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教室学科学 课堂焕发生命力

时间:2019-05-12 22:47: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出教室学科学 课堂焕发生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走出教室学科学 课堂焕发生命力》。

第一篇:走出教室学科学 课堂焕发生命力

走出教室学科学 课堂焕发生命力

文星镇中心小学 丁元春

摘要: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有共性也有区别,本文强调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下发的实验教学器材,实施实验教学更应注意“科学”。应注重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究能力作为《科学》学科的一个特色来教学,通过探究式实验教学,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维,学会实践,学会创造,使综合素质得到最优发展。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新课程所追求的理想课堂,那么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活力。

我们都知道,新的课程标准对于科学学科有着明确的要求,强调科学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新课程所追求的理想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阵地,是师生学习、讨论、交流、合作的最佳场所。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科学教学富有生机、充满活力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下面我就将我的体会与大家共同交流,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求共勉。

我在教学《植物的繁殖》一课时,教了种子繁殖和营养繁殖之后,提问:番薯用哪种方式繁殖的?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学生确定了番薯是用根繁殖的。我紧接着又问:萝卜是用什么方式繁殖的?心想,这对于这群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来说是最简单不过的问题,出人意料的是,又一番激烈的讨论在“根”“茎”之间展开了,最后结果都说用根繁殖,没有一人说是用种子繁殖的。我继续问:你们家里种过萝卜吗?超过三分之二的同学都回答种过。我又问:那大家还记得用什么种的吗?这时学生才醒悟过来,改口回答:萝卜是用种子繁殖的。面对“萝卜是用什么繁殖的?”简单问题,家里都种过萝卜的学生竟然回答是用根繁殖的,我感到有点意外。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思考着想起了另一件事。

有位据说很优秀的科学课教师,在教蕨类植物的内容时,有位好心的同事帮她采了一大把蕨类植物的标本,放在她的办公桌上,其中许多叶子的背面还有孢子。按理说,这是很完整的标本,对上课很有帮助,她应该很高兴的。可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她看到这些标本却吓得发抖,不敢靠近。最后还埋怨同事恶作剧,把带毛毛虫卵的草放在她的桌上。虽然如此,她教的学生都能在试卷上填对“蕨类植物是用孢子繁殖的”,即使他们不认识孢子,可能他们永远也认识不了孢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存在头脑里的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脱离的现象,看来我们科学课教学上的弊病已经影响了几代人,课堂教学单纯地传授知识,确切地讲只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严重脱离,长期下来,学生形成了只记住课本知识、读“死书”的习惯,不能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大自然想联系,更不能把课本知识应用于生活,当然谈不上什么科学探究精神了。

天文学家卡尔说过“每个孩子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其实,孩子们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引导得法,我们会发现科学无处不在,许多科学发现就是源于生活的。瓦特在烧水时受启发,发明了蒸汽机;牛顿在苹果树下,受苹果落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受到启发,发现了浮力定律,„„可见,科学就在身边。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使课程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作为科学课程的教师,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不要把学生拘泥于仅仅是以文字或语言形式呈现出的现成的知识,应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一、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学校资源包括学生的教材,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体系,提供了最基础的科学知识,提供了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课程教师用好教材是不可忽视的,除了在教室上课外,还可以:

1、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自行实验。

要使学生的科学探究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象科学家那样为其准备一个能自行实验研究的“实验室”,而学校里的实验室则是学生自行实验的最好场所。课 2 后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听到过学生这样的请求,“老师,我们实验还没完成,我们还想更深入地进行实验。”因此,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行实验,可由值班教师提供所需的器材和相应的指导,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里,轻松自在,设想出许多奇思妙想的实验设计,通过互相合作,自主实验,他们可以发现许多有价值的科学现象,领悟书上学不到的科学知识,锻炼了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了却了他们做完实验的心愿。

2、发挥网络、图书室优势,扩大信息收集范围。

在学生学习探究中,经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疑问,说实在的,许多疑问老师都难以解释清楚的,而学生恰对这些问题最感兴趣,比如上《太阳太阳系》一课时,许多学生提出了“有没有外星人?木星、水星上有哪些东西?”等问题,象这些问题单凭课本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但可以让学生从图书室借来有关这方面的书刊来查阅,同时还可以开放网络教室,让学生带着对宇宙的神秘向往自主收搜信息,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再如学习《生物进化》时,许多学生提出“恐龙是怎样灭绝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书上有不同的说法,究竟怎样回答才能让学生满意呢?还不如开放图书室、网络教室,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学生最后得到的肯定要多于“恐龙灭绝问题”的本身。

二、在大自然中拓展。

大自然不仅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而且还是本人类永远都学不完的“大教材”,孕集着许许多多的知识和奥秘,里面活生生的虫、鱼、鸟、兽;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和客观存在的岩石、土壤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对象,如果我们局限在教室里,单凭标本、教具、课件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既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又会削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因此,要带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如在教学新课标教材三年级《科学》中的《蚂蚁的观察》《蜗牛的观察》等课文时,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对蚂蚁、蜗牛都很熟悉,很多同学都玩过蚂蚁、蜗牛,如果上课时把学生束缚在教室中,把课本与大自然隔离开,很有可能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白白浪费,而让学生形成“书中的蚂蚁”和“大自然中的蚂蚁”隔断,这样难免使学生把书中学到的知识与大自然相脱离。要是这样,本文开头例子出现的“萝卜用根繁殖”“孢子当毛毛虫卵”也就不奇怪了。

三、在社区和家庭生活中延续。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对家庭生活也是最熟悉的。课本是教材,大自然是教材,生活更是一部最现实的大教材,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学到许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体会知识力量的强大。

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进行探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初冬的一天,一位学生问我:为什么早上起床时,我卧室的窗玻璃上都沾满了水珠?学生能提出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我非常欣喜,但我没有回答,决定把这个问题抛向全体同学。于是在我的提议下,成立了“神秘的水珠”专案组,让学生象大侦探一样去搜寻这神秘的水珠来历。几天后,学生找到了许许多多出现“神秘水珠”的地方:“我在烧饭时发现锅盖上有水珠”“我在玻璃上呼气也会出水珠”“我从冰箱里拿出饮料,外面很快也出现水珠”。一位戴眼镜的同学汇报:“我的眼镜有时也会莫名其妙地出现水珠。”„„学生纷纷汇报自己的发现,气氛异常激烈。我再引导学生找出出现水珠时的相同条件,最后经过讨论后,大家形成统一意见:热的水蒸气碰到冷的东西,就会形成水珠。这时,我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我想,这块内容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印象深刻的,因为这是他们自己从生活中发现的。

学生在家中做家务也经常会有问题,烧水时水溢出水壶;烧鸡蛋时鸡蛋烧爆了;冷天里,倒开水后塞上热水瓶塞,瓶塞会蹦出来等。当他们提出这些问题时,我们正好可以引导他们学习热胀冷缩知识,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并且已有经验,水到渠成,肯定成功。

知识只有运用起来才是活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最好地方就是社区和家庭生活了。比如学了《食物的营养》之后,让学生回家给自己和家人合理地搭配食物,合理地补充营养;学了《植物和环境》《动物和环境》之后,他们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社区里宣传买菜不用塑料袋,塑料袋会造成白色污染;废旧电池不能乱扔,会污染水和土壤的等等。有一次,我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了上海一位小学生发现家里的抽水马桶很费水,经过一段时间琢磨,他发明了抽水马桶的节水装置。学生听后跃跃一试,许多同学回家摆弄起了家里的自行车、缝纫机等,向我提的问题也多起来了。虽说到目前为止,没有什么发明,但是我相信在将来,他们当中会走出发明家。

四、在其他媒体中补充。

有线电视几乎进入了每个家庭,许多家长都为怎样能让孩子不看电视而发愁,其实,只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在电视中还可以学到许多最新的科学知识。我鼓励学生看中央电视台第10套“教育科技”节目,其中“探索发现”“走近科学”“斗转星移”等栏目,其内容、图文、解说对学生产生的教育效果,都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很难达到的。

录像技术对学生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自己拍摄,也可以向电视上录制一些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的内容。比如,三年级《科学》中有一课是《大树的观察》,由于季节等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观察到大树四季的变化,这样的观察当然不够全面的,如果用录像提供大树各个季节的变化,那就更好了。还有许多自然现象是很难见到的,如火山、地震等。这些都可以借助录像资料来弥补。科学课程的教师们,让我们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进社区和家庭、网络、走向更广阔的空间。为孩子们提供自由成长的乐土,富有创造性的一代就是他们。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这些情境中主体意识得以体现,创新意识得以唤醒,情感意识、科学态度等品德要素得以陶冶,实践能力得以锻造。既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第二篇:提高课堂效率,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提高课堂效率,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南乐县近德固乡中学郭瑞莉1503935691

1张少彬1346176068

2科目:中学数学

内容提要:课堂是落实课程改革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形成,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格外重要。

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选择的一种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是获取智能的开端,追求知识的先导。

课堂是落实课程改革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形成,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

1克盐全部吸收了。教学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重要因素。中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在对数学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而引发的。课的引入是学生能否产生学习兴趣,渴求新知,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挖掘教材活动性和创新性因素,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现实生活情境;第二种是问题矛盾情境。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臵认知冲突,以情激趣,以趣导思。让学生的注意指向新知,并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数学课的引入不但要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还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要选准新知识生长点,提供诱因,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二、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要在课堂有效的时间与空间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的组织尤其重要。

《新课标》明确指出:“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数学组织形式—小组学习,被广泛的引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相

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来学习。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以自愿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

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探究过程,教师的参与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与鼓励,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的首先是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与互动。其次,教师还应鼓励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交流提供条件。

三、习题设计的有效性。

虽然我们提的是素质教育,但在某些时候,衡量一个学生是“优生”还是“差生”,一个教师是否优秀,无形当中还是以成绩为衡量的唯一标准。因此,有些教师就运用题海战术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教师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作业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等等。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更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要想精练,练习的设计就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

四、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

《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

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运用不同的尺子评价学生,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可以使教师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从而发展学生的潜能。

五、营造宽松和谐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先决条件。“一个人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会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勇于表现自我,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发挥。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才能心情舒畅,才能使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才能想说、敢说、敢于质疑问难。”因此,教师要解放自身思想,转变教育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凸显出《课程标准》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其次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呵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多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原因,多表扬鼓励他们的进步和闪光点;第三,要善于采取多种方式调和课堂氛围,第四,教师要学会宽容学生,微笑面对学生,不带着任何不良情绪走进课堂,走进教学活动;第五,教师的语言要丰富,要有激情,讲解时要抑扬顿挫,甚至要有适量、适当的幽默风趣。课堂教学中随时都要用语言去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书目:贾广索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 搜狐中国教师陈 燕

孙敏

2005.2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BX.YBXYP.COM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第三篇: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3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安徽灵璧韦集中心小学 王莉

【摘要】课堂是我们实施教学的主要阵地,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课堂寄寓着师生双方共同的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特别是语文课堂。而如今,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学习效率低下,成为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随之而来的是教育质量低下。怎样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力呢?

【关键词】课堂教学 途径 困扰 生命力 【正文】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力呢? 一.创设自由环境,做课堂的主人。

老师讲的多,学生听得多,一直是我们教育的特色,甚至有些老师还自以为这就是知识渊博的体现。平时我们总是抓基础知识,课堂上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很少给予学生自由思考与探索的机会,学生没有真正进入老师的视野。课堂上,学生思考与探索的乐趣源于一个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总是由老师包揽一切的学习,无疑会阻止学生自由探索的冲动,学生们也许可以掌握更多的结论,但不可能有更多的创新,而没有了创新精神的学生到头来只能成为知识的奴隶。

二.变苦为乐。

在古代,有不少愉悦学习的事例,例如孔子的《论语》。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师徒之间的无拘无束的玩笑和问答,学生们那富有个性的表述。再看现代的中国,学习仿佛是一份苦差。什么“十年寒窗苦”什么“学海无涯苦作舟”,似乎只有苦读才能有所作为的道理。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后人,不少学生将学习看成了负担。有的说书包太重,有的说作业太多,有的说睡得晚,起得早真可怜,还有的直接呼吁:“为什么考的差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等,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难道我们还有热情去关爱我们的学生和自己的生命吗?面对这些我们作何感想呢?可见,苦读成了学生的重负,扼杀了童心,损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这样的学习付出再多,也无意义。如果课堂上把苦读当成培养人才的道路,教育之路将会扭曲,郑州的虹口中学不就是很好的例证吗?

三.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享受。

1.在共同探究中享受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点拨、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究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的主角不是老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探究,寻求知识的最佳学习状态。教学设计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让师生在共同探究中享受发现知识的快乐。2.在真正体验中享受

课堂,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在规定的时间里教师指导学生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去学习特定的知识。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使主体与主导作用有机地、和谐地最大限度的发挥,扎实搞教学,摒弃虚假的花架,提高课堂效益。学校是一方净土,课堂是一片乐园,让每个学生在自我体验中收获,在实际探究中提高,在思维碰撞中迸发出无穷的智慧,享受到被尊重,被承认的快乐。

曾经有无数学者对快乐课堂下定义,可以这么说,学生满意的课堂就是“快乐课堂”。只要我们真正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已经不能适用的落后观念,及时调整心态,改变教学方式,我们就一定能紧跟时代步伐,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课堂生活的“诗意栖息地”。在这样一个艺术的殿堂里,人的生命将得到尽情的释放,享受着最重,享受着平等,让语文课堂成为一种诗意的享受,成为师生共同快乐的乐园地,是我们永恒的美丽追求。

第四篇:有效教学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有效教学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初探

新课程课堂教学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用叶澜教授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所谓活力即师生生命的创造力。从课堂特征上看,新课程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是向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韩立福博士在《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中指出:有效课堂教学观是一个大教学观,强调课前准备行动和课后拓展行动,其教学过程应该包括课前行动、课堂行动、课后行动三部分。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这种新的教学行为要求我们必须“超出和突破”,从高一个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在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的引领下,我们从实际出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加强课前行动策略研究,实行多维度备课(1)师生一体化合作备课

所谓师生一体化,就是把过去教师单向封闭的备课和学生孤立的预习变成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备课”,让学生提前参与学习内容。课前教师布置好预习任务,学生统一预习,生成部分问题,并把生成的问题提供给教师,以便教师编写导学提纲用。这样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生成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学案,同时根据各小组生成的问题在新课的学习过程有目的地进行个别辅导,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扩大学生知识面的目的。实施有效教学起始阶段,最大的困惑就是苦于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难以发现和生成问题,即使有了一些问题,质量也不高,往往偏离了教学的重点和目标。学案的设计为学生指名了目标、重点,出示了重要的问题并设置了有代表性的问题,可以有效指导学生预习。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发现和生成了问题,同时也为教师课中备课提供了素材。学案制定好了以后,学生根据学案课前预习,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首先自主学习文本(读、划),接着批注文本(写、记),做好预习笔记,最后做好预习作业(练、思),预习作业可以是课后作业,也可以是学案提供的或辅导资料。(2)师师整合合作备课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彼此之间的孤立与封闭现象,学会与他人合作。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实行学科集体备课制,首先同学科教师集体研讨,根据各自收集的学生反馈的预习信息(生成问题的情况)制定教学目标,然后由一位主备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按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进行备课,并把备课的电子文稿及时发到同学科教师手中,然后教师再根据各自的学情进行加工整理,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目的。师师合作备课既发挥了集体智慧的优势,又有利于各自教学风格的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可持续发展。(3)加强课前备课反思

课前反思是我们着力倡导的一个教学前的环节,即教师通过师生一体化、师师整合等合作方式备完课后,根据各自学生课前生成的问题,并对“推测”中出现的不良教学效果进行矫正,通过课前反思,教师作为总导演和设计师,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全面而系统地预演一遍,有效地预防了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糟粕,当然,反思不能胡乱进行,而是有标准的,其标准就是《教师备课行动自我评价表》。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严格来讲,实施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不应该强调模式化的实施步骤,而是要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体现新课程理念,所以,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只是一个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路,我们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期待教师在实践中创新出更多,更好,更富有个性特色、教学风格的新课程教学模式。通过长时间探索,结合我校实际,我们确立了“结构预习〃问题生成+合作探究〃能力提升+有效测试”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1)结构预习〃问题生成:分课前预习和课中预习两个环节,课前预习即在学习新课前,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反复看要学习的内容,把看不懂、学不会的东西记录下来,生成部分解决不了的问题,把生成的问题交给老师。课中预习即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老师下发的导学提纲自学课本内容,并对各自课下生成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把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给老师。(2)合作探究〃能力提升:课堂上教师把甲组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乙组,乙组完成不了的问题交给丙组,进行讨论交流,并把讨论交流的结果进行展示,各小组选出主讲人,进行主讲,其它组的同学专心听,认真看,积极评,并做好记录。教师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点评,并有预见性提出新问题或针对性的处理办法,将学习内容引向深入。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去发现评讲者的问题,教育学生如何评价和对待其他学生的发言,如何看待自己的不足。使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学、探索、实践的过程,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渴望表达、渴望体现自身价值的愿望,这样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有效测试:即当堂达标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结束,每堂课教师都要设计部分达标训练题,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测,课堂检测要像考试一样,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教师要将所有学生的当堂测试题认真批改,做好记录。这样,教师才能真实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解题能力。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又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建构适合新课程理念的有效课堂教学流程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实施过程是围绕学生的主动学习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始于创设问题情境,随着问题的呈现,教师和学生进入了一个多元对话系统,在教师的不断刺激,适时指导和正确评价中,使预设问题不断得到解决,从而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如果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在课后拓展延伸中去进一步解决。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口号和行动是“我的学习我作主,我的课堂我主宰”,老师由主角退位于次主角,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堂堂正正地挺起腰杆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话、交流和课堂活动中来。为了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我们采取了以下形式和方法。

(1)师徒结对、小组竞赛:各班根据学生成绩将学生均衡分成几个小组,并签订“师徒结对”的合约,采用目标激励、量化管理等手段,激励各小组之间展开竞赛,小组之间通过“考一考”这一模块,互相提出问题,互相测试,并根据完成情况评选出每周、每月、每学期的优秀小组、学习标兵、最佳师徒。(2)“兵”教“兵”:对于做错人数较少的题目或个别性的问题,可以让“师傅”教“徒弟”,教师检查落实。

(3)集中评讲:对于做错人数较多的题目,教师应集中评讲。教师应作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调动学生积极性,采取“兵”教“兵”的方法,充分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包括归纳要点,小结规律。

韩立福博士曾指出,符合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问题呈现、对话交流、情景刺激、科学指导、全面评价等,事实上几个步骤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包含与相互融合的关系。其中“对话交流”贯穿有效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每一个步骤都离不开“对话交流”,而“对话交流”中又包含着有效指导和全面评价,“问题呈现”也是随着问题解决的不断深化,而在其他步骤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以“问题—评价—解决”为核心,教师与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对话,使问题解决逐步引向深入。其间,教师的行动策略主要应包括以下几点:(1)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2)建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互动的探究式对话关系;(3)合理整合问题对话情况,使对话层层深入,实现效益最优化;(4)科学组织对话秩序,能灵活驾驭并艺术化地处理对话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全面提高学习效率。

四、加强课后拓展,保障教学质量

传统的课后拓展就是“留作业+批作业+考试”,这种课后拓展模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负面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经过“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不断总结,多数学科主要实行“学生问题思考”和“学生作业评价”两项课后拓展方式,“问题思考”主要采取“撰写反思日记”、“个性化师生对话”、“小组问题交流会”等形式。“学生作业评价”主要采取学生自我总结、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形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乐学,从而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使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总之,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这一课题的研究,是一种理念的更新,更是一种行动的挑战,我们所知晓的只是“冰山一角”,甚至更少。我们将不断学习新的经验,继续深化课程改革,有效促进新时期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校成为教师、学生成长的乐园,学习成为教师、学生愉快的生命体验。

第五篇: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郑州市惠济区胖庄小学

刘艳丽

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凝眸反思,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有些课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牵强附会,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果不高。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1、问题要有现实性——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儿童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或者能够想象的,这样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真实的问题”是指必须与儿童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

2、问题要有思考性——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

3、问题要有针对性——紧扣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并形成数学思考的能力。因而,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针对性。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数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抓住其核心和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知识的“原型”问题,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4、问题要有挑战性——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5、问题要有趣味性—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问题情境的呈现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兴趣。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实或有趣现象引出问题;从情节生动的童话和故事情节引出问题;从游戏活动中引出问题;从直观演示或实际操作引出问题;从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从新旧知识的矛盾引出问题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之,富有情境的课堂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与人格,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不断建构一方美丽的精神乐土;富有情境的课堂,能释放出无穷的魅力,在学生的心田上绽开绚丽的花朵;富有情境的课堂,能让生命的精彩在课堂上涌动。

二、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要在课堂有效的时间与空间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的组织尤其重要。具体做法是:

1、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起源于新颖的问题、情境或材料,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相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来学习。

2、灵活采用探究的形式。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以自愿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

3、热情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教师的参与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与鼓励,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4、促进学生在探究中的互动与交流。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的首先是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与互动。其次,教师还应鼓励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交流提供条件。此外,教师还要组织好全班学生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在演示与观察、表达与倾听、质疑与争论、反驳与支持中得到多方面的收获。

5、宽容与欣赏学生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并利用评价来有效地组织探究学习。

三、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却把它演绎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成了形式和走过场的“合坐”。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首先,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

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至少应注意:①、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②、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③、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四、捕捉有效的生成资源

“生成”是课程改革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追求互动生成的数学课堂已成为教师教学的追求。是不是课堂上学生提出一个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说出一种标新立异的算法就算生成,这其实是对“生成”的一种片面理解,我们要以互动生成的新教学过程观来反观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现教师对互动生成的理解是不同的。生成既有预料之内,也有意料之外。数学教学中的生成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方能理解为生成。没有思考而生成的内容都应视为无效的泡沫。的确,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教师正要进行下一环节教学时,学生可能会冷不丁冒出一个问题.或补充一种算法,或提出一种疑意等。这时,放弃既定环节教学,就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装作末见,又显然有悖于“据学而教”的理念。每每遇此,教师常常进退两难。一个真诚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会果断地调整教学任务,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点,井加以放大。因为他们相信,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生成点是一闪而过的,一个时间差,就可能错失一次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

当然,任何问题总要涉及一个度,无论情况如何,教师心中都要有一把尺,权衡其间的利弊,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强调课堂生成并不等于教师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问题在于,当“意外的通道”出现的时候,我们是否敏锐地意识到,并且能否经由这“通道”引领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景”?教学是一种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

五、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

《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首先,评价的原则应该是客观公正。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做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其次,教师应锤炼课堂教学的评价语言。具体做到:(1)准确不能模糊。教学中准确语言能给学生以提醒和纠正,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2)生动还要丰富。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使学生如沐春雨,促进思维发展。(3)严谨不失幽默。幽默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手段。可以打破课堂内的枯燥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4)中听更要中用。《课程标准》指出“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光对学生说:“你说得真好”、“你说得真棒”之类的评价语,更要从思考的角度去评价学生。(5)独特不乏创新。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是天真烂漫的学生,评价的语言也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果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

下载走出教室学科学  课堂焕发生命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出教室学科学 课堂焕发生命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英语课堂焕发生命力

    让英语课堂焕发生命力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缺乏语言环境,尤其对农村学生来说,基本没有说英语的机会,这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更有一些学生谈英语“色变”,觉得英语太难,自己学......

    合理使用课程资深焕发课堂生命力3

    合理使用课程资深焕发聋教课堂生命力 百色市特殊教育学校 岑卫华 由于聋生自身的缺陷,接受外来信息的渠道受阻,从而导致他们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分辨能力与正常孩子有明显......

    “以生为本”,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力

    “以生为本”,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力 张青利 江苏省灌云县南岗中心小学 222203 叶澜教授指出:我们的课堂存在着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长期以来,课堂上教师......

    焕发小学英语课堂的生命力

    小学英语 焕发小学英语课堂的生命力 株洲市天元区银海学校 王意来 摘 要: 《英语课程标准》的推出,将从根本上改变小学生机械重复,消极被动、死记硬背等学习状况,引领学生最终......

    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力

    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力 【摘要】此文主要阐述了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问题,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思想观念的更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以及使教学充满......

    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新的生命力

    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新的生命力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关注成长中的学生的整个生命发展,要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为此,......

    电子白板教学让语文课堂焕发新的生命力

    雁江区回龙乡中心小学教学工作简报 2012年(上期)2012年4月13日 回龙乡中心小学编 电子白板教学让语文课堂焕发新的生命力 ——记回龙乡电子白板赛课活动 为积极备战2012年雁江......

    新课改教学使数学课堂教学焕发生命力(高人钜)

    《新课改教学使数学课堂教学焕发生命力》 (饮马中学 高人钜) 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