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物质的分类、盐的化学性质(教案)

时间:2019-05-12 23:01: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3课时 物质的分类、盐的化学性质(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3课时 物质的分类、盐的化学性质(教案)》。

第一篇:第3课时 物质的分类、盐的化学性质(教案)

第3课时 物质的分类、盐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2)归纳盐的相似化学性质。(3)根据不同标准将物质分类。2.过程与方法

(1)会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

(2)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通过讨论、归纳整理实验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2)进一步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

1.盐的相似化学性质。2.物质的分类。【教学难点】 盐的化学性质。【教具准备】 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碳酸钠、碳酸氢钠、试管(若干)、澄清石灰水、带橡皮塞的导管、多媒体课件等。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盐及C03 2-(或HC03-)离子的检验,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盐的相关知识。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75“探究”要求进行活动。1.归纳出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2.按要求判断表中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归纳总结】

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1.溶于水的碱有五种:K0H、Na0H、NH3• H20、Ba(0H)

2、Ca(0H)2。2.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溶于水。3.盐酸盐不溶于水的有AgCl。

4.硫酸盐中不溶于水的有:BaS04;微溶于水的有:CaS04、Ag2S〇4。5.碳酸盐大多数不溶于水。【提出问题】

上一单元我们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时,发现并归纳出了酸、碱的通性,那么盐是否也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

【交流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盐有哪些化学性质。【归纳总结】

师生互动,归纳盐的化学性质 1.盐+金属→新盐+新金属

如:Fe + CuS04=Cu + FeS04 Cu + 2AgN03=2Ag+Cu(NO3)2 反应条件:①盐必须为可溶性盐;②“前换后”即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外)。

2.盐+酸→新盐+新酸条件:满足复分解反应条件即可。

3.盐+碱→新盐+新碱条件:①满足复分解条件,②反应物均必须可溶。4.盐+盐→新盐+新盐条件:①满足复分解条件,②反应物均必须可溶。【随堂巩固练习】

依据盐的化学性质及反应条件,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能的请完成化学方程式,并说明理由。

①Zn+CuC12 ——

② Fe+AgC1—— ③K+CuS04 —— ④MgC12+Zn—— ⑤BaC12+HN03——

⑥BaC12+H2S04—— ⑦AgN03+HC1——

⑧K2C03+HC1——

⑨BaC12+K0H——

⑩Mg(0H)2+CuC12——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分组按教材P76‘讨论”中的要求进行活动,然后做好归纳。【交流讨论】

1.根据物质的组成是否单一,可以把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

2.在纯净物中,根据组成元素的异同,可以把它们分成单质和化合物。3.在单质中,可以按性质的差异把它们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4.在化合物中,可以按组成的差异把它们分成酸、碱、盐和氧化物。【归纳总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归纳出盐的化学性质及物质的分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

应学会利用复分解反应条件及酸、碱、盐间的反应规律,判断酸、碱、盐间的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并能写出正确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第3课时 物质的分类、盐的化学性质

一、盐的化学性质

1.盐+金属=新盐+新金属(前置后,盐溶液)Fe + CuS04 =Cu + FeS04(湿法冶金)2.盐+酸=新盐+新酸

CaC03 + 2HC1 =CaC12 +H20 + C02 ↑(实验室制 C02)

-2-NaHC03 + HC1 =NaC1 + H20 + C02 ↑(检验 HC03或 C03)BaC12 +H2S04 =BaS04 ↓ +2HC1(检验 S042-)HC1 + AgN03 =AgC1↓ + HN03(检验 C1-)3.盐+碱=新盐+新碱(两者都要可溶)

Na2C03 +Ca(0H)2 =CaC03↓ + 2Na0H(工业制烧碱)CuS04 +2Na0H =Na2S04 + Cu(0H)2↓(蓝色沉淀)2Na0H + MgS04 =Na2S04 + Mg(0H)2↓(白色沉淀)4.盐+盐=新盐+新盐(两者都要可溶)AgN03 + NaC1 =AgC1 ↓ + NaN03(检验 C1-)BaC12 +Na2S04 =BaS04↓+2NaC1(检验 S042-)

二、物质的分类

此节课理论性比较强,涉及的知识在整个初中化学中比较重要,教师应充分利用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同时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形成爱化学,爱探究的良好情感态度。

第二篇:示范教案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胶体及分散系的概念;了解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实际应用。2.实验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在胶体的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难点

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教具准备

3只100 mL的小烧杯、蒸馏水、CuSO4溶液、泥水、FeCl3饱和溶液、胶头滴管、激光笔(或手电筒)教学过程 教学推进

[学生自学]阅读P25最后一段并对分散系进行分类。

师:什么是分散系?

生:回答 [板书]分散系

师:对分散系进行分类是树状分类还是交叉分类?

生:交叉分类

师:根据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它们之间有几种组合方式? 请同学们画出分类图。[板书](请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学生完成并讨论。

9种分散系

[思考与交流]

师:请试着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分散系的实例,并讨论交流。

生:讨论并交流。

答案:见从容说课的[思考与交流2]

第1页

师:对以上9种分散系,取出分散剂是液态(包括水)的分散系进行再分类。分类的依据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请同学们阅读P26第三段、第四段,画出溶液、胶体、浊液的分类图。

生:自学并试着画分类图。[板书](请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教学推进

师:溶液和胶体怎样区别呢? [科学探究] 1.Fe(OH)3胶体的制备

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加入1~2 mL饱和FeCl3溶液,继续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将所得到的Fe(OH)3胶体与CuSO4溶液、泥水比较。

2.把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杯中的液体,从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光束照射时的现象 是否产生丁达尔效应

Fe(OH)3胶体

CuSO4溶液

师:通过探究,同学们可以得出区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板书]结论:可以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与胶体。

过滤后的现象

Fe(OH)3胶体

泥水

师:哪位同学可以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胶体? 同学讨论回答:

生:土壤胶体;牛奶;墨水;烟雾;水泥;烟水晶。……

[课堂总结]

师:(微笑)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通过大家所举的实例,我们可以看出:在日常生活中胶体的用途十分广泛。

师: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分散系的概念,进一步了解了胶体的定义,学习了胶体的性质,知道了溶液、胶体、浊液的本质区别在于其粒子的大小,学习了胶体的一些重要用途,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由学生完成,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比较,完成下表)

分散系 溶液 浊液 胶体

<100 nm >100 nm 1~100 nm 分散质粒子的直径

巨大数目的分子集合许多分子的集合体或分散质粒子 单个小分子或离子

体 高分子

第2页

实例

外观 稳定性 能否透过滤纸

性质

能否透过 半透膜 鉴别

板书设计 分散系 酒精、氯化钠溶液 均

一、透明 稳定 能

能 无丁达尔效应

石灰乳、油水 不均

一、不透明

不稳定 不能

不能 静置沉降或分层

Fe(OH)3胶体、淀粉溶

胶 均

一、透明 较稳定 能

不能 丁达尔效应

9种分散系

活动与探究

1.将FeCl3饱和溶液逐滴加入沸水中,制得Fe(OH)3溶胶,为了除去其中所含的盐酸,得到较纯净的Fe(OH)3胶体,应该采取的措施是()A.加入NaOH溶液中和

B.加入AgNO3溶液,反应后进行过滤

C.插入石墨电极,通入直流电进行电泳后再过滤

D.装入半透膜中,扎紧袋口,将其全部浸入蒸馏水中,并每隔一定时间更换蒸馏水 2.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您应用本节课的有关知识解决或解释了哪些实际问题。例如:在豆浆里加入盐卤(主要成分是MgCl2)或石膏(CaSO4·2H2O)为聚沉剂,使其中的蛋白质和水等物质一起聚沉而成豆腐。

明矾净水是利用明矾水解后产生的带正电荷的氢氧化铝胶体粒子与带负电荷的水中悬浮物、泥沙等聚沉达到净化水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堂练习

1.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胶体外观不均匀

B.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 C.胶粒不能通过滤纸

D.胶体不稳定,静置后容易产生沉淀 答案:B

第3页

2.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质的根本区别是()

A.是否为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

B.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C.能否透过滤纸或半透膜

D.是否均

一、稳定、透明 答案:B 3.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区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溶液呈电中性,胶体带有电荷

B.溶液中的溶质粒子不带电,胶体中分散质粒子带有电荷

C.通电后,溶液中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

D.溶液与胶体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前者小于1 nm,后者介于1~100 nm之间 答案:D 4.下列关于Fe(OH)3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Fe(OH)3溶胶与硅酸溶胶混合将产生聚沉现象 B.Fe(OH)3胶体在电场作用下向阳极运动 C.Fe(OH)3胶体粒子不停地做布朗运动

D.光线通过Fe(OH)3溶胶时会发生丁达尔效应 答案:B 5.用下列方法来制备溶胶,可行的是()①0.5 mol·L-1 BaCl2溶液和等体积2 mol·L-1硫酸相混合并振荡

②把1 mL饱和三氯化铁溶液滴加入20 mL沸水中,边加边振荡

③把1 mL水玻璃加入10 mL 1 mol·L-1盐酸中,用力振荡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答案:C 6.有一胶体溶液,在电泳时它的胶体粒子向阳极移动;将这胶体溶液分别加入下列物质①蔗糖

②硫化钠

③硅酸胶体

④氢氧化铁胶体中,不发生聚沉的是()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①和③

D.①和④ 答案:C 7.下列事实与胶体的性质有关的是()

①用盐卤点豆腐

②用明矾净水

③医药上用三氯化铁止血

④江河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全部 答案:D 8.用半透膜把分子或离子从胶体溶液中分离出来的方法叫()

A.电泳

B.电解

C.聚沉

D.渗析 答案:D 9.向氢氧化铁溶胶中逐渐加入一种液体,先使溶胶发生聚沉而沉淀,继续加入该液体又使沉淀溶解。这种液体是()

A.KOH溶液

B.氨水

C.稀盐酸

D.NaCl溶液 答案:C习题详题

1.②⑧

①④

⑦⑩

⑨ 2.根据酸能电离出的H+数目分为

第4页

一元酸:HCl,HNO3二元酸:H2SO4,H2S 三元酸:HPO343.答案:由单质构成的混合物:合金、钢,由化合物构成的混合物:煤、石油

点拨:混合物又可分为由单质构成的混合物或由化合物构成的混合物。例由单质构成的混合物:合金(Mg、Al合金)、钢(Fe、C)等;由化合物构成的混合物:煤、石油等。4.答案:科学文献分类法的应用。

点拨:分类法对于研究庞大化学物质有着重大意义,如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文献的查找资料等。5.答案:

分散系 分散质粒子大小 主要特征 举例 浊液 >100 nm 不均

一、不稳定 泥浆 溶液 <1 nm 均

一、稳定、透明 NaCl溶液

胶体 1 nm<胶体粒子<100 nm

一、较稳定、透明 Fe(OH)3胶体

点拨:主要利用课本中介绍的几种分散系的概述,即可完成表格内容。6.BD 7.答案:(1)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胶粒直径在1~100 nm之间。(2)明矾净水

点拨:明矾净水原理是利用胶体的性质(聚沉)。备课资料 1.树状分类法

冶金分类

黑色金属

Fe,Cr,Mn 有色金属 除Fe,Cr,Mn外的金属

单 金 轻金属 Na,Mg,Al等

质 属 按密度分类

重金属 Fe,Cu,Hg,Ag等

常规分类

常见金属 Fe,Al,Cu等

稀有金属 Zr,Nb,Mo等

非金属 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其中包括稀有气体

氧化物 不成盐氧化物

NO,CO等

成盐氧化酸性氧化物 SO2,CO2等 物 碱性氧化物 Na2O,CaO等 两性氧化物 Al2O3,ZnO等

溶解度大小

可溶性碱 NaOH等 碱

难溶性碱 Fe(OH)3等 强碱 KOH,NaOH等 化合物 碱性强弱 弱碱 NH3·H2O,Fe(OH)3等

含氧酸 H2SO4等 酸 是否含有氧元素 无氧酸 H2S等 可电离出H+数目

一元酸

HCl,HClO等

第5页

有机物 混合物 2.H2SO4,H2S等 H3PO4等 HNO3,浓H2SO4等

氧化性(酸根)

HNO3,H2SO4等 稀硫酸,盐酸等

酸性

H2S,HClO等

正盐 Na2SO4等

NaHSO4等 酸式盐

Cu2(OH)2CO3等 碱式盐

复盐 KAl(SO4)2等 络盐 Ag(NH3)2Cl ,Fe(SCN)3等

有机化学部分再研究 溶液,胶体,浊液

固体 液体 气体 易挥发 难挥发 有 无 高沸点 低沸点

玻璃,合金等 雪碧等 空气等 酒等 硫酸铜溶液等 高锰酸钾溶液等 氯化钠溶液 浓硫酸等 碘酒等

二元酸 三元酸 强氧化性 非氧化性 强酸 弱酸

状态

混 合 物 挥发性 颜色 熔点

其他方面

3.相关的资料

化学物质的分类

化学物质是化学运动的物质承担者,也是化学科学研究的物质客体。这种物质客体虽然从化学对象来看只是以物质分子为代表,然而从化学内容来看则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涉及许许多多物质。因此,研究化学物质的分类就显得非常重要。

按照物质的连续和不连续(分立的)形式,首先可以把化学物质分为连续的宏观形态的物质,如各种元素、单质与化合物,以及不连续的微观形态的物质,如由分子、离子、原子构成的物质。(1)化学粒子的分类

化学粒子的种类也是纷繁多样的。根据现代化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原子、分子、离子、自由基、胶粒、络合粒子、高分子、活化分子、活化配位体化合物和生物大分子等等。这些物质粒子中的每种粒子都有其自身的组成和结构。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然而又是相互联系的。

原子被看作是化学变化中保持本性不变的最小粒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粒子,是化学运动的主要承担者,在化学反应中发生质变。

离子是原子(或原子团)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的带电粒子。

自由基是含有未配对电子的不带电荷的物质粒子。它主要是从有机化合物分子进行分解而形成的,又称游离基。

胶粒是在分散体系中线性大小介于1~100 nm(1 nm=10-7 cm)的带电分散质粒子。它是由分子聚集成第6页 的胶核和离子组成的复杂粒子。

络合离子现今通称为配位粒子。它是由中心离子(或原子)与其他一些粒子(离子或分子)通过配位键结合起来的带电荷的或电中性的复杂粒子。

高分子则是由大量原子以共价键结合起来的大分子。相对分子质量高达几千到几百万(而一般有机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约在500以下)。如以来源划分,可分为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淀粉和纤维素等)和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如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如以组成和结构划分,又可分为由同一结构单元(单体分子)多次重复联结成的高聚物高分子(如聚乙烯、聚丙烯等),以及由不同结构单元形成,并具有特殊生命功能的生物高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等)。

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本世纪以来又相继发现了诸如活化分子、活化配位体化合物等一些新的物质粒子。

在上述这些化学粒子中,原子是基础,原子核外的电子是桥梁,其他粒子则是以原子为基础通过电子的转移、结合(配对)、接受而形成的。

研究化学粒子的分类,可以充分证明化学粒子多样性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我们确立化学科学在自然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在化学科学内部进行分类的重要基础。化学粒子是化学研究内容所包含的物质客体。它使化学同物理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相区别;同时这些学科又从不同角度研究一些相同的化学粒子,又使化学同物理学和生物学等学科发生联系和相互过渡。在化学科学的内部,随着人们对化学粒子多样性的深入研究,不断分化出许多新的分支学科。例如19世纪在原子分子学说的基础上,人们把化学分成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等;后来发现了配位粒子,人们就从其中分化出配位体化学;再往后又分化出研究离子行为的电化学和溶液化学,研究胶粒及其组成的分散体系的胶体化学,研究高分子物质的高分子化学,研究生物大分子行为的生物化学等。可以预料,随着化学的发展,还会发现新的化学粒子,人们对化学粒子分类的研究,也必将日益深入。(2)化学元素的分类

化学物质的宏观连续状态,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而它们又都是由元素构成的。

人类认识的元素目前已达112种。其中有94种是在自然界中已找到的天然元素,18种是人造元素。

对元素的分类早在19世纪初就开始研究了。在门捷列夫之前已有不少化学家从事过化学元素的分类研究。例如波登科弗、格拉法斯通、杜马、尚古都等人从各个角度出发对元素进行分类。或以元素电化序为分类标准,或以原子价,或以相对原子质量顺序为分类标准等,其中比较重要的分类成果是“三素组”“八音律”和“迈尔曲线”。

“三素组”是1829年由段柏莱纳创立的。他把已知元素中的十五种分作五组,每组中包含着三个性质相似的元素,故称“三素组”。他指出在三个同组的元素中,中间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前后相邻的两个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算术平均值。而英国人纽兰兹则试着把元素按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顺序排列起来。1865年他发现“第八个元素是第一个元素的某种重复,就像音乐中八度音程的第八个音符一样”,被称为元素分类的“八音律”。德国化学家迈尔经过细致的分类研究,指出“元素的性质为相对原子质量的函数”。他把相对原子质量作为横坐标,以原子体积为纵坐标,绘成了原子体积曲线,结果是相似的元素在曲线上都占据着类似的位置。如此,显示了原子体积和相对原子质量的函数关系。这就是著名的迈尔曲线。

1869年,门捷列夫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对元素的综合性分类。他指出“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在元素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之间一定存在某些联系……因此就应该找出元素特性和它们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关系”。他把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进行分类,首次创立了元素周期表(下表)。下表是门捷列夫第一次发表的元素周期系(1869年)OпъITъCиCTEмъIэпEHTOBъ

OCHOBaHHOйHaиXъaTOMHOMъBъCъиXиMичeCKOMъCXOДCTBъ。

第7页

Ti=50 Zr=90 ?=180.V=51 Nb=94 Ta=182.Cr=52 Mo=96 W=186.Mn=55 Rh=104.4 Pt=197.4

Fe=56 Ru=104.4 Ir=198,Ni=Co=59 Pl=106.6 Os=199.H=1

Cu=63.4 Ag=108 Hg=200.Be=9.4 Mg=24

Zn=65.2 Cd=112

B=11 Al=27.4

?=68 Ur=116 Au=197?

C=12 Si=28

?=70 Sn=118

N=14 P=31

As=75 Sb=122 Bi=210?

O=16 S=32

Se=79.4 Te=128?

F=19 Cl=35.5

Br=80 I=127 Li=7

Na=23 K=39

Rb=85.4 Cs=133 Tl=204.Ca=40 Sr=87.6

Ba=137 Pb=207.?=45 Ce=92

?Er=56 La=94

?Yt=60 Di=95

?In=75.6 Th=118?

门捷列夫第一次对元素作了本质性的分类。后来由于人类认识的元素越来越多,特别是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一系列新发现,使莫斯莱把门捷列夫的分类又推向新的水平。至今人们已对元素的分类形成了更加完备的认识。元素周期律是应用化学分类方法取得成功的典范。

通过上述资料我们可以看出,门捷列夫先是根据不同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对元素进行分类,为后人进一步研究物质的分类指明了方向,周期律的发现,奠定了无机化学的结构理论的基础,为无机化学的进一步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4.主要特征

分散系 分散质粒子大小 举例

丁达尔效应 布朗运动 外观稳定性

不均一,不稳>100 nm 浊液 多数能 多数能 泥水

<1 nm 溶液 否 否 均一,稳定 硫酸铜溶液 介于1~100 nm之氢氧化铁胶胶体 能 能 介稳性

间 体

5.(1)可以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与胶体。

(2)有时也可以利用胶体的聚沉来鉴别溶液与胶体。

第8页

第三篇:2.1 物质的分类 第1课时 学案

2.1 物质的分类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物质分类的方法和依据。2.认识分类方法的应用。

3.感受分类方法对化学学科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预习案: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对于多达千万种的化学物质,要想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初中化学把元素分为________元素和____________元素;化合物可分为____、____、____和氧化物。化学反应按反应前后反应物、产物的多少和种类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得氧失氧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面将进一步探究学习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探究案: 探究一 物质的分类方法

1.对物质进行分类,首先要确定分类的标准,然后按标准进行分类。例如对下列化合物进行分类:①NaCl ②HCl ③CaCl2 ④CuO ⑤H2O ⑥Fe2O3(1)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标准,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依据________________为标准,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依据______________为标准,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试从不同的角度对下列各组物质进行分类,将其类别名称分别填在相应的空格内。

3.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下表中的物质进行分类:

[归纳总结](1)单一分类法:

(2)交叉分类法:(3)树状分类法:

探究二 分类法的应用

1.同类物质常常具有许多共性。因此可以通过物质所属类别,推测其具有的性质。

(1)SO2和CO2同为酸性氧化物,试根据酸性氧化物具有的通性(或CO2的性质),推测SO2具有的性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实验室用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制取CO2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若实验室没有盐酸时,可选用________代替。

2.通过物质分类,可以建立物质间的从属关系,分析物质间的本质区别和联系,寻找各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以钙为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钙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归纳总结]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图示如下:

训练案: 1.从对化合物的分类方法出发,指出下列各组物质中与其他类型不同的一种物质是

(1)Na2O、CaO、SO2、CuO________________。(2)NaCl、KCl、NaClO3、CaCl2______________。(3)HClO3、KClO3、HCl、NaClO3____________。

(4)NaHCO3、Ca(HCO3)

2、NH4HCO3、K2CO3____________。2.(1)将下列(Ⅰ)中的物质与(Ⅱ)中的物质类型用短线连起来。

ⅠNa2SO4KHSO4NaClBaSO4Ⅱ含氧酸盐无氧酸盐

钠盐硫酸盐NaHCO3酸式盐(2)在(Ⅰ)中所列出的物质里,从组成与性质上看,有一种物质可以与H2SO4归为同一类,这种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写出这种物质在水溶液里与金属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请按下列线索提示画出Fe、Cu、S、H2、HCl、NaOH、H2SO4、Ba(OH)

2、NaHCO3、K2O、CuO、NaCl的树状分类图:

(2)对下列化学反应进行分类:① 硫在氧气里燃烧;② 红磷在氧气里燃烧;③ 铁丝在氧气里燃烧;④ 铝箔在氧气里燃烧;⑤ CO2通入澄清石灰水

4.根据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写出硫酸分别与镁及其化合物(类别不同)反应生成硫酸镁的化学方程式。

5.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相互关系,可以用图简单表示。限选择铁、碳、氧气、盐

酸、氧化钙、二氧化碳、水、氢氧化钙8种物质作为反应物,将图中指定序号的转变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所写化学方程式不得重复)。

点燃① C+O2=====CO2 ②

课堂小结

第四篇:《印度》精品教案(第3课时)

《印度》精品教案(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印度服务外包产业产生的背景、发展条件、涉及的主要领域、发展现状、特点及作用。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简要分析某国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以及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方面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了解印度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印度的产业发展,体会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与其他国家分不开的,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要因地制宜,发挥最大资源优势。【教学重点】

印度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教学难点】

分析某国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以及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方面的联系。【教学方法】

读课文分析归纳、资料分析归纳、视频了解、教师讲解。【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第3课时)【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印度有“世界办公室”的美誉。为什么称印度为“世界办公室”?(因为印度有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

今天,我们共同来了解印度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

二、新课学习

(三)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 拓展延伸:什么是服务外包产业?

服务外包产业,是基于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将其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团队来承接其业务,从而使其专注核心业务,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对环境应变能力,进而催生一批以服务外包而快速发展的企业的产业。

1.产生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很多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将软件设计等信息技术服务业务,外包给其他专业化团队来完成。

2.发展条件(1)人力资源丰富

印度科技人力资源数量不断增加,且其增长呈现加速趋势。按职业标准测算,1981年为700万,1991年增加到1,020万,2004年猛增至2,680万。科技人力资源在全国劳动力总量中的比例相应地从1981年的3.1%增加到1991年的3.6%和2004年的7.3%。

(2)劳动力成本较低

印度人口众多,经济落后,导致用人成本并不高。拓展延伸:全球劳动力最廉价的6个国家

越南:越南的经济并不发达,人均年收入8000元人民币不到,工人工资一个月大概1000元人民币不到。

柬埔寨:柬埔寨拥有1500万以上的人口,人均年收入并不高,仅有7000元不到的人均收入。

印度:印度拥有12亿的人口,印度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人均年收入也不高。菲律宾:菲律宾拥有9000多万的人口,菲律宾人均年收入在3000美元左右。印度尼西亚:印尼的人口超过了两亿,在印尼,一个小时的劳动成本,大概在8元到9元左右。

泰国:人均年收入仅有4000美元左右,企业一小时的劳动成本仅为7-8元人民币。

(3)英语普及 据调查,印度人中粗懂英语的约两亿,精通英语者约为5000万。87%的印度学校用英语授课,高等学府则全部采用英语教学。

(4)信息技术发展较早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印度准确把握了全球化、信息化发展趋势,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大信息产业的投入,印度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

3.涉及的主要领域

会计、金融、保险、制药、工业设计等领域。4.发展现状

印度每年承接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近1/2的业务。承接的软件外包业约占全球软件外包市场的2/3,被形象地称为“世界办公室”。

5.特点

信息技术含量高、利润大、资源消耗少。6.作用

创造了就业机会、赚取了大量外汇、促进了印度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拓展延伸:视频《印度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刺激就业》 读教材36页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印度的软件外包业主要来自哪里?其次是哪里?(主要来自美国,其次是欧洲发达国家)

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的发源地是哪里?(班加罗尔)(印度“硅谷”)拓展延伸:视频:《班加罗尔——全球最大的软件外包中心》 活动:

读图,分析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空间分布的变化特点。

1.找出20世纪80年代印度的软件外包产业中心(如图)。这些软件外包产业中心又是软件产业中心。谈谈软件外包产业最初出现在这些地方的原因。

(软件产业中心往往软件设计人才济济,有过硬的软件技术。那里既有人才,又有技术,因而能够承接境外软件业务,发展软件外包产业。)

2.找出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印度新出现的软件外包产业中心。(20世纪90年代的软件外包产业中心分布在新德里、孟买附近。21世纪初出现的软件外包产业中心集中在西部沿海地区。)

3.谈谈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空间分布的变化特点。

(20世纪80年代,印度的软件外包产业主要集中在软件产业中心,20世纪90年代向软件产业中心周围的中小城镇扩散,21世纪初扩散至西南沿海中小城镇。)【课堂练习】

1.印度发展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的有利条件是(A)①劳动力成本较低 ②英语普及 ③人力资源丰富 ④信息技术发展较早 ⑤铁矿资源丰富 ⑥交通运输发展较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 2.关于印度主要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D)A.加尔各答是印度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 B.孟买是印度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 C.首都新德里位于沿海地区

D.班加罗尔是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的发源地

3.印度被世界形象地称为“世界办公室”的原因是发展了(A)A.信息服务外包产业 B.农业“绿色革命” C.旅游业 D.核工业

4.关于著名城市加尔各答的叙述,正确的是(D)A.位于印度河口附近,周围盛产黄麻 B.是印度的麻纺工业中心和最大的海港 C.是印度最大海港和最大棉纺工业中心 D.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大城市和黄麻产地 5.有关印度的叙述,正确的是(C)A.印度位于中国的东南面 B.东临阿拉伯海

C.印度的“硅谷“为南部的班加罗尔 D.加尔各答是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 【课堂小结】

我们学了什么?(印度服务外包产业产生的背景、发展条件、涉及的主要领域、发展现状、特点及作用。)【作业布置】

1.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条件有哪些? 2.为什么称印度为“世界办公室”? 【板书设计】

印度(第3课时)

(三)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 产生背景 发展条件 涉及的主要领域 发展现状 特点 作用 【教学反思】

通过这3节课的学习,学生整体认识了印度的位置和人口、气候与农业,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全面了解了印度这个国家的现状,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一个系统的体系作用。最后也让学生认识到要根据本国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才能更好地提高该地区的生产生活水平,理解深刻,课堂学习效果较好。

第五篇:物质的分类教案

教案 第一节物质分类

第一课时简单分类法以及应用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复习初中所学的基本概念,在了解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基础上,能从物质的组成与物质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常见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变化进行分类。2过程与方法

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分类事例入手,让学生将所学的化学知识按一定的方式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能够成功的地选择一种分类方法,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分类,感受到对化学学科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方法的重要作用,并能够在后面的学习中进行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

常见的化学物质以及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

常见的化学物质以及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板书] 物质的分类

[讲述] 同学们都该有过买书的经历。那么我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是怎么在书店挑选一本特定的书本。比如说,现在让你去旁边的新华书店买一本高一的化学练习册。那么一般的步骤是不是进了书店后,先要问书店工作人员教辅书在几楼,上了相应楼层后我们可以发现有好多书架,上面写着高一高二高三等,那么我们就得去高一的书架找,又会发现书本被分成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等。最后我们可以在化学那一类中找到我们要的书。为什么我们可以这么便捷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书本呢?因为书店的工作人员在将这些书本放到书架之前就按照年级、科目等标准对书本进行了分类,像这样对大量事物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工作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类法。[板书] 分类法

[讲述] 分类法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于数以千万计的化学物质及化学反应更是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如在初中阶段我们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将化合物分为酸、碱、盐、氧化物等,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等等。

[讲述] 分类法有多种,首先介绍的是单一分类法,即对事物只用一种标准进行分类。

[板书] 1单一分类法

对事物只用一种标准分类

[讲述] 如我们初中阶段以状态为标准可以把物质分为气、液、固三态。除此之外,还有交叉分类法。现在我请同学们对以下四种盐进行分类。[板书] Na2SO4、Na2CO3、K2SO4、K2CO3 [讲述] 同学们可能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也许有的同学将1、2分到一类3、4分到一类或者有些同学将1、3分为一类将2、4分到一类。两种分类法都是真确的,因为我没有规定使用什么标准分类。第一种分类结果,同学们该是从阳离子角度进行分类的,Na2SO4、Na2CO3都属于钠盐,K2SO4、K2CO3都属于钾盐。第二种分类结果是同学们该是从阴离子角度进行分类的,Na2SO4、K2SO4、都属于硫酸盐,Na2CO3、K2CO3都属于碳酸盐。像这样对事物以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我们称为交叉分类法。

[板书] 2交叉分类法

对事物以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讲述] 交叉分类法的特点就是类别间有交叉部分。比如说Na2CO3属于钠盐也属于碳酸盐,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它既有钠盐的性质又有碳酸盐的性质。由此可见交叉分类法相比单一分类法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从而弥补单一分类法的不足。下面,我们介绍第三种分类方法。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阶段我们怎么把物质分类的。我们把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又可以分为酸、碱、盐、氧化物。像这样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再分类的分类方法称为树状分类法。

[板书] 树状分类法

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方法

[讲述] 树状分类法的特点是同一层次的物质类别间一般是相互独立,没有交叉的。此外,分类的标准是多样的。比如,我可以将化合物分为酸碱盐氧化物,也可以将物质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几种分类法。下面请同学们对一些氧化物、酸、碱、盐进行分类。

[板书] CO2、SO2、CO、SiO2、Na2O、CaO、AI2O3、Mn2O7 [讲述] 首先我们可以按元素组成将以上氧化物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也可以按与酸碱反应情况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所谓酸性氧化物是一类能与水作用生成相应价态的酸或者与碱作用生成一种盐和水氧化物。如我们熟悉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就应该是酸性氧化物。一氧化碳既不与水反应生成相应价态的酸也不与碱反应生成一种盐和水,所以他应该归为不成盐氧化物。这个氧化硅不能直接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但是他却可以碱在熔融状态下生成盐和水,所以它也属于酸性氧化物。除此之外,这里还有一个酸性氧化物七氧化二锰,同学们可能对七氧化二锰不太熟悉,但是我们对高猛酸很熟悉,知道这是一种强酸,因此大致也应该能推断出七氧化二锰是一种酸性氧化物。所谓碱性氧化物就是与酸反应生成一种盐和水的氧化物。如我们比较熟悉的氧化钙、氧化钠都属于碱性氧化物。这个氧化铝既能和酸反应生成一种盐和水又能与碱反应生成一种盐和水,所以它属于两性氧化物,以后我们再详细讲解。通过以上分类,我提出一些问题请同学们试着判断一下。1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不正确,如一氧化碳。2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不正确,如七氧化二锰。3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不正确,如氧化铝、七氧化二锰。4碱性一定是金属氧化物吗?正确的。再回过头来讲一下这个氧化硅,氧化硅除了能与碱反应外,也可以与氢氟酸反应生成四氟化氢和水。虽然能与酸反应生,但生成的不是盐和水,所以它只能是酸性氧化物而不是两性氧化物。所以说酸性氧化物一定不与酸反应和酸性氧化物一定能与水反应生成酸这两种说法都不正确。氧化物我们就说这么多,下面我们看一下酸。对以下酸进行分类。[板书] H2SO

4、HNO3、HCI、H2CO

3、H3PO4、CH3COOH 对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含氧酸和无氧酸,氧化性酸和非氧化性酸

[讲述] 我们可以对碱进行类似的分类,如对以下碱 板书NaOH、Mg(OH)

2、Fe(OH)

3、NH3•H2O 对碱可分为强碱和弱碱,一元碱二元碱和多元碱等等 [讲述] 下面我们看一下盐,对以下盐进行分类

[板书] NaCl、Na2CO3NaHCO3、AgCl、Cu2(OH)2CO3 对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碱式盐或者含氧酸盐和无氧酸盐等等。

小结

这节课主要介绍了三种分类方法。希望同学们掌握这三种分类方法,并且培养一定分类思维,为以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基础。

下载第3课时 物质的分类、盐的化学性质(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3课时 物质的分类、盐的化学性质(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物质的分类教案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类法在日常生活中及化学学习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2、了解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过......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第3课时)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第3课时) 河北武安市康城煤矿子弟学校 王沛云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复习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B.学习总结规律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B.学习......

    家庭安全教育教案(第3课时)

    【安全教育教案】家庭安全用电第三课时触电的救护一、触电的类型:两种类型的触电:[师生实验]:模拟触电受试的同学(或几个同学手拉手),两手接触变压器原线圈的两个接线;副线圈的一......

    第3课时 练习课(教案)

    第3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32页练习七。 【教学目标】 1.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进......

    《中庸》第3课时教案[精选五篇]

    《中庸》第三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

    第3课时 比例尺(教案)5篇

    第3课时 比例尺(3) 【教学内容】 比例尺(3)(教材第56~58页第3~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对比例尺的认识。 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

    示范教案(大气环境 第3课时)

    第3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复习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热力环流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请同学们复习回顾,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热力环流? 2.近地面和高空大气的风......

    15、《离骚》 第( 3)课时 教案

    富源学校高一语文备课组课堂教学设计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课 题:《离骚》 第( 3 )课时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