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运用作文教学(五篇)

时间:2019-05-12 23:01: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理学运用作文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理学运用作文教学》。

第一篇:心理学运用作文教学

中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研究

----巧用心理学理论辅助中小学写作教学

三溪镇中心小学

熊丽娟

1816248750 摘要:深处一线的教师们强烈地反映,普通中小学生,普遍地表现出对写作不感兴趣,甚至惧怕、害怕写作。大多数学生们的作文现象令人堪忧:他们找不到切入的点,不知从哪里下手;不仅如此,现在学生们的作文要么依葫芦画瓢毫无新意可言,味同嚼蜡;要么普遍的无病呻吟,文章里几乎看不到自己感情的真实流露,大多夸夸而谈;更为甚者,有些同学,就连普通的话语都表达不清楚,通篇就是胡编乱诌,没有一句通顺的语言,简直就是“瞎扯蛋”。作文难,难作文,几乎成了每位学子们的心声。作文教学同时也成为了许多语文教师们的一块心病。基于写作在语文乃至其他基础学科上的重要性作用,本文特此引进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以期能够帮助教师们在写作教学上引发灵感,进而能够更有效地实施写作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写作水平。关键词:写作教学 心理学理论 写作水平

一、概述

作文是什么呢?作文就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一篇习作的完成需要经过选材、立意、构思以及具体写作等几个阶段,【1】甚至细致具体到遣词造句。因此,可以说,作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鉴于此,作为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在写作时的这种独有的心理活动特点,以更好地为教师们的写作教学服务。因而,本论文的要旨在于掌握和利用心理学的一些理论和特点,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点写作教学,让学生能更好地完成写作,以整体提高学生们的习作水平。

二、重视情感因素在写作中的作用

《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者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意思是说,诗就是用来表达人们的志向的,而人们内心的志向又必须借助于语言来表达。说得更直白一点,写作应该反映和表达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只有这样写出 来的作品才会让人觉得有真实感,才会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并最终打动读者,才能算得上是一篇好文章。汉代杨雄《法言·问神》也说:“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说的也是同一个道理,即文章必须能反映作者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我们的文章才会真正富有鲜活的血液,才会有自己的生命活力。情感对学生的写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情感既是学生形成认识的心理条件,同时也是自

【2】己思想情感向外输出的重要的基础条件。因此,写作必须强调有感而发,个人的思想情感因素的是进行创作的必要源泉。只有在自己的心理基础上进行的思想认识的加工,只有自己亲身经历、直面体验,并同时融入自己的内心情感体验,才能获得最直接的认知和情感。征对中小学生习作上出现的内容空洞、味同嚼蜡,感情清浅、没有真实情感流露的问题,教师们必须把握学生们写作的心理,利用具体的心理学理论和策略去帮助那些害怕写作或是在写作上有困难的学生们。在我看来,但凡那些在写作上有困难的学生,多半都是些平时日常生活观察能力弱或者是生活体验和感悟少的人。或者,更直接地说是他们对生活持一种比较“麻木”的状态,导致他们对平凡生活的感悟浅而又少,从而缺乏对生活生命本真的体验和感受。最终导致他们在写作课上无处着笔,无感可发。因而,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挖掘到写作教学的最深层的最有价值的资源,成为学生生命意识的培植者和点燃者【3】。语文教师应强调学生要做一个有心的人,细心的人,甚至是“敏感”的人。这里所说的“敏感”不是指心理学和精神意义上的那种过度在意而导致的不适。我们强调的“敏感”指的是对外界事物的敏锐反映和看法。想让学生有东西可写,就必须从源头上去重视。想让学生有更多的表达欲望和诉求,就必须要求学生仔细地去观察和体味生活。只有在历经平凡生活基础上,有自己对生活生命的真正感悟和体会,并力争让写作一定贴近现实,反映现实,最终高于现实。只有学生们养成良好的细致观察的习惯,学会从平凡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中去体味和感悟;只有学生们从现实生活中去感悟去体验,到现实中去挖掘,才能做到最终的厚积薄发,才能形成最终的比较理性和深刻认识,才能使自己的写作融入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写出来的文章才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只有同学们对生活有了体验,对生命有了感悟,我们的文章才会显得生动,显得情感丰富和意蕴深远。

三、榜样示范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班杜拉创立了社会学习理论体系。他在这一理论中强调,人类的学习多数是在社会交往中,通过对榜样

【4】人物的模范和示范性行为的观察和模仿而进行的。学生们同在一个群体下生活和学习,在他们的身边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可供他们效仿和学习的“榜样”,而这个 “榜样”是那么真切地存在于他们现实的生活环境,这个“榜样”可以是品行优良的学生同伴,也可以是他们崇拜敬仰的师长,也可以是社会上品德高尚的人。在教学中,教师们就可以充分利用榜样的示范效应,利用学生们这种积极向上的心理,促使学生们使自己的行为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榜样示范的方法来进行写作教学。具体可供操作的榜样示范法有很多,比如,著名人物的启迪示范法。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从语文课本选出经典的文章,也可以是某个著名的人物经典事件。通常著名人物的那种榜样效应更为明显。譬如,老师在讲到具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声誉的《史记》的创作者司马迁时,要特别强调和突出其受到的屈辱,也正是因为生活带给他的屈辱,才给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带来巨大的动力,才会使得司马迁他创作了具有集史学和文学价值于一身的重要著作。著名人物往往会给我们的精神激励,这就是著名人物的效应。

2.经典课文分析法

在写作教学课上,教师可以将教材上面的经典文章当作范文去解读。把这篇范文按照从写法、题材、选材角度去分析,大到布局谋篇,小到遣词造句上全方位剖析。例如,在教学完一篇课文时,老师可以按照分组作业的做法,把学生分成相对应的几个小组,要求同学们指出自己认为文章中写得好的部分以及它写得好的理由,或者从文章的题材选择角度,或者是文章构思上,再或者是用词方面,还或是人物塑造上,等等,让学生找出来,并说出好的理由。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又一次让学生研读了课文,还可以让学生从更深的层面上了解写作的过程和始末,同时学生们从经典的阅读和学习中又模仿到了写作的方法和手段,从而为形成自己以后的写作风格奠定了基础。这其实,也是学习和模仿,也就是榜样的参考和示范作用。

3.学生作品示范法,充分利用榜样效应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学生们大概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赞扬。因此,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长处,要善于捕捉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尽管只是一个段落,一个句子,甚或一个词语,老师都不能放过。特别是对于学生的优秀作品,老师就更要发挥它的重要示范作用。老师要在班级上公开范读这位学生的作品,并对其鼓励和表扬。这样不仅可以其更加努力写作,同时还可以发挥榜样代表的作用,使同学们都像他学习。

拿我本人的经验来说,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我并不觉得自己语文成绩好,也并不认为自己作文写得很好。在老师和我自己本人的眼中,我不过就是一个非常遵纪守法的还算乖巧的学生,我的成绩也算不上优秀,最多也就中等偏上一点点。然而六年级的一次作写作训练彻底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我记得当时的语文老师是新换上来的一名年轻语文老师,开学之初就让我们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写一件难忘的事的。的确,那篇作文写得算比较成功。我记得很清楚,老师第一个读的我的文章。那节课上,老师在班上把我的那篇文章反复读了三遍。我当时特别惊讶,同时内心也非常激动,我甚至没有想到我的作文竟然能够得到老师这么高的评价,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从那以后,我突然觉得语文老师很可爱,也更加喜欢语文了,同时也并不担心和害怕写作了。同时在这位语文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你争我赶,大家学习语文的劲头更足了,从而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们整体语文水平的提高。在这里,老师还运用了心理学上的强化效应理论。老师通过一次对我习作的表扬,从而加强了我对语文学习的信心,我会变得更加努力学习和更加喜欢写作。这是对我的一次正强化,而老师对我的表扬则属于一种“强化物”。同时正是在这种强化物的刺激下,在我这个正面的榜样效应的影响下,同学们也会向我这个“榜样”学习,我因此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他们被那种想要被【5】表扬的欲望所驱使。最终大家都会努力写作,努力学习语文,所以,自然而然班级的语文成绩会相应得到提高。这是一种榜样示范的策略。

三、“支架式”教学理论的应用

“支架”,原指建筑行业中实用的脚手架。在教学中引入 “支架”,指的是教师为学生搭建支架平台,即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促进自身

【6】认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在中小学生阶段,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写作思维能力等都还出于比较低水平的状态,小学生们就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老师们的帮助和支撑,支架平台的运用就更显得尤为必要。譬如,三年级的小学生在初学写作时,老师要求他们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可是,对于这个人,同学们可能是很熟悉,但是学生们并不知道要从哪些方面去着手,怎样才能把这个人物写得清楚,并让老师满意。这个时候,老师的“支架”作用就可以发挥出来。比如,老师可以在学生开始写作的时候多问几个这样的问题:你熟悉的这个人是谁?他/她有什么性格特点?喜欢做什么?你喜欢他/她吗?为什么?等等,老师可以从各个方面,以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和提醒,帮助他们开阔思路,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自己思维构建模式,从而为学生的写作打下了基础。除此以外,老师可以提供的“支架”是多方面的,同时“支架”的提供可以成帮助学生形成勤于思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

四、正确培养积极的写作动机

古语曰:诗以言志,文以载道。应该说任何性质、任何体裁的文章都饱含有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在里面,没有人类的情感活动便不称其为文章。情感的宣泄

【7】便是作者著述文章的需要。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系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奋之所为作也。”在这里,作者们的忧、愁、愤、闷,各种情感的交织与撕扯成为了他们想要表达和发泄的重要出口与通道,同时这种表达与宣泄的需要也是他们写作的最主要的内部动机。心理学把动机理解为推动个人行为的内在动力,唤起与维持个体的行为,并使该行为朝特定的目标的内【8】在心理过程。(教育心理学P72)因此,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生们的学习动机,并能有效地调动和增强他们的学习和写作动机,无疑对学生们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动机在学生的写作活动中意义重大,写作动机的有无强弱对写作活动的影响至关重要。

【9】然而学生的写作动机主要有内部和外部因素之分。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划分,学生的自尊及自我实现需要,即可理解为一种主动的,学生自身的,自我发展与理想实现的需要的内部动机。此外,学生个体的兴趣所在,学生自身的效能感都可以归结为学生们的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则来自于学生主体之外,主要包括学校、老师和家长的期许,社会成长环境的需要等等。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写作动机,增强他们的写作欲望和表达的需求。由于写作行为是在个体的动机作用下进行的,所以写作是否能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写作者动机的强弱。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愿意写’和‘有无内容可写’”是一篇文章成功与否的前提。所以,教师想要抓好写作教学就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怎样写,为谁写。其中,“为谁写”就是表达的是否愿意写的问题,是因为外界(如老师、家长)的要求与压力而写,还是说是因为自己本身有这个写作与表达的欲望。作为教师,我们要促成学生从“别人的需要”到“我自己的需要”的转变,从别人要我写,转变成我自己要写。只有把写作变成学生自身内心的需要,变成他们生命发展的内在需求,才是真正做到了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也只有这样迸发出的写作动力才会激发出更大的智慧与创造的火花。这样的例子非常之多,不胜枚举,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次又一次地被得到了验证。前文已提到,这里不再赘述。在我看来,学生的内部写作动机更多的是需要学生们或者写作者自己本身自己加强培养与训练,更多的需要写作者本身对待写作与表达的清醒与深刻认识。其内部认识越深越多,越有助于其内部动机的加强。相反,外力的施加却并不如内部唤醒力量作用强大。

相较于内部动机,在外部动机的加强与刺激上,我们教师可以具体操作的方法和策略就会多一些。当前,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偏向于外部动机,学习的自觉性逐渐降低,而这些也与现在的学习诱因也要很大关系【10】。而这些所谓的学习诱因就是我们常说的外部动机。影响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有很多,如分数,教师表扬,家长期望,社会价值观的导向,博得大家的认可等等。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着激发、定向、维持和强化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他们学习的促进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老师要利用外在的诱因来帮助学生维持学习动机,这里主要就是写作的动机。比如,在写作课上,我们可以多多表扬和鼓励学生。特别是学生们在写作上有比较好的表现时,老师要及时地给予良好的评价和鼓励,以加强在这些学生们对写作的兴趣。而征对写作比较差的同学则要表现出耐心,并在适当的 时机要给他们信心和鼓励,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即使他/她不是表现在写作或者语文学科上,我们教师都应该给予他们一颗宽容和仁爱之心,让我们的学生无时无刻无不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份关爱,有些学生的人生因此才有了逆转。

综上,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是没有提高的可能,关键也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更新和发展。在当代,掌握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对写作心理的把握对于教师教学写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教师必须发扬终身学习的精神,跟随时代的步伐,同时,学生们更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己写作的内部动机,真正有效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参考书目

[1]小学作文中的心理学问题探究.宿万成 [J].甘肃:教育革新,2010(11).[2]让灵魂呼唤情感-----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闫利建[J].河北:中学语文,2012(09)

[3]着眼学生写作心理的作文教学适应性策略研究.秦勤忠 [J].广西:广西示范大学,2006(08).[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戚立夫[J].现代中小学教育,1985(03)[5]教育心理学.[美]安妮塔·伍尔福克,伍新春等译(第1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小学作文“支架问题”教学研究.齐敏[J].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04)[7]应用文写作的情感因素与表达方式.吕瑞华[J].江西:赣南民族师专学报.2000(02)[8]教育心理学.闵卫国,傅淳主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01)[9]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探究与实践.钟桂芳[J].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7(08)[10]试论中学生写作动机的激发与培养.顾承倩[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09)

第二篇:运用心理学原则改进政治课教学

运用心理学原则改进政治课教学

运用心理学原则改进政治课教学,给政治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施展才能的舞台。下面仅举几例,抛砖引玉,与同行共同探讨。

运用“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学会倾听技术,改进政治课教学。

罗杰斯是一位著名的心理治疗专家,他首先创造了“患者为中心”的咨询方式,采用非指导性技术鼓励或 指导患者弄清自己的问题,让患者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他把这个原则应用在教学 领域,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口号。对学生应该采取“移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真诚”的方法。所谓移情,就是要理解和欣赏学生的感情,即要善于将心比心。所谓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是不加判断地认可学生。无条件 意味着教师关心学生是出自真诚,不以学生的回报作为交换条件。所谓真诚,就是表里一致,不装模作样。

“患者为中心”原则的具体操作,很讲究倾听技术。这与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的灌输、说教是格格不入 的。传统的方法往往是照本宣科,一讲到底,满堂灌,简言之是讲。运用心理学的“患者为中心”原则,则是 叫学生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的任务是倾听和指导,简言之是听。学生说了就理清了问题,说 了就更认识自己,说了就渲泄了,说了就轻松了。而且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也就充分表现出来 了。

学会倾听技术的一条极好途径是组织讨论。讨论时要热情激励学生好问,好说,敢作,敢为;要允许学生 说错,做错,错了绝不挖苦、讽刺;要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否定自己一向认为“是”的事物 ;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师云亦云”培养不出有丰富想象和开拓精神的人才;要鼓励学生发表与老师 不同的见解,提倡学生“找岔”,并允许同教师争辩,“唱对台戏”;要鼓励学生敢于否定所谓“权威”的定 论,不怕被视为“谬论”、“邪说”,勇于提出自己的新见解,鼓励学生敢于奇思妙想,甚至异想天开而“别 出心裁”、“标新立新”;要鼓励学生从多个不同角度发想,根据不同角度转向,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 题,包括一些“离奇古怪”的问题,然而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增长才干,培养创造能力。笔者曾组织过“成语 中的哲学原理”,“中国能否采用两党制、三权分立”,“中国共产党既然有严重错误,为什么还能领导现代 化建设”,“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等专题讨论,运用“患者为中心”的原则,采取“移情、无条件关注和真 诚”的方法,学习倾听技术,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运用“需要层次”的原则,选择适当需要层次,改进政治课教学。

著名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 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看来,需要是人的行为和活动的决定原因,而且也是人 的个性发展的决定原因。因此,教育首先是对需要的培养。但是,需要是有层次的,只能由低到高循序渐进。较低层次需要满足了,才能向较高层次的需要迈进,乃至追求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社会公德教育提 出的“大公无私——应当;公私兼顾——正当;自私自利——不当”的口号,就是根据的人需要划出的不同层 次,因而受到群众普遍认同。上海市提出的市民必须遵守的“七不”规范,就是从低层次需要做起的实例,似 乎与国际大城市地位不相称,实际是精神文明最佳切入点。因此,政治课教学也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层次的规律 作出相应的调整,而不应该进行脱离实际的理想化教育。

以前的政治课教学,往往采用理想化教育模式,希望学生追求最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然而,现在 的社会展现了人性中更多的侧面,而其中的许多侧面与理想化的道德价值观相去甚远。当我们把理想化的看法 灌输给学生时,他们所看到的现实却是作为教育者的成年人并不具备这些美德,那么政治课的教学就可想而知 了。

选择适当的需要层次进行教学,符合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 “人为什么要工作?”学生们往往脱口而出:“为了赚钱。”这种回答属于低层次需要,思想境界当然是不高 的,教科书上也不是这样讲的。但我首先给予认可,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作确实还是一种谋生手段,工作为了赚钱无可非议。接着再问学生:“那么,工作除了赚钱这个目的是否就没有其他目的了呢?”这时候,课堂里气氛活跃,学生们争先恐后发言:“工作能给社会创造财富”,“工作、劳动能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工作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工作能使人充实,富有乐趣”,“工作能实现人生的价值”„„还请学生举 例证明上述观点,并着重讨论了“工作能实现人生的价值”问题,把学生引导到人的需要的最高层次。这种方 法避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抵触情绪,教学气氛融洽,教学目的容易达到。

运用“无意注意”的原则,增强刺激,改进政治课教学。

著名的心理学家詹姆斯把注意分为两类:一类叫有意注意,是预先有一定的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 注意。(有意注意本文不谈)另一类叫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唤起无意注意的 刺激分为四类:(1)心理物理的刺激特征。强度、大小、颜色、音量的变化能引起注意的刺激特征。(2)情 绪的刺激特征。某些刺激能唤起情绪反应,加快心跳,提高人的活动水平,使人凝神屏息。(3)差异的刺激 特征。某些刺激偏离它们的周围环境或偏离人的预期效果,便会造成差异,使人有新颖感、复杂感、惊奇感、或独特感,唤起人的注意。(4)指令性刺激。发出指令词语,唤起学生注意。政治课理论抽象,内容枯燥,教师若不精心组织,往往显得呆板、空洞、单调乏味。我们运用“无意注意”的原则,以增强刺激,唤起学生 的无意注意。

在讲“人生理想”时,我贯彻“无意注意”的原则,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上课开始,我说,“我们先来做 个实验。”(此乃差异的刺激)然后拿出一个宽口瓶,把一堆拳头大小的石头一块一块放进去,直到一块也塞 不下时,问:“瓶子满了吗?”(此乃指令性刺激,下同)每个学生都说:“满了!”我拎出一桶小石子,(此乃心理物理的刺激,下文加沙、加水亦然)将石子倒进瓶里,摇动瓶子时石子一个个挤进石头中间的空位。又问:“瓶子满了吗?”这回学生们提高了警惕,有的说,“可能还没满吧!”我又拎出一桶沙倒进瓶子里,沙粒流到石头和石子之间的缝隙里,再问:“瓶子满了吗?”“没有!”这次全班响亮地回答。“很好!”这 时我拿出一罐水倒进瓶子里,直到溢满瓶口。我看着全班问:“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一个性急的学生连忙 回答:“说明不管你的计划排得多满,只要你努一把力,就能塞进东西。”“不对”,(此乃情绪的刺激)我 说,“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如果不是先把大石头放进瓶子,以后再努力也放不进去的!生活中的大石头是什么 呢?就是人生理想!要优先放进你的瓶子里。”例子贯串了四类刺激,唤起了学生的无意注意,且耐人寻味,思想性也强。

为了增强刺激,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举例一定要用心。在讲“一分为二”时,我这样举例:按照欧氏几 何学,教室里天花板上两盏电灯是平行的,因为同垂直于天花板。但把电线理解成直线,就不平行了,而是相 交于地心。同理,两只轮船在同一纬度向北平行航行,它们之间的距离不是处处相等,而是越来越近,最后相 交于北极。可见欧氏几何学也是一分为二的。在讲“规律”时,我举了“蝉与数论”的例子。为什么蝉的生命 周期是13年或17年呢?

13、17是质数,除了1 和本身之外没有其他的整数因子。生命周期为质数的蝉由于天敌 少,在生存竞争中处于优势,因而就生存下来了。生命周期不是质数的蝉则反之。蝉并不懂数论,而是自然规 律在起作用。在讲“民族问题”时,我展示了新版人民币各票面上的民族头像。在讲“宗教问题”时,我列举 了源自宗教的成语。在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时,我列举了汉语中的“善”是“羊、廿、口”,意即很多羊,羊是古代的财富;英语中的“good”,即表示“好”、“善”,也表示福利,„„增强刺激的手段,还有看 教学电影、录像,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等。

这样讲课,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讲之前,学生捉摸不透。讲之时,学生全神贯注。讲之后,学生回味无 穷。

要运用心理学原则改进政治课教学,政治教师首先要学好心理学乃至研究各种流派,诸如詹姆斯的功能主 义,华森的行为主义,魏泰迈的完形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冯特的神经心理 学以及不是个人独特的认识心理学等等。

其次,要真正运用心理学原则改进政治课教学,政治教师最好是个杂家。无论天文地理、文科理科、文娱 体育、琴棋书画,都能略懂一些,要啥有啥。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出奇制胜,增强政治课的吸引力,改变政治课枯燥乏味的情况。

再次,学校也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教育的氛围。令人高兴的是,加强心理教育已成为整个教育界的共识。上海市最近出台了学校心理教学三年规划,并作了具体部署。在这样良好的氛围下,政治教师更能自觉地学习心理学,运用心理学原则改进政治课教学。

第三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学运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学应用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揭示教学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的学科。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下面仅就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从三方面谈谈教育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顺应发展历史,明确教师角色

中国自古就受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比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和“为人师表”;也有荀子的内外因在教育中的决定作用,即自我努力和社会环境在教育中起决定作用。

在建国后,我国教育心理学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1949~1958年的改造时期,2.1959~1966年的发展时期,3.1966~1976年的停滞时期,4.1977至今的恢复和发展时期。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语文教学已经不仅仅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字音,字形,句子,文章这样简单。而教师的角色也不是单纯的教书先生,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的角色也越来越丰富,如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心理辅导员,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和教育科学的研究者等等。

想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教育能力。其中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教育能力包括教育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具备活跃的思维力和良好的组织能力更是重中之重。“语文”即口头语和书面语的总称。“语”即口头语,就是说,教师说话必须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才能把最不易理解的问题用最精炼的语言以最清晰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才是语文的真正魅力之所在。而“文”即书面语,其内涵就是书写文章,做文章就是要有活跃的思维,才能贯通古今中外之名人轶事;才能动情于一花一草,一沙一石;才能写得出优美细腻而不是艰涩难懂的好文章。

教师并不是威严而高高在上的,他和学生是平等的。但是这并不是说教师不能在学生之间有威信。威信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只要能在学生中间树立威信的老师,就是一名成功的老师。如我国著名的优秀语文教师魏书生先生之所以能够把一个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班级管理的井然有序,就是他能够明确自己教师的角色,树立自己在学生中间的威信,顺应时代发展,根据学生心理的变化制定适合的班级管理、学习制度,以此激发学生的管理和学习兴趣,学生个个参与其中,才使得让一个问题班级进行质的变化。

二、掌握学生心理,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是一个获得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这种经验不仅包括个体的练习,更重要的是包括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复杂的交互作用。在中学语文学习中更是如此,学生就是要了解各种文本思想,掌握各种文体写作,积累各种阅读经验,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我们都知道,语文学习就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存在数学中的求解证明,也不存在化学中的实验验证。所以有些老师便会习惯以一种定式思维来评价学,即“这么简单的语文都学不好,别的科目肯定也学不好,因为你智商不够”。其实并非这样,在教育心理学中认为,学生的智力存在结构差异,具体表现在:语言,逻辑,人际交往,音乐,运动,自知,空间等方面。所以语文学不好的学生并不是智商有问题,只是他对语言的的敏感度比较差而已。所以我们不能片面的狭义的评价学生,依据加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应该以人为本,重视个别差异。保护学生敏感的心灵,才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地学习动机。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知道并懂得想方设法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注意中学习、思考、把思考视为一种享受而不是看为一种苦差事。”①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对学习内容发生了兴趣,具有了想要学习的动力,才能主动积极地要求学习,而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学习。倘若将兴趣深化,就是教育心理学中所讲的学习动机,即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以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我们可以通过六种方式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行启发式教学。例如朱自清散文《背影》这一课,我们最终要掌握的是文章的中心内容和思想感情,针对这个目标,我们可以设置三个大问题:1.文中出现了几次流泪,其原因分别是什么?2.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3.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如此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启发学生自己总结文章的主旨,既避免了学习课文的了无生趣,也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二、学习内容与方法的新异性。在课文讲解中,我们可以不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原始模式,取而代之以新的教学方法,如:将学生进行分组,由一组学生提前全面预习课文,第二天按自己的方式讲给全班同学听,有不足的地方老师在进行补充。不仅加强学生的思考能力,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学习的反馈。这就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定期的测验和总结,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能及时充分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对薄弱环节加以夯实。因为语文不同于其他科目,字音、字形、词义都是平时积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阅读,写作虽然比较灵活,但也有它摆脱不了的模式和套路,所以一定要教给学生思考和做题的方法,当学生认为语文并不是艰涩的文字,而是“曲径通幽处”的惊喜时,便是最成功的反馈。

四、实行奖励与惩罚,表扬与批评制度。中学阶段的学生,通常会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这是自我实现的最高需要,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捕捉学生擅长和突出的地方,加以表扬和鼓励。对于语言洞察力强,却不踏实的学生也要适当的惩罚和批评。

五、合理的组织竞赛。如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作文竞赛等,既能发掘学生的潜能,也能鼓动进取,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归因。通过期中期末考试,教会同学正确合理地分析试卷,积极面对成功和失败,并能找出失败的原因,一个一个突破,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所以当学生语文成绩不理想时,不要一味地批评,要因势利导,加强记忆,注意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

三、学会知识迁移,懂得适应变通

知识的迁移即学习的迁移,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对新的学习的影响。简言之,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我认为,迁移是学习的最强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把迁移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前者指先行学习向在难度上大体属同一水平的后继学习迁移,如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运用了课堂学习的新词汇,新方法;后者是指先行学习向不同水平的后继学习发生的迁移,即简单的学习向复杂的学习的迁移,如把平时积累的名言警句准确地运用到具体的写作实践中,这就是一种内部细加工性质的纵向迁移。

从迁移的不同种类来看,我们应重视的是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顺向正迁移和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逆向正迁移。如,“先学的拼音对后学的汉字有帮助作用,后学的拼音对先学的汉字产生加强和巩固的作用。”②再者,平时阅读积累的好词好句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而较高的写作水平同样会激发学生对更深刻文本的阅读兴趣。

迁移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如,刚开始学习散文时,老师就告诉学生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那怎么来理解这句话呢,就是说散文的形式自由,没有特定的结构,如果把散文每一句分一段,就是一首优美的现代诗歌。但是它不像诗歌那样晦涩难懂,没有特定的象征手法运用,它用一种明确的物象寄托来表达思想感情。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老师不讲这是一篇散文,通过阅读发现其特点,学生也能明确地知道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托物言志还是融情于景的散文。再如对文言文的学习,我们知道古代汉语中的“走”就是现代汉语“跑”的意思,“行”才是现代汉语“走”意思,那么不管阅读什么时期的文言文,我们都不会把“走”直接翻译成为行走或是走路。迁移不仅有学科内部的迁移,还有个学科之间的迁移。如果一个学生语言功底很强,那么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从数学题目的条件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一定也很强。比如一道数学题的一句话是这样的:“往一个圆柱容器内装水”,我们能提取的信息不仅只有圆柱体,还会联想到柱体的体积、柱体的表面积、底面圆的面积、容器的高等等信息。所以,知识的迁移不仅具有指导教学,提高学习质量的意义,还有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意义。

最后要说的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才能让学生对看似枯燥的语言产生兴趣,教学才能寓教于乐。而语文教师的重大职责也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获得迁移,更深远的意图是让语文成为学生培养能力的基点,以便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产生迁移的适应力和变通力。

①(《再论心理学与语文教学》杜海英,杨丽红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 期(总第64 期))

②《学习迁移理论与语文学习迁移能力》 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 夏薇

第四篇:运用心理学做工作

运用心理学原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也就是心理引导的过程,或者叫心理转变的过程。所以,为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每一个基层干部都应该学点心理学,特别是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青年心理学:根据军校学员思想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基层干部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掌握五个方面的心理学原理。

(一)心理相关原理。各种现象或各种变量之间相随变化的关系,叫做相关,所谓心理相关就是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引起人们心理上相应的反映。了解。把握这种反映的机制。特点和规律就是心理相关原理的全部内涵。作为一位基层干部,掌握心理相关原理是十分有益的。其一,可以提高工作的预见性。一个决定。一项指示、一个文件下达执行之前,基层干部根据平时所掌握的所属人员的思想特点,就应该预料会发生什么样的心理反映和行为表现,进而提前做好引导工作。其二,可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俗话说,“情况明。决心大”。只有做到了对部属心理活动特点和思想变化规律的掌握,才能有针对性地研究对策,进行正确的决断,有的放矢、做好工作,其三,可以促进工作的有效性,情况明,方法对,必然效果就会好。这是因为将被动变成了主动,“经验变为科学,真正做到了主客观的一致,理论与实践的一致,动机与效果的一致。

(二)心理相通原理。所谓心理相通。就是指人与人之间能够设身处地的互相传达思想。观念或交换信息,从而达到互相理解)心理沟通。基层干部能够和学员。战士心理相通,互相理解,是搞好基层单位建设的基础。怎样才能做到心理相通呢?首先,基层干部要从根本上树立相信学员,战士的观念。相信是理解的前提。尊重和信任是打开心灵之锁的钥匙。古人云:“士为知己者用/士为知己者死”。现代军校的学员与战士,他们独立意识强,迫切希望能够得到领导和长辈的信任和理解。只要我们以实际行动表明理解了他们,他们也才会真正理解你这个领导。一旦双方都达到了理解的程度,心理相通了,那工作就好做多了,即使有时工作中有些地方考虑不周或方法简单一些,他们也会予以谅解。其次,基层干部做学员、战士的思想工作时,要人情人理。既要灌输正确思想,注意提高认识,解开”扣子”,又要实事求是,入情入理地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对学员、战士提出来的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思想上的实际问题,在职权范围内的:一定要尽力而为,满腔热忱地予以解决;在职权范围外的,也要尽到心,一方面表示安慰和理解,使其情绪稳定,减轻精神负担,另一方面则要积极向上级或有关部门反映。总之,对于应该解决和关心的问题,基层干部绝不能无所表示,漠不关心。最后,也要教育学员,战士相信和理解领导。就是说,相信也好,理解也好,应该是相互的,一方失去了另一方,理解、相通就无从谈起。这实际上也就是告诉我们,心理相通具有双向性的特征。基层干部掌握心理相通原理,可以融洽干部与学员、战士的关系,促进单位团结:可以提高教育效果,增强学员、战士接受教育、落实行动的自觉性;可以极大地激发教育者的热情和干劲。

(三)心理相客原理。心理相容,本意是指我说的话你愿意听,你说的话。我也能听进去,彼此能容纳。心理相容了,才能沟通思想;心理不相容,将产生异意障碍,工作做再多也白搭。这里讲的心理相容,主要是指作为一个领导者要心胸开阔,襟怀坦荡,在心理上能容得下人,容得下事。所谓容得下人,就是说基层干部要有容人之量,用人不疑,客人之短,愿听逆耳之言,宽容大度。只有大度,才能“容天下难客之士”。基层于部对缺点毛病比较多的、敢于对自己工作和盲行提出批评意见的学员、战士要不抱成见,不搞打击报复。对犯过错误的学员、战士,要真心诚意地批评和帮助,给他们改正的机会,采取适宽容的态度,这样才会得人心。所谓容得下事,是说基层干部在遇到任何事情时,要从容处理6比如由于人们的立场、感憎、利益以及对事物的观点、看法不同,这种差别和矛盾在人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以冲突、纠纷等形式反映出来。这时,你不能操之过急,忙于表态,而是要正确协调双方在认识上的分歧和利益上的冲突,耐心细致地做好工作。基层干部在工作中正确掌握了心理相容原理,有利于基层干部提高自身的心理品质修养。减少工作的失误和差错: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尤其是有利于后进学员、战士的转化,促进单位建设。

(四)心理相聚原理。所谓心理相聚,是指在一个群体里,人们的心理定势指向凝聚一致。这个原理包含的核心;二是说在这个群体里,所有成员的心理定势指向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就基层单位来说,一方西既要有以干部为主体的党支部成值,另一方面又要有全体学员、战士在党支部领导下的坚强团结。如果在一个基层单位里人们的心理定势指向都凝聚一致,何愁单位建设搞不好?何愁不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我国女徘和乒乓球队之所以长盛不衰。与这两支队伍的所有成员在心理定势指向上目标一致是分下开的。基层干部掌握好心理相聚的原理,不仅能发挥领导的核心作用,能团结、率领所用人员一道进步,增强部队的战斗力,而且能激发所有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五)心理相调原理这里讲的相调。是协调、顺应,平衡的意思:顺应是指适应新的环境,主体改巫原有的心理结构。协调就是根据实际憎况,、们鳖心理定势的指向,从而达到心理平衡。这个原理)基层干部在工作中是经常用到的,只是我们过去没有完全意识到而已。例如,当帮助一个后进学员、战士成效不明显,出现信心不足的想法时,马上意识到,应该坚定信心,这种从信心不足的心理指向调理到坚定信心的心理指向,便是心理调的过程。又如基层干部当自己领导的学员队、连队受到上级批评后,本来想找个机会狠狠批评一下学员,战士,但转念一想,认识到还是自己工作没有做好,于是自己主动承担责任,向大家作了检查,这种由指责大家的心理指向转变成自责的心理指向,实际上就是心理相调原理的具体应用。基层干部掌握好心理相调原理,可以使自己头脑更加清醒,可以减少和避免工作中的鲁莽行为,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深入有效。

总之,基层干部应当把自己的视线放得广阔一些,使自己的知识更丰富一些。为了处理好复杂多变的新情况、新问题,不仅要学习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而且要学习一些心理学以及其他科学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真正搞好基层建设。

第五篇:运用心理学安慰朋友(范文模版)

运用心理学安慰朋友

当朋友伤心难过时,很多人要么好言相劝“别哭了,坚强点儿”。要么帮助分析问题,告诉她“你应该怎么做”,还有人会批评对方:“我早就给你说过……”

安慰人也要讲心理技巧,要根据对方的心理活动,给予最贴心的抚慰。

要倾听对方的苦恼

由于生活体验、家庭背景、所受的教育等不同,形成了每个人对于苦恼的不同理解。因此,当试图去安慰一个人时,首先要理解她的苦恼。

安慰人,比听说重要。一颗沮丧的心需要的是温柔聆听的耳朵,而非逻辑敏锐、条理分明的脑袋。聆听是用我们的耳朵和心去听对方的声音,不要追问事情的前因后果,也不要急于做判断,要给对方空间,让她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聆听时,要感同身受,对方会察觉到我们内心的波动。如果我们对她的遭遇能够“悲伤着她的悲伤,幸福着她的幸福”,对被安慰者而言,这就是给予她的最好的帮助。

要接纳对方的世界

安慰人最大的障碍,常常在于安慰者无法理解、体会、认同当事人所认为的苦恼。人们容易将苦恼的定义局限在自我所能理解的范围中,一旦超过了这个范围,就是“苦”得没有道理了。由于对她人所讲的“苦”不以为然,因此,安慰者容易在倾听的过程中产生抗拒,迫不及待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安慰者需要放弃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承认自己的偏见,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她所面临的问题。

心理专家说的“放下自己的世界,去接受别人的世界”,就是这个道理。最好的安慰者,是暂时放下自己,走入对方的内心世界,用她的眼光去看她的遭遇,而不妄加评断。要探索对方走过的路

安慰者常常会感到自己有义务为对方提出解决办法。殊不知,每个被苦恼折磨的人,在寻求安慰之前,几乎都有过一连串不断尝试、不断失败的探寻经历。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探索对方走过的路,了解其抗争的经历,让她被听、被懂、被认可,并告诉她已经做得够多、够好了,这就是一种安慰。

心理专家提醒安慰者一个重要的观念:“安慰并不等同于治疗。治疗是要使人改变,借改变来断绝苦恼;而安慰则是肯定其苦,不试图做出断其苦恼的尝试。”实际上,在安慰人的过程中,所提供的任何解决方法都很可能会失灵或不适用,令对方再失望一次,故而不加干预、不给见解,倾听、了解并认同其苦恼,是安慰的最高原则。

另外,陪对方走一程也是一种安慰。对方会在你的陪伴下,觉得安全、温暖,于是倾诉痛苦,诉说她的愤恨、自责、后悔,说出所有想说的话,当她经历完暴风雨之后,内心逐渐平静下来,坦然面对自己的遭遇时,她会真心感谢你的陪伴,也觉得是靠自己的力量走过来的。

下载心理学运用作文教学(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理学运用作文教学(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学知识运用论文

    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运用有利于提升心理学行业的发展。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心理学知识运用论文,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心理学知识运用论文【1】【摘 要】教师是人灵魂的工程师......

    在写作教学中适当运用心理学

    在写作教学中适当运用心理学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心得 我是一个语文教师,一直以来认为语文教育是最接近学生心灵的学科,所以,也就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也因此关注语文教学科......

    浅谈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提要: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认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乃至教师已经对“填鸭式”的“教”和“说教式”的“育”持否定态度,更倾向于......

    心理学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学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心理学在现代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作为教师,在教育中,不仅仅要教会学生......

    企业激励机制与心理学运用

    1372317029企业激励机制与心理学运用企业靠人来实现企业的目标,人是企业的首要资源。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行为模式对于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人的创......

    在外科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规律浅析

    在外科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规律浅析 在外科教学中应用教育心理学规律,创造有效学习条件,激发学习兴趣,加强直观教学,遵循记忆规律,合理设计教学,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是提......

    教育心理学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教育心理学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沭阳县正德中学 王平摘要:教育心理学是中学教育中已不可少的部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在于教师,而教师的素质既包括专业素质又包括育人素质。......

    浅谈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贵港市平南县同和中心小学 李小艺 健康的心理是小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方面,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学习品质和开发智力的基础。 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