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英语翻译数字化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创新研究
大学英语翻译数字化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创新研究
【摘 要】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来说,翻译教学是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语言技能教学,而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行动能力。本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探索以翻译为突破口,以数字化学习环境为载体,以实践应用为目标,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主体目标性和翻译的实践性相结合,激发大学生的翻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新课程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翻译教学;数字化学习环境;多元教学目标
0 引言
数字化教学指的是学生和指导教师在数字化的学习和教学环境中,按照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规律,运用数字化的教育资源、数字化教学模式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的教学。换句话说,数字化教学就是利用多媒体教室、电脑、网络等现代化数字载体进行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使数字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一种虚拟的教育和教学。从而实现从环境(教室,图书馆等)设备、资源(教材,参考书、讲义、多媒体课件、数字化教学工具等)到应用(教、学,练等)的数字化教学管理,建立一个数字空间在传统教学基础上,来拓展现代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传统教学的运行效率得到提升的同时也扩展了传统教学的方法方式,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大学英语翻译数字化教学国内外研究
1.1 国外数字化翻译教学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和数字化教学设备的普及,计算机和英特网等数字化教学辅助设备已逐渐用于外语教学中。在西方发达国家,从1994年开始就利用网络进行教育活动。最早开始实施的“基于网络开展跨国界协作学习”是美国,美国著名的“2061计划”(Project2061)在更高层次上提出信息技术应用与各学科相整合的思想。此外,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在利用英特网、数字化教学辅助设备和信息技术远程教育方式构建数字化教学体系方面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1.2 国内数字化翻译教学研究
伴随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资源的快速增长,网络外语慕课(MOC)教学,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获得了的国内众多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从事翻译知识,提高翻译技巧的网络资源纷纷出现,网站主要有:(1)中国翻译网(http://www.xiexiebang.com)等。
2006年,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携手创建了计算机辅助翻译专业的语言信息工程系,在充分理解市场需求和新世纪语言服务的基础上,语言信息工程系的创建为新世纪外语翻译教学和推广先进的CAT理念和技术,为我国培养外语翻译人才做出了新的尝试。大学外语翻译教学的多元教学目标
2.1 以市场为导向的外语翻译人才
许多国内从事外语翻译教学的教育研究者一致认为:当前解决我国翻译人才匮乏的根本出路是关注外语翻译教学的“市场定位”,针对我国外语翻译人才的需求多样化要把握“现实的紧迫性”。翻译人才旺盛的需求和需求多样化,不仅仅是一种市场需求的客观现实,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翻译人才需求的总趋势。从全球前景看,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的交融使整个世界转入 “全球化” 趋向;社会文化与教育理念的合作与交流要求异域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国际化”。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外语教学视角看,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必然刺激人才市场对翻译人才的旺盛需求。在这种大背景下,外语翻译教学把握市场定位是现代外语翻译教学的必然要求。
2.2 复合型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急需大量的外语翻译复合型人才,所谓外语翻译复合型人才指的是除掌握外语之外,还应该具有一门或一门以上的其它领域的专业知识,只有将外语运用到贸易、旅游、卫生、法律等各个行业,这才符合复合型翻译人才的标准。复合型知识结构无论涉及行业为何,英语翻译都起着连接其它行业的纽带的作用。总之,外语翻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数字化教学体系的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3.1 基于数字化教学体系的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目标
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我国教育部近年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素质”,“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因此基于数字化教学体系的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即“外语教学+网络平台+翻译方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满足社会对外语翻译人才的需求。其人才培养目标如下三项:(1)良好的中英文表达及转换能力;(2)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熟练掌握各类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及辅助电子工具技能;(3)精通某一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
3.2 基于数字化教学体系的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
3.2.1 基于数字化教学体系的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理论基础
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体现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基于数字化教学体系的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在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背景下,学习者借助其他人(老师、同学和学习工具等)的帮助下,使用用学习资料,通过有意义的建构方式而获得的。
3.2.2 基于数字化的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
培养社会需要的外语翻译人才必须制定与社会的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本课程体系分为两大层面和三大板块;两个层面分别是―高校外语翻译课堂教学和高校外语翻译数字化教学。三大板块分别是――翻译课堂平台、数字教学平台和专业学习方向(如图1)。
首先,高校外语翻译课堂教学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高校外语翻译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基础外语教学的阶段,其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基本能力,主要目的是加强语言知识及翻译技能的训练和运用,课程设置应以实践性、专业性、务实性方向发展为基础,同时兼顾不同学校教学设备和教学师资力量等具体硬件条件和设施,建立高校外语翻译课堂教学实体平台。第二个层面高校外语翻译数字化教学,是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数字化学习工具强化外语翻译学习,包括构建虚拟第二课堂、选修网上慕课和多媒体教学等。
其次,高校外语翻译课堂教学三大板块:第一大板块翻译课堂平台,它是传统课堂教学,它包括以学生为主体选取教材、规划教学课程和优化课程结构设置等。基于数字化教学体系的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重点以传授与学生选取的翻译方向相关的英语语言知识和翻译技能为目的,深究细究外语语言的系统知识。并注重翻译教学实践性。第二大板块是构建外语翻译教学数字化平台,它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数字化教学手段强化翻译实践。改变以往教师为中心的翻译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学环境不可能离开数字化影响,因为我们的学生他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渗透他们的日常生活,摆脱数字化教学设备孤立谈教学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利用各种学生感兴趣又易于接受的数字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给学生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并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字化设备,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根据建构主义教学观点设立的外语翻译教学数字化平台就是让学生在数字化学习情景下运用各种数字化工具和学习资源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外语翻译教学模式。第三大板块专业学习方向,它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鼓励学生按照本人兴趣及爱好,选修地理、历史、经济、管理及法律等课程,鼓励学生申请攻读第二学位课程。多学科领域课程教学广泛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基于数字化的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通过建构两大层面和三大板块;鼓励学生通过课外网络课程的学习缩短课堂教学的时间,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提高翻译的质量。学生利用全球化教育资源在虚拟翻译环境中自主学习,这也是数字化情景学习的一方面。目前网络信息技术、数字化学习工具已经被到每一位学生接受,引到学生把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翻译学习中,让所有学生能接触到世界顶级的各种现场翻译的视听觉刺激,同时在虚拟空间和更大多数学习者进行学习交流,真正实现学习和实践的有效结合,能极大的提高翻译学习效果。所以,在真实或虚拟的翻译环境建立模拟翻译工作室,把国际会议、商务谈判等场景引入课堂和虚拟的翻译环境,把课堂教学转向课外、节约课堂教学时间的同时把课堂教学向社会延伸。但是本课程设计关键点是如何组织课堂和课外翻译学习,维持学习者的这种学习热情。其次由于网络信息非常庞大、难易度也很难把握,教师在这里充当一个指导者的角色,也就是说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为学生演示一下具体的信息检索、资源分析、材料整理和实践应用过程,并及时给学生一些鼓励,消除畏难情绪,积极引导,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
充分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使学生接触新鲜的栩栩如生的数字化翻译材料,学生的兴趣也会大增,英语翻译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外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校应该承担起培养高素质外语翻译人才的重任,改革传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教学观念,解决外语教育中课程设置过窄、教学内容、教学技术陈旧、专业知识单一等一系列问题。以数字化教学手段为切入点,引进现代先进教学理念与先进教学技术,加强外语翻译学习的实践环节,注重学生翻译能力培养,培养高素质外语翻译人才。数字化翻译课程正是适应这一形势要求产生的。随着越来越多人对数字化翻译课程的深入了解和更多高校开设该课程,必将促进这一课程给高校外语翻译教学改革带来积极的影响。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国际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与合作日益频繁,我国对高端翻译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面对这种新形势,高校的翻译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在新的形势下,外语翻译教学如何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材建设、教学内容等方面改进我国翻译教学,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适应我国信息时代数字化教学和对外交流的需求,这无疑是摆在每一位翻译教学人员和翻译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大学英语翻译数字化教学研究,是当前教育数字化研究的前沿课题,是培养高端翻译人才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Cronin,Michael.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C]//London; Roultledge,2003.Reviewed by Philipson,Robert.Book Review.Language Policy,2003,5: 227-232.[2]Abel,B.English Idioms in the First Language and Second Language Lexicon: A Dual Represent at ion A pproach[J].Second Language Resear ch 19/4,2003: 329-358.[3]穆雷.翻译批评与翻译标准――英汉/汉英翻译测试研究系列[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4).[4]张国敬.翻译软件的完善任重道远[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10-13.[5]黄里云.高端外语翻译匮乏呼唤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J].学术论坛2007(7).[6]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04).[7]孟小佳.教育生态视角下的多模态个性化外语教学在网络自主学习中的介入研究[J].市场研究,2013(11).[8]郭志敏.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9).[9]赵慧敏.专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2010(2).[责任编辑:杨玉洁]
第二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研究与创新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研究与创新
大水学校
徐沙沙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课堂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诊断、调节、鉴别和激励功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本文对国内外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发展历程以及学校课堂教学评价中的问题和原因分别进行了追溯和深入分析,进而在理论和操作层面上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相应的完善与创新。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程
一、国内外课堂教学评价的源起及发展
17世纪班级授课制的形成标志着课堂教学的产生,课堂教学评价是随着课堂教学而产生的。课堂教学评价是随着课堂教学模式和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而变化。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这一阶段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强调是对教师的评价,尤其是对教师的编写教案和教学设计评价。19世纪末,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了新的三中心即学生、经验、活动,在这一阶段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进行评价。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效果,这一阶段的课堂教学评价都强调对教师知识教学的评价。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教育评价家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策略,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教师和学生了解这些目标并达成目标。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国外课堂教学评价中对教师的评价更注重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强调教师的发展对工作带来的实际变化及对学生和学校的影响。
我国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受前苏联教学理论的影响、依据教学理论建立起来的课堂教学评价系统,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针对知识的教学即知识的理解、知识的掌握和知识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现代教育评价思想被介绍到我国,我国的课堂教学评价迅速开展起来。此时的课堂教学评价,其评价内容大多是依据教学过程的展开确定的,以李秉德为代表,认为课堂教学评价主要评价以下几个方面,即目 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得好、积极性高。在这之后我国的教学理论发展迅速并且逐渐成熟,随之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也旱多样化发展。国内的教育家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注重对教师的评价,以王汉澜教授为代表,认为课堂教学评价主要评价的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有的教学家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如赵明仁、王嘉毅认为,从教师对学生、学生之间、学生自我在知识、思维、技能、品质、作品等方面以及教师自我教师对学生在教学知识、教学方法上的表现来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二、现行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功利性较强
当前课堂教学评价在评价的目的上出现了异化,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侧重在奖惩、晋升或降级、加薪或减薪等方面,过分关注评价活动结果,通过等级划分(优、良、合格、差)对教师进行鉴别分等,或者把课堂教学评价当作工具,简单地从外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考核、鉴定等,评价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过度地强调评价的甄别功能,评价的导向、反馈、诊断、激励、反思等功能体现甚微。很难客观公正地评定课堂教学质量的实际水平,对改进课堂教学效果不突出。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归纳为:课堂教学评价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不利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限制了教学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很难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更不利于教师素养的提高。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全面性较差
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偏离新课程改革的轨道,现行的课堂教学评价过分注重认知目标的达成,表现在特别关注学科知识的掌握,过分注重教材分析的评价,尤其是课本上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堂教学评价中“重智育,忽视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尤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缺乏重视。大部份学校仍然是按照教学要素分解法对构成课堂教学的因素进行分解形成的,如把课堂教学要素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特色等。或者从教师的外显行为来评价,如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清晰流畅、教师的教态是否认真饱满,教师的板书设计是否工整合理、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否具有感染力、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有序,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结构合理、重难点是否突出、详略得当等等,注重教师的“教”偏离考虑学生的“学”。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单一化凸显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要求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理应有多元的主体来实施,主要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自身、同行、专家、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而目前大多的课堂教学评价中,任课教师会感到恐慌,感到自己处于被动受检查、被评判的地位,而且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评优或晋升。教师同行们对被评课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特点比较了解,即使能对课堂教学做出合理的评价,但受制于诸如人际关系的处理,同行教师平日都在一起工作,相处地和和气气,谁都不愿因为自己触及他人不足而惹是生非,评价的结果往往都是肯定和赞赏。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小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参与评价完全没有必要,他们的理由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不真实的,他们有的是因为教师的某一次批评产生厌恶教师的情绪,在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时就会把不满的情绪通过评价量表表现出来学生评价的随意性较大,有时并不能真实的反应课堂教学效果。
(四)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不能相互结合
当前国内的课堂教学评价基本上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简单的定性描述;二是偏重于定量分析,这两种评价方法各有优缺,但任何一个都达不到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相对的准确性,因此信度、效度不高。单独地崇尚量化评价,仍然是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但课堂教学中有些方面是无法量化,如教师的个性特长、学生的兴趣、情感等因素。这些方面即使能够量化,也是带有主观判断的成分。单一的量化评价缺乏灵活性,学生在课堂中个性的表现及教师在教学中的进步和发展以绝对的抽象的分数来表示教学活动貌似精确,实际上具有很大的模糊性。教学活动是一个变化复杂的过程,单一的量化只会把复杂的现象简单化,无法从本质上抓到问题存在的原因,使教育过程最有价值和意义的内容丢失。所以,不利于教师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影响现行课堂教学评价原因分析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滞后
我国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队伍及其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在督导评价机构、评价的规章制度、教育行政部门课程文件中对评价的吸纳运用等基本是空白。只是到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实施义务教育的需要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的增加,才有了一定的发展。近20年来,这些方面尽管有长足进步,但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及加大课程与教学改革力度的客观要求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二)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制约
在我们理性地探讨评价理论仅仅有短暂的历史时,我国传统考试评价制度却有了千余年的历史(中国隋唐兴起的科举考试首开了笔试考试的先河)。在这种传统的影响下,中国 的教师和学生往往通过外在的评价来得到认可和发展,而不是靠自身内在的品质来获得应有的一切。因此,当新的评价体制要求用于内在的教师和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时,便不能很好地适应及采取有效的对策。
(三)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物化
课堂教学评价我们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这往往导致教育主管部门常常为追求自己的业绩,显示推进改革的力度,过分推崇“看得见”的评价。这就使得学校和教师未能结合自己学校或自己的专业学科背景来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不在提高内在精神品质上下功夫,而是受评价指标体系驱使,不断追求外在的、物化的、数字化的、虚假的发展。
(四)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实施的消极的影响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直接参与者,对课堂教学过程有着最深刻的了解和体会,是最具有发言权的群体。可以说他们是课堂教学评价实施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当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和思想充分理解时,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实现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积极转变。但是由于教师们的自身情况和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每个个体对新课程及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也各有看法。
四、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评价效果的策略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的评价理念,这种理念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在某些方面能够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无论是评价理论的研究者还是评价的具体实施者,都需要在教学中慢慢摸索,对其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探究,积极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保证课堂教学评价的更好实施。为此,以下从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进行思考,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
(一)理论层面 1.深层次转变评价理念
在新课程体系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要看教师教学模式。更应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学生自由个性的张扬、师生平等对话、课堂教学气氛和谐民主、学生之间的主动合作、学生自主思考、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的情绪和交往状态。观察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的精神状态是否投入学习之中,学生能否保持较长的注意,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评价一节课时要关注课堂教学氛围,新课程课堂要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改变过去课堂沉闷压抑,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
(2)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确定,主要看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广度。从深度来说,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还是被动的迎合老师;从广度来说,全班学生是否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还是只有各个层面的少数学生参与。
(3)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好坏关键在于学生课堂思维。学生要有思维的内容、空间和时间,即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倾听、独立思考;是否善于交流、从多角度解决问题;是否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否能从异议中彼此得出肯定性的评价、分享见解。
2.构建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制度
新课程改革根据国内外先进的现代教育评价理念与实践,提倡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其涵义是多面的,同时也要依据评价的目的和评价的内容进行选择。在实施中我们应该坚持如下基本策略:
(1)课堂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显然,保证课堂教学评价的公正和有效,必须考虑评价主体队伍的多元组成。
(2)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采用定性评价为主,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以定性评价统整定量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是一种优势互补的关系,我们应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建立评价方式多样化的制度。
(3)课堂教学评价功能的多元化。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中,评价功能从重视评价的鉴定与奖惩到重视评价的发展与激励等。重视和加强课堂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改进等功能,弱化鉴别、定级等功能,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观。
(二)操作层面
1.创设课堂教学评价的文化氛围
成功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要与学校文化相兼容。教师群体大多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每个个体具有特有的文化,在编制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时候,要让教师参与整个编制过程,教师能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和自身的教学经验来制定评价标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创设轻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评价氛围。
(1)师生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学校评价文化。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课堂质量,促进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让教师和学生在参与课堂 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结果的确定等过程中感受参与的意识和认识到评价能促进自我发展和进步。
(2)多重角色坦诚交流,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诊断功能。课堂教学评价主体的多重角色之间应该坦诚交流他们的体会和感受,让学生评教、同行评价、领导评价、家长参评、专家评价之间主动沟通评价的信息,建立一个民主、开放的评价气氛,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3)教师之间互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之间的互相评价也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发扬民主的一种评价方法。通过互相展示课堂教学,教师有机会讨论观察和教学反思,听取优秀评价者的意见,从同行教师中借鉴和吸收经验。开展教师互评,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均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2.加强教师理论培训和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的指导
学校在各种条件都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多的给教师提供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机会。学校应为教师购买和新课改有关的参考书籍,学校定期印发教学改革参考资料,从而让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课堂教学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和监督的重要作用,是课堂改革成败的关键。加强相关评价知识的培训和指导,使教师能有效掌握具体的评价方法,包括不同评价方法的含义、特点、具体的应用步骤和使用范围。同时,我们对于传统的评价方法,需要辨证地认识,科学地运用,使其与新课程要求的质性评价相结合。从操作上来说,学校可以与高校以及相关的科研机构合作,邀请课程论专家到学校进行教育科研讲座,内容涉及现代教学理论、现代学习理论、现代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学校还可以选送优秀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新课改培训。3.健全课堂教学评价实施的保证机制
形成课堂教学评价组织机构,严密组织、科学实施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价组织机构和框架系统来有效的保障课堂教学评价的顺利实施,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评价组织机构。学校要提高认识,加强对课堂教学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为了使课堂教学评价工作顺利进行,成立的课堂教学评价组织机构应由学校领导、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组成,领导小组要拟出学校课堂教学评价总体计划与实施方案,并广泛吸纳有经验的教师和判断能力强的学生乃至学生家长的参与,统一协调、建立课堂教学质量监测机制,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授课教师的反馈改进情况,更充分地发挥评价的反馈调节和激励导向作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五、小结:
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提高与发展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是为学生提供一流教学条件的有力保障。良好的评价体系是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因此,其评价体系一定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科学、客观而有效地建立。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应该予以实施让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团体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而更好地配合教学,并以一个正确的态度对待评价结果,进而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玲.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 杨丹.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
[3] 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0,(9):71-72.[4]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12.
第三篇:数字化教学设计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教学设计模板
— 5 — 篇二:数字化声音编辑教案
第3节《数字化声音编辑》教案
滨城区梁才中学 苏志君
一、课前准备
1、素材准备:把李明文件夹提前发送到学生机的桌面上;
2、学生准备:录音机会用吗?
(1)如何打开录音机?
(2)会用录音机听音乐吗?
3、通过听李明文件夹中的声音文件,检查耳机情况。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掌握用录音机合并声音文件;
(2)学会用录音机混合声音文件;
(3)能根据需要用录音机调整声音效果。
2、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用“录音机”合并、混合声音的方法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编辑出优美的配乐诗朗诵 投影仪、多媒体网络教室;学生分组并安排机器座位;编辑声音练习所需要的声音文件。
三、教学过程 i、新课导入
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是朱自清的配乐散文《春》,今天我来的时候,我的学生让把它带给大家听,并且好还有话对大家说,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你愿意帮助李明完成这项操作吗?怎样操作呢?这正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3节 数字化声音编辑》,不但能够很好的帮助李明,还可以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标是成功的前提条件。我们先看看本节的学习目标?出示教学目标(找一生读吗?强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将掌握以下技能:
(1)掌握用录音机合并声音文件;
(2)学会用录音机混合声音文件;
(3)能根据需要用录音机调整声音效果。
明确了教学目标后,我们帮李明完成第一项操作,进行录音剪接。学而知困,请大家完成自主学习1:请大家参照课本15页上面的‘录音剪接的三个步骤,通过自主学习帮李明把‘春1和‘春2按顺序合成一个声音文件,并以‘春3进行保存。ii、知识讲解
(一)录音剪接
(1)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强调一定要认真看操作步骤,留心查看学生操作中的问题,也可以进行讨论。
师巡视指导:在操作过程中要提醒学生,合并前要将滑块移动到合适的位置,这需要先试听再确定:如果两段声音文件刚好首尾相连即可,那直接把滑块移动到文件一的结尾部分即可,反之,则需要通过试听确定合并的确切位置,这就要考验每位同学准确的判断能力和娴熟的操作技巧了。当你打开一个声音文件,文件长度以秒数的形式显示在界面的右侧,而左侧则是滑块的当前位置,所以建议大家在试听的同时随时留意声音文件长度的变化,并配合“停止”键和“播放”键,以便于准确定位。
屏幕显示步骤如下:
第一步:用“录音机”程序打开声音文件“春1.wav”,并将滑块移动到要插入声音的地方。
第二步:执行“编辑/插入文件”菜单项,选择声音文件“春2.wav”,这样就可以完成两个文件的合并。
第三步:以“春3.wav”为名保存合成后的声音。(2)师选出一名操作熟练的学生,利用网络教室演示并讲解操作步骤(哪位同学愿意到教师机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让我们共同学习,好吗?)老师针对学生的演示给出有针对性的总结和指导。
设疑1:保存合并后的声音文件时就选择哪个菜单项?若选择“保存”会有什么后果? 小结:应使用“文件”菜单中的“另存为”选项进行保存。如果选择“保存”菜单的话,将会将文件“春1”替换。我们编辑多媒体时,应当养成保留原素材的习惯,以备再用。另外,如果滑块没移到正确位置就插入了“春2”,未保存之前还有补救措施,就是„„还记得学习“word”时,出现误操作时可以用“撤消”按钮吗?录音机也有类似的功能,那就是用“文件”菜单中的“恢复”选项。
请大家再看看课本上的三个步骤,加深印象。
录音机不只可以合成两个声音文件,还可以合成两个以上的声音文件,简单易学。
(3)好!下面用1分钟的时间继续完成刚才的任务,并且注意观察‘春3的播放长度和‘春
1、‘春2的播放长度的关系。要让所有的同学都能学会,才能更好地学习下面的内容。设疑2:“春3”的播放长度和“春1”、“春2”的播放长度有什么关系? 小结:对!“春3”的播放长度是“春1”、“春2”的播放长度的总和,但这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有时候可以利用合并声音文件时的精确定位来对其中某一声音文件进行变相取舍,从而放弃掉一部分声音素材,在这种情况下,合并后的声音文件长度可能要短于各声音文件长度之和。
建立好春3的同学请举手!
我们知道,好的音乐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同时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接下来,我们帮李明合成配乐朗诵,即学习混合声音,请完成自主学习2:请大家参照课本15页中间的‘混合声音的三个步骤,自主完成给‘春3加上背景音乐‘春之声。
(二)混合声音
(1)参照课本操作步骤,学生自主操作练习,操作完成试听混音效果,找出需要进一步完美的地方,邻近的学生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操作较快的学生可参照课本步骤自主练习声音效果的设置,并播放设置效果后的声音,注意声音文件的变化,体会声音效果的作用。
屏幕显示步骤如下:
第一步:准备好朗读和背景音乐两个声音文件。
第二步:打开其中一个文件;将滑块拖到准备开始混音的位置。
第三步:执行“编辑/与文件混音”菜单项,从出现的“文件”对话框中选择另一个文件。(2)找一生到教师机上演示(哪位同学愿意到教师机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让我们共同学习,好吗?也是锻炼勇气与表达能力的机会。)
强调:
正确定位滑块的位置后,再进入声音混合,朗诵与音乐混合协调;
背景音乐要与声音文件内容相吻合。设疑1:通常情况下,人们一般习惯在背景音乐响起后再开始朗诵,也就是有一个前奏,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先打开哪一个声音文件后再混入另一个文件更好一点儿呢?是朗诵还是背景音乐?
小结:背景音乐!的确,同学们在进行声音处理时,必须考虑到一些细节处理,才能让你们的作品焕发生机,包括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
设疑2:声音文件的合并与混合有什么异同点?
师生总结:声音的合并意味着二者“合二为一”,在合并点上两个声音文件只选其一;而声音的混合则是“共生共荣”,是一种互相协作与美化的作用。
(3)好!下面再用1分钟的时间完成刚才的任务。
我们已经帮李明加上背景音乐了,大家在欣赏的时候,有没有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有!春之声的音乐要比春3的录音时间长一些。)
那么怎样处理?
对!把多余的音乐部分去掉,让背景音乐和朗读声音同时结束。怎样去掉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个内容去掉不需要的声音。
(三)、去掉不需要的声音
(1)参照课本操作步骤,学生自主操作练习,将声音多余的部分删除;部分完成操作的学生考虑如果背景音乐时间过短应该怎样操作,并自己操作实践,老师可给予相应指导。
屏幕显示步骤如下:
第一步:用“录音机”打开要剪辑的声音文件,播放到要保存的位置,单击“停止”按钮。
第二步:执行“编辑/删除当前位置以后的内容”菜单项。
第三步:单击“确定”按钮,将多余的声音删除。
(2)找一学生到教师机上演示
设疑:如果音乐比朗诵短怎么办(前提是不得另外选择其它音乐片断)? 师生总结:利用合并,可将同一首音乐重复播放,再将多余的音乐删除。强调:我们在删除的时候,还是要正确定位滑块的位置,实际上,两个声音文件长度不一定等长,例如涉及到有前奏时,背景音乐可适当长一点等等,总之,和谐是美,大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取舍与选择。另外录音机无法直接删除中间的部分,只有较专业的录音软件才能实现这项功能。但是,不能“直接删除”,不代表不能“间接删除”,实际上,我们可以巧妙利用“删除当前位置以后(或以前)的内容”这一功能,多次操作,就可达到目的。
(3)好!下面再用1分钟的时间完成刚才的任务,争取所有同学都能完成任务。(4)编辑好后不要忘记保存啊。
同学们,小小的录音机还有一些优化效果呢?想知道吗?那下面我们再帮李明的配乐朗诵加上适合的效果,感受声音的变化。请完成自主学习4:请大家参照课本16页中下部的‘混合声音的三个步骤添加优化效果,可以先尝试收听不同的效果,然后再选择最佳的播放效果,并进行保存。
(四)、优化音效
学生自学的时候,自己巡回指导,强调一定要认真看操作步骤,留心查看学生操作中的问题,也可以进行讨论。
屏幕展示调整音效步骤:
第一步:使用“录音机”打开要处理的声音文件。
第二步:打开菜单栏上的“效果”菜单,选择其中的某一项,即可完成相应的处理。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很圆满的帮李平完成了任务,她知道了肯定会特别高兴。
(五)提高 请本节任务没有完成的同学继续完成,完成任务的同学请打开“提高”文件夹,按要求完成任务。iii展示作品,共享成功
大家学得很好,哪些同学愿意把春3进行展示,请举手!(在教师机上展示两个同学的春3。)
然后,我们共同回顾这节课学会了什么?谁能说说? iv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今天我们接触到声音文件编辑的一些基础操作,包括声音文件的合并、混合、剪辑与效果调整,也许结果不完美,但毕竟我们在这一领域迈出了实实在在的一步。要成为专业的录音师,需要专业的录音软件,更需要高超的操作技巧和良好的审美素养,在课本17页为大家提供了这方面的参考,爱唱爱跳的同学们课后可以尝试为自己录制一首个人专辑,希望同学们能在探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创作出更多更好、个性十足的作品。篇三:《信息的数字化》教案设计
《信息的数字化》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分为4个方面,分别是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以及信息的发布与交流。本节的教学内容对应于“信息的识别与获取”和“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中有关信息编码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二进制和字符编码两部分内容。【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二进制代码,知道二进制的运算法则“逢二进一”。
2、了解信息的编码方法和度量单位。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情感目标:
1、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习惯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二进制代码及运算法则。【教学难点】
了解ascii码和汉字国标码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准备】龙芯电脑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知道了信息的形式有多种多样,有文字、数字、图片、声音、视频等等。要使计算机能够识别这些信息,必须采取适当的手段和方法对信息进行数字化编码。目前,只有将数字、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等信息转换成二进制代码,计算机才能够加工处理。
什么是二进制呢?
二、教学新课
1、二进制
师:其实,生活中,人们对数值的描述有多种常用的进制,如60进制、七进制、24进制等。
(1)只有两个数码:0和1(2)运算规则:“逢二进一” 0+0=0,0+1=1,1+0=1,1+1=10 问题1:计算机为什么要采用二进制编码? 问题2:二进制与十进制有什么异同?
完成p11 表格
小组抢答。
在计算机处理的各种信息中,字符信息占有很大的比重。为了能够对字符进行识别处处理,各种字符在计算机内一律用二进制编码表示.2、字符编码(1)ascii码
“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的简称。(2)汉字国标码 1981年,我国公布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gb2312-1980》,即汉字国标码。
其中收录了6763个汉字,解决了常用汉字的编码问题。
如:文的国标码为4e44h,对应的二进制代码为***0.2000年又公布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的扩充 gb18030-2000》,其中收录了27533个汉字。为更好地解决人名、地名用字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也为汉字研究、古籍整理等领域提供了统一的信息平台。
实践学习:p12 用0和1表示汉字字形,如“德”
三、总结
请各小组代表作总结。
四、练习
1、目前,只有将数字、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等信息转换成_______代码,计算机才能加工处理这些信息。
2、二进制的运算规则是_________。
3、ascii码是_____的简称。
4、汉字国标码的作用是什么?
5、为什么信息编码要采取统一的标准?(书本12页的“讨论学习”)篇四: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法
为理解的教学 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不同于传统,应该引入国际上先进的教学设计方法,从而提高学科信息化的教学质量和效益。
“为理解的教学”模式提倡教师应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课程进行重组,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这正是一名合格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为理解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解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层次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在确定单元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计相对应的活动。通过反思指南,对照标准,对自己所设计的学生活动进行修正,使之与教学目标相配合。
“为理解的教学”模式强调持续性评价,通过对每次活动的过程评价,及时评估活动的教学有效性。同时,对不同的学习活动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评价标准,对单元中的探究活动往往采用非正式的评价,且以自主为主,对单元的终结活动,则可以采用正式的测试等形式。
下面从“为理解的教学”主要内容、教案管理表和反思指南等三方面,介绍“为理解的教学”的教学设计方法。5.1 “”的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为理解的教学”模式
“为理解的教学”模式简称“tfu(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是1989 至1996 年由附属于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零项目研究人员和教育家研究开发的一个教学模式,用于课程及教学的设计、修改和审核,以帮助学生增强理解。
为理解的教学模式产生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认为学习是通过学生持续不断的努力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产生的。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需要学生积极地探索、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创造新的产物。这个模式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来帮助学生形成并加深对重要概念的理解。
可以把为理解的教学模式比喻为照相机的取景框,为更清晰地确定理解目标,使教学更直接地针对重要的学科内容,tfu能帮助我们对教学进行“取景”,即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tfu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脚手架,帮助我们致力于教学中真正值得关注的地方。因此,tfu既是一种“思考框架”(大卫·佩金斯创建的词),也是一个“脚手架”(心理学家维高夫斯基创建的词)。
二、“为理解的教学”模式的组成部分 为理解的教学模式有四个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这四个组成部分将分别引导教师思考一个在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时必须考虑的基本教学问题。为理解的教学模式帮助我们把这些教学设计(包括规划、审核、评估和教学过程)的重心放在帮助学生增强理解方面。
在“为理解的教学”模式中,对每个组成部分的界定都有具体的标准,这些标准能够提醒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并加深对重要的课程内容、概念和论题的真正理解,并能灵活应用。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考虑的四个基本教学问题以及相对应的“为理解的教
1、启发性论题
界定启发性论题的标准是如何使它们促进真正有价值的理解,符合这些标准的论题比不符合标准的论题更有启发性,所以这不是有或者没有的问题,而是程度多少的问题,我们应
考虑如何使投入以获取最大程度的收益。启发性论题的标准是: ? 在一个或多个学科或领域中起中心作用 ? 吸引学生和老师积极参与 ? 学生和老师都能找到很多相关资源 ? 与学科内外的许多方面都有丰富的联系
2、理解目标
对理解目标的界定标准是清晰、明确地表述学生需达到的理解目标,将这些标准公开给学生和其他有关人员(如家长、老师、同事、学校管理人员),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及(如讨论、作业和评估)。教师制定的理解目标应该符合以下标准: ? 明确表述学生需理解的、有关启发性论题的内容 ? 公开并在教学中经常提及 ? 直接针对需要理解的概念,而不是需要完成的作业
3、理解活动
界定理解活动的标准是根据某一单元或课程的进展设计一系列难度递进的活动,这些活动需要学生定期地、积极地、有创见地使用需要理解的理论和概念。以这些标准而设计的理解活动应该使学生:
? 在新的场景中使用需理解的理论和概念 ? 必须对需要理解的理论和概念进行思考 ? 所做的与需要理解的内容直接相关 ? 所做的表现出他们所理解的
4、持续性评估
界定持续性评估的标准是定期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和理解程度。我们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调整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来促进学生进步,评估是学习过程的一个中心环节,不同的人都可以进行评估(如老师、学生自己、同学),评估可以是非正式的(如交流、讨论、观察、或开放式思考),也可以是正式的(如建立在评估标准表基础上的考试、测验或正式的反思)。界定持续性评估的标准是:
?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而不是在教学结束以后 ? 重点在学习和理解,而不是评分或划分等级 ? 评估方式因评估者和执行方式的不同而不同 ? 评估标准要对学生公开
三、关于理解的理解
在传授技能、概念和表达方式的时候,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达到真正的理解。然而,要做到真正的理解很难,因为每个人的认知里对某些复杂问题,有一些简单、本能的解释。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我们逐步认识和了解世界。这种规律在儿童面对的、较为简单的世界中可以畅通无阻,但对成人而言,则需要更复杂的理论和思维来解释和影响这个复杂的世界。但是,儿童时期形成的理论并不轻易消失,它们一直留在脑子里,对形成更复杂的理解起着阻碍作用。我们需要通过重新改造,改变大脑里原本包含的理解和信息。如果很容易放弃原先形成的想法,达到新的理解就不那么难,可实际上,原有的想法总是很难消失,这是难以达到真正的理解的一个原因。
理解本身是个很复杂的概念,原因之一是我们不能真正看见它,它太模糊,不可测。我们要达到的目标远远超出清晰可测的范围,尽管很模糊,我们的努力方向和目标还是帮助学生达到理解。
理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习是不断努力的结果,明白这点非常重要。我们应该避免在学习中对所学知识的“早期废弃”,如果放弃了,就不会付出更多的努力来达到理解,而理 解是需要不断的努力才能达到的。理解与“知道”不同,因为“知道”强调“是什么”,而理解则更进一步,强调“为什么”。达到理解是一个需要时间和操练的持续性过程,要理解某样东西需要时间,有时候你觉得你理解了,但过一些时候,你可能会改变想法。理解的核心是学生能够把他们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用我们所“理解”的东西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问题的能力表明我们做到了真正的理解,在新的环境中的实际应用是对理解的最好测试。
理解不是固定的,需要时间和努力,把课堂内外所学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理解需要很多经历,经常做或者处理某些事情,试图寻找其来源,重视其过程,并积极参与,就会形成对事物的深层次理解。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通过直接的亲身经历来掌握知识,要学生用他们所学的内容进行思考,应用所学的内容,是帮助学生达到理解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对“为理解的教学”模式的初步认识
好的老师能意识到自己熟悉的教学中很多方面反映了tfu的模式,因为这个模式是研究人员对优秀教师的教学进行观察和探讨发展起来的。尽管我们觉得这个模式的有些方面比较熟悉,但我们需要意识到,这个模式能帮助我们思考教学中容易忽略的东西,思考如何把各个部分相结合,帮助学生促进理解。这个模式强调更积极的“从行动中学习”的观点,这种观点要求学生通过他们的行为、语言和作品来“展现”不断发展的理解。这个模式通过相互联系的很多方面(选择启发性论题、明确理解目标、针对理解目标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理解活动、通过持续性评价经常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促进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五、理解活动
理解活动是“为理解的教学”模式的核心。
理解活动是在教学单元中要求学生参与的一系列学习活动,而不只是在单元结束时的某个活动。在教学单元进行过程中,理解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1)形成理解;(2)纠正错误的理解;(3)显示出他们理解和不理解的东西。理解活动使我们能“看”到学生的思考,思考(用所学的内容进行思考)是理解活动的一个核心。
理解活动难就难在如何将它不断完善。一个好的理解活动需要符合以下四个标准: 1.学生积极地,甚至充满热情地参与活动(比如做东西、做试验、做规划、演讲、表演、找出论据维护对某个问题所持的立场)。2.学生参与的活动要求他们用超出现有的知识去思考(比如写一篇文章解释为什么对某个问题采取某个立场,而不是背诵现成评论中的某些章节;分析乘法表找出其中的内在规律,而不是简单地做数学课本中的数学题;思考历史事件,它们为什么会依次发生,如果发生的顺序有所变动,历史会有什么不同,而不是简单地背诵历史事件表;描述不熟悉的环境中动物群的食物链,而不是简单地学习哪些动物是食肉动物,哪些是被捕食动物)。3.理解活动要求学生所做和所想的必须有新的内容,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不熟悉的场景(比如不只是阅读和描述,而是读了之后对一个小品编出另一个结尾;不只是按照给出的步骤完成一个实验,而是为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学生所做和所想的必须直接针对需要学生理解的重要学科概念和目标。理解活动并不只是简单的活动,而是能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纠正原有的错误想法,从而达到对重要学科概念(启发性论题)的理解的活动。重要学科概念包括地理中的“地图”、运动中的“防守”、语言中的“句法”、文学中的“主题”、历史中的“起源”、科学或数学中的“变量”,等等。理解活动应该直接针对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理解目标。
六、理解目标
理解目标把教学重心放在你认为最重要的、学生必须理解的内容上,? 理解目标有不同的规模。我们着重于以下两种:“课程贯穿线索”和“单元理解目标”。
首先,考虑一下整个课程中学生应该达到的、三到五个总的理解目标,我们把这些叫做“贯穿线索”,因为这些目标指导整个课程所有单元的教学,你希望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达到这些目标。此外,还有“单元理解目标”,这些目标与一个或几个贯穿线索有关(它们帮助学生为达到大的、总体目标而不断进步)。单元目标规模较小,课题更具体,往往只围绕某个教学单元的中心论题。在整个学年中,教师要在很多教学单元,用很多不同的方法,多次提及贯穿线索。
? 理解目标集中在重要的学科理论和观念上(即对各个学科里的专业人士来说很重要的理论)。这是我们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制定的学科目标。通过把学习目标对准学科领域内的专业人士了解、从事、关心的内容,我们为学生创造了使之尽可能与专业人士的体验类似的学习机会。
? 理解目标有两种表达形式:陈述句和问句。陈述句使教师清晰明了地看到他们想要学生理解的东西。为保证教师把重心放在理解上,常用的陈述句式可以这样开始:学生将理解?。另一种是开放式问句,用一个易于学生理解的问句抓住理解目标的中心,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 理解目标要公开。理解目标向学生公开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一来,你和学生都可以参照它们,看一看单元里各个课时是如何帮助学生达到这些理解目标的。清晰的目标也能让我们看到哪些“理解”是重要的,需要被评估的。
七、启发性论题
启发性论题涵盖的范围很广,这也是它们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原因。这些论题使学生能够进行广泛的联系,让学生们将他们与论题相关的知识或体验显现出来。这些论题还能使教师看到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想法及学生的理解差距,从而在教学中解决这些问题。
启发性论题应该具备以下五个条件: 1. 在学科里的中心作用(非常重要)
问自己以下问题:我现在考虑的这个启发性论题有什么重要之处?为什么要了解这门学科就得理解这个论题?
这些问题的重要性:要为理解而教学,我们需要将精力集中在主要概念和支持主要概念的次要概念和技能上。我们还要在“主要概念”和学生能理解的内容里找一个平衡点(参看启发性论题标准之二:吸引学生!)。要使学生达到高层次理解,办法之一就是选择学科内专家们觉得重要的论题。专家们终身致力于研究我们所教的内容;如果这些专业人士或者学者都不愿意花长时间研究你所选的论题,也许这个内容就不值得你将宝贵的课堂时间花费在上面。你并不是要你所有的学生都精通你教的所有内容,但是你希望他们能了解在这个领域内专家们关注什么。因此,一个好的启发性论题的第一个标准就是要从学科领域的专家们重视的论题开始。
2. 有吸引学生参与的潜力(非常重要)
问自己以下问题:这个论题与学生们目前的生活和兴趣有什么联系?我怎么能让学生对这个论题感兴趣并且想学它?
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并不是每一个论题都能马上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的。但是,经过仔细分析,你往往能找到激发兴趣的方法。找到能让你的学生认为这个论题有趣的途径。如果论题不能吸引学生,即使它是专家们的宠儿,它的价值已经丧失了,因为学生可能不会长久深入地学习,形成对其丰富的理解。一个论题的启发性,要根据它的受众而定。你的受众就是你的学生(他们可以是成人或是儿童)。所以,想想这个论题的哪些方面可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想想在这些对专业人士很重要的主要概念里(即你在理解目标里对准的概念),什么能开启学生的兴趣之门。
3. 有吸引你的潜力
问自己以下问题:我喜欢这个论题的什么地方?我怎样才能把我个人对它的兴趣放进去并与学生分享,让他们看到这个论题有多精彩和重要? 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作为学生,我们都能想到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同时,我们也都记得那些我们曾经怀着极大的热情学习过的东西(甚至是喜欢到了我们决定要教它的地步!)。老师的热情是很有感染力的。如果一个论题让你没兴趣,你的学生是可以马上看出来的。如果这个论题让你兴奋,学生们往往也能看出来(不过这只是该论题能否吸引他们的因素之一)。作为专业人士,我们必须找出自己对所教内容的兴趣,并且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教那些吸引自己、让自己愉悦的论题。4. 容易获得资料/资源
问自己以下问题:这个论题里我们常用什么资源/资料?有哪些权威的传统资源/资料?有哪些更富有想象力、更“野性”的资源/资料? 5. 与学科内外众多方面有丰富联系
问自己以下问题:这个论题与学科内的其他论题以及其他学科的论题有何联系?它与学生课堂外的生活有何联系?我该如何使用这些联系来帮助学生理解论题里的关键概念及其重要性?
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好好思考你的论题提供给其他被关注论题及课外世界的“走廊和窗口”,这样做是值得的。为什么?因为这些联系为你提供了途径,让你能设计出更深层吸引学生的,要求高层次思考的,具有更“野性”的应用环境的理解活动。
八、理解层面
我们如何知道自己设计的理解目标是否足够好呢?应该考察自己的目标是否均衡考虑学科(你选定的论题对该学科起着中心作用)中不同方面的理解。可以使用“理解层面”来检验自己的理解目标。
理解层面是一个工具,它告诉我们“知识是重要的,但它并不是我们在理解一个论题时要理解的仅有内容”。事实上,我们可以考虑好几个“层面”,即学科中学生可以理解的不同方面(比如知识、方法、目的和形式)。? 知识(是什么)--这是人们经常思考的一个层面。专家也很注重知识,但学科里还有比知识更重要的内容。? 方法(如何做)--专家使用的探究过程和实验方法。这些是专家们用于调查研究的过程,也是你的学生可以效仿的过程。? 目的(为什么)--为什么这个学科对专家、社会以及你的学生很重要。学生在明白了论题的重要性之后,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学习。? 形式(知识是如何被分享和交流的)--专家们通过撰写论文、使用图表、组织讨论、做演示等各种形式与世人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你的学生可以用学科专家们使用的各种方式来表达和交流他们的学习成果(或使用与专家所用方式相近的更适合他们年龄的方式)。
因此,知识是学生必须学习的一个方面,但是我们的理解目标和理解活动也应该注重学科中重要的方法、目的和形式。当我们把教学重心集中在一些主要论题上,用理解目标把它篇五:一对一数字化教学设计原则
要求教师的行为是操作的、按模式去行动意味着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意味着你把他看成手段,看成不能思想的人、不能自己领悟的人、不能自己去反思、去发现自己和改变自己的人。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一个外在的模式、外在的操作,去规范他的行为。
叶澜﹕《理解“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内涵与追求》
语文是一种思维的工具和学习工具,任何思维和学习活动,不论哪个科目,均离不开语言。
语文能力是透过阅读、写作、听说及生活经验整体发展,互相影响而成。当然,这能力不会自然形成,老师必须安排一些合适的环境,让学生作出响应,藉此改进语文能力。
信息技术的作用是构建一个发展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丰富多彩的环境。多媒体资源是为学生与文本和作者对话服务的,而不是用它来取代语言学习,语文就是语文,而不是把它变成地理课、欣赏课。如何重塑科学和数学教学 来自课堂的实践经验表明,“做中学”是学生学习的最好方式。当学习感兴趣的事物
时,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全面,对经验的记忆更持久,同时自信心也得到了发展,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理解科学和解决问题。
要高度重视科学的思维过程,设计的教学活动与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思维方式相对应。在小学低年级,通过事物的描述、分类和观察等直接经验,学生能够最好地学习科学。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们则通过对物体、生物以及系统的分类、测试、试验和决定因果关系来掌握更高级的概念。
信息通讯技术的引入并不是构建“读科学”的模式,而是要开辟做中学的第二渠道,在“虚拟环境”下的做中学不能替代真实环境下的做中学,但它大大拓宽了做中学的范围,并且有助于通过模拟手段探究科学和数学概念之间的深层次的数量关系
做中学不等于蛮干,它提倡为理解而学,需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选择合适的教和学的策略,这就要求教师在“做中学”中发挥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技术为高度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学生可以控制其学习实践并获取他们最感兴趣的材料。
有意识地将外语教学课程与学生的其他学习生活联系在一起,就为他们打开了信息和经验的大门,使他们全部的学校和生活经验得以丰富。这些联系从其他各个领域映射到外语课堂,又使学生从外语课堂增加对其他课程独特的经验和洞察力。
专家驱动教学设计模式的反思
传统的教学设计源自于工程项目的设计方法﹕
把教学过程看成是线性的、程式化的、确定的和预成性的,把教学问题看成是具有良性结构问题,把学生学习过程等同于造房子的过程,教和学变成了机械的流程模块,这种以专家为驱动的纯工程的教学设计方法,不仅忽略了实际教学行为和教师和学生的交互,还使教师唯专家是从,丧失了自主设计的主体性。
随着学习理论的发展,人们对教学设计的认识早已摆脱了程式化的索缚,而是把其看作是一种促进教师创设学习环境的思维方法,学习环境创设的主体是教师,是教师的一种行动化的反思和情境化的行动。
数字化学习活动的框架设计
数字化数学活动结构不是模式或模版,而是一种灵活的框架,大致相当于建筑的骨架,骨架只是提示教师设计什么,而不是具体要求教师按一种程式化的模式要求进行设计,这样骨架就可以支撑起丰富的、符合教师个性化特点的 教学形态。
概要
教学目标
活动内容
探究
讨论
拓展阅读
工具与资源
设施环境
教学评价
微型活动嵌入课程中,就好像课堂上常见的一次微型的教学活动,所用学时可以是十分钟,也可以二+分钟,一课时,最多不超过两课时。
教学目标非常有限,为了解决一个小问题,加深对一个原理或概念的理解,或者是对课程内容在一点上有所拓展。各个模块是可以有取舍和重组,选取几个模块即可构成一个微型活动。讨论作为微型活动的核心,把“做中学”活动嵌入在科学讨论中。讨论一般采取问题导向的对话方式,全班的对话或小组的讨论。拓展阅读一般作为活动的拓展,留在课后进行。
第四篇: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摘要: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实现数字化教学的关键。本文阐述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系统结构、各子系统的功能设计与实现及整个资源体系的教学应用实践,探讨在信息社会全新教育的形势下,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建设方案和应用规律。
关键字:数字化教学;教学资源;系统结构;功能设计
一、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系统模型
先进的资源体系必须遵循先进的指导思想。数字化教学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因此,在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系统模型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重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具体考虑以下几点:支持教学过程的多样性,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讲授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多种教学与学习模式;支持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实现师生间畅通无阻的交流与协作;体现网络化的特点,具备大容量、大规模、开放式、共享性、共建性、实时性等特性;体现资源丰富的特点,形式多样;充分体现多媒体的特点,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交互界面设计友好,建立超文本链接,管理及使用便捷,能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为全方位、多层次的数字化教学提供服务;体现技术先进性,可采用san/nas技术、全文检索技术、流媒体技术等。
以此为基础,构建的系统结构模型如左图。
二、各子系统的功能设计与实现(一)多媒体素材库
为了方便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多媒体电子教案的制作而建立多媒体素材库,库内素材应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动画、视频五大类。1.多媒体素材库在功能设计及技术实现上应具备的特点 2.素材入库方法(二)多媒体课件库
1.多媒体课件库的功能模块
(1)用户模块。这个模块包括用户注册、修改注册信息、上传图片、查询其他用户等内容。(2)课件上传模块。上传通过浏览器进行,在服务器端经过系统优化,使上传达到一定速度。(3)课件播放模块。为了让更多种类型的课件文件可以被播放,系统要集成常用的播放服务器,如real.server和media server等。
(4)系统统计模块。统计课件库系统的日、月、周等的平均访问量。(5)内部邮件模块。可以让系统的用户之间交流信息、收发信息。(6)管理模块。包括系统栏目、分类的设计、用户的管理与审核、课件的管理、信息的发布、登陆日志的管理等。
2.多媒体课件库的技术特点
(三)校园视频资源库(vod视频资源库)
(1)用户注册模块。用户从网上注册后,经审核通过后可开始使用本系统。
(2)节目列表模块。按一定规律(如学科)进行,节目列表,单击相应节目条目可查看详细信息。
(3)节目检索模块。可按照各种方式灵活组合进行检索。
(4)视频点播模块。用户点击相应节目的点播按钮即可启动此模块并进行播放。(5)私人收藏夹模块。用户可使用此功能形成自己的视频资源中心。(6)其他信息模块。包括在线用户、人气排行榜、公告、调查、推荐节目、最新节目、使用帮助等。
2.视频资源库管理端主要功能模块
(1)节目管理模块。包括新建节目、编辑节目、删除节目、刷新节目列表、节目查询、上传节目等。
(2)用户管理模块。包括新建用户、编辑用户、查看用户、删除用户、审核用户、用户查询等功能。管理员进行权限分配和分级管理。
(3)系统设置模块。包括最新公告发布、最新节目设置、系统调查发布、视频服务器管理等功能。
(四)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 1.基本功能模块
每一门网络课程有多个功能模块,如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师生介绍、电子教案、教学内容、学习方法指导、案例库、习题库、作业布置与答疑、bbs论坛、参考文献及相关网站等。2.设计开发原则
(1)注重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分析,保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并充分体现其生动性、灵活性。(2)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自主学习设计;强调“协作学习”方式,注重基于网络的教学策略设计。
(3)课程内容符合学科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符合学生认知心理。(4)根据课程内容特点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如实时答疑、分组讨论、布置作业、作业讲评、问题解决等。
(5)网络课程导航设计要简单明确,易于浏览。
(6)充分体现网络课程教学多媒体性、交互性、自主性、协作性的特点。(五)讲授型网络课程
讲授型网络课程的开发是指以一门课的课程讲授为对象,借助特定的工具,将教师上课的视音频信号、教师上课用的演示文稿或软件、教师在电子白板上的讲解备注等多路信号合成一种高级流媒体,形成独立单元的网络课件,并分章节进行制作,最后形成一门完整的网络教学课程。相对于自主型网络课程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此类网络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在扩大教学规模的同时再现教学情景,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篇: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摘要: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是学校 教育 信息化的基础,是实现数字化教学的关键。本文阐述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系统结构、各子系统的功能设计与实现及整个资源体系的教学 应用 实践,探讨在信息 社会 全新教育的形势下,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建设方案和应用 规律。
关键字 :数字化教学;教学资源;系统结构;功能设计
一、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系统模型
先进的资源体系必须遵循先进的指导思想。数字化教学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因此,在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系统模型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建构主义为 理论 基础,以 现代 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重视 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具体考虑以下几点:支持教学过程的多样性,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讲授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多种教学与学习模式;支持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实现师生间畅通无阻的交流与协作;体现 网络 化的特点,具备大容量、大规模、开放式、共享性、共建性、实时性等特性;体现资源丰富的特点,形式多样;充分体现多媒体的特点,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交互界面设计友好,建立超文本链接,管理及使用便捷,能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为全方位、多层次的数字化教学提供服务;体现技术先进性,可采用san/nas技术、全文检索技术、流媒体技术等。
以此为基础,构建的系统结构模型如左图。
二、各子系统的功能设计与实现(一)多媒体素材库
为了方便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多媒体 电子 教案的制作而建立多媒体素材库,库内素材应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动画、视频五大类。1.多媒体素材库在功能设计及技术实现上应具备的特点 2.素材入库 方法(二)多媒体课件库
1.多媒体课件库的功能模块(1)用户模块。这个模块包括用户注册、修改注册信息、上传图片、查询其他用户等 内容。(2)课件上传模块。上传通过浏览器进行,在服务器端经过系统优化,使上传达到一定速度。(3)课件播放模块。为了让更多种类型的课件文件可以被播放,系统要集成常用的播放服务器,如real.server和media server等。
(4)系统统计模块。统计课件库系统的日、月、周等的平均访问量。(5)内部邮件模块。可以让系统的用户之间交流信息、收发信息。(6)管理模块。包括系统栏目、分类的设计、用户的管理与审核、课件的管理、信息的发布、登陆日志的管理等。
2.多媒体课件库的技术特点
(三)校园视频资源库(vod视频资源库)
(1)用户注册模块。用户从网上注册后,经审核通过后可开始使用本系统。
(2)节目列表模块。按一定规律(如学科)进行,节目列表,单击相应节目条目可查看详细信息。
(3)节目检索模块。可按照各种方式灵活组合进行检索。
(4)视频点播模块。用户点击相应节目的点播按钮即可启动此模块并进行播放。(5)私人收藏夹模块。用户可使用此功能形成自己的视频资源中心。
(6)其他信息模块。包括在线用户、人气排行榜、公告、调查、推荐节目、最新节目、使用帮助等。
2.视频资源库管理端主要功能模块
(1)节目管理模块。包括新建节目、编辑节目、删除节目、刷新节目列表、节目查询、上传节目等。
(2)用户管理模块。包括新建用户、编辑用户、查看用户、删除用户、审核用户、用户查询等功能。管理员进行权限分配和分级管理。
(3)系统设置模块。包括最新公告发布、最新节目设置、系统调查发布、视频服务器管理等功能。
(四)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 1.基本功能模块
每一门网络课程有多个功能模块,如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师生介绍、电子教案、教学内容、学习方法指导、案例库、习题库、作业布置与答疑、bbs论坛、参考 文献 及相关网站等。2.设计开发原则
(1)注重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 分析,保证课程内容的 科学 性、先进性、系统性,并充分体现其生动性、灵活性。(2)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自主学习设计;强调“协作学习”方式,注重基于网络的教学策略设计。
(3)课程内容符合学科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符合学生认知心理。(4)根据课程内容特点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如实时答疑、分组讨论、布置作业、作业讲评、问题 解决等。
(5)网络课程导航设计要简单明确,易于浏览。
(6)充分体现网络课程教学多媒体性、交互性、自主性、协作性的特点。(五)讲授型网络课程
讲授型网络课程的开发是指以一门课的课程讲授为对象,借助特定的工具,将教师上课的视音频信号、教师上课用的演示文稿或软件、教师在电子白板上的讲解备注等多路信号合成一种高级流媒体,形成独立单元的网络课件,并分章节进行制作,最后形成一门完整的网络教学课程。相对于自主型网络课程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此类网络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在扩大教学规模的同时再现教学情景,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