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更好的使用网络备课
网络备课的好处
周东
网络备课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教育消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如今,利用网络上博客做教研成为教研的必然趋势。
一、传统的备课活动,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各自为政,交流少,开展活动特别困难,即使有有些零星的新课程培训,但有些学校由于受各种情况的束缚,往往只有少数人参加,并且由于培训时间短,很难达到教研为教育教学行为服务的效果和目的。而网络备课,充分利用了网络速度快,信息发布及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透明度、参与面和交流面都较大等优点,能及时有效地为教师服务。
二、网络教研专家在线,民主讨论。传统的教研活动,往往由听课、评课、主题研讨等环节组成,由专家、领导或同行主讲,其他教师参与讨论,这种交流是面对面进行的,不少人往往碍于面子,不提、少提或婉转地提反面意见,这样的形式很容易造成人云亦云的虚假教研,而网络教研一般由专家或同行在线,因其隐蔽性,使大家不再有这些顾忌,肯定什么、不同意什么,都能真正做到有什么说什么,即使持基本否定的态度也会直说。这更有利于引起对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思考,无论是教师,还是专家、教研员,都有更大的收获,真正起到民主研讨的作用。从几个新课程网站的网络教研情况来看,的确能形成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甚至教育行政领导与教师、学生之间在线接触,开展更加民主化、真实化的教研活动,这对新课程的健康发展,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三、网络教研延续研究,空间无限。传统的教研活动,一旦活动结束,研讨也就随之结束,即使活动中所渗透的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要再通过参加活动的教师转达,其效果往往也会大打折扣,如时间远久还可能会遗忘。而网络教研,可以把活动的内容或活动中所需体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通过网络传递给每一位所需的教师,教师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随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分析和研究,发表评论,甚至还可以把继续学习的心得体会通过网络发贴与同行交流,即使彼此不在同一地方。通过网络教研,技术教师还可以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或自己认为成功的教案、案例、课件、经验等发贴到论坛与专家、同行一起共同思考、讨论、吸收、分享,使教研活动能够介入教学全过程,贯穿在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等环节。
四、网络备课促人反思,催人上进。网络教研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发展,改变了教师的学习状态、工作状态,极大增强了教师参与教研的自主性,创生出崭新的学校博客教研文化。通过教育博客,教师发表自己的教育实践的教学感想、教案、案例等与同行交流,大家群策群力,聚合更多人的智慧,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在教育博客聚合的环境中,大家以共鸣的方式相互促进与提高,一起构建和谐的抒发、表达、辨析、质疑、批评、总结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规律的网络环境,一起够成丰富多彩的“社会大研讨”。在充分展示自我,参与交流,质疑和批评的过程中,促进教师学习反思能力的提高和良好习惯的形成,也促进了教研行为的变革,更是一种创新的思维。
第二篇:如何更好的使用教材
你认为教师应该如何使用教材?结合你目前使用的版本教材,谈谈你是如何调适的。
教师使用教材的智慧,就是教师在精通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教学风格,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和实际学习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处理,合理分配课时,妥善安排教学顺序和每一课时教学内容,以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教师既不能脱离教材,又不能照本宣科。教师能否有针对性地灵活使用教材,对提高教学质量关系极大。因此,教师使用教材时必须做到“四度”
一、挖掘教材的深度。
教师认真备课是使用教材的先决条件。在备课过程中,一些教师习惯于把教科书、参考书或资料抄写在教案本上,从表面上看教案写的满满的,而实际上在教学中却没有太大的用处。有些教师为了应付领导检查教案,几天就能写满满的一本。有些教师一本书教了多年,年年备课时再把老教案原封不动的抄写一遍,实际上是一个教案用了多年。这些教师除了缺乏教学的责任心之外,更缺乏的是挖掘教材的深度。所谓教材深度,是指某一学科知识的纵向发展的深浅程度。一方面,教学的深度要有限度,因为不同的学生和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接受知识的能力各不相同。教学内容在深度上必须使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另一方面,教学的深浅要有分寸,教学内容过深学生会接受不了,教学内容过浅既不能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又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无止境,教无深浅。教师教学是良心活。教学的深浅取决于教师道德和教育智慧。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深挖教学资源的潜力,凝聚优质教学资源,注重挖掘教材的深度。教材的深度是指促使学生人生发展的影响程度:一方面是指教材中知识的深度,一方面是指教材的思想深度。一方面是指思维的深度,一方面是指科学的深度。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能够透视教材,真正读懂教材,研究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非常娴熟地驾驭教材,灵活地使用教材。教师挖掘教材的深度,就是要挖掘教材中对学生人生发展真正有用的东西,挖掘能够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的东西,挖掘能够让学生感悟和体验人生价值的东西,这些有价值的东西越大,就证明挖掘的越有深度。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挖掘教材的深度呢?一是要充分认识生命教育的价值,确立生命教育的价值取向,这对明确教育目标和确定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要有敏锐的教学眼光,能够及时发现和捕捉有利于学生发展,能够提升人的生命价值的教学内容。三是要有灵敏的教学思维能力,能够快速有效的整合有生命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把零散的生命教育之光凝聚成生命教育的能量。
二、拓展思维的广度
所谓思维的广度,是指某些知识纵向和横向联系的范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不能让学生局限于教材,学一知一,学二知二,而应当引导学生善于分析、总结、比较,找出学习的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一方面,又不能违背学习规律,盲目联系。
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使用教材,不是为使用教材而使用教材,而是以教材为载体,把教材作为引导学生思维的素材。教材是师生心灵沟通和交往的媒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要通过教材拓展思维的广度。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通过教材拓展思维的广度,就要利用教材来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这一点有十分重要的教学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思路,影响学生的学习思路。往往有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放飞学生思维的风筝,总是让学生紧贴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走,学生在思维活动中稍微离开教师的教学思路一点儿,就会被教师立刻收回来。大概凡是与教师思维相一致的东西,就是正确的东西,这时就会受到老师的正强化,即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和表扬,而那些与教师思维不一致的东西,就有可能会被老师认定是错误的东西,这时就会受到老师的负强化,即受到老师的否定和批评,或者是教师认为教学时间紧,把学生才展开的思路立即又中断了,这是一种无情地斩断学生思维翅膀的教学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教材中的真问题,让学生多想几个为什么,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出几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多发现教材中的问题,提出问题,生成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正确对待学生与老师不同的想法,说法和做法,要注重正确看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新思维和新的思维方式,要大胆放飞学生思维的风筝,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去充分的思考,尽情地想象,不断地联想,让学生智慧的火花,生成创造的火焰。
三、把握好教材的难度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把握好教材的难度,就是要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对教材的接受程度。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难度往往不是一个静态定量,而是一个动态变量,不仅是取决于教材的本身,而且是取决于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对教材的可接受程度。天下事有难易乎?则难者亦易矣,则易者亦难矣!关键是一个字,可为则易,不可为则难。在备课过程中,什么是备教材要备学生?就是要慎重把握教材的难易度,也就是学生对教材的可接受的程度。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主张分层教学。什么是分层教学呢?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把教材内容分成若干个层面,把教材的难度划分成几个区分度,使班上优、中、差各类学生都能对教材难度感到适宜。这就要求教师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对不同的学生,根据学习实际提出不同的要求,能够让优生吃得饱,让中等生吃得好,让后进生吃得了,各获各的益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就要进行分层教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大一统的教学相当普遍,一个教师上课,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教学要求,统一的教学评价标准,学校成了生产标准件的加工厂,这是造成教学不和谐的根本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可以让学生同样感悟学习生活的人生价值,同样获得成功和成功的喜悦,同样地自信和自强,同样的自尊和自爱,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向人生的旅途,在不同的岗位上同样感悟和体验人生的价值,同样感受到人生的幸福。世界上没有安全一样的树叶,但却有一样的生命价值。世界上也没有完全一样的学生,但却有一样的受教育的权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育的公平,即不是让学生接受大一统的教育,而是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学习的权力,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获得学习成功的机会,感悟和体验教育人生的权力和机会。
四、加大学生发展的力度
人生苦短,在短暂的一生中,一个高层次的人的发展一般有人生的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因此,社会学家不仅把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场所,而且把学校作为社会人才的储备库。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加大学生发展的力度问题,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根本问题。
《学记》中说,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人的发展要循序渐进,与时俱进。科技的飞速发展推进了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加大学生发展的力度。
加大学生发展的力度,不是为了迎合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心态提出来的,而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规律提出来的,教育不能揠苗助长,而是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让学生自然地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科学的使用教材,加大学生发展的力度,就是要用识才的慧眼善于发现学生发展的潜力,真正能够发现学生的生长点,切实抓住学生发展中的好的苗头,及时对学生的优点或长处给予充分的肯定,为学生随时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学习素材,保证学生发展所需要的营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和保障。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有效使的用教材,加大学生的发展力度,就是要能够增强教育的责任心,增强教育服务意识。教师一方面要尽可能的丰富物化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材料;另一方面要能够为学生提供主体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活教材。教师要使自身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真正起到身教胜于言教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优秀的东西,把学生作为活教材,让学生真正感悟和体验到身边的榜样力量教育作用,自我发现,自我激励的教育作用,以形成学生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第三篇:网络备课心得体会
网络备课心得体会
教师的网络备课是校本教研最主要的教学研讨形式,也是最常见的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群体教学水平的最有效途径,现在被各校所重视。
首先这是因为网络备课可以集思广益,可以通过大家集体的讨论找出并确定教学的总体目标、进度、策略,可以讨论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和疑点。这可以使教学活动达到最优化,可以以老带新,可以提高全教研组总体的教学质量。
其次,网络备课是一个交流的过程,是通过交流培养教师的很好方法。一般地教研组内的教师教学风格各异,教学能力和特长各有千秋,对教学的理解也不会相同,通过讨论大家相互切磋、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可以使大家共同获得提高。
第三,网络备课又是一个反思的过程,这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前一段全组教学工作的总体回顾和反思,肯定成功的策略,找出不理想的环节;二是在讨论中、在听取别人的发言中、在观摩别人的教学中,教师个人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自己对该科新课程的理解、自己对教学目标的把握、自己已经实施的和计划采用的教学策略进行反思,在这一系列的比较、思考、判断和调整中获取进步。
备课是讲课的起始环节,是教师力求取得最佳讲课效果的先决条件,而网络备课为教师提供了共享教学经验、成果、资源的平台,是校本教研“同伴互助”的重要体现形式,尤其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我们每人仍是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我们每人有两种思想。在一个教师群体中,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交流是非常宝贵的,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是大家共同进步和提高的良好策略。针对有些学校网络备课留于形式,制度不全,方式不一,内容不定,没有中心,只是碰碰进度、分分工,收效不大的情况,学校应重视建立在个人钻研基础上的体现校本教研的集体备课制度。组织集体备课,一般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由教研组长或年级备课组长负责规划和组织,充分发挥教研组或备课组的作用。集体备课要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内容、定方式、定中心发言人,达到对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进度、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的集体研究。另外,集体备课还可与教学教研活动结合起来,使备课与教研相得益彰。在校本教研前提下的新型集体备课制度不仅包含了以前集体备课的解决教学进度、统一重点、难点等,也包括了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的研究。更关注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它让教师自身在教育行动中反思、研究、自我成长。它提倡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结果,提高即目的。
为了能够提高网络备课的效率,我建议集体备课应作一些调整: 1.备课组每周确定一天的备课时间,其他时间教师自由自配,尤其是下午,留给教师,让其休息恢复体力,投入第二天的有效工作中。
2.利用备课时间共同学习新课标、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研究新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每一副插图、每一个习题等的设置目的和指导思想。确定每一课具体的课程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充分研究、争论,各抒己见,达成共识。
3.对每节课实行“先分后合”,“合后再分”的备课方法:先分头备课,在集中讨论,确定基本思路后,再由各个教师根据所教班级特点制定探究方案具体分别实施。
4.网络备课时,要求反复、深入地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的前期认知水平,换位思考并分析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5.课后组织再讨论,各个老师说出上课后的感受。
第四篇:网络备课操作手册
网络备课操作手册
打开浏览器,输入十堰教育云服务平台网址: http://shiyan.iknei.com/;在首页右侧输入个人用户名及密码(初始密码:123456)进行登录
在“个人主页”顶端的导航栏中,找到“应用”板块,并转入“我的应用”
点击“网络备课”
在“网络备课”中,教师不仅能进行“个人备课”,还能参与学校的“集体备课”以及区域组织的“跨校备课”
个人备课
点击“创建备课本”
填写备课本的“学”、“年级”、“科目”等信息,并进行“保存”
备课本创建成功之后,进入到该备课本
初次备课需要安装NTKO控件,点击页面顶端提示信息
点击第一项“为此计算机的所有用户安装此加载项”
在弹出框中点击“安装”
控件安装完成后,模板方可显示出来
教师可根据课程的需要来添加章节,点击“自定义章节”,输入“章节名称”,点击“确定”进行保存
还可以为小章节添加课时,选择需要添加课时的章节,点击绿色加号按钮,输入“课时名称”,点击“确定”进行保存
课时增加完成之后,老师便可在模板中输入学案内容,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可参考平台为本章节智能推送的相关资源
第二种编写教案的方式:在“文件”中“打开”电脑本地的教案进行导入
找到教案,点击“打开”
第三种方式:将集体备课成果导入到个人教案中(前提:该教师对本章节进行了集体备课)
教案编写完成后,需要点击“提交”进行保存
教师还可以将备课成果发送至“个人云盘”(也叫“我的网盘”)
发送的资源要进入“资源”板块“我的资源”中查找
集体备课
优点:打破了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教师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或者是在旅途中,都可以随时随地的参与集体备课活动。
集体备课活动首先需要由教务主任来创建集体备课本(注:普通教师无法创建集体备课本)
填写备课组信息,选择备课组成员,进行“保存”
备课组创建成功之后,老师方可进入相对应备课组参与集体备课活动
点击“初备”
输入“备课课题”,在模板中填写初备内容 “导入个人备课成果”:将个人之前备的本章节的课导入进来; “导入历史数据”:将以前的集体备课成果导入进来;
初备完成后点击“保存”(注:可进行多次“初备”)
勾选两次初备,进行比较
对比初备内容后,老师可采用“文字商讨”或者“语音商讨”的方式参与集体备课讨论,发表自己的建议
文字商讨:在编辑框中输入商讨内容,点击“确定”进行提交
语音商讨:点击“开始录音”,录入商讨内容,录完后点击“结束并上传”
商讨结束后,选择一条初备,点击“导入到成果”
根据各位老师的建议,修改并完善初备内容后,点击“保存”,集体备课活动结束。
各位老师查看完操作手册后,如还有不懂,可随时咨询群内客服,我们会热心、用心、耐心的为您服务!
第五篇:如何利用网络备课
如何利用网络备课
济源市黄河路小学
郭瑞六
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更加方便、便捷的备课方式——网络备课。
以前,备课中出现生僻的知识点,大多教师总是为搞清一个问题而查阅多种书籍,跑书店、请教同事、集体商量,甚至有时还不能获得最权威、详细、直观的资料,到头来徒劳无获。随着网络资源的最大化共享,资源共享空间的不断扩大,网络备课越来越受青年教师的青睐,只要你“百度”一下,你所需要的详细资料一应俱全。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浅谈一下本人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备课。
一、利用网络资源更好把握课标和教材的跨度。备课首先要背课标和教材,对于青年教师而言,这更重要,要深入研究课标,了解各阶段教材之间的衔接与联系,通过网络,更易全面、深入的把握课改下教材各阶段的衔接,为下一阶段大好基础。难以理解或欠缺的知识点还可进行发问、发帖、留言、查阅网络资料等方式及时解决。网络,为教师搭建了交流、探讨的互动平台。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把握
过去,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大多通过教参、教案或自己对本篇课文的把握来确定,根据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来确定教学重难点,有时会出现对教材中教学重难点及目标的偏差,教学目标个人认为应先透彻深入地经过学科教学目标——学科阶段教学目标——学科单元教学目标——学科某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须经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目标把握,才能更全面地制定教学目标。现在,网络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有机融合,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让学生及教师能比较直观的接受更多知识,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三、优选教学方法
新一轮的课改下,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在备课中,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结合个人及学生实际,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实现知识的整合。网络资源的共享,跨越了时空的束缚,只要你找到相关网站,许多优秀、实效的教学方法一一呈现在你眼前,为教师备课时优选教学方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是一堂好课的标准。优秀教案、网络课件、教学反思应有尽有,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为教师设计教学过程提供 了参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篇课文教学过程的不同见解,让我们取其精髓,为优化教学过程提供了依据。
五、获取其他教育教学资源
图片、声音、视频、网络课件等资源,为营造生动而用活力的课堂提供了条件,更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同时也利于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有效地利用好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升备课的质量,提升自身业务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新时代培养优秀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