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班通”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巧用(周耀明)
“班班通”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巧用
【内容摘要】在教学中,“班班通”的运用,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具体、生动、有趣,并采用了图形交互界面,窗口交互操作,使人机交互能力大大提高,它正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媒体迅速适应于教学过程中。“班班通”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起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能揭示其内在规律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班班通 巧用
合作
交流 随着“班班通”在教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广大教师已亲身感受到新技术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等方面起着巨大作用,在教师中兴起了应用“班班通”进行教学的热潮。尤其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些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演示,概念形成的原理,物体的空间结构特征等,很难恰如其分地向学生展示和表述清楚。“班班通”的应用,把生动逼真的动画,清晰的文字和优美的声音等有机地结合并显示在大屏幕上,这样则较好地攻克了以往教学中的许多难题。“班班通”应用到数学教学中后,相对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手段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如何发挥“班班通”网络教学的优势,优化数学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巧用“班班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在“班班通”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是丰富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班班通”教学是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组成,可以创设信息量大,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数学兴趣和愿望,在教学新知识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课件,配以教师得当的体态,语言,为学生创设一个喜闻乐见的教学情景,易使学生形成轻松的心理状态,激发学习兴趣。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我运用“班班通”显示一个聪明的机器人,这样既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很自然的导入到新课中。同时配合课件中显示的机器人形状,让学生说出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学生从鲜明的图画中很快说出了各种图形。然后从机器人身上分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由此导入新课《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很适合小学生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特点,还积极调动了耳、眼、脑等多种感官投入学习,把学生带入新奇的境界之中,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班班通”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班班通”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将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二、巧用“班班通”,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数学知识的交流。学生以口头的、或书面的、运用普通语言或数学语言传递自己的思想和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以某种方式理解和接受来自别人的见解和观点。而“班班通”教学正好为这种协作交流学习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交流环境。它的交互性强,交互方式灵活。人机交互、学生间交互、师生间交互,应地制宜,因人而异,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班班通”教学为学生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使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
1、人机交流。学生可以自主、自助从事操作学习活动,根据自我情况安排学习。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按照教学要求通过“班班通”出题,安排几个层次的练习,如把练习称为“今天谁最棒!(A级、B级、C级)”,“小小擂台赛”等,每个层次练习力求形式多样、新颖有趣,让学生有选择地在计算机里完成,当学生答对时,计算机就会发出“你答对了!加把劲!”的鼓励话语,激励学生。还可设计层层推进的自测题,自测题设计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三个模块,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实现自我评价。
2、师生交流。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在练习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班班通”又快又准地收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了解了每个学生学习状况,从而有利于教师的针对性地辅导,帮助和指导性学习。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遇到问题后,教师及时利用“班班通”的功能给个别学生进行辅导,使之记忆更为深刻。在这种辅导下学生不仅保持了自尊和自信,还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辅导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在总结教学中及时给予反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来学习,因为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学生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根源。
3、生生交流。在“班班通”教学中,允许学生之间互助互学,有开放性的交流,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在小组内部进行小规模交流,然后再在小组之间展开大规模交流。这样可以使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班班通”,学生不仅能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与否,掌握好坏,熟练程度,而且还可了解全班其他同学达到的练习层次,相互激励、促进。同时又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其他同学达到的练习层次,相互激励、评价。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进行协作学习的空间;而且可以通过交流商议、集体参与等实现合作学习,并在合作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通过贡献智慧,分享成果,进而学会合作。如在学习统计图表时,学生通过上网查看“各国水资源情况统计表”和“芜湖市年均降水量情况统计表”,让学生小组合作分析讨论,从这些统计表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学生了解了我国水资源贫乏的情况后,建议学生分小组合作制作一张节约用水的宣传海报。整个活动注重开放,突破课内外的时空界限,学生兴奋不已地上网,通过看电子地图、查询相关的网站,各小组成员出谋划策,再制作出一张张精美有意义的海报。在小组内部进行小规模交流,这样宽松的环境下小组交流合作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将人民币、统计等知识和技能有机融于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在体验了数学魅力的同时,运用“班班通”的能力更加娴熟,综合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利用“班班通”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但是有些知识运用常规教学手段是很难达到教学效果的。应用“班班通”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能形象逼真地再现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为了突破难点,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先出示3捆零4根小棒表示34,再出示1捆零6根小棒表示16。整捆与整捆对齐,单根与单根对。接下来演示把单根的4根和单根的6根合起来捆成一捆放在整捆的下面,使学生明白满十进一的道理。通过电脑操作演示把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进位的道理和算理,完成了由表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又如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可以先让学生动手拼,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进行拼摆。接着用电脑演示“旋转与平移”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重合在一起,把上面这个三角形,逆时针方向旋转180°,直到两个三角形底边成一条直线为止,再把右边的三角形向上沿着左边三角形的右边那条边平移,直至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使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图形变化的过程,从直观中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四、利用“班班通”让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让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教学的最终目的。然而常规教学手段受时间、空间等限制,无法有效地创设较多的实际应用情境,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多媒体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巧设应用情境。
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们可以就利用“班班通”创设在商店购物的情境。老师扮演售货员,学生扮演消费者。师生进行仿真练习。这样利用“班班通”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回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效果,零距离接触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给学生直观教学提供了可能,有效地改善了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又如在《认识钟表》的教学中,我运用课件中很多的情景图。一幅上课的图,在图的右边有钟表,上面是具体的时间。还有睡觉的图、起床的图,吃饭的图、出去玩的图、回家的图、看电视的图等,这些图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学习的知识,准确的说出每件事情的时间,从而将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学生在应用中学会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间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班班通”,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第二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巧用分层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巧用分层教学
教育发展目标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即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我国也一直有“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学生的个别差异(如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及学习兴趣等),对学习效果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有的学生学有余力,有的学生学得吃力。假如我们采取对所有学生都统一的标准,那么好的学生就能快速完成任务,然后无事可作,而成绩差的学生则不能及时跟上,最后丧失兴趣。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办法就是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要求我们既要统一教学进度,又要对同一知识点设置不同的掌握目标,努力做到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面发展。下面是一些具体措施:
一、将全体学生分层分组
学校里不是生产统一的产品,我们应该综合学生的数学成绩、上课接受掌握能力、注意力、智力等情况,按1:2:1的比例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部分,而且把各个部分的学生合理安排,按3-4位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由一名小组长负责管理。教学期间,可以根据情况变化而随时更改分组,当然,分组可以是同层分组、异层分组,还可以是混合分组,分组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的难易、课的类别。
二、具体课堂中的分层
(1)掌握目标的分层 掌握目标,我们不妨依据“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将所要学习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①层次为最低要求;②层次为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③层次为教材基础上的适当提高和加深。
如我在上《时间跨度计算》时,在掌握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是如下分层的:
③层同学:能正确熟练地掌握小时、分钟的进率并进行换算。②层同学:能正确计算出某一时间点到另一时间点所经过的时间。
①层同学:能正确计算时间跨度,也能从时间跨度和一个时间点推算出另一时间点。培养
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热爱数学的兴趣。这就能够更好协调教学要求与学生知识起点的关系,让教师能有针对性地教学,还可消除差生在学习上的障碍,让成绩好的同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2)提问的设计分层。
教师对课堂提问要充分考虑各项因素,所提出的问题必须与接近于学生思维最近发展点,应该让学生想一想就能解决,而且提问要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还要在新旧知识的关联上作好铺垫。为保证各层次学生在教师提问中都获得均等的学习机会,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所思考,我在设计问题时有意识地把问题分成了上、中、下三层,其中较易的问题以复习、基础为主,面向③层学生;中层题则面向②层学生;难度大的问题,如必须通过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则面向①层学生。如我在教学“有一包糖不论是分给18个人,还是分给48个人,都正好分完,这包糖至少有多少块?”时把这类问题交由③层、②层学生回答;如果把上题中的“正好分完”改成“都剩3块,这包糖至少有多少块?”则交由①层学生回答。这样不仅提问面扩大了,而且与回答问题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接近了,符合各层学生的真实水平,所有学生都愿参与课堂了,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的课堂也因此而生动活泼起来。a)小组学习的分层
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难和各种学习水平也是十分难得的资源。教师要有效利用好这些资源,让课堂教学的优势得到更大发展。教师集中研讨学生的共性问题时,既可按①—②—③层的顺序提问学生,让学生相互补充、完善,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也可以先要求③层学生示范作答,再提出同一问题或相似问题让①、②层学生模仿回答;也可让③层学生负责作业检查、辅导督促①层学生完成练习等职责,还可制订“值日小老师”制度,让个别“小老师”在课堂上离座巡查,为其他学生提供帮助,以缓解学生人数过多而教师指导时间有限的矛盾。我们还要在课堂内外强化学生的小组竞争意识,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让组内学生能接纳①层学生,而且都能把帮助①层学生提高作为每个人的一项职责。
(2)课后作业的分层
课后练习题的各种层次,要表现在数量上(如知识的多少,思维能力的多少等),更要体现在质量上(如知识的深浅,思维能力的强弱等)。在设计具体作业时我的原则是“两类三层”,“两类”是指作业题有“必做类”和“选做类”两种,“三层”指教师应对学生练习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性的练习题,是必须做的;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达到②层学生的能力极限;第三层次是综合题,可列为选做题。
如思考题“一辆客车从A地到B地,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A、B两地的中点18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分为三个层次:即做出“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为低层次,如果学生能分析到“这时刚好离A、B两地的中点18千米中所说的离,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并且列式做出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则为中等层次,如果学生能同时做出“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和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两个答案。”则为高层次。
类似的作业起点低,层次多,学生易于下手,低层次的学生有选择作业的机会,高层次的学生也有发挥能力的空间。这就能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基础性的学生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优等生也能得到充分提高。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全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
(3)评价手段的分层
把智力水平有差异、基础不同的学生用一样的标准来衡量,是明显有失偏颇的。这样的评价方式会让低层次的学生没有成功的喜悦,更会让优等生产生一种理所当然的优越感。正确的方法是分层评价,即把成绩接近的学生按4—5人分成一组,小组内的同学在练习、考试、答问等各方面竞争。因为同组学生实力相当,所以更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性。每月评一次,及时奖励。这样成绩中下等的学生也有获胜的机会,也可获得奖励,他们的自信心也能得到提高。成绩好的学生,由于同组的实力都很强,也会受挫,更能激起他们的斗志,他们从中会知道只有加倍努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从而更加勤奋地学习。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分层教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有利于优等生充分发挥和学困生适当进步。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中巧用多媒体
小学数学课堂中巧用多媒体
(长沙市雨花区新世纪实验学校 许睿)
【摘要】九十年代以来,多媒体由于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象这样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以其题材丰富形象、形式新颖多样、课堂信息量大、节约课堂时间等优势,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适时、适量地巧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的优点,让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多媒体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一个充满童趣的情境导入新课,则能比传统教学更加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如教《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开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老师可以先出示红绿灯投影片让学生观察,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看到的红绿灯的变化的规律。学生通过观察得知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变化,这时老师可以利用这个变化规律来导入新课:“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围绕知识重点,展示知识构建
数学教学中的许多知识点,光凭教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其中的重难点,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能够模拟、演绎的特点,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数学学习情境之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减轻了学生的认知难度。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这个内容很抽象,教学的重、难点都是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如果运用传统方式教学,学生很难理解“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这个道理。如果改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圆2等分,用红绿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平均分成8个小扇形,将小扇形一个一个从半圆中移出排成红绿两队,又把两队合并成近似长方形并闪烁显示,然后依次进行16、32等分的割补、拼合,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当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时,圆面变换后的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学生的思维就会由模糊变得清晰,能够想象到无限分割的情形,理解圆是可以转换成一个和它等积的长方形。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在有限的时空内让学生得到认知感知,学会了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且有机地向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思想。
三、丰富练习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要利用多媒体省时、多变的优势,设计出题型多样、趣味性强的各类问题,从基本训练题、目标达成题到能力拓展题,加大课堂容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三角形内角和”中在运用规律解题时,先已知两角求第三角;再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锐角求另一角,感知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之和是90°;最后已知三角形的一角,且另两角相等,求另两角的度数;或已知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均相等,求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以上设计,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不断掀起学生认知活动的高潮,学生学起来饶有兴趣,没有枯燥乏味之感。
四、串联知识要点,激活认知结构
复习不是简单地再现旧知识,而是要通过对旧知识的系统整理,给学生以新的信息,引发新的思考,促进新的发展,特别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编码,对自己的认识结构
实行精加工,使平时所学的“分散、零乱、细碎”的知识点,结成知识链,形成知识网。如在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设计了如下一组题目:不计算,说说该题求的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还是容积?
①开发区小学新教学楼要装10根长4米、宽8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下水管。现要在它的外表面涂上防锈漆,每平方米需要用0.2千克,共需防锈漆多少千克?
②用一种车厢是长方体的汽车运煤。从里面量车厢长5米,宽
2.5米,装煤高度是0.4米,每立方米煤重2.5吨,这辆汽车一次能运煤多少吨?
③要做一根管口周长是40厘米的长方体通气管10根,管子长2米,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米?
④在一个长10米。宽3.5米的长方形客厅的地面上铺设2厘米厚的木地板,至少需要木材多少立方米?
⑤一个长方体无盖玻璃鱼缸,它的长40厘米,宽25厘米,高2分米,这个鱼缸最多可以容多少升水?
在引导学生回答出上述5道题目是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还是容积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把这5道题目自然地把它们分成3类。即①和③,②和⑤,④。而后再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容积的计算方式,使认知结构中3个概念的可辨别性更加清晰,可利用性更强。接下来。再回到这5道习题。让学生在这3组里各选一道进行“实战训练”,深化学生对表面积、体积、容积3个核心概念的理解。通过以上的分类归纳。让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问题来激活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加深对表面积、体积、容积概念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初步的比较分类和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大脑里存储的知识更具条理化,为建构新的知识(如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容积)做好了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当然多媒体课件不是无所不能的良药,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的需要,考虑到这堂课是否有使用多
媒体课件的必要,使用哪种课件,什么时候使用,如何使用,都要精心设计安排。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要考虑到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手段的优劣,尽量做到优劣互补,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使数学教学朝着更科学、更先进、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刘加霞主编.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四篇:“班班通”在数学教学中的妙用
“班班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妙用
内容提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给农村学校的硬件带来了质的飞跃,城市学校所拥有的微机室,我们农村学校也有了,电子白板也进入的农村学校的教室,随着这些现代技术的普及,以计算机为媒介的多媒体已广泛被用于学校教学活动中,尤其是班班通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活动,给教学带来了活力;而网络课堂、网上信息链接为深化教学,扩展知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课堂教学系统中,应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而班班通多媒体教学是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传输教学信息的通道。如何巧妙运用班班通媒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运用,促进学习主动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多媒体这时就有了用武之地,它可以形象、直观演示教学内容,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这样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均衡发展
现代技术
班班通
妙用
“班班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妙用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门古中心小学校:田保桂
昝大明
一、妙用班班通资源,方便教学
课堂上使用班班通,可以为学生呈现更多的学习资源,无论是相关视频还是相关资料,都方便快捷,一些立体图形课能够很好的体现出来,多媒体课件消除了传统教学中,由教师语音和板书速度控制课堂的节奏,讲过的知识点,从黑板上擦除之后,不能再重现,当一堂课的内容过多时,容易遗忘。多媒体教学使所有的教学信息通过白板工具以文件的形式存放,可以在任何时候回放和重播,并且关键点明显,重点、难点突出,有利于帮助学生回忆课堂的授课过程,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而且能到达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六年级搭一搭,用班班通学生很容易理解,动态的教学设计更代替老师干巴巴的语言描述。直观展示更有效,对学生的视觉、听觉都有很大的冲击力。妙用班班通这一有效的资源,向学生展示一个有用、有效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网络查找资料、整理资料,可以很有效的帮助学生有效的使用网络、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而不是利用网络来玩游戏。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就可以应用多媒体的鲜艳色彩、优美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给学生以如见其物的感受。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计出多幅图案:如:轴对称图形、飞机、古建筑图片等,一一显示后,用红线显现出对称轴,让学生观察。图像显示模拟逼真,渲染气氛,创造意境,使学生很快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再例如:在讲授“圆的周长”这一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演示周长的两种测量方法,然后让学生按照演示的方法进行小组测量,可见这样的情景给学生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电教媒体对学生形成刺激,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要,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动画、声音、色彩等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妙用班班通资源,可以化静为动,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数学学科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而班班通的使用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利用动画、音频、视频等,使学生通过这些形象的、动态的、三维的图像加深对新知识的领悟。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脑制作课件来揭示数学的概念、法则、公式等知识,这样做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让比较难学的知识降低了难度,逐步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学生运用了前面观察比较图形的方法和对数的大小的认识,很快得出了“不相等”的概念。在这里利用多媒体课件解决了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能在黑板上通过板书、作图来传递知识,而一些动态的数学知识教学,教师不得不借助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将动态画面说“动”,而这样抽象的知识学生仍只能够“感受”。
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动态变化的自然科学,而这种动态变化的关系在教材中是以静态的方式呈现的,在教学中如何如何将这种动态变化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再现出来呢?借助于班班通进行教学就会达到理想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课件,在教学中进行圆的分割、组合动态的演示,让学生通过观看演示过程,从而理解从圆演变为长方形的过程,知道圆和长方形之间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通过直观的画面,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不仅能有效的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数学知识的本质。自“班班通”安装以来,在教学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让我们不再因为地区局限而得不到优质的教学资源,让我们不再局限在“粉笔+黑板”单一的上课模式里,难以提高教学质量。但教师一定要事先备课,对自己有用的资源合理利用,删除那些无用或多余的资源,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发挥班班通的功能,吸取宝贵的教学经验,我们能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充实课堂,我们能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提高上课效率。总之,“班班通”的安装将对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妙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凸显教学主体,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的交互性,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必要性与教学内容的可行性,为学生创设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主动地开展学习。学生在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互动评价中有效地突破数学知识的理解障碍,获得真实的自我成就感。例如,在“长方体棱长”的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亲自探究出“长方体长、宽、高和棱长之和的关系”,教师不妨利用“几何画板”形象逼真地展现知识。从而探究“数”与“形”之间的关系。
4、班班通学习资源丰富。做到“温故而知新” 学习资源丰富,既是针对教师,也是针对学生而言。对于教师而言,由于在网络上,相同的内容,不同教师做的课件的风格、形式及侧重点各不相同,教师可以通过在网络上学习优秀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总结自己做的多媒体课件的优缺点,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最终制作出既适合自己讲课习惯又适合学生的优秀的多媒体课件。相对学生而言,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妙用“班班通”,可以发展学生思维
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诱思情境,展示相关知识背景,引导学生独立地探索和发现、相互讨论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过长期潜移默化,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认知水平总是由低到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其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学生最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究其原因有:一是学生刚接触到平面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发生了变化;二是课本采用实验的方法将圆16等份、32等份、64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整个过程复杂,难以操作;三是用实物做教具或学具,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时,学生目睹的是近似的长方形,对把圆分成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学生没有真实的体验,很难想象,从而对“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的面积公式会产生怀疑。针对这种情况,在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践基础上。我用多媒体演示:先把一个圆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再把一个圆16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接着32、64等份。引导学生观察想象“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这样把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在有限的时空内得到解决,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的同时,还有机地向学生渗透了极限思想,既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真挚而深厚的感情,又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五、妙用“班班通”,可以增加课堂信息量
多媒体课堂的知识容量可以达到传统课堂的两倍,也就是说一节多媒体课可以上传统教学两节课的内容。传统的备课,资料主要来自课本、参考书、图片等,信息非常有限,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而多媒体教学的备课,教师将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中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例如用多媒体进行单元复习教学,就因它容量大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巧妙合理利用班班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再好的教育技术也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因此多媒体课件只能作为辅助教学手段 教学中班班通的运用并不意味着就能提高教学质量,能否恰当使用至关重要。其中,合理安排媒体内容出现的时间、时机及播映次数是关键。一般来说,媒体内容出现的较好时机是:在学习重点内容时出现,在突破难点时出现;在学生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过渡时出现;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时出现。教学时,教师先出示思考题,然后播放这一段录像,学生通过视听、图文对照,理解难点就很容易突破了。由于教学中,媒体引入恰当、适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可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课件,由于多媒体课件是以文件形式存在的,并且资源丰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预习、复习,消化、理解课堂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并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为主动学习方式,更好地在课堂上充分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互动,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再其次反馈评价贯穿始终,在使用班班通教学过程中,只要组织学生视听,就得要求学生对视听内容做出反馈。学生反馈的过程,就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有学生的反馈,就得有教师的评价。评价也是一种反馈,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教师或引导,或调控,或鼓励。反馈要做到及时、准确。这样,“视听、思考、反馈、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最后正确处理课堂与学生接受能力的关系 多种媒体技术的应用必然会带来课堂教学容量的扩展,使课堂教学容量与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一对矛盾。所以电教课的课堂容量不是无限扩大,而是要适度,这个度就是要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信息接受能力的基础上,以大部分学生接受能力为度。学生对信息的接收能力不是一成不变,它与电教软件的设计,电教课的设计,媒体的恰当安排,软件的趣味性有很大关系。在电教课,电教软件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与及时反馈,在电教课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反馈、调控的环节和手段,在课程的进行中教师也要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掌握好反馈和调控的过程。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是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发展的。所以教师也要不断地注意在各个教育过程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信息接受的能力。否则容量的增加不仅不会带来好的效果,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
充分发挥班班通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应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动手尝试、探求、发现的境界之中,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主体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因此,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接受的信息量大,获得的知识多,并且能迅速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能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篇:“班班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范文模版]
“班班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媒介的多媒体已广泛被用于学校教学活动中,尤其是班班通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活动,给教学带来了活力;而网络课堂、网上信息链接为深化教学,扩展知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在应用中也存在不足。在课堂教学系统中,应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而班班通多媒体教学是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传输教学信息的通道。运用班班通媒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运用,促进学习主动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班班通是一种崭新的现代化教学形式。它是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的活动。它追求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佳教学效果。如何合理使用班班通媒体,实现教学最优化?在课堂教学系统中,不仅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而且班班通多媒体教学是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条纽带。班班通的核心是如何优化教育过程,如何提高教育效率。电化教育不只是参与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也要利用班班通教学手段促使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不仅是让学生学什么,更要让学生能学,会学;通过优化课堂教育,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所以电化教育应是参与教育的全过程,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一、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之长
1.将繁杂的知识简明化。数学的部分知识体系内容繁杂,过程冗长,借用多媒体课件将其逐步剥离,通过抽提知识点、主干线条,引领学生归纳总结,同时将文字、图形分步释放,形成简明扼要的知识树。学生在课堂上系统学习、理解知识,重点掌握知识树,课下通过已掌握的知识主干逐步延伸、发散,复习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全部知识,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难点知识易化。对于抽象的概念、基本性质表达过程等,静态挂图无法反映动态的过程,板书作图则内容多、无法重放。借助多媒体技术将静止的插图制成三维动态图像,加入视频插转,增加动画特效和课件的交互,将引起的变化等以活动的画面演示,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使学生的空间概念得以建立, 知识的关联性得以深刻理解,使教学难点易化。
一、班班通多媒体辅助教学带给数学课堂的优势
1、利用班班通多媒体的趣味性,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较之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班班通多媒体创设的教学情境更加生动逼真、符合心理特征,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和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中,不妨利用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此时此刻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优化认知理解,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各科教学的课堂中都会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而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这样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凸显教学主体,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的交互性,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必要性与教学内容的可行性,为学生创设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主动地开展学习。学生在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互动评价中有效地突破数学知识的理解障碍,获得真实的自我成就感。
例如,在“长方体棱长”的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亲自探究出“长方体长、宽、高和棱长之和的关系”,教师不妨利用“几何画板”形象逼真地展现知识。从而探究“数”与“形”之间的关系。
4、班班通学习资源丰富。做到“温故而知新”
学习资源丰富,既是针对教师,也是针对学生而言。对于教师而言,由于在网络上,相同的内容,不同教师做的课件的风格、形式及侧重点各不相同,教师可以通过在网络上学习优秀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总结自己做的多媒体课件的优缺点,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最终制作出既适合自己讲课习惯又适合学生的优秀的多媒体课件。相对学生而言,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多媒体课件消除了传统教学中,由教师语音和板书速度控制课堂的节奏,讲过的知识点,从黑板上擦除之后,不能再重现,当一堂课的内容过多时,容易遗忘。多媒体教学使所有的教学信息通过白板工具以文件的形式存放,可以在任何时候回放和重播,并且关键点明显,重点、难点突出,有利于帮助学生回忆课堂的授课过程,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而且利用白板工具能到达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扬长补短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合理利用班班通多媒体辅助教学
1、多媒体课件只能作为辅助教学手段
教学中班班通的运用并不意味着就能提高教学质量,能否恰当使用至关重要。其中,合理安排媒体内容出现的时间、时机及播映次数是关键。一般来说,媒体内容出现的较好时机是:在学习重点内容时出现,在突破难点时出现;在学生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过渡时出现;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时出现。教学时,教师先出示思考题,然后播放这一段录像,学生通过视听、图文对照,理解难点就很容易突破了。由于教学中,媒体引入恰当、适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可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课件
由于多媒体课件是以文件形式存在的,并且资源丰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预习、复习,消化、理解课堂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并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为主动学习方式,更好地在课堂上充分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互动,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反馈评价贯穿始终
在使用班班通教学过程中,只要组织学生视听,就得要求学生对视听内容做出反馈。学生反馈的过程,就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有学生的反馈,就得有教师的评价。评价也是一种反馈,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教师或引导,或调控,或鼓励。反馈要做到及时、准确。这样,“视听、思考、反馈、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4、正确处理课堂与学生接受能力的关系
多种媒体技术的应用必然会带来课堂教学容量的扩展,使课堂教学容量与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一对矛盾。所以电教课的课堂容量不是无限扩大,而是要适度,这个度就是要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信息接受能力的基础上,以大部分学生接受能力为度。学生对信息的接收能力不是一成不变,它与电教软件的设计,电教课的设计,媒体的恰当安排,软件的趣味性有很大关系。在电教课,电教软件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与及时反馈,在电教课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反馈、调控的环节和手段,在课程的进行中教师也要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掌握好反馈和调控的过程。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是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发展的。所以教师也要不断地注意在各个教育过程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信息接受的能力。否则容量的增加不仅不会带来好的效果,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
四、总结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它在教学中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为创新教育开辟了道路。但它仅是一种辅助性教学工具,任何时候都是为了教学而使用工具,而非为了使用工具而教学。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们对多媒体教学研究的不断深人,我们一定能将多媒体教学带来的消极影响降低至最低程度,充分发挥班班通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进而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