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建锋导学互助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共5篇)

时间:2019-05-12 23:20: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谢建锋导学互助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谢建锋导学互助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第一篇:谢建锋导学互助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导学互助合作探究教学形态的研究与实践

八年级物理组 谢建锋

一、“自主互助型”物理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流程

作为“自主互助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指以一定的教学程序为其外在表现形式的一种新的教学实践活动结构。在遵循物理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总体要求前提下,经过教师引导、调控、矫正努力达到物理“自主互助型”模式与物理教学规律的统一。为此,本人结合初中物理新教材特点尝试构建了自主互助型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七环节操作规程,可简单的表述为:“定向激趣与巧妙设疑,问题引导与目标确定,探索讨论与领悟导思,导学与合作释疑,练习巩固与检查、反馈,应用与拓展迁移,综合强化与知识评价”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新授课的实践与操作时,要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参与性,这样才能找准达标基准点,下面就新授课“七环节”物理教学模式进行分步介绍。

1.定向激趣与巧妙设疑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一般要求在设疑时采取“以趣入境,以疑入境,以奇入境,以情入境”,顺水推舟,导入课题。这样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借助趣味性、启发性、形象性的材料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可促使学生情绪高涨的进入新知学习准备状态。激趣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以“悬念式”、“实验激趣式”效果最佳。

2.问题引导与目标确定

定标是“自主互助型”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中重要环节。作为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更是目标教学与课堂结构的组成要素,是课堂教学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定标的恰当与否,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物理教学正常的课堂达标活动,也是影响教学的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每节新授课中师生双方要明确目标,授课时教师牢记目标,达成时师生强化目标,反馈时学生深化目标,检测时学生巩固目标,直至分析矫正时师生总结目标,有了强烈地目标意识,才能为学生提供认知学习的方向性与指令性。教师干什么?就是要在吃透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学生实际状况的基础上,重新诠释、设定“单元目标”“这一课目标”,使其能够符合实际。物理的教学目标,从总体来讲可概括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行为与习惯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3.探索讨论与领悟导思

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包括七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评估,交流。当然,一般的探究过程只包含其中几个要素,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一般必不可少,如何设计、怎样设计、用什么方法设计显的尤为重要,教师用黑板、投影仪、视频台等教学媒体器具展示教学目标后,为学生确定具体的学习诱因,学生在目标引导下,自读教材,可分为学生自学,组内讨论,组际交流,展示反馈四个环节。

教师则要进行巡视、答疑、辅差。这种自学既是认知性的学习,也是情感性学习,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其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对学习材料的分解、编码、重组时精力集中,阅读速度加快,识记知识较多。教师在巡视中了解学生自学障碍,指引优等生自主发展,重点对差生提供及时必要的帮助,并调整后续教学的目标和进程,这样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完成目标导学规程。

4.导学与合作释疑

教师通过师生间的这种信息反馈,达到了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都需要从对方那里得到反馈信息,以便做好“教”与“学”的工作。通过不断反馈,教师将探究物理学与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给学生,学生则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因此,做好反馈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教师可将不同层次的限时试题分发给若干中差生测试,待学生完成后,集中公布标准答案进行集体矫正,同时完成差生辅导,使全体学生及时了解自己诊测达标效果,至此形成认知上的初次反馈。通常此项达标率在80%~95%之间,绝大多数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5.练习巩固与检查、反馈

反馈最好是及时反馈而不是延时反馈,因为及时的反馈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较深,可以利用学生留下的记忆表象,增强记忆,强化正确;同时纠正错误,防止错误认识。学生在学了一章的物理概念和定律后,通常要做一些习题,如果大部分正确,并得到教师的充分肯定,其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所学的内容也记得牢。部分错误之处,只要教师及时帮助纠正,再通过学生自己思考理解,就能够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样自然地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训练了他们的发展性思维能力。

6.应用与拓展迁移

在物理学中,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有许多共同的要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找出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着的共同要素,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正迁移的情境。通过引导、训练,开发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能够掌握新旧知识、新旧课程的共同特点,善于分析物质运动发展的过程、条件,及其各物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正确地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教师应注意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掌握知识迁移的过程与方法,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当务之急。

7.综合强化与知识评价

在新课授课结束前10~15分钟,教师借助标准化题型的检测题或《物理教学优化作业》的效果测试题,测试学生新课学习后教学目标完成情况,每一小组第一个完成的,教师给予面批,并让他们回到各自学习小组去指导、评定有困难的学生,在互帮互学中共同成长和提高,教师对共性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在此环节中,教师可向优等学生提供更高层次目标的检测材料,实现分层教学、分层指导的目标,使全班各层次学生都吃得饱、吃得好,并留少量的课外分层作业。

二、导学互助合作学习模式感悟:自主互助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来源于物理教学实际,指导于日常物理教学实践。在整个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师以教学目标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课堂充分还给学生,教师“以物理教学目标为中心,目标导学为核心,反馈矫正为手段,变式训练为主线,自主能力发展为主旨,先学后教为方法”的教学指导思想,为物理课堂教学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学生自主互助学习的新型课堂,是对这种教学关系的最好诠释。课堂从学生自主预习开始,经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反馈矫正,逐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教学中坚持先学后讲、三讲三不讲(即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仍然不会的不讲)的原则,课堂围着学生转,使学生成了课堂自主学习的真正主人。

第二篇: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材料,总结

英语学科“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经验材料

2014-2015第一学期

恒山中学 贾莉春

这学期我负责初一二班和三班的英语教学,并采取了恒山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质量提升方式的根本转变。现在我想根据我们教研组的自身特点,来谈谈“自主互助”英语课堂教学的模式。

因为是初一学生,孩子比较小,并且我所自己任教的两个班级的孩子几乎都是来自农村、矿区的学生,学生中有很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而爷爷奶奶在家又不能及时地督促孩子的英语,很多家长对孩子不重视,使得孩子的英语成绩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英语的任务几乎全部是由我们英语教师完成。“自主互助”教学模式较有效的改善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状态。

我首先采用了英语课堂口号: Never give up.never give in.study hard.believe yourself,and to be number one.是我所教两个班级的口号,声音气势磅礴,渲染气氛,把学生们引领到英语的世界里.下面是我的教学五个环节:

1、口语竞秀 重点再现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师友练习单词、对话。从学生的站姿、声音的响亮、语音、语调正确等方面都有体现。

2、情景导入 明确目标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学生齐读或是多种方式来了解教学目标,领悟教学目标,让其知道所学任务。并进行课前热身,通过歌曲、谚语、游戏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入新课教学。

3、自主探究 拓展提升

提前分发给学生的任务,并在课前布置学生自主总结,整理本模块所学的重点知识,主要从单词、短语、句子、语法四个方面入手制成本课的复习卡,另外还可以回顾一下在学习中还存在哪些困惑或是做练习时遇到的难题等也列举出来,先师友互助解决一下,实在解决不了的可以做好记录,在专项检测后提出来全班讨论并解决。

4、知识梳理 达标检测

这个环节师友互助起着重要作用,在小老师的引导下,对基础知识进行了回顾复习并初步进行了检查,在这一环节中,由老师提供关于基础知识的相应习题并最相应的语言点进行总结,检测学生的复习效果,进一步落实复习目标。

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本环节就是对本次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帮相同学们整理所学知识,并布置课后作业,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英语学科“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阶段总结

2014-2015第一学期

恒山中学 贾莉春 恒山中学 贾莉春

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这一课题开题已经一年有余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英语教研组多次开展以“自主互助”学习为研究目的的教研活动,取得了一些研究的收获。

本人本学期担任一年三班班任,一年二班英语课堂教学。一学期的工作已经结束,为了总结经验,寻找不足。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1、不断坚持专业和业务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坚持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尝试自主互助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2、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初一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师友互助,小师傅帮助小学友,一帮一的模式,学困生由原来的不写作业到现在能按时完成作业了,进步很大。

3、注重师生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本学期我帮扶的学困生有很大进步,二班的严峻由原来45分现在的数学成绩60分,刘爽原来23分现在44分。三班的冷有原来50分现在71分。并进行班级集体的辅导和考练,多多少少有了一些进步,证明还是有收获的。这种帮扶工作还要继续下去。

5、认真值守工作,坚持参加校内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多次,自己执教一节公开课,尤其本学期,自己执教的公开课,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给我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数学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在校内听课20节。指导学生参加校英语竞赛获指导教师奖。

6、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总之,在教学上取得一点进步,但在工作中还存在的很多问题,比如:教材挖掘不深入。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指导力度不够。教学反思不够。

教无止境,教学相长,要不断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多听课,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加强教学反思,加大教学投入。

第三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摘要]本文研究分析了七个方面的内容,即“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目标,“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与方法,研究的成效。

[关键词]高中数学 问题解决 课堂教学模式

本文力图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寻找“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学习之间的互补与平衡,形成稳定简明的教学理论框架及其操作性较强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数学意识、逻辑推理、信息交流、思维品质等数学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个性打下良好基础。

一、“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

1.在一定的问题情境背景下,学生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主动获得知识。

2.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动力,而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两者之间的互补与平衡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3.学生和教师是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要素,师生关系是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得到发展和发挥。

二、“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

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开掘创造性思维潜力,培养主动参与、团结协作精神,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自觉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三、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目标

1.会审题——能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和综合。

2.会建模——能把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

3.会转化——能对数学问题进行变换化归。

4.会归类——能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行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并能进行总结和整理。

四、“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法:(1)通过语言描述,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2)利用录音、录象、电脑动画等媒体创造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3)学生排练小品,再现问题情境。(4)利用照片、图片、实物或模型。(5)组织学生实地参观。

2.尝试引导,把数学活动作为教学的载体

学生在尝试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把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向,难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难以判断知识运用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有效、问题的解是否准确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引导。

常用启发引导方式:(1)重温与问题有关的知识。(2)阅读教材,学习新概念。(3)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联想、猜测、类比、归纳、推理等。(4)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

3.自主解决,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长远利益

让学生学会并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需要让学生反复经历多次的“自主解决”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把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作为长期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意识。

常用方式:(1)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体会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快乐。(2)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应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再进行尝试解决。(3)对于思维力度较大的问题,应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共同解决。

五、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的确定应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能力目标的确定应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揭示和培养。(3)情感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学习兴趣的激发、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等。

2.教学方法的选择

采用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培养积极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3.问题的选择

合适的问题至少应有如下特点之一。

(1)重视情景应用,即给出一种实际情景和需求,以解决现实困难为标志。

(2)具有探究性,即问题不一定有解,答案不必唯一,条件可以变化,试验方案可以自己设计,允许与别人讨论等等。

(3)非形式化,即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模仿,不是靠熟练操作就能完成的,需要较多的创造性。

4.教学策略的运用

(1)主体发展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组织并落实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高认识能力和增强情感体验、情感控制能力,发展个性特长。

(2)动机激发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吸引到有兴趣的、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功所产生的愉悦和成就感,学会正确地对待挫折,从正、反两方面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层次设计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从“自主、合作、体验、发展”等层次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领悟寻找真理、发现规律的方法和思想。

(4)探究创新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和探究的时间,指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见解。

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1.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1)能否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2)能否应用各种策略或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3)能否有效地解决问题。(4)能否证明和解释结果。(5)能否概括和推广解法。

2.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方法:(1)观察学生解题过程的细节。(2)聆听学生对解题方法的讨论。(3)批改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考试卷。(4)分析学生的学习体会或考试心得。(5)阅读学生的数学小论文

七、研究的成效

1.青年教师的课堂教育思想和观念从“灌输型”向“启发探究型”转化。

2.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化。

3.师生关系从“从属型”向“平等型”转化。

4.基础性的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可以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来实现。“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基础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有机结合的一种尝试。

第四篇: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数学学科素质教育初探

王俊邦(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钢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因为学生在校内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所以课堂教学应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就是说,把素质教育深入到课堂教学中,深入到每个学科是每个教师都应重视、研究和探索的课题。素质教育的结构是复杂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素质教育有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1.3.1 数学“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轻应用

数学理论是重要的,但轻视它的应用必然降低数学理论的价值,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就业也是不利的。该问题的解决需要数学教师的努力,但更需要主管教育的领导机关进行统筹安排。

(二)重“教”轻学

教师讲的过多,甚至是很精彩的,并带有一定的启发性,分析问题有条有理,无可挑剔,但是,有很多经学生思考便可知道的问题,由于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失去了自己思考,自己获取,自己发现,自己创造的锻炼的机会。这就是说,使学生失去了发展能力的机会。对基础教育而言,这应该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由于重“教”轻学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和思维活动,所以,必然产生以下问题:

1.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不到发挥;

2.学生的学习行为得不到促进;

3.学生的能力心理结构不易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学生的创造能力更无从谈起了。

总之,重“教”轻学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是严重的,日久天长学生便对数学产生了厌烦情绪。

(三)重结果轻过程

以统考成绩来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状况,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只看分数不看教学过程,这种看问题的方法是片面的,正饶看法应该是既看结果又看过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必然产生好的结果。这里所说的结果不仅包括高分数,而且包括能力的形成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就是说,在这种高分数中包含了对学生终身有益的成份。

重过程与轻过程,究竟哪个能得到好的结果呢?我们不妨把结果只限制在考试分数上,一般讲,重过程的要高于轻过程的。这里所说的“过程”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过程。因为“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分数结果而违背学生的学习规律,故其结果必将事与愿违。而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地认知过程,以发展学生能力提高素质为目标的,故其结果必然是“水到渠成”。实际上,素质教育所说的结果与“应试教育”所说的结果其内涵是不一样的。

(四)重“题海”轻提炼

留大量的课外作业或在课堂上反复讲解大量难题也可能得到高分,但这种高分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现象,因为缺乏学生自己的归纳提炼,在这种高分中,能力因素含量较低,时间一长便失去了实际意义。这里面还有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极大地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尤其是初

三、高三的学生,他(她)们的睡眠严重不足,这对学生的身体是极为不利的。

1.3.2 关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1)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人脑并不是被动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储存和提取。由此可知,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

(2)知识掌握是有规律的。从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识的掌握必须有序地经历领会(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这样三个相对独立又彼此相联的阶段。这里特别注意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必须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亲自经历这几个过程,只靠老师讲,学生听是达不到学生掌握知识这一目的的。有的老师讲完概念(或定理)讲例题,讲完例题再讲注意事项,学生的课堂活动极少,教师讲完了一切,教师放心了,学生又是如何呢?教师全然不知,这是违背知识掌握原则的。

(3)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观察、分析、对比、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及推理论证的过程。这就是说,知识、技能和能力是同步增长的。

(4)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参加各种交流活动,需要不断地校正和不断地完善。所以,交流是校高学生元认知(即对自己认识的认识)水平的重要手段。

(5)教师创设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 “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主动练习技能,主动发展能力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

综上所述,中学数学教学,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观念,大胆地把“ 给予” 变为引导,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使学生在主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技能和发展能力。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首先要体现在教师的作用上。由于数学对象都是抽象思维的产物,所以,学生的数学学习应是一种他们自己的思维建构活动。如果没有这种思维建构活动,谈论数学教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认识论指导下的教师作用将不再是“ 发给真理”,教师应该是教学“ 情景” 的设计者,引导学生参与的促进者,学生课堂活动的控制者,学生困难的帮助者,学生能力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者。这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良好素质去影响学生,进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以下是笔者提出的教师的十个作用(仅供参考)。

下面,对每一个作用做一简单解释。

尊重:教师尊重学生乃是给学生做了一个尊重别人的榜样,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发挥,严重的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如果您去听一位优秀教师的课,您的第一印象或感觉会是:这位教师和蔼可亲,非常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了解学生的基础。

了解:了解学生进而研究学生是实施建构理论的基础,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经验和策略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在新的问题面前,学生内在的思维建构活动,实际上是对原有认知结构的重组和积累,并通过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因为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是由旧知识和新问题组合而成的,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脱离实际,那么学生的思维建构活动就很难进行。所以,了解学生是引导学生进行建构活动的基础。

关心:教师关心学生,会使学生感到温暖,促进其内因发生变化,产生积极性,发生学习行为。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在课下给以更多的关心,了解困难所在,及时地引导他(她)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困难,当解决了一个问题后,要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使他(她)们树立自信心,产生成功感。关心学生是情感教育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

保护:保护是指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学生不一定答的完全正确,可能只答对一半或一部分,这时教师要特别注意的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答对的给以肯定和表扬,答错的要进一步启发或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或说一句我相信你经过再思考会完全弄清的让学生坐下,千万不要指责学生。

要求:严格要求学生是指按有关合理规定,对学生不符合规定的行为不放任自流,要耐心引导,让学生自己修正错误。

以上教师的五个作用可归纳为“完善自我,以德育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教师首先应具有高的素质,教师应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楷模。落实了上面的五个作用,实际上为改进课堂教学建构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设计:在了解学生原认知结构和个性品质的基础上,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模式是教师起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在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预先设计好的教案进行落实。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的教学观念,课前的“ 设计” 是至关重要的。

引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建构是区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标志。数学课堂上的引导是指把学生吸引到旧知识与所要解决的新问题的结合点附近区域,指导学生思考各种数学思维方法,让学生自己把问题解决。这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截然不同的。当然,这并不排除教师必要的讲解。

帮助: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学习方法是对学生最大的帮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会终身受益的。学法研究是另一个专题,这里不做介绍。

教师作用中的“ 培养” 与“ 发展” 是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要在学生的参与思维中培养,要在学生的参与思维中发展。

综合以上所述,中学数学教学可用下面的示意图进行概括:

1.3.3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原则

说明:这里只涉及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框架设计,对于一般性和常规性教学原则,在这里不做阐述。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某种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活动的一个“中介原则”,并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有相对弹性的系统结构,由教师、学生、数学对象、教学媒体以及这四者的活动方式所构成。

不同的教学观念,有着不同的教学模式。

“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

认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教师,学生主动探索,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发展自己的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由于学生年龄的不同,年级的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基础的不同,教学模式会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不论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必须遵循一个总的原则——全面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思维建构活动中去。

前面已经提到,教学模式是一个“框架”,这一“框架”是由教师设计的,其“空间”必须让学生有充分活动的余地。这一“框架”又如一个剧场,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主要“表演者”是学生。笔者认为,传统教学重在教师的“表演”,学生是“观众”,认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是重在学生的“表演”,教师扮演“导演”角色,起设计、促进、帮助和引导等作用。一节课,只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了充分和有效地“表演”,学生才能真正在头脑中构造出一个与这节课相称的数学知识“王国”或“数学网络世界”。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设计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1.符合认识理论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例如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习惯、上课状况等。(2)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思维建构。即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用眼、脑、手、耳、嘴主动探索和发现,主动获取新的知识。并从这一探索、发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能力。(3)相互交流。①同学间、师生间的课堂交流;课下的各种交流;在教师指导下的作业交流;(4)知识系统的定期运转和不断完善。例如,让学生写作业小结,定期进行阶段练习与小结等。这样做可以使学过的知识点经常闪光,使学生头脑中知识系统的存入和提取始终处于一种“畅通状态”。

2.符合学生的数学学习规律

例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知识掌握规律;数学技能和能力的形成规律;学习的迁移规律等。

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规律中,最基础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理想、信念、兴趣、爱好等),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没有这一基础,其它的学习规律就会落空。这里应特别强调是:要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持久,必须抓好“双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双基”不好,学习的积极性是不会持久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更谈不了。

关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规律,在这里不做详细阐述,说一千,道一万,可用二个字进行概括,即“做”和“悟”。这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断解题,不断回顾与反思,不断系统和概括的过程。

3.符合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

数学教学大纲是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我们的教学活动不能违背《大纲》精神,例如,面向全体学生;联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重视知识的产生过程和基本技能训练,并从中培养能力;教学方法要灵活恰当等等。

综上所述,《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应该至少具有六个特性。即

整体性————————建构空间;

认知科学性——————建构过程;

类化性————————建构目的。

整体性是指一节课的“框架”结构要完整。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一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即课堂小结,教师要给以足够地重视,在时间上要给以保证,让学生思考,亲自参与到课堂小结中去。

认知科学性是指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尤其是知识掌握规律。

主导性是指落实前面提到的教师的作用。

主体性是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全部教学过程中去,积极主动地开展思维建构活动。

交流性是指对一些重要内容或在认识上容易产生差异的问题进行的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师交流。

在什么问题上进行交流,教师在课前要有计划,要在个人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是一种强建构活动,它是校正和不断完善各自思维建构的有效手段。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讨论要用得恰当,不需要讨论的不要讨论,不要走形式。

类化性是指对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系统化和概括化。类化的目的是发展能力,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仅是中学数学教学设计的一部分,根据目前具体的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几点建议:

(1)数学目的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a.知识点;b.技能和能力;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如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转化等观点)。

(2)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确定,要在编写数学过程前进行,不要本末倒置。

(3)教学方法要具体化。

目前,我国已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常见的有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实践活动法、学生独立探究法等。这些方法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具体到一节数学课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这要视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以及教学设备而定,同时也受到教师本人多种因素的制约。

有的课,可以使用一种教学方法,但多数课的教学方法是由几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组合而成的。本文提出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就包含了几种教学方法的组合。

在教案设计中,数学方法一项要写的很具体。例如,有的习题课可采用学生独立探究法和讨论法。

(4)教学过程要分清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

教改实验班的情况:

1.实验班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逐步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品质。

由于实验班的老师抓住了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心理状态,在学生的知识掌握过程中,大胆地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掌握的一系列过程中去,形成了“参与——兴趣——参与”的良性循环。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在实验班上,原来一些厌烦数学的学生变得乐学、爱学、会学、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有些胆小的学生,现在胆子变大了,敢在全班向全体同学表述自己的见解,剖析自己在自己解题中所犯的错误,照这样培养下去,提高学生素质就能成为现实。例如,北京131中的李长龙老师,经常利用复习课,给学生创造剖析自己提醒别人的机会,收到了很好地教学效果;又例如,北京146中的李香芝老师经常鼓励学生编题、讲题也收到了很好地教学效果。

2.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交流意识和合作精神。

交流、合作是将来学生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本领。由于实验班的老师经常不断地开展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作业交流、师生交流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一个问题等等活动,这就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交流意识和合作精神建构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环境能影响人,环境会造就人,这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3.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来源于现实,必须扎根于现实。实验班的老师充分挖掘了数学模型的现实背景,注意了从实际问题中总结数学原理,又用数学原理去解决现实问题,这必然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这也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数学原则。例如,北京62中的郭亚森老师经常从实际问题导入新课,这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效果是极为明显的。

4.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发展。

实验班学生能力的普遍提高,产生于学生课内外的数学活动过程,尤其是系统和概括过程。

实验班的老师,严格遵守知识的掌握过程和坚持课堂小结、阶段小结,并比较全面和正蓉落实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数学课堂真正地“活”了起来,踏踏实实地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及表达等多种能力。

5.学生的成绩得到了大面积提高。

这里仅举两例。

北京131中的李长龙老师进行了两轮教改实验。

第一轮某班:实验前,数学及格率仅49.6%,平均分为61.4分,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及格率上升为94.6%,平均分为88分(指全区统考)。而且超区同类校平均分5分,及格率超过6个百分点。

第二轮某班:实验前,区统考成绩在全校排最后一名,经过一年的建构教学实验,区统考成在全校排了第一名。

北京146中的李香芝老师曾接过全校成绩最差的一个班,该班是由统考从未及格的学生组成的,经过一年的教学改革实验,竟有51%的同学在区统考中及格了。

1.3.4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范例

(一)《造、设、变、归》及分析

根据数学的特点和学生的数学学习规律以及认识建论,在一节课里,如果课题是新的基础知识课,可以把其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即

造“景”感知,引导建构(或发现);

设“样”训练,巩固建构;

变式导练,应用建构;

归纳提炼,完善建构。

这四个环节可简记为《造、设、变、归》。它可以做为基础知识课教学的基本模式。

1.造“景”感知,引导发现。

这里所说的“景”,可以是一组有结果的题目(归知识),可以是一组图形,可以是数学游戏,可以是数学故事,可以是教师的演示,可以是学生动手实践,可以是日常生活问题或被学生所熟悉的生产问题,可以是当堂要讲的新问题并伴以旧知识和旧方法,„。总之,这里的“景”要有助于新知识或新方法的建构或发现。在这一环节里,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把造设的与学生现有水平相适应的问题情境或者说“情景”(“美景”、“奇景”、“妙景”)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激发学习动机,产生积极性,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知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联想、演绎等逻辑思维方法去建构或发现新的知识或方法。这一环节要达到的目的主要是领会新知识的产生过程,并从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常所说的新课导入,知识形成就是指这一环节。这一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法,可根据课堂内容的不同而不同。这就是说,该环节的教学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范例:

(1)概念的导入及形成的教学模式:

①在“平衡”中制造“不平衡”(制造“悬念”),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组织交流,在交流中教师引导,在引导中实现“平衡”(新知识形成)

例如,无理方程中“增根”概念的导入。在学生学完用乘方有理化的方法解无理方程以后,可让学生解下面两个方程:

教师让学生把方程的两个根,分别代入原方程进行检验。

学生检验第1题时,会发现:x2=9是原方程的根,x1=6不是原方程的根,但解题过程并无差错。

学生检验第2题时,会发现:x1=6是原方程的根,x2=9不是原方程的根,但解题过程也无差错。

这时,学生自然产生认知上的“冲突”。这就制造了一个“不平衡”(即制造“悬念”)。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教师可适当引导,让学生认真观察原来这两个方程的区别(第1个方程与第2个方程,仅是右边的性质符号不同)。在学生讨论到一定程度上,教师最后进行概括得到“增根”的概念,并强调解无理方程时,必须验根。这种导入方法比教师直接讲解所得到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的印象深刻,不易忘记。这是锻炼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具体落实。

又例如,“负指数”概念的引入也可以运用这种导入模式。这就是说,学生可通过自己对和的计算与思考得到负指数的意义。

②展示若干数学对象,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自己找出共性,教师概括形成概念。

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培养观察能力。

例如,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菱形等概念的形成,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另外,某类概念可以从类比引入。例如,对于分式方程解法的教学(以“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为例),可运用类比联想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a.通过解下列方程复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答案:x=2)

b.让学生独立解下列两个分式方程(教师引导类比)。

① ②

c.当学生解①得到x=2和解②得到x=1时,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整式方程和分式方程解法的区别和联系。然后,引导学生检验。这时,学生会发现x=1不是方程②的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从而引出“增根”概念,强调解分式方程必须验根和验根的方法。d.引导学生总结解分式方程的解题思想——化归思想。

(2)定理的导入及形成的教学模式:

例如:

复习旧知识,提出新问题,组织交流,鼓励猜想,引导论证,获取知识。

例如,北京市回民学校的董慧老师,在讲“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定理时就采用上述的教学模式。

董慧老师首先让学生解几道一元二次方程的题,并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这些方程的根与系数有何关系?”,在同学解完题和个人思考的基础上,组织交流并鼓励同学们大胆猜想一般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证明猜想。

提出实验问题,学生动手感知,引导学生“发现”,推理形成知识,满足学生期待,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北京62中学的郭亚森老师在讲“平行线性质定理的导入和形成”课时,其过程大体如下:

①展示平行的梁架和修马履实际问题。

②把实际问题抽象数学问题:

③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纸。纸上印有:

④让学生用剪子剪下∠1,并和其它角比较。

⑤问学生发现了什么?

⑥引导论证。

注:有的实际问题直接包含着有关的数学关系,只要通过简单的变换或过渡,就可以从实际问题转化成相应的数学问题。有的实际问题,需要学生寻求与之有关的数学知识,并加以组合,建立数学模型,最后运用数学理论解决问题。

以上范例,对于知识的形成来说,其共同点是由具体到抽象。对于数学活动来说,其共同点是个人先对问题情境进行感知和思考,然后进行交流,在教师的之下,每个学生都在校正和完善自己的认识,最终建构起新的知识结构。

2.设“校”训练,巩固建构。

在第一环节的基础上,教师给出“样”题(即例题),这里的“样题”要有典型性,示范性,要先易后难,先简后繁。“样题”可根据具体情况由教师精讲或让学生自己看。然后,教师再给出类似“样题”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时教师可在班内巡视,了解情况或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获取反馈信息,调节教学安排。如果有条件的话,“样题”和练习题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显示以减少抄题的时间。练习题的答案要在这一环节即将完成时给出。(可用投影仪显示),并让学生进行一下简单小结,找出新知识的特点和注意事项。必要时,总结一下记忆方法。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模仿练习(一级模仿理论),巩固新知识,训练基本技能,一定要在时间上给以充分保证。这就是说,该环节重在学生的动脑动手练习上。有人说:“天下文章一大抄”,这句话虽不真实,但含有一定道理。人就是在模仿中长大的,在模仿中创新,在模仿中发展的,这是千真万饶真理。

第二环节所体现的是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3.变式导练,应用建构。

这里所说的“变式”是指非规范问题。

第二环节学生练习的是基本题,规范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给出一些非规范问题让学生练习。这里特别指出的是:这些非规范问题一定要按着一点一点加难或加繁的顺序给出。给出非规范问题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运用化旧思想把非规范问题转化成规范问题。这就是说,在这一环节里,教师所做的事是引导化归或帮助学生塔桥或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问题的解决要由学生自己完成。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和理解在第一环节所建构起来的新知识,并通过对新知识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如化归思想中的特殊化思想,一般化思想(含函数思想)、分割与变形思想、数形结合思想、RMI原则等。为此,解完题后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是非常必要的。

“变式导练,应用建构”可用于习题课教学。

以上三个环节的安排,体现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这也是数学教学的特点之一。

4.归纳提炼,完善建构。

完成以上三个环节以后,要继续进行第四个环节的活动。这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这是当前数学课堂数学往往被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小结。利用下课前的几秒钟,由教师重复一下黑板上的大小标题不能视为进行了课堂小结。真正的课堂小结要由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归纳、整理和提炼,以达到完善建构使建构系统化的目的。

这一环节尽管所用的时间较少(大约5分钟),但如能长期坚持,它会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形成。要让学生养成习惯,养成做完一件事就要进行总结的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贵在坚持”。如何进行课堂小结?

开始,可由教师提出要总结的问题,例如:

(1)新知识或新方法发生的大体过程是什么?

(2)新知识或新方法有何特点?

(3)非规范化问题是如何转化成规范问题的?

(4)在使用某一概念或某一定理的时,要特别注意的是什么?

„„

在学生学会了如何进行总结后,教师可不再提出提纲。但学生总结后,教师要给以补充和完善。总之,通过课堂小结,要使学生对这一节课有一个整体认识,使知识成串成链系统化。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另外,通过小结要使学生学会提炼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提炼和掌握数学思想是学好数学的根本。

在这里顺便提一个建议:教师在每次留作业时,可向学生倡导,做完作业后,写出简单小结。如能长期坚持,必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造、设、变、归》教学模式操作说明:

①当课题为新的基础知识时,一般讲,该模式的四个环节既要完备而且有序。即先一后二再三最后四。每一环节的时间控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课题的特点以及当时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②根据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复杂程序,第三个环节的“变式导练”可在下一节课或下下节课继续进行。

③第一环节的造“景”可以在上一节课留成作业。

④课堂小结必须给以足够重视,千万不要剪进行小结的时间。可以书面总结,可以全班交流。

根据上面对《造、设、变、归》教学模式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到下面的结论:

知识形成在于“景”,突出重点重在练,解决难点要巧中探,发展能力需提炼。

由此,我们可形成与《造、设、变、归∪价的教学模式——《“景”、练、探、炼》。《造、设、变、归》教学模式的表面形式多是“两头活,中间静”。所谓“两头活”是指在一节课的开头和末尾,课堂上的交流气氛相对活跃,“中间静”是指在知识形成后的一段时间里,教师要让学生安安静地作题,对新形成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二)习题课教学模式

“习题课”,故名思意,应当以学生自己作习题为主,而且是以作变式题为主。上这种课需要掌握的基本原则是基本教学模式中的“变式导练,应用建构”和“归纳提炼,完善建构。”

提高习题课质量的关键是精选习题和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即通过解题进一步巩固学过的知识并发展能力(含数学思想方法)。

(三)复习课教学模式

教学进度中,某一单元结束后,期中测验前,期末考试前,都要安排复习课。上好复习课是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复习课的教学模式,一般是由教师对所要复习的内容进行系统归纳,更多的是让学生作题。认识论指导下的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模式应该把系统归纳的责任还给学生。

1.基本原则:

(学生)课前复习,课上交流,适当练习,重在类化。

设计数学复习课教学模式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课前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复习中去——看书,自己查找学习中的漏洞,自己校正错误的思维建构,并让学生写出归纳小结。

(2)课上组织交流,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在小组内交流,在全班组织同学间的经验交流或错例分析交流,或宣读小论文等。

(3)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复习课的教学模式,组织交流,引导合作,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和概括能力,补充和完善同学们的思维建构等等。

2.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认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应理解为“导学模式”,其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能力,提高素质,让学生学会学习。而学会的手段是科学的过程。具体到数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形式过程、巩固和应用的过程以及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类化过程。没有这些过程,学生是学不好数学的,更谈不上学会学习。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绝不能用教师的分析讲解去代替学生亲自经历这些过程。这就是说,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学生自己的做和悟。说得再通俗一点就是:学生的数学是在教师的作用下,自己做会和悟会的。笔者的最后结论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教学法是“导、做、悟”,并以导、做、悟的有机平衡为最高标准(有机平衡分析略)。

第五篇:高中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中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研究报告摘要 上海市奉贤中学 金红卫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质。本课题力图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寻找“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学习之间的互补与平衡,形成稳定简明的教学理论框架及其操作性较强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数学意识、逻辑推理、信息交流、思维品质等数学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个性打下良好基础。

(一)“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

(1)在一定的问题情境背景下,学生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主动获得知识。

(2)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动力,而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两者之间的互补与平衡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3)学生和教师是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要素,师生关系是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得到发展和发挥。(4)学生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

(5)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认识的过程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是发挥主体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

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开掘创造性思维潜力,培养主动参与、团结协作精神,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自觉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三)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目标:

1.会审题——能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和综合。2.会建模——能把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3.会转化——能对数学问题进行变换化归。

4.会归类——能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行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并能进行总结和整理。5.会反思——能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

6.会编题——能在学习新知识后,在模仿的基础上编制练习题;能把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编制数学应用题。

(四)“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教学流程:

创设 尝试 自主 反馈

情境 引导 解决 梳理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从生活情境入手,或者从数学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法:(1)通过语言描述,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2)利用录音、录象、电脑动画等媒体创造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3)学生排练小品,再现问题情境;(4)利用照片、图片、实物或模型;(5)组织学生实地参观。

2.尝试引导,把数学活动作为教学的载体。

学生在尝试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把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向,难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难以判断知识运用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有效、问题的解是否准确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引导。常用启发引导方式:(1)重温与问题有关的知识。(2)阅读教材,学习新概念。(3)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联想、猜测、类比、归纳、推理等。(4)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3.自主解决,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长远利益。

让学生学会并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需要让学生反复经历多次的“自主解决”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把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作为长期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意识。

常用方式:(1)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体会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快乐。(2)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应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再进行尝试解决。(3)对于思维力度较大的问题,应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共同解决。4.练习总结,把知识梳理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选择和设计例题与练习,培养主动梳理、运用知识的意识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达到更好地掌握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常用练习形式:(1)例题变式。(2)让学生进行错解剖析。(3)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命题,相互考察。总结是把数学知识与技能通过“同化”或“顺应”的机能“平衡”认知结构的必要步骤。适时组织和指导学生归纳知识和技能的一般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记忆和应用。

常用总结方式:(1)在概念学习后,以辨析、类比等方式进行小结。(2)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3)从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学习的启示三个层面进行课堂小结。(4)布置阅读、练习和实践等不同形式的课外数学活动。(5)让学生撰写考后感、学习心得、专题小论文。(6)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课题研究。

(五)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的确定应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能力目标的确定应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揭示和培养;(3)情感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学习兴趣的激发、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等。2.教学方法的选择:

采用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培养积极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3.问题的选择:

合适的问题至少应有如下特点之一:

(1)重视情景应用,即给出一种实际情景和需求,以解决现实困难为标志。

(2)具有探究性,即问题不一定有解,答案不必唯一,条件可以变化,试验方案可以自己设计,允许与别人讨论等等。

(3)非形式化,即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模仿,不是靠熟练操作就能完成的,需要较多的创造性。4.师生双主体意识的体现:

(1)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意识强,能主动发现和分析问题,能联系新旧知识,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开展交流、讨论,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并努力进行验证。(2)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能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洞察课堂中发生地各种问题,并准确地判断发生问题的原因,能动地、有效地处理这种问题,把握教学活动地主动权。5.教学策略的运用:(1)主体发展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组织并落实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高认识能力和增强情感体验、情感控制能力,发展个性特长。

(2)动机激发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吸引到有兴趣的、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功所产生的愉悦和成就感,学会正确地对待挫折,从正、反两方面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层次设计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从“自主、合作、体验、发展”等层次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领悟寻找真理、发现规律的方法和思想。

(4)探究创新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和探究的时间,指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见解。

(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1.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1)能否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2)能否应用各种策略或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3)能否有效地解决问题;(4)能否证明和解释结果;(5)能否概括和推广解法。2.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方法:(1)观察学生解题过程的细节;(2)聆听学生对解题方法的讨论;(3)批改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考试卷;(4)分析学生的学习体会或考试心得;(5)阅读学生的数学小论文。

(七)研究的成效

1.青年教师的课堂教育思想和观念从“灌输型”向“启发探究型”转化。2.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化。3.师生关系从“从属型”向“平等型”转化。

4.基础性的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可以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来实现。“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基础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有机结合的一种尝试。[主要参考文献](略)

下载谢建锋导学互助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谢建锋导学互助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