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寻找和有效利用学生学习起点的实践研究
课题名称:农村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寻找和有效利用学生学习起点的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课题核心概念及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次完整的课堂学习可以描述为学生从自己的认知起点,到课堂学习目标之间的认知发展过程。因此,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
我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
一、确定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起点。
传统的教学设计,教师首先考虑的是教什么?怎么教?教师教学过程的设计除了课堂进行的程序外,重点是按照教材逻辑,分析、设计一系列问题或相关练习。以人为本的课堂,要求教师要树立“以学定教”的思想,设计教学方案要从学生出发,首先考虑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要让三年级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经验的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教师选择学生学习的起点,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将无法照搬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而必须在学生所占有或提供的学习资源的基础上改造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而这种学习材料的调整必须在了解学生后进行,它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是巨大的。
二、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
1、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切入教学内容 当在课前寻找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时,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设计教学方案,活化思维,培养能力,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
2、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及时调整课堂内容和教学资源 每个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不相同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教师寻找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时,必须在学生所占有或提供的学习资源的基础上改造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调整自己的预设方案。
3、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调整教学策略
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教材的编排紧扣知识的网络结构,但不能兼顾每个地区学生的现实起点,这就需要教师敢于突破教材。我打算选择几个不同领域的课例进行研究,《24时记时法》《分数的初步认识》《平移与旋转》……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我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充分了解我班学生的学习起点,准确把握学生课堂学习起点的现实状态。在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的基础上即时重组与改造教材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并以整合的方式加以促进,或者创生出新的学习资源,从而改善或者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能力。
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课后反思法、经验总结法、对比法。
本着“以学定教”的思想,我具体力图通过下列途径找到突破口:
1、阅读教育论著,利用别人已有的经验促进我教育观念的更新,用先进的理念指导小学数学教学。
2、调查与分析
课前调查主要采用对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进行书面测查,了解学生对新课有关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并对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
为了充分了解学生,课前要弄清下列问题:
(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
(3)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4)哪些数学信息是学生能够理解的?
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够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方案才能从学生出发,教学过程才是有效的。
3、课堂中寻找和把握学生学习起点的现实状态
根据学生的现实知识水平,教师进行教学预设,在课堂上随时随地关注学生、了解学生,从学生的情感、态度等和方面准确把握学生学习起点的现实状态。
4、课后根据学生学习结果、作业,进行反思,对学习起点进行再把握。
5、总结经验,对比研究,在研究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对学习起点的有效运用。
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2008年7月—2008年9月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08年10月—2009年3月 《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 2009年4月—10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聂艳军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完成读书笔记与课例分析的具体时间安排
2008年7月—9月
收集有关理论资料;学习研讨相关的理论;营造课题研究的氛围;完成读书笔记2篇
2008年10月-2009年7月
按课题实施计划,展开课题研究;开展研讨观摩课,组织交流点评,整理保管成果资料
读书笔记的具体时间安排:
2008年10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的一、新课标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
二、怎样用教材
完成读书笔记一篇
2008年11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的四、数学课堂教学的起点在哪里
六、怎样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完成读书笔记一篇
2008年12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的七、怎样的数学课堂是有效的 完成读书笔记一篇
2009年1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的十二、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
完成读书笔记一篇
2009年2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的八、数学课堂怎样开展探究性学习
完成读书笔记一篇
2009年3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的九、怎样进行课堂学习评价
完成读书笔记一篇
2009年4月—10月
《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
每月完成读书笔记一篇 课例分析的具体时间安排:
2008年10月
开展研讨观摩课《24时记时法》 完成教案一篇,交流分析一份
2008年12月
开展研讨观摩课《分数的初步认识》完成教案一篇,交流分析一份
2009年3月
开展研讨观摩课《轴对称图形》完成教案一篇,交流分析一份
第二篇:浅谈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
浅谈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
泗洪县
2线市民
摘要:忽视逻辑起点或是忽视现实起点都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起点的确定不当的表现。因此不光要钻研教材,找准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还要研究学生,找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如何才能有效地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提高学习效果呢?首先,根据课前或课堂中了解的学生的学习起点,把握好信息,再依据学习起点的高或低,梳理有关内容,即时调整自己的预设展开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把学生的思维领到最近发展区。其次,根据不同学生表现出的不同起点进行因材施教。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起点 因材施教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非常紧密,同一内容的知识对各年级的要求具有很强的层次性。最常见的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将凡是书本上有的、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都认为是新知识,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按部就班、从头学起,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说,这样展示的学习过程具有条理性和可操作性,教师教得得心应手。作为数学数师重视数学知识的逻辑起点是应该的,但这种被动学习的方式排斥了各种学习资源对课堂学习的有利影响,忽视了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限制了学生自主的发展,更谈不上创造性了。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明明都是优秀的教学活动设计,有的实施得很成功,有的实施到半路就夭折了。细细分析主要原因,除教师个人因素之外,大多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起点的确定不当:或是忽视数学知识的逻辑起点,或是忽视学生的现实起点。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学得顺顺当当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呢?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出发:
1、钻研教材,找准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
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也就是教材的逻辑起点,教师要找准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一定要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在一个阶段中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这一内容在各年级中的知识层次、与其它知识的内在联系、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这一内容在这一册中的位置等等。二年级下册的《找规律》,主要内容是稍复杂的图形和数列的排列,如图形的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一个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新的数列——等差数列。学习这一内容的逻辑起点则是:在一年级下册时曾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并且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因此,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师应该在已学图形和数的简单的排列规律的基础上设计稍复杂的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实验等能力。
2、研究学生,找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
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很难一下子就清楚地确定,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
(1)在课前寻找学习起点。
最常用的是做个有心人,在课间或课前通过谈话调查: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些什么,向同学充分展示自己拥有的知识,享受学习带给自己的骄傲,同时也是对自己已知的知识的回顾和再思考。比如在上《圆的周长》一课,老师可以问“关于周长你知道些什么?关于圆的周长你知道些什么?关于圆周率你了解了什么,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圆周率的知识或故事吗?”三个问题后,学生学习《圆的周长》的知识储备就一目了然了。
(2)在课堂上寻找学习起点。
课前调查需要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作为一线教师,课时量较重,每一课都去花时间进行调查是不现实的,而在课堂寻找学习起点则比较省时、实用。有经验的教师会有巧妙的设问,但不宜占时过多,关键是迅速利用了解到的信息选择有针对性的策略,以求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还可通过尝试练习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如:可以利用小学生好胜心强这一心理特点,告诉学生“这是没有学过的知识,哪位同学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然后选择不同的结果进行反馈,就这样,从中找出不同学生的不同起点,从而进行分层教学。
当然,在课堂中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比较省时而且实用,但对教师调控课堂的能力要求很高,要求教师能把课堂中学生表现出的各种信息看作生成的资源,牢牢抓住并有效利用,这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起点组织教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习效果就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如何才能有效地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提高学习效果呢?
1、根据课前或课堂中了解的学生的学习起点,把握好信息,再依据学习起点的高或低,梳理有关内容,即时调整自己的预设展开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把学生的思维领到最近发展区。如:在上《平移与旋转》时,我发现学生在这方面知识的现实起点较低,就把教材进行了整合:将平移与旋转两个概念放在两节课中进行教学,把两个抽象的概念——难点分散进行教学,学生就容易理解、容易掌握了。
2、根据不同学生表现出的不同起点进行因材施教。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的学习起点有很大的差别,特别是现实起点的差异更大,教师在课堂上应根据学生的起点不同实施因材施教将使学生受益无穷,真正达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如:在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出现一个问题在两个班出现了不同的反馈:
师:请你尝试计算2/5+1/4 班1: 生1:3/9。生2:1/3。生3:13/20。
班2: 生4:3/5。生5:3/4。生6:13/20。
看似简单的六种学生计算的结果,其实包含着非常大的学问:生1与生2只是把分子与分母简单相加,说明他们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不够,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没有体会到同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分子相加减;生4和生5理解了分数中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但对分数单位、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还不够到位;生3和生6则很好地理解了分数的意义等其他一些有关的知识。针对学生所反馈出来的信息,我在班1中,重点让学生理解2/5和1/4两个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不同的两个分数不能相加减,在班2中,重点让学生如何确定两个分数相加的和的分母,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总而言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只有很好地了解学生,熟悉教材,才能作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只有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更好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对数学教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而现实起点的生成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关注学习起点应该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将它看成是一种植根于我们脑海深处的教学理念,一种自觉的思维习惯。
主要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2]张向癸 《教育心理学[M]》 中央电大出版社,2003版。[3]宋煜阳:《构筑学习起点的三维空间》,《教学月刊》2004年第11期。
第三篇:浅谈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
浅谈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非常紧密,同一内容的知识对各年级的要求具有很强的层次性。最常见的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将凡是书本上有的、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都认为是新知识,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按部就班、从头学起,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说,这样展示的学习过程具有条理性和可操作性,教师教得得心应手。作为数学数师重视数学知识的逻辑起点是应该的,但这种被动学习的方式排斥了各种学习资源对课堂学习的有利影响,忽视了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限制了学生自主的发展,更谈不上创造性了。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明明都是优秀的教学活动设计,有的实施得很成功,有的实施到半路就夭折了。细细分析主要原因,除教师个人因素之外,大多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起点的确定不当:或是忽视数学知识的逻辑起点,或是忽视学生的现实起点。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学得顺顺当当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呢?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出发:
1、钻研教材,找准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
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也就是教材的逻辑起点,教师要找准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一定要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在一个阶段中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这一内容在各年级中的知识层次、与其它知识的内在联系、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这一内容在这一册中的位置等等。二年级下册的《找规律》,主要内容是稍复杂的图形和数列的排列,如图形的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一个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新的数列——等差数列。学习这一内容的逻辑起点则是:在一年级下册时曾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并且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因此,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师应该在已学图形和数的简单的排列规律的基础上设计稍复杂的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实验等能力。
2、研究学生,找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
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很难一下子就清楚地确定,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1)在课前寻找学习起点。
最常用的是做个有心人,在课间或课前通过谈话调查: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些什么,向同学充分展示自己拥有的知识,享受学习带给自己的骄傲,同时也是对自己已知的知识的回顾和再思考。比如在上《圆的周长》一课,老师可以问“关于周长你知道些什么?关于圆的周长你知道些什么?关于圆周率你了解了什么,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圆周率的知识或故事吗?”三个问题后,学生学习《圆的周长》的知识储备就一目了然了。
(2)在课堂上寻找学习起点。
课前调查需要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作为一线教师,课时量较重,每一课都去花时间进行调查是不现实的,而在课堂寻找学习起点则比较省时、实用。有经验的教师会有巧妙的设问,但不宜占时过多,关键是迅速利用了解到的信息选择有针对性的策略,以求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还可通过尝试练习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如:可以利用小学生好胜心强这一心理特点,告诉学生“这是没有学过的知识,哪位同学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然后选择不同的结果进行反馈,就这样,从中找出不同学生的不同起点,从而进行分层教学。
当然,在课堂中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比较省时而且实用,但对教师调控课堂的能力要求很高,要求教师能把课堂中学生表现出的各种信息看作生成的资源,牢牢抓住并有效利用,这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起点组织教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习效果就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如何才能有效地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提高学习效果呢?
1、根据课前或课堂中了解的学生的学习起点,把握好信息,再依据学习起点的高或低,梳理有关内容,即时调整自己的预设展开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把学生的思维领到最近发展区。如:在上《平移与旋转》时,我发现学生在这方面知识的现实起点较低,就把教材进行了整合:将平移与旋转两个概念放在两节课中进行教学,把两个抽象的概念——难点分散进行教学,学生就容易理解、容易掌握了。
2、根据不同学生表现出的不同起点进行因材施教。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的学习起点有很大的差别,特别是现实起点的差异更大,教师在课堂上应根据学生的起点不同实施因材施教将使学生受益无穷,真正达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如:在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出现一个问题在两个班出现了不同的反馈:
师:请你尝试计算2/5+1/4 班1: 生1:3/9。生2:1/3。生3:13/20。
班2: 生4:3/5。生5:3/4。生6:13/20。
看似简单的六种学生计算的结果,其实包含着非常大的学问:生1与生2只是把分子与分母简单相加,说明他们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不够,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没有体会到同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分子相加减;生4和生5理解了分数中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但对分数单位、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还不够到位;生3和生6则很好地理解了分数的意义等其他一些有关的知识。针对学生所反馈出来的信息,我在班1中,重点让学生理解2/5和1/4两个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不同的两个分数不能相加减,在班2中,重点让学生如何确定两个分数相加的和的分母,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总而言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只有很好地了解学生,熟悉教材,才能作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只有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更好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对数学教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而现实起点的生成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关注学习起点应该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将它看成是一种植根于我们脑海深处的教学理念,一种自觉的思维习惯。
第四篇: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几年来,数学课堂教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为广大教师所认同,各种极具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方法不断涌现,素质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还没有从普遍意义上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教学中的无效、低效甚至是负效现象俯拾即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有部分教师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支撑,在教育教学观念上,往往还停留在“讲授——接受”的层面上,对新课程改革抱着一种“课改是其他教师的事,我们靠边站”的思想,没有融入到课改大潮之中,拿着新教材,唱着过去的歌谣。教师教得苦,学生也学得累,学生的能力、素质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2.照搬照抄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案例,不管本班实际,不研究学生特征,教学时心中无学生,满足于是否把教案完成了,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呈现一种教学形式化的趋向。
3.课堂效率不高,导致学生的作业量增加,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获得比较满意的分数,教师又增加了不少课外作业。大量的作业,需要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去批改,使得教师陷于繁重的批改任务之中,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研究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形成一种教师越忙、学生越苦的怪现象因此,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引导,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研究,是转变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目的和意义 课题界定:
教学:按师生关系的角度来说,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活动,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活动;一种认为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互作用,是师生双方的矛盾和依赖的过程。我们认为,教学是由教师引起的、学生主动学习的师生双方的交互过程。
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首先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其次关注教学效益;第三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第四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课堂教学有效性: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意义和理论价值:(1)在我市数学教学中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十多年,新课程改革也已进行了五年,应该说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对照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如前所述的问题还困扰着学校的数学教学。实施本实验,探索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有效教学的有效性,意在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促进学校的课程改革,发展推进素质教育。
(2)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点问题,而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源是课堂教学效益不高,课内损失课外补造成的,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把学生的课业负担压缩在课堂之中,真正减轻学生的课外课业负担,从而使学生有更多可自由支配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多方面的素质、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3)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本研究,使教师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形成有效教学,养成实践+反思的工作作风,从模仿教学走向反思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教学能力。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1)同一研究国内外领域的现状及趋势分析
近年来,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部分中小学进行调整,在有条件的地方创办寄宿制学校,此项工作对于发展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问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小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各方面给予关注。
新世纪的基础教育需要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数学在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教学,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2)本课题与之区别与联系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有效教学理论都有阐述,并都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效益的提出,以及教师的反思意识和效果的可测性或量化。但国外学者比较侧重于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整体的把握,所做的研究理论普遍性较强,大多数是面得研究,而我国学者更多关注的是新课改条件下的课堂有效教学,并着重把课堂有效教学的成效、效率、效益、效果作为研究的方向,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切实把成效、效率、效益、效果贯穿有效教学的始终。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支撑性理论: ①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它强调效果,认为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教学,甚至是有害的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第二,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第三,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②有意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与心、认知与情感、逻辑与直觉等都和谐统一起来,其结果既是认识和能力的发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美。同时有意义学习的结果能得到自我确认,所以有效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而机械的学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学习的结果常常不得不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强化,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低效的学习。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我们将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分层次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①学习目标的设计要层次化; ②学习情境的创设要生活化; 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④评价方式的运用要有激励性;
六、研究的方法(1)文献研究法
查阅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指导实际,及时分析整理、充实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提高研究者的理论素养,促进研究的深入开展。
(2)问卷调查法
研究者将调查项目编制问题或表格,分发给调查对象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分析、形成结论,便于调整研究过程。
(3)经验总结: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实验,探索和反思,及时撰写教学笔记、心得、总结性论文等,在一定得范围内交流。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步骤和预期效果 1.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
第一阶段:学习、讨论、确定研究方案,积极申报立项。(2009年4月——2009年6月)
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初步明确课题的理论支撑点,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方案及课题组成员的具体分工。
第二阶段: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2009年7月--2010年11月)
课题组成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实验和尝试,交流实践体会,汇编优秀案例、优秀论文、收集获奖证书等,撰写阶段性小结。
第三阶段:总结和推广(2010年12月--2011年2月)
做好资料整理,数据统计工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汇编优秀案例、优秀论文,收集获奖证书、课堂实录等
2.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1)课题实验报告;(2)课题实验中期实验报告;(3)课题终期实验报告;
(4)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有效性,论文集、实验经验汇编以及课堂教学评价体系;(5)结题报告。
八、课题组成员
乔继宁(盱眙县教研室主任)李文彬(盱眙县教研室副主任)课题负责人:葛加利
课题实验教师:侍克山 王开平戚善伟 刘忠 第一小组:侍克山 王开平
研究的主题:课堂有效教学的作业设计与批改 第二小组:刘忠
杜海霞
研究的主题:课堂有效教学的模式研究 第三组:戚善伟
王志玉
研究的主题:课堂有效教学的情景研究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
【摘 要】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教师的教,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教师的教学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而数学新课程强调数学课应是活动课,且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活动。因此,如何有效创设和利用情境教学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当前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教学创新;数学应用能力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具有数学学习的好习惯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保证。
新课程强调数学课应是活动课,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这一课题旨在引领学生走进现实的生活,发现数学问题,思考解决数学问题,得到良好的情绪体验,运用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验证生活,提升学生课堂互动性。本课题立足我校数学课堂情况,认真学习和研究数学新课程标准,认识到数学学习中不仅要考虑数学学科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摩,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学,重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与个性的发展。虽然数学教师及学生个人能力及素质不断提高,但在课堂互动方面仍然存在着显著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普遍感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受着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教学间接知识的地位。
二、课题教学内容和有效情景创设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影响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内容之一是“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些理论内容都深刻而明确地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载体、教育的途径、教育的环境都是广阔无限的现实生活。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脱离了生活的“纯数学”仅是一种“数学游戏”,是缺乏生命力和存在意义的,脱离了生活实际的数学就失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数学思想数学概念来改造我们的现实生活,因此小学数学生活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把课堂教学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起紧密联系,一直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努力地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无穷趣味,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而教师往往根据教材的内容及教参的指导要求,人为地将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把学生固定在“书本知识”里,过分强调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的激发与感受,忽视了学生数学感情、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考虑的是如何组织教学,按自己设计好的教案使学生更多地掌握书本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愿望”。在设计教学环节中尽力体现如何帮助学生“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挖掘知识的深度”。
三、课题教学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方案
1.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素材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知道知识的价值及其来龙去脉,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会更加高涨,且学的轻松、牢固。小学数学中的例题、习题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身边感兴趣的事物提出相关问题,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实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和实践数学以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事物模型间的对应关系,让学生能够带着生活问题去进行课堂学习,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互动性。
2.挖掘生活问题数学化内容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学习资源,他们有形或无形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对于那些学生未曾遇见或未意识到的数学现象而言,教师要挖掘运用生活化的数学材料,帮助学生凭借这些鲜活的具体的实例感悟抽象的数学意义,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从而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激起他们大胆探索的兴趣。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的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提供一定基础。
3.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
数学课应是活动课,通过多开展数学活动,丰富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树立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数学课应尽量为学生创设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能交流地学习数学和学习数学地交流。其中后者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学生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要内化数学语言,并学习用其反映自己的思考,将语言与思考逻辑地连接于数学世界,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数学课应尽量创设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如学习了长方形面积公式后,算一算本班教室的面积。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样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思考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指导学生善问。为此,应在课堂上给学生适当地点拨、示范,指导学生提问的方向和思考问题的途径。教给学生正确的质疑方法。在教学设计上,应多给学生一些探索、猜测的空间,逐步养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的动机因素。所以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来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
综上所述,要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和学生的数学能力,除了要分析教师及学生的个人能力及素质因素,还应着眼于课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因此,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把枯燥抽象的知识以更人性化、生活化的设计引进课堂,有效创设和利用情境教学法提升学生的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数学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整合,探索数学生活课堂教学的实施形式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并学会理解、质疑、探究、思维、归纳、创新等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实现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将书本数学理论、应试数学向实际应用转化。
参考文献
[1]康丽.小学应用题中发展学生初步推理能力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2]程明喜.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3]郑文亮.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实践探析[J].学生之友:下,2013(12).[4]钱元香.如何创造小学数学的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2007.[5]郭维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与探究[N].黔西南日报,2009.