造,全新赋予思想政治课程以活动内涵是适应核心素养教育“新常态”,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必然选择。深化改革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质就是在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寻求“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完美对接,实现“活动性”与“学科性”的最佳耦合,实现思想政治课程由“学科课程”转向“活动型学科课程”。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鲜明指出,思想政治是一门以活动为特征,在课内外围绕一定的议题,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增强体验,认同主流价值观并导向相应行为的活动型学科课程。8思想政治课程从学科课程转向活动型学科课程,课程取向也由学科取向转变为活动取向与学科取向相结合。这种“双取向”课程的重点由关注教材如何呈现转向关注学生如何行动与教材如何呈现相结合。它不仅重视教材知识内容、学科逻辑体系,也重视社会现实需要、学生主体地位。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亦称“活动型政治课程”,是指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依据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教学理论,确定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活动议题,以活动为教学的根本特征和基本载体,追求活动设计的内容化与课程内容的活动化,最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生型学科课程。

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特征

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引领,以国家意志为价值取向 适应核心素养教育变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本次思想政治课程修订的主要外部驱动力。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必然要以发展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参与政治生活能力为根本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要发展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有政治信仰的中国公民;发展学生理性精神素养,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做出理性的价值判 78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朱志平.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05):4-8.断和行为选择,培养有理性思想的中国公民;发展学生法治意识素养,主动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培养有法治尊严的中国公民;发展学生社会参与素养,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培养有责任担当的中国公民。

如果说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本次思想政治课程修订的外部要求,那么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利益就是本次思想政治课程修订的内在要求。根据国家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性质的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9这就在根本上规定了思想政治本质上是一门德育课程。它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系列思想为理论指南,以树立学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追求。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必须紧密结合当前国家现实需要,体现鲜明的国家意志,为实现国家利益服务,使学生在知识教学和活动实践中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素养,将个人追求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中。

以学科为本体,以活动为表征

活动型学科课程,顾名思义,以活动为根本特征的学科课程,即学科是本质,活动是表征。它既不完全同于原始意义上的学科课程,因为它认识到学科课程固有的局限性,尽可能消除其弊端,也没有赋予其课程论领域的活动课程的内涵,因为它不是围绕生活中的主题而开展探究活动,而是围绕课内议题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未改变其学科性质,其实质是创新学科课程类型,融合活动课程理念。

首先,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是一门新型的学科课程。它继承了学科课程的共性特点,秉承以学科内容为主的理念,覆盖了学科观念、思维模式、探究技能、学科知识及学科技能,因此,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是名副其实的学科课程。虽然从本质上看它是一门学科课程,但它并不完全以知识为本位、以学科为中心、以结果为取向,而是站在学科课程的本体上进行创新性改造,厘定活动价值,拓展活动外延,间接经验即学科知识传授与直接经验即实践活动学习相结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与发挥教师主体作用相结合,关注教学结果与关注教学过程相结合。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就是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围绕教学预设议题,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法律等学科知识和教学资料,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实现预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其次,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是一门以活动为表征的学科课程。活动不仅是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根本特征,也是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基本载体。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吸纳了活动课程经验本位、学生中心等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需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自行建构知识,从活动中来,到活动中去。从结构上看,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采用“课程内容活动化”与“活动设计内容化”两种活动建构方式,实现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统一。“课程内容活动化”即课程内容通过教学活动来表现和承载;“活动设计内容化”即教学活动需以课程内容为内核和支撑。“课程内容活动化”也就是使课程活起来,让学生自己真正学起来、探究起来、思考起来。“活动设计内容化”也就是所有活动要有知识性内容加以支撑,要有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引导加以支撑,要有社会责任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0感和情感加以支撑。从内容上看,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活动总体可分为两类:课堂活动和社会活动。课堂活动外延很广,是个泛指概念,涵盖个体活动与群体活动、体验活动与探究活动、讲授活动与学思活动、提问活动与解问活动、过程活动与结果活动等;社会活动即社会实践,是指走出课堂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现实体验和实践探究实现主流价值观内化的过程。活动方式主要有社会调查、职业体验、参观感悟、志愿服务等。在思想政治课程结构中,社会活动占三分之一,课程内容占三分之二。引导学生在开展社会调查、者愿者服务、职业体验、参观感悟等活动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思维能力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有效的表现和外化了课程内容,也有效的吸纳和内化了主流价值观。

以活动议题为关键,以现实生活为导向

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关键在于活动议题的确定。议题是否恰当,往往对教学效果起着直接决定作用。从字面意义上看,“议题”由“议”和“题”组成,“议”即议论,“题”即“问题”,合起来“议题”就是值得议论和讨论的问题。所谓议题,既包含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具有开放性、引领性,又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11议题的选择与实施,一般要符合以下标准:第一,符合“学情”。活动议题过于简单,难以激发学习动机;活动议题过于困难,难以实现教学共鸣。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教育就是要实现由现有发展水平到可能发展水平的发展。活动议题的选择必须源于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现有认知水平和学习经验,但是又必须高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学习经验。惟其如此,才能提高活动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二,符合“教情”。教情包括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活动设计、教师水平等。活动议题的设计除了要符合学情,也应符合教情,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紧密联系教材内容,优化活动结构。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效果。第三,符合“社情”。这是由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学科特点决定的。思想政治课程必须紧贴时事与政治,联系社会与现实。活动议题要以课程内容中贴近现实生活的议题为主。在活动议题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与议题相关的实践问题,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并通过各种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近生活,亲身体验和感受议题的真正价值,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活动型学科课程的价值

国家: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落实课程改革要求

社会:实现立德树人功能,回归政治学科本质

学生:遵重学生主体地位,生成学科核心素养

教师: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教学评价体系

第一,活动型学科课程在较大程度上弥补了学科课程内容的滞后性,以及教学的应用性、实践性等方面的不足。学科课程的内容侧重于成链状排列的分科系统知识、理论性知识,而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课内围绕议题的活动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多是围绕一个个问题或活动主题来组织的,呈立体状的结构,侧重于综合性知识、应用性知识,使学生既可以系统地学习思想政治学科的各类知识,又能联系实际,灵活展开各种学习活动, 10韩震.核心素养与活动型课程——从本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看德育课程的发展趋势[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03:4-8.11朱志平.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05):4-8.培养和锻炼各种能力。

第二,活动型学科课程有利于实现学习活动方式的多元化。在学科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主要是接受学习。考察杜威的活动课程和当前我国部分实验学校的做法,可以看出,带有各种活动的教学才能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益。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一方面,学科课程中的接受学习适合于学生学习大量的间接经验,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这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基本的思考方法,使学生避免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另一方面,课内外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自参与和自主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主体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用于接受学习,有利于克服过去在接受学习中常有的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弊病,达到对教学情境、学习材料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良好效果。其动手操作能力则能帮助学生提高学科课程中的活动质量。

第三,有利于学生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交往能力。不管是课内合作探究还是课外合作学习,同学之间需要真诚的合作、探究与分享。在围绕议题的学习活动中,不同主体所具有的合作交往技能与品质对学习活动的影响很大,有时不仅会影响学习活动的进程,更将影响学习活动的质量。这些合作交往技能与品质主要包括领导能力、决策能力、取信于人的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化解矛盾的能力,特别是解决非原则问题时的“妥协”“协调”能力。在合作过程中的不同主体之间要有所妥协,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部分利益。这种建立在共识基础上的“游戏规则”应当被看作合作的法典。否则,各方互相指责,互相埋怨,使合作共同体名存实亡。不同主体之间的合理交往,特别是通过言语与行为而形成的交往,能够生成促进自身发展的新元素。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经验,并培养创造才能。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头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主动学习知识。问题是学习的纽带,它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善于提出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求知识的生动表现。在质疑状态下的学生取之所需,求知欲强,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兴趣高,学习效率才会高。因此需要创设情境,教会方法,营造环境,激励性评价,这样,才能在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中,既能学习知识、培育能力,更能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第五,有利于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的整体认识,增强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意识。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倡导学生围绕政治、经济、哲学等各个模块中的议题,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面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多种复杂关系,开展探究活动。这样,既能够有效掌握课本知识,也能够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触自然,贴近社会,了解他人的过程,也就是认识自我、理解自我,进而完善自我的过程。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们认识到自己也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他人,影响到这个社会,从而真切地体会责任的含义与价值。例如,常州市第五中学“盲道的设计与维护”活动小组在进行调查时,引起了许多市民的注意,他们不仅积极配合如实地填写了调查问卷,还写下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委托调查小组的成员们将这些问题向上级部门反映。同学们更加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坚定了主人翁的意识。站在“核心素养”的时代潮头,

第二篇:新时期师生关系的内涵及特征

新时期师生关系的内涵及特征

姓名:黎佳琪

学号:140402050 班级:14级英语本科2班

摘要: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具有民主、平等特点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完善新型师生关系的方法有逐渐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作为新时期师生关系走向的新型师生关系,具有平等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等主要特征。可以通过转型传统师生观,树立新型师生观;提高教师自身修养来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师生之间建立平等、沟通、互动、交流的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产物。

师生关系已被普遍认为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而且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发展。纵观师生关系的发展史,无论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为中心”的师生观,还是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家的“儿童为中心”的师生观,都是各执一端的极端化师生观,它们的局限性已在实践中充分凸显。至于我国教学理论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提出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观,表面看来似乎解决了两种极端的师生观所遗留的问题,既考虑了教师,又照顾了学生。但该学说仍没有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这种说法以分离“教”和“学”来解释“双主体”,在教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被主导;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非主体,依然呈现出单一的“主—客”两极模式。总之,以上几种师生观,它们都没有超越“主体—客体”的认识范畴,都受到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制约,时代呼唤新型师生观的到来。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

1、民主平等。民主平等已成为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

2、尊重爱生。学生对教师尊敬信赖,教师对学生热爱,是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爱生是尊师的基础,尊师是爱生的结果。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在建立尊师爱生的新型师生关系中起着主导作用。

3、和谐相融。师生的心理相融是指教师和学生集体之间、学生和个人之间,在心理上能彼此协调一致,并相互接纳,教师的行为能够引起学生积极的响应,学生的心理变化也能被教师时时关注,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亲密无间、团结协作,彼此相互依存,对维系正常的师生关系起着重大的情感作用。

4、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成语,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5、共创共乐。教师不能守旧,要变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为教学生会学习的过程,要有重组教材的能力,构建适合自己特点教学新体系,要寻找和运用新且有效的教学方法,这就离不开教师的创造力,教师的创新能力越强,驾驭教材的效果也就越好,教育教学效果也就越佳,在新课程下具备创新能力以是一名优秀教师必备的品质。教师除了自己具备这种能力,而且还应把创新意识投射给学生。创新的特征已成为21世纪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当前课改为师生的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空间。在教育教学中师生的“苦”如能转化成“乐”那将成为教与学的巨大潜力,新型师生关系中“共乐”将成为师生相互减压的有效手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要民主平等,相互合作、愉快互动、共同快乐成长,这样学生在快乐中接受了知识,提高了学业成绩,教师则愉快地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共乐,这是课改中对师生关系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新型师生关系中的最高境界。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和谐相融、教学相长、共创共乐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为顺利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供了先决条件,是顺利地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它必将会把基础教育的改革带入一个美好的明天。

新时期师生的关系种类多样:

第一,在教学上的授受关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说,老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学生是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个体。教师的教育影响必须经过学生选择内化才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需要学生创造性地积极参与这个过程,需要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目的最终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以后不论学生学习什么,只要他具备这种主体意识,自主学习,教学就达到了基本目的。

第二,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

教师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真正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将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第三,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从本质上讲,师生关系是一种人——人关系。师生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感化的社会互助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俗话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正直的有高尚品德修为的人一定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正能量。反之,如何这个老师行为不正,思想偏执势必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思想品德的修养才是最重要的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它表现在 民主平等(人格平等,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教师理解学生,一视同仁的与学生交往,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同时也要求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尊师爱生(学生尊敬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和人格尊严,对教师有礼貌,愿意协助配合教师工作,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教师热爱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了解关心爱护。),教学相长(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学生可以超过教师),心理相容(教师和学生在心理上是协调一致的,在教学过程中是师生关系亲密,情感融洽、平等合作。)

1、民主平等,相互尊重。这种平等首先表现为人格平等,即师生之间没有上下、高低、尊卑之分。双方拥有同样的交往自由和权利,双方都表达自己思想和意志的权利和机会,老师不再依靠自己的权威强制性的灌输自己的思想迫使自己的学生接受,而是与学生共享知识和权利,共同决策与认同。长期以来,传统上的尊卑、上下的师生关系要求学生单方面的无条件的尊敬老师,这就使得学生尊敬老师处于绝对化、虚伪化、形式化境地。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爱生尊师”,由“爱生”而引发“尊师”。这样的师生关系,自然多于人物,真诚多于虚伪,亲切多于疏远,温暖多于冷淡。这样的“尊师爱生”可以避免由于传统的“尊师”的强硬而造成学生对教师的愚尊或疏远。

2、师生交往中老师更具主动性。传统的关系由于受师道尊严的影响,老师在学生交往中缺乏主动性。学生慑于老师的敬畏也不可能大胆的接近老师,从而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生疏。其实,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是很希望与老师建立友

好而频繁的交往关系的。而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亦师亦友,老师掌握着师生交往的主动权,主动靠近学生,使学生对老师完全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建立纯粹的朋友关系。老师毕竟是老师,是“传道、受业、解惑”者,所以老师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对学生不能像朋友那样随意,应亦师亦友。

3、师生之间教学相长。传统的灌输师教育、应试教育、、、、被他人评论为中国式教育,忽视学生自身的作用,不给学生思考、展示自我的机会,囫囵吞枣,缺乏创新。而新型的师生关系注重师生间的讨论与联系,大胆质疑,勇敢发问,积极思考,创新思维。新时期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师自身和帮助学生的成长。

新时期的师生关系的发展决定了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发展方向,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和谐的校园环境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利于老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姚本先,新时期师生关系问题省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0,(10):67-69。[3]邵晓峰,十年来我国师生关系观述评[J],教育学报,2007,(5):13-19。[4]唐俊芳,近三十年来我国“师生关系”的再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09。[5]樊万奎,段兆兵,仅十年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教育科学研究,2009(12):67-71。

[6]黄济,劳凯声,檀传宝。小学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7]李英莉,浅浅构建新型师生应注意的八个问题[J]中小学教育研究,2001

第三篇:浪漫主义的美学特征及价值

学院:艺术文化学院

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专升本)姓名:赵秀克

学号:201014090

浪漫主义的美学特征及价值

——以西方浪漫主义文艺为例

摘要: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成为欧洲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时期,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急剧过度,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在文艺领域也有了新的变化,浪漫主义应运而生,新时期新艺术思潮的出现往往具备自身的艺术特征,浪漫主义以个人情感的自由抒发,主观情感的强烈表达,并且注重想象兼以夸张的表现手法,着重于描写自然等。艺术特征之中包含了浪漫主义自身的美学特征,这种美学特征在各个学科中表现出了各自的色彩,对各个学科的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重要的艺术创作价值。关键词:

浪漫主义、美学特征、价值

浪漫主义一词可以追溯到古法语词ROMAN,而这一词更古老的形式则是Romans和Romant①,反对古典主义的精神桎梏,区别于现实主义的客观真实描绘,浪漫主义以其鲜明的美学特征成为西方美学、文艺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这种独特的美学魅力征服了十九世纪的艺术家、美学家,他们对浪漫主义情有独钟,无论是在文学还是美术、音乐方面都有独到的浪漫主义美学特征的显现。

一、强调个人情感主观表达,寻求个性解放。浪漫主义认为古典主义宣扬的理性束缚了文艺,于是把抒发情感至于首要地位,对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挖掘②。古典主义所推崇的典雅高贵风格成为新时期思想的羁绊,美学、文艺等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限制。恰逢法国大革命爆发,革命不仅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影响,而且也带来了激烈的思想文化斗争,“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迅速在欧洲传播,个性解放、个人独立的强调使得艺术家们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全面的展现了个人的主观情感表达:雪莱的抒情诗,音韵铿锵、感情真挚,散发着强烈的个人主观情感,个性特征明显; ① 《卢梭与浪漫主义》

(美)欧文·白壁德著

孙宜学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年9月第1版第2页

② 《外国文学史》 郑克鲁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5月第1版第166页

雨果的小说在描绘故事、展现精彩的情节之余个人的组管情感倾向不言而喻;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动听的旋律中能够聆听到个人主观情感的宣泄;席里柯的绘画也特殊的自身情感描摹成为浪漫主义绘画的杰出代表。

二、追求心灵自由、发挥自由想象的精神创造。浪漫主义在强调个人主观情感表达,寻求个性解放的基础上,极力追求“自由化”:自由的心灵、自由的想象、自由的精神创造,这种无拘无束的状态依旧是对古典主义的反抗,浪漫主义把古典主义时期人们受教条规则所压抑的思想全部释放出来,摘去原来的镣铐,让人们伴着自由精神下美学思潮尽情的舞蹈。各种文艺活动自由的开展,所以这一时期文艺界的艺术家们,打开自己的心灵让其尽情的挥洒出自由的个性色彩,德国著名浪漫主义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弗·施莱格尔在他的著作中提出“浪漫主义的诗是无限的自由的”。他这样写到:“惟有浪漫主义是无限的和自由的,浪漫主义承认诗人的任凭兴之所至是自己的基本规律,诗人不应当受任何规律的约束。浪漫主义诗的样式在某种意义上都是而且应当是浪漫主义的。”③。雪莱的诗剧《解放的普罗米修斯》正是自由想象下的杰作,通过神话描写反映出当时人们心中追求自由的典型;在济慈的理论中他特别强调了自由想象,他如是说“想象是真实的——想象所攫取的美必然是真实的——不论以前存在过没有„„因为我们认为一切的激情与爱情一样,在他们崇高的境界里都能创造出本质的美——想象可以与亚当的梦相比——他一觉醒来发觉它是真实的。④

三、注重夸张对比的美感表达方式,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古典主义时期的文艺创作除了其主要内容推崇高贵典雅的古典文化以外,仍需遵循相应的创作规律,表现在戏剧创作中则是要遵循“三一律”的创作方法;美术创作中则主要在院派风格的控制下遵循特定的绘画规则。相应的浪漫主义之后的现实主义则强调必须要真实的表现现实环境,并且要具有追求客观统一的典型性,反而陷于一种的机械的复制,缺少了文艺创作的艺术表现能力和想象力的发挥。所以浪漫主义的自由想象加之夸张、对比的美感成为艺 ③ 《西方文论》

张玉能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9月第1版第142页

《西方文论》 张玉能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9月第1版第152页 ④术特色之一,司汤达在他的文艺理论中号召学习莎士比亚,反对古典主义的“三一律”;雨果提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丑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⑤席里柯的代表作品《梅杜萨之筏》运用极其夸张的表现手法,将人物的运动状态以及生死的对比作了浪漫主义的修饰方法,其美学特征更是具体的展现出来。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也是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手法的典型代表。

四、浪漫主义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向往人类的自然状态,歌颂自然之美。这一美学特征仍旧对古典主义时期的人们思想受到控制有关,在古典主义时期的人们思想意识存在于固定呆板的环境中,毫无自然之美感,并且现实社会中存在着一些丑陋的现象。所以浪漫主义者把自然作为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他们寄思于自然,希望能够从自然中得到精神心灵的释放,实现自由。英国浪漫主义理论家华兹华斯认为“自然的珍宝探不到底,它即可怡情又可益智“。⑥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浪漫主义时期诸多描会自然的艺术作品:济慈的抒情诗《夜莺颂》以夜莺的歌声唱出自然世界中的快乐;浪漫主义绘画中对自然地描绘则更加明显:瓦朗西安纳的《湖畔的暴风雨》由透视法产生的空间感,相比高山城堡显得微妙,倾泻而下的雨水十分清楚却有带着些浪漫主义的神秘;康斯太布尔的《麦田》、柯罗的《蒙特枫丹的回忆》都表现出了自然界朴素平时的美感,使得浪漫主义的美学特征在画布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浪漫主义的美学特征集中表现在以上四个方面,浪漫主义之所以延续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这种美学特征的艺术魅力是重要的原因,虽然浪漫主义后期逐渐衰落,并且为现实主义所代替,但浪漫主义所体现出的美学特征的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是重大而又深远的,浪漫主义的美学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浪漫主义是对人文主义价值的延伸,是对“人”的价值的提升。众所周知文艺复兴时期虽然在文艺创作上提倡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艺,但其主旨精神是提倡人文主义精神,把人文主义精神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反对原来 ⑤ 《外国文学史》

郑克鲁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5月第1版第167页

《外国文学史》 郑克鲁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5月第1版第166页 ⑥ 固有神权精神,而浪漫主义虽然提倡回到“中世纪”并且经历了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洗礼,但浪漫主义却是对人文主义的延伸,它所提倡的追求个性自由、追求个性解放以及个人情感的主观表达,正是对于人文主义在十九世纪的新的解读,也是对人文主义人权的新的尊重,因此在西方思想发展史,文艺创作思想中有重要的影响。

其次,浪漫主义是对艺术表现能力的新型扩展,为艺术创作提供给了广阔的空间和新的表现手法。古典主义的创作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其固有的创作规律,使得很多艺术作品呈现出呆板的模式,并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艺术创作的思想发展。浪漫主义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原有的艺术创作模式,艺术创作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而且不受其他条件的限制,运用夸张、对比等新型创作技法,创作出更多新颖的艺术作品。浪漫主义文学、绘画、音乐等各种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就是最好的例证。

再次,浪漫主义对自然的赞颂使得人们开始真正的关注自然,以自然为一种精神寄托,并且对文艺创作中的“自然状态”有引导作用。浪漫主义所强调的自然是继承了卢梭所提出的“回到自然”的理论,并且在其艺术创作中有更多的歌颂自然、描绘自然的作品。浪漫主义对自然的描绘对于后世的艺术创作有重要的影响,尤其在美术领域中对后来的印象主义画派所强调的“走出画室”到自然中去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也开启了西方艺术对自然认真审视的新纪元。

浪漫主义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文艺流派运动,具有其鲜明的时代艺术特征,表现出独特的美学特征,但浪漫主义作为文艺史的问题仅局限于一定的历史时期,正是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浪漫主义发挥出的艺术魅力,表现出的美学特征成为人类美学史、艺术史上光辉的一页。

参考书目:

【1】《西方文论》 张玉能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9月第1版

【2】《外国文学史》 郑克鲁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5月第1版

【3】《西方美学史》 朱光潜著 人们文学出版社 2008年5月第7次印刷

【4】《西方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张石森

刘娟 主编

远方出版社

2006年9月第1版

【5】《卢梭与浪漫主义》

(美)欧文·白壁德著

孙宜学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年9月第1版

第四篇:大宣传理念的内涵及价值

大宣传理念的内涵及价值 公茂虹

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2013年8月,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把理念创新作为重点,并明确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那么,什么是大宣传?怎样理解和把握大宣传?提出大宣传有什么依据?深刻理解大宣传理念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现结合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谈一谈对大宣传理念的基本定位、内涵及价值的认识。

首先,大宣传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新理念,是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发展的大战略。思想观念创新是开时代新风、破工作难题、创工作新局面的闸门。这一闸门一经开启,旧的积习即随新风飘落,工作难题便迎刃破解,新的局面随即生成。改革开放35年来,大家这方面的经历很多,这样的例子俯首即拾。最具代表性的是,改革开放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观念一经确立,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随之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由此,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局面。真可谓,观念一新天地宽。而思想僵化、观念陈旧、墨守成规,自然有许多条条框框,不仅不敢试、不能闯,而且问题难题越积越多,工作也就失去了活力和生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同样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宣传思想工作逐步确立了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的职能定位,逐步实现了平稳发展并得到快速健康的成长,开创了崭新的工作局面,为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也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与宣传思想工作密切相关的不可忽视的问题。譬如,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基层宣传思想工作薄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等等。出现这些问题有多方面的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地说,这些问题是由于宣传思想工作不到位造成的。但要清醒地看到,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宣传思想工作的积极作为和奋发努力。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大家明显感受到,宣传思想工作同样是迫切需要创新的,而创新的重点和关键,是观念创新。只要观念实现了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也就能够迎刃而解。这就不难理解总书记为什么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把观念创新作为重点,并提出大宣传以及大宣传的工作理念。究其指向,是希望宣传思想工作能够站在新的起点上用新观念新思路新手段,破解工作中的难题,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开创工作的新局面。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这也是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领域的高度信任和重托。因此,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大宣传的重大意义,把大宣传作为谋划宣传思想工作布局、破解工作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的大战略,而不应不究其深意,或者只是在评论中或宣传报道中轻轻带过。

其次,大宣传是对宣传思想工作认识的新飞跃,有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对于大宣传的丰富内涵目前还没有完整系统地挖掘出来,亟待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从表面的意义来说,大宣传是相对于“小宣传”而言的。“小宣传”是指单纯由宣传思想工作部门抓宣传思想工作,也指宣传思想工作的视野不够开阔、重点不够突出、工作覆盖面小、工作不够系统深入等等。“小宣传”理念容易造成宣传思想工作在宣传思想工作部门内部上下或左右循环,或与各方面的建设缺乏关联、衔接不够,不能动员各方面广泛参与,客观上制约了宣传思想工作应有效能的正常发挥,这已远不能适应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需要。大宣传是指宣传思想工作跳出宣传思想工作部门的局限,打破宣传思想工作领域各方面工作的壁垒,打通宣传思想工作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甚至军队国防建设、外交等各方面的内在关联,形成全党动手抓宣传思想工作的大格局。概括来说,大宣传是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视野、思路、内容、手段、载体、机制、格局以及主客体等等提出的全方位的新要求。从深层次来看,大宣传是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价值定位、价值指向以及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高度、深度、广度和效能提出的总体性要求。大宣传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要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自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的迫切需要,遵循宣传思想工作的客观规律,实现宣传思想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避免宣传思想工作中存在的主观随意性甚至盲目性,戒除不作为或乱作为,按照这些标准,谋划、推动、组织实施并完成各方面的工作,着力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精神、推动发展上下功夫,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向更宽的视野、更深的层次、更高的水平、更好的效果发展,不断提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也就是说,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第三,大宣传是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取得成功的法宝,具有扎实的历史依据、实践基础和迫切的现实需要,对创新宣传思想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历史地看,我们党一贯强调和坚持大宣传,全党抓宣传工作是我们党的工作的宝贵经验。对此,1951年5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进行了总结,并提出要继续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会上,刘少奇在作题为《党在宣传战线上的任务》的总结报告时说:“每个党员要把党的主张、党的政策向人民作解释、作宣传,宣传我们党的基本观点,以马列主义的观点反对一切错误的观点。每个党员都要这样做。我们党从最初建立起,就是全党作宣传的。所以,我们的宣传工作做出了这样大的成绩,革命得到了胜利,广大人民信服共产党的主张,信服马列主义。以后,更要这样做。”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进一步升华了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认识,把改进宣传工作与改善党的领导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全党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工作,实际上包括党的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经济调整是一个很艰巨、很复杂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为了保证全党思想上行动上的一致,必须有效地加强和改善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改进宣传工作,已经作为保证这次调整的顺利实现、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一项极端重要的任务,摆在全党同志面前。我们说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中央认为,从原则上说,各级党组织应把大量日常行政工作、业务工作,尽可能交给政府、业务部门承担,党的领导机关除了掌握方针政策和决定重大干部的使用以外,要腾出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做人的工作,做群众工作。”各级党组织、党的领导机关都要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并要花主要时间和精力做好工作。全党做宣传思想工作,既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一贯坚持的做法,又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强调的原则。从实践基础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一些实践探索为大宣传提供了可靠而扎实的实践基础。特别是一些地方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协调起来、统一起来,形成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思路、通盘设计和综合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的“十星级文明创建”自1993年以来坚持20年常抓不懈,正确处理了精神文明建设与其他文明建设的关系,实现了精神文明建设与其他各方面的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此外,山东莱州市委市政府实行的诚、孝、仁、爱“四德工程”建设,浙江富润集团自1996年以来实行的“思想政治工作六十条”等等,无一不是把宣传思想工作与各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统筹起来、共同推进、协调发展。这些都为大宣传提供了新形势下的实践佐证。实践证明,这样的宣传思想工作更适应基层实际工作的需要。

从现实需要来看,树立大宣传理念的客观要求十分迫切。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这迫切需要树立和强化大宣传理念,从更大的视野、更深的层次、更高的要求思考和谋划宣传思想工作,建立健全系统、有力、高效的大宣传工作格局,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和舆论支撑,应该说,这已成为宣传思想工作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从更大的视野来看,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国际和国内发展的大势、事关全局以及人民群众关注的大事、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普及以及广泛应用形成的大数据时代,都迫切需要对宣传思想工作有新认识新创造新提高,从而确立与时代潮流、社会发展、人民期待相适应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大思路、大机制、大格局。这些都是确立大宣传理念的客观依据。从具体工作来看,推进大宣传应注意把握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入研究和挖掘大宣传的思想理论内涵,把大宣传理念纳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大思路,作深入的理论阐述。二是总结和推广一批基层开展大宣传工作的典型,总结和推广大宣传的经验,推动大宣传工作更加深入发展。三是按照更广的视野、更深的层次、更高的要求,建立健全大宣传的工作机制体制。四是按照大宣传的思路,探索推动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的新思路新举措。五是着眼于大宣传,加强体制内外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形成与大宣传相适应的宏大的宣传思想文化队伍等等。这些都是大宣传应关注的重点。

第五篇:医药产业发展特征及投资价值分析

医药产业发展特征及投资价值分析

医药产业发展呈现五大特征

一、处于低级发展阶段

国内新药产出能力弱,普药市场份额超过90%,而在国际医药制造业中专利药占据超过7成份额;国内医药制造业集中度低,制造业20强的国内市场集中度为42%,而世界医药市场上20强占据66%的市场份额。

二、新药研发的预期回报率低导致创新能力弱

因为受到国内用药水平低、难以进入国外市尝国内医药基础研发薄弱等因素影响,我国新药研究的预期回报率较低,导致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投入不足。美国医药制造业的RD强度是我国的7倍。2001年我国投入医药制造业的新产品研发经费仅为14.1亿元人民币,而国外平均一个新药的研发投入为8亿美元。

三、市场进入壁垒不同导致子行业间存在盈利能力差异性

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的利润率达11%,超出行业利润率2个百分点,中药饮片的利润率高出化学原料药的利润率2个百分点,化学药利润率较低.四、医药制造业处于内部结构调整期

调整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各子行业间比重在进行调整,中药及生物制药等子行业的快速发展是导致化学药比重下降的重要原因;二是专利药的比重将增加,2000年专利药在我国医药市场上占据9%的市场份额,预计到2010年将占有21%的市场份额。其中中药与生物制药具较大创新产出潜能。

五、政府将继续推动药价下降

未来药价下降空间主要来自医院药价的下降。2004年7月资料显示医院的平均实际零售价高于药店39.50%。政府将继续医药分业改革,且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提高服务收费来补偿医疗机构在药费收入上的损失,从而推动药价下降。

各子行业蕴涵投资价值

预计2004-2006年国内药品市场年增长率介于13-17%之间,高于十五计划和IMS的预测。国内医药制造业一般分为化学药、中药和生物制药,其中化学药包括原料药与制剂,中药包括饮片和成药,在各子行业中蕴涵丰富的投资机会。

一、稳定增长的化学药制剂业

在2001-2010年间,国际上市场价值超千亿美元的专利药的专利保护期将满,抓住机会快速仿制这些药能够带来额外的市场增长。关键在于快速和高标准,快速是指抢在专利到期前完成研发投产,高标准是为了通过欧美监管当局的认证而打入欧美市常恒瑞医药等部分企业能够通过新药研发、剂型创新、抢仿获得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和盈利能力。

二、增长趋缓的化学原料药业

未来大宗原料药的投资机会在部分企业可能形成对某些品种的市场垄断。特色原料药技术附加值较高,且随着大量专利药到期后特色原料药市场的份额将扩大,增长速度将高于原料药行业,发展诀窍在快速和高标准,华海药业、海正药业等将分享行业成长。

三、处于新发展阶段的中药业

目前我国中成药年销售额578亿元,占医药制造业的21%。中药的双重市场属性及国际需求赋予中药企业成长空间,目前中药行业正处于与现代技术结合的新发展阶段,中药行业中如同仁堂、天士力等具有品牌、技术、资源优势的企业将分享这一成长。

四、向研发转变的生物医药业

目前我国生物制药工业处于成长初期,年销售额223亿元,占医药制造业8%。目前上市公司的生物制药治疗用新药产出能力较弱。国内基因诊断行业有快速发展前景且技术成熟,中国疫苗市场年用量增长率达15%且治疗性乙肝疫苗和口服菌苗技术走向成熟,达安基因、科华生物、天坛生物、双鹭药业等将分享行

业的成长。

中药类上市公司最具投资价值

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总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都约占医药制造业行业的三成,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领先行业10个百分点,较具行业代表性。

在2003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医药行业慢于基础性行业,这是在周期的特定阶段出现的现象。长期看来医药仍是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其中部分优秀企业的成长性将优于行业。

中药板块在各个子行业中最具长期投资价值。从成长性、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管理水平四方面衡量,中药居首位,处于新发展阶段的中药业未来将继续以较快速度稳定增长,最具长期投资价值。

生物制药业主营业务增长率排第一,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方面排在第二,但是业绩波动性较大,运营管理水平排在最后。成长初期的生物制药虽然拥有较快的发展速度及较强的盈利能力,但需注意规避市场开拓等不确定性风险。

化学药的成长性、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排在最后,且盈利能力较稳定。预计未来整体增长率继续保持较低速度稳定增长,其中也有部分优秀企业能够取得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成长速度和盈利能力。

医药上市公司价值浮现

从2001年开始指数步入调整,近两年医药指数的跌幅远远大于全部A股指数和上证指数。

美国市场市盈率行业结构反映出各行业成长差异性:美国的大型制药企业相对市场平均市盈率而言无明显溢价,生物技术和制药公司则由于其优异的成长性而表现出明显的市盈率溢价,其溢价幅度在90%以上,且两者的市净率都高出总体水平40%以上。

从国内市盈率结构来看:国内医药板块市盈率为31.41倍,略高于A股的市盈率29.56倍,美国市场上的大型制药公司市盈率也是略高于市场水平,考虑到国内医药板块将长期快于市场平均水平增长,这一市盈率合理。化学药略微高估,生物制药定价合理,中药板块市盈率略微偏低。

因此结合行业未来成长潜力,医药板块整体市场价格处于相对合理的位置,但是各子行业间的市盈率结构存在调整的要求,中药业最具投资价值。

下载活动型政治课的内涵、特征及价值(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活动型政治课的内涵、特征及价值(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及特征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及特征。所谓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以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沟通、书本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体活......

    语文课型特征解析

    语文课型特征解析 自读课 语文自读课从教学内容来讲,是指语文教科书中的“自读课文”;从授课形式来讲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独立操作为主的一种课型。 (一) 课型特征 (1) 以......

    人本管理内涵与特征

    人本管理内涵与特征一、人本管理的内涵一般认为,人本管理是一系列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活动的总称,它是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相对应的概念。笔者认为,人本管理......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蔚为大观。数千年来,它伴随着中国人的发展与进步逐渐成形,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中国人的立身处......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与指导思想 江泽民同志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

    蒙牛企业文化特征、架构、内涵

    一、企业文化价值与意义1、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关系 企业文化建设是蒙牛企业运营成功的核心,所谓企业依赖文化发展与生存,企业文化改变一个企业。 2、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1)团队共......

    蒙牛企业文化特征、架构、内涵

    蒙牛企业文化特征、架构、内涵 3、什么蒙牛是的特征:有胸怀、有远见、有思维、有品格 4、胸怀:草原一样辽阔(胸怀多宽,事业多宽) 5、远见:雄鹰一样高远(登高望远,举重若轻) 6、思......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教育价值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教育价值 摘 要:在新课程体系下,数学核心素养形成与否是判断数学教育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也是高中数学教育改革的原则和指挥棒。只有把握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