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19-05-12 22:14: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化学教学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化学教学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篇:中学化学教学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中学化学教学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www.xiexiebang.com/product.free.10014874.1/ 论文关键词:化学教学 化学史 人文素质教育 科技伦理道德

论文摘要:中学化学教学中,结合化学史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科技伦理道德,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探索与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1]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对化学学科的诸多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培养关注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盲从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化学教学中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现状

我国中学理科教育实践中,由于学校承担着巨大的高考升学压力,教学组织和管理以及学科内容的教学成为理科教师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由于教学目标的偏颇,中学化学教学很少涉及科学伦理道德的教育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淡化了人文教育。具体地表现在:教学内容上,过分注重逻辑、系统化和网络化的化学知识结构编排,忽略了学生对社会、生活、就业等化学素质的需要,也严重地忽视了化学在技术研究和社会应用方面的道德规范问题;在教学方式上,崇尚理性,追求规范化、划一化,忽视学生谋求个性解放和创造力的培养。虽然学生每天都生活在色彩斑斓的化学世界里,但对身边最基本的与化学有关的生活、社会和自然问题的基本原理却知之甚少,更不用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更有甚者道德沦丧,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做出违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举措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案就是一个典型。

二、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意义

学生的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树人的根本”。[2]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必须把育人看作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因为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3]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强调化学科学的育人功能,纠正化学教学中的唯科学化倾向,就是要求化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人性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让学生将学习化学知识与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相关的化学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利用化学史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有益探索

1.充分挖掘化学史中科学家人格魅力的榜样示范作用,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

一部化学科学的发展史,也是人类的奋斗史。挖掘存在于化学知识背后的一些活生生的事例,用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时所表现出的伟大人格魅力去影响教育学生,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 讲到元素氟时,向学生介绍:由于氟单质的活泼性和毒性极大,因而长期未能分离出来,为了研制它,英国化学家戴维曾受氟的毒害病倒好几个月,乔治和托马斯也为研制氟而严重中毒,鲁耶特和尼克雪为研制氟不幸殉难。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化学家莫瓦桑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仍坚持不懈,终于在1886年获得成功。让学生走进化学家丰富而多彩的精神世界,与大师们交流对话,沐浴人性光辉,逐步使学生在挫折前表现出一种顽强的斗志,从而在学习中自觉地去砥砺自己意志。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www.xiexiebang.com/product.free.10014874.1/

2.发挥化学史的德行、美育功能,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化学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人文教育素材,化学家们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不胜枚举。解放前,我国留美博士侯德榜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的制碱技术封锁,为发展我国的民族化学工业,毅然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回到贫穷落后的祖**亲怀抱。经过潜心研究,发明了享誉世界的侯氏制碱法,并公布于世。这是何等的爱国情怀,何等的高尚人格!

(2)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一般认为在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容易结合革命故事和史实进行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教育,实际上在数理化生等理科教学中,同样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例如:在有机化学“苯”一课中,可向学生介绍凯库勒发现苯的结构的传说,说明天才出于勤奋,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从苯的结构简式

SHAPE * MERGEFORMAT

SHAPE * MERGEFORMAT 的发展,又可以启发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同时再介绍苯的两种结构都各有优缺点,应该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

(3)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

科学家之所以可以成为科学家,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有科学的态度: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不畏辛劳。卤族元素氟、氯、溴、碘的发现史,就是一部化学家求真求实的历史。可以说轻信和主观使人们丧失及早认识氯真面目的机会,但化学家孜孜不

倦地追求才使它真相大白。教学中以具体的实例展现化学先驱们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献身科学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可以丰富学生的科学情感、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3.用科学家的故事进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

道德伦理能净化心灵。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在学习有机化学时,学生曾遇到一道以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阿斯匹林为题材的练习。我不失时机地引用了发现阿斯匹林的故事进行伦理道德教育。阿斯匹林的前身是名叫Spirsaure的一种药品,这种药有很大的副作用,有机化学家霍夫曼的父亲因患风湿性病需要服用Spirsaure。但他对这种药过敏而无法服用。霍夫曼为了给父亲治病,就潜心研究改进这种药的方法。后来对这种药的结构进行修饰,减除了药的副作用,经过修饰的药被命名为阿斯匹林。[4]这个故事从侧面反映了孝敬父母关心老人的思想内涵,故事虽短,但教育效果不言而喻。这样的例子在化学史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新课程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由于科学是真善美的统一,化学教学过程必定也是道德实践的过程。利用化学史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但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面向全体学生,由把学生当容器来“灌”转到把学生当成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来“育”。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王善迈著.《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96年第1版

[3].恽昭世主编.《教育实验与学生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97年第1版

[4].周青

杨文永.融人文教育于科学教材之中.中学化学教学参考[J].2003(4):36-40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www.xiexiebang.com/product.free.10014874.2/

第二篇:浅析中学化学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现状

来源: http://98lunwendx.com

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时间和对象2010年4月,九年级的学生已经结束所有课程进入中考复习阶段。笔者对琼州学院附中、五指山市中学、五指山思源中学这三所中学随机抽查6OO名九年级学生进行调查。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对目前初级中学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现状有了相应的了解。

问卷调查法对上述三所中学的600名学生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68份,回收率94.7%,有效问卷560份,占回收问卷的98.6%。

数理统计法根据本文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对问卷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统计与分析.环境基本知识了解情况调查中发现,学生对环境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不容乐观,对于我们设置的相关问题平均答对率只有78.8%,对于全球关注的未来理想燃料的问题答对率只有58.6%,说明此类问题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没有对学生进行充分的环境教育问题的渗透,学生对此类问题的主观要求也不强。

教材、课堂对环境教育的渗透 由调查可知,教材和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了对基本的环境教育方面的渗透,因此学生对水资源和空气的重要性理解比较深刻,知道的同学人数分别占了76.4%和87.3%,学生也非常了解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但只有55.7%的同学了解合成材料废弃物带来的环境问题。这可能是由于化学教材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育内容散乱,深度和广度不够,学生掌握的环境知识散乱,不够全面。

实验中环境教育的渗透从调查中了解到,在做化学实验时,70.5% 的同学能做到在保证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尽量节约药品;57.2%的同学能按照规定将废液倒人废液缸里。这说明化学教学在环境保护方面做的基本还是成功的,但是仍然有12.3%的学生不能按实验要求注意保护环境。

学校、教师对环境教育的重视从表1可以看出,相当部分学生认为学校、教师对环境教育不够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基本对环境进行渗透,但是都只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渗透,很多课后有关环境的小活动都没有完成,作为化学教学重要辅助手段的实验教学也只是为了满足应试而开展,学校更是很少开展各种环境教育课外活动。

学保行为态度及环境预期行为 从表2可以看出被调查学生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但是在行为态度上做的还远远不够。说明环境教育渗透的深度不够。

从统计中还可看出有超过一半的学生(54.3%)愿意为环保事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但仍然有12.%的学生不愿意。说明环境教育渗透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还不足以让学生意识到环境问题对个人及社会的重大影响。

建议.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 立足教材。利用教材,渗透环境教育化学教材中蕴含了许多环境教育的素材,教师应以高度的环保责任感,充分利用教材中环境教育内容的分布情况和可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联系实际,把环保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利用相关实验渗透环境教育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在进行实验时,力求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限度的减少废弃物,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如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在尾气处理装置的设计上,做为开放性问题,要启发学生大胆设想,设计出减少有毒气体排放的装置,防止一氧化碳逸散空气中污染环境。

利用习题分析讲解。渗透环境教育学习题是实施环境教育重要途径,一方面将环境教育的内容与化学习题结合起来,有助于环境教育的开展,另一方面化学习题中出现与日常生产、生活相关的环境内容,有助于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充课外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堂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知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界,了解现今的环境状况,以及环保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这样有利于他们将环境问题与

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认识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利用综合实践课进行环境教育用综合实践课进行环境教育,主要可以采纳下列方法:(一)调查法调查法就是通过调查去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根据认识和解决当前问题的需要去收集和处理有关信息材料。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这种方法在环境教育中显得由为重要。学生通过调查,不仅获得了一些关于环境问题的直观认识,而且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模拟和游戏法模拟就是要求学生扮演对某一特定的环境问题持不同意见的各方,然后让他们搜集证据,通过各方的辩论,最终形成对该环境问题比较全面的认识。由于能调动学生的好胜心,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增长知识,很受学生的欢迎。

参加环保节日宣传活动在环境保护的各种节日很多,有关部门也常组织这些节日的宣传活动,由于这些活动能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学校领导也应该给予支持。例如举办环保知识竞赛,环保征文等活动。

在校内也可以利用环保节日进行环境知识演讲比赛、举办环保知识讲座,张贴环保教育图片,以及组织征文,竞赛,板报,漫画的比赛等。3.4 组织学校环保兴趣小组的活动课程提倡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要求学校组办各种兴趣活动小组。兴趣是良好的导师,是学习动机的内在起点。成立环保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演讲比赛和知识竞赛,可提高学生对环境的关注,渗透环境教育。教师可组织学生查阅资料,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所见所闻,以大气、水、土壤、食品、噪音污染及防护等题材,进行有关的演讲比赛和知识竞赛,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主动探索精神。环保兴趣小组定期制作墙报宣传,定期开辟(环境保护)专栏,刊登一些集趣味性、科学性、知识性为一体的小资料,还通过印发课外阅读材料,介绍有关报刊、杂志上的文章,给学生课外阅读,既可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刊的习惯和自学能力,又能接受环境教育。兴趣的培养,使学生产生一个追求和获取知识的动力,同时也开阔了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环保意识。

第三篇: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

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

摘要:从当代世界人才培养的取向来看,多学科的结合、渗透是大趋势。所以,中学历史教学与语文教学一定要结合起来,相互渗透,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才能相得益彰,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要注意二者的关系:教学中必须以历史教学为主,适当、适时地进行“语文教学”,决不可“反客为主”;历史教学中的“语文教学”应经常进行,不可指望“毕其功于一役”,或认为是语文老师的事而不顾。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渗透 语文教学 文史交融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其含义可以这样理解:一是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二是历史的记载,历史知识的传播借助于文学形式;三是语文学习要借助历史知识,历史的学习也要借助语文能力。故此,我国古代一些杰出的史学家,同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如司马迁、班固等;一些史学名著,同时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史记》就被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语文教学,能够造成生动活泼、乐观愉快的气氛,能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而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从而对多彩的历史画卷产生惊奇和震动,同时,也进行了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文史交融,相得益彰,教学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首先,文史交融能使课文更加生动具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历史课本的文字叙述简要,往往需要教师在讲述时作一些必要的补充。讲述历史人物时,应讲出他的特点来,尽可能给学生以生动具体的形象,从而避免雷同,避免“公式化”、“概念化”。《史记》中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是也”,同一主题,三种口气,表现出这三个人不同的身份、思想和性格。课本中“文革史”的叙述高度浓缩,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让他们读反映文革的文学作品(如“伤痕文学”、朦胧诗等),那效果就大不相同了。高中生正处于花季年龄,其理性思维正处在形成阶段,在心理上对形象化、艺术化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如把顾城的《一代人》、北岛的《宣告——给遇罗克烈士》、陈虞的《还我头来》等诗歌或杂文印成材料分发给学生看,可以极大地调动他们关注“文革史”的积极性。我借机启发他们:“读史使人明智”并不是专门对历史学家说的,文学家、诗人乃至社会上的任何人都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汲取精神的养料。客观地讲,高中生做作家梦的人不少,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可以端正他们学习历史的态度,使他们意识到“文史不分家”,从而注重培养自已的综合素质。

其次,文史交融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高尚思想情操的有效方法。“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乐·蒋桂战争》)一语道破新军阀混战的频繁和巨大规模,战事危及百姓,造成生灵涂炭,怎能不激起学生的强烈憎恶和愤怒呢?但蒋介石等军阀企图用武力统一中国不过是“一枕黄粱再现”的美梦而已,红军正是抓住军阀混战的有利时机,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分田分地”的土地革命。“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毛泽东生动地描绘了长征这一惊天动地、震撼中外的历史事件,讴歌了红军战士英勇豪迈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

再次,文史交融能深刻反映阶级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关系。引用《诗经》中的“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狟兮„„”和“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把奴隶控诉奴隶主贵族残酷剥削的仇恨鲜明地反映了出来,也就讲清了“国人暴动”的根本原因。引用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的“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做地衣”,使学生认清了唐朝统治阶级残暴、安史之乱的灾难、百姓的疾苦,理顺了唐末农民战争的历史背景。“民国万税,天下太贫”揭示出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对广大人民的剥削、掠夺。

最后,文史交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学语言极具风格的逻辑结构和极富想象的表达形式,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两首诗对隋大运河作出完全不同的评价,对于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地看待问题具有典范的作用。对楚汉战争中项羽的失败,杜牧有“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有“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杜牧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哀叹项羽缺乏百折不挠的精神;王安石则以政治家的眼光指出项羽失却民心,败局无法挽回。谁的看法对?哪一种认识反映历史现象的本质?组织学生运用思辨的方法进行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前三句描写了农业丰收和四海垦辟,但最后一句却激起人们层层思索的涟漪。“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诗中“兴”、“亡”的强烈对照和“百姓苦”、“百姓苦”的一致,表现出极大的历史反差,展现了文明史肌体上的深深伤痕。在这反差与伤痕中到底隐藏着什么呢?诗词提出了发人深省的疑问,这种卓绝的设问能力会引导学生进行一次次的“历史思索”,提高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

中学历史的许多重大问题都可以从语文课文中得到加强,而中学语文的许多课文也与历史有着重大的关系,甚至有的课文如不借助历史知识的帮助,学生是无法弄清楚的。鲁迅先生的文章就是一例,倒不是他的文字生涩,而是他的许多语言,甚至全文都是隐喻,如无历史知识作为钥匙,只凭语文教师在文学上的说明,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作者在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针对一些人诬蔑群众而作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则是纪念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受国民党文化专制迫害致死的五位青年作家。可以说,鲁迅先生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时代背景,要理解文章,必须了解历史。

2001年高考历史上海卷第39题以“公开信”的形式出现,从文句上看,丰富了试题的表达形式;从内涵来看,体现了惩恶扬善、经世致用等历史古训和褒扬正义、捍卫真理的历史责任感;从语文角度讲,要注意格式、对象、语气,不能写成抗议书如外交照会;从历史角度讲,要注意“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一特点,有据有理有情;呼吁正视历史,引以为训,前事不忘,后世之师。2004年高考历史上海卷第36题: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内悬挂着一幅清末民初一位诗人写的对联:“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对联赞叹了人类文明的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承与交融,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家、文字家„„各有讨论。假如你是历史学家,对这幅对联作何评论?请自拟一个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这对学生的文史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了“文史不分家”、“文史相通”的治学传统。

许多教师对文史交融才能相得益彰认识不清,认为只需“各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事实上,历史教学不渗透语文教学,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历史的形象理解以及对语文的理性理解,最终影响学生的分析能力,高考自然不会有理想的成绩。教师在讲授历史时,要恰当地运用学生已学过的相关的语文课文来启发学生,这样才能相得益彰,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秦亡汉兴时联系《过秦论》、《论积贮疏》;讲辛亥革命时联系《阿Q正传》、《药》;讲整风运动时联系《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讲资产阶级的腐朽堕落时联系《欧也妮·葛朗台》;讲普法战争时联系《最后一课》;讲近代外国资本在中国的剥削时联系《包身工》等等,例子不胜枚举。

语文教学内容是以课本为依托,向外幅射较远,由于语文课的生动性,课内外所涉列的文学作品,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有时学生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当成历史人物,当然语文教师肯定会纠正,但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担当起维护历史真实的“警察”职责。同时,历史学科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材料处理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如2004年考试说明中列出的“能力要求”4项10条要求),这些能力的培养无不与语文直接相关。在历史教学中,借鉴语文教学的训练方法:讲课时把涉及到的难字,别字稍带讲解一下,告诉学生如何记忆,区分,指导学生记忆难写的字词;在材料处理中借鉴语文教师对课文的分析处理方法,如分析段落大意、归纳主题思想、提炼中心观点等;在分析材料或做论证性问答中借鉴语文教师对议论文的训练要求与方法,如论点、论据、论证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这样使历史教学处于人种我获的地位。

我们历来说“文史不分家”,在教学中就更不应该各自为政。当然,这样就给中学的历史和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他们必须文史兼通,否则,不仅不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也会在高考中失利。从当代世界人才培养的取向来看,多学科的结合、渗透是大趋势。所以,中学历史教学与语文教学一定要结合起来,相互渗透,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才能相得益彰,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效果。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渗透“语文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的质量,不是多此一举的画蛇添足,而是必不可少的。不过,要注意二者的关系:教学中必须以历史教学为主,适当、适时地进行“语文教学”,决不可“反客为主”;同时还要注意,历史教学中的“语文教学”应经常进行,因为文史不分家嘛,且不可指望“毕其功于一役”,或认为是语文老师的事而不顾。

第四篇: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随着校园悲剧的逐渐增多,使我们逐渐认识到这些不幸事件的背后是人格扭曲、心理阴暗、缺乏良好教育的结果。这些悲剧向全国的父母和教师乃至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使我们更加清楚:教育的核心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健康人格。教书育人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只教给知识,不塑造其心灵,就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

怎样才能够使学生都养成健全的人格呢? 教育的核心理念应该是为了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从自我意识的角度说,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概括为12个字: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控制自己。我们老师平时应该多关心学生的心理,多给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特别是学科老师要关心学生学科外的东西,比如: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要尊重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怀着希望去生活,让他们学会珍爱自己,也珍爱他人。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途径除了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辅导课及心理健康辅导站外,如果将其它学科的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多学科的教育功能,同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品德与社会学科,它具有社会性和思想性的双重特点。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道德育人”原则,使其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任务就是在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在利用品德与社会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最重要的是结合教材中丰富内容,对学生进行不同方面的教育。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所选取的内容,大多是生活中的现实事例,有的知识融地理、历史、哲学、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这些内容在使学生学到基本的品德与社会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受到多种文学科的熏陶和影响。学品德与社会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做人。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入、细致、全面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有目的、自觉地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迹、高尚的思想情操、鲜明的观点道理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在学生心中播撒做社会有用之才的美好种子,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我在从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实践中,对品德与社会教学如何具体、灵活、有效地穿插心理健康教育,将之与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机的融为一体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现将积累的几点体会浅谈如下: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自我教育的教学中。在自我教育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征。现在的学生在正确对待人生和刻苦自律、热爱劳动、服务集体、勇于奉献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他们看问题往往偏重于表面而忽略了本质。课堂教学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教学内容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教学内容从属于德育。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左邻右舍》这一单元时,我组织学生课前搜索有关邻居的资料,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事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学习形式;又如在教学《平安生活》这一单元时,课前我和学生一起收集有关安全方面的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互相展示、交流;课堂上,运用录像再现情景,创设情境,激

发学生的情感;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灵震撼和心理共鸣。教材中还有诸如《我的家庭》、《爱心伴我成长》、《我爱温馨的家》等教学内容,这些内容都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通过教学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因此教学中我充分挖掘这些教材的德育因素,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名言警句的积累和理解中。在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这些名言警句基本上都集中体现在做人与做事的原则和培养健全人格健康心理上,如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学习方面的名言警句:“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学然后知不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爱国名言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等等。这些流传千古的警句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品格,并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生易记、易背。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充分理解、运用名言警句,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这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无疑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

3、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外知识的收集中中。课外知识的收集是品德与社会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品德与社会课外收集,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途径各不相同,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收集,我针对教材内容的方向,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收集的途径,引导学对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在现实生活中,形成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4、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活动课中。《新课标》中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教学中,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个活动情境,组织学生大胆地发表、交换看法、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如果学生出现的原则性的错误想法,则及时组织学生通过讨论纠正。这样,通过活动课,既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又陶冶了学生审美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

5、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方式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主动进行自我调节,解决实际生活中因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个性发展等引发的问题,并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好心理“预防”,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当代的小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做事总喜欢我行我素,不懂得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他

们在学习中只注重个人素质的发展,很少考虑到团体的因素,没有想到自己只是团体的一分子。在教学中加强合作学习,使学生相互之间的接触更加密切,使学生懂得尊重别人,接纳他人共同参与活动,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转变其思想,提高学生认识。同时,我努力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愉悦感。

有意地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渗透,对正处于成长阶段中的学生来说,是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在这一点上,品德与社会教育较其他学科来说有着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总之,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机的渗透于我们的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自觉的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待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深入细致的尝试与探索。儿童教育应当是阳光教育!我们老师应该做一个能把孩子引到阳光下的人。

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东 方 小 学

姜 露

第五篇:企业人文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企业人文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文化创新,是企业发展进步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动力;文化创新,也是文化传承与落地的生命力所在。

笔者所在的鸡西热电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坚持探索,注重创新,以“人文管理”模式,开展了一场无声无息的企业文化变革,它以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激励员工拼搏进取,凝聚才智,同创未来。

所谓人文管理就是运用精神的、文化的、心理的无形资源和现代管理智慧,使得我们拥有的物质资源发挥效能最大化,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管理业绩。人文管理对于鸡西热电公司这样一个人员多、历史悠久的老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效果也尤为显著。

一、“人文管理”是提升企业人气的关键所在实施人文管理贵在体现对个体的人的发现、尊重、理解、宽容、创造;对人是一种主动性的管理、疏导、调理;这比以往任何一个管理都来的更直接、更有效、更开放、更有人情味。

人文管理注重不同人的不同需求,能够把这些不同的需求进行有序和谐地整合,进而凝聚人心、提升人气、激发潜能、创造价值。

鸡西热电公司在和谐企业建设中,最大限度地为职工创造政通人和的暖环境,充分体现出对职工的尊重与关怀。企业在网站上开辟的“网络问政”专栏就凸显了人文管理“汇集民智、凝聚民心”的优势。

1“网络问政”是企业经营者集团与各职能部门倾听群众呼声的平台。企业职工有问题可直接登录“网络问政”专栏,选中问题所针对的部室名称,发帖建言,在线提意见或建议,各部门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及时答复并解决职工提出的问题。总经理工作部负责对责任部门的答复意见进行催办和督办,已经解决的问题定期在网上公布,形成职工建言献策的闭环管理机制。职工有实际问题且经过职能部门回答后仍不满意的,可以进入“我有问题问总经理”栏目,直接与总经理取得联系,由总经理在网上亲自解答职工提出的问题。

企业“网络问政”改版前是“总经理工作论坛”。自2000年就开始实施。十年间,“网络问政”点击率很高,人气一直很旺,搭建了干群共为企业谋发展的“同心桥”,形成了“小窗口、大和谐”的人文氛围。

二、“人文管理”是提升企业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人文管理就是人性化管理,体现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它区别于军事化管理的强制性,更着重于激励人的自觉性,以追求人的最佳工作学习状态为出发点,以发挥人的能力最大化为管理目的。

鸡西热电公司在机组大修等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充分发挥“人文管理”的1+1>2的优化效应,凝聚职工心气,鼓舞职工士气,让共克时艰、同心拼博的精神凝聚成企业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

在今年的#1机组大修中,企业开展了“心系大未来,携手创金牌”活动。通过“领导干部体验大修进班组”活动,让领导班子亲力亲为与职工一起参加大修,以“零距离”了解职工所想、所为、所需,激发职工干劲;在大修现场举行“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活动,激励党员全心全意为大修作贡献的信念与决心;开展“运行职工至检修员工一封信”活动,为大修员工送去“理解、问候、鼓励”的心声。

大修中,职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企业的温暖与关爱,员工与企业心相通、情相融、力相聚,尽职尽能,为企业发展贡献最大的力量。整个#1机组大修创造了“工期最短、解决难题最多、热耗下降最多”等“八个最”,实现了鸡西热电公司大修历史上的新突破。这就是企业通过人文管理最大限度激发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成功案例。

三、“人文管理”是提升企业执行力的有效方法

人文管理是软管理。软管理则更加注重对人的管理,注重灵活的领导方式,倡导“鼓励文化、激励文化、欣赏文化、分享文化”的崭新理念。

鸡西热电公司针对有些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淡薄的现象,没有采取生硬的奖惩考核,而是适时推出中层干部、管理人员去运行锻炼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的疏导、协调中转变思维、更新观念。

让没有运行工作经历的中层干部、管理人员走到最艰苦的生产一线锻炼一个月,在工作中体验运行一线员工是如何克服倒班工作的辛苦,如何克服作息时间的颠倒给家庭和生活带来的不便;如何在“盈利攻坚”战中调节参数目不转睛、点滴必争。让一线员工的奉献精神和大局意识来感染管理人员,让每位中层干部和管理人员都反思“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到哪里去”,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才能对自己负责,对企业负责。从而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

中层干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从而达到了“软管理”提升员工执行力,提升企业执行力的良好效果。

四、“人文管理”是实现“一保一降”的有效途径

人文管理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潜在的工作能力,它属于精神激励的范畴。具体来说,人文管理能够满足员工的精神需要,调动员工的精神力量,使他们产生归属感、自尊感和成就感,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巨大潜力。关键是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程度,一旦员工对企业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就具有持久性、整体性和全员性的特点和优势。这样才能上下同心,从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找出制约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完成的关键环节和项目,抓住主要矛盾,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应对措施。全面提高集团公司的整体管控能力,真正把思想统一到集团公司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降低集团公司资产负债率。

人文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以润物无声的独特作用,实现了企业发展与文化落地的和谐统一,企业发展与员工进步的和谐统一,文化发展优势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和谐统一。

作者:大唐鸡西热电公司党委书记姜月刚

下载中学化学教学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化学教学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的探索与尝试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的探索与尝试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网络道德 德育渗透 论文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的进步,因特网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得到广泛应用。网络......

    小学科技教育学科渗透的实践与思考(大全)

    “科技教育论文大赛”小学科技教育对学科教学渗透的实践与思考作者:徐鸿江苏省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内容提要】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加强和改进小学科技......

    小学生科技实践与探索1

    小学校园科技实践与探索 合江县五通镇中心校:李清海 [摘 要]提高小学生的科技素质,造就跨世纪的优秀科技人才,将成为小学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就我校小学生科技活动以来的......

    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教育的探索

    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教育的探索 【摘要】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二重性,它向人们阐述的自然规律和人文规律符合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地......

    最新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摘要:为了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文章探讨了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对策,即高中语文知识与人文教育相结合;高中语文......

    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方法初探

    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方法初探 四川省遂宁市第六中学 王小风 [摘要]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

    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探索与实践 法国伟大的数学家亨利•庞加莱(Jules Henri Poincaré,1854~1912)曾说:“如果我们想要预测数学的未来,那么适当的途径是研究这们学科的历......

    浅论语文教学中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理念的渗透(5篇范例)

    浅论语文教学中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理念的渗透 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属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范畴,自然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外在的附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