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素养课堂引入生态体验式德育研究》实施方案
《在素养课堂中引入生态体验式德育教育的研究》
实验方案
——沙市区岑河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实验背景
长期以来,我校一直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利用国旗下讲话、班团活动、班级自主活动、德育活动课、校园文化活动、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形式和活动加大对学生的道德行为教育。但我们也看到,由于现代社会变化加速,缺乏沟通,教育者的道德立场和道德观念受到生活时空的限制,在许多方面不能帮助今天的学生顺利地解决他们遇到的道德难题。有些道德难题对于教育者来说也是新问题,不能依赖于过去的观念和经验,而应和学生们一道去学习,一起体验尝试解决。
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尝试将体验感恩、关爱、心理健康教育、劳动实践等活动融入德育教育里,来升华师生思想品质。就此,我校提出“在素养课堂中引入生态体验式德育教育的研究”,希望来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二、实验的理论依据
1.本课题以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教育局《生态体验式道德价值观》中的生态体验式德育价值观为主要理论依据; 2.本课题以岑河中学十三五主导课题《农村初中素养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为主要研究载体,阐述教育教学理念、育人思想和价值观念,使受教育者达到求真求实、学会做人、求知的一种教育方式,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内化自己的行为,实现无痕的德育教育,达到有痕的影响;
3.以科学发展观和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改进学校德育教育模式,探索建构一个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进行学生积极德育教育模式的实践途径、方法和策略,使社会各方面从不同角度都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运用现代教育理论,遵循人的认知规律,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师生主动创新,科学创新。
2.整体性原则: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在全校范围内控制本研究,采取整体优化的实验措施,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统一操作,构成整体教育网络。3.实效性原则:研究中,实验教师要根据学校的研究情况及研究对象的能力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采用生动具体的教育教学方式和管理手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可操作性原则:本课题研究与日常的教育教学精密结合,立意清楚,教育教学手段多样,便于实验教师操作。
四、课题实验目的 “在素养课堂中引入生态体验式德育教育的研究”,实现德育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学校德育教育探索的最主要目标,具体表现为:
1.学生目标——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学会沟通,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有审美情趣的、智能发展好的、有德性的等多方面都有所发展的人,为四有青少年奠定基础。
2.教师目标——教师有专业成长水平和德育创新管理能力,丰富教师人文修养,让工作充满创新,通过实践研究,涌现一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优秀教师。
3.学校目标——学校有特色,形成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导的鲜明办学艺术,创新沙市区生态体验式道德价值观的模式,建设新型的书香校园,亮出创新书香校园文化建设的办学品牌。
五、课题实验对象
我校全体师生均参加实验,每一个年级又确定一个班为重点实验班。重点班级为:
六年级(3)班(负责人:穆丽媛)、对比班级六年级(1)班; 七年级(1)班(负责人:杨 伟)、对比班级七年级(3)班; 八年级(3)班(负责人:许 芬)、对比班级八年级(1)班。
六、课题研究内容
现代教育中,生态德育不可能孤立存在,它应当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始终,教师的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可以大大拓宽生态德育的途径。1.贯穿于素养课堂的始终,渗透生态德育教育。
现代教育中,生态德育应当辐射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各学科教师务必充分挖掘本学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的生态德育因素,寓生态德育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
2.结合升旗仪式进行生态德育教育。
升旗仪式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最直接、最生动的教育形式。国旗下的讲话,内容丰富,从国旗、国歌、国徽到版图、疆域、物产,从悠久历史、优良传统、民族气节到封建专制、列强鲸吞、国难国耻,形成了一套由浅入深、由概括到具体的德育教材。各班开展的这种国旗下的讲话,使德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结合重大节日,实施生态德育教育。
春节、植树节、清明节、“五一”、“五四”、“六一”、“十一”等重要节日,都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契机。应抓住时机,通过主题班会、演讲、讲故事、讲座、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努力提高教育的实效。
4.建立实践园地,落实生态德育。
学校建立实践园地。如“绿化小组”、“文明小组”、“爱心小组”、“护旗小组”、“拥军小组”、“学雷锋小组”等。学校可以此为龙头,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相结合,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拓宽了生态德育的途径,达到积极引导学生行为的目的。5.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创新生态德育教育模式
生态德育的新理念已经成为21世纪道德发展的新境界。但是,生态德育的最终结果要落实在学生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上,要学生真正融入生态德育之中,更应注意从小事抓起,从我做起,让学生良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养成,持之以恒地投入,我们可以在学生中开展诸如:常用一句礼貌用语、捡起一张纸屑、改掉一种不良习惯等活动。在活动中,让学校文明风气日益浓厚,让校园的生态环境在学生良好习惯的呵护下得以改善。
七、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学习国家的有关文件和有关德育教育理论,夯实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基础;调查、收集地域人文教育资源,从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筛选、整合,为利用本校人文教育资源打好素材和文字基础。
2.行动研究法:按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要求和安排,开展、开发和利用本校人文教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的实践性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并不断调整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计划,保证课题研究指导下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推进。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分阶段总结开发地域人文教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的具体经验,注重过程性资料的积累,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理性认识,以获得可供应用和借鉴的操作性经验和教育理念。
4.个案研究法:对典型学生的德育发展效果进行分析、对比。5.主题活动法。本课题研究本着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坚持主题活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服务生活”的原则,力求充分开发校内外德育资源,努力使“生活处处皆德育”,让德育理念服务于生活、指导生活、提升生活的质量。
八、实施步骤方法
分为四个阶段,分步实施。
第一阶段:(2016年9月——2016年11月)实验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做好实验前期有关准备工作。搞好思想发动,强化人人参与意识,制定实验方案,调整配备实验教师。
第二阶段:(2016年12月——2017年7月)实验的初步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全面开展实验。以各科课本资源中选取感兴趣的内容为载体,开展研究性学习,并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掘与利用岑河中学德育资源,形成岑河中学特色的德育内容体系,分年级段重点进行感恩教育、关爱教育、礼仪教育,六、七年级的入学基本礼仪,八年级的孝敬长辈礼仪,九年级的社会交际礼仪等。
第三阶段:(2017年8月——2018年6月)实验的深入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德育工作,把德育渗透在教育、教学和各种活动之中,使德育落到实处。
第四阶段:(2018年6月——2018年7月)总结“在素养课堂中引入生态体验式德育教育研究”成果。一方面继续完善第三阶段的实验;另一方面验证总结、推广成熟经验。
九、课题组织分工 1.课题指导专家组:沙市区教育局基教科科长夏兵、余辉、岑河中学校长张家兵、副校长刘永官、张生波、湖北省特级教师文久江。2.课题实验小组:
课题负责人:副校长杨伟 课题秘书:胡友华 资料整理组:刘本虎、胡强
课题主要研究成员:潘朝辉、刘先锋、王可荣、陈利民、穆丽媛、张友权、杨首军、杨清平、汪进林、路南海、许芬、黄娟。3.全校教师参与实验。4.课题小组具体职责:
课题负责人(副校长杨伟、课题秘书胡友华):负责课题申报、策划、培训和研究活动的开展、课题的结题及交流和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活动设计:(杨伟、胡友华、穆丽媛、许芬)课题结合德育(共青团)活动,设计每一个贯穿素养课堂德育小主题活动实践方案,要有主题、时间、人员、活动目的、活动准备工作、活动过程、活动小结。
课题研究成员(主要研究成员是全校13名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积极学习课题理论知识,按时参加课题活动,活动中尽己所能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制定不同学段德育研究计划,撰写个人研究小结、报告。资料整理组(刘本虎、胡强):课题研究过程及成果材料收集:如课题研究计划、总结;教师撰写的德育课例、德育主题案例、德育教育精品教案、典型德育课例、德育教育教学故事;课题培训、活动资料;教师读书活动情况;学生作品、活动;课题获奖情况等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课题活动照片的拍摄、课题研究活动的记录。
十、课题预期成果
1.“在素养课堂引入生态体验式德育研究”论文集; 2.德育教育主题班会设计选集;
3.多种因素整合的德育教育模式理论活动研究照片或视频; 4.课题实验报告。
二○一六年十一月
第二篇:生态课堂实施方案
()
小学“建构式生态课堂”实施方案
为了落实市、县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建构式生态课堂”的实施,以五六年级为基点,通过提高课堂效益促进我镇中小学教学质量的再提升,特制定《圩丰镇小学“建构式生态课堂”实施方案》。
一、“建构式生态课堂”的理念 “建构式生态课堂”是推进“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实施“‘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延续。其核心理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
二、“建构式生态课堂”的概念 “建构式生态课堂”是指: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学起点符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适切,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运用恰当,学习活动设计合理,学生在师生共同营造的适宜的课堂生态环境中,自主学习、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等,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关系民主、和谐,课堂各要素相互促进,协调统一,学生在基于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等,课堂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探究中生成,在互动交流中共享,在教师点拨中明晰疑惑与知识结构,在迁移应用中巩固知识和发展能力,在选择性学习中发展个性特长,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三、课堂教学要求 1.民主与平等: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用对待生命的态度做教育。要耐心地了解学生,热爱学生。要及时地鼓励与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要让教学问题首先来自学生,让问题解决首先问计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2.自然与和谐:课堂各要素要各显其用,各彰其能,让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师生与环境、师生与资源、师生与手段、师生与方法等关系和谐。
3.自主与合作: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基于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合作学习,特别是互教互学。要在基于自主学习的互教互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知识建构,并通过引导迁移运用,不断促进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4.探究与生成:要给学生搭建实验探究、实践探究、模拟探究的学习阶梯,给予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要让实验探究、实践探究、模拟探究成为落实知行统一教育原则的重要途径。要利用我市年内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优势,在引导、组织学生探究,引发学生生成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实验技术手段的重要作用。要创造条件激发生成,要适时关注和处理生成,让课堂预见性生成和非预见性生成成为激活学生思维、落实学思结合教育原则的重要途径。
5.开放与选择:要强调资源、方法、学习问题的开放性与选择性,保证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思想和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落实。要使学生通过对学习内容的选
择、对学习方法的选取,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内化、体验与生成等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获得潜能的发展。
6.质疑释疑与迁移应用:要通过质疑释疑与迁移应用等,进一步促进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7.以人为本与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差异,把学生的差异当作一种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利用,让具有不同特点、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获得应用的发展。
8.多元评价与个性发展:强调多几把尺子量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容人的胸怀、伯乐的智慧,促进学生各显所能、各展所长,让学生在课堂上打好知识的基础、能力的基础、做人的基础,为将来的学习深造和奉献社会奠基,为学生从课堂走向远方明晰方向。
四、实施步骤 (一)组织动员阶段(2014.2.17—2014.3.15)
本阶段目标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讨论学习,剖析问题,解读“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要求内容及教学要求,增强开展“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要求的责任感和自觉性。通过学习,使教师领会模式的每一步内涵,要求教师认真把握“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操作要领。
(二)探索实践阶段(2014.3.16—2014.4.10)
本阶段目标为:观摩名校教师课堂教学,学习借鉴,大胆改革,勇于实践,通过骨干教师执教示范课,集体听评,研讨总结,探索创建高效课堂新路子,为“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要求积累经验。
(三)全面推进阶段(2014.4.11—2014.5.30)
本阶段目标为:在总结前一阶段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按照“骨干教师带动、同伴互助、自主发展”的模式,全面开展高效课堂创建活动,使每位教师明确高效课堂的目标和要求,掌握并运用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反思深化阶段(2014.6.1—2014.6.30)
本阶段目标为:总结活动情况,反思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深入研究,形成促进高效课堂构建的长效机制。
五、保障机制 1.加强领导。要求中心小学,各完小要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要建立严格的教学管理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学校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做好宏观调控和管理。
2.要加强理论学习。要组织所有教师认真学习”“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要求,及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确保所有学科教学都能按照要求进行备课与教学。
2015-2-17
第三篇:生态课堂研究过程
平江二中生态课堂课题研究过程
(一)扎实有效地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
1.做好课题申报工作
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落实新课程理念,推进我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2011年暑假期间,我校通过行政研究及老师座谈,决定从2011级高一年级开始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确定把开展“农村高中‘343’生态课堂的实践与研究” 的课题研究作为我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抓手,组织骨干力量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填写课题申报表,向岳阳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提出立项申请。2012年4月,经岳阳市教育科学规划办专家组审核,该课题正式立项。我校成立了由校长单威雄任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教科室主任余演林任组长的课题研究小组,并聘请金太阳专家、县教研室李梦兵等为课题研究顾问,成立课题专家小组。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并能及时为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实施指南和科学决策,我校分别召开行政人员会议、全校教师大会、骨干教师会议、教研组长会议、课题组成员会议,统一思想,改变观念,制定课题研究的思路与制度,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职责。
2.更新教育理念,大力开展教师培训工作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生态课堂的相关理论,提高课题组研究成员的理论水平。学校组织课题组成员多方搜集有关生态课堂的资料,查阅最新文献综述,检索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定期学习有关教学理论,并做好读书笔记,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为课题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课题组成员先后阅读了四十多本书籍,包括《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允漷)、《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叶澜)、《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何乃忠)等。通过学习,课题组成员对于生态课堂的基本理论及研究现状有了较为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2)大力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更新教师观念,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创造最为关键的条件。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课题研究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广大老师的教学理念能否更新,关键在于广大老师是否有推进教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我们把更新教师教学观念作为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来抓。从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短短的一年内,学校先后选派九
十多名教师代表前往岳阳许市中学、湖北枝江一中、江西金太阳教育集团、江西临川一中、江西赣江中学、杜朗口中学、衡水中学、山东昌乐二中、郴州二中等地考察学习;先后选派一百五十多名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研讨会和教师培训。2011年9月,我校与金太阳教育集团签订了“湖南平江二中与江西金太阳职业培训学校战略合作协议书”。金太阳教育集团定期对我校全体师生进行培训,提供课改咨询和服务,帮助我校开展课题研究,给予我校技术支持与指导。双方联合将我校打造成为全国知名课改品牌学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我校又与长郡卫星学校签订合同,合作办学,分享湖南省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
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的培训,广大老师思想上解放了,观念上更新了,教改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至此,我校具备了进行该项课题研究的基本条件。
(二)科学而有序地推进课题研究
1.调查课堂生态现状,确定课题研究内容
为了能更有的放矢地进行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制定调查问卷,对201
1级新生进行了教学生态现状调查,并多次召开学生座谈会、中老年教师座谈会、青年教师座谈会、骨干教师座谈会;邀请金太阳专家前来我校进行了一次为期一周的推门听课活动,最终形成“平江二中生态课堂诊断报告”,从而找出问题,明确方向,厘清工作思路,确定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三个核心理念:人本、和谐、发展,以及四个层级学习目标:知识记忆与理解、技能应用与拓展、思维探究与创新、情感体验与感悟,进而,确定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生态课堂的操作策略、模式建构以及评价体系。
2.坚持“研”与“教”结合原则,稳步推进课题研究
(1)确定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首先、在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全部过程中,我们坚持“研”与“教”相结合的原则,即一是坚持研究与实践有机结合。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课堂教学改革开展研究,二是坚持研究与应用有机结合。注重行动研究,研究内容紧密结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立足解决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其次,坚持以点带面的教研思路。课题研究之处,我们并没有在全校所有年级铺开而是以我校2011级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教育生态学视角,立足教学实践,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探索创建生态课堂的有效策略与方法。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提炼,在提炼后用实践检验,在检验后推广。这样就做到了既积极又稳妥,能在最大范围内,在最大程度上,减轻课题研究对日常教学的影响。
(2)逐步推进课题研究。
第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界定和分工。2012年5月23日,课题组召开了
开题论证会。在明确课题研究目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界定和分工。我们召开课题组成员与2011级高一备课组长会议,明确分工,分层管理,责任落实,合力作为。课题组制定了详尽周密的研究工作计划,部署课题研究成员的具体工作,确定分期研究的目标,包括生态课堂内涵的界定、学习目标研究、小组建设研究、学案编写研究、班级文化建设研究、教
师教学方式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研究、基本教学模式建构、课堂观察与评价研究。
第二步、全员走进课堂,上课听课评课。2011级高一第一学期,共进行
了三轮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一轮课改过关课,二轮课改达标课。这两种课人人都必须上,人人都必须评,人人都必须过。这一过程特别要求领导率先垂范,全员参与。三轮课改示范课,这堂课由备课组挑选最精干的老师,在全校范围内讲授。学校还会据此评出课改名师,课改之心。
第三歩、合作攻关,反思总结。课题小组所有成员定期围绕核心问题进
行学习思考,期初有计划的协商,期末有研究的小结和思考,共同研究,合作攻关,各有侧重,成果共享;定期召开全校课堂教学改革与课题研究专题会议,群策群力,提出问题,寻找解决措施。经过一学年的课堂实践与专题研讨后,我校召开了课题研究中期成果总结会,编写出《平江二中生态课堂操作手册》《平江二中生态课堂教学改革论文集》《平江二中生态课堂案例集》。
第四步、建构生态课堂模式
通过一年的教师培训与实践探索,学校绝大部分老师的思想观念已有了全
新的改观,新课程理念也已基本在我校落地扎根,全体行政人员以及绝大部分教师都达成共识。课题研究的操作策略,包括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小组的建设、课堂文化的营造、导学案的编写、学生自主管理的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以及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的构建,都已形成了校本化的系列研究成果,而且,绝大部分老师已能将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自主学习
能力、自主管理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大到学校管理层面,小到年级管理、班级管理层面,学校目前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教师观念基本得到更新,课堂具体操作基本熟练。从2012年9月开始,我们进入了课堂教学模式建构阶段,开展新一轮的全员赛课活动和同课异构活动。同时,我校成立九个学科指导小组,对上课教师进行听课指导。通过不断的磨课活动,各个教研组各个备课组在实践中逐步建构出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不同教学模式。
(三)积极而开放地推广运用课题科研成果
为了更好地总结我校三年课堂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成果,更好地进行反思以指导今后工作,2014年上学期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平江二中课堂教学研究周暨课改经验交流会”活动。在此次活动中,通过全员赛课、层层选拔,各教研组推荐一位骨干教师上了一堂示范课;另外选聘六位骨干教师就民主自治、备课组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学案编写、小组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六个方面作了典型经验介绍;通过全校教师多方面的民主评议,推选了九位“课改名师”和六位“课题研究先进工作者”,在会上公开表彰奖励。同时,邀请县教研室和金太阳教育专家前来我校对本次活动进行指导和点评。
三年来,我们积极开展校际交流活动,先后接待了岳阳县三中、衡阳县三中、衡阳县五中、新化一中等三十多所学校的领导与老师,主动向他们展示我们的生态课堂,介绍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共同探讨改进措施。课题组成员积极主动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让教育回归生态 让课堂激活生命》《课改背景下的教学基本要求》等30篇论文,先后在《湖南教育》《中小学素质教育》上发表,还撰写了45篇论文参加省市级论文评选。我们还积极选派教师参加省级、市级、县级、校级教学竞赛和示范课活动。我校每学期组织部分教师开展“送教下乡”活动,积极走进基层课堂,为初中教师上示范课、作讲座。通过这些活动,既总结和梳理了课改经验,又使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成果得到推广使用,发挥其辐射释放作用。
第四篇:体验式德育的研究与实践
体验式德育的研究与实践
——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设计方案
体验式德育又称研究性德育,它的重要特点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在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去体验知识的科学性,体验道德的高尚,去体验生活的丰富。体验活动是在教师设计、指导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调查了解去关注道德现象,使自己融入生活之中,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道德认知,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感恩教育为父母献孝心,如果光以说教难以收到教育效果,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父母的爱,让学生自己告诉自己如何感恩,然后让学生自己说出如何向父母献孝心、如何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并引申到感谢师恩、感谢朋友之恩、感谢祖国之恩。感恩教育具体的设计过程:
一、五月份感恩教育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
各班通过感恩主题班会设计,并请老师、家长参加主题班会,达到感知父母和老师的劳动,起到动员和教育作用。(学校全体领导及政教处、年级组长深入到各班听班会、评班会)
二、感恩体验活动
1、设立学生孝敬日,即“父母的生日就是孝敬日”。在孝敬日学生做一天家庭小主人实践活动。
2、设立怀柔三中学生感恩节,即“母亲节、父亲节就是感恩节”。在感恩节学生献出自己的亲情孝心。
3、家庭系列调查活动
(1)开展家庭收入调查、家庭消费调查,用于自己身上的消费与父母的消费进行对比,体验父母对孩子的关爱。
(2)开展父母的工作量、劳动量调查与自己在家庭中的劳动量调查进行对比,体验父母的辛劳。
三、感恩行动
1、回报父母的爱
(1)当父母下班后献上问候。
(2)周六、日家庭劳动行动。
(3)自己的房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4)父母生病后、劳累后我做些什么。
(5)通过努力学习,学会做人,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
2、五月份、六月份通过《学校与家长联系卡》和家庭座谈会反馈学生感恩教育的表现情况,及时进行总结、评价。
第五篇:生态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生态高效课堂建设活动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落实《局开展“生态高效课堂”建设活动实施方案》有关要求,改进教师教学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追求课堂的优质高效,以整体提高我校教育质量,特制定中学本学年生态高效课堂建设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课堂提效、学生提劲、教师提能、学校提质”为目标,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强化教与学的规律,打造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打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使课堂教学从低效到高效,从低耗到高质,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努力使我校教育质量快速提升。
二、目标与任务
1、通过理论学习、专题研讨、集中培训、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强化校本研训,探索建立以“四提”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并采取有力措施推行实施探索建立以“四提”为目标的生态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2、结合全区开展“草根式”小课题研究,做好生态高效课堂建设专项课题研究系列工作,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使专项课题研究伴随并引导生态高效课堂建设工作,确保专业引领作用的发挥。
三、具体措施和工作
1、通过全体教师的理论学习、专题研讨和学校实际教学情况,制定今年的生态高效课堂建设活动实施方案,确定生态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开展好学校的“草根式”小课题研究。
2、加强教研组建设,规范教研活动。继续实行中层领导包教研组制度,督促教研组长做好考勤,协助组织好每次教研活动,保证活动的实效。充分利用好半天教研活动时间,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积极探索有效教学模式,努力打造生态高效课堂。
根据学校教研计划,组织各教研组进行听评课活动,各教研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本周内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教研组成员通过讲课教师课上讲课、课后说课、主评教师评课、其他教师副评等一系列环节,对教师的上课、说课、主评教师评课做出自己的评价并打分,以此促进教师讲课、说课、评课水平的提高。同时,各教研组还要通过研讨课、跟踪课等形式抓实课堂教学这个重点。
积极开展教研组讲课大赛活动,展示教研活动成果。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课堂教学比赛,比赛以教研组为单位,每组别抽取一名教师参加比赛,任课教师既是参赛者又是评价者,有关领导参与听课评价。通过比赛,展现教研活动成果,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另外,本学年要主动搞好与区内外先进学校的教学联动活动,加强教学交流,为我校教师提供更多学习提高的机会。
3、督促教师结合日常教学和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确定自己的校级小课题,并在教研活动中,选定教研组的研究小课题。让全体教师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使专项课题研究伴随并引导生态高效课堂建设工作。
4、借鉴成熟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打造适合自己的生态高效课堂模式: “七步”教学。具体为“导入→揭示目标→自主学习(独学)→合作交流(对学、群学)→展示汇报(班组展示)→归纳提升→当堂检测”七步。
5、结合七步教学,继续实行超周备课,重视备课质量,注意进度,要夯实课前研究和课后反思。备课要体现教学的思路和个人的教学思想,备课内容要与课堂教学一致,体现备课的有效,提高课堂的高效。课后反思重点记录课堂的成功之处、创新亮点,反思不足,写出改进方法,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为个人及教研组“草根式”小课题研究积累素材。
6、充分发挥教科室、教务处、教研组的职能,教研组每周检查教案一次,检查教师的教案质量和数量;教科室每月全面检查教师的过程材料一次,综合评估教师的工作。教务处将不定期深入课堂,并及时反馈评价情况,抱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与全体教师共同上好每一节课,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听课时要查教师的课时教案,确认上课内容是否与教案一致,重点关注当堂课的教学效果。
7、逐步完善“七步”教学模式,构建促进高效课堂建设与发展的培训制度、研究制度、管理制度、评价制度,以及激励与保障机制,确保高效课堂有序推进,确保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使更多的课堂成为高效课堂。
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