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教学改革的重要心理学成果研究

时间:2019-05-12 23:17: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影响我国教学改革的重要心理学成果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影响我国教学改革的重要心理学成果研究》。

第一篇:影响我国教学改革的重要心理学成果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学改革大致经历了偏重双基、培养智能、关注建构等三个有显著特征的阶段,心理学研究成果时这三个阶段教学改革和教学理论革新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这三个有显著特征的阶段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其支撑是息息相关的。文章对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主义心理学以及建构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当代教学改革的关系进行了较深入的剖析,认为教育思想的变革、教学理论的突破只有在根植于心理学发展的基础上,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教学改革;偏重双基;培养智能;关注建构;重要心理学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9-128-03

在教育学科学化的发展道路上,心理学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当代在教学上提出许多重要观点并发生重大影响的人有布鲁纳、赞可夫、奥苏贝尔、斯金纳、布卢姆、赫尔巴特等,他们本身就是心理学家,赫尔巴特就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的理论基础,赞可夫更是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与教育学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当今要高效率地促成教学方式的改革,完成课程改革任务,如果没有心理学成果的支撑简直是不可想象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教育学研究的深入,与教育理念、教学过程关系密切的各种心理学成果层出不穷,如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加里贝林的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等。这些成果为我们顺利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对影响教学改革的重要心理学成果进行研究,对于丰富和完善我国的教育教学理论,加快我国学校课程和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学改革大致经历了偏重双基、培养智能、关注建构等三个有显著特征的阶段,形成这三个有显著特征的阶段与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其支撑是息息相关的。当代心理学研究即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这三个阶段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理论革新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与当代教学改革(20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

1978年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加强双基即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为了追求双基的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无疑得到了过分的渲染与强调,比如,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往往是将材料划分成一系列连续的小单元,且教学时一步一回头,不断强化学生正确的学习行为,修正其错误的理解和认识,直至最后完成学习目标。整个单元由浅到深、由简到繁。这样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征:教材分小步子进行、学生对所学内容反应积极、及时反馈、自定学习步调以及低的错误率。很显然,这种教学模式是受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影响,与其提出的程序教学法的四个要素是相一致的。

斯金纳是当代美国心理学家,他主张心理学研究应以行为研究为主要任务。他把有机体的行为分为两类:一是应答性行为,即由刺激引起的反应;二是操作性行为,即有机体自发性的反应。与此相应,他认为条件反射也有两类:即刺激型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他从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中,总结出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是: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这个操作活动的强度(概率)就增强。所增强的是反应发生的概率,而不是刺激反应的联结。他认为,操作的发生无需特定的激发性刺激,关键在于尔后的强化。在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中,他还概括出强化作用、泛化作用与消退作用等学习规律。认为通过对环境的操作和对行为的积极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塑造和改变。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积极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多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行为主义学习论把强化看做程序教学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斯金纳在其理论的基础上创造了机器教学,设计出程序教学的完整方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程序教学机编制直线式和分支式两种程序模式,把教学内容划分成基本独立的学习问题,学生借助于程序教学机和教材,以自学为主。这种程序教学虽然有刻板机械的一面,但它为计算机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教学个别化提供了条件。

行为主义学习论在实际教学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程序教学。这种由易到难,积极反应,及时强化,低的错误率以及学习任务目标具体化、重视课程开发的思想至今在教学中还起着积极作用。

二、认知心理学与当代教学改革(20世纪90年代初至20世纪末)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提出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成为那个时期教育的主旋律。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加强基础,发展智能,培养非智力因素,这一阶段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当时教学改革的影响是巨大而空前的。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不仅依赖于主体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也依赖于主体对于自身学习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即元认知),更包括主体对于自身结构的改善和重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特别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就是重视发现学习。对于课堂教学,认知学习理论强调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或认知结构,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不平衡,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促使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同化和顺应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般原理,并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使认知结构获得发展。比如,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认为,所谓知识,是过程的学习不是结果的学习。教学应以培养学习者的探究性思维为主要目标,使学习者通过体验所学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来发展其思维能力,这样的教学将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不能实现的,这种教学思想及实施模式就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创造性。此外,在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中,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对教育也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认知发展论主要研究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结构和它的心理起源。他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既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维的基础。动作是外显的实际行动,运算是内化的可逆的并可协调成为系统的行动。他还认为,认识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皮亚杰对儿童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的发展和结构作了突破性的研究。他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儿童主动探索和操纵环境的结果,学习是儿童进行发明与发现的过程,教育的真正目的并非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应该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这意味着我们在教育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要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相反,要设法向儿童呈现一些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具有挑战性的材料,并允许儿童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皮亚杰的发展观是内外相互作用的发展观。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儿童心理不断产生量的和质的变化。他认为,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他主张教学应按儿童的不同年龄阶段来进行,同时要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探究性,注重儿童的实际操作行动,把发展儿童的智力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来抓,等等。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探索个体认识发展规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教学理论的革新奠定了一块坚固的基石。近年来,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也有较快发展,其研究成果逐步渗透到教育研究领域,也必将进一步促进教学理论的革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三、建构主义心理学与当代教学改革(2001年至今)

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标志,特别是2001年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对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阶段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以其已有的认知结构(知识结构)为基础的、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实际上这就是建构主义学习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被认为是对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性变革,它对人类的学习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对现实的教学实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构主义是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继续发展,它与前两种理论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行为主义认为学生学习就是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形成学习即产生,在课堂教学中,知识是外部刺激,是客观的,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生学的知识设计成小步子,传递这些客观知识,学生的任务就是被动地接受这些客观知识。他们根本无视甚至反对研究学生的内部心理活动过程,因此,这种学习观很难解释人类的高级学习行为。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改变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不谈内部心理活动过程的做法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信息主动选择、主动加工和储存。但同时它也认为知识是事先以某种预定形式先验地存在着的,个体必须首先接受它们,然后才能进行认知加工。而建构主义较之于认知主义,无疑是人们对自身学习研究认识上的又一次跨越,对当代教学的影响是深刻的。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与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使用的教学设计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对于教学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那么,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要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有多种机会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上三点,即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最基本要素。

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改革的意义至少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是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学习内容与学生真实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四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可以看出,不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还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在知识观上都带有客观主义的倾向,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朝着与客观主义取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在知识观(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更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学生观(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恶化转换;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简单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因此,从生活中取材,在活动中感悟,通过交流而提升,通过反思而建构,成为这一时期教学观念和思路的主要特征。

总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强调反复练习和强化;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以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为主,强调问题解决。前者可以称为应试型学习模式,而后者可以称为探究式学习模式。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进而到建构主义,其本身的不断发展告诉我们,并不存在一种理论或者观点可以占据着绝对统治的地位,正如一位教育心理学家说:任何一种理论都是片面而深刻的。即便是建构主义理论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是否任何知识都需要意义建构,在具体情景中建构的意义如何进行有效的迁移等问题就值得商榷)。同时,由于心理学的研究我们一直是滞后于国外的,借他山之石显然不失为明智之举,但由于文化背景、社会制度以及教师的状况和学生的状况不同,历史传承等与国外更是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对待国外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我们还需要一个用心改造的过程。若不能很好地解决洋为中用的问题,会导致许多应然的东西因为失去根基和生存的土壤而难以转化成实然的状态。所以如何把国外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有效地运用到我国的教学改革中也是我们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第二篇:《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研究》成果总结

《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研究》成果总结

经省教育厅批准,我院《医学伦理学》作为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试点课程立项,属于2000年滚动项目,2004年完成。课题立项以后,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方面扎扎实实地做了一些工作。

1、多方论证,明确教学改革的思路、目标与具体要求

(1)课程教学改革方案设计合理。我院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已有近20年的历史,在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有一支结构比较合理、教学经验较为丰富、教学方法比较得当的师资队伍,曾编写出版了一批教材、教学参考书,还成功举办过全国首届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教学研讨会。该课程在申报省高校教学改革试点课程前已作为院级教学改革试点课程立项,受到了院、部系的重视和支持,专拨课程建设经费1万元。正式立项前,经《医学与哲学》杂志常务主编杜治政、全国医学伦理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伦理学教研室主任李本富、《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副主编李恩昌等7位知名专家论证,认为设计合理,方案可行,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

(2)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按照“一个中心、双向深化、三位一体、四重形象、五个阶段、全程管理”的模式进行。即以提高医学生的医德认知力、判断力、内化力和践行力,增强其医德素养为中心;在继承以往教学经验,借鉴国内外医学伦理学教学最新成果基础上,进行课程改革;坚持教学、科研和为当地医学界职业伦理建设服 务为一体;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知音和亲人,教学相长;在医学教育的普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临床课、见习和实习以及终生教育的各个阶段贯彻医学伦理教育;在教学管理理念、内容和实施上实现科学化。

(3)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构建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适应未来医学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要求为基点、在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中有确切的课程定位和科学的课程结构、融教学观念体系、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为一体的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伦理学课程体系。

(4)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要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吸引力、感召力和实效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教学观念改革。确立了科学教学观、质量教学观、素质教学观、主体教学观、系统教学观和发展教学观的新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过程中学会学习,开发潜能,让学生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过程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叫学生在课程和教学改革过程中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发挥,并强调把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应用、知与行有机结合起来。其二,教学内容改革。提出了课程内容合理确定、整体内容比较完备、核心内容明确突出、创新内容及时吸纳、基本内容相对稳定的内容体系目标,并由理论内容、规范内容、实践内容、动态内容和比较内容五个方面组成,总的目标要求是,在结果性目标上分为一般了解、重点理解、切实掌握和灵活运用四个层次;在过程性目标上,分为感悟、体验、接收、内化四个阶梯,重视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目标与过程的辩证统一。其三,教学方法 和手段改革。明确了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原则: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有利于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有利于最大限度提高医学伦理学的教学质量。为此,有针对性地采取了案例分析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沟通式教学、现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还运用问卷调查、实施教学情况反馈、开办医学伦理学教学园地、举办医学伦理学专题讲座、开展医学伦理学知识竞赛、进行专题调查、组织参观学习、学习医德先进典型等形式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形成了综合教学方法体系。

2、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努力提高教学实效性

课程教学改革正式立项后,按照教学改革的思路、目标和要求,通过采取一系列改革举措,调动了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1)为了体现教学改革中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教与学的互动性,专门在潍坊医学院院报上发表了《医学伦理学》一文,系统介绍了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教学、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的内容和要求,使开课年级的学生提前就对该课程的教学与改革有了感性认识,为其参与教学改革做了前期准备。

(2)为了让学生了解和喜欢该课程,明确课程教学观念、内容和方法的具体要求,调动他们主体参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开课前和授课期间,一改过去仅教师集体备课的传统,多次邀请学生参与备课。

(3)及时把握教学改革的起点、落点、重点、难点,开课中发放 了《医学伦理学教学问卷调查》共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53份,回收率为97.3%,经整理分析,较全面地了解学生对课程改革的认知、态度、积极性、认同度、问题和要求等,并把获得的有关信息运用到教学过程,学生反映强烈。

(4)为了深化教学改革,及时检验教学改革的实效,在开课年级选择了不同专业的5个教学班,发放了《医学伦理学教学情况反馈》共260份,每次课后由学生填写自己的收获体会和建议要求,收回后由教师阅读提出反馈意见,并把学生的建议要求及时转化为课程改革的具体改进措施。参加教学情况反馈的学生有260人,每人12次(每章一次)共3210人次,每次又包括若干内容,较真实全面地反映了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

(5)为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请潍坊市人民医院眼科专家、医德标兵赵素贞教授登台讲授临床诊疗道德,她有理论、有事实、有分析的讲课,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6)组织了检验课程教学改革实际效益的大型成果汇报会,所有开课年级参加,有8名同学作了发言交流,并专门印发成果材料汇编,人手一册,扩大了影响。

3、认真组织专项研讨,教学研究成效显著

课程主讲教师围绕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认真进行专项研究,在《中国医学伦理学》、《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等杂志上发表了一批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学研究论文:

(1)、《医学伦理学教学内容体系新探》—《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 年第4期。

(2)、《注重引导医学生的自我定位,增强医学伦理学教学效果》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年第4期。

(3)、《深化医学伦理学教学要把握的关键问题》—《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年第6期。

(4)、《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年第1期。

(5)、《应注重医学生医德信念的培养—《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年第2期。

(6)、《辨析式教学法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年第2期

(7)、《关于医学伦理学教学的问卷调查及分析》—《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年第3期。

(8)、《教学情况反馈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的尝试》—《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年第6期。

(9)、《医学伦理学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年第6期。

(10)、《临床实践教学的医学伦理原则》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年第4期。

(11)《临床教学观念探讨》—《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年第5期。(12)、《医学伦理学复习指导要略》 —《自考 职教 成教》2000年第19期。部分论文受到了专家较高的评价,《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称:“……他们几位的名字近几年来几率较高地出现在《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上,成为全国医德界乃至于卫生界瞩目的作者群,他们的论文为我刊增色不少。”其中《深化医学伦理学教学应把握的关键问题》2002年9月获第十次潍坊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应注重对医学生医德信念的培养》2003年9月获第十一次潍坊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新世纪深化医德医风建设的思考》2002年获山东软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医学伦理学教学内容体系新探》2000年获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医学伦理学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获全国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教学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4、出版新一代《医学伦理学》教材,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1)在第一代、第二代教材的基础上,由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于2001年11月出版了体系更为严谨、内容更加规范、结构比较合理的第三代教材,《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2002年第1期称:“该书在继承总结二十多年来我国医学伦理学成果的基础上,有不少自己的创新。”“在新教程中充分反映课程改革的成果,充分体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取得的成效,并且融思想性、科学性、学术性、可接受性、可相信性、可实践性于一体,在教材中努力反映新(观念新、内容新、体系新)、深(研究深化带动教材完善,改革深化促使教材质量提高)、实(符合医学院校的实际,符合医学生实际,符合医学生医生品质培养实际)。”“在学术创新方面,最为明显的表现在文化发展与医德进步、经济与医德发展等问题上。”。(2)衡量教学内容先进性的标准确定为三条,一是新即新理论、新内容、新资料、新信息;二是深即内容要有深度、厚度,既强调丰富又重视前沿;三是实即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医学人才的需要,符合医学院校培养目标的要求,符合医学生医德品质培养的实际。

4、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更好地发挥医学伦理学在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方面的作用,始终是我们在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过程中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

(1)在开课年级组织了医德医风调查、医德论文撰写和医德名人名言事典征集活动,以延伸课堂教学,从收到的论文中筛选出5篇推荐到山东省第二次医学伦理学学术年会,被全部录用,并有两名学生作者应邀与会,会后他们在院报2001年6月7日第3版上又专门发表了有关体会文章,在学生当中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2)组织开课年级的部分学生到潍医附院、潍坊市人民医院进行床边教学并参加医德查房,大力开展医德案例教学。

(3)指导学生在《潍坊医学院大学生学报》上发表医学伦理方面的论文4篇。

5、充分发挥教学改革成果的辐射作用

(1)为检验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的成效,主讲教师到各地教学医院如潍坊市人民医院、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淄博市第一人民医院、益都中心医院、莱阳中心医院、胜利医院等为学生作医学伦理专题讲座10多场,巩固了后期教学效果,实习学生普遍反映医德理论学习、理解和掌握程度有了提高;医德理论指导医德实践能力有了提高;医德理论和医德实践转化为内在医德品质效益有了提高。如医学系的同学说:“在学习过程中,我确实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听课效果很好。”护理系的同学说:“通过听讲座,我进一步了解了这门课程的内容,以及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尤其是老师列举的那些生动的、令人深思的事例,更加深了我对医学伦理学的理解,提高了学习兴趣。我决心努力学好这门课程,不断提高自身的医德素质。”

(2)课程主讲教师及时把课程教学改革成果转化为当地医务界医学伦理教育和医德医风建设的实际效益,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齐鲁石化中心医院、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泰安中心医院、日照市人民医院、莱芜钢厂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9医院等医院为医护人员作医学伦理报告20余次,受到热烈欢迎,在山东省护理学会、山东省病理学会和省直医院政研会举办的研讨班上作学术报告3次,引起了较大反响。

6、加强教学管理,保证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为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加大了教学管理的力度。

(1)强调精心备课、精心试讲、精心讲授、精心组织所有教学活动。

(2)完善试讲、集体备课、听课、观摩教学、开公开课、教学评议制度,并由专人负责记录、检查、总结。

(3)对历年各专业医学伦理学考试试卷进行归档,建立了比较完 整的试题库,制定了考核评价制度。

(4)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使教学大纲实现由限制性转变为指导性、由单层面转变为多层面、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给任课教师留下了创造性教学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创新性学习余地,教学计划、教学课件、教案完备。

(5)购买了多种版本的教材、教学参考书几十种,为任课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

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试点课程实践,我院医学伦理学课程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是一门富有人文特色与精神的、与医学专业课教学密切结合的、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尤其是医德品质培养的,深受医学生欢迎和喜爱的、在全院有较高知名度的精品课程。由院教学行政主管部门、各部系分管教学领导、部分专职教师和院教学督导组及学生综合评定,医学伦理学教学效果优秀。

第三篇: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研究

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研究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问卷调查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结合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定位,从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标准、教师队伍建设诸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思路。结论表明: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标准,已经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建议进行相应改革。课程设置上应以健身性与技能性项目为主;教学组织形式上加大选修课所占比重,同时筹划成立单项体育俱乐部;在评价教学效果时,兼顾”显性指标”和”隐性指标”两个方面;此外,师资流动是优化教师队伍人员结构的可行性途径。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健康教育;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2)02-0225-03

Research on Dire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inChineseCollegesand Universities in21Century WANG Zheng-yi1, Chen Li-zhu2, JIN Zhong-qiang3

(1.Dept.of PE,TianjinUniversity,Tianjin300072,China;2.Dept.of PE,CentralUniversityof Nationalities,Beijing100081,China;3.TianjinInstituteofPhysical Education,Tianjin300381,China)Abstract:Bymethods of looking up literature, consulting specialists,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s, according to the orientation of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21 century, starting from the existing problems,such as the curriculum setup, the organization form of teaching, the standards for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er troop, the train of thought fo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21 century were put forward.It was indicated that at present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ctivities, teaching organizationforms and standards for teaching evaluation are not adapted to the demands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It was proposed that corresponding reform should be carried out.For the curriculum setup, priority should be given to the nature of body-building and skillfulness.For teaching organization forms the proportion of elective courses should be increased.At thesame time sports clubs of individual events should be planned and prepared.Forthe teaching result evaluation consideration should be given to both obvious norms and recessive norms.Moreover, the teacher flow is a feasible way to optimize the staff structure of the teacher troop.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eaching reform;health education;teaching system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新精神,“健康第一”口号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也标志着学校体育理论上的又一个进步。为了适应时下“素质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本文拟从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标准、教师队伍建设诸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相应的改革思路,以期为高校体育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为尽快构建我国高校“健康教育”教学体系提供参考。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校2000级大学生426人,其中男子229人,女子197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大量与高校体育教学相关的书籍、报刊和杂志,获取有力的论据资料。

1.2.2 专家咨询法 向体育界部分知名专家、教授咨询与高校体育相关的理论知识,探究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1.2.3 问卷调查法 对全体受试对象发放问卷426份,回收415份,有效问卷为402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7.42%和96.87%。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获取相关的图表资料。结果与讨论

2.1 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定位 在新世纪中,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必将引起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由此而出现将是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21世纪永恒的竞争准则。为适应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世界各国都对构建新的教育体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使人们开始重视体育在培养知识复合型、思想开放型和能力综合型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21世纪,学校体育将表现出社会化、终身化、生活化、多元化、个性化、市场化趋势,鉴于此,高校体育应根据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和历史使命来指导和规范高校体育各要素和各环节的改革,使之顺利地与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接轨,并纳入终身体育、生活体育的轨道。同时还应突出高校体育的特性,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即学习注重理性、文化性、娱乐性、生活性、实用性的特点,并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渴望,促使他们的技能的提高为其娱乐交往服务,使体育基本知识的掌握为学生追求体育文化的要求服务,使健身原理和方法的掌握为学生自主设计、自主锻炼、自主评价服务,使身体的形成为学生健康、学习、生活服务,使大学体育教育与学生实际需要贴近,使体育教育的目标具有个性,使学生不仅懂体育而且也喜欢体育。21世纪高校体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贯彻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思想,建立为增进学生现实与未来健康而教的“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把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的过去、现代和未来融为一体,并使教学重心向未来转移,如图1所示[1],高校体育从以增强体质为中心向健身为中心转移,从而实现健康教育与身体教育的有机结合。

因此,21世纪的高校体育应该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体能的要求,以及体育教学的功能出发,确立以“终身体育”“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体育课程整体改革为中心,课内外一体化为基础,多种教学模式并存的走向,这是面向21世纪高校体育改革的基本趋势,也是高校21世纪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2]。

2.2 健身性与技能性项目将成为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课程的主流 在近现代教育史上,对课程问题的研究一直是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提出来的,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学校体育目标的贯彻,还直接影响学校课程的设置与改革。课程主要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活动课程占主体地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一直沿用竞技运动教材体系,采用培养运动员的教学训练模式来给大学生上体育课,由于过分注重技术动作的规范,对完成动作的质量标准过高,被相当一部分同学视为“负担”,从而使他们对体育运动失去兴趣,这与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相“背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而定,高校学生运动基础水平普遍较低,再者体育课时少,因此应多选择同学们喜欢的、难度较低的、能够满足他们健身、娱乐需求的集体性项目作为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

本文对“活动课程设置”的问卷调查结果(图2)表明:

1)健身性项目(游戏、武术、健美操、舞蹈、形体培训等)的受欢迎程度明显高于竞技性和体能性项目(体操、田径等)。前者的“支持率”平均高达82.2%,而后者仅为10.4%和15.3%,分

析原因在于健身性项目难度小,易掌握,课堂气氛较活跃,健身、乐心的效果好,同时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2)技能性项目(网球、篮球、排球、足球)的受欢迎程度明显高于体能性项目(田径的长跑、投掷等),“支持率”平均值分别为68.3%和15.3%,原因在于体能性项目大多内容单调无趣,智力因素所占比重较小,同学们在中小学阶段早已对其“厌倦”了;3)技能性低的项目(游戏、太极拳、健美操、舞蹈、形体培训、散打、女子防身术)受欢迎的程度高于技能性高的项目(网球、篮球、排球、足球)。

而要提高学生对体能性项目的兴趣,则需要对其进行改造,既保持这些项目激烈竞争、团结协作的特点,使其成为一种增强学生“集体主义感”的有效手段,又要具有健身、娱乐的功能,例如,低网排球、软式排球、低栏篮球、三人篮球、小场足球、球类游戏、健身走等项目都是从教学实践中改造而来。因此,活动课程的设置应从学生的兴趣与实际需要出发,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达到生理、心理、社会三维的健康。

2.3 适当增加选修课比重与成立单项体育俱乐部是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方向所谓体育教学组织,是指为了有效的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教学活动的诸要素如何组合和表现。面向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应确立终身体育为指导,多种教学模式并存的走向,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主。21世纪随着我国高校真正实现完全学分制,将引起体育课程的重大变化,一是必修课减少,选修课加大,活动课增多;二是逐渐俱乐部化,本研究反映出这两大变化趋势。对“教学组织形式”的问卷调查结果(图3)表明:选修课的支持率(58.45%)明显高于必修课(12.33%),其余的为“必修或选修均可”,这是因为选修课能够较好地做到“区别对待”,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特长。

调查同时显示,有76.4%的同学“赞成”成立单项体育俱乐部,排在前五位的项目(表1)为足球(84.9%)、篮球(77.5%)、软式排球(72.3%)、健美操(68.2%)、台球(64%)。“俱乐部”型教学模式注重体育能力的提高和主动参与体育意识的培养,注重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注重现代体育与体育教育的关系,即强调体育教育要位树立现代体育观念(娱乐性、实用性、自我教育、健康性、身心双重性)服务,因此,“俱乐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自我锻炼的习惯,较好的解决主动体育与被动体育的关系问题,是未来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向和趋势,也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最有效途径,它必将成为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方向。

表1 不同单项健身俱乐部“赞成率”统计结果(前五位)项目 足球 篮球 软式排球 健美操 台球

赞成率/% 84.9 77.5 72.3 68.2 64

次序 1 2 3 4 5 2.4 “隐性指标”将成为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没有评价便没有教育”,教学评价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现代教育评价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对评价对象进行整体的、全方位的、动态的评价,而不仅仅是对某一方面、只对结果的评价。而现实中,我国大多数高校受传统教学思想模式的影响严重,只注重在校期间的学生运动技术掌握和完成达标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本研究通过对“教学评价标准”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57.6%的同学认为现有的评价体系“不合理”,因为以往在教学中我们过分强调“显性指标”(高度、远度、时间等),而很少关注“隐性指标”(意识、兴趣、态度等),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工作仅仅达到了“增强体质”的目的,而未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健身”效果在未来的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显性指标与隐性指标两部分(如图4所示)。现有评价体系之所以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显性指标”容易定量化,而“隐性指标”定性的成分较大。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未来的21世纪我们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实现对“隐性指标”的评价。此外,在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中,必须摆脱传统的绝对标准评价模式,应重视学生努力的程度、进步的幅度、提高的难度等因素。

2.5 师资流动是21世纪优化教师队伍人员结构的可行性途径 体育师资是保证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师资本身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正如邓小平所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而目前的研究表明,中青年教师在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中所占比重较低,仅为19.5%,同时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人员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长期计划体制形成的封闭、僵化的师资管理体制和教师队伍建设造成的。21世纪是资源“网略化”、“一体化”时代,师资流动将成为高校人才流动的一部分,它将冲破体育教师单位所有的旧框框,打破铁饭碗,确立在流动中优化队伍,广罗人才的观念。具体表现为:1)转变传统的单一的师资结构模式,建立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动态结构模式。2)以教授、副教授、讲师为主体组成的固定编制队伍,是完成体育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主力;处于流动状态的助教和部分讲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补充。同时,还应充分发挥离退休学科骨干返聘人员等编外流动人员的作用或向社会聘请兼职教师。3)体育部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关键岗位,均应通过竞争择优上岗,使聘任制名副其实;对于在岗的体育教师实行评聘制,规定一年的试用期,合同期满后实行双向选择,做出去留的决定,改变目前存在的“一次分配定终身”的做法[4]。结论

3.1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标准、及教师队伍人员结构 已经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建议进行相应改革。课程设置上应以健身性项目和技能性项目为主;教学组织形式上加大选修课所占比重,同时筹划成立单项体育俱乐部;在评价教学效果时,兼顾“显性指标”和“隐性指标”两个方面;此外,促进师资流动是优化教师队伍人员结构的可行性途径。

3.2 在以“健康第一”为口号的素质教育下,高校体育教学任务正面临着由“体质教育”向“健康教育”的转变 要顺利地尽快完成这个转变,体育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为大学生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帮助他们掌握尽可能多自己喜欢的健身方法,使其建立“终身体育”意识。参考文献: [1]贡娟,李晓红.试论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J].体育科学,2000,(3):22-24.[2]曲宗湖,刘绍增,邢文华.新中国学校体育50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9.[3]邹继豪,季克异,林志超等.面向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8.[4]林志超,季克异.面向21世纪高校体育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5]朱永新,徐亚东.中国教育家展望21世纪[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1.[6]韩春利,孙晋海,曹莉.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J].体育科学,2001,(4):27-30.[7]冯岩,陈凤英,金连坤等.21世纪大学生体育与素质教育的探索性研究[J].体育科学,2000,(4):31-33.[8]刘永东,吕艺林,刘江南等.身体素质“隐性课程”的研究与应用[J].体育科学,1999,(1):22-25.

第四篇:成果影响证明材料

《促使学生及时有效订正作业研究》

成果影响证明材料

本课题自开展研究工作一年来,课题组全体成员齐心协力,通过调查问卷、行动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对课题进行研究,并不断对研究成果进行实践验证,期间多次开展作业评比竞赛、召开分析会议等形式,使本次小课题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主要表现在:

学生方面:

(1)学生的作业准确率得到提高。

(2)学生的思维水平、辨析能力得到提高。

(3)学生的自觉纠错能力增强。

(4)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显著的变化,变被动为主动。

最终把学生从重复机械的作业堆中解放出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方面:

通过记录、反思、归纳、整理错题,把错题“变废为宝”,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督促学生防范于未然。

夏津县东李镇明德小学

2013年7月

第五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成果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成果

国际语言学院

王妍

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际交流与合作都需要把英语这门必修课的重点集中在如何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和交流能力这方面。而从教学目标与要求上来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遵循语言教学和语言习得的客观规律为前提,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为了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具备较强的英语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有效地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未来工作需求。一. 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现状及不足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一般围绕着三T教学原则展开的,这三T分别是Text-based(课堂教学以课本为中心)、Teacher-based(课堂活动以教师为主体)、Test-based(教学质量的评估以四、六级考试作为参考的主要依据)。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各方面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为应试而教”倾向的影响。长期以来, 传统的应试教育, 一直困扰着教育的改革, 大学英语教学仍然是以考试考级为最终“指挥棒”, 教学的过程仍然是———上课老师讲, 下课学生背,平时做习题, 目的是考级。这样, 表面上看, 老师们的任务完成了, 学生们短期愿望也达成了, 但是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忽视了学生需逐步具备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交流的能力和在职业范围内运用这门语言的能力, 难以满足时代对既有技术又有能力的复合性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对于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 应试教育从根本上束缚了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教学效果都受到了影响,最终将会被淘汰。

根据该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结论,再结合实践教学研究总结,关于今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特提出以下三点建设性优改革方案: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那么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学活动的保证。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并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换句话说就是要求教师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知识传播者、知识权威、课堂主宰者向协调者(coordinator)、组织者(organizer)、资讯者(counselor)、评判员(judge)、参与者(participant)过渡。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查找出自身存在的不适应角色转换要求的因素, 加强自身学习, 拾遗补阙,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勇往直前地迎接新的挑战。教师不仅仅要在思想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更新,在知识结构上也不能落后于时代。现在属于信息时代, 科学技术和知识已是日新月异, 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多学习, 更新知识结构, 以适应信息时代地步伐。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学生在校理论学习时间逐步缩短, 在这种情况下要完成教学目标, 公共英语教师还需要拓宽知识结构, 努力了解并具备教学对象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 积极向“双师型”教师靠拢。

2.构建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整个教学改革的重点。高职英语教学内容包括传授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发展语言交际能力等,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最终把学生的创造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a.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完成这一教学内容并达到这个目标

以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对听说读写采用分别授课的形式,为了适应当前高校扩招的形势,更要实现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可将课程分别设置为读写和视听说两种课型,授课班级按照课型特征编成大班和小班。

b.教学内容应把职业英语教学与基础英语教学区别开来

所谓“职业英语”, 即一种与日常英语相对的概念, 在英语中也叫“workplace English”,其是适用于正式工作场合使用的英语, 与GRE、托福、大学英语四六级等传统英语考试是不同的, 职业英语考试专为那些工作中需要使用英语的人士设计, 它更注重语言的应用性, 注重听、说、读、写、译的均衡发展, 更加强调一个人在现代工作环境的综合语言能力。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能力, 是综合素质和兴趣的长期积累过程。大学生具备扎实的外语基础后, 再进行职业英语培训, 解决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 学生在具备一定英语基础后,要切实加强职业英语培训, 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更是如此。“拥有职业英语证书的应聘者, 将会受到优先考虑。企业和应聘者个人将会为此节省很多成本”。这样, 不仅能够有利于达到高职英语学习的目标, 还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就业并适应社会的需求。但他同时也提到, 如果单纯追求职业英语, 而不去关注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那么则会造成“空中楼阁”。因而, 职业英语理应成为高职英语教学内容中必不可少一部分。

c.采用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教材

应采用经国内外教学理论的研究,根据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环境与特点,确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符合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发展趋势的教材。比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视野高职英语》等。高职高专英语教材的选用不能以《大学英语》、《核心英语》或其他向普通本科或专科教学内容靠拢的一般英语教材。其缺少了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和与岗位响联系的实用性, 不能体现高职英语的特色, 不能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其教材的选择要贯彻针对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思路, 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为首要目标, 所选用的教材要突出交际性、实用性和知识性。d.采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在英语教学中,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结合进一步打破了英语教学的时空限制,充分体现了资源共享。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 呈现在显示屏上的课件不仅将学生带人了绚丽的彩色世界, 而且图文声像并茂, 直观动态, 富有表现力, 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 学习形式灵活多样, 教学活动中, 学生全部感官参加学习, 而不是单用听、视、触、动中的一种或几种感官, 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 课件中形象的动画、适当的交互, 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活动也事半功倍。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为每一节课板书和讲解占去了许多宝贵的课堂时间,授课信息量受到限制,且只能靠教师的口头描述和学生的凭空想象去理解。如今教师可利用电子教材,网络教材,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实现非线性教学,共享优秀的教学成果,这大大扩展了单位时间的授课信息量,也丰富了教学的内容。

互联网能搞提供真实交流的情境,为教师个别辅导,实施因材施教拓宽了途径。例如, 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研究性学习任务, 让学生在课后利用互联网和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提出问题, 针对问题自己去收集、分析和选择信息资料, 并应用所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从而进一步地获得新的知识。这一过程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老师还可以设立自己的email或创建自己的博客, 来与学生进行即时的交流, 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包括进行心理咨询。3.实行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评估体系

应改变现行的以四六级作为唯一评价英语水平方式这种模式,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估方式。所谓形成性评估是指包括话题讨论的参与程度,作业提交情况,学习过程笔记,学生自评与互评等。而终结性评价是指采用课程考试的方式,内容可参照雅思考试,分为笔试和口试两部分。笔试包括:长篇对话听力理解、快速阅读、阅读理解和两篇作文(一篇议论文和一篇应用文);而口试则单独进行,内容包括:朗读——以考察语音语调,短文复述——考察第二外语的理解能力,观点表达和对话——以考察实用能力。结合这两种评估方式来评定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既可以体现教与学的整体进程特色,又能突出学生的个体能力,从而较为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实际与实用英语水平,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发展与改革。

下载影响我国教学改革的重要心理学成果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影响我国教学改革的重要心理学成果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农村恩格尔系数影响因素的研究

    我国农村恩格尔系数影响因素的研究写作要求:内容摘要: 恩格尔系数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研究农村恩格尔系数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农村的真实现......

    《家校衔接教育研究》成果影响证明材料

    《家校衔接教育研究》成果影响证明材料 1、普及了家庭教育常识 通过学校举行的培训和请巡讲团到我校演讲,家长普遍提高了家庭教育作用的认识,对学校举办此类活动持支持的态度,......

    教学改革研究工作总结

    计算物理与MATLAB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总结 李晓莉(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物理学是运用许多基础数学理论(如偏微分方程理论、线性代数、非线性规划等)和先进的计算技术(如性能优良......

    “数字电路”教学改革研究

    “数字电路”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根据笔者在数字电路的教学实践,提出一系列的适合本科生学习“数字电路”课程理论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培......

    线性代数教学改革研究

    线性代数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 本文以大学线性代数课程的特点为切入点,结合本校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通过精选的教学内容和优化的课程体系,提出了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

    课堂教学改革初步成果汇报材料

    课堂教学改革初步成果汇报材料 启动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我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思想上高度重视,理念上切实转变,行动上深入研究,作风上求真务实。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

    我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及其影响研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我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及其影响研究 1绪论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重要支撑。我国资源税开征于198......

    跨国公司垄断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跨国公司垄断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Xxx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技术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影响要素,也成为企业参与世界市场竞争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