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旅游中的数学听后反思
观看了这节视频课后,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做法?请列举你在课堂教学中你是如何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的?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小论文。
观看了本节课的视频后,我觉得老师能把一节练习课上得如此的活灵活现,真的很不容易,可见老师对教材做了很深入的分析和创新的。本节课并没有死板的换算练习,而是从头到尾体现出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对人民币有了更深圳一步的认识,不仅仅是换算,而且还包括体会了不同的凑钱法,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其实,我们现在的数学课堂中,处处体现出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信息。比如,例如,在教学“面积的认识”这一知识时,如果完全局限于讲授法,学生对“面积”这一抽象的数学知识就很难理解。反之,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动手摸一摸教室内现有的物体,如:桌面、课本的封面文具盒的表面等,这样一来,学生对“面积”的理解就显得直观化、生活化了。同时要求学生在动手摸一摸后再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桌面与课本的封面在大小上有何不同?哪怕是学困生,我想他们也容易看出桌面与课本的封面在大小上的区别是:桌面大,课本的封面小。最后再让学生谈一谈,在实际生活中,大家还能说出谁和谁相比哪些面大?哪些面小的例子吗?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既能主动参与,又能使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具体化、生活化,教师和学生又何乐而不为呢?
再比如就四年级教学“统计”教学的实例来说吧。教学中,课本中设计的是先用一个简单的统计表告诉学生泰山、华山等几大名山的高度,然后让学生根据简单的统计表绘制单式条形统计图,最后再在次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知识。我想,课本中的设计告诉我们教师的也只是方法而已,并不是要求教师一定要按照课本上的例子去教学。针对不同地区的学生,针对不同知识经验基础的学生,教师完全可以用不同的教学例子引导学生学习同一个目标。在教学中,我就没有完全照搬课本上的例子,我采用的方法是,先让各小组长汇报出各小组人数,教师用简单的统计表板书汇报的结果,然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绘制出四年级(1)班各小组人数统计图,由于学生统计的知识就是班级各小组的实际人数,学生参与兴趣比较浓,完成速度也很快。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让各小组长汇报出各小组男女、生人数,同样用简单的统计表板书汇报的结果,然后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要能从统计图中也能直接看出我们班各小组男女、生人数,同学们还能绘制出新的统计图吗?这样一来,学生在好奇、想尝试、有自信的氛围中,很自然的有独立完成的,也有与周围的同学共同讨论完成的,而且完成的效果都很好,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全体学生的相互指正,共同归纳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知识,而且当我再次回到课本上让学生做相关的练习题时,学生的正确率同样很高。这应该就是课堂教学中让数学知识回归学生生活、回到学生的身边的作用吧!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是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主题。
第二篇: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听后反思
课堂是通过学生、教师多向对话探求真理的地方,要使课堂达到有效的境界,就必须以尊重为保障。正因为张老师在课堂上做到了“尊重学生、尊重教材”,因而他的课堂有效而充满活力,具体表现为:
在学生层面上,张老师做到“尊重学生,心中有人”。课堂教学中,张老师始终将学生视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致力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教师对学生这一生命个体的尊重,主要体现在预设了简约有效的教学流程上。齐老师对教材的尊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重难点,合理组织课堂教学;二是深度开发教材资源,张老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适时补充资料,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为课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课堂中,张老师没有一开始就出示教材的例子,而是从孩子们熟悉的投蓝球比赛引入:我投5个,记作5;小平5个,小立3个。师:什么数可以代表他俩的整体水平?自然的引入“移多补少”的方法。接着老师又问:你还有别的办法吗?生:5+3=8,8/2=4。老师引导得出:合并平分,让学生初步感受平均数。接着是3个人和4个人投球的情况,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这时,老师问:谁能不计算就能猜猜他们的平均数?引导学生说:会比2大,会比8小。然后请学生算出平均数。接着,张老师还举出生活中许多有关平均数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
听着居老师的课如沐春风,他让我看到课堂教学只有尊重学生,尊重教材,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学得高效。
第三篇:空城计听后反思
《空城计》反思
今天,我有幸听到李老师的课。上的课是六年级《空城计》一课。这样开课的目的就是在课堂上反映出来的许多鲜活的理念、方法,让我们能更好地去研讨。在听了一节课后,使我得到了不少的收获。
每一次听课后我都有两种思考,思考一是:这堂课听了以后,想想她们这样上得好吗?算是一堂好课吗?思考二是:如果我来上这堂课,我能像她们这样上得好吗?打算怎么上,哪个地方该怎样处理。李老师说,善于教的老师在课堂内是轻松的,而学生却是学和活动得累的。我会深研这句话的,在教语文中学语文,在学语文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我想今后我会从以下几点逐渐促进自己:
1、像李老师一样把微笑带到课堂教学当中。在今后的课堂教学当中我要有春风化雨般的柔情和孩子交流,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课堂注重学生的实际知识的掌握,注意美化课堂教学,情景教学。
2、学习优秀老师们的情感教学,把孩子摆到正确的位置上,从心里上来重视孩子,让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和自然,从而去亲近老师,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温暖。使学生愿意去学习,自主的学习。
3、课堂教学要注重教材的重点,教学生不是让学生跟着老师走而是要跟着学生走,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己去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去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突出了个性的发展。
4、学习年轻老师敢于进行的自我挑战,认真把握教材,吃透教材,注重课堂的教学设计,要有自己的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提高学生兴趣,使上的每一堂课都能有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向优秀教师学习,学习她们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管理方法,一步一个脚印的去教好自己的学,走好自己的路,随时学习随时的进步,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的补充能量,多读一本好书,多听一堂好课,多写一些反思,增加积累,开拓视野,净化心灵,把教育彻底的放在第一位,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第四篇:旅游中的数学教学反思
《旅游中的数学》教学反思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来构建新知识,那么,数学课堂将会变得更精彩并富有活力。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这节课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丰富学生学习的资源。比如:让学生发现现实情境中的基本信息,也就是以往课堂中所说的条件。这样,使数学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重复再现,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到了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学生的发现交流,让学生体验到应用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能正确描述生活中的现象,体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同时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2.拓展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应用实践的机会
在合理点菜这个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因此,学生争先恐后地想为老师点菜,还说出了一些理由,比如:因为哪些有营养,还有哪些是老师喜欢吃的,还有的理由是哪些菜便宜一些等等,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体会到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当学生解决了为老师点菜的问题后,再提出“当你一家来吃饭时,怎样点菜最合理呢?”,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思考,实际上也是让学生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思考问题,然后合理做出决策的过程,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3.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还注意到对学生的激励性的评价,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比如:在课的最后,设计让学生自己总结收获和感受这个活动,有利于知识的梳理,也便于将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给学生一个评价他人和自我评价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形成自我反思的好习惯。我认为,差异不仅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的前提,只要我们能给每个学生一个展示自我和反思自我的机会,我相信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会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五篇:《老人与海鸥》听后反思
《青山不老》听后反思
张老师已经上完了《老人与海鸥》这节课,我们听课的老师都有了很大的收获。下面我们就谈谈这节课的评价和反思。
首先,本课教学准备充分。张老师上这课之前,我们年级就进行了集体备课。老师们就进行了教材、目标、学情、学法分析。同年级老师共同研读课文,有了初步的教学设计之后,教研室还进行了指导,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比如,要让学生收集相关人和动物之间的故事。这些都为本课的教学作了充分的准备。
现在就来说这这节课的优点:
第一:蓄情,奠定情感氛围。这组课文的主题是“人和动物和谐相处”,《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与海鸥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张老师用《一个真实的故事》导入,那故事不也正是诉说着人和动物的深情吗?一下子就奠定了进入文本的情感基调。
第二:悟情,感受震撼场面
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正确感悟文本情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课文的后部分,老人去世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感人画面,林老师充分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和交流,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感悟、体验、产生同感,让学生尽可能的进入海鸥的情感世界,去领略、品味海鸥对老人的那份 情感,和文本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尤其第 四句“当人们最后不等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向炸了锅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张着嘴鸣叫,翅膀扑的那样近,以至于收照片的人下意识的缩紧了身体,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这里,张老师注意了品字,紧紧抓住两次“扑”。“扑”改成“飞”让学生议,可以看出海鸥对老人依依不舍,悲痛欲绝,对老人的离去难舍难分。可以看出张老师备课非常细心。张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注意学生的合作互助。
比如句子的朗读中有个人读、小组读、齐读。
第三:入情,体会和谐之美
这篇课文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可以说是以“言”表“情”的。课文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昵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讲完海鸥对老人的情感,张老师问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呢?然后回到课文的第一个画面教学时,让学生有声有色地齐读,帮助学生展开想象,使他们真切的感受到老人与海鸥的那份和谐快乐,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无私的爱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
第四:抒情,赞美海鸥老人
本课教学的亮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情感,多角度进行练笔。分析完课文后,当学生们深深地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时张老师是这样激发学生的“人鸥情深何忍别!但老人终究要离世,只留下那一群的海鸥在空中悲鸣、哭泣。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那位老人,你想对情若儿女的海鸥说些什么?又或者你是一只悲伤的海鸥,你想对去了天堂的老人说些什么?请 写一两句话。”这样的处理做到了植根文本,超越文本。纵观全文,这节课教学准备充分,教学环节清晰,学生掌握了教学重点,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通过关键词、关键字教学,突破了教学难点,“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这一节课的缺点:
一、张老师急于求成,当学生回答完问题,急于给予答案,没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
二、学生讲有关故事时,不应该照读资料,而是课前通过阅读转化为自己的资料,然后有感情的把它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