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不见的爱》说课设计
《看不见的爱》说课设计 蛟河市实验小学
张天
一、教材分析:
《看不见的爱》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课文。本组内容都是以爱为主题,生动地刻画了人物之间真挚的感情。本文透过作者的眼睛,描写一位母亲很有耐心地教盲童用弹弓打玻璃瓶的事。文中所选的事件并不是轰轰烈烈,而是平凡小事,却凝聚着浓得化不开,非同寻常的母爱,语言平实,没有过多的感情渲染,但却能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因此,我遵循“以读为本”的设计理念,以及“以人为本,为生发展”的宗旨,让学生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接受一次深刻地爱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课文在单元中的安排,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细读课文中的句子,抓住细节描写,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深意,能感受课文中母亲对小男孩的宽容与理解、关怀与信任,感受母爱的平凡与伟大。
三、教学重难点:
《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因此,我确定教学的重点为:以读促思、读中想象、读中感知,结合具体描写男孩和母亲的语句,来感受母亲对儿子的信任与支持,从而感受母亲无声而深沉的爱是教学的难点。
四、教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要把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体验与本文紧密联系,形成“阅读对话”,使阅读课成为学生情感迸发的碰撞课,所以,我主要运用:
朗读感悟法:教学中以读代讲,在读中酝酿感情、激发感情、升华感情、感受母亲的宽容与信任,进而由内心升腾一种对这位母亲的无限敬意。
想象感悟法:引导学生深刻挖掘文章的空白点,说一说、写一写,由读到想,由想到写的综合性学习,更有助于学生充分感悟到隐藏在文章中的,即母亲无声而深沉的爱。
五、学法
教学立足于学,课文以学为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读课文,实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孩子在通读、品读和自读自悟中逐渐走进文本,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学科德育教育效果。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配乐。
七、说教学过程 按照“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流程:
1、初涉文本,回顾感知。
2、细读文本,畅谈感受。
3、研读文本,走进心灵。
4、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5、回归文本,表达情感。
下面重点说说如何在以上的教学流程中通过“读文”落实教学及德育目标,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读出主题
上课伊始,引导学生自由读文,并回忆上节课的读文收获,说说自己心中,认为最伟大、无私的爱是什么爱?“母爱”,这样既透出“爱”的内涵又使学生情感之河荡漾开来,让学生带着对母爱的感动走进课文的学习。让学生迅速走进文本,为深入体会文章内容做铺垫。
二读:读出感动
课标要求: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敢于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为此,我给学生创造充分的读书时间,满足学生读书需求和表达欲望。在这一环节,我这样引导: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爱?画出来,读一读,也可以在句子旁简要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语文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动态的生成美,此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母亲的语言:“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通过读读议议,感悟母亲对盲童的信任和期待。在接下来的找、读、谈中引导学生抓住前后两处描写母亲轻轻递石子的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抓住理解重点词语“轻轻”“递”“安详的微笑”等词语来再次体会母亲不同寻常的爱。随即在此提问:母亲“递”到孩子手中的仅仅是石子吗?相信此问定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学生思考、探究,不仅仅是石子,是希望、是鼓励、是支持,是信心等等。这样的教学环节突出了教学的语文味道,进行了无声的德育渗透。
三读:读出空白
阅读使读者与文章实现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充分体会人物情感变化基础上,我抓住文中的空白点,这碎裂声告诉了我们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是作者,听到身后传来清脆的瓶子碎裂声,会想些什么?作者回过头,又会看到怎样的情景呢?在这之后总结写作方法:作者正是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特点细致刻画,让我们感受到了伟大的母爱。
四读:读出个性
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回归课题,带着独特的体验,再来读读课题,思索课题更深层次的含义:母亲的爱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她时刻陪伴着我们每一个人,却又最容易被我们忽略,这深沉的母爱正是一种无处不在而又“看不见的爱”!并让学生动笔抒心声,写写对母亲的想说的话。这是课文感情的升华,满足学生的情感发展需要,也实现了文本到生活的过渡。
感情在升华,知识要拓展,爱也要延伸。我感慨“再华丽的辞藻也无法阐述母爱,我们只有用心去体会,用爱去回报,才能让爱更浓,情更深,爱是博大的,不仅有无私的母爱、更有含蓄的父爱、诲人不倦的师爱、同甘共苦的友爱,这就需要自己多想、多看、多读、多悟。”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关于爱的文章《爱的养料》、《让生命化蛹为蝶》等等,倡议读一读,也可以写一写读后感,学生的读书欲望更强了,对爱的感悟也就更深了。
五读:读出真情
教学的最后在《烛光里的妈妈》的背景音乐中,学生带着更深层次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归文本,融情于文,表达情感。
同时我还利用既有“知识性”又有“教育性”的板书进行德育渗透,发挥教育教学“文道合一”的作用,用精练、精美的板书教育、启迪学生,使之形成鲜明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结语: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设计,就能够抓住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会和理解”这一课标理念,让学生在理解、感受、品味和积累中挖掘语文的语言因素,把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兼顾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希望多提宝贵意见。
吉林市“学苑杯”中小学学科德育教学技能竞赛——说课稿
《看不见的爱》
蛟河市实验小学 张天
第二篇:《看不见的爱》微型课教学设计
《看不见的爱》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体会“安详”、“微笑着”等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2、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恰当的语速、语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找出母亲对孩子不同寻常的爱的有关语句,帮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母亲执着、坚韧的爱。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的语句感受母亲对儿子的信任与支持,母爱的伟大。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中具体描写母亲的语句,来感受母亲无声而深沉的爱。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文章写的是一个盲童在母亲的陪伴下用弹弓打玻璃瓶,最后将玻璃瓶打碎的事情。那么是什么创造了这个奇迹?(预设:他的妈妈。引导:他的妈妈用什么创造出奇迹?母爱。)
过渡:(播放《秋日私语》音乐)有位诗人说过,“谁在我跌倒时,将我扶起?谁对我讲述美丽的故事?谁给我创痛的地方一个吻——我的母亲。”岁月给母亲带来忧愁,却不能使她对孩子的爱减去半分!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位母亲对失明儿子浓浓的爱。
二、深入体会,感悟母爱
1、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默读课文,把体现母亲这份爱的句子找出来,然后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能从这些句子中能感受到母爱?(能表示母爱的句子,自由说。)谁来读一读第一处。
(1)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
母亲对孩子的爱很深。她的动作是那样轻,她的神情是那样慈祥,她期待着奇迹的发生。
安详是怎样的面部表情?(慈祥、充满着爱意)
既然孩子看不见母亲的神态,那么他是怎么感觉到母亲的慈爱?(轻轻,因为孩子看不见,只有从母亲轻柔的动作中感受爱。)
你能读出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意吗?这句话应该读得再轻一点,慢一点,才能体现出母亲的安详和她对孩子的爱。谁还想读一读这句话(1名)。我们齐读这句话,注意轻一点,慢一点。
(2)他母亲对我笑了一笑,“谢谢,不用!”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当作者提出要教孩子打弹弓时,他母亲为什么要拒绝呢?(提示:难道仅仅是因为他是个失明的孩子?)(母亲不要孩子依赖别人,让他自己自己面对困难,面对现实„„)
理解“顿”(停顿),为什么她要“顿了一下”?(母亲对盲孩子十分怜爱,不太愿意让旁人知道孩子看不见的事实。)(犹豫,害怕刺伤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轻轻”地说,用“轻轻”这个词表示母亲说话声很轻,为什么?(母亲可怜孩子,无奈的情绪,怕刺伤孩子的心又想让孩子面对现实)
指导朗读。(你们真是有心的孩子,从“轻轻地说”体会到了母亲对孩子细心的保护,能不能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
引读:在母亲的心里,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没什么两样,所以她平静地向我解释(个别)-----(谢谢,不用,他看不见)。为了照顾孩子的自尊心,她轻轻地对我说(个别)??(谢谢,不用,他看不见)。是啊,这是多么残忍的话啊,可是母亲没有逃避,也要孩子面对现实,哪怕再不忍心,母亲依然坚定地说(齐)??(谢谢,不用,他看不见)。
(3)“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
“别的孩子”指哪一种孩子?(正常的孩子,健全的孩子)
母亲说这句话什么意思?(全世界的母亲都是一样,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跟其他孩子一样享受快乐的童年。)
原来母亲不是铁石心肠,她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跟别人一样有着健康快乐的生活。这是母亲的心声啊!你能读出这份心声吗?
(点评:读出了母亲的心声;母亲的话外之音;母亲意味深长的话„„)(4)“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理解:“总会打中的。”(坚持不懈,不放弃,不要害怕失败„„)
在什么情况下,母亲会说这句话?(自卑时,胆怯时,泄气时,打累时„„)“总会”表现母亲坚信孩子一定行。
理解:“关键是他做了没有。”母亲是不是一定要孩子打中呢?再读读后半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母亲认为只要做了,就能打中;要是没做,就不会打中!)(要让孩子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让他懂得凡事都要尽力去做,总有成功的一天;做任何事情都要锲而不舍的精神;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师引:(多方式读句)
不做,怎么知道不行啊,所以母亲这样平静地告诉孩子——(提示:这是直接对孩子说的,“他”应该改成“你”。)
不做,怎么能体会其中的滋味,所以母亲这样平静地告诉孩子——
(5)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从“轻轻”、“安详”词中可以知道,尽管孩子老是打不中目标,但母亲却毫无怨言,对孩子充满了信心。)
从“也”字能得到什么信息?(也许是母亲累了,但仍然坚持着,鼓励着孩子。更是因为孩子累了,所以母亲减慢了速度,附和着儿子的行动。)
朗读指导。无论孩子打得是好是坏,是快是慢,那位母亲始终在捡着,递着。谁来读,读出母亲的这份耐心,这份从容。(母亲轻柔的动作和态度中感受爱与鼓励。)
在一起把前面那句描写母亲为孩子递石子的话读一读。此时此刻,你们说母亲递的仅仅是一颗颗石子儿吗?(关爱、希望、鼓励、尊严、勇气、毅力、信心„„)
2、在母爱的陪伴与鼓励下,男孩不放弃,不气馁,不断向困难挑战。正因为这样,当我转身要离去时,突然身后传来了——听,孩子们!(放课件,深情感悟)师:这“碎裂声”告诉我们:()
3、展开想象:听到这碎裂声,如果你是作者,此时的心情什么样?回过头,看到什么样的情景?又听到了什么了?
(师补结尾:母亲静静地坐在草地上一动不动,她多想站起身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但因为坐的太久,她的两条腿全麻了,根本动弹不了。她仍然安详地微笑着,眼里却闪烁着晶莹的泪花。这微笑,这泪花代表了一种——)
4、我们在一起把描写母爱的句子读一遍,这些都是关于人物的什么描写?(作者正是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特点细致刻画,让我们感受到了伟大的母爱,这在写作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三、总结提升,梳理感受
1、亲爱的同学们,现在我们都看见了一份看不见的爱,练习打弹弓只是这对母子生活中的一件极小的事,可却让我们感受到一份不寻常的母爱。母亲的爱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她时刻陪伴着我们每一个人,这种爱是一种无处不在而又“看不见的”。让我们带着对文中母亲的敬仰,带着对人间这份最真挚的爱的领悟再来读读课题。
2、(播放歌曲《母亲》)老师有感情地朗诵:
母爱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暧如春。母爱是沙漠里的一眼清泉,只消一滴,你滚滚的生命汪洋就会在心中漫延。母爱是黑夜里的一颗明星,当你不辨方向时,一束柔光指引你迈开坚定的脚步。
四、作业: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写一篇周记。(必做)2.继续搜集歌颂母爱的诗歌,文章,读一读。(选做)
第三篇:《看不见的爱》教学设计
《看不见的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字;
2、了解文章内容,抓住重点语句,感受小男孩坚强的毅力和母亲的深情与伟大;
3、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及文章结尾的写法。教学重点:
了解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感悟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准备: 整理学生的预习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交流,提炼主问题,聚焦“看不见的爱”
1、交流难读字词
2、交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提炼文章主问题
预设:为什么叫“看不见的爱”?
二、围绕主问题,品味“看不见的爱”
1、自由读文,找出表现母爱的相关语句,批注感受,写出关键词
2、交流【顺学而导】
两次“递石子”部分 a、两次递石子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b、你感受到什么
c、引读:虽然过了很久,孩子依然没有打中瓶子,但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
d、小结:从母亲的动作、神态里,我们找到了“看不见的爱”。
与“我”的对话部分
a、出示对话,师生分角色朗读,体会分段写对话的好处
b、理解母亲的三句话
想象人物的内心,指导朗读
c、从母亲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伟大的母爱 环境描写部分
a、找出文中三处表明时间的句子,对比“我”的表现,感受母爱
b、体会通过写天色变化表明时间推移的好处,品悟环境描写 c、朗读内化
3、看不见的爱——看得见的成长
a、有了伟大母爱的陪伴,小男孩会有什么变化?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b、交流
三、总结全文,照应结尾,留有余韵
第四篇:《看不见的爱》教学设计
《看不见的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体会“安详”、“微笑着”等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2、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恰当的语速、语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找出母亲对孩子不同寻常的爱的有关语句,帮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母亲执着、坚韧的爱。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的语句感受母亲对儿子的信任与支持,母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中具体描写男孩和母亲的语句,来感受母亲无声而深沉的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据题质疑
1、认读生词。(开火车读,齐读。)
师:我们先来认读几个词语,开火车读(读时可指名)。师:请大家再齐读一遍。
2、揭示课题:(课件出示“爱”)师:看到这个“爱”字,你想到了什么?
师:“爱”这个字能让我们想到许多的爱,这节课老师要带着大家走进“爱”的话题,一起来学习课文《看不见的爱》。齐读课题,再深情地读一遍。
3、据题质疑:
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个字?(爱)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学生质疑)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提出听读要求:听老师的声音,用心感受一下课文,然后告诉老师文中主要写了几个人物?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
2、范读后,师追问:刚才透过老师的声音,你都知道了什么?
3、设置情境:老师这里有一个玻璃瓶,如果给你一把弹弓,让你站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打这个玻璃瓶,你有把握打中吗?(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自由发言)那么如果换作是文中的盲孩子,你认为能打中吗?(不可能)
1、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小男孩打弹弓的语句。
2、找到了吗?谁愿意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指名读)
3、出示句子:老师把这几句话打在了大屏幕上,请大家自由读一读,你觉得他打得怎样?为什么?
4、在这个盲童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毅力、坚持、锲而不舍、耐心、勇敢、有勇气、很自信„„)
四、深入体会,感悟母爱
1、那么课文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示母爱的呢?请你找一找,哪些句子让你感动的?(能表示母爱的句子,自由说,老师出示这些句子。)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哪儿可以感受到母亲的这份爱,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能表示母爱的句子,自由说,老师出示这些句子。)
3、小组学习:
出示句子: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说一说,为什么感动?
4、品词品句,感悟中心:
(1)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
母亲对孩子的爱很深。她的动作是那样轻,她的神情是那样慈祥,他期待着奇迹的发生。安详是怎样的面部表情?(慈祥、充满着爱意)既然孩子看不见母亲的神态,那么他是怎么感觉到母亲的慈爱?(轻轻,因为孩子看不见,只有从母亲轻柔的动作中感受爱。)你能读出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意吗?(朗读指导)
(2)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理解“顿”(停顿),为什么她要“顿了一下”,(母亲对盲孩子十分怜爱,不太愿意让旁人知道孩子看不见的事实。)(犹豫,害怕刺伤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轻轻”地说,用“轻轻”这个词表示母亲说话声很轻,为什么?指导朗读(读出母亲可怜孩子,无奈的情绪,怕刺伤孩子的心又怀着深深的爱意)。
(3)“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
“别的孩子”指哪一种孩子?(正常的孩子,健康的孩子)母亲说这句话什么意思?(4)“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理解:总会打中的。(坚持不懈,不放弃。)
什么情况下,母亲会说这句话?(自卑时,胆怯时,泄气时,打累时„„)母亲坚信孩子一定行。
理解:关键是他做了没有。母亲是不是一定要孩子打中呢?再读读后半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要让孩子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让他懂得凡事都要尽力去做,总有成功的一天;做任何事情都要锲而不舍的精神;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师引:(多方式读句)
不做,怎么知道不行啊,所以母亲这样平静地告诉孩子—— 不做,怎么能体会其中的滋味,所以母亲这样平静地告诉孩子—— 母亲说这句话时语气是那样的平静——会读吗?自己练练—指名读
(5)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尽管孩子老是打不中目标,但母亲却毫无怨言,对孩子充满了信心。从“轻轻”、“安详”词中可以知道。你从“也”字得到什么信息?(母亲累了,但仍然坚持着,鼓励着孩子。孩子累了,母亲减慢了速度,附和着儿子的行动。)朗读指导(母亲轻柔的动作和态度中感受爱与鼓励。)
5、在母爱的陪伴与鼓励下,男孩不放弃,不气馁,不断向困难挑战。正因为这样,当我转身要离去时,突然身后传来了——听,孩子们!(放课件,深情感悟)
6、展开想象:此时,作者回过头,看到什么样的情景?又听到了什么了?(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言)
五、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1、亲爱的同学们,现在我们都看见了一份看不见的爱,练习打弹弓只是这对母子生活中的一件极小的事,可却让我们感受到一份不寻常的母爱。母亲的爱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她时刻陪伴着我们每一个人,这种爱是一种无处不在而又“看不见的”。如果用一个词来赞美母爱,你认为哪个词最恰当?(无私、圣洁、伟大、真挚、深沉„„)
2、其实,母爱真的很伟大!(出示课件:汶川地震表现母爱的故事)
3、又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用自己的生命,为孩子创造了生的奇迹。跟这个孩子相比,我们是幸福的,我们真的是幸福的!因为他的妈妈已经去了天国,而我们的妈妈依然在我们的身边守护着我们。如果此时你的妈妈就在现场,你最想对她说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自由发言)
4、千言万语表达不完我们对妈妈的爱,此时,让我们把所有的语言汇成一句话,发自内心的说:妈妈,我爱你!现在我们爱妈妈,我们要永远爱妈妈,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说:妈妈:我们永远爱你!
六、总结提升,梳理感受
孩子们,我们都是在爱中成长起来的,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种看不见的爱之中。今后的日子里,就让我们带着这一颗颗爱心去关爱我们的妈妈,去关心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老师相信生活会因你们而更精彩。
第五篇:《看不见的风》教学设计
《看不见的风》教学设计
第一时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1个多音字。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地朗读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想办法。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文,领会小朋友的创意。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
1、识字卡片。
2、幻灯片。
3、学生画的图画。
五、教学过程
1、谜语导入,引出题。
师出示谜语:“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板书题。
2、初读文,认识生字,整体感知文内容。
自由轻声读文,读后说一说是谁把风画出来了。
再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做到不丢字,不多字。把不会读的字词多读几遍。
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出示幻灯片。
回读文,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3、细读文,自主探究三个小朋友是怎样巧妙地画出风的。
探讨: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出风的?
学生自读第7自然段,思考。
讨论,你觉得他们画得怎么样?从哪感受出来的?
全班交流。
小结: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读文第7个自然段。
4、深入读文,探究能够巧妙画出风的原因。
自主阅读第、8自然段,探究:他们为什么参巧妙地把摸不着的风画出来呢?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总结。、发散思维,扩展延伸。
思考:如果让你画风,你会怎么画?
学生思考后,动笔画一画。
小组交流。
指名展示图画、练习说话。
6、作业。
把这篇文读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2看不见的风
白云 柳枝 国旗
飘
舞
飘扬
第二时
一、教学目标
1、继续展示图画,练习说话。
2、再读文,积累好词佳句。
3、会写8个字。
二、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8个字。
三、教学难点
掌握字的结构,美观地书写这8个字。
四、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1、继续展示图画,练习说话。
2、再读文,积累好词佳句。
3、记忆字形,指导学生把字写美观。
巩固生字。
抽读生字:齐读分组读,开火车读。
将生字写在黑板上,要求读三遍。
游戏“找宝”,学生一人读字音,其他人从字卡中迅速找出生字。
记忆字形。
巩固会写字的认读。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分析字形。
汇报交流识字情况。
书写生字。
读帖思考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漂亮。
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比较,集体评议。
再次书写,争取第一次写得好。
4、作业
听写生字、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