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重唱教学引入声乐课堂的研究论文5则范文

时间:2019-10-25 17:34: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将重唱教学引入声乐课堂的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将重唱教学引入声乐课堂的研究论文》。

第一篇:将重唱教学引入声乐课堂的研究论文

摘要:

由于目前声乐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落后,导致高等师范院校声乐课程存在一些弊端。文章针对高师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将重唱教学引入高师声乐课堂的方法,从教学形式、具体效果与实际运用几方面论述这一声乐教学方法的优势,以期使这一教学模式得到指导。

关键词:重唱教学;高师;声乐教学

一直以来,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声乐教育都沿用音乐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较为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从招生到大学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都特别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在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教学技能的培养方面尤显单薄。事实上,这种授课方式并不适用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笔者认为,目前的高师声乐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高师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小学、初中和各种教育机构的音乐教师。作为一位长期工作在高师一线声乐教学的教师,笔者深知目前声乐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弊端,教师、学生的积极性都不高,教学效果普遍较差。许多考入师范专业的学生,往往声乐底子比较薄弱,有的人经过半年到一年的“突击培训”考入大学;有的人甚至完全没有接触过声乐学习,以其他民族乐器或西洋乐器为主专业考入大学。根据各学校情况的不同,声乐课程在本科一、二年级往往采用一对二、甚至是一对多人的小组课形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弥补高校扩招后师资紧缺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使教学资源能够合理利用,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然而,小组声乐课程虽然从形式上看可以弥补诸多不足,却没有从本质上改善高校声乐课堂中产生的问题。在传统音乐教学中,学生往往习惯被动地学习知识,不会主动进行思考,不能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日积月累,就会对声乐课失去应有的兴趣。另外,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性比较明确,认为选择师范院校教育专业的原因,就是为今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打好基础,因此对于声乐的专业要求并不高。相对而言,他们更加热衷于学校的各种社团、比赛、晚会编排等活动,并认为这样对于日后的教学质量、组织能力的提高会有所帮助。因此,学生花在声乐方面的时间少之又少。然而,声乐是一门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微见成效的学科,虽然教师在课堂上用各种方法调整学生的声音,但课后学生却不练习、不巩固,使得声乐专业水平难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受到打击。

二、将重唱教学引入高师声乐课堂

如何才能将高师声乐课程变成教师与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的课堂,如何提高声乐课程在高师教育中的实用性,是亟需解决的问题。重唱,是声乐演唱的形式之一,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演唱表演者,根据自己所担任的声部演唱同一乐曲。浅层次和低难度的,可以是对唱、齐唱、轮唱,也可以是歌曲简单的和声组成;深层次和高难度的,在歌剧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有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五重唱等。几个不同的角色按照各自特定的情绪和戏剧情节同时歌唱,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如歌剧《弄臣》中知名的四重唱、《塞维利亚理发师》中的六重唱等。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与研究,认为将重唱教学引入高师声乐课堂,可以弥补目前声乐课程的许多弊端。首先,从形式上看,将“重唱”运用于高师声乐课堂,可以打破声乐教学一直以来以独唱为主的演唱形式,多人参与、团队合作,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声乐在“发声方法论”上的束缚,从而协调各发声器官的配合,做到“以情带声”。教师在此基础上略加指点与提醒,可大大提高歌唱的效果。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发声时,应尽量避免把学生引入“发声方法”的禁锢中,应该使用“旁敲侧击”或是比喻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感受正确的歌唱情绪。比如,在气息练习中,有的教师强调“气息下沉”,反复让学生关注气息的运用,反而会造成学生歌唱状态僵硬、不灵活,适得其反。其实,歌唱气息是歌者本身就有的基本发声状态,歌唱实际上需要找到一种适合的歌唱情绪,情绪有了,状态自然就会兴奋,气息运用就可达到要求。同时,学生一旦提高了兴趣,就会在课后勤加训练,有助于巩固教学成效。其次,从教学效果上看,要想在重唱中完美配合,每位学生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重唱”这一演唱形式对于学生的音准、节奏等音乐素质都提出了严格要求。每位学生要倾注所有的力量来配合其他学生,因为一点点音准、节奏的错误就会影响到整个团队的歌唱进行与声响效果。这在一定强度上训练了学生的整体把控能力。另外,从实际情况看,有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看到教师给其他学生布置咏叹调等大作品,希望教师也为自己布置大歌。遇到此种情况,教师一方面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明白声乐“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教导学生耐心打好基础,正确把握大作品,避免产生高音喊叫、喉位不稳定等发声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明确将重唱教学引入声乐教学的方式,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的增强,可有效避免学生之间“攀比歌曲作品大小”的问题,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习声乐,最终形成正确的歌唱评估体系。再次,从实际运用上看,重唱作品由易到难不等,可以适用于各种程度的学生。最基础的作品包括《对花》《河边对口曲》等;稍有难度的作品包括《洪湖水浪打浪》《阿拉木汗》等。对于声乐基础好的学生,可以为其布置《举杯吧朋友》《猫之二重唱》等作品。将重唱教学引入声乐课堂,可以契合高师声乐教学应该分层次的需要,同时,每一首重唱作品经过训练,都可以直接搬上舞台。这不仅打破了“独唱”这一表演形式只能给少数学生提供登台表演机会的现状,而且可以避免学生的怯场心理,体现教育的公平,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将声乐教育用到实处,为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声乐教学引入重唱形式应注意的问题

在声乐教学实际操作方面,如何将重唱引入高师声乐课堂是个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在授课模式方面进行调整。首先,要采取“一对一”的单独授课与“一对多”的集体授课穿插交替进行的上课形式。“一对一”的单独授课重在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发声状况进行调整。由于每个人的发声器官各具特色,因此教师对于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十分必要。但在授课中,教师应将个别授课融入到集体授课之中,以集体授课为主,个别授课为辅。“一对多”的集体授课,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把学生分成二至多人不等的小组来进行授课。在上课时,教师首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一些共性的集体“开声”练习,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重唱作品的学习与演唱。而演唱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歌唱情况对个别学生进行发声上的单独辅导,其他学生可以继续练习重唱作品,也可以听教师授课。这种做法类似于短时间的“教学观摩”,一方面,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针对发声问题,学习如何进行日后的教学,这充分体现出高师教育的“师范”特征。其次,将重唱教学引入声乐课堂的教学模式,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对学生的学习程度和音乐基础进行准确的把握。有的学生性格活泼开朗,喜欢与别人交流,教师容易掌握其发声感受,从而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有的学生比较内向,缺乏自信心,教师要更加细致与耐心,鼓励学生,帮助其建立自信心,引导他在声乐学习中敢于表达和表演。另外,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状况的同时,还必须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例如可在时间上进行调整,把几节课结合在一起,并让个别授课与集体授课交替进行,以适应教学的需要,保证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将重唱教学引入高师声乐教学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近几年,已有不少高校教师开始尝试在声乐教学中采用“重唱”的形式,并且取得了相应成效。但无论是从教学大纲,还是从教材运用方面,这一教学模式还缺乏权威性的指导。笔者期望经过专家的认证和实践考察,可以让“重唱教学引入高师声乐教学课堂”的方式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华东出版社,2003.2.[2]马腊费奥迪.卡鲁索的发声方法[M].朗毓秀,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3]唐琳.声乐教学泛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4]程淑安.声乐与教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5]徐颖.民族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开设重唱课的可行性[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6).[6]区洁.新体系下高师音乐教育声乐重唱实验课程探索[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1).[7]董雷.重唱教学在艺术院校中的“灵魂”地位[J].大众文艺,2015(8).

第二篇:将音乐剧引入课堂

将音乐剧引入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内容摘要】:

让学生了解音乐剧,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贯彻新课程标准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在教学上本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的理念,围绕着音乐剧开展音乐活动。通过学生主动的探究学习、排练、表演音乐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过去“被动的学”成为现在“主动的演”,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表演才能和创造才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关键词】:音乐剧 培养 创新能力 【正 文】:

音乐情景剧是综合艺术实践课,它涉及音乐(声乐、器乐、音效)、舞蹈(中外、民族、现代)、美术(图画、布景、道具、服装、化妆、制作)、戏剧(表演、道白、情节、矛盾、冲突)、文学(剧本、语言、朗诵)、曲艺、笑话等学科领域。是综合性很强的戏剧艺术形式。近几年来,音乐情景剧正逐步从剧场走进校园,如:艺术节增加了校园剧的比赛项目。虽然,音乐情景剧是一种很受学生喜爱的戏剧形式,但是,现有的资源十分匮乏,师生迫切需要好的音乐剧本。那么,充分发挥师生的创造性思维,将课本中的可用素材改编成音乐情景剧剧本,就显得尤为重要,对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具有重大意义。音乐情景剧引入课堂,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活动与中学音乐教材有机结合,使音乐课堂教学传统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的音乐教学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全过程。”而将儿童音乐剧“小型化”,因地制宜地结合新教材进行创作、改编,并把演出、评价的全过程引入课堂教学,是学校音乐课堂教学、艺术课堂教学改革一个非常可行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尝试。

通过一个阶段的教学实践,师生们对音乐剧的知识从一无所知到略知一二,从看别人表演到自己表演,这个过程使师生共同体验到了其中的乐趣,既增长了知识、也增进了友谊,有很大的收获。

(一)激发兴趣,引领学生走“近”音乐剧

音乐剧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既新鲜又陌生的领域,开学初,当老师在课堂上将开展音乐剧的研究和学习的的想法告诉大家时,学生的表情是很茫然,但是又充满了好奇,他们不知道音乐剧到底是什么,我们要怎么学……

于是,老师采取以下方法,帮助学生解决了一系列的问题。

1、深入学生,调查研究

开学初,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音乐剧相关知识的调查问卷。通过对数据的统计,有80%以上的学生不知道,不了解,没接触过音乐剧,但是却表现出了极大地兴趣,都表示想要了解它。

2、发动学生,查阅资料

结合调查问卷的结果,我们开始让学生自己先搜集一些与音乐剧的起源和发展有关的资料,观看著名的音乐剧的录像,如美国著名的音乐剧《猫》、《音乐之声》《悲惨世界》等。通过了解,学生们知道了很多与音乐剧相关的知识,并对自己参与学习和表演音乐剧充满了信心,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3、观摩学习,深入了解

观看音乐剧《猫》、《音乐之声》、《悲惨世界》等的片断,让学生归纳出音乐剧包括的艺术形式。(如:唱歌、舞蹈、对白、故事情节、服装道具、场景、表演动作……)以及表演音乐剧的排练步骤等相关的知识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二度创作,引领学生走“进”音乐剧

音乐剧的排练过程,也是对文学作品的二度创作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要将自己的想法体现在作品中,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次很好的机会。

1、搜集剧本,修改完善

当学生跃跃欲试想要参与表演音乐剧时,剧本的选择成了首先面临的一大难题,于是,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供学生选择:

1、可以请语文老师,结合语文教材或文学作品(小小说),改编成课本剧的剧本

2、找名剧的片段或从网上搜索一些原创作品

3、请家长帮助找(写)剧本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学生们找来了很多的剧本,但是有一些,不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需要进行修改和加工。

2、组织成员,成立剧组

剧本确定后,学生们根据剧本的需要,成立了一个个剧组,每个剧组有专人负责。大家积极地熟悉剧本,认领角色,为排练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表演展示,汇报成果

学生们将自己搜集有关音乐剧的材料(剧本、相关资料、歌曲、伴奏、道具……),自己组织人员、自己排练,老师适当给与指导。通过排练,七年级六个班都排练出了自己喜欢的节目。并分别利用课上时间进行了展示,并且录制了下来。七一班《美丽的五彩裙》、(团结友爱主题)、《白雪公主》(英语音乐剧)、《二顾茅庐》(新编)、《凝聚每份爱》(互相帮助)。八二班《野天鹅》(童话故事)、《灰姑娘》(童话故事)、《白雪公主》(新编)、《小草》。七三班《完璧归赵》(历史故事)、《快乐的童年》、《三只小猪》(童话故事)

通过排练,学生学会了许多课本以外的歌曲,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同时,各方面的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表演能力的提高——通过排练音乐剧,学生最大的收获就是锻炼了自己的胆量。有些学生平时在课堂上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要求他发言时,声音也很小。通过反复的排练,表演,修改,再排练、再表演……反复几次后,胆量越来越大,声音也越来越洪亮,加上老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学生从开始的胆怯到最后的落落大方的表演,这是一次质的飞跃。同时也满足了一些喜欢表演的学生的愿望,有了很大的成就感,对自己更加自信,为今后的人生打下了良好 的基础。鉴赏能力的提高——通过观看录像和别人的表演,相比之下,学生能够指出不足,找出优点,无形当中提高了学生的鉴赏水平。组织能力的提高——每个小组的负责人,通过组织排练,提高了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三)自编、自导、自演音乐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得到升华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表演音乐剧的活动,对音乐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积极性越来越高,下一个阶段,将进入自编、自导、自演的阶段。自编:就是让学生结合音乐教材的内容,创编出能够反映一定思想主题和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剧本。如学生们为《我是少年阿凡提》一课编写了剧本。剧本反映了环保的主题。另外,结合08年汶川大地震,学生们根据媒体上介绍的在地震中老师如何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学生的感人事迹,创编了一些有价值的剧本。自导:学生们自己组织人员,将自己编写的剧本进行排练,学生们既是演员又是导演,在排练的过程中,互相指导,共同进步。自演:学生利用音乐课时间,对这些剧本进行了修改和排练,并录像。如:学生们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音乐童话故事《彼得与狼》的表演。学生自备了道具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头饰,自编了与角色相符的动作,跟随音乐的发展,进行充满想象力的表演。学生们的表演,将自己的天分充分表现出来,涌现出了许多具有表演天赋的人才。如:原泉饰演的大灰狼张牙舞爪,左扑右跳,非常逼真;张叠一同学模仿老爷爷走路,生气,唠叨也非常形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将学生对音乐剧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又一次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出乎意料,有90%以上的学生表示对音乐剧的学习很感兴趣,并且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很有价值。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师生们对音乐剧的知识从一无所知到略知一二,从看别人表演到自己表演,这个过程使师生共同体验到了其中的乐趣,既增长了知识、也增进了友谊,有很大的收获。我们将学生对音乐剧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又一次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出乎意料,有90%以上的学生表示对音乐剧的学习很感兴趣,并且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很有价值。

(一)兴趣上:提高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以前,学生大多喜欢音乐,但是不爱上音乐课,分析其主要原因,就是教材不能够吸引学生,有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如:有些歌曲还是很久以前的老歌,虽然很有教育意义,但是曲调缺乏现代感,在当时还可以满足人们的欣赏要求,而现在,流行的音乐到处可以听到,学生自己就可以学到很多的流行歌曲,所以,教材上的歌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所以,造成了这种喜欢音乐但是不爱上音乐课的后果。而自从开展了音乐剧进课堂的教学内容以来,学生们解除了很多国际上先进的东西,开阔了音乐的视野,他们发现:原来音乐课的学习不只是学习书本上的内容,还要学习很多书上没有的音乐知识,于是他们越来越爱上音乐课了。

(二)知识上:使学生从对音乐剧一无所知到略知一二:

开学初,当老师在课堂上将编排音乐剧的想法告诉大家时,学生的表情是很茫然,但是又充满了好奇,他们不知道音乐剧到底是什么,我们要怎么演……

于是,我就让学生搜集有关音乐剧的起源和发展的资料,观看著名的音乐剧的录像如美国音乐剧《猫》、《音乐之声》等。通过了解,学生知道了什么叫做音乐剧,并对自己表演音乐剧充满信心。通过排练,学生开阔了音乐视野,学会了许多课本以外的歌曲,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三)能力上: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展示学生自我:

1、表演能力——通过排练音乐剧,学生最大的收获就是锻炼了自己的胆量。有些学生平时在课堂上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要求他发言时,声音也很小。通过反复的排练,表演,修改,再排练、再表演……反复几次后,胆量越来越大,声音也越来越洪亮,加上老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学生从开始的胆怯到最后的落落大方的表演,这是一次质的飞跃。同时也满足了一些喜欢表演的学生的愿望,有了很大的成就感,对自己更加自信,为今后的人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例如:我知道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音乐童话故事《彼得与狼》的表演。学生自备了道具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头饰,自编了与角色相符的动作,跟随音乐的发展,进行充满想象力的表演。学生们的表演,将自己的天分充分表现出来,涌现出了许多具有表演天赋的人才。如:五三班原泉饰演的大灰狼张牙舞爪,左扑右跳,非常逼真;五二班张叠一同学模仿老爷爷走路,生气,唠叨也非常形象。通过表演,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鉴赏能力——通过观看录像和别人的表演,相比之下,学生能够指出不足,找出优点,无形当中提高了学生的鉴赏水平。例如:在欣赏美国音乐剧《猫》时,学生被剧中出现的各种猫的形象以及优美的音乐深深吸引,从而,对音乐剧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

3、组织能力——每个小组的负责人,通过组织排练,提高了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四)、人际关系上: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通过排练,学生亲身体验了从找剧本、分角色、背台词、排练、表演、道具的准备……整个过程,仅靠一两个人的力量是远远够的,要靠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再排练的过程中,大家还要友好相处,发生了矛盾要尽快解决,否则就会影响排练的进度,就会落后于别的组。所以团队精神很重要,只有团结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五)信念上:懂得成功来之不易,需要付出和努力:

平时通过影视节目,学生看到演员们的表演非常羡慕,感到他们很风光,自己也想有朝一日像他们一样。通过一个学期的排练,学生深刻体验到了演员的辛苦和成功的来之不易。也深刻懂得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明白了任何一点成绩的取得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才行。再排练的过程中,他们也曾为一个细节不知如何处理而苦恼过,有时甚至想要放弃,但是最后他们还是坚持下来,重新振作了起来,继续排练。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终于完成了任务,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并且在丰台区校园剧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的成绩。

总之,学生参与编排音乐剧,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一次尝试,学生对音乐剧进课堂的活动感觉很好,非常喜欢。他们觉得,通过排练不仅增长了知识,还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通过汇报表演,学生增强了自信心,锻炼了胆量,使学生在欢乐中长大。

第三篇:-将多种艺术形式引入课堂的实施研究

将多种艺术形式引入课堂的实施研究

美术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它包含学生的美育教育、绘画能力培养及工艺制作能力锻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绘画能力培养及工艺制作能力锻炼,还应加入美育教育以美术艺术为手段让学生在学习和欣赏中性格、思想、情操乃至意志受到感染熏陶,从而达到育人无声的德育效果。美术欣赏课是学校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质、修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扩大美术视野审美教育外思想品质和个人素质教育培养,使学生的身心能够健康、全面发展,并拥有多姿多彩、积极向上的生活。

本学期在美术欣赏课当中,好多美术作品,给人的感觉比较理性。学生年龄小,阅历不深,决定了他们欣赏的层次较浅,不能理解分析感受作品。针对这一情况,为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持久热情,除了介绍作者外,再介绍与作品相关的背景,往往能使学生对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欣赏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时,着重介绍范宽在画这幅画时以客观而且是从整体地去描绘自己所熟悉的北方地区的自然景物,采取大山大水的全景式构图。《溪山行旅图》画了作者常年生活的西北关中一带的雄壮山景,雄奇峻险、气势磅礴的大山满满地占了大半个画幅,大山之下溪涧曲折,山路平阔,从半山腰处直泻而下的一线飞瀑和路口的几乘车马使雄壮奇伟的自然景色更富有生命力。作者虽然在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中包含着画家对这些景物的思想情感和理想,但更主要的还是在忠实地、客观地描绘自然,即追求形似为其主要特色。中国山水画在要求真实地描写自然景物的同时,又要求很大的概括性,所以画中所体现的意境富有深厚的内容,给予人们的审美感受也是宽泛、丰富的。它不表现出也并不使观赏者联想起某种特定的或比较具体的诗意、思想或情感,却仍然表现出、也使人清晰地感受到那整体自然与人生的牧歌式的亲切关怀。在这种好像是纯客观的自然描绘中,表达了一种生活的感情和人生的理想。通过这些语言文字的描述启发、音乐以及画面配合等多种手段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增强了热爱祖国山河的热情,丰富了他们的艺术想象力,让他们学会了在无限广阔的天地里,展开创作的双翅自由飞翔。在欣赏徐悲鸿的作品时,重点围绕“生活清贫”、“刻苦钻研”、“追求真谛”几个方面来介绍画面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徐悲鸿在青少年时期,跟随父亲学画、卖画,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五四”运动前夕,经过刻苦努力,他获得了到日本、欧洲学画的机会。在国外,他努力探索、学习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优秀绘画传统技巧。回国以后,徐悲鸿从事美术教育,逐步形成一个明确完整的美术教育体系,在教学中强调师德造化,重绘画基础训练和创造性。抗日战争前后,徐悲鸿创作了很多洋溢着爱国热情的好作品,抒发了对反动统治者的愤懑和对受压迫人民的同情,表达了促使民族复兴奋起救亡的热情。在全国解放前夕,他拒绝随国民党南逃,和进步教师团结一起,保护学校,迎接解放。全国解放后,徐悲鸿被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并被选为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他拥护党的文艺方针,带病深入生活,创作出许多反映人民生活的作品。徐悲鸿的作品中最突出的是那些奔驰无羁的马,更重要的是他的借物喻情,人们从画面上不仅看到了马的各种动态,还从中感受了作者对国家、对民族命运、对生活的忧喜哀乐之情。通过对徐悲鸿这些人生经历的介绍,向学生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后,再通过声情并茂的课件演示或图片、录像等手段,让学生欣赏他的作品,这样效果就不一样了,就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作品的内涵,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所要表达的环境,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欣赏教学中,教师注意引导,就能给学生一片绚丽的天空,学生就能插上想象的翅膀,成为创造的主人。但教室、教材、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优秀的欣赏课应既注重教师讲课,突出授课的主要性;有更要注重学生欣赏,突出活跃性。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加以补充和适当的取舍,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综合运用,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知识理解和巩固,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篇:将对联引入课堂

将对联引入课堂,把乐趣还给学生

龙潭中学 彭勃

近年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已成为备受关注的教学热点话题。的确,高效的课堂会使学生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和优良的学习成绩,同时也能让我们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事半功倍,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环节就更应该做到精益求精,把重点放到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来。我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过程就会变被动为主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便会大大提高。

我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我将对联引入了课堂,发现学生们对这种既古老又特殊的文学形式饶有兴趣。一年多下来,班里已有不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整理天下名联,有的同学甚至还结合具体情境自己创作对联,这不但训练了语感,提高了语言表达技巧,更让他们对语文课,尤其是古诗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联也称楹联,是我国极富情趣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汲取了诗歌的凝练,词曲的灵巧,自成一体,被称为“诗中之诗”。正是因为它具有这种独特魅力,使其不仅在民间广为运用,而且在语文教学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联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底蕴,拓宽语文学习途经,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将对联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对人物、背景的认识,并能与作者情感产生强烈共鸣。例如在教授《蜀相》这首诗时,我引用了南阳武侯祠的一副对联:“收二川,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这副对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光辉业绩,短短几十字,代替了繁冗的人物介绍,化繁为简,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此联为嵌数联,出句嵌入了从一到十全部数字,学生们看后兴趣大增,纷纷抄录下来。这中间除了有对楹联创作者的钦佩,还包含了对诸葛亮光辉而又传奇的一生的崇敬,进而与诗人杜甫所抒发的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产生共鸣。对联的引入使这堂课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将对联运用在语文教学中,还有助于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概括和把握。鲁迅在《祝福》里描写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在他的书房里,壁上挂着朱拓的大“寿”字,挂着陈抟老祖写的对联,一边已经脱落,松松地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写的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那半副对联写得是什么呢?”我讲到此处时学生们急切的问道。我说:“此联语出朱熹《论语集注》。朱熹在《季氏篇》中‘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语下分别注云:‘事理通达而心气和平,故能言’;‘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话音刚落,学生们异口同声的说出了答案:“品节详明德性坚定。”鲁迅先生为了刻画“鲁四老爷”这一典型人物,采用注语作成了这副对联,配上案头一堆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和一部《四书衬》,虚伪的封建卫道士形象立刻就鲜明起来。对联的引入,使我在分析“鲁四老爷”这一典型形象时节省了不少时间。将对联引入课堂,技能提高学生们的文学修养,又能增加他们的历史知识。在讲授杜甫的《登岳阳楼》一诗时,我向学生们介绍了洞庭湖畔岳阳楼上清代窦序撰题的对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吏耶?儒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怅然而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杨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此联出句,提到杜甫及其《登岳阳楼》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提到范仲淹,他在做秀才的时候就主张“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毕生身体力行;提到宋仁宗庆历年间的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他在任时兴办了不少事情,其中之一就是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作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还提到了传说中的仙人吕洞宾“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的故事。上联还引用了唐代诗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句。范仲淹、滕子京、陈子昂以及他们的诗句、功业都是学生们已学过的知识,这副对联起到了温故知新的作用。此联文字不算长,内容却如此丰富,留给学生们细细琢磨,不是既能增加文史知识,又能得到艺术享受吗 ?

在教学中,我建议学生依据课文内容从多个角度创作对联来进行评点:既可以对课文作全面的概括,也可仅就自己感受最深刻的一点作出概括;可以一篇课文单对,也可用两篇课文分作上下联,还可以一篇课文作几联。学生自由撰写,激扬文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宋词单元教学结束时,有同学撰写一联:“柳三变杨柳岸边,感伤晓风残月;苏东坡沙湖道中,任凭烟雨一蓑。”;新年联欢会时,恰逢临近四科会考,同学们创作了一副对联张贴在班级门口,上联是:“课堂里不求人人开窍”;下联是:“考场上惟愿个个过关”。对联讲究用词、修辞、节奏和韵律,对语言感知能力的要求很高。对联创作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为一个字、一个词而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为使联句工稳而反复斟酌,再三修改。学生徜徉在这种高雅而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受益匪浅,对优秀的对联大都能过目不忘当场背诵。将对联引入课堂不仅延伸了课堂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了他们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了情操,丰厚了气质。

寓教于乐是教育教学的至高境界,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是我们当代教师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追求的目标之一。对联具有文字游戏的特点,对联教学能使学生学得愉快,使学习的过程充满体验的乐趣,在提升他们语文素养的同时,也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第五篇:声乐教学歌唱思维研究论文

【摘要】声乐作为当代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形式,逐渐受到各大高校的教学重视。在声乐教学内容中,学生的歌唱思维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让学生对音乐的发展历程和进化史有初步的了解,掌握自身的歌唱思维运用实际,合理地引导学生,掌握实质的训练技巧,让学生掌握重点音乐的理论基础,学会怎样和声、怎样唱歌、怎样把握好每一场表演的节奏。本人根据多年的声乐表演经验,对高校模式下声乐课堂的教学形式,以及如何提高学生歌唱思维意识的策略做一些深层次的探究。

【关键词】高校;声乐;歌唱思维;教学声乐

和一般的歌唱的形体训练时,需要教师做好引导作用,让学生更注重自身的情绪管理,把握歌唱的节奏,用心感受每一首曲调的温度和艺术气息,找到自我的表演感觉,有效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理解力,让学生主动爱上音乐,让学生明白和掌握基础的声乐技巧,不断提高歌唱能力。

一、加强声乐理念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歌唱意识

在练习声乐时,教师要加强声乐理念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歌唱意识,就要训练学生的唱歌基础能力。首先,歌唱的呼吸。呼吸在歌唱中极为重要,唱歌的“换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把这个过程做好了,才能找到唱歌的感觉,全身心在放松,呼吸做好了,每句歌词都能理得很清楚,歌唱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许多应用软件都能帮助学生练习“换气”,比如“唱吧”、“全民k歌”等,这些都是极好的练习换气的歌唱软件,可以鼓励学生在自己的电子产品上下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训练,放松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音色的感知和增加学生的歌唱兴趣。吸气主要用到的是“闻花式吸气”,对于学生刚接触到声乐,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训练,而且很多同学的音乐基础不同,肺活量也不一样,在训练音准时,容易吸气浅,肩部与胸部同时上提,降低了音色的效果,为了防止这个现象出现,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训练质量,让学生在日常说话和唱歌时就要注意换气的节奏感,形成一种唱歌意识和习惯,才能在真正表演时找到自我感觉,充分发挥实质的歌唱技巧。日常训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坚持的是让学生回家体验平躺在床上或者地上都能做这个练习,方便学生进行训练和提高,随时随地都能训练“换气”这个唱歌基础的过程,为更难的声乐学习做准备。

二、完善课堂的歌唱训练模式,鼓励学生自主训练

“气流的交互”也是声乐练习中一个重要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完善课堂的歌唱训练模式,鼓励学生自主训练,在唱歌时尽量用口、鼻垂直向下吸气,做好呼吸的节奏,调整好合适的气流交互过程,将气吸到肺的底部,保证每次发声都能顺畅,以至于吸入气息时使下肋骨附近扩张起来,全身肌肉能都协调配合声部发声,腹部方面,横膈膜逐渐扩张,为换气做全面的基础保证,使腹部向前及左右两侧膨胀,在日常训练中就要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才能适应正规的歌唱舞台表演形式。声乐的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端正身姿,找到自信,更好地适应生活。因此在唱歌时,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背部要挺立,呈现亭亭玉立的状态,不曲弓驼背,而且脊柱几乎是不动的,主要靠腹部的力量和声带发声。只有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歌唱能力的训练力度和教学,才能让学生逐渐适应声乐的演唱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合适的演唱规律,把握自己的声带特征,提高自己和展现自己的实际能力。

三、引入声乐的经典曲目,培养学生的歌唱思维

教师要在训练的过程中引入声乐的经典曲目,培养学生的歌唱思维,让学生体验经典乐曲的魅力和艺术形式,才能达到很好的训练效果。比如五月天的《倔强》、陈奕迅的《k歌之王》等都是极具旋律的经典歌曲,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比拼,从这些歌曲中找到换气规律,发现歌曲在演唱时需要注意的方向和节奏,从歌曲中找到舞台表演的感觉,增强自信心。在唱歌时,学生能明显地感觉好像腰部长粗了,这就表示腹部是配合声带进行“发声”的,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歌唱中,才能感受到这个力量。教师要训练学生,在日生活中体验这种感觉,当平躺着的感觉找对了,就能形成惯性思维意识,在站起来做这个吸气的动作时,也就更有把握了。而且呼气的频率也能靠日常的训练来提高节奏感。唱歌者在用气时,仍要保持吸气状态,这些都是学生日常训练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经常去KTV这种练习唱歌的地方,既能调动学生的练习兴趣,也能锻炼学生的唱歌思维意识,让学生在练习时更专注,更有信念感。

总而言之,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实质的训练技巧,找到舞台的感觉,合理地规划高校音乐的教学策略,对音乐课堂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满足学生的音乐求知欲,加强声乐理念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歌唱意识,并不断地完善课堂的歌唱训练模式,鼓励学生自主训练,逐步引入声乐的经典曲目,培养学生的歌唱思维,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独特魅力和触发听觉感受,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铁.高校声乐教学中歌唱思维的培养和运用[J].山东工会论坛,2015,(3):12-15.[2]徐龙.声乐教学中歌唱思维的培养[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5,(6):26-28.

下载将重唱教学引入声乐课堂的研究论文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将重唱教学引入声乐课堂的研究论文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研究论文

    摘要: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是建立在传统文化、戏曲、民族等基础上,大胆借鉴西洋唱法融合而成的音乐艺术,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而且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本文从高校......

    将源头活水引入作文教学

    将源头活水引入作文教学 提起作文,不仅学生认为不容易,我们老师也常常为作文的指导叫苦不迭。今天,我就如何有效地指导孩子的写作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

    声乐教学舞台表演能力研究论文

    摘要:高校音乐特长生的声乐教学是非常严谨的,要求有严格而又科学的训练方法,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的舞台表现能力,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歌唱的技能技巧与尽情的在舞台上表演,发挥自......

    将网络资源引入Excel函数课堂的教学实践反思

    将网络资源引入Excel函数课堂的教学实践反思 [摘 要] 网络资源的日益发展为我们提供了碎片式的教学视频资料,而Excel函数部分由于其功能强大,为数据的计算、处理等带来了很大......

    如何将翻转课堂引入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论文

    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当前由教学实践所催生出的各种新兴的教学理念都有机会在课堂活动中得以实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种独特的课堂教学......

    将传统折纸艺术引入小学美术课堂

    《将传统折纸艺术引入小学美术活动课》 课 题 报 告课题组成员名单 组长:郑荣生 副组长:蒋建斌 凌武生执笔:黄更山 成员:黄更山 宋新苗 吴权昕 陈 芬周小辉 唐建新课题单位:兰......

    关于初中歌唱教学中有效引入声乐教学法的实践研究

    关于高中歌唱教学中有效引入声乐教学法的实践研究 武威 七中 李红庆 一、 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课题研究背景——新旧理念的冲突,知识技能与审美情感的较量 新课改所倡导......

    将心理咨询技术引入职场基本能力教学的实践研究

    将心理咨询技术引入职场基本能力训练课程的实践研究 中华职业学校朱燕 【摘 要】中华职业学校的职场基本能力训练课程倡导教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活动帮助学生自我完善,这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