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谐社会师生关系的认识与实践》
《和谐社会师生关系的认识与实践》
课题研究信息
第 14 期
———————————————————————————
2010年10月31日
本期要目
【校际交流】
▲七省七校银川再相聚,城东人宁夏展风采 ▲相约古都,品味经典
▲“2010年海峡两岸科学教育论坛”活动后记 【研究动态】
▲名师工作室示范活动系列一 —— 向40分钟要效率
▲海陵区小学语文教师“三个一”读书竞赛活动在我校圆满举行▲“全国七省七校小学教育发展联盟活动”学校小结会圆满成功 【在线研讨】
▲学身边的语文,享生活的乐趣 【博客采风】
▲和他们一起的日子 【好书推荐】 ▲《让学生主动说心里话--名师最有效的沟通艺术》
【校际交流】
七省七校银川再相聚,城东人宁夏展风采
2010年9月26日下午,第七届全国七省七校小学教育发展联盟研讨会开幕式在宁夏宁夏银川二十一小湖畔分校举行。作为结盟学校之一,我校代表在陈岚校长、魏斌书记的带领下参与了本次活动。
27日下午,21小体育馆内歌声激荡、快乐飞扬。王莹莹老师在这里向七省七校的同行们展示了一节音乐课——《都市变奏》。课后,宁夏教育厅音乐教研员汪芳对该课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28日上午张敏老师在河畔分校的多功能厅执教了语文课《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张老师以“回归生活”为课堂教学理念,以生活中最平常的交流方式——对话,层层深入,让师生在语文课堂上品读、交流、合作,明晰课文的语言内涵,探究语文的“生活化”,进而促进了学生的灵动发展。课后宁夏教育厅语文教研员马兰老师给予这堂课高度的评价。
28日下午乔青山副校长和张燕老师在两个分会场参与了管理论坛和班主任论坛。在和台上,我校现充分展会领导和 活“中华风
联谊学校同台竞技、交流切磋的平代表凭借充分的准备和出色的表示了城东人的整体素养,赢得了与老师们的高度赞许。
动结束后,全体与会代表在银川情园”举行了联谊活动,来自七省七校的老师们共同欢庆本次活动的圆满结束,并期待着下一次的相聚。下一届活动的承办学校四川大学附属小学的校长老师们向大家发出热情的邀请:成都欢迎您!
(教科室
撰稿)
相约古都
品味经典
——走进名师,聆听“现代与经典”
10月22日至10月24日,我校来自教学一线的六位语文老师踏上南京这片丰厚的土壤,有幸参加了以“新知识、新体验、新平台、新境界”为主题的“第十一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
众多大师,各具风采;真实课堂,睿智引领:陈金才老师的沉稳大气,王崧舟老师的自我挑战,周益民老师的智慧灵动,林莘老师的美丽才气,薛法根老师的质朴平淡,孙双金老师的深刻睿智,赵志祥老师的文才激情……
三场报告也是精彩纷呈:吴永军老师的《有效提问》,引导我们提高教学的技巧;韩兴娥老师的《走上阅读快车道》,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孩子丰富的阅读;薛瑞萍老师的满腹诗书,吟诵引领,更使我们明白语文老师肩负的责任!
闻名遐迩的六朝古都,美丽圣洁的百年校园,飘散着浓重的人文气息。回味精彩无穷的经典,托起心中梦想的翅膀:让教育人生更绚丽!
(倪粉华 撰稿)
“2010年海峡两岸科学教育论坛”活动后记
10月22日上午,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办,南京市教育局、白下区教育局协办的“2010年海峡两岸科学教育论坛”在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举行。来自海峡两岸300多位科学教育方面的领导、专家和教师参加了活动。论坛上,两岸科学教育方面的专家:台北教育大学自然科学系熊召弟教授、台湾大学王美芬教授、新竹教育大学数理教育研究所施惠教授、南京大学天文系萧耐园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张俊副教授、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科学教研员卢新祁先生等十多位在海峡两岸科学教育界的著名专家,分别献上了内容精彩的演讲。
本届活动给我打开了一扇窗,一扇认识科学教育教学真谛的心窗。
(朱志桂撰稿)
【研究动态】
名师工作室示范活动系列一 —— 向40分钟要效率
为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引领辐射作用,10月22日下午,我校名师工作室领头人吉桂凤主任为全校英语教师执教《6A Unit4 Review and check》示范课。
吉主任将三个单元的知识重点自然串联起来,知识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重、难点逐个击破。整节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每个环节的设计都紧紧围绕了教学目标,课堂上,吉主任教态形象、风趣、自然,学生反应积极,课堂气氛很融洽。竞赛和口头表扬的方式激励了学生生的积极性。通过师生之间、生有了更多的将所学内容转本节课简洁的教学设扎实的语言训练,反映了吉学方案设计有层次、有坡度,充分发挥了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化为语言表达的机会。计、务实的教学过程、主任深入钻研教材,教简洁平实,易学易仿。
(程立
我校陈娟老师获得第一名
撰稿)海陵区小学语文教师“三个一”读书竞赛活动在我校圆满举行
9月26日下午,海陵区小学语文教师“我与经典有约”“三个一”读书竞赛活动在我校拉开帷幕。来自区内各所小学的14名语文教师参加了角逐,比赛现场可谓精彩纷呈。选手们深情的诵读、生动的感言、自然大方的现场交流,加之动听的音乐、优美的画面,给与会者奉献了一场视听盛宴。
“三个一”竞赛活动内容为现场进行读书知识的抽答、诵读一段课外阅读经典、自谈阅读经典感言,即“一次知识选答、一段经典诵读、一则阅读感言”。
比赛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评委由各校分管语文教学的负责人担任,采取活动与评委打分、算分同时进行的方式。会后,评委在场,随即决出了名次。我校陈娟老师参加了比赛,她凭借自己的实力和表现,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陈艳 撰稿)2004~2010“全国七省七校小学教育发展联盟活动”
学校小结会圆满成功
10月19日下午,我校在六楼报告厅举行了“全国七省七校小学教育发展联盟活动”学校小结会。本次活动由学校名师工作室策划组织,王晓云副校长主持,2004-2010年参与活动的教师、名师工作室成员和有意今后参与此项活动的教师参加了小结会。
首先,王校长简介了“全国七省七校小学教育发展联盟”组建的初衷、发展的过程,介绍了历届参与的人员以及地点。第二板块主要由历届参与老师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陈红芳老师、张敏老师、王文静老师、张燕老师、乔青山校长等精彩、深情、鼓动的发言,让所有教师信心倍增,激起了参与的热潮。
魏书记对参与宁夏银川活动的教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对有意今后参加“七省七校”活动的教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要有热情、有才艺、有口才、有勇气、有共识;要关注学科,关注课程;要善于把握机会,不懈追求。
最后,陈校长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第一轮的体会:感动、变化和希望。感动于一批睿智、执着的校长,有着共同的教育理想和追求;七年中,参与教师的推荐方式从指定到校内选拔,内心感受从自卑到自信,评价从不起眼到专家领导的高度赞誉,这样的历程和变化是不断努力的结果;能者把握机会,庸者丢失机会,智者创造机会,希望教师好好把握。
虽然天色已晚,但大家意犹未尽,因为此时此刻,每个人心中都点燃了希望之火,心中都有努力前进的方向。“全国七省七校小学教育发展联盟”活动留给我们许多美好的回忆,更带给我们美好的憧憬,与会教师都对明年川大附小的再相聚充满了期待。我们相信,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团队,城东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张小琪 撰稿)
【在线研讨】
学身边的语文 享生活的乐趣
10月29日上午第三节课,四年级组的顾梅老师为我校和大冯中心校的语文老师上了一节语文综合性学习示范课——《马路边的语文》。顾老师把语文 学科课程与语文活动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打开了生活语文的源头活水。构建了自主式、开放式、合作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主题帖:
研讨话题:
1、说说您听课后的收获和随感,可就课堂上的某一个亮点或不足之处谈谈自己的看法。
2、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的意义是什么?
3、语文综合性学习给学生带来了什么?
4、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校本教材的开发,您有哪些金点子和好建议? 跟帖集锦:
顾梅老师与同组老师积极探究,自主开发并大胆实践,进行校本教研活动。精神可嘉。一节课的背后是多少辛劳,从学生的高度投入,可见学生喜欢上这样的课。“谁怕用功夫谁就无法找到真理。”只要我们做了,我们就会有所得。(尤梅)
顾梅老师真是一位有心的老师!资料的搜集整理,课堂的思考设计,无不体现了顾梅老师用心与匠心。不过,课堂有一个细节,顾老师留心处理一下效果会更好。课堂上老师问:“生活中的语文还体现在哪里?”第一位站起的学生是这样回答的:“在厕所里——来也匆匆,去也冲冲。”老师笑了。如果老师再接上去一句:“是的,就连厕所里都能通过这有趣的的语言,作文明的提醒,看来语文真是无处不在呀!”(倪粉华)
顾老师的这节课很好地体现了“三进”课堂的理念。一是普通话进课堂,师生交流时全是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二是诵读进课堂,顾老师带着孩子们诵读交通标语和对联,激发了孩子们诵读的兴趣;三是书法进课堂,顾老师介绍到我们看到的景点门前对联上那些不认识的字,其实就是书法艺术。(陈启琴)
(摘自校园网论坛)
【博客采风】
和他们一起的日子
因为要上一节校内习作研究课,所以今天准备先在五(10)班试教一下。一大早来到五(10)班拷贝课件,忙碌完毕一抬头,看见他惊喜的脸庞——我以前颇为得意的学生朱闻达。他小心翼翼地问:“肖老师,今天的作文课是你上吗?”我点点头,他激动地跑上了座位,边跑边雀跃着。上课了,虽然对10班的情况不算了解,但是孩子们还是很配合的,教学环节按照课前预设的目标顺利地进行着。该学生口述自己的内容了,我看到他高高举起的手,理所当然把这个机会给了他,然而口才一下很出色的他今天有点结结巴巴,他说:“我今天想写喜,因为今天我又能回到肖老师的课堂,想起以前和肖老师一起的快乐日子,我很激动。”也许真的是太激动了,他后面的话有一半出来了还有一半留在了喉咙里。他的激动也引发了另外一名我不熟悉的孩子的同感,那位孩子说:“肖老师,你以前教过我品德课,我很喜欢上你的课,今天我又能听你讲课,我很开心。”
课继续进行着,到了把自己想写的说具体的环节了。又是他第一个勇敢地走上了讲台,他讲述了今天一大早看到我的喜悦,又满怀深情地回忆起三四年级的日子,还表达了对现任老师的感谢。说着说着,孩子的眼圈红了,眼泪从眼眶里渗出来,但是他还是拼命地忍着,想把自己内心的那份喜悦、那份伤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我的眼角也湿润了,真想走过去给孩子一个拥抱。我了解这个孩子,虽然外表很粗犷但是内心的情感很纤弱。教室里安静极了,我看见了我以前班上的另一个孩子也在悄悄地擦拭自己的眼角,还有不是我班上的其他孩子眼圈也红了……
这就是孩子,他们用他们的纯真让我的灵魂不敢世俗。于是,我只能和他们一样相信有天堂一样的地方,相信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天使,相信童话里那些故事会是真的。就连偶然的犯错也会让我诚惶诚恐,唯恐自己丢失了做他们老师的身份。
这学期,除了教语文我还担任了四年级六个班的音乐课。(以前也曾教过音乐,那是还没有碟片,没有录音机,我也勉强能弹着风琴教他们课本上还算简单的儿童歌曲)因为我不是专职,所以只能带他们跟着碟片后面学唱歌曲,这学期我教会他们《美丽的黄昏》的三声部轮唱和《恰利利恰利》两声部合唱,看着孩子们音乐课上可爱的笑脸,听着他们自然甜美的歌声,不知怎么的,很有点飘飘然,就像那首《银色的桦树林》的意境:“水乡这地方没有声响,湖水清清,我又到这里来,水乡这地方,没有声响,湖水清清,我又到这里来,蓬得得蓬蓬,蓬得得蓬蓬,蓬得得蓬蓬蓬,蓬蓬……”
(摘自肖晓兰的博客)
【好书推荐】
《让学生主动说心里话——名师最有效的沟通艺术》
作者:李燕
推荐理由:人若缺少沟通,就不能很好地相处,教师和学生之间也是如此。只有教师主动的并采取有技巧性的沟通方式,才能让学生 7 学会主动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而这对我们的教学,绝对是一个很好的提升过程。本书所列举的案例均为教师所熟悉的方面,但方法却有其独辟蹊径之处,特别是很多经典的沟通案例和精辟的分析,更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有很强的启发性与帮助性。
全书共有三十七种与学生沟通的桥梁,用实际案例来说明核心思想,特别突出每种桥梁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要点摘录:
名师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桥梁之一:家访,不能遗弃的沟通传统
了解学生背后的故事,对学生才会有比较全面和正确的认识,才能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
“动之以情”是启迪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只有“动之以情”,才能达到“晓之以理”。名师与学生有效沟通
在与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沟通时,最忌教师先入为主,凭自己的经验主观地下结论,或把自己的原则强加到学生头上。
名师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桥梁之四:留点空白进行“冷”处理
当老师遇到某些棘手的事情时,暂时的“冷却”比急切的“热攻”的效果要好得多。
教师如果找到了一个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切入点,就好比将一粒石子投入平静的池塘中,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心扉自然而然就会为你敞开了!……
(史明娟推荐)
审编:
尤 梅
编辑:张燕
冯凡
电子邮箱: ktyjxx@ sina.com
(共印280份)
第二篇:浅谈“实践”与“认识”[范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2017年03课程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学习中心:江西地矿学习中心 学号: 1626510420002 姓名: 白鋆 专业层次: 专升本
浅谈“实践”与“认识”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个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即主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先思考、在行动,这样容易产生认识决定实践的错觉。其实认识是一种复杂的意识现象。在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最终目标;而认识正确与否也要靠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思想指导。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的认识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为了解决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们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取决于人们社会实践的需要和水平。“不让下田,牛怎会耕田”、“不会耕田,牛怎能下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些都反应出什么,那就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围绕着各个时代人们社会实践的需要而进行的。天文学产生于农牧业的需要、力学产生于建筑、手工业等的需要,孙子兵法产生于战争的需要,这些都反应出一个事实即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著名小说家莫泊桑为了描写一个人被踢之后的感觉,让乞丐猛踢他的屁股,也就说明,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践。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实践推动着认识的发展。在古代,医生对于因失血过多而濒临死亡的病人是没有什么有效的第1页,共5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2017年03课程考试
办法来挽救他们的生命,直到17世纪20年代英国一位医生给生命垂危的年轻人输入羊血奇迹般的挽救了他的生命,而其他医生也纷纷效仿却造成大量受血者的死亡,输血医疗救助手段被严令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入了人血让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一次兴起了输血医疗热,却带来了惊人的死亡率;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莰坦发现了人类血型系统,才真正的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恩格斯曾经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议,部分通过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其一是因为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其二是人们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其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认识能力也不断的提高。
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了客观世界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了越来越丰富的经验和材料。实践又提供了日益完善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真理性,这是在主管领域不能解决的。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实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6世纪,伽利略通过在比
第2页,共5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2017年03课程考试
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测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真理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一致。实践是主管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为什么说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其还是由实践的性质来觉得的。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是无法检验的,实践则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例如“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说明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把主观认识同客观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并加以对照,并通过把从实践中得来的认识加以整理后再返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如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认识变为现实,就证明这种认识是真理,否则就不是真理。当然,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既是实践的指导思想,又是理解、总结和表达实践成果的必要条件。但是逻辑本身也是以往人类实践的精神成果,逻辑推理的前提和逻辑法则的真理性也要靠实践来检验。因此,实践高于逻辑证明,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也只能是实践。
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去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人们根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上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造烛为求
第3页,共5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2017年03课程考试
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这些都说明了实践的目的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生产、发展的认识,又要为实践服务。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强调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五、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需要认识的指导。离开认识的指导,实践就变成盲目的实践。认识对实践的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情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成果;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在实践中会产生坏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在实践活动之前,认识可以帮助主体确立既符合自身需要又符合客观实际状况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做出预测;可以帮助主体了解和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可以帮助主体按照意愿及时调节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超越局部经验的局限;可以帮助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飘摇,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相继失败。这两大事件也是实践的结果。但结果的不成功,激励人们努力寻找更合适中国的道路,从这两个
第4页,共5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2017年03课程考试
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实现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展现出一种全新的模式。人们觉得这种模式不同于之前,又一次投入实践当中。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让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八一武昌起义后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并在之后的起义中认识到中国国情较之俄国的不同,于是结合中国国情选择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以最大可能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发展自身,继续革命。而在之后的革命过程中,历史事实在最大程度上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决定的正确。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中国人经过数次失败后,终于得出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我们在实践中,应积极地发现问题,认识缺陷与不足,为实践的顺利进行扫除障碍。也只有在实践中认识才能产生,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作为认识的基础,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土壤,认识也就在实践中产生。
总之,就实践和认识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和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毛泽东指出:“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第5页,共5页
第三篇: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实践与研究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方案
(2010-11-12 20:47:00)标签:
课题研究
杂谈
娄底一小课题组 肖伟颜执笔
一、课题的提出
1、小学师生关系的现状
对于稚嫩天真的孩子来说,小学可以说是他们迈入社会的第一驿站,而小学老师是他们人生的重要导师,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但有调查表明,目前小学师生关系不容乐观。从小学教师队伍来看: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没有及时得到更新,不能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教学观等,甚至处理问题简单粗暴。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冲击,教师无私奉献的职业形象也受到了怀疑。从小学生群体来看: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明显增多,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传递的价值观念往往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冲击。学生进入一个相对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比过去更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具有更强的自我发展的欲望。学生对“传道、授业、解惑”的专制性的教育行为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学生身心发育提前,尤其表现为独立自主意识增强、思想更加活跃,加之“独生子女”大多“养尊处优”,很少受到委屈、遭受挫折,容易形成执拗甚至过激的性格。因此,师生之间存在的专制、疏远、分歧、冷漠、对抗和冲突等矛盾日趋明显。这是本课题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2、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应以全面发展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为本。因此,素质教育也应运而生。教育是人类认识、改造社会的高级活动。它的实施者是人,教育对象是人,评价者也是人。因此整个教育活动的基础也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更是其核心。在面临二十一世纪、素质教育将取代传统的应试教育之时,教育观念要转变,教育手段要更新,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也日益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呼唤良性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倡导重建师生关系、师生文化,强调建立民主化的师生关系,强调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之上的。教师的权威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内在养成”的,不是凭借制度的力量,而是在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和知识的建构中自然形成的,构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与根本。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当前教学改革中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这是本课题提出的第二个重要原因。
3、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在国外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体系。近20年来,我国教育界理论界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师生关系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相关理论的深化与发展。但是,目前国内关于师生关系问题的研究仍有不足之处。第一,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大多进行概念分析和理论建构,只有少数研究者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分析。因而研究多停留在描述层面,缺乏实证性和可操作性。第二,在研究内容上,大多数研究还属比较抽象的认识论上的研究,对一般意义上的师生关系阐述较多,很少对实践课题进行研究,也鲜有对具体情境中的师生关系如教师与特殊学生群体的关系、教师惩戒学生行为等特定师生关系进行探究。因此,这种研究对具体的教学实践缺乏实践指导意义。本课题研究力图不但丰富有关师生关系的理论研究,更重要的是对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这是本课题提出的第三个重要原因。
4、可行性分析
在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方面,本课题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
一是基础优势。我校在本课题的研究上有一定的基础:本课题组组长主持研究的国家级子课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获全国三等奖;本课题组部分成员参与研究的省级规划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小学生道德情感的方法与模式的研究”获省一等奖;2004年我校参与省“十五”规划课题“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转变研究”。以往这些课题研究为师生关系的构建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实践与理论基础。2001年以来,我校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就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进行了实践性研究。如成立了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班,定期开展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竞赛以及“尊师爱生”、“学校·学生·我”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以校“雏鹰电视台”为主阵地,每期开展了演讲、朗诵等大量的课外实践活动。这些教育教学工作都为本课题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条件优势。我校是首批“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是市教育局直属小学。近年来,学校投入100多万元加强硬件建设,有校园网、广播系统、电子备课室、电脑房等全套现代信息网络系统及多功能教室,研究资料齐全,搜集方便。课题组组长是学校现任校长兼书记,研究经费有保障且充足。
三是人员优势。本课题组成员事业心强、业务能力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人,小学高级教师11人,特级教师1人,全国骨干教师3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市级骨干教师1人,全部为大学本科学历,都主持或参与过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
二、概念界定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实践与研究”就是要研究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如何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对话、交流与合作,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所谓平等,即教师与学生是两个任务不同的平行个体。双方的唯一区别仅仅是分工的不同,教师不具备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权利,教学双方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所谓民主,即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你教我学、互查错误、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好是为了学好,学好是为了更好地教。所谓和谐,最重要的是教与学的双方保持一分良好的愉悦的心态,教与学的行为成为发自心底的最本质的要求。
三、理论依据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教育思想、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和学生观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支撑本课题研究的理论观点还有:
1、交往教学论 以马克思的交往思想、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为基础的交往教学论把教学过程视为交往过程,把师生关系看作是影响教学的关键因素,认为师生合作、自由民主的教学交往是“解放”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心灵具有自觉的能动性,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3、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有8中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每一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多元智力理论为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
4、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以(美)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倡导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观,倡导“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即和谐的师生关系。人本主义教育从根本上讲就是以人为本。
5、和谐教育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理论和王守仁的和谐教育思想都强调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反对传统的师道尊严,认为要真正促进学生个性全面、自由地发展,这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四、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一)研究目标
结合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调查分析目前师生关系现状,了解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积极探索建立与新课改精神相适应的师生关系的途径、方法、策略与基本构建原则,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模式,促进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理解、热爱,并能够与人、与世界交流、对话,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充分发展,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二)研究内容
1、小学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
3、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师生对话、交流与合作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研究。
4、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师生关系研究。
5、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
五、研究方法与措施
(一)、研究方法
1.观察法:我们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实地观察教师与学生的情绪、态度、心理等,了解师生关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2.个案研究法:对某一典型的学生个体、小组和有关师生冲突的事件进行追踪研究,透过典型案例分析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3.行动研究法:我们将主要采用边设计边实施的研究方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摸索师生关系和谐的方法、途径和策略,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分析、论证,使理论与实践、成果和应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本课题主要采用以上方法进行研究,并辅之以文献法、调查法、谈话法、数据统计和情景分析法等方法。
(二)具体措施
1、加强学习,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对课堂和谐、师生关系和谐的再认识,改变教师的学生观、质量观、人才观。
2、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学生有探求新知的好奇心,有主动探究知识的愿望,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作为人类文化传播者的教师,更应该好学不倦,拥有宽厚的知识。
3、研究充分渗透到学科教学过程之中,这将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途径。要建立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真正意义上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4、与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在系列有助于师生关系和谐的教育活动中,加强师生合作,建立师生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让师生的感情在活动中得到加深,并对全体师生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使师生关系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5、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加强小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培训和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不断加强师生关系和谐的经验交流。让更多的教师去体验和谐师生关系给我们教师带来欣慰和快乐,不断扩展课题研究的外延。在研究过程中,对于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经验,及时的组织教师进行交流,以便共同提高。
6、扩展师生关系沟通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明确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变专制型或强权型的师生关系为伙伴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
7、优化教师与家长关系,为师生关系的和谐不断创造外部条件,把对学生的强硬督促教育变为学生自觉的自勉教育。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计划分三个阶段完成,时间跨度为2005年12月至2008年12月。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5.12——2006.9)(1)、成立研究组织机构,准备开题。
(2)、进行理论研究,为课题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3)、调查研究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实施问卷、个案、并利用网络进行深入细致、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对调查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为调查实验研究的开展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而加强实验的针对性,提高实验的有效性,减少盲目性。
(4)、论证课题的可行性,制订实验研究方案。
(5)、对教师进行科研动员,进行教育理论学习和方案讨论。(6)、宣传公布方案,营造课题研究的氛围。
2、第二阶段:实施起始阶段(2006.9——2006.12)(1)、开题论证
(2)、设计问卷调查,形成调查报告。(3)、加强师资培训,定期理论学习,开展教学实践,讨论实践成效。(4)、加强主研教师的交流与学习,不断提高我校教师整体科研素养。(5)、针对在科研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反复的研讨、实践,力求做到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6)、开展校级交流会,根据交流结果,上好研究示范课。
3、第三阶段:实施深入阶段(2006.12——2008.6)(1)、实验研究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
(2)、实验研究师生关系构建中如何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
(3)、实验研究师生关系构建中如何提高学生生命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4)、实验研究在课堂教学、班集管理以及教育教学活动中新型师生关系模式的构建。
(5)、总结、改进前期成果,邀请课题顾问作专题报告并进行指导。这一阶段,边计划,边论证,边学习,边实施,边研究,边总结。每学期在全校举行1-3次公开课观摩活动。注意搜集有关本课题的典型案例、课堂教学录像、CAI课件等资料。充分利用学校校园网等现代教学手段,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并及时做好阶段性资料的积累总结工作,并撰写有关论文和调查报告。
4、第四阶段:总结、推广与结题阶段(2008.6——2008.12)(1)、对研究成果进行全面评价。
(2)、形成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报告、研究报告等)(3)、编辑研究成果论文集等。
(4)、整理出一套比较切合实际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教育教学模式。
七、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
2、研究论文集;
3、低、中、高年级段不同学科、不同课型典型教学实例及活动案例;
八、课题的组织与领导
1、保证条件
(1)、学校行政负责领导,教学部门具体操作,搞好课题研究的日常工作。(2)、聘请市教育局科研所的专家任课题研究顾问和指导教师,定期接受他们对课题研究的指导。
(3)、学校确保科研所需的人员、时间、资料、设备、经费的准时到位。(4)、把教育科研写进学校的五年发展规划中,制定有关制度和奖惩措施。
2、组织机构
(1)、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阳伟奇
副组长:张力平、罗婴平、周 莹、谢凌云、林燕娜 成 员:刘志群、吴洪斌、肖伟颜(2)、课题研究指导
吴国贤(娄底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学高级教师)肖爱山(娄底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学高级教师)(3)、实验研究课题组 组 长:阳伟奇 副组长:周 莹
成 员:林燕娜、肖伟颜、杨 瑰、钟仁伏、李飞燕、刘晓鸣、唐 怡、姚聘兰、刘爱灵、龙姣妮
课题参研人员:娄底一小全体教师
九、经费筹措与管理
本课题以学校自筹经费为主,相关活动的开展争取友好单位的赞助,预计研究经费总额为6万元。我们将严格按照《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经费暂行管理办法》进行开支,具体用途如下:
(1)师资培训、考察学习费2.5万元(2)学生活动经费1.5万元(3)图书资料费0.2万元(4)专家咨询、指导0.4万元
(5)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鉴定等费用0.5万元(6)打印、光盘制作费0.5万元(7)科研成果展示0.4万元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淳,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田汉族.交往教学论[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美]Lynda Fielsteim & Patricia Phelps 著 王建平等译.教师新概念[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4」刘静.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述评[J].教育探索,2003,(7).
「5」张武升.外国现代师生关系理论的构建与发展「」.教育评论,1989,(6). 「6」徐学俊 李正洪 王文.关于中小学师生关系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5,(5):28—31.
「7」王旭东.国外师生关系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8」李洪 丁特.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8—20
第四篇:大学生构建和谐社会认识
关于我对构建和谐社会认识
我自幼身患残疾。手臂和大脑不协调。书写难以辨认,所以用电子文档,谈谈我对构建和谐社会认识。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会结构的主要变化:
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传统农民阶层发生分化。长期以来,传统的农民阶层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但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由于社会流动的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一部分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传统的农民阶层逐渐分化,打工阶层逐渐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在促进民营业主阶层兴起的同时,也带来了打工阶层的逐渐发展壮大。随着前几年掀起的那股打工热潮,大部分有劳力的人都外出打工,打工成了许多农民的经济来源。
农民工返乡创业对策:农民工返乡创业为解决“三农”、失业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等经济社会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了一条新路,但由于当前国家财政扶持力度不够等原因,农民工返乡创业比较优势不明显,在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农民工返多创业的现状和原因等做了详细地分析,找出了目前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的主要困境,并从政府和农民等两方面提出了引导和扶助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扶持
农村医疗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的一部分,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3.91%,农村医疗保险,可以使广大农民享受到农村医疗保险的实惠,同时也是社会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
参合农民可以选择不同医院就诊,一般采取就近原则,选择不同医院的报销比例也有所不同,一般对住院患者的报销比例比较大,可以分为慢性病、特殊病种、意外伤害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报销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病致贫、因病反贫的情况。
构建和谐社会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加速了社会结构与阶层的分化,使得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也相继出现,在政治、经济、分配、就业、劳动保障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影响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突出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恐怖活动问题分析:
“制造社会恐怖”是恐怖活动犯罪特有的犯罪目的,正确理解恐怖活动犯罪的这一犯罪目的的内容,以及由这一目的决定的恐怖活动犯罪的罪过结构和客观特征,是司法实践中认定恐怖活动犯罪,2014年03月04日 昆明车站发生恐怖事件昆明火车站发生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一伙暴徒持械冲进昆明火车站广场、2014年 5 月22日上午,恐暴分子在乌鲁木齐依巴克区公园北街制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恐怖袭击事件。
是通过恐怖袭击制造恶劣影想,煽动中华民族、宗教对立,使我们国家再次陷入**之中,通过这种手段达到促使我国内耗的目的。刺激疆独、藏独、台独和港独分子,鼓励和煽动他们闹事,已达到近一步分裂中华民族,让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向一些国家让
步的目的。用制造恐怖事件来吸引中国政府的注意力,使中国集中力量处理国内事情,顾不上国际事务,来分散中国国际博弈力量,让俄罗斯等中国友好国家得不到中国的坚定支持。妄图用制造恐怖袭击事件,制造我国社会治安不好,社会秩序不稳定,社会动荡的形象,动摇我国和谐社会的大好局面。
我们当代大学生,我们对那些妄图用制造恐怖袭击事件,要强力谴责。不参加恐怖组织和邪教组织,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坚决维护我国稀土完整和维护国家统一,决不让敌人的阴谋得逞。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人民生活水平会逐渐走向一个崭新的高度。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维护我国和谐社会的大好局面。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终身。
作者;文城无悔
2014年6月14日
第五篇:作文教学:认识与实践
[作者] 蔡守龙[内容] 作文是一种言语表达过程,伴随着作者的心理活动。儿童作文,其心理操作程序大体可概括为三个阶段:①产生表达或交流的意向、愿望、动机;②出现一 种粘附着丰富的心理表象的内部言语;③向外部言语活动形式(说话、作文)转化。这一作文心理操作程序表明:儿童语言表达的优劣高下,一方面取决于他们表达的意向、愿望、动机的丰富、充实和强烈的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他们心理活动及言语的发展水平。作文教学应顺应儿童言语心理,在上述两个方面着力研究、探索规律。儿童的作文动机(意向、愿望等)是直接推动他们作文的内部动力,是儿童作文需要的一种表现形态。在生活实践与作文教学的影响下,儿童总是在原有作文水平上下断产生新的作文需要,而原有的作文水平又总是满足不了新的作文需要,新的作文需要跟已有的作文水平总是不断处于矛盾统一的过程中。正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这对内部矛盾推动着儿童作文心理不断向前发展,成为儿童作文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因。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在于创造条件,使其内容和形式适合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这一内部矛盾,在儿童已有的作文水平上不断引起新的作文需要,产生强烈的作文动机,从而促进儿童作文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地向前发展。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文章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的。对小学生来说,则主要是内心世界的种种心理表象——在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小学儿童的思维活动主要是通过表象进行的。小学作文主要是写记叙文,要求写得真实、具体、清楚、形象,切忌空洞、杂乱。这就决定了表象在小学儿童作文中必然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小学作文教学应着力促进儿童自觉表象活动的发展,使他们能逐步获得尽可能稳定、鲜明而深刻的表象。儿童记忆库房中表象的稳定度、鲜明度越高,就越利于加工,思维就越活跃,越有创造性,就越有可能写出内容真实、具体形象的好文章。表象只能通过知觉(包括感觉)而获得,是知觉本象在人记忆中的“留影”。同时,儿童在知觉事物时,被知觉的事物和词语间就会建立相应的联系,就会产生“视觉经验的词语化”,同汇及表象的储存随之丰富。知觉映象越鲜明、强烈,心理表象就越清晰、深刻,对词汇的理解就越准确、贴切。可以说,儿童作文实质上是从他们对客观世界的知觉开始的。儿童初入学时知觉选择性主要取决于兴趣,随着教学的要求,儿童逐步学会从需要出发,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感知觉。需要产生动机、激起兴趣、生发情感,动机、情感、兴趣调动注意,注意的光斑投射在事物的某一部位,那一部位就会被凸现出来,被优先、充分地知觉。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儿童知觉的特点,通过科学的训练,引导儿童逐步把知觉发展成有目的、有系统的观察——知觉的高级形式。要教育儿童满腔热情地对待生活,兴致勃勃地观察生活,自觉地学习科学的观察方法,主动地锻炼五种官能,坚持培养留心观察、认真思考、随时记录的良好习惯,以不断促进他们自觉表象活动和言语活动的发展。表象是无法直接交流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交流表象的最常用手段是言语。表象在人脑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活动经常受到言语——主要是内部言语活动的指导、配合和制约。儿童作文实际上并不是在头脑里通过表象活动形成一个个表象,然后再寻找一些词句去固定它、表现它,而是在大脑中始终有着表象活动与内部言语活动两种心理状态的交织。儿童用字选词造句的变化是同表象变化紧密结合的。[!--empirenews.page--]儿童头脑中储存的以及在作文、说话中要表现的也不全是表象。由于词、语言的概括作用,过去的经验,有的全部以词的形式保持在记忆的库房里,有的部分以词的形式、部分以表象的形式保持着。以表象保持着的部分是形貌以及种种外部联系,以词语保持着的部分是纲目,是人们对事物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儿童进行思考、对思考结果的回忆、把思考的结果明确地传递出去,更是离不开字词的选择和句式的安排,离不开内部言语与外部言语活动。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儿童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的研究,努力掌握规律,并根据其特点,通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按大纲要求严格训练,让学生真正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本领。从上述基本认识出发,为探索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促进儿童素质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自1978年起进行了“从培养观察能力入手,改革作文教学”的实验。18年的教改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1978年--1983年)一方面着力研究命题作文的改革,使作文教学紧密联系小学儿童生活实践,努力激发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欲望;另一方面,改变以命题作文为唯一训练方式的做法,从低年级起步,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从培养观察能力入手,进行观察、思维、表达的综合训练,努力提高儿童的作文能力。(1)教学生作文,教学生做人。教育学生热爱生活,认真实践,积极投入各种有益的活动。通过活动,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认真体验,学习运用观察思考的方法,提高能力,使他们从生活中增长见闻,丰富感受,产生倾吐的欲望。在此基础上着力引导他们交流汇报,练习表达。(2)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努力把作文训练与班队活动统一起来,与各科教学紧密联系,并渗透到校内外学生各自的个人生活之中;努力引导学生向自然、向社会接近,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把触角延伸到生活的广阔领域,充分发挥作文的工具作用,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需要和有机组成部分。(3)把作文变成学生童年的乐事。运用迁移规律,培养观察、作文的兴趣;激发求知欲,引导学生自求了解、一吐为快;改革课堂教学,根据儿童情感特点,有的放矢地充实学生积极愉快的情绪生活;开展丰富多采、富有情趣的课外写作活动;改革作文评分、批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4)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鼓励学生自由倾吐,表达真情实感,怎么做、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怎么写,不要胡编乱造、无病呻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表达的意思(内容),选择恰当的语汇和种种表达方式(形式),不要生搬硬套、机械模仿。(5)进行观察、思维、表达的综合训练。观察要有目的,使文章中心明确;观察要有次序,使思维、表达有条理;观察要仔细,形成清晰形象,使文章内容具体;观察要展开联想,丰富观察感受,使文章有真情实感;观察要进行比较,捕捉事物特点,使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反复观察,反复思考,反复修改,不断提高观察表达能力。[!--empirenews.page--](6)以指导学生写日记作为作文训练的重要方式。从低年级起步,从培养观察能力入手,以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生活日记为训练的主要方式,进行多种形式的作文训练,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努力调动学生作文的自觉能动性。2.第二阶殷(1983年--1988年)在学校课程改革实验的背景下,对作文教学进行整体性改革,把“从内容入手”贯穿于小学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从认识和语言发展的阶段性看,着力加强低、中、高年级作文的纵向联系,使其在训练要求和方式上做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作文教学与其它因素的联系来看,继续加强生活实践、阅读教学、作文练习的横向联系,相互促进;从教育的角度看,进一步强化培养一代新人的意识,把指导作文和指导做人结合起来,使其在观察、思维、想象、表达和思想道德情感素质、行为习惯方面得到综合发展。(1)?根据全校整体教改实验的设想,对课程设置进行了适当调整。从1983年起,在低年级增设一节说话、写话课,加强对低年级学生听说读写训练的研究。在扎扎实实地开发好说话课的同时,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把说话训练贯穿在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渗透到晨会、班队会和思想教育中去。说话训练坚持从内容入手,努力把说话同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选择学生生活中的内容自编成说话教材,努力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教师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准确。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多种说话训练的类型,主要有:看图说话、观察生活说话、实验说话、制作说话、听故事说话等。(2)?保持低年级写话的发展势头,继续以写日记为主要的训练方式,加强向书面作文过渡的训练。通过日记交流的方法,启发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日记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日记内容,培养学生从生活中选择有意义的内容并写成日记的本领。抓好日记评讲,进一步改进问说教学,深入探讨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3.第三阶段(1989年--1994年)在探索现代小学各年级段课程结构整体优化的改革实验中,深化作文教学改革。不仅重视作文教学本身的改革,而且更加重视它与各学科课程、各活动课程以及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不仅重视作文教学方法的研究,而且更加注意对作文活动的主体——学生作文心理的研究。(1)把作文训练与全日性综合活动统一起来。实验班每周开展一次全日性综合活动,由同年级各科教师根据德育大纲、学科教学大纲、学科特点、学校实际共同拟订活动计划,体现如下特点:①综合性。打破学科界限,以生活题材为活动中心;②乡土性。发挥地区优势,从现实材料中发掘活动题材;③主体性。增强儿童主人意识,发挥儿童主体精神。(2)组织“作文教学心理研究”课题组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积极实践、努力探索。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儿童作文心理发展的动因;②儿童作文心理的要素及其特点;③儿童作文心理的过程;④命题作文的心理学问题;⑤作文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