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堂精读课看“支架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22:15: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一堂精读课看“支架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一堂精读课看“支架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篇:从一堂精读课看“支架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从一堂精读课看阅读的前期准备和后续活动的设计

关键词 精读课 前期准备 后续活动

阅读能力既是英语考试的重要内容,也是运用英语的主要能力之一。我们的英语教学历来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高中英语教材中大量的知识点都在精读文章中出现就可见一斑。然而,传统的英语教学过多地承担了词汇、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英语教师常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知识点的传授、复习、掌握和操练上,以致于学生在学习语篇之前仅仅忙于词汇的建构,阅读之后又无法对精读文章进行深入理解和联系现实进行反思。在语言点的处理上也许可以称之为“精读”,可是在思维和文化层面上,却是泛泛而读,在应试型教学的模式下,这样的阅读课颇为舍本求末。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既能够掌握语言,又能够领会并升华文章的精神?笔者认为,只有充分的创造性备课,才可能产生惊喜而有价值的生成。对于精读文章而言,其前期准备和后续活动的设计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结合一堂全国英语特级教师杭州论坛的展示课,来谈谈如何设计阅读课的前期准备(Pre-reading)和后续活动(Post-reading and follow-up activities)。

课文内容分析

本阅读课材料选取的是高二下部编教材第18单元《Inventions》的精读 课文《What Will You Think of Next》。这是一篇议论文,主要通过对4种不同的思维策略的分析,鼓励读者进行创造性思考。文章开始是一个总领段,然后四个小标题揭示了四种不同的思维策略,分别是 “Think outside the box”, “Take another look at it”, “Make connections”和 “Keep trying”。由于使用了大量的复合句,以及一些抽象的概念,文章阅读起来比较艰涩,对于理解的要求很高。

前期准备 Pre-reading 在拿到这样一篇咋一看颇为枯燥的文章之后,首要任务是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最大的内在动力,或者叫做“内驱力”,1 只有充分激发学生阅读英语的兴趣,才能建立英语学习的良性循环。从这一点出发,设计有效率的前期准备活动具有非凡的意义。下面我们来看看本课中Pre-reading的设计。

A Warming-up(热身活动)---Fast thinking 一般说来,Warming-up(课前热身)阶段的活动可以和Pre-reading 脱离,因为很多课堂热身活动的行为主体是学生,例如学生的mini-play表演,英语演讲等。不过为了缓解同学们在公开课上的紧张情绪,也为了让同学们尽快进入课文角色,我在课堂一开始的时候作了一个fast thinking,也就是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因为当时同学们都经历了期中考试,所以“Examination”很自然便成为fast thinking的中心词,同学们需要对于这个单词展开联想,并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想法。

挑选fast thinking作为本课的warming-up,有两个理由:一,本课的学习目标之一是学会创造性思维,思维方式便成为一个关键词。而发散性思维训练会让学生自觉进入一种创造性思考的境界中。例如在让他们谈examination带来的联想的时候,答案就是非常的开放式,有讲考试作弊的,有讲考完后的长假的,有讲家长会的等等,fast thinking往往能打开同学们思维的枷锁。二,examination是师生问候后一个很自然的话题,因为一开始教师问了几位同学最近的期中考试的感觉,并且对没有考好的同学做了鼓励。实际上,这一步骤和后面要学习的精读文章中第一段的一个观点做了一个呼应: “(Great thinkers)com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and have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only some of them did well at school”。这个fast thinking不露痕迹地引出“How to divide 13 oranges between 9 children fairly”这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从而为“Creative Thinking”这个主题词做了充分的铺垫。

B Lead-in(课文导入)

课文本身的录音长度达4分多钟。在听音阅读这一个步骤上,如果一口气从头听到尾,则略显单调。因此笔者将其处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总领段,第二部分就是剩下的文章内容。因为阅读材料被分成了两部分,所以笔者设计了两个Lead-in,即通过一个活动,来激发同学们阅读的动机,然后能够主动地去寻找和活动相关的信息。

第一个活动就是上文提到的脑筋急转弯题目。要将13个桔子均匀地分给9 个小孩,答案是出乎意料的,即将其榨成果汁。在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也谈了解题的体会,那就是生活中还需要有创造性思维。由此,教师提问大家对于创造性思维的理解,在学生形成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观点之后,开始让学生进行总领段的阅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个活动是一个真正的平面几何题。由于四个小分段所陈述的四种思维方式都比较抽象,学生们一时难以理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重要性,所以笔者安排了这样一道题:将一个规则的九个点用四条直线全部联起来。题解如下:

设计这一步骤,目的并非是看哪位学生最聪明能将其解答,而是让同学们思考解题过程中他们会运用哪些手段,而这些手段在某种意义上和四种思维策略不谋而合:要解题需要不停地联线尝试(Keep trying),需要思考几何学中类似的题目的解法并进行联系(make connections),需要将点阵换个角度观察(Take another look at it),而解题的关键正是四种思维策略中最重要的一环:需要跳出9个点阵的框架,思考正方形外的两个虚拟点(Think outside the box)。

将这道数学题巧妙地结合到英语阅读课的前期准备阶段,课堂效果证明学生们立刻对于这四种思维策略产生了阅读愿望,因此听音阅读3分多钟的时间也就在理解中过去了。阅读的同时教师还布置了任务-用一句话归纳出每 个小分段的段落大意。结果同学们很快地归纳了出来,这就证明了他们阅读期间的效率比较高,而这和之前Lead-in这一Pre-reading部分做得较为充分是分不开的。

阅读的后续活动

阅读课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在英语阅读过程中有目的地去分析和思考所给信息,从而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把文章作为单纯地向学身传授语法及语言知识的载体,而忽视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以及深层次理解作者意图和文章主题思想的能力。

教育部新课改的重点是:要改变英语课程中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2

从这个思路出发,笔者在处理阅读后续活动的时候,重点考虑的则是对于文章思想内容的升华和怎样让学生将所学的语言和内容运用于实践。在对文章进行理解的过程,笔者没有进行问答式的传统阅读理解的检查,而是根据文章四个小分段的内容,准备了四个事例(顺序被有意打乱)来论证文章中四个分论点的正确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任务则是将例子和合适的段 落进行匹配,同时阐释原因。通过这个手段,学生们不但对文章的内容吃得比较透,而且也对文章优美而符合逻辑的语言进行了欣赏。我们来看教师对阅读的后续活动的安排。这一部分大约占了课堂后期17分钟左右的内容。1. Discussion on the “box”

当“任务型阅读理解”告一段落的时候,教师恰当地引出了第一个后续活动,那就是对思维策略“Think outside the box”的再思考。之所以选择这一思维策略,而没有并列提及其他的思维策略,笔者也做了一些分析。当一篇阅读文章要呈现给学生的时候,教师应当及时对材料进行解剖,列出哪些内容可以进行适当的挖掘,从人性价值,社会意义,政治经济背景,人文熏陶等几个方面让学生在讨论和教师引导中自然地生成有教育意义的理解。然而,一篇文章很可能会产生几个亮点,如果只是泛泛分析,往往是隔靴挠痒;如果是深入分析,会迫于时间而彼此无法兼顾。因此,教师要学会权衡两者的利弊,根据需要来决定如何选择Follow-up activities。犹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精阅读中无法自行体会的一些思想,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学会超越文章本身所能提供的主题。

以本文为例,“box”象征着思维的定势,而思维定势正是对于创造性思维的最大阻碍。教师从这个出发,先是让学生们就文章本身而言来思考什么是这个box---也就是old thought patterns(习惯思维)。这一点不难达到。然而,生活中限制我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其实可以更具体,更形象。教师安排了一共5个事例来让学生了解这些形形色色的思维的框架到底是什么――在会场座位的手写板例子中,发明者忽略了习惯用左手的人们的权利,从而给他们造成了不便;在司马光砸缸的例子中,惊惶失措的小孩子 们因为平时过于依赖大人,从而面对危机无法冷静;在伽利略被怀疑的例子中,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成了束缚人们思维的绳索;在美国专利局长在1899年妄言“世界上一切可以被发明的都已经被发明了”的例子中,学生们看到了狂妄自大能让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最后一个美国航天局花费几百万美元研制太空笔的例子中,学生们看到了多个“盒子”――对于现代书写手段的单一认识,对于本国科技的过度信任,以及“冷战”带给国与国之间的隔阂等等。

在这个活动的形式设计上,笔者采取了教师指导和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并且采取了支架式教学的手段。搭建支架意味着在教学中要实现由知识传授型到综合思维能力训练型的转变,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的能力。3一开始的两个例子由教师引出并提示,其实这里教师给学生的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搭建了两个“支架”。第一个手写板的例子引出了“发明者缺乏足够的人性关怀”这一个思维匣子,正是为了让大家在思考司马光砸缸的例子的时候能及时地考虑到该故事中真正被困于思维的匣子中的角色是谁。当有同学经过思考,指出那些用传统思维思考以及过度依赖成人的孩子的时候,第二个“支架”也就搭好了。于是,小组讨论的时机也就成熟了。对于最后三个例子,学生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因为他们在经过启发和鼓励之后,对事例分析产生了兴趣和思考交流的动力,并非只是在执行老师的一项任务,更多地是主动的思考。假设开始教师没有设置必要的“支架”,让某位学生看到“太空笔”的例子立刻联想到“冷战”带给整个世界的僵化思维,那是非常困难的。正是借鉴了“支架理论”来指导英语教学,教师设计的“follow-up activity”才能够使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follow up, 并最终得到实质思想上 的提高和情感上的共鸣。

笔者以为,本堂公开课之所以能够成功,在很大意义上要归功于以上这个小组活动的设计。教师备课的难点,往往不是怎样才能出新,而是怎样找准某一个方面来提升课文的主题思想(Subject Matter)。在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英语课堂,这一点尤其重要。不过,我们毕竟是在学习语言,也许有教师会提出质疑:这样的课堂设计缺乏语言点讲解和操练这一环节,如何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该课的语言呢?如果学习知识之后只有思考,而没有练习,那么如何做到学以致用?毕竟,在我们的学期检测中,不会出题目考某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这样的疑虑是不无道理的。在进行英语阅读的时候,掌握一定量的新单词是一个前提。在本堂课之前,教师已经将单词的预习任务布置给了学生,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的语言点障碍便很少了。预习对于学习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预习的习惯往往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需要长期的监督和自觉积累。有句话说,“优秀是一种习惯。” 在笔者的课堂内,许多学生就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考虑到课堂总时间的因素,笔者便略过了单词呈现这一个环节,而是把课前的功夫做足,细致地对学生的单词和语法点预习情况进行了检查。此外,出于让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笔者利用最后的8分钟时间,进行了第二个小组活动。2. Brain storm---invention based on the four thinking strategies 此活动的内容如下:教师投影给出大量的生活实物图片,例如废弃 CD, 牙膏,吸管,纸箱,一次性杯子,圆珠笔,等等,学生需要运用课文中的四 种思维策略的某一种或某几种,互相讨论设计出一个小发明,并将其用草图的形式介绍给大家。

设计本文的小组活动,很多老师也许都会想到这一点。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小组活动的目的应该是什么? 仅仅是考察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产生多少点子,或者能够产生多少有实际意义的发明吗? 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个活动的设计目的就走入了一个误区。

笔者在课前已经交给了学生和此活动有关的任务,那便是,每个人在课前都准备好一个方案,并画好草图。而在课堂上有限的小组活动时间内,他们的任务是互相用英语交流彼此产生这个点子的灵感,然后决定哪一个方案最为合理,并且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来阐述这个方案的可行性,以及他们所借鉴的思维策略。通过这样一个生生以及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不仅仅是在比谁的小发明好,而是在实际交流中学习课文中的思维策略,并且巩固课文语言的运用。

以下是教师所检查的小组的presentation的节选。

Student: Everybody, you know, good ideas are no accident.Actually we really got into some difficulties.But we kept thinking hard and at last we got this door bell idea which helped us move towards a better solution.For a period of time we got stuck but we forced ourselves to keep trying, and finally a good design pans out„.在以上这段陈述中,该学生很好地运用了课文中的语言,并将其结合在自己的语言中。例如“good ideas are no accident”,“we got this idea which helped us move towards a better solution”,还有“get stuck” 等。如果学生能够自然地运用课文的语言点来陈述,那么他们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就不仅仅停留在拼写和了解中文含义这一水平,而是能够真正“学以致用”了。而这,正是本活动设计的主要目标。

3. 作业设计

笔者给本堂阅读课设计的作业,实际上是一道物理题。即让学生尝试一个实验:将鸡蛋从15米的高空坠落,采用何种方法,能够使其落地不破。此作业的目的当然并不是研究空气阻力和重力的关系,而是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英语讨论,并且将方案用草图的形式展示出来,并评选最佳方案,请设计者结合课文语言谈谈该方案的出炉过程。本作业其实是课堂第二项小组活动的延伸,因为课堂上练习的时间较为有限,如果学生课后能多运用创造性思维来思考问题,那么本堂阅读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就达成了。

关于此作业,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之一是填写以下表格:

Group organizer: Group presenter:

Note-taker:

Draw the plan Drawer:

Think outside the box(What is the new part of

your plan?)Take another look at it(How Make connections Keep trying(How many 通过以上笔者对于自己一堂公开课的两个设计亮点的详细呈现和自评,我们可以看到阅读课的前期准备和后续活动,对于学生真正掌握语言知识和提升思想境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这么说,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4英语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快乐的情绪,在备课时精心进行前期准备和后续活动的设计,真正地让他们认识到阅读并非空洞乏味的新单词和新表达方式的一种灌输,而是一种既可增加知识,又能令人愉快的活动。

参考文献:

1.《英语兴趣教学法初探》威州中学老师 易起论文网 http:// 4. 《论高中学生英语阅读兴趣的培养》 作者孙青,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英语教师,《科教文汇》 2006年第二期

第二篇: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移动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在现代科技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学习方式也在不断更新,而移动课件就是在新时代产生的新的教育模式,也是在网络技术进一步推广中诞生的新时代产物,在网络教育蓬勃发展过程中,移动课件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将移动课件运用到网络教育中,改善了教育方式、教学方式以及教育思想,同时也对网络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移动课件在网络教育中具有长远广阔的应用前景。

对移动课件的应用,主要在三个方面。(1)教学资源和信息的实时共享,(2)更为便捷的教学管理,(3)对课堂教学互动性的增强。

目前,学生将移动设备带入课堂已是一件寻常小事,课堂上普遍存在学生由于沉迷于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设备,然而,也正是这一现象对传统教学、课堂学生行为规范及教学秩序的影响和冲击,针对该现象,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增加移动智能终端在课堂上的应用,增加学生的兴趣,同时提高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性,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他们开小差的内容转移到课堂上。

很多人都听说过移动课件,也接触过移动学习,甚至有些人正在做移动课件,那么移动课件在教学应用中具有哪些优势呢:

第一、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学习者能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学习任何内容,这种独特优势是其他学习方式所望尘莫及的,极大地满足了“总在线 ”的学习需求,这也奠定了移动学习在未来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可以充分利用琐碎的时间学习。移动学习以其独有学习的碎片性的特点,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知识的便利,使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琐碎的时间,掌握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组块,正如面对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知识碎片,经过每天一片、一点的摄入和积累,最终会形成一个完成的知识拼图一样。

第三、满足了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移动学习的交互性可以实现信息及时的双向流通,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交流沟通能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发展学习者的个性,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和信心。

当然,移动教学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比如说,可控性差,学生在课堂上操纵自己的手机,教师无法整体操控,容易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因此,该种教学方式对教师队伍也有极大的要求:(1)对移动教学设备的运用要熟悉,能做到灵活运用;(2)多加运用,不要徒有形式,必须能站在新的高度看待注重交互性的课堂教学,能设计出更具互动性的全新的课堂组织形式,将各个移动课件的功能发挥出来;(3)能掌控课堂氛围,防止课堂组织混乱以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4)对教师的讲解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够更为自如地针对多媒体的演示方式进行讲解。无线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给移动学习的应用带来了新的契机,移动学习方式使个性化学习、对话性学习和协作式学习成为可能,并使学习者随时随地随心地进行学习活动,提升和丰富了教学资源和教学机会,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学习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学习必将在教育信息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篇:全文:微课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个问题:微课是怎样兴起的?

谈论《微课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我觉得有点儿难度。原因有两个:

一是当前人们对微课的理解还不够。

二是大家对当前微课在教学中真正使用的现状还不是很了解。上述两个问题其实是很有关联的,当然也有它们各自独立的一面。先说说对微课的理解。

当前,在教育界,更确切讲,是在电教界,有两个非常流行的字: 一个是“云”、另一个就是“微”。今天只讨论“微”。

“微”这个字,字义其实很清楚,就是一个“小”!近几年的生活中它却时时冲击着我们的眼球。微电影,微视频,微信息,微新闻,还有微信,微话,微博等等。其实这些微什么什么多多少少都和今天的微课息息相关。

比如说,微信,现在简直成了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依赖。平时许多人没事都爱时不时要撩撩自己的手机,然后像皇帝一样,陶醉地批阅一下他的相关奏章。这种情况,你能说微信上面有些信息像不像启发人们教育人们的一堂堂微课?

大家还知道,微信是在QQ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微课,也有个从零起步的兴起的过程。

要弄清微课的起源,我们不妨看看外国人是怎么解释微课的。

外国人的微课,他们叫Microlecture,翻译成中文就是“微课程”。它的意思就是: 在课程学习中的环节中,把微演讲、微陈述、微小教学片断以视频、音频的形式记录并呈现出来。

这可以算作微课的最最原始、最最朴素的定义。我们现在可以到网上搜寻许多微课起源的资料。大家普遍接受的最早的国外微课起源有两处:

1.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勒罗伊.麦格鲁(LeRoy 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 秒课程(60-Second Course)(McGrew,1993)2.英国纳皮尔大学凯(T.P.Kee)教授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OML(Kee,1995)美国的化学教授麦格鲁(McGrew)提出60 秒课程的设想是希望在一些非正式场合,如在舞会上、在搭乘电梯时、在举行酒会时,用最短的时间内为大众普及点化学常识。他将1 60 秒课程设计成三部分: 概念引入,解释生活,列举例子。我们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学者对自己专业的执着。在没有普通上课的前期铺陈和后续反馈情况下,他不断做着公益广告。其实这也是一种化学专业的普及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快餐式的教育。它和现代的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相匹配。他认为其他领域的专家也可以用类似的方式普及自己的专业常识。而英国纳皮尔大学的凯(Kee)教授则认为学生应当牢固掌握专业知识一些核心概念,理由是他们必须应对现代社会需要的快速增长的学科知识与交叉学科的融合。于是他提出要他的学生经常进行一些一分钟演讲的训练。Kee 认为一分钟演讲在促进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掌握学习材料之间的关系,防止所学的知识限于孤立、片面的境地。也有一些人更多地把微课的提出归于另一个美国人,他是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圣胡安学院是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法明顿的一所社区学院。2008年,这个戴维.彭罗斯第一次提出了 “微课程”的概念。

讲这么多,大家要记住三个时间节点、三个人。1993年,麦格鲁。1995年,凯。

2008年,戴维.彭罗斯教授。

他们都主张一种快速的教育,主张60秒的课程。好多人戏称他们是“一分钟教授”。在国内,微课最早的雏形仅仅是一种微型教学视频,它就是电教圈内大家熟悉的优秀课例的片段。

说起国内的微课,我们不得不提起两位老师的贡献,一位是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老师,另一位是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教研中心的李玉平老师。

2011年,针对传统40或45分钟的、全程实录式的教学课例制作成本高、交互性差、评审难度大、应用率低下的现状,佛山市教育局在全国率先开展首届全市中小学优秀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片段的征集活动。他们要求教师只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设计和拍摄录制课例,同时像我们评选优秀教学课例一样,要求提供相应知识点的教学设计、课件、练习、反思等,参赛的作品要求同步发布在网上供广大师生家长随时点播、交流和评论。下面是原始的通知名称: 那次活动的效果出乎人们的意料,广大教师对这种“内容短小、教学价值大、针对性强、数量众多、使用灵活”微型课例好评如潮。当地的媒体对此次评选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南方日报报道的题目是:“佛山教育局全国首创‘微课堂’ 点击率破5万”;佛山日报报道标题如下:“佛山全国首创‘微课堂’粉丝海量”。

其实,当时的媒体对“优秀课例片段”的名称含义也不十分清楚,报道中教育外行也许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优秀课例片段”便成了读者能够接受的“微课堂”。后来又演变成了“微课 ”。现在看来,当时的微课其本质还仅仅是一种公开课,只是对录下来的课程进行了切片处理,或者是仅仅录其中的一段,主要作用是用来进行点评与相互交流学习。促进大家的业务进步。参赛老师们匆忙上交的不少微课的作品有不少就是截取以前的公开课的录像中得到的。

此后,佛山市连续组织了三届的微课作品大赛,并率先在当地开展了基于微课的教学改革研究。如微课与班级教学的整合、与翻转课堂、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移动学习结合等等,引领全国微课建设与应用研究,形成一段时间的“微课热”。这些活动的领头人就是我们开始提到的胡铁生老师。

另一个国内微课的提倡人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副主任李玉平老师。他没有上过大学,他从事教育的轨迹是民办教师、校长、教研员、主任、专业学者一直到热心微课研究的自由学者。他从农村到城市,从内蒙到北京。出于对研究的热爱,李玉平多次放弃了教育管理的职位。因此,他其实是一位道道地地的“草根专家”。李老师从教30年多年,一直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从事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研究体系。最有名的是他做着“关注小现象”、“开发小策略”、“积累小故事”的研究,简称“三小”研究。但开始的效果并不怎么好。

2005年8月,李玉平来到北京,与一些中外博士、教授、校长一起,启动了一个叫做“中国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国际合作项目。在2011年,他们发现,让老师们制作研究小视频是展现“三小”研究方法及成果是一个好办法。在教师群中试验、推广这种新办法过程中。这种小视频也被称作“智能课程”“微型课程”,后来才被他命名为“微课程”。

最近有人在网上晒出微课的发展史年表。有些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大家可以从这张表追寻微课真正的来龙去脉。

1.1993 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勒罗伊 埃.麦格鲁(LeRoy 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 秒课程(60-Second Course)2.1995 年,英国纳皮尔大学T.P.凯(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OML)3.2008 年,美国圣胡安学院戴维.彭罗斯(David M.Penrose)正式提出微课(Microlecture)概念

4.2011 年,李玉平老师制作教研小视频来展现“三小”研究方法及成果,后来被称为“微课程”

5.2011 年,胡铁生老师将“优秀课例片段”演化提升为“微课”,并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在中国数字故事,TED、幕课、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等概念与微课搅和了一年(TED,一种环球会议的名称,每年TED大会在北美召集众多科学、设计、文学、音乐等领域的杰出人物,分享他们关于技术、社会、人的思考和探索。)7.2012 年,全国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全国首届高校微课大赛

8.2013 年,微课的在线教育兴起,官方及民间微课培训不断,各地学校开始在学校教育中运用微课。

9.2014 年到2016年,微课理论及实践进入沉稳期。这个期间,微课由理论争论、资源建设开始转移到实际的教学应用。许多学者在这期间坚持进行微课教研,许多老师用微课辅助教改,改进他们的教学。

为什么要温习这团历史?

透过这团历史,我们可以基本弄清微课的真正的起源,微课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土洋结合的新生事物。

说它是新生事物,诞生的时间实在太短。真正微课运用于教学实践只能从2003年算起。

说它是土洋结合,我们不需考证就可以弄清的它的国外和国内两条平行发展途径。国外,三个教授;国内,两个老师。在国内,李玉平老师所以提出微课概念,是源于他的研究及和其他人一起做的中国“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国际合作项目。胡老师所以发起“微课”这个概念,是根据他在2011年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的文章《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 》。他们的研究都受到了国外Microlecture概念的影响。所以,对微课,你可以说它是“舶来品”,你也可以说它是“土老帽”。

另外要说明的,这些概念兴起也和慕课,这种新近涌现出来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有关。和可汗学院,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一家教育性非营利组织,利用网络影片进行互联网免费授课有关。

所以,我们顺便了解一下国外的微课程(Microleture)与我们国内微课的起源上的几个主要的不同:

1.国外的微课程(Microlecture)发起并应用在高等教育,我们微课发起则是在中小学; 2.国外的微课程(Microlecture)建议时长只有60秒到3分钟,我们微课建议时长则是5到10分钟;

3.国外的微课程(Microlecture)不仅包括视频,还包括音频,我们微课主要特指是视频; 4.国外的微课程(Microlecture)起源是为了直接向学习者传授知识,而我们微课起源是教师专业能力评比;

5.国外的微课程(Microlecture)的制作主要包括视频、作业、讨论等,而我们的微课则包括视频、教案、学案、课件、反思、点评等。

因此,我们的微课从产生开始就有着许多不同于外国微课的中国特色。

这一部分的探讨结束时,我自己也是很有启发的。

我要说明一下收集,归纳这些材料与我今天所讲微课具体应用问题的关系。通过上述资料的梳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微课,是在中学电教的教科研中诞生、发展和普及的。

通过上述资料,我要说明的是。我们都在做前人没有干过的工作。我们需要探索前进道路中遇到的新的问题。就是从2011年算起到现在,才几年功夫?有些过程有些发展还和我们教育电视协会的课例评选活动有关。如果将历史倒过来看,若干多年后,我们大家都是中国微课的探索者。通过上述资料,我还要说明的是,微课应用的研究工作和当前的教育改革的大趋势有关。最近我在网上看到教育部长袁贵仁代表中央回答未来五年教育如何发展六大问题的讲话的文章。

袁部长的讲话多处提及教育现代化,多处讲到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多处提到要通过网络平台为每个人提供平等学习机会。微课,和上面的各个大问题,或者说,和袁部长提到的国家的教育大策略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因此,推广微课的应用应该是这几年我们在座的老师们一项重点工作。

第二个问题:什么是微课?

什么叫微课?鉴于它是近几年才风行的事物。而且开始还是国外的教育概念。近几年国内的专家、社会和教育界对“微课”给了它很多个的定义。也就是说,对微课的定义一开始的认识上存在多个的不同看法。比如说,微课是说课的视频形式?比如说,微课是微型课件?比如说,微课就是是微格教学?比如说,微课就是教学微单元?还有人说微课就是课程的微缩?以上的说法有很多,不一而足。

把这一切充分地梳理以后,我觉得比较正确的、或是比较靠谱的的应该有三家说法。

第一家是李玉平老师提倡的微课程。

李老师自己说,他理解的微课就是介于文本和电影之间的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是一种在线的教育视频文件。长度在5分钟左右,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没有解说。文字仅300字左右,要求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音乐可以根据内容添加,以轻音乐为主,画面要求干净简洁。学习时,大家在有特色的轻音乐中静静的阅读屏幕上的文字,欣赏画面同时引发思考。

他把一些教师专业学习的内容转化成这样一种特殊的高雅方式,创造了一种十分优美的意境,让人们在这种意境里享受学习,享受教育,像听特殊形式的有关教育的故事。他希望在一种轻松愉悦的过程中完成一次专业学习,这就是他研究微课程的开始的初衷,也是他设计的微课原本的样子。

显然,这种微课与教师的专业提高、进修和提炼有关,和他的三小研究有关。李玉平老师的微课程把课程教学的关注小现象、开发小策略、积累小故事的“三小”研究挂钩,用“三小”做成了一种PPT数字故事。主要用于教学教研活动,他提倡的微课6 也可以算是教师的说课有关,是教师教学反思或说课的一种更高级形式。因此,我们姑且称这种微课是一种“教师专业研讨型的微课”。

第二家就是胡铁生先生提倡的微课程。

胡先生认为:“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

这种微课更倾向的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精彩的截面片段,这里的教学活动还不等同课堂教学,他解释说它是课堂教学活动资源的有机体。几年的积累,这种看法被大多数的教师认可。显然,这与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有关,就是和真正的课堂内乃至课堂外的学科教学有关。同时,从一开始,这种微课就不同于传统单一的课件、教案、课例、试题等资源类型,它是在传统教学资源基础上继承和发展的一种新的资源类型和应用方式。它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由此,他这种微课“营造”了一个现代的、半开放的、相对完整的、交互性良好的教学应用的生态环境。

这种微课也可以称微课程的资源基本构成可以用“非常4+1”来概括。“1”是微课的最核心资源:具体来说,这种视频一般为5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它应能集中反映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具体问题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过程,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地点可以多样化(不一定局限在教室或课堂上)。“4”是要提供四个与这段教学视频(知识点)相配套的、密切相关的教与学辅助资源,即微教案(或微学案)、微课件(或微学件)、微练习(或微思考)、微反思(或微反馈),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网页的方式呈现,以便网上传播。

显然,这种微课既可以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又可以用于课堂教学,还可以用于课后巩固复习,用于习题解答等等。其核心是直接服务于学校的课堂教学,因此我们不妨称之为“学生课堂教学型微课”。

第三家是吉林师范大学的焦建利教授提倡的微课程。

他的看法更倾向于将微课界定为一个较为明确和具体的东西。

他认为微课就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在线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显然,他更简单更直接。他更强调了“在线”,强调为“在线学习”网路学习远程教育服务。比较起来,他的观念比较时髦,一开始站的高度也比较高,他的观念和世界最先进教育理念接轨。他的微课和国外的可汗学院慕课提倡的微课程有着不少的类似。

从近几年开始,随着颠倒的课堂(翻转课堂)、可汗学院慕课等新概念的普及,微课作为颠倒的课堂的课前预习环节的重要载体,这种看法受到高校教师、专家的高度重视。他的观念与当前推动教育信息化进一步普及有关,受到国内好多教育专家乃至教育领导的热捧。我们姑且称它为是一种“在线网络学习型微课”。

最后我还是要谈谈我的看法:

透过我刚刚的介绍,大家已经看出我对应用型微课看法的倾向。我把微课自我定义为三大类:

教师专业研讨型的微课、学生课堂教学型微课、在线网路学习型微课。

我们中小学课堂教学应用的主要是第二种微课,就是胡先生的学生课堂教学型微课。同时,我又认为:

1.三种微课有内在联系,好多方面是相互兼容的。

尤其是第一种,李老师提倡的微课不要求另外教师的解说。我想,有解说了是不是更好一些,难道有解说就就不好运用于教师反思?第二,李老师教师专业反思型微课和胡老师的学生课堂教学型微课,其实并没有排斥它成为像第三类微课一样作为在线资源在网上运用。相反,他们也希望有利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同样,第三类焦教授的在线网路教学型微课由于它的短小精悍特性,当然也应当方便地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2.每类微课程对其需求上应该有所侧重。

我在2001年曾做过一个不错的在全国会议上获奖多媒体课件。说明一点,那个课件也包含的好几个微视频。它的最大亮点是网页显示形式,交互性很强,可以选择学习,可以自学复习,也可以用于课堂学习。在交流会议上得到许多专家评委的好评。而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使用中,却发现它在新授课上使用还是挺别扭的。比如,我运用这一课件教学时,我讲东时,学生关注西。我讲前面时,学生却都在关注着后面。所以,真正的课堂教学还是要有一定流程的,新课程虽然主张选择学习,但大部分时间还是应该集体活动,集体探讨。课堂教学并不主张过多的颠三倒四,过分的七嘴八舌。此外,如果是网上的在线学习资源,那就应该要求更加系8 统,更加规范、详细、有序和严密。如果是一张张碎片型的知识,学生要自学反馈,就不太好办。他们要是有不懂的地方,反复观看微视频不能解决,又不好随便打个电话问老师。虽然可以微信,qq相通,但老师有事怎么办?而且有些视频时间上也不允许放,课上时间宝贵,你的微课也总不能二十分钟吧!而作为好的网上教育资源可以视问题解决的需要定夺。三十分钟四十分种都无所谓的。3.三种微课程应该有共同的特征。

比如,它们都不是优秀课的翻版,它们不是传统完整的四十分四十五分钟的课,它们都不是多媒体课件。还比如,三种类型微课它们都是视频形式,都要数字化。都要求短小精悍、中心突出、用途广泛、易于传播。还比如,它们都要求有自己的网上平台。学校应该有个人、学校、乃至教育系统到整个社会统一的平台。能让学习者方便使用,随手拈来。教师可以用,学生也可以用。像第二类形式的微课,学生上课没有听明白,还可以自己在完成作业前重学,在复习时可以重点复习。学校有专门的平台,学生看完微课之后,平台上会有一些在线检测题。学生通过学习课程知识,平台会自动把数据反馈给老师。老师通过对数据的观察,会了解学生学习微课之后,哪些地方不太明白,在第二天讨论交流的时候再重点讲解。更理想是师生课后的互动。线上作业等等。

所以,三种微课有联系,有区别,有侧重,有共性。但并不绝对对立,并不是绝对的不相容。

以上就是我对“什么是微课”的基本认识。

对什么是微课,做一些简单回顾: 我认为微课分为三大类。三类也可以简称为:

“教师专业型微课”,“课堂教学型微课”,“网络学习型微课”。如果要进一步简化,也可以归为:

“教师型微课”、“课堂型微课”、“网络型微课”。三种微课有侧重,有共性。

它们有区别的一面,也有相容的一面。这部分内容结束的时候,我还要要提一下我们认识微课各种定义内涵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弄清它们的内涵意义相当大。至少,我知道,不弄清这一问题,下面的应用就没有无从讲起,我们的探讨就没有任何针对性。比如,我们谈微课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的应该是指第二类的课堂教学型的微课。

其次,我们也认识到电教教辅工作人员包括领导是教师教学同一条战线上的人,是“皮”和“毛”的关系。教师和电教人员的工作是不分你我的,虽然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动者,但没有电教专业人员的帮助,它们的微课,微视频一般情况还是低档次的,在质量上不太容易得到保证。如果拿来比赛,就欠缺一些技术含量。

再其次,作为我们,搞教学辅助的,一定要知道教师设计的微课主要是起什么作用。你主要用于教师观摩的还是用于学生自主学习?你主要用于课堂教学还是作为远程教学课堂的系列资源使用?方向不同,标准不同,形式和侧重点也、就不可能相同。否则,大家制出的微课就是一个“四不像”,也可说成“三不像”。如果什么都要兼顾,就像我所举例那样,制作的微课就没有什么使用价值,也没有什么发展前途。

此外,通过了解,我们还应该知道微视频和普通视频有哪些不同。

微课,微视频比普通视频更注重学生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讲授一个知识点。它要解决用传统教学很难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兼有适合学习者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功能。而传统视频课,主要注重教师的教,而且时间长、容量大、不易传播、制作难度高、精彩教学环节不易集中,它主要用于教师备课和观摩交流学习。再有,微课的录制对象、学习对象可以是任何人。易搜索、易传播、应用范围广,最好能够交互,它还要求在有关教育平台中传播。而普通视频的学习对象主要是教师,应用与教师的业务提高。了解后,我们可以发挥我们的技术特长协助教师实现微课的有关功能。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就是,我们过去倡导的现在基层教师普遍使用的多媒体课件,现在主要是ppt为平台的,上面可以链接视频、flash动画以及其他网页的课件。它和我们提倡的微课现在是什么关系?弄清微课概念后,我们就会知道,微课和课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当然,它们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有些情况下真无法把他们完全彻底地区别开。

比如,我们过去搞的多媒体积件,大多是比较小的flash课件,也用以说明课中一个环节。伴着它收藏的还有小的说明某一问题的视频。像物理、化学包括生物中有些实验不好做。于是,那种块头比较小的视频,模拟视频在课上经常应用。有些视频还有教师自己10 在镜头中出现的。实际这些东西现在看起来也可以算是微课。此外,这种小视频中也可以包容一些教师使用多媒体动画的课件实录。所以,如果要形象说明课件和微课的关系,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当然,它们在课堂中地位不同,取用时间不同,表达形式不同,制作方便程度也不尽相同。

理顺相关的概念以后,我们还可以澄清许多流行的微课应用中错误说法。

比如,有人现在想用微课整堂课使用!明白微课以后,我们知道微课仅仅是大课堂中一个抢眼环节,如果一堂课全部都用这些环节,微课抢眼的独特作用如何发挥? 还有,有些专家提出,为适应课改,要求颠覆课堂,全部用微课让学生课外自学。显然,这种说法也有问题,一堂完整的课成为微课,那也不叫微课,而是课例。仅靠微课学习又只能是不完整的学习。因为微课是教学中主要片段,重要环节,但不是全部的学习内容。

此外,有人把微课理解为正常课的浓缩,即把四十分,四十五分课缩水,变为二十分,十五分钟。显然这也是种误解。通过概念辨析,微课是一堂课某个环节中的精华,不是浓缩,更不是整堂课。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不好用部分课来代替整堂课。

第三个问题:微课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如何?

刚才讲过,知道微课应用的现状是探讨它在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的前提。“课堂”两个字是我后来加上去的。这样,我们探讨范围缩小些,实用些,针对性也会强些,可能也比较好讲些。

这里我还是要说明一下微课目前运用的现状。

微课发展到现在就那么几年,从李、胡二老师的实验算起,就短短四年多。客观讲,微课在教学中的使用还仅仅在简单徘徊的起步阶段。

比如,中小学微课的使用目前还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上。

在局域网、互联网这一块,把微课用到现代课堂课程改革,用到真正百分之百的自主学习这一块,在我们的中小学,好像还没有推行到那一步。

有些东西其实是非常现实的,如果学生课外都接触电脑,你难保证他们不被其他东西迷住。我原来学校有几个老师倒是有将微课用在微信群里的。但像各处宣传的用于倒转课堂,方兴未艾啦,极受欢迎啦,我好像还没有看到。课堂真的翻转了?其实,在美国,在欧洲,在日本这些发达国家,都没有真正翻过。如果翻,大学是可以翻的,职业培训是可以翻的。我们那个年代学习也是可以翻的。我回忆自己年轻时在学校里的学习。因为有些老师照本宣读,读了走人。没有办法只有自己先自学搞懂。还有,我们那个时代的学校,教学要求低,照顾最后进学生,有学生可以在老师没有教前已把老师教的学会,课上自己做别的事情。现在的中小学,每堂课教学内容多,教学标准高,那个敢翻?而且,升学录取考试排名是分分比较,半分,零点几分,中考、高考的录取学校就要拉上好多个档次。翻砸了谁负得了责任?这不是我们那个老师可以不可以、愿意不愿意试验的问题,它是一个年级,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地区,一个省份的整体教改问题。这种改革是一个整体联动工程,一个老师搞,倒了的时间正好被别的学科占用,给别的老师占用。还有,小学生,初中生不自觉,不能翻。初三学生,高中生,升学会考压力大,也不能翻。要搞,家长投诉,你也吃不消。所以许多东西真要点儿实事求是。不能说别人家孩子我不心疼,就讲不切实际就可以搞的话。当然,小部分的搞,半遮半掩的搞,通过试点搞,就是所谓的小搞搞也是可以的。但大规模地推广,目前的整体教育生态环境还没有达到此标准。

但另外一条,我们对微课的广泛使用前途还是要抱有坚定信心。要自信。理由有很多:

比如,中央、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微课推广的高度重视,比如,微课拍摄与制作技术在硬件和软件上有许多新的突破,比如,微课资源正在日渐丰富,微课平台数量也在不断增多。

比如,现在教研部门都在开展“教师一优课”的微课评比。

我们清楚记得,90年代,网上的教育文章、课件资源少之又少,而现在网上的教育资源翻了个个,虽然说质量良莠不齐,但要搜查网上比比皆是。

讲几件经历过的事情,今年四月底我在微信上看到校学科组有人发了一张全是写上ABCD之类字母的纸头照片,后来通过他们的对话才知道那是他们教师培训计算机课外测试的答案。而且知道答案都是百度上搜出来的。我以前一个学生交作业,估计做作业来不及了,他就在作业上写上七个字:“详细答案见百度”。其实,他说的也没有什么不对,如果真懂了,我真也不能指责,他还是物理课课代表。那次,我谅解了他,作业多,没办法。说这些的意思是说,信息的发展目前正已一种空前的人们估计不到的速度在向前发展。我们对微课使用前途也应该抱有信心,最重要的是我们有一支搞过优秀课例、搞过多媒体课件推广的电教骨干队伍,我们有一支冲在教改前线的教师骨干队伍。不看别的,只要看看几年前的教育电视系会优秀课例评比的获奖课例,对比前年的去年的优秀课例,整体上课水平、拍摄水平大幅度上涨,它应该是一种台阶式上涨!所以,我说,搞一个新鲜技术要有点儿勇气,要有许多骨干。有了骨干,可以带领更多人,许多东西就会一步一步推开。

我们还清楚记得,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大家还再为多媒体课件运用发愁,现在简单多媒体课件,制作ppt却成了每个教师必会的基本技术。

最后一条,国外的微课也好,国内的微课也好,它们都是为教学和学习模式创新而生的,教学模式创新是它发展的根本。只要在线教学和翻转课堂之类创新的教学模式真正发展了,只要微课真正对提高教育质量起到贡献,微课在课堂中的应用一定会像多媒体技术一样快速发展并被教师乐于使用。

第四个问题:微课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有哪些应用?

微课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主要有那些应用?因为是课堂教学,我还是从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来说明这一问题吧!

一、课堂导入环节 在这个环节,微课的作用至少有两个: 1.用情景设置微视频引出问题。

大家知道,课堂导入的形式非常多:一个故事,一个历史事实,一个生活例子,一个历史实验。。各个科目、各个教学部分的侧重不一样,每个老师的经验和习惯也不尽相同。

新课程改革的基础,建构主义理论最强调的新课导入的情景设置。我们谈微课应用,用微课设计情景应该是最合适不过的。这里设计情景的微课,微视频,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从现成视频资料中截取、处理、美化。

我是中学物理老师,最熟悉的是我们物理的例子。比如,高中物理光学中的“光电效应”一课的教学,由于实验条件苛刻,课堂教学的开始可以放一两个光电效应的影片。其实,早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我们上这一课都是这样做的。课堂放影片没有条件,时间不够,就在夜自修先组织各班先看一部关于课题科教影片。第二天,第三天,课上师生回忆并由此讨论:什么叫光电效应?它有哪些规律?怎样解释这个规律?这些规律有什么应用?ok,一堂较好的概念课、应用课、探讨课的主要内容的铺垫就水到渠成了。

不仅高中物理课这样,其他新授课探讨课都可以这样去上。我现在也不认为,一堂课非要搞成蜘蛛网一样复杂的结构,一定要前呼后应,一定要左右关联什么什么,有些课思路教路或者是学路就是一条线,直直的,从复杂到简单,像我们讲座一样。几个问题,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都是自然生成。问题弄清楚了,目标就实现了。上课时老师和学生思想那可能像一般人想得如此复杂?按上述方法处理,一个可以推广的借鉴的课堂微课教学程序可以是这样:

微视频---问题。

如果要再多一点,也可以是:

微视频1---问题1,微视频2---问题2,微视频3--问题3.最后总结,最后拓展。。

而这一模式,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情景设置的视频拍摄截取要处理得比较精良,要能够真正一步一步从学生脑子里钓出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

注意:优秀的微课就是这类课的龙头。2.用微视频情景设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好的开头是成功一半。从情感上讲,课堂导入强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促进课堂的有趣性。我这里强调的是联系课堂的情趣。引起情趣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目标,重要任务,尤其是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当然还包括刚入学的幼童。

和青少年对电脑游戏及电视剧的自然的向往爱好不同,我们课堂教学尤其是理科教学完全不可以与这些相比的,我们只能通过物理本身思维的严密、物理思维的逻辑力来吸引学生,如果不是中考、高考限制学生一定要考我们比较枯燥的物理,要使学生如此能象目前对我们的物理课堂的教学又目前如此的投入,我想那是不太可能的。为什么?除少数天才教师,大部分教师能做的,绝不可能象演员长的那么好看,表演也没有那么精彩,不可能象追星族对他们的偶像产生这样大的感染力14 量。教学就是教学,学生有这样的实际需求才来听你的课!不过,各种课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课堂上,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思维始终保持活跃状态,是我们教师教学中永远追求的东西。而我们的微课,和原来的多媒体技术一样,可以同时提供丰富的声音、多彩的图象以及精致的文字,微课的动态表现有时比多媒体技术表现的更为突出,流畅的电影比枯燥的文字、语言,比普通的多媒体动画更容易乐于接受。

举些例子,过去在中小学语文课、外语课、心理卫生这些文科科目的课上,小电影的使用早就比较司空见惯。比如,要上圣诞节为题材的英语对话课,老师利用微课呈现一段介绍西方国家过圣诞节的视频,创设了圣诞节情境,同时使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圣诞节文化,知道圣诞节人们之间送礼物的风俗以及人们接受礼物时立即打开礼物的习惯与中国不同,渗透了文本中的文化意识。学生在新鲜的浏览欣赏中很自然为下一环节学生自主阅读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激发起学生阅读文字的兴趣。当然,如果以去各地旅游为题材的课,那微课的视频效能更加得到拿手的表现。各地的风光景象的表现力完全可以通过精妙的微课动态视频被大力地使用。还有,我喜欢听一些中学老师的心理课。我记得老师几乎在每一堂课堂开始都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小故事。我们不妨将有些多媒体课件表现的故事制成微视频。可以有情景,有声音,有老师的旁白。现成视频截取也好,同学们原生态的表演也好,有了这种协助,也许,学生几天几月乃至几年都会被打动并对此联系的知识深深地记忆。

二、新课讲授环节

这一环节是我们课堂的主体,我这里准备谈微课在这个环节五个方面的应用: 1.用微课辅助重点讲解展示过程

每门科目都有一些重点知识的详细讲解,比如,一些重要公式的推导,重要原理的推证。

微课能这部分的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某一个重要知识点进行充分的、有趣的分析,符合课堂紧张的学习节律。

举个例子,像高中物理中的法拉第电磁感应规律,它可以同时用实验,用能量关系,用力学平衡几种手段证明得出。此外,还有中学数学中像两角和两角差正弦余弦函数这种不少富有特点而学生不易掌握的重要公式推导,解析几何中椭圆标准、双曲线和抛物线标准方程的建立,生物课中减数分裂、基因配位这类复杂生理变化动态过15 程的学习。这些知识特点比较复杂并且重要,学生课后复习、单元复习乃至期末复习中都需反复巩固理解,如果能用微课把这些课堂重点讲述做成相关的经典课堂教学视频。在教学过程中给以凸显,既突出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又可以在以后教学中反复使用,还可以用它让可以让学生作为视频复习资料保存消化。最重要的是,一些重点知识经典教学片断的讲解,每个优秀教师都有他们独特的思路想法和讲法。有些精彩、有些特色不是每个教师都能通过言传身教马上就可以学会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他们的教学典型片段的微课现成穿插在自己的课堂中间,使得老师和学生都能集思广益,欣赏到不同的学习思路,了解到不同的教学风格。上课的老师如果能将这些现成的片段用得好,用得恰当,而且在课堂上把控得出色,变别人的宝贝为己用,同样可以使它们在我们教师自己的课堂大放异彩。2.用微课使用特殊的手段突破教学难点

这里的内容就更加丰富,我们大家都搞过多媒体的小课件教学,小视频发挥的作用空间或余地一点不亚于多媒体的小课件。

这里的特殊教学处理得手段很多,随便举举就是一大堆的名词:

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动为静,化真为虚、化虚为实、化古为今、化微为宏,化宏为微、两两比较、同类过程的比较、同类问题的比较鉴别和分析等等。

上面罗列词组的字义我们一点儿都不生疏,也不难理解。根据课程内容的实际需要,随手取上面思维方法教学手段中的一种,以它为中心,就可以做成十分优秀的、精致的微课。

也就是说,一切能用flash动画做的,一般用视频也可以做,有些由于它们不需模拟,有些还更能真实使动态情景逼真重现。

比如,化微为宏,化宏为微。

指的是微课能和多媒体课件一样生动直观地模拟对一些在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用肉眼观测得到的现象。

有些课教学中,有好多细微的、微观的现象剖析。教师难于用语言表达清楚。但如果通过最直观、最具体的场景显示,把细胞级、分子级、原子核级这些微观的东西用影像、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可以很方便克服学生认识的难点。而对非常遥远的、宏观的事物16 的剖析也是如此,通过动画,通过影像,像我们物理教学,将牛顿的在高山上抛物的假想具体化,让学生清晰认识物体如何运动能脱离星球的影响而变成它的卫星。

再比如,化静为动,化动为静,像讲中学物理中的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我们也可以可将动态的波动中多质点的复杂运动用微课定格做仔细的分析,对波传播过程中质点不同位置的情况用微视频进行细致的比较。多媒体课件可以表现的,也是微课可以结合老师课堂的讲述表现的。而像大多数老师知道的高中物理上的静电感应。有看不到的看不太清的表观现象,而内部却是电子在电场中的涌动迁移到新的平衡。这种不易讲清的知识,我们可以从生活例子、实验现象、微观模型做成经典的有声有色的微课。也就是说,在表达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和运动形式上数字化的微课和多媒体课件一样有着比传统教学更强、更丰富的表现力。

还可以举些更多的具体的例子:

高中物理课堂中气态方程推导,有模型,图像,公式,如果在课堂上演示推导显得手忙脚乱,三者兼顾它们间联系不是容易的事,我们也可按一定思路有条不紊地做成微课教学视频,可以比较好地击破讲述中的困难。

对热学中抽象的分子势能曲线,力学中的振动图像这些静态图像,我们也可用微课像多媒体课件一样把它暂停、做活、动态化。

初中高中物理中有些快速动作,瞬间的变化,如子弹射出过程,遇到障碍物停止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视频的慢动作固化。而生物中有些像作物长期生长过程,地理中地形长时间缓慢变化过程我们又可以通过视频在几秒钟内几分钟内瞬间显示。

对一些课堂以外的实验可以用微课随时将其搬进课堂,远在太空人类没有办法到达的的过程用视频浓缩到屏幕,远古时候的变化也能用微课随时呈现到眼前。对一些看上去不可思议的抽象比较也可以通过微课简单方便地搬到屏幕上有声有色地进行。

好多教学手段在文科学科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也是相通的,像两两比较、同类过程的比较、同类问题的比较可以用视频做成各科经典的微课。我曾记得有位外语老师在经验交流中举过在新课讲授中的一个实例。他说,英语教学中的形容词性与名词性物主代词易混淆。教师可以利用3-5分钟播放微课视频讲解二者区别,学生自主观看领会,就视频中的学习内容,分成小组讨论,教师适当点拨,这样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获得的知识既让学生学得相对自由、开放、轻松,取得比教师自己现场的普通讲解有着更好的效果。3.用微课对课堂资源灵活应用

上面指的资源,指现成的视频材料,也指师生根据课堂需要自制的微课。这方面的应用有着更有发展前景的地方。中央三台的好多综艺节目,各个地方台的娱乐节目,不少电视节目使用所谓的第二现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此借鉴。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用的好,穿插适时,和在电视节目中的使用一样,也是非常引人入胜的。我们原先评比出来的优秀课例中也有好多这样用得好的典型。比如,在地理课上,将早先师生对远方山区地形考察现场情景做成视频在课堂重现,在室内体育课上,我们将室外的篮球排球动作的影像作为室内的教学范例,在音乐欣赏课上,一些艺术家的一些经典唱段加上老师的适时解说可以在课堂中巧妙地调用。

4.用微课辅助自然科学课程的课堂实验教学

在这里微课使用的内容相当相当丰富。比如,历史实验视频重现;比如,演示实验 细节展示 ;比如,长时间的实验过程表现 ;比如,瞬间过程分步观察 以及学生实验的材料介绍、过程指导等等。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像显微镜中的情景,本来只能一个人观察,有时由于调节问题,由于观察者观察方法问题,许多一瞬就逝的现象还看不清楚。但是,如果将其影像调出,就可以用于全班学生认真观察。制成微视频后,还可以更多人反复地调用观察。

所以说,微课、微视频在实验教学,小学的科学知识学习中有它特别重要的作用,这其实也是我们的科学老师,理科实验老师一项很值得探索的研究课题。5.操作类科目的动作演示

这上面,微课能够起到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从小学到中学,音乐,舞蹈,体操,劳技类的手工活动许多动作类、技能类科目用的比较多。微课可以用于对各种不方便看清的动作分解,用慢镜头有序表现。对高难度的动作可以用微课反复模仿。电视制作技术发展,多功能软件的使用会使此类的动作微课做得更完美。

三、拓展或练习巩固环节

这个环节我主要强调两点: 1.用微课视频协助理科类课程的习题教学。

我们知道,数理各科每一节课都需要比较多的习题消化。而这些习题又都是按课堂教学的知识,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老师可以对它们进行分类,就是让学生做一题后做到会做一类题。比如,我们可以使用微课详细讲清楚具有代表的一题,讲此代表题是,微课中的可以多次运用暂停,给学生有充分时间去思考。有可能多次思考,最后我们再完整播放给学生看。然后在课堂教学中稍加变化,呈现一系列与代表题目的有内在联系性类似的题目,让学生形成对比,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这应该是我们中小学理科习题课的一种可以推广的课型。2.使用微课视频辅助文科学科的拓展讨论。

举个例子,有初中英语教材主要内容为谈论季节与天气以及人们在不同季节做的事。我们可以通过微课视频播放关于中国的冰城哈尔滨的冬季冰上活动,以及美国夏威夷的水上运动,让学生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在此基础上,让他们通过讨论交流,能运用所学句型介绍两城市的天气与活动。如果遇到教材介绍国外体育运动的,微课就可以运动会,甚至是运动会为题材,播放有关的视频,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根据视频内容为运动会做解说员。努力使大部分学生都能运用所学句型造句,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体会到了学习的成就感和学以致用的快乐,就可以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上述举例中实际也提到微课使用在拓展教学的共享性。它是微课与普通视频区别的重大标志。现代课堂都和网络相通。当今,全球共享的网络信息资源的交流每天都在增加和更新,新技术的发展也使得文字、图片、声音乃至图象在计算机与计算机间传播质量越来与高级。而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特别是教育网络的建立,已经使并将使传统教育教学形式发生巨大变化。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素质教育的普遍实施,为适应培养现代人才的需要,中小学必将普遍发展多种形式的个别化教学和协作教学。在新课改中也已大力倡导,并逐渐为人们应用。这些,在座的大家都有体会。现在的学校内部都能将计算机连结成校园局域网,每个教师都可以将自己的优秀教案、优秀课件。同样,我们将和教师的优秀微课放在计算机中,通过内部网络和其他教师、甚至同学生共享,如果连入internet,全球的资源将和大家共享。知识的传播可以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虽然这种微课材料的资源还比较少,但它的发展是必然的,总有一天,这些拓展的教育视频资源会像现在网上的电视剧电影资源

四、课堂结尾和反馈环节

课堂首尾和反馈环节重点说两个建议: 1.总结视频的使用

总结视频也可以做成微课。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冯站长之家”,他的三分钟的新闻早餐每天都有朋友发到我的微信群里。早上吃早饭时,打开手机,前一天重大事情在短时间内尽收囊中。高手就在民间!我们的微课其实也可从中借鉴。比如,教师每节课结尾其实都可以配上这样几分钟声情并茂的的总结,当然也要搭上文字,加上图片,最好再添上对应的教师课堂教学的精彩的、简短的、关键性的视频。此外,李玉平老师对微课程的设想也可以移值使用,比如,课堂的结尾给学生搞些抒情色彩的伴有轻音乐的反思、回顾和升华,这对每节课,特别对知识点有点琐碎的文科科目,将是一种课堂学习中的高级享受。肯定受到学生的欢迎。而学生欢迎的就是我们搞微课应用研究所追求的!这方面,微课应用大有可为,各科老师完全可以多出些有自己特色而且是系列性的课堂微课总结。建议大家有机会把我这点意见转告和你们配合的老师。2.用课后思考情景微课布置作业。

用视频布置作业,是我的另一类设想。用的好,将有助于许多科目的教学和对枯燥作业的改进。举个例子,学科教学中,老师有许多操作类动作类操作的错误总结,像理化生实验,计算机操作之类的课,有经验的老师一定有许多心得,有许多积累。布置此类作业时,我们是不是可以做些教师做演员,学生自己也可参加的故意错误的视频。做作业时,让学生看视频,找出错误,他们的实践认识一定有更多的发展。而且,我们还可以搞成游戏软件之类的东西,而这些都是微课轻易做成的。我上述这种设想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自我过去教学中高中理化生会考考核复习的实践,我在十多年前试过,对会考动手考核的复习是很有效的。在设计课堂结尾作业视频中我自然联想到自己经历过得这些事情。和当年不同的是现在网络通讯的发展和微机的普及。完全可以使这种在网上自主学习完成作业成为可能。和上述方法类似的是,教师还可以把学习中的重点和疑难问题,作业要解决思考的问题制作为视频材料。比如,中小学语文、外语中的读音,数学中解题思维途径的选择,解题思路的编制以及书写格式中的细节问题,化学中反应方程式的常见错误,配平步骤的关键过程,各种学科的发散思维的拓展材料等都可以制作成作业微课,上传到网上,其优点有以下几点:

1.微课作业的每个议题,每个重点,都能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适合学生复习中自学拓展。2.学生可以随时点播自主作业,学习的灵活性增加。

3.微课作业资料适应不同的学生,视频播放的进度可以由学生自由控制。4.作业视频可以反复播放,较好地解决了后进生的进步问题。

5.布置作业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制作微课。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学生制作的微课语言更加贴近学生,有时比我们教师传授给他们的东西更加容易使他们接受。这里很自然借鉴了我开始提到的凯教授的做法。6.作业视频可以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学生乐于学习,乐于用此来反馈课堂学习的知识。

课堂结尾反馈环节我必须强调一下微课教学、使用和制作中的交互性。前面说过,它其实也是微视频和普通视频的标志性的区别。

教学反馈阶段有了微课的交互性以后,单向的教学活动就变为双向的或多向的教学活动。举个例子,我们高中物理有测定电源的电动势时和内电阻式实验,测定的方法有好多种,给的材料不同,装置各有异同。如果通过在实验室中一开始供给大量的材料要学生选择他们直接动手做实验,这在一般的实验室很难办到,一方面我们需要的仪器较多,另一方面受实验条件的限制无法同时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而微课教学就可以在反馈阶段将给学生有个知识外延的机会。它可以提供一个灵活的视频实验平台,然后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仪器用不同的制取装置组装起来。当出现错误时,教师和同学可在交互讨论中立即给予指出。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再现,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在实践中学生将充分认识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有兴趣的学生通过课后的反馈掌握多种方法,学习到多种技能。学生学习就可以完全进入一种主动状态。这也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所以,在学习效果的反馈方面,微还要多!

第五个问题:用怎样的话来概括微课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把课堂当成一顿大餐的话,微课便是所用佐料的一种。上面的话是哪个微课研究大师说过的。当然,佐料的添加应只有根据据菜品的需要,添加合适才会恰到好处。

他的意思说,不能为了使用微课来用微课。无论是课堂教学的的哪一个环节,只有在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方式,找准微课与课堂结合点,我们才能使微课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使它在发挥课堂效能上起到作用。

在我准备这次讲座的时候,我时不时把我们评出的一些优秀课例拉出来浏览,我的心是不平静的。回想自己年轻时,我们老师给我们的授课,回想我自己给学生的授的课,和现在的课例上的课比较,孰优孰劣,孰好孰坏,哪个更能感染人,哪个课堂的效益更高?答案是一目了然的,两者完全是不可相比的。

可以预料,通过深入教改,通过广大电教工作者的辛勤劳动,通过各种电教手段加入,过去的多媒体课件,现在提倡的富有特色的微课、微视频加入,我们现代老师的课还会变得更有生气,更有活力,更有吸引力,也更有时代感!

当然,微课的使用,还是有一个“度”的问题。任何事情都有个“度”。微课,它仅仅是教学的一个辅助资源,是重要的辅助教学资源之一。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恰当利用微课,并不是每一课都需要微课的介入。最重要的是,它还要和其他的媒体资源、和有关的教具选择交叉合理地使用。比如,有些课用多媒体课件表现优秀,有些课则用微课表现比较好。还有些将课件和视频相互包容好。像前面说过的,微视频其实可以包住多媒体课件,现在比赛用的微课多数是此类微课。而实际应用时,上课的多媒体课件也可以通过ppt平台包住微课,包住微视频。

对我们电教人员来说,必须关注的是:

信息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视频的制作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交互、选择、共享及各种课堂教学需要的各种特效技巧等现代课堂必须的元素可以用新的制作软件轻松实现。我们电教技术人员在微课的制作,微课的推广上业务有着广阔的提升空间。

最后,还是要说一下,大家都在做的是前人,外国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比如,要说哪个人在微课的使用上很有经验,很有收获,这肯定是大大的吹牛。不过这样也好,最大的好处是我们没有任何紧箍咒。是不是可以这样说:

从某种意义来说,对微课的探索,一切,没有什么不可以,一切,没有那个人来要你不允许。

所谓某种意义,我这里指的就是要符合普遍的教育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总之,实践也是微课发展正确方向的唯一判断标准。只要学生欢迎的,教师叫好的,教学质量上去的,微课就是用的其所。

总之,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资源,在当前的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有着其他课程资源无法替代的应用价值。

第四篇:多元智能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实验总结

《多元智能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验总结

呼唤有智慧的教育,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已经成为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如何从根本上革除我国传统教育中重知识传授、轻智慧养成的弊病,如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彰显学生的个性,使拥有不同天资和强项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最适合其自身特质的充分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始终是教育领域中备受瞩目的核心命题。我们设想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的课题研究能更好地探索这一核心命题。

一、选定该课题的理论依据和客观背景:

理论依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和意义给予的启发。本课题正是基于霍德华·加德纳(H · Gardner)提出的重大理论成果“多元智能”而构建的。鉴此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为避免“多元智能”研究出现“星星点点、各自为战、自我封闭”的无序状态,加强“多元智能”研究工作的整体规划、分工合作和结构优化,我们集聚一批骨干教师,通过合理安排或重组课程结构和教材内容,构建多样化的学生“多元智能”教育模式和课堂教学策略,以获得学生多元智能的充分发展。

加德纳只是告诉我们应该换一种思路来理解智能,至于实践领域中如何操作和实施,并将这些操作和实施提升到理论层面予以审视,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这固然为创造力的发挥留出了无限空间。通过这样一个丰富多样又没有既定答案的探索过程,不断发展的多元智能应用领域将有广阔的美好前景。

客观背景:多元智能理论是扬长补短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我们都以传统的观念来看待学生的智力水平,把智力主要限于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方面,以传统的智力观为基础的智力测验和考试,也主要集中在语言表达和数理推断方面。一般学生的语数外成绩好,我们就会说他是个好学生,反之就不能称为是个好学生。以这样的标准来评判我们学生的话,那么在我们学校就读的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被扣上后进生的帽子。我们周边有多所声誉较好的民办和公办初级中学,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来我校就读的学生相对都是就近入学、学习基础比较困难的学生。毫无疑问用传统的理念来看待我们的学生,指导我们的管理行为、教学行为,只能带来恶性循环,老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而且收效甚微。

我们认为,发展“多元智能”的理念,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然个性和公平地看待全体学生,最后必能评估个別学生的成就,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重建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个人全面的改进和发展。同时我们注意到:发展“多元智能”的理念,不可忽略“木桶理论”,学生智能不看最高,而看最矮,本课题研究是“扬长补短”,而不是“扬长避短”,在扬长的同时,促进学生弱势的发展。当然,既扬长又不避短,是一种理想的教育境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一些特殊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特殊教育。这一课题的开展有利于打破我校传统教学的格局,启发教师符合中国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校本特色的学生“多元智能”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开发学生学习实力、综合智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大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有助于结合新课程改革,构建学校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多元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引进“洋理论”搞“本土化”的多元智能开发的现实意义最终在于:促进基础教育主动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丰富的内容与巧妙的方法 该课题的研究试图解决人们最关心的话题:在今后的25年之内,学生将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呢?21世纪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有什么能够对他们今后的人生有所帮助的妙计良策吗?未来学家认为21世纪的学生需要更强的交际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听力、写作能力和更高水平的思维能力,这些技能将使他们变得极具判断力和创造力。他们同时还需要一些其他的技能,诸如终身学习以及获取、搜集和组织信息的能力。另外,他们还需要自我管理的能力,自我激励的心态,从而对自我有一个明确而健康的自我认识,需要高度的自我责任感以确保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有了这些技能,他们在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时将会显得更富有合作精神。21世纪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上述全部的技能,他们还需要会运用,并且愿意用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去使用新的技术。

加德纳经过研究发现每个人有九种不同的智能和特质: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省智能、人际关系智能、音乐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九项智能,只是九项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能都有各自的特点。大多数人的智能只要给予适当的激励、机会和引导,加上个体本身的努力,可以得到更好的相应的发展,同时各种智能的发展又是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

我们以美国霍德华·加德纳提出的重大理论成果“多元智能”为理论依据,以学校为视角,以 “多元智能”教学与评价为主体,以课题组织为“纽带”,坚持“为多元智能而教,通过多元智能来教”的研究原则,通过运用 “整体规划、分科实验、整合推广”的干预策略,为我校“多元智能”教育构建模式,创设有利的“支撑系统”,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创新意识及个性潜能都得到最大的发展。在研究中,我们采取运用多元智能创设情境的方法。如,以知识背景创设激趣增智的情景,以形体动作创设激趣增智的情景,以视觉形象创设激趣增智的情景,以交流互动创设激趣增智的情景,以多元重组创设激趣增智的情景,以热点新闻创设激趣增智的情景。

三、课题实践带来的可喜成果与深刻反思

1、巧用多元智能妙得多元智能

如,数学教师教学中巧妙利用了视觉空间智能开发学生数理逻辑智能。在圆柱体,圆锥体的教学中,以前我们老师总是责怪学生把表面积的公式与体积公式相混淆。现在老师在教学时让学生亲手感知了这些公式的推导,课前让学生准备好自制的模型,上课时先让学生自己设计如何完成测试表面积和体积的任务,然后选出可行的,并进行验证。这样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知识与技能。

2、创设智能情境有效互动激趣

借助多元智能创设课堂学习情境,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

3、扬个性之长促综合素质提高

. 多元智能理论的科学运用,促进教育行为的转变: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帮助学生扬长补短。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家长都很着急,这样下去,他将来的发展肯定要受到影响。在多元智能理论这个理念的支持下,我们任课老师互相协调,想尽办法开发他的语言智能,上课时经常有目的地让他介绍解题思路,经常让他谈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看法;平时经常有意识的找他聊天,让他谈自己的感受并坚持写随笔。渐渐地他对语文产生了兴趣,面对现实,他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偏科的严重性,由此又带动了他对英语的学习,现在他的各科成绩比较均衡,期中考试语文、英语都达到八十分以上。

这样的案例在我们学校比比皆是。老师们不再抱怨,而是接受学生的现状,仔细分析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并对症下药地实施个别教育,使得学生的优势智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弱势智能也因此得到挖掘、补偿和发展。

总之我们老师都积极尝试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课堂更有活力了,教学更富创意了,学生更为聪明了,发展也更为全面了。

4、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通过课题研究老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课题推动了我们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骨干教师、高学历教师、高职称教师逐渐增多,撰写并获奖发表的论文增多了,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教师队伍得到加强。

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深入进行《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这一课题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围绕课题健全多元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促进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此外,我们还将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多元智能理论依托的各类课型、课堂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使得这一课题最终能取得操作性更强的成果,建立师生成长档案,跟踪探索教书育人规律。

《多元智能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验总结

三年一班

董丽丽

渤海小学

第五篇:微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根据新课程要求: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达到: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适应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教师必须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营造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而微课的运用恰恰符合这个特点。微课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和呈现方式的特点决定了其灵活性,方便性和主题突出,内容具体的特性,而且微课具有成果简化,多样传播的特点。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一、微课的定义

目前,国内最权威的提法是胡铁生在教育部教育信息中心第四届全国教育中的互联网应用“微课”培训会上提出的。他把微课定义为: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的重点、难点、考点以“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体,其有别于传统教学,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微视频,即“课堂教学视频”,也?Q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从“微”字我们可以看出,微视频的主要特点是教学时间短,时长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超过十分钟。微教案中,教学者必须选取主题突出,指向明确且相对完整的教学内容,以科学合理的方法对整个微课进行设计,要求“精”和“微”,必须依据选定的学科知识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再安排教学活动。

微习题主要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能够最及时、最大限度地暴露在课堂中,然后教师可以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同时,教师能够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

微反思具有即时性,且在一定程度上,传统教学过程不易控制,也会因为一些主观原因使得教师无法得到真实的反馈信息,在进行微课教学后,教师可获得每一位学习者的反馈信息,再加以提炼、研究之后,可以得到更有效的反馈信息,进而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微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性

(一)让学生“翻转”为主人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句话就像教师的口头禅,但是教师先“教”,学生后“学”的状况依然得不到根本性改变,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认知过程就是已有的认知过程不断充实、完善和不断修补、重建的过程,任何不经过独立的自我活动而获得的新认知结构都是不牢靠的。“微课”的出现,恰恰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撑下变先“教”为先“学”,而一切的教师的“教”都要服从学生的“学”。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思维实践活动,总结出一般规律,然后再利用规律进行运用实践。这完全符合一切规律都是从实践中去的哲学原理,也诠释了教的真正含义乃是让学生真正地学。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微课手段将课本的抽象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利于小学生去注意并理解。因为小学生年龄较小,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务有着强烈的愿望。微课中,鲜明的色彩,直观的形象,立体的动画,将小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通过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身临其境。课本知识变得鲜活,学习兴趣变得强烈,情不自禁游离于文本中。如教学《月光曲》一文时,月光照进茅屋的美景,无论我的教学语言多么富有艺术魅力,学生就是难以深刻体会。此时我通过微课将这一情境展示出来,学生立刻兴趣盎然,入情入境。学习的灵性被激发,学习之门瞬间宽敞。

(三)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处在发展阶段,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强,所以课本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不易掌握。微课的出现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讲解。通过微课来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有目标,有方向的去思考。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达到将知识完全消化的目的,真正使课堂教学“活”起来。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根据不同地形设计的两种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是课文的难点。只有解决难点,才能理解詹天佑的杰出才能。我利用微课,展示“人字形”线路,先出现整个地形图像,伴随着一阵汽笛长鸣,一列火车下山时前拉后推,上山时后拉前推驶向远方。在微课的展示下,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学生非常直观地认识了“人字形”线路,并体会到“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巧妙。新颖有趣,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积极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中。

(四)勇于创新,展现自我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方位、多角度创造性地创造条件,尊重每一个学生,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但自信心被激发,学习的创造性也被激活,学习主动性也就大大提高。微课的加入,也为教师引导小学生开展求异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微课形象生动,教师在此基础上旁征博引,增加了说服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记得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时,我用微课展示太阳、星空辨别方向,借机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辨别方向的方法?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并予以鼓励和尊重。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积极发言,敢于表达,喜欢发言,敢于挑战。

总之,要让微课辅助下的语文课变得丰富多彩,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

我坚信:加入微课的小学语文课堂将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作者简介:

吴彩凤,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实验小学。

下载从一堂精读课看“支架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一堂精读课看“支架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支架理论在英语对话教学中的运用(范文大全)

    支架理论在英语对话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 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对话教学正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主要体现。在中小学阶段,对话教学主要侧重于培养......

    浅析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摘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是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本文应用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对课堂多媒体教学应......

    浅谈课本剧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课本剧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课程改革中的一点反思 常州市第一中学 张萍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本剧一下子成为各门学科课堂教学的新形式,有些学科几乎每节......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 所谓多媒体技术是指信息的载体,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形式出现,将计算机技术、声像技术和通讯技术结合于一体。而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多媒体教学课......

    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经历了前期的尝试,我就结合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来浅谈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在课堂中的应用效果之感。 (一) 传统课堂教学功能 这是在白板应用初始时部分老师的......

    浅谈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陵水县椰林第一小学 吴小玲 【摘要】 游戏是小学英语课堂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英语。兴趣是学习英......

    从一堂初中英语复习课谈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

    从一堂初中英语复习课谈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 李 霞 【摘要】 从理解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入手,结合教学实际,分析了一堂初中英语复习课中的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包括五个方面:(一)教......

    微课在中小学课堂教学应用中的研究综述

    微课在中小学课堂教学应用中的研究综述 摘要:微课是一种以微视频为主的多种教学资源构成,并在教学应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一种微型网络学习课程。微课以其“主题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