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通俗音乐中的语言艺术”的研究性学习启示
‚通俗音乐中的语言艺术‛的研究性学习启示
湖南省湘潭市湘钢一中
许晖
摘要:研究性的音乐学习是当前探究音乐教学的一个新课题,笔者在‚通俗音乐中的语言艺术‛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怎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了解相关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一些尝试,并由此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对增加学生的音乐意识、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起着促进作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通俗音乐
语言艺术
上学期,笔者和高一178班的同学们共同开展了为期五个月的音乐研究性学习,探讨的课题是由学生自己选定的,题目是‚通俗音乐中的语言艺术‛。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本次学习获得圆满成功,师生双方受益非浅。下面就此次研究性学习谈几点心得体会。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中学音乐教育面对的是十几岁的青少年,这一时期正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性格形成,发展创造力、想象力的黄金时期。如何在教学中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提高审美能力,启迪、爱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个性得到发展,完成素质教育赋予音乐教学的任务,这是摆在我们每个音乐教师面前急需探讨和有待解决的新课题。音乐课中的研究性学习便是当今音乐教学中值得提倡的一种最新学习方法。音乐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所要研究的音乐素材(可以是音乐作品也可以是一种艺术形式)为研究专题,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创新、体验成功、拓展知识、激发思维、增长才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生学习方法和教师教学方法。当我在高一178班提出进行音乐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设想时,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热情和好奇。
一、兴趣是课题产生的源泉
在百花齐放的音乐世界中,各种音乐艺术精彩纷呈,有高雅的古典音乐,有深沉的严肃音乐,还有富于现代气息的通俗音乐(或者叫流行音乐)。‚通俗音乐使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一种作为年轻人特权的艺术形式。这不是因为年轻人在经济上的独立,而是由于流行音乐富有青春活力,展示了人们如何生活。‛(注①)。现在的高中生正处在十五、六岁花季年龄,他们思想活跃,活泼好动,正是因为通俗音乐展示生活,、激情的独特形式,、使人们尤其是活泼、好动的青年学生产生共鸣,无比美妙让人心旷神怡的音乐,那富于动感,超时代的旋律,无不激荡着他们的心,使他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由一个适宜的经验环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因而我们在研究学习之前根据教学需要,通过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对他们的心理、行为、情感发生影响,从而形成主动参与的行为,以最佳情绪有目的、有意识地感受美,为学生进行研究学习创设和谐的气氛。我根据学生偏爱通俗音乐这一心理特点,在音乐教学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优秀健康的通俗音乐渗透在教学中,如在学习中国民歌一课,除让学生欣赏一些经典民歌外,我还结合腾格尔的充满浓厚草原气息的通俗歌曲《天堂》和具有西藏民歌风格的《青藏高原》给学生讲解了各少数民族民歌特点以及通俗音乐中大量渗透了民族歌曲特色。在课堂上我有意识选择一些旋律优美,歌词内容健康的曲目进行教唱,如《红旗飘飘》、《中国人》、《中华民谣》等。通过欣赏一些VCD、观看表演和录像,多媒体辅助教学,班级小型音乐会,同时充分利用校园之声,播放和教唱一些好的通俗作品,如《东方之珠》英文歌曲《昨日重现》等有意识有目的激发学生研究音乐的欲望,从而使他们达到去体验和感受的目的。在一次小型的班级卡拉ok演唱会中,一首由一个叫高晓松的清华大学学生创作的《同桌的你》中的几句质朴、真挚的歌词‚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最爱哭的你。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在同学们反复演唱后,那校园生活的写实和那美好的记忆,引起学生们的强烈共鸣,同时,我及时抓住时期要求学生对歌词的写作进行讨论,并且对歌词再度创作。课堂上顿时气氛热烈,同学们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些学生还写出更生动更富有情趣的歌词,充分发挥和展示了他们的文学水平。在同学们创作歌词的过程中,提出‚通俗歌曲中的语言艺术‛的课题研究,我非常高兴地接受了给他们担任指导老师的邀请。音乐体验是通过人的实践性的音乐活动,使人和音乐产生生理、心理相互作用,而产生了内在的音乐感受。就这群学生而言,当他们对某事物有了兴趣,并且决定对感兴趣的内容去学习和研究时,作为老师应该及时引导,尽可能鼓励他大胆去做,去想,去探索,老师应该放下架子做他们的支持者和合作伙伴,激活同学们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正是因为在学习前期,我通过一系列的音乐教学活动,让学生们接触了大量好的通俗作品,尤其象《同桌的你》《弯弯的月亮》中一些充满质朴、生动语言的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的心理、行为、情感发生影响,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从你一言我一语中得到启发,并且不断思考产生的新问题,从而确定研究主题和方向,形成主动参与的行为。
二、课题研究的操作
1、群体学习与合作精神的培养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确定课题后,我首先鼓励所有学生踊跃参与,然后分组活动,分工到人,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一系列的途径查找资料,如上网、去图书馆、书店等获取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解答。同时经常进行群体学习,共同探讨、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增强合作意识。在研究同一个问题时,允许同学们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去获得不同答案,如在为了了解通俗音乐的起源,有的同学去图书馆翻阅资料得出:‚通俗音乐是由美国新奥尔良黑人的爵士音乐发展而来的,通俗音乐的大部分历史就是爵士音乐的历史。‛而另一组的同学却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跟我学唱歌——通俗唱法卷》(徐竞存编)一书中查到‚早期通俗音乐的创作和演出多是商业性的,在城镇中进行,如在公元前的古罗马、古埃及一带,以音乐为生的行吟歌手们就在兴起的城市集镇间流动,遍及剧场和街市的击歌现象便是早期的通俗音乐。‛我没有肯定或者否定哪一组同学得出的结论,而是让大家坐下来集体讨论,共同学习,我告诉他们许多音乐范畴的内容是在人们在探讨的过程中不断加以修正、补充、整和才得以完善的。而研究不同问题,鼓励学生综合个人和集体的智慧,大胆提出不同看法与观点,只要是同学们通过亲身体验和亲身感受,在研究的学习中经验积累、知识获取、技能形成、人格养成等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群体意识及合作精神得到培养。
2、体验与创作
研究学习的过程不是单线条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在学生开始研究课题时,首先提出的是最基础的问题,如‚何谓通俗音乐?‛,紧接着一个一个小问题开始吸引同学不断去探究,在放手发动同学们去查找资料的同时,教师应给他们提供相应的资料,并指导他们通过网络、光盘以及词典等寻找答案。这样,通过努力,学生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而且感悟到学习中的乐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在我给学生提供的一些资料学习后,一个学生在笔记中写到:‚当那些我原以为只属于下里巴人的通俗音乐,其实还包含那么丰富的内涵。它综合了多种音乐门类,使人们能够轻松地‘各取所需’。通俗音乐往往体现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经历、体验和感情波动,而且这种体现往往又能轻易地被人理解,这就使得多数人都能通过通俗音乐找到自己真实生活的影子,这也许才是通俗音乐中‘通俗’二字的真正内涵‛。还有一个学生交来的调查结果对通俗音乐中语言特征是这样叙述的:‚通俗歌曲中的语言,以质朴为本。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许多歌曲直接反映社会生活中不同层面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多以平白如话、直抒情怀的方式出现,一般不过多地修饰雕琢。‛学生得出研究结果后并不意味着研究的结束,而是意味新的问题出现,新的研究又已经开始,从而始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学习中体验音乐艺术内涵。在同学们了解到通俗音乐的起源与发展后,同学们又提出对通俗语言特征的研究,尤其对于一些不同风格的优秀歌曲的歌词颇感兴趣,如《弯弯的月亮》中‚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旁边有一条弯弯小船,弯弯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娇……‛以及《涛声依旧》中‚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和前段时间流行的《东北人活雷锋》中唱到的‚老张开车去东北,撞了。肇事司机耍流氓,跑了。遇见一个东北人,送到医院缝五针,好了……‛。对于三首风格完全不同的歌曲,通过反复赏析体验后,学生得出的结论:前两首歌曲的歌词充满诗情画意,意蕴较深,而后一首歌词基本属于大白话,大实话。但三首歌词的写作都比较生活化,口语化,且易学易记。前两首歌词虽有诗化的意境,但仍然十分通俗易懂,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而《东北人活雷锋》如没有音乐的帮衬,简直就是在说话了,但语言朴实无华。这也许是通俗歌曲深受广大青年学生喜欢的原因之一。我继而启发学生:‚那么你们对这些通俗歌曲从语言的角度分析,在演唱风格上有那些不同的类型。‛这样,又引导学生不断去思索、分析,查找收集一些不同风格的通俗歌曲进行听赏比较,得出结论:‚通俗歌曲按演唱风格分为通常型风格,如《好大一棵树》;有摇滚型风格的,如《回到拉萨》;还有民歌型风格的,如《我热恋的故乡》;现代民谣型,如《同桌的你》;更有戏曲、曲艺型的风格的通俗歌曲,如《门前情思大碗茶》……从歌词的内容上还可分为:歌颂型,抒情型,生活写真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了解那些作品有价值,值得学唱,那些作品格调庸俗,且毫无价值可言。在了解了一些通俗歌曲歌词的语言特点后,我鼓励同学们大胆试着创作歌词,一个新学期下来,同学们还真的创作一些比较好的作品,有写实的,抒情的等等。这里摘抄两位同学们创作的歌词,如一个同学写的《小雨加雪》:‚广播里说明天有小雨加雪/赶路的人一定要穿暖一些/异乡的天气总是变幻莫测/时常会带给你冷漠的感觉。广播里说明天有小雨加雪/……伤心的泪水全部省略‛还有个学生的《校园男孩》也写得很有趣味:‚热烘烘的文科教室吵吵又闹闹/大家都嫌书包太小装不下太多烦恼/总以为自己站得比谁都要高/仿佛所有的真理只有自己最知道。……‛看到同学们的研究成果以及歌词新作,我体验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欣喜之余想起如果按过去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但难以接受,更谈不上去感受,去挖掘了,而当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学生对事物对知识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升。
3、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转换。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一言堂‛注入式的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并且千方百计寻找教师心目中的正确答案,以求得老师的肯定和赞赏,其教学结果往往是在求‚大统一‛的活动中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本得不到实现。而在研究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研究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随时充当学生的‚后勤部长‛,在研究的过程中更要侧重于与学生进行相互间的情感交流,注意对每一个学生的鼓励,为学生提供所需的研究资料,并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验证各种假设,体验作品的美感。例如在欣赏朱哲琴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时,学生欣赏歌曲之前,我把曲谱歌词发到学生手上,让学生也跟着哼唱一下,学生不但能感受到那荡气回肠的旋律,还能体味歌词中描绘的幽幽情境后面隐藏的悲伤的故事。对于学生的研究,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它难以在短时间内大见成效,不可能象其它学科课程那样通过考试进行检验。尤其在一个问题没得到验证之前,应多关心和启发帮助他们去获得结果,即使有些问题真的难以找到确定的答案,也要允许多种答案的存在,如对作品《涛声依旧》的分析,有的同学说这一首对友人的感伤的怀旧曲,有的同学则认为它是一首对恋人的一种思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演奏、演唱或欣赏者,由于兴趣、经历、知识、阅历等等的不同,对音乐也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只要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学习的基本方向,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展开联想、想象,才能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开拓精神。
4、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最后一环,它决定着学生研究的方向和价值,是研究的‚结果‛。因而如何评价意义重大。评价的好坏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首先,我认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重视形式上的评价,轻总结性的评价,重视对研究过程中学生研究学习行为的积极性的评价,轻视在研究结束后进行过多的说教和评价,以不断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活动。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合作性要进行积极评价,重视评价的多面性,否定评价的单一性。在开放式讨论评价中,学生的知识和审美情操得到升华。其次,还应重视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轻视解决问题的结果,在研究过程中学习的行为出现偏差,老师应当有正确的指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也许是最直接的,所以不要随意否定,应指导学生如何去做才对。如在我们对比研究通俗歌曲与艺术歌曲中语言艺术时,我让学生找来一首聂耳的《铁蹄下的歌女》和一首《何日君再来》欣赏,同是三十年代的歌曲,听赏完学生普遍不喜欢听《铁》而多数学生却喜欢听《何》,我没有批评他们,因为我知道当今的学生无法体会到在三十年代旧中国在日寇践踏下舞女的悲惨命运,相反因为《何》的旋律充满浪漫抒情色调,一些学生还比较熟悉,这样学生反而容易接受,我让同学们对两首歌曲的歌词进行分析比较,然后再欣赏。通过分析歌词,他们了解到旧中国的歌女是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弱者‛,她们终日过着‚到处哀歌‛、‚永远漂流‛的悲惨生活,聂耳的这首作品是对当时的歌女们生活的最好的写照。这样再让学生去感受作品,学生听出铁蹄下歌女的辛酸和无奈,有个感情丰富的女孩竟听得落泪了。同时学生讨论了三十年代的战乱期间的旧上海流行的《何日君再来》,为何在当时会叫做靡靡之音。国难当头,这些歌厅中的歌女们每天却过着歌舞升平的日子,歌声削弱当时一些国人的意志,她们的个性和聂耳笔下的歌女们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研究性学习给我们的启示
1、在研究过程中了解到音乐的相关文化
《课标》中阐述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她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的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觉。它虽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而在更多的情况下,蕴藏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之中。在学生共同研究课题的过程中,不仅在欣赏音乐的态度、习惯、审美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有效提高,还能不自觉的获取许多音乐知识。如学生在了解到通俗音乐起源,学生也了解到了爵士乐,同时联系到在文学中提到的我国最早的通俗音乐是否就是宋朝词人柳永的一些诗词歌赋—‚凡有井水处,皆有柳郎词‛的说法。在赏析通俗作品《阿姐鼓》时,学生不但了解了歌曲具有藏族传统民歌粗犷苍凉的音调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还了解到西藏宗教音乐的肃穆,神秘的旋律和西藏古老残酷的风俗。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本国和世界各国一些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了一些了解,对各类艺术形式的特点也有所认识和区别。
2、研究性学习体现师生互动和创新意识
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感受颇深的不仅体现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还体现师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的互动的民主性。和谐的师生关系,更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独立人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以往的音乐学习中,教师总是作为讲授、演示的一方,而学生则成为被动接受、模仿的一方,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双方始终是保持平等民主的关系,师生双方的活动都统一在共同体验探索音乐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科学知识的唯一的传授者,学生也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到多种学习方法,学到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研究学习的全过程中,创新意识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中,音乐本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的学习本不是单纯为解决音乐知识和技能而存在的,它建构在音乐艺术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注重学生在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懂得了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通过自主性的学习,无疑使学生也大大增强了自信心,促使他们减少对教师的依赖。作为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要侧重与学生进行相互间的情感交流,注意对每个学生的鼓励,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大胆创新,培养他们终身喜爱音乐。
3、注重学习过程,培养学习方法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中,我们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及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校课程资源得到更广泛的开发和利用。过去,学生学习除了课本还是课本,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禁锢学生的思想,因此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不但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学会了多种学习方法,开发了一系列的社会资源,社区资源,这里涉及到了人文科学,民族传统文化等等。我们只有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理念,运用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努力体现基础音乐教育的作用和价值,调动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愉快活泼地学习音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资料;
1、《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2、《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研究性学习》钱建良编
3、《跟我学—通俗唱法卷》(徐竞存编)湖南文艺出版社。注①:选自《剑桥音乐指南》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版权所有,不经授权,不许转载
第二篇: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论文-交际中的语言艺术
课题名称:交际中的语言艺术 问题的提出: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由此可见在交际活动中,语言始终起着重大作用,而交际语言则体现在交际的整个活动中。那么在人际交往中如何运用语言艺术呢? 提出设想:
通过与别人的沟通交流,在实践中运用交际语言艺术,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研究性学习目的。提出最终方案:
通过观看视频材料,以及查阅资料来学习有关的交际语言艺术。设法与性格孤僻的同学小宇交往。准备工作一:
许爱华、肖品、孙红亮、董中源等:收集一些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掌握与别人沟通的一些技巧。
准备工作二:
周 晨、孟诗韵、张文逸、王慧云等:设法了解小宇同学的相关资料,包括小宇的家庭,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平常的交往对象等。发现问题:
小宇对我们的来访有抵制情绪。改进:
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设法让小宇理解并接受我们的善意。寻找恰当的话题作为切入口与其沟通,尽力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结论:
选择恰当的话题是交际活动的关键
1、从选择身边的小事开始,即使是一个小问题,只要和我们身边的个人生活有关,就都可以成为别人感兴趣的话题。
2、平时聊天时要选择一些轻松活跃的话题,要是谈一些深奥高雅或是故能玄虚的话题,别人如果对此一无所知,肯定会缺少必要的回应,即使勉强听下去,也会觉得索然无味。
3、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不同的人所关心的话题也有所不同。像男生就比较喜欢体育、国家大事、科学知识,能女生多喜欢美容、健康等话题„„。其实只要细心观察,可以发现每一类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话题。
4、切忌逞口舌之快,唯我独尊。一时的口舌之快很可能会误了你的大事,在交谈时不要老围着自己的喜好转,开口闭口我怎么样怎么样,这样会让人觉的你很高傲。收获:
与人交际说话的一些注意点
1、说话要认清自己的身份,任何人在任何场合说话都有自己的特定身份,也就是自己当时的“角色地位”,比如在自己家庭里,对父母,我们是子女,对兄长我们是兄弟,如果对弟弟、妹妹说话的语气对老人或者长辈说话就不合适了。
2、说话要尽量客观,这里说的客观就是尊重事实,事实怎么样就怎们样,应该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实,有些人喜欢主观臆测,信口开河,这样往往会把事情办坏。
3、说话要有善意。尽量让对方了解自己的善意,尽快消除彼此的隔阂。
通过这次讨论学习,我们提高了语言的表达能力,有效地实现与他人的沟通。同时也能积极地改善同学之间的关系。
第三篇:音乐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
音乐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
音乐课 研究性学习是开展教育改革以来最具有革命性的教育改革,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甚至有利于学生终生发展,以回应素质教育的时代呼唤。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开展初中音乐研究性学习;如何有效地解决研究性学习中的问题,是很值得探究的。
一、改变学习方式,培养音乐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初中音乐研究性学习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它不同于研究型课程,较为开放,较为自由。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第一、激发好奇心培养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采用“启发式”,激发兴趣;设置疑问,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打开学生思路、激发好奇心,培养音乐研究性学习的兴趣。音乐学科的研究性问题常常可以从多方面来发掘。
(1)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启发、置疑、音乐名人佚事的介绍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同学们最喜欢什么音乐?谁是你最崇拜的音乐家或歌星?你为什么喜欢流行音乐?等等。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延伸,学生们往往会提出课本上没有的、更多更广的音乐话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对音乐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兴趣。
(2)从学生年龄特点、个人兴趣爱好出发引出课题。如:校园民谣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影视主题音乐与生活、交响曲等等。
(3)从音乐学科本身的知识性来探究问题。如:音乐的调性、曲式与体裁,音乐的隐性标题等等,鼓励学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4)从学科综合功能出发研讨问题。如音乐作品的内涵情感、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音乐与生活、音乐、文学和历史、音乐的历史、发展与未来、民歌与本土音乐等等。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积极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表现自我的特质,是十分有利于学生乃至长大成人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所创新和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质。只要是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可以作为研究的课题。研究课题应由学生合作自主地置疑、设计、调查、探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导师、朋友和伙伴。在音乐研究性学习活动初期,教师对活动的目的、内容、意义要阐述明确,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如何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如何制定研究性学习方案、如何探究和实施研究性学习方案、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总结。在音乐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解决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但不要左右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让他们觉得你是他们心目中最信赖的朋友和伙伴。
二、改变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进行音乐研究性学习
音乐研究性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探究型合作学习。它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音乐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信息的获取与交流将是信息时代公民的生命,与他人的友好合作是信息时代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研究学习中应提倡同学间的讨论与交流、互相提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和探究中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们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能使学生明白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每个学生必须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小组成员之间是“沉浮与共”的关系。学生在自主的讨论和制定研究性学习方案、自觉的探究和实施研究性学习方案、自主的、自觉的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助精神的氛围中,自然而然的形成探索生命奥秘的小集体。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目的是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要把自己视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程中的研究性学习
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一、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美育即培养人的审美观点、感受能力、欣赏能力、美的爱好和创造能力的教育。自西汉始,便有周公“制礼作乐”之说。春秋末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古代教育体系,以“礼、乐、书、数、射、御”等六艺教授弟子。曾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早在1917年就提出了“美育救国”。
我国音乐教育经历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和研究,在教学理念上已形成了一个基本统一的指导思想:音乐教育应以审美教育为核心。而美育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在审美、娱乐和精神享受中完成,即常说的“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在寓教于乐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志趣、文明的行为,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气质。“音乐法于心,故能动于心”是以曲动人,以情感人,它通过美的音响、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却引起听者的共鸣,美化心灵,其感染力的巨大,是其它学科所不能及的。由于音乐能启动人的情感闸门,掀起感情的波澜,所以音乐最能丰富人的感情,培养人的爱心,树立人的正义感,这正是美育范畴的任务。
二、音乐教育的智育功能
智育是启迪发展智力的教育。智力包括想像、创造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通常称智力好的人为“聪明人”。聪明原指耳聪目明,而耳聪目明是发展智力的前提和基础。音乐是听觉和时间艺术,对于发展听觉能力,提高听觉选择性与敏感性和敏锐的视觉能力是得天独厚的。视唱练耳是音乐教学基础课,练耳时不但要能听辨旋律音程和各种和弦,而且还能听辨调性、音色、力度、节奏的各种变化,这便训练了敏锐的听觉;视唱视奏对视觉的要求很高,但就视唱而言,既看歌词,又看歌谱,还要看谱表中的各种记号,这就需一目数行,反应迅速敏捷;音乐欣赏能使人加强记忆,发挥想象,启发思维;音乐曲调的变化能锻炼人的感知能力等等。可见音乐教育对培养耳聪目明的人才是何等重要。
科学实践证明,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具有语言、计算、阅读、思维等功能,称之为“语言脑”。右半球则管情绪、情感、审美、音乐等项目,称之为“音乐脑”。可人们片面追求升学率,搞应试教育,左脑用得较多,右脑相对用得少,两者发展不平衡。大量事实证明,学习音乐是开发右脑的重要图径,且能充分调动大脑功能,开发人的智力。由于音乐旋律的起伏波动能引人遐想,能活跃人的大脑思维,调动人的想象力,激发人的创造力。像古今中外许多智力超常的伟人志士都与音乐有不解之缘。古有中国的孔老夫子、曹操、孔明、李世民及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能演奏古琴,有的还是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现有着名的科学家李四光、钱学森等都在音乐上有所建树。最典型的科学巨人爱因斯坦,他能高水平的演奏小提琴和钢琴,他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来的。”
三、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德育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两个方面。自古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都很重视音乐的德育功能,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德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上,一些中外名曲的歌词、曲调、节奏、情感表达、文学特色等,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及朗读能力,是学生获得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拓展艺术知识面。赋予爱国主义教育于音乐教学中。利用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和爱国情感。二是形式上,通过合唱、合奏,培养学生齐心协力、相互合作和强烈的集体精神,而这种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的情趣、团结的集体观念,恰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须的精神凝聚力。事实上,只要我们充分挖掘各种优秀歌(乐)曲的德育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转化为学生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那么德育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音乐课教师,要全面完成音乐教学任务,不能不重视音乐欣赏这一关键环节。我们认为: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基本技巧,而且要在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上多下功夫。
一、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因人而异
音乐欣赏需要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文化素养。文化素质高的人更容易理解音乐中表达的内涵。比如,对天文感兴趣的人,就比较容易理解《行星组曲》;对唐诗有研究的人,就容易理解《大地之歌》;熟悉外国文学的人,对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更容易接受。但对于一般人来说,要理解音乐内涵就必须加强对音乐表现手法的理解,掌握音乐欣赏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还要注重音乐内容的选择。因此,教师要选择一些歌词比较直观、内容容易理解的歌曲。比如《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歌词语言优美、朴实无华、感情真挚,由衷地表达了对祖国的赞颂和爱恋之情。欣赏这一类作品,一般不需要作过多的探究,也不需要借助更多的资料。所以说,在音乐欣赏教学时要因人而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视听结合鲜艳色彩、生动图像,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文字、图象、动画相互结合而富于变化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去。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音乐离不开听,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并形成一定的意境。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专心地听,只会注重音乐艺术本身的个性。教师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多元化地帮助学生消化、吸收音乐,学生就会注重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开阔音乐视野、理解多元文化。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就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因此,采用视听等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三、帮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有深有浅,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音乐形象本身不同于视觉形象或文学形象。因此,音乐教师在给学生讲授音乐欣赏时,一定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各种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因为丰富的联想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着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的增强、思维的活跃,会大大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例如:听一曲《黄河船夫曲》,学生被其粗犷、雄浑的气质所感染,会联想到中华民族勤劳、坚强、不屈的性格;听一曲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学生会联想到一幅美伦美奂的生活美景:江南****、小桥流水、青青草地,牧童横坐牛背,手拿短笛,信口吹奏,怡然自得。这种人们所熟悉的图景,其实正是作品所要塑造的形象。想象得出这些图像,就是联想和想象发挥作用的结果。
四、借助优美的教学语言,使教学情感化
语言本身就是美的化身,它具有节奏美、音调美、色彩美、音律美等特点,而美的语言更是承载着人类独特的情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美的语言,能生动地再现欣赏内容,描绘出音乐意境,使学生联系切身的生活经验,把他们带入美好的艺术境界。如:欣赏圣桑的《天鹅》,教师可以感情为线切入和引导学生进行欣赏。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有节奏的语速,描绘一幅画面:皎洁的月光、宁静的湖面、高贵而优雅的天鹅,一只伤感的面对死亡的天鹅,怀着对生命的眷恋,在月光下慢慢合上翅膀与生命告别。优美伤感的音乐和教师富有艺术化的语言渲染,会带给学生心灵艺术美感享受。
第四篇:音乐教案(通俗音乐)
大众音乐——通俗音乐
课题:大众音乐——通俗音乐 课型:欣赏课
课时:1课时(40分钟)
教具:多媒体、课件、音乐影视资料等。年级:高一年级
时间:2014年10月24星期五 【课标要求】
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学会多角度、客观地评和欣赏不同类别的通俗歌曲的能力,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适时适度地纠正学生偏颇的音乐信仰,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审美能力的目的。【教学理念】
本课重点推介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社会价值和影响的作品让学生学习体验;隐性渗透相关的音乐知识——通俗歌曲的概念和特点,为欣赏通俗歌曲打下理论基础。力图通过聆听、对比、分析、探讨、创作、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美,引导学生多选择讴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道德伦理和现实生活中的优秀作品的歌曲进行学习与模仿。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通俗音乐及通俗音乐的分类。2.让学生了解中国通俗音乐发展的基本概况。3.能正确看待当今通俗音乐,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过对各个时期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通俗歌曲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受不同作品所表现出的不同情感和意境并作出恰当的评析,从而提高他们对作品的分析能力,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难点:学生能积极参与课程的探讨,体验创造性的活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3分钟)
师:美国的乔治。克拉姆说过:“我相信音乐反映人类灵魂最深处的能力甚至抄出了语言。”的确,同学们,音乐是友谊的桥梁,歌声是情感的纽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我们的快乐离不开歌声。我知道现在同学们都喜欢听歌和唱歌,那大家平时都喜欢唱什么样的歌曲呢?(流行歌曲)
生:举个例子,一起唱几句。
师: 同学们唱得非常好,我们大家每天都在听着唱着通俗歌曲,那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通俗音乐吗?今天就让我来带着大家学习(音乐与社会的第二节大众音乐之通俗音乐)。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什么是通俗音乐?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独特的发展轨迹去感受一下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通俗音乐,并走进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中。
二 新课教学
(一)通俗音乐(1分钟)
通俗音乐: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能使普通大众都感兴趣,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又称“流行音乐”。
(二)国际上的通俗音乐范畴(5分钟)
1、乡村音乐
乡村音乐:源于美国南部的农业地区。曲调简单,节奏平稳,带有叙述性。歌词多以家乡、失恋、流浪、宗教为题材,常以家里、教堂或乡村集市作为主要的演出场所。
2、摇滚乐
摇滚乐:是流行音乐的主流。它的最大特点是节奏中突出厚重的衬拍,有很强的摇晃感。起源于1940年代末期的美国,1950年代早期开始流行,迅速风靡全球。摇滚乐以其灵活大胆的表现形式和富有激情的音乐节奏表达情感,受到了全世界大多数人的喜爱,并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形成一股热潮。
3、新时代音乐
新世纪音乐New Age Music:是一种在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音乐形式,由于其丰富多彩、富于变换,不同于以前任何一种音乐:它并非单指一
个类别,而是一个范畴,一切不同以往,象征时代更替、诠释精神内涵的改良音乐都可归于此内,所以被命名为New Age,即新世纪音乐。
4、电子音乐
电子音乐:简称电音、电子乐。任何以电子合成器、效果器、电脑音乐软件、鼓机等“乐器”所产生的电子声响,都可合理地称为电子音乐。
(三)通俗音乐在中国
1、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4分钟)◆起步曲折期
(20年代末---40年代初)诞生、低潮 ◆停止发展期
(新中国成立---70年代末)轻音乐、销声匿迹 ◆再生模仿期
(70年代末---80年代初)港台音乐、抒情歌曲 ◆探索发展期
(80年代末---90年代初)通俗音乐民族化 ◆深化发展期
(1996年---至今)通俗音乐国际化
2、通俗音乐的特点:(3分钟)
①题材:通俗音乐由于是“大众的音乐”,故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尤以爱情歌曲居多,也有描写理想、伦理、思乡、友谊、等人之常情的种种内容。它富于娱乐性,手法和风格均较自由。
②结构:通俗音乐的结构,大多比较短小精练,许多作品富于即兴性,在旋律上力求易记易唱,音域不宽。
③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或抒情优美,演奏方法多种多样,音响多变,色彩丰富,织体层次简明,乐队规模不大,现代作品多使用电声乐器。
④ 歌手多是自成一格的流行歌星,发声方法各有千秋,不受声乐学派的约束,演唱时感情重于声音技巧,动和自由不羁,自然亲切,易引起听众的共鸣;小乐队的强声伴奏与歌声融为一体。由于流行音乐具备上述特点,所以就能够和群众连在一起,无论文化水平的高低,都易于接受。
2、《绿叶对根的情意》(6)
①师:说到中国的通俗音乐的发展,不得不说到一首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这首歌曲是由我国的作曲家谷建芬作曲,王建作词的。这首歌曲曾获得1987年贝尔格莱德国际音乐节通俗歌曲大赛的第三名。也是中国通俗音乐作品第一次获得的国际奖项,为中国的通俗音乐走向世界奠定了里程碑。
②曲作者简介
谷建芬(1935---)祖籍山东,作曲家。1935年出生于日本大阪。1955年毕业于东北音乐专科学校(现为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主要代表作有:《那就是我》、《绿叶对根的情意》、《烛光里的妈妈》、《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以及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和插曲等。
③欣赏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 提问:你听后有什么样的感想? 让学生谈谈听后感(抽学生回答)
3、欣赏歌曲《天堂》(8分钟)
腾格尔演唱的《天堂》这首具有浓郁的蒙古民歌风格和流行音乐元素的作品,她的演唱方法别具一格,独具特色。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用心去聆听。
提问:⑴.同学们在听着这首歌曲时你看到了什么?(看到了草原美丽的景色,蓝蓝的天、绿绿的草原、洁白的羊群和奔腾的骏马。)
⑵这首歌曲抒发了什么情感?(腾格尔用自己独特的嗓音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把家乡比作天堂,是对家乡的真切的赞美和对家乡的炽热无比的爱。)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首歌歌词朴实,旋律优美、流畅,把家乡比作天堂对家乡最高的赞美,同时也说明爱之深情之切。【(腾格尔在演唱这首歌时运用了蒙古什么演唱风格?)运用蒙古长调的演唱风格。这首歌曲在演唱上还有什么不同之处?在唱高潮的部分像是在用
心的用力呐喊出来的感觉。同学们说的很好,腾格尔独具特色的嗓音近似呼唤、呐喊式的演唱,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他对家乡的那份炽热的爱。】(咱们班有没有同学会唱这首歌的,来模唱一下这首歌曲。)
⑶拓展部分(8分钟)
同学们,我们现在来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一个活动,你可以用诗歌、舞蹈、绘画等形式来诠释这首《天堂》,我们看哪一组表现得最好,好吗?
三 课堂总结(2分钟)
回顾我们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已走过了坎坎坷坷,80年的风雨历程,其间,有一段时间受当时社会的客观影响,曾经一度迷茫,停止不前,甚至是空白,在寻觅自己创作方向的过程中,终于走向中国特色民族化发展的正确道路。今天这节课我们对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要认识到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一定要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才是世界的,才是流行的。
第五篇:通俗音乐教案
中国通俗音乐
诸城一中 田金福
一、组织教学
1、师生相互问好。
师:同学们,音乐是友谊的桥梁,歌声是情感的纽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我们的快乐离不开歌声。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向同学们了解几个问题“同学们最熟悉什么样的音乐?” 生:流行歌曲。
师:一般的流行歌曲属于通俗音乐,我们知道现今社会通俗音乐的影响已远超过严肃音乐,它拥有更广阔的听众和市场,是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音乐不可漠视的一部分。请看大屏幕“在你们的心目中什么样的音乐属于通俗音乐?” 生:流行音乐、节奏快的、轻快的抒情的„。
师:那么到底什么是通俗音乐呢?我们今天来一起了解(板书)“中国通俗音乐”。
二、新课教学 师;我们先来欣赏2首音乐片段,在欣赏的过程中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屏幕)
1、这些音乐是不是通俗音乐?你熟悉吗?
2、你听后有怎样的感受?
1、听《绿岛小夜曲》、《九九艳阳天》片段。(课件音频)
2、生答题
师:这是不是通俗音乐? 生:是
师:你们熟悉这些音乐吗? 生:不太熟悉 师:为什么不太熟悉? 生:听得少。
师:这些音乐是你们爸爸妈妈辈很喜欢的歌曲,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很流行,为什么你们都没听过呢? 生:时代不同了。
师:对,通俗音乐有鲜明的时代性,你们听了有什么感受? 生:
1、节奏太慢了。
2、唱法和现在不太一样。
3、歌词一听就不是现代社会的。师:很显然这些歌曲是中国早些时候的通俗音乐,在上个世纪中国就出现了通俗音乐,直到现在它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20世纪20——30年代
师:通俗音乐在这时随着歌舞表演和有声电影的放映在一些大城市(上海、南京、武汉等地)的群众当中广泛流传,《春天里》就是这一时期的,它是电影《十字街头》的一首插曲,歌曲情绪轻松活泼、在这里歌词用了一个很口语化的语言“朗里格朗”充满了生活气息。同学们知道当时的我们国家发生了什么事吗? 生:文化大革命
师:这可不能搞错,当时中国发生了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内战,很快这些通俗音乐被抗战的群众歌曲所取代,通俗音乐在中国走向低潮。
2、、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之前。
师:我们刚刚听的《九九艳阳天》也是这个时期的,它是电影《柳堡的故事》当中的插曲,是女主人公送男主人公参军时唱的一首歌,唱出了革命战士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对待爱情的坚贞、纯洁的态度。就是这么优美的一首歌曲在哪个阶级斗争的年代被戴上了“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帽子,接下来中国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这二十多年里通俗音乐在中国就销声匿迹了。《青年友谊圆舞曲》也是这个时期的,这是一首轻音乐,在上个世纪50年代曾一个时期在中国轻音乐就成了通俗音乐的代名词。何为“轻音乐”?
“轻音乐”是音乐范畴里的一个品种。形象地说,它是音乐中的轻武器,和文学里的小品文、笑话、抒情诗等大致相同。它具有轻便、通俗、小巧玲珑、易懂和易被人接受的特点。
3、改革开放到现在
下面我们来欣赏刚刚改革开放时的一首通俗音乐《乡恋》。
(1)教师弹琴学生跟唱《乡恋》的主旋律
(2)师:同学们已唱了主旋律看看歌谱有什么规律。
生:都是一样的旋律。
师:对,后面的旋律只是在我们刚唱的旋律上稍微作了一点改变,你们看这歌又简单又易唱、易记吧。这首歌曲是20世纪80年的作品,是电视片《三峡的传说》中的一首插曲,是谁唱的?
生:李谷一
师:李谷一唱这首歌时第一次采用了今天我们所谓的通俗唱法,而没有用传统的唱法,引起了当时音乐界的争议,有赞成的、有反对的,但无论怎样老百姓喜欢,李谷一唱着这首歌红遍了大江南北,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首歌曲。接下来中国的通俗音乐是怎样发展的呢?我们来看一下。
《乡恋》解禁故事:
1979年12月21日,电视风光片《三峡传说》插曲的录制现场。
导演马靖华感觉片子的插曲《思乡曲》不理想,没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作曲家张丕基此时已是五易其稿,“几乎没招了”。刚刚录完音的李谷一站在一旁心情复杂。
时任中央电视台制作部主任的宋培福和当时的总录音师曾文济建议,词曲都推翻重写
。于是,李谷一返回中央乐团住处,马靖华留在办公室连夜赶写歌词。张丕基先回家休息,等词写好后重新谱曲。所有人都没料到,这一次重写,竟导致了始料未及的轩然大波。
几个小时之后,第二天早晨7点多,张丕基还没起床,有人来敲家门,把马靖华连夜赶写好的歌词送来了。张丕基匆匆浏览了一遍,感觉很顺。这一稿,把歌名改成了《乡恋》。歌词的内容,是写王昭君离开家乡秭归,踏上漫漫的和亲路。歌词把秭归的山水幻化成为昭君心目中的亲人:“你的身影,你的歌声,永远映在我的心中。昨天虽已消逝,分别难重逢,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灵感来了,张丕基飞身下床,来到办公室。半个多小时之后,曲子一挥而就。
12月23日晚,大雪纷飞。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录音室里,李谷一的演唱,真挚、委婉,平白如话,在场的工作人员听得如痴如醉。
1979年12月31日晚上8点多,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之后的黄金时段播放了电视片《三峡传说》,《乡恋》这首歌随片一起播出。
第二天,1980年1月1日,《文汇报》发文章说,昨天中央电视台风光片播放的歌曲十分优美,得到大家的喜爱。
1980年2月,《乡恋》入选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歌》。当时的惯例是,每天中午12点到12点半,傍晚6点到6点半,播放一首歌曲,边播边教,整整一周。《乡恋》因此一下子流行开来。
谁知,《乡恋》流行,却变成了罪孽。1980年初的一天上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礼堂里,一位主管意识形态的高级官员最先点了《乡恋》的名,说大陆现在有个“李丽君”。
从此,报刊上开始大量发表对《乡恋》的批评文章。有的说,《乡恋》“嗲声嗲气,矫揉造作”,有的说,《乡恋》“同咖啡馆、酒吧间、歌舞厅、夜总会等资本主义社会的娱乐生活是一个味道”。
李谷一从受人欢迎的“歌坛新秀”一下子变成了“黄色歌女”,变成了“大陆上的邓丽君”。有文章甚至说她是“资产阶级音乐潮流和靡靡之音的典型代表”,是“腐蚀青年人的罪人”。
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现场,设置了4部观众点播电话。晚会刚开始不久,记录电话的小女孩就端着一个盘子走到导演黄一鹤面前,上面放着的点播条都是点《乡恋》的。
时任广播电影电视部部长的吴冷西坐镇晚会现场。黄一鹤朝小女孩使了个眼色,意思是“找那老头去”。小女孩走到吴冷西面前,递给他点播单。吴冷西看了之后摇摇头。几分钟后,小女孩又端来一盘,还是《乡恋》,吴冷西还是摇摇头。
连续递了五六盘后,吴冷西坐不住了,在黄一鹤面前走来走去。最后,吴冷西一跺脚,操着南方口音说:“黄一鹤,播!”这时,李谷一已经唱了8首歌,并不知道幕后发生的这些事。她突然听到主持人姜昆、刘晓庆拉长了音报:“乡——恋——”惊讶之余,李谷一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心里只涌现出三个字:“解禁了。”
20世纪80——90年代中期中国通俗音乐形成了第一个繁盛时期,繁盛的原因可以分三点:
(1)改革开放,港台音乐随之涌入
如《童年》《外婆的澎湖湾》《乡间的小路》等我们听一首《乡间的小路》会唱的同学来一起跟着唱。互动;师生一起唱《乡间小路》的前两句。师:我们看这首歌唱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乡间小路、老牛、晚霞夕阳„
师:一幅多么宁静的田园风光啊,是不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啊,歌词看起来是那么的通俗易懂。(2)中国内地歌坛流行“西北风”如《我热恋的故乡》《黄土高坡》《信天游》等,我们来听一首《黄土高坡》。互动:师生同唱《黄土高坡》前两句。师:够劲吗? 生:够劲!
师:这首曲子是哪个地方风格的曲子。生:陕北。
师:对,它一首是陕北信天游的曲调和现代摇滚节奏相结合的音乐,唱出了黄土高坡的豪爽又具有现代生活气息。具有很浓郁的民族风格。
(3)电声乐队的出现使中国摇滚音乐迅速发展。我们来听一首中国的第一首摇滚歌曲《一无所有》。师;是谁唱的? 生:催健
师:是催大哥唱的,他第一次唱时穿着一身过去的黄军装,腰里扎着皮带,观众被他镇住了,当他一张嘴就有人说一个时代产生了!什么时代?中国有了自己的摇滚音乐,同学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摇滚音乐及电声乐队的概念。师:我们听了这么多通俗音乐来概括一下什么是通俗音乐。通俗音乐的概念及特征:通俗易懂、易唱易记,大多篇幅短小、充满着生活的气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包括流行音乐和轻音乐。90年代末至今的通俗音乐,同学们都比较熟悉,请同学们唱给老师听听。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中国的通俗音乐 生:唱《宁夏》《挥者翅膀的女孩》《黄昏》
师:同学们都唱的不错,我们大家一起来整理一下中国通俗音乐的在这一时期的状况:
师:(1)欧美、周边国家、中国少数民族和港台音乐被我国人民喜爱和接受。如《朋友》《同桌的你》《神话》《天堂》 互动:学生跟着音乐一起唱。
师:(2)说唱形式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代表人物周杰伦。互动:生跟唱周杰伦的《夜曲》
师:(3)组合形式不断出现如:羽·泉、花儿乐队、水木年华„ 互动:生跟唱水木年华的《完美世界》
(4)网络的普及,涌现出大批的网络歌手及歌曲。代表人物:香香,马天宇,杨臣刚 大家知道有哪些? 互动:跟唱《 》
师:中国通俗音乐现在是呈现百花齐放的格局,它已经过风风雨雨的八十多年,刚刚我们已经有了简单的了解,那么下面有个问题想让同学们讨论一下“你是如何看待当今通俗音乐作品的?”可以讨论四个人分一组。
生:现在我国的许多通俗音乐很有个性. 生:现在的音乐作品都是关于爱情的.
师:通俗音乐的素材都来自人民的日常生活,声乐作品大都是描写爱情的,也有关于人生伦理、理想和抒发思念之情的,只不过现在的歌词更显大胆赤裸,而早前因为人们的思想没有现在人开放自由,所以作品相对比较含蓄,但当时却是非常前卫的,这就是通俗音乐是有时代性的最好证明.
生:有的音乐作品内容不太健康.
师:改革开放以后,从外面涌进很多通俗音乐,这些作品良莠不齐,有些作品确实非常精,但有些作品无论从思想水平到艺术水平都非常粗糙,那些听了使人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作品我们要广泛的传唱,但那些听了让人意志消沉的作品我们要抵制它. 我希望 :同学们以后要有选择的听通俗音乐,多一份清醒,少一份狂热;多一份理性,少一份盲目.使自己健康的成长!好,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